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6 月號 期 2016/17 年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實驗刊物 回歸二十 /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人物專訪 / 悲觀而積極 ── 專訪杜耀明
香港回歸
二十 1
| 回歸二十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P. 3 - 6
工潮虎嘯風生 權益福利待改進
P. 7 - 10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P. 11 - 13
新聞自由廿年屢受挫 新興網媒受制多
P. 14 - 17
免費電視歷變遷 廿載經營難度增
P. 18 - 20
| 未來展望
心態配套未成熟 智慧城市或成空中樓閣
P. 21 - 24
展望香港體育發展 未有定位難長遠
P. 25 - 28
| 人物專題
六月號
讜論侃侃廿五載,不折他錚錚鐵骨 ── 專訪練乙錚
P. 29 - 31
悲觀而積極 ── 專訪杜耀明
P. 32 - 35
更正聲明 本刊第 47 卷 3 月號第 13 頁的圖表出錯,更正內容如下: 香港與其他大城市的太陽能發展概況及推行政策 香港
首爾
新加波
紐約
東京
倫敦
3.6
4.9
4.5
4
3.3
2.8
估計太陽能發電潛力 佔總用電量需求 (如適用,年份)
5.9% 35%
30%
6% 30% (2050)
40%
26.5%
4.4% 19.2% (2008)
上網電價補貼
正在研究
✓
☓
☓
✓
✓
淨計量電計
☓
✓
✓
✓
☓
☓
太陽能板租借
☓
✓
✓
✓
✓
✓
可再生能源證書
正在研究
✓
☓
✓
✓
✓
可再生能源債券
✓
✓
✓
✓
✓
✓
太陽能日照量(度 / 平方米)
█ 資料來源: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之《香港太陽能政策發展工作坊 簡介文件》
2
|回歸二十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香港主權移交廿年,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對擴闊政治光譜起了直接的作用。97 回 歸、23 條立法令傳統民主派崛起,2012 年政改爭議令激進民主派支持度提升,雨傘運 動過後,助長了本土派與港獨思潮。香港民主派由「和平、理性、非暴力」演變至開始 提出武力抗爭。有民主派人士認為光譜擴闊對本港有利,應集合非建制派力量吸納更多 支持者。 記者 : 蘇沛資 編輯:顧志恒
3 █ 主權移交 20 年,政治光譜亦隨各種社會事件的發生而擴闊。
非建制派歷年大事
香 港 第 一 個 政 黨, 同盟)成立。
1990
23 條 關 注 組 後 來 改 名 為 45 條 關 注 組, 以 2007 與 2008 年 雙 普 選 為 焦 點, 成 了 公 民 黨 的 雛 形。 2006 年,公民黨正式成立。
港同盟及匯點合併成民主 黨,望修補民主派與中國 政府因六四而惡劣的關 係,並提倡民主回歸。
香 港 民 主 同 盟( 港
1992 匯 點 是 成 立 於 1983 年的論政團體,並於 1992 年 正 式 成 為 政 黨。
反 23 條團結民主派 公民黨雛形誕生
1994
2003
2006
2003 年 的 七 一 遊 行 以 反 對 23 條 為 主 題, 逾 50 萬港人參與,是歷來 最多人的遊行。
由 99 年 的 49.7% 直 線 上 升 至 79.2%。 胡 認 為 當 時 其 他 民 主 派 政 黨 未 發 展 成 熟, 因 此 該 黨 受 惠 較 大。
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於 1990 年成立,為香港 第一個政黨,當時成立目的是為了結合不同民主派派系
23 條關注組後來改名為 45 條關注組,以 2007 與
以應付選舉,當中包括不少支持八九民運的成員。匯點
2008 年雙普選為焦點,成了公民黨的雛形。2006 年,
則是成立於 1983 年的論政團體,並於 1992 年正式成
公民黨正式成立,由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
為政黨。1994 年,港同盟及匯點合併成民主黨,望修
講座教授關信基出任黨主席、余若薇任黨魁,以專業人
補民主派與中國政府因六四而惡劣的關係,並提倡民主
士及中產形象漸漸吸引不少市民支持。
回歸。六四事件令港人懼怕回歸,同時渴望民主,直接 助長民主黨於 95 年立法局選舉的選情。當時民主派在 60 席中取得 31 席,當中民主黨取得 19 席,成為第一 大黨。直至回歸初期,民主黨一直深受市民支持。 2002 年, 特 區 政 府 提 出 就 基 本 法 第 23 條 立 法, 立 法 會 議 員 及 前 公 民 黨 成 員 毛 孟 靜 指 當 時 議 案 並 未 受 到 大 眾 關 注。 直 到 余 若 薇、 梁 家 傑、 湯 家 驊 等 一 眾 資 深 法 律 界 人 士 組 成 23 條 關 注 組, 提 出「 魔 鬼 在 細 節 」, 才 讓 公 眾 知 道 立 法 的 弊 處。2003 年 的 七 一 遊 行 以 反 對 23 條 為 主 題, 逾 50 萬 港 人 參 與, 是 歷 來 最 多 人 的 遊 行。 翌 日, 民 主 派 聯 署 要 求 撤 回 23 條 立 法, 時 任 行 政 長 官 董 建 華 在 9 月 宣 布 撤 回 草 案。 民 主 黨 主 席 胡 志 偉 表 示 當 時 反 對 23 條 的 政 治 氣 氛 令 民 主 黨 的 支 持 度 上 升。 同 年 的 區 議 會 選 舉 民 主 黨 派 出 的 120 參 選, 當 中 95 人 當 選, 整 體 得 票 率
4
█ 前公民黨成員毛孟靜於 2013 年與新民主同盟范國 威成立「香港本土」,亦於 2012 年立法會選舉提出「拒 絕大陸化」的競選口號,笑言自己在立法會內「算早提 出本土綱領。
民 主 黨 於 2010 年 進 入 中 聯 辦商討政改方案,導致泛民 主派人士意見分歧,衍生出 人民力量、社民連等激進民 主 派, 並 在 2012 年 的 地 區 直選中報捷。
2009
2016 年農曆新年,驅趕旺角無牌 小 販 造 成 警 民 衝 突。 參 與 新 界 東 立法會補選的本土民主前線梁天 琦 被 拘 捕, 其 後 新 界 東 補 選 中 取 得 逾 6 萬 票, 本 土 派 聲 名 大 噪。 同 年, 主 張 自 決 的 新 政 黨 在 地 區 直舉中大勝。
2012
就 2012 年政改方 案, 社 會 民 主 連 線( 社 民 連 ) 提 出「五區公投」。
2014
2016
2017 今年 3 月舉行的特首選 舉,泛民主派就如何運用 提名與投票權存分歧,劃 分為支持曾俊華的「策略 派」及反對小圈子選舉的 「原則派」。
2014 年 9 月 雨 傘 運 動 爆 發, 展 開 長 達 79 日 的 佔 領行動。行動過後,不少 傘後及本土組織興起,如 青年新政,本土民主前線 等。
█ 雨傘運動時示威者的訴求。
2012 年政改爭議 激進民主派崛起
直 選 失 利, 流 失 10 萬 選 票, 議 席 從 08 年 的 8 席 大 幅 降 到 4 席, 而 人 民 力 量、 社 民 連 等 激 進 民 主 派 獲 得 共
2009 年, 時 任 行 政 長 官 曾 蔭 權 提 出 就 2012 年 香
26 萬票,比 2008 年多出 11 萬票。同樣參與五區公投
港政治制度改革作出公眾諮詢。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
的公民黨亦成泛民主派的大贏家,五區直選全各取 1 席。
提出「五區公投」--五區各派出一名民主派議員辭職,
梁國雄認為從 2012 年立法會選舉可看出市民對傳統泛
再 參 與 補 選, 變 相 就 07 及 08 年 雙 普 選 及 廢 除 功 能 組
民支持度不停減弱,對激進民主派的拉布等抗爭手法則
別作出公投。公民黨陳淑莊、梁家傑及社民連梁國雄、
給予肯定。
黃毓民、陳偉業辭職後,於重選取回議席。
2014 年雨傘運動 本土組織興起 2010 年,民主黨劉慧卿、何俊仁和張文光到中聯 辦與中國官員商討 2012 年政改事宜,提出超級區議會
2014 年 9 月 雨 傘 運 動 爆 發, 展 開 長 達 79 日 的 佔
方案並獲接納。其後民主黨受到狙擊,時任社民連主席
領行動。行動過後,不少傘後及本土組織興起,如青年
黃毓民指摘民主黨出賣港人,泛民開始分裂。毛孟靜批
新政、本土民主前線等,主張與泛民不同的路線。
評民主黨當時並未就談判一事知會民主派其他成員, 但 胡志偉認為當時提出的方案盡了最大程度的民主化,而
青年新政前立法會議員梁頌恆以往一直相信泛民的
且中央接受民主派意見亦具歷史意義。
主張,即香港能在中國體制內取得民主,但人大 831 決 定令他相信香港在此框架下無法擁有民主。他又指泛民
社民連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則提倡民主運動應由民眾
相信香港能於中共政府下守住核心價值,並願意與中共
出發,主張群眾抗爭結合議會抗爭,而傳統泛民只著重
政府對話,關係就如「同在體制內的夥伴」。相反,本
議會,在議會上循規蹈矩,先發言,後修訂,再投票完
土派與中共關係就如敵人,視中共為極權政府,處處制
事。他又指傳統泛民不想與中央鬧翻,抗爭手法較保守,
約港人利益,認為應重新檢視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梁頌
對政府造成的壓力較少。
恆認為面對著泛民論述的漏洞,本土論述就如香港民主 運動的「補充劑」。
政改通過後的 2012 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於地區
5
2016 立法會選舉 自決派大勝 2016 年農曆新年,驅趕旺角無牌小販造成警民衝 突。事件中,參與新界東立法會補選的本土民主前線梁 天琦被拘捕。他又指梁天琦參與新界東補選並取得逾 6 萬票,成了整個本土派的代言人,這表明社會大眾開始 接受本土意識,希望有新的路線與可能性出現,並且對 中共打響了警號。他指抗爭路線若分為「傾」與「砌」, 香港社會已在「傾」方面嚐盡苦頭,但「砌」的成效仍 然未知,他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梁國雄則質疑本土派 欲透過武力衝突去贏選舉,屬幼稚行為。 於同年立法會選舉中,多個新政黨及獨立候選人於 選舉中勝出。包括由學運領袖組成的新政黨--香港眾 志羅冠峰、小麗民主教室劉小麗及獨立候選人朱凱廸, 由於其皆提出民主自決,故稱為自決派。而本土派中,
█ 社會民主連線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相信當有本土議題出 現,加上社會抗爭形式的改變,只會愈來愈多公民抗命。
青年新政游蕙禎及梁頌恆皆當選,惟發生宣誓風波並於 司法覆核中被裁定宣誓無效並褫奪兩人議席。 梁國雄批評支持曾俊華的政黨與 2012 年雨傘運動 所爭取的「我要真普選」相違背,「泛民支持曾俊華很
特首選舉取態 非建制存分歧
符合他們整體策略,就是務實與溫和,但他們是在支持
今年 3 月舉行的特首選舉,民主派就如何運用提名
主」,支持曾俊華是與理念相反的做法。梁頌恆認為支
與投票權存分歧。民主派選委組成「民主 300+」,一
持曾俊華是民主退步,更有一點民粹。他批評民主黨跟
致決定投票予民望最高候選人曾俊華。民主黨及公民黨
從民眾意見,認為民主派應該爭取民主,而非實踐民主,
亦表明支持曾俊華,相信他能夠團結港人。胡志偉指,
「雨傘運動時,我們喜歡唱海闊天空,當中的『背棄了
民主黨相信曾俊華能修補社會撕裂,改變市民現時對政
理想 誰人都可以』,完全在泛民中體現出來。」
一 個 建 制 候 選 人。」 他 指 出 民 主 派 當 時 齊 說「 命 運 自
治的不信任與失望,「所以我們將希望社會和諧的想法 投射於曾俊華身上,為香港帶來緩和的氣氛。」
6
政治光譜擴闊 有利發聲吸支持
於今年行政長官選舉前,梁國雄曾表示將爭取公民
回歸 20 年,不斷有新政黨創立,政治光譜拉闊,
提名參選,並獲得社民連、人民力量,朱凱廸、 香港眾
傳媒亦不只以「泛民」及「建制」影容香港政黨,改以
志及劉小麗支持。其後因未能取得 37000 多個公民提
「非建制」形容現時反建制的派別。毛孟靜認為政治光
名,而宣布放棄參選。立法會議員劉小麗與羅冠聰則表
譜被拉闊是思想自由的表現,應該給予不同派別人士發
明於選舉中不會支持任何候選人,會投下白票以對抗小
聲的機會。胡志偉同樣認同擴闊政治光譜是健康的,認
圈子選舉。最後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 777 票勝出,
為 未 來 應 該 結 合 非 建 制 不 同 的 力 量, 以 吸 納 更 多 支 持
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者,例如溫和泛民可以吸納淺藍的人士支持。
|回歸二十
工潮虎嘯風生 權益福利待改進 回歸以來,工人權益一直是社會一項重要議題。 要數香港的工人運動,不得不提分別歷時 36 及 40 天 的 2007 年紮鐵工人大罷工及 2013 年葵青貨櫃碼頭工 潮。事件過去數年,工人們早已回到工作崗位。有業 界人士指,兩次罷工工潮完結後均有秋後算賬的情況 出現。而且,工潮雖能令工資有所上調,但工作環境 以及權益至今未有改善。 記者、攝影:陳翠珊 編輯:鄭佩琳
█ 2007 年紮鐵工人大罷工歷時 36 天,勞資雙方最後以日薪$860 及 8 小時工作達成協議,結束罷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7
█ 2013 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持續了 40 天,最終工人接納所有工種加薪 9.8% 的 方案。(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紮鐵界抗爭 36 日 成功爭取加薪減工時 2007 年 8 月 6 日,為期 36 日的紮鐵工人大罷工 開始。多名工人於土瓜灣地盤內罷工爭取加薪以及增 加休息時間。雖然工人原冀薪酬能上升至$950, 以回 復 回 歸 時 的 水 平, 但 最 終 只 能 爭 取 到 日 薪 $860 及 8 小時工作。時任工人代表的紮鐵業團結工會總幹事黃 惠民憶述,以當時環境而言,加薪結果尚算合理,「由 於爭取到工時減至 8 小時,其實加幅也有 10% 以上。」
表一:2007 年紮鐵工人大罷工時序表 紮鐵工人在土瓜灣一 地盤發動罷工。 約 700 名 工 人 到 政 府 總 部 請 願, 部 分 工人衝到皇后大道中 一帶路面抗議,令中 環一帶的交通嚴重癱 瘓。
他指,於工運尾聲時,罷工人數已由高峰期的 1200 人
08/06 08/09 08/11 08/13
逾千名遊行人士遊行 至政總爭取加薪。
10 年過去,現時紮鐵工人的日薪約為$2100,上
手不足,因此不論工資、工作時間或福利等方面都改 善了很多。」但他表示,工人或會擔心人工愈來愈高,
職 工 盟 成 立 支 援 基 金, 以支持工人罷工期間的 生活開支。
08/26
工人再一次遊行,2500 名紮鐵工人及聲援人士 由維園遊行至政府總部。
紮鐵工人開會選出 8 名工人代表,與紮鐵 商會洽商加薪問題。 08/28
反令承建商因無法承擔而削減人手,「不是不想加人 工,但宏觀來看,再繼續加未必是最好。」黃惠民亦指, 工會不希望加薪率與市場脫節,正商討能否以甲類消
08/19
08/20
升逾一倍。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認為,工人現在的待遇 尚算理想,薪金亦高,「紮鐵行業曾有一段長時間人
工人發起靜坐。
勞資談判決裂。
08/17
減至 200 多人,談判的籌碼愈來愈少,「再不拍板決 定便可能會失去話語權。」
逾 200 名工人在地盤外 聚集,並到禮賓府請願。
勞 資 雙 方 重 開 會 議, 談 判再次決裂。
08/31 09/11
費物價指數及來年工程量作為薪酬指標,望加薪幅度 更貼合市場環境,從而建立較完善的加薪原則。
勞資雙方經非正式會面 後,表示雙方分歧縮窄。
09/12 除薪酬增幅外,工作情況亦有所改善。黃惠民舉 例指,現時在每年 5 月至 9 月酷熱天氣月份,工人在 上 午 會 有 15 分 鐘 的 額 外 休 息 時 間, 以 減 少 中 暑 的 機 會。「15 分鐘看似很短,但對經常戶外工作的建築工 人而言,這隨時能救回一條命。」
8
勞資雙方達成共識,將工人日薪增加約 14%至 860 元, 每天工時 8 小時,新方案即時生效,歷時 36 天的紮鐵 工潮終告結束。 資料來源:本港各大報章
工人無奈接受加薪幅度 學生不滿結果
表 2:2013 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時序表 03/28
因薪金十年來不加反減,逾百名工人凌晨到碼頭外 抗議,爭取加薪兩成,其間與保安發生衝突。
03/31
罷工人數增至 450 人,集會工人舉起橫額及標語由 6 號碼頭遊行至 8 號碼頭抗議。
04/01
高院頒臨時禁制令,要求工人即時碼頭範圍。工人 轉至碼頭外留守。
紮鐵罷工事隔 6 年後,香港再掀工潮。數百名碼頭 工人於葵涌碼頭內罷工,要求加薪以及改善工作環境與 福利。49 歲的李先生從事碼頭工作 30 年,任職俗稱「姑 爺」的抓結員,主要工作是鎖定貨櫃,以防貨櫃在運送 期間遇上風浪而移位。他在 2013 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 爆發首天加入罷工行動,他憶述當時工人以為只用 2、 3 天便可解決問題,沒料到抗爭會持續至 40 天,「貨 櫃碼頭 24 小時運作,停一天對公司的損失都很大。」 他續指,大多數工人對最終 9.8% 的加薪幅度都不滿意, 但當時為勢所逼,除了接受別無他法,「每個家庭都有
04/07
各自的問題,這麼多天沒有工做,家庭狀況不會融洽,
碼頭業職工會發動近 4000 人遊行,聯同近百名罷 工工人及其家屬,由維園遊行至中環長江中心及政 府總部。
有些工友真的會妻離子散。」 04/18
外判商之一的高寶宣布結業。
04/30
勞資重啟談判。
05/06
工人最終接受加薪 9.8% 的方案,結束持續 40 天 的罷工。
碼頭工潮亦引來不少學生支援,現職香港碼頭業職 工會總幹事的洪俊毅當時是社工系學生,在罷工第一日 便到場聲援碼頭工人。他指,當時對結果十分不滿,認 為加幅實在太低。然而事隔多年,他漸漸明白到當時作 為聲援者,不應怪責工人完結工潮的決定,「沒飯吃的 人不是你,你有甚麼道德標準去判斷這場罷工應該繼續 或完結?」。
資料來源:本港各大報章
職 工 盟 秘 書 長 李 卓 人 則 認 為,9.8% 已 是 當 時 可 爭 取 到 的 最 理 想 結 果,「 一 般 基 層 工 人 有 多 少 能 加 到
工人被秋後算賬 編制不公甚或被解僱
10% ? 如 果 我 們 接 受 9.8%, 完 全 能 給 社 會、 給 支 持 我們的人、給曾捐錢予我們的人一個交代。」他續指, 當時內運司機及月薪工人均不願意參與罷工,工會沒有 實力全面癱瘓碼頭運作,未能對資方造成足夠威脅,因 此難以爭取到比 9.8% 高的加幅。工人的工資現時每年 均 有 升 幅( 見 表 3), 現 時 日 薪 約 為 $1700( 時 薪 約 $70)。
參與罷工的碼頭工人在工潮完結後,曾受到不公平 對待。洪俊毅指出,碼頭向來不會將工人分成 A、B 兩 隊輪更,但當時公司突然改制,曾罷工的工人被分入 B 隊,其輪更時間往往較沒參與罷工的 A 隊要長。他表示, 這情況大概持續了一年,「雖然影響不會很大,但很明 顯是一個懲罰。」
表 3:2013 至 2016 年碼頭工人的加薪率 李先生亦指出,曾有工人因參與罷工而被解僱,「他 們可以直接對你說人事部不想請你。」同樣情況亦有發 生在當年的紮鐵工人身上。黃惠民表示,有僱主會以其 他理由開除工人,「說沒有就是假的。」但他強調,這 種情況只屬一小部份,其餘大部分工人均沒有被秋後算 賬。
9
█ 香港碼頭業職工會總幹事洪俊毅回想,若 當時不接受 9.8% 的加薪方案,往後是否未必 可爭取到每年加薪、更換座椅等改善安排。
█ 紮鐵業團結工會總幹事黃惠民指,工人日薪 按資歷高低而定,承建商報價卻單以人頭計算, 商會能從中賺取差額。
無用膳如廁時間 指引形同虛設
█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表示,因行業架構及需 求不同,碼頭工人討價還價的能力會較紮鐵工人 低。
治。而且,即使碼頭每年加薪,其加幅亦不是工人應得 的價錢。他以美國為例,指出當地工人的收入比香港高
碼頭工人當時除要求薪酬調整外,更爭取增加休息
三倍,但工時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同樣的工作內容,
時間以及改善福利。李先生坦言,除了薪金有所增加,
香港的碼頭工人做到『趴係度』才得到別人九分之一的
其他方面如沒有吃飯及如廁時間等情況,至今仍沒有得
收入。」
到改善。他指出,工人雖有 15 分鐘吃飯時間,實際上 卻很難實行,「機手是獨立高空工作,很難特地找個人
香港欠集體談判權 工人需求被資方漠視
上去頂替你做 15 分鐘,然後接回你。」他從任職機手 的工友口中得知,工人大多都是以麵包充飢,「有得吃
同為體力勞動工作,紮鐵工人與碼頭工人的待遇卻
已經算很好了,(他們)很少把飯拿上去吃,因為吃幾
相距甚遠。洪俊毅指,除了行業架構及市場需求不同等
口又叫你去做,一盒飯要吃幾次才吃得完。」
因素外,香港沒有集體談判權亦是主因之一。「紮鐵工 會與商會有談判的機會,碼頭工人卻連坐上談判桌的機
碼頭工人工時長的問題,至今仍未能解決。李先生
會都沒有。」惟梁耀忠指,集體談判權只能提供平等談
解釋,現時工人主要是連續工作 24 小時,然後休息 24
判的機會,不能確保談判必定會有成果,「有(集體談
小 時, 但 繁 忙 時 也 曾 出 現 連 續 當 值 48 甚 至 72 小 時 的
判權)當然比沒有好,但不代表談判一定成功。」
情況。過長的工時令工人難以時刻保持精神,但「意外 就是一時之間的出錯」。 洪俊毅表示,工會近年的重心已從薪酬調整轉移至 職業安全,並已成功爭取更換機手座椅及要求資方公布 公司內部的惡劣天氣工作指引。惟他直言,「要說問題, 整個碼頭都存在問題。」,當中很多屬行業問題,如工 時過長、必須戶外工作等,很難透過每年爭取加薪來根
10
|回歸二十
█ 2014 年的干諾道是雨傘運動的主要佔領地點之一,昔日人頭湧 湧,堆滿帳篷與口號,如今已恢復正常。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在 2014 年 9 月 26 日衝入公民廣場,演變成雨傘運動。回想過去 抗爭,學運領袖各有反思。雨傘運動之後,香港八大專院校蔓延對學聯的不滿,各大專院校紛紛展開公投 退出學聯,最終學聯只剩 4 間大專院校。有學者認為退聯使之後的學生運動欠缺了領導者。 記者、攝影:李奕鳴 編輯:陳正心
11
集會後提罷課 鼓士氣增關注 2014 年 8 月 31 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常 務 委 員 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 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 2016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 定》(831 決定)為香港 2017 年特首選舉訂立框架。 當中 1200 人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入閘下限、只 可有 3 名候選人的決定,被坊間稱為「三落閘」。831 決定通過當晚,金鐘添馬公園舉行了「831 公民發聲集 會」,大會稱有逾 5000 人出席,警方則稱有 2640 人。 時任(第五十七屆)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常務委員會 委 員 王 瀚 樑 指 學 聯 於 集 會 中 有 感 社 會 氣 氛 並 非 高 漲, 擔憂市民不可能在佔中三子提出佔中時,願意走出來佔 領。因此,學聯和學民思潮在 9 月提出「香港學界大罷 課」來醞釀社會氣氛,藉着學生的行動增加社會關注, 令市民願意抗爭。9 月 25 日晚上,學聯在沒有申請不 反對通知書的情況下遊行到禮賓府。當時由於前往禮賓 府的道路被封,只能在禮賓府的後門抗議,只看見圍欄, 甚麼都不可以做,遊行隊伍對於未能達到示威的效果而 有怨氣。直到翌日淩晨,時任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沖入 禮賓府被阻止,禮賓府的示威行動宣告結束。王瀚樑指 遊行的結束是十分失敗,「無論是市民和學生都看不到 罷課的意義在哪。」 █ 「香港學界大罷課」於香港中大百萬大道舉行的情況。(Roy Li 攝 )
衝公民廣場引發雨傘運動
動的組織者戴耀廷宣佈提前啟動行動,數以千計的支持者走 上街頭。佔領中環,後被稱為雨傘運動,維持 79 日,直到
9 月 26 日是學生罷課的最後一天,王瀚樑指學聯
同年 12 月結束。
和學民思潮都覺得「如果罷課就這樣結束,可以預期佔 領一定失敗的」。他們覺得當晚要有行動,令社會關注 學生罷課,因此在學民思潮的建議下,學聯和學民思潮 在晚上 9 時多佔領公民廣場。對於佔領公民廣場,王瀚 樑並不後悔。他覺得佔領公民廣場是必然的一步,才可 以引發之後的雨傘運動。 前學民思潮常委周卓喬是提議重奪公民廣場的其中 一 人, 被 問 到 會 否 後 悔 提 出 佔 領 公 民 廣 場 的 決 定, 他 表示每一天都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然而他覺得,當年 的事已經做了,就算有再次機會也會做同樣的事。周卓 喬又承認,當他們佔領公民廣場之後,事態開始失控。 他指為了防止被警察拘捕後資料外洩,進入公民廣場的 學民思潮成員關電話,因此無法及時了解當時發生甚麼 事。當他們從公民廣場出來,發現行動規模比想像中超 出了幾十倍的,「當時大家很激動,所有人害怕得都哭 了」而他則感到愕然。他指,當他們回過神來就發現有 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嘗試要如何領導雨傘運動。
12
在 9 月 28 日, 原 定 在 10 月 1 日 發 起「 佔 中 」 行
█ 前學民思潮常委周卓喬對提議重奪公民廣場一事仍耿耿於懷。
█ 在雨傘運動期間,王瀚樑以學聯成員參與雨傘 運動,並多次在群眾前發表言論。(照片由王瀚 樑提供)
學聯角色定位模糊 群眾離心釀退聯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認為,退 聯之後學生運動沒有領導者,令之後的學生運動變得不
王瀚樑指,缺乏和群眾溝通的渠道是學聯在雨傘運
可預計,如無法估計甚麼組織擔任學生運動的領導者。
動期間不足的地方。他續指,當時學聯只是和泛民、學
他亦指出,新的領導者只會短期內領導學生運動,「不
民思潮討論這場運動如何走向,而忽略了和群眾溝通。
知道能夠維持多久,不知道可以傳承多久」,甚至參與
這令參與的群眾不了解學聯想做什麼,而學聯亦沒有解
者都無法作出事先準備及後續行動。
釋提出方案的原因,因此有群眾覺得「大台」壟斷了話 語權,他們的聲音不能被學聯聽到。王瀚樑指出這是大 專院校退聯的原因之一。他解釋,參與者期望學聯領導 雨傘運動,但雨傘運動的失敗和學聯曾經作出錯誤的決 定,令學生對學聯有不滿,覺得「雨傘(運動)悲劇地 失敗,學聯要負責任。」 雨傘運動完結後,各大專院校出現退聯關注組, 於校內公投是否留在學聯。首先由香港大學前學苑副總 編輯王俊杰於社交媒體開設專頁,提出退聯。港大學生 會後於校內舉行公投,最後以 2522 票贊成,2278 票 反對,於票數相差不足 300 票下退出學聯。其後嶺南大 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皆 於校內舉行退聯公投,只有嶺大公投否決退聯。現時, 學聯只剩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及 香港樹仁大學 4 間大專院校。
█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認為,雨
傘運動期間,學聯和學民思潮都只是重視同輩的意見及參 與運動者的意見,不太重視公眾和反對的意見。
13
|回歸二十
新聞自由廿年屢受挫 新興網媒受制多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新聞自由度不斷下降。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 2017 年最新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僅位列 73,相比 2002 年的第 18 名有天壤之別,是 15 年新低。言論空間收窄、新聞 從業員遇襲事件頻生、媒體自我審查日益嚴重,情況令人擔憂。多位 資深傳媒人批評政府及財團干預新聞自由,認為傳統的媒體將難以經 營,網媒的興起帶來出路,同時亦面臨各種限制。 記者、攝影:陳雯懿 編輯:郭曉韻
14
表一、傳媒大事回顧
年份 1997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9 2012 2013 2014 2015
事件 回歸 廉政公署搜查《蘋果日報》 時任中聯辨副主任王鳳超批評有線電視播出台灣新任副總統呂秀蓮的台獨言論 《南華早報》中國版編輯林和立在壓力下被迫離職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指責香港記者「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 《南華早報》駐北京辦事處主任貝克(Jasper Becker)遭到解僱 《基本法》第 23 條 鄭經翰、黃毓民及李鵬飛 3 人「封咪」 程翔於內地被捕 廉政公署搜查 7 間報館。 警方改用新系統,傳媒無法「勾線」 政府檢討香港廣播服務,憂慮港台自主受干預 兩間本地電視台裁員數百人 壹傳媒、星島集團、《香港經濟日報》、《成報》及《南華早報》減薪 3 - 20% 《蘋果日報》及《AM730》被中資機構抽起廣告 記者在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時高聲提問後被警員帶走查問 梁振英向信報發律師信指練乙錚誹謗 運送《蘋果日報》的密斗貨車被縱火焚燒 港視未能獲發免費電視牌照 雨傘運動逾 30 名記者受襲 李慧玲被商台宣佈即時終止合約 劉進圖遇襲 《明報》撤換總編輯 上海傳媒大亨黎瑞剛收購無線 阿里巴巴收購《南華早報》 銅鑼灣書店事件 壹傳媒前主席黎智英寓所及壹傳媒大樓被人投擲土製燃燒彈 資料來源: 記協年報、綜合報章資料、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23 條立法重創新聞自由 中國管治收緊
她認為各人都對她被「封咪」的事件引以為誡,再沒有 尖銳的評論在電台立足,「主流電台節目倒退回遠古時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指 2002 年前,中國對香
代,只是提供平台予兩方討論,主持人沒有明顯的立場,
港的管治並不明顯,北京駐港代表如同隱形,不會在幕
可能只有少許的抽水,電台不斷倒退。」
前出現,發揮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她認 為香港新聞自由受影響始於 2003 年政府欲立《基本法》
李慧玲指言論自由收窄情況嚴重,政府雖不是唯一要負
第 23 條事件,「23 條加上沙士激發了 50 萬人上街,
責任的人,但卻是罪魁禍首,亦是第一個需要負上責任
對 中 國 的 震 撼 很 大, 改 變 了 中 國 對 香 港 的 看 法, 令 中
的人,「言論自由不斷被收窄,為何會被政府封咪?練
國加深了對香港的管治,由以往著重兩制,變成突顯一
乙錚收到梁振英的律師信,在信報的專欄被抽下來,如
國。」
果言論是開放,這些事件不會發生。」資深傳媒人兼立 法會議員毛孟靜認為該事件令人不安,行為就如用整個
傳媒人遭打壓 言論自由收窄
政府去對付一個傳媒機構。「梁振英曾向練乙錚發律師 信,製造白色惡怖,傳媒在回歸後充斥自我審查的其中
近年發生不少傳媒人遭無理解僱的事件,如《明報》
一個原因便是怕得罪權貴,將新聞的運作放在官方的威
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筆名安裕)、商業電台前節目主
權之下。」
持人李慧玲、南華傳媒旗下《君子雜誌》前女記者朱天 韻等。李慧玲認為回歸以來,新聞從業員不斷成為新聞 主角,「新聞界人士以往只會採訪,但現在整天見報, 如我本人被封咪,劉進圖被斬,安裕離開明報等,這五 年來新聞從業員成為頭版的數量相信多過開埠以來。」
15
記者淪發洩對象 採訪遭干擾 傳媒人遭打壓外,記者採訪工作亦受影響。毛孟靜 指現今資訊發達,每個人都可以發佈資訊,使記者失去 光環,人們沒有像以往般尊重傳媒。岑倚蘭認為其中一 個轉捩點在雨傘革命,「2014 年香港分裂成兩大陣型, 媒體也在政治光譜上放了位,支持者互不滿意媒體的立 場, 包 括 TVB 被 指 是 CCTVB, 向 當 權 者 低 頭; 有 些 人不滿意蘋果日報,認為是反中亂港。」岑指近年愈來 愈多人襲擊記者,甚至干擾他們的採訪工作,把不滿發 洩在前線工作者身上,是對媒體的血腥風暴,而記者採 訪本應免於恐懼。 根據記協 2015 年年報統計,佔領運動其間有超過 30 宗記者受襲個案,包括港台記者麥嘉緯在旺角佔領 區採訪時,遭一名男子揮拳襲擊,前額、面頰及鼻受傷, 左眉位置裂傷更須縫三針;另外亦有《蘋果日報》記者 在旺角採訪一批「口罩黨」強拆路障及追打佔領者時, 被其中一名戴口罩青年拳打。
█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希望新聞自由最惡劣的情況已成過去, 香港和新聞界能重拾核心價值。
財團介入媒體 自我審查嚴重 隨著中國經濟掘起,岑倚蘭指中國企業靠併購或入 主去收購香港媒體,爭取輿論地盤,發出對自己有利的 言論,又會以財政方式箝制傳媒機構,「蘋果日報一向 沒有中資廣告,在 2012 年底連本地大財團廣告也沒有, 包括地產、銀行;AM730 也曾被抽起廣告,它可以用 這種方法去控制你的財政,令傳媒在敏感議題上,如人 權、西藏等議題上會淡化或不報。」岑表示以往在報紙 檢討會上,上司會堅持廣告不得干預任何新聞的採訪或 報道,可惜現在已不復見。 不過李慧玲認為雖然很多商家都控制報社,自我審查性 很高,但慶幸香港有「打不死」的前線記者,「回歸以 來新聞自由在倒退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仍然盡全力去 做,如沒有他們,2012 年的李旺陽事件是不會被報道 出來,也不會引起社會關注維權人士。」
16
█ 資深傳媒人李慧玲指公民記者興起為傳媒的監察注入新力量,傳 媒意識在眾人心裡慢慢萌芽。
表二、年終新聞自由滿意程度(淨值)
100% 88% 75% 63% 50% 38% 25% 13% 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百分比
年份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網媒成第五權 採訪受限假新聞泛濫 互聯網興起,網民對社會及政府的網絡監察成為第 五權。李慧玲認為現時傳媒的出路依靠網媒,因網媒營 運門檻較低,有龐大的發展空間。毛孟靜指網媒令傳統 傳媒擔心廣告收益,故進行自我審查以免開罪廣告商, 但讀者又會因此而不再閱讀,是一個惡性循環,「網媒 最大優勢是有聲畫及文字,切合大眾要求,傳統傳媒想 急起直追恐怕亦十分困難,我預計十多年後,除了電視 尚會存在外,其他都岌岌可危。」 岑倚蘭指近兩年網媒雖發展速度快,政府卻多番限 制他們的採訪活動,例如特首選舉中,網媒被禁止到會 展點票中心傳媒區採訪,「政府用低級的理由如地方不 夠、不知道誰是記者、誰是網媒等拒絕他們採訪,記協 雖已透過不同方法來解決,但最終均不得要領。」她又 指互聯網令人變「知道份子」而非「知識份子」,助長 了假新聞的流傳,「我們需要專業新聞工作者,致力在 新聞真相探索,同時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往往能抗衡上 層給予的壓力。」 李慧玲指另一出路是依靠市民支持,認為支持新聞 界是香港人的責任,雖然主權在北京手中,香港人不能 自主,但仍可以令新聞行業不再倒退,在能力範圍內盡 力,傳媒亦要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所服務的對象。
17
| 回歸二十
免費電視歷變遷 廿載經營難度增
「電視撈飯」為不少港人寫照。回顧過去 20 年,由兩 台競爭至一台獨大,政府發放牌照風波至新免費電視頻 道成立。當中翻天覆地的變化,好比一齣電視劇,造就 香港現時回歸以來最多的免費電視頻道的局面。 記者、攝影:陳泳珊 編輯:鄧麗婷 網絡圖片
亞視倒閉成「一台獨大」 20 年前,香港只有兩間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
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因不獲續牌而倒閉的電視台。亞
司 ( 無線 ) 及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不少節目及
洲電視前執行董事及高級副總裁葉家寶表示,當時亞
劇集都廣受歡迎,像亞視的《尋找他鄉的故事》、《百
視的股東已出現不和,其後更「犯了大忌」不能準時
萬富翁》、《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或是無線的《男
發薪予員工。他認為財政不穩和節目質素差是令亞洲
親女愛》、《溏心風暴》、《獎門人》等,皆膾灸人口。
電視不獲續牌的最大原因。他續指,亞視在與商討牌
亞視亦有不少節目收視與無線匹敵。
照會議前,有消息傳出王維基有意購入股份,翌日卻 否認消息,「(可能就是這樣)影響了通訊局或行會
但 因 節 目 不 停 重 播, 其 後 收 視 一 直 下 降 的 亞 視,於 2015 年因資金不足而不獲續牌,並於 2016 年結束廣 播,
18
成員對亞視的看法」,所以最終不獲續牌。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指,亞視是
境」。而且,節目的收視也急跌,以《萬千星
回歸後最早被中方資金投資和擁有的電視台,但表現一
輝賀台慶》為例,2016 年的收看人數為 22.9
般。她又認為,早期的亞視確是中國傳媒在香港的代言
點,較 2007 年的 37 點少了 14 點,以每點代
人,「電視能接觸最多群眾,故國內不會放過在香港的
表 6.5 萬人計算,合計減少了超過 90 萬觀眾。
電視台發展輿論權。」但她續道,亞視既長期積弱,輿 論影響不大,加上經營不善,而且其他傳媒而開始倒向
梁麗娟認為無線回歸後發展方向明顯有變。
中央,令亞視存在的必要大大減低,「現時很多傳媒都
由回歸初期不太願意讓國內資本注資,以香港
與中方友善,不乏主流媒介為中方發言,於是亞視就不
為 中 心, 希 望 打 進 台 灣 和 海 外 市 場 的 發 展 方
被需要。」
針,變成主力發展內地市場,不再將市場局限 於香港。她指當中的變化或與股權易手,中方
TVB 獨大業績反跌 「紅水」換血渡寒冬
投資者成為無線的最大股東有關。無線現時的 董事局副主席黎瑞剛為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
亞視收視率下降,出現了無線「一台獨大」的情
委副秘書長,是無線首個中資主要股東。資深
況,但其近年收入與收視與以往已經大不如前。根
傳媒人吳志森也認為現今年輕人接受資訊模式
據無線今年三月公布的業績,截至 2016 年 12 月,
已改變,但無線沒有適應互聯網新時代。因此
全 年 收 入 按 年 減 少 5.5% 至 42.1 億 元, 利 潤 只
即使無線一台獨大,但如果上司們適應不了改
有 5 億 元, 較 2015 年 13.31 億 元 大 減 62.4%,
變,也難逃倒閉的命運。
集 團 形 容「 現 正 處 於 有 史 以 來 最 為 嚴 峻 的 經 營 環 ● 無線電視近年受到不少批評,收視率不及以前。
港台接手 資源長期匱乏 亞視不獲續牌後,香港電台(港台)作為香港唯一 的公營廣播機構接手其模擬頻譜,播放港台製作的 《鏗鏘集》及《頭條新聞》等受歡迎資訊性節目。 吳志森指公共廣播機構是依照城市或國家的核心價 值,以維護其核心價值為方針,探討社會上的不平 現象,「因為可以不看收視率、不重視廣告收益, 所以能夠大膽批評時政。」 吳志森和梁麗娟皆指出,資源不足是港台面臨的最 大問題。梁麗娟批評政府對港台態度愛理不理,但 在慶回歸、賀新春時又要求港台協助製作大型節目, 視港台為「家傭」。吳志森則慨嘆香港電台的設備 甚至比不上大學新聞系,難以扮演公共廣播的角色。 「政府不會結束港台,也不裁員,但以『陰乾」的 方法令其不能發展,不能發揮其真正角色。』香港 電台曾於 2014 年向立法會申請逾 60 億元撥款,計 劃於將軍澳興建新廣播大樓,但撥款遭否決,迄今 仍未知道進一步計劃。吳志森認為港台新大樓撥款 不通過就是香港電台「不聽話」的後果,「某程度 上想逼香港電台就範,就看員工如何抉擇:節目的 口碑質素,還是廠房設備的完善。」 吳志森於 10 年前成為《頭條新聞》主持,他指港 台現時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年輕一代「並非腰骨
19
不夠硬,而是他們沒有抗拒壓力的經驗,有時一些策
議,然後作出決定。而通訊事務管理局(通訊局)則是
略上的考慮,不知道甚麼時候該堅持,(甚麼時候)
監管有關電訊電視以及負責審議發牌和續牌申請的 機
該退讓,令節目質素受影響。」吳坦言在製作《頭條
構。在當日增加免費電視牌照一事上,通訊局是提出發
新聞》時,每集都會遇到壓力,「每次都會思前想後,
三個免費電視牌照的建議。但事件的結果反映出,行政
會否被人捉到把柄、會否收律師信、會否要打官司等
會議不一定跟從監管機構的建議。她指這樣令監管機構
等。」雖然遇上壓力,吳認為香港電台的員工「骨頭
形同虛設,摧毀以往行之有效的機制。吳志森亦批評政
較硬」,不願為討好權貴而犧牲節目質素。
府沒接納通訊局建議的做法是「霸王硬上弓」,在香港 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新免費電視開台 港視不獲發牌 2009 年年底,奇妙電視、香港電視娛樂和香港電視
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的香港電視娛樂於上年 4 月正式開
網絡(港視)向廣播事務管理局申請免費電視牌照。
台,名為 Viu TV,主要製作綜藝節目,亦有推出劇集。
最終奇妙電視和香港電視娛樂於 2013 年 10 月原則上
今年 3 月 31 日亦新增了英語頻道播放英語外購節目。
同意獲發牌照,香港電視網絡的申請卻不獲接納。吳
另外同獲發牌的奇妙電視亦於今年 5 月 14 日啟播,除
志森指,當日港視不獲發牌的原因,政府僅以「一籃
自製及外購節目外亦會播放自製劇集。現時有 4 個電
子因素」帶過,答案無法令人信服,「不光是香港市
視台:港台電視、無線電視、ViuTV 及奇妙電視提供
民不信服,局內人都不信服,連何沛謙(時任通訊事
免費電視節目,市民可享有歷來最多免費電視頻道選
務管理局主席)都指無理據。」
擇。
梁麗娟則認為,港視不獲發牌可見傳播事業政治化。 她 解 釋, 以 往 政 府 會 依 賴 監 管 機 構 提 供 獨 立 專 業 的 建
20
● 資深傳媒人吳志森指亞視和港視「關係微妙」,當初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認為回歸廿
港府表明如多一個牌照會令條件不好的電視台結業,但
年,傳媒行業生態由開放、多元化競爭,倒退至現今觀
如今港視不獲發牌,亞視亦保不住。
眾流失,發展空間減少。
| 未來展望
心態配套未成熟 智慧城市或成空中樓閣
智慧城市為《香港 2030+: 跨越 2030 年的 規 劃 遠 景 與 策 略 》(《 香 港 2030+》) 其 中 一個部分。政府更聘用了顧問公司為為香港 制定《智慧城市藍圖》並稱將於今年 7 月發 表,展現 2030 年為止的規劃。「智慧城市」 主張以資訊科技令生活更便利,提升城市的 管理效率及競爭力。但有意見指香港的創科 發展氣氛欠佳,政府各部門未能就計劃作相 應配合,發展「智慧城市」困難重重。 記者、攝影:翁梓欣 編輯:冼康琳
21
推「智慧城市」九龍東成首試點 九龍東是目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首 個試點。政府在 2012 年成立「起動九龍東 辦事處」,有意將九龍東一帶發展為第二個 核心商業區。而 2015 年施政報告提出「智 慧城市」概念後,「起動九龍東辦事處」便 建議將九龍東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期 望科技幫助新核心商業區的建設。而創新科 技局目前正研究有關提供 wifi、開放更多數 據及發展智能家居等「智慧城市」的發展方 向。政府在最新一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及 將委任顧問公司研究「智慧城市」並發表空 間數據共享平台,推動數據分享。
● 雖然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是作為智慧城市試點的負責單位,但難以執行跨局跨署的項目,令發展進程未如理想。
推手機程式助泊車 政府部門需合作 目前九龍東試點推出了「My Kowloon East」手 機應用程式,當中主打「易泊車」功能,顯示區內主 要停車場車位空置的情況。程式亦同時研究「超時亮 燈」功能,若超時泊車則會亮燈作警示。應用程式自 去 年 12 月 28 日 推 出, 截 自 4 月 15 日 下 載 次 數 約 有 2200 次。觀塘區區議員顏汶羽指,應用程式無助解決 九龍東由工廠區轉型為商貿區後的交通問題。他認為 此程式雖然提供了不少資料,但司機泊車的首要考慮 是地點便利,其次是價格。因此就算應用程式可以提 供空置停車位的資訊,司機都未必會參考,不能解決 交通上的硬件問題。
● My Kowloon East (MyKE) 是一個專為九龍東「智 慧城市」試點而設的綜合手機應用程式。除了易泊車功 能外,程式亦包含一些社區資訊分享的界面。
22
顏汶羽雖樂見政府以科技改善生活,但認為政府未
政府發展片面 欠統一領導成問題
有很大決心推行「智慧九龍東」計劃。他期望政府能 有較高層次的官員及多個政府部門配合發展「智慧城
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鄧淑明博士指香港曾在「智慧
市」。他以「My Kowloon East」手機應用程式為例,
城市」發展的步伐領先國際,例如八達通、智能身分
「泊車超時警號,要與警務處協調執法、改善過路系
證、機場無線射頻行李處理系統等,都是當時極為先
統要運輸署接受。智慧城市的概念來自創科局,智慧
進的技術。惟本港其後的未有繼續規劃發展,落後其
九龍東由發展局負責,但上述措施需要與保安局及運
他鄰近的亞洲城市。
房局(運輸及房屋局)的參與,因此部門間如何合作 很重要。」
鄧淑明認為香港在發展「智慧城市」上欠缺統一領 導, 因 而 影 響 發 展 進 度。 政 府 在 2015 年 才 成 立 創 科 局研究「智慧城市」,藍圖建設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 辦公室負責,但發展局的香港 2030+ 規劃願景亦有包 含「智慧城市」的成份。她建議政府可以參考新加坡 和韓國政府的做法,「這兩個地方的領導較為集中, 相關的措施及營運會由特定部門負責,並大刀闊斧實 行必要的改組。」她補充,新加坡最近就成立了新的 Smart Nation and Digital Government Office, 負責研究如何在經濟及資訊科技上推動「智慧國家」 政策,而這些措施都有助集中資源,加快發展「智慧 城市」的步伐。韓國亦推出了「智慧首爾」,由副市 長統籌,於網絡、照顧長者、社區安全等各方面運用 科技提供服務。
●
觀 塘 區 區 議 員 顏 汶 羽 指 My Kowloon
East 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實際作用不大,說 不上是真正推動「智慧城市」。
● 觀塘區區議員顏汶羽認為觀塘的違泊問題沒有因為 My Kowloon East 手機應用程式而得到改善 。
23
智庫成員:政制數據需配合 前線科技人員成員李妙梨則認為政府目前推動的 「智慧城市」方向片面,缺乏以民為本的概念,「智 慧城市應以改善人的生活、環境及令社會更加公平為 主,所以在歐盟國家如德國等,民主、法治及人權的 建設也在『智慧城市』的建設計劃中。」她指外國是 先有完善的政制,再望以科技錦上添花,但香港跳過 一個城市最基本的政制建設,就希望以智能科技改善 生活只是空中樓閣。 李妙梨同時認為政府亦應鼓勵開放數據,增加透明 度以幫助制訂政策,才可有效建設「智慧城市」。開 放資料是指一種經過許可,可以開放給社會公眾的資 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版使用。她指如果要改善社 區,擁有能分析的數據是非常重要,需要有準確的數 據分析,才可以制訂適合的政策。政府資訊科技總監
● 為 配 合 九 龍 東 的 低 碳 及 智 慧 城 市 規 劃 持 續 發 展, 自 2016 年 11 月起,所有在九龍東新出售的地段已加入條款 規定必須提供智能水錶系統和電動車充電設施。
辦公室回應指數據為公私營機構的財產,只有確保開 放數據能為機構增值,而不會引來私隱問題才會鼓勵 公開資訊。但李反駁指他們所要求開放的數據並不涉 及機密和私隱,反指政府應該檢討開放數據政策,「政 府根本沒有以身作則公開數據,例如政府在南丫海難 報告就沒有公開全部資料。」
智慧城市取長補短 大眾心態成絆腳石 除此之外,李妙梨也認為香港人的心態亦為「智慧 城市」的建設帶來困難,「香港人一直不重視科學, 不理解為什麼要有科技,讀書以工作前景為考慮。」 她建設政府由教育做起,借此推動本港發展科技。 而鄧博士指自創科局成立及政府多次在就創科發展 投放數以百億港元的投資後,本港的創科氣氛有明顯 改善。但她同樣認同政府需要繼續推動社會對創新及 科技發展的態度,例如推動私營機構對科研增加投資。
● 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鄧淑明博士提倡政府應該 把「程式編寫」(Coding)引入由小學開始的正 式課程,為未來社會培養更多科技人才。
24
| 未來展望
展望香港體育發展 未有定位難長遠
香港體育政策「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化」)方針於 2002 年由 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提出,已沿用逾 14 年,惟香港的體育發展仍落 後於鄰近的日本、新加坡等地。有學者指,香港體育發展問題出自教育及管 理;有運動員則指是運動員青訓欠系統及體育發展欠定位。他們建議政府未 來成立專門負責體育的部門,全面改善體育政策。
記者、攝影:麥卓溢
編輯:鍾卓瑜
25
體育教育不足 精英化受阻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體育政策 的發展應從教育著手,「精英運動員需要從小發掘, 運動強國如日本、美國等均以教育為體育發展重點, 在學校尋找有潛質的運動員。」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 會的建議,各中小學應分配總課時最少 5%予體育發 展活動(即每星期或每周兩節、每節三十五至四十分 鐘),但他指現時教育制度過份強調學業成績,忽視 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術學科的發展,難以培養學 生的體育興趣,窒礙精英化發展。 香港短跑及接力代表黎振浩建議在中小學加強體育推 廣,讓學生在體育課以外,學習運動背後的歷史、文 化等等。透過從小學習運動知識,讓學生能未來懂得 如何觀賞運動,甚至受感染投身精英運動員之列。他 指現行制度欠缺提拔具潛力運動員的機制,需要在年 輕運動員有所成績後才加以專業訓練。他續指,雖然 現時總會可以向體院提名具潛質的年輕運動員,並獲 取體院財政資助,不過因總會資源有限,訓練亦不如 體院專業,形容總會的青訓情況是「勢孤力弱」。黎
●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政
指雖然香港發展體育的方向與中國的「舉國體制」有
府部門之間欠缺溝通及協調,亦令體育政策難以
所不同,但政府可參考其做法,考慮成立專門訓練運
有效推行。
動員的學校,讓學生從小接受專業訓練,或完善整個 青訓制度,從小培養精英運動員。
● 政府倡未來 5 年斥約 200 億增加及提升 54 個體育康樂設施,惟在整體體育發展方針上仍欠缺重大調整, 依然沿用 2002 年提出的「三化」。
26
體院總會權責不清 管理現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主任鍾伯光亦批評專門訓練精 英運動員的香港體育學院(體院)與體育總會的權責 不清晰,他指在體院精英項目的管理上,教練是由體 院負責聘用和支付薪金,體育總會則屬協助、提供意 見的角色。「近年總會的參與轉趨頻密,有總會甚至 主導了體院的原有角色。當兩者對運動員的訓練有不 同意見時,令教練無所適從,容易浪費體院的資源。」 身兼體院董事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 員馬逢國不排除出現此現象,但相信情況不普遍。鍾 認為體院應改善香港精英運動員的管理制度,「體院 可與總會簽署備忘分清權責,訂明總會只屬諮詢角色, 體院對精英運動員的訓練擁有一切決定權,確保公帑 運用得宜。」
● 體院的管理問題令經費不能用得其所,窒礙 精英運動員發展。 ●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主任鍾伯光指香港的 體育盛事不足,新意亦欠奉。
精英運動效益低 分級集中供資助 新加坡投放近 4000 萬元在培訓精英運動員,過去三 屆奧運已獲一金三銀四銅的成績;而香港雖斥資逾 70 億元成立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但在「三化」推出以 來,僅在奧運奪得兩銀一銅。鍾伯光強調精英項目應 注重質量而非數量,將資源集中在水平最高的運動上 爭取獎牌。他認為現時精英運動門檻過低。現時體院 共有 32 項精英運動項目,鍾認為項目太多,令資源不 能集中於單車、羽毛球、乒乓球等最有能力奪冠的項 目。 馬逢國就認為,非精英項目在現行的制度下,難以獲 得資助,體院可透過在精英及非精英項目之間增加階 級分別,以增加非精英項目的栽培。「例如當非精英 項目取得一定成績,或經評估後確認擁有足夠發展的 潛力,即可按級別提供相應的資助,「這能夠為非精 英項目的運動員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協助它們未來 過渡成精英項目。」
27
欠定位難成國際體壇 倡設體育局 黎振浩指香港雖然每年都舉辦不同的體育盛事,但在
民政事務局書面回覆,政府未來將會繼續以「三化」
欠缺明確定位的情況,始終難以建立一個鮮明的國際
的方向發展體育,透過增加及提升 54 個體育和康樂設
體壇形象,遑論配合普及化及精英化的發展。他表示,
施、斥資 200 億發展啟德體育園、向精英運動員發展
現時政府推行體育政策時過於被動,往往是後知後覺,
基金注資十億元等的新措施,積極推動體育的普及化、
要體育界提出訴求才有所行動,正正是因為政府未就
精英化和盛事化發展。
體育發展作出定位。 現時香港的體育政策由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體育委員會 ﹙體委會﹚負責,再由三個事務委員會分別推廣三大 方針,惟雷雄德、鍾伯光及馬逢國均表示現時民政事 務局難以就體育發展作長遠的規劃,故未來有必要成 立專門負責體育的部門。雷雄德建議參考外國,把體 育及不同的範疇合併成局,例如英國的文化、傳媒和 體育部、新加坡的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法國的青年 體育娛樂部,使體育政策更有效在全港推行。 馬逢國建議可與「體育產業化」互相配合,成立文化、 體育及旅遊局,從政府架構中反映對體育的重視。他 強調不是要將文化及體育發展依附在旅遊上,指該局 政策應以發展藝術創作和推動運動發展為本。「透過 興建大型的文化體育設施,申辦文化及體育盛事吸引 旅客來港,再將旅客的消費轉化為發展文化體育的資 源,發揮協同效應。」而鍾伯光則認為,體育局應由 體育界的專業人士負責處理整個香港的體育政策,減 低民政事務局的壓力,但指政府亦需釐清局方的權責。
● 立法會議員馬逢國強調,香港體育在未來應朝 「產業化」方向發展,配合旅遊業,促進經濟。
● 不少組織亦會舉行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惟香港社會體育氣氛一直薄弱。
28
| 人物專題
他一頭白髮、瘦削身型,散發著儒雅的書生氣; 雖不識武功,但飽讀中外詩書,用筆桿子批判政權。 讀經濟學出身的他,曾任教經濟學, 後獲邀加入《信報》,歷任總編輯、 社評主筆、特約評論員, 在紙上月旦時事廿五年,德高望重,人前人後獲敬稱「練總」。 曾進政府「熱廚房」謀事,卻終不得志,毅然出走外地數年, 回流後繼續筆耕,文章多番得罪權貴,後來更被《信報》封筆 —— 一副金絲眼鏡、一支健筆,見證了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風風雨雨。 記者︰鍾梓儀
編輯︰鍾卓瑜
29
秉筆直書 無懼四面樹敵
從忠實毛派到對中共徹底失望
去 年 8 月, 練 總 接 獲《 信 報 》 編 輯 部
練 總 為 人 素 來 低 調, 絕 少 在 人 前 談 及
電郵通知,因經濟理由終止其專欄。輿論一
過去,但在記者面前,他答得爽快。「我是
片譁然,有《信報》同事組成「抗議集團」
個 不 折 不 扣 的 毛 派。」 練 總 早 年 到 美 國 求
練乙錚關注組,替他向老總郭艷明抱不平、
學, 正 值 中 共 文 革、 社 運 國 粹 派 的 火 紅 年
討公道。練總說來淡然,打從 2013 年夏天,
代, 他 與 一 班 碩 士、 博 士 生 搞 學 運、 嚷 保
《信報》內部開始出現不明不白的人事調
釣。練總坦言當年年少氣盛,被毛澤東的革
動,早已料到自己有此下場。朋友替他咬牙
命熱情吸引,後來一班毛派朋友因四人幫事
切齒,自己反倒如釋重負,勸朋友不要把事
件開竅,「中國很多事情是騙人的!」其後
情鬧大,「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當
六四事件發生,對中國政局驟然心灰意冷,
年練總「揸莊」,與其伯樂林行止、曹仁超
亦對政權採取較批判的態度。「當你看得愈
並稱《信報》三大台柱,離開後 07 年獲邀
清楚,愈對它憤恨。」因此他埋頭學院做學
回巢撐場,稿費縮水也在所不計,卻被後人
問,不問政事,在香港前途談判的討論中缺
過橋抽板。廿五年與《信報》榮辱與共,會
席。97 年香港回歸,練總與紛紛移民的港
否不捨?「可能老闆與高層方針、路線改變
人有著南轅北轍的想法,他希望見證此歷史
了,覺得已不再需要我,都沒所謂啦,天下
時刻,決定從美國回流香港。
無不散之筵席。」 1996 年,他加入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 更 廣 為 人 知 的, 是 他「 榮 膺 」 梁 振 英
任 智 囊, 為 董 班 子 出 謀 獻 策。 早 年 風 氣 開
治下首位收律師信的文人一事。練總憶述,
明, 但 後 來 逐 漸 變 得 政 治 化, 變 成 鼓 動 民
早年寫到梁與中共地下黨的淵源,率先開罪
意、政治宣傳的地方,「例如一份調查研究
梁特首。其後發表《誠信問題已非要害 梁
應是中立,但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問題
氏涉黑實可雙規》時,更接到梁的律師信,
很具傾向性、引導性,那做來有意思嗎?」
近日再被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撰文狂轟。多
在中策組的六年多,他積極為董班子進言,
年來秉筆直書,說中權貴要害,開罪好友親
但不被重用,更因參與 03 年反廿三條七一
朋,招惹口舌之尤,他自言不太喜歡筆戰,
大遊行被革職。黯然離開官場的練總赴英學
撰文亦非故意開罪別人,自嘲的說「只是我
習 遠 洋 航 行 三 年 多, 自 駕 其「 既 濟 號 」 回
這人不吐不快,自說自話罷了!」
港, 寫 下 官 場 回 憶 錄《 浮 桴 記 》。 十 年 過 去,練總回望官場失意未覺揪心、委屈,只 因他當時早萌去意,深明政治氣候已改變, 「共產黨勢力愈來愈強,你根本無辦法做到 事。」練總引用老朋友《新晚報》、《大公 報》總編輯羅孚在飯局中「對中國共產黨已 無任何期望。」一句,認為每個對中共有認 識的人,心裡都有這句話。 主 權 移 交 以 來, 香 港 愈 見 政 治 化, 練 總指港英時代政治只屬小撮人的玩意,大部 分人可獨善其身。但 97 後中國對香港的干 預無孔不入,一國兩制亦已質變,港人再不 能不問政治。五十年不變的大限漸近,他認 同年輕人所言,港人再不能重蹈覆轍,「最 低限度要求自決,不可以好像 97(首次前 途談判)那次要向你妥協,不行啊。」
30
傘運成人生轉捩點 與泛民各走各路
長江後浪推前浪 翹首盼自決公投
2014 年夏天,人大落實 831 框架、政
去 年 的 立 法 會 選 舉 中, 他 撰 文 支 持 雨
權 投 下 87 枚 催 淚 彈,79 天 的 佔 領 運 動 爆
傘運動後興起的立會候選人,不諱言他們比
發。練總認為,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當年的自己更有膽色和分寸。其後現身香港
「 如 果 沒 有 佔 領 運 動, 我 仍 然 是 一 個 老 泛
眾志的造勢大會,高舉羅冠聰的右手︰「這
民。」金鐘學聯大台上的四個大字「命運自
個年輕人會帶香港走向理想國。」練總笑言
決」當頭棒喝。「以前泛民從來不敢講。」
「理想國」並非柏拉圖提倡的貴族專制,但
他直言泛民只是「和尚撞鐘」,行禮如儀,
對香港應循民主自決還是民族自決走向「理
舉辦遊行、收集簽名對政權絲毫無損。他憶
想 國 」, 他 援 引 李 嘉 誠 之 語 回 答,「 上 了
述有「泛民大佬」反駁︰「佔領 79 日沒用,
年 紀 的 人 為 年 輕 人 定 義 未 來, 是 件 危 險 的
790 日你又知沒有用?」他不以為然,「他
事。」他只希望站在智囊的身位,尊重年輕
們只是沿著舊路繼續走,又怎會爭取到任何
人的想法,為他們授業、解惑,指引他們盡
結果?」
量少犯錯,「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長 江 後 浪 推 前 浪, 在 年 輕 人 的 本 土 抗 爭 運 動
自 此 練 總 與 泛 民 分 道 揚 鑣, 高 調 為 自
上,他從不缺席。
決、獨派建言,為港大學苑《香港民族論》 興書作序、更提出「暴力邊沿論」、「法理
傘 運 後 三 年, 上 有 多 名 議 員 因 宣 誓 風
港 獨 」 等 論 述, 令 一 些「 泛 民 老 朋 友 」 大
波 面 臨 失 去 議 席, 下 有 抗 爭 者 面 臨 政 治 清
怒。面對他人的指責,練總一笑置之,「別
算,和平、勇武殊途同歸,不少人疑惑︰社
人如何看待我較重要,還是盡力幫後生仔重
運該如何走下去?練總處之泰然,他舉西方
要?」他的立場從來也很清晰:「泛民人才
婦女解放運動為例,沉寂數十年後,在 80
濟濟,要律師有律師、要學者有學者、要傳
年代並不是很『社運』地呈現,而是在社會
媒有傳媒,但自決派、獨派人丁單薄,很需
上掀起一鼓思潮。他勉勵港人面對低潮毋須
要我的支持。」身為「五十後」,練總坦言
沮喪,當下正是韜光養晦之時,港人應在教
身邊好友不滿他敢言直諫的處事風格,三分
育、輿論上著手,醞釀一場思想革命,「必
一朋友極之反感,三分一模棱兩可,知心者
然會有低谷,這是社會運動的因果規律,不
只有餘下的三分一。
能每次都靠社運的高潮維持下去。」 儘 管「 命 運 自 決 」 看 似 路 阻 且 躋, 練 總始終相信 2030 年香港將會有一場自決公 投。但引發的條件在於統治階級與群眾的矛 盾 激 化、 政 權 大 規 模 打 壓、 大 多 數 民 眾 抵 制,「成功之前需要有很多犧牲。」但他認 為年輕一代社運再生能力強,寄語港人要保 持樂觀。
31
| 人物專題 「 未 來 會 是 怎 樣, 我 沒 有 一 個 清 楚 的 藍 圖, 但 正 如 生 活 每 一 個 開 端, 我 並 沒 有 仔 細 思 考。」 從未修讀新聞學,卻輾轉當上記者,然後走進香港 浸 會 大 學 新 聞 系, 用 30 年 時 間 培 育 無 數 記 者。 當 年大學畢業的杜耀明(杜生),或許從沒想到會與 「教師」這個身份拉上關係,燃亮無數後輩的生命。 記者:官琳、羅智堅、梁穎端、鍾姸
32
攝影:梁穎端
從離地到貼地 春風化雨三十載
總希望以局外人身份在旁「笑笑口」地觀察,如非必要 絕不出手,「我不希望學生依賴我的意見,習慣一旦養
杜生年輕時醉心哲學,無奈「離地」的哲學家畢業
成就很難改變。」
後終需面對生計。輾轉在介紹下走到《快報》當「貼地」 的記者。記者工作繁重,致使未能完成莊子哲學碩士學
低調而窩心 只盼學生「心要正」
位。後來修讀城市研究碩士學位時,又於《虎報》遇上 權力鬥爭。適逢浸會大學登廣告聘請教授,便辭去記者
「不干預」並不代表不關心,杜生似乎能記起與學
一職,「試一下教書,希望有兩年安靜日子,寫完論文
生相處的每個細節,把歷屆每位學生的中文全名說出。
就走人。」怎料本來「兩年」的決定,一直持續了 31 年。
「當然不記得啦!」杜生謙遜地說,與舊生說起往事時 很多都想不起了,但人名一看倒是記得。事實勝於雄辯,
「看著學生由不明白到明白,我覺得能幫到人亦能
訪問中不時提起多位舊生名字,杜生能清晰說起他是哪
幫到自己」由第 1、2 星期的新聞寫作課,看到學生不
年畢業與誰人同屆的細節。網上有不少舊生就著杜生退
堪入目的功課,直至第 6、7 星期學生進步至能寫出無
休而撰文,當中描寫了不少窩心經歷,但於訪問中卻從
大問題的文章,當中的滿足感正是杜生 3 年又 3 年,最
不提及。杜生對學生就是默默的,不舖張,不張揚。
後執起教鞭 30 載的原因。 對學生的關心,不只限於在學時期,杜生更關注的 「 教 書 對 自 己、 對 學 生、 對 社 會 都 好 像 有 一 些 角
是學生畢業後所走的路。有線電視早陣子遇上欠缺投資
色,而且惟有教學才可以令自己的思考有系統。」記者
者的危機,杜生於舊生聚會中仍不忘為於有線工作的學
笑說杜生的教學動力原來不是來自學生,他則「笑笑口」
生介紹工作。對於學生最後是否投身新聞行業,杜生並
地說「教書也好,做其他事也好,首先應令自己感到滿
沒有在意,只盼學生能「做好一件事」,保持「心要正」,
足。」
「讀新聞不要期望會讓你飛黃騰達,未來能做輪后、做 主播助你風光。」面對只顧成名富貴學生「沒有希望就
從應用中學習 教導「做好一件事」
不會失望」,但他最重視的,是學生抱持此心態最後可 得到甚麼,學習到甚麼。
面對新聞業的專業光環日漸褪色,新聞系看似慢慢 失去存在價值。杜生倒認為這個時代更有需要教新聞,
風雨漂搖不畏強權 充當死士肩負重任
「新聞系教會你如何 discipline(規律)自己做好一個 人。」他直言新聞系能給予人的知識不多,很多都要從
於浸大多年,少不了遇上風浪,近 10 年風風雨雨
應用中學習。因此對他而言,新聞系課程最寶貴的價值,
尤其多。杜生多年從事浸大教職員工會這「高危工作」,
在於能讓學生學習「做好一件事」。「現時不少學科都
不怕成為「死士」,亦要捍衛教職員的權益。2005 年
是讀好一本書,但不是做好一件事……而營運《新報人》
浸大職工會抗衡時任校長吳清輝改革教職員薪酬制度,
(新報人為浸大新聞系必修課程)不只是做好一件事,
杜生形容抗爭路程是「苦拼」,即使筋疲力盡,仍看不
而是做好一件『真』的事。」
見 黑 暗 隧 道 的 盡 頭 有 一 絲 光 芒。 當 時 杜 生 堅 決 不 簽 新 約, 與 另 外 5 名 教 員 險 被 解 僱, 最 後 逾 200 名 浸 大 校
由《 新 報 人 》 至 學 生 出 外 實 習, 杜 生 都 希 望 學 生
友於報章刊登聲明,學校才擱置啟動解僱程序。此後杜
在過程中學會照顧自己,並學會與他人合作營運好一件
生繼續執教的心變得更堅決,「這麼多人支持後,沒有
事。對於《新報人》,他有自己一套的想法──堅持「不
理由離開,就更加要教下去,直至退休。」但憶起往事,
干擾」。不論新報人的編採方針,還是運作模式,杜生
他仍對當時未能留任的 2 位文職同袍感到難過。
33
至 2012 年浸大民調風波前,傳理學院
時大家都認為法例必定會通過,但大家仍然
時任院長趙心樹更為教職員設計數量化評核
會自發出來遊行。當 50 萬人都有如此想法
制度,以分數評核教職員,卻無事先說明哪
時,力量自然會積累成如此之大。」平時寡
個分數代表甚麼,只交由評核小組事後自行
言的杜生,每每對學生說起理論,總會孜孜
演繹。在與趙心樹開會角力前夕,面對一名
不倦,並作多番解釋。
有權力置他於死地的人,杜生坦言當時壓力 很大。學生眼中天不怕地不怕的杜耀明,竟
退而不休 心繫學生
怕得開會前到球場先跑 20 個圈抒壓,但他 從來沒有想過退縮。杜生現在回想不忘「感
關於退休後的生活,杜生就如大學畢業
謝」趙心樹,令他知道「有些事不可退」。
時般,未有仔細規劃。對記者說要當 Uber 司機,自言「很熟路」;對學生說要看畢過
世事無奈 選擇悲觀而積極
千頁的書;接受報章採訪時又說要做回人權 記者。問及杜生喜歡當記者還是編輯,他毫
杜 生 積 極 面 對 難 題, 記 者 以 為 源 於 其
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因為站在很前線,而
樂觀性格,他卻坦言自己「很悲觀」。「哲
且有發現的過程。」但當問及喜歡教書抑或
學家叔本華說過,人在理智上是悲觀的,因
做記者時,便抉擇不了,「兩樣都喜歡。」
為當你分析所有利弊得失之後,你根本無辦
即 將 離 開 校 園, 杜 生 截 釘 截 鐵 地 說 沒 有 遺
法保障到明天會更好。但同時人若要生活得
憾,唯一是未能歡送三年級同學畢業。杜生
更好,在感情上應要保持積極,尤其是在面
始終如一,都是心繫學生。
對無可奈何(的處境)時。」 杜 生 受 訪 不 忘 教 導 作 為 學 生 的 記 者, 不厭其煩地解釋「悲觀而積極」的人生觀。 「樂觀而消極,說穿了不過是守株待兔。悲 觀而消極,這是人的自然想法……(但這種 想法的問題是)在全個社會都輸了之前,你 已首先輸了自己。」杜生再配以比喻,指我 們現時都像鐵達尼號的乘客,沒有人會因為 上不到救生船,而馬上跳下去。「悲觀而積 極」正正是讓自己不要「下沉得太快」,「既 然可以保留這一寸空間,為何要選擇放棄不 保留?不要因為他看似無用而放棄,這是你 可以做的事。」杜生再以 2003 年港人面對 「23 條」立法時的一連串行動作例子,「當
34
35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 第四十七卷 2016-17 六月號 督印人 李月蓮 顧問 李文 總編輯 鍾姸 副總編輯 ( 紙媒 ) 官琳 羅智堅 副總編輯 ( 網絡 ) 周幸盈 梁穎端 美術總監 許惠愉 喬家頴 劉家敏 李瑩 資料庫 鍾卓瑜 冼康琳 公關及宣傳 莫詠儀 黃麗嘉 發行 陳正心 郭曉韻 梁燕美 蕭美玉 編輯 陳正心 陳樂彤 陳雅筠 鄭佩琳 朱家俊 鍾卓瑜 黃靖茜 顧志恒 郭曉韻 梁燕美 莫詠儀 冼康琳 蕭美玉 鄧麗婷 黃麗嘉 記者 翟睿敏 陳菀雩 林浩廉 蘇沛資
陳翠珊 鍾嘉堯 李心怡 鄧曦雯
陳雯懿 鍾梓儀 李慧盈 鄧綺婷
陳泳珊 馮智敏 李奕鳴 湯銳彬
陳彥彰 黃詠榆 麥卓溢 翁梓欣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社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anpoyanpage
36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實驗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