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of TASC

Page 1

台美學生會議,一個可以說是台灣與美國學生的創舉的交流活動,由美國一位學生自 主性發起,認為應要有一個平台,可以使兩邊學生有所交流。因環境不同造就多元性,因見 識不同而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也更能了解這世界的脈動。而我,成為了這幸運的第一屆的台 灣學生代表。 經歷了十七天的旅程,從台北一路到了台南,從各種層面接觸台灣,從歷史文化、 建築、風景名勝、政府單位到家庭與學生,每一個活動,不僅讓美國的學生,從一個不同面 向來了解台灣,更讓我們台灣學生,發現到了真實的台灣。或許大家會說我們身為台灣人, 當然的了解台灣,不過我們真的有實際的去體驗原住民文化嘛?真的有親身的去聆聽小林村 民的故事嗎?真的有走進歷史老街探討過去與現在的差異嗎?我們似乎只是憑藉著媒體給我 們的二手資訊,而少了自身的實際感受。 然而,台美學生會議,不僅僅是探索了台灣、了解了深層的文化與現代的進展,而會 議核心的交流也在這十七天不斷的衝撞。從每堂課程,美國學生不斷的舉手發問,只為了一 方面讓自己更能釐清自己心中的疑問,也抱著一種,多問才會多學的態度。我們也不用再透 過電影,或者新聞來了解美國,因為要瞭解一個國家,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方式,就 是去接觸那國家的「人」。 因此,透過這次會議的主軸,圓桌討論,台灣學生代表與美國學生代表,雙方不同的 知識背景交流下,探討五大面向的議題,從教育、環境永續、政府、社會議題到經濟,每個 議題,都讓兩邊的學生大展身手,從自己專業專長、研究經驗到興趣來讓整個團隊順利執行, 透過這種多元化的合作,全英語的溝通對談,也讓我們學生更能實際體驗學習到,未來社會 上的合作形式、團隊建構、資訊整合、解決問題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再者,從我的觀察中,美國的優勢就是給了很大的自由空間,很廣的資訊造就了很多 的選擇但也使人難以抉擇。既然我們現在社會上沒有這些環境,我們該做的不是欣羨,而是 創造。從一個活動的緣起就可以得出,他們是因為認同一個價值主張,而把這個價值拋出來, 認同之人,就會伸出手一起來將這個夢想完成。而相較之下,我們台灣常常沒有什麼自信, 認為自己並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隸屬什麼組織,更沒有什麼經驗,所以退卻,等著其他人 來做。這種自主自發性的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應該是找尋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 它,從中不管是成功或者失敗,獲取自信與經驗,不斷的累積,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而不是退卻的惡性循環。 最後,很慶幸自己這次有機會參加到這台美學生會議,那參加完的我,什麼是下一步 呢?答案很清楚地顯現在我腦海中:就是將我所吸收到的衝擊與經歷延續下去,讓更多學生 們相信自己其實可以,讓社會上的人們認同到這樣的交流活動,讓台灣與美國的人們,更能 夠深切的了解彼此,切磋交流與創造出更美好的世代。

By Raymond Hou 2014.08.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