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鄉村建築學 I /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I

Page 1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I Studio tn̂gtétshiū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2

向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學習

08

Stage 1

38

批判性建築學

42

Stage 2

70

Narrative as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Stage 3

78

Cultural Derivative

96

Hut I II

114

Exceeding Beam

134

"H"ouse

152

Spiral Square

174

Box & box'

192

Meaning blank

210

Appendix


I

向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學習

0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964 年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尾聲中出現了一場與當時正統主流

的建築史脈絡格格不入的展覽,Bernard Rudofsky 在 MoMA 策了一場 名為”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的展覽,展覽內容同時出版 名為《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的著作。展覽揭示與批判主流建築史僅著重

於政治與強權,長期忽略小人物或非專業建築師建造的建築物,這些建 築物的空間型態在過去往往僅受到人類學家、社會學者和少量建築史專 家的關注,鮮少受到主流建築界的關注與討論。在後現代思潮蠢蠢欲動 的年代,1966 年 Robert Venturi 的《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問世前,Bernard Rudofsky 提供另一種角度,填補現代主

義強勢影響下建築界缺乏的視野。 Bernard Rudofsky 並非是唯一一位關注無名建築的建築工作者,對材料

質感掌握得宜,空間精神性注重的瑞士建築師 Peter Zumthor 也曾言受 到 1957 年出版的《Native genius in anonymous architecture》著作影 響甚深,作者 Sibyl Moholy-Nagy 亦是讚頌無名建築非經設計之下所渾 然天成的風采。與此同時,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則因為二戰後受到全盤引 進西方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以東京工業大學清家清與筱原一男脈絡為 主的建築師反思日本傳統精神,以調查研究既存的傳統民居作為建築創 作的出發點,試圖探索出得以接承傳統日本性格主要展現於住宅設計的 現代建築。與此同時,Aldo Rossi 則對於六零年代歐洲都市的理解有著即 將走入後現代主義的思考,於 1966 年出版的《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則是在既存的歐洲都市現狀下,思考建築類型與都市集體記憶與建

築的關係,試圖重新拾回現代主義所丟失的精神價值。


04

七零年代則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年代,1972 年 Robert Venturi 與 Denise Scott Brown 合著的《Learning from Las Vegas》與 1978 年 Rem Koolhaas 的《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分別對拉斯維加斯與紐約這類城市高度資本化現象有獨特

的紀錄探討,並藉此產生批判性論述。Rem Koolhaas 的書名副標「補 寫式的曼哈頓宣言」更展現對既存現象的提煉與詮釋。九零年代開始, 由 Koolhaas 領軍的 AMO 都市研究團隊陸續對包含中國珠江三角洲地 區、非洲奈及利亞的 Lagos 這些快速都市化的區域出版研究型刊物,而 對亞洲都市高度發展後泡沫化現象的研究代表作我們認為是到了 2001 年 Atelier Bow-Wow《Made in Tokyo》問市,才對亞洲混雜的都市現 象有較寫實的紀錄。當然,對於這些現存的建築與構造物的關注不僅止 於建築工作者,Bernd Becher 和 Hilla Becher 這對德國籍的攝影家夫妻 檔,他們 以實踐「類型學」攝影為人所知。在《Typologies of Industrial Buildings》一書中,以類型學的方法並置如水塔、工廠、民居等各種在

外觀上相似的既存建築物,而這些建築物的型態往往直接展現其功能的 意義,這樣的觀念與創作形成一種抑制主觀情緒結合類型學攝影學派, 影響著歐洲紀實攝影圈。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臺灣這位於東亞邊緣的島嶼在整個現代主義向東方席捲的熱潮之下並未 完全缺席。戰後國民政府遷臺,隨政府來臺受西方現代主義教育的建築 師及與美援合作的建築思潮伴隨教會建築、校園的規劃與公共建築新建, 展現其東方哲思體系與現代主義的融合。六零年代王大閎、陳其寬、張 肇康、賀陳詞與陳仁和等建築師,透過建築實踐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現 代精神性、國族意識的議題,他們接承現代主義主流思潮,移植至臺成 為臺灣後現代思潮的起頭,主導臺灣後日本殖民時代的新方向;七八零 年代的經濟快速發展,伴隨一群帶著西方後現代思潮的歸國建築師開啟 資本與後現代建築思想結合的商業建築與集合住宅;直到了政治解嚴的 前後,九零年代伴隨著各種文化活動的相互激盪,在本土文學、臺灣新 電影運動等皆偏向更寫實的往常民與地域性文化對話。建築活動則伴隨 解構主義的思潮,探索本土性、公共性的建築實踐。這樣的公共性與地 域性的發展二十多年後逐漸成為民主化公民社會成熟的養分,伴隨經濟 發展日趨緩慢,我們終於有更多的能量重新回看臺灣自戰後的建築發展。


06

至 2017 年為止,臺灣實施都市計畫區面積總計 4826 平方公里,僅占 國土面積約 13%,卻居住著將近 80% 的總人口數,顯示臺灣並未缺席全 球都市化潮流。換句話說,另外 87% 的非都市計畫區土地住著另外 20% 人口,以⻄半部平原鄉村地區而言,景觀不外乎是農業景觀混雜巨型工 業廠房與住宅,它們主宰著大部分平原景致。在《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出版六十多年後,在 Bernard Rudofsky 的精神感召下,我們

將焦點放在臺灣鄉村地區,它往往是整個主流建築領域發展的末端甚至 被忽略的區域,卻因此發展出更趨向與生活場所息息相關的沒有建築師 的純粹建築。鄉村地區的人為建築物與現代主義觀念背道而馳,它們如 同蘑菇般野生生長,蘊含如電影場景般魔幻寫實的氛圍;寫實感來自於 鄉村建築往往直接反映日常需求,而魔幻感除了來自於非日常所見的建 築,也來自日常性建築過於坦率反映所需而產生不符既定認知的形態。 日常性與非日常性,兩者間存在著既對立又依賴的矛盾。 我們以特定的方式看待這些鄉村既存的建築物,一方面試圖將它們被建 造時的目的中解放,另一方面也從導致它們理應被那樣建造的社會約定 中解放。我們嘗試將這些新舊並置的建築從時間、場所切割出來,視為 純粹的建築或物件理解,它們開始脫離社會學的意義,僅展現秩序性的 原則(ordering principles)。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為這些 距離我們年代不遠的建築往往因為我們對它們理解太多而無法提煉出更 純粹的意義。不可諱言,我們正面對的即是長久以來建築學領域總無法 忽略課題,建築是主張自主性的空間形式,還是回應各種社會的外在因 素的文化工具。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0

0

0.5

1

2

4m

0

0.5

1

2

4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

0

0.5

0

0

1

0.5

0.5

2

1

1

2

2

0

4m

4m

0

0.5

1

0.5

2

1

2

4m

4m

4m 0

0.5

1

2

4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5CM

10CM

20CM

50CM

0

25CM

50CM

100CM

250CM

0

5CM

10CM

20CM

50CM

0

5CM

10CM

20CM

50CM

0

15CM

30CM

60CM

150CM

0

15CM

30CM

60CM

150CM


20

1F PLAN ELEVATION

0

0.5

1

2

5

0

0.5

1

5

2

1F PLAN

ELEVATION

2F PLAN

0

0.5

1

2

5

0

0.5

1

5

2

1F PLAN

ELEVATION

2F PLAN

0

0.5

1

2

5

0

0.5

1

2

5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50CM

100CM

200CM

500CM


22

0

50CM

100CM

200CM

500CM

0

50CM

100CM

200CM

5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0

50CM

100CM

50CM

100CM

500CM

200CM

500CM

200CM

0

0

50CM

100CM

200CM

500CM

50CM

100CM

200CM

500CM


24

衍型是一種束縛;衍型也可以是變化發展時的模 板;衍型更像是進化過程中,無法被割捨的信仰。 我們可以在新式建築中閱讀出傳統的衍型,例如 模仿砌磚工法建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在鐵皮加 蓋屋頂添上傳統民居的特色構建以及遵守三合院 佈局層級的擴建量體。 藉由新建築中留下的衍型特徵,我們可以理解在 當下地方人民心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它所不 可取代的原因。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衍型


26

矛盾是事物同時產生關係又消滅關係的時刻。 房子側邊加蓋了新的儲藏空間,可是儲藏空間的 下方被挖掉了,讓車子可以順暢地進出庭院;有 鐵捲門的入口看起來異常的闊氣,但入口後方只 是一個淺淺的前廊,真正的大門在房屋另一處; 巨大棚子的上半部是完全封閉的箱體,但底部有 一圈環狀的開口,形成既隔絕又開放的氣氛。 透過矛盾的景象,我們可以從認知的慣習中解 放,在違反經驗的邏輯中重新描述現象本身。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矛盾


28

一片板可以產生上與下的空間,對下產生遮陰, 對上產生平台,人們通常只取其一作用,若將兩 種功能結合,遮陰就跳脫遮陰,平台也跳脫平台 的單一意義,功能的雙重意義就在同一片板上發 生。 美化立面用的花台搭在開口部上。 搭建鐵皮屋頂的桁架結構作為曬衣桿。 住宅旁可以通向後院的通道,被鐵皮加蓋起來, 成為室內空間,可以存放物品。 不同的功能或形式,在同一個構件或場域發生, 或是人的行為介入原先的功能,打破原有賦予構 件或空間的單一意義,雙重意義是對物體本質的 探討,叩問物體在空間中產生的上下、前後、內 外等關係,討論單一空間的不同使用,以及行為 與活動介入建築產生的變化,雙重意義是為了讓 建築更加純粹。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雙重意義


30

工業化生產的材料,人們對它的使用方法有著清 楚的設定。 重置,是將材料重新置於本質。 個別的紅磚,不再有可以堆砌的數量,仍是墊高 度的構件。 切割零碎的鋼浪板,不再有可以遮雨的面積,成 為傳遞水平載重的形抗結構。 鬆垮的塑膠帆布,不再有可以排水的張力,轉為 阻隔熱傳遞的空氣層。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重置


32

失序無法單獨存在 , 與秩序相伴而生。秩序是嚴 謹、穩定且令人感到安心的 ; 失序是帶來驚訝、 可能是驚喜抑或是失落 , 並且瓦解秩序。 失序形成框架的打破 , 關乎尺度在連續性下突然 的不連續 , 同時暗示建築內部需求的轉變 , 在視 覺上綜合成一體卻又使元素各自外顯。在預測之 外並引發提問 , 成為秩序被記憶的表徵。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失序


34

建築語彙的應用範圍或指涉的對象缺少截然明 確 的 界 限 (boundary) 或 級 距 (range) 或 程 度 (degree) 時,便產生不協調感。 三片屋頂遮蓋一戶人家的倉庫、廚房、客廳;二 種結構看似先後增建卻又像一體成形;一戶人家 被兩種立面分割。 鄉村住宅讓人產生抽象的認識,建築皮層隔絕我 們閱讀空間的深度;次序混淆、單向解讀、功能 誤解 ... 使我們對建築內外無法產生連結;只能 透過片段的想像彌補。形成過多的解釋甚至幾乎 不相容的解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語意不清


36

不完整性來自於我們對日常所熟悉的元素本身應 有的想像或期待的未達成;建築元素同時建構了 實境與虛境,實境成為一個我們腦海記憶中的背 景參照,而虛境開啟了我們對整個意境更完整的 想像。 一道密實的磚牆上被局部摟空,形成不同程度上 的通透感,是為了通風、散氣;在外觀上一塊完 整的量體被削去一隅的空間,變成了陽台或是自 家生活的前廊;屋頂造型上的缺口,被拿來當成 是放置水塔的空間,其背後各反映著生活所需的 機能與型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不完整性


II

批判性建築學

3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美國建築理論家 K. Michael Hays 於 1984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Critic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ulture and Form》的論文中,揭示了建築學領

域中「建築作為文化工具」與「建築作為自主形式」兩個對立的闡釋性 知識系統的拉扯,並認為這兩種模式分別因為純化極端性的追求,讓建 築實踐變得僵化無新意。為了對建築進行更積極的描述與對複雜的文化 領域分析,我們闡釋的基準點應從兩端回退,將每個建築放置在其屬於 自身特定的處境中,得以獲得某種「在世性」的限制,令建築展現其闡 釋的可能。一個具批判性的建築能夠同時具有在世性與自身意識,這樣 的位置與前述兩種極端的知識觀念產生了抵抗性與對立性,這種關係狀 態便對文化與形式二分的建築闡釋產生了批判性。日本建築團隊 Atelier Bow-Wow 的主持建築師塚本由晴則在《Genealogy of the Critical Spacein Japanese Houses 》文章中,闡述關於「批判性空間」的看法。

他認為在建築學領域中,每當出現一種特定建築形式,會圍繞其產生一 種批判性空間。它被不同的建築物共享,人們以不同角度考察,不同方 式解讀,引發不同的回響,當代建築作品唯有通過批判性空間才能與過 去的作品發生對話,並使我們在對事物慣性認知之外發現別種可能。


40

在既有批判性建築論述與實踐中,我們關注二戰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建 築學系以篠原一男 (Kazuo Shinohara)、坂本一成 (Kazunari Sakamoto) 學派建立的「批判性空間」(critical space) 與瑞士建築師 Valerio Olgiati 的「無參照建築」(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他們一方面

各自圍繞於批判性建築學有多樣性的思考,另一方面相互交織出一張橫 跨近八十年的傳承系譜與影響脈絡。篠原一男師從清家清而產生橫跨自 身建築生涯的四個樣式時期:認為傳統是出發點而產生「住宅是藝術」 強而有力論調的第一樣式,反傳統與充滿封閉性的「龜裂空間」的第二 樣式,自東京都市快速擴張與高度發展產生混亂野生感而與之對話的「零 度機器」的第三與第四樣式;其學生坂本一成在住宅類型中嘗試自封閉 走向開放的探索,對七八零年代日本對住宅消費市場批判的「家型」觀 念,以及抵抗現代主義窠臼的自由架構思考;Valerio Olgiati 則是當代 瑞士建築界中極具思辯氣質與實踐能力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體現了對當 代建築文化的批判,反對將建築傾向移轉到多種學科領域相互參照的都 市主義或都市與建築之間交互影響的結果。他年輕時候極力想擺脫父親 Rudolf Olgiati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陰影壟罩,著迷於古老印度與日本文

化,在深受篠原一男影響下,發展出圍繞在建築學內部進行建築思辯的 自主性建築。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建築需以其完整性表達其「強度」,展現自身獨立同時又需與周遭融 合,兩者間既對立又依存的矛盾狀態,是「批判性鄉村建築學」主要關 注的面向,我們將建築創作的起點放在存在鄉村已久「沒有建築師的建 築」上, 透過學習瑞士與日本建築師脈絡中,自基本建築學建築元素 ( Element ) / 材料 ( Material ) / 比例構成 ( Proportion ) 建立意義思考體

系,將建築物適度地抽離於時間與場所,成為「觀念的事物」,試圖建 立這些已普遍存在的建築類型新的閱讀可能,並開啟具操作可能、與社 會對話的批判性空間。


42

衍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4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46

矛盾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4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50

雙重意義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52

0

0.5

1

2

4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0.5

1

2

4m


54

重置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56

0

10CM

20CM

40CM

1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10CM

20CM

40CM

100CM


58

失序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60

B1 PLAN

0

1

2

4

1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ELEVATION

0

1

2

4

10


62

語意不清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6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66

不完整性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68

0

15 30

60

1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

15 30

60

100CM


III

Narrative as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7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英國語言學家 Michael Halliday 所提出的語言結構系統中(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將語言可衍伸出的型態定義為 ‘language as art’、‘language as knowledge’ 和 ‘language as behaviour’;一般我們

所習慣的 ‘narrative’ 多數指的是 language as art,也就是以文學形式 表現為主的敘事,然而當我們對於影像、戲劇、表演等各樣得以傳遞 ‘事 件’ 的跨領域媒材感到習以為常時,開始理解 ‘敘事’ 已擺脫固有的文學形 式,而以純粹的語言系統存在。在 ‘語言來自向外的學習仿傚’ 的前提下, 對每一個體而言,因個別意識條件的不同,語言被賦予獨特的敘事影子, 語言系統建立的同時幾乎相當於敘事系統的建立;以至於當語言一面以 知識系統的基礎、以及行為表現的型態存在時,敘事在其中自然產生作 用,即 —— narrative as knowledge、narrative as behaviour。 Narrative 這個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梵文(Sanskrit)的字根 ‘gna’,在拉丁

文中則是對應到 ‘gnarus’ ,以及 ‘narro’ —— 也就是述說(telling), 由此可見語言在敘事概念中的根本意義;有意思且較少被提及的是,另一 部分的 gnarus 指的是 knowing —— having knowledge of something, 也就是對事物獲取知識、理解意義的狀態。 “We make narratives many times a day, everyday of our lives. And we start doing so almost from the moment we begin putting words together.” (H. Porter Abbott)

當我們對於週遭環境開始理解,並賦予各種解讀時,是透過語言、文字 為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及空間整理出一個有意義的敘事,於是一個中性的 ‘空間’(space),轉換成 ‘因其代表的意義而得以暗示、引發意圖與思考’ 的 ‘地方’(place)。地理學家 Edward Relph 在 1970 時期開始對 ‘place’ 一詞有明確的定義及論述,他認為作為人類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生活在有 意義的空間裡,擁有屬於個人的、能認識自己的地方;透過對環境、空 間賦予意義,人與其產生關係,構成個人經驗世界的一部分。 “To be human is to live in a world that is filled with significant places: to be human is to have and to know your place.” (Edward Relph)


72

建築行為是一種空間創造,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空間,讓人們透過具體 形式、構造物來經驗周遭環境及其意義。批判性鄉村建築學的操作中我 們同時也思考,‘narrative’ 這一概念之於建築的定位為何?不論敘事建 築或建築敘事,也許敘事性思考還可以提供的是 —— 一個思考工具,在 建立自我知識系統的過程中,幫助我們釐清不同的思考狀態、及可對應 的思考態度。

Narrative as Knowledge

前述所提 ‘空間因其被(我們)賦予意義而成為地方’ 的第一層關係,是 屬於個人的、自我的內在敘事(self–narrative of architects),這樣的 敘事可以是短期而有特定主題的,也可以是長期且與自我論述相關的; 人們透過對環境的理解,建立敘事系統進而成為文化與知識發展的基礎。 如同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在場所精神(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中提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源自於

人們對自然的理解方式:北歐傳說的地精、矮人和侏儒,及北歐音樂、 藝術中的自然氣氛,來自各式各樣地貌的地景,岩石群、尺度不一的樹 叢、草叢、森林中的空地,以及高緯度特有的陰影和夕照變化(Romantic Landscape);信仰唯一上帝的一神論如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世

界的回教,皆發源於擁有絕對秩序、單調不毛的沙漠,因人們必須與炙 熱不變的環境對抗求生存,於是人更顯得渺小(Cosmic Landscape); 而神人同形的眾神神話,則是在擁有清晰元素、山丘明顯被界定的希 臘羅馬環境中產生,山谷和盆地一目了然、地貌多樣且連續,形成易 於理解而接近的和諧環境,人和自然的特質容易互相連結(Classical Landscape)。

在批判性鄉村建築學的第一階段,我們以鄉村空間作為觀察對象,每一 組影像都是對一種空間特質或說是觀念的紀錄,每一張影像都是經由個 人的理解、判定,然後擷取出與其他影像相呼應的意義關係,共同成為 一組有層次、有厚度的敘事關鍵字。並且在這過程中,專注於空間或物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件之間的狀態,避免過度分析(抽象式的科學分析)而抽離了原有對象, 破壞了它原有作為 ‘一個被經驗的整體’ 的狀態。正如 Edmund Husserl 提 出的現象學,是對所見事物呈現的樣貌,提供一個清楚的、未被扭曲變 形的 ‘描述’,如此我們對於意義的理解將能專注地 ‘回到事物本身’(return to the things),而非數字化與量化的科學拆解。

Forming the Idea of Place

現象學式的思考,專注於人可以經驗的空間與物件上,不透過其他間接 媒材,這是空間性的經驗方式;一個關於人類感知空間的實驗(Learning a Maze),紀錄了人們如何將一個未知空間,轉變成一個包含可認得之

相互關係的地方,我們對於此認知迷宮過程中的 ‘記憶點’ 以及 ‘關係串連’ ,找到一個有意思的對應;Norberg–Schulz 提出五個場所精神基本要素, 其中 ‘物’(thing)與 ‘秩序’(order)作為理解自然的第一種及第二種方法: 人們將觀察到的自然力量,與具體的自然元素或物(thing)產生聯想, 得以生動地被感官捕捉(perceptual aspect);另一方面,人們也從變 遷的事件中抽取出有系統的宇宙秩序(cosmic order),如方位基準點 或現象的週期秩序,經推論理解而產生概念(conceptual)。 ‘記憶點’ 及 ‘物’ 是屬於感受式的認知,‘關係串連’ 及 ‘秩序’ 則是理解式 的認知,這兩種觀念看似相斥的態度,事實上在建立敘事型知識系統時, 應被視為相輔的兩個切入點;在鄉村空間進行觀察時,即是指認、記錄 有意思的對象(記憶點及物),並在幾個相似或相關的對象之間理解出 一個特定關係(關係串連及秩序),逐漸建立出一個有系統、可以被清 晰地描述出來的敘事架構。 在 Martin Heidegger 思考 ‘物之所以為物’(Ways of being),提出事 物的意義存在於該 ‘物’ 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中時,同時提到意義是可 以擴展的,或說是可以轉換成其他樣式、材料,卻仍然指向某一個同樣 的意義,而不單純只是一個造型的原型。這裡我們可以再次回到語言, 並借用作為現象學的思考工具:語言系統中對物件的命名,常常來自於


74

類型特質的歸納,且源自於直覺與感受的賦予(Harries,1983),也因此 可以回推至最根本的體驗與理解。因此在批判性鄉村建築學中,每一組 影像同時也以文字敘述的方式,經反覆修正後將每一個觀念做最精練的 描述,並以能提供精確的想像而得以獨立存在為目標。

Narrative as Behaviour

將 narrative 與明確地建築放在一起談論,一般認為是從 1970 年代的 Bernard Tschumi 開始的,Nigel Coates 接著加入其在 AA 的 Diploma Unit 10 教學(1978 年接手),他們與學生進行實驗性的建築創作,例如

透過音樂、表演、電影影像、圖像,對倫敦的都市環境進行想像與設計, 並在 1983 – 1985 之間出版 NATO: Narrative Architecture Today issue 1, 2, 3。Coates 在 2012 時的著作 Narrative Architecture,從歷史上 ‘空間

隱含敘事’ 的案例與發展談起,包括現象學與空間(Jane Jacobs, Kevin Lynch, Colin Rowe, Maurice Merleau–Ponty, Guy Debord)、1960s 批

判式紙上建築(Hans Hollein, Gianni Pettena, Archigram, Superstudio, Rem Koolhaas, Archizoom)、NATO,到當代建築的敘事類型與其個人

作品,整理成一個敘事建築發展的論述。 而 Sophia Psarra 於 2009 年出版的 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則是 從空間構成與文化意義的層面來討論建築與敘事之間的關係,並將焦點 放在 conceptual —— 架構的、概念的理解,以及 perceptual —— 透過 移動而獲得的感知與空間經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綜觀以上,不論是哪一種建築與敘事之間的相互關係,皆屬於 narrative as behaviour 的範疇 —— 以敘事的方式進行某種行為表現、與外界或其

他對象產生交流,而批判性鄉村建築學的第二及第三階段,則是進入此 ‘空間創作’ 的述說(telling)狀態;其中我們對於建築與敘事的討論, 將焦點放在 ‘可被經驗的空間’ (experienced narrative of space),即 narrative architecture,而將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留在建築以外的其

他媒材創作範疇中。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The Intention, Content, and Approach

在語言結構系統中 ‘language as behaviour’ 是 ‘situational’ 關係、處 境性質的(而 ‘language as knowledge’ 則是 conceptual 概念性質 的),意即與其他對象之間有意圖性的關聯狀態,同理 ‘narrative as behaviour’ 必然先釐清的是 —— 在這個建築的創作中需要敘事嗎?如果

是,是對誰有意義的敘事? 意圖性(intention)是敘事行為的基礎,在程度上我們將之定義為四種 主要層級: Unintended —— 無意圖性的純粹資訊傳遞,符合實用性的 低限度溝通;Decorative —— 裝飾性、營造氣氛或形象,但仍是片段意 義、沒有形成明確的故事性;Narrative as an Entertainment —— 提供 明確的意義傳遞及知覺、情緒享受,完整而有強度的經驗;Narrative as a Campaign —— 作為理念的宣示,意圖影響或改變觀者的想法與態度。

批判性鄉村建築學希望能達到的是,從現況的觀察可以理解出一個普遍 性的空間現象,將這些可能是我們習以為常而不覺察、或根本不以為意 的狀態提出,與其對話、反思,批判既定印象與固有思考,而使建築行 為得以進入高層級的敘事狀態,空間創作不僅傳遞意義甚至引發人思考。 敘事的指涉對象會與建築產生不同的關聯類型,因而在內容(content) 型態上也會有所不同,我們粗略定義成三種不同的方向:Telling stories through architecture —— 透過建築表現一個既存的故事,往往是再現

式的、符號性強,例如利用轉化隱喻來重現與紀念某歷史事件,或透過 元素符號聯想某文化意義,敘事焦點將放在該平行想像意義而不是空間 本身;Rende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urroundings —— 反映建築與周遭直接相關的事件或狀態,通常不經過轉譯而以建築 或環境元素原形呈現,例如自然環境、微氣候透過建築行為而使人感受 到,或是該處既存的人為特徵,透過空間而被呈現與強調;Exposing the architecture itself —— 展現建築自有的內在秩序,以建築元素或空間關

係進行內部對話,例如結構型態的特殊性,對應至空間的關聯性,或以 特殊方式處理建築基本元素,而產生暗示特殊意義的型態,對於此類型


76

需有一定的空間閱讀能力才能完整指認意涵。 而其中講述建築自有的內在秩序,是最貼近我們對於 ‘建築之所以為建築’ 的理解。若建築將作為一個敘事,必是扣回最無法取代的特質才能展現 其特殊性;當敘事、語言、意義在不同媒介之間轉換時,勢必隨著媒介 型態不同而損失一定特徵,甚至在聯想與再現關係上逐漸脫離,也因此 建築作為三維度(或四維度)的事物,最純粹的建築敘事將會是回到建 築自身講述空間特有的意義。在批判性鄉村建築學的第三階段,每件建 築創作的敘事以形成其內在秩序為目標,透過空間序列、結構類型、材 料、空間比例來展現。 內在秩序展現的方式牽涉到敘事表現意義的途徑(approach),在概念 上可以從三種切入角度來理解:Layout —— 將一個敘事系統視為幾個不 同元件的集合,借用 Kevin Lynch 的 Elements of the City,使空間經驗 用 path、edge、district、node、landmark 幾種不同類型來思考與部 署,而每一個元件如果視為一個 ‘事件’,在這個敘事系統中是單一主事 件、或多個有因果關係的子事件?事件與事件之間,是線性或是非線性 安排?第二種切入角度 Interface —— 訊息傳遞的介面、媒介與接收者 的接觸面,在關於作品詮釋的理論中提到詮釋有 ‘closed’ 與 ‘open( ’ Eco) ,以及 ‘conservative’ 與 ‘generative’ (Hillier),兩者的前項皆屬於 ‘明確而規範的’ —— 敘事明確、觀者被動, 而後項是 ‘多種可能而開放 的’,敘事低調、觀者主動;而符號學家 Umberto Eco 提出 Architectural Codes,將建築元素以溝通系統歸納出不同的代碼類型,並探討了符號

性認知與直接的空間經驗的區別。第三種切入角度則是 Perspective —— 除了採取感受式或概念式途徑、微觀或是巨觀之外,敘事視角的討論也 借用了敘事理論來判別 ‘Extradiegetic(通常是第三人稱) ’ 、‘Intradiegetic’ (通常是第二或第一人稱),以及 ‘Metalepsis’ 這種較為複雜的視角類型, 包含子敘事之間的穿越、或無法單以空間感受理解而轉換至非人視角的 敘事型態。 敘事表現的途徑在實際的建築操作上,會以第一種切入角度為主要能推 進敘事序列的安排,批判性鄉村建築學的第三階段,同時也以文字描述 作為思考工具,此敘事文字在緊扣每一建築創作的內在秩序之前提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模擬空間被經驗的序列、關鍵事件、事件與事件的關聯性,想像的描述 與建築的空間系統安排相互推進。至於表現途徑的第二及第三切入角度, 可作為後續進一步的檢視與思考,理解每一次的建築創作若帶有敘事, 達到的層次與類型又是如何?甚至回推至原設定的敘事內容、意義、與 意圖性,是否採取了最準確有效的途徑? 敘事性思考不僅是在創作階段提供一個檢視與操作的工具,如同語言來 自於經過學習而建立屬於個人的知識系統,可供他人經驗的敘事創作 (experienced narrative of space),是建立在清晰、有獨特觀點的論 述基礎上,也因此作為一個獨立思考者不能避免的是,發展屬於個人的、 有強度與厚度的內在敘事(self–narrative of architects)。


78

穿過水平感強烈的連棟街屋,進入一個以往僅會 出現在外部的家型空間,建築的內外性開始模糊; 挑空後解放的舊隔牆上,殘存的磚痕暗示了曾經 的模樣,過去的地平線成為新建物的視線。本是 阻絕的牆亦成為串聯空間的媒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CULTURAL DERIVATIVE

劉宸瑋


8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8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8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8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8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9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9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9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96

這是一個充滿似曾相識的地方。 當人們的視線沿著旋轉梯移動,市街、公園、窗 戶的框、以及兩側窗外樹木的景色,被重新編寫 成時間與路徑上的自我矛盾,人們質疑剛剛經歷 過的、懷疑等一下要發生的,在產生關係的時候 又消滅了關係。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HUT I II

洪伯毅


9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ite


100

B

A

1f Pla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f Plan


102

3f Pla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Rf Plan


104

A Sectio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B Section


106

Front Elevatio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Back Elevation


10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1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1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14

一樓的中庭提供周遭居民穿越,唱片行的牆邊展 示唱片,傍晚過後酒吧開始營業,客人圍著圓桌 站著飲酒,或坐在樹下。 二樓是主人與房客的起居空間,幾根大梁與散開 的扁柱界定了空間,不同的梁高提供不同傢具功 能,樹冠遮蔽部分活動,增加私密性。 三樓是主臥與客房,主臥家具擔負單一功能,客 房則在一片板上負擔不同家具功能。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EXCEEDING BEAM

莊雅涵


11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ITEPLAN


118

D C

B

UP

B'

A

A'

D' C'

GF PLA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37

40

40

117

70

0

70 UP 35 85

DN

0

0

85

40 0

35

0

70

2F PLAN


120

DN

120

0

75

3F PLA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ECTION A-A’


122

SECTION B-B’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ECTION C-C’


124

SECTION D-D’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WEST ELEVATION


126

SOUTH ELEVATIO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EAST ELEVATION


12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3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3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34

I 型鋼的凸角與凹槽,⻄ 轉為堆砌與吊掛的接頭。 I 型鋼的穿透性與封閉性,⻄ 成為界定空間之間的介質。 I 型鋼的物性,⻄ 仍為易導熱傳音反射的金屬性質。 當人們進入了這個空間,開始與型鋼有了直接的 互動;感受型鋼之間的光影與回聲,觸摸型鋼表 面的溫度與震動,開始重新理解型鋼的物性。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H"OUSE

蔡承延


13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ITE PLAN

0

250CM 500CM

1000CM

2500CM


138

ELEVATION A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ELEVATION C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140

ELEVATION B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ECTION B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142

SECTION A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ECTION C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144

B

A

C

PLAN 1F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PLAN 2F

0

30CM

60CM

120CM

300CM


14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4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5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52

方形之下,螺旋的空間相接自然形成維繫秩序的 天井。生活圍繞天井,透過洞的開口聯繫各層分 散的機能。連續的空間在生活狀態的改變下形成 失序,封閉的家中引入都市的狀態對外開放,打 破螺旋的連續。形成日常、非日常、連續、不連 續的生活組構。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PIRAL SQUARE

鄭書懷


15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ITE PLAN


156

+0.8 LEVEL 1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0.8

+0

-1.6

+0

+0.8 LEVEL 1


158

+2.4

+1.2

+2.4 LEVEL 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3.6

+4.8

+5.0 LEVEL 3


160

STRUCTURE PLA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ROOF PLAN


162

SECTION A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SECTION B


164

EAST ELEVATIO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WEST ELEVATION


166

SOUTH ELEVATION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NORTH ELEVATION


16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7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7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74

接續鄰房的立面上,對稱、等分,比例關係的模 仿建立了與鄰房關係的基調。開口部與內在箱體 間的開口尺度開始模糊對於既定比例參照的認 識。進入箱體中,天花上連續的脫縫、挑空中裸 露的兩種結構表情以及斜交的屋樑,語意不清在 並置彼此矛盾的語彙中產生。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BOX & BOX'

黃柏崴


17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7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8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9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92

從外觀、量體上感知道幾何形體上的虛實對比, 是直覺且不假思索的,在完整的「家」型立面之 下,屋頂卻存在著兩面的高低差。當進入一樓, 對比於外觀的是一個寬敞卻嵌著服務核的大空 間,當上到二樓,兩處的明暗形成對比,反映著 工作所需性質的差異,空間性質與屋頂斜面又再 一次讓人感知到所謂空間幾何上的「不完整性」 與空間機能的「完整性」。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MEANING BLANK

黃柏竣


19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9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19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0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02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04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0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08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Appendix

References and Seminar Contents

210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Puyuelo, A. (2011). 2G 58/59 Kazuo Shinohara:

Abascal, I, and Ballesteros, M. (2017). Exposed

Casas Houses . Barcelona: Gustavo Gili.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Interludes and Essays .

Rudofsky, B. (1987). Architecture Without

Zurich: Park Books.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

Macleod, S., Hanks, L., and Hale, J. (2012).

Pedigreed Architecture . New Mexico: University

Museum Making: Narratives, Architectures,

of New Mexico Press.

Exhibitions . London: Routledge.

Venturi, R. (1977).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王明蘅,1996,住宅學報,《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

in Architecture .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方法》。

Art. 坂本一成 / 郭屹民,2015,《反高潮的詩學:坂本一成 Abbott, H. P. (2008).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的建築》,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to Narrative .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反高潮的日常探索 – 臺灣鄉村獨 棟透天住宅研究〉,《台灣建築 4 月號》,第 271 期,

Tuan, Y. (2001).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 25th Edition.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 (1990).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lph, E. (2008).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Ltd. Norberg-schulz, C. (1979).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 New York: Rizzoli. Norberg-schulz, C. (1966). 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 Cambridge: MIT Press. Psarra, S. (2009). 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

The Forma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Meaning . London: Routledge.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Appendix

212

住宅釋義述 A House is a Work of Art

從封閉到開放 From Closed to Open

第 1 樣式

封閉的箱體 The closed box

久我山之家 House in Kugayama ­· 1954

散田の家 House in Sanda ­· 1969

傘之家 Umbrella House ­· 1961

水無瀬の町家 Machiya in Minase ­· 1970

土間之家 House with an Earthen Floor ­· 1963 白之家 House in White ­· 1966

家型 House-type

地之家 House of Earth ­· 1966

代田の町家 Machiya in Daita ­· 1976

山城之家 Yamashiro House ­· 1967

南湖の家 House in Nago ­· 1978 坂田山附の家 House in Sakatayamatsuke ­· 1978

第 2 樣式

今宿の家 House in Imajuku ­· 1978

未完之家 The Uncompleted House ­· 1970

散田の共同住宅 Common House in Sanda ­· 1980

同相之谷 Repeating Crevice ­· 1971

祖師谷の家 House in Soshigaya ­· 1981

直角三棱柱 Prism House ­· 1974 自由架構 / 覆蓋 Indepentent structure / Cover 第 3 樣式

House F ­· 1988

谷川的住宅 Tanikawa House ­· 1974

House SA ­· 1999

上原的住宅 House in Uehara ­· 1976

Hut T ­· 2001

花山第 3 住宅 House in Hanayama No.3 ­· 1977

Hut Ao ­· 2015

愛鷹裾野的住宅 House in Ashitaka ­· 1977 上原彎道的住宅 House on a Curved Road ­· 1978

第 4 樣式 House in Yokohama ­· 1985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脈絡與系譜 Architects Genealogy

Single Theory

Go Hasegawa

House Kucher, Rottenburg a. N., Germany, 1991 School Building Paspels, Paspels, 1998 The Yellow House, Flims, 1999

Single Theory + Structural Thinking House K+N, Wollerau, 2005 Office of Valerio Olgiati, Flims, 2007 Atelier Bardill, Scharans, 2007 Visiting Center Swiss National Park, Zernez, 2008

Single Theory + Structural Thinking + Symbolic Meaning

House in a Forest 森のなかの住宅 , 2006House in Sakuradai 桜台の住宅 , 2006

House in Gotanda 五反田の住宅 , 2006 House in Komae 狛江の住宅 , 2009

Pilotis in a Forest, Gunma 森のピロティ , 2010 Townhouse in Asakusa 浅草の町家 , 2010 House in Kyodo 経堂の住宅 , 2011

Row house in Ageo 上尾の長屋 , 2014

House in Yokohama 横浜の住宅 , 2015 House in Kawasaki 川崎の住宅 , 2017

Pascal Flammer Architecture Office in a Large Garden with

Auditorium Plantahof, Landquart, 2011

Two Stairs, Zurich, Switzerland, project, 2000

Entrance to the Grisons Parliament Building,

House in Liguria, Italy, 2009

Chur, 2011

House in Balsthal, Switzerland, 2014

Villa Alem, Alentejo, 2014 Toyo Ito White U, 1976 House in Kamiwada, 1976 Silver Hut, 1984

SANAA Kazuyo Sejima (1987) Platform I Vacation House, 1988


Appendix

214

Narrative in Architecture

Platform II Studio, 1990

NARRATIVE ENVIRONMENTS

Villa in the Forest, 1994

– Studies of ‘Place‘

Small House, 2000 House in a Plum Grove, 2003

Ryue Nishizawa (1997) Weekend House, 1998 House at Kamakura, 2001 Moriyama House, 2005 House A, 2007 Garden and House, 2013

Space and Place Place and Narrative – Place Making Defining ‘Narratives’ Environments,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 Different Levels Low Level and High Level Denotativ and Connotative – Elements of Forming A Narrative Author Event

SANAA (1995) S House, 1996 M House, 1997

Discourse Audience Context

NARRATIVE IN ARCHITECTURE – Development – Categories 1. Telling stories through the architecture 2. Rende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urroundings 3. Exposing the architecture itself 4. Making architecture in narratives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

Self–Narrative of the Architects ¹

Experienced Narrative

THREE SIDES OF NARRATIVE IN

INTENTION

ARCHITECTURAL PROCESS

– Do we need narrative?

– Self–narrative of the Architects¹

– Do we need narrative in architecture?

– Experienced Narrative of the Space ²

– Who is it addressed to?

– A Convincing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³

– Does narrative serve as a function or merely a work of art?

NARRATIVES ESTABLISHED FROM ENVIRONMENTS

– Intentionsl Level

– Genius Loci –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CONTENT

– Return to the things

– Telling stories through the architecture

– Ways of being

– Rende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urroundings

FORMING THE IDEA OF PLACE

– Exposing the architecture itself

–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aspects of space

– Content Components

– From space to place : Learning a maze – The abstract place : from a personal

APPROACH

perspective

– Layout Elements of the city Event vs Multiple Event Linear vs Non–linear – Interface Conservative vs Generative Architectural codes Semiotic vs Direct Experience – Perspective Experience vs Conceptual Extradiegetic, Intradiegetic, and Metalepsis


Appendix

216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 Sep – Jan 2018


218

編輯、設計 /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Contributor / 衍型 / Cultural Derivative / 劉宸瑋 矛盾 / Hut I II / 洪伯毅 雙重意義 / Exceeding Beam / 莊雅涵 重置 / "H"ouse / 蔡承延 失序 / Spiral Square / 鄭書懷 語意不清 / Box & box' / 黃柏崴 不完整性 / Meaning blank / 黃柏竣 Structural Consultant / , 吳軒宇 Lo -Lat' Structure Engineering Studio 本書內容為長短樹鄉村研究所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垂直 Studio 進行之設計課程,研究影像、圖面、文字內容皆屬組內 學生各自所有(論述文章則屬長短樹鄉村研究所),未經同意 不得任意轉載使用。 Sep. 2018 – Jan. 201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