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spy issue5

Page 1

05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二月號 期 2017-18 年

政府支援不足 民宿推綠色旅遊有心無力

新聞專題

人物專題

新 議 事 規 則 削 制 衡力 非 建 制 三 人 各 尋 出路

一 顆 不 滅 的 關 懷 之 心 —— 「火柴盒」小學校長林德育


新聞 專題

體育 不求名次只為掌聲 滑板 場上砥礪成長 P. 14

政府支援不足 民宿推綠 色旅遊有心無力 P.3 新議事規則削制衡力 非 P.7 建 制 三 人 各 尋 出路 河道污染未解決 活化親水 或成泡影 P.1 0

人物 專題 一 顆 不 滅 的 關 懷 之 心 —— 「火柴盒」小學校長林德 育 P. 17

二月號

05

2 0 1 7 - 1 8 2

期 年


新聞專題

■ 大澳獨特的棚屋及自然環境使其成為香港的綠色旅遊熱點之一。

政府支援不足

民宿推綠色旅遊有心無力

近 年 政 府 有 意 發 展 綠 色 旅 遊, 擴 闊 客 源。 有 位 於 大 澳 的 民 宿 與 環 保 團 體 合 作, 轉 介 遊 客 參 加 鄉 郊 導 賞 團, 讓 遊 客 體 驗 本 地 文 化 及 農 耕 活 動。 有 議 員 認 為 民 宿 在 推 動 綠 色 旅 遊 上 不 可 或 缺, 惟 本 地 民 宿 需 面 對 人 手 及 資 源 不 足 的 問 題, 且 牌 照 申 請 成 本 高, 阻 礙 綠 色 旅 遊 發 展。 記 者 、 攝 影 : 梁浩揮 編輯:黃詠榆

3


■ 大澳有不少船家為遊客提供水上觀光服務,藉此介紹大澳的特色文化。

農莊遊客數量升 民宿為綠色旅遊「搭橋」

低用電量,惟成本較高,只有資金許可下才可進一步減廢。

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解釋,綠色旅遊為旅程的過程中秉持「節

陳慧之指出,舉辦綠色旅遊團需要大量物資及人手,然而現時

能減碳」的精神、享受「生態人文」,及盡力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影

民宿正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我們大部分同事都接近退休年齡。」

響。民宿「歸田園居」位於大澳,東主陳慧之經常向入住的旅客推

她又指,由於民宿規模較小,即使已出租所有房間,收入依然有限,

廣本地綠色旅遊,如參觀二澳農莊。她會為有意參加的旅客聯絡導

加上設備損壞等額外支出,令經營民宿困難重重。故陳慧之認為,

賞團,並安排行程,希望讓遊客體驗本地文化及農耕活動。

未能維持收支平衡的民宿或會對舉辦綠色旅遊團卻步。

二澳農作社項目主任莫兆麟指出,綠色旅遊在香港有很大發展

推綠色旅遊擴客源 議員指民宿不可或缺

潛力,因越來越多市民對本地深度遊感興趣,而且綠色旅遊老少咸 宜,適合家庭活動。莫兆麟表示,近期有很多參與導賞團的遊客均

根 據 旅 發 局 統 計,2015 年 全 年 旅 客 數 目 比 2014 年 下 降 了

由民宿介紹而來,他認為民宿可以展現香港樸素的一面,同時引領

2.4%。2016 年的訪港旅客人數則較 2015 年下降約 4.5%,不過

旅客參與綠色旅遊。

夜旅客人數甚至下降了 7.7%。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指,由於 自 2015 年起,入境旅客數量不斷下降,政府便開始檢視綠色旅遊

推綠色旅遊成本高 或令民宿卻步

的可行性,希望令本港旅遊業更多元化,以吸引更多不同國家的旅 客前來旅遊,擴闊客源。

陳慧之認為民宿對推動旅遊減廢非常重要,因民宿能帶領遊客

4

從「食」及「住」上減廢。不過,陳認為本地民宿在欠缺資源的情

姚思榮認為民宿在推動綠色旅遊上不可或缺,因民宿不但可以

況下成效有限,她舉例,民宿會採取較環保的方法提供熱水,以減

與非牟利機構合辦綠色旅遊團,更可在鄉郊提供住處,遊客便不必


為參與綠色旅遊舟車勞頓,確保綠色旅遊的客源,惟鄉郊民宿周邊

檻有推動鄉郊民宿發展,發展綠色旅遊。

的基本配套仍屬不足,「鄉郊民宿最重要的是通水通電通交通。」 姚強調政府必須改善配套設施,如設立旅遊中心、改善交通安排等。

小型旅舍不獲合作 恐淪集團式銷售

環境局回應指現正籌備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計劃優先處理

位 於 佐 敦 的 愛 樂 活 旅 舍 以 接 待 外 地 遊 客 為 主, 東 主 Karen 認

及深化荔枝窩的鄉郊保育工作,及推行沙羅洞生態保育計劃等,並

為 旅 發 局 舉 辦 的 市 區 文 化 活 動, 如 觀 賞 大 坑 舞 火 龍 等, 只 與 酒 店

且會不時檢視計劃的推行和成效,再逐步把計劃推展至其他偏遠鄉

或大集團合作,小型民宿和賓館未能透過協辦活動發揮宣傳效用。

郊地區,望能解決鄉郊配套不足的問題。

Karen 又認為活動相較「離地」,因遊客集中於商業區活動,故她 認為政府發展綠色旅遊或會淪為集團式的銷售手段,未能發掘香港

民宿牌照門檻高 議員促放寛條例

真正獨有的風貌。

根據《旅館業條例》,要成為持牌旅館,申請人必須確保空間

旅發局回應指十分樂意與不同的民宿合作,共同發展本地綠色旅

及設施符合《建築物條例》以及《消防條例》,未來更將增添兩項

遊,但因宣傳因素而未有邀請小型民宿參與其中,將來若有機會,

條 件, 包 括 地 契 必 須 訂 明 可 作 商 業 用 途 及 附 近 居 民 不 反 對。 陳 慧

希望可以與更多不同的民宿合作,讓旅客認識香港獨特的一面。

之認為牌照申請困難是香港民宿數量較少原因之一,購買及安裝消 防配備亦令投資成本增加,「民宿是一門投資金額大但回報少的生 意。」故她認為經營民宿對很多人而言是不智的選擇。

來自成都的李先生認為香港的旅遊業過於集中在購物及娛樂,建 議參考成都做法,多向遊客介紹本地獨特的生態環境,並與民宿合 辦導賞團。Karen 認為亞洲旅客傾向喜歡購物多於接觸大自然,但

姚思榮建議,政府可在批核鄉郊民宿牌照時參考渡假屋的做法, 採取較寛鬆的標準,如只要求民宿配備滅火筒。姚認為降低申請門

她認同香港需要發展綠色旅遊,「因為比起歐美國家,香港的鄉郊 離市區較近,亦容易到達,推廣綠色旅遊可為遊客提供更多選擇。」

5


■ 歸田園居東主陳慧之第六代「大澳人」,故她希望透過經驗民宿推廣 大澳文化。由於人手不足,陳慧之經常要親力親為。

■ 歸田園居對面的二澳雜貨舖專門出售二澳農作社出產的農作物。

■ 二澳農作社項目主任莫兆麟指出經民宿介紹後,最近前往農莊的遊客 數量有所上升。


非建制三人各尋出路

新議事規則削制衡力

立法會於去年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 案 , 民 主 派 議 員 失 去「 拉 布 」 力 量。 有 泛 民 議 員認為新議事規則削弱立法會的監察力 量, 未 來 或 需 靠 民 間 力 量, 惟 暫 時 未 能 找 到 新 的 抗 爭 出 路。 有 學 者 認 為 若 民 主 派 在 三 月 補 選 中 能 重 奪 一 半 議 席, 議 會 或 能 恢 復抗爭作用。 記者、攝影:黃健朗

編輯:湯銳 彬 7


泛民議會牽制力削弱 盼激起民間力量 去年 12 月,立法會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立法會全體 委員會法定人數由 35 人降至 20 人,而議員提出以呈請方式成立專 責委員會的門檻亦由 20 增至 35 人,其他修正項目包括主席能於流 會後隨時重啟會議、擴大主席權限等等。 有指立法會完全喪失監察政府的能力,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 牽制力減弱不等於完全失去。朱凱廸指在財務委員會上,民主派議 員仍能監察政府運用公款,即使財委會的議事規則也被修改,民主 派議員仍可透過申訴制度、事務委員會等體制議政。民主黨立法會 議員林卓廷則認為立法會的監察力量一向微弱,修改議事規則後只 是每況愈下。雖然沒有正式的監察機制,但他認為議員仍能透過問 答機制向官員施加一定壓力。 朱凱廸形容議會和群眾有一種「動態」的關係:立法會對政府 牽制力下降的同時,群眾也會有較強烈的反應,如出現吿密者、發 起更激烈的社運等。而若未來需要在議會阻擋二十三條立法,林卓 廷認為單靠議員在議會中的力量並不足夠,「即使是拉布最終只會 剪布,最重要是市民的反對力量。」

■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解救民主派的「真答案」尚未出現。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長久以來議會 的監察力量都很薄弱,而現時許多關於立法會爭議都是基於「拉布 是一重要抗爭手段」的前設,但他認為此抗爭手段已在近幾年走到 盡頭。

鄭:入立會為推政改 施其「無用之用」 立法會議員鄭松泰則認為,議會能否監察政府並非如此重要, 因立法會早已喪失其議會功能。他指出,由於《基本法》沒有賦予 立法會創制權,故立法會不足以成為一個民意機關。鄭松泰亦坦言 視取得議席為改革制度的手段,他會繼續在議會內將複雜的憲政概 念引用到政策議題,如深入探討單雙程證政策、城市規劃等,藉此 推動憲政改革。 鄭形容現時議會的功能為「無用之用」。對他而言,立法會代 議士只剩下三個功能,包括建立憲政研究所、提高政府透明度,及 在社區動員改善民生,故他感嘆現時情況「相當悲哀」。

■ 立法會議員鄭松泰認為在香港經濟不振的情況下可 能會轉機出現。

8


民主派久未獲勝 自由收緊難覓出路 有指民主黨爭取民主多年仍一事無成,林卓廷認為不能夠埋沒 前人的努力,「民主黨面對全世界最大的極權政府,多年來依然能 夠堅守陣地去保護香港的價值。」朱凱迪則認為部分派別可能有「對 中國不能太霸道」的想法,也是民主派多年來沒有關鍵勝利的原因。 林卓廷質疑,即使如本土派勇武抗暴的新興抗爭手法,亦不見得有 何成就,何況大部份市民均無法接受更激烈的抗爭方式。而林亦表 示暫時看不到其他派系擁有爭取民主的「雄才偉略」。 林卓廷表示民主黨一直在思考新的議會抗爭方向,並以民情及 民主黨的原則為考慮因素。對於民主派會否堅持「和理非」的底線, 朱凱廸反問,「不是以『和理非』作底線的組織在香港還存在嗎?」 他續指手段並非主要問題,而是香港作為一個半開放的政治系統, 在中國的威權管治下自由被逐步收緊,世界上從未出現過如此狀況, 故民主派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出路。

■ 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認為市民對修改議事規則的態度冷淡,讓 民主派思考日後如何與市民連結。

林:與本土缺互信基礎

朱:三月補選最關鍵 學者:有助恢復抗爭作用

鄭松泰則形容如今香港的狀況猶如一隻獅子追趕著民主各派人

朱凱廸認為三月的立法會補選是香港二十年來最關鍵的選舉,因

士,各自在中國管治下尋求出路,且看誰能逃出生天。他表明並不

若三區中有兩區敗於建制派,民主派在地區直選組別中將佔不到一半

會刻意為「團結」而與其他民主派議員合作,亦沒有政治能量去團

的議席,失去分組點票否決權。林卓廷同樣不樂見民主派直選議席不

結各派別,故會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合作與否。

過半的情況,認為選舉結果將會反映市民對民主派支持度的變化。惟 鄭松泰則表示不在乎泛民的議席數目,而著眼於參選人的政綱。

朱凱廸指出所有陣型分裂都有其原因,若不能透過爭議了解各 派的異同便無法合作。而現時他認為各派別的差別意義已不再重要,

馬嶽對補選持正面態度。他指出若民主派能夠重奪分組點票中直

也不應繼續互相批評,反而應該思考各派政治定位的意義。林卓廷

選部分的一半議席,議會便能恢復少許抗爭的作用。他亦對市民投票

認為應「和而不同」,「(分裂)並非各派之間刻意製造分歧,只

意欲冷淡的說法有保留,認為民主派在三區中取得兩席的勝算大,但

是政治理念不同。」他續指在關鍵時刻,如修改議事規則,民主派

亦重申選舉結果較難預料。

會在議會內團結一致高調抗爭,惟與本土派缺乏互信基礎合作。

9


新聞專題

■ 屯門河排水口有灰藍色的不明污水排出,現場傳出輕微異味。

河道污染未解決 活化親水或成泡影 政 府 近 年 積 極 推 廣 親 水 文 化, 並 考 慮 於 大 圍 明 渠 設 置 魚 梯, 及 在 屯 門 河 興 建 划 艇 設 施。惟香港不少河渠仍存在污染問題,如擬活化的屯門河大腸桿菌含量更超標逾三 倍 。 有 區 議 員 批 評 政 府 各 自 為 政, 未 能 有 效 處 理 非 法 排 污 的 問 題, 擔 心 窒 礙 活 化 計 劃的進行。 記 者 、 攝 影 : 郭 芝琳 編輯:陳鈺霏

10


擬活化河含菌超標逾三倍 渠務署計劃於 2019 年為屯門、大圍、火炭及佐敦谷等多條河 道及明渠進行活化工程,包括於河旁加入綠化及行人道、興建「魚 梯」及水上活動設施等,以改善生境及供市民親水。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次級接觸康樂活動分區水質標準,水體的大 腸桿菌全年幾何平均值每 100 毫升不可超於 610 個。惟環保署最新 的《2016 年香港河溪水質年報》則顯示,屯門河中游,即渠務署建 議的活化部分,三個監察站於 2011 至 2016 年間記錄大腸桿菌全 年幾何平均值,均超過每 100 毫升 1000 個,即每年最少超標 3 倍, 令活化計劃的可行性成疑。記者亦曾到屯門河附近視察,發現有排 水口排出灰藍色的污水,更傳出輕微異味。至傍晚時分,位於皇珠 路附近的屯門河段更疑有白色污水排出。

■ 元朗河出現白色泡沬。

■ 傍晚時分,位於皇珠路附近的屯門河段疑似有白色污水排出。

■ 錦田河出現疑似油跡的污染物。

11


■ 屯門區區議員古漢強認為政府部門分工太細,作為議員亦難以分

■ 元朗區區議員鄧卓然擔心政府部門因投訴過多而麻木,失去解決

辨各部門的職責。

問題的決心。

議員批部門各自為政 污染問題難解決 屯 門 區 區 議 員 古 漢 強 認 為 政 府 就 河 道 管 理 的 分 工 較 散, 如 屯 門河的上、下游分別由渠務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管理。古漢強又指 2016 年,望后石堆填區滲濾污水處理廠有污水排出屯門河,環保署 當時解釋指該年雨水多,污水溢出屬自然情況,會進行修補和改進。 但古漢強認為解釋不合理,並無法接受環保署轄下的設施出現非法 排污的問題。 元朗區區議員鄧卓然認為政府在河渠水質管理問題上互相卸責。 鄧卓然稱,當環保署發現非法排污的農場後會轉交漁護署處理,惟 漁護署沒有給予違例者具阻嚇力的懲罰。鄧亦批評漁護署執法被動, 在接到區議會的投訴後才勸諭違例者自律,令錦田河多年的污染問 題仍未解決。沙田區區議員龐愛蘭亦批評各部門「你有你做,我有 我做」,缺乏恒常機制協作、監察及跟進河渠水質,處理突發問題 的速度亦緩慢。如城門河的火炭支流曾於 2015 年被不明物染藍, 龐愛蘭曾就此派人察看鄰近的排污點,並向政府提供懷疑污染物的 名單。龐認為若非區議員主動為政府提供資料,部門的跟進速度會 較慢,以致污染源頭消失,增加搜證難度。 環保署回應指,渠務署在例行檢查中,如發現有污水排放,會 即時通知環保署跟進相關個案,並與環保署通力合作,共同尋找及 糾正接駁不當的污水渠道源頭,以減少污水對水質的影響。 ■ 記者發現錦田河周遭有不少垃圾,更有排水口被垃圾和樹枝堵塞。

12


議員指懲罰過輕 難阻嚇非法排污 根據《水污染管制條例》, 任何人排放污水進入公用排水渠或 水體即屬違法。初犯者最高罰款 20 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其後再犯最 高罰款 40 萬元及監禁六個月。若持續違法,則每日加罰款一萬元。 環保署表示在過去三年,曾到全港各區進行約共 5 萬次巡查,並成 功檢控 131 宗違反條例規定個案,合共罰款 1,431,500 元。惟龐愛 蘭認為罰款阻嚇力不足,因違例者或已將罰款納入成本。 鄧卓然認為政府現時就非法排污的懲罰過輕,他指錦田河最主 要的污染源頭為鄰近的農場、豬場,必要時應吊銷污染者的牌照以 加強阻嚇性。龐愛蘭則建議設立扣分制,當發現有人在向政府租用 的場地非法排污,便應作出處分,甚至取消租用場地的資格,但她 亦強調應透過教育給予不知情的人機會。

■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認為,相比增加罰款,完善配套和 加強教育更為重要。

前期研究時間短 活化工程成效成疑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教授韋永康指出,河渠水質將 影響活化可行性,因水質欠佳令生態系統難以維持穩定,亦無法重 新將生物引入河渠。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亦指部份受保育 關注的魚類,如北江光唇魚,或會因水質惡劣而無法於河渠生存。 韋永康指活化工程是否可行,取決於前期的研究調查是否足夠, 惟現時大部份研究由渠務署進行,故建議邀請更多政府部門參與研 究調查,以增加研究資源。他又指現時政府用作前期研究的時間太 短,「前期研究需要數年時間完成,但政府只會聘請顧問公司以半 年時間做研究,或影響活化工程的成效。」他續指,欠缺資源亦令 政府難長期監察河道的研究工作。 鄧卓然雖歡迎活化計劃,但他認為政府缺乏長遠的跟進安排和 ■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教授韋永康期望政府投放更多資 源長期觀察及調查河渠狀況。

管理,質疑屯門河能否成功活化,「早前渠務署曾進行綠化河道工 程,但未有跟進工作,令河道兩旁長滿野草。」鄧卓然對此感到失望, 亦擔心之後的活化計劃會出現同樣情況。

13


體育

▓滑板運動員于朗至今仍不斷練習基本跳躍花式 (Ollie),務求「愈跳愈高」。( 由受訪者提供)

不求名次只為掌聲 滑板場上砥礪成長 就 大 眾 而 言 , 滑 板 總 是「 反 叛 」 的 代 名 詞, 香 港 滑 板 運 動 員 則 選 擇 以 獎 項 為 滑 板 除 去 刻 板 標 籤 。 不 過, 在 比 賽 中 取 勝 並 非「 板 仔 」 唯 一 目 標 ,他們更希望自己的技 術能夠獲得別人賞識,互相學習進步。 所 以 即 使滑板場上得不到分數,「板仔」們仍會落力做最好。 記 者 、 攝影:江柏謙 編輯:張美婷

14


職業選手從無教練 「板仔」互助亦師亦友 陸俊彥是第四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滑板賽事的金牌得主,曾多 次代表香港出戰海外滑板賽事。陸俊彥自初次接觸滑板後,便 深受滑板場內「板仔」互相鼓勵的氣氛感染,加上完成高難度 動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令他一直踩板至今。 「初學滑板時,我與一般『板仔』一樣會不斷嘗試各種花式, 體驗各類地形。過程中會結識其他『板仔』,互相交流技術, 藉此不斷進步。」陸俊彥雖然有十七年板齡,卻從未受過教練 指導。他解釋,滑板圈內人人亦師亦友,並無尊卑之分,大部 份「板仔」均是透過從朋輩身上「偷師」學習滑板。故陸俊彥 續指,即使已成為職業選手,亦不流行聘用教練;而且滑板運 動日新月異,每日都有新花式推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滑板運 動員亦無法精通所有技術。陸舉例,「我擅長在石壆上施展花 式,但對扶手上的動作則比較吃力,因此便要向擅長應付扶手 的『板仔』請教。」

比賽不求勝負 只為學習與歡呼 ▓ 滑板運動員陸俊彥初學滑板時,目睹沙田大會堂門外 300 人

在正式滑板比賽中,每回合限時一分鐘,選手須於限時內做

踩滑板的盛況,受到現場選手互相鼓勵的氣氛感染,令他仍堅

出各種花式動作。其後評判會依照選手的花式難度、個人風格、

持踩滑板至今。

流暢度、穩定性以及觀眾反應評分。

滑板比賽場地並無統一規格,各地滑板場設計亦各有不同, 更有不少場地是因應比賽而即時搭建。故除了日常練習,選手 更需要在比賽前一至兩天到比賽場地練習,及設計比賽時的動 作配搭和路線。 陸俊彥憶述自己首次代表香港到泰國出賽的情況,「看到比 賽場地有一些未曾接觸過的地形設施,已叫我嘖嘖稱奇。我亦 從其他選手身上發現不少前所未見的花式,便馬上從旁偷師, 最後於比賽當日使出。」對一般運動員而言,贏得比賽是其體 育生涯的終極目標,惟陸俊彥指「板仔」普遍認為在比賽過程 中交出最佳表現,以及透過學習使自己進步才是最重要。 香港滑板運動員于朗雖然曾於 2017 年全運會男子滑板碗池 賽獲得銅牌,但他認為在比賽取勝並非「板仔」的唯一目標。 他亦表示,本地任何滑板賽事他均會到場,惟狀態不佳時只會 觀賽。他笑言儘管自己未能參賽,但「看見別人如此拼命亦會 很高興」。

視拍片為成就 壓力較比賽更大 由於滑板運動講求創新,為促進技術交流,滑板圈有拍攝滑 板影片(video part)的傳統。知名滑板選手會藉拍片展現個 人風格,供世界各地的「板仔」欣賞及學習。

▓ 滑板運動員于朗表示,在比賽中取勝並非「板仔」體育生涯 的唯一目標。( 由受訪者提供)

15


于朗表示,「能夠將自己精湛的技術拍成滑板影片上載至互 聯網,為其他『板仔』所稱道,供他人學習,成就不亞於奪冠。」 陸俊彥曾獲品牌贊助到世界各地的滑板場拍攝。他笑言從未為 比賽而感到壓力,卻反而因為拍片的壓力令他有放棄踩板的念 頭,「由於短片會上載互聯網,世界各地的『板仔』均會欣賞 到自己的技術。」故他會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他補充,精彩的 滑板影片能夠歷久不衰,勝出比賽的光芒卻會一瞬即逝。 于朗表示,滑板運動員三十歲出頭便要退役,比賽生涯較其 他職業運動員短。他又指,只有更多新面孔加入滑板行列,才 能催生更多新的滑板技術,推動香港滑板界進步,「即使不少 人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充其量學得一招半式,便無意再鑽研。 但香港多一個人踩滑板,亦是推動滑板運動的一份助力」。

▓ 滑板運動員于朗認為比賽可使「板仔」進步,但他更享受無分 彼此、一齊玩滑板的時間。

港隊屢獲殊榮 漸除刻板標籤 于朗認為滑板運動的形象已漸趨正面。他表示近年香港滑板 運動員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加上傳媒多番報導下,令「板仔」 四處搗亂、不務正業等刻板印象日漸消退。此外,近年滑板運 動在年輕人圈子漸趨普及。除了有社區中心開辦滑板班,亦有 不少年輕人以滑板代步。 為培育更多後起之秀,陸俊彥曾到不同學校教導學生踩滑 板。他發現近年有不少家長願意讓子女接觸滑板,「曾有家長 表示滑板是一項能讓小朋友挑戰自己的健康活動,使我感覺到 家長的想法明顯有所轉變」。而國際奧委會已將滑板運動列入 2020 年東京奧運的新增項目,故陸俊彥對香港滑板運動的發 展極為樂觀。

▓ 近年開始有家長視滑板為一項挑戰自我的運動,故願意讓子 女接觸滑板。

16


人物專題

新 移 民 來 港, 成 長 於 龍 蛇 混 雜 之 地, 林 德 育 卻 沒 有 走 上 歪 路; 兒 時 老 師 對 他 關 懷 備 至 , 成 為 林 德 育 教 學 生 涯 的 啟 蒙。 承 受 過 兩 次「 肺 癆 」 的 折 磨、 吃 過 五 十 次「 求 職 閉 門 羹 」, 經 歷 風 風 雨 雨 仍 然 不 變 初 心。 現 時 任 職「 火 柴 盒 」 小 學 —— 亞 斯 理 衛 理 小 學 校 長 的 林 德 育,似乎注定要走上以 德育人的道路。 記者、攝影:麥筠瑋

編輯:陳雯懿

一顆不滅的關懷之心 - 「火柴盒」小學校長

林德育

17


幸獲指點迷途知返 自此立志為師 林德育八六年從福建來港定居,一家五口僅住在一所面積約 五十多平方呎、兩層高的木屋之中。他形容,當時木屋區環境複 雜,黑社會打鬥皆屬等閒,用作吸毒的針筒、肚破腸流的屍體, 在他兒時生活的社區中俯拾皆是。 作為新移民,礙於語言不通,林德育來港之初未能融入香港 的生活。他被安排到沙田的一所小學就讀五年級下午班。因不諳 英語,林在校的成績一直欠佳。一位謝老師得知林的情況後,便 請林德育每天早上到學校去,在他身旁溫習英文。這一來避免了 林早上在外接觸黑社會,二來亦為剛來港的他追上進度。謝老師 甚至邀請林德育上教會,讓他明白是非黑白、遠離罪惡,「要不 是當時謝老師在我身旁,我的人生已走上了另一條路。」二人關 係日漸友好,林德育亦因此發奮讀書。這段經歷令林德育明白老 師對於學生的重要性,立志投身教育界。

▓ 林德育兒時學業力有不逮,更險些加入了黑社會,他表示幸得小學 恩師循循善誘,否則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為入大學挑燈夜讀 惡疾纏身未有卻步 在沙田培英中學修讀預科的兩年,林德育為了考進大學,除 了放棄他鍾情的田徑,更每天爭取時間溫習,「八點多,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我便去睡覺;到十一、二點,他們要睡覺的時候, 我便自己一個人,自己讀書,自己溫習。」 林德育扭盡六壬延長自己的學習時間,身體卻不幸敲響了警 鐘。中六時,林德育初次染上了俗稱「肺癆」的肺結核病。談及 病情,林德育顯得激動,「要怎樣醫治『肺癆』?每星期三次, 到診所裏頭吃十三粒藥,一定要去!」折騰半年,林德育痊癒一 時,卻又在中七時再度染上。前前後後,林德育被「肺癆」折磨 了近一年,惟家境清貧的他卻未忘學習,「的確很辛苦,但對我 來說是一種磨練。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捱』。」

為執教鞭吃盡閉門羹 只盼與學生交流互動 林德育在高考後入讀香港浸會大學,修讀政治及國際關係學。 九八年畢業後,林德育仍未忘為師的初心,曾到訪五十間學校求 職。惟因經濟不景,林德育被各學校拒諸門外,甚至連面試的機 會也沒有。但在林德育的堅持下,終在一年後獲得藍田循道衛理 小學(藍循)取錄,而且一教便是十五年。

18


林德育在大學修讀政治學,對小學教學似乎毫無用武之地。 但他形容,政治學的訓練令他的教學風格比較「活」,「它教導 我要經常問問題,多問問題有助事情發展。有時我甚至會撇棄教 科書的內容,想與學生有更多交流,想知道他們的想法。」林亦 笑指,政治學的知識只在跟學生「吹水」時可以派上用場。

接任校長遇挑戰 擴闊對「學校」想像 在藍循任教的第十二年,林德育被擢升為副校長。後來該校 校長退休,林本可升任為校長,但他走上了另一條路:接任「火 柴盒」小學的校長一職。林德育由一所條件較優良的小學,轉為 管理一所收生不足、學生背景較為清貧的亞斯理衛理小學(亞 小),這令林德育遇上了難題,「應如何改變學校的辦學理念吸 引家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我們應如何為小朋友提供不同 的體驗?我們應怎樣做才能告訴別人,學校應為何物?」雖然困 難重重,林德育卻漸漸愛上亞小校長這個崗位,因他喜歡看見學

▓ 林德育(左一)認為同學之間應互相交流,因此安排所有學生

生們愉快地成長,亦喜歡看見老師、家長、以至所有人都明白他

以四人一組到雨天操場吃飯、聊天。

對於「學校」的想像。 雖然亞小屬「火柴盒」學校,校舍細小,但無礙林德育的教 學,「我常常說教室何須大?學校何須大?社區才是教室,社區 才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林憶述,他曾帶領亞小的學生到公園嬉 戲,發現學生自會在玩樂中學習到觀察、表達、分類等技巧,亦 更有效、更積極地吸收新知識。

對林德育而言,學校是一個培養師生關懷的心、促進溝通的場 所。林亦透露他將打算安排一個下午,讓一位老師率領 4 位學生 逃出校園,更讓學生自行決定行程,藉此促進同學間及師生間的 交流。「現在的科技發展很快,我不希望人與人因此減少交流; 而這可以令學生有一個在一起、互相關懷的時間。學校可貴的地 方就是交流,要不然在家裏學習就可以了。」

▓ 林德育希望學生能從實踐中學習,因此在亞斯理衛理小學安排 了不少活動讓學生參與,盼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提高學習動機。 (由受訪者提供)

後記 訪問過後,林德育在學校門口附近撿到一顆糖果,想起剛上完體育課、正從 樓梯回教室的學生,便立刻追上前問誰丟了。一個學生跑來接過糖果,興奮 地說了句「多謝林校長」。 林德育是記者小學時的中文老師,記者兒時十分頑劣,經常質疑課文內容不 符合邏輯,但林德育總是毫不煩厭地與記者展開辯論,甚至將其命名為「麥 林辯」。 小學畢業後八年再次與他見面,他已經成為了亞小的校長。剛坐下,林德育 便問及記者的近況、對不同事情的想法。記者邊說,他邊滿意地點頭微笑。 這種對學生的關懷,也許就是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病」。

19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八卷 2017-18 二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李文 盧惠嫻 總編輯 李心怡 副總編輯 ( 紙媒 ) 陳彥彰 鍾梓儀 翁梓欣 副總編輯 ( 網絡 ) 李睿哲 美術總監 翟睿敏 陳翠珊 李慧盈 鄧綺婷 資料庫 陳鈺霏 張美婷 公關及宣傳 陳雯懿 馮智敏 發行 李奕鳴 蘇沛資 湯銳彬 黃永亮 編輯 陳雯懿 陳泳珊 陳菀雩 陳鈺霏 張美婷 馮智敏 黃詠榆 李奕鳴 梁碧盈 麥卓溢 蘇沛資 湯銳彬 黃永亮 記者 江柏謙 郭芝琳 林苑荇 劉凱怡 梁曉茵 梁浩揮 麥筠瑋 石欣桐 徐卓藍 黃健朗 王永欣 朱異珠 鍾嘉堯 林浩廉 鄧曦雯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實驗刊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