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16-17年 第4期

Page 1

04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實驗刊物

12 月號 期 2016/17 年 專題 / 本土特色工藝系列 醫療 / 紓緩治療缺資源 港談「好死」成難事


| 封面故事 屯門泳灘現油污垃圾 學者:報告未反映現實 水質數據平穩 泳客批污染趨嚴重

P. 3 - 5

| 新聞專題 性罪行查核力度不足 立法遙遙無期

P. 6 - 8

西九內商業攝影收費 收窄公共空間自由

P. 9 - 11

| 本土特色工藝系列 欠統一準則 街頭工匠難獲發牌

P. 12 - 14

美麗動人 只需一「線」──古法線面

P. 15 - 17

拼貼香港點滴──紙膠帶設計師梁家琪

P. 18 - 20

12 月號

| 醫療 紓緩治療 缺 資源 港談「好死」成難事

P. 21 - 23

| 教育 教局擬設基本法檢視工具 恐教學為名監察為實

P. 24 - 25

| 人物專題 打破禁忌 90 後少女「引人入性」

2

P. 26 - 27

04


封面故事 |

▉ 蝴蝶灣泳灘的防鯊網上積聚各類垃圾,包括紙杯、即棄餐具及膠袋等。

屯門泳灘現油污垃圾 學者:報告未反映現實 水質數據平穩 泳客批污染趨嚴重 自 2009 年起,香港西部水域有多項基建上馬,如港珠澳大橋及屯門接 駁赤臘角隧道工程,海底工程亦趨頻繁。本報記者翻查過去 10 年來的泳灘水 質年報,發現該區域水質數據平穩、未見異常。不過,有居民及議員都認為報 告不符實況,學者更指現時屯門泳灘水質已經不適合泳客使用。 記者、攝影:羅智堅 編輯:姚慧儀

3


▉ 香港中文大學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建議政府參考現時空氣檢測方式,在重點水域設立恆常監測站,每日進行水質檢測。

環保署泳季驗水質 學者稱參考值低

學者:港珠澳三跑工程礙排污

居住於屯門的蝴蝶灣泳灘常客曾女士表示,她見證

對於屯門海水水質不佳的成因,陳竟明認為,香港

該處近 6 年的海水受污染情況日漸嚴重,「下雨後海面

西部水域地貌呈「漏斗」形狀,受污染的水流一旦進入

更會佈滿垃圾與膠袋」。翻查紀錄,屯門蝴蝶灣泳灘的

灣內,污染物將較難離開該區水域。他續解釋,該區的

大腸桿菌含量,今年 7 至 8 月被環境保護署(環保署)

潮汐本來能消除水域的污染,現在則受到港珠澳大橋及

評為水質「欠佳」及「極差」水平,每 100 毫升含有超

第三條機場跑道工程的干擾,「潮汐不能像以往一樣把

過 180 個大腸桿菌。但根據環保署多年水質年報均顯示

污染物稍為帶離(西部水域),更把這區變成一個大三

(見表 1),屯門區一帶泳灘的各項水質數據表現平穩,

角」。

變化較明顯的大腸桿菌含量亦未有超出本港的準則,水 質年報未有反映出曾太所說「污染日漸嚴重」的情況。

此外,現時屯門海域對出的大小磨刀及青洲一帶亦 正進行污泥卸置工程。由於工程涉及挖掘海床,陳竟明

香港中文大學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指出,現時 水質年報以至泳灘抽查的方法均未能反映實際的污染情

指,工程有機會令沉澱的毒素與重金屬再次揚起,水質 也會變得更混濁。

況,「由於環保署只會於泳季時每星期抽查泳灘水質一 次,因此數據的持續性極低,參考價值也不高。」他更 直言,「我完全不建議泳客在屯門一帶泳灘游泳」。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在推展該卸置設施項目前, 當局已聘請顧問作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訂立工程期間所 需措施確保水質,當中範圍包括屯門區一帶泳灘,例如

4

環 保 署 回 覆 指 現 行 水 質 抽 查 安 排 已 足 夠, 符 合 國

蝴蝶灣、青山灣。署方亦承諾工程完成後會鋪上一層不

際 慣 常 做 法。 署 方 又 指, 屯 門 區 6 個 憲 報 公 布 泳 灘 自

少於 3 米厚的清潔海泥,以恢復原來海床樣貌及防止污

2005 年的全年評級一直維持在「良好」或「一般」,

染物釋放至鄰近水域。環保署則指,蝴蝶灣海域附近工

今年泳季的監測數據顯示該區泳灘的每周水質等級大多

程自 2013 年開展至今,環境監察結果均顯示工程並沒

是「良好」或「一般」,適宜開放予市民使用。

有對泳灘附近水域的水質造成影響。


2009

2007

2008

港珠澳大橋 正式動工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鹽度

24.5

23.0

25.2

23.8

25.3

23.2

22.6

23.7

23.3

混濁度 ( 括號為差距 )

14.2

9.4 (7-30)

11.8 (2-43.7)

8.4 (2.5-18.1)

8.6 (1.6-27.9)

大腸桿菌 (每百毫升 )

84

56

49

30

41

8.4 6.95 9.17 9.57 (2.2-21.9) (3.05-25.4) (2.85-28.1) (2.89-22.3)

42

71

38

98

█ 表 1:2007-15 年蝴蝶灣水質年報各數據平均值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半百躉船停岸邊 泳客曾見油污 楊智恒則指出,政府既然已抽水樣本作化驗,應該 曾女士亦稱早上游泳時經常能聞到濃烈的汽油味,

同時驗其他項目,讓市民更加了解現時水質情況,「事

也曾在泳灘附近海面看過一大灘黑色油污,有時泳客更

實上,雖然香港的生物性水質標準並非嚴重落後外國(見

會沾上濃烈的汽油味,「那股氣味就算洗數次澡也無法

表 2),但檢驗項目的指標以至種類均有所不足」。

清除」。記者於 11 月 6 日下午在屯門碼頭至蝴蝶灣一 帶岸邊巡視,發現灣外停舶了近 50 艘躉船。

楊智恒直斥政府未有認真對待屯門區水質問題,又 指當局每次回應該區海水污染的源頭時,均無法給予確

對於有泳客沾上油污,陳竟明指人體若長期接觸受

切答案,僅以「推斷是鄰近基建工程造成的影響作回應」,

油污污染的海水,會有慢性的健康危害。但他表示,油

是不科學的做法,「政府無辦法、無措施去解決屯門區

污遇上陽光就會蒸發,除非大範圍出現油污問題,否則

海水污染問題,更遑論找出問題元兇與追究責任。」縱

不會嚴重影響生態。環保署指,由本年 1 月至 10 月,

使水質未如理想,楊智恒不建議關閉泳灘,因假日蝴蝶

在屯門區水域共發現 2 宗油污個案,均屬輕微程度。

灣泳灘仍有逾千人次使用,反映附近居民對泳灘的需求。

區議員:政府欠措施解決海水污染

環保署表示,大腸桿菌是監測泳灘水污染時常用和 受國際公認的「指示性細菌」之一,其含量可有效代表

本港現時恆常水質檢驗只公布大腸桿菌含量,陳竟

海水受糞便污染的程度,及顯示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存在

明及屯門區區議員楊智恒均質疑此制度。根據《水污染

可能性及相關性。至於其他細菌,由於種類繁多,並於

管制條例》,水質指標須考慮美觀程度,條例指水不應

水中的含量通常偏低,署方認為大多不適合納入泳灘水

有令人不快的氣味或變色。陳竟明建議政府將其他因素

質常規監測當中。

如氣味,包含在檢測及公布之列。 █ 表 2:各國生物性海灘水質指引 / 標準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國家 / 地區 / 組織

檢驗項目

合格指引 / 標準 ( 每 100 毫升的細菌數量 )

香港

大腸桿菌

≤180 個

歐盟國家

大腸桿菌 腸內腸道鏈球菌

≤500 個 ≤200 個

美國

大腸桿菌 腸道鏈球菌(淡水)

≤35 個 ≤33 個

澳洲

糞大腸菌 腸道鏈球菌

≤150 個 ≤33 個

世衛

腸內腸道鏈球菌

≤200 個


▉ 查核機制可協助僱主評定僱員是否適合從事與兒童或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有關的工作。

性罪行查核力度不足 立法遙遙無期 近日註冊社工、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康橋之家前院長張健華被揭發曾捲入 3 宗 涉嫌非禮或性侵智障女院友的風化案。11 月再有一名女事主向警方舉報張健華, 聲稱就讀小學期間多次遭其非禮。一連串事件,引起社會對性侵犯的關注。有社 福團體批評,現行的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下稱查核機制)不足以保障弱勢 人士,促請政府盡快立法強制僱主及僱員申請查核,同時擴大僱主的查核範圍, 例如現職僱員亦需接受查核 。 記者、攝影:梁穎端 編輯:許卓非

6


新聞專題 |

▉ 現時,僱主不可以要求職務與兒童或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有關的僱員申請查核。 僱員只可以在星期一至五,到灣仔警察總部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辦事處辦理申請查核手續。

非強制性查核 僱員或拒絕要求

社福界促請政府立法 保安局:須慎重考慮

現行的查核機制列明,聘請僱員從事與兒童或精神 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有關工作的僱主,可要求準僱員或將

蔡蘇淑賢透露,在查核機制推出初期,關注兒童團

會續約的僱員申請查核,至今已實施 5 年。僱主可得知

體曾向政府提出立法要求,前任政府承諾試行期後,會

僱員「有」或「沒有」查核機制列表所載的性罪行定罪

檢討機制的成效並考慮立法,但其後不了了之。她批評

紀錄,而不會得悉詳情。

政府不負責任,「機制推行 5 年,現時看不見政府有任 何立法的準備,跟當初的說法有差異。」

設立查核機制的宗旨是加強保護兒童及精神上無行 為能力人士,然而該系統只屬於行政機制,即政府並無

保安局回應指,是否需要強制要求僱主或僱員申請

強制僱主及僱員申請查核,引來社福團體的大力批評。

查核,涉及多種複雜問題,任何與強制查核而引伸的立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復康服務總主任郭俊泉促請政府盡快

法工作,須配合現時法律改革委員會就性罪行條文的全

立法,規定殘疾人士院舍的僱主必須查核僱員有否性罪

面檢討。 由此可見,政府就是否需要立法仍然未有共識。

行紀錄,避免曾犯性罪行人士再次接觸精神上無行為能 力人士,減低他們遭受性侵的機會。

機制欠立法基礎 缺完善配套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補充,立法可以減

防止虐待兒童會助理總幹事侯月琼提出,現時查核

少現行機制存在的爭議。她舉例,幼稚園老師視申請查

機制缺乏配套措施,以致查核機制沒有立法基礎,「查

核為「入行條件」,但是同樣需經常接觸兒童的幼稚園

核機制本來是一個好的建議,但因缺乏完善配套,令機

清潔工人卻未必認同查核需要,可能會拒絕僱主的要求,

制變成擾民措施。」現時僱員只可到灣仔警察總部辦理

甚或轉投其他工作。

申請手續,容易造成僱員不便。侯月琼建議增加辦事處 地點,或增設網上申請服務,以便僱員辦理手續。

7


▉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 邵家臻認為須就查核機制立法,以加強對兒童和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的保障。

除了申請過程不便,僱員申請查核時需要繳交 115 元,每次延續查核結果亦需付 76 元。侯月琼指,機制

的風險。不過,她強調需要平衡風險與私隱,在保護兒 童的同時,也需要顧及補習導師的私隱,避免造成濫用。

沒有明確表明款項應由僱主還是僱員支付,或會引起勞 資爭議,建議政府可考慮改為免費。蔡蘇淑賢補充,百

及容許家長要求私人補習導師申請查核,保安局回應指,

入人士的經濟負擔,建議政府推出鼓勵措施,減輕他們

會確保查核機制有足夠處理能力後,才逐步考慮是否擴

的財政壓力。

大範圍。

現職員工、私補導師不受規管 查核力度嚴重不足

8

對於會否考慮讓僱主可以要求現職員工申請查核,

多元的費用足以構成幼稚園清潔工人、校巴司機等低收

性罪行列表不包括露體 邵家臻:應檢討但勿隨便修訂

查核機制推行之初,只容許僱主要求準僱員及外判

現行查核機制只會透露僱員「有」或「沒有」列表

僱員申請查核。去年開始,私營補習中心或興趣活動機

當中羅列之 30 多項性罪行,包括強姦、與女童或精神

構的僱主亦可要求合約續期僱員申請查核,但至今現職

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性交等,但不包括偷窺、偷拍、露體

員工仍不在查核範圍之內。郭俊泉認為,政府應容許僱

等行為。若僱主未能透過機制獲悉僱員曾犯上述行為,

主查核現職員工,不過由於牽涉人數眾多,他建議需給

或會增加弱勢人士被傷害的風險。蔡蘇淑賢強調,這些

足夠時間予各企業和機構的僱主實行措施,同時提供額

行為同樣會對兒童造成心理打擊,要求政府重新檢討列

外資源以資助受影響人士的申請費用。

表範圍,亦提議開放公眾討論哪種行為可納入列表之中。

除此之外,查核機制亦不容許家長查核私人補習導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同意應該檢討列表範

師 的 性 罪 行 紀 錄。 在 2011 至 2012 年 期 間, 香 港 電 台

圍,但強調不可隨便修訂或擴闊「性罪行」的定義。他

前兼職唱片騎師陳震杰上門補習時,曾性侵犯兩名男童。

舉例說:「偷窺與強姦相差很遠,若把成長歷程的性好

而在 2014 年,一名女補習導師曾在寓所與 15 歲男生

奇(例如偷窺行為)等同性罪行,會造成道德恐慌。」

發生性行為。蔡蘇淑賢指,私人補習十分普遍,家長未

邵家臻認為,需要經過法律界和社會人士的共同商議,

能得悉補習導師是否曾犯性罪行,或增加兒童受性侵犯

才可以修訂性罪行的定義。


新聞專題 |

▉ 西九文化區一直是市民熱門的攝影地點,惟若要進行商業攝影則需事先向當局申請。

西九內商業攝影收費 收窄公共空間自由 西九文化區附近風景優美,一直是市民熱門的攝影地點,惟若要進行商業攝 影則需事先向當局申請。《西九文化區(公眾休憩用地)附例》只訂明攝影者必 須事先申請,但並沒有列明當局可就此收取行政費。記者實測嘗試申請拍攝婚照, 管理公司卻要求收費。有團體認為政府於公共空間用地的管理政策僵化,令市民 使用空間的自由受制。 記者、攝影:陳正心 編輯:李慧娜 9


新法例無指明申請可收費及計算機制

照均要申請:「若你不一早申請影婚紗相,你到入口時, 應該已經會有保安人員阻止你入場」,並建議記者最好

西九文化區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自 2012

先申請或致電租務方面的部門查詢。

年落成後,一直是深受市民歡迎的公共休憩用地,除了 可供市民享受各種休閒活動外,西九文化區偶有租借場

記者再致電西九管理局場地租務部門詢問,指自己

地予不同團體作各種文化及商業活動。西九文化區由法

是以視覺藝術系學生身份拍攝作品,又獲答覆指非商業

定機構西九管理局管理,據《西九文化區(公眾休憩用地)

攝影可以毋須申請:「若你是學生、非牟利的話,據上

附例》指明,一般市民、業餘人士或團體均可於場區內

年通過的法例,你可以免收費和申請入場。」當記者指

進行拍攝或婚禮攝影,使用西九場地的商業及專業婚照

自己的拍攝工作將會涉及一場收費的展覽活動,該員工

攝影師,則須事先向該局取得許可證。但是,法例只列

又立即指其將需要申請和收費:「收費方面我們將要再

明攝影者必須事先申請,並沒有提到具體細節,如管理

等同事覆你。」惟記者於截稿前未獲回覆。

局可收取行政費、牌照費,以及當局以何機制計算出收 費數字。

被趕走攝影師 : 管理員只以肉眼判斷不合理 前線員工與租務部門口徑不一 商攝申請定義模糊

攝影師陳先生於上月亦有類似遭遇,他於西九草地 替共十人拍攝婚紗照,遭到兩名工作人員勸阻,指婚攝 屬於商業攝影,需要事先向當局取得許可,並支付 2 千

記者親身到西九辦公室,詢問以學術用途拍攝婚照 是否需要申請,但員工回應指無論什麼身份入場拍攝婚

10

元年費,每次申請租用場地作攝影之用則要支付 5 百元。 最終,陳先生一行人停止拍攝並離開西九文化區,感到


▉《西九文化區 ( 公眾休憩用地 ) 附例》指明,使用西 九場地的商業及專業婚照攝影師,須事先向該局取得許 可證,但法例卻沒有訂明可以就此收費。

不解和不滿,「我到其他公眾地方,如大嶼山迪欣湖拍

規定實行上有困難:「本來原意是想減少會影響到其他

照都不會被趕,真的不明白西九為什麼可以這樣趕走攝

地區使用者的攝影活動,但最後反而影響一些享受攝影

影師。」

的普通市民。」她希望政府和當局可考慮減少以「十不准」 的管理模式管理公共空間:「管理局有好大權威和權力

他又質疑當局的管理人員以何準則界定拍攝者是屬

去決定何謂『危險』和『影響他人』的活動,但事實上

於商業攝影,「如果我幫朋友影婚照,他(管理員)又

其他使用者根本不介意。在這些硬性規定如不准做攝影、

會否趕走我呢 ? 根本他只是以外觀來判定攝影有否商業

不准玩球類活動等下,市民難以活用所謂的公共空間,

成分。」他被呼籲離開西九文化區時,並沒有其他人於

只可被逼參與官方於場地安排的活動,不算可真正自由

西九文化區進行活動,因此相信自己的攝影不會影響其

使用公共空間。」她建議西九管理局重新檢視現時場區

他場地公共空間使用者,他認為管理方驅趕攝影師的行

內的守則,並放寬部分的規定,令市民可享有更大自由

為是剝奪了他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而總共 2 千 5 百

度使用公共空間。

元的申請費用亦過於昂貴:「如果用當局的計算方法, 我每次到西九草地影相都要額外再付逾 5 百元,若顧客 或朋友堅持要到草地影相,我就會要蝕很多。」

西九文化區屬於由私人管理的公共空間。現時,本 港的政府管理場地例如公園、遊樂場、泳灘、郊野公園、 舊立法會和政府總署外草地等,若屬個人名義拍攝無須

「十不准」管理模式 難以活用公共空間

事先申請;而屬「私人公共空間」如馬灣公園、尖沙嘴 1881 Heritage、迪欣湖均可自由拍攝。

西九文化區關注小組發言人陳寬兒表示,即使相關 規定已立法,但仍有修改的空間。她認為,現時的政策

11


| 本土特色工藝系列

1

4

5

小販工匠近日獲得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考慮發牌,率先於觀 塘及屯門區議會內進行磋商。然而根據食環署的記錄,不是所有工匠亦 能獲發牌,如屯門區記錄在案的 10 名工匠中,只有 3 名線面師通過發 牌建議,其他工藝的工匠則未曾與有關方面接觸。有工匠批評署方發牌 的準則模棱兩可,令人無所適從。 記者、攝影:李瑩 編輯:葉懿德 食環署持發牌主動權 審批過程繁複

一直未見政府簽發牌照。聽聞將會發牌的消息後, 他顯得十分高興,並期望工藝可以一直傳承,讓 香港的街頭小巷中,仍可保留具本土特色的字體。

經去 年 立 法 會 討 論 後, 食 環 署 表 示 因 應

12

社 區 需 要, 考 慮 向 具 本 土 特 色 的 小販工匠發

署方將依據調查記錄的工匠數目,就其經營位

牌,如:補鞋匠、鐘錶修理匠、鎖匠、磨刀匠、

置諮詢不同政府部門的意見。如各部門沒有異議,

線面師和代書人等。現年 70 多歲的街頭書法

食環署遂向工匠確定發牌意願,再將個案遞交至

家 胡 丁 強( 胡 伯 ), 為 現 時 全 港 僅 餘 四 名 鑿

區議會討論。但諮詢部門各有考慮因素(見表 1),

字 工 匠 之 一, 他 表 示, 已 等 待 發 牌 多 年, 惟

令審批變得繁複。


2

3 █ 圖 1,5:胡伯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十分享受自己的鑿字工藝,並 對此感到自豪。 █ 圖 2,4:鐘錶修理匠陳興的攤檔位於兩間店鋪之間,經諮詢後被 指阻街。但另一相似個案則獲發牌機會。 █ 圖 3:妹姑在屯門新墟街市外經營線面美容,月入只有 3000 元, 牌照費用對她而言十分昂貴。

發牌準則模糊 「阻街」定義不明確 觀塘區登記的 17 名小販工匠中,共有 5 名工匠獲 署方主動邀請發牌。而位於裕民坊的 4 名工匠中,只有 1 名補鞋匠獲發牌機會,其餘 3 名工匠均表示署方未曾 接觸他們。陳師傅(化名)是其中之一,他批評署方「只 是在裝模做樣」,沒有誠意發牌。他早前曾多次向區議 員及立法會議員求助,署方回覆指會積極跟進,卻換來 一連串的嚴厲打擊。他明白署方的發牌原意,但認為有 關方面需確立發牌準則,才能保障各行各業的工匠免於

諮詢部門

考慮因素

消防處

消防安全風險和緊急 車輛通道

警務處

道路設施、路面面積 和人流

運輸署

車站運作和緊急車輛 通道

「走鬼」和被檢控的煩惱。 鐘錶修理匠陳興於物華街擺檔 30 多年,署方向各 政府部門諮詢意見後表示,他的經營位置「阻街」而不 獲發牌,陳興認為發牌過程繁複,更不明白署方對「阻 街」的定義。 在開源道行人天橋底的補鞋匠鄧女士則表示,審批 過程尚算順利,食環署曾先後兩次與其接觸,指其位置

與沙井蓋保持最少 3 地政總署、路政署、 米距離 渠務署 對維修及新建工程的 影響

不「阻街」,予以發牌機會。但個案仍等待區議會討論

民政事務總署

對居民的滋擾和街道 阻塞

惟要考慮到道路安全、人流及對附近店鋪的影響,有部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車站運作

審批,發牌與否仍存有變數。 觀塘區區議員黃子健表示,區議會都持開放態度, 份個案的位置仍需要斟酌。對於有部份個案未獲署方交 上區議會討論,他指出,署方有向他們交待因由,如有

來源 : 有線新聞及其他報導

關位置人流太多,會造成阻街等,但未有遞交詳細報告 予區議會查閱。他期望署方可與小販工匠再次接觸,了 解他們的經營情況,再三考慮簽發牌照的事宜。

13


署方記錄過時 工匠發牌受阻 屯門區區議員朱順雅指,曾接觸在屯門新墟仁愛廣 場上經營多年的補鞋匠,但署方未有把他們記錄在內。 她批評署方記錄過時,未能確保每個經營中的工匠均獲 諮詢及發牌機會,期望署方能釐清發牌的標準,釋除議 員在有關發牌後對社區影響的疑慮,例如小販數目會否 因此變多,才可在區議會上詳細討論。 食環署回應查詢時指,是次簽發工匠小販牌照目的 主要是跟進 2009 年實況調查中,在各區已獲確認在街 上 經 營 多 年 的 無 牌 工 匠。 由 於 署 方 不 鼓 勵 更 多 新 人 加 入,避免出現阻礙及滋擾居民的情況,現時不考慮進行 新一輪實況調查。因應記錄外的個案,署方將會進一步 向區議會了解情況,而未獲發牌的工匠,則可選擇向署 方提出一些新地點作考慮。 鐘錶修理匠陳興不獲發牌後,署方表示會重新評估 ▉ 屯門區區議員朱順雅認為,憂慮小販工匠的數目會隨著發牌而 有所增加實屬正常不過,盼發牌後不會對居民造成滋擾。

他的情況,現時仍在處理當中,但他期望能在原址經營, 指成功後會盡力配合牌照的要求。

發牌無助工藝傳承 制度違背目的 政府發牌原意為傳承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工藝,卻不 鼓勵新人加入。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梁志遠批評,現 時在職的工匠年時已高,要傳承及保育文化,必須吸引 新人入行,署方沿用不合時宜的數據簽發牌照,欠缺更 新的實況調查,只是在進行「假保育」。 另一方面,他認為「小販工匠阻街在所難免」,牌 照所規劃的位置亦太小,未能切合工匠的需要。因此, 梁志遠期望當局設立小販友善措施,例如放寬位置上的 要求,令工匠有效發揮其社區功能,工藝亦得以傳承。

▉ 觀塘區區議員黃子健認為,工匠可以透過區議員主動接觸食環 署,增加發牌的可行性。

14


線面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等地去除面毛的傳統方法,2014 年,更被選為香港非物質文化 遺產之一。早前,食環署有意發牌予街頭線面師,卻遭區議會以發牌標準未完善為由反對,有 街頭線面師認為此舉對保存此傳統工藝有一定打擊。11 月 26 日傳來好消息,屯門區議會通過 發牌給 3 位線面師。 記者、攝影:陳雅筠

視線面為娛樂 以一線闖天下

編輯:陳頴詩

線面師梁太的店舖位於上環,開業至今已有 20 年。

咬麻線端,線呈現蝴蝶形狀,並如剪刀般一開一合,從

店內裝潢以懷舊風格為主,如櫃上擺放著舊式包裝海棠

而去除面毛,最後為客人塗上防過敏的酵素,約半個小

粉、木製坐椅及天花上的吊扇等。現年 58 歲的梁太在

時便大功告成。梁太指線面有很多好處,「線面能將臉

內地出生,6 歲時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線面,起初她只

上的毛髮連根拔起,減慢毛髮生長速度,亦能將毛囊中

視這種傳統工藝為兒時玩意,「小時候沒有電視、玩具,

的毒素線走,令皮膚更光滑。」梁太用麻線為顧客線面,

於是線面就成了我的一種消閒娛樂,有空就會幫朋友線

收費為 150 元一次,稱收費夠她維生。

面。」她 80 年代在內地工作時先是學習剪髮,未有想 過以線面師作職業,「在機緣巧合之下,幫了髮型師線

線面時要持續手部動作,又需要久坐不動,令梁太

面,她感到很滿意。當時,那家髮型屋還因此開拓線面

渾身酸痛,「幸好子女都非常孝順,看見我工作辛苦就

服務,結果大受歡迎,我就逐漸成為一個線面師。」

主動提出要學習線面,到店舖幫忙。」梁太更笑言子女 必須經過約一個月幫客人免費線面的「地獄式訓練」,

線面的步驟十分簡單,梁太先用布巾把客人的頭髮

才可以真正成為線面師。現時梁太子女已成為該店的正

圍起來,再於客人面上塗上幫助去除油脂的海棠粉,口

式 線 面 師, 她 亦 希 望 線 面 技 術 能 透 過 後 代 繼 續 保 留 下 去。

▉梁太的女兒燕珊女承母業,成為線面師。

▉梁太指手部長時間維持此姿勢令她肌肉勞損。

15


梁太的女兒燕珊今年 30 歲,盡得梁太手藝珍 傳,11 歲 時 主 動 提 出 要 到 店 舖 幫 忙, 令 梁 太 大 吃 一驚。燕珊在畢業後嘗試過幾份不同的工作,最終 認為當線面師最適合自己,而且客人太多令母親應 接不暇,自此便以「母女檔」上陣幫客人線面。梁 家雖已用線面打出名堂,但亦有新目標,希望日後 能開拓化妝服務,進一步擴大客源。

街頭線面師 簡樸不失專業 除了在店舖營業,部分線面師在街頭擺設檔。 屯門新墟街市旁的天橋底下,每天都會有幾位線面 師坐著等候客人光顧,76 歲的妹姑便是其中之一。 放上幾張小膠椅,穿上寫有「古法線面」的圍裙, 在 手 推 車 中 拿 出 幾 卷 線, 妹 姑 的 小 攤 檔 便 開 始 營 業。 每 次 線 面 需 時 15 分 鐘, 收 費 50 元 一 次, 相 當便宜。妹姑的母親亦是一位線面師,在耳濡目染 之下,她也學習了線面技術,至今已在屯門擺檔超 過 10 年,除非天氣不佳,否則她每天朝九晚五也

▉梁太由 6 歲起開始學習線面,成為職業線面師已逾 30 年,幸 得女兒主動幫忙分擔工作。

會來「報到」。

約 40 歲 的 熟 客 李 小 姐 光 顧 了 妹 姑 一 年 多, 幾乎每個月也會找她線面,「我以前在其他地方 線面覺得很痛,但妹姑手勢好,不會用很大力度 去線面,因此沒有痛感,收費又不昂貴。」李小 姐認為,古法線面比現代激光脫毛較佳,「始終 激光脫毛是化學方法,對細胞一定有壞影響,但 線面是天然的脫毛方法,感覺上較安全。」

無牌經營 長受「走鬼」壓力 即使檔口位於街市出口旁邊,後方還是垃圾 收集處,妹姑仍堅持一直在此地擺檔,「在街邊 擺檔不用付租金,店舖的租金哪能付得起?沒了 租金開支才以便宜價錢收費。」然而,在街邊擺 檔總要面對「天敵」──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 署)。妹姑曾經被食環署驅趕,更兩次被拘捕, 被判罰了數千元。不過,她指最近食環署職員的 作風沒有以前強硬,較少直接拘捕他們。 ▉妹姑曾因多次申請小販牌被拒絕感到失望。

16


妹姑曾嘗試申請小販牌照,「早年也有申請 過幾次,但被政府拒絕了,其後拖著拖著也放棄 了。」早前,有區議員認為發牌標準未完善而擱 置發牌計劃,令妹姑對此感到洩氣,「本來以為 真的可以拿牌,結果又是一場空歡喜,還是不要 有太大期望了!」她認為擱置發牌計劃對街頭線 面師造 成打擊,「有時候,市民會駐足觀看街 頭線面師線面過程,其實是能夠借此推廣線面。 如果不獲發牌,或會有線面師因『走鬼』的壓力 而不再『開檔』,變相少了一個讓人認識線面的 機會。」妹姑接受訪問時稱希望區議會能盡快重 新考慮發牌,讓街頭線面師能堂堂正正做生意, 為香港保留一種傳統街頭文化。11 月 26 日便傳 來喜訊,屯門區議會通過向 3 位線面師簽固定攤 位 ( 工匠 ) 小販牌照,令街頭線面師不用再受要 『走鬼』的壓力。

▉妹姑每天只帶一卷粗線、一卷幼線、一罐海 棠粉到天橋底下開檔。

普及助線面工藝流傳 有不少人擔心線面或會被潮流所淘汰,繼而失傳, 兩位線面師對此持不同意見。妹姑對保留線面傳統工藝 感到悲觀,「線面是體力勞動的工作,現在年輕人都怕 辛苦,寧願做文職工作。希望有更多人願意學習線面, 令這種工藝可以流傳下去。」梁太卻認為古法線面在香 港始終有一定普及性,失傳機會低,「市民對線面認識 漸漸加深,幾乎男女老幼都會來線面,只要有市場有客 源,就不用擔心沒有人入行。」

▉梁太示範線面的手勢,指只要市民對線面有更多認識,便能 吸引新人入行。

地區

擬獲發牌的 工匠數目

擬獲發牌的 工匠類型

目前進展

屯門

3

線面師

暫時擱置

觀塘

5

補鞋匠、 鐘錶修理匠

正諮詢區議會

油尖旺

2

鎖匠、代書人

準備提交區議會

▉表 1:食環署擬向各區工匠發牌的現況 (資料來源:食環署《改善香港衛生環境的策略 和工作》)

17


紙膠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僅僅是文具或裝飾品, 但 對 梁 家 琪(Kay) 來 說 這 是 一 份 工 作, 亦 是 展 現 香 港特色的方式。3 年前的一次台灣旅行,Kay 初次接 觸紙膠帶,從此她開始收集紙膠帶,更觸動創作了一 系列以香港特色為主題的紙膠帶,每卷色彩奪目的紙 膠帶都承載著 Kay 的用心,不但是裝飾良品,更是她 對本地文化的珍愛之情。 記者、攝影:喬家頴

編輯:彭忻

訪問開始前,Kay 急不及待地向記者展 示自己墨綠色的皮革手帳,裡頭貼滿了各式 港式紙膠帶,當中不乏令人會心微笑的字句, 如「有水過水 冇水散水」、「早買早享受」、 「人情還人情 數目要分明」等。Kay 指初接 觸紙膠帶時,從沒想到原來貼紙可以變成一 卷膠紙,「明明只是一卷膠帶卻有不同的圖 案,可以撕下來又可以寫字。」她笑言紙膠 帶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黑洞」,「因為每天 都有新款式推出,所以經常讓她「大出血」。

無設計經驗 憑熱誠邊做邊學 與現時的收藏相比,她笑指自己的第一 卷紙膠帶只是膠帶中的基礎款式,卻令 Kay 踏進紙膠帶的世界,更促使她創立「其一文 創」。她解釋品牌名稱中的「一」有簡單生 活的含意,她指「因為沒有東西比『一』更 簡單」,「不只是我,很多香港人上班都太 辛苦,生活太緊張。」 ▉ Kay 認為使用紙膠帶作裝飾和設計時,可令自己感到放鬆,並在裝飾的 過程中抒發負面情緒,有一種被「治癒」的感覺。 18


感多 作靈 創 等。 ay 的 ▉ K 式俚語 港 或 名

來自

活 常生

,如

天氣

、 報告

港鐵

站站

看着一卷卷設計精美的紙膠帶,難以想到原來 Kay 是理科出身,並沒有任何設計或美術經驗。她指過去市 場策劃的工作經歷,令她學到如何使用設計軟件和生產 流程,「雖然沒有設計師這麼專業,但設計紙膠帶是足 夠,同時自己會邊做邊學。」Kay 笑言,「現在只要聽 到客人在門口指著說『這卷膠帶好看』已經很開心。」 從辭去穩定的工作,到自己開店,Kay 解釋是因為 市場策劃工作辛苦、工時長,而且當了媽媽後,希望能

▉ Kay 會 把紙膠帶 貼在手帳 圖案裝飾 上,並畫 。當手帳 上不同的 寫滿後。 人分享創 會放到店 作點滴。 裏,和客

有 更 彈 性 的 工 作 時 間。 離 開 熟 悉 的 工 作 需 要 很 大 的 勇 氣,Kay 慶幸得到家人的支持,「(家人)認為我長大 了,可以計劃自己想走的路,而且他們會幫忙照顧小孩, 令我可以放心做想做的事。」即使離開舒適圈會令人不 安,但對她而言是值得的。

以紙膠帶記錄香港點滴 「其一文創」品牌的紙膠帶有約 40 款,設計靈感多 來自小時候的生活和日常瑣事,「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報 紙廣告,所以便拿 70、80 年代有趣的報紙廣告做題材, 如『麗的呼聲中文電視台』和『川貝枇杷露』廣告。」 一卷印上報紙內容的「舊報」紙膠帶因而誕生。觀察力 強的她亦喜歡以紙膠帶展示她眼中的香港。Kay 指不少 人習慣在路上聽音樂、看電話,忽略了身邊發生的事物, 「走到街上,只要不戴耳機,多聽聽身邊人的說話已經 可以成為創作題材。」店內其中一款名為「廣東話—— 日常」的紙膠帶,便記錄了港人生活中常說的俗語,如 「今次真係唔發火你當我病貓?」、「吊頸都要透下氣 㗎!」等等。

程 確保歡迎 店時因要 開 剛 言 。 趣 ▉ Kay 直 合大眾興 主題需符 量,膠帶

度和銷售

19


Kay 的第一個紙膠帶設計名為「落單」。然而, 市面上早有由港、台品牌生產的茶餐廳主題紙膠帶, 因此她決定自己的紙膠帶不單要介紹茶餐廳的食物, 更加入伙記落單時用的術語,「我會去舊式冰室,看 伙記落單後寫在收據上的字,或是聽他們對廚房喊的 術語以取材。」 除了各種文化之外,對 Kay 而言在香港最重要 的就是家人。家人不只在背後默默支持 Kay,更向她 提供不少建議。一款名為「阿媽話」的紙膠帶正是受 家人啟發而設計的。紙膠帶上一個造型可愛的媽媽說 出了不少大家熟悉的句子,例如「飲湯啦」、「著多 件衫呀」和「食生果啦」。

本土特色引共鳴 早於「其一文創」開業時,Kay 已有自行生產 紙膠帶的想法。開業初期,「其一文創」只是一間普 通的文具雜貨店,店內售賣中、日、台紙膠帶,甚至 其他香港品牌的紙膠帶,卻獨欠可以表達 Kay 對本 地文化看法的紙膠帶。「一方面我期望可有屬於自己 品牌的東西,另一方面我想以紙膠帶向人展示我眼中 的香港,茶餐廳文化、鄰里關係等,對我而言都是很 珍貴的本土特色,所以我想把它們放到紙膠帶上。」 相比有名的日、台紙膠帶,香港生產的紙膠帶在 市場上仍屬少數,但 Kay 認為港式紙膠帶較易令港 人產生共鳴。其中一款紙膠帶「打工仔」印上了上班 族工作時會遇到的窘境,「有朋友說他們會把『打工 仔』貼在公司電腦上,當他們感到工作辛苦時,只要 看一看『打工仔』上的字句就會開心點!」Kay 提到 其作品有港人捧場外,亦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因 為香港和日本的飲食文化相似,所以日本人都很喜歡 繪畫了不同蛋料理的「蛋」系列紙膠帶。」Kay 指可 以透過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作文化交流對她而言是意 外收穫。

20

▉ Kay 笑言有不少男士會購買紙膠帶,「他們會高興地選購紙膠帶,但又 會因為在女人堆中而一臉尷尬。」


《 經 濟 學 人 》 於 2015 年 發 表 第 二 份 死 亡 質 量 指 數, 分 析 80 個 國 家 及 地 區 的 病人善終質素,香港僅排第 22 位,遠遜 鄰 近 地 區、 排 名 第 6 的 台 灣。 報 告 指 本 港 紓 緩 治 療 服 務 不 足, 有 學 者 認 為 本 港 該 類 服 務 大 多 局 限 於 末 期 癌 症 病 人, 不 少 非 末 期 癌 症 病 人 及 慢 性 疾 病 患 者「 不 得好死」。曾經接受紓緩治療的家屬稱, 紓 緩 治 療 可 對 病 人 的 照 顧「 相 對 人 性 化」,讓其可「活好」最後的人生路。 記者、攝影:冼康琳 編輯:黃好婷 21


| 醫療

[1] [2]

紓緩與傳統療法並存 助解身心靈問題

障礙症(Dementia)為例,可由患病初期就為病人計 劃紓緩治療,再重複評估,視乎病人及家屬所需增加該 比例,達至「平衡疾病護理及病人舒適度的需要。」

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資料顯示,紓緩治療並 非以延長末期病人的壽命為首要目標,而是側重改善病

癌症病人家屬:紓緩治療較人性化

人的生活素質,減輕病人肉身的痛苦和情緒困擾。香港 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解釋,「傳統醫

本港紓緩治療並不普及,趙小姐的外婆患肺纖維化

學看待病人如同一個機器,病人身體不適就為病人提供

及肺癌,於 3 年前在屯門醫院接受紓緩治療。趙小姐最

藥物及做手術,彷彿替他們更換零件;相反,紓緩治療

初僅從一本探討生死的書略略得知紓緩治療,直至外婆

會從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 4 個層面予以照顧。」

接受治療後才知更多。她回憶,外婆於離世前 3 天在醫 生轉介下住進紓緩病房。趙小姐認為紓緩治療令病人較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講師鍾佩雯表示,紓緩治療

為舒適,紓緩病房的護士會以一個「相對人性化的方式

不只追求「好死」,更追求病人積極「活好」剩餘的時

照顧病人」,如特意在外婆轉病房後為其清潔抹身及更

間。坊間往往誤以為接受紓緩治療等同放棄傳統治療,

換衣服。

鍾強調兩者可以並存,其母在數年前患上癌症離世,但 她一直在家中接受紓緩治療,並接受標靶藥物治療。

相比起來,趙小姐同樣患癌症的姑姐則未能走好最 後一段路。當時家人不知有紓緩治療,即使認為化療並

22

她憶述,其母並沒有放棄主流治療,同時舒適地「活

非幫助病情嚴重的姑姐的「出路」,在別無選擇下只能

好」剩餘的時間,母女甚至一同外出旅行。她亦以認知

接受傳統治療,令姑姐既要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及病情的


[1] 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指出, 台灣的家居紓緩治療和公眾教育等亦較本港完善,建議 政府借鏡台灣。 [2] 作為曾經接受紓緩治療的病人家屬,趙小姐希望香 港可全面推行紓緩治療,令更多病人可以有尊嚴地走完 人生最後一程。 ( 相片由受者提供 ) [3] 醫管局轄下有 16 間醫院提供約 360 張紓緩治療病 床,惟部分會用於其他專科的服務,若人口老化情況持 續,或難以應付未來的紓緩治療需求。 [4] 有別於主流醫學,紓緩治療並非以延長末期病人的 壽命為首要目標,而是向病人提供照顧,側重改善病人 的生活質素,減輕病人身心之苦。

[3]

[4]

不適,又得不到悉心照顧,「她的臉孔很骯髒,衣服亦

著醫學進步,慢性病病人壽命延長,患有慢性病的末期

有失禁後的污跡。」她續稱,「當你看見病人儀容整潔

病人的心理、社交及生活質素亦大受影響。

時,家人的難受程度會減輕,亦會覺得醫護人員對病人 較為尊重。」

學者籲增撥資源 借鏡台灣政策 港約 360 張紓緩病床 同供其他專科使用

對於改善本港紓緩治療服務,鍾佩雯及陳裕麗認為 可以參考台灣的 4 大支柱推動做法,由政府、非政府組 織、學術與研究組織及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包括紓緩治

現時,本港的紓緩治療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醫管

療費用)共同合作推動紓緩治療。

局網頁顯示轄下有 16 間醫院提供約 360 張紓緩病床及 家居或日間紓緩治療。醫院管理局發言人稱,紓緩病床

鍾佩雯指,香港「欠缺一個有系統的計劃及平台,

不會局限於紓緩治療用途,會供應給其他專科使用,醫

協調每一個團體的工作,例如時任醫管局局長楊永強亦

生在有需要時,會轉介其他專科的末期病人接受紓緩治

曾表示,他們對紓緩治療沒有計劃。」鍾表示,台灣在

療。

2000 年成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可預先簽署 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她認

陳裕麗稱本港紓緩病床的供應緊張,令病人留院時

為香港亦可借鏡,令生死議題更普及。陳裕麗則建議政

間較短,真正使用紓緩治療的時間其實不多。她曾在醫

府增加紓緩治療的資源,並向醫護人員及大眾加強推廣

院老人科及老人院工作,目睹不少病人因不屬患有末期

紓緩治療。

癌症,未能被轉介接受紓緩治療而感到痛苦。她表示隨

23


| 教育

▉ 教 育 局 將 推 出「《 基 本 法 》 規 劃 及 自 我 檢 視 工 具 」, 並計劃於 2016/17 學年透過專業培訓課程,向校長及教 師介紹《基本法》教育。

教育局今年擬推出「《基本法》規劃及自 我檢視工具」,供中小學自我檢視及評估 有關基本法的課程安排,引起教育界人士 擔憂政策背後蘊含政治目的,當中有關教 學及老師培訓的時數更備受爭議。有通識 科教師表示,局方過往所出版的《基本法》 教材偏頗,認為教師有責任為內容把關, 保持中立。

記者、攝影:鍾卓瑜 編輯:華鎧瑩

抽《基本法》教學設工具 教協質疑具政治目的 將新增的檢視工具,要求學校填寫三份表格,包括 「《基本法》教育時數」、「學與教資源運用及評估」 及「校長/教師參與《基本法》教育培訓的情況」,目 前並未公布詳情,惟消息一出,引來教育界密切關注。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 「雖然動機是協助學校規劃,但似乎有隱藏目的」,擔 心教育局以此工具監控學校,甚至增加學校壓力,以加 強推行《基本法》教育。他更指,現今政治氣候敏感, 其他學科並無此類檢視工具,局方卻特意把《基本法》 抽 出 來 討 論, 令 人「 懷 疑 背 後 的 政 治 動 機 多 於 教 學 動 機。」 教協副會長張銳輝指出,老師傾向以課程內容及教 學目標作為規劃骨架,擔心若以工具來量度及評核學校 的教育表現,變成「硬工具」會增加學校壓力,並扭曲 課程的教育理念。他又指,若教育局經常收集學校有關 資料,甚至要求學校「交數」,會有政治灌輸之嫌。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專任講師莊 耀洸指,是次檢視教學的方法與以往不同,過往教育局 都是擔任支援的角色,讓學校自行調整教學的質素,但 「一個指令到不同學校亦有不同的情況」,若以政策規 限學校如何評估,「可能會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24


▉新高中通識科課程中,《現代中國》及《今日香港》兩個課 題均有提及基本法。

教育時數受爭議 教局否認設時數要求

田強調,老師應為內容把關,「當我們處理教育專 業時,要保持中立,並給予不同的觀點」,以只有單方 面觀點的官方教材作公民教育是不可行的,亦不是一種

工具中的「教育時數」表格備受爭議,教育界人士

專業的判斷。

擔憂會否訂立標準時數及資料的公開程度。中學津貼議 會主席林日豐校長指,現今基本法教育融入在課程及活

學生指課程內容足夠 老師倡自行安排時數

動中,難以計算實際教學時數,同時搜集的資料是否需 要提交及公開亦是未知之數,希望政府多與業界進行溝 通,並提供指引,但他認為應繼續以滲透式的教學方法,

就讀觀塘官立中學中五的黃同學認為,該校教授的

而不是指定課時或利用考核工具。

基本法內容足夠,在通識科、生活與社會科等亦有提及 相關內容,「上課時有講解香港的政治體制、居民的權

教 育 局 發 言 人 回 覆 指, 發 展 工 具 現 時 尚 在 草 擬 階

利及自由,亦有教授三權分立的概念,指三權是互相制

段,其目的是協助學校更好規劃《基本法》教育,提供

衡等。」

參考予學校檢視推行情況,並不存在任何標準時數的要 求。

進步教師同盟成員熊老師表示,現今的基本法教育

教師批官方教材偏頗 稱中央特區「從屬關係」

較為表面,只提及其憲制地位及基本的社會制度、法治 等概念,他認為課程可增加基本法的歷史,如起草基本 法的因由、形成及解讀方式等,不只流於條文上的內容,

教育局曾出版《基本法》教材,如《活學趣論.基

令學生可有更深入的認識。

本說法——基本法視像教材套 2015》。在香港四邑商 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任教的通識科老師田方澤指,該

田方澤認為,現時相關課程內容足夠,如一國兩制

教材套的觀點大多為親政府人士的說法,如「中央和特

及選舉制度等課題亦在課程內,內容可釐清學生日常接

別行政區是從屬關係,即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

觸到的政治概念,亦回應到社會最關心的部分。他擔心

的關係」,又把《一國兩制白皮書》的內容包含在內,

工具會為學校的運作帶來不便,增加課時更會加重學生

認為教材內容偏頗。

的壓力。他認為,需由學校自行安排公民教育的時數, 「若另外加課時,甚至要加評估,對於學習都是有問題 的。」

25


前 立 法 會 議 員 游 蕙 禎「 扑 嘢( 做 愛 ) 論 」 引 起 全 城 嘩 然, 不 少 人 直 斥 游 的 言 談 低 俗 露 骨, 大 眾 的 反 應 揭 露 了 性 議 題 在 香 港 仍 是 禁 忌。90 後 少 女 刁 思 正 (呀刁)今年與 9 位友人創辦網上媒 體「OPENROOM」, 分 享 世 界 各 地 和 香 港 本 土 的 性 議 題 及 性 知 識。 呀 刁 指 「OPENROOM」 提 倡 思 想 上 的「 開 放」,希望喚醒社會關注性議題。 記者、攝影:朱家俊 編輯:黃金棋

呀 刁 表 示 「 OPENROOM 」的宗旨是 ▉ 「我們思想開放,身體可不豪放。」

「開放」之路無懼冷眼 反助推廣性議題 現時的呀刁對性議題侃侃而談,毫無一般女孩談及 性時的尷尬,但原來她以前十分保守,認為女生不應談 論性,「前男友提及有關性的話題,都會不知所措。」 直到大學上心理學課堂時,觀看了性教育短片及接觸性 玩具,才令她開始關注性議題。呀刁曾希望透過大學的 編輯委員會,鼓勵於校內討論性議題,可惜未能成功。 因此,她與數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關注性議題的網上 媒體「OPENROOM」。 呀 刁 對 創 辦「OPENROOM」 並 無 隱 瞞, 亦 獲 得 男 朋 友 的 鼓 勵,「 從 前 我 不 懂 亦 不 敢 表 達 自 己 的 意 願 及 想 法, 幸 好 有 男 朋 友 鼓 勵 我 探 討 性 議 題, 我 才 放 膽 豁 出 去。」 她 更 堂 堂 正 正 告 知 家 人 及 朋 友, 父 親 聞 言 後 大 力 支 持, 母 親 初 時 雖 有 微 言, 但 當 她 了 解 到

26


人物專題 |

▉「OPENROOM」為網上媒體,分享對性的議題,讓大家重新認識性與教育。

「OPENROOM」的教育意義後,便認同呀刁的想法。 而呀刁大部分朋友都欣賞她的勇敢,令她在提倡性議題

種 種 經 歷 令 呀 刁 堅 持 營 運「OPENROOM」, 希

的路上得到支持。惟她一位天主教徒朋友認為其行為錯

望性教育能在港普及化,「香港人是很特別的一群,表

誤, 更 希 望 她 停 止 營 運「OPENROOM」。 呀 刁 曾 與

面上對性開放,實際卻不能接受他人光明正大傾談性議

友人平心靜氣討論,惜無功而還,二人最終成為陌路人。

題。每當女性談及性議題,他們總喜歡指女性是『係雞 係公廁』(是妓女)」。呀刁表示香港很多年輕人都不

性 議 題 未 能 在 校 園 內 獲 廣 泛 關 注, 相 反 呀 刁 創

願 以 真 實 身 分 討 論 性 議 題, 而「OPENROOM」 正 正

辦「OPENROOM」 一 事 很 快 便 傳 遍 校 園, 她 指 在

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匿名討論的平台。

校 內 不 時 受 到 冷 言 冷 語 及 奇 異 的 目 光。 她 坦 言 營 運 「OPENROOM」 以 來 最 難 堪 的 是 被 當 作 妓 女 問 價,

包裝性教育 昐性議題能「入屋」

「那時候沒有不開心或憤怒,但令我明白香港的確有很 多人對性有誤解。」這些待遇更令她了解到香港性教育

對於游蕙禎有關年輕人欠缺空間「扑嘢」的言論,

的不足。

呀刁有獨特的看法。她認為游的確道出真相,惟其言論 所用字眼並不恰當。她認為,要在香港帶起性議題討論,

香港性教育表面 冀 OPENROOM 改變傳統

最重要的是要「入屋」,即能令大眾接受,假若不「入

檢視香港現時的性教育,呀刁認為當中最大的問題

她 建 議 在 香 港 推 廣 性 教 育 需 要 包 裝, 例 如 不 應 用

是 流 於 表 面, 她 舉 例 指, 香 港 的 性 教 育 仍 停 留 於 教 導

「扑嘢」及「爆房」等粗俗的字眼,應盡量使用港人較

女孩子認識衛生巾等,反而忽視性這重要一環。她認為

易接受的中性字眼,如「性行為」及「性空間」等,其

討論性交並無問題,而男女生亦有需要認識如何避孕及

後才可進一步討論性議題。她補充,性教育要在香港「入

達至性歡愉等。呀刁去年於暑假赴澳洲交流,並想研究

屋」的確有難度,現階段只望港人不歪曲或錯誤理解性

當地的性教育。然而教授在她面前開啟了網上性教育資

知識。現時就讀香港教育大學的呀刁,本以教師為理想,

源,並隨即表示性是很平常,沒有研究的必要,令她感

惟接觸性議題後,她決定以推動性教育為己任。她指自

受到香港的性教育比其他地方落後。

己從沒改變從事教育的理念,只是不再局限於校園內。

屋」,則難以推廣性教育。

27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七卷 2016-17 12 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杜耀明 總編輯 陳凱晴 副總編輯 彭愷欣 許芳文 容如意 網絡版主編 陳子楠 何郁慧 林子晴 黃心悅 美術總監 朱潔玲 龔閏通 黃凱恩 資料庫 彭忻 姚慧儀 發行 陳頴詩 華鎧瑩 黃好婷 葉懿德 公關及宣傳 馬婉婷 申開顏 編輯 陳子楠 劉詠芯 黃心悅 華鎧瑩

陳頴詩 何郁慧 許卓非 林子晴 李慧娜 申開顏 黃好婷 黃金棋 姚慧儀 陳綺雯 馬婉婷 彭忻 葉懿德

記者 陳正心 陳雅筠 鄭佩琳 周幸盈 鍾卓瑜 鍾妍 喬家頴 顧志恒 官琳 劉家敏 羅智堅 梁穎端 莫詠儀 冼康琳 鄧麗婷 黃麗嘉 陳樂彤 朱家俊 梁燕美 蕭美玉 郭曉韻 李瑩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實驗刊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