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14-15年 第3期

Page 1

十一月號

03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2014-15 年度 第三期

抗爭背後


目錄 新聞專題 人物專訪 新聞專題 攝影

民怨積累 惹全民抗爭 從時代中覺醒 楊政賢 罷課後 何去何從 警方清場半日 示威者重佔旺角 讓愛與藝術佔領香港

P.1-3 P.4-5 P.6-7 P.8-9 P.10-11

新聞專題

創網容易守業難 新網媒各施其謀 美容廣告當分享 恐違《商品說明條例》

P.12-13 P.14-15

人物專訪

半生浮沉──末代漁民何永光 掌控時間,掌握美麗 - 縮時攝影師蘇嘉進

P.16-17 P.18-19

文化

現代造字藝術 夕陽工藝 象牙雕刻 港地下樂隊 搶攻內地 港產動畫師闖重重難關

P.20-21 P.22-23 P.24-25 P.26-27

教育

有機農業教育「有機」了嗎?

P.28-29

體育

踏扁帶走過香港 高爾夫球場欠監管 私人場貴 公眾場素質欠佳

P.30-31 P.32-33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五卷 2014 - 15 年度 十一月號 第三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黃天賜 總編輯 莊禮傑 副總編輯 黃靜薇 黃雅盈 黎明芝 網絡版主編 何寶儀 黃凱天 陳展希 美術總監 李慧筠 鄺慧敏 資料庫 陳浩暉 孫雷 公關及宣傳 文羨怡 李慧妍 發行 李雲 編輯 鄭秋玲 黃樂宜 黃雅婷 余庭瑋 葉考欣 黃凱天 陳家恩 文羨怡 陳哲 孫雷 施千蓺 記者 王丹麟 林美欣 羅世娟 梁銘恩 李咏潼 區芷君 鄒詠詩 鄭子峰 張馨文 郭雅揚 郭燕美 林嘉淇 林詠雪 劉卓瑩 李卓穎 李晟謙 廖欣楊 羅霈潁 麥智軒 潘希橋 宋亮凝 湯澤洋 杜世安 黃芍淇 黃韻盈 趙雅婷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記者|王丹麟

民怨積累

抗爭一觸即發

政制不公 鄭子峰攝

編輯|莊禮傑

鄭子峰攝

由 9 月 22 日學聯正式發起為期一星期的罷課,及後與學生率領 群眾衝入公民廣場,三子提早「佔中」,警方施放催淚彈,發展 到市民自發佔領多個路段及地區。是次抗爭被外國媒體稱為「雨 傘革命」,其規模之大,參與民眾之廣及時間之長,屬回歸後首次。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時事評論員黎則奮認為由於政治制度不 公平引發許多民生問題,市民對政府積怨已久,這次抗爭的民怨 大爆發絕非偶然,學聯常委梁麗幗坦言沒預料過運動急劇轉變。

P.1


白皮書及催淚彈催化抗爭 「雨傘革命」最初雖由學 聯引發,但後期已演變為全民 運 動,學聯亦多次強調群眾才 是 運 動 的 主 體, 而 非 學 生。 時 事評論員黎則奮認為是次大型 抗 爭 的形成,源自社會上日積 月累的深層次矛盾:「 第一是 『 政 治矛盾』,市民覺醒到許 多民生問題乃因政治制度不公 而 產 生;第 二 是『 世 代 矛 盾 』, 年青一代向上游的機會大減, 面 對 茫茫前路,希望透過抗爭 帶 來 改 變; 第 三 是『 中 港 矛 盾 』,由於兩地的文化差異甚 大, 衝 突 日 增, 市 民 轉 以 捍 衛 本 土 利益為先;加上梁振英上 台 後, 進 一 步 把 民 怨 推 高。 而 中共出的白皮書及 9 月 28 日警 方 瘋 狂拋擲催 淚 彈,正正是促

成這場抗爭運動的催化劑。」 黎則奮所講的其中一個催 化 劑, 是 中 央 政 府 六 月 發 表 「一國兩 制 白 皮 書 」, 其 內 容 在香港惹起極大爭議及回響, 逾六千名 市 民 聯 署 登 廣 告, 及 多個專業團體包括大律師公會 發表聲明 公 開 反 對, 及 後 有 近 八 十 萬 人 參 與「 佔 中 公 投 」, 可見民怨 之 深。 人 大 常 委 會 於 八月底通過香港政改決定草 案,提名 門 檻 提 高 至 要 過 半 提 委會人數提名方可參選,25 名 泛民議員表明會在立法會否決 方案,55 名大專院校學者公開 指責北京 背 棄「 民 主 治 港 」 的 承 諾, 近 5000 名 市 民 在 添 馬 公園聚集 以 表 達 不 滿, 社 會 不 滿情緖達至臨界點。

民怨一觸即發 學聯:始料未及

■時事評論員黎則奮認為這次參與抗爭的民眾,抱著 許勝不許敗、「完全豁出去」的心態,故其表現堅定 且勇武。(王丹麟攝)

P.2

學聯在九月初時公開發表 四大訴求, 作 為 對 人 大 決 議 的 回 應, 包 括 確 立 公 民 提 名、 廢 除立法會所有功能組別議席、 人大代表向港人道歉並撤回決 議、及梁 振 英 和 政 改 三 人 組 引 咎 辭 職,22 日 正 式 展 開 罷 課 26 日, 學 聯 與 學 民 思 潮 成 員 率先衝入公民廣場並被警方拘 捕後,整 場 抗 爭 由 學 生 作 為 主 體, 扭 轉 成 全 民 參 與。 逾 萬 名

■ 1600 名律師參加黑衣遊行,抗議北京公布的香港白皮書干預司法獨立。 (網絡圖片)

市 民 湧 到 政 總 外 集 結, 人 龍 由 金 鐘 延 至 灣 仔 一 帶, 甚 至 有 市 民自發堵塞干諾道中等馬路。 當警方施放 87 枚催淚彈後,部 分市民更佔領其他地區如旺角 及 銅 鑼 灣。 運 動 的 急 劇 轉 變, 學 聯 常 委 梁 麗 幗 也 坦 言:「 從 來 沒 有 預 料 過。」 梁 指 學 聯 一 開始計劃最少罷課一星期作為 抗 爭 的 開 始, 但 事 情 的 發 展 遠 超 其 預 算, 她 認 為 學 生 在 重 奪 公民廣場後學聯警方的行動, 激 發 市 民 的 責 任 心, 使 其 紛 紛 走出來支持。 運動除了擴展至全民抗爭 外, 形 式 亦 由 以 往 有 明 確 領 袖, 變 為 參 與 民 衆 自 主。 抗 爭 期間有不少泛民議員曾到場支 持 或 講 話, 但 普 遍 參 與 者 的 反 應 並 不 特 別 熱 烈, 亦 有 學 聯 成 員曾到旺角佔領區舉行討論 會, 卻 被 部 分 集 會 市 民 指 罵 「 不 需 要 大 會 」, 一 度 欲 將 其 驅 離 現 場。 黎 則 奮 認 為 這 現 象 顯示民眾已不甘抗爭運動由所 謂 的 領 袖 帶 領,「 參 與 抗 爭 的 民眾意識到要由自己去爭取, 不 再 願 意 聽 從 大 會 指 揮, 政 黨 亦 失 去 其 號 召 力。 加 上 參 與 者 大 多 較 年 輕, 對 前 途 的 看 法 較 負 面, 索 性 抱 着 豁 出 去 的 心 態 去抗爭。」

分歧漸大 毋忘初衷 抗爭發展到後期,參與民 眾 的 意 見 分 歧 開 始 加 大, 尤 其

■旺角彌敦道佔領區經常爆發衝突,有頭帶頭盔、手持盾牌的警察在場戒 備。(麥智軒攝)


在 抗 爭 手 法 上 的 取 態。10 月 2 日 當 晩, 特 首 梁 振 英 宣 佈 派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和學聯對 話, 有市民多次嘗試衝出龍和 道, 均 被 其 他 人 阻 止 或 勸 退, 雙 方 紛爭未停,類似事件後來 亦不時發生,17 日當晩,旺角 佔領區更有示威者因意見不同 而 大 打 出 手。 黎 則 奮 指:「 抗 爭由群眾作主導的好壞並存, 好處是參與者不需聽從大會指 揮 ,但 壞 處 是 意 見 難 以 一 致 。」 市民站出來爭取真普選, 拒 絕「 袋 住 先 」, 更 甘 願 冒 着 被拘捕的風險及人生安全問 題, 堅 守 佔 領 區, 反 映 參 與 者 的 決 心。 回 顧「 佔 中 公 投 」 市 民的參與反映了仔們對公民提 名 的 追求及重視,學民思潮是 第一個提出有關概念的團體, 發 言 人 黎 汶 洛 表 示:「 政 府 對 市民的抗爭使用冷處理手法, 參 與 者容易出現疲態,甚至有 人 不 清 晰 運 動 的 方 向。」 為 了 讓參與者定焦在爭取真普選, 學民思潮及學聯在不同場合都 強調公民提名及學聯的四大訴 求, 以提醒參與者最初站出來 的原因。

黎:最壞撤 17 年普選 港府在抗爭行動一直以 來 的 態度強硬,更一度取消與 學 聯 的對話。梁麗幗指在整場 抗爭中,參與民眾始終處於弱

■學聯與政府代表於 10 月 22 日舉行首輪對話,當晚六時開始已有過百名市民於彌敦道席地而坐觀看直 播。

勢。梁表 示 在 部 署 下 一 部 行 動 前 , 要在群眾意願及行動升級 間取平衡。 對 於 有 消 息 指 中 央 對是次抗 爭 運 動 的 底 線 是「 不 妥協,不流血」, 黎則奮認為 中央不會 在 政 改 問 題 上 讓 步, 極 其 量 撤 回 2017 年 的 特 首 普 選, 繼 續 沿 用 舊 有 選 舉 制 度。 黎 表 示,「 無 論 結 果 如 何, 這 次 運 動 已 啟 動 民 心, 播 下 種 子,市民不會忘記。」

■佔領區由金鐘擴展至旺角,令彌敦道及亞皆老街 的行車線一度癱瘓。

■學聯於 9 月 22 日發起大專院校罷課,學聯指首日有約一萬三千人到中大百萬大道參與集會。(鄭子峰攝)

P.3


記者|李晟謙

編輯|陳家恩

楊政賢

從時代中覺醒 去年,香港一位年輕女歌手於網上平台寫了

一句:「我討厭政治」,惹來網民痛批;2003 年 政府強推《二十三條》,到其後國民教育,讓港 人漸意識到「我討厭政治,政治唔討厭我」。曾 任中文大學生會會長、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副秘書 長的楊政賢,現為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他拋開 包袱,懷著赤子之心,由簡單的信念出發看待社 會運動。 P.4


六四種子 菜園村萌芽 甘願投身社運的楊政賢,跟許多人一樣,由 六四事件開始心中就埋下種子,開始去了解身 處 的 社 會 。「 細 個 嗰 陣 喺 電 視 上 見 到 六 四 集 會 , 奇 怪 點 解 每 年 有 一 班 人 喺 維 園 舉 辦 燭 光 晚 會 。」 由好奇到認知,繼而自覺擁有公民身分,需要 負起關心社會的責任,「 喺一件黑白分明嘅事 件 上, 我 認 知 到 咩 係 好、 咩 係 壞; 咩 係 啱、 咩 係錯;以及香港同中國 嘅關係、中國對香港嘅 影響。」 埋藏在楊政賢深處的種子,最終在菜園村事 件 中 破 土 而 出 , 他 憶 述 保 衛 菜 園 村 的 時 期 :「 環 境 令 到 你 覺 得 生 活 有 alternative( 另 類 ), 呢種另類嘅生活過去十多年都無經驗過,覺得 好新鮮,好有意義,繼而就會參加更多 嘅社會 行 動。」 從 那 刻 起, 他 就 踏 上 了 社 運 之 路, 亦 慢慢地走到今天的位置。

投身社會 為民間發聲 成為民陣的召集人,楊政賢指自己「純粹想 幫 手 」,同 樣 的 心 態 使 他 從 菜 園 村 到 中 大 學 生 會 會長一路走到民陣召集人。他明白民陣的光譜 寬 闊 ,包 含 眾 多 團 體 在 內 ,但 楊 未 有 因 而 退 縮 , 「我希望通過民陣嘅職位喺政改運動中擔當匯 聚力量平台同各個政黨嘅 Facilitator( 協調 人 )。」

好 的 方 法 達 到 預 期 嘅 效 果 呢?」。 他 相 信 舉 辦 七一遊行要取最大公因數,設定主流民意能夠 接受的門檻。 正如司祺姐在溏心風暴中說過,「耳聽三分 假,眼看未為真」,香港的社會運動豈止是一 碟只有遊行集會的兩餸飯。近年本地出現不少 另類的抗議手法,如公民講座、書展以至行為 藝術等,楊政賢認為「香港唔係缺乏多元嘅社 會運動,只缺乏多元嘅視野報導,令更多人認 知及接受」,如何改變媒體偏愛報導遊行集會 才是令兩餸飯變成自助餐的關鍵所在。

兩岸四地 互相影響 由了解六四集會的開始,楊政賢已明白到 香 港 與 中 國 的 關 係 密 不 可 分 ,面 對 強 大 的 政 權 , 兩 岸 四 地 只 能 捲 入 其 中 而 不 能 分 割 。面 對 強 權 , 弱小而零散的抗議能否反攻進入中國?楊政賢 強調,香港是一個可以啟蒙中國的地方「香港 匯聚了國際上的不同文化,要嘗試將反民主嘅 元素撇除出去,從而作為一種示範,鼓勵兩岸 四 地。」 他 認 為 澳 門 離 補 法 案, 台 灣 的 太 陽 花 學運,都是在資訊交流的影響下,把香港公民 社會的發展,複製至兩岸四地而影響當地社會 的實例。

罷課喚醒更多種子

然而,楊政賢抱著「純粹想幫手」的心,卻 為民間社會以至政改運動中帶入新視野,更成 為了政黨與市民的溝通橋樑。「市民普遍認為 大部分政黨係保守,基本上唔會做犯法 嘅事, 但我們曾成功說服部分立法會議員參與七二遮 打 道 抗 命 ,有 一 種 立 法 會 議 員 重 返 街 頭 嘅 感 覺 , 令政黨再一次和市民同步。」

今年 9 月份政改罷課相距 2012 年國民教 育 罷 課, 只 有 兩 年 的 時 間; 對 比 兩 者, 楊 政 賢 指改變甚大,「當年要不斷打電話去求各學生 組 織 聯 處 支 持 罷 課 ,今 次 有 很 多 的 罷 課 委 員 會 , 自發寫聲明。」而國民教育的罷課雖然只進行 了一天,卻令罷課成為可行的方法,將憂慮一 掃而空。

左右膠是假二元對立

楊政賢認為罷課的成效在於能令更多人參與 政 治 運 動, 同 時 宣 示 公 民 抗 命 的 力 量,「 當 市 民嘅公民意識提高,有更多學生投身政治運動 之時,就是中央和特區政府最大壓力嘅時候, 最終或有機會令政府退讓。」

現今是網絡的時代,楊政賢不時面對網民對 民 陣 的 批 評, 最 常 見 的 是 指 民 陣 為「 左 膠 」, 他 卻 認 為「 左 右 膠 」 是 偽 命 題:「 即 使 係 最 狹 義嘅城邦本土,亦唔能夠否認中國政府對香港 各種事務有很大程度上嘅參與同干涉,運動層 面上,著眼中國事務或本地事務,純粹係路線 的 問 題 而 非 意 識 嘅 分 歧。」 他 認 為,「 右 膠 」 不是反對民陣的理念,而是手法上的批評。 另外,七一遊行亦常被批為「例行公事」, 但楊政賢認為有需要舉辦適合任何人表態的低 門 檻 遊 行, 他 反 問「 除 咗 七 一 遊 行, 有 咩 更

「未來十年 ( 社會 ) 愈來愈收緊, 我 哋 要 意 識 到 抗 爭 是 不 能 避 免, 亦 完 全 沒 有 退 路, 未 來 係 一 個 更 加 受 壓、 更 多 抗 命 嘅 時 代。」 楊 政 賢 以 此 作 結, 香 港 的 未 來 又 能 否掌握在你我的手中呢?

P.5


記者|廖欣楊

編輯|孫雷

▼關社成員罷課期間每天也會在添馬公園現場支持。( 廖欣揚攝 )

▼遠在他方無法親身支援,張嘉煇坦言,他與其他香港留學生既傷心又無奈。 (受訪者提供)

何去 何從

罷課後

▲「浸大關社」骨幹成員陳家棋於首日中大百萬大道罷課集會亦提出過「無限 期罷課」。( 廖欣揚攝 )

▲「浸大關社」發起人之一洪一蘭表示將來發展仍在計劃之中,未能透露詳情。 ( 廖欣揚攝 )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 學聯 ) 反對人大政改落閘,號召大專院 校學生於 9 月 22 日開始罷課一周。八大院校學生率先支持﹐首 日於中文大學百萬大道罷課集會當日已有 25 間大專院校表態支 持。多事之秋喚醒更多社運力量,但罷課一周,不能讓特首梁 振英與學生對話,學生渴望真普選的聲音仍隔在高牆之外。學 生終究需重返校園繼續學業,但誰也不甘心讓這場運動慢慢隨 風而逝。 P.6


鼓勵浸大人 主動關心時事

遠在英國 心繫香港

浸 大 關 社( 下 稱 關 社 ) 由 學 生 自 發 籌 辦, 不 屬 任 何 團 體 或 學 系, 由 本 年 3 月 開 始, 至 今 已 有 37 名 成員,當中包括社工系講師、中國研究、應用社會服 務科及社會政策系等學生。

就讀英國索立大學工商管理二年級的張嘉煇,趁 暑假回港,幾乎每天也參加學聯發起的大專生罷課, 「看見香港變成這樣,很痛心。」他最深刻是周保松 在中文大學的講座,內容提到現時的集會只是在爭取 人的基本需要及尊嚴。他的說話激勵了張嘉煇,「現 在人大給我們的普選,正是踐踏我們的尊嚴,因此我 一定要站出來。」

發 起 人 之 一 的 洪 一 蘭 同 學 表 示, 浸 大 校 園 一 向 缺乏討論文化,同學難得暢所欲言,他們每星期均舉 辦討論會,希望推動同學關心並討論校園事務及日常 瑣事,進而關注社會時事議題並反思。「成立關社並 非單純建立一個組織,而是希望成就一種信念,推動 同學擁有關心社會的意識,讓自由平等的信念遍地開 花。」。所以關社鼓勵同學參與關社活動之外,還會 主動參加不同組織,如幹事會的罷課委員會、社會組 織委員會等。

罷課前後 無忘初衷 關社成員在大專生罷課開始前兩星期已在校內 的李作權大道擺放街站,放置一個帳篷及書架,並擺 放書本和清茶,希望同學能在輕鬆的環境下就罷課事 件分享及討論。又繪製一條命名為「浸大罷課號」的 船,讓同學在橫額上打手印,寓意浸大生團結一致, 同舟共濟。洪同學表示,罷課周後會與學生會合作開 辦 政 改 討 論 大 會, 全 校 同 學 可 參 與 討 論「 後 罷 課 時 代」的抗爭行動,「爭取民主的運動應如何走下去、 學生身份還可做甚麼,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和參與 討論」。

由學運到「雨傘革命」

英國生驚訝港人克制 身 在 異 鄉, 並 不 代 表 事 不 關 己。 張 一 直 透 過 在 Twitter、Tumblr 等外國社交平台分享影片及了解香 港資訊。張指,在英國有不下二十間大學正舉行簽名 行動,他亦與其他香港學生在就讀大學自發收集了約 200 個簽名,集齊後聯署遞交英國外交部,再呈上英 國議會,要求英國政府正視香港現況,介入及勸喻港 府為港人爭取真普選。當他向當地同學講述警方曾施 放 87 枚 催 淚 彈 驅 散 學 生 及 示 威 者 時, 當 地 同 學 非 常 驚訝,「為何他們可按捺得住,沒有焚毀警車?」。

回港後繼續參與社運 張認為,這場運動現時已無退路,「若然港人現 在屈服,未來數十年的光景將變得無法想像」。當問 到若訴求最終爭取不到,會否選擇留在英國,他毫不 猶豫地表示,「不,因為我是香港人」。他更指,經 過 這 次 佔 領 運 動 後, 將 來 回 港 必 定 參 與 更 多 社 會 運 動,「如果我不站出來,就再沒有人站出來」。

情。

另 一 成 員 陳 家 棋 於 首 日 罷 課 已 提 出「 無 限 期 罷 課」,但礙於時間倉卒,未有具體方案。而整場運動 亦 由 9 月 28 日 開 始 形 勢 急 轉,「 連 續 一 星 期 罷 課, 學運轉眼間變成全民運動,我們每天也會到現場,有 些負責當糾察和看管物資站,無法再集中火力於校內 宣傳」。 藉 十 月 四 日 的 浸 會 大 學 資 訊 日, 關 社 向 參 觀 的 家長、學生派發黃絲帶,並擺放布板邀請他們簽署或 寫上鼓勵字句支持仍在佔領區和平抗爭的市民,之後 再掛在金鐘聲援集會人士。及後在校內舉行三日「紙 摺雨傘」行動,「有同學在金鐘學會摺雨傘,便想到 不如也在學校教同學摺,還有家長帶同幼稚園小朋友 來」。 ▲有家長帶同其幼稚園小孩一同來摺紙雨傘,一邊摺更一邊教授女孩雨 傘的意義。

P.7


記者|麥智軒 鄭子峰

編輯|莊禮傑

警方清場半日 示威者重佔旺角 10 月 17 日清晨,警方突然在旺角清場,馬路重開半日,至傍晚有人將 帳蓬搬到彌敦道路口,及後警員舉起紅旗,警民爆發多次衝突。警方突然進 入銀行中心,不斷驅趕雅蘭中心、登打士街一帶馬路上的市民,並多次施放 胡椒噴霧及揮動警棍。警方封鎖線推進,但在後方人手不足,市民隨即「補 位」,警方防線最終失守。彌敦道南北行線,由匯豐中心至登打士街一帶及 亞皆老街一段道路被留守人士佔領,範圍比清場前還要大。警方聲明指,當 晚有 9000 人留守,至翌日清晨有 33 人被捕。

▲警方不斷施放胡椒噴霧,以警棍驅散示威者。(鄭子峰攝)

P.8

▲ 10 月 17 日,彌敦道登打士街交界警民攻防戰,警方曾前後包抄並嘗試驅趕示威者不果。 (麥智軒攝)


▲東方日報記者陳朗昇遭警員迎面噴射胡椒噴霧,及 後警員為其清洗。(麥智軒攝)

▲警民對峙,雙方互相指罵。(鄭子峰攝)

▲彌敦道及登打士街交界,示威者反包圍警方,過百名配有防暴裝備的警員在場(鄭子峰攝)

▲警員嚴陣以待,手持圓盾一字排開。 (麥智軒攝)

▲警方反黑組探員情緒激動,與示威者口角。 (鄭子峰攝)

P.9


讓愛與藝術佔領香港

記者|鄭子峰

編輯|莊禮傑

在各佔領區,除了示威者外,藝術品與海報也是「駐 守」的一員。市民通這創作,宣揚理念之餘,也讓緊張的 佔領區,添上一點趣味。每個人都能是創作的一部分,發 生的每件事也能是創作的靈感。

▲特首梁振英是創作者的熱門題材。(鄭子峰攝)

▲各政府官員化身動物,齊聚「賣港動物園」。 (鄭子峰攝) P.10

▲示威者製作海報,宣揚「愛與和平」的理念。 (鄭子峰攝)


▲「連儂牆」貼滿市民對於民主的訴求,大受歡迎。 (鄭子峰攝)

▲有市民製作特首梁振英的人形紙板。 (鄭子峰攝)

▲示威者曾一度成功佔領龍和道,警方撤離後,眾人以 雨傘為題,協力製作另類的「裝置藝術」。(鄭子峰攝)

▲法新社記者的相片惹來市民對於警方使用武力的 關注,有市民隨即把照片卡通化,貼在金鐘海富天 橋上。(鄭子峰攝)

▲市民的腳印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鄭子峰攝)

P.11


記者|王丹麟 編輯|文羨怡

◣ 獨 立 媒 體 劉軒:「在 七 ‧ 一等大 型遊行所籌 得 的 款 項, 能補貼獨媒 兩至三個月 的開支。」

D100 ◥ 何國輝 :「D100的 規模和器材與傳統電台 不相伯仲。」

x y

◤ 852 郵 報 袁 耀 清:「 自 己 的 工

資也包括在 852 郵報的 開支中。」

難 業 守 易 容 創網 謀 其 施 各 媒 網 新

s

P.12

當《主埸新聞》的創辦人-蔡東豪突然宣佈結束營運網站,一時間, 全城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主場》不堪政治壓力而選擇消失,有人心痛珍 貴文章被全數刪除。然而,《主埸新聞》的結束,是揭示了網絡媒體所需 面對的營運問題。近年網媒大量湧現,成為市民接收時事資訊的另一主要 途徑,對網媒而言,最重要是如何能夠持續經營。現時較為人熟悉的網媒, 大多都入不敷支,部分僅能達至收支平衡,但它們普遍對前景樂觀。


網絡運作模式相異 目前網媒的資金來源主要可分為 三類:捐款、收費內容或廣告費。部 分媒體如《獨立媒體》、《852 郵報》 及《D100》,均接受市民捐款;《輔 仁媒體》全數來自廣告費;《熱血時 報》則較多元化,其中包括售賣原創 産品及舞台演出,佔總收入近 6 成。 雖然大眾已習慣利用網媒接收主 流媒體以外的信息,但由於其發展尚 處於摸索階段,營運資金自然較緊 絀。不少新網絡媒體如《熱血時報》、 《852 郵報》、《輔仁媒體》及《D100》 認為要有效持續營運,必須以商業 模式運作。「我們不想依賴民眾的捐 款來經營媒體,這樣反限制了媒體發 展,因他們會對該新媒體有更高的道 德標準。」 《熱血時報》創辦人黃洋達認為 要市民明白及認同其理念,首先得用 有趣的表達手法來吸引他們。例如熱 血時報的網台節目內容會渉獵不同範 疇來迎合更多聽眾。以商業模式運 作,好處是增加新網絡媒體內容多樣 性,及廣告收入。 《852 郵報》總編輯袁耀清也指 若要增加網站人流,內容一定要夠吸 引。《852 郵報》網站的文章以新聞 分析為主,員工陳珏明透露公司曾要 求他們「寫娛樂新聞分析文章也無 妨」,為的就是擴闊讀者層。袁表 示,若要保證網媒能經營下去,廣告 費是其一主要因素,只要廣告商見該 媒體瀏覽人數多,自然増加廣告費。 他現時正與《主場新聞》前廣告中介 公司洽商,預計廣告費由下年第四季 開始,毎月可帶來 15-20 萬收益。

▼部份新網絡媒體的

收支概況 網絡媒體 成立年份

然而,由 2004 成立至今逾十年 的獨立媒體仍堅持以市民小額捐助為 主要收入。助理編輯及項目幹事劉軒 指《獨媒》著重公民記者的理念,没 想過以商業模式運作來經營媒體,認 為引入廣告後可能會限制了發表的内 容。但她承認收入確實不足,故今年 嘗試申請外國機構的資助。

嘗多方面發展

擴闊財源

有指政治因素導致「主場之死」, 《D100》創辧人之一何國輝則表示其 錯誤營運策略才是主要「死因」。何 指出,若持續經營網媒,不能像《主 場》般依靠單一主要財源。 《D100》現時毎月赤字約為 100 萬元,何坦言需積極發掘不同財源, 才有望增加收入。《D100》正與一間 澳洲的社交媒體公司合作,未來會研 究及分析媒體數據,然後把報告出售 給相關客戸;另外亦將開辦收費培訓 課程,教授操作影音器材等技巧,何 期望一系列措施能增加公司收入,減 少赤字。 《852 郵報》袁耀清亦指政治因 素非新媒體面對的主要挑戰,相反資 訊發佈的自由度比傳統媒體更大。袁 表示為了擴闊財政來源,將會推行不 同計劃。其一是在下年年初舉辦定期 收費講座,透過媒體和讀者互動加強 兩者聯繫。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 指出,普遍大型廣告商仍傾向在傳統 媒體如電視台「落廣告」。「廣告商 已有既定的落廣告模式,現時網媒嘅 影響力,並不足以説服他們在網媒大 灑金錢。」網絡媒體發展未成熟,馮 預料他們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營運,建 立相當影響力,始能誘使廣告商在其 平台宣傳,到時才有望收入能超越開 支。 每月收入

每月支出 約7萬 約 2-3 萬 約 15-16 萬

852 郵報 2013

捐款 約3萬 廣告費 約 2-3 萬 售賣原創產品、舞台演出、廣 約 15-16 萬 告費、課金計劃 # 捐款、廣告費 約 10 萬

D100

捐款、收費內容

約 200 萬

獨立媒體 2004 輔仁媒體 2012 熱血時報 2012

2012

現時收入來源

約 100 萬

信報前員工:後悔加入網媒 《信報》前員工丘偉華本負責通 識版,公司人事變動,毅然跟隨前 副總編輯袁耀清到其創辧的《852 郵 報》,現職編輯主任,工資没變,工 時卻大幅加長。 「喺現今社會氣氛下,傳統媒體 嘅限制只會愈來愈多;相反新媒體有 很高自由度。」丘坦言自己並非聖 人,加入新媒體並非只為宣揚崇高的 理念而不顧生計,但嘆息傳統媒體的 表現已大不如前。他指回歸前,不少 報紙無論在突發新聞或揭發社會問題 上,表現均不俗,後來因政治氣氛轉 變而趨向建制保守。丘表示自己在傳 統媒體中看不到發展機會,便嘗試加 入新媒體,希望作更多深入報道。 另一位前《信報》員工陳珏明笑 言舊公司的工作環境明顯較舒適方 便 ,「以前五天工作,現在毎天打稿 至零晨時分;以前只需做好記者本 分,現在換燈膽等鎖碎事務也得自己 動手。」陳覺得雖然辛苦,但對網絡 媒體的發展有憧憬。 外界認為網媒未得政府正式認 可,在搜集資料上有一定難度,公信 力也較低。陳卻不以為然 ,「例如近 年政府所謂嘅吹風會,只重交代而唔 多容許同場記者質詢,到場與否嘅作 用都唔大。」

■黃洋達指課金計劃鼓勵創作,更可避免大家 把焦點過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王丹麟攝)

約 30 萬

# 課金計劃 : 市民可自由贊助個別博客或主持,熱血時報會從中抽取 30% 作行政及製 作費用(資料來源:受訪者及媒體官網)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 (王丹麟攝)

P.13


記者|林美欣

編輯|李慧妍

美容廣告當分享 美容博客(beauty

bloggers)及 Youtuber 透過社交網站上載文字

踢爆個別博客是收取品牌公司酬勞,佯裝分享個人經驗介紹品牌產品 有廣告合約關係,即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惟「廣告式」美容

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政府於去年七月全面 執 行 新 修 訂 的《 商 品 說 明 條 例 》, 至 今 年 8 月底,海關合共接獲 61 宗涉及美容博客的投 訴,成功檢控兩宗涉及「虛假商品說明」、 「誤導性遺漏」的美容貨品及服務個案,分 別被判罰款 12,000 元及 4,000 元。 海關發言人稱,按條例第 13E,任何商戶 或其代理(包括代言人),若佯裝消費者、 意圖促銷,但未表露其商業用意,可能觸犯 「誤導性遺漏」,最高刑罰為罰款 50 萬元及 監禁 5 年。

影片設計屬廣告 事後「補獲」仍觸法

接 公 關 公 司 邀 請 後, 就 要「 聽 話 」,「 有 公 關 公司曾聯絡我,想我拍一段三分鐘影片,介紹 它們的產品,公司還會提供劇本,令我覺得好 像被人操控,所以我拒絕。」

陳 曉 鋒 稱《 商 品 說 明 條 例 》主 要 針 對 背 後 公司,而非博客或 Youtuber。他解釋,拍廣告 需要符合《電視通用業務守則 — 廣告標準》 ,因此公司寧願提供試用品或付錢給 Youtuber 而不拍廣告。他又補充,新修訂條例可監管聘 請「 打 手 」 的 公 司,「 若 有 人 發 現 打 手 所 說 的 資料與事實不符,歸究責任屬該公司,而非打 手」。

Youtuber Hana Tam 於今年 5 月上載 一段影片,分享某品牌洗臉產品的使用心得 。其後被網民發現她以「潔面教主」身份登 上該品牌的廣告頁面,卻沒有在她的影片或 相關資料中提及「代言」一事,被指是蓄意 隱瞞,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Hana 隨後在 Youtube 上承認影片是與 該品牌合作,並向網民道歉。對於沒有在初 始影片中表明廣告成份,她解釋,以為消費 者看過廣告後,會明白該片段與廣告有關, 而 加 入 自 購 情 節 是 為 了 增 加 影 片 趣 味 性 ,「 當 我看到(網友)意見後,我立即在影片中加 上「合作」和「廣告」等字眼」。 律師陳曉鋒指,設計影片的情節就是廣 告,需要清楚表明,「只要有一個人看到而 被誤導作出消費的決定,就違反《商品說明 條例》」。對於有消費者看到留言才知道影 片是廣告,他指這是「蓄意隱瞞」的行為。

公關定內容

博客需「聽話」

就讀中文大學的 Youtuber Jessica 也 有 拍 片 分 享 美 容 心 得 。她 指 很 多 Y o u t u b e r

P.14

■ Hana 承認沒有將「廣告」字眼加入洗臉產品和「Gel 甲機」影片中。( 手機截圖)


恐違《商品說明條例》

文字圖片及影片,分享美容心得,深受「貪靚」女性追捧。但有網民

產品,誤導消費者。律師指「廣告式」美容分享,若沒有申明與品牌 美容分享的個案大多證據不足,難以檢控。

利益關係複雜 公司另解「試用品」 而 Hana 網上分享的「Gel 甲」心得,指 「Gel 甲 機 」 是 自 己 購 買。 有 網 民 向 該 公 司 追 問 Hana 是否其代言人,公司回應稱她只是試用 產品,並非代言人。Hana 亦重申「Gel 甲機」 是自購,但影片中的指甲油則是公司提供的試 用品。 對於收取試用品是否等同於收取利益,陳 曉鋒表示,需視乎各公司的做法和取態。他指 上 述 個 案 有 欲 蓋 彌 彰 之 嫌, 因「Gel 甲 機 」 及 指甲油均屬同一品牌,並一同於影片中出現, 她應在影片中清楚列明指甲油是由公司提供。 他補充,置入性行銷或產品置入的手法未受 《商品說明條例》監管,但公司產品出現在影 片則受《商標條例》限制,亦要視乎公司是否 授 權 給 Youtuber 使 用 商 標, 若 有 授 權 於 博 客 ,但博客卻沒標明,即佯裝消費者,是觸犯法 例。

他 指, 博 客 和 Youtuber 數 量 眾 多, 若 不 是 涉 及重大事件,海關很少作出檢控。 他批評網上「打手」的不良風氣愈來愈多, 直指法例有漏洞也不應以身試法,「她們於心 何 忍 去 欺 騙 消費者,令他人爛面或皮膚敏感呢?」

美容廣告

Jessica 自言儘管是 Youtuber,也試過「中招」 。 她 指 看 到 很 多 網 民、Youtuber 推 薦 某 品 牌 的 產 品 ,但親自使用後並未發現如介紹般好用,其他網友亦 有同樣評論,令她心感被騙,「其實我都知道是公關 手段,那段時期很多人都在介紹,品牌公司亦會付錢 給出名的博客拍影片介紹,消費者好易誤信」。 她提醒消費者,在網上看到多人介紹的產品時, 應先自行了解產品成分,考慮其是否適合自己的膚質 ,才決定購買。

無簽合約 難以檢控

■ Jessica 表示,拍片分享 心得需堅守自己原則,不應 為金錢欺騙消費者。 (梁銘恩攝)

Jessica 表示每月會收到四至五款試用品 ,交涉過程中沒有提及合約,「公關公司會問 我收多少,或直接出價,亦有公司會根據經驗 和市價出價」。她指拍三分鐘影片介紹產品, 酬勞為 2,000 元,而在影片中簡單介紹產品則 有 500 元至 800 元報酬。 消費者委員會指,如有消費者發現貨不對 版,可向消委會投訴,但情況只限於產品公司 的資料來源,若網上發表者與公司沒有合約關 係,則難以跟進事件。

海關少檢控

縱容網上「打手」

難分真假

■陳曉鋒指出,網絡打手不 只局限於美容方面,還包括餐 廳評價等等。(受訪者提供)

陳 曉 鋒 認 為 ,現 時 政 府 規 管 制 度 健 全 ,「 修 改條例是希望保障消費者,並非打挎廣告界, 太容易檢控會影響正當的生意和社會效益。」

P.15


半生浮沉 ──末代漁民何永光

記者|郭燕美

編輯|陳哲

七十年代,何永光遠赴蘇格 蘭鴨巴甸大學修讀工程學學 士。帶著工程師夢想返港的 他,卻為了一個「孝」字, 延續父親的事業,毅然當上 漁民,半生與海作伴。

海上生活也乏善可陳:開網收網而已。 這種生活有時侯一過就是三個月,他 更戲謔:「喺比坐監好少少囉!」

為「孝」漂泊 出身漁業世家,何永光在孩提時 代已接觸漁船。「第一次出海喺小五嘅 暑假,我覺得似去左次旅行。嗰陣興 奮㗎,又可以任食啲海鮮,又唔洗留喺屋 企。」當時小孩沒娛樂,能夠出海已 很難得。「嗰嗰時覺得出海好舒服,又 好好玩,不過就無諗過一世都要打 魚。」當父親期望他接手家業的時候, 他卻說不出一個「不」字。 「諗住出左海就無人理到你。」 他本以為踏上漁船,可以自由自在, 然而回首過去,卻覺被困三十載。 「就 好似將自己困喺房入面,出唔到街,又 搵唔到人傾偈。」船的活動空間有限, 駛出公海後只能靠衛星電話聯絡,而

P.16

■ 每 (郭

■何永光示範如何操作船上的工具以收網。 ( 郭燕美攝 )

■兒子 Calvin 小時候會上船「做節」,圖為他扮演船 長時所攝。 ■ ( 由受訪者提供 ) 房


何的兒子 Calvin 說起自己的童 年:「嗰陣好羡慕其他細路日日見到 老豆,我就一個月見一次。」何永光 為補償兒子,每一次回港都會帶他去 冒險樂園、吃大餐。「爸爸係怪獸, 一返嚟我就變超人打佢。呢個係我表 達對佢嘅感情嘅一種方法。」而「鬚 根好『拮』」也是怪獸的特徵,「爸 爸返嚟嗰陣會生鬚,仲會叫我錫佢。」 他續稱,鬚根反映爸爸的久歸,而這 些尋常小事就成了父親在他心中的記 憶。

把生命交給大海 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何永 光一生曾和死神數次擦肩。有一次, 八號強風球已懸掛,但他們仍在大海 中。「一路睇住啲風轉,而風眼愈近, 就愈大風,分分鐘翻船。」他回憶: 「眼 前嘅浪兩層樓高,當時腦海一片空白淨 係諗起屋企人個樣。」幸好最後風眼 超過了他們,最終漁船安全抵港。

■何永光上了朋友的一艘漁船,並告訴記者他的漁船比這更大。( 郭燕美攝 )

出海的意外卻不止於風浪,母親 曾由第二層主甲板爬上主層時,因手 滑而墮至下層,頭部著地。「嗰陣其 實好驚佢有啲咩三長兩短,拿拿聲打 電話送佢去醫院。」飛行服務隊隨即 駕駛直昇機送母親到醫院,而海事處 則派船引導他們回港。「發生呢件事 後,我唔畀佢再幫手。」儘管如此, 這些事故仍無阻他繼續捕魚,令他對 這一行心灰意冷的,卻是政府的態度。

「家庭」放在首位的他,最大的願望 是一家開心。 如今,家中大女和長子都不希望 接手,對於後繼無人,何永光只說了 句:「由佢地做自己喜歡嘅事,不會 勉強佢地。」家中事業傳到他這代就 結束,固然有點可惜,不過他總算不 讓子女和自己一樣失去了選擇生活的 自由。

漁業已成夕陽行業

■對何永光來說,筲箕灣就是他第二個家。早期,他 每隔 7 天便會來到市場賣魚,與當地居民十分熟稔。 ( 郭燕美攝 )

演船 ■漁業衰落,魚類批發市場周邊許多船廠已轉型為車 房。( 郭燕美攝 )

「政府根本唔支持我哋,𠲖家我 哋喺自生自滅。」香港已實施禁捕, 在中國大陸捕魚也愈來愈難。他稱, 入行時,漁業發展昌盛,但 92 年後 已慢慢衰落,不但捕魚工具再無寸進、 魚獲漸少,工人的人工也愈加愈多, 差不多要 5000 元人民幣才聘得一個 伙計;連同油價上升等問題,這一行 愈來愈難做。「呢行冇發展前景㗎喇, 我而家都係做得一日得一日。」面對 禁捕,當時他曾組織同行遊行反對, 更一度癱瘓海港交通,只因不肯向現 實低頭。 漁民的生活並不輕鬆,「你諗 起頭家,就會有動力繼續做」。家中 財政壓力全壓在自己身上,「屋企有 無錢就睇呢一網。」生活不穩定,但 他選擇繼續做下去,除了養家糊口外, 亦因為一份信念:守著爸爸的船。把

■工作在外的兒子如今已難得與父親相聚。 ( 郭燕美攝 )

■何永光和他的「海和號」合影,他是一名基督徒, 並不與其他漁民一樣拜媽祖,「海」和「和」字中間 的就是十字架。( 由受訪者提供 )

P.17


掌控時間,掌握美麗 記者 |鄭子峰

編輯|陳展希

縮時攝影師 蘇 嘉 進

從按下快門,到一張作品誕生,往往只 需要不足一秒的時間。攝影,可以說是最 便宜的一種創作。縮時攝影,從根本打破 了攝影的這種的時間觀,利用長時間曝光, 多相合併的後製技術,容許作品蘊含更多 的生命和活力。蘇嘉進是香港專業的縮時 攝影師,縮時攝影讓他滿足個人的興趣之 餘,亦能和大眾分享香港大自然的動人之 處。 P.18

任職平面設計師的蘇嘉進,讀 中學時便與攝影結下良緣,第一部 相機是佳能的 PowerShot S40,容 許用家手動調教光圈、快門等。攝 影的可變性令蘇嘉進進一步學習不 同拍攝技巧。

雖然蘇拍攝多年,但接觸縮時 攝影只有一年多,很難想像,一年 前對縮時攝影一竅不通的他,如今 能製作出美麗動人的專業作品。

他 表 示, 攝 影 從 最 初 單 純 紀


錄回憶,變為透過攝影,拉近自己 跟大自然的距離,和紓解工作的壓 力。

尋求 突破 甘當異數 蘇嘉進自言自己曾是香港業餘 攝影界的「異數」。他表示,過去 只有一些有工作需要的攝影師,才 會製作縮時攝影作品,「內容不外 乎車流、人流,而作品主要用於廣

■銀河夜景壯闊美麗 , 其實相當考攝影師後製的工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告或電影的一小段落。」真正為興 趣拍攝縮時攝影只有少數。

縮時攝影是把數以百計的單 張照片連續播放,組成影片的一項 技術;蘇嘉進表示,「當時看了一 段紐西蘭的縮時攝影作品,被這種 能超越一般影片質素的製作方式吸 引,便萌生製作一段屬於香港的縮 時攝影作品的念頭。」他憶述第一 次拍攝縮時攝影的拍攝對象是萬宜

■蘇嘉進曾到瑞士旅遊和拍攝 , 他指「好似拍咩都靚」。(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水庫西霸的一大片星。他拍了百多

能碰」,蘇嘉進便把過去的作品剪

在這裡拍攝容易「食白果」,「拍

張的銀河美景,但最後只夠製作出

輯成數分鐘的精華片段,當中的風

攝風景最大的敵人是天氣,天氣不

一段 3 秒長的影片。他笑言,「感

光教人讚嘆之餘,也是向「郊野公

好便要鳴金收兵」;但對於蘇嘉進,

覺很花時間。」

園發展論」的一次對抗。

每次登山都是他交朋結友、「享受

停留美麗的 自然 時空

等待過程」的一次體驗。 除了香港,蘇嘉進本年五月更 到瑞士拍攝,他讚嘆外國的自然景

攝影的樂趣也在於每每會遇

蘇嘉進拿著相機,踏遍香港一

色美麗的同時,亦表示香港自然風

上不同的驚喜。一次蘇嘉進在「白

個個山頭。他認為,鄉郊地方是香

光也有其過人之處,「香港的郊野

果山」拍攝,全程煙霧彌漫,本以

港這個小城的瑰寶,也望通過自己

鄰近市區 ; 在拍攝的過程中,往往

為又會「食白果」;但鄰近日出,

的作品,鼓勵更多人穿上運動裝,

可以將兩者共攝其中,而且香港的

薄霧四散,眼前便是美麗的雲海;

走近大自然。

攝影風氣比外國好。」

太陽穿過雲層,呈現難得的「耶穌 光」。他馬上一氣呵成地拍下動人

熱情,亦成為他相片中一個很重要

等待 學會享受

的信息,那時剛好碰上發展局局長

大帽山是蘇嘉進熱愛的攝影聖

陳茂波質疑「郊野公園是否完全不

地,大帽山又名「白果山」,因為

蘇嘉進對香港郊區自然風光的

學懂

的景象。 未來,他計畫走出郊區,拍攝 市區的縮時攝影作品,讓勞碌的港 人得以細味港城的美。

P.19


記者|張馨文

編輯|黃雅婷

字型學, 在外國是一門專業 的學科。 但回望以漢語為主 語的香港,「字型 學」一詞卻鮮有聽

聞。 然 而

,從商舖招牌、街道指示牌、港 鐵月台、報刊書籍到影視娛樂,它 卻「無孔不入」。究竟,造字師是 如何將平平無奇的字詞,扭轉成集 美學、創意與獨特於一身的字型?

字型學無處不在 「西方文字是符號,漢字是圖畫。而且 中文常用字高達 13,000 個,要讓一萬多張不同 圖 畫 看 來 一 樣 大、 有 一 樣 的 感 覺, 確 實 具 挑 戰 性。」 柯熾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20

柯 熾 堅, 造 字 界 翹 楚, 是 香 港 資 深 的 字 體 設 計 師, 研 發 過 不 少 經 典、 實 用 且 美 觀 的 字 體。 他 的 作 品 隨 處 可 見, 從 港 鐵 的 月 台 站 名 和 指 示 導 向 系 統 的「 港 鐵 宋 」, 到 被 蘋 果 電 腦 收 購, 應 用 於 大 小 報 章 的 標 題、 政 府 文 件 和 指 示 牌 的「 儷 宋 」 和「 儷 黑 」, 以 及 近 年 研 發 的「 信 黑 體 」, 全 都 出 自 柯的手筆。

「造字法則」: 三步成字 柯熾堅透露做字有三個法則,一是美感。美 感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明。惟清晰、統一和鮮明 的字型就是「美」的原則。如放在港鐵站牌上 的「儷宋體」,結構均稱、筆劃圓潤、水滴式 點劃,令行人一目了然。二是字型大小要一致 。漢字如在九宮格裡寫字,尤其是設計方正的 字時,一般會把字於正方框裡填滿,如「門」 、「國」。看似簡單,但遇上其他結構的字時 就很考功力,如長形的「月」字,若改成方形 設計就會顯得笨拙。這時就要想想如何才可保


美 明 上 式 致 的 」 時 形 保

留「月」的「中宮收緊」而不失統一。 他舉例說,「信黑體」將「草」字中的「日」 設計成向橫緊縮,凸顯了字體本身的輪廓。三是 高低、上下要平衡。例如造「上」和「下」二字 時,它們各自的一橫不能緊貼著方格的上下底線 。造字師要懂得如何「落筆」,字型看上去才有 最好的視覺效果。擺位不同,字型的風格也有所 不 同, 如 楷 書 的 跳 動 感 就 較 大。Justfont, 中 文市場第一個雲端字型服務商及社群經營的字型 公司,其編輯蘇煒翔補充道:「字型設計功力最 深厚之處,就是字體如何做到勻稱、平穩得來, 仍保持韻味、美麗和誘目,同時又可長時間閱讀 而不讓眼睛疲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閱讀, 生活的一切溝通能夠順利運作,全賴這種看似平 淡無奇但設計極為精良的字體。」

面地理解這門藝術;而『信黑體』亦讓向來 不重視字型品質的廠商,看到中文字型原來 也可做到這種地步。」葉俊麟對字型設計的 未來抱著信心,「字型設計最好的年代已經 揭幕。網路的力量使我們開始期待……我們 更應把握著這一波趨勢,讓整個字型設計產 業出現正向的轉變」。

觀察出學問 蘇煒翔指出,凡屬藝術,即講求靈感,靈感之 源源於生活與日常,多觀察身邊的事物,人人都 是字型鑑賞家,「字型設計充滿在我們生活之中 。所以,逛行街時看看招牌其實已經在學習字型 設計。」他認為好的「字型觀察者」看的不只是 字型的美醜,同時亦伴隨著思考──為什麼這家 店要用這種樣的字型?如果貪其優美,又是出於 什麼原因?如果看上去醜陋,又有甚麼改善空間 呢? 蘇續指,有天逛街時,他經過街市的一間肉 丸店外,看到其招牌用了肉感淋漓的疊園體,心 中不禁拍案叫絕,連連驚嘆設計者的巧妙。但只 透過觀察而得的學問,並不能達至成就。日籍歐 文字體設計師小林章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字 體設計就像踢足球,只在場邊觀看是不可能成為 足球員的」。蘇煒翔建議有心成為造字師的年輕 人,現在就應開始學習書法、練習畫字,將作品 交予專業設計師或線上社群過目評價,聽取不同 聲音。

■陳超宏利用歌賦街的空間表現漢字,作品於傑出華文 漢字設計作品展中展覽 。(作品由陳超宏創作,由李根 在提供)

盛放的造字時代 談到造字界的發展,柯老師和 Justfont 創 辦人葉俊麟一眾造字人都有一樣的慨嘆。在國外 ,字型學是一門專業的學科,甚至是一個獨立的 學系;在香港,它卻只是一門選修科的一個課程 裡的一堂課。雖然在日本,字型設計師是一個崇 高的行業,但自古以來,從刻字工匠開始,這種 職業在華人社會始終不被重視。 許多人都不認識字體設計這門職業,甚至認 為字型不用付費就能取得,將其視之為「理所當 然的藝術」,無視了造字師的心血。字型設計行 業在過去十年間如一灘止水,但隨著網路的興起 及「信黑體」的登場,為造字界帶來了新的曙光 。葉俊麟說:「網路讓我們明白消費者並不是對 字體毫無感覺,只是過去一直沒有渠道讓他們全

■區德成將現實世界的物品比擬為漢字筆畫部件的形 態,作品同樣於傑出華文漢字設計作品展中展出 。 (作品由區德成創作,由李根在提供)

P.21


記者|杜世安

編輯|文羨怡

象 牙 素 來 有 象 徵「 權

力」、「長壽」之意,多是 貢品、國禮之選。而傳統牙 雕技藝歷史時源遠流長,是 中國三大雕刻工藝之一,在 藝術發展史上佔重要席位。 雕刻師憑籍一雙巧手,在象 牙上展現出鬼斧神工之技, 得到不少人青睞。但現今全 球重視環境保護,象牙雕刻 業 經 歷 89 年 象 牙 禁 令 的 衝 擊,時至今日,這項傳統工 藝無可奈何已步入黃昏。

在港土生土長的湛世華,雕刻象牙 已半載。其兩位兄長同是象牙雕刻師, 但至今只有他仍堅持製作象牙製品。製 作一個象牙雕刻品的時間和工序,因人 而異。湛指牙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定 下題目、佈局、選料、定位和雕刻五部 分。象牙雕刻品的題材豐富,包括人物、 山水、象牙球等。

題材豐富多變 呈現「本土化」 牙雕源於內地,傳入香港後,出現 了一些有別於內地的作品。湛表示,香 港曾是殖民地,與外國人的接觸頻繁, 而西方人對首飾情有獨鍾,故象牙首飾 有一定的銷路。因此,只有本地師傅會 利用象牙製作首飾,如胸針、手鐲等。

湛補充,以往只有中年男士購買 牙雕品收藏,但象牙首飾成功開拓女 性市場。而象牙雕刻亦不乏新奇有趣 的題材,湛世華的店鋪曾接受日本顧 客的要求,雕製以「春宮」為題材的 作品。 入行剛六十年的象牙雕刻技師梁 利昌,於 2012 年向香港文化博物館 申報牙雕技藝為「本港非物質文化遺 產項目」,擅長以山水畫為題材的雕 刻品的他,指「行外人會稱為『石 山』,其實叫『山水』才對。」「石 山」是籠統的說法,只有稱為「山水」 才反映山水畫的意境。梁的工作室備 有一些有關書畫的書本,是其靈感來 源。

自製工具 雕刻家的筆 「工欲善其事」,雕刻工具是技 師不可或缺的伙伴,常用的有雕刻 刀、打磨機、錘子。雕刻刀分為地刀 和圓地刀。前者是用於雕刻象牙的底 層,而後者則雕刻圓形或凹面。象牙 雕刻講究技師對手指力度的控制,技 師在雕刻時,左手要握緊象牙,而右 手要控制雕刻刀的移動,右手的拇指 和中指更是施力點。 ▇梁利昌師傅正示範以打磨機雕刻象牙製品。 ( 杜 世安攝 )

P.22

梁利昌指象牙雕刻師所用的雕刻 刀都是自製,因此是獨一無二,而他 的刀已用了約四十年。除了雕刻刀, 象牙雕刻亦會用打磨機,行內俗稱 「囉機」,從牙醫使用的打磨機改良 而來,梁形容「打磨機就等於畫家的 畫筆,我當是雕刻家的筆。」

年輕入行 苦度學徒生活 象牙雕刻實行學徒制,湛世華 及梁利昌均從小隨師父學習雕刻,並 堅持至今。湛指牙雕學徒學師三年, 只能集中雕刻單一題材,而學滿五年 的技師則懂得雕刻不同的作品。

▇ 和 訪

湛世華 14 歲時,因家人無法供 讀升學便入行學習牙雕。他憶述,學 徒生活刻苦,在工場沒有工資,只有 師父認為學徒表現良好才會有「打 賞」,「通常一開始給 30 元,當時 60 年代一碗雲吞麵是 2 毫 5 仙。」 即使是節日,當天仍需工作,只有晚 飯後才能休息。而且有家歸不得,起 居飲食都在工場解決。 年僅 15 歲便入行的梁利昌直言, 當年在中環當一名工場學師,每天工 作十多個小時,晚上也需趕工。

▇ (杜


象牙雕刻 夕陽工藝 象牙禁運 牙雕漸失傳

▇ 1984 年,即象牙貿易禁令前,梁利昌製作名為《頤 和園》的雕刻,後被一位日本商人購買收藏。 ( 由受 訪者提供 )

▇梁利昌師傅在 1954 年拜師學藝,至今剛好六十年。 ( 杜世安攝 )

象牙禁止貿易後,牙雕業受重 創,不少牙雕技師被逼轉行,甚至破 產。梁利昌坦言,當時許多同行轉做 玉石雕刻,更有人當保安、司機,但 自己當年已 50 歲,轉行「萬事起頭 難」。最後,他選擇留在這個行業, 全因對象牙雕刻的一份執著。梁曾招 收徒弟替廠家加工象牙原料,89 年 後亦陸續轉行,「廠家沒有這麼多原 材料供應,又禁止出口,要賣得出才 可以嘛!」

可能願意入行。他更坦言「如果有年 輕人想入行,我會拒絕,這是害了他 一世。」 兩位師傅均指象牙雕刻難以傳 承,象牙雕刻須長時間浸淫,短期內 不足以培訓接班人,而且礙於法例, 學員須擁有許可證方可合法學習象牙 雕刻,技藝不能隨意傳授。

牙雕在港發展跌宕

現時合法進口的象牙是來自自然 死亡的非洲象,牙雕的原材料大幅 減少,故兩位牙雕師傅均改用猛 獁 象牙。但梁利昌指猛獁象牙有缺點, 「猛獁象牙到現在一萬多年,長時間 埋藏在冰土下已經不完整。」而猛獁 牙如化石,比普通象牙硬,且表面呈 較多裂紋。

政府於 6 月公佈了本港首份非物 質文化遺產清單,牙雕技藝榜上有 名。象牙雕刻源於內地,歷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據湛指 在 50 年代,內地因政治因素,禁止 對外貿易,使一批內地的象牙雕刻師 移居香港生活,牙雕正是當時傳入香 港。

兩位師傅均鑽研其他雕刻品, 「轉型求存」,如木、竹及石頭雕 刻。他們均慨歎,象牙雕刻最終會失 傳。梁指年輕人重視環保意識,而且 象牙製品一直都用於收藏,有經濟基 礎的中年男士才購買,故難以尋覓接 班人。湛則認為現在家長視孩子是寶 貝,學習牙雕練習時間長,年輕人沒

湛又指出,象牙雕刻品主要是向 外輸出,本土銷售較少。70 至 80 年 代初外國經濟環境不俗,乃是象牙雕 刻全盛期。1989 年,聯合國通過《瀕 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 止象牙貿易。本港象牙雕刻師須向漁 農自然護理署申請管有許可證,才能 在本港銷售象牙製品。自此,象牙雕 刻發展一蹶不振。

P.23


記者︳趙雅婷

編輯︳鄭秋玲

港地下樂隊 搶攻內地

「 嗰 時 我 認 為 香 港 樂 壇 已 經 夠 壞 了, 所 以 賺 兩 蚊 和 賺 一 蚊 嘅 分 別 真 係 唔 大。」 紅 線 音 樂 的 創 辦 人 Gary 說。Gary 五 年 前 創 辦 紅 線 音 樂, 靠 獨 立 樂 隊 的 現 場 演 出 作 為 主 要 收 入 來 源, 現 時 旗 下 共 有 五 隊 樂 隊, 其 中 去 年 Supper Moment 的 一 曲「 無 盡 」 唱 到 街 知 巷 聞,Chochukmo 成 為 品 味 指 標。 當 大 眾 開 始 厭 倦 主 流 的 情 情 愛 愛 K 歌, 為 耳 朵 尋 找 更 好 的 音 樂 之 際, 不 少 地 下 樂 隊 卻 轉 移 陣 地, 紛 紛 北 上, 難 道 在 這 時 代, 人 民 幣 才 是 真 正 出 路?

北上唱粵語歌 有賺有蝕 談及中港兩地的音樂市場,作為生意人的 Gary 竟 說市場並非首要考慮因素,「邊個都冇諗到 My Little Airport 喺 內地巡演 嘅 門票能叫價二百幾蚊,咁 地道 嘅 粵語歌 喺 以普通話為主 嘅 內地市場竟然係灸手 可熱。」現在是網絡的年代,不論大小音樂人的曝光 率變得均等,誰都可以宣傳自己。「香港某 啲 大型唱 片公司依然以舊 嘅 模式運作,但市場每日都轉變。」

P.24

在這只需按幾個鍵便能享受音樂的年代,樂隊現場全情 投入的演出也許更值得聽眾付出真金白銀,「或者就 係試過很多失敗的方法,餘下 嘅 就可能是成功 嘅。」 「坦白講,呢次內地巡演我 哋 係蝕錢 。」剛結束 內 地 七 站( 武 漢、 長 沙、 廣 州、 珠 海、 深 圳、 惠 州、 台灣)巡演的本地重型樂隊逆流,2011 年成軍,今年 三月推出首張專輯《續世•說》,六月便立即開始內 地巡演。「一張門票六 丶 七十元 ,但係我 哋 五個人 嘅 食宿 丶 交通 丶 場地租用等等,收入係唔會夠畀。」自己 掏荷包的事為何還要做?「香港太舒服了,來來去去 都是 嗰 幾個演出場地,去看 嘅 人都差不多。但去過內 地巡演,或者其他唔同 嘅 地方,就會知道自己有咩不 足。」鼓手 SaNn 說。內地巡演在他們眼中是個播種的 過程,把自己的音樂成品帶到不同地方,只為分享。

■ Gary 旗下亦有一隊內地樂隊吹波糖,他 認為音樂市場不分地區,會為樂隊爭取海 外表演機會。( 趙雅婷攝 )


■ Chochukmo 主音 Jan,樂見內地歌迷對音樂的單純及渴求。( 趙雅婷攝 )

漂流為知己而唱 內地巡演要在短時間內走不同城市,很多時候一結 束演出,便要登上火車往下一站,舟車勞頓又要再上 台。「台下 嘅 觀眾唔會知道你 啱喺 火車落來,剩係會 知道我買 咗 飛,就係 嚟 睇表演的。有 啲 樂迷會搭十幾 個鐘火車,只為睇個幾鐘 嘅 表演。」或許是內地樂迷 的單純 丶 對音樂的渴求,讓逆流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同四年前一樣,佢 哋 處於一個十分 Hungry 嘅 階 段,就似一個人不斷將新 嘅 事物放入袋中,但事實上並 冇好好消化。」今年已完成第二次內地巡演的樂隊 Chochukmo 主音 Jan 打了一個奇怪的比喻,然而對他們來說, 內地是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有 啲 音樂節旁邊會有牛經 過,舞台設施又好簡陋,又有 啲 質素可以媲美外國 嘅 演 出, 嗰 場演出觀眾 嘅 手由表演開始就冇放低過。」鼓手 Kit 說,「內地 喺 呢方面投資不少,所以近年出現大大 小小 嘅 音樂,觀眾有咩就睇咩,是個十分好 嘅 現象。」 內地政府大力發展文化藝術,為地下樂隊帶來不少機 會,然而最讓樂隊驚喜的,不是收入,不是觀眾的投入, 而是傳媒的尊重。「香港 嘅 媒隊對樂隊 嘅 關注係娛樂話

■ Chochukmo 結 他 手 Lester 指, 香 港 地 方 太 小, 樂 隊 很 容 易 會 停 滯 不 前,到其他地方演出是一個很好的試 煉。( 趙雅婷攝 )

題丶同邊個明星合作丶有咩花邊新聞,但係真正關注音 樂嘅冇幾多。」Chochukmo 的結他手 Mike 說。參加不少 內地音樂比賽的逆流亦指出內地音樂比賽的專業程度非 香港娛樂圈能及,「喺比賽時,評判能講出我們曲目嘅 編曲丶歌詞意境,佢哋對創作嘅尊重令我哋很高興。」 在 內 地 賺 的 錢 不 多, 卻 得 到 不 少 舞 台 經 驗, 也 得 到 一 群 真 心 欣 賞 創 作 的 樂 迷, 向 來 認 為「No Music No Life」 的 小 記 也 不 免 陳 腔 濫 調: 為 什 麼 仍 堅 持 下 去?「 上 班 工 作 先 係 堅 持, 如 果 你 男 朋 友 問, 點 解 我 哋 仲 要 堅 持 落 去? 鍾 意 啊! 鍾 意 就 做, 唔 係 堅 持, 如 果 要 我 起 身 返 工 先 係 堅 持。」Chochukmo 的 studio 這 刻 充 滿 歡 笑。 也 許 到 了 某 一 天, 能 真 的 做 到 像 Gary 所 言: 音 樂 就 是 音 樂, 不 應 分 香 港 內 地 甚 至 外 國 市 場, 我 們 堅 持 的 是 對 音 樂 的 態 度。

■逆流成立了三年,參與不少內地音樂節, 並 獲 得 比 賽 獎 項, 如《 虎 牌 樂 隊 龍 虎 榜 2014》廣州賽區亞軍。( 趙雅婷攝 )

P.25


編輯|施芊蓺

闖重重難關 港產動畫師

記者|黃韻盈

◄▲▼Galaman是Minimind Studio的 招牌人物,一舉起胳肋,就變身為與 各種怪獸戰鬥的超級英雄。 (受訪 者提供)

■ 畫

曾幾何時,麥兜、老夫子、成語動畫 廊等本土製作的動畫從眾多美日動畫中突 圍而出,成為香港人的童年回憶。直至現 在仍有一群本港動畫師,拚命在工作枱枱 上寫寫畫畫,在似乎已被世人遺忘的港產 動畫界默默努力。「有時我會想,我的動 畫,是不是在創造這一代小朋友的童年回 憶呢?」網上連載動畫《GALAMAN》創作 人劉冠瑤心忖。

P.26


題材「小朋友」 創作成本高 Morph Workshop是間成立只有2 年、2個員工和2部電腦的「蚊型」 動畫工作室。他們最新的作品《守 宮物語》,講述一隻壁虎在香港人 家中的奇幻故事。創辦人之一李嘉 賢說,他們的動畫題材圍繞生活小 事,從中發掘幻想空間。

dio。現時Galaman facebook專頁 有逾萬個「讚」,Galaman及其系 列動畫角色曾為時昌迷你倉、現代 教育和Yahoo!等公司代言,工作室 可說「錢途」無限,但劉不想把它 當作公司一樣營運,「本來我想把 創作的動畫人物成為偶像。但做了 幾年,我還是想專注創作,這樣比 做商業更開心。」

不過,香港浸會大學動漫藝 術研究學會外務副會長李亮彤認為 香港動畫不夠普遍,停留於「給 小朋友看」的層次,教育小朋友道 理。李嘉賢解釋原因是播放途徑太 少,申請需迎合電視台口味。「我 們的動畫曾在亞視播放,但根本沒 人看!」他苦笑說。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余家豪則表 示,香港動畫一般是短片形式,只 能在電影節或展覽播放,大眾較難 接觸。

要令香港動畫起死回生,新力 軍必不可少。馬國樑認為中小學 不重視美術培訓,大專收生以成績 行先,有的學生甚至不懂畫畫,要 從頭學。他表示無奈,「學校要速 成,根本沒可能!」余家豪指2D動 畫在香港較流行,但缺乏相關動畫 師來港授課,「動畫師是An actor with a pencil,學生缺乏演戲技 巧,難為動畫注入生命」。

■李嘉賢希望電視台能增設一個固定時間播放香港動 畫。(黃韻盈攝)

■《大龍鳳》是Morph Workshop參與第一屆動 畫支援計畫的作品。(黃韻盈攝)

而主力發展原創動畫的Morph Workshop,仍要靠外判才可維持營 運。李指出,做一套四分鐘的原創 動畫短片需時三個半月,對公司營 運的負擔頗重。他坦言,單以成本 計算,做原創動畫「其實係蝕」。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動畫講師馬 國樑透露,在香港做動畫創作只蝕 不賺,譬如一套動畫電影成本約1 億,但香港電影票房頂多只有6千 萬。如果想打入其他市場就更難, 「荷里活的動畫有保護機制,內地 則要靠錢、靠關係」。 Galaman是本土漫畫家劉冠瑤 筆下經過9個月「生產」、親自配 音和創作主題曲的動畫,甫在2011 年誕生已獲得不少獎項,促使他和 伙伴開設動畫公司Minimind Stu-

支援闢新路 冀開放電視台 香港動畫面對重重困難,近 年終迎來一絲曙光。香港數碼娛樂 協會與政府在2012年合辦了「動畫 支援計劃」,為小型動畫公司提供 資金、技術培訓及參加海外比賽的 機會等。 當初為了參加計劃而成立工 作室的李嘉賢認為這是一枝「強心 針」,既有一筆「絕無僅有」的錢 讓他們自由發揮,測試自己實力。 作為義務導師之一的馬國樑希望增 加名額,廣納有心投入香港動漫的 行列。因現時計劃正舉行第二屆, 名額只有15個,能參加的工作室不 多。當然,開放更多電視台才是最 有效解決的辦法,「首先要有途徑

播香港的動畫」。 香港動畫之路崎嶇難行,劉 冠瑤雖看淡前景,仍念頭多多:充 滿電影感的Galaman劇場版、二次 創作《美少女戰士》、動畫教學短 片……他認為,香港動畫勝在「咩 都可以試」。 李嘉賢還定下創作系列動畫 的目標,「直到現在仍有人叫我換 工作,但我不想只做一套動畫就放 棄!」

■Johnee Lau認為香港動畫「孤掌難鳴」,政 府不能只發放資助,行業需要有完整的配套才 能發展。(黃韻盈攝)

日本美國動畫發展成熟 日本和美國動畫是行內兩大巨 頭。日本動畫業有仔細的分工,包 括原畫、聲優和音樂等。根據日本 動畫協會的資料,2013年日本劇場 版動畫的收入高達470億日元。日 本文化廳十分重視動畫業,在2010 年委託日本動畫製作者協會舉辦「 青年動畫製作者育成計劃。」 美國動畫公司擁有一流的技 術和充足的資金,加上不愁行銷管 道,因此發展非常迅猛。例如著名 的彼思動畫製作室只出品了11部動 畫電影,但全球票房超過60億美 金。不少美國大學都有動畫課程, 教職員不乏資深動畫師。

P.27


記者 |湯澤洋 編輯|余庭瑋

有 機 農「有機」 業 了嗎? 教 育

食物安全一直備受市民關注,標榜天然及健康的有機農產 品雖然價錢較昂貴,卻大有市場,吸引不少農夫甚至是外行人 轉投有機農業。惟坊間開辦有機農業課程機構不多,且課程內 容脫節,難以幫到有機農夫發展。 現時除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免費 知識講座和耕作技術示範外,只有香 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會、菜聯社、綠 田園基金等農業組織自發舉辦有機農 業「入門課程」。此類課程一般由經 驗豐富的導師教課,結合理論和實 踐,協助有興趣的農夫邁向專業化耕 作之路。

課程貴材料舊

■佘常生憑藉累積的經驗成功轉 型。(湯澤洋攝)

六年前,佘常生看好有機農業市 場的前景,於是將自家養殖場改造為 有機農田,自己也從零開始學習有機 種植。 佘先生說他曾兩次與此類課程 「失之交臂」。剛剛轉型時,他打算 報讀入門的有機農業課程,奈何學費 太貴,只能另覓他法。「 嗰 時 兩 個 月的入門課程要2000元學費,我真係 唔捨得,最後只好選擇漁護署嘅免費 講座,課後向農友借少量種子回家試 耕」。

■有機盆栽種植可有效保證土壤肥力。(湯澤 洋攝)

P.28

近年,他本想再報讀課程提高自 己的專業知識,但詳細了解後發現, 「每年課程內容都一樣,已經失去吸 引力」。佘先生提到,最近有機農夫 都開始選用溫室大棚種植,新的耕作

方法能有效防蟲增產,亦伴隨新的困 難。「但課程設置仍不改進,農夫有 疑問都很難解答到,上課肯定獲益有 限」。 務農六年,佘先生主要通過漁農 署講座了解種植技巧,並向其他農友 請教經驗。他說自己曾因缺乏處理植 物病變的知識,只能放棄成片受感染 豆苗農地,幾年後才向農友學到有效 防治方法。隨著技巧的日積月累,他 的收成日益增加,近年開始在農墟銷 售有機蔬果。

課程轉型遇瓶頸 今年9月,由菜聯社及香港有機 生活發展基金合辦的「有機農場建設 和管理課程」,更因報名人數不足而 尷尬停班。自2003年開課,如此遭遇 還是首次。 今年的課程本應在9月10日開 學,每週日上課,只需80%課程出席 率,便可以在兩個月後畢業,並獲得 兩間主辦機構頒發的畢業證書。 菜聯社項目經理林小姐解釋,課 程自03年開班,隨着不少農友都修畢 課程,報讀人數不斷減少。「今年我


■農友Natalie曾瞭解過有關農業課程,但認為 效益不大而未報名。(湯澤洋攝)

■崔坤成是農場技術人員,今年應老闆要求報名 農業課程。(湯澤洋攝)

■農友將自己植物周圍的土壤翻松,使植物的根透氣。(相片由被訪者 提供)

們決定將課程轉型,希望農友學習農 場建設和管理」。她無奈地說,「沒 想到報名人數未過半,今年的課程不 會再開辦了。」 已有兩年有機耕種經驗的農友 Natalie認為,轉型後的課程因無助 解決農夫的實際需要,故無法吸引農 友報導。她表示,日常耕作中,農夫 遇到的問題都是突發和多變樣的,比 如未遇過的蟲害如何處理、新型的有 機肥如何使用,遇到類似難題時,「 農夫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人到實地調 查原因,然後指導及講解處理方法。 如果每週只能見導師一面,課程根本 不能提供實際幫助」。

此農場管理主任陳啟泰先生也談 到,「持有有機課程畢業證書,已經 成為大多數農莊的招聘條件」。一 年前陳先生也是為了求職,專門參 加「有機農業入門基礎課程」。他介 紹,課程有72學時,費用3000元,每 週六講解有關理論知識,週日到粉嶺 的農田實踐。畢業後,他成功獲聘, 但他認為自己只能算「半個農夫」, 因為「課程知識太淺,只能讓無基礎 的新人入行,但滿足不到實際耕作需 求。」

■位於大水坑的田媽媽有機農場,三年前開始為 農友提供耕作農地及技術支援。(由被訪者提 供)

「我只是為證書」 「對於農場,員工有畢業證書可 以更好提升其專業形象;而如果是入 行新人,證書會是你工作機會的敲門 磚。」崔坤成說。 崔坤成是田媽媽有機農場的技術 管理人員,今年他報名了「有機農場 建設和管理課程」,但無奈接到停課 通知。談到報名原因,他坦言「這 是老闆的要求,我只是為了獲得證 書」。

■陳啟泰一年前通過相關課程成功應聘到工作,現為某農場管理主任。(湯澤洋攝)

P.29


記者|黃芍琪

記者|余庭瑋

港 香 過 走 帶 踏扁

每逢星期二的中環碼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年輕人聚精會神,游走在兩支燈柱之間、僅得半

隻腳掌闊的「鋼線」。這種叫「走扁帶」的活動,是由登山者從走鋼線運動的基礎上改良而來, 參加者需在離地約一米的繩上平衡,是一項能鍛煉全身肌肉協調的全身運動。若想追求更大刺激, 更可將扁帶離地至一個人的高,或是到高山湖泊挑戰。

安全過踏單車

部分參加者更會到不同地形玩走扁 帶。

訪問當晚正值三號風球,但仍有不 少活動愛好者冒雨前來中環十號碼 頭。有一年經驗的 Iolanthe 認為, 一個人的體重量足以穩定扁帶,更何 況只要能平衡到就沒有問題。曾於大 澳、雙鹿石澗,甚至到東龍島玩扁帶 的 Max 亦表示同意,他指受傷最嚴重 的一次也不過是有一次因為雙手沒有 空出來平衡身體以至擦傷。Max 更形 容,「走扁帶安全過踏單車 !」。 自從暑期的一個電視節目《走過足球 聖地》裡介紹過,走扁帶的知名度大 增。Max 指剛開始接觸時,沒有太多 人玩。但近幾個月,參加人數不斷上 升,逢星期二更是每條柱都有扁帶,

上山下海挑戰極限

P.30

除了在地面走扁帶,他們也會到沙 灘,草地及湖泊走扁帶,這些地方更 是練習花式動作的好地方。有兩年經 驗的 Jonny 表示,於沙灘,草地及水 上面玩無需擔心跌倒的問題,玩一些 花式如彈跳的動作,也較與石屎地練 習安全,但他們也提醒參加者,要留 意湖面旁的石頭,也要留意水深是否 足夠,否則跌倒於湖面旁的石頭更易 受傷,其他則與地面玩扁帶無大分 別。當日記者便看到 Iolanthe 不小 心跌倒於石頭上,幸好沒有大礙,只 是擦傷。

■走扁帶玩法方便,只需一條扁帶即可。 (網絡圖片)

■參加者逢星期二會於中環十號碼頭聚集 (黃芍琪攝)


記者曾分別到湖泊以及碼頭試玩 走扁帶,雖然有人攙扶,但要站穩也 不容易。即使成功找到重心,不到一 分鐘也會跌下來。對初學者而言,在 地面的感覺反而較湖泊安心,因為能 看得見扁帶與地面相差的高度,到湖 泊玩不單要留意水深,更要擔心湖面 旁的石頭,即使從水深處上帶也沒有 想像中容易。記者連扁帶都未曾成功 爬上過,更別說要行走及練習花式動 作。

場地不足 覓地艱難 香港地少人多,公共活動空間更 是少之有少。來自英國曼徹斯特、有 四年玩走扁帶經驗的 Edward 及來自 倫敦的 Sei 都指,英國有不少的公共 空間可以玩扁帶,如公園和草地,但 相反香港則非常缺乏這類公共空間。 彈床公園內也有扁帶,但他們對 彈床公園的評價好壞差半,有的認為 彈床公園內的扁帶是花式扁帶,並非 普通的扁帶,並非設計給初學者,加 上公園內比較擁擠,有不少參加者是 小孩,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初學者練 習,但 Edward 則認為這一種與健身 房,體育館合作的方式,讓扁帶成為 室內活動,也讓更多有機會接觸到這 項運動。

有四年經驗的 Moore 指,中環碼 頭可算是較大的公共空間,能同時綁 上大約十條扁帶。但於中環十號碼頭 開初舉行活動時,也曾受到管理員的 阻撓,但慢慢就放寬。不過 Max 指, 若有人投訴,警察仍然會依法辦事趕 走他們。他們曾有人到赤柱、西灣、 美孚及旺角等地玩走扁帶,惟多被管 理員趕走而不歡而散,故中環碼頭成 為他們僅有的「避風塘」。

注意安全 樂極勿生悲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體育運動 科學系鄭植之教授指,初學者可以試 玩較矮的扁帶,即使從繩上跌下來, 受傷機會也較低。但若然初學者使用 不當的方式落地,就有機會扭傷甚至 令頭和頸受傷。即使是有四年經驗的 Edward,也曾因落地方法不對扭傷手 腕。 鄭教授提醒參加者跌下來時應 用手先落地卸力,減低受傷的機會, 並在地面鋪軟墊作保護。

■小朋友在爸爸的幫忙下也能成功走上扁帶。 (黃芍琪攝)

另外,鄭教授指在扁帶上進行跳 躍的動作,使扁帶的反彈力大大提 高,若然長期使用不當的姿勢,會增 加脊椎受傷的風險。若赤腳走扁帶也 要留意,鄭教授指有案例是參加者 用腳趾夾著扁帶,因靈活度減低而受 傷,他建議參加者穿薄底鞋,既感受 到扁帶也能減低受傷機會。

■想挑戰難度,可嘗試學 Edward(左)與 Sei(右) 同時跳上扁帶。(黃芍琪攝)

■在湖泊走扁帶,較地面不用擔心跌倒的問題。(黃芍琪攝)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體育運動科學系鄭植之教 授認為,初學者可於地上鋪軟墊及跌落地時用手卸 力,減低受傷機會。(黃芍琪攝)

P.31


記者|宋亮凝

編輯|葉考欣

高爾夫球場欠監管

私人場貴 公眾場素質欠佳 政 府以私人遊樂場名義,每年 以低至一元租出高爾夫球場(下稱高 球),但私人遊樂場入會費高昂,如 香港中華游樂會的入會費高達 40 萬 元,而公眾開放時間多在非繁忙時間 ( 例 如 上 午 09:30 至 11:00), 未 能真正惠及市民;公眾高爾夫球場設 施在數目、位置、開放時間及素質 上,均不能滿足高球愛好者需要。香 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表 示,若政府有適當監管,私人遊樂場 有助補充政府在康體設施上的不足。 但亦有民間團體認為高球入場費昂 貴,是「有錢人玩意」,無助體育發 展。

私人遊樂場地 補政府運動場地不足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 德指,政府一直沒有完善的體育政策

P.32

照顧不同群體的康體需要,以致某些 運動場地不足,而私人遊樂場地正正 是很好的輔助配套,補足政府在康體 設施上的不足,平衡各群體的需要。 他稱私人遊樂場地需履行契約條文, 開放予公眾使用,有助推廣體育,幫 助進行精英培訓及促進康體發展。

高爾夫球公開賽。他補充,「私人遊 樂場其下的高爾夫球場有助解決公眾 場地的不足,讓高球吸納新血,而有 素質的球場亦有利運動員的培訓」。

立法會議員胡志偉舉例,「南華 體育會」設有多種體育設施,提供不 同訓練課程予青少年及成年人,入會 費用和場地收費都大眾化,如游泳成 人每節 $22,保齡球每局約 $30,真 正做到運動推廣。

民政事務局根據「契約政策」監 管私人遊樂場地,胡志偉直斥當局一 直以來「無執行、無檢討、無承擔」, 致私人遊樂場地產生問題。

中國高爾夫傳媒協會委員鍾兆倫 指,與政府相比,私人遊樂場較願意 投放更多資源,其設施和管理有一定 水平,素質也更有保證。他以高爾夫 球場為例,粉嶺高爾夫球場保養得 宜,屬國際級球場,自 1959 年起已 被用作舉辦亞洲及歐洲巡迴賽及香港

私人遊樂場地欠監管 收費高時間少

他指私人遊樂場地開放予公眾時 間極之不足,「它們每月只需對公眾 開放最少 50 小時,以每項設施計算, 即一小時開放三項設施也會計算作 3 小時」。鍾兆倫指其公眾開放時段屬 非繁忙時間,如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平 日只於 9 時 30 分至 11 時 30 分對外 開放,且收費較高及透明度低。現時


公眾不能查閱私人遊樂場地的使用情 況。本報曾向受「契約政策」規管的 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查詢高爾夫球場地 的使用率及公眾的使用情況,俱樂部 已「不能披露」為由拒絕。 民政事務局被批評對私人遊樂場 地監管不力,當局回覆時指,會以私 人遊樂場地提交的季度報告作監察工 具,同時查核季度報告資料的準確 性,並根據投訴採取行動。

政府高球場求過於供 康文署轄下的高爾夫球練習設施 僅有 4 個,分別位於屯門、和宜合道、 順利邨及港島東體育館。和宜合道練 習場每周只開放 12 小時,順利 邨 及 港島東體育館分別只有三條發球道, 未能滿足市民需要。 據康文署提供的數據顯示,其轄 下的高球設施過去三年使用人次累積 上升 10.7%,2013 年達 21.1 萬人次,

21.13%。

■胡志偉指負責監管的民政事務署一直「無 執行、無檢討、無承擔」。 ( 宋亮凝攝 )

其中屯門高球中心周末及假日每日 平均使用率逾 51 ﹪。鍾兆倫指政府 經常誤以為室外場地未爆滿等於設施 足夠,但事實上「每日平均使用率」 卻包括非繁忙時段,即清晨及夜間時 份,有時亦因天氣問題讓場地空置, 但繁忙時段卻經常「迫爆」,所以使 用率並不代表場地足夠。 由政府免費借出土地,賽馬會斥 資興建的滘西洲公眾高球場更長期爆 滿,球場回覆指每年使用人次達 20 萬。其球場最早可於 7 天前以電話預 訂,曾在開放訂場的首小時內錄得近 六萬次來電。

地方少 素質欠佳

■順利邨及港島東體育館室內高爾夫球發球道 分別只有三條發球道。( 宋亮凝攝 )

註一

公眾高球練習場的位置亦欠佳,雷 雄德表示康文署的設施有「地區性問 題」,非處於交通便利的位置,又不 配合人口分佈。鍾兆倫稱質素較好的 屯門高球中心地區太偏僻,只能滿足 該區人士使用,而滘西洲的公眾高球 場更要在西貢乘搭航程 15 分鐘的渡 輪才能到達。

公眾高球練習設施的素質亦不能 滿足高球愛好者的需要。鍾兆倫指部 份設施根本不適合打高球,如港島東 體育館及順利邨的室內球道長度只有 10 碼,但練發球至少都要 200 碼, 直斥「政府公眾高球場質素未如理 想」。雷雄德亦指除屯門發球場外, 其他公眾場地的設施欠佳,「只是鋪 塊墊改良一下」。雷指室內場只適合 讓初學者掌握揮杆感覺,有學過高球 的人都不適合使用室內場。而現時順 利邨室內球道的假日平均使用率僅有

種類 / 性質

公眾 $20 室內高爾夫球練習場 ( 每 ( 康文署順利邨體育館 ) 小時 )

私人遊樂場 $52 ( 香港中華游樂會 )

室外高爾夫球練習場 ( 每小時 )

$48 ( 康文署屯門高爾夫球中 心)

$80 ( 九龍塘會 )

18 洞高爾夫球場 ( 每次 )

$660-$780 (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 夫球場 )

$1200 ( 粉嶺高爾夫球場 ) (註二)

註 1: 收費表內為平日價錢 註 2: 為香港身分証持有人可享有之優惠價格,如每年使用超過 12 次,將會 按正價收費港幣 $2,000

■鍾兆倫表示私人遊樂場地的設施和管理更切 合市民所需的質素。( 宋亮凝攝 )

整合私人遊樂場地 縮短合約年期 鍾兆倫指政府當務之急是加強對 私人遊樂場地監管,確保場地收費合 乎水平,開放繁忙時段予公眾使用, 並增加管理的透明度,讓公眾能夠查 閱該場所的使用情況。他又建議政府 應縮短現時為期 15 年的續約年期, 以加強私人遊樂場地委員會的危機 感,讓他們在受壓的情況下承擔社會 義務。 胡志偉則認為政府可嘗試整合私 人遊樂場地,妥善運用土地,發展體 育運動,做到公共資源均衡共享, 「政府應盡快全面檢討契約,收回失 去存在價值的私人遊樂場地」。

私人遊樂場地契約 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屬特殊用途契 約,需提供設施作康樂用途。所有契 約持有人均可以自行決定與任何團體 或組織合作,推動體育發展。根據契 約規定,私人遊樂場地需提供「開放 計劃」,列明開放設施的項目、時數 及節數等詳情供公眾查詢,並按「收 回成本」的概念來設定收費。

P.3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