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島嶼誌 Ⅰ

Page 1

島嶼誌 Big Blue Mystique

2018 autumn shomon island, penghu Phase 1A Observation Tower Maximum Desire vs. Minimum Construct Micro-Tectonic Operation Kinetic Object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

大三賴組 指導老師 賴明正

李侑霖 李淑賢 紀秉劭 陳群傑 劉佳樂 羅于茜 盧鵬翰 滕玲

大三賴組 指導老師 賴明正

李侑霖 李淑賢 紀秉劭 陳群傑 劉佳樂 羅于茜 盧鵬翰 滕玲


FOREWORD

序 賴明正老師 禾磊藝術 謝雨青 郝慕柔 緣民宿主人 劉淑芬

03

XIAOMENYU

小門嶼

菜宅

生活點滴

初嚐牛糞-犁田記事 種菜體驗 厚土法教學

07

游泳 夜烤生蠔

17

石滬爺爺 沙灘凌遲

19

JIBEI YU

吉貝嶼記事

HISTORIC HOUSES

古厝

29

MAGONG HUSHI

馬公 湖西

ENISHI 緣民宿 O2 Lab 海漂實驗室

39

STUDENT WORK

設計1A 陳群傑 紀秉劭 盧鵬翰 劉佳樂 李淑賢 李佑霖 羅于茜 滕玲

49


吉貝 10/3

小門 9/30-10/2

白沙鄉

西嶼鄉 湖西鄉

天后宮 10/4

ENISHI 緣民宿 10/2-10/4 馬公市

O 2 Lab 海漂實驗室 10/3


03


FOREWORD

序 賴明正老師

島嶼誌

地理遷移軌跡與資本化浪潮的 微建構 關鍵字:慾望瞭望台: 最大的慾望 vs. 最小的建構

台灣是一個被海洋圍繞的島嶼,生活於中的人們卻漸漸對海洋、海岸與漁港陌生,尤其是生活在水泥叢林般都市 內的孩子們。大海一直都是人類文明衍化與浪漫傳奇的的耦合點,本學期實踐大學建築系大三設計課賴組的八位 學員,終於有個機會重新去親近島嶼與海洋!探索一個我們好像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澎湖」。 在為期六天五夜的時間內,我們飄移至澎湖列島內偏遠的區域: 西嶼鄉的小門村,與禾磊藝術的駐地專家和當地 居民一起生活,感受小門菜宅蜂巢田的生命力: 那就是土壤與凜冽強風,讓設計跟著詩意般的想像力展開,譜出 「最大的慾望 vs. 最小的建構」的空間寓言和材料實踐。

04


05

ARTFIELD By Yu Ching

ARTFIELD By Da Mu

禾磊藝術 謝雨青

禾磊藝術 郝慕柔

起初很擔心大三的孩子們,是不是能適應離島小漁村 簡樸的住宿環境,以及早起農耕的生活作息,沒想到 他們做到了。剛來到小門村的第一堂課,同學們提問 想進一步了解樸門農藝,接著便直接進到田裡實作, 體驗傳統牛犁田以及有別於台灣本島,澎湖為抵抗東 北季風在菜宅裡耕種方式,以及後土耕種法,提著灑 水器來回照看六塊田地,從勞動中體會島嶼生活的型 態。學生們上午忙完農事接著走訪澎湖,跳島旅行, 賴老師細心安排一週充實的課程內容,帶著同學們用 雙手、雙腳、雙眼,開發五感親身感受澎湖島嶼特有 的農漁文化以及海風形塑的土地樣貌,真是令人稱羨 的課程呢,很期待同學們微建構的設計成果,為地方 注入不一樣的創意!

賴老師帶領實踐大三同學來到小門進行的移地教學, 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課程經驗。同學們離開平日熟悉的 都市環境,學著打開五感感官,開始探索這塊海島農 村土地。為期一周的課程內容十分飽滿,同學們一方 面要準備設計課題,勘查基地、討論課程,還要每天 早晨六點起床、七點下田,面對不熟悉的田間農事, 大家拋開都市生活習慣,田地澆灌、掰牛屎、鋤草整 地、拉牛犁田等工作樣樣來,從澎湖在地抵擋烈日強 風的農作法,到樸門永續設計的厚土種植,全面體驗 漁島農村的生活工作樣貌。移地教學的最後一日,學 生們齊聚在緣民宿,將這幾日吸收的創作養分化為設 計,以圖紙與模型呈現出來。非常期待同學們的微建 構設計能夠繼續發展,或許有一天,能為小門以至澎 湖的在地構築,帶來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ENISHI VILLA RESORT

緣民宿主人 劉姐/劉淑芬

第一次見識到建築系的學生在Enishi上課情況,讓我 非常羨慕,當初建造這棟建築物就是希望可以讓年輕 人在這個空間自由發想,激發出更多的創意火花。 謝謝你,希望我的熱情可以感動很多人,真的賴老師 謝謝你。

06


小門嶼

09/30-10/02

居住地的門前即沙灘 07


08


菜宅 09

一種遮蔽與擋風的石牆,用以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澎湖全縣沒有屏障的高山,形成風力資源豐沛的群島。 尤秋冬東北季風盛行,平均風速每秒5至6公尺,最大陣風可達每秒13至14公尺,農作物生長不易,為了阻檔東北季風與其 挾帶的鹹雨,「菜宅」乃因應而生。


1

2

3

1.手套窗,一開始我們以為手套上是土...一到小門嶼的傍晚馬上下田去 2.下田要帶的傢伙可多了 3.小門因勞動人口外流嚴重而有許多菜宅荒廢失修,禾磊設計團隊來到當地修復了許多菜宅, 多用玄武岩及咾咕石堆砌而成,我們在小門要種的菜宅較矮,高度各面均等皆約100公分左右 (據當地阿姨說菜宅僅北面牆下能種菜,其它地方長不太起來啦,但菜宅範圍也不能過小,不然風會在裡面打,菜也會死) 10


牛糞記事 11

犁田.與暴衝的阿牛。 前三天我們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待在小門,抵達的第一天下午......牛糞衝擊我的心。


1

2

3

乾牛糞可用來做燃料、肥料。是可再生能源之一。

1.阿姨與阿牛(整個小門嶼僅兩隻牛,阿牛是其一) 2.扒牛糞他怎麼這麼興奮? 3.坐處牛糞山,牛糞中有許多未消化的植物殘質,含有豐富礦物質,顏色由 綠色到黑色不等,在和空氣接觸後顏色會變暗。我們以人力把牛糞乾剝成小 碎塊以供之後土壤的養分,澎湖風大,當時眼裡進的是沙還是...?

12


紫色高麗菜

13

菜宅內的作物遇春、夏兩季以南瓜、澎湖菜瓜、澎湖菜豆、越瓜為主要。秋、冬季則多種植高麗菜、蕃茄、大頭菜、茼蒿等 蔬果。我們這次體驗為紫色高麗菜,因植物幼苗難抵禦強風所以先於其他地方育苗,待其成長一陣子後才將幼苗種至田中。


1

2

3

4

5

6

1.搬石頭 2.鬆土及除雜草 3.把育好的小菜苗拿出 4.當地阿姨來教我們種菜 5.因當地土壤乾所以水要澆到淹起來 6.紫色高麗菜小苗種進土中

14


厚土法 因當地土壤貧脊,所以菜宅復育要先養土,經咖啡渣、牛糞、落葉等養分與微生物分解發酵,讓作物有好的生長環境。 15


1

2

3

4

5

6

1.厚土法第一步需除雜草與石塊,鬆土以及找出土中雜草殘餘的根 2.蓋上紙板遮擋陽光以防雜草又生 3.鋪上咖啡渣 4.把碎牛糞平均鋪上,和咖啡渣的微生物相互作用以滋養土壤 5.篩五公分厚的土壤之後將落葉覆蓋,篩土十分的累,需把石塊和雜草根篩出 6.最後再澆水使之潮濕發酵 16


小門生活

17

門口就是一片沙灘,大家下田回來灰頭土臉的就乾脆直奔海裡啦! 大家夜烤生蠔,把酒聊天,疲憊卻美好的夜晚。


1

2

3

4

5

1.海中仰漂,而後面幾位正試圖游到對岸 2.沙坑埋活塚 3.下午騎車殺去農會採買食材晚上立馬在海邊開烤啦,當地人贊助的烤肉桌與阿花阿姨贊助的一袋紅薯,深怕我們吃不飽, 熱情的阿花阿姨不時塞魚到我們冰箱,又炒了不知名的美味早餐送過來給我們,短短三天就感受到了小門人的熱情 4.5.烤鮮蚵與蔬食 18


吉貝嶼

1 0 / 0 2 09:30至16:00

修築石滬的柯師傅

19


20


石滬 21

「師傅,你有沒有跌倒過?」 「怎麼會,我從小走就在走餒!」......難怪他只穿個藍白拖也走得健步如飛,而我們深怕跌死。


1 3

2 4

1.2.柯師傅正在和我們講解石滬堆法,最下方通常為最堅硬的玄武岩或團塊狀微孔珊瑚白化的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 使用「亂石砌」工法,為保持堤內外海水的自然交流,堆疊時不能使用石灰等凝固劑,若要牢靠只能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來完成。 一開始石頭不能平放的堆疊上去,因海浪水平力來回沖刷拍打容易使之滑落,要採以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塊中間;同一層的石塊盡量犬牙 交錯,凹突互出;在堆疊過程中,縫隙以硓咕石或玄武岩小石填補、塞緊再往上疊,最後滬堤須逐層向內縮減,到最上第二層時,須使用「反 嘴」,即嵌砌的石塊斜度要加大35至45度,以便最上層的「面」能以大於45度角插至石縫中,增加滬堤的密實度與方便行走。反嘴和面做得好 的滬堤,有左右兩側向中間相互推擠的作用力,能有效阻檔海浪的衝擊...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我們真正試的時候可都不知道哪顆要疊哪啊! 3.4.風非常大,我們小心翼翼地在石滬上前進著,緩慢爬行中

22


沙灘凌遲 23

浪漫的沙灘漫步是騙人的。 當天(應該是每天)的風十分強,細沙經強風揚起掃刮我們的皮膚且無處可躲,這可是一種凌遲,但獨一無二的美景仍令人 讚嘆...就是有點太痛了。


1

2 3

4

1.像沙漠一般白沙灘。吉貝嶼是北海最大的島嶼,全島地勢東高西低,由海 積地形組成的美麗沙灘及沙嘴是吉貝最大的地形特色,沙嘴全長約800公尺。 2.西天取經的眾人 3.看起來好像很青春? 4.這才是真實。 24


25


26


27


28


西嶼 永成古厝 29

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時海邊搭草寮捕魚為生,後來就定居於海邊內側,並經營「透西」(前往大陸)商船而致富, 商號稱為永成,因而得名 。班駁的圍牆裡還是能夠看得出當初富麗的樣貌。


30


古厝 古厝牆面材質多取材當地咾咕石,與紅磚相互揖成。 31


1 3

2 4

1.往地上一細看發現全是小貝殼 2.有人意外沒了鞋,是到發揮同學愛的時候了 3.古厝建材多用咾咕石,咾咕石是在海洋中生活的珊瑚死亡後,其骨骸在海底沉積,隨時間推移逐漸堆 積、增厚,成為以珊瑚骨骸為主體的珊瑚礁,早年澎湖民宅牆體多用硓 石砌成。

32


露臺 33

澎湖因氣候條件艱刻,屋前多有露臺風乾食材以利保存,在走訪吉貝的古厝時遇到了一隻自來熟的小黃狗,他可偷吃了不少 人家露臺上曬著的花生......而這兩人正在人家露臺上辛苦摘火龍果呢。


1 2

4

3

1.2.3.偷吃花生的熱情小黃狗 4.許多人家進門便見旁有一樓梯通向露臺,大家 會在上面曬魚貨小管或是花生等,是我們大家在澎湖十分特別的空間經驗

34


35


澎湖各處窗上可愛的小巧思,在牆面上多見貝殼妝點, 陳英俊老師在馬公為大家導覽南寮傳統民居的住宅。 36


吉貝古宅

37

10/02

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時海邊搭草寮捕魚為生,後來就定居於海邊內側,並經營「透西」(前往大陸)商船而致富,商號稱為永成,因而得名。班駁的 圍牆裡還是能夠看得出當初富麗的樣貌。


38


馬公 ENISHI緣民宿

10/03

在澎湖的最後兩天,我們一行人入住ENISHI 39


在ENISHI方正外型下完全想像不出裡頭的樣子,第一天進到裡面受了很大的震撼,我們興 奮的打開每個房間的門,裡面個個都不同,讓打開門變得像打開寶藏一樣驚喜連連。 40


41


42


當晚劉姐在她的工作室(在兩個一比一試體中間的小木屋) 和我們分享ENISHI的故事 43


1 2

4

3

1.劉姐和我們介紹當初ENISHI的試體,最後甚至灌了兩個一比一來測試 2.對建築十分有興趣的劉姐筆記本裡充滿了平面圖及許多手稿,當天晚上我們 大家齊聚劉姐的工作室聽這五六年來建造ENISHI的種種有趣故事 3.4.ENISHI概念出自前田建築師和劉姐的腦波,兩人一起在基地做腦波測試 44


1A成果發表 晨光中趕圖趕模型的各位。 45


1 2

4

3

1.2.夕陽西下,ENISHI處處美景 3.半夜兩點多老師太熱血繼續上課討論設計,大家的眼皮可都快闔上啦 4.各位同學們在ENISHI做1A的成果發表,並邀請小門的夥伴及劉姐一起參與評圖 46


馬公 O2 Lab海漂實驗室

10/04

當天我們前往實驗室附近的海灘淨灘,沙灘上留著許多本不應該出現的東西。 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160-2號 (此張照片與右頁圖6出自O 2 Lab海漂實驗室臉書)

47


1 3

2 4

5

1.O 2海漂實驗室與主人唐唐正和我們分享海廢作品 2.實驗室內的各式海廢,小塑料是危害生物嚴重兇手,容易誤食進入生物體內,最後很有可能回到我們自己體內 3.4.實驗室後方以前是一座鹿寮,唐唐租下後改造成海廢展場, 畫面中看到的所有東西皆為附近海邊所撿來的垃圾,地板全是瓶蓋拼貼而成,唐唐說她的夢想是希望有天能用海廢蓋一棟房子 5.開玩笑說希望有天能集完一整副(撿到可以寄給他們唷) 海廢千奇百怪,第一大量是為寶特瓶和瓶蓋,而浮球和魚網的數量也是不勝枚舉

48


Big Blue Mystique Micro Construct

49

under Geographical locus & Capitalistic trajectory


島嶼誌

地理遷移軌跡與資本化浪潮的 微建築

陳群傑 紀秉劭 盧鵬翰 李佑霖 劉佳樂 李淑賢 羅于茜 滕玲

Phase 1A 一個人的獨居空間,但需能滿足最基本的居住單元 重新定義慾望與你/妳的關係 透過極少建構/Minimum Construct來表達慾望的極大化/Maximum Desire 此慾望瞭望台需有動力物件/Kinetic Object置入並能表達你的慾望 同時考量微氣候在基地上的狀態:風、雨、海洋、沙、空氣等等。

Phase 2A 基地位於小門嶼上 勾勒澎湖出海捕魚的居家生活空間,需撰寫屬於你/妳的腳本與人物設定 需能滿足一家人生活最基本的居住空間與場域 將1A的設計成果轉化成漁屋的主要構成或設計考量 需研究單一材並研究相關知識後,透過簡單建構與輕量材料來設計此漁屋和溫室菜圃 瞭望台的動力物件/Kinetic Object需被升級置入來表達你的設計

50


陳群傑 51

融入小門村這樣純樸自由的聚落,一股與民同樂、共享一切的慾望油然而生, 集結眾人之力為塔拉起前往星空的帆,與朋友在夜晚星空的斑斕下盡情謳歌!


DESIGN CONCEPT 概念 從小門嶼燈塔座落的位置遠眺海面,海浪被陽光反射及折射 成耀眼銳利的銀色,這強烈的印象驅使我以銳利的平行四邊 形堆疊出代表海浪形狀的塔。 在小門沙灘上,時不時會瞥見沙地洞穴探出正在挖掘巢穴的 螃蟹腳,而這個回憶畫面也轉化為我的動力裝置——蟹足, 當風和雨水使它敲打在結構體上,我們就能以聲音來捕捉自 然的風和雨,當我們凝視它的運動,可以發現如同沙蟹挖洞 的不規則律動。 生活於小門的村落,即便物質較都市缺乏,但居民都以互相 照應的方式交流物資,使得每個人能分配到多元的物質,融 入這樣純樸自由的聚落,一股與民同樂、共享一切的慾望油 然而生!早上在塔前的廣場聊天談心以及交流物資,正午在 三樓的露臺享用大家分享來的食物,午後在二樓吧檯喝下午 茶、與朋友談心,晚上集結居民之力拉起塔頂的空間,為塔 升起前往星空的帆,與幾位朋友在星空斑斕下盡情謳歌!

52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塔前的廣場提供居民聊天談心以及交流物資的平台;來到二樓 利用垂降至一樓的遮陽布曝曬魚乾等食物,完成工作後用短暫 的時光來一杯下午茶,也能探出頭參與一樓村民的對話,充分 享受勞動後的小確幸;在三樓露臺的餐桌望著雄偉壯麗的野生 蘆薈林,吹著宜人的海風享用村民分享的食物。 爬升的過程中,樓梯兩旁的裝置會因為風或雨水等自然外力而叩 打在結構體上,為賓客敲打出慶典的音樂聲。 而塔頂的的空間好比一艘帆船,幾位幸運的村民乘上這艘船,其 他居民像參加拔河大賽般拉動繩索,藉眾人之力將這艘船升向 自由的天空,讓船員在夜空的照耀下盡情歌唱!

53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小門沙灘上瞥見沙地的洞穴探出正在挖掘巢穴的螃蟹腳,這個回憶畫 面轉化為動力裝置——蟹足。 每當風掠過裝置,蟹足會產生輕微的晃動,進而再結構體上輕打出節 拍;當雨水降下,蟹足會積攢雨水直至重量失衡而捶打在結構體上, 然後回復至原來的位置再敲打一次結構體,進而產生強勁的節奏。 因此藉由蟹足的聲音和運動就能讓人感知自然界的風和水,凝視它的運 動可以發現如同沙蟹挖洞的不規則律動。

54


紀秉劭 55

平潛在海上,隨著海浪載浮載沉,受到海水的環抱,依靠著大海給的看似危險的安全感,享受水面下受到海水折射近乎神聖的恍惚 光線、水裡靜謐無語的低鳴。如果海洋是如此,那空間呢?


DESIGN CONCEPT

概念 慾望來自於對於安全感的嚮往,即使身處在令人放鬆的澎湖仍然感受到憋扭,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似的 不安。只有在海洋上獨自惝洋才能微微的自私的擁有自己的空間。 平潛在海面載浮載沉,水面之上通明的帶點鹽分的空氣、掃過海面的風與水氣,水面之下身體接收到 的是陽光折射進一波波的水面所產生的恍惚光影、被海水包覆的安全感,潛入水裡除低頻外存在的只 有自己的呼吸聲。 56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塔的外觀是一方柱,由頂端向下斜切,讓內部的空間由下至 上逐漸縮小,在四面的牆體嵌進各有特色的量體,在塔內中 間留「空」讓陽光、雨水、風、聲音可以在塔內流竄。 把入口設置在塔的側邊不讓外部的人看見入口,在進入塔後 所看到的是斜開的三角開口灑進的陽光,隨著時間在入口的 空間變化,最底部為動力裝置所在,因應著煙囪效應讓底下 的風被吸進塔內使轉板旋轉擾動光線形成彷彿水底的恍惚光 影,往上走到第一個房間,這裡就像走進海中一樣,漸漸提 高的地板使空間越來越小且越有被包覆的安全感,走出這裡 後整個塔會變得比較通透,再往上是攤在陽光空氣和雨水下 的工作空間,隨後到達的巨大窗口像是戴著蛙鏡看著美景一 般,應對著每日有著時限的夕陽,塔頂是擁有最大空間的浴 室,大片的落地窗和階梯式的大澡堂,在洗澡時沉思,面對 著大海美景。

57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動力物件是類似可以轉動的窗戶、牆面,在片狀的長、方形 玻璃、鏡面插入中軸,尾端裝有軸承埋入牆中,安裝置塔內 開口的位置,藉由風力來帶動板片的旋轉,擾動內部空間的 光影及風的流動。

58


盧鵬翰 想逃離什麼,卻又逃不開。 59


DESIGN CONCEPT 概念 我最大的慾望就是逃離,逃離其實應該放下卻還是放不下的心理狀態。 從一樓慢慢的爬著樓梯,繞啊繞啊,經過一層一層的洞口不斷的壓縮,身邊的空間也越來越抽象。直到 走到最上面的,進入之後,那裡只剩下你自己跟象徵著希望的小圓窗,你想看卻看不到窗外的景色,所 以你又爬了幾階階梯,你終於看到了外面都景色,你發現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於是你又想逃離這 裡。

60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這整座塔一共有七個空間,外面的皮層是呈現白色的,而內部空間則是呈現黑色的,每個空間的屋頂上配有風動裝置, 隨著風的吹動,空間中的光影會隨之變動,產生有趣的變化。

61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屋頂上的風動裝置,隨著風的吹動,空間中的光影會隨之變動, 產生有趣的變化。

62


劉佳樂 關於跳水的那一件事。 63


DESIGN CONCEPT 概念 關於瞭望塔的設計圍繞著跳水這個動作產生,跳水是我在澎湖一直想要去嘗試的事情。那種從高空 墜落的刺激感以及落入水面時的衝擊感是我在面對湛藍大海時最想體驗的,跳水這個動作也代表了 我對於海洋的慾望。 為了滿足這個慾望,我的瞭望塔便以柱狀跳水池為中心,再加上一些簡單的生活空間環繞在周圍。 當我因遠眺大海而產生內心的衝動時,便可以通過跳水來滿足我的慾望。

64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我的瞭望塔以幾何形的跳水塔為中心,環繞著臥室、衛生間、陽台等一些簡單的生活空間。想要進入這 個瞭望塔,需要從其後方的旋轉樓梯拾級而上。而瞭望塔的頂層則是最重要的跳水空間,跳入跳水塔之 後則可以進入下層的生活空間。

65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該動力物件由許多可三百六十度轉動的面板組成的帷幕,帷幕則是懸掛在頂層面板的下方,同時 它也包圍的了下層的生活空間。澎湖是一個有風的地方,通過風的吹拂面板可以自由的轉動,進 而讓面板產生不同的面向並產生有趣的立面表情。面板的轉動也可以產生許多光影的變化,讓處 在室內空間的人有更多對於空間的感受。

66


李淑賢 穿透 67

53


100 165 165

165

+715

220

165

+385

AA’section 85

+0 -85

DESIGN CONCEPT 概念 最大的慾望-遼闊 希望能透過這個狹擠的建築來表達遼闊感,其實澎湖本身就是一個很遼闊的場域,但是對於在那裡的 的居住者房屋型態,其實隔絕了前景-小門沙灘與後景-海洋的關係。而這個基地範圍剛好可以從大約 三公尺的高度遠觀整個小門前景與後景的一個場域。所以我想藉由這個薄型的建築量體,使前景與後 景的關係不被切斷。前面的人可以透過這個建築去看到後面遼闊的景,在房屋裡的人又可以將前後兩 側的遼闊景象盡收眼底。 轉動的沖孔板不僅達到到了一定的遮蔽效果也像相機的鏡頭可以將遠方的景造成放大縮小的作用。 68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180

210

每一層樓板都是以自身的身體尺度下去做設計,各個不同高低起伏的樓板代 表了專屬的各種生活機能,像是降板的浴缸或是抬升的睡覺空間。以及各式 符合樓板機能的開窗大小,所以才會形成較為特殊的樓板樣貌與建築立面。

GL+880 GL+880

GL+715

GL+685

GL+715

GL+750

210

180

up up

3 Floor Plan

GL+550

GL+385

GL+410

GL+385

GL+320

GL+385

up up

2 Floor Plan

E

A

D

C

B

A’ 210

180

up up GL+220

GL+60

GL+20

GL+60

GL+35

GL+20

1 Floor Plan

A

E’

69

D’

C’

B’


GL+750

GL+715

GL+715 GL+685

GL+410

GL+385

GL+410

GL+385

GL+60 GL+20

BB’section

GL+35

CC’section

GL+20

DD’section

EE’section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利用風來轉動沖孔板扇葉,藉由後面的轉動零件,使風力受力均 於,更有利於平面的扇葉轉動。轉動的動力物件,是為了使開洞 的六角形窗,被交疊的沖孔板產生時而遮蔽時而顯現的效果,另 外在視覺的感受上又能使慾望-遼闊得以因為這個裝置被放大或是 縮小,產生一種貌似相機鏡頭的深景與遠景的關係。

70


李侑霖 我在澎湖吹風的日子 71


DESIGN CONCEPT 概念 慾望是經驗的回饋,某次感官愉悅或特殊的經歷,能反射出近一步的慾望。 澎湖澈藍的海水、 強勁的海風,是最能代表我對這塊島嶼的強烈印象,入秋的東北季風豪不留情面的侵蝕我的臉 部肌膚,無畏的在逆風中騎了一個小時的車,停車後反而產生了一種很特殊的回饋,那就是我 的臉部產生了風吹的觸感延遲。 這種奇妙的經驗下,我對於「慾望」這個命題,產生了既直觀又 明確的答案,那便是以某種形式企圖複製吹風至臉酥麻的這種經驗。

72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我透過狹長的樓梯,以及樓梯兩側開口的大小差異,以風洞效應的原理,風由入風口經風管形狀的壓縮後,會在 出風口釋放更高的風壓,進一步使參與者在樓梯盡頭的平台觀景時,感受到強勁的風而使臉部酥麻。但我在操作 設計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當我企圖闡述一個慾望時,不能只單純而直觀的表現那單一的慾望,而是應該談論整 個狀態或事件,而這需要一個介質來柔化或挑選來自周遭環境的影響,同時轉換風的意象,將對風的感受度從觸 覺轉化為視覺,甚至聽覺。在鷹架結構上披上許多小單元的輕盈介質,透過布面材質的飄逸的視覺,與風吹時布 料的拍打聲,企圖稱起這個慾望命題下吹風而蕭瑟的心境

73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但我在操作設計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當我企圖闡述一個慾望時,不能只單純 而直觀的表現那單一的慾望,而是應該談論整個狀態或事件,而這需要一個介 質來柔化或挑選來自周遭環境的影響,同時轉換風的意象,將對風的感受度從 觸覺轉化為視覺,甚至聽覺。 在鷹架結構上披上許多小單元的輕盈介質,透過布面材質飄逸的視覺,與風吹 時布料的拍打聲,企圖稱起這個慾望命題下吹風而蕭瑟的心境。而鷹架結構系 統同時也能撐起整個建築量體懸空沒落地的效果,配合量體幾何的編排形態, 以及四周輕易飄逸的材質結界,或許讓整個量體有種高科技飛行器緩緩降落而 揚起的雲霧的效果也說不定。

74


羅于茜 漫步小門沙灘,縱身於沙與海的邊境,堆積、沖刷、循環......。 75


頂層瞭望台

私人居住空間

DESIGN CONCEPT 概念

再生加工工廠

初次踩踏在小門純淨的沙灘,沙灘溫熱 的氣息從指尖蔓延至全身,放縱自己用 每一寸肌膚去感受,在沙與海的邊界, 沙灘像吸了飽滿水分的海綿,柔軟得宛 如漫步雲端,稍不注意,便融化其中。

再生塑膠粒 動力裝置機械層

回收PVC瓶

與小門沙灘的邂逅,勾起心中渴望隨處 踏沙的慾望。渴望家中佈滿沙的沙地, 渴望隨處的沙灘都保有純淨。因而延伸 到海廢回收再利用的願景,將環保議題 置入於塔內,海廢經加工處理,產出塑 膠粒作為動力裝置及地景變化的元素。

塑膠沙

PVC再生原料 入口

公共戲沙池

76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塔分成三個部分,將慾望層置於塔中間,上層為私人簡易居 住空間與頂樓瞭望台,下層為提供村民、遊客使用的公共空 間。各層由內部旋轉樓梯連接,動力裝置則於塔中心,使人 造沙呈現垂直變化。 Plan GL+1260 GL+380

GL-50

GL+0

GL+0

GL-80

Plan GL+920 GL-60

GL-40 GL-20 GL+0

Plan GL+0 Plan GL+660

77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回收寶特瓶於塔內上層加工處理後,形成白色細小的再生 塑膠沙進入下層動力機械層。風由北側的導風孔引入,轉 動內部動力裝置,裝置在轉動的過程中將軌道上的塑膠沙 推向中央漏斗,並順著下方透明管流到一樓大廳的堆沙池 中,形成人造沙丘。

Plan GL+520

78


滕玲 浮生半日閒 79


DESIGN CONCEPT 概念 在陽光下的海面閃閃發光,澎湖,悠閒而美好的海島……躺進海裡吧。 這個設計許我一個懶惰的夢,建築系日子太緊,好想就這樣躺著不起來了。 人有慾,就因有不常存而存之,偷一浮生半日,無所事事。

80


SPACE DESCRIPTION 空間說明 +1425

吊床 +900

0

81

50

100

250

木平台

+690

+475

+290

+75 +0


KINETIC OBJECT 動力物件 海島的美好背後是大量的海廢,將寶特瓶碎化成一片片塑 膠片,成串再成簾,以簾幕的形式減去當地風與陽光過於 直接的不適,躺在置高的吊床上,光影折射如海面閃爍, 恍若夢。

82


83


書名:島嶼誌 團隊:大三賴組 策畫領隊老師:賴明正 成員:陳群傑 紀秉劭 盧鵬翰 李佑霖 劉佳樂 李淑賢 羅于茜 滕玲 日期:2018年09/30-10/04 照片來源:賴明正 陳群傑 紀秉劭 盧鵬翰 李佑霖 劉佳樂 李淑賢 羅于茜 滕玲 編輯:滕玲

誌謝 感謝系上大家長 蕭有志主任的支持與對同學旅費補助。 並在本系 許棕宣老師協助下,認識澎湖縣文化局 王國裕副局長,透過他的居中策畫與聯繫當地馬公的陳 英俊老師對同學進行澎湖南寮傳統民居導覽。加上吉貝嶼的柯進多師傅帶領我們實際學習石滬堆砌構法! 我們對三位表達謝意與敬意。 此行如沒有禾磊藝術的吳惠貞老師與她的小門駐地團隊協助與支持,就沒有此次的異地教學。特別要提羽 青與大木二位駐地夥伴,於小門期間細心照護著學生們的生活日常並提供下田耕種與犁田的機會,最後甚 至參加設計成果發表會,給大家很棒的意見。我還要感謝O 2 海漂流實驗室的唐唐,她帶領我們一行人進行 淨灘的體驗並說明海廢的危機,只是時間太短暫,下回定要再次造訪。 最後感謝Enishi Villa Resort澎湖緣民宿主人劉姐,在後二天讓實踐同學參觀並入住高密度設計的緣宿 Enishi Villa Resort,把同學從傳統風土的氛圍中帶入另一種當代空間的震撼與新經驗!並承諾未來可以 長期與教學單位合作一起對台灣的設計教育界進行跨領域平台的建構,我們對她的熱情與堅持致上敬意。 賴明正 實踐大學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8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