SRPS Volume 37 Issue I (Fall 2014)

Page 1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The Editorial Board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SRPS), formerly known as the Bulletin, was founded in 1977. It is a sub-committee under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in-chief KWONG Lap, Louis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SRPS) is published and owned by the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It is a non-partisan student journal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facilitate the intellectual exchange between students and academic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various articles represent those of the authors but not the Association. The articles included in SRPS must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s.

《政萃》編輯委員會(編委會) 編委會,建立於 1977 年,乃是隸屬於香 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 行政學會(港大政政學會)轄下的常設 委員會。主要職責在於出版港大政政學 會的季度刊物——《政萃》。 總編輯 鄺立 關於《政萃》 《政萃》乃為港大政政學會的季度刊物, 逢春、秋兩季出版。《政萃》是一本非 牟利的刊物,旨在在香港大學內進一步 推動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提高同學對時 政的關注及認識,以及提供平台予師生 交流時政看法。 免責聲明 本刊物內的文章和訪問稿僅反映作者及 個別受訪者的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另行翻印或使用 文章。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政萃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Session 2013-2014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年度 幹事會 Honorary President 榮譽會長 Prof. Eliza W.Y. LEE 李詠怡教授 Head of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學系系主任

Chairman 主席 LEE Wai Ting, May 李慧婷 Internal Vice Chairman 內務副主席 HO Ki Chung, Jeffy 何其聰 External Vice Chairman 外務副主席 CHOW Tsz Shan, Jackie 周芷珊 General Secretary 常務秘書 CHAN Hiu Chong, Jenny 陳曉莊 Financial Secretary 財務秘書 YIM Chun Hin, Henry 嚴俊軒 Publication Secretary 出版秘書 KWONG Lap, Louis 鄺立

Publicity Secretary 宣傳秘書 Acting Chinese Current Affairs Secretary 署理中國時事秘書 CHAN Wang Kam, Eric 陳泓錦 Current Affairs Secretary 時事秘書 CHOI Wai Tak, Douglas 蔡偉德 Academic Secretary 學術秘書 LEUNG Chung Yan, Stephanie 梁頌欣 Public Relations Officer 公共關係主任 TSOI Ho Lun, Stephen 蔡浩麟 Marketing Officer 市場主任 Acting Welfare Secretary 署理福利秘書 LI Lok Yi, Alice 李樂怡 Social Secretary 康樂秘書 LAU Ava 劉瑤珈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目錄 Content 雨傘運動特輯 04

雨傘運動時序

08

雨傘運動:點滴

12

訪方志恒博士──談佔領運動

15

訪陳弘毅教授──汲取八九六四的「歷史教訓」

18

訪劉銳紹先生──寄語學聯需「進退有度」

21

訪施永青先生──憂佔領運動難以「下台」

25

訪黃耀明先生──文化界看雨傘運動

28

訪陳方安生女士──批特首梁振英缺管治威信

32

站在抗爭前線──訪各區佔領者

39

雨傘運動與網媒

42

Mission Accomplished? Vimukthi Caldera

47

鳴謝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政萃秋季號編輯室 執筆之際正值佔領運動的第四十一日。整場運動彷如走入一個死胡同,政府與抗爭者雙方爭持不 下。 有人形容這是一場「衝擊法治的非法運動」,有人形容這是一場「民眾自發的民主運動」,有人 形容這是一場「文爭武鬥的顏色革命」……可謂眾說紛紜。不管支持或反對佔領運動的民眾,他 們亦的確認清了一個事實:「這個社會的而且確邁進了新里程碑。」 這場運動打破了世人對「香港」及「香港人」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沉默」及「冷漠」,取而代 之的是「和平」、「自發」、「熱情」、「創意」……你或許不認同佔領理念或行動細節,單單 是參與佔領民眾所顯現出的「堅持」與「文明」,已經值得予以肯定。 身處如斯大時代,《政萃》尤是希望可以擔當「記錄者」的角色,略盡綿力默默記下這場運動的 一點一滴,更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平台,提供不同的意見予讀眾,激發讀者思潮。 本專題共有七篇訪問、一篇專題文章及一篇感言,內容涵蓋各界人士對運動的看法、運動與網媒 的關係及對運動的所見所聞。 本刊就延遲出版而致歉,亦謹此感謝各位受訪者投稿同學、一眾編委會成員及廣大讀者,亦衷心 希望本期《政萃》能對諸位有所啟發。 一百人對雨傘運動有一百種的詮釋。然而,我們深信歷史將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作出公正的評價。

Message from the Editorial Board At the time of writing, the Occupy Movement has persisted for 41 days and is currently a deadlock. Some describe the movement as an unlawful campaign that undermines rule of law, some regard it a prodemocracy movement initiated by the public, and some even consider it as a “colour revolution”. But regardless of stance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occupation, every Hongkonger should realise a fact — that the society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Umbrella Revolution uproots the stereotypes of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people as being “silent” and “apathetic”. Instead, protesters have demonstrated peace, proactivity, passion and creativity. The persistence and civilisation of protesters alone already deserve applause. In the time of tremendous change, the SRPS hopes to contribute by recording the little bits of the entire movement, and by offering diverse, thought-provoking views to all readers. Under the theme there are 7 interviews, 1 article and 1 reflective writing, covering views on the occup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vement and online media, and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on the movement. We sincerely apologise for the delayed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We must also thank all interviewees, contributors,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and all readers. We sincerely hope that this Issue would inspire all of you. Different people are bound to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Umbrella Revolution. However, no matter what, we believe that history will give us its best judgment.

01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設 / 何其聰

04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05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06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07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一個月,令人驚訝的不單是港 人的動員能力,還有佔領區中的「公民 社區」。我走過不同佔領區,雖地區的 文化令不同佔領區的形式有異,唯在小 編眼中,卻看出了像烏托邦般的公民社 區。市民自發作垃圾分類,主動向身邊 的人送上關懷,正正就是港人缺乏的一 種信念,一種愛。在烽火飄搖的季節, 卻看出了理想中的烏托邦社區,看出了 人性之善。 蔡浩麟 雨傘運動,除其運動本意之外,筆者最 意外是佔領區內共產主義的一絲可行 性。我觀察,於運動中,各個佔領區均 有市民自發設立大大小小的物資站,他 們無私分享資源,如水、食物等,佔領 者亦沒有因私欲而濫用資源。 我認為這歸因於佔領者有爭取真普選的 共同目標,而當全部佔領者都認為這個 共同目標比個人利益更重要,佔領區才 出現這種難能可貴的「集體主義」現象。 這種現象又能否維持下去?如果佔領者 的共同理念有所動搖,或者不同佔領者 之間的政治理念不同,又或者資源供應 中斷,令佔領區物資嚴重短缺,會否令 佔領區不能維持下去? 所以,我認為如要維持佔領區這種集體 主義式的運作,佔領市民必須堅守共同 理念,不能爭取到真普選誓不罷休。 嚴俊軒

08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動 :點滴 雨傘運動,是一場專屬於香港人的社會 運動。 這次公民抗命,由市民自發參與,港人 沒有強大的精神領袖,卻擁有著共同的、 嚮往民主的自由意志。 雨傘運動特別之處,在於它悄悄 感染了 無數個的靈魂,喚醒了沉睡中的良知, 連結了許多顆熾熱的心,在黑暗中重燃 了希望。市民會走出來,是因為再也放 心不下我們病了的家。只有捍衛它的核 心價值,它才會屹立不倒。要堅持,夢 想才會開花;有信念,方能成就民主。 這是一場長期的抗爭,我們不能一步登 天,但求心火不滅,終究能凱旋歸來。 市民的聲音不被聽見,惟有以行動讓世 界看見。 二零一四年,香港人,以信念守護未來。 劉瑤珈

09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The Umbrella Movement is a legendary milestone in Hong Kong’s democracy journey. The brand new method of occupying public areas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ad-end road towards universal suffrage. Meanwhile, it has granted a valuable chance to showcase HongKongers’ citizen quality. Hong Kong citizens have demonstrated appreciable characteristics like recycling rubbish voluntarily and neatly arranging the resources given by supporters. As what I have observed in the occupied area in Admiralty, Mong Kok and Causeway Bay, teenagers have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eams to distribute resources to occupiers. No one has to safeguard resources stations from graspingness as citizens are too self-disciplined to steal materials in greed. People just reject the distribution of food and water with smile in fear of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that the needed group should receive. Citizens even clean up an area for students to study quietly in Admiralty. Selflessness and thoughtfulness for sure added colour and warmth to this hectic city. Is this not a typical example of peaceful means to express opinions? Stephanie Leung Chung Yan

10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you when you open the yellow umbrella? For many, it symbolizes the desire and vow to have democracy. Truly, the occupy movement supported by the students has stunned the whole world by showcasing their well discipline and determination. Even though not everyone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they play an assisting role by providing resources. This accounts for why the movement can have its blossoms flourished everywhere in Hong Kong. Many people ridicule the action of the occupiers, saying that they are the “eggs” attempting to hit the “high wall”. It is impossible for Hong Kong people to enjoy full democracy while their motherland is still practising authoritarianism, without room for large political reform. But these comments are reminiscent of the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out these “eggs”, we would have been still living under dynastic rule. One may argue the eggs fighting against the wall was a dilapidated one, which was not as solid as the wall we are confronting. But for sure, the eggs notice that the wall cannot be knocked down once and for all. What they are doing is just by producing cracks on the wall and wait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hit it hard. That’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continue to express our will and determination through action. Alice Li Lok Yi

11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訪方志恒博士──談佔領運動 訪 / 鄺立、李慧婷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0 月 23 日

12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如何看待現時佔領運動的局面? 答: 現 時 的 佔 領 運 動 陷 入 了 一 個「 死 局」,即佔領者與北京政府暫時各不相 讓,處於膠著狀態。 問:會否提供一些解決「死局」的方法? 答:除非雙方的基本立場有所調整,如 中共政府會放鬆特首普選框架或佔領者 會放棄部份訴求(公民提名和特首下台 等),否則膠著在僵持的狀態。 問:當初能否預料發生如此大規模的佔 領運動? 答:在我的構想中,這場「佔領運動」 可能便如「七二佔遮」事件般,沒有太 大的影響力,但是九月二十八日真的改 變了一切。「九二八」既證實了「公民 抗命並不可怕」的道理,又打破了所謂 「國家機器」(警隊)的威嚴。這樣便 更激發起更多人參與長期佔領。

問:現時北京政府傾向循那個方向來化 解今次的政治危機? 答:中共政府現時採用「拖延」手段, 希望以一種「不妥協及不流血」的手法 化解事件,既不需負冷血屠城之名,也 不需實質妥協。而我認為「拖延」手法 亦非萬全之計,因為這場運動是能夠長 期持續的。 問:這場佔領運動能夠成功持續有什麼 重要的因素? 答:第一是人數,這種運動的參加者大 多都是年輕一代,可以輕易便從社交媒 體中動員民眾。第二是物資,很多市民 亦會透過捐贈物資以示支持。我便曾捐 贈物資至現場,而當值義工則善意提醒 我:已有堆積如山的相關物資,在短期 內沒有捐贈的需要。第三是民意,始終 現時普遍民眾也是可以容忍佔領運動的 出現。

13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怎樣看待佔領運動升級的可能性? 答:升級的空間不大,因為大部份佔領 者明白會導致民意反彈及觸動中共政權 的神經。

問:對於人大「八三一決定」有什麼看 法? 答:我認為現在局勢的發展會有兩種可 能性。第一,人大的決定有所修改或放 框架的空間,例如重新檢視整個決定等。

問:支不支持民眾繼續佔領? 答:支持,我認為始終能夠增加與政府 對話的籌碼。 問:如何看待北京政府現時對港的政策? 答:中共政府的對港政策是處於一個歷 史上「最左」的位置,不準備有任何退 讓。從今次人大的「八三一決定」可見, 對於香港特首選舉絕對有篩選的成份。 它們不想得到一個意外的結果。 問:如何看待所謂的「中間路線」? 答:現在的一些「中間路線」感覺上有 點「兩邊不是人」。「八三一決定」是 把民眾推向兩極化,要不支持中共,要 不參與抗命。

14

第二便是在這個框架取得最大程度的民 主化。在理論上,我認為這是有可能做 到的。現在人大的決定包含了所謂「三 閘」。但是,它對提委會沒有太大的規 定。因此可以在這些地方多加斟酌。 問:針對以上提及的「最大民主化」有 什麼看法? 答:我曾經提出所謂「新九組模式」的 建議。「新九組」建議按照職業界別的 概念,將全港 300 多萬在職人士分配至 四大界別轄下的三大界別中分組,讓所 有在職人士選出提委會委員。此舉既擴 大普選的民意基礎,亦能用盡框架內的 空間。惟在政治現實上,在中共政府的 限制下,「新九組模式」也難以實行。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訪陳弘毅教授──汲取八九六四的「歷史教訓」 訪 / 鄺立、李慧婷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0 月 23 日

15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如何看待學聯與特區政府的對話? 答:從對話的過程中,可看出學生的表 達能力很高。他們清晰地表達了對政改、 時局的訴求。過程中,亦可感受到政府 的誠意,很重視學生的意見。而對話亦 得到了一定的實質成效,如撰寫民意報 告及設多方面會談平台等。 問:除了民意報告及多方面會談平台, 政府還可以做什麼? 答:我認為這兩項建議是特區政府的能 力範圍內可做的事。而其他建議如要求 撤回人大框架等,則遠遠逾越特區政府 的能力範圍。

問:如何看待特區政府在政改諮詢的表 現? 答:有團體指責特區政府的政改報告不 能如實反映民意,有誤導成份。但是, 我認為特區政府不可能承認這樣的責 任。而且,我認為中央政府絕對清楚香 港的形勢,明白各方面(包括泛民)的 訴求。

16

問:怎樣看待特區政府在佔領事件上的 角色? 答:特區政府的位置很被動,只能從法 律角度出發,儘量維持香港社會秩序, 減少事件對市民帶來的不便。 問:有否預想到人大「八三一決定」的 立場會是這樣強硬? 答:中央對香港普選特首一直都有兩大 底線。第一是普選必須根據基本法的框 架進行,因此公民提名這些訴求必然不 獲中央接納。其次是要求特首必須「愛 國愛港」,因此希望在制度上排除一些 被認為「不愛國愛港」的人士參選特首。

問:對政改第二輪諮詢有什麼期望? 答:政改第二輪諮詢原意是希望在人大 框架下,細化普選方案。我相信不少中 間派的朋友和我一樣,均不贊成泛民現 時宣佈將杯葛第二階段諮詢的做法。我 們認為可以在第二階段爭取一個既在人 大框架內,又相對比較民主的特首普選 方案。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對佔領運動的發展有什麼展望? 答:運動發展的主導權在於運動組織者, 因此我也不能預測它的發展。但是,我 認為這場運動持續下去對各方都不會有 好處。我亦認同戴耀廷教授所講,這場 運動的確是達到了「公民覺醒」的目標。 問:佔領行動會持續多久,並會以那一 種方式結束? 答:這視乎政府的容忍程度,政府的容 忍程度也視乎民意。而我認為現時民意 仍然不太清晰。我相信大部份的佔領者 最終將會和平離開,留下部份比較激進 的佔領者。 問:有佔領者認為「佔領愈久,愈能爭 取更多」的說法,您怎樣看待這種說法? 答:我不認同佔領者「佔領愈久,愈能 爭取更多」的說法。這是一個源自八九 年「六四事件」的「歷史教訓」。事後 曾有人分析事件,並認為如果當時的學 生能夠撤離,便不會有六四鎮壓,便不 會有趙紫陽下台,中國民主化進程便能 往前推進了。

17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訪劉銳紹先生──寄語學聯需「進退有度」 訪 / 鄺立、李慧婷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0 月 27 日

18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如何看待現時佔領運動的局勢? 答:國內現時把佔領運動定性為:「有 外國勢力介入的顏色革命」。他們有些 人甚至將佔領區內發生的衝突定性為 「動亂」及「港獨」。而實際上,大部 份港人均認為這是一場基於「一國兩制 和北京承諾」、「民眾自發」的民主運 動。雙方思想上的落差基於雙方的不信 任,這種落差亦使佔領運動有一定的危 險性。 問:中共政府是否因不清楚香港局勢而 錯誤定性佔領運動? 答:它在香港有很多「欽差大臣」,所 以絕對清楚香港形勢。中共的定性關鍵 在於如何解讀從多個渠道收集而來的資 料。而解讀的結果往往不是基於實際情 況,而是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及需要, 是一種「政治利益主導」的解讀手法。

局勢便要視乎運動組織者能否靈活運用 「政治道德、勇氣及智慧」三者,解決 問題。 問:中共現時對佔領運動有什麼應對方 案? 答:我認為最主要有兩種應對方案。第 一是等待民意逆轉,然後示威者和平散 去。第二是故意挑起一些事端,並以此 作為武力清場的籍口。 問:如何評價佔領運動的組織者? 答:整體而言運動發展至今,對比當年 「八九民運」的學生領導,學聯的領導 表現得相當不錯。當然,他們曾在不少 行動的細節上出錯。但是他們還年輕, 仍然需要磨練。亦幸好這些錯誤決定沒 有使局勢惡化。 問:中共政府最懼怕怎樣的領袖?

問:中共一貫如何應對這些大型示威、 抗爭運動? 答:中共內部會先把運動定調,然後便 盲目地在這個定位上發展至行動層面。 例子便是當年「六四事件」的「四二六 社論」,錯把悼念胡耀邦的學生運動定 性為顛覆國家的運動。

答:中國共產黨不怕硬綁綁的、激進的 領袖。因為它可以比你做得更激進更野 蠻,就像當年的「六四事件」般。們他 們最怕在大庭廣眾說道理。因此,現在 運動每一步都要走得十分謹慎,以免成 為中共的藉口。 問:現時運動組織者有什麼要注意?

問:中共為什麼會將運動定性錯誤? 答:這是一種「封建王朝的延續」。它 總覺得這些運動背後有人策劃及挑撥, 無限上綱上線。 問:怎樣看待運動的未來走勢? 答:佔領運動有一定的危機。危機既來 自國內當政者的冥頑不靈,亦來自整個 運動出現的曲折。這些曲折在中國政治 文化上有機會引發中共官方非理性的行 為, 使 運 動 以 武 力 清 場 收 局。 未 來 的

答:我認為現時運動的領導層必須提防 一些溫和的意見被激進意見取代,一些 激進的意見被更激進的意見所取代。這 樣便會使整場運動失去方向,導致失控。 這種奇怪的循環在中國政治運動上時有 出現,在「八九民運」當中便曾出現過 三、四次。 問:有什麼建議給予現時的運動組織者? 答:我建議學聯現在籌組一個有凝聚力 的「領導決策核心」,成員需包括泛民、

19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佔中三子、學民等等各方團體。現在的 情況是學聯擁決策權,佔中三子及泛民 只能提供意見。學聯在組織運動、審時 度勢及內部團結亦缺乏一定的經驗,始 終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幫助。之前學聯 便曾提出議員辭職公投,然而方案未事 先與泛民商討,變相便好像向統一戰線 的盟友施壓。

問:坊間曾有人及團體提出學聯要「多 退兩步」的建議,你怎樣看待這種建議?

問:如何看待政府與學聯的對話?

答:學聯和一些運動參加者或者認為撤 出旺角和銅鑼灣便有如失去與政府談判 的籌碼。而事實上,不收縮戰線對運動 的負面影響更大。首先,旺角和銅鑼灣 發生了沖突事件,便都算入學聯的帳。 其次便有違「公民抗命」的本意,不是 抵抗政府的政令,變相是「公民抗法」, 抵抗法庭。因此,我認為學聯可以藉禁 制令作「策略性退卻」,既可獲得民心, 又可佔取道德高地。

答:我認為除了這種保持公開溝通的平 台,運動的領導還需要有「第二渠道」 接觸特區政府,以至是北京政府。當年 中美建交便曾在背後談了八年。這是一 個實際操作的問題,這種大庭廣眾的對 話始終解決不了問題。可能政府有些讓 步建議,例如讓出添美道及添馬公園, 但是學聯不肯私底下與政府談判,便始 終不能啓動建議。 問:「第二渠道」有什麼重要性? 答:這種溝通方式可以使政府及學聯摸 清楚彼此的底線,從而定出解決困局的 辦法。畢竟政治不只是「政治道德」及 理想,還包含「政治智慧」及實際操作。

20

答:其實不少人也曾向學聯提出類似的 意見。但是學聯可能「心雄」了,未必 聽得入其他意見。 問:那你怎樣看待「收縮戰線」的說法?

問:最後對學聯和一眾運動的參加者有 什麼寄語? 答:我很欣賞學聯和一眾學生的熱誠, 亦不希望批評任何人和團體。然而,我 希望他們可以盡快成熟,不能「只知進 而不知退」,不能期望佔領運動可以「一 步到位」。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訪施永青先生──憂佔領運動難以「下台」 訪 / 鄺立、李慧婷、周芷珊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0 月 30 日

21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在佔領運動發生前,怎樣看待這場 運動?

問:怎樣評價現時香港民眾與北京政府 的關係

答:早在一年前,我便曾接受明報訪問, 答:我認為現在雙方是處於一個對立面。 認為「佔中」不容易取得成效,難以逼 要是當初政改諮詢時將焦點放在提委會 北京政府就範。 的民主成份上,而非公民提名,我相信 未必會將雙方關係發展至對立面。 問:怎樣看待運動組織者提出的要求? 問:您會怎樣定位這場運動? 答:現在運動的組織者要求太高,變相 難以「下台」。試想想要是沒有實質的 答:有人稱這場運動是「雨傘革命」。 成果便「下台」,這樣也對不起這個月 而事實上我認為這場運動雖「沒有革命 來捱過催淚彈、睡過街頭的群眾。在談 之名,卻有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兩大 判的過程中,少不免提出較高的叫價。 目的是「打倒當權者及收回憲法」。現 只是叫價太高的話,便會嚇怕對方,不 時佔領運動提出要「梁振英下台」和「撤 會再跟你商討。 回人大決定及收回基本法」,豈不是正 正有了「革命的目的」嗎?而要達到這 問:您希望民主在香港得以實踐嗎? 兩項目的,不只要在香港革命,亦要在 中國大陸革命才能成功。不從香港的地 答:我個人當然希望民主得以在香港實 緣及時空局限中考慮,又怎能成功達到 踐,但是我希望得到的是「真正到手」 目的呢? 的民主,而非「政治正確及口號式」的 民主。理想可以崇高,但是仍要從現實 問:怎樣看待現時佔領運動的手段? 層面入手,設法為香港爭取最大程度的 民主。例子便是公民提名。我不贊成一 答:運動組織者及參加者將運動包裝為 開始便提出爭取公民提名。相信很多人 「公民抗命」。所謂「公民抗命」是在「個 都意識到公民提名不可行,這充其量只 人層面上對不認同的政令採取不合作運 是個「政治姿態」,用以點明提委會不 動」。但是,現在運動有點「以小眾騎 足之處。 劫大眾」的意味。運動組織者聲稱他們

22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得到很多人支持,但卻缺乏實際的民意 授權,這樣與中共聲稱自己是人民代表 的做法大同小異。 問:運動組織者現時所採用的手段是否 有違原意? 答:他們現時所爭取的要求屬於「憲政 改革」層面,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因 此通過門檻應要更高(如過半或四分三 通過)。然而,現在採用的是「以小眾 挾持大多數」做法,這是否有違「憲政 改革」的原意呢?這樣的做法是否會喪 失香港民主運動一直以來所佔據的道德 高地呢?

目的,參加者愈早離開愈好,以免樹立 更多的對立面。 問:您認為學生在佔領運動中有什麼角 度? 答:很欣賞香港年輕一代願意關心社會, 表示他們有長遠目光。整體而言,我認 為他們「熱誠有餘、思慮不足」。年輕 時候,我也曾批評一些同學只顧參與「四 仔運動」(買番個車「仔」、識番個女 「仔」、買番間屋「仔」、生番個 BB 「仔」),不肯關心社會未來。 問:您認為學生是否只是整場運動的棋 子?

問:您認為運動對香港有什麼長遠影響?

答:大部份學生都是自發的,不相信學 生能夠被收買。但也不排除有其他勢力 答:我對運動的組織者有點失望。雖然 推波助瀾的可能性。例如美國一直提出 佔領運動的確可以鼓動民眾士氣,但卻 「重返亞洲」的策略,我相信他們應該 造成社會撕裂。而且亦會開創佔領先河, 樂意看到這樣的情況。 大大增加施政難度。再者,運動長遠而 言亦挑戰了「法律的根本」。他們以「公 問:如何看待香港政治運動的概況? 民抗命」包裝佔領運動,並承諾在運動 後自首。然而,「肯接受法律制裁,不 答:我不敢說有「外國勢力」的介入。 代表能夠犯法」。 但是,我認為從來香港政治運動便有不 同的勢力參與其中,希望為自身謀求最 問:對運動的發展有何建議? 大利益。而這些勢力的衝突往往是「文 明及意識形態的較量」。例如英國對放 答:既然運動已經達到「鼓動民眾」的 棄香港一直不心甘情願,當年便曾主張

23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以治權換主權」,現在更希望可以證 明北京政府不能治好香港。 問:佔領運動對香港經濟發展有什麼影 響? 答:在香港做中國的生意是有一定的道 德負擔,因此不少人也不敢與中國做生 意。因此,近年香港的經濟發展便落後 於鄰近地區。例如深圳每年 GDP 的增長 率約為 15%,我們卻只有約 5%。長遠 而言,這種情況亦會提高失業率,並減 低年輕一代社會向上流動性。 問:如何看待日後香港年輕一代與北京 政府的關係? 答:經此一役,我相信北京政府會意悉 到香港年輕一代對他們的管治很不滿。 我認為這個現象源於「反國教運動」。 我認為「反對中共及共產黨」絕對沒有 問題,只是我認為每個人必須要有「國 民身份」。綜觀世界各地(如土耳其的 庫爾德人),失去「國民身份」是一件 很悲慘的事情。而香港年輕一代與北京 政府之間的「鴻渠」變相使香港的前路 暗淡。

問:怎樣看待中共政府的未來? 答:有人經常說「中共即將倒台」,我 不認同這種說法。雖然國內存在不少問 題,國內的政經情況卻不斷持續進步。 而且,中共倒台對中國、香港也不一定 有利,更可能會陷入「軍閥亂政」的時 期。 問:佔領運動對旗下的業務有否影響? 答:整體而言,對地產、傳媒及廣告業 務均有負面影響。以地產行業為例,地 產界的收入本來以二手樓為主,現在便 以一手樓為主。主要原因是二手樓市場 很大,買家可以觀望後才選擇入市。以 廣告行業為例,很多宣傳工作均因運動 而延遲了。 問:您旗下的職員對佔領運動有什麼看 法? 答:在地產公司方面,營業部門有九成 員工均反對運動。由於地產行業以營業 部為首,因此其他部門對運動的態度亦 不太明顯,最多是下班時到佔領區看看。 在報社方面,年輕的記者及編輯約八成 支持佔領運動。在廣告公司方面,態度 明顯比較鮮明,約八成員工支持運動, 有員工寧願請假也要支持運動。 問:以傳媒人的角度而言,如何看待「自 我審查」說法? 答: 有 些 人 經 常 說 一 些 媒 體「 自 我 審 查」。其實這種說法便是另一種形式的 「審查」,希望逼使其他媒體要以他的 標準做事。其實每個人都會經過「自我 審查」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立場及思維 而判斷每件事情。

24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訪黃耀明先生──文化界看雨傘運動 訪 / 鄺立、周芷珊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1 月 6 日

25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通,賈樟柯的電影至今仍未能公映,甚 至在香港亦然。當然我沒有觀賞過該電 影,但卻不太明白,為何純粹因言論過 界,其電影就不能公映。回首內地音樂, 他們可探討的題材亦有限,大部分主流 答: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一直都 音樂都只是探討無關痛癢的題材。但有 不鼓勵我們表達自己,香港人的文化亦 趣的是,有很多中國內地的藝術工作者 不鼓勵我們在家庭、學校、社會,投票 也不認命,總要在隙罅間做他們想要做 過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當然亦不鼓勵 的事,說他們想要說的話。一個愈禁制 藝人透過音樂或戲劇。藝人唱的歌演的 的社會,愈有創意,因為創作者要轉很 戲,亦是經過重新包裝的。有時候,我 多彎才能說他們想要說的話。其實兩個 們唱的歌甚至要經過三個部門的審批, 可能性也有可能發生……很多時候都是 才到我們的手上。我們並不被允許有自 看我們的決心……即使在一個禁制的社 主權,不能透過歌曲表達某些信息,唱 會,只要我們有決心,也能說我們想要 出所想。這是社會的問題,亦體現在每 說的話。即使只有很少人接受到,也有 一個生活細節,例如投票過程、創作過 表達的機會。例如有很多內地電影都沒 程、家庭倫理,所以很少人願意表達自 有在戲院公映,只能在藝術節播放,他 己的意見。其實不只我們,教師、醫生、 們的導演仍堅持制作。雖然審查制度嚇 護士,所有人也應該站出來,但可惜很 怕了很多人,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認命。 而我們,就是需要這些不認命的人。在 多人都認為做好自己份內事就可以了。 香港,我們暫時仍可以透過藝術發表自 問:自運動以來,你的工作機會有沒有 己的意見,是要感恩的。不要 take for granted,認為這些權利是必然存在,我 因為你的政見或行動而受影響? 們更應時刻警惕自己。 答:雨傘運動展開至今只有大概一個月, 有很多影響還未浮現。在此之前,我已 問:雨傘運動現時可算是走到樽頸位置, 經就此政治議題發表意見,亦算謹言, 你認為這場運動的往後發展會是怎樣及 但當中的影響以開始浮現。我有頗多的 怎樣尋找出路? 工作集中在內地,但最近兩個月已經完 全暫停,本地的工作亦漸漸出現這個情 答:大家,不只是我,也想為這運動尋 況。也許有很多人覺得我的言論不適合 找出路,亦沒有人知到這場運動到底何 他 們 吧 …… 又 或 許 有 很 多 老 闆 是 反 佔 去何從。文化監暴亦希望不論這場運動 中,不希望我們代言他們的產品吧…… 怎樣延續或結束,暴力不會進一步發生。 我也不知道……所以我認同這是要付出 當然,我們會盡力阻止暴力的發生,若 代價,但我做決定時已預料到這情況的 暴力不幸發生,我們將盡量披露予觀眾, 希望這場運動會有一個完滿的結果。但 發生。 在運動結束前,我們仍會緊守崗位,監 問:你認為民主發展與創意工業有甚麼 察暴力。 關係? 問:受制於不同因素,部分演藝界人士 避免就政治議題或敏感議題發聲,你對 此有甚麼看法?為甚麼你會積極就雨傘 運動發聲並作出行動?

答:言論自由和資訊流動的自由是民主 社會的精髓,不民主的社會會鉗制人民 言論和發表意見的自由。以中國文藝發 展為例,只有某一類的電影可以自由流

26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你對雨傘運動有甚麼寄語?有沒有 說話想對學生說?

角色。我對此並不認同,我覺得每一個 人都在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雨傘運動 是我的事,而我是受香港人啟發和影響, 答:我以下的說話只代表我自己。這番 令我覺得我要多走一步。我並無帶領他 話可能大家不喜歡聽到,但我覺得我們 們,是他們引領我走得更前,我也有懼 已經在這場運動得到了很多東西。香港 怕,也有顧慮,我不是那些天不怕地不 變了,整個社會的氣氛和性格變了很多, 怕的後生一輩,我可是那些「成年人」 現在每一個人都變得要為香港負責任, 之一,有很多社會上的枷鎖、工作上的 要推動社會進步。這一刻我們未必得到 顧慮。我覺得只是香港市民和同學們敢 我們想得到的東西,我不是叫大家現在 於行動的精神感動我,所以我不會覺得 撤退,而是要一起想想怎樣將這場運動 我比他們更厲害或者走得更前。 轉化為長遠的運動,而不單是佔領街道, 我 覺 得 佔 領 街 道 不 是 這 場 運 動 唯 一 目 問:身為藝人,你活在傳媒的鎂光燈下 的。 這麼多年,你怎樣看傳媒的自我審查? 問:這個月有沒有令你十分難忘或感動 的畫面?

答:我覺得這是禁聲、滅聲,是最恐怖 的事。其實傳媒和創作人的自我審查都 很恐怖,但是傳媒自我審查更恐怖,因 答:很難回答,這段期間發生太多事了。 為傳媒是公權力之一,故此傳媒自我審 我只可以這樣說,這個月香港人的突然 查是制度暴力。我覺得香港現在傳媒審 轉變和成長十分令我感動,甚至遠在歐 查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我不希望這個 洲的我都要縮短行程回港,因為我被香 情況會惡化下去,故此傳媒應該受群眾 港人感召到。剛才有位朋友問我,有否 監察。 覺得我在雨傘運動正扮演一個很重要的

27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訪陳方安生女士──批特首梁振英缺管治威信 訪 / 鄺立、李慧婷、嚴俊軒 文 / 鄺立 設 / 何其聰 訪問日期:2014 年 11 月 10 日

28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對雨傘運動有什麼看法? 答:這場運動的背後不獨是香港人對於 民主自由的渴求,而是社會積聚已久的 怨氣,包括針對政府施政失當、社會分 化及貧富懸殊等各方面的現象。 問:如何看待特區政府在處理政改問題 上的表現? 答:特區政府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正式 啟動政改諮詢,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政 改三人組」多次表示希望聽到各界意見, 期望做到真正的「有商有量」,達至普 選。然而,經過五個月的諮詢,我們驚 然 發 覺 這 不 過 是 場「 假 諮 詢 」。 這 一 點可從梁振英交予人大的報告中反映出 來。報告內容不盡不實,嚴重扭曲了民 意。這份報告不過是反映了「人大想看 到的民意」,為其後「八三一人大框架」 製造了條件。

的方案,最終方案亦不被政府接納。這 些團體均對於政府的「假諮詢」感到失 望。 問:您認為誰是這場運動的領導者? 答:這場運動不是由「佔中三子」主導, 主要由學生主導。而學生當中亦有比較 激進的,他們不可能在取不到實質成果 的時候考慮退場。然而,我們也不應該 將這場運動的責任歸咎於學生身上。 問:您怎樣評價特區政府在處理佔領運 動時的表現? 答: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特區政府 理應展示誠意,踏出第一步去化解危機。 政府或會批評部份學生的要求過高,如: 「公民提名」、「撤回人大框架」。正 因如此,政府更要提出一些可行而且實 際的方案,回應佔領者的訴求。

問:不同團體在政改第一輪諮詢中,扮 演着什麼角色?

問:對政改第二輪諮詢有甚麼期望? 答:經過第一階段的「假諮詢」後,我 認為在啟動第二輪諮詢前,林鄭月娥司 答:不同團體,例如學聯、香港 2020 等, 長必須說服全港市民第二輪諮詢的意義 在諮詢初期扮演着積極的角色,它們花 何在。她亦需要提出一些底線及討論事 了不少時間諮詢不同界別的市民,提出 項,例如提委會的組成部份及四大界別 不同的方案。例如香港 2020 便花了一年 的定義。不然,只會使市民冷眼看待第 時間諮詢市民意見,並提出「相對溫和」 二輪諮詢,沒有實質效果。

29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最近有一些建制派人士提出可以在 人大框架下討論提委會的組成,你怎樣 看待這種看法? 答:我留意到一些親政府的傳媒開始討 論提委員的組成部份,例如提出將漁農 界的六十席減少至四十席,並將多出的 二十席撥予婦女界。而我們懷疑這樣的 安排是建基於中央政府的利益,因為大 部份婦女團體均屬於親中團體,因此將 多出的委員名額撥予婦女界,不過是「左 手交右手」的安排,最終會引發市民不 滿。 問:您怎樣看待特首梁振英在處理佔領 運動時的表現? 答:我對梁振英先生的表現相當失望。 我認為他應該捉緊上京出席 APEC 會議 的機會,向中央政府及習主席反映港人 的意見。但他只是重申政府一貫的立場, 這使很多學生感到相當失望。另外,梁 振英先生早前指政策不能向「月入少於 一萬四千元」的基層傾斜。這樣的言論 恰恰反映了部份保守商家的意見,亦反 映了他本人的真正想法。再者,市民對 梁振英先生的印象相當負面,他們普遍 認為他沒有盡力保護法治精神,相反任 由中聯辦粗暴干預,破壞「一國兩制」。 這些行為繼而令他失去管治的認受性。

問:您認為學聯現時承受着甚麼壓力? 答:學聯正承受着相當大的壓力,因為 他們都明白,若然佔領運動長期持續的 話,將會激發更多民怨,尤其是那些生 計受影響的民眾。這樣對整個運動相當 不利。 問:有甚麼建議給予特區政府,用以化 解今次危機? 答:首先,特區政府需要在現有的框架 內,盡量為港人爭取最大利益,提出一 些實際可行及「用盡框架內」的方案。 因為普遍民眾都渴求一個有選擇的特首 普選,不希望只有「一人一票」的投票 權。再者,政府亦應繼續與學生對話, 為雙方尋求一個「下台階」。 問:您接受所謂「袋住先」的說法嗎? 答:所謂「袋住先」的說法不過是一種 借口,希望可以說服香港市民支持政改 方案。有些政府官員表示 2017 年後仍有 修訂普選辦法的空間。但是,我認為到 時中央政府便會以「一人一票」作為藉 口,拒絕修改特首普選方法。

30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怎樣看待學聯提出「上京」的建議? 答:「上京」的時候,我建議學生需要「規 規矩矩」,表現需要得體有禮,尤其他 們需要說服對方。而北京的官員亦不習 慣面對群眾,因此學生亦需適度調整對 話的策略。另外,我亦建議學生需「以 理說服」,例如不要以粗言穢語辱罵官 員。 問: 怎樣看待年輕一代在佔領運動中的 角色? 答:佔領運動的確是創下了香港歷史的 新一頁。大家到佔領區視察一番,便知 道我們的年輕一代很自律,是值得港人 引以為傲之事。我認為年輕一代最重要 是要具備理想,並為自己的理想挺身而 出。 問:怎樣看待運動的結局?

問:長遠而言,您建議特區政府可以採 取那些策略,用以重奪民心? 答:首先,我建議特區政府要「用人唯 才」,切勿「用人唯親」,任用真正有 能力的官員,而非「靠關係」委任官員。 其次,我建議特區政府不要刻意製造社 會矛盾,遇到不同的意見,需要以對話 形式了解大家的看法,而非用一些「旁 門左道」的手段,如懷疑暗中策劃暴力 事件。 問:如何看待中央政府日後的「對港政 策」? 答:中央政府素來「善於統戰」,但是 回歸十數年來,年輕一代愈來愈討厭中 國大陸。這是建基於香港在近年來的轉 變,年輕一代希望捍衛「法治精神」, 並不希望香港成為「一般的內地城市」。 因此,有些評論認為中央政府日後將更 加重視香港年輕人的意見。

答:經此一役,我認為不論是政府、學 生、泛民等各方團體都會汲取到寶貴的 經驗。此外,這次運動亦已向世人展示 出香港人為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 問:若然立法會在明年三月否定普選方 案,您怎樣看待香港政制發展的前途? 答:中央及特區政府需正視一個無可避 免的問題:「如果不改善特首選舉辦法, 香港將愈來愈難管治。」泛民議員已表 明在立法會內發動「不合作運動」,癱 瘓立法會運作,以至是整體政府的運作。 問:您認為誰是製造社會分化的元兇? 答:我認為特區政府似乎刻意製造社會 分化。這種分化不但影響行政立法關係, 更影響到本地與國內居民的關係。以往, 香港從來沒有類似的分化。但自雨傘運 動後,社會進一步撕裂,甚至連家庭內 都會因政治議題而爭吵。

31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站在抗爭前線──訪各區佔領者 訪 / 鄺立、李慧婷、蔡偉德 文 / 鄺立、蔡偉德 地點:銅鑼灣佔領區 日期:10 月 29 日晚上約 7 點

問:為甚麼選擇來銅鑼灣?

問:你是第幾日參與佔領?

答:最初我是三個地方(佔領區)都有 去的--金鐘比較少去,去旺角比較多。 後來就覺得銅鑼灣這裡人少,覺得這裡 需要更多人留守。另外就是地理原因, 公司就在這裡附近,所以我多數來這邊。

答:銅鑼灣我來了兩、三個星期左右。

問:一個月來有沒有甚麼特別難忘的事?

問:是否晚晚都有留守在這裡?

答:特別難忘的事⋯⋯應該是隔籬馬路 (按:指怡和街西行線)之後被「差佬」 重開吧。其實最初當然沒有人想讓他們 重開那條路,老實說,重開那條路對交 通亦不見得有很大好處,因為其他馬路 依然被封。當巴士線重開之後,隔籬主 要都是因為巴士而塞車,以我自己觀察, 隔籬九至九成半(經過的車輛)都是巴 士,但是除了最繁忙的時間之外,很多 巴士通常都只是半滿,所以倘若巴士公 司安排好班次,塞車情況會有所改善, 而未必是我們佔路(對交通)有最大影 響。我自己不用乘巴士上班,但我聽同 事說,封了整條馬路的時候上班是最快 的,因為人們不駕車,還有很多巴士線 停駛,所以他們不但可以照常上班,還 可以比平日遲十五分鐘出門。但自從(怡 和街西行線)重開之後,很多巴士線不 再需要改道,聽他們說巴士未入西隧就 開始塞車,還塞了半個鐘,比起平日上 班更遲。而且,側邊(怡和街西行線) 重開對我們這些留守者來說有不大不小 的影響,(馬路重開之後)空氣真的很 差,你看金鐘附近不會有車,旺角在彌 敦道全線封閉之後,有車經過的地方也 不多,(相對而言銅鑼灣)空氣污染非 常嚴重。另外噪音問題也很嚴重,有些

問:港大政政學會幹事 答:李小姐(銅鑼灣佔領者)

答:基本上我每兩、三日會回家一次。 問:最初是甚麼驅使你出來? 答:當初(警方)放催淚彈之前,我已 經有出來參與集會。(參與集會)最主 要是(因為)對政府施政的諸多不滿, 我一直都覺得有需要做一些事,當學聯 開始罷課,就知道可以去支持,因為自 己一個人的能力可能不是很大,但當有 人開始去做一些事,便知道可以怎樣參 與。

32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早前有些藍絲帶人士衝擊各個佔領 區⋯⋯

街坊說我們來了之後比平日還靜了,因 為夜裡巴士少了,不會「颼颼」地經過。 最後晚上連醉漢鬧事都少了,平日這裡 由灣仔過來都有些酒吧和夜店之類,間 中也會有醉漢在這裡吵鬧,但因為我們 在這裡(佔領),「差佬」也被平日多 了,令他們(街坊)覺得治安反而好了。 當然,也有人覺得我們阻路,但是都要 平衡去看究竟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

答:其實最近兩天都還有(衝擊事件), 忘記是昨日還是前日,終於都來「搞」 銅鑼灣了。(衝擊情況如何?)我們聽 一些平時會去旺角、銅鑼灣兩邊走的朋 友說,其實(藍絲帶衝擊)有一個固定 模式,就是會有一班人跟你激烈地討論, 然後就會出手,一出手同時就會有人搶 東西,搶東西之後又會有人在其他地方 再跟你爭吵,但是目前為止銅鑼灣(所 受的衝擊)比起旺角來說相差很遠。不 過,因為旺角戰線較大,於是若然他們 (藍絲帶)要搗亂,便要分開很多地方 行事,但是我們就真的局限在這一段怡 和街而已,如果(藍絲帶)要兩面夾攻 的話,我們便被困於中間。而且(衝擊) 會對途人有很大影響,在旺角人們會知 道某些地方不能通行,因此比較容易照 顧途人安全,但這邊裡面(怡和街旁) 的行人路可說是除了東角道外的途人必 經之路,然後又不知道為甚麼--也許 是想過來湊熱鬧或是了解一下--人流 會比較多,尤其是 SOGO 那邊很多人過 馬路,所以藍絲帶來(銅鑼灣)搞事對 途人的影響會比在旺角大。幸好暫時(藍 絲帶)比較少來銅鑼灣,可能因為我們 普遍來說比較冷靜,或者我們沒有那麼 「打得」,所以就會有人來吵架也吵不 起來。我們不會理他們,連生日歌都不 會唱,只是站著望著他而已,那麼他們 吵不起來就被逼離開了,就這樣。

33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你怎樣看待(十月二十一日)政府 和學聯之間的對話? 答:「三幅被」。其實我同意學聯會面 前的說法,就是明知道沒有甚麼成果, 都需要一個渠道,讓其他大眾知道、了 解我們在說、在做的東西,這個(宣傳) 作用比和政府談判爭取到甚麼東西都 大。 問:雨傘革命已持續一個月,你覺得會 怎樣發展下去?你個人又會接受政府開 出甚麼條件而撤離呢? 答:我會覺得始終無論是「雙學」還是 三子--三子就不消提了,他們早已被 架空--你不能對他們期望太多,你不 能要求一班學生能做到些甚麼,使他們 願意去做,但是不可以將所有事放在他 們身上,要他們負責。所以我不認同某 些人說「大家唔好聽佢哋(「雙學」) 使」。現在(雨傘革命)沒有人主導,

34

每個人想法都不同,有很多人是「企硬」 的。我自己覺得,當然現在不可以有撤 退的想法,最起碼(撤退的條件是)功 能組別一定要取消。但是,如果你說(特 首普選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所謂 的「取消人大決定」是不可能的,不過 我覺得政府起碼要提出一些可以影響到 (人大決定的)結果的(特首普選)方 法,例如那 1200 人(提委會)裡面,有 某一部分人是由直選產生的,又或者提 委會有其他不同的提名門檻。若然政府 提出這些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到那個(人 大決定的)結果的話,那就可以考慮是 否撤離。因為完全推翻(人大決定)是 大家都知道不行的,但是如果有希望做 到改變的話,那就可以考慮要不要「袋 住先」,但是現在那個東西就肯定不能 「袋住先」。不代表其他人的,我的個 人意見罷了。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地點:旺角佔領區(近雅蘭中心) 時間:11 月 3 日上午約 10 點半 問:港大政政學會幹事 答:湯先生(旺角佔領者) 問:請問你參與佔領有多長時間? 答:我從(九月)二十七日一直都有出 來,(問:一直無回過家?)有回過家 洗澡而已。 問:一開始為甚麼會出來佔領? 答:我覺得一路以來的「和理非非」沒 有用,當我看到(「雙學」)衝入公民 廣場,便覺得這是值得支持的運動。這 個運動理念和我相近,因它並不是「和 理非非」。

問:你覺得金鐘和旺角(兩個佔領區) 有甚麼分別? 答:金鐘那邊的人比較中產,知識水平 很高,不過危機意識太低了。但是旺角 這邊因為有很多人來搞事,相對(留守 者)危機意識是比較高,反應也較快。 金鐘佔領區過大,(所以留守者)反應 較慢。 問:你怎樣看待連日來的衝擊事件? 答:他有他衝擊,我有我繼續坐罷了。 他們來叫囂便由他吧,他們動手便擋一 擋。 問:有沒有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答:人身安全嘛……又沒有怎樣擔心的。 流血是「預咗」的,但是生命危險就應 該不會有的。 問:除此之外還有沒有甚麼難忘的事? 答:難忘有熱心市民會送來食物,試過 和(一位街坊)聊天,他說:「好吧, 以 後 煲 些 涼 茶、 拿 些 食 物 下 來 給 你 們 吧!」兩日後他就真的拿食物下來給我, 之後也繼續這樣做,這令我真的很感動。

問:為甚麼你會選擇留守旺角? 答:因為(十月)三日見到黑社會來旺 角搞事、打人,便覺得(金鐘)那邊好 像太太平,危機意識不高。我覺得我應 該過來聲援也好,幫忙也好,先過來再 算。(問:即是你也有去過金鐘那邊?) 有去過金鐘那邊,之後由金鐘那邊過來, 結果由(十月)四日到現在都留守在這 邊。

35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問:學聯現在提議前往北京與中共高層 直接對話,你怎樣看這個建議? 答:我是支持(做些事)的,有做事總 好過坐在這裡甚麼也不做。至於是否要 去北京和(中共)對話呢?我就覺得不 是。若果(中共)真的要對話,二十(五) 年 前 就 不 會 發 生 六 四 事 件 了 吧? 如 果 (中共)真的要對話,二十(五)年前 中國就已經有民主;如果(中共)真的 要對話,二十(五)年前就不會有暴力 清場。我覺得要對話就不應該是上北京, 而應該繼續留在香港:北京其實應該知 道香港的情況,但是(中共既然)把球 拋給香港政府自己處理,那(學聯)就 應該與香港政府對話,而不是上北京(與 中共)對話。

問:你自己參與佔領的訴求又是甚麼? 你會接受政府開出的甚麼條件? 答:我覺得「公民提名」是基本的,能 廢除功能組別就更好了。「公民提名」 即是公民提名提委會,有提委會是正確 的,不過(提委會)要擴大選民基礎, 例如有 2000 名提委(筆者按:提委人數 應為 1200 人),我們可以研究怎樣提名 這個提名委員會出來,再一人一票選特 首。提委會是好的,不過難道好像立法 會那樣嗎?漁農業界(有)六十個(選 委)?在香港還有多少人從事漁農業? 公民提名選委會是可以的,不過公民直 接提名特首(候選人)可能會導致民粹。 (問:即是你對公民提名有保留?)有 保留的,因為你看那些藍絲帶、綠絲帶、 紅絲帶甚麼的,根本就是弱智、民智未 開。香港人還有很多是民智未開的,是 否適合公民提名呢?我覺得現時未必適 合。公民提名提委會是可以的,不過直 接公民提名特首(候選人)的話,(條 件)還差一點。(問:即是你覺得應該 儘量民主化提名委員會?)是。

36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問:佔領已經持續起過一個月,暫時三 個佔領區看來仍會繼續維持下去,那麼 你覺得整場雨傘革命將會如何發展下 去? 答:如何發展下去?這個真的很難預料。 大家現在都是見步行步,依我看(至少 在)旺角大家都是在見步行步。(雨傘 革命)無大會、無計劃,甚麼也沒有, 但是我留意到旺角開始好像金鐘那樣, 有人扭氣球、彈結他、唱卡啦 OK,連 自修室也開了。我自己不太喜歡有自修 室這回事,要自修便去圖書館吧,不要 留在這裡。你要溫習是可以的,不過現 在(佔領區)好像大排檔似的,真是「得 啖笑」。所以我覺得旺角會越來越像金 鐘,危機意識會越來越低。但若然一直 有 人 來 生 事, 那 麼 暫 時 應 該 也 不 會 變 (質)得太快,現在的勢頭可以維持下 去。也要看人們會不會升級行動,若然 行動升級,我會跟隨。

不過佔領龍和道很快被清場,清場之後 包圍立法會,可是車輛仍然出出入入都 沒有辦法。暫時若然要(升級行動)的 話,重回龍和道是最重要的。

問: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你又會覺得甚 麼升級行動比較適合? 答:我覺得早前佔領龍和道是好的,包 圍立法會都是好的,這兩步都是好棋。

問:最後,你有沒有甚麼話寄語其他佔 領者? 答:繼續加油吧,沒有甚麼好說的。

問:但是現在泛民又提出辭職公投,你 又怎樣看呢? 答:我覺得辭職公投是好事吧⋯⋯(辭 職公投)可以暫時拖延政改方案在立法 會通過,但是你知道市民對(泛民)意 見分歧很大,有些很支持,有些很反對, 他們(泛民)可否再次當選就不肯定了。 辭職公投是好的,變相公投是好的,但 他們能否再次當選就不知道了,哈哈。 問:你出來佔領這麼長時間,父母、家 人有沒有反對? 答:他們比較擔心我的身體狀況,擔心 我瘦,擔心我有危險,所以我定期報平 安就可以。

37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地點:金鐘佔領區(近立法會大樓) 時間:11 月 4 日下午約 10 點半 問:港大政政學會幹事 答:畢先生(金鐘佔領者) 問:從事甚麼行業? 答:我其實是一名社工學生,現在正在 實習當中。 問:除了金鐘外,有否前往其他佔領區? 答:我也曾經去過旺角及銅鑼灣的佔領 區,但是最主要的留守地點還是金鐘。 問:為甚麼會選擇金鐘作為主要留守區? 答:因為金鐘是一個「主場」,而且比 較近我的學校。再者,「九二八」當天 我也在金鐘,對這個地方特別有感覺, 因而大多都會留守在金鐘。 問:為甚麼會參與佔領運動? 答:我認為作為一名社工學生,更加需 要去留意整個社會的狀況及發展。另外, 不同的傳媒,包括傳絡媒體及新媒體均 有既定的立場,不能將事實的全相報道 出來,因此希望親身到場感受。再者, 我覺得年輕一代渴望為社會帶來改變, 希望可以監察社會,而再不會出現「官 商勾結」、「施政失當」等情況,可以 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問:在佔領期間,有沒有甚麼難忘的事? 答:在「九二八」後,我曾經養成了一 個習慣,便是隔天都會到不同的佔領區 走走,感覺整場運動每一天都在變。坦 白說,有很多事情均令我畢生難忘,其 中有三件事,我認為最為難忘。第一, 大抵是身邊一些政治冷感的朋友都會走 出來參與這場運動,這令我很感動。另 一樣比較難忘的是這場運動使香港出現 了一種「團結」的感覺。以前大家有不 同的訴求,但是只會各自各地表達自己 的訴求,不像這場運動一樣團結起來。 最後,我發覺原來香港人的創意是無窮 無盡的。但是,當大家到佔領區看看, 便會發覺其實香港不是所謂的「文化沙 漠」,只是香港人平時的創意被壓抑了。 問:怎樣看待這場運動的結局? 答:我認為現時特區政府在運動中仍然 擔當着一個很關鍵的角色,關鍵在於它 如何真正地回應市民的訴求。而中央政 府亦應有誠意地回應香港市民的訴求, 遵守「一國兩制」的承諾。

38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文 / 蔡偉德

雨傘運動與網媒

執筆之際,雨傘革命已爆發第十九日。 傳統媒體固然連日報導佔領行動,但值 得留意的是,不同網上媒體正悄然崛起, 緊貼佔領運動實況,為香港人開闢嶄新 的資訊渠道。

傳統媒體失效 網媒乘勢而起 傳統媒體一般指互聯網時代之前已出現 的大眾媒體,主要例子有報章、雜誌、 電視、電台等。香港新聞自由自英治時 期已受政府保障,香港媒體因此百花齊 放,不少港人至今仍有每日閱報、看電 視新聞、聽電台廣播的習慣,可見傳統 媒體仍是香港人生活重要一環。相對而 言,網上媒體又稱為新媒體,即是主要 以互聯網或各大社交網絡為載體的大眾 傳媒,而自從 Facebook 日漸流行,香 港新媒體如雨後春筍,正逐步改變香港 傳媒生態。 媒體當以客觀持平、如實報導為宗。可

惜近年中共加緊統戰,不斷滲透各行各 業,媒體作為「第四權」,自然無法倖 免而被逼歸邊。雨傘革命爆發後,大部 分 香 港 報 章 立 場 或 強 烈 或 溫 和, 但 同 樣 反 對 雨 傘 革 命。 例 如《 星 島 》 九 月 二十九日報道:《警催淚彈驅散 金鐘 變戰場》;三十日報道:《逾萬人堵馬 路「危」佔旺角》。這些報道以偏頗的 手法,抹黑抗爭者為暴民,雨傘革命為 動亂,又誇大佔領行動對社會及經濟之 影響,以合理化「警察」的暴力清場行 動。而作為全港最大電視台,無綫電視 報導手法亦備受批評,例如十月三日旺 角及銅鑼灣佔領區受「藍絲帶」人士暴 力侵擾,TVB 鏡頭往往聚焦於抗爭者與 「警察」或「藍絲帶」人士的衝突場面, 而「藍絲帶」人士向佔領人士施襲則鮮 有著墨,甚至女示威者被非禮一事竟未 見報道。 傳 統 媒 體 未 能 準 確 描 繪 示 威 情 況, 於 是網媒正正填補了大眾窺視雨傘革命 的 盲 點。 一 些 網 媒 如《 熱 血 時 報 》、 SocREC(社會記錄頻道)、本土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等,連日來均有記者派駐 各個佔領區,緊貼示威實況。這些網媒 往往有較為正面的報道,例如刻劃示威 者和平克制、佔領區井然有序之貌,亦 轉載學運領袖或雨傘運動支持者的言 論,有助澄清或平衡某些傳統媒體之不 實或偏頗之報道。而網媒最大的優點, 便是時有上載或轉載完整、未經剪輯的 現場片段,例如早前網上便流傳一段短 片,拍下一名「警察」輕拍示威者肩膊, 示威者轉向後,「警察」就馬上朝他面 部噴胡椒噴霧的經過,有助為市民提供 經剪輯(「河蟹」)的電視新聞片段以 外,更真實、更全面的視角。

39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幫助消息極速流通 網媒成為運動推手 這次雨傘革命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沒 有明顯的領袖,即使是「佔中三子」和 學聯、學民思潮等等,充其量只是這次 運動的推動者,或是政府眼中的「對口 單位」而已。不少示威者均是自發佔領, 例如旺角、銅鑼灣和尖沙咀佔領區便是 市民自發開闢,十月十四日晚的突發佔 領龍和道亦非「佔中三子」及雙學所發 動。在沒有「大會」、「大台」和領袖 的情況下,消息迅速流通至為重要,而 網媒正正扮演了這個角色。 傳統媒體有較嚴謹的新聞發佈過程,採 訪、撰稿、編輯、校對等過程需時。相 對而言,新媒體能借助 Facebook 專頁, 寥寥十餘字,配以一兩張相片,便能以

40

Facebook 動態的形式向外發放,既簡單 又快捷。新媒體實時發放各大佔領區最 新消息,一旦「警察」突然清場,或有 「藍絲帶」暴徒尋釁滋事,現場佔領者 便可自行調度,其他市民亦可因應實際 情況決定前往何處支援或供應補給。 另外,更有不少行動乃網民利用網媒發 動。例如上述的佔領龍和道事件,便是 網民透過網上討論區組織發動,後經網 媒轉發消息後,成功有逾四、五百人參 與,一度佔領龍和道東西行線。而「警 察」暴力鎮壓之後的晚上,網民亦在網 上號召,集體在龍和道「執錢」和「綁 鞋帶」,擾亂龍和道交通。筆者相信, 若然政府與香港類似的網上自發行動會 越來越多,網媒在雨傘革命中扮演的「推 手」角色,將益發明顯和重要。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網媒刊載評論 監督運動進程 同時,網媒是刊載評論文章的重要平台, 不少網媒如輔仁媒體更是以刊載投稿為 主要業務。近期的評論文章當然主要圍 繞雨傘革命,這些評論對佔領運動起監 督作用。例如,早前「藍絲帶」人士「自 發」暴力清場,雙學呼籲撤離,不少評 論便批判雙學胡亂「散水」,卒之會導 致整場運動失敗收場。 當然,評論往往只代表一家之言,而不 少網媒仍難揮去「山頭主義」之弊,即 投稿人往往只是同一小撮作者,故刊載 文章立場往往類同。無論如何,這些評 論均引發讀者思考,思考整場雨傘革命 的去向,亦可鞭策示威者繼續努力,堅 守到底,勿忘初衷。 結語 香港新媒體發展已有數載,現在仍處於 發展階段,傳統媒體地位仍然未受撼動, 不過傳統媒體亦有配合改革,追上互聯 網的大勢。走筆至此,雨傘革命未知成 敗,示威者仍在街頭負隅頑抗,「警察」 則在旁蠢蠢欲動。無論如何,今次佔領 運動正促進網媒茁壯成長,網媒力量已 不能忽視。筆者難以斷定香港媒體將來 會如何發展,不過肯定的是,網媒必定 是這場雨傘革命的贏家。

41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Mission Accomplished? Vimukthi Caldera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III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ile Hong Kong remains to be preoccupied with its own struggles of demand for democracy and universal suffrage, half way across the globe, members of ISIS continue to terrify the world with its video messages of beheadings of various journalists. Debates on potential courses of action are carried out on both ends of the world and yet there remains a hint of indecisiveness in the air. For both scenarios, maybe slightly more so for the West, the problem appears to be an iceberg - where the complexities are larger in size underneath the surface.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are no solutions. History is known to repeat itself and this simply means that authorities must seek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n different methods than have already been discussed. This article looks further at the situation with ISIS in terms of its perceptions and intentions. What is ISIS and how did it come about? ISIS, now known as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is a militant group that seized a large part of the territory in Iraq and Syria with the aim of setting up an Islamic Caliphate. It is a branch of the Al Qaeda of Iraq, which split in 2006. They are a Sunni Jihadist group which is anti-Western,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Semitic (Tziarras, 2014). In this discussion, it is important that its origins are also considered. Tzarrias (2014)

42

notes four important events that le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1. the merging of the two Islamist organizations 2. the killing of Abu Musab al-Zarqawi (leader of the Iraqi branch of the Al Qaeda)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the group to be led by the more radical Abu Bakr Al Baghdadi. 3.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its branches 4. the military support by the US, Turkey and other nations to extremist groups in Syria However, its true beginnings can be drawn as far back as the 9/11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aimed at demanding a total recall of US a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The Al Qaeda made these demands because it interfered with their main goal of establishing an Islamic Caliphate. This eventually led to President Bush's War on Terror and the launching of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in 2003 (Keck, 2014; Reynolds, 2014). With the backing of the popular support, some slightly misguided 'approval' from previous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and consensus by “a democratic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Mulcaire, 2014) the US launched an attack on Iraq with the aim to carry out its disarmament while also providing "liberty for the Iraqi people" (“George Bush’s Speech”, 2002). However, in this context, the US appears to have failed as it was unable to avoid what it sought to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achieve through the invasion (Tzarrias, 2014). Through the process, the US caught and got rid of its President Saddam Hussein whom the Al Qaeda was determined to overthrow (Keck, 2014). After the fall of the Hussein regime, a new Shiite government was allowed to rise to power, making it a "recruiting ground" (Reynolds, 2014) for the Al Qaeda. The speech made by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in May 2003 on the aircraft carrier USS Abraham Lincoln with a backdrop in large print stating “Mission Accomplished” seemed to have been rendered untrue. For quite a while, the militant group remained rather dormant until it managed to seiz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territory in Iraq and Syria. How was the group able to dominate a region so quickly and easily? The answer lies in Western interven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s part of their attempts to overthrow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run by Bashar al-Assad in Syria, the allied powers actively provided military support to extremist groups which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rapid rise in power of ISIS. What should be done (or not)? When considering the solutions to a transnational geopolitical conflict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wo aspects in particular: 1. Exact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lict During the speech by President Bush on May 2003, glorifying the actions of the US military forces, he referred to the reasons why the mission was considered a success at the time. He spoke of historical methods of warfare where “[m]ilitary power was used to end a regime by breaking a nation”

while today, “we have the greater power to free a nation by breaking a dangerous and aggressive regime” (‘A Crucial Advance’, 2003). He refers also to the ability to “achieve military objectives without directing violence against civilians” with the advantage of “new tactics and precision weapons” (Bush, 2003). However, Mary Kaldor (2005) views the situation i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ight. She explains that an ‘Old War’ is “war between states fought by armed forces in uniform, where the decisive encounter was battle.” At least in theory, they were “fought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 codified in the Geneva and Hague Conventions – rules about minimizing civilian casualties, treating prisoners well and so on” (Kaldor, 2005: 492). She (2005: 492493) continues to explain in relative detail how these differ from ‘Old Wars’ as they: “take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typically authoritarian states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wars that are fought by networks of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 often without uniforms … where battles are rare and where most violence is directed against civilians as a consequence of counter-insurgency tactics or ethnic cleansing … where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combatant and non-combatant, legitimate violence and criminality are all breaking down; wars that exacerbate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2.

Intentions of the extremist group(s)

One clear cut difference between ISIS and the Al Qaeda is that the former appears to avoid the mistakes made by the latter. They seem to be aware of the level of destruction brought about by Western intervention. It must be noted that information about the video messages of beheadings of those innocent journalists appears to have spread amongst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uch faster

43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than those messages sent by Osama Bin Laden during his reign of terror. This shows the extent to which media and cyberspace can and are being used for terrorism. This is, in a way, rather unprecedented because the world is still getting used to the idea and is probably still unaware of how to apply conventional rules to cyber politics. Christiana Spens (2014) claims that the “ISIS beheadings are part of a wider war of images”. At first glance, this may appear to be rather naïve claim.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displays that there is some truth in it. If we were to analysis of imagery right from the start, we must zoom in on the impact of 9/11 on the US today. To date, American media portrays the events of 9/11 as the most catastrophic in the world of Spielberg’s caliber. I do not intend to disrespect or overlook the hundreds of lives that were lost on that excruciatingly agonizing day. However, I cannot overlook the fact that 9/11 is portrayed this way when those military act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ame of "freedom" have killed many innocent civilians in a roughly similar situation. However, this appears to have little or no impact on the American public. While using traditional tactics of “propaganda and public violence”, the ISIS videos may be “a reaction to previous similar methods of media and violence by the states they are fighting” (Spens, 2014). Images of Saddam Hussein during his capture, trial and execution are only a few such examples. What does this all mean then? The nature of warfare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xpectations. The role of media has also changed as it has become a powerful organ, which, coupled 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ocial media and other internet-based resources –

44

has even greater strength and significance. Evidently, the US air strikes against the ISIS triggered the reactionary beheadings and it simply means that we must search for other methods to solve it. The videos are “a means of deterrence, revenge, and a simple assertion of dominance, using gendered narratives and performance” (Spens, 2014). Even though any form of diplomacy seems like a naïve suggestion, it must be made as air strikes and military reactions do not seem to get us anywhere. *The article does not intend to make any attempt to undermine or devalue the posititon of any specific group or party involved in or dealing with the issue.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Bibliography: 'A Crucial Advance in the Campaign Against Terror'. (2003, May 1).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3/may/01/usa.iraq George Bush's Speech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2002, September 12).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2/sep/12/iraq.usa3 Kaldor, M. (2005). Old Wars, Cold Wars, New Wars, and the War on Terro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42(4), 491-498.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lgrave-journals.com.eproxy1.lib.hku. hk/ip/journal/v42/n4/pdf/8800126a.pdf Keck, Z. (2014, September 6). How the US Made ISIS a Threat. The Diplomat, Retrieved from http://thediplomat.com/2014/09/how-the-us-made-isis-a-threat/ Mulcaire, C. (2014, October 17). Legitimacy and the US-led Invasion of Iraq. Retrieved from http://www.e-ir.info/2014/10/17/legitimacy-and-the-us-led-invasion-of-iraq/ Reynolds, B. (2014, August 31). Iran Didn't Create ISIS; We Did. The Diplomat, Retrieved from http://thediplomat.com/2014/08/iran-didnt-create-isis-we-did/ Spens, C. (2014, November 2). Shock and Awe: Performativity, Machismo and ISI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ir.info/2014/11/02/shock-and-awe-performativity-machismoand-isis/ Tziarras, Z. (2014, July 29). The Iraq Crisis and Its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ir.info/2014/07/29/the-iraq-crisis-and-its-geopolitical-implications/

45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sociation SSS HKUSU

46


2014 年政萃秋季號 The Hong Kong Student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37 Issue 2

鳴謝 Acknowledgements

曾鈺成議員 GBS, JP The Hon Jasper TSANG Yok-sing, GBS, JP 江紹祺博士 Dr. Travis KONG Shiu Ki

封面相片 本期《政萃》的封面照片為位於金鐘的藝術品──「雨傘人」。圖片 來源自外國記者 Emily Matchar。

Cover Photo

The cover photo features the Umbrella Man, a famous landmark in Admiralty, Hong Kong. Photo courtesy: Emily Matchar (Foreign Journalists)

相片來源 Source of Photos 852 郵報 852 Post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區家麟 Au Ka Lun 香港獨立媒體網 inmediahhk

投稿須知 《政萃》歡迎任何關於政治科學、公共行政和時事熱話的投稿,所有 投稿均不限立場。我們歡迎任何同學就以上主題撰寫文章投稿。如欲 查詢,請電郵 ppaa@hku.hk 與我們聯絡。

Submission of Articles

The SRPS welcomes articles on political science 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commentaries on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al incidents written by students. Articles on any topic with any stance are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send us an e-mail to ppaa@hku.hk should you have any enquiries. 4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