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SHELTER
說 書 人
STAND ALONE COMPLEX
03 01
PROJECT01
SHELTER
日期 / 2016.12大二上學期 基地位置 / 中國上海虹橋區英庭名墅 空間類型 / 雙層獨棟住宅
業主夫妻一家五口:一對兒女及老母親,業主倆為經常飛兩岸三地 之企管顧問。面對這樣經常不在家的生活型態,家人之間的相處與 交流該如何藉由室內設計規劃而能更加密切呢?
基地位置
基地位於上海青浦區,作為租界開港先驅,西風盛行,可見不少西洋式建築在此佇立。而業主一家所居 別墅社區建築也採用英倫別墅風格。飛世界各處的夫妻,看盡世界之建築,但歸家之時卻傍若身處異 國,沒有歸鄉之感。
家作為自己的庇護所,希望這裡能使夫妻二人有歸根之感,在西式建築外殼之下,在內規劃是取用中 國傳統合院形式。旅行和返家能無形的在心中作出區隔。房屋中間留置一天井庭院,採光之外有聚合 情感之意在,也將各個動線匯聚於此再發散。在平常聚少離多的生活模式之下,動線的輪轉也增加家 人見面交流的契機。
私密空間
天井庭院
公共空間
B
UP
1
A -40
4
1-客餐廳 2-奶奶房 3-玄關 4-書房 5-衛浴間 6-廚房 7 - 天 井 庭院 8-小花園
7
8
A’
3 2
B’
1F平面配置圖
B
1 2
5 A’
A
DN
1
3
1-衛浴間 2-主臥房 3-兒女房 4-水池 5-竹林園
4
B’
3
2F平面配置圖
AA’向剖立面圖
BB’向剖立面圖
PROJECT02
說書人
日期 / 2018.03大下上學期 基地位置 / 台中清水服務區 空間類型 / 農產販賣所
工商服務業重於農業的現今社會,為了農業的永續發展,政府實施 漂鳥計畫鼓勵年輕一代返鄉務農。但漂鳥計畫偏重技術層面的傳授 ,缺少行銷方面的提攜。當農產品因外來因素滯銷之時,青農沒有 解決的能力。返鄉,其實只是另一種死亡的形式。
青年返鄉務農的阻力多為兩點:收入微薄且來源不穩定。而食安風暴後,社會開始關注食物的來源, 消費者希望口中的食物是不危害健康的,和返鄉青農想種出健康農產品給家人食用是一致的。 基於如此讓青農做一個說書人,主動說出農產品生產的故事,種植的背景,讓有意尋求安全農產品的 消費者認同故事進而消費;讓此空間成為全台灣農人可以發聲的平台,像是圖書館收藏書般收集各個 農人的故事,讓消費者依循著個人需求找尋相關產品上網訂購。消費者和生產者面對面接觸,少了中 間商剝削利潤,建立穩定客群。希望藉此扭轉青農返鄉的阻力。
基地位置
已建立食用有機食物之客群已有管道去購買,此空間的客群應是找出潛在客群以及缺乏行銷力的生產 者。清水服務區是全台造訪人次最高之休息站,地處南來北往之中心點,可以找出潛在客群的最大值
75~85
生長期
行銷場所攤子
消費者的餐桌上
(市場.量販..)
若將農產品的銷售歷程用高度去詮釋(CM),傳統消費者只參與後面兩階段。 而現在則要鼓勵大家關注第一階段的故事,以高度來說便是75CM以下
使用75CM高
為方便翻閱
順應基地天花斜度
書櫃收納
抬高一層高度
創造一階階書牆
直上三樓 初見機能
高差體驗
階梯講堂
4 7 6
3
5
1 2
1F 平 面 配 置 圖
Entrance
Entrance
1-櫃台 2-用餐區 3-吧檯 4-廁所 5-辦公室 6-會議室 7-階梯講堂 8-閱讀座位區
8
2F 平 面 配 置 圖
PROJECT03
STAND ALONE COMPLEX
日期 / 2019.04 大四下學期 基地位置 / 台北市大橋頭捷運站一帶 空間類型 / 實驗性咖啡廳.社區聚落規劃 合作夥伴 / 李逸庭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只要使用搜尋引擎,人們所求的資訊便輕易地 紛至沓來。便利使我們慣於放任直觀的麻木主導日常,放任對外的 感知疲乏,也就等同於在搜尋引擎總是鍵入相同的關鍵字,輕易地 對一件事概括定論,於是個體的獨特性逐漸消逝在集體意識之中。 Stand alone complex,不同人獨立思考卻積累成相似的情結,思想 趨同化。期望參與者能經由此番設計體驗,對生活中不自覺的從眾 心理有所察覺,並且發掘自身潛力以調整心態,最後激發培養獨立 思考能力之動機,令自我意識不致在麻木中萎靡。
中山高速公路
淡水信 義線
中 和 新 蘆 線
台北大
橋
大橋頭站
民權西路站
三重區 城郊 大同區 台北市 都會
大橋頭以北作為都會與城郊的過渡節點,沒有明確的屬性、定位,是模糊的城市間隙。無數 南來北往的通勤族藉交通網絡於此匯流,並在日復一日的往返中木然、迷走。我們希望在此 賦予刺激,像開拓一條新的思考迴路,以喚起目標客群觸類旁通的探索精神。
節點
1
三 夜
迪 化 街 二 段
3
迪化街一段
1
通勤 族
2
市
景星里
2
在地 居
路 迴 民
延
活 動 中 心
路 迴
觀光客迴路
3
派 出 所
大稻埕
除了希望翻轉通勤族對麻木日程的意識萎靡外,也希望翻轉遊客對大橋頭以北的既定印象和來此 觀光之目的性,以及在地居民消極排外的意識形態,令三者之封閉迴路相互牽引,產生交集。我 們針對上述三項查找對應族群的活動節點,作為客群分別的突破口,將其空間集合打散並隔斷, 放大節點至節點間中介帶與外在環境的接觸。藉由延長的過渡路程,在摸索、體驗、回溯、修正 印象中不斷反覆,重新構築對基地的理解,
2
3
1
2. 迪 化 街 二 段 1. 活動 中 心
3. 派 出 所
節點1. 迪化街二段街屋
keep
查詢目標的過程裡,無數的可能性隱藏在旁支的關聯性之中,求知慾與好奇心逐步使我們在串聯 資訊的途中累積閱歷,而每個人在串聯時的不同選擇,便是獨立思考所作用的體現。 此節點位於景星里內,為過去對應迪化街北街建成的紅磚街屋,同樣保留了過去的風貌,但與北 街的發展盛況相去甚遠,儼然被遺落在邊陲的遺珠。迪化街一段作為新興觀光帶,呈現外放的商 業模式,但迪化街二段卻適合更為內斂的規劃模式,兼併吸引外來者、帶動區域發展、提高區民 對社區整治的積極性之多種取向。 此節點做為複合式的內聚型商業聚落,扮演的角色取決於內部活動,豐富性在於參與方式與意圖 的不同,便會在動線的輪轉間生成相異的經驗。
我們將原先分區配置的機能打散,並有計畫的以點狀撒落在區域間,激發在機能串聯上的多樣機 遇,尋找更多以轉角為單位的體驗可能性我們聯通多橦建物的天井,使複合型機能的串聯發生在 內裡。接著讓原先的主線路擔任起串連街區公共休憩場域的角色,模糊室內外的界線,使街道轉 換為人行漫遊道,化為休憩場域的一部分。而最終客群與活動將匯集至共享廚房機能區,一側樓 梯間與屋頂步道作為橫向動線貫穿共四條縱向主動線,成為區域自明的線索外,也將綠化帶與中 央區域接通。
商區-小農市集
中介帶及咖啡吧
共享廚房及樓梯間
居民以東道主的身
利用公共休憩空間進一
兩者為最主要的公
分與來客互動,產
步串聯外來文創業者進
共空間,不同客群
生初步交流契機。
駐的商鋪/工作坊與小
最終匯集於此並駐
農市集的關係。
留,引出更深層的
置入的多樣休憩體驗區
分享與交流。
間切入不同客群的需求 ,將人流引進。並在漫 遊社區的過程中感受大 橋頭遺留的文化脈絡。
多功能展演梯廳
體驗民宿
有別於前者被動的 互動,此空間提供 在地居民主動發聲 的舞台。
落腳街區之中,切換 腳色,以最親密深入 的方式體驗區域。
1F平面圖
頂樓平面圖
節點3. 大橋頭派出所
keep
凡事皆具有兩面性的對反特質,若能不過度拘泥於”事實”,便不會輕易被人云亦 云鼓動而造成集體無意識的盲從。 警察局在過去做為大橋頭的監視之眼駐立在橋下邊上,是守衛景星里之前哨。這個 承襲歷史輪廓的建築正對人行地下道其中一個出口,偏離周遭樓房的建築軸線使他 在視覺上格外醒目。 若作為迴路起始的路引,保留大部分既有外觀的正面對比內部顯露出來的新式設計 ,在初始給予參與者衝突的意象。若作為迴路體驗中的後者,自建築背面的中介帶 巷弄進入,則是與街廓融洽共生的另一翻空間意象。在整體迴路中,此節點作為預 設的開端與結束,在此轉化經驗並在分享中獲取更多他人的想法,是為省思與交流 的對話場。
1F平面圖
派出所的兩向性,使我們保留警局立面之外觀,一則以新式設計對比原立面之老舊,給人空間體驗上 的衝突感;二則以背面牆體打開,使建築融於街廓之中的手法,對比警局原本給人的嚴肅、封閉而不 可輕易進入之既有認知。而此節點作為預設的開端與結束,在此轉化經驗並在分享中獲取更多他人的 想法,是為省思與交流的對話場。在此我們以將café和BAR共作於此來體現。而平台不只做為室內 外的中介空間,其機能也做為派出所和周圍街廓的交流點,同時也串連起二三四樓之間的互動關係。
1F以大面落地窗室內外之互動關係對比上方原有立面之封閉。室內階梯隱藏空間外延狀態,其也導向作 為線索的樹引人進而探索,才發現後院是向街廓延伸,與之共融的狀態。是作為由正面前來的通勤族與 後方前來的居民之交流點。
2F平台不只做為室內外中介空間,機能也促使其成為派出所和周圍街廓之交點,同時也 串連起二三四樓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兩向性的座位可供人向室內觀看咖啡教學,也可面 向室外平台觀看表演。
3F平台樓梯將人的視覺引導至上方挑空平台,可在此觀看4F酒吧的遊走活動狀態。此 環繞式過道一則向外觀看周圍街廓,一則以街廓之角度回看派出所。回應此節點作為 迴路終端的省思點。透過樓梯串聯兩層樓相階的大櫃體,以動線環繞其兩面不同之功 能(酒或展示櫃)來呼應派出所做為兩向性之角色屬性。
4F作為室內座位區的最高層,座位形式更為自由,通往頂樓之樓梯置於空間中心,但 必須要特意查找才有所發現。
節點3. 活動中心
不聽信片面之詞,不畫地自限,從多種角度和立場解構事件的原貌,是我們遊覽資訊時需要時刻 自省的一點。 從而我們將此節點定為動線上的十字路口,位於台北橋下的原活動中心。建物本身具有多向向外 視覺窗口的特性,二樓的視野恰好一側可看到大稻埕熱鬧的迪化街一段,另一頭則可透過矮房與 矮房之間隙望見第二個節點 --- 景星里的迪化街二段。在此作為觀光客群與在地居民迴路的交 集,希望翻轉觀光客對區域地標直覺的目的性取向,導引客群朝向北邊探索。 作為迴路重要的轉折點,需要具有一定的人群吸引力,為提高其在基地中的辨識度與自明性,對 於外觀設計上相較另外兩點會更加重視,力求能清楚傳達此點的角色定位與意圖。空間上的設計 強調其多種對外視覺框景的特性,自內而外的多點開窗或切縫為初步空間手法。
羅郁婷
Iris Luo
Born
1995/ 12/ 22
Phone
0975384516
aeils3620@gmail.com
Line ID
aeils3620
Address 桃園區建國路252巷8號3F
經歷
Skills
2014年畢業於桃園高中
Autocad
| 2D圖面繪製
2019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Sketchup
| 3D圖面繪製
2017.07-08 |實習於重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Vray
| 3D圖面渲染
參與基隆醫院病房設計案
Photoshop
| 後製圖面
參與金瓜石公共設施更新案
Illustrator
| 排版編輯
2018.07-08 |實習於合聿設計工作室
Word.PTT.Excel | 文書處理
參與約翰紅茶南港分店工地施作 參與月葉紅茶南京分店設計案 參與雲林田納西書店設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