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Days & 4 Cities

Page 1

Architecture Experiences in Summer 2007 Notes For

30Days&4Cities

Photographed Written& Designed By

S.Shadow

Oct 2,2007

30Days&4Cities


2007年09月04日 23:26 我在博客上写道

走,就是走。 看到很多预料之外,放弃很多意料之中。 遗憾与惊喜。 就是旅程。

彼把一天拍摄的照片导进硬盘里。不过 时的我正在上海空气浑浊的网吧里,

Photographed Written&ned By Desig

S.Shadow

07 Oct 2,20

es 个 i 市 市 t i 城 城 C 个 4 四 四

&

ys a D 0 3

和 和 天 天 十 十 三 三

记 笔记 验笔 体验 筑体 建筑 季建 夏季 年夏 22000077年

Notes For

Summer 2007 in s ce en ri pe Ex re Architectu It’s more than a Journey......

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却恍若 隔世。地理位置的转移,让人心下惶惶不知所 处,而这种漂泊感恰是构成旅行的意义的基本 所在。 我知道,对于四个城市来说,三十天实在 太短。但是对我来说,这三十天几乎意味着整 个夏季。出发之前我就深知,这场期待已久的 旅程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游山玩水、放松心情, 甚至建筑观摩或城市认知,它包含了停顿以及 前行、开放以及自闭、平静以及追求刺激等等 诸多互相矛盾的意义,以至于我因为无法弄清 它们而不能明确这趟行程的真正意义。 几天前重看大一结束时所写的认识青岛报 告,实质上记录或者书写的心态仍具有一定的 连贯性,就如同两篇文章的题目同样涉及了时 间和地点。我并不愿意把它们称作报告,我宁 愿所有的文字和图片是对在路上的那一段时间 的交代,是我与这些城市,这些建筑以及身处 于其中的我自己的独白或者对话。

尽量回忆。尽量记录。慎防遗忘。

30Days&4Cities

1


行·记·Travel·Mark 行程地图。。。。。。P3

非建筑·路途·Non-Architecture·The Road

城市·印象·City·Impression 北京城。。。P 7 苏州:原看一片黛色的屋顶。。。P 10 上海滩。。。P 8 南京:破碎的肃穆。。。P 11 北京v s.上海:一个是封面,一个是封底。。。P 9

建筑·并置·Architecture·Apposition 博 物 馆 。。P13~14 园林。。。P15~17 改造项目

传统民居 新建住区 城区

陵园 青浦新建筑 同济大学

建筑·体验·Architecture·Experience 苏州博物馆新馆 拙政园 红坊创意产业园

Contents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馆

非建筑·远方·Non-Architecture·Distance

30Days&4Cities

2


北京

颐和园

Aug19 to Aug31

奥体中心 SOHO现代城 清华大学

中国美术馆

什刹海

中国电影博物馆 长城脚下的公社

德胜尚城 首都博物馆 北京天文馆 798

左右间Cafe 北京大学 总统府 南京1912

明孝陵中山陵

南京

Sep7 to Sep10

苏州

Sep10 to Sep16

灵谷寺

北寺塔 留园 平江街区 山塘街苏州博物馆 狮子林

上海 同济大学上海博物馆 外滩

静安寺

中央美术学院

拙政园

周庄

网师园

虎丘

Aug31 to Sep7 & Sep16 to 18 愚园路山阴路

红坊

建业里

田子坊徐家汇天主教堂八号桥

新天地陆家嘴

青浦

行·记 Travel·Mark

30Days&4Cities

3


非建筑·路途 Non-Architecture·The Road

阿术 》 里 说 : 旅 行 能 催 人 思 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

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 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 声音。 旅行是矛盾的概念。生活在实体 的意义上更动荡,而在精神的意义上 更平静。 是身体的漂泊,和心灵的停顿。 我们总有无数理由热爱在路上的 生活,脱离了惯常的环境和人群,面 对陌生的、萍水相逢的景物和人们, 我们就仿佛是忘记了日常的琐碎而重 新和本我进行对话。于是,我始终认 为旅行是 一个人的事情 。放弃语言的 权利,忘记倾诉的欲望。 路途没有故事,因为没有情节也 没有人物。 所以能够描述路途的,只有片 断。

苏州明涵堂国际青年旅舍 2007/9/16 9:21 明媚的早晨,四人间里的光有油画般的立体感。

30Days&4Cities

4


地 铁 里,所有的人 都在赶路。我 停下来拍照。

非建筑·路途 Non-Architecture·The Road

很代和命运里随波逐流; 多时候,我们必须在时

但是同样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 决定自己要保持什么样的姿态。 不一样的姿态拥有不一样的 眼睛,不一样的眼睛发现不一样 的世界。

凌 晨 三 点,所有人都 在沉睡,我到 达南京。

火远

车,永 是 路途的另一个解 释。没有汽车的 颠簸,没有飞机 的速度,刚刚好 可以看够路上的 风景,不管那是 不是真的可以称 得上风景。 并行的铁轨如影随 形,默默去往共同的远方

火车上的泡面是最 好吃的泡面,火车上的故事 是最好看的故事。 你知道有多少事情因为 它在路上而看起来不同?而 原因并不在于我们故作多情

通工具以及住所,不停行走以及短 苏州明涵堂国际青年旅舍,紧靠山塘 暂停留。很久以后我所看到的建筑 街,一期有很大的活动室和小庭院,二期有 只是留在了照片里,而无关乎建筑的路途, 可以看见水池的回马廊,以及面对山塘街的 是永远停不下来的姿势。 二层露台。 遇到香港人和宁波人,陪她们逛苏博。 在店门前的空地上燃放烟火,分给不知名 的大家,光芒照亮我们的脸。 北京贝图书店。无 遇到不同的人。其 之所以喜欢青年旅舍,因为它的气氛,与 论行程多么繁忙,都希望 实,我是遇见了不同的生 陌生人短暂相处的快乐,在活动室里摊开地图 有这样的时刻 活。 的平静。

我不能在可以决定的时候, 放弃决定的权利。

在世界沉睡的时刻 醒着,连车窗外流动的也只 有黏稠的黑暗。 手机沉默,因为并没有 人想起我。 我也没有想起谁,我想 起的只有回忆,因为孤独并 非可耻的。

30Days&4Cities

5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伊众多事物的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语言 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这样写:城市是

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 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指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 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街区和混杂其中的店铺;标志性建筑,旅游景点,火车 道,广场,商业区,棚户区;公园,公共建筑,住宅

站…… 体面的上流人士,工薪阶层,弱势群体;老人,孩子;警察, 商店店员,旅游者,以及观察者…… 车辆,电话亭,晾晒的衣服;汽车声,讲话声,电视机里传出 的歌声……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就像一张有很多层的图画, 你有可能一层一层的观察和理解,但是若面对整体,它在你脑海 里却只能呈现一种混杂的状态。我想上海,是这种混杂的最好的 代言城市。这种印象可能最直观的来源于里弄的生活情景,还有 在纷杂的弄堂中仰头望见的高层建筑。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我一 路沿3号线,站在列车门口俯视城市,石库门的灰色屋顶和老虎天 窗,九十年代的建筑,新建筑,尚未完成的建筑,或成片或零散 的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种无人能了解和控制的姿态。仿佛城市本 身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一个人,一个建筑师的影响力多么 微不足道。

我只是我所感知的一部分。于是城市的名字与城市本身不 所描述的城市只可能是她的一部分,而我所描述的,又

能被混为一谈,然而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 我写下的城市也只是一百个读者眼中的一百个哈姆雷特之一。

上海多伦路 2007/9/17 12:27 普通人家晾晒在二楼的衣物,构成了上 海最常见最有特色的市井景象 30Days&4Cities

6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北京城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北京是 城,北京城很大很大。北京城大的你不知 从何读起。北京古老而又鲜活,博大而又 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 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那是北 京。它又是多彩的,丰富得你永远无法一 言以蔽之。

北尽管当年的城门已经所剩无几, 京,深具开阔雄浑的皇城之气,

但北京的“大气”是根植于城市和北京人 骨子里的。在那些榫卯咬合的斗拱里,在 团团圆圆的四合院里,北京已经成为了一 个符号。提起中国,没有人不会先想到北 京。

曾经的北京世俗 生活中心——前门大街现 在正在改造,琉璃厂已经 被改建一新,大栅栏仍是 一片破旧。小摊上的东西 大同小异,外国人比中国 人多。我们应该用什么样 的方式留住北京?单单整 旧如新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商业区失去了商业活 力,胡同里没有了生活, 那么修复的只是外壳而 已。

在窄小的胡同里 透过窄小的门缝,爷爷在 指导孙女练舞。 被夹在宽阔的马路之 间的胡同,仰头就能看见 高楼的胡同,显得很尴 尬。那种传统的家庭生活 方式、邻里交往方式,在 现代节奏和信息浪潮里, 显得很尴尬。

但愿,这行将消失的京味能够永远保存 下去。但愿,我是其中有所贡献的一个。

从 天 安 门广场看前门 2007/7/23 16:05

左 右 间 咖啡馆的反射桌 子,猫在睡。 北京的生活 不用像上海那么 匆忙和物质化, 北京的气氛更 适合坐在书店或 者校园里静静看 书,哪怕不喝咖 啡 30Days&4Cities

7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上海滩

西藏中路上看 到的高层和民居的对比 2007/9/2 12:50

上和她的旧。大片的新建筑在低矮 海,让我不得不同时爱上她的新

的老房子身后拔地而起,成为背景或者前 景,现代忙碌而淡漠的节奏与浓重的生活 气息互为陪衬;混杂的气质可以容忍所有 生活方式,无论你是物质主义者或者精神 主义者。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机遇或者爱情,变 得富足或者贫穷,热爱理想或者现实,像 所有大城市一样,她的模样取决于你的眼 睛和态度。 今日的城市之魅力,在于只有通过她 变化了的今日的风貌,才唤起人们对她过 去的怀念,而抒发这番怀旧之情。 多伦路的塔楼。上 夜上海。光线的 日落时分的金茂 海有资本也有创意,把普 魔法在于隐去了粗糙和 大厦观光台 通的路或者因为名人而不 凌乱,只把繁华展现在 普通的路做得有声有色 夜幕下

30Days&4Cities

8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北京vs.上海: 一个是封面,一个是封底

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工 地,蓝色挡板后面的热闹遍布 各处,新北京正在老北京的残 体上蓬勃生长

如果我们把中国比作一本热销书的话,这本书的封面是北京,封底是上海。城市的沉浮跌宕,左右着中国 人的方向感和归属感。”这是2005年十一月出版的《新周刊》给北京上海定的位。两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其 中不难见得。北京借奥运东风飞速建设,上海也不敢示弱有声有色的竞标世博规划。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风口浪尖 上的两个城市,虽然难逃“千城一面”的时代厄运,但是仍然风韵独具。

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北京 北京大尺度的城市 空间,“看山跑死马”,步 的立交桥,曾经作为解决交通 拥堵的钥匙,现在是堵车的新 行简直是场灾难 结点

政府鼓励绿色交 通,公交车很方便,打卡 又足够便宜;地铁因年代 久远而陈旧

大部分四合院已经 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经过 改造的也痕迹明显,让人觉 得做作

8

上海是中国大陆最 城市绿地、爬满石库门 城市空间中的“半介入 大的商场,无论是否周末 雕花门框的爬山虎,南方的雨 性空间”,街道场所性的复杂复 是否假期,人们永远拥有 水养育了城市的绿色,舒缓大 合,休息、工作、聚会、日常生 旺盛的购买力 尺度城市空间带来的不舒适感 活都在此上演

轻轨、地铁设施和 速度都优于北京;地铁站里 的便利店很贴心。但是打卡 没有优惠

二三十年代的里弄和 住宅多数仍有人居住,生活条 件比较差,但基本保持了原有 的风貌

30Days&4Cities

9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苏州: 远看一片黛色的屋顶

苏州博物馆“风雅吴中”的展览前 言这样写道:苏州是山川钜丽、风土清 嘉的江南奥壤;名声文物、群彦汪洋的 人文渊薮;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 都会;更为具体感官的则是麋鹿姑苏的 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 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穷极 华靡、饮食器具的备求工巧、俳优伎乐 的恒舞酣歌、宴会游戏的殆无虚日等诸 如此类的苏州物质文化与消费生活的城 市印象。而囊括这些集体记忆中的碎金 屑玉,明清苏州在文人们心目中的概 念,俨然是世间文人文化的住持,天下 风雅活动的主持。

苏城市。

州,其实是存在于我想像中的

我们因了提前太多的听说她,遥望 她,特别是访问过曾经的她而无法平静 地面对现在的真实的苏州,无法接受她 也像其他的中国城市一样纷乱而世俗, 感到那些如世外桃源般的园林是遗失在 旅游团的嘈杂声中了。苏州不是上海, 攒动的人头里看不见粉墙黛瓦青苔矮 矮。

留 园的马头墙 在黄昏的天 空里留下剪 影。苏州的 园子只有在 清晨和黄昏 时能得到本 应属于它们 的宁静。

平 江附近的小 巷子,普通 人家晾晒的 生姜,在金 黄的阳光下 坦然的裸露 着辛辣的身 体。

七里山塘,应该是苏州城里保 护或者说修复的最好的街区了 。但是除 了靠近虎丘和接近阖门的部分算是值得 看,中间很长一段基本就是没什么特色 的住宅区

我只能选择举起相机不停地避开人 群,在清晨和黄昏,打量想象中的城 市。

但带走苏州,就像你不可能用相 你知道,你永远不可能用相机

机带走任何地方。

北寺塔顶俯视苏州老城区 2007/9/10 13:35:08

30Days&4Cities

10


南上的红旗,面对这座短暂停留的城市,你先想到了哪一个?

京,,烟水秦淮,金陵粉黛,淹没三十万生命的巨大伤口,总统府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我们就越来越不能用一种单纯 的感情面对它。建筑物涉过时间的河流,俯视或者包涵历史的喧嚣,看悲喜 剧轮番上演,终于成为静默的佐证,尽管鲜有人读懂。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汹涌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 着。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 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针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 记都是抓挠、锯锉、凿刻、猛击留下的痕迹。 这座拥有中国最好的陵园的城市,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帝王、叱诧风云的 先驱者,还是不知名的革命者、在兽性下失去生命的无辜百姓,都沉睡于 此。满城巨大的树木掩映的仿佛都是肃穆,仿佛都是纪念。而为什么我在张 纯如离开的时候才知道了那本《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为什么我们 的导演在七十年之后才开始关注这个比《辛德勒的名单》更震撼人心和人性 的题材?为什么总是有人不断地提出要重修圆明园?面对伤口,我们的民族 失声了么?面对耻辱,我们想到的只有掩盖么?

市有城市的繁华,城市也有城市的伤疤。 有人选择漠视,有人选择遮掩,有人选择纪念,有人选择清

醒。 我们的城市不是时间静止的城市,在旧的尸体上生长起来的新的,不断 覆盖和更迭。但是有些东西,永远肃穆。

明 孝 陵 , 阳光明媚 的几乎喧 闹,园里 的石头却 是沉默, 想必是看 得太多, 累了吧

城市·印象 City·Impression

明孝陵落满树影的砖墙 2007/9-9/9:42:32

南京:破碎的肃穆

历史课本里的场 景,纷纷攘攘的人群却并 非为了缅怀什么,孙先生 能够原谅我们和我们的时 代么?

年 代 久 远 的 组 件 已经无力支撑什么,屈尊 成为路边的装饰,多数人 不会注意的东西成就了建 筑;多数人不曾知晓的名 字,成就了历史 30Days&4Cities

11


并较有助于认识共性发现差别性,遗憾是

置,即同类并列进而横向比较。这样的比

建筑·并置 Architecture·Apposition

苏州博物馆主庭园凉亭夜景 2007/9/14 19:26:07 没有炫目的强调,却发现原来竹林和亭子都可以是光出生的地方

大部分的比较与其说是来源于记忆或者已经内化的 认知,不如说是来源于照片。这也是集中旅行的致 命弱点,因为行程过于紧凑导致的信息量过大而不 能吸收,即使当时有感触也因不能及时记录而留下 的少之又少。而照片,实际上只是小部分且不完全 真实的记录了感受,但有它们有可能最终将成为感 受或者叙述的主角。另外,事先没有充分的资料收 集,反面效果是不能完全领会建造者的用意,有些 细节注意不到,正面效果却是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 的感觉来体会它们。 以下的部分涉及今年夏天我到过的绝大部分地 方,图片和片断性的感触,点到为止。

30Days&4Cities

12


建筑·并置 Architecture·Apposition

做 得 最 精 彩 的 接 进 交 通 核 的大厅部分。层层向上的扶梯连接 展厅外侧的回廊,令空间开阔而明 晰,而回廊又布置简洁的长椅成为 休息空间;随着层数的上升光线亦 越来越明亮,大厅空间尽收眼底。 这种在内部空间中做出外部空间 感觉的例子,在这次实习中并不少 见,如同济大学的的综合楼。通高 和外廊的使用形成共享空间,不同 功能在形体上的变化既打破了大空 间的均一性,又保持了空间的联系 和统一。

»» 北京·首都博物馆

博物馆

记本 书 —— 《 爱 上 博 物

得几年前一直在寻找一

馆》,至今未果。所幸的是,即 使没有那本书,我还是爱上了博 物馆。从理性的角度,这些博物 馆建筑有些是我不喜欢的,然而 从感性的角度,我喜欢每一座博 物馆。 喜欢昏暗的空间中那被照亮的 展品,默默凝视它们,仿佛它们 在舞台中间讲述潮湿的仍粘着时 间之水的故事;喜欢在没有人的 椅子上坐着,在小本子上面随便 写点什么;甚至喜欢陈年木材散 发出的气味,喜欢开得过低的空 调温度……博物馆给我一个与世 隔绝的空间,给我一个真实触摸 历史和过去的机会,于是一个好 的博物馆,拥有传世珍宝也好, 拥有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也罢,最 重要的是有一种气氛,让人从开 馆呆到闭馆,仍舍不得离开。 我想,我所列举的这些博物 馆,都具有这样的特质。虽然我 都没有来得及,从开馆到闭馆把 它们细细逛完。

遗憾,让我们永远有继续 憾总是必然,也总是遗

下去的冲动。 旅行如此,方案如此,生活亦 然。

2

001年12月正式奠基兴建, 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 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形体: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 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 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 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 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 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 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 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材质: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 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 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 饰,采用北京最常见的榆木;椭圆形 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饰 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 样。 功能分区: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 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 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 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 文字来源:首都博物馆官方网站

地下部 分的竹林庭院, 遗憾在于竹子是 假的,但布置其 中的青铜像和石 像随小路曲折柳 暗花明的隐现, 气氛很好。 地 下 服 务空间的休息 区,休息场所的 布置让空间显得 放松和宁静,创 造了停留和思考 的时间和空间。 也是最近新建的 博物馆较老博物 馆的最大改进之 博是一看便知是北京 处 的建筑的,在颇具庄 严气质的同时也略显笨拙,大 厅和交通核的自然采光以牺牲 绝大部分展厅的自然采光为代 适 逢 中 价,这大约也是北方大型公建 国西班牙文化年 无法避免的缺陷。在引人注意 的高迪展,深深 的内部休息空间的对比下,入 为光线和展品共 口广场显然没那么有人情味, 同制造的气氛而 这也是北京街道和广场的通病 沉迷

30Days&4Cities

13


»» 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

电黑色和巨大的列柱而显得霸气十足, 影博物馆拥有相当独立的姿态,因为

相物馆是比较传统的类型,

在城市文脉中几乎不能立足,而在南皋这样 一片荒野的地方却有震撼的感觉。说实话不喜 欢公共空间的光线处理,虽然产生的奇幻的感 觉,但彩色的光实在让人不舒服

形体上抽象了了中国天圆地方的意 向,内部空间则以中庭为中心很整 齐的排布展厅,站在大厅里很容易 感觉到古典主义建筑的气息。

目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

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专业博物

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 发展历程、展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 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艺术殿堂。 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和北京建 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 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设计语言的平 衡。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 广场上一道连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 板的平面组合。在统一中型的黑色背景 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 的为止分别开辟一片大型的彩色玻璃 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 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分区流露出多 彩的个性。 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 雅而沉静,其他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 得更加五彩斑斓,不仅让观者感受立体 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 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 全方位体验。 文字来源:中国电影博物馆介绍材 料

表 皮 : 不同图案镂空的 波浪状钢板,黑 色,斜向拼接, 半透明的状态让 解释的体量近看 没有太大的压迫 感。与浅灰色的 的贴面,彩色的 玻璃在质感和色 彩上形成对比。 交 通 核 : 以无障碍设施的 环形坡道为中心 入口大厅的巨大 台阶营造了大气 的空间,其他楼 层的扶梯处综合 了休息空间、卫 生间电梯间等复 杂的功能,自然 采光,成为人流 中心。

形 体 和 空间:把影院部 分作为插入体, 其他展厅在大体 块中也非正交出 现,从而形成了 大量倾斜或角状 的复杂空间,大 部分用作过渡或 联系

比其他的博物馆,上海博

»» 上海·上海博物馆

展品的内容与北方的博物馆有 不同 文化 含义 ,以 良渚 文化 为源 头, 少了 皇家 作派 而多 了文 人气 质。虽然展厅的布置乏善可陈,但 是作为博物馆的气氛还是让人喜欢

»» 苏州·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的 , 而 且 我 上 了 去 苏 博 的 博绝对可以说是慕名而去

瘾,在不同的时间段一共去了三次。 作为贝老的小女儿,苏博在面积上虽 然赶不上前面的几个博物馆,但在细 节上应该是最用心的,大到主庭园的 布局,小到每一株竹子每一棵树,都 倾注了贝老的心血。 我们都看得到。 苏博的体验将在下一个部分里具 体叙述,这里仅点到为止。

30Days&4Cities

14


建筑·并置 Architecture·Apposition

园 林

并园里有名的看点和和没名的角落里,我使劲抬头,假装仰望深深伸向天 不是第一次进入一座园林,但我还是被震惊了。在苏州,在那些四大名

空的挑檐,生怕流下泪来。 不单单是景致,不是单单是空间,不单单是廊庭院屋组成的序列,不单单是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我感觉到了一个时代,那个因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远去的时 代,那个因世界变化而被我们抛弃的时代。属于文人雅士亦属于平民百姓,属于 昆曲评弹,属于朝飞暮卷云霞翠轩。而这些园林,就仿佛是那个时代的遗迹,靠 着浅浅的绵延的围墙,隔开市井繁华时代变化,被小心粉饰一新之后,等待游人 指点。 有谁会去仔细读读那些木质牌匾上优美的句子呢;就算读,几多人能够读懂? 有谁会去在意摆在窗前的古筝,弹筝人在海棠烂漫的季节心里思念着一个谁呢; 就算在意,几多人可以明白 一曲幽怨的琴声?有谁知道那一句简短的“几十年间 几易其主”里包含了多少颠沛流离的人生呢,就算知道,几多人愿意在院子里发 现生活的痕迹。只是快门一按,闪光灯一闪,然后逢人炫耀,苏州的园林真是名 不虚传。

们是读不懂园林的 。

园林并不是那些书本上所写的对景、障景、借景的手法,也不是长 廊、亭子、院子和楼阁的组合;不是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也不是水中的荷花岸 上的桂树月色中的人影幢幢。我们可以用技术的眼光、功能的眼光、形体的眼光 甚至美学的眼光读懂一座现代建筑,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些来读园。因为在那个 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并不这样看园子,也不这样建园子。园子在他们眼中 是诗,是曲,是画,是春夏秋冬,是风雪晴晦,是,生活。 而我们的时代,没有这样的生活了。 生活的方式并没有高下之分,就如同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经 济、科技甚至政治水平的高低,但是你无法用高低的概念衡量文化。所以那个时 代的恬静自然和充满诗意也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生活。我们的时代,自会有我们 的生活。 学会手法,创造景致并不难,但是我们没法创造生活。 于是,园林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停留在时光的罅隙,保持姣好的姿态,供我 们拙劣的仿制,肤浅的体会,不为人知的缅怀。

网师园 2007-9-15 17:07:39 骤雨将至,粉墙黛瓦的素,盛放花朵的 艳,中性的灰色天空,我想要一幅水墨画

30Days&4Cities

15


»» 苏州·留园

连 廊 窗洞里看见的 明瑟楼

明清 嘉 庆 时 归 观 察 刘 恕 ,

万历年间建园,称东园。

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间盛旭 人购得,重加扩建,取谐音“留 园”。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 “吴下名园之冠”。园占地约两公 顷,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 长,东部以庭院取胜,北部为田园 风光,西部具山林野趣。

门 墙,合上即 墙,打开则消 解了室内外的 空间界限,引 景入屋

文字来源:留园门票 简介

冰 裂 纹的花窗,外 面的翠绿和水 色看起来像拼 图

的第一个苏州园林,在这 里一直呆到游人稀少的傍 晚,并无心研究它的结构之类,但 是穿梭其中已经觉得时间不够,况 且总是想停下来。连廊里一直都有 刚刚好够坐的矮墙,随便坐在哪里 都可以享受好久:树影,傍晚的光 线,池塘里鱼跃的水声,风声,花 窗对面的太湖石和桂花树…… 有的时刻,我并不是建筑专业 的学生,我只是一个陶醉于这美好 的普通人

玻璃反射出蓝 天下的马头墙

两种不同石块 拼嵌的铺地,用石片 的窄面应该是南方特 有的吧因生了青苔而 显得生机勃勃。

波 浪 整 个 形的墙上,突 一面墙的门, 出的部分是墙 打开,在侧面 另一面亭子的 形成一种气势 屋檐和滴水

留 园 是这些园林里 唯一一个有定 时古乐器表演 的,即是没有 在现场看到, 走在园子里却 突然有隐约的 乐音传来,也 很美 30Days&4Cities

16


»» 苏州·狮子林

»» 苏州·网师园

州四大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始隐 ” , 清 初 改 为 “ 网 师

所建;又因惟则之师中峰得道于浙江天目山 狮子岩,且院内怪石皆形若狮子,故名。全 园长廊回绕,结构紧凑,东南多山,西北多 水。元代保存至今的的大型假山群洞壑深 邃、峰峦峻奇。清康熙、乾隆曾数次来游, 并将其仿建于圆明园及避暑山庄之内。

园”,以小巧精雅著称,保持了苏 州旧 时世 家完 整的 宅、 园相 连风 貌。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 阁轩庭、山石花木,形成明净开朗 的院中主景。全园层次分明,富于 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建筑 虽多而不见拥塞,山石虽小而不觉 局促,被认为是苏州园林中以少胜 多的范例

苏名僧惟则的弟子为居其师而集资

建于南宋,初名“渔

文字来源:狮子林门票 简介

狮综的洞穴和怪异的石头中间钻得乐 子林是最有趣的园林,我在那些错

文字来源:网师园门票 简介

此不疲。导游说太湖石的特点是“瘦、皱、 透、漏”,以前也听过中国文人之所以喜欢 这石头只因了这性情是为文人所崇尚的不重 外表,虚怀而谦卑。时不时会想到,贝老的 童年便是在这样的深深院落、盈盈湖水、重 重檐顶中度过,不觉心生艳羡。这即是我前 面提及的不可复生的过去的生活。

石雕装饰的山墙,昂起 的兽首凤头都是高浮雕,似要脱 墙而出。应该是我在苏州园林里 见到的最精致的一处,山花并不 是单纯的浮雕,但因为颜色的统 一也并不显得繁杂。

铜 制 蝙 蝠形状的门锁 环。“蝠”谐音 “福”因此在传 统建筑装饰中经 常出现

镂空的栏杆为 阳光让出通路,阳光 在石砖地和白粉墙上 留下斑驳的影子。形 体再度被雕刻,被光 雕刻。

傍暧 昧 。 人 说 游 园 讲 究 晴 晚游园,逢雨,光线更加

游、雨游、雪游、夜游,是讲不同 天气情况下园子都别有趣味。在廊 中留恋,雨线模糊对岸亭轩,虽略 显匆忙,能遇此雨此园,甚幸。

曲桥,在雨水 中湿漉漉的。三折, 简洁朴素的做法,以 平石板铺就。

竹外一枝轩外 的美人靠,对面是月 到风来亭。

滴水,雨 急时水流成一排 亮线

30Days&4Cities

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