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14-15年 第7期

Page 1

四 月 號

07

2 0 1 4 ﹣ 1 5 年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新聞專題.學聯被批流弊多 港大退聯引連鎖效應 人物.按下相機快門 記錄社會變幻──陳朗熹

佔領後次輪政改諮詢 學生參與度再跌


P.6 - 8

新闻专题

P.3 - 5

學聯被批流弊多

P.9 - 11

港大退聯引連鎖效應

人物

按 下 相 機 快 門 記 錄 社 會 變 幻 ── 陳 朗 熹

P.12 - 13

因 快 樂 而 成 功 的 插 畫 女 孩 ── 魏 寶 婷

p.14 - 15

唱 故 事 的 古 人 ── 陳 先 松

p.16 - 17

文化

重 建 土 瓜 灣 人 情 味 ── 土 家

P.18 - 19

中西刺繡交織 傳統與創意的糅合

P.20 - 23

教育

第三齡教育 圓長者學習夢

P.24 - 25

星級制評審準則成疑 文理科資源不均

P.26 - 27

街頭健身

体育

探索體能極限

环保

有機農場欠支援

助發展有利推廣農業

P.28 - 29

P.30 - 31

07

四月號

後雨傘時代 民主種子深植大專院校

新報人

封面故事

佔領後次輪政改諮詢 學生參與度再跌


文字、攝影:容如意 編輯:林嘉淇

新闻专题

後雨傘時期

民主種子深植大專院校

港 的 七 十 年 代 被 稱 為 學 運 的 火 紅 時 代, 學 生 走

香 在 不 同 社 會 運 動 如 保 釣 運 動 的 前 線, 孕 育 出 不 少 至 今 仍 活 躍 於 政 壇 的 中 堅 份 子。 八 十 年 代 面 對 中 英 聯 合 聲 明 的 談 判 期, 學 生 喊 出「 民 主 回 歸 」 的 訴 求, 除 了 支 持 香 港 民 主 化, 亦 同 樣 關 心 中 國 的 民 主 進 程, 然 而 隨 之 而 來 的 是 二 十 多 年 的 沉 寂 。 去 年 雨 傘 運 動 的 出 現 令 大 專 生 於 政 界 嶄 露 頭 角, 成 為 爭 取 民 主 不 容 忽 視 的 力 量。 在 七 十 九 天 的 佔 領 後, 他 們 繼續在校園埋下民主的種子,冀望開花結果的一日。

3


浸大學生會就應否退聯一事舉行論 壇。(網絡圖片)

中 大 校 園 內 ,「 我 要 真 普 選 」的 橫 額 隨 處 可 見 。

曾於雨傘運動被捕,現任浸大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張崑陽指, 陳文敏事件引起各界迴響,源於對政府的不信任,憂慮學界會被「染 紅」,「政府無形之手入侵校園,大專生都冀望能堅守校內一片淨 土。」對於有人認為事件是過度政治化,他表示:「有些人覺得學生 太政治化太敏感,但此刻敏感總比冷感好。」

路線之爭 非單以「左右」分 「政治化」一詞常被社會賦予負面意味,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 學系教授陳祖為指出,大專政治化代表學生越加關心香港事務如民主

從七十年代的社會派及國粹派,至近年本土派及大中華派的爭

化、選擇權等議題,更體現於學校內的各種選舉,是後雨傘時期的大

論,路線之爭一直是學界命題。雨傘運動後,左右翼的爭論愈演愈

專政治特色。

烈。張秀賢直指這類標籤演變為單一極端的論述,他認為學運界內有 多種政治路線,涵蓋的價值觀及歷史發展亦迥異,「所謂的『左膠』

政治產生排他—學生會成箭靶

有多『左』?本土派又是否只有一種?標籤只是把這些政治討論簡單 化。」

各大院校新一屆學生會幹事於新一年陸續上任,不過,有候選 學生會表示籌組內閣時面對重重困難。候選人的政治背景備受同學關 注,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郭翠螢亦曾被質疑是社民連的成員,遭受 批評。 內務副會長孔浩名則強調成員被誣衊,認為參與民間組織代表關 心社會,不明白為何部份傳媒煞有介事,「當初沒公開(她的)背景, 是因為我們認為不應只就背景去判斷閣員是否適合(擔任學生會), 重要的是抱有共同政綱及理念」。他重申在組織學生會內閣時,已確 保成員不會成為政黨操縱學生會的工具。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指排他 性是政治化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學生會這類具代表性的組織,社會的 輿論會影響「排他」的對象,「如我們此時關心中港矛盾,又會恐共 (共產黨),故對某些背景如擁有共青團背景的候選人表現敏感。」

捍衛大學自主 學生憂院校被「染紅」 特首梁振英被指干預港大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出任港大副校 長,港大學生會發起聯署及靜坐行動,要求保障校內的學術自主。張 楚勇質疑指控的真偽,「大學追求學術自由,和梁振英當校監沒有衝 突。無論誰當校董會成員,只要管治制度不變,並不影響大學自主。」 不過學聯前常委張秀賢則認為,陳文敏事件只是政府干涉大學內政的 開端,「之後或會發展到非我族類亦不可以當(校董會成員),逐漸 陷入敵我關係的政治角力中。」他擔心一旦政府勢力滲入校園,干預 院校的管治,將能取得更多大學的內部資料,如學生檔案、學生會計 劃和院校財政等。

4


經變成了罵人的詞語。」他提出若學界出現分歧,不能只停留於空洞 的口舌之爭,而是要參考歷史及不同派別的發展,提出有理有據的論 述。張認為大專生不應被左右所區限,有責任提出不同的主張,「如 學苑提出『民族論』,就是嶄新的主張。」 不同於七十年代的兩大主要派別,現今學界及社運界的左右翼 細分不少旁支,不能單以「左」、「右」分清,如本土主義亦分為「城 邦」及「港獨」等,這亦體現了現代政治化的多樣性。張崑陽直言, 令他欣慰的是學界的路線就算產生分歧,亦可和而不同,並非敵我對 立。以退聯為例,浸大亦有舉辦論壇展開相關討論,讓支持及反對的

張秀賢稱不同年代學生運動的相似點是學 生總走在前線,關心社會未來民主發展。

張崑陽想法與張秀賢相似,「現在稱呼別人為『左膠』好像已

同學進行和平理性的討論,而不是互相抹黑和抨擊。

網絡成新世代參與政治重要渠道 不少院校陸續成立退聯關注組,張楚勇認為此舉是「拆台」, 擔心學界陷入內鬥而削弱其政治力量。張秀賢則表示這體現了學界的

網絡的作用在雨傘運動中舉足輕重,亦是年輕一代參

民主,同學因不滿學聯的處事程序而萌生退聯念頭,「港大一人一票

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途徑之一。當網絡政治興起,資料安

公投應否退聯、中大本土學社要求普選秘書處,正是民主的表現。」

全及個人私隱等問題浮現。孔浩名直指網絡政治相當「排

各大院校的新一屆學生會已經上任,後雨傘時期的大專生處於存在各

外」,一旦與其他網民持相反意見,很有可能被「人肉搜

種鬥爭角力的社會,仍感樂觀。多元化的政治路線、捍衛學術自主、

索」。

爭取院校民主化,令新一代大專生擁有一片與過往不同的政治光景。 張秀賢指網絡主導政治參與雖可包容更多元的意見, 但會令組織影響力下降。「當大家發現透過網絡,可直接 表達意見而不需負責任,便不會依靠現實中的組織,可能 只要一個網絡群組便可以了。」 張秀賢以學生會為例,表示以前學生如有政治抱負, 渴望彰顯自己路線的威力,會選擇加入學生會。然而,現 今同學選擇自主發展,於網上聚集有同樣想法的人們,長 此下去學生會的力量將慢慢被磨滅。孔浩名則認為,網絡 政治雖能在短時間內號召群眾,但會面是必須的,「當面、 深入的討論有其意義」,又表示學聯不可能會被一個網上 群組取代。

5


封面故事

文字:許卓非、劉詠芯 編輯:潘希橋、鄒詠詩

你有沒有參與雨傘運動?

你有沒有參與第一輪政改諮詢?

8.25% 有參與第一輪政改諮詢

問卷進行日期: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四日 受訪人數:703

79.52% 有參與雨傘運動

受訪院校: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 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

佔領後次輪政

91.75% 沒有參與第一輪政改諮詢

5分 0%

你滿意第一輪政改諮詢後政府的回應嗎? (5分為很滿意)

4分 0.85%

3分 24.47%

學生參

傘 運 動 歷 經 七 十 九 日, 五 十 萬 人 曾 為 爭 取 公 民

雨 提 名 而 留 守 街 頭, 大 專 學 生 更 是 主 導 運 動 的 核 心 分 子。 佔 領 告 一 段 落 後, 政 府 一 月 初 隨 即 展 開 為 期 兩 個 月 的 第 二 輪 政 改 諮 詢。 次 輪 諮 詢 於 三 月 七 日 結 束, 本 報 在 八 間 大 專 院 校 進 行 參 與 政 改 諮 詢 的 問 卷 調 查,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大 專 生 於 政 改 諮 詢 的 參 與 度 偏 低, 近 八 成 受 訪 者 曾 參 與 去 年 的 雨 傘 運 動, 但 曾 參與首輪或第二輪政改諮詢的人數不足一成。

2分 32.43%

1分 42.11%

不足 5% 受訪大專生參與次輪諮詢

其他 11人

你以什麼形式參與雨傘運動? (可選多於一項) 義工 140人

本報於第二輪政改諮詢期間(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四日),以 問卷形式訪問了 703 位來自香港八間大專院校的學生,了解他們在 兩輪政改諮詢的參與程度,以及對政制改革和普選的期望。受訪者 中近八成曾參與雨傘運動,參與首輪政改諮詢的人卻只得 8.25%;

衝擊 63人

參與次輪政改諮詢的更少,只得 4.84%。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徐永德 指:「若運動被認為是失敗的話,部份原來的參加者

佔領 434人

與旁觀者不期然產生無力感或挫敗惑,其後或影響群 眾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徐又推測政改諮詢的參與率 低,可能是受訪者對政府的諮詢報告能否充分反映民

罷課 491人

6

意,又或能否以此說服中央政府作出讓步感到悲觀。


4.84% 有參與第二輪政改諮詢

你有沒有參與第二輪政改諮詢? 20.48% 沒有參與雨傘運動

95.16% 沒有參與第二輪政改諮詢

政改諮詢

參與度再跌

次輪諮詢反應熱烈 學者:政府濫竽充數 為期兩個月的第二輪政改諮詢於三月七日 結束,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公佈政府收到 超過十萬份意見書,指反應比第一輪好。時事 評論員劉銳紹質疑,政府在過去的諮詢中,多 次被發現諮詢結果含「水份」,「外界必須仔 細分析結果,避免被表面數字矇騙。」

不滿政府首輪諮詢回應 大專生感悲觀 劉認為大專生於政改諮詢的參與度低乃政府失去誠信所致,「大 受訪者對第一輪政改諮詢後政府的回應普遍感到不滿意,以 5

專生覺得自己的意見不會被吸納,官方諮詢不能反映民意,自然降

分為很滿意,平均滿意程度只有 1.84 分。曾參與首輪諮詢的受訪者

低其參與諮詢的意欲。」他補充,若政府繼續採取「台前做戲,台

當中,九成五選擇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而曾參與雨傘運動的受訪

下潑水」的策略,一方面濫竽充數,另一方面打壓異見,只會造成

者當中,近八成三人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相反,未有參與雨

民意反彈,失去大專生的支持。

傘運動的人傾向中立,佔近五成九。

政府低調宣傳 壟斷民意 就讀浸會大學中國研究課程一年級生彭同學稱,特區政府在雨

傘運動期間對學生的訴求不予回應,使她對特首及政改三人組失去

是次政府低調宣傳第二輪政改諮詢,劉銳紹表示,「官方宣傳

信心,「所以我沒有參與第二輪政改諮詢,亦不相信政府會重視市

旨在『洗腦』,期望壟斷資訊發佈,最終主導民意。因此,宣傳多

民的意見。」

與寡均無助於鼓勵市民參與諮詢。」另一方面,劉又認為政府經常 透過廣告字眼誤導民眾,包括強調若不通過現時的政改方案,將沿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前會長羅緯綸認為,大專生去年參與雨傘 運動的主要原因為 9 月 28 日警方施放催淚彈,「並非所有同學都關

用 2012 年的選舉辦法選出 2017 年的行政長官,導致政改遙遙無期, 企圖向異見者施加輿論壓力,逼使泛民團體就範。

心政改,加上政府採取低調態度進行政改諮詢,引起不同團體的不 滿且杯葛諮詢,同樣使同學的參與度降低。」

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同意政府忽略部份大專生的訴求, 「政府假裝有商有量,實際上一錘定音,諮詢在遵從 8‧31 人大框

另一方面,問卷顯示受訪者對香港的政制改革前景傾向不樂觀,

架的前設下,無法滿足同學透過學界公投所表達的意見,包括公民

以 5 分為滿分,平均只得 1.96 分。就讀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行政學

提名和一人一票票值均等。而有前設的諮詢並不是真正供同學表達

系犯罪學二年級生余同學指,自己對政改一直不抱任何期望,「就

意見的『諮詢』。」馮敬恩表示,若四月表決的政改方案不符合普

連雨傘運動之類的行動也不能撼動政府,無法逼使他們改變源自根

選原則,不排除在理念相同的前提下與學聯合作,向政府表達立場。

本的政制問題。」

7


試分辨以下言論是哪一個人所發表的。 「香港反佔中鬥爭沒有結束, 好戲還在後頭」

受訪大專生對時事認識度不足 前學聯常委梁麗幗以個人名義入稟高等法院,就人大 8·31

吳秋北(180人)

習近平(22人)

決定申請司法覆核,質疑人大常委決定缺乏法律基礎,要求政

葉劉淑儀(153人)

李源潮(348人)

改三人組重啟諮詢;另一方面,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力爭於四 月中公佈諮詢結果,並向立法會提交表決方案。

試指出以下那一個組合是政改三人組。

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受訪者曾經參與雨傘運動,但是他

梁振英、林鄭月娥、譚志源(43人)

林鄭月娥、袁國強、譚志源(483人)

梁振英、林鄭月娥、黎棟國(109人)

梁振英、林鄭月娥、袁國強(68人)

們對時事並未有深入了解。以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一月尾 發表「香港反佔中鬥爭沒有結束,好戲還在後頭。」的言論為 例,僅約一半受訪者知道言論的出處。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 院一年級生何同學坦言自己對政改的認識流於表面,「我有參

試分辨以下言論是哪一個人所發表的。 「如果要用形容詞嚟形容你班建制派,真係X街 都不足以形容。」 黃毓民(142人)

錢詩文(389人)

梁國雄(134人)

黃之鋒(38人)

與雨傘運動,但沒有太留意其他新聞。」羅緯綸認為政治團體 需要將民主理念帶入校園,以彌補大專生對時事認識不足的事 實;劉銳紹寄語大專生重視聲音多元化的重要性,「千萬保持 獨立思考,切忌官方主導民意。」

1分 43人

兩輪政改諮詢期間,你對行政長官的評分。(10分為滿分)

9 MAX

1分 253人

0 MIN

2分 15人 2分 213人

0

1.67 MEAN 2

4

6

8

10

3分 3人 3分 169人

你對香港的政改前景樂觀嗎?(5分為十分樂觀) 4分 0人 4分 6人

5分 0人 5分 1人

受訪者參與首輪政改諮詢情況 及對政府回應的滿意程度 (5分為很滿意) 有參與第一輪政改諮詢 沒有參與第一輪政改諮詢

1 MIN 0

1

1.96 MEAN 2

3

5 MAX

4

5

受訪者首輪政改諮詢及雨傘運動參與程度 1分 278人 1分 18人

20.48% 沒有參與首輪政改諮詢; 沒有參與雨傘運動

2分 185人 2分 43人

8.25% 有參與首輪政改諮詢; 有參與雨傘運動

3分 90人 3分 82人

4分 5人 4分 1人

5分 1人 5分 0人

8

受訪者參與雨傘運動情況及對 政府首輪政改諮詢回應的滿意程度 (5分為很滿意)

有參與雨傘運動 沒有參與雨傘運動

71.27% 沒有參與首輪政改諮詢; 有參與雨傘運動

0% 有參與首輪政改諮詢; 沒有參與雨傘運動


港大退聯引連鎖效應 學聯被批流弊多

文字、攝影:龔閏通 編輯:李晟謙

新闻专题

學生主導的雨傘運動將香港專 上學生聯會(學聯)的聲勢推 上頂峰。學聯在領導一場聲勢浩大的 社會運動後,期間決策所引來的質疑 與批評,引發香港大學在2月退出學 聯,而中文大學、嶺南大學、浸會大 學、理工大學等亦相繼成立「退出學 聯關注組」,不滿學聯的種種體制缺 陷。

9


學聯發聲明回應:「承認(雨傘運動中決策)不足之處,但已傾盡

學聯常委、浸大前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王瀚樑認 為,雨傘運動的失誤應由他們這屆學聯來承擔。

全力」,並承諾檢討行政程序。不同退聯關注組明言「拆台」,更 表明不需要「台」(不要被領導);學聯則承諾會「修台」,又勸誡建 立新平台費時費力。退聯與否的抉擇後,將來學生運動如何組織、 進行,更引來激烈討論。

雨傘運動失誤 學聯被批體制缺陷 《理工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關注組立場聲明書》(下稱《聲明 書》)指,學聯在雨傘運動中錯判形勢,反應遲緩。理大退聯關注 組召集人陳浩天直言:「學聯於雨傘運動的連番失誤,反映學聯的 體制存在缺陷。」嶺南退聯關注組召集人周韋樂亦批評說:「學聯 在雨傘運動中,該升級時不升級,不該升級時才升級。決策錯誤背 後的制度問題,是我們要退出學聯的原因。」 「我覺得這些批評很廉價。」學聯常委張秀賢不滿退聯人士的 指責,「雨傘運動失敗,就立刻歸咎於學聯,如果由他們來做,就 代表會成功?」學聯常委王瀚樑苦笑道:「雨傘運動結束之後,很

資料不透明 學聯承諾改善

多人對學聯失望甚至怨恨,我知道有人要承擔責任。」他強調,雨 傘運動的失誤應由他們這屆學聯來承擔,甚至可以引咎辭職,但是 現屆的責任不應由下屆承擔,「退出學聯,損害的是各院校未來的 學生會,他們不能再利用學聯這個平台來溝通。」

每年各院校的學生會會將部份會費上繳學聯,但學聯的財政狀 況不透明,引來批評。《聲明書》中斥責學聯每年收取理大學生約 十萬元會費,十二年未曾公開財政報告,直接損害了理大學生的利

職權重疊 質秘書處欠認受性

益。陳浩天則批評:「向會員公開財政報告、會議記錄,是學聯的 基本責任。學聯連基本工作都未做好,難以得到學生信任。」

學聯秘書處成員一般由代表會提名,常委會選出。常委會負責 日常議題之決策,秘書處則負責執行並向常委會問責,但正、副秘

張秀賢解釋,「學聯的財政狀況一直向八間大學的學生會公

書長同時是常委會成員,在負責訂定學聯路線的周年大會及負責通

開,只是學生會未有向自己學生公開。」王瀚樑指學聯最大的開支

過常委會工作報告代表會會議均有投票權。各大學退聯關注組因而

是行政費用,學聯僱有一名全職行政職員,一年耗費二十多萬會

質疑,秘書處權力過大,且缺乏代表性。《聲明書》批評,常委會

費。他承認:「未公開財政報告,是學聯的失職。」但他強調,「

和秘書處職權重疊,質疑秘書處由小圈子選舉產生。

這只是學聯工作方面的失職,而不是體制方面的缺陷。」學聯承諾 於3 月底在網上公開財政報告,供公眾參閱。

中大本土學社建議普選學聯秘書長,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 指間選的秘書處是由常委會授權,保證常委會的監察功能,「這樣 才能確保秘書處聽院校學生會的話。」他反問:「如果秘書處得到 直接的民意認受,還要常委會存在嗎?普選(秘書處)反而更容易 令學界分裂,更容易有路線之爭。」他擔心,普選使秘書處有更大 的權力,或影響常委會的路線。 王瀚樑直言不能理解秘書長普選的建議,「秘書長就像公務 員,公務員難道是普選產生?」他強調:「秘書處無實權,常委會 才是核心。」雨傘運動中,秘書處負責傳媒工作,因此正、副秘書 長經常曝光。王認為周永康、岑敖暉經常面對公眾,才造成秘書處 權力過大的假象。學聯於3月召開修章大會,他建議把秘書處改為無 投票權。

10

浸會大學學生會召開的「學聯前路討論會」現場。

指改革建議「精神可嘉,勇氣可嘉,但我不認同普選秘書處。」他


理工大學退聯關注組召集人陳浩天到浸會大學參加 學聯前路討論會。

重新定義學運領導

嶺南大學退聯關注組召集人周韋樂同時是熱血公民成員。

2月港大退出學聯,時事評論員蔡子強曾評論「港大退聯,中共 最高興。」張秀賢笑言:「中共最不高興,中共搞(分裂學聯)十 幾年也搞不定,本土派花幾個月就搞定,中聯辦都應問責。」他認 為:「現在只是路線之爭,無需拆台,起新台要花好多時間。」早 前港大退聯的宣傳語寫上「退聯爭自主」,王瀚樑感嘆:「獨立自 主不等於絕交,大學之間的友誼和信任需要長時間來建立。」

學聯物業仍屬前成員 隸屬學聯的「學聯及學生活動基金有限公司」,於1994年買 入香港干諾道西118號一洲國際廣場3408室作為投資物業。 按照學聯規定,該公司的董事局成員應該是時任的學聯成 員。此處物業租金所得,本應撥予學聯作活動經費。但是現

新任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認同學聯以往聚集學界力量,爭取

時該公司仍屬於2003年的學聯成員李浩德、盧偉明、李淑儀

到不少成果。不過退聯後,他直言港大學生會亦沒有能力獨立組織

和林逸軒這四位「學生董事」名下,董事局名單自03年就沒

大型學運,強調跟其他組織的溝通和合作十分重要。

有再更換,學聯也未有收到該處物業的租金。

陳浩天表示不需要一個組織代表全部人,政府不是只需要和

王瀚樑解釋,2003年的時候,公司董事轉名程序出錯,

學聯談妥,就代表所有香港人也認同,「有學生就有學界,就算拆

其後學聯陷入低潮,秘書處都缺人,未有精力再處理。據

開學聯,學界的力量亦不會減少。」周韋樂亦指學生不需要學聯領

悉,學聯正在處理該公司的董事轉名程序,預計今屆學聯

導,可由群眾自身主導。

(2015-2016)任內可以完成。

11


人物

文字:許芳文 編輯:林美欣

按記 下錄 相社 機會 快變 門幻

12

陳 朗 熹

十 世 紀 著 名 的 戰 地 記 者 羅 伯 特· 卡 帕 曾

二 說:「 如 果 你 的 照 片 不 夠 好, 是 因 為 你 不 夠 近。」 近 年, 各 種 社 運 爆 發 的 街 頭 猶 如 戰 場, 攝 影 記 者 為 了 捕 捉 事 件 爆 發 的 瞬 間, 往 往 要 與 示 威 者 一 起 衝 到 最 前 線。 二 十 歲 的 陳 朗 熹 (Hei) 在 年 半 前 成 為 一 名 網 絡 媒 體 記 者, 採 訪過佔領運動和台灣氣體爆炸意外等重大的社 會 事 件。 他 秉 持 著 對 新 聞 行 業 的 熱 誠, 儘 管 沒 有受薪,也堅持用相機記錄鏡頭前的畫面。


陳 朗 熹 以 攝 於 旺 角 佔 領 區 的 一 幅 作 品 參 與「 我 對 眼 就 係 證 據 香港一年民間報告」攝影展。(受訪者提供) ──

堅持專業操守 無奈讀者群少

佔領期間採訪受阻 主流媒體應由時代決定

Hei 是網媒「USP United Social Press 社媒」(下稱「USP」)的

Hei 批評香港在對待網媒方面「很落後」,「台灣對記者是寬鬆

攝影記者,採訪過不少遊行示威。他強調專業操守最重要,「身分

點、尊重點」。他解釋在台灣採訪時,網媒身份是「暢通無阻」,

建基於行為」,採訪過程中要懂得如何抽身,不要混淆記者與示威

在香港則遇重重阻撓。他憶述佔領期間,有警察以其記者證並非由

者的身分。Hei 從不自稱「公民記者」,認為他們的報道是類似讀者

香港記者協會發出,不是主流媒體為由,不准他進入採訪區域。他

報料的形式,「其消息來源和可信性都難以掌握」。他明白報道要

認為記者手執公權,應該有自由採訪的權利。他不認同網媒記者是

中立持平,才能確立公信力。

「非主流」的說法,「主流是時代界定的,以前報紙是主流,現在 到電視新聞。網絡發達而衍生網媒,整件事很合理」。內心雖然不忿,

「 沒 有 人 會 看 自 命 清 高 的 網 媒, 有 時 都 會 感 到 無 奈。」Hei 作

但為顧全大局,他通常會繞過警察從另一方向進入採訪區。

為 USP 的一份子,本應為堅持中立報導而自豪,卻這樣形容它。他 稱 USP 原本以新聞圖片社為藍本,希望累積經驗後能夠做到國際圖

基於 USP 記者證不穩妥,Hei 自創順利採訪的「生存技巧」。

片社的水平,奈何「不及行內人競爭」。Hei 解釋 USP 只由十多個

首先要以專業形象示人。何謂專業?他舉出反面例子,「不像某些

志同道合的攝影人自發成立,人手、資源都不足,雖然相片質素高,

自稱公民記者的人,穿著背心拖鞋去採訪便可」,這樣會容易惹來

但報道的多樣性和速度都不及其他網媒。他更慨歎 USP 經營困難,

警察的質疑要求核實身份。其次要釐清記者與示威者的角色,否則

「中立的網媒難生存,讀者立場兩極化下,無法吸納任何一方。」

也有被捕的風險。Hei 建議要因應情況攜帶保護裝備,佔領運動期間 有行家採訪時被打到頭破血流,他沒有替其感到可憐,「我不同情

自費越洋採訪突發事件

被打穿頭的記者,他沒有戴裝備保護自己,是不專業的表現」。除 了要面對警察阻撓、受傷風險,他直言攝影記者間有種「惡性競爭」,

去年 Hei 與 3 名 USP 成員不惜自費越洋採訪台灣氣爆事件。新

即使被罵或被刻意推撞,他會吞聲忍氣避開紛爭,寧可多花心思在

聞報道講求速度,所以事件發生當日他們沒有絲毫遲疑,「即日就

採訪上。

出發」。未有遇過如此重大災難,採訪時的景象也曾令他卻步。「有 一兩個鏡頭使我猶豫,究竟應不應該拍下。那是疑似失蹤消防員的

冀畢業後入行

目標任職國際通訊社

骸骨,還有家屬痛哭的畫面。」應否按下快門,他以公眾知情權來 衡量。

Hei 從小在西營盤生活,對古舊的事物有種情意結。「我喜歡舊 的東西,尤其關注重建的議題」,他寫了不少圖片故事,包括觀塘

「看到悲劇有時會難以抽離,但作為記者,我會控制情緒。」

重建、深水 埗 海檀街重建等。他表示會發掘更多的「故仔」,以鏡

Hei 說第一次感到徬徨是在佔領運動時,目睹防暴警察在海富天橋向

頭記錄香港的變遷。本地著名攝影師林亦非是他的偶像,他介紹偶

高叫口號的示威者推進,當時他不禁眼泛男兒淚。

像時笑稱「全行沒有人不認識他」。他視林為奮鬥目標,「我想畢 業後能入行當攝記,最終目標是任職於國際通訊社」。

13


人物

插畫 因 快

文字、攝影:陳凱晴 編輯:麥智軒

魏 寶 I s a b

寶 婷(Isabelle ), 一 個 簡 單、 愛 笑 的 女 孩, 甫 畢 業 便 開 創 了 屬 於 自 己 的

魏 品 牌, 創 作 出 代 表 正 能 量 的「B u l b b l e 仔 」 。 白 色 小 燈 泡 恰 如 其 人 , 時 常 掛 著 笑 容, 希 望 將 快 樂 帶 給 別 人。 不 少 年 輕 人 以 B ul b b l e 仔 的 插 圖 互 相 鼓 勵, 散發正能量,Isabelle 亦因為分享快樂而獲得難能可貴的機遇。 Isabelle 自小學習畫畫,培養對繪畫的興趣,中學選科時為了爭

人, 亦 在 今 天 自 己 鼓 勵 自 己 」。Isabelle 希 望 透 過 在 Facebook 專 頁

取更好成績無奈放棄視覺藝術科,但她對繪畫的熱情從未減退,到

上載插圖,將快樂帶給大眾。為甚麼是要傳遞快樂?她想了一會,

大學選科時決定忠於自己的興趣,入讀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數碼圖

笑著解釋「總覺得應該推廣正面訊息」。

像傳播專業一展所長。2013 年,在籌備畢業作品時,她決定結合自 己擅長的畫畫及愛看金句(Quote)的興趣,創作出旨在傳遞正面訊

帶來機遇 燈泡仔照亮前路

息 的 Bulbble 仔。Isabelle 希 望 人 人 也 能 容 易 畫 出 Bulbble 仔, 經 過 反覆修改,最終摒棄複雜的造型,將 Bulbble 仔設計成一個簡單的

Bulbble 仔 為 Isabelle 這 位「 社 會 新 鮮 人 」 帶 來 不 同 的 機 遇,

白色小燈泡,燈泡象徵靈感,亦意味著 Isabelle 想照亮他人生命、

大學畢業一年多,便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司及品牌,曾獲得出版社及

傳遞快樂訊息的心意。

Facebook 專頁邀請合作,今年初接受香港電台《新人類 ‧ 大世界》 的訪問,亦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舉行小型展覽,並參

快樂源自 Bulbble 仔出世

與「 手 作 市 集 」 擺 檔。Isabelle 創 作 了 Bulbble 仔, 而 Bulbble 仔 亦 為 Isabelle 開創了不一樣的未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作品會大受

Isabelle 形容自己是個簡單、容易快樂的人,與友人一起四處亂

歡迎,令更多人想認識她。

逛、品嚐美食,都能讓她快樂滿足一整天。當面對壓力及負面情緒

14

時,她會選擇樂觀面對,不會放在心上,一覺醒來便會忘掉不快,

為人帶來快樂的 Bulbble 仔,同時為創作人帶來壓力。作品嶄

有時也會翻閱自己過往的插圖,「某月某日我曾畫下這幅圖鼓勵他

露頭角後,要努力平衡創意念和避免商業化,對 Isabelle 來說是一


寶 婷 e l l e

女孩 成 功

項難題。有次與其他 Facebook 專頁合作,被支持者批評 Bulbble 仔

看 Bulbble Inc. 的插圖。在手作市集擺賣時,許多人說一直有留意

走向商業化,令 Isabelle 明白要了解支持者的期望,小心選擇合作

Bulbble Inc.,甚至有支持者為她特意到場,令她非常興奮。

對象。 Isabelle 認為,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能鼓勵別人,非常值得, Isabelle 對自己的要求頗高,「我會沒有靈感,怕令支持者失望,

「我做的只有很少,但能夠影響許多人」。當社會上發生大事或身

直至現在我的作品從未重複。」太陽底下無新事,她已經上載超過

邊的朋友需要鼓勵,雨傘運動、飛機失事、友人工作出現困難、考

500 張插圖,靈感主要源至身邊的人和事,題材和元素都差不多,

試 壓 力 大 等, 她 都 會 畫 插 圖 以 示 支 持 和 鼓 勵。Isabelle 知 道 支 持 者

難以避免重複,亦有時會為插圖較少讚好而擔心。Isabelle 現於廣告

會將她的插圖分享給朋友,帶給他們正能量時,顯得格外開心。她

公司中負責設計工作,要兼顧正職及更新插圖,實在不易。

希望 Bulbble 仔能夠像一張張心意卡一樣,讓大眾能夠向身邊人表 達心意,互相分享快樂。

插圖貼近社會 引發共鳴 Bulbble Inc. 的 Facebook 專頁現有超過 1 萬 7 千個讚好,平均每 雖 然 Bulbble Inc. 專 頁 不 會 每 天 更 新, 但 Isabelle 仍 然 會 將 畫

幅插圖約有 500 個讚好,深受網民歡迎。為了繼續傳揚快樂訊息,

插圖變成習慣,未有放棄的打算,支持她的家人、朋友、「粉絲」

Isabelle 希望每天上載一幅插圖,並推出更多的 Bulbble Inc. 產品,

都是她堅持下去的原因。家人協助她成立公司,提供意見、分享經

當中最希望推出 Bulbble 仔造形的燈座,同時亦會累積更多的經驗

驗,而 Isabelle 收到不少朋友和支持者的來信,說他們天天都會追

和人脈,於 30 歲前達成開店的目標。

一個永遠保持笑容的小燈泡,加上他的朋友,處處散發正能量。(受訪者提供)

15


人物

文字、攝影:申開顏 編輯:林詠雪

「 年 」, 這 句 話 出 自 故 事「 爛 洞 中 方 一 日, 世 上 已 千

柯 山 」。 故 事 講 述 有 一 個 樵 夫 進 山 砍 柴, 見 兩 神 仙 對 弈, 看 得 忘 了 時 間, 等 到 下 完 棋, 才 發 現 自 己 手 裏 的 斧 頭 已 經 爛 掉 了。 眼 前 這 位 身 穿 明 末 清 初 的 鳳 陽 漢 裝, 操 持 六 百 年 前 金 陵 官 話, 居 江 南 四 合 院 的 房 屋 中 的 陳 先 松 先 生, 閒 暇 時 節 低 吟 淺 唱 地 戲, 餘 音 裊 裊,不絕於縷……

貴州安順地區生活著一群屯堡人,又稱 「京族」或「鳳頭苗」,是朱元璋發兵平定 西南後,下令屯田戍邊後聚居的後裔。他們 生活在大山之中,與世隔絕,一直以明朝的

生活模式活至二十一世紀,漸漸形成了典型 的文化孤島,而陳先松則是其中最完整的活 化石,抵住時間巨輪,努力保存屯堡。

偷把山歌唱 接通外界

幾百年來,屯堡人被落後的少數民族圍

繞,他們大多為求安定,選擇封閉自守。「少 年時,有位同族哥哥與外面的人唱山歌,被

父母用火鉗烙臉。」陳先松憶述道。「而我 家境貧寒,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我,才得 以去山那頭,和外人對歌,那時才第一次看 到現代服裝。」他看到原來女人可以穿得像 男人一樣,對活在封閉世界的陳先松來說, 甚是新奇。

少年學戲 苦中作樂 地 戲 是 屯 堡 人 的 一 種 戲 曲, 又 稱「 跳 神」,與屯堡一同出現於十四世紀。陳先松 擔任地戲的「神頭」,負責整部書的排演和 指 導。 他 自 喻 風 流 才 子, 從 唱 山 歌 到 耍 地 戲,都能將兩者恰當融合。

16

古人


抽筒子煙是陳先松閒暇時最大的愛好。(受訪者提供) ■

陳先松早年學習地戲的經歷,可謂有苦

自學普通話 讓世界都聽到「地戲」

有樂。「我十三歲就開始跳地戲,生旦凈醜 都會。」陳先松說到老本行頓時眉飛色舞,

屯堡人的母語是明朝時期的南方官話,

「 那 時, 每 日 黎 明 時 分, 最 怕 聽 到 父 親 解

陳老先生為宣傳地戲竟自學了普通話。「不

戲 具 袋 的 聲 音, 意 味 著 又 要 起 床 練 基 本 功

學普通話,如何接受媒體訪問,翻譯也不懂

了。」此時,陳先松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並說

地 戲 行 話。」 每 當 有 人 來 屯 堡 進 行 學 術 研

「有時我會裝作練功,待父親走後,就帶上

究,陳先松都自願陪同,最長一次長達三個

面具去嚇鄰居家起床放牛的小孩。」

月,毫無報酬。「我還叫那個廈門大學教授 來我家吃飯呢,他怕麻煩到我,怎麼都不願

但一談到昔日唱戲的日子,陳先松的眼

意,風土人情靠品嚐當地食物的嘛。」

眶 漸 漸 紅 了。 在 1980 年, 他 有 一 次 去 縣 城 唱戲,唱七天,每天四個鐘,而身上只有僅

在芸芸眾多的徒弟當中,還有遠洋而來

僅兩塊錢。「地戲表演十分辛苦,真的是吃

的法國人「老倍」。2012 年 3 月,老倍為備

不飽」,淚水漸漸溢滿他的眼眶,他幾次想

演一齣名為「臉譜」的戲,特地遠道而來,

開口續說下去,卻又止住,仿佛不願繼續回

尋師問教。陳先松主動挑起了教外國學生的

憶生活的窘迫。被問及為何不中途放棄,他

擔子。「不求老倍學得地戲精華,只望他能

雙 眼 一 亮, 毫 不 猶 豫 地 說「 既 然 選 擇 了 去

將地戲帶出中國,讓白皮膚的人都知道有地

唱,就不能退縮」。

戲的存在。」他露出豁達的笑容。

百萬不換 伴隨半生的面具

慨嘆屯堡人不願學戲 地戲恐失傳

陳先松後來生活的天龍鎮,因為屯堡文

「觀眾看不懂,專家看不夠,演員難學

化 的 特 殊,2000 年 被 開 發 成 了 旅 遊 點, 遊

會」,是地戲公認的一大特點。儘管陳先松

客絡繹不絕。「前些年,有一位浙江遊客出

現任教於兩個天龍中學少年班,還收了大學

資一百萬,買我收藏的面具,我都不願意。」

生為徒,但是他意識到會真正傳承這種文化

演地戲用的面具,就如畫家的畫筆,陳先松

的人,寥寥無幾。

清洗他收藏的面具時,神態自若,就如同陪 伴 平 生 摯 友。「 封 侯 難 買 仁 和 義, 富 貴 難

「你願意穿鳳陽漢裝學唱地戲嗎?」,

隔兄弟情……」一個個音符從他嘴裡慢慢掉

「 不 願 意, 在 同 學 中 顯 得 怪 異。」 陳 先 松

落,在屋內迴轉不停。在陳先松眼中,面具

十五歲的孫女周甜說。原來九十年代後,屯

盛載著太多關於青春的回憶。

堡學校與當地學校融合,屯堡後輩和外人相 處時,大多試圖擺脫「古人」的身份。坐在 爐 火 邊 的 陳 先 松 聽 到 孫 女 的 回 答, 一 聲 不 吭, 撲 朔 的 火 光 隱 約 照 出 他 眼 中 的 淚 光。 「現在外面的世界誘惑多,屯堡年輕一輩難 以靜心學地戲了,基本都是淺嘗即止。」陳 先松止不住歎息,「按規矩地戲不收村外弟

陳先松

子的,但這幾年慕名求教的人我都教,不然 地戲處境便更加困難。」

一 一 元宵節前、春節後,屯堡人都會跳地戲,主 要是為了驅邪避災和娛樂。(受訪者提供) 二 屯堡人製作地戲面具很講究,面具需用丁香 木或白楊木精雕細刻而成,面具亦需要經過 「開光」,將其昇華為神。

17


文化

文字、攝影:彭愷欣 編輯:廖欣楊

傳 面 臨 著 被 人 遺 忘 的 危 機, 但 你 可 知 道, 刺 繡 可 以 是 新 潮 的 藝 術,

統、 古 老、 繁 複 …… 是 很 多 人 對 刺 繡 的 印 象。 現 時 傳 統 刺 繡 手 藝

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元素?

中西刺繡交織 傳統與創意的糅合

感覺,我們最常接觸的傳統刺繡是嫁 娶用品,例如裙褂和繡鞋。上世紀 20 年代開業至今的冠南華公司,以手工 龍鳳刺繡裙褂著名,「一套手工裙褂 價格不凡,我們最貴的一套裙褂賣 10 萬,普通的都要 2 萬多元。」店長侯 妙玲解說。 香港顧氏手工刺繡藝術董事長顧 雨來表示,他們的刺繡作品一般會用 在工藝品上,很少繡在日用品,「蘇 繡 以 精 細 雅 緻 出 名, 給 人 高 尚 的 感 覺,如果像西洋繡般用在日用品上就 會降低了蘇繡的檔次。」

西 式 刺 繡 融 入 生 活

中 式 刺 繡 精 細 雅 緻

傳統的中式刺繡給人遙不可及的

林家因(Annisa)是翠藝西洋刺 繡 教 室 的 創 辦 人。 早 年 住 在 紐 西 蘭 時,Annisa 接觸到了西洋刺繡,覺得 特別有意思,深被吸引,12 年前將西 洋刺繡首次帶到來香港。走進 Annisa 的西洋刺繡教室,精緻的作品鑲在畫 櫃內,周遭排列有序的刺繡作品讓人 猶如置身於畫廊般。 Annisa 認為刺繡是藝術品,「有 些人會將自己的畫或風景照繡出來, 鑲在畫框就變成了裝飾品。」除了把 刺繡用在畫上,西洋刺繡也可應用於 日用品,「可以繡在枕頭套、毯子或 手袋上,例如小被子的刺繡可送給新 生寶寶,相對於中式刺繡,我們日常 更容易接觸到西洋刺繡。」

左 裙褂上的龍鳳,寓意一對新人白頭偕老、 永結同心。現時刺繡店的員工大多只懂 修補裙褂,不能繡出整件裙褂。 下 生活中的用品都可以繡上美麗的圖案,在 Annisa 的教室中見到鏡子盒面上刺了立 體的玫瑰花,創造了世上只有的鏡子盒。 (受訪者提供)

18


「我希望能打破年輕人覺得刺繡古老這種固有看法。」 林家因,首位引入西洋刺繡來港的導師

19


一 用金銀線繡的出嫁鞋,富中國特色,為傳統嫁娶必備之物。

笑稱那把剪刀陪伴了她十幾年,所以為它做了一個「家」,以刺繡編織出來、獨一無二的家。 Annisa

二 馮國浩說現時香港刺繡師傅所剩不多,很多老師傅已經去世,而年輕一代又不願繼承這門手藝。 三

四 顧氏手工發明的亂針刺繡法,繡線以交叉重疊來呈現蓮花的立體感。

三 二

20


(受訪者提供)

Annisa 對 西 洋 刺 繡 充 滿 熱誠,即使已接觸了十幾 年,仍會到外國學習新的 刺繡方法。絲帶繡是西洋 刺繡中較常出現的一種 (左圖),亦有用繡線或 棉線所做的平面繡。

中式刺繡重寓意 西 羊刺繡顯創意 南 興 隆 繡 莊 在 上 海 街 有 50 多 年 歷 史, 但 已 在 上 中 式 刺 繡 以 絲 線 為 主, 到 上 世 紀 30、40 年 代 才

月 尾 結 業。 第 二 代 傳 人 馮 國 浩 稱, 南 興 隆 在 黃 金 時

開始加入金銀繡線。侯妙玲說:「金銀繡線繡得越密,

代擁有 5 個工人,當時七成收入都來自刺繡產品,但

就寓意越貴氣,最好就是繡到完全看不到紅布。」而

現在刺繡產品只是配角。馮感嘆:「全盛時期上海街

絲線則會運用在工藝品上,顧雨來解釋:「絲線較幼

有 33 間 繡 莊, 現 在 只 剩 下 5 間 了。 現 在 的 年 輕 人 不

細,製作出來的作品可以很精緻。像在屏風擺設上繡

會願意花幾個月時間去繡作品,而且繡完亦未必有人

的魚,幼細的絲線可以令刺繡師傅繡得更仔細,更容

願意花錢去買。從結業前一個月,店中的日用品賣得

易表達動態。」

七七八八,唯獨刺繡產品就算半價也沒人買。刺繡業 凋零,手工藝品已不符合經濟原則。」

西洋刺繡的物料則較多元化,可以用絲帶、棉線, 甚至是布、珠片或樹枝等物料。Annisa 表示西式刺繡

顧雨來亦感同身受,「刺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物料運用上空間較大,可根據自己的風格加入不同

需要被傳承下去,卻沒有人願意學,年輕人欠缺耐性,

的物料,「同樣是繡一條魚,我會運用棉線勾勒出外

我們害怕這門手藝快會失傳。」

形,加入珠片、絲帶等去表達魚的其他部分,呈現立 體感。」

傳統配西方元素 刺繡概念顯新意

中式刺繡業零落 行家憂手藝失傳

為趕上時代的步伐,傳統刺繡漸漸加入西洋刺繡 的元素,例如現時手工珠片褂雖然用了西洋刺繡的材

中國傳統刺繡手工精細,讓人嘆為觀止,但它的

料,主題上仍以中式龍鳳為主。

輝煌已漸漸褪色。近年國際上的時裝品牌漸趨流行把 西洋刺繡運用在衣服設計上,價格非凡的手工刺繡衣

在顧氏裡可見很多別於傳統的刺繡作品,例如用

服受到追捧。而且西洋刺繡作品可由不同物料組成,

亂針刺繡法繡出的優雅高水準畫作。亂針刺繡法是加

不必只靠一針一線,相對時間較短,就像 Annisa 繡一

入了西洋刺繡元素的新針法,由顧氏發明,顧雨來介

條魚只需 5 小時;相反,消費者對於最少也要花上半

紹說:「用亂針繡在刺繡時線條可以交差、重疊,令

年才能完成的傳統裙褂刺繡已慢慢失去耐性。

作品更具立體感,不再只是傳統的平繡。」

21


文化

文字、攝影:黃金棋 編輯:羅世娟

瓜 灣 交 通 不 便 利, 大 商 場 亦 不 多, 反 而 令 部 分 老 店 得 以 繼 續 生 存 為 街 坊 服 務, 維 繫 獨 特 的 社 區 人 情。 然 而, 隨 著 沙 中 線 動 工, 土 瓜 灣 到處揚起灰塵,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保留土瓜灣的故事和人情,由 聖雅各福群會籌辦的土家 ── 土 瓜 灣 故 事 館 在 2014 年 4 月 出 現。 一 年 間,土家成了街坊最愛的聚腳點,小朋友會到土家做功課,街坊閒時亦會 聚在土家聊天,甚至會自發活動。土家融入社區,保留了土瓜灣最珍貴的 人情味,成為街坊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

融入社區 改善鄰里關係

到的錢還不足夠交攤位的租金,但大家都只是笑笑口,關係反而變 得更好。」。正正是一個個合作、碰面的機會,令土瓜灣獨特的人情、

土家位於鴻福道,與車房為鄰,若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錯過,

鄰里關係不致在推土機前消失。

因為土家只有一扇平實、簡單的大門。「裝修時有想過用特別的木 門來突出土家,但最後希望融入社區,所以只有現在簡單的設計。」

現代榕樹頭 街坊自發搞活動

土家的計劃統籌王棠(阿棠)說。融入社區,是土家由始至終的目 標,而掌握著最彌足珍貴的鄰里關係和人情是土家成功的方程式,

小朋友在跑跑跳跳,大人們在閒聊家中瑣事,老人家坐在專屬

「可能很老套,但真實是,人情味是土瓜灣最特別的事物。」

自己的椅子上打瞌睡,這和諧的景象是任何時間都能在土家看到。 社區文化導賞團導賞員波叔讚揚土家很有「人氣」,不像一般的社

土家街坊的背景迥異,有新移民,有南亞裔人士,有等待上公

區中心,死氣沉沉。「土家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榕樹頭,可以讓街

屋的人,亦有住在土瓜灣多年的老街坊。在土家來到土瓜灣前,街

坊聚聚腳,談天說地。」波叔笑道。土家和一般社區中心很不同,

坊們彼此很少接觸,對初來報到的土家亦顯得冷漠。隨著時間過去,

街坊每日到土家相聚,已變成一種習慣,街坊貞姐笑說:「一日不

土家舉辦不同的活動,如製作白鐵信箱、重現一間間老舖的立體碰

來土家,就感到渾身不舒服。」

貼相、在土家空地前的運動會等等,不但令街坊從此喜歡到土家聚 腳,亦令鄰里彼此的關係變得親密。

土家的活動是由街坊自發舉辦,「曾經有街坊問土家有沒有興 趣班給小朋友參加,但我們不是社區中心,不會設計興趣班課程。」

22

阿棠憶述:「記得一次土家和街坊一起參與藝墟,最後我們賺

阿棠說,街坊在相處閒聊間想出來的主意,會由土家負責統籌、宣


土家開幕以來,與街坊和附近的商舖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 更成為不少街坊聚腳的地方。

傳和提供地方。如新年時的蘿蔔糕製作,是由街坊做導師,連材料 蘿蔔都是街坊一手一腳到田間拔回來。土家的牆上掛著顏色鮮豔的 毛冷製品,都是由街坊一針一針編織而成。正正因為活動是由街坊 自發舉行,所以土家所舉辦的活動大多是即興,十分生活化。

盼望發展保留人情味 重建以人為本 土瓜灣到處都是建築地盤,新舊樓宇並存,發展夾雜在傳統與 現代之間。對此波叔希望保留小店、保留人情,不願見到土瓜灣變 成其他千篇一律的地區,讓大商場進駐、佈滿豪宅。阿棠認為現今 發展政策「離地」,只追求經濟增長,忽略街坊需要,「好像海心 公園建在土瓜灣區內的偏遠位置,小朋友根本去不到,這樣有甚麼 意義?」 九龍城(土瓜灣南)區議員潘志文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重建 事在必行,繼續保留舊建築,有可能危害居民生命,鄰里關係可以 靠日後工作來維持。無論發展與否,最重要的是貼近居民的需要, 以人為本。不然,居民的生活質素只會淪為發展的犧牲品。

01 01 波叔自七歲就住在土瓜灣,他 見證著此地從實現一代人「上 車夢」,變成現今「不窮不住」 的景況。 02 王棠希望以藝術方法保留土瓜 灣的人情味,亦為街坊建立良 好關係感到高興。

02

03

03 土家於新年時除了製作蘿蔔糕 外,還會製作油角,小朋友 亦參與其中。(受訪者提供) 04 街坊都積極參與「土家織織 團」,利用循環再用的毛冷編 織成各類冷製品。

04

23


教育

退

文字、攝影:陳頴詩 編輯:區芷君

休後生活單調,不少長者因此參加由中小學與社區中心合辦 的課程,擴闊社交圈子。在鼓勵「終身學習」的氛圍下,

多間大專院校亦相繼開辦第三齡教育學苑,給予退休人士學習機 會,重拾數十年前的學生生活,繼續自我增值,甚至重返職場。

多元課程 體驗大學生活 六 十 年 代, 不 少 人 中 學 畢 業 後 便 投 身 社 會 , 大 學 對 於 他 們 來 說 是 遙 不 可 及 的 夢 想。 不 過 ,近 年 不 少 機 構 成 立 第 三 齡 學 苑 ,一 圓 長 者 的 大 學 夢 。「 第 三 齡 」人 士 不 單 指長者, 亦指一些已從工作或家庭中退下的人士。 由 香 港 理 工 大 學 開 辦 的 活 齡 學 院 提 供 學 分 制 課 程 如 中 醫、 心 理、 文 學 等 供 學 員 修 讀。 學 員 讀 畢 三 個 學 分 累 積 制 課 程 就 能 獲 得 大 學 頒 發 的 證 書 , 成 為 大 學 校 友 。 活 齡 學 院 總監錢黃碧君認為,學員希望透過課程自我增值,同時亦想體驗大學生活。現時學院最 年長的學員達 90 多歲,各學員學習認真,雖然每年只能報讀三個課程,但學院成立七 年已經有兩位學員修畢十個課程,並獲得大學頒發的文憑證書。他們更打算修畢三十個 課程,以成為大學生為目標。 ■ 活齡學院總監錢黃碧君表示,期 望未來以「長青共融」作學苑目標和 發展方向。

活齡學院轄下的薈賢廊也提供不同的教育課程和學術論壇,例如實務教學、保健養 身、 科 技 應 用 等。70 多 歲 的 學 員 毛 婆 婆 為 了 消 磨 時 間 和 自 我 增 值 而 報 讀 與 保 健 相 關 的

24

課程,主要學習養生的方式和應用。她認為自己獲益良多,上課時很輕鬆充實。


60 多 歲 的 學 員 李 先 生 認 為 自 我 增 值 很 有 意 義, 而 加 入 活 齡 學 院 是 為 了 實 踐 終 身 學 習。 他 除 參 加 了 書 法 班 和 畫 畫 班 外 , 也 有 報 讀 教 授 理 財 投 資 知 識 的 課 程 , 導 師 均 是 專 業 人士,「課程可以讓我獲得新知識,同時可為退休生活提早作打算。」

老有所為 重投勞工市場 除了學術課程,香港教育學院五年前推出專業證書課程,培訓長者成為長者學苑的 導 師。 終 身 學 習 研 究 與 發 展 中 心 行 政 主 任 蘇 曉 進 表 示 , 課 程 報 讀 人 數 每 年 均 上 升, 近 年 ■ 學員修畢一定數量的課程後可在大學校 園穿上畢業袍行畢業禮。(網絡圖片)

雖已增加名額,但仍供不應求,反映社會對這類課程的需求愈來愈大。 薈賢廊設立的「友導共學」計劃以培訓學員成為活齡學院的導師為目標,使不少學 員 重 投 勞 工 市 場。 根 據 薈 賢 廊 的 統 計 數 字, 截 至 201 4 年 底, 已 有 約 28 0 名 學 員 透 過 計

活齡學苑薈賢廊的學員正在上中國山水畫班。(由受訪者提供) ■

劃成為「友導共學」的導師或獲其他機構聘用。 錢黃碧君指在職業轉介方面,工作如長者商場大使、研究員和銀行服務員最受學員 歡 迎, 例 如 有 人 被 香 港 大 學 秀 圃 老 年 研 究 中 心 聘 請 作 兼 職 研 究 員 。 她 認 為 , 長 者 重 新 工 作的目的是發揮自己所長,薪金只是次要考慮。

65 歲或以上達中學或以上教育程度的長者人數 303700

300000

200000

111700 100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調查,持有較高學歷的長者人數愈來愈多。 ( 資料來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價 錢 成 考 慮 因 素 學者:宜提供津貼 有「 第 三 齡 」 人 士 認 為, 學 苑 課 程 對 他 們 非 常 有 意 義 , 亦 會

學苑自負盈虧 政府應加強支援

考 慮 在 將 來 修 讀。 而 持 有 中 學 學 歷 、 現 時 5 5 歲 的 陳 先 生 指 出 , 退 休 後 考 慮 參 加「 第 三 齡 」 人 士 課 程 時 會 先 看 課 程 價 錢 和 質 素,

現時提供長者學苑課程的大專院校主要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

「價錢太高的課程可能不會選擇,其次是看自己的興趣。」他表

營。 政 府 雖 於 上 年 度 向 於 2009 年 成 立 的「 長 者 學 苑 基 金 」加注

示若政府提供更多津貼,對 參 加 者 會 更 具 吸 引 力 。

5000 萬, 以 鼓 勵 各 機 構 繼 續 推 行 終 身 學 習 的 教 育 課 程, 惟 學 院 反映最大的經營困難仍是資金不足。

研究長者議題的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及系 主 任 周 基 利 認 為, 現 時 退 休 人 士 的 教 育 水 平 愈 來 愈 高 , 他 們 的 學

錢 黃 碧 君 表 示 在 自 負 盈 虧 的 經 營 模 式 下, 主 要 依 賴 機 構 資

習 動 機 增 加, 更 能 達 至「 終 身 學 習 」 。 由 於 第 三 齡 教 育 課 程 種 類

助、 捐 款 及 課 程 收 入 來 維 持 經 營, 所 以 課 程 的 價 錢 不 能 降 低 。 她

和 費 用 不 盡 相 同, 政 府 應 向 難 以 負 擔 課 程 費 用 的 第 三 齡 人 士 提 供

正 向 政 府 申 請 長 者 學 苑 基 金, 但 不 知 道 實 際 獲 批 的 時 間。 蘇 曉 進

津 貼, 和 向 中 年 人 士 提 供 再 培 訓 機 會 , 讓 他 們 在 自 我 增 值 的 同

指政府雖對課程提供資助,但整體營運資金仍然不足。

時,重投勞動市場。

25


教育

文字:姚慧儀 編輯:郭雅揚

釐定大學整體補助金作研究用途的撥款,大學 資 助 委 員 會( 教 資 會 ) 早 前 公 佈 的「2014 年 研究評審工作」,首次加入「星級制」,包括最高四 星級的「達世界領先水平」,而星級制將成為八大未 來研究經費的主要參考。教資會指新準則能反映香 港有多少研究達世界水平,有助鼓勵院校提升研究 水平,增強競爭力。2016 年起首 3 年用作「研究用 途撥款」的 29 億元,將根據院校所獲星級分配補助 金。有學者認為研究經費對學校發展十分重要,評審 準則卻成疑,新準則有可能使各院校資源瓜分不公。

星級制評審準則成疑 文理科資源不均 專業範疇 二流評一流 有關研究評審的工作一向難有絕對標準,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學者水

但爭議未及「星級制」大,因是次結果將成為

平難以保證,是因為專門範疇的權威人士很難

教資會未來 3 年調動資源的指標。香港教育學

邀請,甚或他們不願擔當評審角色,結果可能

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講師梁智軒認為原本的

落得「二流評一流」的局面。中大物理系教授

評審制度已未能讓專業學者就特殊範圍進行

朱明中說,文科的審核較難,但理工科問題不

評審工作。梁以作曲為例,指其為一門極專

大,因為理科講求精準,準則客觀。

門的學問,有時卻找來非相關範疇的學者進行 評審,擔心會有漏網之魚,錯過值得欣賞的作

星級制令研究取易捨難

品。 葉建源與朱明中均認為「星級制」有正 面影響,前者指此舉使評審工作更嚴謹,「教 資會更改遊戲規則,使院校非常緊張評審結果 和資源分配,重視學術質素而非數量。」後者 指新制讓研究者工作更仔細和勤力,願意花心

26


思進行高質素研究。但他以學生為求分數而扭 曲學習目的形容措施的壞處,「這樣會轉移研 究者的注意力,使他們走向非學術,由於顧及 研究經費,變得保守,不敢大膽嘗試新研究, 只做有把握的實驗,尤其傳媒年年報道大學排 名,部門更重視研究成果。」

研究成聘請條件 理科講師較易升職

重理輕文 資源分配不公

有大學講師透露,部份大學在招聘及續

2012 至 2013 年,教資會資助各院校研究

約準則中往往要求教師多出論文,合約更可能

用途的整體補助金差異大,港大、中大和科大

列明一年須有多少項研究成果,甚至會有職業

三間研究型大學佔項最多,分別有 1832 項、

以 8 大院校各學科綜合為 13 個類別比較,

訓練,由教授培訓其他講師寫論文技巧,又會

1967 項、1031 項專案撥款;屬教學型大學的

研究表現最差的是教育、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

「提醒」研究人員多於指定學術刊物發表論

浸 大、 教 院 和 嶺 大 則 只 有 564 項、286 項 和

類 別, 分 別 只 有 35%、34% 及 33% 研 究 達 三

文,除了提高出版機會,也能獲得更多資助。

120 項,研究經費傾向研究型大學,現加上「星

星以上,遠低於最出色「自然科學」類研究的

級制」,使人憂慮教學型大學會考慮增加理科

七成。教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葉建源指,由於教學難以量度,可以衡

研究資源,加劇校內部門或學院間的惡性競

兼博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梁寶華回應,

量的唯一標準只有研究成果,故難免影響教師

爭。葉建源表示,新準則可能令重理輕文問題

人文學科被邊緣化,大部份人都忽略藝術的重

受聘的機會,理科較客觀,成果比文科更顯而

更嚴重,也對教學型學校造成不公,「不過各

要,而且人文須要很長研究時間,「醫學試藥

易見,故理科講師升職機會隨之提高。

院校有不同使命,絕不會出現全理科現象。」

很快就知藥效,但在這個急促又功利的社會,

文科研究時間長 本地研究無助摘星

人們容易欠缺耐性。」梁智軒則認為,文科是 「先天性不足」,除了沒有客觀評審準則,一 些從外國請來的國際權威學者,他們都未必願

2014年八大院校研究評審成績人數和等級分佈

意花時間研究本土文化,例如若非研究粵曲或 民族音樂,根本不會接觸本土音樂,故本土研 究即使出色,亦無助在「星級制」底下摘星。

1014 865 707

4星

640

3星 2星

436 377

1星 281

不予評級 124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大學 中文大學 科技大學 城市大學 理工大學 浸會大學 教育學院 嶺南大學

■ 資料來源: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 2014》

27


体育

文字、攝影:何郁慧 編輯:黃芍淇

街頭 街 頭 健 身 旨 在 訓 練 體 能 , 集 中 訓 練 肌 肉 的 力 量 與 耐 力, 使 肌 肉 線 條 更 加漂亮。網絡上有不少外國 街 頭 健 身 的 片 段 ,當 中 如 體 操 般 的「 強 勁 招 式 」 吸 引 了 不 少 人 爭 相 仿 效, 挑 戰 自 己 。 街 頭 健 身 旨 在 推 廣 健 身 普 及 化 , 令 健 身 不 只 局 限 於 專 業 人 士、 指 定 環 境 及 器 材 , 而 可 以 就 地 取 材 , 利 用 公 園 雙

探索體 原來公園的韆鞦架、雙槓、馬騮架不只是

槓、路牌、欄杆等社區設施,讓人在何時何地亦可健身,從而推動全民運

運動告訴你:公園隨時會出現大朋友和小

動。

成為了雙槓俯臥撐、引體上升、俄式挺身 的 運 動 吸 引 了 年 輕 的 愛 美 一 族, 但 教 練 終極目標:挑戰體能極限 李 卓 銘 ( S imo n ) 創 辦 的 機 構 提 供 街 頭 極 限 健 身 訓 練 , 他 認 為 街 頭 健 身 能 訓 練 參 加 者 肌 肉 線 條 ,保 持 脊 椎 健 康;更 重 要 的 是 得 知 個 人 體 能極限, 然後嘗試超越、挑戰自我極限。 四 年 前 , S imo n 在 家 樓 下 的 公 園 看 到 一 位 肌 肉 線 條 分 明 的 老 伯 在 做 引 體上升,「當時我被他的力量震撼著,五、六十歲的伯伯竟然可以做到那 麼高難度的動作,所以我就『拜師學藝』,跟他練習街頭健身。」原來伯 伯 以 前 住 在 內 地 時 , 家 附 近 種 滿 竹 子 , 所 以 隨 時 隨 地 可 以 扶 著 竹 子 健 身。 Simon 認為街頭健身有助強身健體,老少咸宜,所以便設立了街頭健身課 程,與大眾分享這項有益身心的運動。 訓 練 班 學 生 Iv an 因 為 想 投 考 紀 律 部 隊, 特 意 參 加 街 頭 健 身 訓 練 體 能 , 除 了 滿 足 考 核 要 求 ,成 功 在 一 分 鐘 內 做 七 下 引 體 上 升 ,他 更 希 望 挑 戰極限: 一分鐘做二十下引體上升。現時街頭健身訓練內容除了引體上升,還有掌

上 學生 Ivan(左)一分鐘內可以做到十多下的雙槓俯臥撐。 下 學生若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做引體上升,可要求其他學生協助。

28

上 壓、 拍 胸 掌 上 壓、 雙 槓 俯 臥 撐 及 Sparter( 運 用 前 臂 支 撐 身 體 在 地 上 爬 行)。


教練認受性受質疑 街頭健身在各地正值萌芽階段,全球均沒有街頭健身教練的專業認證 資格,參與這項運動的人都是互相教學及模仿。現時香港的街頭健身教練 都是 透 過 網 上 片 段 自 學 , 參 考 外 國 健 身 人 士 的 「 招 式 」 , 然 後 訓 練 學生。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若然街頭健身成為了競技運 動, 而 不 再 只 是 單 純 為 了 強 身 健 體 , 就 有 訂 立 規 條 及 專 業 評 核 的 必 要。

頭健身

體能極限

S imo n 回 應 指 每 個 月 教 練 們 都 會 有 檢 討 會 議, 檢 討 課 程 內 容 及 學 生 進 度, 更 何 況 , 「 世 界 專 業 水 平 是 一 分 鐘 內 做 到 五 十 下 引 體 上 升 , 我 們 有 教 練可以做到四十九下,所以我認為教練們都有足夠的水平授課。」他亦提 到, 世 界 街 頭 健 身 聯 會 計 劃 於 明 年 推 出 街 頭 健 身 證 書 , 要 求 投 考 者 通 過 考 試及 體 能 測 試 。

教練應備運動科學知識 防學員創傷 記 者 在 場 採 訪 時 , 一 名 學 員 三 分 鐘 內 不 停 地 做 S pa r t e r 及 引 體 上 升, 導 致 氣 促 , 甚 至 想 嘔, 需 要 職 員 攙 扶 他 到 旁 休 息 。 雷 教 授 強 調 , 教 練 應 有 運動科學知識,確保參加者的訓練適當和姿勢正確,「教練與學生的運動 科學知識越低,風險就會越高。如果一個學生靠『死力』強行做一些高難 度動作,接著又教其他人做會很危險。」他認為現時社會大眾普遍對運動 科學 的 認 識 不 足 , 期 望 政 府 著 力 教 育 大 眾 相 關 的 知 識 , 減 低 運 動 風 險。

為小孩子而設?由外國傳入香港的街頭健身 朋友「爭」玩具的場面。隨手找到的扶手, 俯臥撐等高難度動作的輔助器材。這種簡便 的 專 業 資 格 制 度 和 安 全 問 題, 仍 然 存 疑。 街 頭 健身受制於社區空間 這項新興運動在四年前傳 入 香 港 ,S i mo n 表 示 近 年 學 生 數 目 有 所 增 加 , 不過相比外國的健身風氣, 仍 然 相 差 甚 遠 。 世 界 街 頭 健 身 聯 會 於 2 0 11 年 在 拉 脫 維 亞 成 立, 第 一 個 世 界 街 頭 健 身 錦 標 賽 於 同 年 舉 行, 至 今 已 經 舉 辦 了 四 屆 賽 事 。 街 頭 健 身 在 美 國 、 俄 羅 斯 及 捷 克 十 分 流 行, 美 國 人 從 高 中 起 就 開 始 接 觸 健 身, 加 上 社 區 的 活 動 空 間 大,才讓「在街上運動」這個概念得以盛行。現時受世界街頭健身聯會認 可的六十隊隊伍中,香港就 佔 兩 隊 。 S i m o n 逢 星 期 一 及 五 於 美 孚 公 園 或 天 水 圍 公 園 舉 行 街 頭 健 身 班, 每 一 班 約 有 十 多 人。 他 形 容 在 公 園 裡 授 課 是 「 打 游 擊 戰 」 , 街 頭 健 身 不 會 有 室 內運動場進行訓練,所以課 程 有 時 也 會 受 天 氣 影 響 。

29


环保

文字、攝影:黃好婷 編輯:宋亮凝

天台農場位於工廈,離民居較遠,且附近沒有高樓大廈 ■ 遮蓋,空氣流通,適合耕作。

休閒耕作促進農業教育 發展空間大 天台農場有機種植導師 Alice 認為香港天台空間使用 率低,這些空曠天台可以用作耕種,「只要附近沒有更 高的大廈遮蓋陽光、空氣流通就適合用於天台種植,故 此香港其實有很多天台可以耕作。」她又表示不單可在

機 耕 作 在 民 間 愈 來 愈 普 及, 標 榜 有 機 的 農 莊 及 天 台 農 場 陸 續 出 現。 農場負責人表示這些農場可用作推行農 業 教 育 和 宣 揚 環 保 訊 息, 但 政 府 支 援 不 足 以 致 它 們 發 展 受 限。 有 學 者 指 既 然 政 府 近 年 積 極 發 展 現 代 化 農 業, 以 推 動 農 業 發 展, 不 如 加 強 支 援 有 機 農 莊 及 天 台 農 場, 透 過 教 育 推 動 農 業 全 面 發 展。

30

天台耕作,很多屋村內的土地都可預留作休閒耕作。 有機耕作的支持者張小姐認同 Alice 的意見,她為了 充分利用家裡的空間,故在天台以有機方式種植食物。 她認為小型耕作可令都市人有較多機會嘗試耕作,同時 又能令他們關注環境保護。她直言進行有機耕作改變了 她的生活方式,「在耕作時會想到廚餘可用作堆肥,間 接便會減少扔掉廚餘;亦會保留一些原本無用的盆子, 作耕作之用。 」


Alice 的農場開業兩年半來,有 8 至 9 成人都持續回來耕作,反應甚為理想。 但她指農場地方太小,只能用作實地教育市民有關惜食、綠化及減少耕作污染等 環保知識及用作休閒種植活動,無法因利成便,銷售產出作物。「這個天台農場 只有 1 千多尺,而且是用特製箱子種植,所以收成會受局限,且有機耕作成本高, 不符合經濟原則。」 有機農莊負責人 Paul 指有機農場可促進農業教育,宣揚環保概念。他認為政 府應該發展休閒農業,如設農舍民宿,讓大眾體驗農家生活,但現時香港欠缺法 例支持,「現時香港沒有民宿條例,農舍民宿不屬於賓館範圍,又不受賓館條例 約束,另外消防和排污條例亦沒有規管民宿。」

■ 不同季節適合種不同的作物,圖中為茼蒿,比較適合在 冬季生長。

有機農場支援不足 發展受阻 Paul 的農莊開業四年,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他批評政府對農業的支援不 足,令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有機耕作的發展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地方,「香港政府 基本上讓農民自生自滅,唯一的資助只是惡劣天氣後的補助津貼,但金額少之有 少。」 他又指農業現時經歷青黃不接的階段,農場在本地很難聘請員工,故此只好 聘請外勞解決勞力需求,但聘請外勞成本高,「以往聘請外勞的入境稅有優惠, 每位只需付 500 至 600 元,但現時每聘請一名外勞需付約 1 萬元入境稅,成本增 加多了。」他稱既然聘請菲傭可免除入境稅,政府也應提供農業外勞優惠,減低 僱傭成本。 但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高級講師黃葉芳指有機作物的耕作成本 高,故銷售價格也較傳統作物高,才是影響有機作物市場狹窄的主因。Alice 認同 黃的說法,指出現時有機作物的商機不大,「點點綠也有售有機菜,但是銷量很 ■ Alice 在天台農場種植不同的作物,吸引昆蟲到來。

低,很多有機菜在賣出前也變壞了。」

推農業政策 先從教育做好 政府擬推出新農業政策,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及徵收土地開發農業園 以鼓勵高科技農業。黃葉芳指有機農場促進農業教育,是推廣農業的重要一環, 「香港人的環保意識本來也不差,若要重新發展可持續農業,必須在教育、市場 推廣和鼓勵耕作幾方面做好,相信香港農業能夠逐漸復甦。」她又指政府的新農 業政策和現存的有機農場各有所用,「雖然 ( 有機農場 ) 做不到計劃耕作,但也 能再度開放香港農業。」而香港作為擁有龐大資本的城市,在未來發展高科技農 業,則能夠帶來更多農作物產出。 Paul 欣賞政府推出的新農業政策,認為政府現時開始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復 甦只是時間問題。他又指政府的農業園收地政策能有效利用棄耕地,能令更多人 投入農業,「香港現時有八成荒地,業主又不願意出租,政府收地能夠有效利用 土地資源,令更多人能夠從事農業。」他表示現時有很多人想租田,相信農業園 能夠提供足夠土地予有心人士。

■ Paul 和工人們一手一腳將荒地變為生機處處的農莊。

31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五卷 2014 - 15 年度 四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黃天賜 總編輯 莊禮傑 副總編輯 黃靜薇 黃雅盈 黎明芝 執行總編輯 王丹麟 執行副總編輯 劉卓瑩 梁銘恩 趙雅婷 網絡版主編 郭燕美 羅霈潁 杜世安 美術總監 鄭子峰 李卓穎 李咏潼 資料庫 區芷君 潘希橋 公關 林嘉淇 宋亮凝 宣傳 羅世娟 黃韻盈 發行 林詠雪 麥智軒 編輯 區芷君 鄒詠詩 張馨文 郭雅揚 郭燕美 林嘉淇 林美欣 林詠雪 李晟謙 廖欣楊 羅世娟 羅霈潁 麥智軒 潘希橋 宋亮凝 湯澤洋 杜世安 黃芍淇 黃韻盈 記者 陳子楠 朱潔玲 龔閏通 何郁慧 許卓非 劉詠芯 李慧娜 李雪瑩 彭愷欣 申開顏 黃心悅 黃好婷 黃金棋 容如意 陳凱晴 陳頴詩 林子晴 姚慧儀 許芳文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