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月 號
08
期
2 0 1 4 ﹣ 1 5 年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六四專題.面向中華 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人物.借一隅書香 追尋被壓抑的自由 ─人民公社鄧子強
紀
1
封面故事 親歷六四 用筆與畫面紀實
P.4 - 7
六四专题 P.8 - 10
面向中華 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P.11 - 13
新闻专题 P.14 - 16
文化 尋找現代《後桃花源記》 鄉村的藝術體驗
P.17 - 19
圓圈繪畫 圓滿融通
p.20 - 21
人物 借一隅書香 追尋被壓制的自由─ 鄧子強
P.22 - 23
建傷健人士互助平台 80後視障創業者─ 崔宇恒
P.24 - 25
教育 性教育過時 性小眾成禁忌
P.26 - 27
体育 只見揮拍動作 不聞擊球聲響─ 柔力球
P.28 - 29
港人始創
P.30 - 31
輪椅上耍真功夫
五月 號
師生勿忘六四 栽種民主廿六載
公民教育「愛國化」 或淪翻版國教
新報人
08
編者的話 1989 年 6 月 4 日,中國政府以武力鎮壓示威行動,同時嚴格進行新聞審查,禁止媒體報道相關事件。 26 年間,「六四」在大陸仍是極為敏感的詞語。大陸的人民要了解事件,「翻牆」、在外地買禁書偷運回國、 口傳⋯⋯總之就是不能光明正大地獲得資訊;26 年間,逾萬香港市民堅持在維園悼念亡魂。每年六四前後, 當局軟禁有關人士,禁止天安門母親拜祭親人;每年六四前後,香港多處地方均有人舉行不同活動,話劇、 相展、唱歌等,以多元化的形式表達對六四的看法。一切一切,皆可見中國與香港的差異。 2013 年,支聯會最初以「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作口號,在一片爭議聲下刪去「愛國愛民」四字;時值本 土意識興起,同年有民眾自發在尖沙嘴悼念六四,參與者僅以百人計;2014 年,團體「熱血公民」成尖沙嘴 六四集會主辦者,以「本土、民主、反共」為主題,參與者急升至過千人,參與者大喊「我是香港人」,表達 對中國人身份的否定。出席支聯會或尖沙嘴的人 , 分別代表對六四不同的態度。 參與過支聯會在維園舉行的六四晚會;市民自發的小型悼念會;也去過「熱血公民」在尖沙咀舉行的 六四集會。由政治團體舉辦的六四晚會,參與者指主辦團體不代表自己,然而兩者在現實中不可分割。在 沒有利益輸送下所參與的政治活動,一般人都是認同舉辦團體的理念始會參與。若對主辦者抱有懷疑,甚 至失望,出席只成空無意義的行動。時至今日,拋開大中華與本土思想不說,參與者應反思出席六四的意 義為何。對公義的堅持、向中國爭取民主等,是否要固定在某種形式或地點才能表現出來? 歷史需要承傳,港人對中國具特殊情感,在六四期間高度參與亦是事實。然而經歷佔領,參與者更多 喊的是立足本土,港人自決,本土意識及相關討論進入空前盛況。今年是特別的一年,六四將近,相信更 多人會思索手執的白燭, 到底為何而燃。 數月前,我們決定做六四專題。記者找來當年曾參與採訪六四的新聞從業員,訴說自身經歷;又請年 輕一代分享對出席支聯會六四晚會的不同看法;以及探討學校內的六四教育。作為歷史記錄者的其中一員, 我們堅持抱著客觀持平的態度,將此標誌性的事件,以文字及照片,重新呈現於人前。
執行總編輯
王丹麟
封面故事
文字、攝影:黃心悅 編輯:潘希橋
親歷六四用筆與畫 謝 明 莊 於 有「 攝 記 搖 籃 」 之 稱 的 觀 塘 職 業 訓 練 中 心 畢 業 , 1989 年 , 他 還 是 一 名 商 業 攝 影 師, 每 天 為 酒 店 拍 食 物 和 房
大 的 視 覺 衝 擊, 突 然 間 一 個『symbolic』( 標 誌 性 ) 的 畫 面 不 見了,有改朝換代的感覺。」
間廣告照。四月時份,媒體開始報道北京民運的消息,雖然 離 當 地 十 分 遙 遠, 他 卻 突 然 起 了 親 臨 現 場 的 衝 動 , 向 公 司 請 一星期假,隨即起行。
事後他得悉是因為肖像被潑上紅油,軍方急於取下來清 理,「 被 清 潔 後 的 照 片 某 程 度 象 徵 了 整 場 學 運 結 果, 有 些 事 已不再一樣了。」
「一走進北京飯店,我就看到學運領袖吾爾開希正接受 記 者 訪 問 ……」 他 遲 疑 片 刻, 思 索 如 何 形 容 那 種 激 動,「 只 有
▏攝影師的使命感
身 在 其 中, 你 才 明 白 所 謂 的 真 實 到 底 是 怎 麼 一 回 事 , 跟 看 媒 體 報 道 又 有 什 麼 區 別。」 那 七 天, 他 每 早 都 會 從 飯 店 步 行 至 天安門人民紀念碑,仔細 觀 察 現 場 種 種 。
一星期後,謝明莊離開北京,內心感悟卻未因離去而丟 淡, 他 毅 然 辭 退 原 本 的 工 作,「 六 四 促 使 我 用 相 機 重 新 認 識 香 港 , 我 花 了 大 半 年 時 間 拍 攝 香 港 不 同 角 落 並 開 了 個 展 覽。
▏難忘毛澤東肖像照消失
9 2 年 加 入 壹 週 刊 當 攝 影 記 者 ,重 拾 攝 影 和 社 會 之 間 的 關係。」 攝記的工作與過去截然不同,敏感的採訪更令他一度因政治
抵 達 北 京 的 當 天, 謝 發 現 毛 澤 東 的 肖 像 消 失 於 天 安 門
原因而無法往返內地。儘管謝已不再從事傳媒行業,但他仍
上, 這 一 刻 剛 巧 被 謝 明 莊 捕 捉 下 來,「 那 一 刻 很 震 驚, 是 很
致 力 用 鏡 頭 記 錄 香 港 社 會,「 六 四 重 新 提 醒 我 攝 影 不 單 是 一 個 視 覺 媒 介 ,作 為 一 個 攝 影 人 ,更 要 對 社 會 有 承 擔 和 抱負。」
謝明莊:攝影的人有一個責任
4
廿行,轟動全國;然後在一夜之間,市面回恢 六年前,一場政治運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
畫面紀實 正 當 謝 明 莊 回 到 香 港, 在 電 視 上 看 著 天 安 門 被 清 場 的 畫 面,攝影師黃勤帶在北 京 飯 店 的 露 台 直 擊 一 切 。
復平靜。六月四日是中國最大的禁忌,對內地而 言,它如同平常之日;對香港一班新聞從業員及 攝影師來說,當時的每一幕仍歷歷在目。廿六年 前的商業攝影師謝明莊、攝影記者黃勤帶、記者 陳天權及電視台攝影師王方寧毅然赴京,拿起鏡 頭或執起筆,親手記下民運的起伏。
面震撼。六月五日,港府以包機接走所有滯留北京的新聞工 作 者。 過 關 的 時 候, 黃 勤 帶 擔 心 菲 林 會 被 海 關 沒 收,「 我 把 用 過 的 菲 林 裝 到 菲 林 盒 裡, 假 裝 是 全 新 的 菲 林。」 當 時 機 場
修讀報道攝影出身的黃勤帶意識到事態發展越趨嚴重,
一 遍 混 亂 , 職 員 也 沒 檢 查 太 多 , 順 利 將 菲 林 「 走 私 」 回 港。
知 道 這 是 重 要 的 大 事, 便 向 當 時 任 職 的 香 港 文 匯 報 請 假 , 以 非正式記者身分上京。
▏「香港人非旁觀者」
六 月 三 日 當 晚 約 七 至 八 點, 黃 勤 帶 正 在 北 京 飯 店 傳 送 照
黃勤帶認為在六四事件上,學生只是反貪反官倒,並沒
片給公司,突然聽到子彈聲。直到約十點,仍然聽見斷斷續
有 錯, 未 至 於 要 開 槍 鎮 壓。 他 最 不 能 接 受 的, 是 政 府 在 事 情
續的槍聲。他以前從未 聽 過 ,亦 未 預 料 軍 方 會 突 然 開 槍 ,「 槍
過 後 沒 有 反 思,「 事 件 後 一 群 人 被 拉 下 馬, 另 一 群 人 卻 可 以
聲在晚上很響,很尖。 幾 乎 整 條 長 安 街 都 能 聽 到 。 」
因 此 『 上 位 』, 中 國 整 體 發 展 開 始 向 利 益 傾 斜 。 相 比 開 槍, 我 對此更為失望。」
▏為避海關沒收 妙計走私菲林 後來,黃勤帶結集了他在六四前後所拍的照片,出版了 當 時 很 多 記 者 出 於 安 全 考 慮 留 在 飯 店, 從 高 處 拍 攝 現 場
《89 廣 場 的 日 子 》 攝 影 集。 他 期 望 未 來 可 以 整 合 香 港 人 參 與
情 況。 黃 勤 帶 望 出 窗 外 , 看 著 不 絕 的 人 潮 從 天 安 門 湧 出, 畫
六 四 的 作 品,「 六 四 事 件 不 只 在 北 京 發 生, 香 港 人 也 有 發 揮
黃勤帶:政權沒反思 比開槍更失望
我們的角色,並非只是旁觀者。」
5
一、謝明莊拍攝毛澤東像被取下的一刻。 二、黃勤帶於《89 廣場的日子》所收錄的作品,當中他最滿意吾爾開希發 表演說的那一張,並謂自己能近距離拍攝到那場景是因為點點「運氣」。 (圖片來源: 黃勤帶 《89 廣場的日子》) 三、陳天權於清場後所拍攝的照片,可清晰看見坦克車及手拿步槍的士兵。 (圖片來源:《悲壯的民運》 明報出版社)
▏ 槍聲不斷 徹夜難眠
長安大街的衝突現場採訪,如果去醫院或殮房,或許會有些 新發現,可惜沒有記者想到這一點。」
北 京 飯 店 內 一 間 面 朝 天 安 門 廣 場 的 房 間, 明 報 中 港 新 聞 版記者陳天權亦在露台 趴 下 來 , 觀 察 清 場 情 況 。
▏ 人心惶惶 憂清算記者
當 晚 陳 天 權 一 如 既 往 在 酒 店 房 間 忙 著 趕 稿, 然 後 傳 真 稿
從 四 月 抵 達 北 京 至 六 四 清 場 前 , 陳 天 權 一 直 專 心 工 作,
件 到 香 港, 怎 料 耳 畔 突 然 傳 來 槍 聲 。 後 來 有 酒 店 職 員 到 房 間
未曾感到憂慮。但清場過後,不少流言傳出政府將會「清算」
以 紙 條 「 貼 封 」 露 台 及 窗 戶, 美 其 名「 保 護 」 記 者 。 陳 悄 悄 把 紙
記 者, 令 他 開 始 不 安,「 我 借 了 一 台 碎 紙 機, 把 所 有 文 字 稿
條 撕 開, 走 出 露 台 欲 遠 觀 天 安 門 的 情 況 。 但 聽 聞 曾 有 子 彈 射
件 切 碎, 有 些 記 者 更 燒 掉 自 己 的 稿 件。」 港 府 很 快 派 包 機 接
穿酒店房間的玻璃,所 以 只 敢 趴 在 地 下 看 ,「 整 晚 槍 聲 不 斷 ,
記者回港,陳天權亦被逼在事件未了時離開。
記者們都睡不著。」
▏事後再上京 已面貌全非 ▏沒記者想到 去醫院殮房採訪 八九年六月底,陳天權再次赴京跟進六四事件。他形容 翌日早上酒店解封,但長安大街依然被封鎖。陳天權租
當 時 北 京 已 經「 面 貌 全 非 」。「 各 大 學 的 大 字 報 全 被 清 除, 採
了 輛 大 板 車, 圍 繞 小 徑 胡 同 尋 找 進 入 天 安 門 的 入 口 , 可 惜 均
訪 氣 氛 也 嚴 肅 了 很 多。」 他 有 感 採 訪 阻 礙 甚 多, 後 來 便 減 少
無 從 而 入。「 當 時 太 多 限 制 了, 我 們 什 麼 也 做 不 到。」 他 甚 至
採訪中港新聞,在傳媒界內外徘徊,最終在零六年暫別採訪
倦極而睡,幾乎從車上 掉 下 來 。
生涯。
現 在 回 想 起 來, 陳 天 權 認 為 當 時 自 己 一 直 從 外 圍 觀 察 ,
他 笑 言 : 「 要 是 現 在 說 『 中 港 新 聞 』 , 可 能 被 人 批 評『 政 治
卻 忽 略 了 處 重 要 的 地 方 ─ 醫 院 及 殮 房, 「 自 己 只 想 著 要 去
不正確』呢!」言談間流露無限唏噓。現在的陳天權專注研究 建 築 文 物 保 育、 傳 統 風 俗 及 歷 史。 他 形 容 這 是 自 己 的 興
陳天權:為何沒記者想到去醫院殮房採訪
6
趣,生活比以往從事新聞行業更忙更充實。
一
六 四 當 日 凌 晨, 飯 店 的 另 一 個 房 間 , 住 了 無 綫 電 視 攝 影
二
三
學生口說爭取民主,卻未充分了解民主。
師,王方寧。 「 當 時 學 生 做 了 一 個『 公 章 』,蓋 個 印 在 白 紙 上 ,就 成了『通 王方寧在北京出生及長大,初中時期才來到香港求學。 八九年五月底,初出茅 廬 的 他 被 派 到 北 京 採 訪 民 運 。
行證』,記者要取得通行證才可進入現場採訪。」他就曾經被 拒入到人群中拍攝。王方寧認為當時學生未見識過真正的民 主 自 由, 所 知 都 是 書 本 理 論, 但 未 能 完 全 實 踐 理 論。 儘 管 如
清 場 當 晚, 王 方 寧 同 樣 趴 在 北 京 飯 店 的 露 台 , 從 隙 縫 間
此,他認為這並非壞事,「學生的初衷永遠是好的。」
觀 察 長 安 街 。 目 睹 坦 克 進 城 一 刻 , 他 內 心 的 激 動 難 以 平 復。 那晚各記者在酒店房內輪流致電回港報平安,輪到王時,他
▏父母受害於文革
不 禁 在 電 話 中 哭 了 起 來 ,「 我 很 亂, 一 切 對 我 來 說 很 突 然 , 很震驚,不斷問自己: 『 事 情 怎 會 變 成 這 樣 ? 』 」
這一切就是王方寧對於六四的回憶。他以往也沒有對這 段 回 憶 多 想 什 麼 , 近 年 開 始 重 新 思 索 事 情 為 何 會 這 般 收 場。
「 當 時 政 府 封 鎖 消 息, 攝 影 師 都 要 把 錄 影 帶 拆 開, 取 出 磁 帶 用 紙 包 好, 趕 到 機 場 託 人 送 到 電 視 台 手 中。」 天 亮 後 ,
「 我 想, 如 果 當 時 雙 方 都 互 留 餘 地 , 也 許 不 會 有 人 死 。」 他 思 量片刻後說。
有 民 眾 想 接 近 天 安 門 , 緊 接 又 是 一 陣 槍 響 , 然 後 學 生 四 散, 受傷,被拉車送走……
王 方 寧 的 父 母 於 文 革 時 期 被 批 鬥 而 死 , 直 到 2 0 00 年, 他 找 到 當 年 處 死 他 父 親 的 人 。他 形 容 自 己 並 非 要 向 他「 討債」,
▏學生對「民主」認識不透徹
只希望他告訴自己事件的來龍去脈。然而,那人始終不願透 露一字一句。
王方寧曾在北京生活,深明中國貪腐問題的嚴重性;又 接受過香港教育,知道何謂廉潔、法律。但他認為當時某些
王方寧:不應擁抱仇恨
後來他明白,港人堅持平反六四的同時,不應用仇恨面 對 事 件 , 否 則 矛 盾 將 無 了 時 , 「 無 論 是 文 革 還 是 六 四, 我 們 亦不應永遠將『仇恨』二字放在心中。」
7
六四专题
文字、攝影:許芳文 編輯:林詠雪
01
01 已故支聯會前主席司徒華,曾出席保良局 李城壁中學舉辦的「六四週會」,分享對 六四事件的見解。(受訪者提供) 02 屹立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象徵 著大學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心。 03 保良局李城壁中學的師生在操場交叉舉手 ,表達平反六四的訴求。(受訪者提供)
見證歷史 決 意 以 生 命 影 響生命 教 師 職 業 的 可 貴 之 處 在 於「 用 生 命 影 響 生 命 」。 有 老 師 將 當 年 六 四 的 經 歷 和 感 受, 在 課 堂 內 外 向 學 生 講 述, 希 望 增 加 他 們 對 六 四 的 了 解 並 啟 發同學反思事件。 教 協 教 育 研 究 部 主 任、 保 良 局 李 城 壁 中 學 通 識 科 主 任 張 銳 輝 表 示, 六 四 的 經 歷 對 他 影 響 甚 大, 他 當 時 立 下決心要在未來的工作延續八九民運 的 精 神。 當 年 就 讀 大 學 一 年 級 的 張 主
設計多元活動 冀 學生反思歷史
任, 看 到 電 視 熒 幕 的 直 播 畫 面 , 感 到 無 比 傷 痛 和 憤 怒,「 面 對 和 平 理 性 的
每 逢 六 四 前 後 , 作 為 學 界「 民 主
學生,政 權卻用最極端的 方 法 處 理 。」
先鋒」的保良局李城壁中學都會舉辦
執 教 鞭 二 十 三 年 以 來, 張 從 未 忘 記 延
「六四週會」,請來不同背景或立場的
續民運精神的初衷。
人 士 分 享, 例 如 潘 小 濤 、 劉 夢 熊 、 范 徐 麗 泰, 讓 學 生 從 不 同 角 度 了 解 六 四
8
佛 教 大 雄 中 學 公 民 教 育、 德 育 及
事件。張主任形容「週會」已成為學校
環 境 教 育 組 老 師 ( 下 稱「 公 德 組 」 ) 楊
傳 統 活 動, 自 1992 年 起 從 未 間 斷。
慧 玲 時 至 今 日, 對 六 四 仍 深 有 感 受 。
就讀該校的中五生李穎荷指「週會」是
當年她也是透過電視直播留意事件走
最 受 同 學 歡 迎 的 六 四 活 動,「 已 畢 業
勢, 回 想 起 民 眾 用 木 頭 車 推 著 傷 者 、
的師兄姐曾在週會說有些大學生不知
路 邊 的 傷 者 身 上 佈 滿 鮮 血, 感 到 十 分
道 六 四 事 件, 我 很 慶 幸 自 己 就 讀 李 誠
憤怒。話 語至此,楊老師禁 不 住 哽 咽 。
壁 ( 中 學 ) 。」
師
除 了 多 元 活 動, 有 些 老 師 會 在 臨 近 六 四 時, 在 課 堂 上 和 同 學 討 論 , 例 如 對 六 四 的 反 思, 會 否 參 與 悼 念 六 四
02
六四教育屏障多 學 生了解不全面
學生打破限制 接棒承傳六四
的 行 動。 佛 教 大 雄 中 學 的 中 史 科 主 任
雖有學校堅持承傳八九民運精
保良局李城壁中學讓同學自由發
陳 國 強 卻 表 示, 該 校 近 年 在 課 堂 詳 談
神, 但 並 非 每 間 學 校 也 用 相 同 方 法 教
揮, 策 劃 悼 念 六 四 活 動。 今 屆 校 報
六 四 的 老 師 比 以 往 少。 以 他 觀 察 所
育 學 生。 就 讀 香 島 中 學 中 三 的 鄧 同 學
《冇愁報》的主編李穎荷及副編潘凱軒
得, 這 一 代 的 學 生 不 太 願 意 和 老 師 討
指老師在課堂上只是輕輕帶過六四議
指 校 報 每 年 都 會 採 訪 不 同 的 人 士, 記
論 議 題, 即 使 在 課 堂 上 探 討 六 四 同 學
題, 學 校 也 沒 有 舉 辦 相 關 的 活 動, 所
錄 他 們 當 年 經 歷 六 四 的 心 聲, 透 過 校
也 不 多 感 興 趣。 九 十 年 代 有 部 份 學
以 對 六 四 不 是 很 了 解, 也 沒 有 特 別 感
報 表 達 對 平 反 六 四 的 盼 望。 他 倆 在 初
生 經 歷 過 六 四, 對 此 事 的 感 覺 較 為 強
受。 同 校 的 中 二 新 移 民 學 生 張 同 學 表
中 時 期 聽 老 師 講 述 六 四 事 件, 當 時 二
烈,在課堂上討論也會更 投 入 。
示, 只 記 得 零 散 的 六 四 歷 史, 例 如 有
人 認 為 整 件 事 情 十 分 血 腥, 為 此 而 難
軍 隊 派 出 坦 克 車 到 場 及 向 學 生 開 槍,
過。 學 校 的 教 育 使 李 和 潘 反 思 六 四 事
不 過, 仍 有 九 十 後 學 生 關 注
但並非完全了解事件與八九民運的關
件, 現 在 希 望 用 校 報 感 染 更 多 同 學 關
六 四, 黃 顯 龍 同 學 形 容 六 四 的 學 生 是
係, 他 更 請 記 者 解 釋 六 四 事 件 的 前 因
心 六 四, 將 承 傳 六 四 事 件 的 接 力 棒 交
英 雄, 期 望 他 朝 六 四 事 件 能 由 動 亂 改
後果。
到下屆同學手中。
名民運,還學生一個名份 。
03
「 國 民 身 份 認 同 與 追 求 民 主, 兩
即 使 在 多 開 放 自 由 的 校 園, 歷 史
者 其 實 可 以 並 行。」 張 銳 輝 老 師 稱 在
也 難 敵 時 間 的 洪 流。 兩 位 同 學 表 示,
上 一 代 人 眼 中, 認 同 國 家 不 等 於 認 同
雖 然 該 校 的 學 生 對《 冇 愁 報 》 的 內 容
共 產 政 權, 希 望 能 與 學 生 展 開 有 關 中
深 感 興 趣, 但 要 同 學 承 擔 成 為 《 冇 愁
國 國 情 的 討 論 。 「 不 論 政 府 好 壞, 踏
報 》 的 一 份 子 卻 不 容 易。 李 同 學 不 禁
出 第 一 步 去 認 識 後, 才 有 之 後 對 政 權
慨 歎,「 中 二 的 時 候 看 到 師 兄 姐 們 在
的取態。」
為 校 報 努 力, 但 現 在 校 報 只 剩 下 三 個 人。」
張老師認為同學應持開放態度認 識 中 國, 但 近 年 本 土 意 識 抬 頭, 年 輕
佛教大雄中學的楊慧玲老師亦表
人 對 中 國 人 的 身 份 認 同 下 降, 他 承 認
示, 校 內 六 四 活 動 靠 老 師 主 導, 很 少
難 以 建 立 同 學 的 國 民 身 份 認 同, 希 望
學 生 願 意 承 擔 舉 辦 六 四 活 動 的 責 任,
同 學 即 使 不 認 同 國 民 身 份, 亦 不 應 否
而學校容許舉辦相關活動的空間也不
定 平 反 六 四 所 代 表 民 主、 道 德 等 的 普
大。
世價值。
四 六 載 忘 六 勿 廿 生 主 師 民 種 栽 ,照 開去 遞 生 燭傳 導學 的蠟 教 枝 裡 枝 校園 由一 在 火 仍 師 星之 的教 的星 四 靈 歷六 四亡 曾經 念六 少 悼 不 , 。 去, 集會 過 四 燭火 年 六 的 六 年 每 一代 。廿 燃下 維園 點 個 相, 亮整 史真 歷 的 9 六四
楊慧玲與同學討論通識課本的議題。 ▲
教材著墨少 教師憑經
驗談六四
新高中中史教科書對六四事件的著墨不多(見圖表),大部份課文形容當時政府出動解放軍進行武力清場、干 預。另有教 科 書 指 六 四 事 件 是 歷 史 上 的 「 插 曲」 , 惟 並 未 提 及 出 動 坦 克 車 、 解 放 軍 開 槍 等 內 容 。 陳主任 表 示 理 解 教 科 書 的 篇 幅 有 限 制 ,因 此 向 學 生 解 釋 六 四 時 不 太 依 賴 教 科 書 ,會 運 用 經 驗 和 知 識 整 理 筆 記, 例 如 他 會 列 出 不 同 機 構 公 布 的 六 四 死 傷 人 數, 希 望 能 將 事 件 具 體 客 觀 地 呈 現 予 學 生 。 除 中 史 科 外 , 通 識 的 「 現 代 中 國 」 單 元 涵 蓋 六 四 事 件, 但 礙 於 課 時 限 制, 同 校 的 楊 慧 玲 老 師 表 示 每 年 能 若 用 一 堂 通 識 課 與 同 學 討 論 六 四 , 已 算奢侈。 香港專 業 教 育 人 員 協 會 會 長 馮 偉 華 認 為 課 堂 應 以 教 授 課 程 內 容 為 先 ,呼 籲 學 校 利 用 課 餘 時 間 如 早 會 讓 同 學「掌 握 六 四 真 相 」。 香 港 教 育 工 作 者 聯 會 會 長 黃 均 瑜 則 表 示 , 教 聯 會 不 刻 意 推 廣 與 六 四 相 關 的 活 動 , 「 六 四 作 為 歷 史 事 件,不應被 放 大 也 不 用 迴 避 。 」
高中中國歷史(5下) 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 中國歷史新視點(6) 文達‧名創教育 新視點中國歷史2014版(4)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2.5版 1版 2版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 政治風波、六四 事件、插曲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 學潮 備註形容為「集 會遊行」
解放軍清場 武力干預 武力清場
N/A N/A N/A
解放軍清場
N/A
軍隊清場 解放軍清場
N/A N/A
沒有提及處理過程 直接形容事件得到平息
N/A
新視點中國歷史2009版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1版
探索中國史 新理念中國歷史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1段 1段
新簡明中國史(3下)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段
新簡明中國史第二版(3甲)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5版
六四事件
戒嚴、軍隊清場
全方位中國歷史(3下)
文達‧名創教育
半版
六四事件
軍隊干預、清場
引述官方數 字指200餘 人死亡 N/A
▲ 新高中中史教科書形容六四事件的情況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
10
六四专题
文字、攝影:林子晴 編輯:李晟謙
面向中華 立足本土
一
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 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 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 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 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 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
▏ 張 秀賢
這 一 代 人 而 言, 六 四 就 像 是 一 個 都 市 傳 說 般, 但 我 卻 深 被 香 港 人 的 行 為 感 動 。 」 六 四 對 張 秀 賢 來 說 , 縱 然 遙 不 可 及, 但 香
生 於 九 四 年 的 張 秀 賢 沒 看 過 電 視 直
港人的團結精神仍深深打動著他。六四與
播、 亦 未 親 歷 六 四。 他 依 稀 記 得 中 一 時 第
他的關係既遙遠但又不能割捨。
一 次 從 中 史 老 師 口 中 聽 到 六 四 事 件, 心 中 浮 現 出 疑 問:「 為 什 麼 一 個 政 府 可 以 殺 如
香港 歷史難擺脫六四
斯 多 人 ?」 提 起 六 四 , 年 輕 一 代 不 期 然 會 感 到 一 絲 恐 懼, 但 沒 有 貼 身 經 歷, 其 歷 史
本土思潮興起,部份年輕人指要擺脫
始 終 未 能 紮 根 於 心 中。 在 本 土 意 識 大 興 之
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決意不再出席六四
時,六四事件在這代人心中的定位更見矛
燭 光 晚 會 。 提 起 這 個 現 象, 張 秀 賢 略 顯 激
盾。
動, 手 指 重 重 敲 著 檯 面 道 : 「 你 去 六 四 晚 會是否就代表要去建設中國民主?精神上
「 為甚麼當年會有百多萬人走上街頭
支持中國擁有民主,與親手在中國建立民
聲 援 民 運 人 士? 六 四 至 今 相 隔 甚 遠 , 對 於
主 是 兩 回 事 ,兩 樣 東 西 沒 有 衝 突 ! 」
▏ 學聯成員每年都會參與六四悼念活動。 (由受訪者提供)
11
▏ 張秀賢認為對香港的身份認同感才是真正推動這一代去參與抗爭的原動力,而非六四悲慘的歷史。
他強調,紀念六四屬於香港本土的大
嘆今年六四晚會的人數或多或少會受到影
事,「 六 四 對 本 土 的 意 識 興 起 及 政 治 參 與
響 ,但 他 仍 相 信 六 四 的 歷 史 無 法 擦 去,「就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六 四 晚 會 某 程 度 上 並 非 中
如 當 年 民 女( 中 大 民 主 女 神 像 ) 被 人 抬 走 ,
國 民 主 的 圖 騰, 而 是 香 港 民 主 的 圖 騰。」
即使在今天發生,香港人一樣會有很大反
張秀賢認為六四對香港的影響深遠,中國
應 , 不 會 突 然 間 因 為 本 土 意 識 興 起, 而 對
由 民 運 後 全 面 收 緊 香 港《 基 本 法 》 的 條 文,
事情沒有感覺。」
到香港人慢慢建立爭取民主的信念。每年 維 園 亮 起 燭 光, 六 四 的 主 題 一 直 都 離 不
支聯會形式化的悼念方式一直為人垢
開 香 港 民 主 抗 爭。 他 深 信 以 強 調 六 四 來 鼓
病,但在張的眼中,形式化的悼念亦能發
勵港人再次站出來,才能真正捍衛本土歷
揮 教 化 功 能。「 縱 然 他 們 思 想 守 舊, 但 無
史。
可否認支聯會是把六四歷史保存得最好的 組 織。 即 使 在 最 少 人 出 席( 六 四 晚 會 ) 的
加入抗爭意識 跳出形式框架
一 次, 都 有 數 萬 人 計。」 他 認 為 要 把 六 四 歷史長遠地承傳下去,便要把紀念六四的
▏ 張秀賢指中大學生會不可能完全與 六四歷史割裂,當年柴玲在中大學 生會的大樓裡藏了幾個月,支聯會 的建立都與中大學生會有關。
12
「 六 四 為 香 港 留 下 恐 懼, 但 雨 傘 運 動 除 了
情感轉化成抗爭力量。他以去年六四晚會
留 下 恐 懼 , 更 大 的 是 無 力 感。」 看 著 雨 傘
後,學聯在沒有不反對通知書下遊行至中
運動被警方以全面清場的方式完結,這一
聯辦為例,認為主辦者要在形式化的框架
代人對民主前路更感無力。加上反對出席
下加入更多抗爭意識,方能使人民時刻警
維園六四晚會的聲音漸漸增加,張秀賢慨
惕當下的政權。
▏張崑陽
變 成 我 們 心 中 所 期 望 的 地 方。 」 一 場 運 動 慢慢使他對將建設民主中國為重要目標的 支聯會充滿反感。張認為在香港如此脆弱
從 小 就 喜 歡 留 意 時 事 的 張 崑 陽 , 形 容
的時候,愛國甚至建設民主中國已不在這
自己站在不公義前,不平則鳴的感覺會油
一 代 人 的 責 任 範圍 內 。
然 而生。站在六四歷史前,他 鏗 鏘 一 句「 不 出 席 支 聯 會 的 六 四 晚 會 」, 道 出 每 年 在 維
張崑陽認同六四絕對有紀念價值,與
園燃起悼念燭光外,年輕一代所對活動強
香 港 本 土 亦 有 不可 分 割 的 聯 繫 。但 他 強 調:
烈 的反思。
「 悼 念 六 四 的 意 義 僅 止 於 不 可 遺 忘 歷 史, 及提醒人民這政權的黑暗。離譜的是,為
「中國人」身份毫無意義
何一定要把建設民主中國與悼念六四混和 一談?」他直斥「出席維園晚會不等如一定
一 直 以 來,「 中 國 人 」 這 身 份 在 張 崑 陽
建 設 民 主 中 國 」 的 說 法 是 不 合 理,「 你 沒
心 裏 可 謂 遙 不 可 及,「 老 實 說 , 我 真 的 不
有可能不認同要親自建設民主中國,卻又
覺 得 自 己 是 一 個 中 國 人。 」 對 他 而 言 , 中
高呼這個口號。假如你說人們只是支持中
國只是一個國籍,張認為由始到終這一代
國步向民主,我也支持很多價值,例如世
著重的是香港,故探究自己是否中國人是
界和平,難道我要去高叫所有相關的口號
一件毫無意義的事。他表示即使觀看六四
嗎?」 張 崑 陽 堅 決 反 對 支 聯 會 強 行 把 對 建
紀錄片時落淚,也不是因為所謂的中華民
設民主中國的訴求加諸於六四晚會中,對
族血濃於水的情感,只是純粹認同爭取民
此 顯 得 毫 不 退 讓。
▏ 張秀賢曾替張崑陽補習通識,當時張秀賢 已是學民思潮發言人,張崑陽笑言:「沒 有想過他在學聯落莊,我便上莊。」 (由受訪者提供)
主 的價值。
堅持抗爭 延續六四精神 雨傘運動啟發 建設民主中國非己任
民主不是單憑口講,八九民運時的學生為 民主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而我們每年只是
以 前 的 張 崑 陽 也 曾 出 席 維 園 六 四 晚
坐 在 維 園 , 意 義 在 何?」 六 四 對 張 崑 陽 而
會, 心 懷 憤 慨 地 悼 念 為 民 主 捐 軀 的 學 生 。
言只是個歷史的一部份,其標誌性終究會
直至去年爆發的雨傘運動,他日夜於佔領
被具有港人集體回憶的運動取締。相比行
區與其他抗爭者促膝長談,受到不少衝擊
禮如儀的六四晚會,張崑陽認為延續當年
與 啟 發 。「 雨 傘 動 運 告 訴 我 們 , 香 港 人 從
民運人士的抗爭精神,才是對六四死難者
來都是靠自己,我們要自主命運,把這裡
最好的尊重。
▏ 張崑陽指,人們只批評中國政權不合理之處,而不會採 取實際動抗爭,是因為香港人較著重於自己的地方。
13
新闻专题
文字、攝影:朱潔玲 編輯:林嘉淇
公民教育「
港 府 在 2012 年 意 圖 強 推 德 育 及 國 民 教 育 科, 結 果 引 起 十 二 萬 人 佔 領 政 總。 雖 然 政 府 最 後 擱 置 計 劃, 國 民 教 育 並 沒 因 而 消 失, 反 而 在「 公 民 教 育 」 的 糖 衣 包 裝 下 繼 續 進 行。 公 民 教 育 委 員 會 設 有 國 民 教 育 小 組, 負 責 資 助 和 宣 傳 國 民 教 育 的 活 動, 名 義 上 向 學 生 推 廣 國 民 意 識, 實 質 上 派 發 予 中 小 學 的 教 材 只「 報 喜 不 報憂」,甚少提及中國負面的資訊。 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梁恩榮博士
教師廖世文老師認為在這十多年間,公民教育出現
變化,「刊物內提及愛國或國民身份認同的字眼增 多,從前最多是叫你洗手、叫你投票,很少講愛國。」 而政府的宣傳片如 1986 年「蚌的啟示」亦由從前強 調「香港是我家」,提醒市民有選舉及被選舉權,到 現在每天不定時播出的「心繫家國」短片,亦是公民 教育委員會的產物,內容已逐漸變為反覆強調香港 是中國的一部份,以宣傳中國的成就為主。
校內派發洗腦刊物 學者:家長老師應從旁指導
指,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的本質大致相同,但國民 教育只是針對國家層面,而公民教育則面向國際,
在中小學派發的公民教育刊物內含多篇國民教
鼓勵學生看重世界公民的身份。梁認為現時香港比
育文章,但多講述國家的成就,鮮有提及國家不足
較適合推行公民教育,因在全球化下,每個人都是
之處。以早前《Kidults》一篇名為「國家體育背後」的
世界公民,單單認識中國並不足夠。
文章為例,僅提及內地人對運動的狂熱,卻隻字不 提內地運動員背後殘酷的訓練方法。
回歸後公民教育只論中國好 避談公民責任
這類刊物在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大量派發,有 家長直認對刊物內容選取不以為然。育有兩女的黃
梁恩榮指香港回歸前的公民教育一向去政治
太曾以為給小學生閱讀的刊物,應該只講述不要亂
化,但愈近九七回歸,愈多對中國歌功頌德的內容。
拋垃圾等常識,不會有過於敏感的內容。香港理工
五十年代時,香港的公民科主要教授香港與英國在
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導師溫帶維指,愛國是強烈的價
憲法上的關係,和作為公民應有的責任。在 2002
值觀,應增設指引解釋清楚。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
年,公民教育委員會向全港中小學派發的《基礎教育
建源指,良好的公民教育應兼顧正反兩面,讚賞中
課程指引 –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將德育及公民教
國成就的同時,也應提及其缺失,如民主、自由和
育列為四個關鍵項目之一,提出要培養學生五種價
環境的問題。梁恩榮則提醒學校應做好把關的角色,
值觀和態度,「國民身份認同」是其中之一。時至今
教師要平衡國家正負面的資訊,甚至不應讓內容片
日,公民教育委員會已開宗明義列明要鼓勵社會各
面的刊物出現在校園內。
階層人士積極推廣國民意識,更會資助與國民教育
14
有關的活動。出版刊物由 2002 年的《麻雀仔》記載
除印製刊物外,公民教育委員更會邀請中學生
非政治化的故事,到現今的《小泥子》和《Kidults》,
加入公民大使計劃,義務參與公民教育推廣活動。
開始歌頌中國的經濟及體育發展。土生土長的中學
不過,計劃去年被揭發利用學生到書展派發一國兩
「愛國化」 或淪
15
公民教育委員會在出版刊物中多提關於中國輝煌 的一面,卻鮮有提到國家的缺失。(網上圖片) 制白皮書,質疑淪為政治活動。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 人陳惜姿批評做法離譜,指白皮書是中央對香港的政策方 針,只是一個指令,不算是公民教育的一部份,學生會因 而對公民教育有錯誤理解。葉建源認為公民教育委員會未 有向學生解釋清楚活動的目的,「平日賣旗也要讓參與者 了解和認同才去做,不應盲目要求同學跟從,這樣對學生 也不公道。」
公民教育缺批判思考 委員會不作正面回應 今年公民教育委員會以「愛自己.愛家人.愛香港. 愛國家」為主題,陳惜姿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應更著 指國民教育可在公民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但必須改善課程內容,加入批判性思考。 梁表示,現時香港的公民教育缺乏理性角度教授國情,只會培育順民,「執政者擔心 人們若了解增多再加上自主判斷,便會挑戰政府。」 現時民間組織如公民教育聯席,雖有自製相關教材,但因欠缺資金而無法大量 印刷,學校仍需依靠官方的教材。梁恩榮認為,不同辦學團體或會因親政府能得到 好處而改變教學方針,令學生接受名為公民教育實為國教的洗腦教育。當論及公民 教育的前景,梁直言從最近政府及立法會議員積極地把課程去政治化等行徑,如梁 美芬提出刪減通識科政治議題可見,香港的公民教育將進入「寒冬時代」。 公民教育委員會就有關公民教育過份注重宣揚中國成就等指控,僅回應會繼續 宣揚「尊重與包容」等核心公民價值,卻沒正面回應向中小學派發的刊物涉鼓吹愛國
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梁恩榮博士指若只 提 及 國 家 成 功 的 一 面 而 避 談 負 面 消 息, 反 而 是 不愛國的表現。
重世界公民的身份,推廣普世價值如民主及自由。梁恩榮
內容的質疑,以及其推廣國民教育的角色問題。
- 外國的公民教育 - 溫帶維教授指外國的公民教育不以建立學生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或鞏固 國家政權為目的,課程主要圍繞「公民」這項身份。以美國為例,公 民教育要求學生不但要知道政制背後的精神,更要找出民主政制的弊 端,同時教授美國在歷史上的過失。而在英國,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 育學生成為良好公民,了解作為公民的權責和民主自由的價值。
16
文化
文字、攝影:黃好婷 編輯:張馨文
《後桃花源記》設於錦田生活館和永隆圍,由藝術家與學生們自由設計。
尋找現代《後桃花源記》 鄉村的藝術體驗
17
陶 國 度 的 渴 求; 一 眾 藝 術 家 和 嶺 南 大 學 視 覺 研 究 系 的 學 生 在 元 淵 明 在《 桃 花 源 記 》 中 寫 出 他 對 腐 敗 政 權 的 不 滿, 及 尋 找 理 想
朗 錦 田 續 寫 了《 後 桃 花 源 記 》, 在 鄉 村 留 下 藝 術 足 印, 尋 找 現 代 的 理 想桃源。
旱廁體現永續生活 人與自然互惠互利
參與《後桃花源記》的本港藝術家和學生曾到韓國釜山進行藝術 交流,參觀了不同的藝術空間和院校。該次旅程使他們發現香港和 韓國都因城市化而產生社會問題,激起了他們對桃花源的幻想。於
Reds 表示旱廁除了有實際用途外,更能體現人類與大自然不可
是聯同兩位韓國藝術家在元朗錦田的鄉村裡就地創作,建立一個以
分割、互助互利的關係,「這是永續生活的概念,排泄物不應只流進
人際關係為主,並強調城鄉共生、與大自然共存的理想國度。
排污系統,它可成為有用的肥料,為農作物提供養份,種出鮮甜的 蔬菜。」
貢獻居民 建造得體「旱廁」 參與旱廁創作的視覺研究系學生吳鎮杰認同 Reds 的想法,認 幾位參與《後桃花源記》的藝術家近年都不約而同地搬進錦田,
為旱廁的用途反映城鄉共生的重要性,「大自然和我們永遠都有連帶
吳家俊也是其一。他搬進錦田時,剛相識的鄰居二話不說就替他裝
的關係,我們貢獻給大自然的同時,大自然亦會為我們帶來益處。」
修和拉電線,讓他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作為典型城市人的吳家俊
他補充,人類的糞便經發酵後便是養份豐富的肥料,以膠桶收集後,
努力適應鄉村生活,村民每天為他送來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令他很
用木糠除臭,最後可用來施肥。
想回饋這個溫馨的小社區,「所以我做多了很多以村民為出發點的在 地藝術創作,例如《Project K》旱廁可方便附近的農民工作時使用。」
從脫落石塊 看城市化弊端
藝術家張景威 (Reds) 亦是旱廁的創作者之一,他希望其製作的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金美英同樣看重大自然,認為人類不應為生
旱廁能打破予人簡陋、落後的形象,「其實旱廁也可以很先進和漂亮
活的便利而刻意改變大自然生態,於是透過作品《I want to flow》告
的,我們建造一個設計得體的旱廁,更打算在內加入 USB 充電器,
誡城市人。有份參與創作的李朗儀 (Rachel) 指出,創作靈感源於發
讓使用者可同時為手提電話充電呢!」
現馬路旁的混凝土出現裂痕,令她開始思考「這些城市建設是有違大 自然,不能持久」的問題。於是,他們決定收集脫落在馬路旁的石塊,
1
旱廁的設計
18
1 旱廁下方備有膠桶,待存夠一定份量的排泄物時便可拿走。 2 使用透明膠板封頂,白天時可自然採光,十分環保。 3 旱廁是蹲廁設計,蹲廁下方接通收集排泄物的膠桶。 4 排泄物發酵後便能直接供農民在施肥時使用。
2
《I want to flow》以裂痕喻作河流,讓人思索大自然在發展中的角色。
( 左起 ) 冼秀眉、金大洪和梁金仲希望人們能反省膠袋在生活中的定位。
在裂痕中堆砌出「I want to flow」的字樣。作品設在錦田一處停車場,
香港藝術空間少 限制藝術創作
金美英認為地上的裂痕仿似一條河流,石頭在「河」中自由漂散,令 人反思大自然在城市發展中的定位。
Sammi 曾打算在今年舉辦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表演「垃圾袋計 劃」,但卻在進場後被保安攔截,垃圾袋也被沒收了,她對此感到很
Rachel 又表示他們不會在活動後故意移走石頭,「讓石塊隨自
無奈和失望,「展覽中展示了不同類型的作品,卻容不下這小小的行
然規律移動,象徵萬物最終回歸大自然的意思。」她刻意將作品設在
為藝術。」
不起眼處,希望參觀者能自己細心留意發現,才能深思和反省。 Rachel 憶述和藝術家們到韓國交流的期間,發現韓國人著重發
扮演垃圾 審視塑膠袋的定位
展藝術空間。行程中她曾到偏遠地區參觀藝術館 Openspace Bae, 很多當地人會特意乘車來參觀。她認為香港人不重視藝術,「錦田也
另 一 位 來 自 韓 國 的 藝 術 家 金 大 洪 聯 同 視 覺 研 究 系 學 生 冼 秀 眉
是較偏遠的地方,對比韓國,今天的參加者其實很少。」她又指,香
(Sammi) 和梁金仲,帶來行為藝術「垃圾袋計劃」,他們用垃圾膠袋
港的藝術空間少,很多地方都被劃作商業用途,相比韓國有很多有
包裹著自己,配以緩慢的肢體動作,扮演一袋大垃圾,將自己隱沒
心人樂意付錢開展藝術空間,香港的藝術發展其實較落後。
在鬧市中。 縱使面對有限的藝術發揮空間, Reds 仍希望《後桃花源記》為 金大洪認為都市人生活忙碌,無視垃圾的存在,同時無視自己
參加者帶來生活上的反思,「雖然大家的作品各有不同,但我們的共
把膠袋用完即棄的行為,「路人很多都直走直過,沒有留意『垃圾』的
識都是創作以人為主的作品,希望參加者能重新思考大自然與人類
存在,我們希望透過此行為藝術,令大家審視垃圾袋在城市化的定
的關係。」
位,以及它與人和大自然的關係。」
3
4
19
文化
文字、攝影:姚慧儀 編輯:宋亮凝
圓圈繪畫 – 圓滿
circle paint 「圓圈加一點, 圓圈加一點, 下面畫枝波板糖, 再畫個呼拉圈,再畫個呼拉圈……」
20
不緊不快的旋律伴隨著各人的手,在畫布上勾出顏色絢麗、大小不一的圓圈。圓圈繪畫工作坊中, 所 有 人 也 要 安 靜 作 畫, 旁 觀 的 媽 媽 亦 只 敢 輕 聲 叮 囑 小 孩。 圓 圈 繪 畫 嘗 試 將 不 同 種 族、 不 同 年 紀 的 人拉在一起。它如何令人學會合作,做到共融?參與者又如何透過圓圈繪畫突破自我?
1
圓
圈 繪 畫 由 美 籍 藝 術 家 Hiep Nguyen 所 創,
圓圈繪畫著重合作,作畫過程中不能談天,故親
2007 年起全球已有超過 10 萬人參與。參加者
子共同參與時,家長不能作主導,要嘗試與孩子以心
需在畫布上繪畫不同大小的圓形,然後加插各式各樣
靈交流,達成共識;亦不能罵他們,要放手讓他們自
的線條和圖案,最後把畫布填滿色彩。過程中各人可
由去畫。梁小姐一家對工作坊甚為欣賞,「女兒(兩歲
隨 時 轉 換 位 置, 在 不 同 的 地 方 留 筆。Hiep 的 徒 弟 馬
半)玩得很開心,又認識到不同人,是另類的社會交
靜怡強調繪畫時不可聊天,故殘障人士或語言不通者
際方式。而且過程中着重合作,女兒要和爸爸有共識,
都不必擔心溝通問題,可嘗試以心靈交流,共同完成
堅持畫圓圈。」
作品。
突破限制 發現自我 社會共融 以圓為基礎 Mandy 指 參 加 者 在 繪 畫 之 前, 最 怕 別 人 的 線 條 圓圈繪畫的作品有別於傳統作畫,因成果不屬於
破 壞 自 己 圖 案, 但 原 來「Crossover」 的 效 果 可 以比獨
個人,而是全體的。參加者即使不諳畫畫,透過與他
自作畫的更好。馬靜怡工作坊的參加者林小姐形容圓
人互相合作,仍可賦活力予平平無奇的圓圈,創造出
圈繪畫十分「神奇」,「雖然過程中沒有任何語言交流,
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這就是 Hiep 希望參加者透過
但大家會配合彼此步伐,本身畫得醜的部份,不知不
繪畫體現到的包容、合作和創造。
覺間會填補好,最後竟然是 180 度變美!」
圓圈繪畫導師 Ice 認為圓是強大的連繫,「圓沒有
Mandy 又稱:「除了容許他人在我的圓圈上加筆,
棱角,對所有人事不抗拒,一條線將眾人串連起來,
也要懂得開拓自己,如何在畫布中尋覓創作空間使作
大家在同一軌道上行動。」曾參與圓圈繪畫工作坊的
品錦上添花?」她認為成功源於默契和配合,在事前
Mandy 亦 指 圓 容 易 配 合 各 式 各 樣 的 圖 案, 很 適 合 作
不討論構圖、任意作畫的情況下,最後美艷奪目的色
為畫的中心,令人感到圓確具備「包容」的特質。
彩使人驚喜和滿足。
「連繫」的精神不僅呈現在畫布上圓與圓的連接,
師 生 相 互 依 存, 導 師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亦 會 有 所 得
更呈現在人與人之間。2009 年將圓圈繪畫引入香港
著。吳文基舉辦多場工作坊後,自己信心亦有所提高,
的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節目經理吳文基,曾舉辦過 120
「甚麼場合都遇過,200 人在半個維園籃球場一起畫
人的工作坊,當中包括老幼、親子、殘障人士和少數
都應付到,讓我發現自己一樣『得』,即使有困難,先
族裔。雖然大家來歷各異,在畫布前卻是平等的。「我
嘗試『Fit in』,可能解決到。」
將他們分組,每組都有不一樣的人。過程中他們都不
學員反應 成最大動力
會計較其他人的身體缺憾或種族,如有輪椅使用者, 移動時需組員出手相助。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完 成圓圈。」
馬靜怡在擔任繪畫導師的同時,仍要兼顧正職, 參加者的反應是她繼續開班教學的原因,「一位婆婆
滿融通
ting
合作為本 目標一致
一直不下筆,只坐在一旁觀看,細問後才知她不懂畫 畫,怕破壞作品。後來她見到小朋友無憂無慮地畫,
「這是大家的作品,所以繪畫時要接納和
才敢踏出第一步,最後還十分投入。」
尊重他人。除了互相尊重,更要懂得取捨個人 主見,又要有耐性等顏料乾透再補畫。」Ice 認
吳文基亦十分驚訝圓圈繪畫的成果,曾有 70 歲
為圓圈繪畫不重完美設計意念或畫面呈現,過
婆婆向他表達完成繪畫後的感受,指:「成世人最開
程才是最重要。
心是今日!」他因而堅持教下去,「其實每個人都一樣, 互相配合就能做好!」
1 馬靜怡 ( 圖中黑帽 ) 認識 Hiep Nguyen 後,毅 然跟他到美國學習圓圈繪畫,回港後陸續辦了 多場工作坊,反應熱烈。( 受訪者提供 ) 2 馬靜怡會在圓圈繪畫工作坊中教導參加者畫曼 陀羅。( 受訪者提供 ) 3 圓圈繪畫在香港的發展時間尚短,初次接觸的 成人與小孩,都被色彩繽紛的圓形吸引。
2
3
21
人物
文字、攝影:何郁慧 編輯:湯澤洋 鄧子強通過經 營 書 店, 收 穫 到傳遞知識的 成就感。
借一隅書香 追尋被壓制的自由 每 斑 的 鐵 門, 走 入 懸 掛 著「 人 民 公 社 」 招 牌 的 紅 色 書 屋。 屋 內 天 清 晨, 鄧 子 強 都 會 穿 過 貼 滿 大 字 海 報 的 走 廊, 拉 開 鏽 跡 斑
書 籍 琳 瑯 滿 目, 牆 上 貼 著 毛 澤 東 畫 像, 還 有 陣 陣 咖 啡 香。 原 來 這 是 一 間 書 店 暨 咖 啡 店, 裝 飾 別 緻 , 鬧 中 見 靜。 鄧 子 強 是 人 民 公 社 的店長,從二零零二年入股至今,小小的書店對他別具意義。
「人民公社」寓意為人民服務
史、揭露社會黑暗面的書籍,除了不少香港人前來閱讀外,更吸引 大量內地人到訪。鄧解釋售賣禁書的靈感其實源於內地客。2003
人民公社原本由鄧子強的朋友創立,起初叫做人民書店,專門
年開放自由行起,內地旅客數量上升,他們看到裝修獨特的人民公
賣簡體字書。同行競爭激烈,單是賣簡體字書難以脫穎而出,從事
社,以為有大陸的禁書賣,便入來查詢,店主卻表示只有普通的簡
飲食業的鄧受招攬加盟,把書店擴充成為咖啡店。鄧笑言很多人誤
體字書。「是內地人告訴我們這些禁書書名,他們想了解中國的黑暗
以為人民公社是政治組織,但上來後便發覺並非如此。
面與秘密,所以我們盡力從香港及台灣出版社購入這些題材的書。」
鄧認為香港書店普遍都是單向式銷售,店鋪提供書籍,客人購
鄧子強形容有些內地人受到「根本式洗腦」,買禁書時充滿罪咎
買,「書店不應只進行枯燥的買賣,更可與客人交流互動,分享知
感,或者擔心過關時會被海關扣查而放棄購買,「賣書的人有責任教
識。」他特意將書店名稱改為人民公社,取其「為人民服務」之意。
育讀者,認清真相並沒有問題,不需要感到內疚。」
助內地客偷運禁書 望讀者認清真相
鄧和店員會教內地客怎樣運送禁書過關,有經驗的旅客一次更 能運十多本。「其實很少海關會翻箱倒籠的搜查,但有些旅客仍會很
人民公社購入大量諷刺中國內地政權的禁書,包括講述政客秘
22
擔心,我們便教他們初次運書時只帶一本書,並把書夾進平板電腦
人
人民公社鄧子強 二
三
一
四
五
六
中間。」鄧指出,將這些書籍傳入內地令他有很大的成功感與滿足感, 「很多中國的歷史如文革、六四都是絕對不能忘記的,能夠透過書本 將知識和歷史傳承,相信是不少賣書人的使命。」
一 人民公社店面雖然狹小,但藏書豐富,吸引不少遊客駐足閱讀。 二 店裏佈置了不少有毛澤東肖像的裝飾品。 三 鄧子強從台灣及香港出版社購入的禁書十分暢銷。 四 書店位於熙熙攘攘的銅鑼灣鬧市之中。 五 人民公社內特設的六四專櫃。 六 鄧子強認為單賣簡體字書,難以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曾遭反共者搗亂 堅持經營 人民公社經營了十三年,期間經歷了不少挑戰,以前有一些反 共的人 , 以為人民公社是共產黨的秘密據點,會上來搗亂,甚至吐
營。縱使經歷重重困難,鄧有時亦會感到意興闌珊,但他認為經營
口水及倒糞便。不過,鄧子強指搗亂的人屬於少數,「他們通常發洩
人民公社極具挑戰性,所以不會輕易放棄。
完就會離開,我們也沒有辦法,唯有之後抹乾淨。」 「如果有一天中國思想開放了,人民享有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 同時,店舖位於銅鑼灣高價地段,業主曾大幅加租以逼遷,令
那人民公社就不需要存在了,因為內地人可以自由買書。」他期望香
人民公社的經營之路更難走。鄧坦言業主不賞識他所做的一切,有
港人及內地人能透過書本認識更多歷史,將一些不能遺忘的事件一
次更將租金由四萬增至八萬,最後他和業主磋商了良久才能繼續經
直傳承下去。
23
人物
文字、攝影:陳頴詩 編輯:鄒詠詩 Range 不單是 Walter 路上的好幫 手,更成為了他的家人。
為傷健人士建互助平台 80 後視障創業者 ― 崔宇恒 外 表 與 常 人 無 異 的 崔 宇 恒(Walter),3 歲 被 發 現 視 力 不 正 常。 隨 時 間 過 去 , 現 時 僅 餘 不 足 一 成 視 力。 但 他 沒 有 放 棄 自 己, 反 而 選 擇 於 充 滿 挑 戰 的 商 界 打 拼, 成 立 社 企 CareER, 幫 助 殘 疾 大 專 生 就 業。 他 手 牽 導 盲 犬 Range,穿梭於繁忙的香港街道上,走著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求學缺同路人 經歷成創業動力
「大學生活是我最困難的時候。」Walter 坦言當時就讀的中文大學 , 對殘疾人士的支援並不完善;加上面對陌生的師生和學校安排等,令從
24
先天的視力障礙令 Walter 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面對一直以來的
小在主流學校上學的他亦難以適應。Walter 亦曾因申請輔助儀器的等
障礙和困難,Walter 卻從未抱怨。「因為是先天,心情上較易處理,可
候時間過長而非常困擾,卻沒有途徑分享和求助,「那時覺得自己很孤
以說是幸運,也可說是不幸。」他笑說:年紀尚小時,雖對視障沒有太
單。」大學時期的 Walter 透過參加香港盲人輔導會的活動,了解其他視
清晰的概念和感覺,但仍會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小學時,老師曾問我
障人士的生活,加上自身的不快經歷,令他明白同行者對殘障人士的重
近看書本的原因,更笑說我像嗅著它們的氣味。」身體殘障為 Walter 帶
要性,亦成為創立 CareER 的動力之一。CareER 不但為傷健大專生及
來種種不便,卻造就了他積極的性格。讀書時期,為了拉近和同學的距
畢業生提供一個同輩互助的平台,更成為僱主和學生的橋樑,幫助傷健
離,他特意把方便自己看書的放大鏡帶回學校與同學分享,最終令人慢
學生投身社會。他認為透過工作 , 才能建立自身價值,及為社會貢獻。
慢接受了他。
由零開始 創造「奇蹟」 很多人以為視障人士不可能於工作上有成績,但 Walter 偏偏就在 商界闖出一片天。對於當初創辦 CareER,他直言是一時衝動,「我是 一個衝動和魯莽的人,正是這樣的性格,才能『撞』出今天的成果。」 CareER 由創辦至正式營運 , 僅是兩年時間,已為數名殘疾學生 在著名律師事務所和電信公司覓得實習機會。隨著 Walter 的堅持,
透 過 電 話 上 的 無 障 礙 功 能, Walter 可如常處理文書工作。
Walter 哥哥送贈給他的手錶,可 讓視障人士能隨時知道時間。
CareER 的合作夥伴愈來愈多,企業大多願意給予殘疾學生就業機會, 「這是靠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他把 CareER 打造成「人才寶庫」,讓公 司找到最合適的人才。Walter 興奮地說:「去年有四名學生成功配對, 而今年剛開始就已有三個學生獲得實習機會。」當初成立的三萬元基金, 現時亦只用了一半,被人形容為「奇蹟」。
風光背後的代價 辭職辦社企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每位成功人士背後的代價都是無 法想象的。若回到當初,Walter 仍會選擇創立 CareER 嗎?他停一停回 答:「不一定會。」他認為,收穫和付出是相等,風光背後的付出多不勝數, 包括視力進一步退化、陪伴家人時間減少和被逼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 當時身兼兩職令 Walter 的工作量大增,兩者平衡得不好,更因而影響 了自己的事業。2013 年,他毅然離開就任公司,為了理想和 CareER 的發展,連另一間公司的工作機會也放棄。其後,Walter 重新於另一 間物流公司上班,但醉心發展 CareER 的他,「即使上廁所、走路時也 會思考 CareER 的計劃」,甚至曾令僱主認為他不投入工作。Walter 坦 言以前在求學階段想被人肯定,但經過社會歷練,現在更想了解自己的 不足。
導盲犬成 Walter 的同行天使 半年前,導盲犬 Range 與 Walter 成功配對,令他的生活更方便。 昔日拿著白杖的 Walter 只能小心翼翼地步行,但有了 Range 後,他 終可一嘗「趕路」的滋味,「Range 很聰明,從我的身體語言得悉我趕時 間,牠就會走快點。」他摸摸 Range 的頭,微笑說:「牠就像家人。」 Walter 曾有一個陪伴他多年的狗布偶,後來遺失了,卻迎來樣子相近 的 Range,他笑言:「感覺像是命中注定。」Walter 認為,在香港使用 導盲犬並不難,Range 在鬧市更能幫助他繞過人群,「令我很有安全感。」 當初 Walter 因擔心視力或會再退化,才決定申請導盲犬,但今日他們 已培養出非一般的感情,「趁我還可以看到影像,應去學習使用導盲犬, 和牠一起走這條艱難的道路。」
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Walter 認為生命沒 有設限,最重要是活出真我。 右 途人不可騷擾工作中的導 盲犬。
25
教育
文字、攝影:陳子楠 編輯:林美欣
性 教 育 過 時 性 小 眾 成 禁 忌 現 時 性 教 育 為「 德 育 丶 公 民 及 國 民 教 育 」 課 程 其 中 的 一 部 份, 教 育 局 建 議 學 校 按 需 要 教 授。 而 同 性 戀、 跨 性 別 等 性 小 眾 的 議 題 卻 一 直 未 被 加 入 到 課 程, 有 團 體 認 為 性 教 育 的「 質 」 和「 量 」 都 不 足, 學 者 則 批 評 政 府只是應酬式教學。 性教育如清單任務 「剔一剔」就完成 教育局在 2012 學年於初中課程新增的生活與社會科中,設有「知 情識性」的學習單元,課程涵蓋「戀愛認知」和「性態度的培養和發展」, 設有延伸部份討論性騷擾行為、網上色情陷阱等題目,和探討意外懷 孕的後果及影響。然而,同性戀、跨性別等敏感議題未有正式納入課 程,由學校、老師決定教導與否。
26
性教育,不願意花時間教導與學生無關,且無需考試又無 助升學的課程,「老師寧願跟學生多做幾條數。」關懷愛滋 項目經理(青少年團隊)何冠雄表示,校方為滿足教育局要 求,好像跟清單做事,邀請相關機構到學校舉辦講座當作 完成任務,「像是按著教育局要求的清單做事。」他補充, 基本的性教育內容已經不足夠,更遑論深入討論性小眾知
吳 敏 倫 認 為, 社 會 必 須 摒 棄 根 深 蒂 固 的 性 偏 見, 性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要 傳 遞 正 確的性知識。
香港性教育會副會長吳敏倫教授指,很多中學都看輕
識。
性小眾成禁忌話題 現時為中學生的同性戀者 Yui 及 Pinky 表示,同性戀等性小眾 問題只會在通識課討論,大部份同學初中時在這方面都是零知識。
Yui 和 Pinky 均認為中學性教育課程落伍,同時認為教師質
Yui 更指,自己對性別認知的了解只是來自互聯網和身邊的同性戀
素參差,「如果老師對同性戀有偏見,他如何教學生正確的價值
者。任教中學通識科的方老師認為性教育時數的確較少,但指學校
觀?」Pinky 就讀的佛教學校對同性戀話題有所避忌,她又表示
把性教育排在較後位置處理是無可厚非,因為「性」只佔道德教育課
得悉有天主教學校不但未有教授性知識,同性戀更是禁忌話題。
的少部份,加上常規課程的進度已經非常趕急,根本沒有多餘時間 何冠雄指,有些學校邀請嘉賓舉行講座,事前會先審查內
教授。
容,把他們認為敏感的跨性別及家庭暴力題材刪除,更要求講者
課程內容不合時宜
不能談及性小眾問題。曾經有機構進行學校外展社會工作,當講 者一談及同性戀,校方就立即結束講座,並要求講者離開。
教統局在 1997 年時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當中列明辦學 團體可按辦學理念,自行編制教材。何冠雄指,部份學校會將「性」
性教育是「不為」非「不能」
負面化,例如老師會把「性」比喻為珍寶珠,若要將自己吃過的珍寶 珠遞給鄰座吃,同學都會因為衛生問題而拒絕。他認為老師的教導
方老師表示,要真正令性教育向前行,先要從家長入手。有
有時容易讓學生有錯誤的觀感,認為性等同噁心。他補充,性課程
不少家長認為性教育間接鼓吹子女發生性行為,他們會在校董會
完全脫節,ICQ 仍出現在教學資源庫裏,可見政府根本沒有檢討和
上批評課程,更會點名指責有關教師,令教師承受不少壓力。
更新現行課程內容。 何冠雄指,性教育爭議性大,加上影響不是即時性,現行政 吳敏倫稱,現時性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合時宜,學生的性知識可 能比老師更豐富,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並進,「學生都識帶安全套,還
策一成不變,「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是願不願意做。」吳敏 倫則期望,政策不要再原地踏步,社會能夠多關心性小眾。
用學校教嗎?」性教育課程應包含一些小眾
方 老 師 承 認 課 程 內 容 過 時, 但 學 校 是 教 授 專 業 知 識 和 建 立 正 確 價 值 觀 的 地 方, 應擔當權衡角色,以單向式課堂或講座教導 「性」,保持嚴肅的教學氣氛。另外,互動教 學會令教師感到尷尬,因為學生對教師私生 活充滿好奇,擔心有可能會被問及教師個人 的性生活或性經驗。
關 懷 愛 滋 會 定 期 到 蘭 桂 坊 進 行 教 育 工 作, 向 青 少 年 派 發 安 全 套。 安 全 套 的 包 裝 會 因 應 節 日而有特別設計。
問題,如同性戀、跨性別、性虐待等。
27
林煒於 2010 年開始透過學校接觸柔力球,現時是 香港柔力球對打賽事排名第一的運動員。
体育
文字、攝影:劉詠芯 編輯:區芷君
只見揮拍動作 不聞撃球聲響
柔力球
公 園 裡 傳 來 悠 閒 的 音 樂, 一 群 頭 髮 花 白 的 老 人 家 用 手 輕 柔 地 劃 著 一 個 個 大 圓 圈。 以 為 他 們 在 耍 太 極, 卻 又 看 到 手 中 拿 著 球 拍, 沒 有 擊球 的 動 作, 綠 色 的 球 就 這 樣 在 球 拍 上 跳 躍 游 動。 揉 合 了 太 極 原 理 的 柔 力 球 從 內 地 傳 入 香 港 後, 不 少 老 人 家 都 以 此 強 身 健 體, 近 年 更 有 不 少 青 少 年開始學習。 摒棄傳統擊球方式 「迎、引、拋」送球 柔力球源於 1991 年,一名山西省的體育老師白榕把太極原理如畫 圓、卸力及以退為進等轉化為招式,發明出柔力球運動。別以為柔力球 與普通持拍球類運動無異,實際上運動員不能大力擊球,而是採取三個 步驟 ─ 以「迎、引、拋」把球送回去:當拍面和球形成直角時,運動員 會慢慢迎接球,是為「迎球」;「引球」是持拍劃圓,令防守轉為進攻的
28
過程;拋球則是將球拋出去。
戚美寶認為套路和對打各有吸引之處,「套路對於男 女學生都容易掌握,而對打則較具挑戰性,不同的比賽 令學生更有目標去練習。」柔力球學會隊長王梓恒表示, 老師在三年前介紹柔力球,引起他對這項運動的興趣, 於是加入學會練習。「柔力球可以鍛鍊身體的柔軟度,我 柔力球有兩種玩法,套路和對打。套路主要以表演為主,
最喜歡的是扣球招式。」
表演者會配合音樂,自訂招式排列,形式猶如藝術體操。柔力 球教練林煒表示,運動員要先學套路,然後將套路的元素應用
人手資源充足 惟缺正式場地
在對打比賽上,「套路的入門是左右擺動及左右小拋,以鐘擺的 形態握拍,令球不會輕易甩掉,在對打上很容易應用。」
林煒認為柔力球在香港有發展潛力,「越來越多中 小學在多元智能課加插柔力球班,務求培養青少年對柔
對打吸引年輕人參與
力球的興趣,而且香港柔力球總會每年都會安排課程, 人手資源充足。」林打算向童軍領袖推廣柔力球,在六月
套路較為輕鬆,多是長者或主婦常玩的形式,而年輕人則 喜愛較刺激的對打。對打主要有兩個基本動作,第一是「高入低
舉辦柔力球訓練班,制定獎章吸引他們參與,鼓勵更多 青少年認識柔力球,從而發展興趣。
出」,在高處迎球,再在低處送球出去;第二是「低入高出」,球 在正下方來,用以退為進的形式,在高處送球出去。對打比賽
現時香港並沒有正式柔力球場,練習只能用羽毛球
在羽毛球場上進行,暫時沒有官方的賽制,而是因應不同賽事
場,但康文署旗下的羽毛球場並不准許玩柔力球,導致
定下不同賽制。今年舉辦的第三屆全港柔力球對打比賽,優先
每次練習都只能在學校進行。此外,香港柔力球總會提
拿取 21 分的選手便可獲勝。
供的興趣班有限,當中大多數只供長者和小學生參加, 令一些想學的青少年沒有渠道參與。戚美寶希望政府提
林煒是現時香港柔力球對打賽事排名第一的運
供正式場地予柔力球,
動員,他在 2010 年開始接觸柔力球,更考獲一級教
並舉辦訓練班,讓更多
練課程。他表示一開始很多人誤以為他耍太極,其實
人認識這項運動。
對打十分刺激,適合年輕人學玩。他已連續三年參與 由香港柔力球總會舉辦的柔力球對打比賽,「柔力球 很容易上手,而且玩柔力球會明白很多太極的原理。 例如以退為進,因為你不能強行去擊球,要慢慢畫 圓,將球引到一個適合的地方。」
簡單易學 訓練關節柔軟度 柔力球在香港尚未普及,但東華三院馬振玉紀 念中學早在幾年前將柔力球引進體育課中,甚至設立 柔力球學會,希望訓練學生的大肌、手眼協調及節拍 感。該校體育老師兼柔力球教練戚美寶稱,柔力球吸 引學生的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玩都不易感到疲倦,而 且可以訓練他們的關節柔軟度。「很多不常運動的女 學生也愛玩柔力球,因為柔力球簡單易學,不會出很 多汗,又可消耗卡路里,幫助減肥。我覺得柔力球可 以讓學生持續運動。」
對打主要有兩個基本動作,其中一個是 低入高出。(受訪者提供)
29
体育
文字、攝影:許卓非 編輯:郭雅揚
嘉威是唯一能夠做掌上壓的學員,他表示未來將努力 嘗試考取黑帶。
「 傷 健 人 士 身 上 充 滿 不 穩 定 因 素, 身 體 狀 況 和 生 活 環 境 都 會 逼 使 他 們 隨 時 退 出 運 動。」 輪 椅 武 術 創 辦 人 暨 總 教 練 李 安 東(Antho ny) 憶 述, 曾 經 有 一 名 十 年 資 深 學 員 因 身 體 轉 差 而 被 逼 放 棄 武 術 ,「 即 使 他不能繼續訓練,我也不會覺得傷心和失望。至少, 他 的 生 命 已 經 變 得 不 一 樣。 學 習 武 術 時, 他 努 力 融 入群體,開始與人接觸,不再因為殘疾而脫離社會。 這段光輝回憶並不會消失。」
港人・始創
輪椅上耍真功夫 笑容滿面的家榮十分喜歡輪椅武術,回到宿舍也會練習。
30
創辦輪椅武術的 Anthony 擁有二十年跆拳道經驗,曾於 2006 及 2009 年代表香港出戰世界盃跆拳道大賽,並獲國際跆拳道聯盟 認可的黑帶五段師範、教練和裁判 A 級。「有次前往韓國,看見當地 人用手語為聾啞人士翻譯。那件事啟發了我,令我覺得可以運用自 己的專長,為殘疾人士的生活帶來改變。」於是,從事金融業的他在 2004 年成立香港輪椅武術總會,利用公餘時間發展和推廣輪椅武 術。
師兄弟相稱 培養手足情誼
以生命改變生命 傷健共融
輪椅武術是以跆拳道為基礎,針對傷健人士作出改良的健體運
近年,總會租借旺角社區會堂作為練習場,場內除了輪椅武術
動,參與者主要為腦麻痺(痙攣)患者。它不但引入跆拳道的武打技術,
學員,還有 Anthony 的跆拳道學生。他們身穿款式類近的白色道服,
更繼承了傳統的道場文化。每位學員進入場館後,都要馬上向「師傅」
亦同樣稱呼 Anthony 作「師傅」,主動協助傷健學員搬運器材和練習
─ Anthony 敬禮。此外,學員之間亦按年資計算,彼此以師兄弟
「打板」等危險動作。環顧四周,Anthony 不禁露出微笑,「即使雙方
姐妹相稱。年屆花甲的女學員笑說,喊別人「師兄」並不彆扭,「大家
無法同場競技,但他們身處同一空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亦能
感情很好,也就習慣了。」
達到傷健共融的效果。」
「我們來學習,不是玩樂」
十年來關關難過關關過
大師兄志雄和家榮可謂輪椅武術的歷史見證人,「總會由幾個人
「我們的教練團隊全是義工,總會的日常運作亦由我們負責。最
發展至現在擁有差不多一百名會員。未來希望能推廣至外地,甚至
近兩年,工作漸漸忙起來,抽不出時間舉辦比賽。」Anthony 表示,
發展成國際比賽項目。」志雄曾為傷殘舉重運動員,即使身上留下肩
只有加強宣傳才能使輪椅武術更普及,「我曾經嘗試每星期請假一至
痛等運動後遺症,依然無阻他學習武術的決心,「如果不積極,本來
兩日,前往傷殘學校和院舍進行示範,成效不俗。但長遠而言,我
有條件完成的事情,最後都會辦不到。」志雄已考獲黑帶一段,將於
們希望能在那些地方開班,以及聘請全職員工幫忙,讓更多人參與!」
年尾接受二段考試。 即 使 喜 愛 輪 椅 武 術, 學 員 仍 需 面 對 重 重 困 Anthony 指,自己會就每位學員的身體素質和表現為其訂立個
難,交通問題是傷健學員缺席練習的主要原因。
人目標。對運動的熱愛使志雄充滿責任感,在群體中擔當「大哥」角色,
由於大部份學員需以輪椅代步,難以自行往返家
為師弟的成績和健康操心,「考獲藍帶後,師傅讓我負責帶熱身,那
居和上課地點,要依賴家人的協助。若家人沒有
時候自己開始有使命感。師傅曾叫家榮考黑帶,他不肯,沒有自信。」
時間接送,便需告假。「如果能在他們居住的地
不遠處,一直笑容燦爛的家榮擠眉弄眼地解釋道:「我覺得自己還未
方 附 近 開 班 授 課, 相 信 會 很 受 歡 迎。」Anthony
達到黑帶級別啊!」
表示,現時得到香港傷健協會九龍東傷健中心的 協助,可提供接駁巴士服務,幫忙接送居住在鄰
表 示 希 望 培 養 更 多 傷 健 助 教, 讓 他 們 進 一 Anthony 步發揮所長。
舍輔導會院舍的學員。
努力練習 樂觀迎接挑戰 學 員 之 一 的 啟 政, 練 習 輪 椅 武 術 三 年 多, 雖然已考獲藍帶,有時卻連初級動作也記不清。 此時,志雄便會要求他示範「恩典二形」(黃帶動 作,較藍帶次級),督促他努力練習。這時,活 潑的家榮在旁插嘴說:「師傅最常叫我們『繼續打, 還 未 夠 鐘 』, 或 者 說『 別 得 把 聲, 要 用 力 打 』!」 Anthony 明白想在香港推廣傷健運動絕非易事, 「只想把握現在,盡力教導他們,盡力練習,一 同跨越障礙!」
31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五卷 2014 - 15 年度 五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黃天賜 總編輯 莊禮傑 副總編輯 黃靜薇 黃雅盈 黎明芝 執行總編輯 王丹麟 執行副總編輯 劉卓瑩 梁銘恩 趙雅婷 網絡版主編 郭燕美 羅霈潁 杜世安 美術總監 鄭子峰 李卓穎 李咏潼 資料庫 區芷君 潘希橋 公關 林嘉淇 宋亮凝 宣傳 羅世娟 黃韻盈 發行 林詠雪 麥智軒 編輯 區芷君 鄒詠詩 張馨文 郭雅揚 郭燕美 林嘉淇 林美欣 林詠雪 李晟謙 廖欣楊 羅世娟 羅霈潁 麥智軒 潘希橋 宋亮凝 湯澤洋 杜世安 黃芍淇 黃韻盈 記者 陳子楠 朱潔玲 龔閏通 何郁慧 許卓非 劉詠芯 李慧娜 李雪瑩 彭愷欣 申開顏 黃心悅 黃好婷 黃金棋 容如意 陳凱晴 陳頴詩 林子晴 姚慧儀 許芳文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