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藝大《藝術欣賞》2013冬季號

Page 1

AA

ART APPRECIATION 藝術欣賞 冬

季號 第 9 卷第 4 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 ──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 ──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佳作共賞

秋的懷念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AA

目錄 CONTENTS

ART APPRECIATION

藝術欣賞期刊 中華民國 94 年 1 月創刊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出刊 第六十一期(第 9 卷第 4 期) 發 行 人 :謝顒丞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地 址:22058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 1 段 59 號 電 話:886-2-2272-2181 編輯委員:藍姿寬、楊清田、林進忠、許杏蓉、 朱全斌、蔡永文、廖新田 總 編 輯 :楊清田 主 編:朱全斌 執行編輯:吳瑩竹 編輯小組:黃良琴、陳凱恩、黃元清、吳瑩竹、 邱毓絢、呂威瑩、林雅卿 發 電 傳 網

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務處 話:886-2-2272-2181#1151 真:886-2-8965-9515 址:www.ntua.edu.tw

App 設計製作: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 地 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53 號 6 樓之一 電 話:886-2-2365-7755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 ──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文

許傳陽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 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 ──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文

楊宇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跨領域表演 ──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文

賴慈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季號 2013.Dec.


目錄 CONTENTS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文

呂孟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文

吳善揮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研究生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 ──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文

嚴守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文

葉蔚明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 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圖文

張乃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佳作共賞 秋的懷念 文

陳瑞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文

賴祥蔚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文

艾.詩

小說創作者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影欣賞 文

傅紫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研究生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新博物館、傳播 與地方生產 ──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文

許傳陽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初秋,趁著氣候涼爽,造訪陽明山享受清新的空氣。大臺北都 會地區何其有幸,擁有一個大自然豐碩的國家公園。廣闊的公園內 遊憩據點很多,像是陽明書屋、小油坑、冷水坑、大屯自然公園、 擎天崗等等,今天決定上擎天崗走走。擎天崗為一個熔岩階地,地 勢平坦,日據時代曾種植牧草,設立大嶺牧場放牧牛隻,今天在草 原上仍可看到牛隻散步其中(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擎天崗也設 有遊客中心,服務站內部竟然有一個文物陳列室,展示著過去陽明 山居民的生活,尤其是水牛與常民生活的連結,所陳列的物品雖然 不多,但可以看到陽明山地區的歷史生活記憶。(圖 1 至圖 4) 近十年來,類似這樣的小型文物館、社區型博物館越來越興盛,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傳統博物館以保存文物為主,此類博物館著重展 示地方的風俗民情、常民生活物件以進行地景的建構,筆者將這類 小型博物館稱之為新博物館。

一、新博物館與觀覽性地方 以新博物館展示為個案的地方傳播研究,說明了新的文化同構 (cultural cooperations)特質,過去十年來新博物館的興盛, 從傳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播的觀點來說新博物館標示著在新的傳播型態地景作為文化產業 (cultural industries)的基礎,使新博物館成為傳播文化的工具之一。 過去博物館擔任社會教育的角色,有其歷史結構性的特質,但在文 化旅遊的背景下, 地景作為一個新博物館的展示,它以觀覽的方式 體現(embodiment)了地方的文化(Bourdieu,1998) ,「展示」 使日常生活成為地方認同的型式;「展示」生產了觀覽地方(visionary places)。(如圖 5、圖 6) 所謂觀覽地方著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presence)與觀覽者之 間的關係。在地方知識的概念下,文化物件可視為觀覽或學習的對 象,文化物件的展示內容對觀覽者意識的影響,從布迪厄的場域觀 點來看,這樣的展示對參訪者形成文化慣習(habitus)上的效果。

圖 1 位於旅遊中心內的擎天崗博物館。

1

2

3

4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 2 擎天崗的建築透露出人活動的線索。

圖 3 館內以照片展示 50 年代的水牛寄養制度。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 4 水牛與房舍。

圖 5 以陽明山特有的月桃莖梗織成的草鞋。當年牧牛者穿著草鞋以便在安山岩上順利 行走。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在新博物館產業時代中, 視覺主題與文化資本的生產息息相 關,觀覽的空間因展示的規畫,形成一個地方圖象,而這樣的見解 也可回應到後期維根斯坦的語言分析中曾指出的:「語言只有在使 用中才具有意義(language in uses)」的概念,一個語言的意義可 以按照「內」、「外」分為兩種關係(苑舉正,2008)。從圖像本 身的內在因素而言(例如日常生活展示等),這些因素形成一種「關 係」(registar),使得這個圖像具有對話能力,一旦這個圖像具有 被理解的「可能」之後,那麼端詳圖像的「主體」就可以將這個圖 像內在符號的表現因素所形成的「關係」與日常生活環境共構(cooperations)成為一種「指涉關係」。筆者認為地方的地景可以說是 生活歷史化的一部分(Lowenthal,1985),在時間線索上未必等同 於真正的社會事實(anarchronic) ,而以地景為傳播的形態,稱之

圖 6 牆壁繪製水牛圖樣。

5

6

7

8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 7 打石工具的展示 。

圖 8 山上的打石人以當地的安山岩為材料建構地景特色。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為日常生活的建構,新博物館的主要文化傳播單位則是提供圖象素 材的地景機構。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主要就是在建構草原上的人文 地景,例如打石文化、水牛放養的生活等。(如圖 7、圖 8) 依照觀看對象在圖像內外的標準,也就是學者簡稱的「內在關 係」與「外在關係」,根據維根斯坦的分析,無論是一個簡單圖像 或是幾個圖像所組成的複合圖像,它們能夠因為指涉外在事物而被 理解成為有「意義圖像」,這樣的對話來自於一個文史工作者所「預 先策展」的時間結構,也就是「觀覽者」後來所參與和增強的「外 在關係」。(苑舉正,2008,頁 220)。在擎天崗博物館內,我們 看到硫磺的展示(圖 9),此物件使我們產生火山(圖 10)與地景 上的連結,於是硫磺就發生意義,當意義在物件與觀覽者之間流動 時就是傳播的開始。

二、新博物館與地方生產 地景主要是其所建立的符號環境,透過這些觀點,我們可以 重新理解新博物館作為一個地方意義的入口。以文化物件展示組 構觀覽者的想像,發展出具有在地知識的生產分析架構(Geertz, 1983)。地景媒介的功能在於建立對話平台,即是以符號建立地方 意義網絡。就文化生產而言,地景媒介成為地方知識的生產基地及 組構觀覽者現地經驗的可能。在文化景觀地的旅行經驗中,地方的 記憶並非固定不變的,他可以透過空間的形式去建構觀覽者的想 像,以及建構地方的認同(Urry,牛 2002)。地方性的生產透過文 化組織及觀覽者的文化涉入,共構出社會空間(許傳陽,2007), 並使認同成為一個可被經驗的本真性。因此,地方文化與國家並不 是處在對立的矛盾中,新博物館常可以補足國家在地方文化領域上 的不足,在旅遊的參訪過程中,筆者透過對參訪者的訪談,顯示展 示(內部記憶)可發揮其對話。

三、文化對地方的生產 在文化旅遊背景下,新博物館的展示成為地方知識的生產基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地,因此「地方」被建構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有它自己的歷史脈 絡,成為一種以對話為型態的文化場域,而經濟行為則是以紀念品 為地方美學市場文化實踐之延伸,進一步對觀覽性地方進行社會作 用。因此,新博物館傳播研究是以「人」為對象,透過展示調查、 評量與傳播型態等途徑,分析展示對地方建構的探討。 對新博物館的發展而言,以地方史認同為方式,地景運動使我 國的文化組織在文化想像上找到一種認同的對象,在文化地景中, 讓他們在當今的大眾消費社會裡,找到其獨特性與差異性。透過一 個由組織與觀覽者所共同創生出的地方意象的展示──一種以重建 的環境價值 (valuations),來建立地方的文化。

圖 9 火山下的硫磺展示。

9

10

11

12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 10 擎天崗的火山群。

圖 11 水牛文化的展示。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圖 12 水牛文化的展示。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學者 Anderson(1985)曾提出「文化懷舊者」的概念,有助於 理解一個文化社群的生成。這樣的研究策略或許可稱之為時間社群 (acute nostalgia),而這個研究取向也有助於理解「展示」在新博 物館傳播的過程及其與對閱聽人的作用。作為地方的親近性,新博 物館展示可能開啟一種對話性美學的型態,這個新的美學途徑並不 強調藝術品作一個權威的代言人,相反地在一個非藝術環境(nonartistic situations)中,新博物館的觀覽者透過參訪文化機構形成一 個地方文化的認同。 地方認同持續地被築基於展示物品(curating objects)之上, 其圖象往往可以脫離文字的框架,使意義傳播於展示與空間當中, 並且因為文字與圖象的交流,觀覽的想像暫停在一個地方的框架, 它使一般生活器物或事件成為普遍的語意,使觀覽者可以感知對 象。心理圖象的建構以日常生活器物的展示轉化為對地方時間理解 的媒介,使個人的認同與歷史化地方可以交流。(如圖 11、圖 12 擎天崗水牛的展示物)

四、地方傳播 傳統的展示建構在展覽動線(visitors’ flow)引導觀覽者透過 環境涉入藝術品的意義,但是文化觀覽則著重於圖象的傳播與環境 關係,「地方」是一個由符號建構的展示,進而使觀覽者對「地方」 有一個整體的想法(totalizing),而後藉由觀覽者所接觸的各種提 示,對地方產生整體基模,而非僅是片斷的感覺或知識。地方認同 發生在文化的消費上,地方場域被圖象中介使地方生活轉化為可經 驗的對象,在文化資本的建構上進行展示,此為觀覽性生產,筆者 稱之為地方生產的過程。 總而言之,新博物館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其知識的傳播是一個 與日常生活各種瑣事相關的元素所建構的符號場域,此概念對新博 物館的發展而言,回應了 Lowenthal(1985) 認為古蹟元素使空間 呈現遙遠化(remoteness)的特質,使觀者在過去時間(past)上 找到一個可被經驗的對象,形成一種優勢的心理意象(previledged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structure),這樣的空間展示所創生出的地方文化(一種以展示符 號重建的地方資本)對於展示而言,其文化上的意義並非是康德傳 統美學論所主張的藝術品純淨的功能,旨在救贖個人在俗世中的崩 壞。新博物館的展示所建構的人與地方的親近關係,其重點在於與 觀覽者形成新的時間觀。此一日常生活的觀覽可以說是臺灣地方運 動的文化面向(Melucci, 1996)。 進一步而言,生活物件的功能在封存(enclaved)地方的記憶, 此地方的文化資本在於協商建立地方認同的平台。所以,地景媒介 成為地方知識的生產基地,並且成為組構觀覽者現地經驗的可能。 地景媒介作為建構社會生活的再現,也可能涉及再現的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s)現象,使地方文化呈現多樣性,並作為一個以 地方事件為標示的文化。因此,以地方史作為地景現實並由觀覽者 完成地方性的建構,在主題展示完成之後,觀覽者的空間觀是如何 被築基於圖像想像物(imaginaries)之上?這問題說明了觀覽者是 個有趣的概念,代表著在文產背景下地方認同與個人回憶之間積極 的對話關係 (Lowenthal,1985:186),地景傳播研究取向不同於空 間商品化理論,空間商品化理論者似乎過度強調地方認同只是全球 政經系統下的一個短暫現象,但這樣無法討論文化對社會的生產關 係,也輕忽了個人旅遊者在地方經濟發展上的積極作為,Clifford 將 此稱為「文化書寫」(writing culture),個人旅遊者是一種想要停 留在不同文化空間的新人類學者,筆者認為本真性的流動不同於傳 統的以資本流動結構社會的認識論,此一新取向可使展示與傳播研 究接軌(Clifford,1988) 。

結論 地方性的概念下以「展示」為傳播的符號並再現地方的日常生 活(ordinary life),其組件包含:

(一 )文化物件 地區的生活以展示的形式轉化成地方的認同,成為一個概念上 的主體或想像上的社群,在地方工作者介入下以此展示建構地方。


學術論叢 新博物館、傳播與地方生產──擎天崗博物館的展示分析

(二 )地方是一個認同 展示建構地方性,個人的時間觀在其中被建立,她是一種日常 生活的展示路徑,因為地方可以透過其物件、符號塑造、情境等時 間建構的情境(time-related situation)展示出來。 臺灣像這樣的小型、社區型博物館越來越多,在走訪鄉鎮時若 有機會經過,不訪進去觀覽,透過博物館的展示來理解地方的身世。

參考文獻: .苑舉正,《從方法論的角度論維根斯坦與波普的否定論》,臺灣 哲學年會,臺中:東海大學,2007。 .許傳陽,《族裔文化與文化想像: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臺北:淡化大學,2007。 .Anderson, J. Living history: simulating everyday life in living museum. American Quarterly, 34(3), 290-306.(1982). .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Clifford, J.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Geertz, C.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1983). .Lowenthal, D.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elucci, A. Challenging codes: collective ac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U.K.: Sage. (2002). .Walker, D. Toward the beneficial world heritage. Museum International, 63(1), 25-46. (2012).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 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 ──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文

楊宇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前言 面臨數位藝術發達、日異月新的時代,舞蹈編創逐步轉變,活用各種 元素來闡述自我、描繪生命,得以認同與肯定。近年來,筆者對肢體語彙 與科技之間的磨合激發出興趣,進而參與一部具有「體感互動音樂系統」 結合的作品,並創造出內心自我的角色。 研究作品的創造性,就是對作品本質結構進一步的探索與發現(何小 台等,頁 239)。透過作品角色理解、編創、詮釋之過程,將助於筆者重 新思索互動多媒體與舞蹈結合,為未來舞蹈科技藝術注入新觀念、新價值。

壹、文獻探討 一、「體感互動音樂系統」之簡介 2011 年至今,逐漸發展一種「體感互動音樂系統」,以硬體技能 Kinect 結合 Max Msp Jitter,運用動作捕捉,將人體骨架之各節點座 標用來觸發聲音,藉由節點運動的座標、加速度和方向等,來控制即時音 訊合成,是屬於一種運用表演者的肢體舞動之同時以電腦輔助音樂編創的 程式系統。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 舞者以姿勢(Psi)讓機器偵測肢體骨架。

二、音樂程式創作者之側影 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對音樂與機械設計充滿熱愛的汪戊全,展開未 來的理想與抱負,畢業於北科大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音樂創作作品: 2011 亞太音樂節《短暫》、2013 音樂劇場《白面仔》。

三、舞作架構之製作 在舞臺設計方面,於角落放置硬體技能 Kinect 裝置,框架表演者的活 動範圍,在一定的距離與一個類似投降的姿勢(Psi)讓機器抓取表演者的 骨架(圖 1),藉由肢體舞動的動作特質而觸動機制發出四種音樂程式創 作者設計的電子樂器音韻:水流(Polysynth)、微風(Processed vocal)、 土壤(Rhythm Bass)與光線(Pad Texture)。 作品敘述汪戊全在研究所期間,不斷體驗與領悟下的內心感受,將此 進而衍伸為六段舞蹈來表達,以旅人旅程為遐想,每一片段以月分為題、 以詩句引用為軸,內容以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認知、叛逆、融合到接受為過 程,闡述自我成長與蛻變。(表 1)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表 1 《一首詩》之情節大綱與互動聲音 月分

詩句引用

體感聲音互動

當傍晚降臨,旅人把四周圍的燈芯草紮成一座草 無 屋,隔天,他鬆開燈芯草束。草屋瞬間瓦解消失, 原野看似恢復原樣。但遮蔽處的短暫蹤跡仍然保留; 燈芯草上有輕微折過的痕跡,而在草屋夜宿的記 憶,也會留存在旅人的腦海中,還有聆聽到此故事 的人心中。 Leonard Koren 《Wabi-Sabi 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純粹的表演形式,就是關於這些褪淡的痕跡,薄弱 水流(Polysynth) 的證據。 Leonard Koren 《Wabi-Sabi 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我將滿是落葉的庭院打掃乾淨,我用草耙將地清理 風聲 得乾乾淨淨,然後,我搖晃其中一棵樹,讓少許樹 (Processed vocal) 葉緩緩落下。 Leonard Koren 《Wabi-Sabi 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心性如大海

水流(Polysynth) 汪戊全自述 光線(Pad / Texture)

靜默與發聲

風聲 汪戊全自述 (Processed vocal) 水流(Polysynth) 光線(Pad / Texture) 土壤(Rhythm / Bass)

芬芳的微笑

無 汪戊全自述

貳、詩翩幻影 音旋知己 舞動之旅 由於筆者飾演的是自我感性的角色,舞蹈部分集中於二、四、五月分, 以下將分別介紹每一段落之編創理念與詮釋過程: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2 以肢體收縮之舞動方式詮釋角色。

一、演繹作品之角色

圖 3 以肢體收縮之舞動方式詮釋角色。

(一 )二月 吸氣 1. 編創理念 對汪戊全本身而言,吸氣之 意,是源源不斷的學習與吸收, 眾多壓力承受的容器,成就自我 的一次歷程,猶如詩詞所述的褪 淡的痕跡,是一種無法抹滅的記 憶與感性的感受。(圖 2 和圖 3) 2. 舞蹈詮釋 初際,一段旁白口述詩詞, 場中,一張中古世紀木製的背靠 椅,自始至尾屹立不搖處在左上 舞臺,代表著汪戊全個體之形, 無任何物品覆蓋也表示我們人類 都是從乾淨無暇、樸實單純 的個體開始學習生活、充 實自己。男舞者的角色 像是一位引導者、控制 者, 彷 彿 是 汪 戊 全 理 性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一面的思想,正引導著觀眾關注女舞者的展顯。(圖 4 至圖 6) 一體兩面,人有理性,也有感性,代表感性的女舞者在口述這月分詩 詞的同時,帶著寧靜柔和的心態默然地從左上舞臺進入,隨著男舞者緩緩 移動至右舞臺開啟漸亮的兩盞小吊燈,營造出一種凝結空氣的氣氛。 所有超現實必來自現實,所有抽象必來自具象,所有跳脫之前必先有 框架(平心,頁 199)。由於汪戊全在現實生活中期許自己像一塊海綿吸 取眾多精髓,雖然備受壓力,皆欣然接受,故此,筆者想像自己是那塊海 綿,體內因吸收水分而柔軟,每一姿勢藉由曲線路徑接續彼此,動作無停 留、無停止的狀態,輕柔之間依然感受力的移動,如髮尾隨身體而飄揚、 緩慢下腰後瞬間起身再掉下去,如此設計也強調自我感性中存在的韌性,

圖 4 至圖 6 流動性動作詮釋角色之感性。

4

5

6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4 至圖 6 流動性動作詮釋角色之感性。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加上具有輕巧、輕盈如風鈴的聲音與一種沉重好似挖掘樹木影像的音質搭 配,表達一種柔中帶綿、不失體內所蘊含的力量,因舞者動作而產生代表 水流的極簡即時互動音樂更擴大筆者的想像與發展空間,彷彿肢體在無重 力之下起舞,情緒不帶任何痛苦與悲愴,則是一種因探索而有的欣喜,促 使筆者更能掌握汪戊全自我感性之詮釋,令表演更加可觀性。(圖 7 至圖 9) (二 )、四月 感受 1. 編創理念 大海,一眼望去,看似平靜,實則是滔滔不絕的海浪洶湧而起,猶如 汪戊全的內心,因為理性與感性的對話充斥著接觸、爭執、對抗與碰撞。 (圖 10) 2. 舞蹈詮釋 感性與理性的觸碰,是一種充滿刺激的探索。當男舞者走向女舞者時, 整個舞臺燈光瞬間黑暗,亮起從觀眾席方向照射於椅子上的女舞者,關注 瞬間焦距於女舞者身上,類似心跳的聲音彷彿同時喚起女舞者,代表理性 的男舞者,此時的肢體動作注入一種情感,即是控制欲。男舞者將椅子往

圖 7 至圖 9 下腰瞬間髮尾詮釋角色之韌性。

7

8

9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7 至圖 9 下腰瞬間髮尾詮釋角色之韌性。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0 角色喚醒之詮釋。

圖 11 至圖 12 理性與感性之碰觸。

11

12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1 至圖 12 理性與感性之碰觸。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3 至圖 16 理性與感性之對峙。

右傾,促使女舞者跟隨往後傾斜之時只靠腹部與單手的力量附屬支撐於椅 子上,爾後女舞者倒地之時接續一個後滾翻,男舞者順時掌握椅子並坐之, 女舞者接著站上去,藉著男舞者的力量做借力使力的技巧性動作,以上連 貫性動作接續此舞作的轉折與高潮。(圖 11 和圖 12) 後段,一套具有爆發與肌耐力的雙人舞,因速度由慢至快的變化,進 而讓觀者產生印象深刻,力與美的肢體與舞者的企圖心皆在此組合當中完 全綻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圖 13 至圖 16)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7 靜默。

(三 )、五月 全然 1. 編創理念 前段訴說化險為夷,接納與包容,藉由現場伴奏展現出嶄新自我。後 段表述自己的企圖心與希冀。(圖 17) 2. 舞蹈詮釋 雙方舞者在上段結束的動作起始:各自滑跪後的姿勢,雙眼直視對方 的狀態。一種寧靜平淡默然的音樂始起,彷彿世界渺無極小,舞者動作速 度緩慢如烏龜,被木偶般牽引的肢體,感覺靈魂脫離軀殼。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8 至圖 19 發聲。

18

19

爾後,代表汪戊全新穎一面的大提琴旋律隨之而起,由於琴聲柔情優 美,筆者想像自己是拉琴的動作,將拉的元素發展變形為肢體語彙,間接 呈現出大提琴與自我理性、感性之融合。 誕生,全然的自己,亦有不同的感性,對未來具有果斷的企圖心與抱 負,筆者運用簡單、斷裂、短促、乾淨且有力的肢體來詮釋。(圖 18 和 圖 19)

結論 臺灣創作作家陳育虹提過,寫作是需要人生閱歷,是一種文字、觀察 力、想像力的鍛鍊,即是創作,除了確鑿的人生經驗,更多是飄渺、乍現 的心靈饗宴。相對於舞蹈更是如此,其創作本質即是編導心理活動的肢 體呈現(平心,頁 269)。筆者透過思索、編創角色內心的過程中, 體會創作是一種富於意義深遠的人生自我經驗,是支持個人探索 自我、體驗生活和互惠的能力,作品是創作者當下的心靈顯影。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圖 18 至圖 19 發聲。


學術論叢 初探「體感互動音樂系統」與舞蹈結合之角色創造歷程──以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為例

再者,筆者發覺舞蹈魅力在於創造舞臺「幻想」,從現象學美學的角 度來看,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是人類本身內心美的一種反映,在表演 當下,欣賞者會不知覺進入一種迷失自我的狀態,與此同時,表演者則會 被擬人化、象徵化、精神化,讓觀者產生移情作用。筆者在汪戊全內心世 界之「幻想」中進入角色情境,運用舞蹈語彙強化觀者對舞臺的想像,激 盪觀者欣賞舞者的美妙肢體,滋養他們理解作品背後的真實性與價值。 最終,在角色創造過程中,筆者不只是揣摩角色,更要顧慮體感互動 音樂程式設計的搭配,發現所有舞蹈段落需要正面固定姿勢的感應才可以 開始活動,並須注意因動作速度上短暫的變化而失去感應,導致無法發聲 的問題,亦造成筆者動作設計之限制,肢體無法全面舞動之自由。綜此, 筆者對於「體感互動音樂程式」之發展有所展望,能提供一種舞蹈編創方 式,協助舞蹈編創的同時,音樂隨意念而設計,促進舞蹈與音樂兩大藝術 在創作上之交流與磨合,樹立新舞蹈、新方向。

參考文獻: .聯合報,102 年 04 月 14 日,D3 版面,陳育虹。 .《舞蹈心理學》,平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創意人一定要懂的 7 堂 EMBA 課》,何小台等,商周出版,2013。 .The Dancing Self : Creativity, Modern Dance, Self Psychology and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Carol M. Press, Hampton Press, 2002.

圖片資料來源: .圖 1、圖 4 至圖 12、圖 17 取自 汪戊全個人畢展《一首詩》影片截圖。 .圖 2、圖 3、圖 13 至圖 16、圖 18、圖 19 取自 舞團攝影師邱比。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跨領域表演 ──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文

賴慈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跨領域或是結合不同類型的表演方式已儼然成為現今表演的趨 勢,不管是結合 3D 特效、視覺效果,或是舞蹈、戲劇結合扯鈴、 泡泡、溜溜球、魔術等等,只要能讓整齣劇更精彩,更具吸引力, 挑戰許多不可能,亦為現今各大小劇團的目標。本篇文章介紹的有 兩種不同的團體,分別為結合魔術,並且剛剛結束五場臺灣巡演的 魔浪超劇場──魔幻極境,以及結合泡泡的活動王──泡泡達人。 (圖 1) 「魔浪超劇場」係由在 2000 年曾經拿下金曲獎最佳流行演奏 專輯大獎的劉季陵擔任藝術總監,跨領域導演鴻鴻擔任創意顧問, 集合各方人才,打造一個結合幻術、音樂、戲劇、舞蹈、影像、特 技等多項表演元素為宗旨的「超劇場」。團名 NXTheatre 採用「Next」 的概念,力圖拓展下一波的創意潮流。作品兼具精緻的藝術詩意與 驚人的幻術設計,開創一個雅俗共賞的新型態表演。魔幻極境是臺 灣首部拉斯維加斯大型魔術秀,結合戲劇、歌、舞,一百分鐘內, 串連 20 多個大型幻術,包括憑空變出機車、美女飄浮、極限逃脫、 美女大切八段消失再現等。故事描述光明與黑暗力量的衝突,結合 了夢想、親情、愛情、友情、勵志,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具高度娛 樂性及藝術性,是老少咸宜的文創作品。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圖 1 魔浪超劇場 2013 臺灣巡迴演出之片段。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魔幻極境此次與東點娛樂合作,由音樂出身的劉季陵、魔術界 知名的蔣昊、臺灣藝術大學舞蹈所畢業的鄭勤琪、臺北藝術大學戲 劇系畢業的陳雅柔,以及六位分別為不同學校舞蹈系所畢業以及踢 踏舞專業的一位日本女生,結合而成的團隊。東點娛樂負責人蔣昊 表示,此次的演出主要是希望藉由一個團隊來發揚光大魔術的演 出。並且,將拉斯維加斯的 illusion,也就是大型幻術秀整套搬回臺 灣演出,成為亞洲首例。並期待在臺灣巡演完後,可以在亞洲巡演。 臺灣區目前完成了新北場、基隆場、新竹場、苗栗場以及臺中場的 演出。明年的計畫將是希望以此大型魔術秀,帶到亞洲各大城市演 出。今年度,魔幻極境也將與臺灣舞孃合作,讓漂浮少女節目參與 臺灣舞孃劇情其中一片段之演出。 魔幻極境以「自己」心中的黑白勢力(圖 2)作為開場,利用 黑與白詮釋內心的衝突,表現出當人在想要朝著夢想前進的時候, 又誤以為是外在的環境阻擋,但其實是跟內心的軟弱面對抗,反而 到頭來,是自己與自己的戰爭。本節目以黑白兩派對抗的劇情,加 入了許多魔術橋段,包括了男主角被綁架後切兩半,但最後又復原,

圖 2 黑白勢力節目片段。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以及大魔王被上扣環後來掙脫,最後發現原來那位黑暗力量的大惡 魔,脫下頭套後竟然是自己,這才發現,原來我們心中最大的敵人 就是自己。這是上半場的主要節目,結合了憑空出現的男主角、 憑空出現的大魔王、以及大魔王到最後其實就是畫面中的男主角等 等,並且加入了劇情和舞蹈,舞臺上總共六位舞者分別飾演黑白兩 派,以及背景音樂的震撼,相當具可看性。 接近中場時,也有人生中必會碰到的愛情故事。漂浮少女(圖 3)劇情為一個很青澀的愛情故事,但是,漂浮少女本身意境就是 不存在的、漂浮著的,她美麗、潔白像精靈一樣,一下子出現了, 一下子又從眼前消失,這也表示漂浮少女只是男孩對於愛情的憧憬 與幻想,這跟我們現實的生活不是也很類似嗎?不管是男孩或女 孩,我們總是會幻想著一個非常夢幻的對象,然而,實際上並不會 有這麼完美的另一伴,但是,在我們的心中,卻都曾經出現過這樣 的美好夢境。 下半場的主要以「夢想」為節目主軸,將許多不可能化為可能,

圖 3 漂浮少女節目片段。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利用一個一個的魔術來表達,例如,穿越正在旋轉的電風扇、將人 分成兩半甚至旋轉 360 度(圖 4),以及將美女壓扁還能換上自己 喜歡的衣服,甚至將觀眾的願望憑空出現在懸吊的黑板上以文字寫 出來,還有男主角的瞬間位移,以歡樂的舞蹈開場,將所有的魔術 串聯起來,最後男主角以飄浮鋼琴做結尾,男主角一邊彈著鋼琴一 邊漂浮起來,並且人和鋼琴一起旋轉了 360 度,表現出以上這些看 似不可能的東西,就如同我們的夢想一樣,只要我們努力去做,會 有實踐的可能的。真的達到此節目所希望要傳達的勵志與追夢等等 的目標。 另一個要介紹的是 Be Fantasy 極度幻想工作室──泡泡表演工 作室的泡泡藝術師──蘇仲太,泡藝師在近兩年開始活躍了起來, 利用大型泡泡作成許多不同的樣貌,並且結合音樂的節奏改變各式 泡泡的速度及樣貌,以及舞者的肢體擺動等等。Be Fantasy 極度幻 想工作室與國內知名泡泡產品製造公司「和盛企業有限公司」共同 合作研發專業泡泡相關表演,並希望在臺灣創造出兼具美感與創意 的泡泡秀表演,雖然還沒有做成大型的劇目,但是,在海內外各大

圖 4 360 度節目片段。


學術論叢 跨領域表演──魔術、泡泡與舞蹈和戲劇的奇妙結合

小場合包括電視臺、尾牙、茶會、記者會活動等等,總是能夠看到 他們的精彩演出。泡泡藝術師蘇仲太在節目中結合了音樂與舞蹈, 也嘗試許多不一樣的項目,包括光劍(類似大型螢光棒),近日開 始尋求劇場界的協助,希望能夠做成大型的泡泡劇。另外,泡泡節 目有一點與魔術類似,就是該團隊舞者除了表演的畫面之外,還需 要擔任泡泡藝術師的助手,協助泡泡達人在演出臺上的各種需求。 目前泡泡藝術師蘇仲太開始積極製作大型的節目秀,並且擴展海外 市場,希望能夠將泡泡的節目發揚光大,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學習 泡泡的表演,做這一類的節目,期待這樣的泡泡大型節目秀。 魔術對於我們來說,現在已經不是在國外或是在大型節日才能 看得到的,現今許多大至公司,小至社團甚至個人,都有參與或是 喜歡魔術的人。在魔術之前,我們總會回到孩子的心,完全被吸引、 也能相信,即便知道有些根本不可能,還是會有一點時間是最純真 的狀態,這就是魔術當初會出來的目的及意義吧!泡泡不也是如此 嗎?我們在吹泡泡的時候,總能夠回到像小孩子一樣的純真,看著 泡泡就覺得很幸福、滿足,就這樣搬到舞臺上表演,讓我們全場都 能夠享受這樣幸福、滿足,並且具有畫面感的一晚。相信魔幻極境 和泡泡藝術師的初衷都是一樣,就是希望帶領大朋友小朋友回到最 初的那種感覺,不要被內心的自己否決,好好的問一下自己的心, 重新整理,繼續朝著夢想邁進。魔術和泡泡能夠做到大型的節目, 並且與舞蹈、戲劇、音樂做結合,相信很多事情一定都能夠化不可 能為可能的。

圖片資料來源: .皆取自魔浪超劇場 2013 年臺灣巡迴演出之片段。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文

呂孟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前言 芭蕾舞有其悠久的歷史,因此 芭蕾不僅是表演藝術,觀賞藝術, 同時也是一種教育舞蹈(陳隆蘭, 1977)。而研究者在因緣際會下學 習到浪漫芭蕾時期中的著名代表作 品──《四人舞》(Pas de Quatre, 圖 1),進而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故研究者將針對芭蕾之中的浪漫芭 蕾背景作探討。

一、芭蕾的起源

圖 1 Pas de Quatre。

芭蕾原本是西元十五、十六世 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流行於義大 利的一種結合舞蹈、音樂、歌唱、 朗誦和啞劇動作於一身的民間舞 蹈。後來,這種表演者戴著面具在 音樂伴奏下演出故事情節的舞蹈, 由民間傳入宮中,而逐漸成為貴族 們夜宴嬉戲的餘興節目(李立亨, 2000,頁 21)。最具代表性的是在 1581 年演出的《皇后喜舞劇》 (Ballet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圖 2 Academie Royale de danse 。

Comique de la Reine)。這種舞劇形式可以說是現今芭蕾舞劇的雛形(平 衍,1995,頁 31)。法王路易十四(LouisXIV)是一位舞蹈愛好者,於 1661 年在巴黎設立專門培養職業舞者的教學機構──皇家芭蕾舞學院 (Academie Royale de danse,圖 2)。同時路易十四也要求他的芭蕾教 師厄爾.鮑相(Pierre Beauchamp,1936-1705)為芭蕾建立各種動作的 規則,如腳和手的位置、動作的做法等等(吳素芬,2000,頁 16)。芭 蕾舞開始被系統化地整理和規範,芭蕾舞初學者一定得先學會的五個芭 蕾舞基本動作,也是在這個時候被訂定下來(李立亨,2000,頁 22)。 由於路易十四舞蹈學校的設立,經過該校舞藝大師整理,把所有舞步經 過研究,組織成芭蕾舞步,這種舞可以說是及舞藝之大成,它把所有舞 蹈精華融合,展現出一種王者舞姿,在舞蹈王國裡,風濤浪湧,歷久不 衰(何恭上,2000,頁 26)。

二、浪漫芭蕾之興起 十九世紀初浪漫思想達到高潮,這個階段的浪漫主義較十八世紀更 加關注個人的道德與情操,善與惡之雙重性的掙扎更趨強烈,對於虛幻 境界有更高的嚮往。除了對抒發個人內心感情的重視外,十九世紀浪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圖 3 18 世紀法國法國舞蹈家 Marie Camargo。

漫主義的另一關注是「尊重大自然」(吳素芬,2000,頁 31)。當時 的文學與藝術活動,都想脫離古典主義的束縛而獲得解放;反映在芭蕾 舞的作品裡,則是脫離神話故事的題材而轉向民間傳說。這裡所強調的 「浪漫」,其實就是在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氛圍,它可能是夢境、 可能是異國情調、也可能是超寫實的想像空間(李立亨,2000,頁 2425)。

三、浪漫芭蕾之特色 服裝最初是從宮廷舞會服裝演變而來,女子穿拖地長舞裙和緊身胸 衣,男子穿長外套和長襪,外罩以短燈籠褲或用鯨骨支撐的短裙,還要 佩戴繁複的飾物,後來發展成改穿希臘長袍。也有的舞劇人物穿民間 服裝。18 世紀法國舞蹈家瑪麗.卡瑪格(Marie Camargo,1710-1770, 圖 3),剪短女舞裙,以利於舞蹈技巧,尤其是旋轉等快速碎小動作的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發揮。直到 19 世紀浪漫主義舞蹈家瑪麗.塔里奧妮(Marie Taglioni, 1804-1884,圖 4)等人才徹底進行改革。由於塔里奧妮舞蹈風格的特點 是:「登峰造極的優美、賦有畫意的舞姿和輕盈飄逸的舞步。」所以特 別使用了由幾層薄紗打摺重疊而成的芭蕾舞裙。第一次使用於 1839 年 演出的《仙女》中,後來又進一步改造成為短舞裙。為了產生這種特殊 的效果,她專門設計了一種複雜的擊腳小跳,完美地使用了腳尖技術, 以突出翩翩飛舞的形象(耿一偉,2005,頁 28-29)。

圖 4 19 世紀浪漫主義舞蹈家 Marie Taglioni。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茲從形式、主題、風格、動作、服飾和燈效等六方面來陳述浪漫時 期的特色。

(一)舞蹈形式: 表演的形式以上下兩幕作為不同境界的區隔,第一幕以民間鄉村為 背景,比較重視劇情的發展和陳述 ; 第二幕則偏重情節氣氛的幻想世界, 是兩種完全不同氛圍的舞蹈表現。

(二)舞蹈主題: 以具文學性的故事題材為舞劇的主題,以人鬼或仙女相戀的傳奇故 事做為舞劇情節發展的主軸,如法國劇作家高替耶所編撰的《吉賽兒》, 以人間和非人間、現實與非現實的對比做為舞蹈表現的主要題材。

(三)舞蹈風格: 浪漫派的最大改革是風格的改變,為了配合劇中人物的不同,因而 產生了上、下兩幕各具不同舞風表現的舞蹈;第一幕偏重異國情調的舞 蹈,表現農民豐收或節慶時的歡樂氣氛,如舞劇《仙女》的第一幕,以 蘇格蘭舞蹈作為家庭舞會的場面;第二幕的舞蹈風格是編舞家菲利蒲的 最大貢獻,他新創了以往舞劇所沒有的風格,整幕完全以柔美輕盈的 「白色芭蕾」為舞蹈風格,強調舞蹈呈現的內涵和特質,也構成了浪漫 芭蕾的風格相當不同於寫實主義濃厚的舞劇《難管的女兒》。

(四)舞蹈動作表現: 動作的產生依循著舞劇的形式風格和主題而來,由於浪漫芭蕾的情 節和情境在第一幕和第二幕有著極大的不同,因此在舞蹈動作的屬性和 質地上便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第一幕的動作較具著地性,多採用節奏快 速、組合複雜的細小舞步,隊形的變化除行列式外,必有互相牽手圍繞 呈圓形的聯歡性群舞;而表達非人間部分的第二幕,偏重在舞蹈的表現 劇情的敘述較第一幕少,整個場景以森林或湖畔為背景,由於角色大部 份是幽靈或仙女,並力求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再飄然落地,以表現超 脫地心引力束縛的仙女或幽靈的感覺。

(五)舞蹈服飾: 受到浪漫派美術創作的影響,《仙女》的服裝設計師尤金.藍米採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用了不同以往芭蕾的服裝材質,製作了純白色長及小腿如倒掛花瓣的透 明紗裙,在配以緊身上衣和蓬蓬袖,腰間繫以藍色的花結,背上插著小 翅膀,以此象徵飛翔的小仙女,如此雪白如夢幻般的舞衣,再配以簡單 的珍珠項鏈,將劇中的仙女瑪麗亞.塔里奧妮打扮的恰如其分,並且深 受觀眾的喜愛,甚至成為當時婦女們爭相模仿的一種時髦服飾,而這種 形式的舞衣也成為浪漫芭蕾舞裙之原型。

(六)舞臺燈光: 由於舞臺燈光有了瓦斯燈的發明,而使得舞臺上出現了光亮和陰暗 的不同情境,編舞者在昏暗的劇院裡運用閃爍不定的瓦斯燈,更能營造 初夜間鬼魅出現的神秘詭異景象,這是此時期舞劇特有的燈光效果(吳 素芬,2000,頁 33-36)。

四、浪漫芭蕾經典作品 浪漫芭蕾最有名的兩個作品就是《仙女》和《吉賽兒》,前者的主

圖 5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要人物是仙女,後者的主角則是痴情的鬼魂;由於她們都是超寫實的人 物,所以舞者經常得以大量的跳躍來表現她們的輕盈曼妙(李立亨, 2000,頁 26)。(圖 5 和圖 6)

圖 6 Svetlana Zakharova as Giselle Photo by Silvia Lelli 。


藝海繽紛 浪漫芭蕾背景之探討

結論 透過探討浪漫芭蕾的背景,瞭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及浪漫芭蕾的特 色,尤其在這芭蕾的黃金時期,女性舞者的地位和技巧表現得以往前跨 了一大步(平衍,2006,頁 44)。然而,浪漫派芭蕾發展的時間雖不長, 但其影響卻是長遠的(吳素芬,2006,頁 47)。

參考文獻: .《芭蕾新思索──從芭蕾傳統中再創芭蕾作品之研究》。吳素芬 (2000)。臺北市:晨曦文化。 .《我的看舞隨身書》。李立亨,2000。臺北市:天下遠見。 .《古典芭蕾練習的理論與實例分析》。陳隆蘭,1977。臺北市:華岡。 .《舞蹈欣賞》。平衍,1995。臺北市:三民。 .《美妙的芭蕾》。何恭上,2000。臺北市:藝術圖書。 .《經典芭蕾舞》。耿一偉,2005。臺北縣:麗音影音。 .《芭蕾舞劇欣賞》。何恭上,1998。臺北市:藝術圖書。

圖片資料來源: .圖 1 取自 http://michaelminn.net/andros/history/pas_de_quatre/。 .圖 2 取自 http://californiaballet.wordpress.com/2010/05/24/louis-xivand-the-birth-of-classical-ballet/。 .圖 3 取自 http://kids.britannica.com/comptons/art-138447/La-CamargoDancing-a-portrait-of-Marie-Camargo-was-painted。 .圖 4 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_Sylphide。 .圖 5 取自 http://sports.china.com.cn/zhuanti/2008ay/2008-07/28/ content_16085596.htm。 .圖 6 取自 http://books0977.tumblr.com/post/41580034103/svetlanazakharova-as-giselle-photo-by-silvia。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 藝術美 文

吳善揮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前言 孔子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出自〈述而第 七〉)這就是說人類的生活總是離不開藝術的氛圍,縱使沒有刻意去接 近藝術,也會不經意地在生活之中接觸到不同類別的藝術,而一般人最 常接觸到的藝術,就肯定非華語流行曲莫屬;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會 純粹地享受聆聽華語流行曲的旋律、輕輕哼唱當中的歌詞,卻不會去花 時間欣賞歌詞當中的藝術美。由是觀之,本文將以填詞人吳青峰之歌詞 創作為例,嘗試說明華語流行曲歌詞的藝術欣賞之美,希望能讓大眾掌 握欣賞流行曲歌詞的方法。

一、吳青峰其人 吳青峰為臺灣著名樂團蘇打綠的主音,同時為活躍於樂壇的填詞 人。大概可能因為他出身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的關係,曾經接受傳統 的文學訓練,所以他對文學創作有著一種個人的堅持,其所填寫的華語 流行曲歌詞都籠罩著濃濃的文學藝術氣息,而且創作題材廣泛,包括愛 情、親情、友情、夢想等,而不是淪為那些粗製濫造、只為滿足市場口 味的商業產品。他曾獲頒第一屆全球流行音樂金榜「2011 年度最佳作 詞」 、第三屆全球流行音樂金榜「2013 年度最佳作詞」 、hito 流行音 樂獎「2013 hito 作詞人」 ,可見其在填詞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華,亦可 見其歌詞的創作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二、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吳青峰創作歌詞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直抒胸臆,而是會透過不同的 辭章技巧、文學手法之運用,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託在歌詞之中,予人 一種言盡意未盡的感覺,極具文學藝術的蘊涵。筆者現嘗試分析其藝術 之美,如下:

(一)修辭之美 吳青峰在創作歌詞之時,都會運用多樣化的修辭技巧,以修飾歌詞 的一字一句,力求突出文學的藝術美感,以下為當中的舉隅: 1. 比喻 以下為〈再遇見〉的歌詞節錄: 「只一年的情節,像大雨匆匆打擊過的屋檐, 還凌亂的房間,像吉他用力刷錯幾個和弦。 時間過了幾年,我想,我們都忘了彼此的臉。 難道這叫有緣?我沒想過,我們會再遇見 …… 而你,在離開我之後,全沒有改變; 而我,在離開你之後,就一直往前。 ……」 這首歌詞描繪了詞人被情人拋棄後的心情,他不像一般失戀者那樣 一蹶不振,而是積極向前,並更勇於去面對人生。在歌詞中,他以「大 雨匆匆打擊過的屋檐」為喻,說明失戀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猶如一 場過雲雨般平常,我們不必為此而感到傷心;他又以「吉他用力刷錯幾 個和弦」作喻,說明愛情觸礁了,我們可以再次重新尋覓,就像彈奏出 錯了便重新來過一樣,不必為此而停滯不前。由是可見,詞人以精到而 貼近生活的事作比喻,不但讓聽者更能明白詞人的思想,更展現出藝術 源自於生活觀察的美學。 2. 用典 以下為〈小情歌〉的歌詞節錄: 「你知道/就算大雨讓整座城市顛倒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我會給你懷抱 受不了/看見你背影來到 寫下我/度秒如年難挨的離騷」 此曲表達了詞人對情人的濃情愛戀,其在歌詞中引用了屈原《離 騷》的典故(註 1),表明他對情人的堅貞。事實上,詞人深知這次對 情人的追求之旅,定必使人受盡寂寞的折磨,可是他依然選擇效法屈原 「吾不能變心而從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江〉的決心,效法屈原寧 死不向朝廷惡勢力低頭的義行,絕不會向寂寞低頭,誓死也要等待情人 的出現。由是觀之,吳青峰巧用屈原之歷史典故,把自己追求情人堅定 不移的心,比作屈原不肯隨波逐流的決心,一方面能夠突顯自己對情人 的深愛及堅貞,另一方面又能夠營造出歌詞的古典美。 • 註 1 屈原藉《離騷》抒發出自己因受到政治迫害而被流放之孤苦心情。

3. 疊字 以下為〈獨處的時候〉的歌詞節錄: 「獨處的時候,夜容易特別黑。 獨處的時候,心容易悄悄破碎。 冷冷的手發抖,熱熱的淚墜落; …… 髒髒地收我的愛, 讓自己慷慨地痛……太不堪。 拖著傷口,飛越了桑田滄海, 剩自己,慢慢地還。 …… 長長地嘆我的愛, 沒有人願意丟下你不管。」 作者在本歌詞運用了不同的疊字,當中有著不同的意涵。「悄悄」 突顯出作者孤獨淒清而沒人知曉之哀愁;「冷冷」與「熱熱」則形成了 強烈的對比,說明作者內心的熱情終究敵不過冷酷的寂寞,而隨著一串 串的眼淚流走了;「髒髒」則說明了作者的愛被人盡情糟蹋,讓作者的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尊嚴受盡踐踏,突顯出作者在愛情裡的卑微形象;「慢慢」突出了作者 的傷痛是漫長而毫不止息,使作者永遠被過去的傷痛所囚禁;「長長」 則突出了作者揮之不去的無奈與感慨,就好像他永遠只能浸泡在長流不 息的遺憾之中。簡言之,作者通過上述疊字的運用,深化了自身的淒然 形象,亦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深刻感情,在配上曲調之後,更能突 出當中的迴旋之美,甚具文字的藝術美感。

(二)意象之美 以下為〈無眠〉的歌詞節錄: 「今夜的月光超載太重 照著我一夜哄不成夢 每根頭髮都失眠 …… 天空他究竟在思念誰 是不是都和我一樣」 傅曉燕(2009)指出:「月亮原本是客觀景物,古今中外無數的文 人墨客卻對它賦予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抒情效果。可 以說,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心中就有一個月亮情結。」吳青峰同樣具有 中國文學的傳統情懷,利用月亮作為文學意象,把內在的感情灌輸在其 中。在某個深夜,詞人在床上輾轉反側,良久不能入睡,整夜都在思念 情人;月亮高掛在夜空之中,而月光的光芒剛巧投射到作者的臉上,使 他的思念變得更濃,而此刻的他只能把思念寄託給月光,讓月亮分擔他 那川流不息的思念。因此,詞人在這裡營造了文學意象的藝術美,使人 能夠透過當中的自然景象,去感受其內在的心情。

(三)情感之美 以下為〈小時候〉的歌詞節錄: 「這時候/我們的心變得柔軟 放下了父子的身段 知道時間太晚/不要躲/不要散 …… 我要長成你的翅膀 我要拂去你的滄桑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我忘了說/當我仔細回想 腦海最珍貴的一幅畫 是你載著我/叮嚀我 要我抓牢你身旁 安心在你背後/飛翔」 詞人透過歌詞表達對逝世父親的思念之情。雖然父親已經離開了作 者,可是他永遠忘懷不了父親對他的好,因為沒有父親,作者不可能「安 心在你(父親)背後/飛翔」,即追求自己的歌唱的夢想,因此他對於 父親無條件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激。簡言之,歌詞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 父子之間的愛,情感真摯動人,再加上曲調的渲染下,更使聽者能夠感 受當中的情感美。

(四)思想之美 1. 建構正面的人生觀 以下為〈你在煩惱什麼〉的歌詞節錄: 「沒有不會謝的花 沒有不會退的浪 沒有不會暗的光 你在煩惱什麼嗎」 吳青峰希望藉著此曲來傳遞正面的信息──希望人們能夠積極面對 生活上的一切煩惱,因為雨後定必有彩虹,煩惱也終有一天會被解決, 因此我們不必為了當前的煩惱而擔憂,甚至輕生自己的生命。詞人先串 聯了「花」、「浪」、「光」的共通點,就是都會由盛轉衰,然後才由 此總結出煩惱與「花」、「浪」、「光」都是一樣的道理,就是總有一 天會退下來。由此可見,本歌詞帶有正面的信息,充分發揮「文以載道」 的功能,突顯出藝術作品關懷人類生命的思想美。 2. 關懷社會的人文情懷 以下為〈那時候的樹〉的歌詞節錄: 「曾經原始的氣味/變鋼筋水泥的街 大自然成為商品任君挑選 踏著浪的海岸線/變作華麗的宮殿


藝海繽紛 淺論吳青峰歌詞的藝術美

忘了天空是保護你的屋簷 聽/那片地/心跳著/那棵樹/嘆息著 那個你/懂事了/那回憶/呼喊著 這世界/捨棄的/那美好/讓我牢牢記著」 詞人希望藉此歌詞來表達對大自然保育的關注,認為現今社會只顧 經濟發展,不斷犧牲大自然的珍貴資源,讓我們失去與大自然接觸的寶 貴機會。括言之,吳青峰藉著歌詞來表達對社會當前問題的關注,盡顯 其關心社會的人文主義思想,亦突出了歌詞藝術的人文之美。

總結 流行曲研究專家朱耀偉教授(2009)指出:「其實歌詞在中國文學 傳統中源源流長,從《詩經》、樂府到宋詞元曲的發展,亦可說是中國 歌詞史。」這就是說流行曲歌詞當屬文學藝術的範疇。而事實上,吳青 峰的歌詞具有強烈的文學意識,展現出華語流行曲歌詞的藝術美感,具 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同時亦為我們欣賞華語流行曲歌詞作出了一個很好 的示範。

參考文獻: .傅曉燕(2009)。月亮意象在現代文學經典中的營造。淮南師範學院 學報,第 11 卷(總第 53 期),頁 66-68。 .黃志華、朱耀偉(2009)。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前往地球彼端 ──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文

嚴守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緣起 在這個地球村概念的時代,培養國際 觀以及增強自我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必要 精進的一項能力,我在 2013 年暑期前往 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進行兩個月的實習, 希望能藉本文將所見所學分享給大家,目 的除了為自己的實習生活作下紀錄,亦期 能鼓勵更多同學勇於爭取機會,踏出臺 灣,拓展自己的視野。

是我選擇再次前往加拿大,至大多倫多地 區中的 Varley 美術館實習,希望能了解加 拿大的美術館組織及運作方式,觀察其營 運與展覽機制,並且與國內機構做比較, 學習其優點、檢討其缺失,以期待未來能 應用在國內博物館及藝文機構之營運管理 與工作執行上。

一、Varley 美術館介紹 (一 )美術館所在環境

由於曾在數年前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參加暑期英語課程,被這個多元且迷人的 城市所深深吸引。在藝政所求學的階段, 又因為碩士班課程中規畫有藝文機構實 習,讓同學將在校所學之藝術管理與博物 館相關知識運用在實務工作中,並培養敬 業工作態度及溝通合作的能力,老師們尤 其鼓勵同學們尋求海外的實習機會,以獲 得不同於在國內藝文機構的工作經驗。於

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位於加拿大大多 倫 多 地 區(Greater Toronto Area) 當 中 之 高度文化融合的 Markham 市,該館隸屬 於市政府,坐落於城市中著名之觀光古蹟 街 道 Main Street Unionville 上, 是 當 地 藝 文活動聚集中心與重要的藝術展覽與教育 場域。多倫多地區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 城市之一,也是加拿大的經濟與藝術重 鎮,對各種民族、文化、藝術採包容開放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的態度。在該地區進行實習,再加上大多 倫多地區其他藝文機構的參訪行程,除能 培養美術館工作能力、增進實務工作經驗 外,亦能開拓視野、培養開闊的胸襟及見 識。

(二 )美術館沿革 The Frederick Horsman Varley Art Gallery of Markham(簡稱 Varley 美術館)創立於 1997 年( 圖 1), 直 接 隸 屬 於 Markham

圖 1 Varley 美術館外觀。

市政府,為該城市最重要的美術館。美術 館名稱源自於 Frederick Horsman Varley 先 生,他是 20 世紀初加拿大著名風景畫家 團體 The Group of Seven 的創始成員之一, 擅長細緻生動的人物畫及北國野地風景 畫。晚年獲 McKay 家族提供其住所及工作 室,為感念 McKay 家族的幫助,Varley 先 生將身後畫作捐給 McKay 家族,之後該 家族更大方地將其所有作品以及故居捐贈 給 Markham 市政府。政府於 1997 年成立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該美術館來收藏並展示 Varley 先生大量的 珍貴畫作,以增加社區居民接觸藝術的機 會,提升城市的美學素養。鄰近美術館之 McKay 故居亦成為 McKay Art Centre,提供 當地藝術家一個精緻的展覽場所及美術課 程教學空間。Varley 美術館致力於美術教 育的推廣,全年度開設成人、青少年、兒 童等適合各年齡層的美術課程,課程主題

豐富,包含水彩畫、油畫、攝影、陶藝、 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多樣化的課程,吸 引該城市及周邊城鎮民眾熱烈參與。

(三 )組織架構 館 內 專 職 人 員 包 含 館 長 Francine Perinet 女士,以及研究、行政、展覽、教 育、企劃、公關、志工培訓七個部門,在

圖 2 實習生與館員及導覽員合照。

2

3

4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3 二樓辦公區域。

圖 4 美術館大廳。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專業領域上各司其職,且依美術館工作需 求相互配合,共同致力於美術館之良好運 作與發展。另配置有輪班人員負責美術館 服務臺、展場監督,以及數位專業的導覽 員(圖 2)。亦聘任有多位具各項專長之 專業藝術教師,在美術館常年開設之美術 課程及夏令營課程中授課。 Varley 美術館為兩層樓之建築物,館 內一樓為美術館空間(圖4至圖5),內 設有三個相通的展覽空間,其中一個區域 為館藏展覽空間,以 Varley 先生及著名加 拿大畫家的作品為主題展示,亦規劃閱讀 區,提供相關刊物,使參觀者對 Varley 先 生以及 The Group of Seven 有更深的了解。 另兩個較寬闊的相鄰空間則為主題展間, 定期策劃多元化的展覽,種類涵蓋多種媒 材、各類項的傳統或當代藝術,也包含了 當地或國際的藝術家,包羅萬象、內容豐 富。一樓亦規劃有三個活用空間,作為各 項活動的場域,以及藝術課程的教室。美 術館的展覽與設備部門之工作區域也配置 於該樓層。美術館二樓為辦公室(圖 3), 為館長、研究、行政、教育、企劃、公關、 志工培訓部門之辦公區域,並設有一會議 室,作為館內定期討論館務、召開會議之 場所。

二、實習工作內容 在 Varley 美術館能夠接觸到不同部門 的工作,使我的學習層面更廣泛更多元, 以下是我實習的主要工作內容:

圖 5 夏令營學員的共同創作成為妝點美術館大廳的美 麗牆面。

(一 )展覽籌辦 在 Varley 美術館我所負責的主要工作 為年度藝術教師聯展,主要承辦的部門為 企劃部門(Programming)。這是一年一 度讓在美術館藝術課程中授課的藝術家們 能夠展現其才能,互相交流,將美術館開 辦的課程介紹給社區大眾的機會。今年的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工作流程表 工作期程 7 月 9 日至 7 月 20 日 7 月 21 日至 7 月 31 日 8 月 1 日至 8 月 15 日 8 月 16 日至 8 月 25 日 8 月 26 日至 8 月 30 日 8 月 31 日至 9 月 3 日 9 月 4 日至 9 月 8 日 9 月 9 日至 9 月 10 日

工作內容 .撰寫邀請信函 .聯繫藝術家詢問參加意願 .編輯藝術家自傳等資料 .彙整參展作品 .工作坊與藝術家創作示範活動規劃 .展場輪值人員協調安排 .網路宣傳 .實體摺頁、海報編輯印製 .備齊展售所需之文件、作品標籤 .作品運輸及佈展 .正式展覽期間現場工作調度及監督 .開幕酒會 .撤展 .藝術品銷售所得結算與相關聯繫

展期為 9 月 4 日至 9 月 8 日,除了靜態的 作品展覽之外,今年還規劃了工作坊以及 藝術家的創作示範。我被督導者指派為本 年度的展覽的主要負責人,帶領另一位暑 期大學生助理一同進行整個展覽的作業。 (參考工作流程表和圖 6 至圖 12)

(二 )參觀者研究計畫 為 了 解 美 術 館 參 觀 者 的 型 態、 需 求、 滿 意 度 等, 美 術 館 規 劃 了 一 個 較 長 期 的 參 觀 者 研 究 計 畫(Audience Development),研究成果將會成為未來 美術館發展改進,以及整個城市藝文推廣 的政策依據。該計畫即將於年底開始進 行,暑期為前置作業時期,我接受公關部 門主管的指導,彼此相互合作,蒐集相關

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觀眾研究案例,並將其 分類整理完善,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資 料。 由於 Markham 市是一個種族多元的 城市,即將進行的美術館參觀者焦點團體 座談,需要有多種族的座談對象樣本,我 的工作之一為蒐集在研究範圍區域(York Region)內之多元民族之組織機構聯絡方 式,例如華人、印度移民、非洲族裔、猶 太人等多民族之藝文相關之推廣組織,以 作為實施座談的實用參考及聯絡資料。 對於來館參觀的民眾,美術館計畫將 以問卷施放的方式,輔以網路問卷對曾參 觀的民眾進行調查。我閱讀了許多博物館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問卷的案例,歸納設計出適合 Varley 美術 館的問答題目,提供給公關部門未來設計 正式問卷之參考。

獲許多藝術家及蒐藏家們捐贈藝術品,美 術館在活動舉辦後,替捐贈者向政府申請 類似臺灣報稅用的扣繳憑單,單據由市政 府簽核作業完成送達美術館後,實習生協 助行政主管進行文件核對、登錄,撰寫感 謝信函,送交館長簽核後,連同憑單寄給 捐贈者。

(三 )美術館行政工作 公立美術館營運經費的來源除了政府 支援之外,會員及民間贊助也是一大經費 來源。因此,Varley 美術館舉辦的拍賣會,

圖 6 展品運輸。

6

7

8

9

10

11

12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7 布展工作。

圖 8 開幕茶會資深藝術教師致詞。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9 開幕茶會來賓踴躍參加。

圖 10 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11 配合展覽實施粉彩畫創作示範。

圖 12 配合展覽實施版畫工作坊課程。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三、海外生活體驗

(四 )藝術課程與夏令營工作協助 Varley 美術館針對各年齡層開設多樣 化的藝術課程,分有成人、青少年、少年、 兒童、學齡前幼童等目標族群,課程內容 則從油畫、水彩、壓克力顏料、攝影、雕 塑、陶藝、版畫等。暑期每週五的結業發 表會,我會在會場協助館員與藝術教師, 並負責拍照記錄。(圖 13 至圖 16)

大 多 倫 多 地 區(Greater Toronto Area)為加拿大一個對多元文化非常包 容的城市,除了既定的美術館實習工作 外,亦積極安排至多所不同種類的博物 館及藝文機構參觀,包含有安大略科學中 心 (Ontario Science Centre)、 安 大 略 美 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皇家安大

圖 13 多采多姿的兒童美術夏令營作品展示,將活動場合布置得琳瑯滿目。

13

14

15

16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14 家長參與美術課程結業發表會,欣賞孩子們的創意作品。

圖 15 學員們以腳作為畫筆,在紙上舞蹈,成為一幅幅炫目的畫作。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16 將美術課程結合科學實驗的教學活動非常受學員喜愛。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18 參觀安大略科學中心 (Ontario Science Centre)。

圖 17 臺灣文化節。

略 博 物 館(Royal Ontario Museum) 以 及 McMichael 美 術 館(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等。我也參加了城市中許 多文化慶典與活動,例如希臘美食文化節 以及在多倫多河濱中心舉辦的臺灣文化節 (圖 17),讓在異鄉的遊子能夠藉著活 動中的藝術表演、展覽及美食想念故鄉。 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使得暑期的實習生活更 多采多姿。

安大略科學中心是以家庭族群為目 標觀眾的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 Weston 家 庭 創 新 中 心(Weston Family Innovation Centre)中規劃有許多饒富創意的科學實 驗與演示,內容活潑豐富,且鼓勵參觀者 動手作以及親身體驗,由館方提供材料與 工具,讓家長與兒童實際合作動手創作科 學作品,無論是成人或是孩童,皆能在寓 教於樂的科學中心內獲得啟發。(圖 18 和圖 19) 安大略美術館成立於 1900 年,為一 歷史悠久且地位重要的美術館,是北美洲 大型美術館之一,實體設施共佔 583,000 平 方 英 呎。2008 年 由 世 界 著 名 建 築 師 Frank Gehry 設計的擴建工程完工後,更使 安大略美術館在功能及造型上更具特色。 美術館典藏 80,000 件以上各種媒材、傳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19 Weston 家庭創新中心展廳動手做單元。

19 統至當代的藝術作品,並時常舉辦大型特 展。美術館大廳自然採光,並有巨大的淺 色木紋旋轉樓梯,室內明亮且風格一致。 美術館藏品雖然包羅萬象,但非常強調本 國藝術家的作品,對於歷史上重要的藝術 家及團體規劃有系統性的展間及介紹。美 術館內空間寬敞,整體的動線和作品配置 佳,藏品豐富性與展示設計都具有相當高

20

的水準。我今年前往參觀時的特展為中國 藝術家艾未未的創作,融合了中國傳統的 材料,創作具有批判性且發人深省的特色 作品(圖 20)。 位於多倫多市中心的皇家安大略博物 館(Royal Ontario Museum) 為 一 綜 合 型 的大型館所,於 1914 年成立,廣含自然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0 參觀安大略美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艾未未特展。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1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獨特的建築外觀成為多倫多市的特色景點。

史、地球科學、生物學、傳統與當代藝 術、紡織與時尚、世界文化歷史等各種領 域,展品眾多,研究能量具世界領導性。 博物館建築物一部分為古蹟,一部分則為 新穎的特色建築,新與舊的融合以及衝突 美,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除了在博物館功 能上的傑出表現之外,亦成為非常吸睛的 觀光景點(圖 21)。博物館內的展示空 間從其優秀的燈光、動線安排以及展品的 呈現,特別是多媒體及互動裝置的靈活運

用,使參觀民眾不分年齡都能感受到博物 館展覽的魅力。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除了豐 富的館藏、強大的研究能量與館內教育活 動之外,亦規劃了多種館外的活動供民眾 參與。於每年五月至十月夏季時節進行的 「ROMwalks」就是一個免費的城市導覽 活動,每週三和週日由專業導覽人員帶 領,依照規劃的主題和路線,漫步多倫多 市,認識城市的建築、歷史、古蹟,以及 自然環境與生活藝術的新發現。博物館還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2 McMichael 美術館古樸寬廣的石牆大廳。

規劃了與藝術機構、名勝古蹟相關的旅遊 行程,貼近民眾和遊客所需,發揮博物館 休閒與社交的功能,使博物館的功能更為 豐富。 由於我所實習的美術館是以 Varley 先 生為館名,Varley 先生是 20 世紀初著名 風景畫家團體 The Group of Seven 的創始 成員之一,McMichael 美術館(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又是以該團體的 作品為其收藏主題,在加拿大藝術界地位

重要,故慕名前往觀摩。McMichael 美術 館位於大多倫多地區的郊外城鎮,整體為 一寬廣美麗地的森林園區,古樸的石屋結 構美術館位於其中(圖 22)。雖然距離 鬧區遙遠,大眾運輸並不便利,但是其幽 靜的特色與美術館蒐藏主題非常貼切,參 觀者除了在室內參觀精彩的畫作之外,更 能夠在園區的森林步道體會 The Group of Seven 的畫家們當年被自然風光所感動的 情懷。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3 參觀美國紐約當代藝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23 我藉著九月初的 Labour Day 假期安排 至美國紐約遊覽,參觀了著名的當代藝術 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圖 23) 與 美 國 自 然 史 博 物 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圖 24)。 在 MoMA 親眼見到了不少慕名已久的畫作, 也體驗了當代藝術多樣化且自由的呈現方

24

25

式,當期設有聲音的展覽,讓觀眾以不同 於以往的觀展經驗,使用多重感官去體會 藝術。自然史博物館的內容極其廣博,從 天文、地球科學、動植物、到人體醫學都 是自然史的收藏與展示範圍,各種動物模 型及模擬生態環境的展櫃設計手法非常高 明,使用傾斜的玻璃板以避免反光,使每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4 參觀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圖 25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展示櫥窗內栩栩如生的動物模型展示。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6 觀賞音樂劇《貓》與演員合影。

個展品看起來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圖 25)。 我在多倫多觀賞了著名的音樂劇 《貓》,動人的音樂與華麗的歌舞讓我讚 嘆表演藝術對觀賞者心靈的觸動是如此 的直接且強烈(圖 26)。九月初適逢影 壇盛會──多倫多國際影展(TIFF,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我 也 在 實 習 之餘前往多倫多市參觀。即將歸國前,我 志願擔任一個畫家團體 Painters 6 的模特 兒,第一次擔任肖像模特兒,對我而言是 非常特別且難忘的經驗(圖 27)。

心得與感想 今年夏天在 Varley 美術館實習,在工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7 擔任畫家團體 Painters 6 的肖像模特兒。

27 作中學習收穫良多,對於美術館展覽企畫 之各項工作有更深刻的認識與執行能力, 例如美術館各部門人員對展覽執行推動的 相互合作狀況、展覽時程安排、展覽宣傳 工作、展覽期間的開幕茶會、活動規劃與 程序掌控、布展規劃、場地布置、展場人 員配置等全方面的展覽籌畫流程學習。實 際在美術館環境中,瞭解館內各部門的工

28

29

作內容、分工狀況及運作型態,在完全使 用英語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加強了英語 聽、說、讀、寫程度,精進口語溝通技巧 及書信撰寫能力,接觸不同國家的職場文 化,鍛鍊探索與應變能力,希望能培養未 來海外就業的可能性。我並將實習及參訪 過程中所見所聞詳加記錄,成為未來學術 研究及論文撰寫之重要參考資料。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圖 28 實習生活的尾聲和美術館工作人員合影。

圖 29 親切和藹的館長 Francine Perinet。


文化行腳 前往地球彼端──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實習見聞

在加拿大 Varley 美術館短短兩個月的 實習時光,除了工作、學習,我所獲得最 大的寶藏還有結交了許多好朋友,由於我 所負責的年度藝術教師聯展需要和藝術家 們連絡與溝通,在接觸的過程中,認識了 許多藝術家朋友,其中有資深的教授,也 有充滿活力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在與他們 的互動中,我感受了他們對藝術教學的熱 誠,並獲得了很多啟發。 美術館裡的所有成員,無論是館長、 專職館員、服務臺人員、學生志工們,大 家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天一起在會議室裡 用餐、熱絡地討論事情,氣氛非常融洽。 一個計畫的進行有部門主管、實習生、暑 期助理大學生等成員組成,但是大家的意 見都是相同程度的受重視。在加拿大的工 作環境中,可以看到年輕的藝術家或是營 隊指導員主導他的專長領域,而獲得絕對 的尊重與發揮創意的空間,我想這也是加 拿大藝術創作蓬勃,年輕藝術家輩出的重 要環節。 在實習的歷程中,見識到了加拿大人 的友善、包容與開放性。館長及督導者將 年度藝術教師聯展主要的聯絡、時程安 排、活動規劃都交給我這樣一位從遙遠國 度來的學生來執行,讓我覺得責任重大且 備受重視,我非常珍惜並感謝如此的學習 機會。尤其是我的實習督導者 Cheryl Rego 對我的信任、鼓勵與教導,在我要歸國前

夕,邀我到他家裡用餐,並約定要定期 用網路視訊通話來保持我的英語能力。 Verono 在生活上的照顧與陪伴是我在國外 實習的支柱,不僅在辛苦工作之餘陪我前 往紐約進行博物館的朝聖之旅,在實習工 作的尾聲,前來參與我所籌辦的展覽開幕 酒會,更是對我認真工作的肯定,我滿心 感謝。所有朋友給我的溫暖,讓我覺得我 不是過客,每一個擁抱與每一個笑容,都 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正如離開前大家對我 說著「See you later」,我盼望著能再次 來到這個溫暖的城市,再向大家學習並有 機會在美術館中共事。時時刻刻勉勵自己 對於目標要勇敢地去追尋,就算在地球的 另一端,只要有心,將夢想付諸行動,必 定有所收穫。(圖 28 和圖 29)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文

葉蔚明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前言 本人有幸於今年探訪在浙江省松陽縣 的親戚,搭乘直航班機(台北至溫州), 一了畢生的心願。 松陽縣位於浙西南山區、因地處長松 山之南,故名松陽,隸屬的縣城為麗水。 松陽縣面積約 1400 平方公里,總人口約 24 萬。全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四面 環山,中部有浙西南最大的山間平原「松 古平原」,主要河流是松陰溪,由西向東 貫穿全境匯入甌江。 該縣的特點可以用「歷史名城、桃源 勝地、名茶之鄉、開放熱土、和諧家園」 五句話來形容。(圖 1)

一、歷史淵源 據說早在新石器時期,該地區就有人 類活動,東漢建安四年(西元 199 年)建 縣,為處州建制之始,距今已有 1800 多

年,歷史上是處州經濟文化中心。松陽人 傑地靈,曾先後湧現近百名進士,例如唐 代道教天師越國公葉法善、「宋代四大女 詞人」之一張玉娘、南宋左丞相葉夢得和 明《永樂大典》總裁王景等。文物古跡眾 多,最引以為傲的有三: .延慶寺塔:浙江第一塔,被譽為「戲曲 活化石」、「東方比薩斜塔」,是國家 級重點保護文物。 .松陽高腔: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宋青瓷極品鳳耳瓶:國寶級館藏文物。 松陽也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自古有 「桃花源」的美譽。松陽山水秀麗、田園 秀美、民風淳樸。縣域中部松古平原宛如 「金甌玉盤」,良田千頃,物產豐饒,稱 之為「處州糧倉」。四周則群山環抱, 生態景觀豐富多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75%,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例如松蔭溪風 景名勝就有:塔溪綠漲、雙童積雪、玉泉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 1 松陽以茶葉著名。

翠華、淩霄嵐翠、百仞雲峰、石空飛瀑等 著名景區;箬寮峴自然保護區擁有萬畝原 始森林,是珍稀動、植物的天然家園,海 拔千米以上的山坡,生長著二千多畝的原 始猴頭杜鵑林;卯山省級森林公園,森林 覆蓋率為 96.4%,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等季相變化森林植物景觀,有道教真人葉 法善修仙之所,有宋王棲避之地等。(圖 2)

近年來,松陽遵循「生態、休閒、養 生」的旅遊發展主題,整合山水、民俗、 文化、歷史等風景旅遊資源,加快旅遊產 業發展,著力打造「浙南桃花源」。千年 古縣、田園松陽」吸引文人雅士前來訪古 探幽。 此外松陽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 產茶縣、全國十大特色產茶縣、中國綠茶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 2 傳說中的懸棺所在地。

集散地。早在三國時期,松陽就盛產茶 葉,唐代已成為貢品,1929 年還在首屆 西湖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近年來,該縣 致力於打造「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 「中國綠茶集散地」的獨特品牌。茶葉的 總類以綠茶為主,茶園面積約六萬畝,其 中最有名的是「松陽銀猴」,獲得綠色食 品認證,曾先後獲得首屆中國西湖博覽會 金獎、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精品名 茶博覽會金獎等,暢銷國內外,而「綠穀

青帝」、「觀音露」獲有機茶認證。浙南 茶葉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綠茶產地市場,市 場鏈結和帶動麗水全市 40 萬畝茶園及周 邊地區 100 萬畝茶園,松陽也是長三角地 區重要的綠色農產品基地,是全國糧食生 產先進縣、全國晒菸出口基地縣、全國梨 產業重點建設縣、浙江省食用菌強縣、浙 江省臍橙之鄉、浙江省香榧產業重點縣、 浙江省油茶產業重點縣。松陽的玉岩鎮是 「中國花菇之鄉」,裕溪鄉是「中國油茶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之鄉」。水果主要有臍橙、柑桔、梨子等。

二、箬寮原始林景區 箬寮原始林主峰箬寮峴海拔 1502 公 尺,為松陽境內第一高峰,舊誌云:「陟 其巔可覽七邑之勝」。這裏花豔、樹奇、 山險、巖怪、潭幽、泉清;飛瀑、雲海、 佛光著稱於世;自然資源之富饒令人嘆為 觀止。古木參天的密林深處,數不盡的奇 巖異石、溪流瀑布錯落其間,有聳出雲海 的石人磯、栩栩如生的小熊望松以及雙龜 探月、姑嫂巖、觀音望海、隱泉、龍瀑等 30 多處景點,龍瀑落差 70 餘公尺,分三 級瀉下,蔚為壯觀。景區氣候涼爽,月平 均最高氣溫 23.6 度,具有獨特的高山小 氣候環境;是華東地區屈指可數的一座天 然寶庫。 景區生長著數百上千年樹齡的 各類原始樹木千餘種,野生名貴中草藥約 700 餘種,野生動物百餘種,其中國家一、 二級保護動植物 30 餘種。尤其是延綿數 千畝年代古遠有「十裏花海」美譽的猴頭 杜鵑疊錦,花開時實屬罕見,堪稱天下奇 景。

三、雲和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 為一處自然景點,位於雲和縣崇頭鎮,高 度約 300 至 800 公尺,總面積約五平方公 里,規模較大處垂直高度達 500 米,橫向 伸延 3000 公尺,縱向延伸 1500 公尺。

梅源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而 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如行雲 流水,瀟灑柔暢,規模壯觀,氣勢恢弘, 磅礴大氣與細膩爽潔的點線相諧,形成嫵 媚瀟灑的曲線世界,具有面積大、線條 好、形狀美、立體感強等特點。 周圍環境優美,山、水、梯田、村莊 被和諧地融為一體,在晴朗的條件下,陽 光的反襯還會呈現出美麗驚人的色彩。 梅源梯田由於海拔較高,田中的水和 河谷中的水蒸發而上,受氣流影響而形成 雲海,山巔與田間時常白雲繚繞,使之出 現虛實與層次,組成一幅幅變幻莫測的天 然畫卷,是著名的攝影景點。(圖 3)

四、雲和仙宮景區 雲和湖仙宮景區位於麗水市雲和縣北 部,有「夢幻仙宮,漁人天堂」之稱,距 雲和縣城 10 餘公里,緊鄰麗龍高速公路, 緊鄰水灘、石塘水電站,是浙江省第二大 人工湖。總面積 3.3 萬公頃,其中水域面 積 0.26 萬公頃。仙宮湖庫區又被批准為 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沿甌江幹流展 開,是連接武夷山、雁蕩山、楠溪江的中 間樞紐。森林公園以森林、湖泊為主體, 集洞府飛瀑、少數民族風情和名勝古跡於 一體。 景區面積 16 平方公里,是一個以 碧水、深湖、野生魚為主題特色的綜合性 休閒度假旅遊兼養生的景區。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 3 著名的梯田。

五、遂昌金礦 遂昌金礦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東 北部,距遂昌縣城 16 公里、距杭州 260 公里、距溫州 170 公里,交通便利。目前, 公園已開發有:黃金博物館、黃金冶煉觀 光區、上元茶樓(金都桃花源)等。是中 國唯一一座以黃金礦區為主題的國家 4A 級風景區,且譽為「花園式礦山」、「江 南第一金礦」,該礦區保留古代開採事 蹟,可始于初唐,止於明末,黃巖坑古礦

洞、永豐銀場、太監府等皆為古代採礦遺 址,其規模之大,探礦、採礦、選礦、冶 煉工藝之先進,今人歎為觀止。

六、麗水市 浙江省麗水市位於浙江省的西南 部、是浙閩兩省的結合處,總面積 1.73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 252 萬,是浙西南的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蓮都區、龍 泉市及縉雲、青田、遂昌、雲和、慶元、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 4 龍泉寶劍。

景甯、松陽七縣,是浙江省面積最大而人 口最稀少的地區。麗水市古稱處州,始 名于隋文帝開皇九年(西元 589 年),迄 今已有 1400 多年的歷史。氣候是四季分 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 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年均溫 18.3 至 11.5℃。景區有: 縉雲仙都、縉雲黃龍景 區、松陽若寮原始林景區、遂昌金礦山、 雲和梯田、雲和湖仙宮景區等。麗水地區 森林覆蓋率達 80 ﹪,空氣含氧量全中國 最高,有 「華東天然氧吧」、「中國生

態第一市」 、「浙江綠谷」的美譽、平 均壽命全中國最高(人瑞也很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地過去因山多 水多的地形造成交通不便,卻也因此倖免 於太平天國之亂及抗日戰爭的摧殘,古蹟 保存完善。例如:「遂昌黑陶」典雅莊重, 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的珍貴遺產; 「龍泉青瓷」名聞天下,明代官窯建址於 此,有江西景德鎮姐妹窯之稱。其他著名 中國古代工藝如「龍泉寶劍」(圖 4),


文化行腳 千年古縣松陽之旅

圖 5 仙都祭祀軒轅黄帝大典。

相傳於春秋時代,鑄劍名師歐冶子與干將 在此鑄龍泉劍;「青田石雕」是相傳女媧 補天時下凡的五彩遺石──青田石,經由 一千八百年前六朝時代開始發展的雕刻技 術精雕而成;「金礦山」更有保存唐代及 明代開山採礦的技術。

花絮 本人很幸運地參加「麗水仙都祭祀軒 轅黃帝大典」(圖 5),只見冠蓋雲集, 鑼鼓喧天非常有意義。所有照片均由本人 拍攝,相機是 Sony HX-100V。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以日本森美術館 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 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圖文

張乃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前言 身處於追求美感經驗的時代當中,博 物館逐漸受到觀眾的重視與喜愛,臺灣的 博物館蓬勃發展時民間的力量更是不容小 覷,許多珍貴的藝術品都由私人所收藏, 在此同時臺灣私立博物館數量逐漸增加。 但民眾所熟知與參訪的公立博物館還是遠 高於私立博物館數量,可見私立博物館需 要透過不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見度以及 讓大眾了解其特色。 私立博物館常常發生受困於財務因素 造成經營上的困難甚至是殘酷的存亡問 題。藝術家朱銘曾在訪談當中提到:「成 立私人美術館最辛苦的地方,不外是土地 的取得、經費和將來如何永續經營。」這 也點出了私立博物館的困境(陳怡君, 1999)。這時「品牌」便提供私立博物館

解決上述問題的選項,據美國行銷學會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對品牌 之定義為:「一個名稱、名詞、標記、符 號、設計或以上各項的綜匯,試圖來辨認 廠商間的產品或服務,且進而與競爭者產 品具有差異化」。而筆者以自身參訪日本 美術館和博物館並深受其品牌魅力感染的 經驗,來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的處境。

一、飄洋過海的藝政所課程 在臺藝大藝政所第一學期,因為「國 際藝術活動:個案研究」課程而有機會到 日本東京參訪,了解當地的藝術設施,不 論是硬體還是軟體,筆者深深地受到感 動,尤其體驗到品牌的魅力。 此次不但有機會訪談許多館舍的工作 團隊,還有東京大學總和博物館的西野嘉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章館長等多位教授親自授課,內容為「博 物館展示與設計」和「博物館建築」課 程,實際體驗東京大學學生的一天。日本 行出發前可是做足了準備,從日本的文化 開始研究,再針對美術館的大環境到實地 要去拜訪的各個博物館、美術館,都逐一 研究與聯絡,並且討論與斟酌訪談的內容 架構,希望能夠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真 正能從富有經驗以及豐功偉業的前輩身上 獲得寶貴建議和討論的過程。 除了與館所訪談對象的對談,此次參

圖 1 森美術館入口。

訪目的還有要親眼欣賞許多建築大師的作 品,第一天在表參道上遇到很多大師級的 作品,像是隈研吾設計的 one、安藤忠雄 設計的 Hills、妹島和世設計的 Dior 以及國 立新美術館是黑川紀章的作品,當然還有 號稱世界最高展館,位於 53 樓的森美術 館以及渡邊仁設計的原美術館等。此次參 訪讓筆者體驗館舍的場域與當地的對話, 身處在大師級的作品中,靜靜地去感受建 築師想傳達的概念。雖然是 2011 年年底 的參訪,不過在經過一年多後,還是會不 斷地思考各館舍所展現出來的魅力,到底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是哪裡能夠讓人一再回味?

二、日本私立美術館品牌 此次的造訪,總共參觀了東京國立博 物館、國立新美術館、森美術館、東京都 現代美術館、相田美術館、原美術館等 館,數目之多讓此次的行程需要充足的體 力與腳力,雖然如此也甘之如飴,能夠參 觀到各館所的重要藏品與鎮館之寶,真是 一飽眼福。而筆者想特別提出兩館私人美 術館來深入探討其品牌特色,分別是融入 生活的「森美術館」以及以眾多當代藝術

圖 2 森美術館夜景。

藏品聞名的「原美術館」。私人美術館在 日本以及各地都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在 臺灣的經營環境卻相對艱辛,因此想透過 兩館私人美術館看見私立美術館也可以很 有特色與個性。

(一 )滿足約會必備條件的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 屬於六本木藝術金三角之一的森美館 (圖 1),以「現代性」和「國際性」理 念為最重要,試圖打造易於親近的美術館 型態,以不拘泥形式的各類活動與展覽讓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藝術融入生活。位於 53 樓的森美術館, 是筆者這次行程中最期待的美術館,不諱 言的是因為和東京夜景的完美結合(圖 2)。透過 52 樓展望臺門票與 53 樓美術 館一起販售的組合套票此舉來看,便看出 想把觀眾與藝術牢牢綁在一起的企圖心。 從訪談當中也得知了森集團的概念,希望 透過森大廈的優勢──夜景,來推動民眾 參與藝術的習慣,不管是為了夜景或是約 會等理由,都強化了讓觀眾來訪的動力, 而開放到夜間十點同樣讓藝術融入日常生 活,成為平日晚上下班後也可以規劃前往 的行程。歐士豪、李依依(2012)指出, 森美術館每年可以吸引 150 萬人次參觀。 森美術館的展覽以藝術、設計與建築 為主,平均一年 2.5 至 3 個展覽,展覽多 為主題展、個展和地方特展。此次參訪 時展出的為「代謝派──未來城市展」 (圖 3),剛好今年七月忠泰建設與森美 術館合作,引進此檔在東京創下 50 萬人 次的展覽來臺灣。此展覽為森美術館自己 籌備與策劃,清楚地介紹代謝派的作品與 歷史,此次為首度海外展出。由此案例便 可以看到,即使是私人美術館,但是對於 展覽品質的要求同樣嚴謹,並且展覽主題 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讓展覽為美術館說 話,使觀眾的參觀經驗深刻,成為日後生 活娛樂的首選,除此之外展覽品質受到肯 定,來到臺灣展出,為森美術館做了最好 的品牌行銷。

圖 3 2011 年森美術館「代謝派──未來城市展」。

在私營方面主要以財團法人型態經營 為多,另外也有以公司名義經營者。財團 法人型態多為企業成立的基金會下的美術 館,民間企業也可透過文化事業回饋社 會,另一方面也增加企業正面形象,並可 得以節稅;另一種以公司名義登記者,並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未登記財團法人(張婉真,2005),例如: 東京的森美術館。而這時財務狀況便是考 量的重要因素,而森美術館把美術館和夜 景、餐廳、購物做了密切結合。滿足了時 下約會條件的場域。如此的品牌行銷策略 非常成功,企圖創立新的都會生活型態, 讓美學、知識、經濟三元素能夠在此場域 一次獲得滿足,讓「藝術就是生活,生活 就是藝術」徹底實現。而森美術館館長南 條史生回答關於公立美術館與私立企業建 立的美術館有什麼差異,他回答:「在日 本,公立美術館通常經費有限且程序繁

圖 4 藝政所於森美術館訪談。

複,至於私人美術館,雖然也會面臨資金 問題,但是在決策方面,速度可以較快, 彈性較多,很多事情可以有所變通。」而 南條史生接續提到:「基本上森美術館的 營運資全由森集團支持,這筆來自集團的 充裕資金讓美術館得以策劃優秀的藝術展 (歐士豪、李依依,2012)。南條史生館 長說出這類型私立美術館營運上的優勢 ──彈性與速度,這便擁有了建立鮮明品 牌的要素,但此類型的美術館的營運情況 便受到社會經濟與公司狀況的影響較多, 穩定性還有待考驗,除此之外,此類型的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美術館也會讓人有商業化取向的感覺,因 此對於經營品牌來說,還是有許多需要注 意與永續經營的考量。(圖 4)

(二 )世外桃源的原美術館 (Hara Museum) 原美術館館身不同於一般的美術館, 藏於住宅區的巷弄當中(圖 5)。從品川 車站下車後步行數十分鐘後,面對眼前的 景象,不禁興起哪裡有美術館的念頭,因 為原美術館為現任館長原俊夫的祖父原邦

造的私人住宅,沒想到入內後就好像來到 了世外桃源。原俊夫館長保留渡邊仁所設 計的現代主義建築樣貌,內部經過部分翻 修後才成為現在參觀的原美術館。 1979 年開館的原美術館,為日本首 間以當代藝術為主的美術館,可見其地位 的重要。原美術館裡有許多筆者覺得非常 有趣的藝術作品,不僅如此還有結合日本 賑災的作品,從中也發現許多的作品是和 原美術館緊密結合的,像是奈良美智的

圖 5 原美術館門口。

5

6

7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圖 6 原美術館──奈良美智的 My drawing room。

圖 7 原美術館──宮島達男的《時間連鎖》。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My drawing room(圖 6),以「個人工作 室」的樣貌展示,彷彿讓觀眾親自來到了 奈良美智的創作環境,滿足了觀眾許多的 想像與願望;宮島達男的《時間連鎖》(圖 7),在黑暗中閃爍的數字讓商店更是以 此作品開發出特色商品 ( 可以自製數字的 T-shirt),緊扣自身品牌的特色藏品。透過 訪談得知這些作品是不會更換的,作為常 設的館藏品,還常常因季節而對藏品有特 別的裝飾,不會因為常設而疏於管理,喪 失其吸引力,這些要素都成為原美術館品 牌的特色與招牌,原館長希望這些常設的 展品會讓大家每次來原美術館時都能觀看 到,作為原美術館品牌的記憶點。

圖 8 藝政所全體與原館長以及工作人員合照。

原美術館因保留原有的建築外觀,在 空間面積及場地的條件上有許多先天的限 制與特別考量,無法展出大型的作品,展 覽都必須經過精良的設計與規畫。胡德揚 (2013)提及原美術館的研究員(學藝員) 需長期和藝術家配合,討論、協調展覽內 容,館長原俊夫提及,原美術館無法接受 巡迴展,必須以定點製作(Site-Specific) 為策畫方向。原美術館的研究員籌備一檔 展覽平均耗時兩年,然而全館空間可配合 藝術家作品及構思。除了展覽品質的要 求,美術館的氛圍就好像來到了豪宅中欣 賞主人的精采藏品,在搭配上曾被票選為 日本美術館最佳餐廳的館內咖啡廳,這樣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恬靜的氣氛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筆者認為 這些都是因為原美術館品牌的堅持,才能 讓許多限制成為特色,並且讓原有優點成 為品牌記憶點的關鍵所在。(圖 8)

三、日本美術館和博物館的 品牌溝通 劉軒的《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一 書中提及他習慣旅行的十種方法,其中之 一是「找一個路邊咖啡館,坐在那裡看行 人」。而筆者這次,把咖啡館換成了美術 館和博物館!

圖 9 表參道上的 Spiral。

猶記第一天的行程非常緊湊,當走到 Spiral(圖 9)自由參觀時,許多的藝術家 於此展覽,欣賞一陣子後,便發現有一個 區域擺了數張椅子面對著一片明鏡般的落 地窗。落地窗外,是日本的街景,便坐下 來靜靜地觀察這個陌生的城市以及行人, 鄰座也有相同舉動的在地人。這樣不大的 環境居然能夠使人靜下心情,沉澱當天匆 促的腳程,去好好享受日本街景。這一次 的參訪當中,發現日本的美術館和博物館 都有規劃足夠觀眾們休息、歇腳的區域, 提供了走累的觀眾或是想要沉浸在藝術氛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圍的觀眾,能夠靜靜的享受個人世界或是 沉澱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這樣的經驗,會 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因為它提供了時間 與精力讓參觀者去記得。 此次還發現日本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 的餐廳都被列為非常受重視的一部分,像 是國立新美術館裡面的米其林三星餐廳 Paul Bocuse(圖 10),以及上文的原美術 館咖啡廳。在訪談新美術館時,館長提及 新美術館的建築師黑川紀章認為,博物館

圖 10 國立新美術館 Paul Bocuse 餐廳。

的餐廳是重要的,而觀眾調查的結果同樣 顯示,有質感、高品質的餐廳和賣店是有 必要的。上述從私立美術館的品牌特色以 及展覽品質到觀眾的休憩空間以及餐廳、 賣店等都顯示了,了解觀眾的需求和權益 對於博物館來說,都是經營品牌非常重要 的一環,品牌就是簡潔定義博物館特性, 揭櫫它的使命、目標與它所期望的公眾認 知,然後提供活動與服務,以便向社會大 眾溝通博物館特性的過程(林潔盈譯, 2012)。因此「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事,才能使得館方與參觀者彼此了解,讓 兩者的需求達到平衡,在展現品牌魅力之 下,建立一個品牌忠誠度高的美術館和博 物館,才能達成品牌的永續經營。

四、臺灣私立博物館的處境 臺灣私立博物館蓬勃發展時期於臺灣 經濟起飛時期當下,民間開始積極投資藝 術品與蒐購文物,也造就了一股私人籌辦 博物館的風氣。而私立博物館會有不同的 類型、成立方式、贊助型態等,皆會因每 個館舍的狀況而有所不同。目前陳國寧教 授(1997)將臺灣私立博物館的設立方式 分為: .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附設── 向內政部登記。 .財團法人宗教團體附設── 向內政部社登記。 .私人以申請營利事業登記── 向經濟部登記。 .遊樂園區內附設── 向旅遊局登記。 .未登記立案之私人博物館。 而陳佩嘉 (2007) 又以私立美術館之贊 助型態做區分,初步歸類為: .企業贊助型之私立美術館。 .藝術家自助型之私立美術館。 .宗教團體贊助型之美術館。 .學校附設型之私立美術館。 .其他。

上述分類出來後,其中設立方式第五 項為「未登記立案之私人博物館」,就現 況而言,臺灣許多私立博物館皆未登記立 案,因為眾多困難因素以及繁雜手續,對 館方來說為吃力不討好之事,常會造成 索性不登記的情形。除此之外,彭文琪 (2006)年指出,除了少數受到企業團體 支持而較為充裕的經費外,其他以個人能 力經營的小型博物館並不如想像中容易, 由於資源缺乏與效率不彰,加上國人對民 間博物館的消費保守,使一些想靠門票收 入來維持營運的博物館難以如願,以致不 少博物館或美術館已開始陷入財政日益惡 化的泥沼中。由上述可以看出私立博物館 會遭遇到財務的問題,除此之外,臺灣私 立博物館還會遭遇到其他問題,因此筆者 於研究臺灣私立博物館的論文、期刊、文 章中整理出私立博物館的困境。(表 1) 透過上述各論文的整理,不免發現私 立博物館在臺灣現有的制度下經營方面相 對於公立博物館有許多劣勢。例如: 相 關的博物館法規無法適用,造成立案遙遙 無期,在身分無法被認同下,許多的補助 與減免稅都無法取得,只能以基金會的身 分運作,這常常會出現基金會組織行政和 人事重複,以及贊助者掌握董事會等情 形,不僅如此,在有限的資源下,人力資 源更是難以與公立博物館相抗衡。在政府 沒有提出相關的鼓勵措施而單靠私立機構 的熱情來營運之下,以上這些因素都直接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影響了私立博物館的品牌建立。私立博物 館處於當下的困境時,不免令人懷疑這些 限制是否會使私立博物館當初設立的宗旨

表1

臺灣私⽴立博物館遭遇的困境 研究者

劉新圓(2001)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 陳嬋娟(2003) 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 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坤(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 彭文琦(2006)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佩嘉(2007)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月禎(2008) 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和目的有所改變,尤其是贊助者掌握董事 會的情況,常常會出現董事干涉展覽與收 藏方向等權利、金錢、藝術的複雜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臺灣私⽴立博物館遭遇的困境

研究題⺫⽬目

立案困難重重 經費不足,虧損連連 稅務問題 水準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管理 贊助者介入企業與基金會的組織運作,董事會 功能無法發揮 2. 博物館和基金會的行政組織與人事重疊,基金會 功能難以發揮 3. 經營上的困難: (1)法規適用性的問題 (2)經費來源的影響 (3)宣傳不足推廣困難 (4)私立博物館面臨永續性的問題 4. 私人博物館不願辦理立案 1. 私立博物館經費的問題 2. 相關法令限制 3. 專業人力不足 4. 與社區互動的困境 1. 經費不足 2. 沒有明確法令規範,獎助不足 3. 資源缺乏 臺北地區私立美術館的困境 1. 實質面: (1)美術館硬體或軟體設備 (2)經費來源 2. 非實質面: (1)現存法令和文化政策 (2)政府態度 1. 在藏品、導覽、展示設計的資源投入不夠 2. 缺乏專業人員 3. 將問題的產生歸咎於財源不足及觀眾習性 4. 臺灣私人館舍與政府的論述皆有理 5. 與觀眾的認知顯然有所落差 6. 臺灣私人館舍模糊了傳統博物館非營利界線 7. 其他發現:成為不法行為的管道

私人博物館的興起 與立法之必要性

1. 2. 3. 4. 1.

企業成立文教基金 會及美術館之組織 管理研究

私立博物館經營與 管理──兼論樹火 紀念紙博物館 探討非營利組織之 成功模式──以私 人博物館經營為例 臺北地區私立美術 館的發展趨勢研究

臺灣私立博物館所 面臨之行銷問題與 因應策略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博物館的品牌,若無實 際改善的措施,很難讓品牌的個性與特色 突顯出來。

結論 日本,一直以精緻細膩的形象著稱, 同樣在美術館和博物館也是如此,眾多的 服務、特色和觀眾的溝通都做到精緻細 膩,讓觀眾能感受到加倍的品牌魅力。此 次介紹的森美術館與原美術館,都能夠透 過展覽完美詮釋私立美術館的品牌魅力, 擁有自身的個性,讓觀眾可以清楚知道品 牌特色,並且一再回味。除此之外,在日 本,無論是公立或是私立的美術館和博物 館,都能把觀眾服務做到細緻化,考量到 觀眾群需要休憩的空間以及高品質的餐廳 等完善的周邊設施,無疑能夠體會到經營 的用心與巧思。 臺灣,逐漸地擺脫代工王國的稱號, 來到了自創品牌的格局。臺灣宏達電所創 立的手機品牌 HTC,努力讓全世界認識這 個臺灣的品牌。對於臺灣的私立博物館也 是同樣的道理,無疑的需要博物館品牌 化。辛治寧(2009)指出:「博物館從人 到物、由內而外的總和,進而塑造出一個 博物館獨特的風格和認定(identity),形 成能代表博物館的整體便是品牌。」博物 館擁有品牌能夠讓自身的個性更加鮮明, 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如同日本森美術館與 原美術館每年吸引眾多人潮,這些都可以

直接的改善私立美術館的財源,而筆者認 為,博物館品牌之所以能夠造成這樣的效 應是因為對觀眾溝通博物館明確的個性。 要能夠做到如此,品牌建立的過程更顯重 要,有良善的規畫才能夠徹底執行。在品 牌建立需要考慮到各個面向的環節以及階 段性任務,彼此環環相扣,需要有長遠的 計畫來執行,執行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 本身的品牌,才能夠把品牌建立。 臺灣私人博物館品牌,除了要克服環 境的限制外,自身的軟硬體環境以及展覽 品質絕對要提升。上文整理出許多面臨的 困境問題,對於觀眾參觀來說,展覽品質 和參觀經驗是最直接接觸的,也是決定是 否再次參觀的關鍵因素。臺灣的私立博物 館建立出自身的品牌,必須針對自身的觀 眾結構去做了解,讓不曾參觀的觀眾買票 進場,讓一次性的觀眾成為經常性的觀 眾,並對首要客群去做研究以及擬定策 略,使自身品牌能夠吻合目標客群,更能 凸顯出品牌特色,把品牌的「質」提升, 便能夠有好的循環,營造適合自身品牌的 環境。

參考文獻: .辛治寧(2009)。博物館典藏及其故事 的產業化應用──以品牌行銷觀點, 歷史文物月刊,21 卷 11 期,臺北:國 立歷史博物館,頁 71-85。 . 珍 妮 佛. 朵 依 契、 湯 瑪 若. 瑞 爾


文化行腳 以日本森美術館和原美術館的品牌魅力反思臺灣私立博物館

(2012)。 博 物 館 品 牌(Jennifer Deutsch, Tamara Real)(林潔盈譯)。 臺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胡德揚(2013)私營美術館的調度── 原美術館。典藏今藝術,245 期。 .許月禎(2008),臺灣私立博物館所面 臨之行銷問題與因應策略,國立中正 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 宜 君(1999)。 一 輩 子 只 能 做 一 次 ──專訪朱銘,創辦朱銘美術館的甘 苦。典藏雜誌。 .陳國寧(1997),私人博物館的營運分 析,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 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頁 112。 .陳佩嘉(2007),臺北地區私立美術館 的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坤(2004),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 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嬋娟(2003),企業成立文教基金會 及美術館之組織管理研究──以「山 集團」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 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彭文琦(2006),探討非營利組織之成 功模式──以私人博物館經營為例,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

.歐士豪、李依依(2012)專訪東京森美 術館館長南條史生。典藏投資,62 期。 .劉新圓(2001)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 究基金會,私人博物館的興起與立法 之 必 要 性。(2012.12.24 瀏 覽 )http:// 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10.htm。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 的藝術 文

賴祥蔚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前言 將小說等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一直是熱門學問,美國奧斯卡 獎不但有最佳改編獎,獲得最佳電影獎的作品當中,高達八成五是改編 電影,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改編卻未必容易。白先勇曾指出: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四種成 敗:忠於原著的好電影、忠於原著但不是好電影、不忠於原著的好電影、 不忠於原著的爛電影。第一種不多見,第四種則是「不勝枚舉」。 Pellow 曾指出:適合改編的小說文本必須具有以下特徵:第一、良 好而明顯的情節;第二、數量不多、性格具有差異性的人物;第三、明 顯的主題;第四、篇幅不要太長。相較於此,不適合改編的小說文本則 包括:純粹文學作品,例如主要以修辭筆法取勝的小說,以及描寫太多 細節或是引用太多學術文獻、探討抽象概念或是哲學思維、採取第一 人稱或是多重敘事觀點。 原作的文字太有魅力,有時反而是問題,張藝謀就針對王朔的小說 作品《我是你爸爸》指出:「在改編的過程中發現,他的語言和他的作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品風格都很有誘惑力,你很難脫離他的軀殼,所以你極容易變成他的 拷貝。」張藝謀甚至認為:「如果是這樣的一個狀況,我們只好放棄。」 小說與劇本相同,都有構成要素。劇本的構成要素包括: 主題、故事、情節、人物、對話、結構;除此之外,風格也很重要。 以下針對這些改編藝術,簡單分享一些前輩高人的經驗分享。

一、主題 具體來看,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成敗牽涉許多因素,但是核心的主 題無疑地最為關鍵,可謂成也主題,敗也主題。 白先勇舉例指出:狄更斯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經常是成功的,主 要原因在於「狄更斯筆下的世界,人物多、有趣、故事性豐富。」除 此之外,還在於「狄更斯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對於人類有廣泛的同情, 尤其對於受苦受難的下層階級與被欺辱的人有最深的同情。」根據其 小說改編的電影,多半都很能掌握這些特點。 相較於成功的改編作品,白先勇也提出反例指出,大文豪伏爾泰 的《戰爭與和平》本身雖然是頂尖之作,但是很難被拍好,原因在於「原 著內容太淵博、哲學思想太深奧而境界又太高,不是一部電影所能包 容的。」除此之外,小說家福克納的原著小說在描寫人物心理時經常 一寫就二十多頁,連閱讀都要有耐心,也不好改編成電影。 生老病死,人之命運。其實這確實是最能觸動人心的普遍主題。 《紅高粱》導演張藝謀認為「現代人都活得很累,患得患失,滿腦子 心思。這片子裡的生命意識就是對此的反省。」他自己指出:《菊豆》 「這部電影在反映命運輪迴的人生悲劇感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在力 量。」張藝謀特別喜歡探討人性中的衝突,他認為蘇童小說在 反映大家庭悲劇上發揮了「舊瓶裝新酒」的突破,「蘇童作品中有 價值的是寫出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那種敵意、仇視,那種有意無意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地自相損害和相互摧殘。」 既然主題重要,改編時能否扣連原著主題就很要緊。編劇蔡國 榮就認為,電影《讓子彈飛》相當忠於原著小說《夜譚十記之 盜官記》,特別是針對小說作者馬識途對於官僚控權斂財的批判 精神。原著小說的故事是買官的縣長失足溺水,師爺頂替之後繼續斂 財,而後遇到強盜。在電影的改編劇本中,故事變成了一開始強盜就 來打劫新科的縣長,縣長為了避險反去冒充師爺,而強盜則變身為縣 長斂財的劇情。蔡國榮指出:「電影這一改動,讓原本靜態的文字描寫, 在變成電影的影像之後頓時就熱鬧許多;而戲份重要的強盜們也可以 提早出場,增加電影故事的張力。」 張藝謀選擇電影題材時,也會考量情感,他說:「我覺得人們到 電影院裡去看電影,不僅僅是為了開心一下,娛樂一下。人們還需要 體會一些情感,一些真實的情感。」「一部影片能否吸引觀眾主要在 於情感。」故他也選擇了《一個都不能少》這簡單故事來改編成電影。

二、故事與情節 故事的劇情種類雖然繁,但是也有研究者設法歸納並提出三十六 種最主要的劇情,例如十八世紀義大利戲劇家 Carlo Gozzi 探討古希臘作 品後提出三十六局;二十世紀初法國戲劇家 George Polti 總結了古今中 外的故事,提出三十六種修正過的基本故事典型:祈禱(Supplication)、 釋放(Deliverance)、報復(Revenge)、家族對家族的復仇(Vengeance by Family upon Family)、 追 尋(Pursuit)、 殘 忍 或 是 不 幸 的 犧 牲 品 (Victim of Cruelty or Misfortune)、災難(Disaster)、對抗(Revolt)、 勇敢的事業(Daring Enterprise)、誘拐(Abduction)、謎團(Enigma)、 收 獲(Obtaining)、 家 族 仇 恨(Familial Hatred)、 家 族 對 抗 (Familial Rivalry)、 要 命 的 通 姦(Murderous Adultery)、 瘋 狂(Madness)、致命的輕率(Fatal Imprudence)、為愛而無心犯 罪(Involuntary Crimes of Love)、 殺 害 未 相 認 的 血 親(Kinsman Kills Unrecognized Kinsman)、為理想的犧牲(Self Sacrifice for an Ideal)、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為家族的犧牲(Self Sacrifice for Kindred)、因為激情而全體犧牲(All Sacrificed for Passion)、為愛人而犧牲(Sacrifice of Loved Ones)、上與 下的對抗(Rivalry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通姦(Adultery)、 因 愛 犯 罪(Crimes of Love)、 發 現 愛 人 的 玷 辱(Discovery of Dishonor of a Loved One)、愛的障礙(Obstacles to Love)、愛上敵 人(An Enemy Loved)、 企 圖 心(Ambition)、 與 神 的 衝 突(Conflict with a God)、錯誤造成的嫉妒(Mistaken Jealousy)、瑕疵的判决(Faulty Judgment)、懊悔(Remorse)、失而復得(Recovery of a Lost One)、 失去愛人(Lose of Loved Ones)。 不難發現,前述故事典型中有許多都涉及了衝突與不圓滿,最後 甚至導向了悲劇。何以如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其總結希臘戲 劇的著作《詩學》(The Poetics)中,有一篇〈論悲劇〉特別指出:透 過悲劇,可以引發人們的憐憫與恐懼,使這種情緒,得到正當的發洩, 進而獲得淨化。 故事受歡迎的因素包括:衝突、感人、可能、明朗、新奇。針對 這些故事怎麼變成影像,Haig P. Manoogian 提出電影寫作有六個特點, 其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改編參考:情節應該以動作而不是對話取勝、用 動作而不是對話製造衝突。馮際罡指出,改編電影應該要刪減沒有映 像效果的描寫,要剔除非映像性、非動作性的文學描寫或心理刻劃。 好的故事為必要內容誇張驚悚或是曲折離奇,張藝謀的《我的父 親母親》主要是拍情感,而且是特別的情感,初戀,父母的初戀。原 本的劇本很單薄,很多主要創作人員建議把劇本「複雜化、情節化、 戲劇化」,不過張藝謀認為自己拍過很有戲劇張力的故事,但是沒有 拍過很抒情很散文的風格,他指出:「拍簡單的故事其實是最難 的。」 張藝謀的改編,多數時候都是站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但是針對 余華的小說作品《活著》,則有較大的修改,因為原作「是一部一悲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到底的悲劇」,「這是很異態的」,「這就不大眾 化 」。 張 藝 謀強調:「我要的是大眾化,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如果在一部 電影中死那麼多人,觀眾會本能地排斥」,「在一部電影中重複地渲 染死人的情節,這也是拍電影之大忌。」

三、人物 人物是電影的關鍵。白先勇針對小說《飄》改編而成的成功電影 作品《亂世佳人》分析指出:改編電影的成功原因包括以下幾點:(一) 原著是美國史詩,能展現美國人克服萬難的精神;(二)人物個性的 塑造十分強烈;(三)場面浩大、氣勢雄渾;(四)選角成功。四個 成功因素中,人物占有其二,可見重要。 馮際罡指出,改編電影應該要精簡人物,有時要刪減,減去與主 題或主要情節關係不大的次要人物、連帶的也要刪減與主要人物關係 不大的情節線索;有時要增添:針對貫穿人物與情節,都必須要增添。 張藝謀認為對於人物的描寫很重要,而且必須「走向平實,走向 單純,走向細節化,甚至把細節加強。」因為要「使人物在這些細節 上立起來。」

四、敘事與結構 敘事結構包括了:單線、雙線、多線、順序、倒敘、半倒敘、回憶、 意識流、分段、分析等。方法無他,但是妙用無窮。 張藝謀指出:「我現在最重視的還是怎樣把故事講出來。我覺得 敘事這一關是一輩子要過的,絕不是在一部影片裡就能完成的。因為 你碰到不同的題材,你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的敘事方式。」 電影有時針對敘事的變化,還包括視覺上的融合,例如張藝謀 就分析自己的過往作品並且指出:「《菊豆》中的染坊只是一個背景,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而紅燈籠卻不單單是背景,而是關係到故事發展的劇情因素。」而且 在改編電影中還一直「圍繞紅燈籠做文章」,發展出了掛燈、點燈、 吹燈、封燈等具有視覺效果的儀式。

五、風格 改編電影成功與否,與風格息息相關,蔡國榮認為姜文所導演的 電影《讓子彈飛》是一齣攪和熱鬧的「黑色喜劇」,而原著小說《夜 譚十記之盜官記》則是一個「英雄悲劇」,兩者風格迥然不同,這也 影響了改編電影的發展方向。 導演張藝謀也自承:「我一向喜歡具有粗獷、濃郁風格、具有強 烈生命意識的作品。」這也造就其電影風格。 除此之外,拍攝方式、色彩與音樂也是風格的重要組成,所以《秋 菊》採取偷拍方式,在修改劇本時只寫大剛,張藝謀強調要「儘量拿 掉戲劇性的事件,戲劇性的臺詞,使劇本保持在一個生活性的、鬆散 的狀態,同時我們即興地編一些故事進去。」 至於色彩,張藝謀重視色彩,連電影名稱也反映了這一點,他說: 「對影片的色彩,我一直很重視,因為它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在視 覺上給人以感染力。」其中,他特別偏愛紅色,「因為紅色富有表現力, 能給人以強大的衝擊力。」在創作《秋菊》時,張藝謀說:「在改編 劇本的過程中,我為影片設計了染坊。根據染坊的特點,我再設計了 染布,使得影片在色彩上更豐富。」 音樂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張藝謀堅持用民族音樂,因為「弄西洋 音樂很難贏過外國人,而民族音樂卻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 「在音樂上要求風格與影片整體風格同步。」


佳作共賞 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

結論 很多人以為改編比原創容易,這其實是個不正確的想法,因為有 時改編絕對不比原創輕鬆,例如導演張藝謀非常看重劇本,有時 會反反覆覆大修七、八次,張藝謀說:「我認為劇本是一劇之 本,如果劇本不到位我寧願不拍,劇本基礎不打扎實了,電影即使 拍出來也不會是精品,所以這一關要把牢。」跟他合作《有話好好說》 的編劇述平就回憶說,這部電影的劇本手稿累積起來已經達到了八、 九十萬字,由此可見編劇不易與好導演的把關之嚴。對於文學改編電 影有興趣的電影人,在參酌本文分享的前人改編經驗時,應當也要記 得改編未必比原創輕鬆這個基本概念。


佳作共賞 秋的懷念

秋的懷念 文

陳瑞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陣陣狂風驟雨,在不經意間,時而突襲山巔 層巒,興之所至地橫掃邊坡民戶,最後總又在盆地間惹得百姓驚呼連連。 不同於夏季的烈日肆虐,叫人頭也抬不起,汗如雨下身黏如強力膠上身, 秋天的涼爽清新,尤以雨後的鮮綠山林,最是令人沉醉流連!季節更迭 時分,時而風雨交加,瞬間卻又緩解放晴,不知雲層薄暮之間,是否也 藏就著一位愛耍脾氣的妙齡女神。枇杷樹清麗的枝葉,在山際淡雲清風 中搖曳生姿;椰子樹氣派的闊葉,在風中勁揚,有如如不動的莊嚴群像; 臺灣欒樹適時應景的爭放異彩,勇奪行道樹頭彩;紫藤花更是爭奇鬥豔, 群聚怒放,擺出不奪花魁不罷休的態勢! 初秋是個令人充滿感懷的日子,大地萬物皆有時令的更易,人世生 老病死亦有存廢之消長,總在於何以養心調息,使自然律與人為力得到 應有的平衡,從而能快意處世,便宜圓融,合和人事,樂以養生。當我 們不知如何自處於人世間的動點時,不妨學習大自然的靜謐,山川江河 歷經多少寒暑,總能屹立存續於大地之中。人們的處世態度,若能以大 自然為表率,沉著穩重,以不變應萬變,本著繞指柔的韌性,戰勝不屈 撓的剛強,將生命中的磨難、試煉,化成豐富的生命經驗,人生道路 上的試金石,便是使我們充滿能量、勇猛精進的泉源。溫室中的 花朵,經不起強風暴雨的凌虐;而風雨中飄零的芒草,卻是剛毅果 敢的象徵;暖風和煦下的驕陽,固然溫暖美好,疾風狂烈的席捲,卻造 就出勁草的無比耐力!


佳作共賞 秋的懷念

正午放晴的天空,有著朵朵亮白的雲層,遠觀不變而細看則靜靜 移動的淺灰雲朵,卻在亮白的層雲前緩緩而行,搶去了一片純白無暇 層雲的風采。看似已晴朗的天候,竟又下起了太陽雨來,沒想到秋 日的正午,仍如此的多變,令人捉摸不定,若無晴雨兩用傘應 急,恐又將遭日兄雨伯的訕笑了。人生中之變故,亦常如晴雨般 之難以逆料。民國百年的九三軍人節,父親也是在這樣的秋日中仙逝, 頃刻間我痛失精神支柱。當父親在世時,總覺自己仍是個孩子,父親 總以小妹呼喚我。我常問父親若是我六、七十歲時怎麼叫我,他毫不 猶豫的說:「當然還是小妹啊!」。我終於領悟到天底下,只有父母 對子女的愛與包容是可以超越時空,不論條件的!在父母的心中,孩 子永遠是孩子,你可以忘記年齡,肆意承歡在父母跟前。不管自己有 多老,臉上歲月的滄桑有多深,對父母而言,我們如同臉上抹了一層 厚厚的隔離霜,敷上了防皺抗老的面膜,實實在在地將年歲隔斷,返 老還童了起來,殊不知父母看到的原來只是源自於他們身上的純真、 善良的本性啊! 人生快意閒難得,閒中品味人生的自在,還須做到難得糊塗。當 我們享受生命中難得的閒適,由其中獲得生命智慧的同時,亦背負著 包容的使命。對自己不敬、不公、不義的怒氣和驕氣逼向眼前時,唯 有平靜處之,安以待之,諒以對之。會對別人發怒,不成全別人,處 處刁難別人的人,實在也是個可憐人。因為欠缺成人之美的德性,為 自己造了業,日後也只有接受自作自受的苦況,只能自行承擔苦果。 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的行、住、坐、臥每一個動點,其實 都是學習的功課。勢利的態度與名利的追逐,是我們生活上最大的盲 點,能不斷自我省視,自我修正,日日勤於除惡,心中的芒草才能除淨, 若任其棄置,春風吹又生,芒草糾結再生,一如心中雜草叢生,吸乾 了心靈的養分,如何開出美麗的心花,又如何能與人為善、廣積福田! 秋日雖非草木新綠之際,秋日肅殺之象,實乃除惡務盡之兆, 善於自珍,當福壽綿長。 臺灣寶島四季如春,秋高氣爽的季節最適宜出遊。近年民宿興起,


佳作共賞 秋的懷念

養生概念盛行,人們對於食衣住行娛樂尤為重視。不論樂活、樂齡的 長青族、把握青春的草莓族或忙裡偷閒的上班族,對於休閒的安排, 竟也都有志ㄧ同,間接對觀光旅遊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吃喝遊樂 頻率漸高的同時,對於心靈的淨化與提升,亦是銀髮族極為重 視的部分。未來的世界,趨向高齡化的社會,人雖會變老變醜, 但心不能變惡變壞。萬物唯心造,萬法由心生。唯有從心打造,方能 使個人生活更美好,社會更祥和,世界更和樂!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色,戒〉vs.《色,戒》的 王佳芝身材 文

艾.詩

小說創作者

張愛玲的小說一直很受關注,影響書壇深遠,開創了「張派」;張愛 玲在全世界更擁有無數書迷;儘管如此,〈色,戒〉並不是其中最常受到 書迷青睞的一部作品,直到 2007 年李安導演將小說改編成《色,戒》, 頓時引發熱烈討論,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第 64 屆「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影 片金獅獎、第 44 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殊榮。 張愛玲自己曾說,〈色,戒〉早在 1953 年就開始構思,但是到了 1977 年才發表,其間歷經二十五年,孕育期不可謂不驚人。 〈色,戒〉曾經多次公開發表。第一次是 1977 年發表在《皇冠》雜誌; 第二次是 1978 年發表在《皇冠》美國版;第三次是 1978 年發表在《中國 時報》人間副刊;1983 年皇冠出版社集結張愛玲的〈色,戒〉、〈浮花 浪蕊〉、〈相見歡〉、〈多少恨〉、〈殷寶灩送花樓會〉、〈五四遺事〉 和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取名《惘然記》一書出版。在這本書的序中, 張愛玲談到〈色,戒〉、〈相見歡〉和〈浮花浪蕊〉時說: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多年,甚 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 期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 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 關於小說與電影的虛實真假,即使不回顧小說發表以來的激烈筆仗, 光是電影上映至今的熱鬧討論,數量之多,也已到達難以遍覽的成績。因 此,這篇文章不去重覆太多人分享過的話題,而是想要另外挖掘出一個小 而有趣題目來分享──從〈色,戒〉到《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身材 轉變以及可能的意義。 〈色,戒〉小說名稱乍看之下是警惕易先生,但是真正的故事主角明 明是王佳芝,難道張愛玲對她沒話要說嗎?顯然張愛玲藏了一些話沒有說 出來。 一方面,張愛玲認為對於愛情(歸屬)的追求,不能一廂情願,這其 實不是色之戒,而是情之戒了。這麼說來,戒字未必與色字串聯在一起。 忠實讀者都知道,張愛玲的小說看似冷,但其實非常重視內心戲,尤 其是內心的衝突與轉折,她對〈色,戒〉一再修改,如同前述所說:「這 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也使得目 前的版本比起張愛玲一開始的手稿,添加了更多內心掙扎的描寫。為了對 照內心,張愛玲對於物質特別加以描寫,例如寫到打牌洗牌時「一隻隻鑽 戒光芒四射」、「沉重的金鏈條……扣住領口」。 但是相較於此,張愛玲對於王佳芝的身材則有更多的描繪,現在版本 中提到畫面的包括了: .「秀麗……更增秀麗」(頁 10)。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胸前丘壑」(頁 10)。 .「『兩年前也還沒有這樣』……他頭偎在她胸前,沒看見她臉上一紅」。 .「她這兩年胸部越來越高」(頁 19)。 .「一隻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豐滿的南半球外緣」(頁 29)。 不只身材好,外型與魅力也不凡,小說特別提到王佳芝: .「她自從十二三歲就有人追,她有數」(頁 23)。 .「演過戲……不過沒人知道, 不了名」(頁 21)。 .「公演過一次,上座居然還不壞」(頁 22)。 至於易先生,則是: .「 矮 小 …… 蒼 白 清 秀 …… 前 面 頭 髮 微 禿 …… 有 點『 鼠 相 』」( 頁 13)。 .「她穿著高跟鞋比他高半個頭」(頁 30)。 當然,對於易先生肢體語言與心理壓力也有一些著墨,例如: .「他站在她太太背後看牌」(頁 12)。 .「他這時期十分小心,也實在憋狠了」(頁 23)。 .「周佛海自己也搞特工……正對他十分注目」。 .「他對戰局並不樂觀」(頁 46)。 相較於張愛玲在小說中認真形容王佳芝的身材,不只「循序漸進」、 而且畫面感十足,但是電影中的王佳芝顯然不符合這些描繪。為什麼會這 樣呢?或許這仍然要回到故事虛實真假的牽扯。 一向以來,〈色,戒〉引發的最主要討論,就在於這個故事到底有沒 有影射了誰的真實人生?或是反映了誰的內心抑鬱?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色,戒〉發表半年之後,知名作家張系國以「域外人」的筆名,也 在人間副刊發表了一篇〈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 的文章。張系國強烈批評〈色,戒〉是一篇歌頌漢奸的作品,而且文內的 暗諷明喻也牽扯出張愛玲前夫曾是汪精衛偽政權要員胡蘭成這一層關係。 張系國評論文章見報的一個多月後,張愛玲又在人間副刊發表〈羊毛 出在羊身上──談「色,戒」〉一文,大力反駁。張愛玲鮮少對自己的作 品進行說明或是辯護。這次反駁的快速,可以反映出張愛玲相當在意張系 國文章的內容。 王佳芝是否另有原型?有一種說法指出,小說與女主角的原型,其實 就是轟動一時的「鄭蘋如暗殺丁默邨事件」。這是很有意思的討論,雖然 從小說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小說是否有其原型?又是否反映原型?這其實 是一個不必特別討論的議題,因為小說家本來就是廣泛取材,再加以融會 貫通,因此有沒有原型或者故事與原型有沒有不同,根本無關宏旨。 倒是小說是否反映了作者的內心想法,這一點更值得深思。無疑的, 張愛玲沒當過刺客,因此王佳芝的原型絕對不是張愛玲本人。然而,王佳 芝在故事中的感情糾葛,是不是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張愛玲的內心世界,則 是讓讀者與觀眾都不免好奇的議題,而這也是一個或許除了張愛玲本人之 外,永遠不會有人知道真相的議題。 張愛玲自己從不承認這一點,甚至避談這一點,例如她反駁張系國評 論的文章中,通篇就小說談小說,完全不去談這個故事到底與她本身有沒 有關係。 小說究竟是不是反映張愛玲心聲,一言難盡。


心靈饗宴 〈色,戒〉vs.《色,戒》的王佳芝身材

但是電影呢?《色,戒》的導演李安 2007 年時公開表示:「王佳芝 其實是張愛玲自己的投射。」《色,戒》的編劇王蕙玲也說:「當我們在 摸索王佳芝尋找她的身影時,幾番尋思,感覺在這世界上,似乎沒有比張 愛玲更像王佳芝的人了。」她更坦言:「我們在改編〈色,戒〉的過程中, 一直在衝破禁忌和框架,也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著作中挪移了不少素材 (例如易先生和王佳芝在日本居酒屋幽會,提到日本歌太悲,意謂日本將 亡的那一段,就出自胡蘭成所著《今生今世》的〈民國女子〉一文中張愛 玲的談話)。真實生活中,她嫁給胡蘭成,背負上文化漢奸的罪名,即使 真事隱去,但是港大的生活經歷、戰亂中沒有家庭與親情的描寫、孤單的 和幾個話劇社同學相依相伴、一次話劇體驗讓她綻放青春的光芒,還有那 些喃喃自語的心情,只覺眼前走過來的是一個王佳芝,走過去的是一個張 愛玲的背影。」 這麼說來,張愛玲的刻意描繪王佳芝的身材,似乎是要撇開故事主人 翁與她自己的關聯──張愛玲身材中等,但是偏瘦,她曾經寫信給友人代 為製作旗袍(這封信收錄於《張愛玲私語錄》中),信中提到她的三圍是 「32、27、36」,可以說相當纖細。既然張愛玲如此纖細,那麼擁有「胸 前丘壑」以及「這兩年胸部越來越高」的王佳芝就不應該牽扯到張愛玲了。 偏偏李安不這麼想,李安認為王佳芝的心路歷程,恰恰反射的的就是張愛 玲的心聲,因此特別找了外型、身高、身材都與張愛玲有幾分相像的湯唯 來演出,原因無他,就是希望大家看到電影女主角時看的不只是王佳芝, 更是張愛玲。


心靈饗宴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影欣賞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 電影欣賞 文

傅紫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研究生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是部非常有趣的電影,而比之另外一部《令人 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雖然分別來自法國、日本兩個不同國家,在題材、 手法上似乎也有相近之處。它們都強調用絢爛的重彩,布置出極端的誇張 化世界,然而在如此燦爛的布景下,又強烈感受到一些黑暗面不斷作祟。 尤其在後者,一樣都描寫出因為原生家庭的因素而有著心理障礙的女孩之 成長史,然而更傻更遭受傷害,在一段段彷彿輪迴的愛情追求裡受傷,最 後甚至被一群象徵純真的孩子們打死;相較來說,艾蜜莉此片,雖然也有 幾分黑色童話的況味,但輕鬆多了,甚至人們能在愛裡得到解脫。 艾蜜莉的異想,話說從頭,就是從愛與誤解裡造成的,小艾蜜莉是如 此的愛他的爸爸導致他爸爸給他量心跳時,因心跳加快誤以為是心臟病, 而讓他由神經質的媽媽在家教學;小艾蜜莉多麼愛那隻金魚,然而那隻金 魚因受不了這個家的壓力而鬧自殺,最後被迫把它帶去放生;小艾蜜莉好 高興得到相機這個禮物,以對這個世界小小幼稚的愛左拍右拍,卻又遭鄰


心靈饗宴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影欣賞

居的騙說會造成災難。總是如此,周遭的世界完全不能體會他,也許我們 看起來都只是小金魚般的事件,然而其實是名喚「抹香黥」一般的巨大(那 隻小金魚就叫抹香黥)。而艾蜜莉只能用異想逃離這荒謬的世界。 另外,她也用報復,這也是這故事的主線之一,從她單純的對鄰居施 以教訓,至後來這條報復的主線有了轉化的契機,在她意外發現那個原住 者童年的秘密小盒(這也對應出他幾乎缺失掉的美好童年),她開始在幫 助他人的過程中彌補自己,她幫助身邊的人物,失明老人、玻璃老人、她 爸爸等等。在幫助玻璃老人的過程,那些幫助也回溯給她自己,或著用電 影裡的隱喻,最後畫畫的老人能掌握雷諾瓦那幅畫中央少女的眼神,也一 步步讓艾蜜莉能找到現實中她自己的眼神。當她拯救她爸爸時,她自己也 面對了她原型核心的心靈困境,至此才能解脫。那被丟在母親墳頭的小矮 人彷彿就是她的化身,在周遊列國之後,終於能和父親達到和解,解開那 被誤解的愛。 而幫助和報復後來又揉雜在一起,為了幫那有些智障的工人報復那自 以為是的小店老闆那段,嘲諷了高高在上的規律與秩序,她利用那老闆總 是遵守的規矩整了他一番。那些規矩只是會壓得人喘不過氣,好像想壓制 一切色彩的灰暗,只有浪漫的異想和真心的幫助才能讓快樂顯躍出來並突 破一切的心理困境找到人的方向。 艾蜜莉和尼諾兩人間的互動也是一個重點,尼諾是一個收集快照亭裡 丟棄之撕碎照片的人,快照彷彿就是我們人生的縮影,我們盡力擺出一個 最美的姿態,卻又因不滿意而不斷撕碎,電影裡,尼諾的善良心腸卻在這 所有人都撕碎棄置的快照上表現出來,儘管那些照片都稱不上美,他卻願 意再一張張拼湊保存起來,也因此只有他能癒合艾蜜莉和現實世界間撕開 的巨大鴻溝。而片中,那個大家一直困惑的神秘拍照怪客,難道是因為怕


心靈饗宴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影欣賞

死的被遺忘而重複拍照嗎?並不是,原來他是因職務需求而天天得報到的 技師,這會不會就是一個隱喻,當我們每個人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 任何驚喜,每天分毫不差的演出那些規律,是否就全都變成一致的臉了, 那讓這對奇特的小倆口艾蜜莉和尼諾疑惑的、重複出現的一樣臉孔。 最後是那個在艾蜜莉的幫助下始終仍是不能體會愛之真諦的男人,他 仍舊無法從愛的失敗裡脫身,也就必定成了破壞的劍,他罵那潦倒的作家 只是一個失敗者,殊不知被嫉妒的恨火纏身的他才是最大失敗者,他的心 只會越趨封閉;他甚至也差點破壞了艾蜜莉好不容易萌芽的愛情,所幸有 玻璃老人的幫忙,但這一切,其實還是源出於艾蜜莉釋放的愛之回溯,也 就是前文所述那從「報復幫助」的主線,我們看到了愛及善意不斷增生的 網絡。儘管這又看似一個老掉牙的道德勸說,然而在這個彷彿童話寓言般 的演繹裡,它似乎也解答了人生中許多最難的課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