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聲第56期 (2013年2月)

Page 1



剪影‧心語

關芷欣、關芷穎

日期:2012年 地點:嘉道理農場

無懼風霜雪雨 獨我一人立起

1


在折伏開始時

各位認為,今時今日能夠讓自己生存於世上的元 素包括甚麼?空氣、水、食物,這些都是生理 上需要的東西,然而甚麼元素是我們心理上需 要的?

2


文:溫朗鈞 「愛」,雖然是抽象的東西,但它對支撐我們的心理卻非常重要,甚至無可取 替。「愛」未必能夠看得見,未必能夠用文字記錄,但是它卻可以讓我們透過各 種關係用心感受它。不論是對家人、寵物、物件、伴侶、朋友、同事、組織、社會 等,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 每個人對「愛」的定義都不同,我們如何將彼此連結也是運用「愛」的大考題。與此同 時,愛是深奧、玄妙和多變的,它可以引伸出甚麼涵意?給予愛的方式又是否千篇一律?「愛 的天書」又是否存在?表面看似沒有愛的存在,實際上又是否「不愛」?充滿着愛的表徵,到頭來 又是否愛過? 愛雖然複雜,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完全了解和明白,但只要愛得恰當,它絕對能夠令我們得到正面的 思想和力量。「愛」也是一種領略和學習。大家還記得自己從何時開始,懂得把自己的愛與人分享?從對父 母、自己的愛,推展至對兄弟姊妹、親人,朋友,以至組織和國家……雖然愛的路途未必平坦,但只要回 望,大多應是值得我們細賞的。 既然愛是如此正面,我們給予愛的目的為何?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許?為了令自己得到喜悅和幸福?除了為了 自己,又是否為了別人?希望對方得到成長,得到幸福?太多問題無法一一解答,惟望一系列的文章能幫助 各位尋找答案。

3


文:潘卓琳

潘卓琳 -就讀於香港大學 -主修比較文學 -香港大學大學會副委員長

父母篇- 血濃於人,情濃於心 4


生於創價家庭裡,作為獨生福子的我,有父親與 我嬉戲玩耍,有母親與我傾訴心事。小時候,因 父親晚上要工作,所以常與母親相處,感情較 好。十分投入學會活動的母親總攜同我開會或家 訪。在那些特別的日子,我放學回家便先練琴, 再睡午覺,吃過晚飯後便動身出發。路途上,我 跟母親分享校園趣事,又或是練習英語會話。母 親開會時我靜靜地坐在一角完成家課。坐地鐵回 家時,母親看見我一臉倦容,總會說一句:「感 謝你的陪伴。」疲憊不堪的我報以一抹天真的笑 容,然後伏在母親的大腿上沉睡。這就是我「與 別不同」的童年。那時不懂得怎麼向同學解釋我 的「非人生活」,只知道母親做的事必定是正確 的,我聽話便是了。 兩年前,母親在一個座談會上忽然回憶往事:「 再辛苦也好,我也堅持攜帶女兒出席大大小小 的會議。我要以行動去證明『即使婦人部參與 學會活動,孩子的成績也絕不會受影響』!」那 一刻我才明白母親的心意,感動落淚。自我出生 以來,母親每一天也為我的幸福而祈求,從未間 斷。「子女是父母持續信心的原動力。自己遇到 問題猶可默默忍受,但當煩惱牽繫到子女時便忍 無可忍,惟有拼命唱題。我一直很感激我的女 兒,沒有她我便不會成長。」每當部員面對有關 子女的問題時,母親也會如此鼓勵她們。她的努 力絲亳沒有白費。 小學時代我是學校頒獎禮的常客,升中後也一直 保持着良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多年來目睹 母親講述佛法和鼓勵戰友,使我對此佛法的確 信與日俱增。在信心上她是我的明燈,偶爾我碰 到挫折感到絕望,她會先跟我唱題,然後用一節 御書鼓勵我,待我心情好一點再一起唱題。高考 放榜未如理想,我放肆的大哭了,母親沒有絲毫 責怪,一邊擁着我一邊說:「來一點風雨也是好 的,若一切得來太易,那只是順境,說不上是勝 利……」就這樣,我和母親訂下目標,每天唱題 五小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各自完成一百萬遍的題 目。

雖然最終未能入讀心儀的法律系,但題目使我變 得更有勇氣和智慧。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後, 我醒覺到要令人幸福必須實踐廣宣流布,於是 比以前更投入學會活動,又主動跟同學講述我的 信仰。每天早上,我會先和母親唱一小時的題目 才上學。在剛過去的學期,我在學業上面對很大 的挑戰,自己在不知情下選讀了很多被公認為「 爛grade」(很容易很低分)的科目。一心希望主 修英國文學的我,萬料不到此科的成績最為「驚 人」。記得期中接獲首份課業時,我感到無比沮 喪和氣憤。我心想:無論在學業上、信心上,自 己一直全力以赴,此刻卻一再遭受挫敗,就好像 跟別人宣告:「潘卓琳就是如此不濟!」 我不敢告訴母親,只是把御書〈三澤抄〉重新看 過一遍。母親常說:「越是會成長的人,面對的 阻力便越大。大聖人在〈三澤抄〉裏教示,第六 天魔王唯恐佛的勢力在自己的領土擴張,所以命 令眷屬發揮力量,使正法行者苦惱。『若再不 成,我當親自降凡,化入國主身心,試之以威, 焉得不能制止之耶!』(〈三澤抄〉‧御書1570 頁)能與第六天魔王交手,你應感到榮幸才對, 因為它的出現證明你是正法行者。咬緊牙關吧! 一定要擊倒第六天魔王!」我一邊唱題一邊吶 喊:「不能再令母親失望了!一定要取勝!」最 終我取得滿意的成績,並找到合適的主修科目 ──比較文學。母親甚感欣慰:「終於看到成果 了!」一直很想完成一件讓她感到無比自豪的 事。過往是有過小小的成就,但說不上是取得大 勝利。 現在長大了,多了一些經歷和磨練,凡事一定會 努力不懈,奮鬥到底,不令一直全力支持我的父 親與母親失望。我決意一定要以最好的成績完成 學位,並努力實踐廣宣流布,以報答父母親的 愛。

「父母能真心實意,一定會感動孩子的心。要最大 限度地想着孩子。這會銘刻在孩子的心裏,長大以 後一定會起作用。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愛』。」 《人生的座標》

5


文:潘健燊

潘健燊 -畢業於英國巴斯大學 -主修市場學

友情篇─ 苦樂與共,上的友情 6


給好友Maurice的一封信 吳文曦同學: 哈哈!自從中學畢業後,很久沒有這樣稱呼你了。還記得第一次與你見面是在中三的那一年,當時我們在學校的花園一 起參與Western Culture Club的商量會,你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一位活潑好動的男孩,而且很喜歡說話!轉眼間,我們 已經認識了整整八年。你再不是當初那位大癲大肺的男孩,而是一位成熟和有思想的青年。大概大家的人生經歷豐富 了,看事情的眼光也變得不同。 後來,我們在補習社內重遇,慢慢地開始了對話。每一次跟你聊天也有一種很令人愉快的感覺,漸漸地大家對彼此的信 任也強了,感情也日益深厚。後來知道大家都對網球有濃厚興趣,便決定一起學習和切磋球技。每次打完球,我們也會 一起吃飯,一起暢談,那一段段的心靈對話直到現在我還有很深刻的印象。溝通和了解是一段友情的關鍵,經過長時間 的相處,大家加深了認識,而且開始無所不談,由身邊的趣事,談到學業,家庭和感情的煩惱。記得有一次大家為了參 加學校的聖誕舞會,在學校裡找了位老師去指導我們一班同學,大家跳得興高采烈,一跳便跳到凌晨時分。那晚的天空 星星多得很,我們整群同學躺在球場上看星,談人生,談理想。到現在,我仍會懷念那些珍貴的日子。說真的,我真的 很慶幸能認識你這位好友,與我一同分享了不少青春時期的快樂和煩惱,謝謝你! 中學畢業後,我們各散東西,去了不同的地方升學。自此,我們便少了機會見面。英國和澳洲的時間差異特別大,因此 我們平曰也很少機會能夠聊天。偶然我們會通電話或視像對話,每一次也有著聊不完的話題,一聊便是一、兩小時。記 得有一次,你跟我訴說自己和家庭的煩惱,亦有些解不開的心結。那一刻,我很想把我從佛法中得到的喜悅去跟你分 享,令你這位好友得到絕對的幸福。因此,我們進行了相識以來的第一次佛法對話,給你介紹了日蓮佛法這偉大的生命 哲學和一位改變了我的人生師匠池田先生。後來知道你在澳洲出席了第一次的座談會,我內心真的很感動,因為我清楚 知道你正向著幸福的方向前進。雖然那次座談會令你有一種「賣豬仔」的感覺,但是你願意出席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 事。縱使當時的你沒有立即發心,但是在往後的一、兩年我是經常有為你的幸福祈求,我真的很希望我的好朋友終有一 天能信受這妙法,使自己的佛性和無限生命力湧現。雖然我們在那幾年很少接觸,但我深信我們的友誼是沒有變淡的。 去年七月中,我大學畢業回港後,不久便找了一份工作。後來因為那份工作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所以決定辭職。離職後 終於有空閒時間去跟你再次聯絡。巧合地,你當時也剛離職,也得知你家庭在過去數月剛經歷巨變,因此十分苦惱。我 深感這次是一個很好的外緣去令你真正感受佛法的偉大,於是我們便再續數年前的佛法對話。正因為剛辭了工,所以有 空餘的時間去跟你懇談。很感激你沒怪我囉唆,亦很樂意跟我參加新佛講、青佛講和BBC(Big Boys Club男子部新朋 友暢談室),認識創價學會的和平哲學。看著你每次會後喜悅的心情,我感到非常安慰,我深信你一定能樂觀地去面 對和克服家庭的煩惱,轉換宿命的。眼見你的成長和轉變,我決定鼓起勇氣去邀請你加入創價這大家庭。怎料你竟跟我 說,你一直在等待我的邀請!你的順緣入信令我喜出望外,亦給了我無限動力去跟更多身邊的人進行佛法對話。還記得 你告訴我,你十分喜歡佛法的因果法則。另外,佛法令你明白到「願兼於業」這道理。亦即是說,今生所面對的困難是 自己在久遠以前祈願承受的使命。在今生挑戰苦惱,認真唱題和人間革命,便能轉換宿命,過著無悔的一生。 八年的友情絕不簡單,感激你能在我快樂和悲傷的日子伴我一起走過。我想最好去報答你的禮物便是將日蓮佛法這無價 的生命財寶帶給你,令你能在任何環境下也有著一顆充滿勇氣、智慧和慈悲的心,去戰勝人生路上一切挑戰。能有你成 為我的廣布戰友是我在2012年最喜悅的事,衷心希望我們能在往後的日子互相支持,一起在信心上大大成長!別忘記我 們在2013年要一起達成把日蓮佛法帶給你最愛的家人這目標,去建立一個幸福和樂的家庭!最後,給你送上池田先生在 《青春對話》的一段指導:

「下的友情——共享快樂的友情。 中的友情——相互鼓勵的友情。 上的友情——絕對的同志友情。」 讓我們以「上的友情」,一起在廣宣流布的大舞臺躍進吧!共勉之! 廣布戰友 健燊上

「幸福與和平不是宣傳而產生的,而是從友情深厚的一對一對話 中產生。社交不是一人與一人,而是一人與眾多人的關係。孕育 一對一的友情,需要時間,必須付出耐性。不管組織或是任何團 體,社交性質的網絡是無根的浮萍,友情的網絡方是真實的。」 《讓愛成長─新時代女性的箴言》

7


文:潘卓琳

受訪對象:蔡顯照、葉仲華 蔡顯照 -畢業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 -主修機械工程

愛情篇─ 情感真摯,步伐一致 8


「因為每天的單調無聊而談戀愛,這是逃避的做 夢。既對不起對方,也對不起自己。」《青春對 話》一直把師匠的指導銘記於心的蔡顯照(Sunny),對感情非常認真,他只會跟心儀的對象交 往。在2006年的暑假,修讀機械工程系的Sunny 由英國回港找暑期工,在機電工程署上班,邂逅 了他的妻子葉仲華(Giselle)。 當時二人獲編入同一部門,Sunny坦言初見太太 因其外表溫文爾雅,已對她產生好感,而Giselle 覺得丈夫外表端正討好。由於他們二人之間有共 同認識的工作伙伴,不時會一起午飯。一向健談 的Sunny面對心儀的女孩卻變得害羞,而太太卻 文靜不多說話。因此二人沒有真正的交談彼此認 識。原以為友情就此終結,想不到緣分才剛開 始。及後兩人透過網絡對對方的了解日漸加深, 並發覺雙方有很多共同話題和想法。 兩人於07年暑假正式交往。Sunny就留港短短兩 個月的相處時間,希望把最重要的一切與愛人分 享,所以邀請太太出席學會活動,適逢本部文 化節,她亦報名參與表演項目,後來更加入銀 河合唱團。Sunny一方面希望建立她對學會的認 識,一方面又擔心她不適應,幸好她得到女子部 悉心的照顧,一切都逐漸熟悉學會。Sunny最大 的心願就是和伴侶有同一信仰,一起組識創價 家庭,為廣布奮鬥。雖然如此,但他很尊重愛人 的個人自由,一直沒有強逼Giselle入信,只是 默默地為此拼命祈求。Sunny回英國後,Giselle 也沒有停止學會活動。一天兩人在談長途電話之 際,Giselle忽然表示她剛填表入信,使Sunny十 分感動。

為甚麼Giselle會肯跟Sunny入信?「因為愛一個 人就要愛他的全部。」她堅定地說,「若大家有 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便多了共同話題,在生活 上更能互相配合。」相處日久,難免會出現分 歧,他們如何解決?二人異口同聲表示:「無限 量包容。」婚後,大家忙於工作和進修,Sunny 更忙得不能抽身。整整一年內兩小口很少約會 享受「二人世界」,太太對此會略有微言,但 Sunny總是用甜蜜的話語逗她開心。後來Giselle 明白一段長久的戀愛並非建基於物質或時間,要 維繫一段感情,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在追求共 同目標的路途上一起成長。池田先生說:「受『 喜歡』這樣的心情所左右,一心想構築屬於兩人 的世界,還不如學習對方值得尊敬之處,藉以提 昇自己,才算賢明。」 雖然Sunny的心思和時間都分了給工作、學業和 信仰,剩下給戀愛的不多,但在他心中,太太永 遠是第一位。池田先生在《青春對話》裡有這樣 的指導:「因為對方的存在,自己要更用功。」 Sunny預計,未來十年要在職場上拼搏,將會是 人生中最繁忙的日子。待自己有一定的經濟基 礎,便會分配較多時間陪伴家人。兩位最希望 跟對方說的一句話是甚麼?Giselle:「辛苦你 了。」Sunny:「多謝。」所有愛意、包容及尊 重融入在這兩句短短的說話當中。在此祝願他們 早日組織一個壯婦男女四者皆齊、幸福和樂的創 價家庭。 「對於夫婦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謝之心』和『 共 同的思想 』。本來是兩個陌生人,現在決定了要一輩子生 活在一起。作為這個共同體的『 責任 』、『 信賴 』 和 『 相互鼓勵 』,會自然地成為把兩顆心聯在一起的美麗而 牢固的紐帶。」 《人生的座標》

9


文:梁偉鴻、吉村廣子、張凱盈、羅偉柏

SD Voice is very glad to interview two graduates of Soka University, Hiroko Yoshimura (Soka University in America 2012) and Hikari Sam Leung (Soka University in Japan 2011). Let them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t Soka Univers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entor!

梁偉鴻(Hikari Sam Leung) -Graduated from Soka University in Japan -Major in Translation

吉村廣子(Hiroko Yoshimura) -Graduated from Soka University in America -Major in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師匠篇─ 啟承師弟,成就創價 10


Q1: Why did you study at Soka University?

Hiroko: As soon as my mom learned about the plan of establishing Soka University in America (SUA), she told me that I shall study at SUA. Ikeda Sensei always tells us that as a world leader,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peak English and know the world. As I left Japan for Australia to get ready for SUA, my mom’s dream became my dream. By the time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strongly determined to study at SUA. Hikari: Well, my reason was simpler. I am always fond of Japa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at’s the reason I picked Soka University in Japan at first.

Q2: What did you gain from studying at Soka University?

Hiroko: Besides knowledge, I learned taking leadership, caring for others, managing my time and effectively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I developed my principles and values, which guides myself to the kind of life I would like to liv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Hikari: Friendship and trust, these are also found in the slogan of SGI-UK(‘Trust through friendship, peace through trust’.). I agree no more with that. Peace is based on trust and trust is through friendship. It is proved by the extensive exchange programs offered by both Soka Universities.

Q3: Do you think we need a mentor in our life? Will it make a difference if you have not met Sensei?

Hikari: I think this passage explains really well. “The role of the mentor is to point toward an ideal and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ts achievement, while the disciple strives to realize this ideal on an even greater scale than has been achieved by the mentor. The shared ideal, and the shared struggle to realize it, create a profound closeness in the lives of mentor and disciple--what Buddhism describes as the ‘oneness’ of mentor and disciple. This is the lifeblood of Buddhism”. Hiroko: You definitely need a mentor in your life, not necessarily a religious mentor, so that you have someone to look up to and to make that person your role mode, hence you can always make progress in your life and become a greater person.

Q4: Can you recall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 or incident with Sensei?

Hiroko: Regarding to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 I had an honorable opportunity to see Sensei in person in the Entrance Ceremony of Soka University 2008 in Tokyo. Seeing Sensei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felt great joy and overwhelmed at the same time. Sensei constantly told us to give our gratitude to our parents and to accomplish a greater good in society. Sensei made a very firm and powerful speech. Even though he was at an elderly age, he tried his very best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At that moment, I determined and promised Sensei that I will accomplish something that Sensei would be proud of sometime in my life. Hikari: A message from Sensei: “Whatever happened, I hope you do not give up faith in the Mystic law at anyhow. If you are not defeated, it is already the proof of your practice”.

Q5: Do you feel loved by Sensei?

gratulate us. I was surprised to see so many gifts from Sensei. I constantly feel his incessant and unconditional love to his SGI daughters and sons whenever I am and wherever I go. Furthermore, I believe that his love extends to non-SGI members. From anecdotes and stories that I heard, he cares and loves every single person on this planet, tries to encourage and bring out their Buddha nature for their happiness.

Q6: So do you think you love Sensei?

Hiroko: Of course. My love for Sensei is a mix of respect and admiration. I love him because he is the one who has been guiding me how we can live our lives to make ourselves and others happy. I love him because he cares so much for me and other members. I love him because he has a big hope for our future. Hikari: Yes! I love him. Without him, there would not be Hikari in this life time. One way to show my love for him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Q7: Some non-members feel that the “love” between members and Sensei is fanatic, how would you explain that?

Hiroko: I understand that many non-members often misunderstand that SGI members treat Sensei like a Buddha or a God, as SGI members respect him and admire him to the extent that we strongly follow his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I think our great sense of respect can be understood by non-members by explaining the great things he has done (such as creating the bridg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and by telling his sincere care towards anyone he meets. Hikari: Most people respect Sensei because he is grea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people encouraged by him in person. However, I can see some of them “praise” him like a god. This is what Sensei does not wish. I remember years ago I watched the Headquarter meeting video in Japan. It captured a scene that Sensei was playing the piano though he was not perfect. He even admitted that he lacked practice. This is one of the evidence that he is as human as us and not godlike. His spirit of encouraging members is what we have to learn. He is our mentor but not a god.

Q8: Some members are not as fortunate as you two who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ies founded by Sensei. How can these members feel the love of Sensei? Hiroko: Writing to Sensei. Because he is open to everyone, willing to hear your happiness, sufferings and struggles. If you write to him, he will always respond you by giving you snacks, files and folders. Hikari: Surely by reading his books. Sometimes you need time to assimilate what he means, and then you can feel his love and concern.

Q9: Have you ever written to Sensei? Did you report your victories? What did you report? How did you feel?

Hikari: I think he loves me, this love also extent to other members Hiroko: I have written to Sensei numerous times. Every time I write and non-members. to him I share my struggles as well as victories. For example, when I Hiroko: Yes, I do, especially when I was at SUA. I felt that the camgot my job in Hong Kong, I wrote him a letter, he immediately replied pus is filled with Sensei’s love. For example, in the beginning of me saying “Congratulations.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 heal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Sensei requested two things for please send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 students. The first request was to serve international meals at the cafeteria so that overseas students will not miss the food from their Hikari: Yes, I reported him when I gained the scholarship from home countries, also, students can enjoy varieties of dishes from Queen’s University.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writing my next victory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econd request was to build bathrooms in to him. I think he will be happier than us when we write him a victory each dormitory room so students can enjoy their private bathroom. report. Being victorious at where we are at is the noble mission of Moreover, each room was built spaciously, allowing students study all Soka graduates. in their rooms comfortably. I also feel Sensei’s love whenever I receive encouraging gifts from him. For example, Sensei prepared snacks for us over 3 nights in 「所謂師弟,弟子要竭盡所能侍奉師匠。做弟子的要好好 every mid-term and final examination week, so as to encourage stu- 充實起力量,成為偉大出色的人材,以此來報答師匠!向 dents who were studying late. When I graduated from SUA in 2012, 師匠報告勝利的喜訊啊!」 Sensei even ordered special files, binders and photo stands to con-

《給妳希望勇氣和幸福365日》

11


大自然篇─ 依正不二,相依相存

文:何炫樺

何炫樺 -就讀於香港大學 -主修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 -副男學生部長 小弟現修讀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回想兒時參加童軍活動,早 已跟大自然建立感情,所以於大學亦選修此學科。近兩年更有機 會到不同地方野外考察,如到菲律賓觀察海豚和到印尼觀察科莫 多龍。兩次考察讓我發現香港的保育意識跟其他地區真的大不 同。當地村民雖然要為兩餐努力工作,但亦同時反思會否影響環 境,思量如何在不影響生物生活之前提下,維持自己的生計。反 觀香港近年竟出現雀鳥和青蛙聲音滋擾之投訴,正是抗拒自身環 境的表現,也許這是城市化令人減少接觸自然所致。而我相信唯 有懷抱正確的生態哲學觀,才可使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重回正軌。 佛法中「依正不二」的觀念最能反映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池田 先生於《眺望人類新紀元》中提及佛法所講的「依正不二」原 理:「明確主張人和自然不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 如果把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分開對立來考察,就不可能掌握雙方真 諦。」「正報」與「依報」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將「正 報」視為人的生命,那麼「依報」就是指人類的環境,但兩者是 「不二」的,兩者在宇宙生命中是「一體」。我們與自然既是分 別的存在,但同時若兩者不是相互依存的話,又不會存在着。可 以說,人的存在絕非絕對的個體,而是在某些特別「條件」之下 形成存在的。而某些特別「條件」也許就是我們的大自然。如果 人與自然是一體的話,你還會去傷害她嗎?

日蓮大聖人佛法強調在「依正不二」這關係之中,是以「正報」為 主的,人的一念能改變周遭的環境。而甘地亦曾經說過:「地球完 全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但無法滿足大家的貪欲。」現時出現的環境 問題,都是由於大家的貪欲與過度消費所致。社會中明顯存在着錯 誤的自身與環境關係的觀念,人類也在自身環境中扮演着錯誤的角 色。要解決我們所面對之環境問題,必須返回正確的價值觀之上, 以「少慾知足」的態度大力減低過度消耗。由此方向出發,每人 都必須徹頭徹尾地變革自己的生活方式。若果大家都安於享受消 費,人類或許於未來十年間,面對有史以來生命中更嚴峻的挑戰 與考驗。

近年看到香港生態環境受 到破壞,令我十分痛心, 無力感也十分大,不知 延伸閱讀 《眺望人類新紀元──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錄》2000版本,頁 應怎樣做才能真正改變 世界。但正如池田先生所 38 - 44。 說:「一個人偉大的人間 革命,不但可以改變一國 的宿命,進而能改變整個 通過「與自然交流」,可以看到真正的自我,看到人和生 人類的宿命。」從一個人 命。自然是一面「鏡子」。自然是不動的,而自己是始終 的改變,繼而影響身邊的 在活動的。自然是不變的,而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通 人多一點愛護環境,一個 過自然這面「鏡子」,可以仔細看一看自己的內心,看一 一個傳達開去,深信一定 能改變現狀! 看人的本質和生命的廣闊。

《人生的座標》

12

愛自然,亦是愛自己吧。


文:李思敏

黃嘉麗 -畢業於英國赫爾大學 -主修會計 -港島三本部柴灣支部環翠地區女子部區長 -銀河合唱團主任 -香港大學大學會副委員長

學會篇─ 原點於心,持之以行 在學會裡,很多會友都是身兼數項役職,在各組別所面對的人和事都不 同,若在信心修行上沒有對學會的熱愛,稍有挫折、困難,便容易退 轉。在芸芸學生部成員當中,嘉麗就是其中一位以師弟不二精神投入學 會活動、以廣宣流布的心和愛去鼓勵身邊人的人。 嘉麗自小父母離異,母親因鄰居的折伏而入信,天真爛漫的嘉麗便跟隨 媽媽出席學會活動,更加入了開心合唱團,開展了創價之旅。逐漸長大 的嘉麗,肩負起不同的使命,多了不同的想法。中三那年,為了不被人 看輕,嘉麗在學業上不斷奮鬥,屢創佳績。同時,也發現自己的聲線很 適合唱歌,本來在銀河合唱團疏於練習的她,因為對唱歌的熱愛重新投 入學會活動。 在學期間,嘉麗有感學生的思想很重要,正正掌控了社會的命脈,所以 希望令同學有正確的價值觀,曾兩度參與校內學生會選舉。即使最終不 成功,嘉麗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失落,因為在過程當中,她已將學會的理 念與同儕分享,冀以實現池田先生曾說要成立大學會的心願。 不管在學業或信心上,嘉麗亦遇過灰心失意之時:不明白自己為何未能 當上負責人、猜疑自己是否未有資格培育後繼等。幸而當時得到前輩的 開解,讓她明白有此安排只是時未到,無需計較,亦不要介意自己的身 份,反而要更加努力做好本份。另外,她亦不忘前輩的教導,不斷反問 自己為何要勤勵信心。通過反思,返回信心原點,她明白到,自己的 信心原點就是家人──這麼多年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若非有媽媽的信 心,一家的宿命是不能轉換的。因此,當境涯低落時,嘉麗會想起媽媽 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都能一一跨過,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而且,經過不 斷的信心修行,體會到池田先生這麼多年一直為和平每天努力不懈地奔 波的心意,教嘉麗很感動,自覺起使命來。 那時,信心之苗還在栽培中,嘉麗遇過一些迷茫、疑惑之事,如還未了 解師匠的心意及學會的架構、擔心教學力不足的自己與其他會友合作有 難度等。幸而當時的支部女子部長給予她磨練的機會,讓她擔當會議的 司儀,從而慢慢了解開會模式;在銀河合唱團練習中,嘉麗常苦思技術 不足的問題,為提昇自己的歌唱技巧以避免影響整體水準而不斷改進。 漸漸地,經歷了直線活動的磨練、銀河合唱團的奮鬥,嘉麗多認識了學 會。在中五那年的暑假,合唱團的負責人鼓勵她參加學生部兩日一夜的 研修。研修中她感到很喜悅,雖然教學的內容較為深奧,但她對學生部 的感覺良好,認為學生部是知識份子的集結地,是直結師匠的好地方。 及後,經當時女學生部長引薦,當上本部副女學生部長,加入學習《御 書》的小組,與其他戰友一起學習,並矢言為不能入讀大學的人努力。 雖曾報讀城市大學及理工大學學位課程不成功,但她沒有放棄,繼續副 學士的學生使命,反之令她更投入學會活動。縱使三者(女子部、銀 河、學生部)參與情況參差,但她仍希望以最大的感染力去鼓勵他人, 並堅持出席學會活動,因為不知道哪一次的對話能鼓勵起他人,而且開 會時的學習可為境涯低落的她注入正能量。

因此,嘉麗凡遇問題總是勤唱題,或找前輩傾訴,不會令自己的不開心 超過一天。前輩指導她要把目標和使命看得更遠大,眼光要放在更長遠 的事上。「為人點燈,明在我前」,身處五濁惡世的社會中工作的嘉 麗,在學會內外,也以此指導作為座右銘,以師子的心努力工作,並以 鼓勵他人為目標。 最後,她決意要培育起學生部的後繼,因她謹記學生部的前進是師匠的 心意,所以計劃逐一家訪委員長及部員,與她們一起發揮廣宣流布的使 命。

我的生命不會枯萎 因為我時常為 從原點之地底扎根的 新鮮的信仰 而徹底活着 《讓愛成長─新時代女性的箴言》

13


14


總結

文:李思敏

愛,就是活生生的! 一系列的分享讓愛在眼前活靈活現,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愛,愛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湯因比博 士曾說:「沒有生命,愛就無法表現。」生命體之間的連帶關係讓愛在其間搏動著,所以它的 存在並不虛無縹緲,而是實實在在的在我們骨子裡。如何將愛實踐出來?這便需要佛法所說的 「慈悲」。《大智度論》指出給與一切眾生快樂(與樂)就是「慈」,為一切眾生消除苦惱(拔 苦)就是「悲」。簡而言之,佛法所說的「慈悲」,就是「拔苦與樂」的意思。「拔苦」是建立 於「同苦」(同感痛苦)的基礎之上。可是「同苦」並不等於「同情」。正如佛法即生活的道 理,沒有自身的人間革命,奮發自強的生命力就不能湧現,跨越一切痛苦。 因此,佛法所說的真正慈悲,並非傷感或安易的同情,因為這樣不會產生人生勝利的價值,不 能達到根本的「同一苦」,也不是「拔苦與樂」。佛的慈悲,是一種撼動人心,使人湧現「絕 對勝利的生命」的澎湃感情。「拔苦與樂」的勝利實證就是體現慈悲,是表達愛的不二之法。 愛,口講無憑,坐言起行! 三言兩語並不能表達愛的真諦,行動絕不能缺少。慈悲行,即折伏之意。要達到「拔苦與樂」 的最終目的,不止自身要取得絕對的幸福,也要為身邊的人努力,甘苦與共。在折伏過程中, 難免會遇到挫折,但戶田先生教導說:「有慈悲,就會產生智慧,要為這個朋友做些甚麼,只 要有慈悲,就會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智慧。」戶田先生又彷似看透我們的心,曾說道:「 對凡夫來說,是很難達到慈悲的境界。所以,凡夫要以『勇氣』來替代。充滿『勇氣』地,能 說出正確的就是正確,這行為與『慈悲』相通。這是表裡一體的,『勇氣』就是表面。」有著 獅子王之心的我們應無所畏懼,並具有與惡奮戰到底的「破折精神」,如御書〈御義口傳〉中 說:「大悲者,如母思子之慈悲。」(御書753頁)與大慈悲的師匠同心,就能湧現「拔苦與 樂」的力量。「師弟」才是慈悲的原動力。 日蓮大聖人在〈開目抄〉中教示,「無慈詐親,即是彼怨」,強調折伏是慈悲的行為。因為能 夠斬斷破壞對方生命的無明、從根底解救對方,才是真正的慈悲。展現愛,除了為他人的幸福 奮戰,開展折伏運動,就別無他法。通過折伏,讓對方明白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偉大,通過信仰 開啟自己生命的佛性;通過佛道修行創造積極幸福的人生;通過人間革命改變自身的宿命。 最後,引用印度哲學家拉達克里希南博士曾對SGI的青年說的一句說話:「各位為他人消除痛 苦與悲傷,給與他人喜悅──能達成這拔苦與樂的奮戰,『人間革命』就會開始。」你們又準 備好了嗎?愛,要及時!

參考資料: 《眺望人類新紀元》──愛和慈悲的實踐(P.470-475) 《御書與師弟》(上)──拔苦與樂的英雄(P.109-120) 《開目抄講義》(下)──第十七回-折伏(P.113-132) 《普門學報》第2期(2001年3月),〈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15


釘 書 打

作者 :龍應台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文:王文欣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算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眾多作品中,較為「低調」的一本 散文集,書中所寫的,不再是大是大非的論說,而是限於個人與兒子的生活 片段。可是,讀者並不因此感到沉悶,因為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著子女 或父母的角色,又或者兩種身份同時兼備──為人子女翻閱此書,不期然感 激父母養育之恩;為人母親忙裡偷閒捧著此書,可以此為借鏡,窺視這位知 識份子如何教育、愛護兩名兒子,讀到種種作為母親之苦與樂,引發共鳴; 為人父親無意中深度閱讀,自然更能懂得尊重和感謝所有女性,明白另一半 和子女的內心世界。 全書共二十一篇,作者在書的開首,回憶起十一歲時同班同學的悲慘遭遇, 以及台灣舊式教育之無情嚴厲和欠缺尊重,帶出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 間,讓他從從容容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作者的書名「孩 子你慢慢來」中用了兩個「慢」字,不是不希望兒子快高長大,現實社會瞬 息萬變,「慢」彷彿是一種罪,等著被時代巨輪淘汰,凡事皆講求「快」才 有效率;然而,「慢」對作者來說,沒有了「快」的繃緊,反而能使兒子和 自己得到更多人間和宇宙之間的愛──因為「慢」,才能無所遺憾看著小寶 貝的長大,像細賞含苞待放的花兒,不會錯失每一分毫的茁壯成長歷程;因 為「慢」,才能停下大腳步和伴隨的小腳步,一起欣賞沿途風景,觀察周遭 細微事物和體會到存在於大自然的法則,成為易於感動、感恩的人。 但願每一個孩子或成人,皆有慢慢成長、愛人和被愛的空間,不被盛行的速 食文化所吞噬呢!

Now Sh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

文:劉敏如

「唐山大地震」,大家對這事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很多人中學時亦曾以《唐山大地震》 一書作閱讀報告,即使有些人未看過此書也曾聽過。 這部電影由一家四口開始說起。大地震後,爸爸不幸死了,其後姐姐與弟弟被同一塊瓦礫 壓住了,母親必定要作出一個抉擇──救姐姐還是弟弟。一個決定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母 親一直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耿耿於懷,她把自己的骨肉視作命根。在兩母子離別那幕,深深 感受到那種不捨之情。 在現今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學業忙碌的時代,我們忙著跟朋友、同事或同學打交道,維 繫友誼,卻每每忽略了與家人最真摯、純真的親情,而這電影中多個情節則提醒我們親情 的可貴和重要。曾聽過一句話:朋友只是短暫的,分隔久了,很容易便會忘記彼此,而家 人卻是一輩子。無論自己發生什麼事,家人永遠都會在身旁支持自己,但我們不應把他們 視作理所當然,應珍惜眼前人。我對電影中母親所說的「沒了,才知什麼叫沒了」印象特 別深刻。 這電影的確值得一看,有空也看看吧!

16


作者 :也斯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文:何雪凝

《剪紙》

一月某個清晨,在巴士用手機上網,得悉也斯(梁秉鈞)老師離世的消息,頓感失落。雖然老師跟筆者不在同一學 校,亦互不相識,卻有著挺深厚的緣份,也算是筆者其中一位文學的啟蒙老師。2009年的香港書展,曾經向老師索 取親筆簽名,更大膽批評他的新作不夠平易近人。老師患病期間,筆者曾經在藝術中心書店碰到他正安靜地閱讀。 去年十月跟友人到電影資料館觀賞費立茲。朗(Fritz Lang)的經典作品《M》,見到老師和其親友坐在身後,想不 到那是最後一次遇見…… 老師在華人文化、文學圈內有祟高的地位,在研究、教學和創作的熱情教人敬佩萬分。這次要介紹的《剪紙》,乃 也斯老師著名的作品之一,又是筆者大學一年級時的課堂指定讀物。《剪紙》寫於上世紀70年代,書中兩個故事雙 線平行發展:在報社工作的喬被神秘男子苦戀;還有熱愛剪紙和戲曲、性情變幻莫測的瑤。論者指這本書深受西方 魔幻寫實主義影響,教當時的讀者眼前一亮。 對筆者來說,今天重看一些內容,體會更深,特別是喬的故事。喬在報社工作,收到男子用報章剪下的文字拼貼出 來的情詩。「這人恐怕沒甚麼惡意,或許是個孤獨而充滿幻想的人,沉默地坐在一旁,看著喬咬著筆桿沉思或是談 笑,心中有了感動,把她塑造成某一形象。當他在書上看到一些關於感情的字眼,就剪破書頁,斷章取義地寄給他 幻想中的對象吧!」這是作者(敘事者)對苦戀喬的人之第一印象。忽然想起自己的工作就是替客戶選取合適的新 聞,然後轉交另一部門的同事裁剪報紙、雜誌的圖文,兩者有點相似(不同的是,筆者公司的客戶事先表明要看甚 麼類型的新聞,實在缺少了思考和幻想的空間)。每天上班聽著剪刀揮動和紙張撕裂的聲音,既代表繁複沉悶的工 作,亦是絕望的歎息。被裁剪的報紙不會是完整的報紙,就像《剪紙》的引文所言,那個單戀喬的男子只是被她的 一面吸引,卻不了解她複雜脆弱的內心。另一個關於瑤的平行故事就恰好相反,相比喬的開朗跳脫,她的性情深不 可測,壓抑的情感在剪紙和戲曲《紫釵記》中釋放。「不過從你專心的神態,從你認真的臉容中,我可以感到你的 感情,洶湧地從刀尖匯入紙上,留在那些笨拙錯誤的剪紙的痕跡間。」剪紙不一定代表支離破碎,也可以追求完美 的過程。 兩段故事,就像一塊鏡子的兩面:既有對比(主人翁的性格遭遇),亦見統一(對人、愛情和溝通的探討)。文學 最重要的元素,還是人。這部敏感、細膩的作品,值得再三回味。筆者不才,在文學界沒甚建樹,僅以寥寥數筆以 作悼念。一生不放棄文學,乃對老師最大的報恩。

打戲

howing 《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文:潘健燊

這一刻依然風和日麗,又有誰想到下一刻噩耗來臨?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印度洋深處發生9.3級 大地震,引發30呎巨浪,進而引致海嘯,波及泰國、印度、印尼及馬爾代夫等地,死亡人數逾29 萬,災民多達500萬。海嘯一瞬間便奪去了無數生命,拆散了無數家庭。 《海嘯奇蹟》改編自其中一個遭遇海嘯的西班牙家庭的真人真事,主要講述一家五口到泰國寇立 過聖誕後遇到海嘯,由失散至重逢的經過。他們不斷掙扎求存,互相依靠,面對無情的海嘯,人 是多麼的脆弱和渺小,但這又正突顯親情的可貴。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非常震撼,充分表現出故 事主人翁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的無奈與悲痛,不禁令人心痛、心情沉重。海嘯過後,滿目瘡 痍,盡是頹垣敗瓦,當地人一直以來的溫馨家庭,一刻就給摧毀得體無完膚。縱使面對無情的天 災,但卻人間有情,劇中不忘展現人性的光輝,例如瑪利亞與兒子兩人雖然已經難保全身,但是 因為惻隱之心而冒死拯救一位遇害小孩,實在是「難」能可貴。最後他們一家的重逢,真的感人 至深,催人熱淚。 我們在身處的地方沒有遇過這樣大規模的海嘯或破壞力駭人的災難,有時候會令我們安於現狀, 遇到每一件事情都認為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一段辛苦建立起來的友情,可能很容易就因為一 句無心之失的說話,而弄到老死不相往來;回到家中遇著每天都可以見到的母親嘮叨自己時,很 容易感到煩厭……但是我們又有沒有想過要感謝每天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和事呢?明顯沒有! 或者下一刻,一個海嘯湧至,那時就真的後悔莫及。其實我們所遇到的、擁有的都有著獨特的價 值,要抱著「臨終在即」的心態,無悔地、感恩地過每一天。 回到家時,跟爸媽說聲:「我愛你!」晚間勤行時,亦好好感謝每天遇到的每個人和每件事。

17


們 友 朋 輕 年 給 」 「 載 角 連 主 新 的 代 時 -寄語新 第二回:面對煩惱(下) 聖教記者 v 也有人在背後說壞 話……。 SGI 會長 v 不要怕被說壞話,悠然 傲視即可,要貫徹正確與正義。再 怎樣了不起的人都會被說壞話。日 蓮大聖人甚至說,迫害自己的權貴 平左衛門尉等人是「日蓮成佛第一 之友」(〈法華行者聖蹟記〉.御 書 950 頁)。戶田先生緬懷大聖人 偉大的境界,呼籲:「絕對不必恐 懼敵人!一切只不過是造就自己、 使自己成佛的陰暗狂風。」不論別 人怎麼說,為了苦惱的人們,為了 痛苦的人們,讓我們斷然完成佛的 幾乎毫無意義。」絕對不要貶低寶 貴的自己,使心中佈滿陰霾。 聖教記者 v 當不如意事接連發生的 時候,往往會怨嘆「運氣不佳」之 類。 SGI 會長 v 這時候更要站穩腳步。 魔 的 作 用 就 是 在 我 們「 不 知 怎 麼 辦、無計可施」的時候趁虛而入。 朗朗唱念題目,以「放馬過來吧」 的勇氣去正面迎擊,魔就會一哄而 散。我現在正與德國國際學術機構 魏瑪歌德協會顧問奧斯滕(Manfred Osten)博士進行對談。大文豪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年輕的時候也曾為戀愛、就業、工

18

使命。 聖教記者 v 年輕女性的煩惱很多是 「跟別人相比後,為此悶悶不樂」, 對自己的容貌或性格等,覺得「那 人很不錯,我就不行」而喪失自信。 SGI 會長 v 這不獨女性,男性也一 樣。只是男人愛面子,不說出口而 已。女子部正在學習的〈一生成佛 抄〉中有此譬喻:「日夜計數鄰人 之財,無半文之得益也。」(御書 404 頁)。這句聖訓教導我們,撇開 自己生命不談,謀求一生成佛之道, 終究是徒勞。重要的是與別人相比 作而煩惱,就像現在的青年為就業 困難,工作不穩定等問題苦惱一樣, 挑戰青春的課題,吃過不少苦。他 還為自己的病痛、五個孩子都比自 己早逝等家庭的事情痛苦。但是歌 德不論如何都「生氣勃勃」地活著。 徹底活到底的大文豪,更將煩惱變 成創造的泉源,完成那樣壯闊的偉 業。人即使煩惱纏身,還是能夠「生 氣勃勃」地活下去。即使苦惱接踵 而來,還是能夠鼓起精神,全力以 赴做好現在該做的事情,創造只有 自己才能創造的價值。歌德曾說: 「只要有快活和正直的心,最終也 會達成目標。」更何況各位秉持妙 法這個至高無上的「絕對勝利的信 仰」。如果是青年的話,就要快活

之後不是悶悶不樂,而是發奮「我 也要努力」,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明 朗,奮發圖強。豪邁磊落的戶田先 生坦率地告訴我們,「年輕的時候 曾努力矯正自己卑怯之處」。能夠 肯定朋友的優點,這本身就是了不 起的心態。接著要自覺自己的優點 並大大地伸展它。就像「不改櫻梅 桃李各各之當體」(御書 818 頁), 櫻是櫻,梅是梅,桃是桃,李也有 李的長處,不必逞強。只要以原原 本本的自己,努力綻放自己的花就 可以。瑞士哲人希耳提(Hilty)指 出:「一切真正的財寶都蘊含在我 們力量所及之處,所以嫉妒或羨慕


地活!正直地活! 聖 教 記 者 v 池 田 先 生 引 用 御 文: 「苦悟其苦、樂開其樂,苦樂與共, 同唱南無妙法蓮華經可也」(御書 1189 頁),一再教導我們題目勝過 一切。 SGI 會長 v「苦悟其苦」──大聖 人的教誨多麼深邃,在教導我們只 要活著,就無法避免痛苦;鼓勵我 們要看清這一點,傲視苦惱。從信 心的角度來看,各種現象都可以當 做使自己成長的因。打破眼前一個 個障壁,可開闊境界,累積福運。 「樂開其樂」是指找出「真可貴!

真高興啊!」的喜悅,懂得感謝的 心。不論任何狀況都能從中找出喜 悅、能夠感謝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因為能把人生的「樂」與他人分享。 青年要唱念「苦樂與共」的題目, 無所畏懼,向前邁進。我敬愛不已 的人權運動家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Mandela)說:「嚴酷挑戰使我們 鍛鍊成鋼。」希望創價青年們在考 驗的搏鬥中,錘煉出金剛不壞的生 命。 聖教記者 v 折伏的時候,有時候朋 友會這樣說:「我沒有煩惱,所以 感受不到需要信仰(信心)」、「目 前活得還好,沒有感到需要煩惱」。

要折伏。《法華經》裡以「動執生疑」 的化導法,撼動以往的執著,導向 更高的層次。帶給青年希望與勇氣 的就是青年。青年向青年訴說哲學、 理想、確信。彼此談論關於人類具 有的偉大力量,這就是折伏。這正 是為了他人、為了自己、共同成長, 使世間洋溢活力的最偉大的對話。 聖教記者 v 去年年底,先生送給我 們一首和歌。 再接再厲 攀登廣布之山 自身力量 是無限的佛力 我們會更進一步發揮無限的佛力, 努力推動各地的座談會與青年講座

從青年的意識調查看到有將近兩成 的人回答:「沒有煩惱或擔心的事」。 SGI 會長 v 但是當換一個角度來看, 就會發現社會充斥著讓人苦惱或擔 心的事。我希望年輕的大家正視社 會上的苦惱,以青年的氣概真摯地 敞開胸襟,加深對話。這是〈立正 安國論〉展現的對話實踐。〈兄弟 抄〉中敘述:「身逢今天的亂世, 縱然自己身上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也會產生追求佛道的心志」(御書 1126 頁,白話),記載著感嘆社會 混亂的人們的情況。這與現代的樣 相相通。理應最敏銳的青年,如果 滿足於現狀,未來是黑暗的。所以

等,大力拓展人才的網絡。 SGI 會長 v 真令人高興,大家真的 很努力奮鬥。〈御義口傳〉說:「始 知我心是本來之佛,即名大歡喜。 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歡喜中之 大歡喜也。」(御書 824 頁)受持 妙法的青年團結起來,正是希望與 勇氣的太陽,要躍動這「歡喜中之 大歡喜」,燦爛地照亮全人類的煩 惱。我要將畢生貫徹廣布大願的恩 師的師子吼送給摯愛的你們:「我 熊熊地燃燒著為達成廣宣流布這大 煩惱的漫天火焰。願青年亦如是!」 (待續)

19


文:麥傲鈴、劉穎芝、李思敏

相同的姓氏、相同的年齡、相同的宗教、相同的文化本部、相近的名字…… 種種巧合把兩個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孩拉在一起,成為難得的戰友。 談起最初如何結識的時候,楚翹和楚盈都異口同聲說是源於對方的姓名。 在參與紫荊鼓笛隊的第一次練習時,兩個小女孩都發現對方的名字跟自己的很相似,由於當時很少人的 名字有「楚」字,加上剛巧大家的姓氏相同,令二人感到很有親切感。在分組練習時,楚翹和楚盈剛巧分到 同一組,一起參與長笛的部分,因而開始認識對方。 楚盈還記得在初結識時,楚翹是個很文靜、很少說話的女孩,而且沒有學過長笛,楚盈便主動打電話給 她,在電話中一起練習。除此之外,因為楚翹性格被動,使她主要擔任聆聽者的角色,但楚盈希望她明白 對話的重要,憑著與人對話的信念,決心帶動和鼓勵楚翹除了出席紫荊練習外,也要多出席其他學會活動, 如女子部和學生部的活動。加上紫荊每星期的練習,二人見面和相處的時間多了,也漸漸了解對方,變得熟 絡。 楚翹和楚盈從最初不相識,到現在已熟稔得與對方猶如一家人般。縱使在地域化前後,二人所屬的地區 不同,但友誼卻沒有受距離的限制,反之,除了參與紫荊的練習外,空閒時她們也會相約外出,一起吃飯、 看電影、唱卡拉OK等。在學業上,楚翹和楚盈在中學同樣修讀理科,有疑問時也會向對方請教,互相幫助; 在面對公開試時,便寫信聯繫和支持對方。這兩個小女孩不單是會友、朋友,更是難得的戰友,無論在境涯 高或低的時候,也陪伴對方一一跨過,楚盈和楚翹也笑言會向對方送上師匠的鼓勵和題目來支持對方。

張楚翹 (右) 就讀於香港公開大學三年級 主修英文教育 香港公開大學大學會副委員長

張楚盈(左) 畢業於諾桑比亞大學 主修食物科學及營養學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大學會副委員長

20


在生活上總會有境涯低的時候,楚盈說最重要就是互相支持。楚 翹和楚盈會在對方遇到困難或失落時,和對方直接對話,為對方送上 指導和鼓勵。楚翹還記得有一次自己忙於學業,不能出席紫荊練習, 她為此而對楚盈說「對不起」,楚盈很了解和體諒這位戰友的處境, 認為不需要說「對不起」,還送上了一句「加油」。或許旁人會覺得 這句說話沒有甚麼幫助,但對於當時的楚翹來說,這句「加油」已經 是最大的鼓勵。她倆在對方心中都是重要的朋友、戰友,遇到高興的 事情,會立刻想起對方,和對方分享自己的喜悅。因為有對方的存 在,亦因為有對方的支持和鼓勵,楚翹和楚盈無論境涯處於高或低 時,都會與對方傾訴,互相勉勵,一起努力堅持到底。 兩位小妮子並肩而坐,你一言我一語,娓娓道出如何一直互相扶 持,迎戰各種三障四魔,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信心成長。她倆共戰共勉 之情一下子展現了出來,成為彼此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人。可能熟知對 方已久,當問到楚翹、楚盈如何形容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她們都 顯得很靦腆。雖然第一次了解到對方眼中的自己,但其實彼此互相欣 賞之情早已在心裡萌芽。楚翹在學業上、練習上處事認真的態度早已 教楚盈學習,楚盈亦很感謝楚翹在紫荊鼓笛隊中一直支持自己、照顧 其他隊員。在楚翹眼中,醒目、敏銳、言行一致、不拖泥帶水就是楚 盈的性格,她能不斷給予人正能量,無論在境涯高或低時,二人都會 互相扶持。 2013年只是過了不足五分之一,她倆除了努力共同完成紫荊鼓 笛隊的唱題目標,各自也有一些目標:楚翹即將面對實習的挑戰,祈 求一切順利,有一個好的老師指導,在此祝願她在所任教的小學裡取 得更多實戰經驗,於畢業後也能遊刃有餘;而楚盈則祈求能找到新目 標,並能夠有智慧地分配時間,平衡支部、鼓笛隊及學生部的活動, 在此亦祝願她在信心上取得成長,繼續以一人立起的精神去鼓勵起身 邊的朋友。 最後,兩位小妮子在訪問當中曾多次提及「互撐」二字,一直以 來的共戰就是互相扶持,將難關一一跨過,在此祝願這對紫荊鼓笛隊 姊妹花在未來縱使荊棘滿途,也能繼續「互撐」,為對方加油、打 氣! 芋頭兵團指導 池田先生說:「組織當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所以我們能受到刺激而成 長。運動也是,只是獨自練習,不太能了解自己的實力。在人群當中 接受磨練,才會成長。把一堆未剝皮的黝黑的芋頭放進盆裏攪拌的 話,會因互相磨擦而逐漸掉脫表皮,變得乾淨。把人比喻成芋頭也許 有些不敬,但是人也唯有在人際關係當中才會獲得磨練。」 《青春對話I》

21


22


23


御書研

池田先生於《新‧人間革命》第六卷「雄鷹」一章中曾經 佛法的奧義,學生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因此,為加 入鑽研《御書》的部份,跟大家一起學習和討論。希望學 研習,作為守護學會的先驅,一起奮戰!

今次想引用〈諸法實相抄〉中的其中非常有名的一節,跟大家熱熱身。 御文:

「須勤勵行學二道,行學絕則佛法滅。 我以自行,亦復教化他人,行學發自信心。 若有力,雖一文一句,可為他人道之。」 (白話:應勤勵於行學二道,斷絕行學的話便沒有佛法,自己實踐同時亦教化別人。 行學應發自信心,有能力的話就算是一文一句,也要向人談及) 希望大家將這節御書銘記於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御書。 「須勤勵行學二道, 行學絕則佛法滅。」

「我以自行,亦復教 化他人」

「行學發自信心」

「若有力,雖一文一 句,可為他人道之。」

佛法在於行學,在於實踐 行學的人的行動中。通過 學習御書,按照大聖人的 教示實踐,就是佛法的行 學二道。

若只是為了自己而信心, 不是真正的大聖人佛法的 實踐者。令自己變得幸 福,亦令他人變得幸福, 才是自行化他的信心。

行學的基本就是信心。相 反,加強信心的就是行 學。「信、行、學」是信 仰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基本 修行。

透過自己的境遇,全心全意 地做折伏,即使是一文一句 也好,與他人談佛法的偉 大。

「信」就是確信日蓮大聖人的佛法。 「行」就是具體的實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人展開佛法對話、折伏等就是這實踐。 「學」就是學習,鑽研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是輔助「行」和加強「信」。 學生部的各位,我們一定要將《御書》的每一句銘刻於心。池田先生教導我們:「要正確地解釋 每一句《御書》。」希望大家都能透過每次學習,正確無誤地理解每一句《御書》,將其融入生 活當中,以我們的行動表現出來。 熱好身了嗎?我們為大家準備了每月的「御書研習室」,第一次就是學習〈諸法實相抄〉,想 了解更多這篇御書的背景及內容,歡迎參加Sunday With Gosho御書研習室(2月24日星期日 11:00am法樂),一起鑽研《御書》吧!

24


研習室

經對學生部說「你們不徹底鑽研《御書》,弄清大聖人 加強學生部的教學力,我們將會於每一期《學聲》中加 學生部的各位,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御書》,好好

拉近御書 《御書》,很深奧難明?總覺得離自己很遠?由今期開始的御書研習室專欄,我們以不同的形式, 如探討不同的生活議題、邀請大家分享與《御書》有關的感想等深入討論,務求以《御書》為根 本,令佛法融入生活當中! 池田先生指導:「每每在最艱苦時,只要徹底認真拜讀《御書》,就會湧現無限勇氣,打破內心的 陰霾,昇起不屈不撓的太陽。」日常生活中,經常拜讀、鑽研《御書》,當面臨各種困難時,將會 成為超越這些困難的信心。希望大家一起開拓希望人生的智慧泉源吧!

蔡潔欣 我是一隻獅子 香港理工大學 社會工作系三年級

何希舜 一本屬於自己的《御書》 香港大學 統計及精算學系一年級

「獅子王不懼百獸,獅子之子亦復如是。」 (〈聖人蒙難事〉‧御書1238頁) 在去年五月,水上SGI副教學部長擔當的教學 學習會中,解說「師子吼」就是:「吼者,師 弟所共唱之音聲也。」(〈御義口傳〉‧御書 782頁)當時我就被「師弟」二字壓於腦中, 直至會議結束也久久不能散去。我生肖屬羊, 性格像豬,這叫我如何想像自己是一頭獅子 呢?「師弟」又是什麼呢?眾所皆知獅子乃是 森林之王,牠的吼聲必定使其他猛獸懾服。著 名迪士尼卡通《獅子王》故事中,辛巴(Simba)的名字在非洲語言中就是獅子的意思,故 事印證著牠憑勇氣及自信,由被呵護的小獅子 變為獅子王。獅子之子一定會成為獅子。正如 這句御書教導我們要提起勇氣面對困難及指出 「師弟不二」的精神,師匠如獅子王,而獅子 之子則如弟子,只要我們懷著充滿勇氣的獅子 王之心,與師匠一同唱念妙法和發揮奮迅的行 動力,就必定可以衝破任何困難及撼動他人。 各位獅子,是時候奮起了!

在上月舉行的學生部唱題會,因負責人的鼓勵 下,我買了《御書》,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御 書》。池田先生曾教導《御書》就是寶劍,而每 位劍士修煉時亦只會使用自己的劍。所以擁有自 己的《御書》,繼而認真學習,對於我來說是一 個決意。說起來,入信十多年,卻沒有認認真真 地拜讀過《御書》,甚至連拿起《御書》來看的 念頭也沒有。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知識越來越 豐富,而見聞亦越來越廣的同時,信心卻像是越 來越薄弱。此刻,我清楚明白到認真拜讀《御 書》的重要性。如果對信仰一知半解,不單連自 己也說服不了,更遑論進行廣宣流布。學生部是 學會未來的棟樑,廣宣流布的重責就會交付到大 家身上,所以學習《御書》是很重要的。池田先 生對學生部的其中一個指導,就是要大家好好學 習《御書》,還說如果學生部不鑽研《御書》, 那麼學生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由這句話可見學 習《御書》的重要性和師匠對學生部的期望。身 為學生部,是最有條件學習《御書》的一群。我 們應該把握我們擁有的青春,下定決心認真拜讀 《御書》,日後才能為廣宣流布作出一點貢獻。 希望大家經過會館的販賣部時,也能夠像我一樣 踏出學習《御書》的第一步,買一本屬於自己的 《御書》。 25


大學

HIGHL

學生部開學飯

1月12日晚上,全體學生部在旺角褔苑舉行了開學飯。各間院校的部員聚首一堂,共聚晚餐,各院校的負責人亦準備 了小心意鼓勵部員,為新一學期打打氣。

唱題會 6/1 26/1 29/1 30/1 4/2 6/2

綜合小組 全體學生部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及港大專業進修學院

各院校也舉行了唱題會,以唱題為根本,與部員一起定下唱題目標。唱題會中亦有懇談與學習環節,分享大家的體 驗,鼓勵身邊的每一位部員。在2013年裡,各院校會繼續努力,向著目標出發。

26


學會

LIGHT

香港科技大學 BBQ 部員會

香港城市大學部員會

1月25日晚上,香港城市大學大學會在校內舉行 了第一次的部員會。當中學習了《新世紀月刊》 「世雄的大學會」,讓部員對池田先生成立大學 會的心意更加了解,更有魔術表演,令氣氛更加 高漲。在懇談環節中,大家都彼此加深認識,更 探討了如何在院校裡做折伏。部員之間亦加深了 認識,大家都期待著下一次的聚會。

香港科技大學大學會於2月2日,在西貢舉行了 BBQ部員會。事前大家齊齊到超級市場挑選食 物,了解彼此的飲食習慣。當中除了玩了一些小 遊戲以令氣氛更高漲外,女學生部委員長更分享 了一月份《新世紀月刊》刊載的「世雄的大學 會」的讀後感,與眾人一起互勵互勉。另外,大 家更決定了下次部員會的活動,期待甚殷。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 Cross U Meeting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大學會 在2月5日舉行了「CrossU」部員會。當中學習了《新 世紀月刊》「世雄的大學會」一章,了解池田先生成 立大學會的心意及對學生部的期望。接著,學習了池 田先生的書法「正義」二字的背景,而我們更一同揮 毫寫揮春,為來年定立新決意。會上更有三位部員第 一次出席學生部活動,大家亦很投入今次的活動。

27


一 念 素 食 ──

創辦人的人生哲學觀

文:胡芷菱、胡鎮熙、羅偉柏

12月26日學生部戶外日有幸在香港大學的「一念素食」(Bijas)進行午膳。「一念素食」是全港 大學首間素食餐廳,一時成為各大報章雜誌爭相報導的餐廳,而早在12月初《學聲》便和老闆之一 凌浩雲Howard進行訪問。Howard毫不吝嗇的分享他的心路歷情,顯現他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

一念:身心與環境健康的開始

用回收的羽毛球製成燈罩 美味的一頓素菜

素食其實與人的身、心及環境有密切關連,想達 到身、心及環境的健康要從一念開始。「一念素 食」的英文名“Bijas”其實是梵文,意味著內心 的種子,種子結出甚麼的果就在於我們自己的一 念中具備甚麼的因。餐廳的賣點是其「覺醒自助 餐」,客人按選取的食物的重量收費,吃多少, 付多少。取名「覺醒」是因為希望客人能在拿取 食物時注視自身需要,珍惜食物。並且期盼在每 天營營役役的生活中,能夠懷有感謝天地、耕作 者和烹調者之心,慢慢去嘴嚼食物,享受此瞬間 的食物。此外,Howard認為茹素可達到淨化身 心的作用,「茹素便是健康」。除了身心健康, 茹素原來也是善待大自然的表現。動物的生命週 期比植物長幾十倍,所以茹素比食肉更環保,能 減少對食物鏈及自然作成的破壞。 「一念素食」與佛法「色心不二」和「依正不 二」的道理共鳴。肉體和精神的健康是密不可分 的,自己的生命與眾生和與周圍的環境也是互相 依存。而愛護自己和自然其實是由自身正確的一 念開始。

愛護弱勢社群 樂善好施的Howard在工餘時間喜歡做義工,因 為他相信只有深入社群才可以了解社會需要。一 28


次探訪聽障家庭的經歷對他的事業有深遠的影 響。 在這個聽障家庭裡,家人嚴禁運用手語,要透過 讀唇來溝通。因為香港社會裡,平常人是不會學 手語來遷就聽障人士的。這漠視聽障人士的文化 令在美國讀書的Howard無法理解。在家訪中, 這聽障家庭總是面帶笑容。原來每當不明白他 人的說話時,他們便會報以微笑。其次,在探訪 時,當Howard的杯子放在枱邊時,有聽障的男 孩便立刻幫他把杯子放好。其後Howard亦發現 因為感官補償,聽障人士的味覺比平常人強。商 業觸角敏銳的Howard察覺這三種才能可使聽障 人士在飲食業大展身手。 雖然社會不重視聽障人士,但Howard透過與聽 障社群接觸的緣,開辦由聽障人士主導的社企餐 廳「樂農」和「一念素食」。結果,餐廳很快便 大獲好評,上了軌道。Howard尊重每一個人, 相信櫻梅桃李,各展所長的道理。他認為聽障人 士不需要別人的施捨,只需要一個合適機會,他 們便能發揮使命,肯定自己。

Howard(右三)與香港大學大學會代表合照

Bijas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咖啡

創造最大價值 領袖必須高瞻遠矚,洞悉事物的本質,不斷創 造最大價值。Howard採用的商業模式是3個 P(People, Planet and Profit)即重視人,環境和利 潤。商業並非只為了掏金,他精闢地指出只要做 好自己,關顧別人,金錢等利潤便會隨之而來, 「樂農」和「一念素食」便是最佳例子。 此外,要創造最大價值就要自他也成 功。Howard領略到「用人不疑」為拓展事務的 重要元素,若不把公司的營運放下,必定分身 不暇。故每次成立新公司時,Howard都會放膽 讓員工參與管理,積極培養他們,自己則從旁 擔當指導者的角色。此舉不但令業務持續發展, 更令員工視公司為自己的家。Howard不但培育 自己的員工,更會成就商業對手及離開的員工。 只要企業和員工的使命都能產生社會效益,便有 共同目標,門戶之見就可去除。他不但成為他們 的業務導師,更邀請他們到鋪面和廚房參觀。他 說:「從一開始,我並不擁有什麼,就因為不擁 有,空間就會更大、更闊、更高,而人的心也更 開心。」

結語 對即將成為社會領導的各位學生部,Howard鼓勵要「善用因緣」。明瞭 因果法則,把握緣份所帶來的種種機遇,便能活出充滿「生命力」的人 生。 背景

Howard Ling 凌浩雲 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食物科學學士畢業,回港後 任職雀巢公司,後於中文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 士。除了「一念素食」,Howard亦經營著名素 食餐廳「哈佛提素」(Harvester)和「樂農」。此 外,他亦擔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企商務中心 顧問。曾任香港創價幼稚園家長教師會主席。

一念素食 (Bijas)

地址: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逸夫教學樓地下

2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