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
P.4
P.5
記者|區芷君
編輯|鄭秋玲
教科書 美化核能惹爭議 一幅聳立於翠綠山巒的核電廠照片,再加上 一句「核能是潔淨的能源」的描述,初中的地理 教科書這樣描述核能發電,但卻引來團體批評這 些內容錯誤及美化核能。有學者認為,教科書的 相關描述過於簡化或有誤導成分。
P.6
反核之眾及香港核能輻射研究會於網上撰文,指摘 市 面 上 的 地 理 及 通 識 科 教 科 書 對 核 能 的 描 述 不 準 確。 其中牛津大學出版社﹑文達名創教育﹑雅集出版社及 精 工 出 版 社 的 地 理 教 科 書, 列 明 核 能 是 潔 淨 的 能 源, 被 指 教 材 有 問 題。 反 核 之 眾 批 評 教 科 書 內 容 有 三 大 謬 誤 包 括「 因 為 核 能 發 電 不 會 釋 出 溫 室 氣 體 或 空 氣 污 染 物」、「『核』廢料要經數百年才會變得無害」及「地 球上鈾的儲藏量相對充裕,可供人類使用 140 年」。
核能廠會釋出排放物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黃敬立 指, 在 發 電 廠 正 常 運 作 的 情 況 下, 核 發 電 是 不 會 排 放 溫 室 氣 體 的。 不 過, 在 採 取 鈾 礦、 濃 縮 及 運 輸 鈾、 製 造燃料棒、提煉及儲存核廢料、建造及保養發電廠等過 程 中, 就 需 要 使 用 化 石 燃 料, 這 些 過 程 會 排 放 溫 室 氣 體, 但 核 能 發 電 廠 排 放 的 溫 室 氣 體 仍 遠 比 化 石 燃 料 發 電廠少。所以說核能不會釋出溫室氣體可以說是正確。
核廢料可存至萬年 教科書描述核廢料變得無害需數百年有謬誤。黃敬 立 指, 核 廢 料 有 許 多 不 同 種 類 的 放 射 性 物 質, 每 種 分 解的速度均不一致,當中又以 鈈 -239 最為危險,它的
半衰期長達二萬四千年。所以核廢料要變得無害, 其實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難保鈾的使用量不變 黃敬立續稱,以現時鈾的消耗量作估算,是有 機 會 供 人 類 使 用 140 年 的。1979 年 美 國 三 哩 島 核 泄漏事故後,人類停止大量搜尋鈾。但用核能發電 的比例有所提升,鈾就會加快耗盡,有商榷餘地。 如美國的發電組合,核電佔兩成。他表示處理核議 題須謹慎,「我從來沒讀過那些教科書。核能技術 是十分複雜的,這些都不是公眾能完全了解的。簡 化問題會導致誤解。」
未與時俱進引用核事故 中六學生甄潔怡認為學校用的教科書只是輕輕 描寫何謂核能,又只探討發生在很久以前的切爾諾 貝爾事件,討論不深入。中四學生姚芷童則表示, 教科書內容不過不失,但必須要有老師詳細解說, 播放影片及進行小組討論才有深刻認知,不能單靠 教科書。而正於中學任教地理科的何老師稱,教科 書有羅列關於核能的正反論點,亦有引用核事故使
■高中的通識書亦有涉獵核能議題。( 區芷君攝 )
■網上圖片
P.7
學 生 反 思。「 我 們 會 讓 他 們 自 行 判 斷。」 她 認 為 以 初 中 學 生 為 對 象 的 教 科 書 來 說, 有 關 核 能 的 內 容 已 不 算 過 於 簡單。 公開信中被指教錯核的牛津大學出版社回應,課本根 據 教 育 局 的 課 程 指 引, 採 用 議 題 探 究 的 教 學 法, 鼓 勵 學 生 探 究 有 關 議 題, 例 如 設 計 探 究 活 動, 引 用 日 本 福 島 核 事 故, 引 導 學 生 探 究 使 用 核 電 的 好 處 和 壞 處。 所 有 內 容 均 已 通 過 教 育 局 的 評 審。 其 他 被 指 教 錯 核 能 的 出 版 商 則 未有回應。 教育局回應現時初中地理教科書在處理核能問題上已 達 到 課 程 指 引 的 要 求。 局 方 同 時 設 有 嚴 謹 機 制, 評 審 課 本 的 質 素, 使 課 本 能 有 效 配 合 相 關 課 程 的 落 實。 此 外, 當 發 現 書 商 於 編 纂 觀 點、 內 容、 組 織 編 排 有 欠 理 想 時, 當 局 會 依 隨 現 有 機 制, 向 出 版 商 指 出 問 題 所 在, 或 要 求 跟進及改善。 香港核能輻射研究會成員葉柱政強調,教科書的問題 不 是 有 無「 闡 述 正 反 論 點 」, 而 是 論 點 當 中 有 些 具 體 內 容是錯誤灌輸了學生「核能是乾淨」的概念。
■中電宣傳核能可靠性高,溫室氣體排放量低。( 區芷君攝 )
■其中一本初中地理教科書內頁,被指高估了鈾的儲存量。( 區芷君攝 )
除了核,我們還有什麼? 除了核能,教科書在介紹能源議題時亦有討論 在 香 港 發 展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可 行 性。 理 工 大 學 屋 宇 設備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呂琳建議發展可再生能源 替 代 核 能,「 香 港 的 陽 光 及 風 力 都 有 潛 力 作 為 發 展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素材。不過,香港土地有限, 要 發 展 太 陽 能 的 話, 就 必 須 把 太 陽 能 板 安 裝 於 大 廈 天 台 上。」 她 以 2011 年 的 用 電 量 作 估 算, 如 果 在 香 港 所 有 天 台 都 安 裝 太 陽 能 發 電 板 的 話, 大 約 能 提 供 香 港 14.2% 的 電 力。 然 而, 政 府 沒 有 提 供 補 貼, 要 大 量 安 裝 可 再 生 能 源 設 備 的 話, 價 格
P.8
不菲,電費必然比傳統發電貴。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楊文友亦指,在香港發展可再生 能 源 的 確 有 困 難。 把 太 陽 能 發 電 板 裝 置 於 商 業 大 廈 天 台 實 在 太 分 散, 此 舉 會 增 加 成 本。 同 時, 中 華 電 力 和 香 港 電 燈 雖 有 計 劃 發 展 離 岸 風 力 發 電 場, 但 因 政 府 跟 兩 電 簽 訂 了 管 制 計 劃 協 議, 承 諾 兩 電 可 享 11% 的 資 產 回 報, 假 設 風 力 發 電 場 營 運 二 十 年, 市 民 要 出 多 付 兩 元 電 費, 所 供 電 力 卻 只 佔 本 港 約 1-2%。 因 此, 香 港 做 好節能工作可能比發展可再生能源更有效。
P.9
P.10
P.11
P.12
P.13
P.14
記者|湯澤洋
編輯|李慧妍
為電影辭央視 追夢登荷里活
朱思溢
一 個熱愛電影的年輕人被美國簽證官問道「Why did you go to Hong Kong for three years?」 年 輕 人 回 答「For film, for master」。但簽證官卻把「讀電影碩士」誤解為「成 為電影大師」,於是對青年的雄心讚賞有加。 一年後,這個年輕人站上了荷裡活「TCL 微電影節」的 頒獎舞台,手捧最佳編劇獎的金色獎盃,想起「成為電影 大師」的美麗的誤會,心中百感交集。 P.15
他,是 25 歲的朱思溢,憑自編自導的微電影《小偷 兒》獲得第 22 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短片學院獎,並入 圍第 50 屆台灣金馬獎。
兒時種下電影夢 出生於江西南昌的朱思溢,小時候常常到戲院看電 影,即使放映結束仍不捨得離開,他覺得「大銀幕」有 種魔力,令視線難以轉移,他幻想走進電影幕後,拍出 屬於自己的作品。 曾就讀中國傳媒大學的思溢,畢業後到中央電視台財 經頻道的《交易時間》做新聞編輯,每天早上六時半開 始剪片,下午三點才完成直播,與不分晝夜拍戲相比, 他坦言這個工作輕鬆。然而他不願被困在「溫暖小窩」, 更心痛自己與夢想漸行漸遠,「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 的》名言,『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 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重新點燃我對夢想的嚮往。, 如果不冒風險,生命還有何意義?」於是他不顧家人的 反對,向央視遞出辭職信毅然隻身來到香港浸會大學攻 讀電影碩士專業。
■荷裡活 TCL 微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獎盃。 (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清苦」陪伴追夢路 碩士在讀期間,思溢每天都沉浸在電影中。儘管拍 攝團隊歡樂融洽,但思溢卻用「清苦」形容在電影學院 學習的時光。他介紹,每個學期要拍三部自編自導的作 品,儘管能和志趣相投的同學並肩奮鬥,但籌備一部電 影並不容易,資金、演員、設備及場地等問題,經常令 他焦頭爛額。拍攝時會為一個鏡頭不斷換角度,反覆討 論、修改劇本;剪片更是「有家難回」,「趕功課的時 候,要通宵留在剪輯室,倦了就找個地方休息。有時拍 了一部好作品,會和朋友分享喜悅,但作品失敗,只可 以有自己承受失落感」。他感歎習慣了忙碌的學習生活, 「披星戴月地回家,街道上空無一人,有小強爬到腳邊, 也不介意,也不介意,一人一蟲並排走在夜空下反而不 覺孤獨。」 在中港都求過學,思溢深感兩地差異甚大,「內地 教育沒有與時俱進」,他指內地教授自顧 「私活」,學 生課後有惑難解;更有視聽語言課的老師將老電影燒錄 在DVD上,年復一年的播放,由於畫質很差基本上已 經看不到,卻仍不更新,他直言「這樣的現象在內地大 學還算普遍,但在香港截然不同,教授們會隨時在辦公 室為我答疑解難,使我的學業漸入佳境」。
■朱思溢在電影節領獎。(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16
■ 2013 年朱思溢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製 作碩士專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導演陳可辛稱讚《小偷兒》的故事性強,期待日後有更好表現。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微電影好評如潮 《小偷兒》是朱思溢的畢業作品。短片講述了一個小 偷被抓後,善良的退休警員把小偷的兒子收留家中,兩 人感情漸漸從仇視變得親密。電影最後,孩子的父親出 獄無期,老人將孩子留在家中照顧,共度溫暖春節。 思溢表示,四個月的劇本創作期間,曾想過以悲劇作 結局。「小偷出獄後,對老人懷恨在心,不知老人曾對 兒子細心照顧,於是用磚砸破老人的頭,老人倒在血泊 之中,生死未卜」。他認為悲劇結尾可折射出命運多舛, 但反覆思考,希望作品能傳遞人文關懷的信息,給予獨 居老人和問題兒童更多關注和關愛,最後決定選用溫情 結局,讓觀眾感受到更多希望與正能量。 而最讓思溢感到鼓舞的是,劇本受到國家一級演員康 保民的青睞,劇本受到國家一級演員康保民的青睞,並 出演劇中主角——退休警員「邱老頭」。導演陳可辛更 稱讚《小偷兒》的故事性強,鏡頭表達能力很好,並期 待朱日後有更好表現。
步步接近電影夢 雖然微電影令朱思溢獲得不少肯定,但他不放棄拍電 影的夢想,透過大銀幕和觀眾分享創作故事。「獲獎只 是對某一階段的肯定,這種光環會漸漸黯淡,但我的電 影夢不會停止」朱堅定地說。 現在他跟隨 TVB 前編劇張華標進行劇本創作,雖暫時 放下攝像機,但他心繫電影。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研究 電影,記錄每一場景,分析箇中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堅 持從新聞、書籍中尋找創作靈感,更會聽著音樂,在 60 尺的出租屋裡踱來踱去構思劇情。 對朱思溢來說,電影夢途雖艱辛遙遠,但對電影的 「癡迷狂熱」卻深埋於心,令他無懼孤獨辛苦,繼續為 夢前進。 ■朱思溢懷抱電影夢,一路前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導演每天必須指揮和協調劇組裡的工作人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偷兒》殺青,圖片中為小演員東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17
記者|潘琪慧
編輯|李雲
林 用 思 音發 漢樂 聲 為的 社傳 會道 人
或許有人批評基督徒極少為弱勢社群挺身 而出,但籌備佔領中環的戴耀廷、陳健民和朱 耀明皆為基督徒,他們勇於參與社會運動,為 弱勢社群發聲。是次專訪的主角,是對音樂充 滿熱誠,敢於對社會不公表達己見的的傳道人 及大學音樂指揮 — 林思漢。
P.18
■林思漢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現為多個團體擔任指揮,亦是基督教善樂堂的義務傳道人,其音樂作品包括《安魂曲–獻給天安門母親》、《讚嘆 主恩》、《祝福》等。 (潘琪慧攝)
從大學開始 以音樂關懷社會 主修音樂系的林思漢,畢業時寫了一套有關六四的 作品-《安魂曲 – 獻給天安門母親》,「我很希望透 過音樂創作,表達一個基督徒如何關心社會時事,特別 是六四事件。」林思漢表示,當時不少人仍然希望平反 六四,因此這套作品亦成了他對六四的回應,希望安慰 死者家屬。他又指不少基督徒對六四事件主張「寬恕別 人」,而基督教亦同意「上帝是公義」,作為基督徒的 林思漢,選擇以音樂關心社會。 基督教強調憐憫,所以林思漢的作品亦受其影響,提 及六四死難者的名字,「死難者本身就是一個控訴, 當權者不承認,我便用自己的方式將名字呈上,求主憐 憫」。他希望真相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向大眾呈現,藉 此悼念死難者,安慰天安門母親。 林思漢不但創作了一套紀念六四的作品,亦會定期探 望露宿者。他深明露宿者被政府趕走的苦況,他藉教會 活動,與弟兄姊妹一起守護他們。他又定期舉辦音樂活 動,邀請大專生以音樂發放關心的聲音,了解露宿者的 需要,關心他們,關心社會。
慨嘆社會每況愈下 鼓勵基督徒發聲 林思漢慨嘆香港社會公義每況愈下,從劉進圖遇襲、 林慧思事件、中央否定公民提名等等,反映社會公義不 斷被打壓,「如果為社會公義發聲就會被打壓,那還有 誰敢說話?」Facebook 就正正是一個平台讓人發表評 論,他形容自己是一個「Nobody」,因此可無顧慮地發 聲,思漢平時會就社會議題,帶領年輕人討論,引導他 們思考社會時事。他擔心有天香港會變成內地,敢言的 反被拘捕。
堅持創作 始終如一 能夠堅持完成每天繁忙的工作殊不簡單,林思漢視 之為恩典。他在大學二年級時,曾因「爆肺」入院,但 仍堅持留院期間完成自己的音樂唱作,為浸大基督徒詩 班籌備音樂劇。 2004年,他妹妹因急性高山症病發去世,他不但堅持 主理妹妹的身後事,還肩負浸大基督徒詩班40周年音樂 會的演出。他說:「內心存在很多疑問,雖然理性上知 道人總有一死,但親人過身始終感到傷痛。」他認為自
安魂曲--獻給天安門母親 第一樂章 求祢垂憐
■林思漢以音樂回應六四,以《安魂曲 – 獻給天安門母親》紀念死 者及安慰天安門母親。( 潘琪慧攝 )
上主求祢垂憐。求祢、求祢、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求祢、願祢、望祢垂憐! 求祢垂憐! 啊!盼主垂念!盼主垂念我們呼求! 請傾聽禱聲!祈求賜予永遠安息、安息、安 息! 上主求祢垂憐。 求祢垂憐。 P.19
■林思漢分享道:操練內在比操練外在重要;而操練的未必能在最後展現出耐,但 ■林思漢認為年輕人生命導師需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更要了解他們,抽時間 與他們同行。( 潘琪慧攝 ) 若不操練就一定不成功。( 潘琪慧攝 )
己有責任盡最大努力,準備及完成詩班的練習,所以沒 有因為個人情感而取消籌備中的音樂會,說要有演出道 德。他感激朋友分擔工作,讓他可以安心處理身後事。
李政恆坦言當時內心有很大掙扎,「跟林思漢平日的 相處裡,經常聽到他分享社會公義和人生價值,所以當 時我知道自己要幫助婆婆。正正因為林思漢言行身教, 自己才能拋開顧慮,勇於向前邁進一步」。
林思漢是我的生命導師 林思漢樂於培育大學生,成為他們的生命導師,「大 學生需要導師啟蒙,同行和鼓勵」。他認為導師不是要 幫助學生做決定,而是作學生的榜樣,讓他們思考信仰, 學習面對自己、面對世界。 「林思漢絕對是我的生命導師」,認識林思漢八年的 李政恆感嘆地道。他於 2006 年加入浸大基督徒詩班,生 命從此受到林思漢的影響,認為林思漢對社會有責任感, 敢於為公義發聲,關心社會弱勢社群。 受到林思漢的影響,他願意主動認識社會、認識世 界。李政恆回憶,「我還記得有次在樂富,遇見一位推 紙皮的婆婆,當時天正下 着 雨,我決定把自己的雨傘給 她,並幫她把紙皮車停放在大廈門前」。
■李政恆在六四二十週年時參與在浸大舉行的紀念音樂會,他當時有份 參與合唱,在台上唱出《安魂曲 – 獻給天安門母親》,他表示因為這 次的經歷,於畢業後會抽空出席六四晚會。(相片由受訪者李政恆提供)
人物檔案: 2002年至今 2003年至今 2004年至今 2007年-2013年 2009年至今 2002年-2012年 2012年至今
■林思漢現時有三支結他,都已買下約兩年。他憶述自己曾有一支舊 結他用了十年,花近萬元維修保養,但最終因為音色問題,轉售給朋 友。( 潘琪慧攝 )
P.20
共鳴藝術總監及指揮 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詩班指揮 教會樂圃行政總監 嶺南大學基督徒詩班指揮 基督教善樂堂傳道人 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教練 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副教練
近年怪獸家長、港童問題湧現,作為孩子的第一位
老師,不少父母對家長教育的需求日漸增加。政府為推 動家長教育,曾於 2001 年成立家長教育導向委員會, 然而於短短四年間被解散,推廣工作最終不了了之。現 時教育局只推行「家校合作」,資助學校推行家長教育, 但欠缺有系統的課程和專門人才。有老師批評政府資助 金額不足,欠缺其他支援。 P.21
P.22
P.23
記者|郭燕美
編輯|葉考欣
走進角色 體驗學習 非洲有句諺語:「要瞭解一個人,就必須 穿上他的鞋走一英哩路。」如何透過教育影響 生命,也許書本沒有確實答案,但體驗教育卻 能幫助參加者感受不一樣的生命,帶來截然不 同的體會。體驗教育,就是讓參加者投入已設 定的角色及場景,透過體驗角色的遭遇,產生 同理心,重新建構對事情的認知,有別於傳統 的填鴨式教育。 P.24
從堅尼系數或本地生產總值中,人們對貧窮也許只有 數字上的概念,難以明白一個在貧民窟裏掙扎求存,為 溫飽而放棄尊嚴的工人;「愛滋病」,人們對這三個字 也許只有書本上的概念,難以明白在一個充斥 着 歧視的 世界,為生存而受盡折磨的愛滋病患者。有組織為了讓 城市人設身體會這種生活,舉辦了不同的體驗活動。
為生存而放棄尊嚴 在貧民窟體驗活動中,國際十字路會要求參加者放 下身段,代入貧民的角色。五十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 學生分別安排到不同的家庭,展開他們前所未有的貧窮 體驗。他們需要飛快地用麵粉和水糊合製成「膠水」, 把報紙黏合成紙袋,再到商店低聲乞求老闆買他們的紙 袋。過程中參加者雙手沾滿「膠水」,放棄尊嚴,卑躬 屈膝,在三十分鐘內經歷商戶的剝削,甚至要把鞋子賣 掉,為的只是希望售賣紙袋,賺取微薄的生活費。 「過程中,當你想到製作的紙袋關係到全家的生活 時,就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從未試過這麼拚命 去做一件事」,來自內地的參加者陳潔士憶述當時的感 受。從前的她總認為貧窮是外界捐款就能解決的問題, 但活動過後,她發現若不解決貧窮者被剝削的情況,貧 窮只會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貧民窟體驗中,參加者用報紙製成紙袋,桶為麵粉和水製成「膠 水」。(郭燕美攝)
為家庭而墜入地獄 「愛滋病」能把一個人從天堂拉至地獄。面對不治之 症,愛滋病患者受盡白眼和歧視,在社會彷彿無處容身, 不單被標籤為濫交,人們對他們更避之則吉,生怕與患 者接觸後會染上惡疾。國際十字路會為了讓大眾認識愛 滋病,舉辦了愛滋者體驗活動。 乍聽之下,參與者對活動內容一頭霧水,還笑言是否 將病毒注入體內。愛滋病體驗活動,其實就是讓參與者 拿起耳機,進入模擬場地,透過聆聽愛滋病患者的聲音, 進入他們的故事,以心感受他們的痛苦。
■參加者要放棄尊嚴,乞求店主購買紙袋,以賺取養活一家的生活 費。(郭燕美攝)
■體驗營中,參加者拿起行裝和水桶朝營地進發,路長約 7 公里。 (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參加者劉卓瑩拿起耳筒,一把女聲正訴說愛滋病患者 雅婷的故事。雅婷來自東南亞的貧窮家庭。有天,村外 來了一位城市人,邀請她到市區工作。雅婷盛載 着 家人 的期望,誤以為終於擺脫貧苦生活,改善家境,供弟妹 讀書,可惜等待她的卻是妓寨。雅婷猶豫 着 如何向家人 解釋自己的處境,但她突然接到家裏的來電:「媽媽生 病了,你要努力工作,賺取醫療費……」家庭的所有重 擔頓時全壓在她身上,命運不由她選擇。賣淫令雅婷染 上愛滋病,更因此被趕出妓寨,餘生只等待生命的完結。 劉卓瑩認為,愛滋病並非患者的錯,雅婷背負 着 家人的 期望來到市區,現實卻容不得她選擇。對於雅婷的故事, 劉卓瑩除了為她感到痛心,更多的是對命運的無奈,「染 上愛滋病已經很慘,但她背後的故事更讓人悲涼」。愛 滋病體驗活動除了讓劉卓瑩認識到雅婷的故事,更令她 對愛滋病患者多了一份同理心。 另一參與者黃文中也在愛滋病體驗活動中,聆聽了阿 明的故事。作為醫科學生,阿明的前途理應一片光明, 再加上阿明快將與懷孕的女友共偕連理,人生近乎完滿。 豈料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他被女朋友傳染,患上 愛滋病,美好的未來瞬間破碎。黃文中替阿明感到非常 惋惜,他透過體驗活動,學懂對患者多一份包容,明白 他們也是無辜的受害者。
P.25
撒下感動種子 生命影響生命 國際十字路會公關主任畢大偉形容這是一個「痴線」 的慈善機構,竟然舉辦這些辛苦的體驗活動。體驗背後 包含三個「E」:教育 (Education)、同理心 (Empathy) 和行動 (Empowerment)。體驗教育旨在透過參與者代入 角色,讓參與者產生同理心,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畢 指,過往曾有參與者透過體驗活動,受到啟發,隨後更 成立一間幫助貧窮人士的慈善機構,以生命影響生命。 而擔任盲人體驗的帶領員鍾志明,希望體驗活動能讓參 加者學會包容,例如明白盲人並不是甚麼也不能做,「活 動只是將一粒種子撒進他們的內心,但成效就因人而 異」,視乎參與者的領會。
■畢大衛希望活動能令參與者有所啟發,以生命影響生命。 (郭燕美攝)
參與者:生存是一種奢侈 世界宣明會舉行兩日一夜的體驗營,讓參與者徒步經 歷崎嶇不平的的山路。在遙遠的斯里蘭卡,婦女為了尋 找水源,走過崎嶇的山路,捧着幾公升的水徒步回家。大 學生蔡國霖也嘗試走過這條艱辛的路。他苦笑,「七公 里的路不是沒有走過,但如此攀山涉石,拿着沉重的『家 當』(紙皮和膠樽)走過崎嶇的山路就未曾體驗過,辛 苦得幾乎要放棄了」。然而,當活動結束後,蔡國霖明 白到真實的情況比活動更讓人感到不忍,而「教育能脫 貧」的說法也漸漸站不住腳,「如果教育是走出貧窮的 門戶,顯然這個門的門檻太高,只有少數的貧窮人能通 過」。當他想起貧窮的原因,更一臉痛心:「貧窮是一 個命運,因為貧窮人出生在資源缺乏的地方。」 ■體驗營中,蔡國霖拿起家當行山路,所謂的家當便是紙皮、鋁罐 和膠樽。( 郭燕美攝)
辛苦勞累了一整天,另一名參加者劉紫蕾腦海中只徘 徊不斷的美食,然而眼前卻只有三個蕃薯,與四人同享。 飢餓讓她萌生對生命的無奈,她發現原來貧窮,就連生 存也成為一種奢侈,「窮困的人,抵住飢餓勞累的煎熬, 竭力工作,花光了畢生的氣力,為的僅僅是生存」。 體驗營的統籌幹事文雁琪表示,活動已舉辦五載,參 加者並不是「玩完就算」,「我希望透過體驗營,讓參 與者對貧窮人有多一份憐憫,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如 日常生活中不浪費食物」。
■走過崎嶇的路途,令參與者體會到貧窮的無奈。 (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P.26
■文雁琪認為參加者需要的是用心用感官去體驗。(郭燕美攝)
P.27
1
2
3
4 P.28
5
6
7
■ Facebook 專頁「屯門舊照片」 創辦人梁寶珊向記者展示舊照。 (鄒詠詩攝)
8
P.29
記者|鄭子峰
P.30
編輯|陳浩暉
早期的文學刊物少有額外資助,都是幾個辦刊人 自費創辦,筆名「羈魂」的胡國賢所辦的《詩風》 便是一例。《詩風》在1972年創刊,由五個創刊人 初始投放的數百元經費,一直營運到1984年停刊, 十二年間共出版了一百一十六期,是香港最長壽的 詩刊。胡國賢笑稱,投放在《詩風》的金錢是「 文學稅」,從未想過辦刊會為他帶來任何物質的回 報,但求為文壇略盡綿力。
辦刊需金錢人材兼備 《詩風》在1976年改版,由從前八開單張變成三 十二開的小冊子。《詩風》從改版開始,經歷三年 興盛,讀者遍及東南亞,他毋須憂心經費和稿源, 但隨着成員相繼移民離港,加上於1978年,他們另外 創辦《小說散文》,其印刷費用龐大,分薄不少資 源,辦刊資金逐漸不穩,《詩風》更一度面臨停刊 危機。胡國賢形容《詩風》那時「慘淡經營」,雖 然當時讀者群未有太大變化,但若是《詩風》失去 財政支柱,刊物就難以繼續營辦。
辦文刊為使命感和時代責任 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詩風》開拓了兩岸三地 的讀者,《世界現代詩粹》更開通了中西文壇的交 流。胡國賢稱,無論是創辦《詩風》,或是後來的《 詩雙月刊》和《詩網絡》,為的都是一份使命感和時 代責任。他指當時辦刊沒有盈利可言,「極其量只賺 數百元,我們甚至懶於提取。只是辦刊能讓更多人了 解文學,是一種『非物質的滿足感』」。他又舉例, 《詩雙月刊》強調「以香港為本位,聯絡香港、海峽 兩岸和海外詩人」,於八九民運期間擔當內地與香 港的溝通橋樑,通過創作,分享詩人對時局的看法, 「當時詩的內容較含蓄,容易通過內地的審查」。 兩岸頻繁交流,是當時文刊為文壇所作的最大貢獻。
藝發局資助不穩 打亂文刊預算 胡國賢斷斷續續辦文刊三十餘年,財政上遇過不少 困難,亦有受社會和政治環境因素影響,譬如接近九 七回歸,為數不少的成員擔心局勢動蕩,紛紛選擇移 民,大大影響文刊的經營;零六年亦有主辦人相繼感
■胡國賢表示,八九民運期間曾經將自己的詩寄到北京。 (鄭子峰攝)
P.31
到疲倦,認為應該將辦文刊的責任留給下一代,故斷然將《 詩網絡》停刊。他認為,近年藝發局的資助有助新興的文學 刊物起步,現時辦文刊比以往容易。 創辦兩年多的《聲韻詩刊》是近年新興的文學刊物,來年 二月獲藝發局為期兩年的資助。《聲韻詩刊》主編黎漢傑認 為,藝發局的資助雖然為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支持,但 資助額卻浮動不穩,打亂他們的財政預算,有不少文學刊物 更因此停刊。他認為,辦刊者不能全盤依賴藝發局資助,「 應該視藝發局的資助為可有可無」。黎漢傑希望政府認清香 港文學的重要地位,予以支援,不要把香港文學視為「滿足 一小撮人興趣」的康樂事務。 以小說創作為中心的文學刊物——《特寫》表明拒絕接受 藝發局資助,擔心刊物的獨立自主受到干預。特寫媒體制作 有限公司市場推廣經理張培基指,藝發局會審核內容才批撥 資助,又多數資助較有名氣的作家,忽略小眾。他希望政府 改善批撥資助的制度,允許他們在政府場地擺放出版刊物。
■黎漢傑希望詩刊能鼓勵年輕人多創作。(鄭子峰攝)
大眾口味轉變 欠缺文學氣息 黎漢傑認為,現時辦刊面臨不少新挑戰,相比起「火紅年 代」文學的興盛,現時的閱讀風氣明顯不理想,加上以視覺 圖像為主導的文化普及,讀者對文字的忍耐力相對較低。黎 指,文學刊物理應較少考慮文學以外的因素,否則淪為「文 學的糖衣;商業的內涵」。黎漢傑希望透過翻譯本土詩作, 開拓海外讀者群,又邀請海外學者,撰寫有關詩學理論的文 章,開拓本地讀者的眼界。 張培基表示,發行是辦文刊的主要困難。現時擺放《特 寫》的地方大多是樓上書店、咖啡店和工藝店等。他指,有 不少店主擔心擺放文刊會防礙他們的生意,再加上這些小店 多為「小本經營,執得很快」,所以他們要經常開拓地源, 擺放新一期的刊物。 財政方面,《特寫》表示辦文刊成本低,廣告和設計業務 能支持刊物的營運,公司亦會替顧客提供設計服務,賺取微 薄的收入。張培基認為廣告有助小型機構推廣業務,但會嚴 謹審核廣告的內容,希望達至互惠互利。現時《特寫》的主 要廣告收益來自本地的戲曲團體。
P.32
■張培基指《特寫》不會成為廣告的奴隸。 (鄭子峰攝 )
P.33
P.34
P.35
記者|麥朗謙
編輯|孫雷
乘著風起 —滑翔傘
想
翱翔不一定要學駕飛機,現在有更便宜、 更方便的方法。不須燃料,只要有風,滑 翔傘就可以帶你劃破天際。 二十多年前,一群外籍機師將滑翔傘運動引入香港,現時本地有三四十個活躍的傘友。在香港飛行需要考取牌 照,方可在政府認可的場地玩滑翔傘。如今還可以選擇雙人飛行,只要由持牌的教練操控,沒有任何滑翔經驗的玩 家也能一嚐飛天的滋味。滑翔傘與降落傘不同:降落傘專為下降而設,而滑翔傘則利用上升氣流使傘面滑翔,故翼 展較長,形狀接近梭形,能做出盤旋、滑翔、爬升、滯空等飛行動作。 滑翔傘飛行員阿星在保加利亞做過雙人飛行訓練,擁有兩年多的飛行經驗,平日會帶同乘客一起飛行。他表示 在港玩滑翔傘要守一些規則,例如不能飛超過七百米高,「因為有可能會影響飛機飛行。」
P.36
場地遙遠 上山吃力 訪問當日,阿星帶兩名乘客同小記到馬鞍山昂平飛 行。他指,那裡可以原地升降,所以很熱門。其他場地 則要在山下降落,傘友要重新背傘上山,而滑翔傘袋重 超過二十公斤,費時費力。 不過,昂平飛行場地不能駕車直達,下車後還要走 三十分鐘山路。阿星表示香港絕大部分的場地都是如此, 背傘行山的高體力負荷令不少有興趣者卻步。 玩滑翔傘有四樣必要裝備:傘身,提供升力和控制 方向,是飛行的關鍵;傘袋,連接傘身和飛行員,同時 是飛行員在空中的座椅;頭盔,在起飛和降落時保護頭 部;還有儀表板,為飛行員提供方向和高度等資料。阿 星特別強調,玩滑翔傘一定要十分著重安全。
■傘友要背著大量裝備上山。(麥朗謙攝)
要起飛風是關鍵 到達場地後,阿星第一時間檢測風速。他介紹說起 飛的風速很關鍵。滑翔傘的飛行速度最高是時速五十公 里,起飛速度只能是其一半,即時速二十五公里。因為 強風會令飛行員難以起飛,也可能會損壞傘身。 天氣對滑翔傘運動也十分重要。必須要天朗氣清, 因為能見度較高,而且陽光蒸發的上升氣流較多,會便 於飛行,「要飛一定要天氣好,有時候等了整天仍然不 好,上到山都會不飛。」 ■ Karen 玩滑翔傘前穿戴裝備。(麥朗謙攝)
不過由於風勢太大,初次未能起飛,要靜待時機。 等候期間,阿星在乘客 Justin 的協助下張開傘身,所見 有二十步之長。弄好傘身後,阿星幫 Justin 戴好裝備, 連接二人和傘身。光是在崖邊等候,已經超過十五分鐘。 此時二人吸引大批途人圍觀拍照。 半響,Justin 在阿星的指示下向崖邊逆風奔跑, 傘身在風勢下張開成弧形, Justin 沒跑幾步已經離地。 人傘離開崖邊,先是稍稍下墮,逆風氣流隨即拔高傘身, 人傘滑翔遠去,吸引途人拍手歡呼。
■風速對起飛十分重要。(麥朗謙攝)
P.37
■滑翔傘伸展開長達二十步。(麥朗謙攝)
不怕危險 大感刺激 二人在空中逗留超過二十分鐘,爬升得很高,在 附近數公里的山頂盤旋,不時施展急彎花式。降落後 Justin 大呼好玩,今次是他第一次飛行,臨起飛時也有 點緊張,但在半空時十分享受,不擔心安全。另一位乘 客 Karen 則飛行過兩次,她笑稱如果害怕的話,就不會 來玩,而且她很信任教練的技術,上到半空仍不忘拿出 相機拍照。
■ Justin 表示很享受飛天。(麥朗謙攝)
記者手記 小記有幸隨阿星飛行一趟,在空中鳥瞰連綿山脈, 深感大自然之偉大。我們最高爬升至海拔五百多米,能 遠眺沙田、西貢,阿星亦詳細講解附近的地理。猶是風 勢甚大,尤感寒冷。轉彎時更有離心力,令小記有點頭 暈。 不幸的是,小記的手機在半空中掉落,葬身山林。奉 勸讀者遊玩時要保管好財物。
P.38
阿星說,滑翔傘只要裝備和技術良好,也算是安全 的運動。他沒有遇過危險,只聽 説 一些外國的意外,傘 友被氣流扯上三千米高空,缺氧凍死。父母起初都有擔 心他,但解釋過運動的安全性後,也接受他對此運動的 熱愛,「反而他們不讓我駕電單車。」
P.39
P.40
P.41
記者|黃浩賢
編輯|陳展希
■不少市民慕名專誠來到一睹這些特別 的欄杆。( 黃浩賢攝 )
■中環石板街的扶手欄杆被色彩斑斕的毛冷包裹著。 ( 黃浩賢攝 )
■銅鑼灣景隆街的亦有一幅類似的作品,是一個人在跑步,而後面同有 Space Invaders 的圖案。( 黃浩賢攝 ) P.42
■薄扶林村行車天橋底下有人 歷史和文化。( 黃浩賢攝 )
■火龍壁畫畫功之細膩和色彩的運用更突顯出創作該作品的藝術家的超著技 術。( 黃浩賢攝 )
藝術對普通人來說,可能都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距離感。 其實,藝術並非人想像得那麼陌生,那麼遙遠,真正的藝術就 是不知不覺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例如近期香港各地都有用瓷 磚拼砌成的大型塗鴉,用毛冷織成的欄杆新衣,以及薄扶林村 的火龍塗鴉,這都能夠令生活忙碌的都市人停下腳步,用心感 受這地方的特色。但這些有趣塗鴉和藝術作品,卻會在短時間 內被刪走,因此逛街時,不妨少低頭看電話,抬頭看一看這些 潤澤我們的街頭和城市的東西。
人繪畫了一幅巨型火龍壁畫,表現了薄扶林村的
■法國藝術家 Space Invaders 在天后清風街創作「食 鬼」塗鴉,遭政府迅速剷去。圖為被人修復後的樣貌。 ( 黃浩賢攝 ) P.43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四卷 2014 年 4 月 第七期 督印人 郭中實 顧問 杜耀明 黃天賜 總編輯 姚文基 副總編輯 黎婉嫻 譚嘉意 林樂軒 執行總編輯 莊禮傑 執行副總編輯 黃靜薇 黃雅盈 黎明芝 網絡版主編 何寶怡 黃凱天 陳展希 美術總監 李慧筠 鄺慧敏 資料庫 孫雷 陳浩暉 公關及宣傳 李慧妍 文羨怡 發行 李雲 編輯 鄭秋玲 黃樂宜 何寶儀 區敏媛 黃雅婷 陳展希 陳浩暉 余庭瑋 葉考欣 黃凱天 陳哲 孫雷 陳家恩 李雲 李慧妍 文羨怡 記者 區芷君 陳智敏 陳凱兒 周駿易 鄒詠詩 鄭皓璟 鄭子峰 張馨文 郭燕美 劉卓瑩 廖欣楊 羅霈潁 麥朗謙 潘希橋 潘琪慧 湯澤洋 黃芍淇 黃浩賢 尹淋 靖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