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and take report

Page 1



目錄錄 關於Give and Take ………………………………… 3

討論論紀錄錄表(關於攝影)…………………………… 5

討論論紀錄錄表(秦始皇,正義的思辨之旅旅)………… 7

討論論紀錄錄表(Motion Graphic 介紹)……………… 9

討論論紀錄錄表(㈰㊐日本文化發展討論論)………………… 11
 討論論紀錄錄表(談時間規劃)………………………… 13

討論論紀錄錄表(Zero to One)……………………… 15
 討論論紀錄錄表(國際新聞與觀察)…………………… 19

討論論紀錄錄表(簡報與演說說說技巧 )…………………

26

成員心得 …………………………………………… 29


關於Give and Take 讀讀書會 成立原因 鑑於成功大學為一完整型大學,學生背景、所學專業以 及興趣多元,卻缺少跨領域整合之分享舞台,將這些技能以 及經驗分享出去。 愛因斯坦曾說過:「世界上唯二,透過分享不會減少的, 就是『經驗』以及『知識』。」因此,我們開始召集一些願 意將自身所學、興趣以及專長分享的同學,一同協作,成立 這個「Give and Take讀書會」。

計畫目的 為什麼叫做Give and Take?因為在同學分享時,雖然表面 上為Give,但此讀書會很注重於「回饋」。聽眾來自不同背 景,有著不一樣的看事情角度與想法,必須給予分享者有實 質建構幫助的回饋。這樣一來,看似Give的分享者,其實也 是個Taker,可以讓他分享的主題更加完善,修正其觀點、內 容與邏輯性;看似Take的聽眾,其實也是個Giver,給予相當 程度的回饋。一來一往的過程,成為一種知識與經驗的「正 向循環」。這就是我們Give and Take的精神。

換句話說,這個讀書會,讀的不並只是書,而是「人」。


執行方式

每一至兩週,將由一位同學分享以及負責該週事務。主

題自訂,可為專業技能(攝影、簡報技巧、剪輯軟體⋯)、 書籍心得、個人經驗分享(日本文化探討⋯)。 分享過程強調互動與個人紀錄,講者的經驗以及聽者的 回饋交互融會,以及將個人的感想與思考用文字記錄下來。 未來希望能將整個分享過程錄製下來(或者直播),並 上傳Youtube或Facebook等影音平台,使更多人能夠觸及到這些 寶貴的經驗與知識,將這種Give與Take(分享與回饋)的力量 更上層樓,讓每次的分享不只是小眾的愉悅,而像是一場公 開式課程,讓更多人參與討論與激盪。

團隊成員

化工系三年級

侯智薰

材料系三年級

李明叡

化工系三年級

高紹軒

工設系三年級

陳冠穎

化工系三年級

汪維萱

經濟系三年級

林季潔

醫學系三年級

林協霆

能源系三年級

曾令佳

醫學系三年級

吳懷玨

企管系二年級

吳尚儒

第 4 ⾴頁


討論論紀錄錄表 104 年 4 月 26

時間:20 時 00分至 22 時 20 分

地點:Masa Loft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關於攝影」經驗與技巧分享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林協霆、陳冠穎、李明叡、高紹軒、吳懷玨、侯智薰、汪維萱

[本次討論重點摘要]

我們時常拍照,在這個過程中,不免會開始思考自己在攝影史中會

是一個怎麼樣的角色;幾年前得過一些獎,那陣子以為自己了解了攝影 全部。但透過不斷的閱讀,才會發現那幾張照片跟本微不足道。
 .

攝影是什麼?我們又想從攝影得到什麼?在攝影氾濫的今天,任何

人都有機會拿到相機,不管是手機或是消費數位相機,攝影漸漸少了初 生時的那種神祕感與高技術的要求,而轉向大眾文化那種快速、大量、 簡單的潮流中,而許多社群網如Instalgram、和大量的手機修圖軟體,人 們一窩蜂地使用,彷彿用幾個簡單的按鍵,就可以進入攝影的神祕境界, 再另外加上一兩句關於生活的隨想,如此來包裝自己,營造自己充滿人 文思想的形像。
 .

在如此簡單的步驟下,人們認為攝影是簡單的事,好像從以前到現

在都是如此,當活過銀鹽時代的人們漸漸老師、凋零,對於攝影真實樣 貌有所了解的人也越來越少。較為可惜的是,現代教育並沒有教導我們 該如何閱讀影像作品。我們的傳統美術教育還是傾像於文藝復興時期的 大師作品,但往了解這些作品後,與我們自身的連結卻又是相對稀少; 反觀攝影是個易於接近的視覺創作媒材,但對於它的認知,現代人是相 對缺 的。
 -
 第 5 ⾴頁


因此,在Give&Take中,我想和大家聊聊攝影這一件事。從他最初的

誕生,到流派的發展,一直到當代攝影,並且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喜歡的 攝影師們。據說鴿舍屋頂是世界上第一張以感光塗料製作,經曝光10多 小時所完成的。這張照片對於攝影有著跨時代的意義,代表藝術家們不 必再透過暗箱才能精確的複製比例完美的場景;它也意味著攝影將呈現 一個讓人們不斷思所、探討的世界。
 -

一直到現代主義攝影發展起來之前,攝影其實還一直被人們視為是

一種紀錄工具,就像留聲機可以留下聲音,那時攝影主要的用途是在科 學,利如紀錄人走動的連續過程,對於各種人種的紀錄;又或著,通緝 犯的照片,如林肯被刺殺時的懸賞海報。人們還未清楚地了解攝影背後 所那個世界;一直到20世界初期,攝影的藝術(FineArt)作品才真正的出現, 例如美國黑白攝影大師Ansel Adams,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優勝美地國家公 園系列。同時他所創的分區曝光法(ZoneSystem),對於攝影技術的發展也 有重要的貢獻。而在同一時間,大西洋力一端的Eugène Atget則致力於拍 攝巴黎的市容,而他的作品後來被ManRay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發揚,攝 影也從此成為藝術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媒材。例如Edward Weston的經典青椒 作品,充滿張力的線條彷彿是女性身體的曲線。
 -

隨著戰爭的爆發,戰地攝影也成為一個新興的題材,為此成立的

Magnum Photos,重要的成員有Henri Cartier-Bresson(決定性的瞬間), Robert Capa(中彈倒下的西班牙戰士), William Eugene Smith(A Walk To The Paradise Garden), 他們的理念和作品為攝影史寫下了精彩的一頁。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Robert Capa

第 6 ⾴頁


104 年 5 月 22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1 時 20 分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秦始皇,正義的思辨之旅》 心得討論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汪維萱、吳懷玨、林協霆、李明叡

地點:Masa Loft

[本次討論重點摘要]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隻利害,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 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進,智識亦可高,方為有益。」 從歷史學習鑑往知來,從一個歷史事件中,設身處地的想像我們是 當事人, 從那時候的背景,我們會如何下每個決策?了解歷史人物的個 性,知道他們每個決定的原因,知道為什麼他們如何造成一個朝代的興 衰。 秦始皇,嬴政,是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人,與吾人相比,智謀高出 十倍以上,但正因為他的這份聰明,導致他的多疑與猜忌,凡是事必躬 親,總有一天會累死,要治理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團隊,領導者不僅要 有領袖魅力,更要懂得知人善任,甚至是鼓勵自己的部下,才能將一個 團隊帶領好,要學會適時的分工,學會信任別人這件事即使不是自己也 能做得很好。

第 7 ⾴頁


從秦始皇身上真正體驗到,驕兵必敗的道理,人要活得有自信,卻

不能太過驕傲,也不用太過謙虛,像洩了氣的皮球,而對於父母,即使 不接受不贊同他們的意見,也要懂得尊重,否則就像秦始皇,即使冰雪 聰明,卻樹立了敵人,沒有人敢對他諫言,父母絕對是全天下唯一不會 嫉妒你成就的人,他們的忠告與建議絕對是最出自於真心,如果父母的 勸戒都不入耳,你又能聽進誰的呢?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是為恆古不 變的道理。 忍,對於成功是特別的重要,每天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努力忍耐 貪玩與怠惰的心,去完成追逐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要記住,自由是用更 多的不自由去換取的。 作者呂世浩先生,以新穎的學歷史觀念,帶讀者們已有別以往的角 度看待這段歷史,對培養與提升讀者的思辨能力有莫大的幫助。

第 8 ⾴頁


104 年 6 月 11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1 時 00 分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Motion Graphic 介紹分享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林協霆、吳懷玨、侯智薰、高紹軒、汪維萱

地點:醫院圖書館

Apple WWDC 2013 Keynote Intro Video 蘋果公司於2013年度大會上所展示的影片,不僅闡明公司的理 念,也讓許多未認識Motion Graphic的人們驚豔。隔年,第25屆金曲獎 頒獎典禮 入圍動畫 Motion Graphics,許許多多台灣著明的 MotionGrapher,如Bito的劉耕名等,為廣大電視機前的觀眾帶來一場 視覺嚮宴。看到這些華麗的動態視覺作品,許多當下可能會以「動 畫」、「特效」一詞來稱乎它。但事實上,這些作品有個更加精確 的稱乎「MotionGraphic」,常簡稱為「Mograph」 什麼是MotionGraphic? MotionGraphic 源於兩種設計:Motion Picture, 動態影像,即我們常見的各種影像作品,如電視、電影、動畫等等 ;Graphic Design,即平面設計,例如海報、宣傳品、文字(Typography)、 封面等等設計。MotionGraphic即結合,將GraphicDesign常見的各種元素 (Element of Design),使之以動態的效果來呈現,許多簡單的元素,如 點、線、面、圖形、色彩,因此有了不同的生命。

參考影片:Gray Keys | BITO Fortune | 30 motion tests in 30 seconds | For Agile Films by 2veinte

第 9 ⾴頁


至於動態部分,基本運動原則主要是模擬自然界的各種物理 運動現像,如加速度、摩擦力、簡偕運動、重力、流體力學、 牛 頓運動定律、圓週運動、行星運動定律(?),等等基本的物理現像, 目的就是為了營造觀者的熟悉感、並進一步產生共鳴與感動。 參考影片:Adobe- CMO Explainer | 交大統計所招生 | Flip Flop Interactive Logo Reveal | Tiny Story 另一方面,由於Motion Graphic與源 自於動畫(Animation),因此許多運動的方法,常常會借用許多原則, 如 Disney animators Ollie Johnston 和 Frank Thomas 在他們的著作 The Illusion of Life: Disney Animation 中所提到的12 basic principles of animation(wiki),成為了動畫師們謹記的原則,在許多作品都可以看 到這些運動原則,它們為呆板的移動增加了更多生命,也抓住了觀 眾的目光。 這十二個原則分別為: 1. Squash and stretch, 2. Anticipation, 3. Staging, 4. Straight Ahead Action and Pose to Pose, 5. Follow Through and Overlapping Action, 6. Slow In and Slow Out, 7. Arc, 8. Secondary Action, 9. Timing, 10. Exaggeration, 11. Solid drawing, 12. Appeal 影片The illusion of life 清楚地解釋了這12個原則 參考影片: ALPHABETIC | the trip | Bounce | (其實這整篇所舉的範列都有用到這 些原則) 另外,文字在MotionDesign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字的 本身的涵意,也引領著創作著做出相對應的設計。 參考影片: Understand Music | Make it better | TED x Taipei 2014 - 大哉問 What Matters Now? | TEDxTaipei 2013 Flip

第 10 ⾴頁


104 年 3 月 27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1 時 00 分

地點: Masa Loft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日本文化發展討論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李明叡、侯智薰、陳冠穎、高紹軒、吳懷玨、林協霆、汪維萱、 林季潔

日本文化源自於大和民族,在日本島發展出自己特色的價值 觀及社會組織文化,日本是個階級分明,重視長幼尊卑的國家,階 級間壁壘分明不得逾越,每個人都必須堅守自己的工作本分,盡力 在整個社會機器底下,肩負好自己小螺絲釘的工作。
 日本社會也非常講究禮貌跟規矩,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社會最基本 的禮貌,來維持社會的和諧,學校裡每天在路上看到身邊的人都會 打招呼互相道早安,看到老師也會點頭打招呼,日本非常重視每一 個小細節的完整,大家都活在這套規則的制約下,其實這樣是有好 有壞的,因為雖然整個社會都是很和諧的在運作,不過大家內心卻 會受到很多壓抑,沒辦法展現自己內心的聲音,長期而言是會對內 心產生嚴重壓力的,因此我覺得禮貌跟規矩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去 讓大家了解好處並遵守,到頭來只是一種管理的手段。
 最後是日本的為人著想,日本人總是有許多貼心的舉動,為他人 想是他們很自然的反射想法,讓在日本生活多了一分溫暖之處,但 也讓日本人常常想太多,擔心別人的看法,而不願表現自己真正的 想法跟感受。
 整體而言日本是一個科技及人文發展極為先進的國家,有著強大 的經濟實力及全人素養,新一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 是一個非常值得台灣學習的國家。

第 11 ⾴頁


第 12 ⾴頁


104 年 3 月 20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2 時 00 分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談時間規劃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陳冠穎、侯智薰、李明叡、高紹軒、吳尚儒

地點:Masa Loft

如何安排自己的時程表讓做事更有效率並且準時上床睡覺,給自己 一個健康穩定規律的作息: 三日原則:給自己一個活絡的時間表,讓事情能夠一項一項的被解 決,首先必須先將待辦事項分類,然後踢除不符合年度重點的項目 (這點十分重要,因為時間是寶貴若是它的成效不佳,反而會造成 時間浪費),確保清單上的項目都是自己策略性的篩選好的,並且 是有決心要花時間好好完成的。 接著把事項一一排入時程 立刻做:有些小事只要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就盡快完成。困難的事 情先解決,安排早上的時間 排入行程:無法立刻完成,填入行程 放手:刪除一些 有一天/或許:等待清單

第 13 ⾴頁


做事規劃的好習慣: 規律的暫停是有益的干擾,可使身心重新住滿能量,自然而然把工 作生活導向看重的事物 嗶的力量:調整鬧鐘,提醒自己又過了多少的時間了 徹底改變壞習慣:利用恐懼未來和獎勵並用來達到好習慣的養成 設立明確的界線:事實說:『不!』讓自己的時間更能為自己所掌 控。給自己足夠的緩衝時間,能使做事情更加從容不迫,提早個十 分鐘抵達,能使下一個事情完成的更快更有效率 克服完美主義:在指出一個人所費出的錯誤前,先說出七件他做對 的事情,保持這樣的比例能使身邊的人進步的更快 不為不重要的事情熬夜:會熬夜一定是事情的優先順序沒排好,或 是該是要勇於排出雜事的時候了 找到正確工作的秘訣:熱情的所在,若有熱情工作起來就不會累, 即使是困難的事也會覺得輕鬆自在。

第 14 ⾴頁


104 年 4 月 27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2 時 00 分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Zero to One》書籍討論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高紹軒、侯智薰、林協霆、汪維萱

地點: 醫院圖書館

〈成功不是樂透彩〉 作者以四大主軸區分各種人們的價值觀與理念,並成數其特性;現 今,我們正處於不確定樂觀的大環境,針對此一現況,作者提出可 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以下為各類型人群的特性簡介: 【不確定悲觀主義】過一天算一天、歐洲度假精神(被動等待) Ex1970歐洲財務危機 【確定悲觀主義】保守 Ex.中國 【不確定樂觀主義】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沒有明確計劃、重視既有 的東西Ex現在的世界 【確定樂觀】有具體計畫、生產力龐大、俗稱發明的世代Ex阿姆斯 壯登月球時的美國 >不確定主義:注重過程、欠缺計畫、目標種類多元 >確定主義:單一目標而專注,追求卓越 〈不確定的我們〉 「不確定」的特性體現在各行各業 書中舉出了幾個例子來應證作者的理論,並利用口語化的方式呈現 基本邏輯,以下為實例:

第 15 ⾴頁


【生技業】 1.不發展身體系統如何確定運作的確定理論 2.可能行得通就是試試吧!(盤尼西林) 由以上兩個特點也可以看得出來生技業對於技術與產品的研發並非 一開始就有特定目標,而是在眾多選擇當中「偶然」的成功,成為 下一個商機。 〈不確定樂觀的盲點〉 因為缺乏長期規劃,導致此時期成長幅度趨緩,作者也提到了達爾 文主義,這一世代的紅海競爭會比「確定樂觀時期」來得激烈,原 因在於大家對於選擇太過保守,每一步都想得到最佳結果,降低風 險,導致競爭效應提升,進而降低自身優勢遭到淘汰。 ➤長期的規劃的企業案例: Facebook、Apple系列產品 〈創投〉 近年來,中小企業興起,尤其創業族群如雨後春筍般增加,以往人 們創業時資金管道有限,現在我們有了更便利的方式_創投!作者 以自身經驗,剖析創投模式與企業關係,並提到時代背景因素下的 影響。創投資金的增長曲線已複利指數為佳(倍數成長),過往大 家透過✻80/20法則(不平衡原則)來推算商業模式,作者還引進了 ✻降冪法則來搭配,為的是強化目標單一性與風險將地的平衡 ✻補充: 【80/20法則】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結論源自20%的起因 ;80%的收穫源自20%的努力。 【Power law冪次法則】特過數據分析,挑選出1~3個最佳的選擇,排 除過往多數的風險分散(事業本質,多元避險),將資金集中有利 於公司企業發展,且創投公司大多期待期待爆發形成功公司,利用 最佳投資組合(亂槍打鳥的方式)投入資金。 第 16 ⾴頁


以下為Power law特性: 1.減少投資標的 2.愈分散,不確定性愈高 3.快速成長的公司比公司內部不同角色來得重要

〈銷售方法〉 銷售方法百百種,隨著商業模式的進化,銷售成為執行層面最重要 的一環,作者分析各銷售方法特性,點出個方法必須搭配不同的企 業本質,而且運用降冪法則進行銷售搭配,以下為幾種基本的銷售 方法介紹: 【複雜銷售】高價產品,銷售金額破百萬美元,每筆需要被關注, 需花時間培養客戶關係,年銷售數量少,安裝其及售後服務等EX: 太空運輸公司,不需要銷售員 【個人銷售】交易規模小 【病毒式行銷】網路平台親友分享為例,幾乎零成本的行銷模式, 為現今網路世代普遍且有力的方法之一。 ➤銷售管道不求多,求可行的。 補充: ✻【死亡地帶】傳統廣告之隱藏瓶頸

第 17 ⾴頁


〈秘密在哪裡〉 在不確定的年代當中,作者認為「動機」尤其重要,而喚起動機的 方法就是挖掘人們的好奇心,因此作者以「秘密」為比喻,提點我 們找蜜蜜的方法。作者舉例,當世界分為三種問題 1.簡單的 2.困難的 3.不可能的(並非我們找答案的地方) 人們時常看到1與3的問題,以宗教為例簡單到小孩都能懂的做善事 (1)到無法解釋的神蹟(3)而作者認為我們更應該專注在常常被 忽略的(2)!我們的問題在於安於現狀,扁平化的自我意識,導 致失去好奇心,當我們不再相信這世界已秘密,動機就會消失。

〈找秘密的方法〉 從自然(純粹的未知)到人(朦朧的已知)作者示範性的提出幾個 問題,有哪些秘密還沒被發現?有哪些秘密沒告訴你?來提點各位 讀者,最後他的總結是:

➤有沒有〈很重要但還沒有標準化或制度化〉的領域 ➤選人少的路走

第 18 ⾴頁


104 年 3 月 27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2 時 00 分

地點: Masa Loft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國際新聞與觀察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吳懷玨、李明叡、高紹軒、侯智薰、汪維萱、陳冠穎

1.

台灣網路新聞的素質與辨別 社交平台如facebook,是台灣非常盛行的媒介之一,同時也是許 多人新聞來源的管道。然而在重視點擊率的邏輯下,台灣的媒 體,如東森ettoday、壹蘋果、三立甚至是udn聯合新聞網、自由時 報,都有重度到輕度不等八卦化的傾向。我們可以看到聳動的 標題下空洞的內容,或是腥煽的畫面搭配瑣碎的閒話。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網路平台的截圖,不知道你們會想點什麼樣 的新聞呢?

第 19 ⾴頁


這是ettoday的”國際新聞”,仔細一看,為什麼”愛犬走失”、” 狗的男性象徵”、”鼻子有蛆”、”美女警官”會是我們的國 際新聞呢?同一時間,德國之聲報導的是WHO新發佈的肺結核終 結計劃、FIFA與歐洲團體的金融記錄(涉及世界巨大的足球弊案)。 最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媒體只要冠上”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就可以發佈上平台,連原始出處都不附上,讓人既無法求證是 否有誤譯,更難以追蹤相關的條目。

讓我們點開”研究:罵人真的會越罵越胖”來看,並用下面介 紹的判讀工具來分析。 「判讀好新聞的工具:SILK」 來源 source/ 動機 Incentives/ 邏輯 Logic/ 含金度 Karat 連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325/483452.htm

[Source] 先從”來源”看,這是篇”英國研究”的產品。根據網民表示, 不要輕信:”英國研究、中國製造、台灣報導、南韓起源、北 韓宣佈”。在英國所出產的研究不是不好,但台灣的引述方式 有問題,這篇引述的是英國”每日郵報”,英國的小報常以聳 動的標題取勝,每日郵報還算是好一點的小報,像鏡報、太陽 報等等一笑置之就好了。台灣每每引述小報的研究報導,都直 接冠上”英國研究”,以致這個名詞頗具臭名。

第 20 ⾴頁


[Incentives] 直接以經驗判斷媒體的動機,如此媒體一向的立場是什麼?以 政黨傾向來看,”三民自”是泛綠的媒體,而TVBS、中天、中時 則是泛藍立場,以各報的動機(是否為特定立場說話而歪曲事實、 是否只是為了賺點擊、是否有產品業配文等),都可以稍稍解 釋報導的內容為何有如此的取捨。 [Logic] 通常,一篇好的政治報導會有:事實 – 觀點 – 立場等層次 的不同。全面的報導希望多面俱陳,甚至會提供橋接事實與立 場的觀點,而較粗糙的報導多有很明顯的立場,而多以解釋。 在研究報導方面,更要注意的是事實與結論的連接,在這一篇 中,5000多名的實驗者很可能代表它是個”Meta-anaylsis(綜合分 析)”,結合很多研究,這種研究如果不夠嚴謹的話,很容易落 入偏誤,原因包括取材是否全面、不同研究間的差異如何調節, 以及因為樣本太大,P值會變小以至於看起來差異的確存在等等。 再者,真正有實證的內容是” 結果發現約5000位實驗者遭受嘲 笑時,會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辱,嚴重甚至產生憂鬱症狀”, 後面”擔心外界眼光,關在家裡,沒有運動,不斷進食,越來 越胖”,只是推斷,並無法導向”研究證實:罵人真的會越罵 越胖”。更甚者,有相關無法導向因果,除非他們找到罵人胖 與變胖的直接關係,而且證明罵人真的會導致變胖。 [Karat] K金是計算含金量的指標,也是我用來估計一篇報導是否有知識 價值的方式。通常,K值越高的報導會提及其他相關的事件與報 導,甚至是相反的其他報道,作為平衡。另外,以關鍵字來看 也可以做為判讀的指標。 (天啊,我們居然花了不少的篇幅在講垃圾新聞) 第 21 ⾴頁


2.

為何要看國際新聞 對我來說,看國際新聞的需求來自社團社課的需要,然而,我 還是會期許這個習慣能持續下去。畢竟個人能接觸到的圈子有 限,我們還是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能夠防微杜漸、相互借鏡、 放寬眼界,這也是吸收國際新聞能帶給我們的。

3.

實際應用:在土耳其與庫德族人相遇 雖然剛剛講的頗為空泛,我想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去土耳其 之前,我對他們的背景做了一些研究,並挑一個比較有興趣的 題材寫了篇整理報導。 豈止ISIS------- 對土耳其與美國而言更棘手的問題:庫德族是否 有建國的可能?(https://goo.gl/xJ5XPW) 在伊斯坦堡和同學買圍巾時,我聽到老闆說他們是庫德族的(以 織物著名),我稍微向他描述一下自己對於庫德族處境的想法, 而他開始滔滔不決地講起庫德族現在的處境與過往 "I'm Kurdish.",他說(https://goo.gl/n8ZqAu) 他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yağmur,他的女兒叫baran,意思都是 雨,只是一個是庫德語,一個是土耳其語,期許他們可以讓這 兩個曾經敵對的族群,再次共享手足之情的甘霖。 如果沒有自己接觸這方面的資訊,大概也不會感受到異國的溫 度了吧。 第 22 ⾴頁


4.

如何處理國際新聞的資訊 -

獲得管道

-

萃取資料

-

判讀訊息

-

整理重點

回到實際的層面,我們到底要怎麼樣開啟第一道門呢?

(在之前我曾經讓大家填了份國際媒體的問卷) 根據這份問卷,雖然N值不夠,但大可以推知還是有一些人 對國際新聞是有敏感度的。然而,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大家 的攝食來源還是以英美媒體為主,很少有歐陸、亞洲、西亞 觀點。 我整理了一份國際媒體清單,那只是一部份而已,考量到大 家的閱讀時間都有限,以比較大且可靠的平台為主。 (https://goo.gl/0d97kk) 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在資本主義為主流的現代,我們必須要 更小心自己接收到的資訊:

第 23 ⾴頁


[萃取] 我們可以從與自己直接相關的議題出發,身為醫學系的學生, 我會對各地的醫療制度有興趣,也想知道科技與生醫的突破, 因此會常用ctrl + F 先找一下有沒有相關的新聞。

[判讀] 通常我會先問who(事件相關者)、why(互動的動機),最後是then what(產生的結果)。 以why為例,我們可以從地緣政經、意識型態、生存需求,以及 國內政治等架構來看;而以then what為例,我們可以觀察:是 否有新的東西出現(新思維、新體制、新議題)、互動狀態(衝突 或合作、和平或戰爭)、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何。

[整理] 我是用ONENOTE,有些人喜歡EVERBNOTE,基本上都可以。下面是 整理國際關係的分類。ONENOTE的特色在巢狀結構。

第 24 ⾴頁


104 年 3 月 20 日

時間:19 時 00分至 22 時 00 分

地點:Masa Loft

閱讀主題

■社會議題與公民素養

本次討論進度

簡報與演說技巧

本次出席人員
 (請親筆簽名)

侯智薰、陳冠穎、李明叡、高紹軒、吳尚儒、林協霆

“人們天生就會說故事,但不是天生就會簡報。”

這次分享主要著重於紅色區塊,並由中間的組織內容、洞察與 經驗去做貫穿的分享。因為藍色區塊很看「個人特質」,這無 法絕對模仿或者學習,每個不同的人都有自己最適合的語氣、 眼神接觸與肢體語言,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然而,紅色區塊是 可以有幾可循的。 “投影片只是來讓聽眾更加進入狀況的工具,不是講者的逐字 稿。用圖片與影片成為數據與說服力。”

第 25 ⾴頁


「線性敘事流程」 因人的短期記憶是很弱的,心智圖、金字塔、便利貼,這種發 散的結構方式,放在簡報上會讓自己與聽眾變得很混亂。 強調每個線性(投影片)的「連結」

不斷的回扣主題(核心價值與理念), 以ABC各別舉證論述,再以ABC的線性連結結論,回到主題。
 Example:http://goo.gl/WkVOVP >反覆告訴聽眾在「領導」當中,第一追隨者(First Follower)有 多重要

「洞察」 洞察出「觀眾」的【喜好】、【需求】,以及自己有什麼「故 事」與「實例」可以滿足此兩項。用這兩項,去包裝整份簡 報,並且論證你的傳達的核心理念,才會讓觀眾有所共鳴並且 認同。

第 26 ⾴頁


《洞察小法寶:回聲法》 觀察對象的用字、詞習慣(思考脈絡),並模仿其使用方法。

e.g. 一位要買汽車的婦人跟販售員說:「我們家小寶希望在後 座有個安全椅呢?」 這時販售員應如此應答:「這款房車,不僅在後座設置了安全 椅,還有你們家小寶一定會喜歡的玩具設計,讓小寶在椅上也 不會無聊呢!」 比起:「這款房車,不僅在後座設置了安全椅,還有孩子們一 定會喜歡的玩具設計,讓小孩在椅上也不會無聊呢!」 還要好上許多,因為你是用對方的思維與習慣方式來回應,會 使對方產生共鳴。

「經驗」 科技與專業用語的常犯錯誤: 必須將專有名詞,轉成眾人皆懂得「生活類」的事物去形容。 例如一個4GB的硬碟,根本沒多少人有畫面什麼是「4GB」,但 是我們如果換個說法:1000首歌、4000張照片,這樣不是很好理 解嗎?

「結尾」 以「行動收尾」,不論是命令呼應句還是問句。 使聽眾在離開講堂時,能有下一步、下個思考,繼續延續下去。

第 27 ⾴頁


「開場」 提問法:一開場就讓觀眾去思考 名人引言法:用有聲望的名人的話,點出自己要講的核心價值, 留下韻味使觀眾思考與震撼。 歷史回顧法:以歷史事件作為要講的主題之借鏡。因大型歷史 事件是我們所熟悉的,用此點醒自己,發現現況其實是「自己 該注意,卻沒注意到」。(就像是看了電影再去看影評後,發 現很多自己沒注意到的感受!) 未來展望法:以主題為核心,往未來發展呼告、預測,使觀眾 腦中有相同畫面。

///歷史法會使整場產生一種思考反省的氛圍;未來法會造成正 面氣場,依照講者需求去使用///

最後, 這世界最難做的簡報, 是面對一群很有權力,但程度很差的人。 <簡報資源分享> 好用簡報圖案:http://thenounproject.com/about/ 比較用圖表資源:http://compareninja.com/index.php Logo製造機:http://www.hipsterlogogenerator.com 授權高畫質圖片平台:https://stocksnap.io 其他簡報平台: Prezi:http://prezi.com Powtoon:http://www.powtoon.com(適合互動活潑用途) emaze:http://app.emaze.com/mypresentations#new(非常fancy、Template多) 第 28 ⾴頁


「吳尚儒」

成員心得

有幸學校支持讀書會,我們由各種不同專業的成大生組成,每週一 到兩次的聚會,每一次的火花都早已超過課程本身,事後討論的熱 烈度與延續性是很強的。課程中不時還有動用自己專業的朋友,像 第一堂課請到玩實際在股票的同學來做分享,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 從來只有在電視上看到股災、牛勢、跌停板等等的用語,一直覺得 那是要有一桶金才玩的起的遊戲,沒想到,股票這種要有大顆心臟 的遊戲,也是智慧的判斷,而現在我們其實就可以培養一些看股票 趨勢,看企業走向,以便哪一支要入手,其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遙 不可及。 在這讀書會中,由於分享者背景的多樣性讓我接觸到不同的領域, 開啟未知的可能性。有同學去了土耳其、有的去了日本,還有去捷 克的,紛紛都回來分享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讓沒有去過的我,有了 大略的印象,不時的衝撞自己的國際觀,似乎他們出走的所得,我 都有所體會。課程中最實用的是教你如何簡報與時間規劃的課程。 分享者真是身經百戰才來分享的,課程中的每一段時刻真的讓我非 常驚艷,分享時間規劃的是一位設計學院的學生,在大家忙著熬夜 做作品,她早已在十一點就寢,不僅這樣她還利用大半的時間學習 德文,這都靠她超強的規劃時間的能力,一個表格搞定一整天要做 的事情,朋友家人的時段也不會少。而分享做簡報的是一位化工的 學生,他將自己跑了很多組織與演講的經驗,彙集成一堂簡報課來 分享,如何生動的抓住觀眾的眼睛?如何很有組織架構的傳達你所 要表達的概念?讓做簡報很差的我,成為我每次在做之前不斷思考 的問題,確實受益無窮。總結的來說我認為回饋到自身的成果超出 我當初預期的成效,而大家也因為固定的聚會,大家的情感更緊密 的連結。

第 29 ⾴頁


「吳懷玨」 身處在封閉的醫學圈子,很有幸能夠受邀至這個集結各系有為者的 團體中。第一場就學到了股票的運作與趨勢,除了對台灣股市有個 初步的架構之外,也不禁對於我們同齡的講者欽佩萬分。

團體的運作邏輯是Give and Take。我們除了從中帶回一點知識、一 點啟發以外,還要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將Give放在前 面,也是希望大家能以分享的立場出發,發揮互助的精神。當我們 在接收其他成員的精華時,給予回饋其實也是另一種的給予Give; 而在發表自己的專長時,同時也從這個經驗中釐清自己對於特定事 物的了解程度、學習如何與其他人互動,並確立自己的專長與興趣。 我自己在成大國際社擔任學術長,也擔任過一些大型模聯的主席/ 副主席,對於國際事務有一定的了解。在團體中分享時,也認知到 自己的界限為何:對於國內與國際的連結,我顯得十分不足。我想, 定義界限,就是突破界限的開始吧。

在聽過其他的同學的分享,尤其是協霆在製作動畫、攝影的涉略, 讓人開盡眼界。光是一堂技術性的課程是無法讓人直接獲得一項能 力,但從這樣的分享中,我們可以一窺成品背後的技巧與心思,也 可以在之後合作的機會中,更能用不同的角度構思活動與計劃。

第 30 ⾴頁


「李明叡」
 Give and Take 讀書會讓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是互利共榮的具 體展現,感謝智薰當時強力推行,將想像畫作實際,讓每一次的討 論都能吸收到新的知識。在這裡是一個能盡情討論的地方,是一個 跨領域的資訊吸收地,重點是每個人都是分享者,也都是獲取者, 每個人給得越多,全體進步的力量就越大。

我們從攝影、繪圖、演講、國際觀、到理財通通都有包含,讓我在 一個學期之間就吸收到各種不同新的知識,從中我學習到了如何體 驗攝影的美學,欣賞不同流派攝影家的作品。學到了如何以獨立思 考的角度去看每一則國際新聞,並如何解讀其中的涵意。我也學到 該如何做一場好的簡報。知道了何謂股票市場其宜如何運作跟基本 的投資觀念。 「林協霆」 這次讀書會以很特別的形式進行,有別於閱讀特定的書籍,以分享 的形式,了解簡報技巧、投資理材、國際新聞、攝影分享、時間管 理等等。這些領域是我們常聽到,卻又不知該如何登堂入室,一窺 奧妙;而這場讀書會,給大家機會認識彼此的興趣與專業,這也是 成大身為綜合大學的優點:來自不同學系的人同聚一堂,激盪出新 的火花。這些分享的課程,獲得幫助的,不僅僅是台下的聽眾,台 上的講者在準備課程的時候,也可重新檢視自己所學是否完整,以 我自己準備攝影課程為例,以往自己在攝影往往隨興,但要組織這 些流動的想法,是很大的挑戰;還為此查找了許多資料;從視覺心 理學、攝影史、攝影成像原理等,了解自己的攝影觀念是在怎樣的 脈絡下。而在課程當中,我要求大家投稿自己攝影作品,每個人對 於照片的解譯,都讓我耳目一新,用不同的角度來詮譯一張照片, 有理性、感性、科學、人文,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以他的專業, 來為照片發聲。而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是第一次接觸攝影,而他們 的回饋,都帶給我滿滿的收穫。 第 31 ⾴頁


「汪維萱」 在一次朋友的邀請下,加入了這組讀書會,一個禮拜一次,超過三 小時的腦力激盪,每週不同的主題,從攝影、股市分析、讀書心得 分享、簡報技巧、時間管理層面甚至教育問題,擴及廣泛,包羅萬 象,由一位同學主講,其他同學給予熱烈回應與討論,往往討論激 烈到讓咖啡店老闆娘十分為難,超過打烊休息的時間,讀書會結束 後更是令人回味無窮,享受每週這樣的討論,與分享彼此的想法, 這是在平常上課時鮮少有機會的情況,學校上課大多是老師「給予」 我們知識,學生負責「吸收」在這個讀書會中,每個人都是一位「給 予者」亦是「吸收者」在再扣合我們讀書會的名稱”Give and Take”。

藉由這個讀書會,不僅得到很多知識,跨足了不同領域,更是認識 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高手, 一開始認為自己沒什麼可以分享給同 學們,涉略不及他們的深又廣,經過一次分享後,發現其實帶起討 論沒這麼難,但也更加了解自己口語表達的不擅長,還有思辨能力, 很感謝學校讓我們成立這個特別的讀書會,讓我有幸認識這樣一群 人,能在繁忙的課業中,每週空出一段時間,屬於腦力激盪、屬於 激烈辯論,同時屬於朋友相聚輕鬆聊天的夜晚,這樣的理念似乎也 在某些地方漸漸萌芽了!

第 32 ⾴頁


「高紹軒」 Give & Take是我參加的第一個讀書會,非常值得推廣,在這裡遇到 了來自不同領域的高手,每個人分享的東西都不一樣,領域非常廣 泛,有的教攝影,有的教股票投資,學習起來也非常親民(因為都 是同輩),學生彼此的交流往往超乎我們對教育的框架,因為這一 個學習環境是充滿各種可能的,是主動的,不同於一般我們上課的 方式,授課者本身不只分享經驗,同時也在學習,像我自己是分享 讀書心得《Zero to One》從研讀到準備,都跟以往的心態方式不同, 也能讓我自己更上一層樓,我們的讀書會特別的是主題的多元,所 以可能上一堂課在分享異地經驗,下一堂課教你怎麼做簡報,在下 一堂課教你讀國際新聞!如此多元而有趣的經驗,值得推廣,而且 可以認識各路好友,比起一直待在自己的系館,這樣的經驗好多 了。

也希望這樣的模式能從成大開始有好的結果,應用在更多系統當中, 這也是「開放」的一種展現,也許在未來,學生除了有導談時間, 也能利用更多課餘時間成立這樣的團體,目前覺得需要改善的部分 就是場地,因為讀書會其實我們都是用輕鬆的模式進行,有時會花 上4個多小時,如果在學校圖書館,有諸多的不便,例如飲食的部 分,因此我們時常要去外面咖啡廳借場地跟投影機,但低消本身對 學生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此還希望學校能在這部分給予幫忙及 補助。

第 33 ⾴頁


「陳冠穎」 Give & Take 是一個很棒的交流性社團,它給我們每一位都有機會分 享自己專精的領域,將份知識或是技能轉化成一般人能夠懂得角度 來帶給別人。社團宗旨可以說是一種同儕學習,在大學的生活中, 往往可以從身邊的同學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在各種領域中各有不同 的強人各自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最精華的部分分享給成員們。

記得一開始在打專長領域時,自己馬上寫了自己最喜歡的策展和藝 術欣賞,因為我一直覺得各領域的領導人都應該要有最基本對美學 的認識或是有一些美感在,如此一來,他們在做決策時才會將好的 美的東西呈現出來,也才能與做設計的人溝通,而不是讓他們越改 越偏。想要改變身邊的東西變得更精緻更有美感,不是單單靠自己 的力量,而是讓大家能分辨什麼是好的版面而什麼是不專業的版面, 並且告訴做設計的人一些方向,讓做出來的成品不會跟他的期望相 差太遠。

講時間管理是我們Give & Take的第一堂社課,記得當時當時大家覺 得能夠在事情很多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好並且準時就寢很值得來作為 開頭第一堂課的分享,所以我也便找出了一些關於自己做事情的規 話和時間管理上的小技巧,在整理和分析自己的生活型態時其實非 常有趣,我找出自己為何這麼做的出發點和解決問題後的狀況評估, 然後將自己的方法再分享給大家,很感動獲得社團裡面的朋友很棒 的回饋,第一次的分享給了我很棒的一次分享的經驗,希望自己下 次能夠更有系統的整理出規劃時加的小祕訣。

第 34 ⾴頁


「侯智薰」 Give & Take 是一個小測試對我來說。 因為發覺身旁其實許多具有專長的同儕,卻缺少舞台與分享機會。 我們常常各自發展,但若將這些長年累積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出去, 我就算沒有得到那十年功力,至少也有其一年基礎,在這個需要跨 領域實力的年代,就是一種累積。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測試呢?推廣討論風氣的測試。 在校園內,我們除了主要的課堂(上對下的傳遞)、課後的學生活 動(多是娛樂性質),其實缺少了分享,甚至由學生去教學的討論 性質的活動。

根據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戴爾 (Edgar dale)於1969年所提出的學習 金字塔,「實作演練」與「即時 應用所學知識」能夠讓學生在兩 週後仍能夠記得90%的內容。

從這個金字塔,可以得知我們平時教育通常局限於最上面兩層(合 計15%),遠遠低於最下層:「教導他人」。因此,測試這種模式, 讓學生自行整理自身所學與專長,分享教導給他人,並拿取回饋, 持續進步。

希望在未來,能持續見到更多這樣的分享社群在校內出現,發揮眾 人之力,集結眾人之知識,學習,以及回饋。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才能走遠。 第 35 ⾴頁


第 36 ⾴頁


第 37 ⾴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