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三月號0 6 期 2 0 1 8 - 1 9 年
「 順勢療劑」抗疫療效存疑 坊間療劑無註冊欠保障 社區文化
圖輯
木屑紛飛下的少年 一雙手自主人生
理大集會
新聞 專題 「順勢療 劑 」 抗 疫 療 效 存 疑 坊間療劑 無 註 冊 欠 保 障
P.2
社區 文化 Pok emo n Go 迷倒中老年人 返 老還童越捉越精神
P.6 木 屑 紛 飛 下的少年 一 雙 手 自 主人生 P.10
圖輯 理大集會 P.14
三月號0 6 期 2 0 1 8 - 1 9 年
編 者 的話
最近很多人問我一條問題。 「你畢業之後會做記者嗎?」 這條問題見慣見熟,解答是新聞系學生的例行公 事。最近明周專題《難為記者》再激起一番討論,這 個問題又再浮上水面。當然每次問題出現的形態都有 所不同,表示擔憂是普遍的,質疑是常有的,借題發 揮偶爾也有。我的回答是一式一樣的,久而久之,無 意識地成為一種慣性,不論甚麼人問,不論甚麼情 況,先隨口答一句:「做幾年睇吓點先。」 但若誠實地思考,我發現自己回答的背後是一種 逃避。傳媒寒冬是事實,人工低是事實,工作吃力不 討好恐怕也是事實。先做幾年,情況會有改善嗎?恐 怕是天方夜譚;先做幾年,勉強為自己讀新聞系的選 擇有個交代嗎?多少會這樣想。記者最後要為家庭、 愛情、事業或純粹失望黯然離場,亦屬正常,沒有誰 對誰錯,就是單純一種選擇,畢竟離場不代表窩囊, 留下也不一定是勇者。為新聞系學生來說,可能更可 怕的,就是熱血消費完畢,現實磨去稜角,到那時 候,離開與留下來再無區別。 職業沒有好壞之分,做記者不見得比較偉大,求 穩定不見得是腐敗。那麼,為什麼要做記者?這個專 業代表甚麼?我願意犧牲甚麼?不做記者又代表甚 麼? 「你畢業之後會做記者嗎?」 要嘗試回答,我們都先要對自己誠實:尚且拋開 種種幻想,暫時冷卻沸騰的熱血,直面赤裸的事實, 最重要的是,回想自己的初心:如果有能力,我們是 否都可以做更多?如何可以做更多? 或許這樣,我們才可以走得更遠,將熱血轉化為 信念。 黃健朗
1
新聞專題
「順勢療劑」抗疫療效存疑 坊間療劑無註冊欠保障
一種標榜以自然、無害的方法製藥,名為「順勢療法」的另類醫學,多 年前已在香港植根。網上有人提倡,讓學童服用「順勢療劑」代替接種 疫苗,呼籲拒絕接種預防白喉、破傷風等的疫苗。本報翻查資料,發現 相關療劑未向政府註冊,其品質並不獲衛生署保證。醫學系教授難斷療 劑抗疫功效,但指出臨床實驗證明疫苗較為可信。 撰文: 麥筠瑋 攝影:鄭詩敏、麥筠瑋 編輯:趙苡彤
2
療劑抗港流感成效存疑 順勢醫師不建議使用 網上社交平台Facebook專頁「醫學治眼」早前張
順勢療法
貼截圖,指在一個網上群組中,有網民呼籲家長以順勢 療法的口服療劑取代接種疫苗,並於俗稱「針卡」的學 童免疫接種紀錄中填寫「順勢療法」,以向幼稚園職員 交代;又有網民提倡讓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飲用「膠性 銀水」,聲稱能有效預防流感,更推介家長到順勢療法 中心購買。
順勢療法(又譯作同類療法,英文為Homeopathy) 於1790年,由德國醫生哈尼曼從古代刊物中,發掘到 「相同者可治療」的醫學理論,從而發展出一套使用稀 釋療劑治療的方法。順勢療法標榜以清水將與疾病有關 聯的物質,經過多次有系統的稀釋及振盪,便能讓水對
一位不願具名、在香港研究順勢療法的醫師 Leon(化名)指,當疫情爆發,順勢療法醫師能夠通
某疾病產生記憶,從而製作出順勢療劑。人服用後可醫
過觀察特定療劑於大多數傳染病患者身上所發揮的功
治該疾病,或對該疾病產生抗體。2009年,世界衛生
效,推定出該療劑是否具針對特定傳染病的防疫用途。
組織指出順勢療法並不適用於流感,專家批評順勢療法
他又指,在外國如古巴,亦有使用順勢療劑防疫的經 驗。
於臨床實驗未能證實其作用。 (資料來源: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網站 、澳洲國立衛生和醫學
就流行性感冒,該名醫師認為,順勢療劑未必能有
研究理事會)
效防疫,因為根據他與香港其他順勢療法醫師的討論, 在香港流感潮中,尚未有足夠病例證實任何一種順勢療 劑,能預防及治療大部分香港病人的流感,故暫時不會 建議市民採用順勢療劑預防流感,「所以談及(順勢療 法防疫)時,我都不會吹噓得它這麼具效用。」
▓雖然順勢療法醫師Leon質疑香港坊間療劑的抗疫效果,仍 相信順勢療法的理論能對抗疫病。
▓有網民呼籲不讓學童接種疫苗,並以順勢療劑 取代之。(圖片來源:Facebook專頁「醫學治眼」)
3
以療效命名產品 抗疫療劑未列藥物名單 網上亦有不少網站售有順勢療法的產品、課程和診 症服務。一個名為「綠創意健康店」的網上商店,有售 賣順勢療法療劑,療劑種類繁多,從預防登革熱,到應 對花粉敏感、流感等均可尋獲。惟療劑之用法、實際效 用等詳細資料均未見列明,記者遂向網店職員查詢詳 情,職員指相關療劑僅供完成順勢療法課程的市民購 買,故不會在網上列明療劑功效等資訊。 有藥廠曾經出產聲稱能預防流感的順勢療劑「Influenzinum」,此藥在該網上店亦有出售。翻查資 料,本報發現「Influenzinum」並沒有出現在衞生署 藥物辦公室的註冊藥物製品名單中。根據《藥劑業及毒 藥條例》,任何聲稱具有治療或預防疾病特性的藥物, ▓順勢療劑售價各異,其中一瓶淨重只有約25克的療劑,售價為 100港元。
均須向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註冊後方可出售。不過,註 冊律師梁永鏗指出,如有關產品並無稱為藥物,及沒有 提及療效,則只需要列明成分,無須向衞生署藥物辦公 室交代。換言之,相關產品縱使不向衞生署註冊亦無違 法;不過,療劑的質量則不獲衞生署監管及保障。 此外,該網上商店出售順勢療劑時,在產品名稱中 寫上「頭痛」、「預防登革熱」等字眼,但無清楚列明 能否醫治或預防疾病。本報就有關產品向衞生署查詢相 關行為是否違法,當局指已知悉並正跟進該個案,如發 現有違法情況會執法。當局又指,如市民服用任何產品 作保健用途後有不適,應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有網上商店在出售順勢療劑時,在名稱上寫上「流感」,不過沒 有標明療劑功效。 ▓順勢療法的產品五花八門,有不少網上群組都會交流 相關資訊。(圖片來源:Facebook專頁「醫學治眼」)
4
西醫:疫苗較可信 接種有助群體免疫 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教授黃志威指 出,因為疫苗需經過嚴謹實驗證明有效,才會推出並獲 西醫使用,相比順勢療法更具可信性,所以醫生會傾向 相信疫苗,「順勢療法的(學術)研究不多,(疫苗) 整套手法會嚴謹一點、科學化一點」。根據醫師Leon 的說法,順勢療劑「Influenzinum」是透過反覆稀釋 流感病毒而製成,原理類近疫苗,分別在於療劑需要口 服。但黃指出,疫苗需要接種而不能直接口服,原因是 消化系統會阻擋疫苗進入身體,「打進去(接種疫苗) 會有效,吃進去就未必有效。」 此外,黃志威指,接種疫苗能為市民提供對相關傳 染病的抗體,接種疫苗後一旦感染病菌,身體亦能快速 ▓衞生署會安排公私營合作外展隊,為小學學童提供免費流感疫 苗接種。
應對。黃續指,只要社會上接種相關疫苗的人口比例達 一定水平,便能減少該疾病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如果社 會上已接種疫苗人口達大約七成至九成,更能讓社區對 該傳染病產生「群體免疫」,使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亦能 受保護而不受感染,從而有效控制疫情。 衞生署回覆指,當局已透過廣告、社交媒體等多種 渠道向市民傳達接種疫苗的重要性,但並無針對順勢療 法宣傳。當局又稱,難以評論將「順勢療法」寫進學童 的免疫接種紀錄中,是否涉及誤導甚或違法,重申政府 只會向家長推廣受認可的疫苗以讓他們接種。當局亦 在最近一次針對學前兒童進行的全港免疫接種覆蓋調查 中,加入有關「免疫猶豫」的問卷調查,以了解香港家 長對免疫接種的意見。
免疫猶豫 免疫猶豫指在能夠接種疫苗情況下,市民延遲或拒絕接 種疫苗。世衛在2015年,確認對疫苗失去信心,是免 疫猶豫的主因之一;而在今年年初發表的報告中,世衛 亦將免疫猶豫列為「2019年對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脅」 ▓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教授黃志威指,疫苗比順 勢療法更具可信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其中之一。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網頁)
5
社區文化
迷倒中老年人 返老還童越捉越精神 2016年,手機遊戲Pokemon Go風靡全球,街頭不時聚集大批市民出動「捕 捉」各款小精靈。遊戲至今推出超過兩年,仍有大批中老年人加入「訓練員」 行列。遊戲獨特的設計更吸引公公婆婆走出家門,為「捉精靈」鬥智鬥力,遊 戲更成為年輕人與年長一輩的溝通橋樑。以往告誡年輕人減少使用手機的一眾 公公婆婆,如今可能也「機不離手」。 撰文、攝影:尹海澄 編輯:梁浩揮
6
日夜鍛練去取勝 中年人化身訓練大師 手機遊戲Pokemon Go於2016年推出,沿用日本 動畫《寵物小精靈》設定,玩家註冊帳戶後便馬上化身 「精靈訓練員」,結合手機鏡頭及Google地圖,「訓 練員」只要走到特定地方,就能透過鏡頭找到不同小精 靈。玩家動動手指,把螢幕內的精靈球拋向小精靈, 就能輕鬆收服他們。簡單易明的玩法,加上小精靈的可 愛模樣,遊戲吸引不少老中青玩家。惟手機遊戲推陳出 新,Pokemon
Go熱潮來得快去得快,兩年過去,仍
玩得不亦樂乎的「訓練員」,竟大多都是中老年人。
▓現年54歲,任職技工的關宗華不但藉「捉精靈」紓解疲勞, 更透過遊戲回憶與兒子小時候的童年點滴。
繼續堅守「訓練員」崗位的,還有年過40歲陳先 生。遊戲剛推出時,他已開始遊玩,兩年過去仍心繫遊 戲,如今已是「訓練大師」,手握兩部手機,插上兩個 充電器,日夜鍛練去取勝。陳認為遊戲除了作為娛樂, 亦能鍛練身體,「當做運動,每天行多好多路!」 同行 的還有70歲的劉女士,二人因遊戲常在荃灣海傍碰面, 開始相約一起「打大佬」。劉女士笑言兒子希望她多走 路,故為她安裝Pokemon
Go,她一開始不情願,現
在也逐漸為可愛小精靈而着迷。劉女士認為遊戲操作簡 單、容易上手,她更會不時與陳先生等人相約於荃灣碼 頭聯手「打大佬」。 ▓ 手機遊戲Pokemon Go操作簡單,吸 引不少中老年人成為「訓練員」。
乘坐巴士到荃灣,你可能也會遇上今年54歲的關 宗華,正在樂此不疲地「捉精靈」。他任職技工,下 班後總會把握回家的車程「捉精靈」,「放工後想輕 鬆一點,捉精靈不需用腦。」關亦笑言當初自己下載 Pokemon
Go,除了因為「公仔很可愛」,更大的原
因是他在十多年前,曾陪伴兒子看過動畫《寵物小精 靈》,如今兒子已經二十出頭,自己竟有機會化身訓練 員,能夠透過遊戲回憶與兒子的童年點滴,感覺十分奇 妙。
▓陳先生和劉女士亦會與同行伙伴相約於荃灣碼頭,聯手「打 大佬」。
7
在商場捉了約十隻小精靈後,夫婦二人打開2月的
飛過綠樹片片山莊 七旬夫婦相伴捉精靈
任務單查看任務進度,卻發現唐毅的任務單上比太太少 了一個印章,二人隨即緊皺眉頭討論,先列出每天由起
除了中年人,荃灣海傍還有一對銀髮「訓練員」,
床至入睡會做的事情,再回想是甚麼時候沒有檢查任務
為了孵化10公里精靈蛋,他們每天都會結伴外出散步
單。在一輪「偵查」後,發現原來唐毅於訪問前一天忘
至少兩小時。兩年多前,同為78歲的夫婦唐毅和吳麗
記完成任務,笑罵太太獨自完成任務後不提點他,二人
英,在外孫女介紹下初次接觸Pokemon
笑嘻嘻又往另一「捉精靈熱點」走去。
Go,及後「
捉」得一發不可收拾。太太吳麗英指他們的生活本與大 多老人相同,喜歡在家聽音樂、觀看劇集,但在開始玩 Pokemon
Go後,卻會為「儲糖果」和「儲金幣」而
經常出外,「每天最少兩次出去(捉精靈),有時會出 去更多次,視乎有沒有遇到罕見的小精靈。」
▓唐毅夫婦查看「2月任務」的進度時,發現唐毅的印章少了一個,兩人 隨即展開熱烈討論,遂發現唐於訪問前一天忘記完成任務。
後來夫婦二人在附近的海傍找到座位,一邊吹海 風,一邊閒話家常地談論遊戲策略,討論要餵精靈吃哪 種果實、用哪款精靈球收服小精靈等,就如同商量晚餐 煮甚麼般自然,只因「捉精靈」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 分。遊玩過程中,唐毅仍不時嘆氣,後悔忘記執行前一 天的任務,令他失去後續獎品,太太聽到後忍俊不禁, ▓78歲夫婦唐毅和吳麗英兩年前接觸Pokemon Go後不能自拔,每天必 須最少外出兩次「捉精靈」。
替自己成功完成任務感到無比高興。
記者跟隨唐毅夫婦踏上他們日常的「捉精靈之旅」 ,一路上二人的眼睛一直緊盯着手機,不時高呼,「好 多小精靈啊!一離開屋企就會有好多!」。第一站是與 他們家相距只有一條馬路的商場,兩夫婦興致勃勃離開 家門,急忙過馬路後便直奔商場地下。甫走進商場,唐 毅便馬上解釋他們最喜歡在商場「捉精靈」,「夏天很 熱,商場捉有冷氣!」兩夫婦有時會到商場內的咖啡店 休息,一邊吃下午茶一邊玩。 ▓ 一旦捉到罕見或能夠幫助完成任務的「小精靈」,唐毅馬上笑逐顏開向 太太分享。
8
活在銀河全靠着愛 家人協助訓練員之路 對Pokemon
Go如此着迷,家人會否有意見?唐
毅夫婦指家人經常勸喻他們減少使用手機,以免勞損眼 睛,但同時卻會主動協助他們「過關」。唐太太分享, 去年二女兒到英國公幹時,特意在當地公園用手機登入 他們的遊戲帳戶,為他們收服歐洲獨有的小精靈「魔牆 人偶」。兩夫婦更試過因手機突然捉不到小精靈,在午 飯時間到二女兒的公司樓下求助。除了二女兒,唐毅夫 婦的兒媳婦亦有為他們的「訓練員之路」出一分力,他 們曾收到要即日新增3個好友的任務,但短時間內難以 結識陌生人,兒媳婦得知後馬上請公司同事將夫婦二人 加為好友,成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 唐毅夫婦二女兒在英國收服的「魔牆人偶」。
二女兒唐小姐表示,父母大多會選擇在午飯時段到 公司附近找她,不會耽誤工作。相反,Pokemon
Go
令她與父母的關係更緊密,「兩老以前不常外出,每天 都留在家看電視,現在會為捉精靈主動邀請我出街。」 雖然擔心父母過分沉迷遊戲,但唐小姐仍然願意與父母 一起到處捉精靈,除了希望看到父母開心滿足的表情, ▓ 決定出手「打大佬」時,夫婦二人同時收起笑容,用手指不斷點擊手 機,希望能順利打敗「大佬」,成為「道館掌門」。
她更想一盡孝心,「小時候兩老帶我們到公園盪鞦韆, 長大後我們帶兩老到公園捉精靈。」
如何「打大佬」?
甚麼是「糖果」?
「打大佬」是與其他玩家進行的小精靈對戰。玩家 不能私下與其他玩家對戰,必須到Pokemon Go裡的 「道館」進行對決,爭奪「道館」的控制權。這些「道 館」會散佈在Google地圖上的隨機位置供玩家挑戰。 每個「道館」最多可以指派 6 隻小精靈進行防禦,敵方 隊伍玩家可選擇 6 隻小精靈來進行對戰,獲勝後即佔領 該道館。
「糖果」在Pokemon Go中的用途包括進化、強 化、及與其他玩家交換小精靈等等,所有功能都需要消 費「糖果」。此外,玩家可透過修訂個人檔案,在眾多 小精靈中選擇一隻「夥伴小精靈」,這隻小精靈會在螢 幕上跟隨玩家走動,並按步行距離(公里計)為玩家賺 取「糖果」。
敵我如何分? 在剛開始遊戲時,所有玩家都需要選擇陣營,三隊陣營分別是紅隊、藍隊和黃隊。假如你是紅隊,藍、黃兩隊 就是你的敵人,玩家可以透過「打大佬」爭奪「道館」控制權。 資料來源:受訪者/Pokemon Go官網
9
社區文化
木屑紛飛下的少年 一雙手自主人生 在香港仔石排灣,紅磚綠樹的蒲窩青年中心,隱約傳來「嗞嗞」的鋸木聲。工房裏 木屑紛飛,只見兩位年青人帶着護目鏡和口罩,全神灌注地用電批鋸開木板,為他們 的新發明作好準備。二十出頭的陳瑞富和單清嵐是「仝匠」的成員,二人同在工藝中 找到一種力量,嘗試打破社會設下的各種定義,在不重視工科的香港,以無窮創造力 闖出一片天空。 記者:石欣桐 攝影:黃健朗 編輯:梁浩揮
10
獨愛科普書 從不懂「段意」 午飯時段,坐在茶餐廳,蒲窩青少年中心的社工蔡
候,陳瑞富受老師邀請代表學校參加機器人比賽,當其
恒輝笑說這是「仝匠」工作後常來的地方。蔡身旁是今
他組別為題目抓破頭腦之際,他運用以住所學,跳出了
年20歲的陳瑞富,一幅老實憨厚的樣子,有個趣致的花
思考框架,用最簡單的方法與最廉價的組件成功達到比
名叫「睡褲」,是「仝匠」其中一位核心成員。吃了一
賽要求,雖然最後沒有得獎,但卻開始慢慢愛上「動手
口咖哩焗雞扒飯,陳熱切地談起了一本書《如何建造時
造」。
光機》,書中相當仔細地探討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讓他 愛不釋手,然而,這只是他看過云云書海中的一粟。
雖然陳瑞富的理科成績優越,可是文科卻難倒了 他,「我永遠搞不懂甚麼是主旨、甚麼是段意」,四百
陳瑞富自小學便對科學感興趣,常識課是他的最
字的文章只寫出了三百字,老師稱讚他文筆不錯,可惜
愛,升上中學後選修化學、物理,課餘時間亦會閱讀科
字數不足,最後依然不合格。後來,陳瑞富因整體成績
普書籍,「(上物理課)未學過就會專心,但基本上八
欠佳,需要重讀中四,他對學校感到失望,所以選擇退
成都識。」虹吸現象、河流流向、滅火器構造,他都
學轉到職業訓練局(VTC)就讀,希望能夠運用工科知
能夠娓娓道來,就像是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中二的時
識一展所長。
11
屢敗屢戰 自發創造 在職訓局的第二年,陳瑞富因一位中學朋友而 認識蒲窩的社工蔡恒輝。蒲窩青年中心的「Maker Space」為他提供了創作的空間和資源,蔡恒輝亦不斷 鼓勵他自發去創造,他因而成為了「仝匠」的一員。 「仝匠」希望推動民間「動手造」文化,因此會不 定時出動流動工具車,到屋邨開設流動教室,教導街坊 使用工具維修傢俬,教學內容因時制宜。然而,這架工 具車沉重無比,女同事無法獨力搬運,至少要兩個男同 事幫手才能運送工具車。陳瑞富主動建議設計一座齒輪 裝置,幫助工具車上斜,方便運送,讓女同事能夠獨力 搬運,現已進入開發階段。
陳瑞富在「動手造」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也從
中得到了成功感。儘管他在過程中碰上不同的難題,如 物料配搭不當、忽略現實考量等,但他不斷失敗就不斷 嘗試,「我很享受失敗的過程,無法接受失敗,就無法 體驗成功。」蔡恒輝亦會陪伴年青人一同嘗試,但過程 主要由年青人主導,由他們自由發揮。短短一年間,他 亦見證陳瑞富的成長,「之前他比較內向,現在開始學 會了交代。」
▓「仝匠」成員在工作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幫助。
無悔決定 嚮往蔚藍大海 可惜,學校就沒有如此空間,職訓局的課堂並沒有 激發瑞富的創意,老師更是「填鴨式」授課,不接受同 學的提問。說到這裏,陳也不禁苦笑,「(老師上課) 好似照讀維基百科。」最後,由於出席率不足,今年他 再一次離開校園。 退學兩次,陳瑞富會否想用時光機回到過去,重新 選擇?他幽默地回答,如果成功造了時光機,第一件事 就毀滅它,「改變過去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他從來 ▓雖然經歷兩次退學,陳瑞富並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他更有一個夢想: 遠洋出海。
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比起迎合社會期望,他更渴望自 由,他有個小小的夢想:出海。「記得以前跟女朋友到 海邊看海,覺得大海很藍,很廣闊,看不見盡頭。」看 着無邊無盡的汪洋,「睡褲」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 天空。
12
一雙手的可能性 午飯過後,告別陳瑞富,回到蒲窩的工房,碰上 24歲的單清嵐,正在構思如何改良搬運工具車的齒輪 系統。他認識「仝匠」,是因為媽媽曾經到工房學習修 理傢俱,因而發現了這片新天地。他曾經因興趣接觸過 木工,無奈香港缺乏讓人「動手造」的地方,「雖然有 工作室會定期舉辦工作坊,但價錢很昂貴,時間也不彈 性。」蒲窩的「Maker
Space」一星期開放六日,基
本上任何人都可前來使用設備,為單清嵐來說,自然是 個工藝的小天堂。 之後,他受蔡恒輝邀請,兼職成為「仝匠」的一 員,協助舉辦活動如流動工作坊,並與其他青年人一同 創作。工房裏的一面工具牆,是他的得意之作。為了更 安全地存放工具,以及方便使用者取用,每種工具都有 各自獨特的存放方式,如電批並排放置,就像加油站的 油槍,一格放一個,不用的時候插回去便可自動充電。 根據不同使用者的意見,他亦會不斷改良工具牆,簡單 如電話的充電位也是匠心獨具,「大家都想在工作期間 偶爾看看電話,於是我便改裝外露的充電位。」
▓單清嵐指,工具牆上,電批並排放置,就像加油站的油槍,一格放一 個,不用的時候插回去便可自動充電。
那麼媽媽還會過來嗎?「自從我來了(蒲窩),她 就不用來了。」單笑着解釋,家中的傢俱維修由他一力 承擔,他最近更親手為廚房添置了新木櫃,「媽媽每次 經過,都會不禁停下來,對着木櫃微笑。」他還記得一 次,帶着木櫃乘搭電車,旁邊一位老伯看見不禁驚嘆連 連,「靚古董嚟喎!」一雙手所帶來的可能性和價值, 遠超單清嵐原來的想像。
甚麼是「仝匠」? 「仝匠」是一個特別的社群,也是拓展創客空間(Maker Space) 的一種概念。「仝匠」提供學制外的自主學習經驗,凝聚 志同道合、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以開放、共享、協作的方式策動 「動手造」項目,實踐自主生活,並以人文工匠的精神貢獻社區。
▓「仝匠」是一個鼓勵年青人「動手造」的社群,提供了空間與設 備讓年青人自由發揮。
甚麼是創客空間(Maker Space)? 創客空間(Maker Space) 源自2006年美國興起的「自創者運 動」(Maker Movement),運動鼓勵民眾成為自造者,親自動 手生產物品,如傢具、電腦等等。創客空間就是供自造者創作的共 享空間,可以在車庫,也可以在社區中心,只要有適合的設備和空 間,便可成為創客空間。
(資料來源:仝匠、BBC新聞網)
13
今年3月1日,四名理大學生早前因與理大高層衝突而被處分,最嚴重的
理大學生會遂於3月7日晚上舉行集會,聲援被校方處罰的四位理大學生 撰文:麥筠瑋、江柏謙
14
攝影:江柏謙
的一名學生被開除學籍,終身不獲理大取錄。
生。
15
▓理大學生會代表向校方遞交情願信後,集會正式開始,四名被理大校方 處分的學生輪流到台上發言。
▓(左圖)被勒令即時退學,並永久不為理大錄用的何俊謙形容,理大學生 會在龐大的輿論壓力下,依然願意舉行聲援集會,已經非常勇敢。
16
▓事緣理大去年爆發民主牆風波,多名學生代表闖入大學高層辦公室要求對 話不果,遂引致衝突。 四名理大學生因而遭理大校方處分。
▓集會當晚有逾300名市民到場聲援。二十多個大專學界團體亦有出席。
17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九卷 2018-19 三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李文 盧惠嫻 總編輯 黃健朗 副總編輯 郭芝琳 美術總監及網編 江柏謙 梁曉茵 公關及宣傳 麥筠瑋 發行 王永欣 編輯 徐卓藍 林浩廉 梁浩揮 麥筠瑋 鄧曦雯 記者 鄭詩敏 張潔榆 趙苡彤 莊紫珊 鍾嘉堯 林苑荇 李蕊晴 石欣桐 尹海澄 王永欣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