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農曆辛丑 貳零壹貳 春
大三賴組 清境移地教學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山 嵐
鍾 振鑫
劉馨琪
葉海柔
曾印立
茹承濬
姜宜杉
妡
林永得
王
///
賴明正
你敢不敢
頑皮的夜晚
山與嵐
DAY4
台一溫室與台大梅峰
DAY3
DAY1
DAY2
地圖
// 序 賴明正 老師
13 | 16 09 | 12 05 | 08 03 | 04 01 | 02
鍾振鑫 劉馨琪 葉海柔 曾印立 茹承濬 姜宜杉 林永得 王 妡
在山巒疊峰之上
爬得高就是看得比較遠,臉也曬得比較紅
山和我們之間
高山植物保育研究中心與醫療中心
捕霧網
山屋與瞭望塔
台大梅峰溫室測繪
//
邂逅
37 | 134 29 | 34 25 | 28 21 | 24 19 | 20 17 | 18
01
序 / Fo re w or d
山嵐誌 II
環 境 探 索 與 自 然 共 構 之 構 築修補術
賴 明 正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本 學 期 是 延 續 201 9 春 季 「 山 嵐 誌 」 大 三 賴 組 高 山 移 地 教 學 的 續 集, 原 本 計 畫 於 2 0 2 0 春 季 就 啟 動 此 教 學 計 畫 , 但 從 去 年 一 月 起 人 類 文 明 遭 遇 二 十 一 世 紀 以 降 , 最 痛 苦 的 一 年 , 那 就 是 新 冠 肺 炎 / C OVID - 1 9 的 疫 情 的 爆 發。20 21 年 初 迅 速 擴 散 至 全 球 許 多 國, 演 變 成 一 場 全 球 性 大 災 難 。 瞬 間 把 我 們 習 以 為 常 的 自 由 穿 梭 於 各 地 與 各 / Qu ar ant i ne」 變 為 大 家 最 為 熟 習 與 恐 懼 的 概 念 , 瞬 間 建 築 的 安 全 性 與 防 禦 力 成 為 好 建 築 的 指 標, 建 築 被 淡 忘 的 最 古 老 功 能 「 避 難 所 」 好 像 又 重 新 被 大 家 重 視 。 現 今 生 活 慢 慢 趨 於 正 常 與 解 封 的 狀 態 下, 山 嵐 誌 II 企 圖 藉 由 環 境 探 索 與 自 然 共 構 之 修 補 術 啟 動 設 計 機 會 , 但 我 內 心 由 衷 希 望 同 學 們的設計除了是一個 避 難 所 外 , 又 是 一 個 身 體 與 心 靈 之 「 療 癒 所 」 。 上回我的論述是關於 “ 人 可 在 大 自 然 前 學 習 如 何 謙 卑 與 包 容 ,並 把 自 己 的 五 感 打 開 感 受 自 然 的 力 量 與 美 。 這是高山賦予進入它環抱中人們最有價值的回饋和經驗。 而建築最深奧並需要被理解的部分,是如何跟 環境和大自然共處而 顧 盼 自 若 。 ” 這 回 的「 山 嵐 誌 II 」 裡 更 要 啟 動 同 學 們 對 於 如 何 透 過 空 間 設 計 與 真 實 建 構 中 去 理 解 如 何 透 過 自 然 去 縫 合 與療癒人們的創傷與 痛 苦 。 這次上山的的第二天清晨,賴組同學起大早爬合歡山主峰並順利攻頂,親身感受高山之秀麗與壯美,下 午大家也都精神奕奕地參訪台大梅峰山地農場並測繪大型溫室構造與學習其環控機制,倒是同學們從台 北帶上山架設捕霧網 的 補 霧 實 驗 。 因 天 候 太 好 , 苦 等 數 日 還 是 沒 有 大 霧 , 有 點 可 惜 。 截至 2021 年 5 月 8 日 , 新 冠 肺 炎 / C OV I D- 19, 全 球 已 有 1 9 2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累 計 逾 1 . 5 6 億 例 確 診 個 案, 造 成 327 萬 人 死 亡, 是 人 類 歷 史 上 大 規 模 流 行 病 之 一 。 身 為 建 築 空 間 專 業 的 我 們 , 也 應 重 新 審 視 建 築人居空間的設計是 否 已 應 調 整 作 法 與 想 法 , 邁 向 一 個 真 正 與 環 境 共 生 共 榮 的 建 築 。
02
DAY / 1
DAY / 1
DAY / 2
入住玩皮家族 架設捕霧網
台一種苗場 參觀溫室構造
台大梅峰農場 溫室結構側繪
20210310
03
20210310
20210311
DAY / 2
DAY / 3
合歡山主峰
小風口 基地調查
20210311
20210312
04
台一 溫 室 與 台 大 梅 峰 : 構築的輕盈、光線跟空氣穿透, 低限度的建築, 以結構行為形塑出空間的高度。 05
06
07
08
玩皮的夜晚: 在一天的奔波後, 夜裡的晚餐時刻總是特別溫暖。 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 設計檢討。 09
10
11
12
你敢 不 敢 : 登山人自闢的小徑,更為陡峭難走, 但卻也更貼近自然, 在跨出第一步前,十分猶豫 ......
13
14
15
16
邂逅 : 日治戰爭時建的小碉堡, 方形的開口與格狀天花 使光影充滿戲劇性。 紅色小鳥!!! 在跨出第一步前,十分猶豫 ......
17
18
在山 巒 疊 峰 之 上 : 天空賜予元素,山取其生長, 山之高,與天空抗衡, 那是一種不會消失的關係, 在湛藍中、霧氣中,對話持續著。
19
20
爬得 高 就 是 看 得 比 較 遠 , 臉也 曬 得 比 較 紅 : 空氣稀薄使活動更加困難, 控制呼吸與休息也是重要的一環。 暫且放下塵世的煩惱, 專心地爬一座山吧!
21
22
23
24
山和 我 們 之 間 : 山的稜線在平面中創造深度, 山中的世界忽然在眼前展開 ......
25
26
27
可惡,想抽
富含剖面設計的石頭
我的塔,到底在哪裡 ......
28
台大 梅 峰 溫 室 測 繪 一、曾印立 劉馨琪 二、茹承濬 姜宜杉 鍾振鑫 三、王 妡 林永得 葉海柔
29
30
Elevaction Scale : 1/50
Elevaction Scale : 1/50
Isometric perspective Scale : 1/50 31
Detail
32
33
34
35
36
37
山屋與瞭望塔 捕霧網 高 山 植 物 保 育 研 究中心與醫療中心 鍾振鑫 劉馨琪 葉海柔 曾印立 茹承濬 姜宜杉 林永得 王 妡
38
距離 連續的捕霧網在稜線上蜿蜒,而人由下而上進入到捕霧網所 涵 構 的 空 間 內, 薄 薄 的 捕 霧 網 看 似 分 隔 了 自 然 與 人 造 空 間 , 卻 仍然彼此通透。
39
鍾振鑫
從小在台東長大的我,算是四周圍都被藍天綠地包圍,就算是台東市區,都市化的程度也遠遠不及台北,只要十分鐘就能夠靠近海與接近山, 步調當然就更不用說了,雖然來到台北已經快要三年了,對於台北的節奏還是不能夠完全的適應,所以這一次來到南投清境山上,算是非常的 放鬆,雖然清境這裡也算是非常開發的觀光勝地,並不是那麼的原始與自然,但還是和城市拉開了一些距離,拉開的這些距離對我來說是非常 重要的,因為我認為活在這個世代的人,早已經沒有辦法離開現代化的各種便利工具,甚至嚴重一點的來說,其實我認為人是被這些現代化科 技所奴役的,想要逃離可以說是不可能,沒有人能夠捨棄所有的一切,然而自我的空間便難以在這個世代顯現,因為早已經被爆炸的資訊給塞 滿,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也就變得扁平單一,漸漸型塑出越來越相近的資本化社會與景觀,但就算離不開了也不想要輕易的認輸吧,有所意識 的人應該會選擇與這些現代化的種種拉開一些距離吧,當拉開了這些空間,相信時間也會被拉出,而我們才能讓自我的空間流淌其中吧,環境 與我們之間也就能夠相互的交流影響吧,至少在這短暫創造出的空間與時間中,可以得到一些些救贖。 對於自然的保護與破壞,我只想用最渺小的我來討論,謙虛的輕輕的便是我看待自然的方式,至少現在是如此。
40
41
42
以 四 片 葉 片 組 構 而 成, 利 用 螺 栓 鎖 件 可 輕 易 組 合 與 拆 卸 , 葉 片 下 緣 設 計了斜面,而捕捉到的水 珠 便 會 順 勢 而 下 流 到 下 方 玻 璃 瓶 中 。 43
44
距離 將 自 然 環 境 與 人 為 環 境 畫 在 軸 線 的 兩 端 , 分 別 為 極 端 的 自 然 環 境 與 極 端 的 人 為 環 境, 在 這 兩 者 之 中 更 有 許 多 中 介 的 狀 態 ,可視為軸線上的某個節 點 或 區 間 ,而 人 心 裡 和 身 體 上 最 舒 適 的 狀 態 ,應 該 是 在 這 之 間 的 中 介 狀 態 中 來 回 游 移 、停 留 、 調 適,感受接近與遠離。
45
46
47
48
49
50
心臟 冷冽堅硬的機械殼體之上以富含生命力的有機曲面覆蓋,反 映出人造體位於箭竹叢間不自然的擬態。中央能夠倚靠碳纖 維 棒上下浮動的水塔則提供 下 層 用 水 ( 不 需 打 壓 ) 。
51
劉馨琪
我選擇的五感為觸覺。在位於合歡山小風口停車場旁的基地,遍佈滿谷的箭竹叢高度及腰。最開始會注意到是由於在上側 馬路附近勘查時發現一隻毛色斑斕的鬆軟狗狗,跟著牠一路走至護欄凹陷處停下後,隨即縱身躍入箭竹叢間,柔軟中帶著 韌性的特質使其可以在受到彎折後朝原方向彈回。自己向下步行到積水行溝的過程途間,望見方向不一向外伸展的莖桿, 便開始找尋一些形成類似洞穴的位置坐入傾靠(想像自己是那隻狗狗)。
52
A-A’SECTION S:1:5 0
53
B-B’SECTION S:1:5 0
54
以 花 瓣 為 原 型, 利 用 竹 編 創 造 出 環 繞 收 水 系 統 。 底 座 則 是 以 不 倒 翁 配 重的方式,使其上下部分 皆 可 隨 風 曳 動 。 55
56
太陽 系 儀 將 垂直序列的球體攤成平面 倒 下 , 中 心 依 舊 為 水 塔 , 四 面 八 方 延 伸 的 碳 纖 維 棒 倚 靠 配 重 行 星 , 吊 起 浮 動 之 上 的 捕 霧 網 。 「 那是在天邊的空中,抓住 彼 此 手 的 熱 情 。 如 果 一 方 放 手 , 另 一 方 立 刻 死 亡 。 」 依 循 這 套 平 衡 法 則 維 持 著 整 座 設 施 的 運 作 。
57
58
59
60
61
62
層 介水平空間的設計來強化與環境【山】之間的關係。山屋整 體 切 分 為 三 大 建 築 體, 中 間 留 出 空 隙 層 的 屋 頂 平 台 , 由 三 種 不同的屋頂設計與上層夾出的空間變化創造新的與山互動的 體 感 經 驗。 竹 材 的 觸 感 及 空 間 質 感 更 為 有 機 且 自 然 , 不 完 美 卻 真實而有生命力。
63
葉海柔
在高山草原的坡地上,讓我有被植物和整個地形擁抱的浪漫感受。山谷與坡地的起起伏伏又很像暗示著山的心情, 也讓體感和視覺上有包覆與開闊的差異。而坡峰獨自佇立的一棵樹,不算大樹也不算小樹的很像這個年紀的我們, 都很追求擁有自己的空間又離不開群體,突兀又很剛好的獨自存在,不想打擾這個意境,想留出它的個人空間。
在坡地上想像這個寮望塔的時候,我有它躺下的畫面,有一個彎折沿著坡度,頭抬起植入天空。 還有一些對於型態的想像。 很多不切實際的想像,作為將來的發想源去重新構建這棟山屋。
從我的經驗來看,以往知道的山屋都把空間和【山】完全切割了。一進到山屋之後【山】這件事就完全和這個建 築沒有關係,像是進入 一間暗房,陰冷封閉的氛圍,沒有了高山的風 / 光 / 植物 / 生氣 / 廣闊,只剩高山的冷 / 不便。 我認為山屋不應該是這樣的。 人不顧登山的不便與危險仍喜歡來到這裡,就是因為【山】這個場域帶給她的幸福感是很充裕的,而山屋應該是 延續這份滿足之餘,提供不同於一直在路途中的動態的享受的,安定而不受干擾的平台,讓登山者能靜下來舒服 的感受【山】。
64
65
66
由 帳篷的曲面為靈感,介竹 材 的 彈 性 與 曲 面 的 張 力 將 捕 霧 網撐 至 弧 形 , 並 向 下 收 縮 集 水。 為 了 使 捕 霧 網 能 張 開 也 能 收 縮 成 小 體 積 運 送 , 構 造 的 交 集 點 做 成 活 動 式, 使 收 縮 時 的 捕 霧 網 成 為 一 個 框 架 。 網 面 摺 疊, 結 構重疊成最小體積的狀態 。 67
68
夾織 的 城 霧 水 流 淌 在 建 築 之 間, 與 陽 光 樹 枝 一 同 介 入 著 流 通 的 夾 層 。 巨 大 的 屋 頂 串 連 三 組 生 活 串 體 空 間 , 斜 板 與 上 層 創 造 多 元 的 體 感夾層。
69
70
71
72
73
74
人造 物 與 自 然 紋 理 完 全 相 斥 的 90 度 直 線 橫 跨 在 合 歡 山 的 山 坡 間 , 與 山體坡度相反的出挑, 完全不融入自然景觀的金屬外殼。透過這些人造與自然的對 比 ,尋找人造物與自然之間 的 關 係 。
75
曾印立
在被自然包圍的群山中 在自由的視野中聳立著一件人造物, 人造物有著與自然完全不一樣的質地、紋路與樣貌,粗糙的紋理與板岩的粗糙也是大相徑庭, 冷冽的灰色也絕對不是山裡的顏色,而在這之中有著一個不是很大的空間, 殘留的屋架投射出垂直水平的光影,映照在冷冽的粗糙的牆面上,而在這之上開著三個小洞, 透過這三個小洞望出去反而可以得到更美的風景, 因為被人造物的阻隔所以對一個小小的自然框景感到特別的珍惜或特別的深刻。
76
77
78
捕霧網主要是以三個框架組成,最外側的外框為固定內側框架和懸吊用, 內 側 框 架 裝 有 軸 承 所 以 可 以 旋 轉, 而 每 一 個 補 霧 網 都 裝 設 軸 承 可 獨 立 旋 轉 ,透過每層框架的旋轉去 製 造 出 動 態 感 。 79
80
人造 物 I I 順應著地勢建造的人工地殼,從地下長出的纖細鋼柱與像是溫室的拱圈結構,共同構築出的人造森林,運用對環境較低 負 擔且能快速組裝的鋼構系 統 , 配 合 自 然 地 景 創 造 出 自 然 與 人 工 相 互 結 合 的 狀 態 。
81
82
83
84
85
86
沒入 各 層 保 留 捕 霧 網 的 動 態 感, 以 錯 位 製 造 光 影 品 質 , 也 透 過 皮 層 、水平開窗,使建築一層 層 的 沒 入 背 景 的 層 層 等 高 線 中 。
87
茹承濬
以懸掛方式依附著 OO,使其整體飄起、自由,串連的零件同時也控制著轉動與走向,各組看似獨立自由, 卻以少比例的零件串連成整體,以無以察覺之零件的樣態限制著桿件的行為。
88
89
90
透 過槓桿原理,使捕霧網維 持 平 衡 ,以 單 點 扣 環 使 各 層 能 分 別運 行 , 保 持動態,集水器的懸掛, 讓 風 、 水 都 能 參 與 著 捕 霧 網 。 91
92
93
依附 由 對 山 - 板 岩 的 緊 實 - 鬆 散 , 形 成 空 間 排 序, 而 山 - 板 岩 的 母 ( 體 ) - 子 依 附 關 係 , 則 藉 由 建 築 向 坡 地 敞 開 、 延 伸 , 透 過 人 於山林 - 建築 - 戶外的流 動 , 重 新 製 造 出 建 築 與 自 然 的 依 附 關 係 。
94
95
96
97
98
回 利 用 桁 架 組 織 成 四 塊 翼 板 作 為 主 結 構, 和 圓 形 空 間 產 生 交 融, 樓 梯 做 為 一 物 件 獨 立 置 身 , 除 了 塔 、 樹 以 外 多 了 第 三 者 的 對話,頂層的戶外用餐區 柔 化 建 築 與 自 然 明 確 的 邊 界 。
99
姜宜杉
從對基地的呼喚切入,一開始試圖分析此塊基地在自然中的角色,分析與我們習慣的都市輪廓的差異,並試著回想在這趟旅程 中五感與這塊基地任何親密互動,反覆自我問答,對於這趟旅程中有沒有讓我印象深刻的空間?這個空間我是如何將我的五感 打開?我又如何用我的主觀意識去理解它?或是是堆肥場濃厚的刺鼻味,卻鋪設出一段專屬於此空間的步道,在千里之外便感 受到堆肥場的存在,又或者是在有一簇簇的劍竹中穿梭,我輕撫過他的身軀,他柔軟的彎出一個弧形,中間便騰出了若隱若現 的空隙讓我可以如願穿越,那是條隱晦的路深處其中彷彿失去了方向性,卻不覺得恐慌反而是一種被團團錦簇的劍竹擁戴著的 溫暖。種種的空間經驗是否能推波助瀾我的設計,我是如何詮釋這些感知,並轉譯到我的設計中?此外塔與捕霧網的垂直性交 織出的關聯,藉由塔強烈的垂直特性,從塔的剖面切入,將這些零碎的狀態做為線索,撰寫出塔的故事。
100
101
102
風的介入帶動捕物網上下兩組葉片的有限度的轉動,垂直性的排序 呼 應塔,材料選擇木構造, 使 其 在 自 然 中 不 顯 得 突 兀 。 103
104
軸 徒步於鋼構交織而成的空間, 循 著 軸 線 的 蹤 跡 , 反 覆 穿 梭 於 樹 葉 的 間 隙 樹 林 圈 圈 相 扣 環 繞 著 我 , 山的冷冽毫不客氣的貫穿我的 細 胞 , 與 血 液 流 動 著 , 山 以 他 高 稜 的 姿 態 歡 迎 我 的 到 來 。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板 板 的 延 伸 與 玻 璃 的 透 明 性, 引 進 自 然 模 糊 室 內 外 邊 界 , 錯 層 創造人與自然的流動,雙層斜屋頂感受板的垂直性與空間的 壓 縮與釋放。
111
林永得
我的捕霧網是一個透過風力驅動的裝置,依賴內部中心的止推軸承及四片捕霧葉片帶動旋轉,藉由旋轉加速 霧氣與捕霧網的接觸速率,讓取水更快速。發想來自荷蘭雕塑家 Jennifer Townely 製作的「Asinas」:一 個迷幻的機械裝置,圍繞著 單 一 軸 承, 通 過 簡 單 的 旋 轉 式 發 動 機 提 供 動 力, 複 雜、 重 複 的 圖 案 扭 曲、 循 環、 合併。我非常喜歡「旋轉」這個簡單的動作產生的複雜性和趣味性,我的捕物網從原本葉片各自獨立的狀態, 藉由旋轉之後,彼此之間相互流動、消融,成為一種新的契合面貌,它已經變成了一名舞者,盡情地隨風展 現自己的姿態,非常美麗。
山屋與瞭望塔便延續了這個概念:我想使用當地的木材作為建料,並加工成薄板作為每一層樓板,試圖讓建 築減量而輕盈化。板的錯層創造人與人、自然的垂直對話關係,又在每個獨立的層板之中透過不同的空間序 列與面貌,營造人與自然的流動性,希望做出能讓登山者們消除倦怠感又富禪意的舒適空間。
藉由板的延伸與玻璃的透明性,模糊室內外邊界引進自然,並有許多半戶外空間,提供居住者一個最純粹、 無邊界感受大自然五感的公共區域,光、風、霧的介入讓空間不再只屬於人們,希望用一種平等、友善的態 度對待這片土地。
112
113
114
透 過 風 力 驅 動「 旋 轉 」 帶 動 四 枚 葉 片, 加 速 霧 氣 接 觸 網 面 速 率 。 各 自 獨 立 的 葉 片 在 旋轉中相互消融、契合, 轉 化 成 另 一 種 新 的 姿 態 。 115
116
邊界 斜 板的另一端,會是怎麼樣 的 風 景 ? 板 的兩面性帶來不同的空間 感 受 , 「 引 進 自 然 」 讓 內 與 外 彼 此 互 相 作 用 、 交 織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疊生 把 機能和空間視為獨立的單 元 在 平面上錯位疊加再轉向 建 築體與機能之間讓人為活 動 與 植 物 交 融 重 疊 共 生
123
王 妡
煙霧瀰漫接近晚霞的山中一接近天亮好像夢醒了似的 晴空萬里風和日麗熱焰的陽光對比濕冷的夜晚 最後一天的腦力激盪把大致山屋瞭望台的形體動線表達出來以及之於基地環境的關係 常在腦中浮現許多事卻應該要有順序應該慢慢理清應該勇敢一點去做設計 很多時候被自己的害怕困住 停滯或是選擇捨棄了一些事情來說服自己 很謝謝老師在公事繁忙之餘還帶著賴組的大家上山親身經驗基地 山巒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雲霧之間的種種 這些寶貴的經驗遠比翻上幾本厚重的書 抑或上網搜尋的資料還要珍貴無價 自己比較言拙但其實有許多想表達的都被自己的焦慮淹沒 這趟旅程行程幾乎是順暢沒有絲毫的浪費 好像回到大一那樣充實的時光 用雙眼用腦用眼耳鼻口去體驗
撿到松果碰觸到他的黏液感到噁心黃色的結晶 靠近聞了聞像是精油萃取出的味道 反感的黏液結晶散發出的嗅覺可以是舒服清香的氣息 聽覺部分昆蟲在耳邊拍打翅膀嘈雜感始終揮之不去 自己對於聲音十分敏感尤其入眠之時 也許這些五感開發能夠轉換到自己的設計裡 希望能慢慢裝載山中所帶給我們的知識鑰匙 去創造自己還未被開發的那些山中抑或雲霧裡的寶藏
124
125
126
運用面積較大的垂吊倒梯形體 網 置 於 十 字 結 構 上 網架可收納為較易攜帶的框架 置 於 不 同 平 面 上 127
128
癒寓 / 癒 鬱 癒 與鬱之間透過植物與空間 交 錯 疊 加 , 藉 由 寓 所 型 態 傳 遞 浴 池 藥 草 氣 息 , 鼻 息 間 也 在 煙 霧 瀰 漫 的 森 林 裡 得 到 解 放 。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誌謝
短短 4 天內,我們造訪大 清 境 農 場 範 圍 內 的 台 大 梅 峰 高 山 實 驗 農 場 ,小 風 口 ,武 嶺 ,合 歡 山 主 峰 ,台 一 農 場 等 等 。 特 別 感 謝 台 大 梅 峰 的 曾 祥 霖 吳 煥 斌 二 位 先 生 , 並 加 上 呂 郁 葶 小 姐 那 日 專 業 的 高 山 溫 室 花 卉 導 覽。 並 感 謝 實 踐 大 學 建 築 設 計 學 系 王 俊 雄 主 任 與 大 三 班 導 林 聖 峰 老 師 對 賴 組 移 地 教 學 的 支 持 與 補 助。 最 後 還 是 要 感 謝 清 境 玩 皮 家 族 主 人 劉 姐 與 張 管 家, 提 供 實 踐 同 學 一 個 安 全 舒 適 的 住 宿 空 間 , 讓 我 們 可 以 一 邊 看 著 山 外 美 景 一 邊 討 論 設 計 , 人 生暢快莫過如此。
山嵐誌 20210310-0313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大三賴組 高山移地教學
賴明正 鍾振鑫 劉馨琪 葉海柔 曾 印 立 茹 承 濬 姜 宜 杉 林 永 得 王 妡
排版編輯:劉馨琪 地圖繪製:曾印立 文字撰寫:鍾振鑫 茹承濬 照片編輯:姜宜杉 林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