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 We Dance ?》雙鋼琴音樂會 演奏曲目
盧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Witold Lutosławski: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德布西:神聖與世俗之舞 Claude Debussy: Danses sacrée et profane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 Maurice Ravel: Rapsodie espagnole pour deux pianos I. Prélude à la nuit II. Malagueña
夜之序曲 馬拉奎納舞曲
III. Habanera
哈巴奈拉舞曲
IV. Feria
節慶
中場休息
古斯塔維諾:阿根廷浪漫曲 Carlos Guastavino: Romance Argentino 皮亞左拉:〈再見爸爸〉、〈自由探戈〉 Astor Piazzolla: Adios Nonino, Libertango 包羅定:〈韃靼舞曲〉選自歌劇《伊果王子》 Alexander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Opera "Prince of Igor"
The End.
THE ARTIST PROFILE ╱ 4
演出者簡介
美國羅特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 鋼琴演奏博士 ●
多次於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如全美音樂教師協會鋼琴比 賽榮譽推薦、俄亥俄州室內樂比賽亞軍、羅特格斯協奏 曲比賽冠軍、科羅拉多交響樂團協奏曲比賽冠軍、紐約 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選拔等。演奏足跡遍及世 界,如紐約林肯中心教堂、臺北中山堂,克里福蘭市、 紐 澤 西 Nicolas Music Center、 紐 約 史 坦 威 中 心、 紐 約 公 共圖書館 Donnell Auditorium、科羅拉多 Rifle、Glenwood Spring、 加 拿 大 Orford 音 樂 節、 多 倫 多 音 樂 節、 費 城 La
黃可儂 Konung Huang
Salle University、法國尼斯音樂節……等。並曾受邀與許 多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如奧地利 Vienna Residence Orchestra、曼哈頓交響樂團、科羅拉多交響樂團等,於歐 洲、美國各地舉行演出,皆深獲好評。同時身為傑出的室 內樂演奏家,特別專長雙鋼琴曲目,多次於比賽獲獎及演 出。 自 2010 年學成歸國,黃可儂隨即活躍於演出及教學,曾 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等指導大師班、 專題演講、發表專業研究論文。2012 年於國家演奏廳舉行 {間奏曲}黃可儂鋼琴獨奏會,同時發行國內首張結合鋼 琴演奏、文字、攝影作品集的專輯書{間奏曲},統籌撰 寫音樂散文、攝影、獨立出版,以音樂人的深層思考打破 藝術的界線,榮登 KKBOX 古典音樂類別首頁,並收錄於 EMI 唱片數位資料庫,深度且質感地結合音樂與生活美學。 2013 年成立『琴房事物所』,秉持「專業、美感、人文」 的態度,為古典音樂創造更貼近生活的文創風貌,其出版 專輯曾入圍第 26 屆傳藝類金曲獎。
SHALL WE DANCE ? ╱ 5
美國舊金山音樂院── 鋼琴演奏碩士 ●
演出者簡介
由甘博文老師啟蒙,就讀敦化國小、仁愛國中、光仁中學 音樂班;2003 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師事許釗英老 師、鄭秀玲老師及諸大明、蘇恭秀、魏樂富、林文菁等教授。 17 歲獲得光仁中學協奏曲比賽鋼琴組第一名並與樂團於台 北市社教館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8 歲獲得 Schimmel 鋼琴比賽雙鋼琴組第一名,由此開始踏入室內樂 的世界,並曾受邀於台北縣音樂節中演出雙鋼琴音樂會。 2004 年赴美至舊金山音樂院深造,獲 President Scholarship 校長獎學金,師事 Paul Hersh 教授。 2006 年於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後回台,同時致力於教學與演 奏,包括於各地音樂廳及國家演奏廳舉行雙鋼琴音樂會、 且以專業伴奏身份活躍於舞台。2011 年赴法國參加 Festive Academeic 音樂營受邀演出多場音樂會,2012 年八月赴奧 地利與 Vienna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於 Kaisersaal Hall 合作 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同年十月受廣藝基金會邀 請參加「愛 • 也許是」音樂會於國家演奏廳演出。 2012 年與台灣青年豎笛家邱詩平、大提琴家李宜珮成立 P³ 鋼琴三重奏,擔任鋼琴 / 行政總監,致力於室內樂推廣,曾 受邀至各校舉行講座及音樂會演出、2013~2014 年於高雄、 台南、彰化、台北國家演奏廳等舉行一系列三重奏音樂會, 並獲選應邀至香港中文大學演出,廣受各界好評。
王允芃 Yunpeng Wang
樂曲解說 ╱ 6
盧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Witold Lutosławski (1913~1994)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19 世紀蕭邦因戰火而遠離家園,但苦難卻久
生,這段時期,他為鋼琴二重奏這個組合創
久沒有遠離波蘭。直至 20 世紀,被瓜分多
作了兩百多首作品,包括 1941 年完成的《帕
年的波蘭終於在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
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束的那天,再次出現在歐洲地圖上。這時, 五歲的波蘭新音樂之父盧托斯拉夫斯基,隨
綜合古典與浪漫主義的音樂法則,盧托斯拉
著家人重回祖國,並開始學習鋼琴。然而重
夫斯基在大膽突破的和聲與作曲手法中,注
新建國的波蘭並沒有從此擺脫悲慘的命運,
入隱晦的民間音樂曲調,結合形成具有東歐
反而陷入蘇聯史達林與德國納粹之間的爭
氣息的獨特風格。整首樂曲僅有第六段變奏
鬥,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亡國。
為慢版,其餘皆為刺激過癮的快板樂章,每 段變奏蘊含各自的性格,千變萬化令人耳不
盧托斯拉夫斯基的一生,跨越了兩次世界大
暇聞,以更複雜、更豐富的聲響,賦予帕格
戰,面對過政治風暴席捲家庭的悲劇,更
尼尼精鍊的曲調,更生動的表現力,在 20
經歷了被德軍俘虜、猶太人大屠殺等悲慘
世紀中葉成為最受歡迎的樂曲之一,延續帕
故事。期間刻苦地在華沙音樂學院兼讀鋼琴
格尼尼超技鋒芒的鍵盤鉅作。
與作曲,即使在戰時受徵招入伍為電台訊號 員的期間,也不曾放棄創作。盧托斯拉夫斯
儘管戰爭連綿,波蘭的作曲家依舊發光發
基秉持著現代精神,持續探索和開發新的作
亮,盧托斯拉夫斯基戰前的創作樂譜大多遭
曲技巧,將節奏與曲式予以解放,並發展出
到摧毀,卻也澆不息對藝術追求的熱情。當
多種複雜的現代音樂技法,當然也融入了大
他作為 20 世紀重要作曲家的地位奠定之後,
量波蘭風格元素的採用。然而這些因為德國
依然懷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屈於社會主義
對波蘭的高壓政治文化統治而被禁止公開發
的強權之下,始終以延續波蘭的藝術活動為
表。在逃出德軍俘虜營後,盧托斯拉夫斯
信仰,為波蘭藝術史留下黃金輝煌的一頁。
基回到華沙,與另一位作曲家柏努夫尼克 (Andrzej Panufnik)一起組成鋼琴二重奏, 在舞廳與咖啡廳裡彈奏無爭議的改編作品維
SHALL WE DANCE ? ╱ 7
Var ─── ── iation ╱ s o ﹋ n ╴ a ﹏﹏ ﹏ Theme of Pa ﹣﹦ gan \﹎﹎﹎ ini 身處歐洲特殊的地理位置,波蘭從未遠離過戰爭。20 世紀的兩次 世界大戰,摧毀了華沙這個古老城市 90%的建築物。翻開波蘭的 歷史,宛若一部血淚交織的史詩。然而其繁盛的文明,卻仍然在 砲火煙硝的蒙覆下,散發璀璨榮光。
DANSE SACRÉE ET PROFANE
音樂史上,時常出現同一時代或同一地區,兩名音樂家互相競爭、互相欣賞的因緣際會。 法國印象派中的德布西與拉威爾,在共同的時空背景下,不僅有著傳承的關係,更以相 似卻各自獨特的聲音,一同妝點著音樂的舞台。
樂曲解說 ╱ 9
德布西:神聖與世俗之舞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Danse sacrée et profane
當德布西在晚年指導法國傳奇女鋼琴家瑪
的半音階樂句。與其他 19 世紀快速發展的
格麗特.隆彈奏他的鋼琴作品時,他曾像
樂器相同,半音階豎琴的發明在當時意味著
蕭邦那樣指示她,「必須忘記鋼琴是有琴
人們對於音樂性的追求,已轉向更深層細膩
搥的……必須以觸碰玫瑰花瓣般輕巧地彈
的完善與臻美。第一樂章《神聖之舞》以典
奏……」即便德布西傳承了蕭邦的技巧以及
雅從容的節奏,展現精緻的古風氛圍,令人
絲絹般的觸鍵,他的作品卻遠超越循規蹈矩
聯想到魏爾倫的《雅宴詩集》,復古懷舊的
的音樂理論。19 世紀末充滿藝文氣息的巴黎
悠然情懷;第二樂章的《世俗之舞》則是巧
沙龍、咖啡館裡,多的是當代藝術家與詩人,
妙的對比,主題在活潑的流動韻律中不停反
德布西深深為他們的文字與繪畫所吸引,同
覆,宛若隨風四處飄散的輕快民謠,自在擺
時期的畫家們走出畫室,在大自然寫生裡創
盪起舞。由德布西本人改編為雙鋼琴的版
造了印象畫派,德布西也由此衍生出印象樂
本,則在如夢的朦朧中,流瀉更多透明的色
派,以細膩的洞察力,在有如散文詩的小品
彩,展現比豎琴與弦樂更為明亮清澈的音
中,以音符揮灑光影、雲霧、水波之間,具
色。
體而微的世界縮影,為 20 世紀的現代音樂, 建構另一個如夢似幻的新境界。
德布西以此曲將豎琴的演奏技巧拉高同等於 協奏曲,時至今日依舊是豎琴演奏家們的最
此首原為豎琴與弦樂所創作的《神聖與世俗
愛。然而半音階豎琴在使用上仍有著許多實
之舞》,是 1904 年由百年法國製造商 Pleyel
際問題,諸如難以調音、琴弦過多導致演奏
公司委託德布西,為推廣新設計的樂器「半
難度變高……等,幾年之後,半音階豎琴再
音階豎琴」(Chromatic Harp) 所創作。半音
次被新的踏板式豎琴所取代,只遺留下音樂
階豎琴不同於舊有的設計,以交錯的兩個琴
的餘韻,以及音樂史上淺淺的痕跡。
身含括了 78 條絃,讓豎琴能演奏所有可能
樂曲解說 ╱ 10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 Maurice Ravel (1875~1937) Rapsodie espagnole pour deux pianos
( Ra po
拉威爾與德布西一同齊名為法國印象樂派的
彩。《西班牙狂想曲》的四個樂段,從寧靜
代表作曲家,他一生尊奉德布西,就如塞尚
的〈夜之序曲〉展開,若隱若現的吟唱從朦
尊奉莫內一般。這兩位作曲家之間有許多相
朧霧靄中緩緩透出,不時與曖昧閃爍的光芒
似之處,例如同樣受自然景物所吸引、時常
交織;第二樂章〈馬拉奎納舞曲〉原是「自
取用異國風情的調性及節奏、且傾向從古風
由拍吟唱」的民謠,後來發展成為佛朗明哥
形式與狂想風格取材。但受到西班牙血統的
曲式,拉威爾大量使用模仿吉他、曼陀鈴、
母親所影響,拉威爾的音樂更像午後耀眼的
小提琴與響板等民族樂器的手法,營造出原
光芒,與德布西薄暮般的柔和意境成對比,
始風味的西班牙;第三個樂段〈哈巴奈拉舞
節奏與和聲也有著更清晰有力的輪廓,猶如
曲〉改編自拉威爾早期的鋼琴曲〈耳邊風
一幅畫工細膩的蝕刻畫。從前期的模糊曖昧
光〉,緩慢的動作韻律精準描繪了地中海陽
樂風脫出,當拉威爾開始嘗試更多層次的音
光下,慵懶而踏實的風情;第四樂章〈節慶〉
樂色彩與鮮明節奏時,所發展出的獨特自我
始終維持著強烈的節奏,彷彿萬物甦醒,此
風格,分立出一個與前輩德布西截然不同的
起彼落的樂段宛若喧鬧的市集,精力充沛地
世界,然而蛻變的過程中,唯一不變是骨子
佈滿了整幅畫面,最後在熱情高昂的氣氛
裡對西班牙民族音樂永遠的喜愛。
中,畫下精彩的休止符。
誕生於靠近西班牙的山麓小村莊,拉威爾的
評論家曾說:「拉威爾的『西班牙音樂』無
音樂中時常充滿西班牙趣味,但並非只是描
疑是最法國化的」,當《西班牙狂想曲》
寫西班牙或將其風情直接移植,而是以法國
於 1908 年首演時,巴黎的聽眾史無前例地
人的心情做詮釋,因此拉威爾的西班牙系列
陷入狂熱,為前所未聞的豐富配器與奇異的
作品,包括聲樂作品《哈巴奈拉》(1907)、
節奏所深深著迷,從此《西班牙狂想曲》便
歌劇《西班牙時辰》(1909),以及管弦樂
成為拉威爾的代表作,年年在巴黎上演。同
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皆依循著他
年,拉威爾將其改編為雙鋼琴版本,西班牙
一貫的法國印象派手法,以精心安排與琢磨
的燦爛風光得以在他最熟悉的黑白鍵盤上,
的每一個細節,堆疊出生動而活躍的聲響色
展現另一番的風采。
(1875~1957) apsodie espagn our deux piano
SHALL WE DANCE ? ╱ 12
R o m a n c e Agentinos
帶來的各種文 征服者從歐洲 500 多 年 來, 的大草原與原 根廷一望無際 化, 淹 沒 了 阿 民,帶著各種 批各國來的移 住 民 文 化, 大 來此定居,不 洋 ,越過大西 理由離鄉背井 逐漸把阿根廷 與絕望之間, 斷徘徊於希望 宛如第二個歐 美國家不同, 帶向與其他南 洲的道路。
樂曲解說 ╱ 13
古斯塔維諾:阿根廷浪漫曲 Carlos Guastavino (1912~2000) Romance Argentino
「當我意識到我已寫了我所要的音樂時,我
手法,使得他的音樂不似其他南美洲作曲家
會站起來,伸伸腰,笑或哭,感謝上帝。」
一般火花迸射,而是同時擁有法式輕巧浪漫
這是阿根廷作曲家古斯塔維諾對音樂最虔誠
與阿根廷式壓抑的熱情,清亮柔韌,熱情中
謙虛的自白。生於 1912 年,古斯塔維諾最
帶著節制,宛若敘述著淡淡哀傷的優美詩
初在家鄉森塔福省(Santa Fe Province)學習
句。
的是化學工程,雖然同時與另一位音樂家學 習音樂,直到獲得省政府的獎學金,才有機
古斯塔維諾有一美名 - 潘帕斯草原上的舒伯
會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民族音樂學院,正式修
特(the Schubert of the Pampas)。 意 即 他
習音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古斯塔維諾
如舒伯特一般擅長優美動人的旋律。1951
轉往歐洲學習,很快便以天才鋼琴演奏家的
年古斯塔維諾創作了一套雙鋼琴組曲,其中
身分走紅英國。
第一首 Las Niñas,以及動人的旋律描寫阿 根廷女孩的風姿綽約,藉以表達對阿根廷深
雖然古斯塔維諾身處於 20 世紀的現代樂派,
刻的情感,在豐富的合聲襯托下,古斯塔維
音樂上卻與現代運動隔絕。充滿鄉愁的阿根
諾發揮他那詩人般歌唱的優美旋律,將樂曲
廷民間音樂,以及紮根於十九世紀晚期的浪
層層堆疊,推向熱烈的高峰之後,再度回到
漫民族主義風格,對他的影響遠勝於當時的
最初的甜美旋律,為樂曲留下惆悵悠揚的結
現代派先鋒派運動。同時結合印象派的創作
束。
樂曲解說 ╱ 14
皮亞左拉:〈再見爸爸〉、〈自由探戈〉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 Adios Nonino, Libertango
一開始,是大量的歐洲與非洲移民湧入阿根
左拉的父親因為想家,時常演奏阿根廷手風
廷,他們無處可去,便滯留在布宜諾斯艾
琴班多鈕(Bendoneo),也令皮亞左拉深
利斯,流連於碼頭邊的酒館與青樓裡藉酒
深愛上這種帶有濃濃鄉愁及特別風鳴聲的樂
消愁。這些移民所帶來的歌曲與舞蹈,與當
器。而許多年後,當他成為阿根廷探戈音樂
地文化融合,在此時空背景下,形成了探戈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時,仍以這樣的聲音,在
(Tango)最初的模樣。而這種從無所適從
自己的各式作品中,不停重複刻劃,戀戀敘
的生活裡,從底層的絕望裡,從對於愛的渴
述著對家鄉最深的愛與思念。
望而來的通俗音樂,皮亞左拉卻大膽地將之 賦予動人心弦的靈魂,令其成為登堂於音樂
<再見,爸爸>創作於 1959 年,當時皮亞
舞台的「新探戈」(Tango Nuevo)。
佐拉正在波多黎各演出,卻在旅途中接到父 親突然去逝的噩耗。悲傷的皮亞佐拉幾天
出生於阿根廷的普拉塔(Mar del Plata),
後回到紐約,獨處在公寓裡不到一個小時,
皮亞佐拉幼時便隨父親舉家搬遷到美國紐
他便完成了這首著名的樂曲,對親愛的父親
約,在這裡接觸了到許多不同的音樂風格,
獻上最後的敬意;而<自由探戈>是皮亞佐
其 中 以 爵 士 樂 和 德 國 作 曲 家 巴 哈(Johann
拉為電影《探戈課》所作主題曲,將浪漫主
Sebastian Bach)對他影響最深遠。因此我們
義和印象主義完美結合,並兼有爵士的性格
不僅能從皮亞左拉的探戈裡,聽見爵士的輕
及古典音樂的優美,成功將探戈音樂以一種
滑與即興幻想,更能找到古典音樂裡節奏的
更高的姿態站上世界音樂舞台,展現了阿根
規則與不規則、和聲的冷靜與糾結,還有多
廷沈溺不曾全然,人間有起有落的堅強與幽
種重奏形式的配器與音色變化。此外,皮亞
默。
SHALL WE DANCE ? ╱ 15
SHALL WE DANCE ? ╱ 16
樂曲解說 ╱ 17
包羅定:〈韃靼舞曲〉選自歌劇《伊果王子》 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 "Polovtsian Dances" from Opera "Prince of Igor"
綜觀音樂發展史,俄國音樂的起步比起其
包羅定作為化學家的正職,令他只能利用週
他歐陸國家要來得較晚,直至 18 世紀彼得
日進行創作,因此也有「星期天作曲家」的
大帝提出西方政策後,歷史悠久的歐洲音樂
稱號,一生中所完成的作品雖然不多,卻皆
才被引進,使得俄國的音樂發展逐漸蓬勃。
廣受喜愛。有人說:如果想瞭解俄國人的
1836 年葛令卡創作了第一部俄文歌劇《為沙
民族性,只要聽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
皇獻身》,為俄國國民音樂奠下基石,而繼
曲,和包羅定的《伊果王子》就夠了,所指
葛令卡後,俄國五人團承接了發揚祖國音樂
的尤其是《伊果王子》中的〈韃靼舞曲〉。
的理念,他們善於使用民俗歌謠作為創作素
改編自東斯拉夫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
材,於是俄羅斯的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文
主角伊果王子出征入侵俄國的突厥人,卻戰
化與藝術的深厚底蘊,逐漸在五人團的努力
敗遭俘虜,然而突厥國王極為賞識伊果王子
推動下,隨著音樂流傳至世界各方。
的勇識,待他如上賓,並開設舞會演出〈韃 靼舞曲〉,向伊果王子展示突厥國的強大與
包羅定在五人團中身分最為特殊,是當時喬
輝煌。樂曲以四個不間斷的樂章演出:最初
治亞王子的私生子,父親家族因在 16 世紀
歌頌故鄉的的柔情旋律,盡顯中亞草原的遼
率領北高加索山韃靼人歸順俄羅斯而被封為
闊風光;接著以同樣的曲調為中心,逐漸升
貴族,因此在他的音樂裡,中亞素材自然成
為快速旋轉,年輕男女炫目飛躍的舞曲;在
為最大的創作特色,而因為曾留學德國並偏
強烈的鼓聲中,第三樂章展現粗狂的合唱,
好西歐音樂形式的創作,包羅定也是俄羅斯
高喊著「偉大的可汗萬歲」,將樂曲推向華
國民樂派中,最早被西歐接受的作曲家,一
麗壯闊的高峰;而接續的戰鬥之舞,和聲色
腳踏在西歐,一腳站定中亞,「俄國歌曲和
彩漸趨燦爛耀眼,雙鋼琴之間刺激拋接的主
東方旋律混合變為和諧的聲音,飄盪在中亞
題逐漸堆積出熾烈的豪壯情懷,在歡騰炫耀
草原上」,這不但是包羅定在自己作品中的
中,北方民族的堅毅與剽悍,閃耀著的永恆
註解,也是一位平民王子的心聲。
的光芒。
特別感謝:Steinway & Sons Piano 史坦威鋼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