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ology01

Page 1

Week03 - What is architecture?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對於「建築」的定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探討的課題,過去的人認為建築是建築 物與藝術的結晶,他們認定那些具象徵性使用的建築物,如教堂、皇宮、城堡等…… 是「建築」,卻把工廠、倉庫之流屏除在外,狹義的透過使用方式與材料的構成 作分類。 在建築發展的歷程,建築師的職責在過去含括土木與軍事方面的工程,在西方文 藝復興後奠定建築學專業領域的發展後,也提升了建築師的專業地位。文藝復興 以降至十八世紀中葉透過學校與專業系所學門的建立,建築師學會的創立在過程 中改變「建築」的意義,同時在性別上打破以往男性獨霸的情形而有了女性的加 入。 建築的專業促使在接下來的時期建築師的專業不被普羅大眾所理解認同,進而導 致建築師或建築工作者的獨善其身,不過在講求 teamwork 和 collaboration 的 當代社會,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爾後建築師的角色背負越來越多各種不同面向 的範疇,從工程的、量測的、管理的、商業財務的等等,無所不包,也因此他們 逐漸遠離了使用者真正的需要,直到二十世紀末,這樣的情況才發生變化。 因此建築被認知為好的建築師與好的建築物共同呈現的結果,但他們忽略了其他 不屬於這些 heroic architecture 的部份,這些象徵性的建築往往使我們忽視其 它建築物的存在,因為城市的內涵反應了孕育它們的社會型態與當時的社會權力 結構,由於這些象徵性的建築只是構成都市環境的一小部份,那些與大多數人息 息相關的生活場域卻總被忽視,因而我們應去思考擴大建築的範疇的課題。 由於成長背景與所經歷的人生不同,我們對建築的看法也參雜了個人的喜好成 見,但如何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不添加個人好惡便至關重要。隨著時代的演 進對事物的看法與主流的認知會不斷更迭,惟有試著站在當時的角度思考建築師 的理想初衷,當時使用者的需求盼望,才能使自己遠離被當今外在條件的挾持並 嘗試客觀的了解過去。 對於學習建築學來說,理解建築的術語是必須的,例如我們說巴洛克的建築形式


是動態流動的,設計講求單元間的外顯,而喬治亞式的建築是靜態平靜的,講求 整體的平衡。還有諸如城堡的剛直線條具備陽性氣息而新藝術風格的各種繁複曲 線則具備陰性的特質,藉由這樣的說法讓我們更了解建築。 建築除了最具體的使用層面之外,亦包含了隱喻與象徵的部份,建築物隨著社 會、法律、宗教等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形式,而在它們身上閱讀到我們的經驗 所喚起的移情作用,反應我們的文化、信仰與盼望。因此就算是喬治亞式房屋的 開窗大小或是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斜屋頂形式這類的細節都能真實的反映他們 背後深層的象徵意涵。 二十世紀初期現代主義的建築學發展,強調新的科技、材料與構築的模式來反應 新的時代,卻無法反應文化與環境的特質。六零年代後現代的浪潮興起後,建築 師們希望透過回到過去的傳統建築元素再現與回應周遭環境紋理的細節,重塑地 域性的認同,拉近現代主義後已疏遠的人與人的關係。 過去我們以單獨的特定建築來闡釋我們對建築發展的探究,然而今日我們必須以 整體性的思考建築環境的發展來了解建築學,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抵達現 在,並給予我們對未來發展的指引,防止我們被動的接受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並 將它視為一種責任! -------------------------------------------------------------------------------PART2 評論 時代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一個基礎學門自起始後一路發展至今,必然經歷許 多轉折,或許在遠古時器時代的人類只求一個可以遮風蔽雨的空間,爾後隨著社 會架構的出現,權力系統與家族譜系、宗教信仰、政經系統的確立等等,人在不 斷進化的過程裡無形中提高了對住居空間的需求。更進一步的拉到建築定義的範 疇的話,從一般人皆可搭建的陋室到專業如建築師行業的出現,建築的發展就像 是一個人類進化史的縮影,而價值觀念的認知隨著時代的前近也不斷更替,過去 那些被永恆性紀念的英雄式建築或許距離當時的普羅大眾很遙遠,但今日我們已 經可以把對建築關注的焦點從這些單一的、高高在上的 single building 轉而回 歸到普世的和常民的生活領域去看待,試圖去尋找「建築」可能性的極大值,在 各個環環相扣的部分客觀的尋求一種發展的平衡,順應著持續向前的時間,我想 這應該就是在這個時代,建築是什麼的一種解答吧!


Week04 - What is architectural history?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建築史是什麼?建築史是個讓我們學習了解過去,進一步了解現在與過去的連 結,藉此幫助我們了解今日的學科,透過建築史的學習激發我們批判思考過去與 現在。隨著時間的遞嬗,建築史也呈現流動的狀態,對於過去的看法也隨著當代 不同的背景產生不同的論述,由於這些不同的評價,進而影響到我們對現在的看 法。 在建築史的發展中,自古希臘羅馬以降至十六世紀,建築史都由建築師執筆,而 評論家的對象皆是當代建築,這樣的情況到十六世紀後才有了轉變。建築師們也 透過師法過去的建築形式建立新時代更好的建築典範,例如文藝復興早期的義大 利建築師們師法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遺跡,十九世紀的英國發展了一段歌德復興的 時期等,他們開始欣賞過去時代所產生的建築具有的優點。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除了間接造就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之外,也促使建築史的 發展,此時的焦點專注於形式、類型與英雄式建築上。我們透過分析形式與風格 來辨認建築,同時也透過不同建築間的比較討論他們之間的異同。而長久以來, 建築史的討論也存在歐洲中心論的思想,導致產生觀點上不客觀的偏頗。而今日 我們關注在實用性、歷史性與美學的三個角度。 因為技術、社會環境、經濟與文化及時代精神使建築的本體不斷變動,從 Laugier 的原始住屋理論,1840 年代的歌德復興和 Morris 的美術工藝運動進而開起現 代主義的開端,我們試著從功能、形式、構造、材料來探討這個進化的過程,只 是在這個過程中被關注探討的,僅只是單一種特定的主流反應的時代精神,不屬 於這個範疇內的將被屏除在外,這樣的情況在現代主義時期到達巔峰,現代主義 史學家僅關注現代主義運動實踐下的真實而忽略同一時期同時並存的裝飾派藝 術、古典主義及浪漫主義建築的發展。 建築物會因為時間的演進改變最初建成時的狀態,有可能是需求和美學觀點的改 變,或者經歷天災人禍的損傷,人們總是試圖透過修改轉換建築物的用途來符合 不同時代的建築需求,勘查建築物可以讓我們找到這些變動的證據,透過這些線 索使我們更能清楚的理解建築物的過去與現在,隱含其中的奧妙。


十九世紀時建築史教育是建築訓練的核心課程,透過對過去偉大建築的認識,了 解他們達到永恆的關鍵,這些構成原則與分析,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設計出好的 建築。包浩斯建築學校出現後,起先 Gropius 認為建築史的學習將成為學生創 作的阻礙,因此捨棄了建築史的教學,後來才又納入建築史的課程。過去建築史 被視做設計方法的一種輔助,今日它已單獨被視做一個課題,跳脫過去集中於建 築師或風格類型的研究想法,而視作連續不斷的程序,或許是在於強調社會學和 城市規劃的範疇。 -------------------------------------------------------------------------------PART2 評論 對於學習建築史這件事,它的目的從進入建築系之後就不斷的被質疑檢視,究竟 這樣的學習可以讓我獲得什麼?如果說建築是一個整合的學門,那似乎在整合的 關鍵點找不到建築史容身的位置。回應到這個章節的標題,到底什麼是建築的歷 史?史實當然是存在的,透過現有遺留的那些物件或遺跡,都可以讓我們一窺建 築的歷史發展脈絡,只是時代畢竟是不斷在更迭,不同的年代對過去的考證與解 讀自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思考邏輯,而這些脈絡都是為了要交代這個 step by step 的歷程,就像是拼圖被拼湊出的路徑,必須去尋找失落散逸的部分。 時間性的概念在過去總是容易被忽視,而史學本身就是一種記錄時間的學門,史 料要怎麼解讀自然就有賴史學家們各自的史觀作判別研究,呼應著時代精神史學 家們總關注於主流的系統發展就像內文中所說的,或許即便到現今我們回頭檢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建築史,仍然會把焦點鎖定在包浩斯前後的關鍵時 期,對現代建築產生巨變的那個當下,只是就如同巴赫汀的眾聲喧嘩論述中所強 調的,文化的轉型期一元的統一主流將被解體,反之亦然,我想在成就現代主義 的一統之前,那些在歐洲各地成型的新藝術運動,甚至是更早之前的新古典及歌 德復興時期,乃至現代後現代之後到今日又呈現百家爭鳴的情況,應該都適時的 反應了建築本身的變動性吧! 可貴的是建築史,我們可以將它超然的置身於建築的本體之外,用更客觀的旁觀 角度去解析爬梳這些環環相扣的脈絡,鑑往知來的給未來提供更明晰的指引。


Week05 – Architectural History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現今學院內的建築史學門趨向多元發展,關於它的歷程我們多以現代主義作為時 間上的分野。法國大革命後,建築已在歐美的學院內逐漸發展,十九世紀時的建 築史教育,旨在留傳傳統的古典建築,藉由這樣的學習將這些古典元素轉化為當 時空間與形式上的構築,並構成了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建築史學脈絡。MIT 是美國 第一所成立建築系的學校,其發展乃至早期的美國建築學院都受到巴黎布雜學院 系統的啟蒙,而十九世紀的英國與德國,古典主義皆受到強烈的挑戰,進而導致 折衷主義風格的出現。二十世紀初 Hermann Muthesius 在英國所做的調查,也 成了之後德國現代主義的根源。 此時 Behrens 再杜塞朵夫成立了美術工藝學校,隨後 Mies 與 Gropius 皆進入 Behrens 的工作室學習,成了現代主義領導建築發展的開端。由於當時普遍認為 師法傳統的學習將導致學生遠離新的形式,並妨礙創造性的啟發,因此建築史的 學習不再受到重視,甚至有像 Sibyl 這樣的學者,強力主張應廢止學院內的建築 史學訓練,直到 1960 年代,建築史學的地位才又重新被重視。此時 Rowe 對都 市設計計畫的研究與 Venturi 的著作「建築的複雜與矛盾」,皆主張強調建築史 學習的重要性,並因此奠定了由歷史性、理論性與批判性三者所構築成的建築史 學架構。 作者舉了數所在當代建築教育有傑出成就,並在建築史的研究與訓練上有貢獻的 美國大學作進一步的評析: 康乃爾:1961AD 創立建築史學博士學位,70 年代保存維護納入課程。 麻省理工:結合藝術史與建築史的教學,藝術史學家以獨特的方是在建築領域內 作教學研究。1970AD 開始博士學位獎助學金計畫,該計畫之課程並 與哈佛相互承認。 賓夕法尼亞:1964AD 創立博士課程,歷史與理論是該學位必修課程,他們鼓勵 研究建築與歷史的關係,並運用現象學的方法聚焦於歷史上。 加州柏克萊:60 年代中期形成建築系史學組,爾後哲學博士學位成立,因此該 領域包含哲學與地理學領域的學習。 普林斯頓:早期與藝術及考古學共同發展,爾後在歷史理論、社會課題及技術的


史學課題等三個研究方向上有極為傑出的表現。 維吉尼亞:在 50 年代開始做建築史的區分,特別強調在建築與物質文化及西方 與遠東建築的教學上。 哈佛:1988AD 起將博士區分為建築、景觀建築與城市設計三個領域,並將歷史 與理論視為最重要的領域。 哥倫比亞:長期以來便以歷史保存計畫與建築學和歷史方面的教育聞名,配合該 校在考古學與藝術史方面的支援,共同做了完整的建築史訓練。 -------------------------------------------------------------------------------PART2 評論 這個章節的內容,主要用一種比較客觀的角度試圖描述「建築」成為一個學院內 發展的學門後,建築史在建築學術領域的發展情形,這個時間點正好就落在近代 建築史發展的範圍內,大概可以清楚的看到從布雜學院系統開始對歷史的重視, 乃至現代主義後又試圖丟棄這沉重的包袱,後現代之後又希望重新找回對歷史的 學習,只是我始終相信,這些事件的轉折,好似不應只是單純的以一種對「建築」 領域範疇內的解讀,他顯然必當包含更多深層的部分!一些時代性的解讀,與對 當代世界觀的整體解構。 如果 20 世紀初建築史學發展的停滯,僅只是因為 Gropius 認為建築史的學習將 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因而將這個學科刪除,那真能導致其他建築學院的群起效尤, 進而演變成一種風潮?或促使現代主義的發展改寫這個時代的建築歷程?時代 的背景是什麼樣,人們怎麼試圖跳脫過去那些他們認為美的古典的建築,去接受 那些鋼、玻璃、混凝土構成的簡潔俐落的風格是美的,是好的?而這個時間軸列 上的差距僅只有短短的十幾二十年? 同樣的問題,套用到五十年後的 1960 年代,如果單單只有 Rowe 與 Venturi 等 這些專業領域內的精英,自省並站上時代的攤頭搖旗吶喊,誰又能肯定他們會是 死在攤頭上的還是成為名留千史的那個?60 年代的時空背景,那些反戰的,嘻 皮的,左派的,次文化的叛逆思潮,是否才是促成所謂「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最 根本原由?又,究竟我們在批判的是什麼?那個對象與標的物,那個揭竿而起的 初衷,將所謂歷史的,理論的與批判性的價值推向世界的核心的那個理由,還存 在嗎?如果時間一直在進行,那什麼又是我們這個年代真正的需要?我想這個答 案的核心將得以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史,怎麼看,怎麼寫。


Week06–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Art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在近代的學術發展上,學門的專業化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也連帶促使許多 學門的獨立,專業化的研究發展固然有其優點,但同時也伴隨著學門間對話的中 斷,成為一種孤立的發展情況,而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建築史與藝術史之間。建 築史自藝術史的核心領域內逐漸外移,並在專業的建築學院中找到新的棲身之 所,並能在建築史與當代建築兩個領域內達到良好平衡的發展。 1970 年後建築史教育再次納入建築學院的課程內,也因此進入這個領域被要求 以建築的專業從事建築學習與研究,並導致歷史與理論及批判位置上的長年爭 論。更重要的透過建築史課程的納入進一步的導致了現代建築的領域重組。由於 1750~1900AD 這段時間的建築史論與理論被排除於歷史部門的領域外,造成建 築史就時間性上產生了分裂,進而模糊了共時性與歷時性之間的界線。建築領域 的出版刊物及博物館也充分反映了此一現象,並促使現代建築學自藝術史領域獨 立出來。 過去建築的領域與考古學及歷史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文藝復興時期,因麥迪奇 家族成立的 Accademia del disegno,建築與繪畫及雕塑結合組成為一個單一 的學問,並進而成為藝術史的構成要素,隨著時代的改變建築在藝術學院裡也有 占有不同的位置。到了 1960 年代後便擺脫了長久以來在藝術史領域內注重的風 格與圖像學的議題。建築史位在一個學術上的衝突領域,從 Alois Riegl 的「藝 術的意圖」概念,Arold Spengler 的「空間的歷史排序方法」概念(受 Heinrich Wolfflin 影響) ,Bernard Berenson 的「觸覺形式」 ,Wilhelm Worringer 的「抽 象轉化」 ,一系列對於歷史論述的新角度與看法也連帶的影響了藝術發展的路徑。 爾後建築學與藝術史的走向開始產生分歧,社會史與語言學的理論逐漸影響藝術 史的發展,並透過肖像學重置了視覺與影像的議題,性別探討與殖民研究也成了 新興的藝術史浪潮。此刻建築史學理論正受到社會史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直至今 日。而藝術史則逐漸朝影像解構與視覺敘述的領域發展。可以預見的,未來建築 史與藝術史的分歧將越來越大,而建築史,則透過歷史與真實不斷來回的對話中 來驗證今日並重塑未來的新視野。


-------------------------------------------------------------------------------PART2 評論 學術發展的分門別類隨著時代的進展趨向越來越細分,這是個無法改變的過程, 建築史學從藝術史的領域內劃分出來,自然也是個可被理解的趨勢,只是在這樣 的發展過程中,自從屬到對等的關係,似乎很難看到一個明顯存在牽引的關聯, 如果說在當代建築的發展受制於我們對過去建築發展的態度與視角,那藝術呢? 是否也像建築一樣,在過去與現在之中不斷擺盪,試圖從中找尋建構永恆?或者 只是一種大眾文化或呈現一種時代性的過程而已? 有趣的是,自古以來建築即被歸類在藝術廣大領域的範疇內,直至 19 世紀才導 入科技與材料上的思考,卻在台灣過去的教育體制內被歸化在工學院的領域中, 大概是受到現代主義深遠的影響吧!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史被視為 1960 年代後引導建築發展的重要學說,但這卻沒有 成為藝術史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築本身具備的特質,私領域與公領域的界線,共 有性與共享的空間型態,都必然使其本身跳脫藝術領域的其它學門,那些無須顧 慮社會性的問題,只須探討個人內在探究的學科,而超然於這些自我之外,去找 尋集體意識的,永恆與過去及未來被紀念的答案。如果現今我們對建築史的定義 仍如同文中所述,以 1750AD 做為一個階段性的劃分(事實上建築教育的分野 亦以此切割了西洋建築史與近代建築史的教育),那被模糊化了的符號學內關於 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探討,究竟我們要用哪一種方式來看待它? 知名的荷蘭建築師 Rem Koolhaas 在他最近新出版的著作內這樣說道: 「建築的 權力被高估。學校幾乎是由集體無意識或潛意識負責掌舵;某些時期會有某些議 題嶄露頭角,其他則被忽略,但過沒多久,原先被忽略的議題又冒出頭來,其他 議題則被遺忘,如此這般不斷發展下去。就某方面而言,你必然是全體文化的一 部分,包括該文化所隱含的所有的世故和盲目。」他的說法或許一定程度的反應 了現階段建築的發展,被忽略的時間性和講求快速的時代下,是否建築的發展也 逐漸靠向藝術史那般講求視覺與影像的組構,但腦海中的圖像?或許永遠不再被 記得。


Week09– The Disciplinary Dislo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建築史學的發展在過去三十年產生巨變,隨著對歷史、理論與實踐三者間關聯定 義的錨定及建築知識領域範圍的擴張,進一步導致工作室實作的技術訓練與建築 史學理論的課程間產生無可挽回的斷裂。這樣的變革肇始於四五零年代新康德學 派對建築的論述,到了七零年代,哲學家與建築領域的學者有了密切的互動,藉 由這些互動喚醒哲學在建築實踐與建築史論的中介狀態,它不只存在於大架構中 的論述,同時也包含了在複合系統中所肩負起的責任。 相較於四五零年代具體被實踐的建築,後現代主義在論述上更能引起共鳴,它們 尋求在當代思維與歷史性復甦中達到平衡。其在學術上產生的影響,導致了在七 零年代哈佛、耶魯、AA 與 SCI 等 MArch 的成立。九零年代後,後現代的論述 在現象學、保存科學、數值運算與歷史理論等四個領域發展已臻成熟。史論的學 術系統持續在大學中發展,設計工坊以靈感導向的教育方針及表面性的後現代歷 史主義卻與現象學的定位產生對立。因為希望藉由後現代主義思維發展新的地域 性建築史學方法論,因此不惜推翻長久以來承襲自藝術史的史學訓練方法,發展 新的建築史學門系統。 因此藉由後現代歷史主義的批判,使我們對後現代先鋒派本體論有更深的了解。 衍生當代學者在語境主義、殖民與後殖民主義的議題,以及性別關係和女性主義 史學上的著墨,並將上述部分廣義涵括入建築議題的討論與探索範疇。學術上拓 展的同時,無形中距建築的實踐亦越來越遠,迫使當代的學者必須探討建築史中 存在越來越多歧異與對立的問題。 即便關於建築深度思維的定義必須回歸哲學與認識論問題的探究,欲參與其中的 建築師必然將受限於後現代論述散漫的發展結構,如 Koolhaas (1950s)、 Tschumi (1960s)和 Hartoonian (Mies van der Rohe),一方面作為先鋒派就像 歷史本身被自我創造的學術化撕裂,另一方面也捲入流行歷史文化的洪流中。歷 史學家必須理解後現代主義文化中歷史驅動力的問題,並在他們從過往的活躍爭 辯與模糊的人文主義中逐步走向分離時批判他們。領域的擴張促使各個學術專業 更加自主,因此建築史必須在現代的思維中找到自己領域的位置。也因後現代主


義的混亂以及建築領域邊界的模糊,歷史學家在一個尷尬的點上必須承擔建築領 域內的多重論述,但又與時代的深度設計思維漸行漸遠,終將導致過去的優勢地 位受到動搖。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歷史化在後現代思維衝擊過去的"歷史"後所遺留 的爛攤子,那一團混亂究竟該怎麼被重新描繪?在這個過渡的時刻我們該如何建 構未來新的建築領域?那些隱藏在巨觀的真實與微觀的實踐中的中介領域? -------------------------------------------------------------------------------PART2 評論 上周的史學方法論講座中,楊肅獻教授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論點,他說:「後現代 主義的史學觀點,問題在善於解構,但卻無法建構。」,將這句話延伸到本周所 閱讀的內容感覺分外貼切,似乎一語蔽之,後現代主義的思維自六零年代隨著反 全球化與反一統式的現代主義建築到達顛峰後開始發展,對現代主義與長期以來 建築論述的觀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過去對建築的看法或許在思想上並未深及那 樣的高度,但在經過建築學者、建築史學家與哲學家產生互動交流之後,似乎原 先欲解構現代的力量,同時無意間也深化了建築本體在思維上的深度與廣度,亦 造成了學科領域加深擴張後的一連串混亂……。 後現代主義的風起雲湧,迄今也已走過四五十個年頭,究竟是這種訴求著不確定 性與狂歡性混雜狀態的初衷,本身就是一個解構後廢墟化的呈現,抑或是我們真 需要從中建構出一套新的認知思維體系?我想著楊老師那天訴說史學方法論,在 後現代拆解後停留在一個建構"邊緣"歷史的部分,那對建築來說是如此嗎?如 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所建構的邊緣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和立場在建構?是否 這樣的邊緣,過去不被重視的非主流在一躍升為主流的焦點後,我們又回到過去 那樣的路途不斷循環前進,而那些我們曾經重視過又被遺落的,他們真正的問題 我們卻總是視而不見……。我想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經過了半 個世紀後現代的解構過程之後,我們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出口……。 最終,我們還是必須誠實面對,這些實際的問題,與建築史發展所面對的嚴峻挑 戰,這些觀點論述和走過的總總,終將扛起那面未來的大旗,伴隨建築的發展一 路走下去。


Week11– The Romantic Movement, Historicism,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orden Movement

from1760 to 1914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本文內容含括 1760AD 至 1914AD,150 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建築的發展 在西方世界興起了巨變,希臘羅馬時代後沉寂了千年的文明發展在經歷中古世紀 與文藝復興的醞釀後終於爆發,同時也促進了建築發展的歷程。 浪漫主義主張對希臘羅馬時代的崇敬與嚮往,表現出與現代對立的態度,不同於 前一個時期的理性主義與洛可可風格,並將此概念引申運用在花園的設計上, 「聯 想」與「畫境」概念的運用,衍生出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探討。此一時期以 Robert Adam 為代表,他是英國的新古典復興之父,此時期由於考古遺跡的大 量發掘興起了對古希臘羅馬追逐的風尚,而他也將 Doric 柱式引介入英國,並促 使了英國的希臘復興。 爾後哥德建築精神重新被重視,它象徵了真摯與誠懇的本質,也促使了哥德與洛 可可風格間的對立。在法國,Soufflot 著手於巴黎萬神殿的改建,它結合了哥德 建築的輕量化手法與希臘式的準則,並藉此改善過去大穹頂建築無法獲得良好採 光的缺陷,也因此興起了法國在十八世紀中葉的一股哥德復興熱潮,Giovanni 與 Ledoux 等人則被視為引領法國在這個階段建築發展的關鍵人物。 然而這些建築發展上對過往時代的推崇與仿效,在新時代的環境氛圍裡卻是如此 弔詭,要經歷了一百年,,原創的現代風格才開始逐漸被接受。此時歷史主義被 重視,建築的學識放棄了審美理論而專注於歷史研究,工業革命後,建築師總能 從歷史的細節中發掘各樣的知識,也因此削弱了本身獨創風格的發展。 十九世紀初期,建築的裝飾風格不斷在改變,在古典方面,Pugin 等人轉換了中 世紀的基督教教義與哥德,使它成為建築的理論與實踐,也藉此提升了古典主義 者的建築設計。到了十九世紀,建築的本質產生了根本的變異,新的公共建築(諸 如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研究所、醫院、百貨公司……etc)的建設不在如同過去 是為了崇拜與奢華,而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與日常生活所需,也因此出現了一個建 築學的新社會作用,並促成了典型新社會階層的形成。


一直要到 1860 年代後,工業革命對建築的發展才產生跨時代的影響,材料方面, 鋼鐵、玻璃與鋼筋混凝土的使用,突破了建築在舊有型構上的限制,隨著工業革 命引發的一連串改革,也促使舊有的建築與手工藝產業受到挑戰,此時 Morris 所領導的美術工藝運動變自英國開始發酵,藉由美學的宣揚建立一套新的設計風 格,嘗試在一個充滿科技潛力的世紀豎立起一個異議。他將藝術解放為能被人人 共享的,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現代建築運動。 爾後建築發展的重心轉移至歐陸,從法國開始的新藝術運動,巴塞隆納的高第與 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學派,美國萊特的草原風格建築與芝加哥學派的摩天大樓等, 這些新時代的重大變革,都醞釀著包浩斯及其後席捲全球的現代主義浪潮的開 端! -------------------------------------------------------------------------------PART2 評論 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西方建築產生巨變與轉淚點的關鍵,在這個階段的 前半部,我們可看到建築在構成的原創性上,還是呈現一種被壓抑的狀態,時代 的趨勢與思考模式,都導致了各種前代風格樣式的建築復興,從古希臘羅馬以 降,一直到哥德都是如此,而這樣的現象,要在經歷了一百年後才產生了根本的 改變。彷彿在整個環境體系當中,建築是那個影響最後抵達的疆域, 這是非常弔詭的,建築竟成了環境改革與變遷過程中最後的末梢,如果沒有發展 完善的鋼鐵、玻璃、混凝土等材料,那建築本身體現的條件有限,無法在這樣的 時代性底下,對建築的構成與類型產生突破性的思考,如果沒有對時代的抗拒產 生的美術工藝運動,打響了現代建築發展的大鐘,也不會有後續這麼多豐富精彩 的建築成果吧。 由此可見,建築的發展建構於時間的積累,唯有整體的成熟發展,才能促使誘發 這樣新的建築風格的建立。只是這種西方模式所建構的建築發展體系,在全球化 的資本主義架構下也席捲了全球,成了引領我們邁步向前的空降部隊。我在想, 如果這樣的歷程和這樣的際遇,放在東方世界會是怎麼樣的發酵和昇華呢?產生 的結果又會是如何?或許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了吧!


Week12–The nature of the change in style &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in style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風格轉變的本質 Wolfflin 這本著作是以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為討論的主題,探討關於文藝復興風格 轉換到巴洛克時期的本質與其背後的成因。巴洛克建築的本質是塗繪風格的,謂 指建築在光線、空氣與景物背景的作用下,以運動幻覺為基礎,產生迷惑的律動 塊體製造效果。當過去的風格用「線」來表達優美、流動的線性和諧,塗繪風格 則以「塊面」作思考,透過光影的範圍構圖塑造沒有邊界、沒有明確間斷,且能 隨處增減的風格,並藉此增加畫面的生機。非塗繪的,則重視統一的序列和有規 則的間距,強調對稱性的構圖。 文藝復興藝術是靜穆和優美的藝術,是一種普遍的幸福感和不斷滋長的生命力, 影響是潛移默化使人流連忘返的。巴洛克藝術則用直接不可抵抗的影響力來感染 觀者,體現了激動、興奮和極端的狂熱。在巴洛克風格裡,藉由巨大模糊不清的 塊體,與其構圖原則和組成,以及簡化原則的運用,追求豪放統一而非細節或變 化。文藝復興建築偏愛大小不同的組成部分構成的體系,重視構件間接合的原 則,也為巴洛克風格所批判反對,它們尊崇絕對統一為原則,始從屬的部分融於 整體之中。文藝復興建築優雅而輕盈,作品嚴謹、精細、有稜有角,反之巴洛克 風格則需要豪放、巨大、厚重的形體,試圖創造一種柔順的流動性,探索使結構 面在明顯區線中彼此連結的方法,因此所有堅硬、銳利的稜角都被鈍化、軟化, 即便在平面圖上亦是如此,過去清晰明確的線條被可塑型的區域所取代,許多線 條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使人難以辨認真正的輪廓。厚重與運動是巴洛克風格 的兩項基本原則,運動發展為有韻律排列的形與波浪狀的形式,也導致其喪失了 原有的厚重與莊嚴,將事物都融入了裝飾與運動之中,透過不規則的和明顯不完 整的、易變的、瞬間的形實現了自己的意圖。 文藝復興的理論認為,一件藝術品是否完美的標準在於,在不破壞整體美和含意 的前提下,連最微小的細節都不可以被修改。完美是所有最主要觀念的構成因 素,即是「和諧」。反之巴洛克的目標則不在於再現完美的狀態,而是暗示一個 未完成的過程和趨於圓滿的運動,透過不完美的比例,巴洛克藝術大膽的將和諧 轉變為不和諧。


風格轉變的原因 風格轉變的說法,其一認為經常看到的東西就不再對人產生影響,需要更有力的 衝擊來緩解疲勞的感受力,其二認為風格是人類生活模式發生變化的反應,風格 是其時代的表現,並隨著人類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建築本身是有形群體構成的藝 術,是所屬時代的表達,表達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意識,只有強烈需要某種有形存 在時,風格才得以產生。當一種風格氾濫後就變的刻板教條,毫無生機,此時一 個民族的情緒就無法用厚重沉穩的建築形式來衡量,取代的是較少紀念性的裝飾 藝術,而新風格則往往在這裡誕生。 -------------------------------------------------------------------------------PART2 評論 此兩篇文章探討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轉變的過程,Wolfflin 對風格的解讀,多 從現今我們所見的具體式樣分析,當然他更關切的,往往是風格轉換過程裡的蛛 絲馬跡,所以他才會在文中表示,一種風格不可能自始至終都確切的反應了時代 精神,他更關注的是成熟的形式語言向另一種風格轉變的階段。弔詭的是過去我 們對風格與時代性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對該風格的大體認知與其時代的成因, 未曾深入的思考兩者間緊密的關連,更未曾意識到,其實我們所認知的風格僅僅 只是一個成熟時期完滿階段的概括認知,是一種去頭去尾的結論。 但即便 Wolfflin 在他的文中清楚的論述其解讀,對於建築或藝術風格的形成, 與時代背景、生活模式及態度息息相關,卻無法在最關鍵的 keypoint 上作出明 確的闡述。舉例來說,他只能 compare 哥德時代對「鞋」的設計態度,具體的 反應到「建築」上,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文藝復興時代的「鞋」和「建築」的關 係,又可以獲得怎樣巧妙的雷同,甚至這些特質背後所反映的時代性都可以被解 讀出來,但什麼是導致整個社會狀態與建築或藝術的發展導向這樣的模式,我認 為 Wolfflin 的論述閃避掉了這個最關鍵的點。所以在文末,當他舉出米開朗基 羅作為巴洛克時代鮮活特質的例證時,他亦無法在這個明確的例子裡,剖析導致 米開朗基羅的創作產生這樣的鮮明特質的最關鍵理由,而淪為對米氏作品與其時 代背景間如何對話的應證而已。 即便如此,閱畢此文後,我仍十分肯定 Wolfflin 藉由這樣的論述,開啟了後人 關注於這個議題與風格背景間,總是被忽略的那些轉換的枝微末節。


Week13–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Renaissance art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這篇關於圖像學的文章出自於 Panofsky 之手,前段主要介紹圖像學發展的過程 與圖像研究的分類進程,後段則以中古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演進為例,說明以 圖像學的方式如何分析風格轉換的背景與作品所代表的內在意涵。 圖像的研究主要著墨於作品主題與其內在意涵,較少探討到形式的呈現。我們分 析藝術作品時,可將其分為三種不同的層次: 1. 最初或自然的主題:包含了事實的與表現性的兩個部分,我們藉著作品單純 的形式作理解,也是藝術作品進入圖像學前的描述工作。我們依據不同歷史 情境下,表現物與事的形式來研究我們所見之物,並將我們的經驗依附在一 個修正原則下,這個原則就稱作風格的歷史。 2. 第二的或傳統的主題:連結藝術的題材,並融合於某種思想主題之物,我們 稱為「意象」,而各種不同意象的結合則成為「故事」和「寓言」。我們探究 不同歷史背景下特殊的主題或理念,透過事與物的表達型態,補充修正我們 的知識,此即為典型的歷史。 3. 內在的含意或內容:透過弄清楚一個國家、時代、階段、宗教或哲學信仰態 度的潛在原則。並經由「構成方法」與「圖像意義」來證實。我們解釋作品 的構圖和圖像特色,視其為其他表徵的特殊例證。這些「象徵的」價值的發 現和詮釋,便是我們所謂相對於「圖像研究」的「圖像學」 。圖像研究考慮的 只是藝術作品內在含意的一部分,圖像學則轉為詮釋性質的圖像研究,而非 僅限於統計調查的初步角色。我們依據「綜合的直覺」詮釋這些原則,並且 藉由他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有賴於透過觀察特定的主題和觀念,表達人類 心靈普遍重要趨勢的方式,好加以修正。 在文藝復興之初,對古典的態度也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中世紀盛期,古典的題 材並不用在古典主題的表現上,他們刻意借用古典的題材,卻將原屬異教的主題 轉換為基督教的範圍。此類將古典的題材加上非古典的含意,用古典的人物在非 古典的時空下表現古典的主題,乃是藝術家將過去只存在於文學資料中的描述具 體形象化了。


中世紀最早的人文運動在北歐地區,他們對古典主題興趣濃厚,卻無視於古典的 題材,相較之下,位處法國南部和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早期人文運動,則喜歡古典 題材,卻往往忽略了古典的主題。而這種古典題材和古典主題分離的現象出現在 中世紀盛期,此時古典意象被完全拋棄,古樸的意象被遺忘,並且被新的一套取 而代之,直到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兩者才又再次結合。無法理解古典主題和古典題 材在內在的合一,不僅是因為缺少歷史感,同時也因為基督教的中世紀和異教的 古代在情感上不同所致。 -------------------------------------------------------------------------------PART2 評論 圖像學的定義對作品與風格的時代分析是透過一套極其嚴謹的法則,從最表象的 單純形式理解,到加入時代歷史背景下的表現型態,最後深入到他所象徵與詮釋 的意涵。透過這樣的分類,可以強化過去黑格爾史學系統論述中,侷限於特定角 色的分析探究後所留下的問號,也就是缺少對成因部分的理解,在圖像學的脈絡 中,透過擴大對綜合面向的認識,進一步輔助我們理解圖像的來龍去脈與其透露 的訊息,也包含對未來路線的隱喻。 Panofsky 在文中以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演進為例,若我們今天不用圖像學的角 度解讀這段歷史,而單就演進過程裡建築形式的改變作探討,或許就不會探究到 主題與題材間分分合合的狀態,但對這個階段的藝術或建築發展而言,中世紀盛 期在題材不變而主題改變的狀態,卻是具體的反應到時代精神下西方世界演進的 軌跡,若沒有對這樣的情況了解,自然就無法串連在更之後直到文藝復興,題材 與主題再次結合後所產生的跨時代的突破了。 中世紀佔據了歐洲發展的時間長達一千多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象徵著成熟文明 的殞落,在這一千多年重構的過程中,中世紀零星的幾個帝國與君王,試圖透過 對過去光榮文明的發揚,重建輝煌的傳統,但在整體時代氛圍攏照著以宗教為重 心的生活情境下,透過題材與主題的分離,建構一起一套屬於新時代思維主題的 建築或藝術,或許也是當時唯一可走的路了吧!


Week14–The centrally planned church and the Renaissance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文藝復興的建築物是宗教統治的價值在神聖建築的專制價值觀裡達到最高峰的 產物,文藝復興的教堂形式是有象徵性的代表一種特別的意義。十五世紀在義大 利的教堂建築逐漸脫離傳統拉丁十字平面風格,主張計畫性的中心式教堂,乃是 反應自中世紀以來超自然的宗教到文藝復興後被人類自治權的觀念所取代。 Alberti 在他的名著 De re aedificatoria 中,就聖堂的外型作調查,同時為教堂 推薦九個基本幾何圖形,他自己則透露對圓形外觀的偏好,認為這是評斷分析後 大自然最喜好的形式。而 Alberti 對集中化規劃的想法皆來自於古典結構, Constantine 的羅馬,教堂只有一個聖餐台紀念耶穌的犧牲,不信教的人們可以 和早期教堂的純潔與信仰的精神協調,這對 Alberti 與當時其他人是非常有吸引 力的,也因此他強調圓形和多邊形教堂,並對中心式幾何教堂規劃充滿熱情。 Alberti 認為,理想的教堂應成為城市高貴的妝點,他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的壯麗, 並能喚醒人們的虔誠而達到清淨道德的效果,產生令神所喜悅的純潔。所以建築 物須由合理的比例組合而成,在不破壞協調性的條件下,沒有一個構件可被增 減。他提供了一個教會建築在古典文學研究概念上的論述,並為其他世代的建築 師立下了偏好古典和屬於他們自己想法與規定的標竿。 Giorgio 將教堂歸納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歸納於多邊形,第二種由長方形衍生的 圖形組成,第三種則是前兩種形式的混合。這種中心化的設計抑制了文藝復興的 建築師,因此在他們的設計中,每個完整的幾何圖形都被小心的保存著。關於這 些幾何圖形間的比例與協調關係,Vitruvius 認為應藉人體圖像的比例反射於廟 堂中,他以描述人體伸展的手腳所形成的幾何圖形,圓與方,證明建築物的和諧 與完美性。衍生作圖形的宇宙觀思考,圓與方之間的雙重特質超越了清晰可見的 物質世界,成了靈魂與神之間理性的關聯,同時也是小宇宙與大宇宙在數學上相 同的象徵。 Palladio 亦延續了 Alberti 的脈絡,強調圓形與四邊形的發展,及一個宇宙與神 殿的大宇宙關係。中心性的教堂平面是人類創造對神的宇宙之回應及想,像就是


這樣的形式顯示了神的一慣性、無盡的本質及公正性。教堂的規劃遵守數學公式 的幾合運算,身處其中我們會感受到充滿生命力及宇宙合一的氛圍,也由於十五 世紀由 Alberti 與 Leonardo 為首的義大利建築師以科學的角度探討自然,並詮 釋加諸於所有事物之上,他們令建築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空間單元,並用透視法解 釋宇宙空間,試圖在視覺及超感覺間串連其相關性。 -------------------------------------------------------------------------------PART2 評論 文藝復興的興起,帶動了歐陸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過去我們主要以形式的觀點 看待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與藝術,Wittkower 藉由本文,解析文藝復興時代建築 師與藝術家們在創作背後的思考。若接續著上一篇,Panosky 以圖像學的觀點 分析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轉折,是一個題材與主題從分離到重新結合的過程,那 本文便是說明自他們結合後,代表建築空間的呈現的方式與其背後的內涵,並以 教堂空間作為討論的對象。 教堂本就是人與神之間最直接的連結場域,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們,自 Alberti 以降,到 Bramante、Palladio 等,都致力於塑造在建築上能夠反映上帝所在的 大宇宙觀的空間氛圍,因而他們回歸自然尋找,並從過去前人的作品中分析、比 較、學習,最後隱入新博拉圖主義的觀念,透過科學的運算,人體比例的運用, 確立了幾何形體間不可分割的組合。比較特別的是,在文藝復興之前,由於建築 師這個專業並未被重視,或因為他並未發展為一個獨立的職業,也可能因為時代 的氛圍對作品的重視遠勝於對建築師存在的價值,我們總以探討作品本身作出 發。到了文藝復興之後,我們改以就不同的建築師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探討建築 發展的脈絡,建築師的角色地位提升,改變了我們討論建築史的看法,也有可能 特別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些當時偉大的建築師們在思想的開創上啟發了新的一 頁,使作史學研究的我們必須解析當時建築師的思想系絡。建築師角色的介入, 使建築風格的探討勢必跳脫過去幾種特定的範疇,諸如時代、形式、象徵等等, 而考慮到創作者的可變因素,就如文中,Alberti 與 Francesco 對向心式教堂中 聖餐台的位置該置放於哪,產生了觀點差異的矛盾一樣。 又或者,這樣的探討其實也是肇因於 Panosky 以圖像學的論點出發,導致這樣 的結果?但我想就算有,這也不會是全然的原因,大概是上述這些因素加總後產 生的結論吧!


Week17– (1.) Academics in tennis shoes: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the academy (2.)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storic pre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EASSAY1 由 Daniel Bluestone 所撰寫的第一篇文章,旨在討論在學院中歷史建築保存學 門的發展,在早年,建築史學研究者與歷史建築保存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 十九世紀時的保存工作是以維繫著愛國主義為軸心的女性業餘組織活動,與之相 反的,建築史文化研究則是以專業的男性為發展主體。這樣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 後,隨著歷史保存運動的專門化,也進一步加速了對女性的排斥,對象逐步由女 性轉移到男性,業餘轉而為專業,由愛國主義的出發點轉而成為具美學基礎的保 存工作發展。 爾後的 1940-50 年代,建築史學家社團成了保存工作者最主要的組織,但此時 存在於保存工作與建築史學專業間的矛盾愈發強烈,Bannister 感嘆保存工作的 熱情能量常常混淆建築學真正的價值,Hitchcock 和 Coolidge 等人也傾向和保 存工作者及這當中的女性愛國主義者保持距離。二戰後期開始,建築學院中,許 多建築史學家們共同合作培養建築師,並致力於現代主義教育的發展,此時保存 便成為當中妨礙扼殺現代建築學創造力的威脅,也導致保存工作者、建築師與歷 史學家三者間的關係惡化。 現代建築史學包含了本國建築與遺跡,並檢視理論、領受、記憶、階級關係及性 別的問題,並進而開啟了在新問題與遺跡中新的學科,而建築史學家透過社會與 歷史文化的交叉訓練,並藉由體驗的方式改變了建築史學。保存工作並根本的改 變了建築物的意義、居民及景觀。而保存工作者的關懷從最初對目的與形式的探 究到當今對意義與重要性,無形中亦放大了建築史的廣度,並幫助史學家更進一 步的了解建築物與景觀的深層意涵。 設計者開始考慮到過去人類活動的軌跡及這些遺跡的歷史,並藉此反應到他們的 設計上。空間的歷史有助闡明歷史與當代之間,設計者與活動者的關係,並如何 反應人類使用及景觀創造上的再構築。


EASSAY2 由 Longstreth 所寫的第二篇文章,則延續了上一篇的討論,將範圍縮放到 1960 年代末期的美國建築史與史蹟保存實務的探討,此時美國建築史開始受到重視並 被視為獨立的學門,並因促成由人類學、文化地理學、民間生活、社會史及城市 發展史所集合而成新的研究方法的興起,並藉此整合了各個學科對美國研究的不 同觀點。最早的研究起始於各種類型的建築形式、地區性質及文物建築型態。 1966 年美國通過了國家史蹟保存法案,National Register 的被組織最後也成為 大多數州和地方財產的目錄標準。 建築環境的分析建立在完整的史學研究方法中,而非在鑑賞懷舊或古物研究上, 也因此保存對建築史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要求建築史含括保存領域,並擴大 分析基礎以超越外型與藝術和圖像學方面的研究。不過建築史與保存學科兩者間 的不穩定狀態,間接成了保存歷史資源帶來革新後的潛在負面因子,持續的限制 保存工作的完成。雖然傾向區分的想法曾一度讓建築和歷史劃分為兩個領域探 索,但自 60 年代後,此學術趨勢已朝史學的領域聚合,學者們試圖架起在傳統 科學界線與追求對過去有更全面觀點的兩者間的橋樑。 由於歷史本身不是一個靜態的現象,他透過我們賦予事物意義來作重要性的建 構,因此我們看待何者重要,又為何重要的觀點就會不斷演進,因著這些特性, 保存將縮小我們對於過去的觀點,將多數的時間和經費消耗在標準作業的資料蒐 集和評估上。建築史學與古蹟保存間的結合不單只是為了學識上的追求,而包含 了對豐富各個領域的實踐過程,並對這些領域的持續成長和活力有所貢獻。 建築史勢必重新取回他們在保存運動中的核心地位,歷史是一個已經被跨越的障 礙,但除此之外卻不再受到青睞。所有努力的表面上理由是為了瞭解真正的過 去,但這樣的理由卻可能無法讓歷史本身倖存,因此除非希冀建築史與保存兩方 能克服彼此的歧見與漠視,未來學科才有進步的可能性。 -------------------------------------------------------------------------------PART2 評論 保存觀念的興起其實也不過一百多年的事,過去人類沒有保存的觀念,對建築物 甚至任何事物都抱持著壞了就丟,新的再作的觀念,當然保存的觀念一旦出現,


對舊有建築的發展就必然出現挑戰,過去對建築的態度就是創造,保存是一個全 然對立的立場,所以即便自始至終保存領域在整體環境氛圍下都保持著很低調的 狀態,也無形中引發了不少論戰,就如文中說的現代主義教育與保存領域的對 立,以及建築史學領域一直以來和保存領域間欲拒還迎的曖昧關係。 因此兩位作者都用了極大的篇幅在探討建築領域的劃分,究竟在保存的觀念出現 後,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立場去看待這個全新的事物?作者認為建築史學與保存科 學的不可斷裂,在於唯有透過保存領域才能實踐建築史學的訓練,而保存則有賴 史學的建構史保存本身跳脫外在形體的框架,更深入的探討其中深層的意涵。或 許這是一種合理的看法,也是一套現今主流的趨勢走向,不過我在想,如果學門 間的整合是另外一種配對的方式呢?保存的領域當今若欲跳脫外在形體的框 框,或許和設計領域的結合可以促進重新思考保存的本質和保存本身所該取捨的 要件,我們保存的只是一個形體上的留存或者是一種象徵意識的留存?也可能是 兩者兼顧的。今天所見到的太多保存形態過於在意建築物本身外在軀殼的留存, 而忽略掉這個軀殼本身的建構並無法和使用者、生活方式、用途之間斷開,那這 樣的保存究竟是在緬懷一個形體上的給予人的感受,卻沒有辦法真正讓我們回到 過去,因為時空環境的條件都變了,我們不可能讓銀行繼續是銀行,飯店繼續是 飯店,所以他們開始化身為博物館、旅客服務中心……etc 可是終究,我們只是改變了一個軀殼的內容物,那個時代精神和創造這個形貌的 構想概念細節都已經離我們遠去,可是這些無形的事物或許才是真正可貴的價值 所在。


Week18– (1.)人類學的空間研究

(2.) The Idea of a Twon

29953006 蘇聖文

PART1 書摘 EASSAY1 在 Maine 的觀點中,認為社會是藉由血緣與地緣的關係所組成,Durkheim 與 Mauss 則認為人類的分類始自於社會的集體表徵,因此,他們將空間看作一種 社會與文化的建構,它與時間、數字、因果等皆同為最基本的概念分類,關於空 間的探討,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知識從何而來,以及這種知識發展過程背後的 心智基礎為何?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往後受功能論的影響被機械化與簡單化了,它同時亦忽略了 Durkheim 理論的複雜與曖昧性,因為功能論的研究重心,旨在反映社會組織, 或空間本身是客體化的社會組織。爾後 Levi-Strauss 奠定了結構論的觀點,認 為空間的特質幫助我們掌握當地人的社會結構觀念,反映了他們心靈上所意識存 在的一種模式,這是一種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因此在語言學的概念中,許多人 類社會現象表面看來是毫無相關的,但背後卻有著共同的結構。 在原始民族中普遍而具支配性的空間觀念,像是內在與外在,中心與邊陲,左與 右,高與低,封閉與開放,對稱不對稱等,都是源自他們對人體及房屋的意象, 也和社會關係及道德上的價值相結合。因此對結構論而言,空間的分類只是各種 分類中的一種,而他們所要討論的是各種不同現象或分類中的共同結構,若結構 論的研究趨於空間分類的分析,則反而容易落入形式分析的窠臼,失去了解各文 化間觀念的機會,此時則須透過象徵論的發展彌補這樣的缺陷。 象徵論將空間的分類系統視為有自己獨立存在的邏輯機制,Gennep 將人類社會 的儀式結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分離,二是轉換階段,三是納入社會體系,其中 由於轉換是透過空間存在,因此要理解儀式的結構,可藉由空間去理解。人類學 象徵論中所處理的問題,是空間背後的一套象徵機制,它具備獨立的邏輯,因此 空間研究的目的就在於反映發現空間組織背後的這套象徵機制。 80 年代後,Bourdieu 的實踐論對以往的研究有強烈的批評,認為以往的空間研 究本身強調空間現象有它的結構與邏輯,但這種意義事實上是人所建構的,唯有 透過對人的理解,才能理解它真正的意義。


由上述的發展,可發現空間研究本身也反映整個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後來的發 展,往往是為了解決前面研究所產生的理論性問題,而實踐論後至今仍存在著兩 個主要的問題,其一為隨著實踐論的研究越來越繁雜,研究主題越來越狹小,反 而不再具備早期 Durkheim 研究問題時所具有的深層與巨視眼光,其二是將空 間定位為人類文化社會的建構後,反倒限制的空間本身而不再具有獨特性,也限 制了人類學在這方面對空間性質了解的可能性。文末,作者乃藉東埔社布農族聚 落研究作一歸納說明。 EASSAY2 本書在討論古代世界與希臘羅馬的都市型態人類學,現今,我們常將都市看作是 佈滿建築的組織,由於政府官員與都市規劃者無法用一種整體性的思維來思考都 市,看不到在既定規劃原則下,都市富含的其它意義,所以當都市不再持續快速 的擴張時,他們便表現出對經濟危機的沮喪,無法意識到是否自己正對都市強加 過分經濟化的秩序。現今對都市空間的研究僅限於使用和環境的物質性意義,這 些研究者僅考慮了物質的表面,無法深入象徵的領域,這也進而導致空間內外間 互動落差所產生的災難性結果。 於是我們試圖探究城鎮的概念原型,它建構在居民心智之上,並透過家居型態表 現出來,在概念原型與真實情景及城市的物質結構之間,顯現了人在行為模式中 所作的努力。早在羅馬城鎮的直線型態中,我們就可見豐富的幾何與拓樸結構, 它生長自習俗與信仰體系的內外,並構成了承載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完美載體。這 種城市認知模型的變化相較於政治與宗教上的思想變化要來的緩慢,趨近於漸變 的模式,在此我們重新審視這個概念模型與場所及格局形態之間的關係。 作者據古希臘羅馬時期,城市創立的過程探究人類與社會背後的各種價值體系的 象徵意義,從城市創建之始的神話傳說,祭典儀式的儀書其功用與意涵,新城市 居民的組成,城市的選址,其奠基者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埋葬的方式與對英雄的 定義解讀,城市奠基儀式的過程,聖域的界定與出現,測繪師的對城市作最開始 的測定,占卜師藉由臟器對城市作占卜,最後在奠基者的初耕後,城市的建立才 在一系列繁瑣的過程後真正的被確立了下來。 藉由這些過程,我們重新理解在人類學架構下的都市研究本身,如何跳脫對空間


與外在形式的桎梏,彰顯每個蛛絲馬跡背後的象徵性意義,與人類組織斯想背後 的靈光。 -------------------------------------------------------------------------------PART2 評論 黃應貴老師在人類學的空間研究一文中,以其所作的布農族研究為例,探討在東 埔社內伴隨著社會型態的發展,對應到部落內的空間形態布局的改變,空間的對 應本身,除了具體的反應最外顯的使用現狀外,也包含了社會價值體系的更迭, 像這樣以縱向時間軸對單一社群的探究,似乎是建立在歷時性架構系統邏輯下的 思辯。我在思考的是,倘若這樣試驗的 data 被擴及至三到四個布農聚落,或這 樣的微觀尺度被以更巨觀的視角,嘗試用兩種原住民聚落原型來作類比,得到的 論證是否還是和單一的布農東埔社相仿? 就像 Rykwert 在第二本著述中所說談論的古希臘羅馬城市的創建過程,或許就 是一種巨觀的角度在探討整個脈絡的流程。就如黃老師在人類學的空間研究文末 中所說的,人類學發展的歷程在實踐論後,探討到更細微的枝微末節時,似乎就 喪失了過往的宏觀。macro 與 micro 在研究的探尋上,或許也如同其他二元對 立的因子般不斷的拉扯,相信 Rykwert 會以這樣概括的角度書寫對城市的思考, 而未以更細分的方式進行,是因為年代造成史料與考証資料的困乏所致吧!倘若 今日伴隨更多出土的資訊,這些充滿假說與不確定的象徵思維,應該也可以一定 程度的被錨定! 都市空間中,最顯著表彰時間遞嬗的空間現象,就是銅像的樹立了,政治上的權 力彰顯在空間形態的布局上,是最快速而有效的威權價值的建構,日據時期的都 市充斥著各總督與民政長官的銅像,光復後這些銅像轉而成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的 塑像,這樣的時代現象,時至人民價值的主體意識覺醒後才告終。同樣的狀況也 反映在神社建築更迭上,從神社轉而成為忠烈祠,在建築形態上從東洋的式樣被 改變成為北方宮殿式的形制,都具體的反應了空間的形態與使用,對應政治狀態 改變所產生的差異。 另一個生活周遭有趣的空間現象,便是網咖產業的興衰了,約十年前網咖店開始 在台灣街頭興起,當時的時空背景,家用電腦的普及度與網路速度及費率不友善 的情況下,電腦遊戲產業的發展與時下青少年對網路連線遊戲的熱衷,導致網咖


這種特殊形態的商業空間在都市中大行其道,透過合理的收費與豐富的網路遊戲 為號召吸引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流連,但隨著家用電腦的普及與網路費率的下 降,生活型態的改變,也使原先的消費族群改變了他們關注的活動,網咖這樣的 商業空間也在面臨時代的改變下必須作空間上的調整,過去單一個網咖空間今日 多轉變為複合型的經營模式,除了降低價格外,也兼營漫畫出租或背包客的落腳 地,提供睡眠與盥洗的空間以因應消費型態的改變。 這些空間現象,皆可見在巨觀省視的象徵背後所探究的微觀事實,再回歸人與整 體社會價值的思維體系後,人對應認知原型在空間架構上所作的反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