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中央社,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Page 1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193

美伊戰爭開打 中央社領先全球 92 年波斯灣戰爭開打,中央社派駐華府記者 陳正杰即發出全球第一則美伊戰爭開打的國際 大新聞。 波斯灣戰爭期間,陳正杰是唯一獲邀登上「小 鷹號」航空母艦、隨美軍採訪的台灣媒體從業人 員,並於 3 月 20 日上午九時,在這艘航空母艦 上,領先發回美軍艦艇對伊拉克發射第一枚飛彈 攻擊的消息。中央社成為全球第一個發布美伊開 戰的國際媒體。 當時中央社派駐土耳其的記者郭傳信,在波斯 灣戰爭期間,也突破重重困難,成為極少數進入 巴格達戰地採訪報導的華文媒體記者之一。他們 卓越的貢獻至今仍為中央社人所稱道。

▍ 2003 年 3 月 19 日,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在波斯灣北部完成 補給之後,繼續待命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攻擊行動。陳正杰攝。

▍ 2003 年 3 月 17 日,獲邀隨美軍採訪美伊情勢的中央社特派員陳正杰, 初登部署於波斯灣的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飛行甲板上。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197

▍ 2008 年 12 月 30 日,副總統蕭萬長 ( 中 ) 出席中央社「政府資訊頻道」上線暨《全球中央》雜誌創刊酒會,蕭副總統與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 ( 左 )、中 央社社長陳申青,一同舉杯祝賀。王飛華攝。

為歷史留下見證 民國 97 年,中央社將自有新聞雜誌《新聞大 舞台》改版為《全球中央》,以更清楚的國際新 聞專題與校園專題規劃報導內容。98 年,在一 片景氣低迷中,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 導,發掘台灣激勵人心的故事,點燃希望之光, 以善盡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為了鼓勵同仁在 新聞專業上的努力,同年設立第一屆中央社新 聞獎,每年常態舉辦,聘請新聞界專家學者擔

最錢線 - 中央通訊社財經新聞入門手冊》等。 駐外記者一直是中央社的特色,中央社也繼續 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99 年 9 月 25 日,中央社 克服萬難,在越南設立駐點,這是自越戰結束後, 台灣媒體首次進駐越南。另外,中央社秉持新聞 專業向外合作,99 年 9 月 10 日,與外交部所屬「國 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簡稱國合會 )」、高雄長庚 醫療團合組「瓜地馬拉行動醫療團」,除了播報 醫療團的行動,並拍攝紀錄片、出版專書。

任評審,務使同仁在編採能力上更上一層樓。

中央社的照片資料庫十分豐富,擁有超過百

中央社也盼望在教育界多所貢獻,98 年出版《中

萬幀珍貴的老照片,皆已數位化建檔,曾出版

央通訊社編採手冊》,99 年修訂,並有英文寫

照片集《外交風雲》、《走過台灣一甲子》,

作與編輯指南《CNA Manual of Style》、《News

深獲好評。98 年八八水災時,中央社派出超過


198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 2010 年 9 月 1 日,中央社副社長邵平雲(中)與國合會瓜地馬拉行動 醫療團長陳志福(右)等,為「瓜地馬拉行動醫療團」舉行啟程儀式, 放開手中氣球象徵把愛傳出去。徐肇昌攝。

▍ 2010 年 2 月 1 日,中央社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惡水-八八水災中央 社目擊紀事」。4 位佳暮英雄表示,「惡水」記錄八八水災慘況,提 醒大眾預防天災並善待地球。陳毅偉攝。

▍ 2010 年 7 月 14 日,政治大學新聞營上百名高中生學員參訪中央社,學員們對於《全 球中央》雜誌、《中央通訊社編採手冊》等讀物愛不釋手,駐足閱讀。陳毅偉攝。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199

三十名記者進入災區報導,攝影記者的努力獲

時光匆匆,隨著時代變遷,中央社展現新面

台灣新聞攝影獎肯定,囊括突發新聞類第一名

貌。站在前人奠定八十六載的堅實基礎上,中

等獎項,得到卓越新聞攝影獎,更獲選路透社

央社一方面善盡作為媒體工作者的公共責任,

年度照片;《惡水─八八水災中央社目擊紀事》

另一方面,也努力擴大中央社的能見度與影響

攝影集的出版,為歷史留下了印記。為了慶祝

力,打造一流品牌。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

民國一百年,中央社也推出《我們的傳世相本-

央社的歷史成為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上光輝的

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照片集》,以精彩的照片

一頁;中央社的未來,仍然用正確、領先、客觀、

饗宴讀者,為歷史留下見證。

翔實的新聞報導,記錄台灣的成長。

▍ 2009 年 8 月 14 日,航特部直升機前往那瑪夏鄉後送災民,直升機著陸後,救難人員抱著小孩準備搭機離開災區。此幀作品榮獲台灣新聞攝影獎突發新 聞類第一名、入選路透社年度照片。蘇聖斌攝。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第二章 | 1937~1945 抗日

31


32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中日戰起

採訪出生入死

盧溝橋事變發生在民國 26 年 7 月 7 日午夜, 我軍正拒絕日軍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同時卻在城東門外傳出槍聲,團長吉星文率軍 奮起抵抗,打出中日戰爭的第一槍。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33

機關聯絡打探消息,一面迅速指派記者,分別 到石家莊、太原、保定、大同等地隨軍報導。 北平分社、天津分社與總社全天維持通報狀態, 首先負起傳遞戰訊的任務。 國軍奮力抵抗,但仍於 7 月 30 日撤退,8 月 4 日北平被攻陷。當時天津仍有外國租界,中央

中央社總社在 8 日中午得到駐廬山特派員電

社天津分社同仁即遷移到租界內,冒著生命危

訊告知,立即發出簡短新聞。社長蕭同茲根據

險繼續報導;北平分社則因電台領班梁靜被捕,

擬訂多時的戰時計畫,一面密切和中央政府各

業務被迫停頓。

▍ 1942 年 7 月 26 日,中央社信鴿。羅寄梅攝。

淞滬會戰

信鴿傳訊

8 月 13 日,日軍猛攻江灣、閘北,進犯上海市

等幾位幹練的記者,皆分派到前線國軍司令部

區,爆發淞滬會戰。這場戰爭成為中日全面開戰

隨軍採訪,每天用電話與信鴿傳遞戰訊。戰火

以來第一場重要戰役,時間長達三個月,兩軍投

擴大時,並加派記者和電台到大上海戰區各要

入總計約一百萬人,從陸海空三軍聯合戰鬥到巷

地,透過總社將即時戰況傳播給全國、全世界。

戰肉搏,是八年中戰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

整整三個月的戰役期間,中央社上海分社進入

淞滬戰爭在國際大都會上海的街頭巷尾開打, 新聞記者甚至可以在大飯店的陽台上喝咖啡, 一面遠望中日兩軍浴血街頭,這種戰爭的規模 與型態,後人評論恐怕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 1937 年 9 月 25 日,中央社南京總社被敵機轟炸。

中央社上海分社原設在公共租界,當時記者 不到十人。上海分社主任馮有真、記者陳萬里

戰鬥狀態,成為上海新聞報導的中心。 淞滬戰役持續到 11 月 12 日國軍全部撤退, 上海分社也於上海淪陷後被迫停止公開活動。


34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35

台兒莊大捷 國民政府於民國 26 年 11 月 20 日發表「遷都 宣言」,把政府所在地移到重慶,明白宣示長 期抗戰的決心,中央社在長沙分社的預備總台 編發這條重要新聞。 27 年,日本面對中國始終堅持抗戰,準備在 淪陷區製造傀儡政權,以破壞我領土主權的完 整。日軍沒料到在企圖奪取台兒莊作為進犯徐 州的根據地時,遭到猛烈反擊,到 4 月 7 日, 我軍將日敵大部隊殲滅三萬餘,獲得對日抗戰 以來空前大捷。 台兒莊會戰前的緊張時刻,中央社總社的戰 地指揮中心知道這場戰爭非同小可,調集五個 隨軍組趕到徐州附近戰區。戰火一起,包括胡 定芬、丁繼昶、張明烈等幾位勇將,每天出入 戰火之間,奮力報導戰訊以及寫特稿,天天見 報,這些中央社記者的大名與前線諸位將領同 時成為讀者重視的人物。 蕭同茲社長特別打電報給前線的戰地隨軍組, 對他們不眠不休、冒險犯難的敬業精神,表示 慰勉和鼓勵。透過這些戰地報導,台兒莊全勝 的捷報傳遍全國,各地民眾紛紛遊行慶祝。

▍ 1938 年 1 月 1 日,中央社武昌辦事處被炸。


36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為淪陷區開辦簡明廣播 COP 為因應淪陷區與前線戰地軍民需求,中央社 於民國 27 年 1 月增加提供簡明新聞廣播 COP, 由長沙分社編寫,每天把國內新聞擇要改寫成 一千字左右,以新的呼號與波長,每天上午七 時到八時播出。 COP 編發操作過程相當艱苦,長沙分社只有徐 學禮、曹聖芬與周培敬三人輪值編輯,在編完 當天新聞稿之後,要從全天社稿裡,選出重要 的新聞,精編改寫成一千字的 COP 電訊稿,一 邊寫,一邊交由譯電員譯成電碼。 中日戰爭開戰半年後,淪陷區擴大,戰線綿 長,淪陷區同胞不相信日方的宣傳,又得不到 政府任何消息,而與敵軍搏鬥的前線將士,也 因無報可看,無法獲知後方與其他戰區的實際 情形。有了 COP 後,前方可由軍中政工人員抄 收,編為油印簡報,分發各部隊;淪陷區游擊 部隊、地下工作同志和地下報紙則可利用這唯 一的消息來源,用各種方法予以傳播。 據《新江蘇報》的老報人包明叔回憶,「身 處敵後,如果不能得到大後方的正確消息,以及 各地戰場的動態,真不知何以自處。所幸中央社 有了 COP 簡明新聞廣播,使我們得到了想要知道 的消息,編發之餘,說不出對中央社有多麼的感 激」。

▍ 1939 年 6 月 1 日,中央社發報台機器設備。馮四知攝。

37


38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39

▃ ▍ 1938 年 9 月 8 日,中央社新聞圖片在漢口展覽。羅寄梅攝。

戰地隨軍組

中央社創舉

中央社在 27 年重慶、長沙、漢口聯合電台組設完成時,開始大 規模派遣「隨軍組」,到各戰區報導戰訊。 所謂「隨軍組」,包括記者一人與電務人員一至三人,共同攜 帶小型無線電收發報機所組成,在各戰區國軍指揮中心採訪,每 天按時向總社或分社傳播電訊。八年對日抗戰期間,中央社陸續 派遣的隨軍組總數超過三十組。 攜帶收發報電台隨軍採訪,是中央社創舉。知名報人張季鸞曾 肯定地說「戰訊的供給,主要的是要靠中央社」。


40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41

總社隨軍遷移 防空洞中發稿 當戰火愈演愈烈,南京總社秘書曹蔭

,率員

到湖南籌設長沙分社及第二預備電台總台,同時 抄收 CAP 甲種廣播,供給長沙當地報紙。 南京壽康里總社於 26 年 9 月 25 日被日軍炸燬, 電務部人員立即緊急作業,由電力較強的上海分 社電台暫時接替總社,播出對全國的 CAP 新聞廣 播;與各地分社電台的聯絡,則由重慶分社轉接。 總社同仁也立即轉移到中山東路馥記大樓繼續工 作,使中央社的電訊廣播未曾一日中斷。 日方獲知中央社被炸後,由同盟社發布消息, 指中央社既已被炸燬,此後將不再有中央社的新 聞廣播,再也聽不到「中國人的聲音」。日方沒 料到的是,才隔不了幾個小時,中央社 CAP 重新 出現,繼續傳播讓他們頭痛的新聞。 上海一淪陷,南京總社全體員工及眷屬,迫於 情勢,分批疏散到長沙與漢口,當南京淪陷,總 社已遷移到漢口保華街,在武漢分社辦公。 27 年 10 月,武漢分社奉令撤退。蕭同茲社長 於撤守前三天才離開,他告訴奉命留守漢口的 記者律鴻起,「留守大武漢工作很重要,要運 用機智完成使命」。律鴻起果然不負所託,在 日軍狂烈砲擊中,冒險將蔣委員長「告將士書」 送到電報局發出,才隨著中宣部撤離,一路步 行抵達長沙。 ▍ 1939 年 8 月 1 日,中央社開鑿防空洞。顧廷鵬攝。


42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43

蕭同茲社長與各地撤退同仁於民國 27 年底陸 續抵達重慶,28 年 1 月任命陳博生為第一任總 編輯,並設置總編輯室,從此,新聞編採業務 由總編輯負責。 28 年到 32 年,國軍在制空方面還居於劣勢 時,重慶是敵人空襲的主要目標,常出動軍機 騷擾,甚至有長達二十四小時的「疲勞轟炸」, 整天都在緊急警報,陪都市民苦不堪言。重慶 總社先設於鐵板街,剛上軌道,28 年 5 月 4 日 的重慶大轟炸又遭日機炸燬。當晚總社暫遷上 清寺發報台持續發稿與廣播,直到 7 月才遷入 兩路口新居。 兩路口社址對面是一座山坡,中央社向當局 請准開闢一個可容五十人辦公的大防空洞。日 機空襲轟炸時,同仁立即將收發報機拆卸進入 防空洞重裝使用,各部門並在防空洞內發播新 聞電訊,警報解除再將機件還原搬出,其辛勞 可以想見。 大轟炸過後,中央社雖然照常供應新聞,但 重慶十家報社遭損失,難以維持正常運作,各 報編輯、印刷,甚至廣告、發行作業困難重重, 因而出現一次新聞界難得的大團結。經大家商 量,決定暫時聯合出版,移到近郊一座山洞裡 編印。從 5 月 6 日直到 8 月 12 日為止,各報不 ▍ 1940 年 5 月 1 日,蕭同茲社長在辦公室工作情形。

分公營、私營,不分黨派,合編一份聯合版的 報紙,堪稱中華民國新聞史上空前的一百天。

▍ 1943 年 1 月 10 日,中央社各部在防空洞內工作情形。魏守忠攝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44

火燒長沙

驚險脫逃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不知何故遲遲未見開車。眾人寒夜身處郊野, 飢 寒 困 頓, 忽 然 有 人 大 呼 火 起, 周 培 敬 驚 醒

轟動中外的「長沙大火」事件,發生於民國

下車遠眺,看到長沙城北方向起了一個火頭,

27 年 11 月 11 日深夜。當時廣州淪陷,武漢棄守,

黑夜裡紅光遠射,照亮半邊天,不到五分鐘,

廣州分社主任梁乃賢率同仁,隨廣東省政府撤

視線所及,大大小小爆起了幾十處火頭,靜夜

退到韶關。

裡遠遠聽到爆裂的聲音,看看腕錶,凌晨零時

局勢如此,國民政府以空間爭取時間,實施

三十分。

焦土政策,武漢撤守後,就準備對長沙進行破

這時風雖不猛,卻仍有助火勢,幾處小火連

壞,以免這個魚米之鄉的資源落入日寇手中。

成了大火,照耀滿天,長沙已經整個籠罩在火

不料,在敵軍還在百里以外,事先又未通知全

海之中,情況極為恐怖。周培敬和一位少校,

城百姓撤離的情況下,主事者誤信謠言,輕率

趕到站長室探詢究竟,站長焦急地不時搖電話,

提前執行這項破壞計畫,長沙一夜大火,全城

趁大家稍不留意時逃之夭夭。幸好司機豪爽地

一片淒涼。

表示,照理未得通知不能開車,但時值非常,

大火發生前,中央社在長沙的員工和眷屬大

他不忍心讓這列車燬於亂火,決定冒險開動。

部分已經送到湘西的沅陵,由駐地特派員黃一

駛離小吳門不久,遠遠望見地勢高聳的長沙

新照顧;長沙由主任唐際清留守,繼續供稿給

城郊名勝天心閣與對面的高坡都著火,要想通

中央日報長沙版、長沙大公報、市民日報等照

過,必須冒險從半個火圈裡鑽過去。周培敬與

常出刊的報紙。

少校認為情況不明,不宜久待,毅然決定從天

那夜,長沙分社同仁都睡了,在全城都被火 焰籠罩時,電務部主任高仲芹最先驚醒,發現

45

心閣火網中穿火而過,為時不過幾秒鐘,竟安 全通過,只有高坡上飄下的餘燼發出一股焦味。

辦公室四壁通紅,鄰舍火勢逼近,趕緊叫醒同

驚險駛過天心閣後,少校才以顫抖的聲調告

仁搶救小型收發報機與重要文件,即刻用手提、

訴周培敬,「第六節車廂有十幾顆小炸彈,我

背負或肩挑,徒步走長潭公路向湘潭撤退。

沒有告訴你」。

另 外, 周 培 敬 當 天 率 領 十 八 位 同 仁, 攜 帶

列車到易家灣,突聞空襲警報,大家迅速下

重要通訊器材,預定傍晚搭火車南下衡陽,卻

車,欲沿田埂跑向前方森林躲避,不料三架敵

▍ 1938 年 7 月 1 日,中央社同仁在桂林。羅寄梅攝。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46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47

方戰鬥偵察機掠空而來,低飛用機槍掃射。大 家趕緊臥倒,從田埂上翻下去避入死角,聽見 稻田前前後後有無數嗤嗤聲響,是機槍子彈射 入土內發出的聲音。敵機北去後,周培敬立即 高呼同仁名字,幸運都得到回應,沒有人受傷。 聚坐在田野商議行止,多數人認為隨車緩行 到衡陽,遭遇敵機炸射的機會太多,主張沿著 官道步行,走一段算一段,不慣長途行軍的人 仍然上車,照顧器材行李,遇警報再相機行事。 周培敬等十二人棄車步行,結隊走向距離長沙 一百八十四公里外的衡陽,一宿淥口,二宿石 灣,三宿雷溪市,15 日中午走到衡陽,曉行夜 宿,走了三天半,竟比下午四點才開到的那列 火車還快。

▍ 1939 年 1 月 1 日,中央社同仁由桂林至重慶,搬運中央社信鴿。羅寄梅攝。


48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上海分社 潛伏敵後打麻將 日軍每攻陷一個城市,中央社記者都堅持到 最後一分鐘,才隨國軍殿後部隊撤退。北平、天 津、上海三個分社,即使在分社停閉後,編輯、 採訪和電務人員仍然潛伏敵後,秘密採訪報導, 透過地下電台和總社聯絡,播發敵偽的消息。 上海分社地下工作最初採取「散兵游擊戰」 方式,兩位採訪同仁進入市商會所辦的一個通 訊社「任職」,作公開的活動;秘密電台則設 在外籍人士家裡,並透過到路透社與哈瓦斯社 工作的同仁與總社通報。 馮有真主任和編、採、譯電同仁每天會集的 地點是旅館,每天或隔天更換。旅館必須選擇 有套房的房間,裡面的一間,用來寫稿、核稿、 譯電,做嚴肅的工作,外面的一間由四位同仁 打麻將,逍遙掩護。由於上海人開旅館打麻將 的風氣相當普遍,同仁靈機一動,使報導任務 暫時安全接續。

▍ 1939 年 5 月 4 日,中央社重慶鐵板街總社被炸。羅寄梅攝。

49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50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51

民國 27 年元旦,日軍突然開入租界展開搜查,當時 分社同仁正在中國飯店開房間「打麻將」,大家聽到 消息後,不免驚慌失措,立即將稿件、電碼等,丟進 抽水馬桶中焚燒沖毀,然後鎮靜地繼續打牌,等候日 軍到來。 直到搜查宣告結束,日軍並未搜檢中國飯店,分社 同仁才鬆下一口氣。但日軍仍在附近徹夜布哨戒嚴, 胡傳厚等同仁走近日軍步哨時,一名日本兵橫槍大喝, 阻斷去路,場面極緊張,幸好有一位同仁略懂日語, 上前應付了幾句,大家才得平安回家。 飯店打麻將掩護通訊已經不再安全,馮有真主任決 定改變工作方式,彼此約定以電話聯絡,避免接觸; 同時,胡傳厚奉派進入路透社工作,以編發路透社中 文電的名義為掩護,在電訊中夾發中央社上海電訊。 由於日本同盟社與路透社在同棟大樓,這個方式到 7 月底被日方發覺,路透社被迫停發中文電。胡傳厚 8 月轉入以美商為掩護的中美日報繼續工作,英倚泉則 調往香港分社。 在這期間,上海分社的地下電台曾遷移過數次,也 曾數度被搜獲,其中電務人員周維善寧死不屈,在獄 中遇害。 經過日軍抄查行動,直接通訊已不可能,馮有真因 此於 31 年 5 月回到重慶,再前往安徽持續推動上海分 社業務,同時創辦安徽中央日報;胡傳厚、蔣書棟等 也先後從上海撤退抵達屯溪,繼續報導上海敵後消息, 一直到抗戰勝利。 ▍ 1940 年 5 月 1 日,中央社總社英文部工作情形。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52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53

天津分社 與日敵特務鬥智 中央社天津分社的工作在民國 26 年 7 月淪陷 後轉入地下,持續傳播敵後消息。29 年冬,日 本憲兵隊特務頭子大久保盯上天津分社負責同 仁張家彥,並通知約談,張家彥警覺凶多吉少, 準備轉進大後方,因此夜訪曾任北平分社練習 編輯的沈琢吾。兩人默默相對十幾分鐘,最後 沈琢吾接受委託,負責中央社的任務。 當時天津分社電台設在英租界,張家彥的活 動很早就受到敵人注意,所幸告密人的報告指 他是「中華通訊社」,所以,經過張家彥苦心 應付後,總算未發生意外,但也只得搭船離開 天津,轉道安抵重慶。 那時建立電台、重裝一部發報機並不困難, 只是經費沒有著落。沈琢吾為了達成任務,曾 經偷出家藏的古玩字畫送進當鋪。他聘用霍春 林擔任報務員,自己負責譯電,到 30 年 6 月底, 已經與重慶總社和沅陵分社等處取得聯繫,播 發新聞。 珍珠港事變後,日軍強行接收天津英法租界。 當時日軍以鐵刺網圍住租界四周,僅留幾個出 入口,入夜並通以電流,行人進出都須經過敵 偽憲警搜查。

▍ 1940 年 5 月 5 日,中央通訊社南昌分社同仁合照。


54

中 央 社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55

沈琢吾因此將發報機拆成零件,利用一個王姓 偽警,一件一件帶入法租界,再重新安裝,恢復 通報。他同時進入太平洋保險公司擔任經紀人, 作為工作上的掩護。 民國 31 年 7 月的一天早晨,傳來消息「霍春 林的太太被捕了」。當時沈琢吾很鎮靜,因為早 根據臥底情報,安排報務員霍春林躲藏在一家私 人醫院。但後來得知一架藏在煤堆裡的發報機被 搜出,才使霍太太被捕,沈驚覺事態嚴重,立即 籌款叫霍躲到北平。 霍太太被捕的當天,被敵憲押著同坐一輛汽 車,在法租界最繁華的梨棧大街上來回尋找沈琢 吾,希望能在路上逮捕沈。那天深夜,沈琢吾 騎腳踏車回家,發現霍太太和日軍正在一個雙叉 路段等他,他自忖不能調頭就跑,只得鎮定慢慢 騎,通過交叉路口,悄悄地回家,霍太太也許已 經看見,但沒有指認。 次日霍太太獲釋,卻是一個陷阱,日軍偽警 仍在霍家附近埋伏,便衣憲兵更住進她家中。沈 琢吾認為必須把霍春林平安離開的消息告訴霍太 太,並送一筆安家費,才可萬全。幾經考慮,決 定請一位孫小姐擔負這項艱鉅任務。 天津分社電台曾經一度架設在孫家,出事後 即移出,埋在田地裡。孫小姐是東北人,年雖 十八、九歲,看起來卻只有十四、五歲,聰明機 伶。她不畏風險一口答應,到第二天夜裡回家, 一切事情都已辦妥。後來據說放走孫小姐的憲兵 被降級,而霍孫兩家都已安全到達西安。 ▍ 1940 年 6 月 1 日,中央社電台及宿舍被炸,同仁們清理物品。秦炳炎攝。


56

Central News Agency's story

中 央 社 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

57

沈琢吾選擇去後方的路線,需多方輾轉,其 中從天津到宿縣這段火車最危險,也有特務隨 車。他決定坐深夜十一時的慢車,距離開車前 十分鐘才出發,先在朋友處借妥一部汽車,用 五分鐘開到車站,用剩餘五分鐘買票上車,買 到車票上車,火車馬上開動,時間的妥控使他 逃脫了敵人的檢查。他一路上用毛巾將臉蓋住, 假裝睡覺,就這樣逃出了天津,回到重慶總社。 事後日軍才知道搜到的發報機屬於中央通訊 社的地下機構,沈琢吾後來回憶說,對敵憲來 說,這件案子完全失敗,主犯未抓到,電台沒 找到,一無所獲,而且主動送到他們手裡的孫 小姐,也被放走了,難怪那個憲兵被處分。對 中央社來說,有驚無險,打了一個小勝仗。

▍ 1940 年 6 月 1 日,中央社電台及宿舍被炸,被炸燬的房舍可清楚看見牆上留下的彈孔。秦炳炎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