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ology of Generational Gap Between 1st & 2nd Generation Houses in Rural Area
臺灣鄉村代溝空間類型研究
Summer Research 2020
1
4 10
引言 走過合院與透天厝 - 邁向鄉村第三代家屋 論述 鄉村思緒與家屋 / 尤賀 第一章 案例蒐集
13
1.1 78個案例紀錄與編碼
21
1.2 分類規則說明
29
1.3 案例分類與圖解
70
論述 從「代溝」到「溝通 - 跨世代鄉村住宅觀察記錄 / 朱弘煜 第二章 個案紀錄與介紹
75
2.1 類型中的個案
101
2.2 類型外異化的個案
120
論述 從鄉村地區到鄉村家屋代溝空間 / 吳其融
走過合院與透天厝 邁向鄉村第三代家屋
十多年前的城鄉移動經驗中,我們不曾在兩個小時內一覽臺灣西部平原 的景色,自 2007 年起高鐵全線陸續通車後,我們終於能以新的高度與速 度觀看臺灣西半部的城鄉風貌。車窗外景致大部分的時候是非都市區綠 油油的農業景觀,其間混雜巨型工業廠房與住宅,它們共同主宰了大部 分的平原地景。 第一代家屋與第二代家屋 鄉村人造建築物中,我們對合院式傳統家屋與獨棟透天住宅類型感興趣, 它們的型態和日常居住行為密不可分。我們將以土磚、編竹夾泥、紅磚 構造的閩客合院式傳統家屋定義為鄉村「第一代家屋」,它們普遍為一 層樓高;而將以加強磚造為主要構造,普遍兩層樓半的獨棟透天住宅定 義為鄉村「第二代家屋」,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與性格。第一 代家屋跨越二次大戰時期,其生活空間與格局和傳統文化價值有深刻的 連結,一條龍、單身手、三合院、四合院甚至腹地更大的簇群都遵循著 嚴謹的組織邏輯,宅院規模與裝飾細膩與否和家族的富裕程度有關,在 七零年代本土文化論戰與鄉土民居調查的潮流下,陸續累積出不少珍貴 的文史資料。
5
第二代家屋則是六零年代美援影響下,臺灣經濟迅速發展,同時鋼筋混 凝土材料與技術逐漸普及,鄉村居民憧憬於西式生活而自西方橫向移植 的住居型態。不同於郊區或都會區的土地開發模式—在建設公司或開發 商主導下,先有預售屋或成屋,再找尋買家,它們大部分由地主自地自 建,卻也走進如同郊區街屋型住宅的泥沼中—建築類型的複製與仿效。 不過當我們細細比對後,發現它們彼此不盡然相同,正立面上的彩色磁 磚、西洋古典柱式雕刻的圓柱與窗台上的浮雕等建築元素的差異,都是 居民表達對美學的看法的方式,而隨著生活習慣與家庭結構改變,原來 的空間漸漸不敷使用,居民搭建鐵皮輕構造物於原有露台、陽台與門廊 等成為室內使用空間,不僅展現了新生活想像,亦造就五顏六色而持續 變化的鄉村景致。 現代性是二十世紀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活命題,它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 卻是種無法聚合的集合,破碎、短暫、混亂與變化取代了歷史的連貫性。 而臺灣鄉村的現代性,恰巧透過一二代家屋的差異與並置,將生活型態 轉變赤裸地展演出來。我們歸納這兩代住宅類型的特色,有一部分兩者 隨著時間產生演替關係,第一代全部或者部分被拆除,新建第二代;另 一部分則是在足夠大小的土地上鄰棟並置而存。兩代家屋不論演替或者 並置,都代表著鄉村現代化的進程中,所展現的一種建築文化現象,傳 統的、地域的材料轉變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系統,漢儒禮教規範的空間格 局轉變為西式鄉村生活的三房兩廳格局,斗栱上精雕細琢的圖騰轉變為 花台欄杆上西洋柱式的雕刻,客廳中大電視螢幕亮光取代主廳堂內供奉 神明祖先的暗紅光,乾淨明亮的衛浴空間取代陰暗狹窄的茅廁,系統廚 具取代燒柴爐灶,陽光下光澤耀眼的私家車則成了曬穀院埕上重要的主 角。
代溝空間 第一代家屋與第二代家屋各自擁有自己的正立面,並置在同一個地塊上 而沒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組織邏輯往往和土地大小與臨路狀態有很大關 係,第一代恪遵風水方位,與合院自身配置格局限制有關;第二代多半 考慮汽車使用與進出行走方便,與道路關係密不可分。兩代住宅間共同 夾出的空間我們將之稱為「代溝空間」,這空間小至幾十公分寬的夾縫, 大致幾米寬的小廣場,居民為了增加兩代住宅的連結性與空間使用的便
Type A / 一條龍 ( 三開間 )
第一代家屋 1st Generation House 合院式民居是臺灣鄉村地區主要傳統民居類型之 一,自明清開始出現在台灣,二戰後建築技術提升, 以土磚、木頭、竹子與磚混構而成,更替數次,現 存第一代家屋存在約六十至一百年。建築構成與配 置反應傳統倫理關係,有清楚的中軸線,中心為祖 先廳,左右依序反應家中使用者的位階。 Type C / 三合院
T15E-02
T23E-01
第二代家屋 2nd Generation House 自七零年代起,在台灣整體經濟環境條件逐漸變好 的狀況下,獨棟透天住宅開始在鄉野間大量林立, 至今存在約四十多年,主構造系統為鋼筋混凝土與 紅磚,高度一般為兩層,平面格局為美式生活風格 橫向移植。
T33E-01
7
利性,往往於其間搭起鐵皮棚架,卻因為兩代住宅彼此在結構系統、高 度與外觀差異極大,棚架在彼此相互遷就下,呈現一種臨時不穩定感, 卻不得不為的構築姿態,恰恰忠實地反映了居民以功能為主、美觀其次 的生活態度。 棚架下方的半戶外場所有時消極地被當成停車區、堆滿雜物儲藏區,有 時積極地成為一個居民淋不到雨吹得到風、挑菜閒聊與鄰居互動的乘涼 空間,隨著兩代住宅之間尺度的差異,它被賦予不同的使用功能與意義, 並將室內活動延伸至半戶外,模糊了室內外原本一刀兩斷、過度清晰的 性格。充滿活力的代溝空間雖然不在居民原居住計畫內,卻隨長期居住 後逐漸出現,活絡了兩代住宅間消極而存的空間,成為住家的新活動場 所。代溝空間是鄉村住宅文化突然遽變的產物,亦象徵兩種住居類型的 極大差異與持續互動的過程。
邁向第三代家屋的可能 本研究期望透過對常民住居類型的紀錄與歸納,試圖理解一個地區的棲 居狀態與流變,因為我們認為兩代家屋與代溝空間的類型脈絡不只限於 建築文化領域的討論,亦與鄉村長期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產業轉型、 青壯人口外流、隔代教養與高齡化問題息息相關。經我們 2017 年的田調 發現,目前鄉村居住者大多已年老,部分與晚輩同住,而與外籍看護同 住由他們提供照護也不在少數。因家庭人口減少,不少臥室成為堆放雜 物的儲藏空間,室內空間往往未被充分利用,與都市寸土寸金需高度利 用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然而,建築物終會衰敗,許多第一代家屋逐 一汰換掉傳統屋瓦,以更耐用且施工快速的塑膠瓦取代,而第二代家屋 混凝土材料逐漸接近五十年使用壽命,建築物本身因不少裂縫導致漏水 的困擾。本次研究基於上述研究對象的現實基礎上,將研究焦點放於研 調討論第一二代家屋與其之間中介的「代溝空間」。我們認為臺灣鄉村 住居行為現代化與此生活空間類型密切相關,基於時間限制下,本研究 作為此主題研究的起始,初步完成「代溝空間」類型化的分類與相對應 個案的訪談紀錄,對於「代溝空間」本身更細緻的關注與紀錄,盼留待 日後接續進行。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Summer, 2020
第二代家屋外觀
第一代與第二代家屋共同圍塑的代溝空間
9
論述
鄉村思緒與家屋 尤賀
「代溝空間 (generational space)」是指在兩代家屋仍有使用的前提下,兩 代家屋之間被使用的物理性的空間。因著人們的使用習慣,從第三人稱去觀 察其型態,往往以經濟的構架去圍塑。常見是以輕的鐵皮屋檐去連結兩代之 間。至大,有的則是一個大的鐵皮棚架;至小,甚至能看到只是一條排水天 溝。以一種輕巧的姿態存在於兩代家屋之間。 從早起閩漢民族的合院式建築 ( 一代家屋,合院式平面系統 ),到今天隨處可 見的透天厝 ( 二代家屋,美式平面系統 )。他們各自承襲了兩種不同的平面系 統,並散亂於鄉村的土地上。雖說是散亂,然而經過觀察與分類,依舊能夠 看見其中的配置關係。並且從清晰的分類中,我們能夠注意到一、二代家屋 之間存有一個因著「基地大小、兩代家屋配置關係、使用的改變」而產生的 「代溝空間 (generational space)」。 因著基地大小的關係,我們從兩代家屋的配置關係出發。先理解鄉村的使用 者在基地的影響下,兩代家屋普遍的配置策略。進而使得兩代家屋之間的「代 溝空間」能夠現被清楚的看見,以便後續來探討其關係。而在觀察與討論下, 我們分出了四大配置關係,分別是「並置、取代、佔用、取代 + 佔用」。 當我們於四大類型中隨機選定了 10 個案例去做測繪時,我發現,代溝空間因 著基地的大小,產生了幾種常見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也因著其自身的尺度 關係,或者傢俱擺放與存有,改變了空間原有的調性,並以一種鮮明的性格 存於兩代家屋之間。有時甚至將兩代家屋連結,成為一個縫合者的角色。而 我個人將其分成了三種狀態「狹縫與廣場、半戶外走廊、室內走廊」。 在「J-I(300),II(23)」案例中,一代與二代家屋之間並無出入口,而是以兩面 實牆面對著彼此,兩代之間產生約 1.5 公尺的「狹縫」。在基地上,兩代家 屋都面向街道,狹縫並不是連結兩代家屋的主要動線,取而代之的則是兩代 前面的「埕」的空間,也就是「廣場」。狹縫的不被使用,和兩代家屋臨路 廣場的活絡,代溝空間也從原有的狹縫延伸至整個廣場。然而廣場超巨大的 尺度,超過常用於連結兩代家屋的材料的極限,兩代家屋之間並沒有實際人 為的構造物去連結。從第三人的角度觀看,常被認為兩代家屋是以互不相干 的姿態獨立存在。
相對於前者,案例「J-I(503),II(22)」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兩代家屋相面的立 面均有出入口,而其之間約 3 公尺的距離,是一個鐵皮屋頂延伸可及的距離。 這時,代溝空間很自然的就由兩代家屋的外牆,以一個輕巧的鐵皮屋頂,構 成一種「半戶外走廊」的姿態。而這樣的型態下,雖然一代家屋早已無人居 住,但這樣連結卻促使一代家屋的繼續使用,留下了神明廳以及部份的客廳 空間。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因為基地條件的限制,導致一、二代家屋有著非常明顯 的緊張關係。例如案例「O-I(300),II(23)」,相對於前述兩者,兩代之間的 距離更為狹窄。從這類案例中,常見是以一代的屋簷緊貼二代牆面,或者是 貼齊二代二樓的戶外走廊邊線。一、二代家屋之間以一道輕巧的排水天溝連 結;代溝空間兩端的開口,以輕的構架或者牆將其完全包覆。出現了一種完 全室內的代溝空間形式「室內走廊」。而在經歷室內的空間時,我們便會很 自然的,將兩代家屋成為一體的關係。代溝空間的使用上,相對前述兩者會 在更活絡一些。 兩代家屋之間,代溝空間因著基地大小,以及自身的尺度關係,呈現各式姿 態,也影響使用者的習慣。代溝空間有時呈現一種空白的存有,有時產生出 強烈的自明性,然而也有部份的代溝空間已經擺脫其自身空間特性,巧妙的 躲在兩代之間,使得兩代家屋之間似乎毫無縫隙的相互連結。 在當中我意識到,在面對不同尺度關係的代溝空間,如果以合適的方式去做 連結,兩代家屋自身的邊緣帶便會消失,使得代溝空間能夠順利的連結兩代 家屋。而這樣的連結,我認為便是繼一、二代家屋的第三代家屋。 我想,第三代家屋的形成,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從代溝空間開始,將兩代家屋 的邊緣帶破壞,產生一種新的整體,而這樣獨立存有的整體便是一種保存新 與舊最直接的代三代家屋?亦或者將水平發展的代溝空間,以垂直發展的形 式,以一種完全異質的空間型態圍繞、攀伸在一、二代家屋之上,產生出各 種出挑的簷廊或是高低錯層,去連結一、二的屋頂或者室外走廊,將原先方 正的格局有機化? 從類型出發,快速觀望鄉村土地上一、二代家屋的配置關係,也許不是一個 正面且直接對於代溝空間討論的方式。但相信這樣的類型化,能夠讓人精準 的了解兩代家屋之間的關係,並快速辨析其代溝空間的發生點,也留下一些 可以思考以及想像的空間。從代溝空間思考居住的關係,從代溝空間思考使 用與材料之間的關係。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理解、認識這些無名建築中,那 些帶給我們認識空間的秩序與養分。並以其為基礎,思考「當我們面對第三 代家屋時」。 11
第一章 案例蒐集 1.1 78個案例紀錄與編碼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17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19
第一章 案例蒐集 1.2 分類規則說明
21
04 I
I 第一代家屋(合院式住宅) II 第二代家屋(獨棟透天住宅)
07
01 主要出入口
03 02
02 次要出入口
06
03 第一代家屋正身中軸線 04 地界範圍
II
05 臨道路側 06 輕鋼構增建(半戶外)
05
07 輕鋼構增建(室內)
01
23
Type A Juxtaposition / 並置 在「並置」的案例中,定義為兩代家屋主體建 物完整比鄰而存,並且無佔據第一代家屋的院 埕。基於兩代家屋類型主要出入口的面向,歸 納出兩種類型,分別為彼此平行與垂直關係, 在一定的尺度與距離內,我們認為兩者的關係 會決定兩代家屋連結的強度。
Example
Example
#19 J-I(300),II(23)
#40 J-I(503),II(32)
Type B Substitution / 取代 在「取代」的案例中,定義為拆除第一代家屋 局部,拆除範圍內由第二代家屋取而代之,其 建築坐落的範圍並未佔據第一代家屋的院埕空 間而造成影響。
Example #47 S-I(402),II(22)
25
Type C Occupation / 佔領 在「佔領」的案例中,定義為兩代家屋主體建 物完整比鄰而存,第二代家屋佔據第一代家 屋的院埕空間。如同「並置」類型兩代家屋空 間關係,基於兩代家屋類型主要出入口的面 向,歸納出兩種類型,分別為彼此平行與垂直 關係。
Example
Example
#57 O-I(300),II(23)
#63 O-I(500),II(13)
Type D
Type E
Substitution + Occupation / 取代+佔領
Variation / 變異例外
在「取代+佔領」的案例中,定義為第二代家
建築類型異於本研究定義下的兩代家屋類型、
屋主體建物不僅取代第一代家屋原部分範圍,
兩代家屋配置關係異於上述類型且無法被歸類
同時佔據第一代家屋的院埕空間。
的類型,研究團隊主觀認定異於普遍類型或因 採樣不足無法充分比對的條件下,歸納為「變 異例外」。
Example
Example
#69 SO-I(500),II(23)
#75 Variation 01
27
第一章 案例蒐集 1.3 案例分類與圖解
29
#1 J-I(530),II(14)
#2 J-I(700),II(13),II(23)
#3 J-I(533),II(13),II(23)
#4 J-I(500),II(14),II(14)
31
#5 J-I(503),II(14)
#6 J-I(300),II(14),II(23)
#7 J-I(700),II(14)
#8 J-I(530),II(23)
33
#9 J-I(530),II(22)
#10 J-I(300),II(23)
#11 J-I(300),II(23)
#12 J-I(533),II(23)
35
#13 J-I(300),II(14)
#14 J-I(500),II(14)
#15 J-I(503),II(14)
#16 J-I(300),II(23)
37
#17 J-I(500),II(13),II(24)
#18 J-I(530),II(22)
#19 J-I(300),II(23)
#20 J-I(300),II(23)
39
#21 J-I(300),II(23)
#22 J-I(530),II(23)
#23 J-I(533),II(22),II(22)
#24 J-I(500),II(23)
41
#25 J-I(500),II(23)
#26 J-I(500),II(23)
#27 J-I(500),I(300),II(14)
#28 J-I(500),II(22)
43
#29 J-I(523),II(23)
#30 J-I(300),II(22)
#31 J-I(700),II(23)
#32 J-I(533),II(32)
45
#33 J-I(500),II(32)
#34 J-I(500),II(23)
#35 J-I(300),II(14)
#36 J-I(300),II(14)
47
#37 J-I(300),II(15)
#38 J-I(530),II(14)
#39 J-I(730),II(14)
#40 J-I(503),II(32)
49
#41 J-I(300),II(23)
#42 J-I(700),II(23)
#43 S-I(300),II(23)
#44 S-I(403),II(24)
51
#45 S-I(230),II(23)
#46 S-I(320),II(23)
#47 S-I(402),II(22)
#48 S-I(303),II(15)
53
#49 S-I(503),II(14)
#50 S-I(530),II(14)
#51 S-I(400),II(23)
#52 S-I(400),II(13)
55
#53 S-I(300),II(23)
#54 O-I(500),II(23)
#55 O-I(500),II(23)
#56 O-I(300),II(13)
57
#57 O-I(300),II(23)
#58 O-I(300),II(23)
#59 O-I(500),II(23)
#60 O-I(500),II(14),II(14)
59
#61 O-I(300),II(14),(14)
#62 O-I(300),II(14)
#63 O-I(500),II(13)
#64 O-I(500),II(14)
61
#65 O-I(300),II(23)
#66 O-I(503),II(13)
#67 O-I(300),II(13)
#68 O-I(500),II(23)
63
#69 SO-I(530),II(23)
#70 SO-I(230),II(14),II(14)
#71 SO-I(100),II(33)
#72 SO-I(400),II(15)
65
#73 SO-I(030),II(23)
#74 SO-I(100),II(23)
#75 Variation 01
#76 Variation 02
67
#77 Variation 03
#78 Variation 04
69
論述
從「代溝」到「溝通 - 跨世代鄉村住宅觀察記錄 朱弘煜
住宅主體的轉換 傳統的一代住宅的整體空間,包含實體的建築物本身「一條龍」、「單身手」、 「合院」與正身前方腹地的虛體空間「埕」。然而隨時間流逝,受限於土地 大小、空間不足、家族分家、空間使用行為轉變等現實因素,受西方現代化 影響的二代宅,以一種橫向移植的方式於鄉村地區遍地開花。其中,在我們 所調查的 (S、O、SO) 三種配置關係裡,皆發現二代宅的新建,往往會干擾 甚至侵犯到原有一代宅的空間。二代宅成為主體,而原有一代住宅則漸趨為 次要的角色。 被干預後的一代宅在空間和意義上都不再完整 ( 部分建築被拆除、埕被佔領 等原因 )。但是,正因為一代宅的不完整性,當二代宅以一個完整的新建物 的狀態,空降於基地時,他不僅需要去滿足一代宅失去的空間與機能,更需 要於兩者所夾擠出的介面「代溝空間」中,誠實面對一代宅的不完整。 又此配置關係下的代溝空間,受限於土地大小,空間尺度上通常較小 ( 不超 過三米 )。邊緣帶的特質也迫使代溝空間成為兩個區帶 ( 一代宅與二代宅 ) 間, 空間經驗相撞的交會點。 代溝空間的性格 我想藉由三個案例比較,去討論在緊張的代溝空間尺度下,面對一代宅介面 上的差異 ( 建材、正面 / 背面、拆除範圍等 ),二代宅憑藉著後興建的優勢, 將如何回應,並會如何影響代溝空間的個性。 在案例 #58 中,二代宅佔據了原有的埕,一代宅的正面出簷與二代宅的背面 陽台緊密相接,形成了寬度 3 米的室內代溝空間,足以發生活動,在此案例 中,代溝空間便作為輔助性的廚房與洗衣空間使用,室內地磚也從二代宅延 伸而來。空間使用習慣上的連續性與地面的一致性,強化了身體經驗與視覺 上的整體感。然而,即便兩代建築在空間上可被視為連續的整體,實際體驗 卻常有「脫戲」的感受。一代宅本身即為近乎對稱的構成,而二代宅的正立 面,也選以雙拼、對稱開窗呈現,但兩條明確的中軸線些微的錯置,因而產 生對稱的不對稱感。而被強制納入室內的一代簷廊,尚存的中式圓柱與木造 斗拱屋簷,也都提醒我們這裡過去是一代宅的半戶外空間。代溝空間的張力, 來自於兩代宅各自風格強烈的建築語彙,定格於衝突感的畫面當中。
在案例 #76 中,二代宅則新建於左側護龍的背面,兩代宅背對背相接。如案 例 #58 一樣,欲將代溝空間納入室內,卻因為一代宅背面本來就無簷廊設計, 又受限於二代宅的陽台深度,故所形成的代溝空間註定較狹長 ( 僅 1.6 米寬 ), 幾乎僅能作為通道使用。一代宅背面原初因安全考量而較封閉的牆面 ( 即使 現況多開一些門洞 ),和二代宅無開窗的背牆面,同樣強化了代溝空間的通 道性格。並與原二代宅的騎樓連接 ( 現況騎樓已被納入室內 ),成為穿梭於一、 二代宅之間的連續性 U 型室內街道。 在案例 #42 中,一代宅原為左翼單身手的形式,二代宅的興建拆除了左側護 龍及正身的最左側開間,使得原本內部為編竹夾泥構造的隔間牆轉為外牆使 用,須另封上帆布以防漏水。二代宅不僅補足了被拆除的廚房與餐廳機能, 更試圖去回應一代宅的空間精神。在配置上,二代宅正立面巧妙地與一代宅 正身對齊,並於建築外側增設三面半戶外走廊,透過加設頂棚的代溝空間, 與一代宅正身簷廊相連,形成跨越一代宅與二代宅的連續性半戶外廊道空間, 並與前方的埕相接,強化過去一代宅「公、共、私」的空間層級;代溝空間 內的大面陰影與座椅,亦成為親友間午後休憩納涼的好所在。
#58 O-I(300),II(23)
#42 J-I(700),II(23)
71
#76 Variation 02
從「代溝」到「溝通」 代溝空間,原是當二代宅出現後,兩代宅之間所被動夾擠出來的剩餘空間, 一種過渡層,使兩者獨立而互不影響。 而在 (S、O、SO) 三種配置關係的案例當中,受限於現實因素,二代宅不得 已干預到一代宅。表面上呈現的是土地限制與使用需求兩者妥協下的結果, 但我們發現,也因為這般空間上的限制,造就兩代宅之間的緊密關係,此時, 代溝空間便成為體現兩代宅「對話溝通」的地帶。 無論是在案例 #58 中, 代溝空間直觀地表現兩代宅空間經驗的嫁接碰撞; 案例 #76 中,代溝空間接續既有動線,成為兩代宅間必經的室內街道;案例 #42 中,代溝空間連接兩代宅的半戶外簷廊,並提供予公共使用。無疑地, 代溝空間皆展露了試圖去連結一、二代宅的企圖,與使用上的多樣可能性及 多重意義。 代溝空間因兩代宅夾擠、被動而生,一旦兩代宅被視為一個整體時,代溝空 間,將從原本被動的邊緣帶成為主動的核心帶。記錄著兩代宅之間真實的互 動模式、一種動態平衡、一種恰如其分的對話關係。亦指,透過代溝空間, 我們也才有機會從中去觀察與理解,跨世代的鄉村住宅間的轉變與所承載的 社會真實。
73
第二章 個案紀錄與介紹 2.1 類型中的個案
75
#19
家庭組成
J-I(300),II(23)
現在成員: A-1 / 屋主母親(二代一層) B-1 / 屋主(二代一層 )(職業為開怪手,有做代耕) B-2 / 屋主妻子(一代 )(原住在高雄,嫁來鄉村) C-1 / 屋主女兒(一代) C-2 / 屋主兒子及其妻兒(二代二層)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1970-1980年間 居住狀況:有 最初狀態:一條龍(三開間) 增建與否:廚房(含餐廳)及倉庫 拆除與否:無 問題:窗戶小(相對於二代,比較不通風)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85年 居住狀況:有 增建與否:廚房後側用鐵皮加蓋(家主母親休息用) 空間狀態:無餐廳空間
0
77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神明廳依舊留在一代裡面。 分家:早期土地分成三分地,三個兄弟分,其 中一個兄弟地搬去新營,大哥將主厝的地買下 來,持有兩分地。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小時候並非住在這裡,約莫是屋主國中時 家裡才買下這間已蓋好的三合院,之後才住進 來。屋主妻子早期是住在高兄的樓房,後來來 到鄉下保持住在一代家屋。 使用者語錄: 主:「新的樓房當然舒適啊,其實我覺得溫度 上兩邊都沒什麼差,都是要裝冷氣。」 妻:「新的房子雖有廚房,但沒有再煮飯。煮 飯及吃飯通常會到古厝吃飯,如果天氣好的 話,會習慣在戶外用餐。」 妻:「以前是住在舊的房子裡,新房子的地是 後來買的,為兒子結婚空間不夠才過去住,因 為已經習慣著舊的了,搬來搬去也麻煩,所以 還是都在舊的煮飯。」 妻:「不是,我以前是住在高雄的樓房,來到 這裡我並沒有說不適應誒,反而覺得這種比較 好,為不用爬樓梯,地震也不用跑。但是舊的 要是沒有冷氣,依然沒辦法住,雖然樓房比舊 的熱,但是舊的還是會熱,而且舊的窗戶比較 小,比新的不通風。」 主母:「舊的就比較矮也比較擁擠,新的就不 會這樣啊!而且舊的也比較熱,沒有新的好 住。」
79
#40
家庭組成
J-I(503),II(32)
現在成員:男屋主(泥作師傅),女屋主 過去成員:屋主父親(20多年前亡)、屋主母親(10多年 前亡)、兒子(搬離)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早期住有屋主其母親,後來過世便無人居住( 現在只有祭祖用) 最初狀態:單伸手(右護龍) 增建與否:左側車棚及倉庫 拆除與否:無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有(兄弟姊妹回娘家也是住在二代) 增建與否:茶室(鐵皮由二代連至圍牆)
0
81
0.5
1
2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神明廳依然還保留在一代。 分家:多數人放棄繼承,剩下一個兄弟跟屋主 分地,後來屋主將地買過來以保持完整性。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早期住在一代,後來蓋了第二代,屋主及 其妻子搬到第二代。但其父母堅持住在一代, 因此,用餐時間依然會到一代使用廚房及吃 飯,但屋主父母過世後,便不再使用。 使用者語錄: 妻:「她以前住這裡,所以我們都搬過來吃 飯。啊現在媽媽過世了,我也老了沒體力這樣 到舊厝煮飯,所以也沒在舊厝煮飯了。」 主:「我的車都停在那邊,農具也都放在那 邊。」 主:「適應?沒有適應的問題啦,從旁邊搬到 這邊有誰會不適應?而且新的也比較好住,大 部分的人都會適應啦!哈哈哈哈哈!」
83
#47
家庭組成
S-I(402),II(22)
現在成員:男屋主、女屋主(夫妻) 過去成員:兩個女兒(嫁人),兒子A(住附近,偶爾會回來) ,兒子B(搬至嘉義)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無(堆放雜物) 最初狀態:單身手(左護龍) 增建與否:右側護龍(兩開間) 拆除與否:拆除左護龍及正身最右側間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84年 居住狀態:有 空間狀態:田字型 增建與否:鐵皮棚架(與一代連結) 優勢:蚊蟲少,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房子比較能保住冷氣 機的冷氣
0
85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因為是基督教,因此沒有神明廳。 分家:基地上原有一個單身手,後方有一個一 條龍,後來屋主與分兄弟分得現有土地的一半 (單伸手及二代基地),屋主再向其他兄弟將 現有的單伸手的土地買過來,保持一代其完 整性。 土地:早期日治時期人們為了逃稅,所以都把 地買給廟宇,以神明的地來躲稅,後來民國70 年才向廟方把地買回來。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小時候一家都住在第一代的正身。含屋主 共八個兄弟一個女孩,一人住一個開間。都住 在正身,單身手後方還有一間一條龍為五開 間,左護龍為豬舍、牛舍,為空間不足,於 原單身手的右側再加蓋兩間作為屋主其父母的 房間。 使用者語錄: 妻:「舊的是大家一起蓋的,新的是我們自己 蓋的,新的當然比較符合我們的需求啊。」 主:「當然是新的比較習慣,新厝的門窗蚊蟲 比較不會進來,比較不會被蚊子咬。」 主:「二代建得比較高的原因是因為早期容易 淹水,水淹得很高會把路面淹沒,所以要把基 地見得比較高,尤其是八八水災,水都淹到新 厝的門口去了。」 主:「以前拆掉正身,為內牆不防水,所以外 部都要鋪塑膠布防水。」 主:「以前古厝和新厝的面向都是因為大家比 較喜歡坐南朝北,所以才這樣蓋,而不是因為 路在哪裡朝哪裡。」
87
#58
家庭組成
O-I(300),II(23)
現在成員:女屋主,男屋主(夫妻) 過去成員:屋主母親(過世)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無(屋主母親已過世) 最初狀態:一條龍(三開間) 增建與否:兩代住宅間空間搭建 拆除與否:否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有
0
0.5
89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從舊的一條龍搬到二代一層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早期住在一代家屋,後來二代蓋好變搬來 二代居住,一代就由屋主其父母親居住使用。 使用者語錄: 屋主:「早期媽媽還住在舊的這邊,因為行動 不方便,所以當時在門口旁邊有擺一些看準備 吃的東西的地方方便準備晚餐,後來他們老人 家過世了,就沒什麼在用了,現在都在新的這 邊煮飯。」 屋主:「舊的現在都沒人住了,以後可能會規 劃房間回來住,之前就有整修過了,但現在屋 頂還會漏水,還要再補一下。」 屋主:「平常衣服都會曬在外面,但是這邊空 間夠,所以天氣不好也是會曬在裡面。」
91
#63
家庭組成
O-I(500),II(13)
現在成員: A-1 / 屋主母親(80歲) B-1 / 男屋主、女屋主 C-1 / 兩個兒子(25歲)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有(屋主母親) 最初狀態:一條龍(五開間) 增建與否:室內衛浴(給屋主母親使用) 其他:一代廚房及餐廳依然保持使用狀態(平日由看護照 料主母,假日由屋主照顧)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有
0
0.5
1
4 (m)
2
93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神明廳搬至二代三層 使用人語錄: 兒子:「只有大家庭回來的時候我們才會在 舊的一起吃飯,不然平常我們都是分開吃飯 的。」 兒子:「阿嬤有請居家看護,一到五是看護會 幫忙準備中餐晚餐,我們因為爸媽都是在上 班,晚上都是自己吃,只有週末我們會到舊的 跟阿嬤吃飯。」 兒子:「餐廳旁邊這個門一打開就是新房子的 牆,所以我們都封著沒有在用。」 兒子:「新的房子樓梯後面原本是一間房間, 但我們把他改成廚房後,吃飯就都在新房子 吃,房間都搬到樓上去了。但我們吃飯是在客 廳吃,並不在廚房裡面吃。」 兒子:「早期曬榖會在車棚這邊,還有新房子 前面這邊曬榖,但是後來停機車後油煙什麼 的,曬榖就移到別的地方曬榖了,但現在已經 沒有再種田了,所以都用來停車用了。」
95
#69
第一代家屋
SO-I(530),II(23)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有(男屋主住在一代) 最初狀態:單身手(左護龍)、右側加蓋豬舍牛舍(現在 放置農具) 增建與否:鐵皮茶室(男屋主使用) 拆除與否:左護龍被拆除(因二代新建的需求) 優勢:冬暖夏涼(男主) 問題:水電的缺乏(男主)、隱私性差(女主) 其他:一代多數空間閒置堆放雜物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85年完工 居住狀態:有(妻子住在二代) 家庭組成
增建與否:車棚(停車及聚會用)
現在成員: 男屋主、女屋主(皆退休公務員)
優勢:隱私及機能帶來的便利及安全感(女主)
過去成員: 兩個兒子(住在新營)、女兒(現居國外)
問題:冬冷夏熱(男主)
屋主媽媽(1996年過世),屋主父親(1981年過世)
其他:廁所(廁所置於二代家屋後門外側,浴室留於室 內,受到以前茅廁與住宅分離影響。)
0
97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妻:「以前小孩讀國中因為搭客運去新營上課
神明廳:從一代正身之正廳移至二代三層。
會趕不上早自習,所以後來我們就在新營買了
分家及土地變遷:屋主(哥哥)與其兄弟(弟
一個公寓,搬到那裡去住,小孩長大後我們就
弟),各分土地左半部及右半部。後來屋主將
又搬回來住了。」
其兄弟之又辦土地買下,保持正身的完整性。 (此舉晚於二代新建,因此二代新建過程選擇
妻:「鄉下的環境,很不方便,但是又不能誰
拆除左半護龍,留下右半的牛舍及豬舍)
便離開,因為鄉下都有老人家在,所以要過比 較傳統的生活。」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及妻子和小孩早期有住過一代,後來小孩
妻:「三個小孩都住新營啦,所以來都只有吃
要升小學一年級空間不夠,所以蓋了新的二
飯而已,就在這邊吃啊(二代),吃完就回新
代,換到二代去住。小孩國中時期,屋主便攜
營啦。」
家陸續搬遷至新營公寓,直到小孩大學畢業才 回來,小孩留在新營。
主:「現在已經沒有曬穀啦,都是用機器烘, 棚子平常沒停車就是朋友、同事聚會喝酒啦,
使用者語錄:
哈哈哈哈哈。」
主:「我早期在這裡發跡,我當然是回來這裡 住啊,而且這裡冬暖夏涼,比這個用混凝土蓋
妻:「當然是生活機能改變很多啊。說實在的
的要好住多了!你知道嗎,我住這麼久我都沒
以前的人自我存在的意識及慾望沒有那麼強,
開過冷氣欸。」
以前都是要聽公公婆婆的話,比較沒有隱私, 都是以大家庭為主,生活上常常會不協調。啊
主:「廁所放在室內不衛生嘛,而都市將廁所
住在新的跟以前住舊的比,就是設備都比較
放在室內是無可奈何,因為空間不夠啊!早期
新,會給人一種安全感。」
茅廁就是放在外面所以房子裡面才不會臭,廁 所跟房子分離是很先進的誒,這是建築師設計 的啊!」 妻:「他以前還在上班時,就是每天這樣來回 新營上下班,因為這裡是他的發跡地,所以他 不太想離開,但是農村的日子是很辛苦的,我 以前是出生於新營的農家,所以我還算是習慣 鄉下的生活,要是都市裡的女孩來鄉下住都會 想跑走的。」 妻:「廁所放在外面會有點不方便,但是衛生 比較好一點啦。」
99
第二章 個案紀錄與介紹 2.2 類型外異化的個案
101
#75
家庭組成
Variation 01
現在成員: A-1 / 男屋主(年邁長者)、女屋主(86歲,年邁長者) B-1 / 屋主小兒子(鋼構工人,與其同居)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無(堆放雜物用) 最初狀態:一條龍(七開間) 拆除與否:正身以神明廳為中心拆除五開間(為二代新 建需求)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90-2000年間 居住狀況:有 空間狀態:一層五開間(五個房間),二層中間為客廳, 左右為房間 增建與否:廚房(廚房包含餐廳空間) 其他:新的一代為原第一代家屋變形,格局不變,結構改 為鋼構造
103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因為是基督教,因此沒有神明廳 使用者居住史: 早期住在一代,後來小兒子原地蓋新的,就都 住進來了。小兒子家住在二樓,家主及妻子住 在一樓 使用者語錄 : 屋主:「神明廳!我們沒有神祖牌位,我們家 是基督教,沒有牌位啦。」 屋主:「當然喜歡新蓋的啊,土埆厝就是用土 蓋的啊!」 屋主:「土埆厝比較涼?土埆厝比較熱啦。」 屋主:「這個走廊以前就是古厝的走廊,現在 就是填起來抬高新的走廊。為什麼要抬高?啊 抬高,有個樓梯這樣比較漂亮啊!」
105
#76
家庭組成
Variation 02
現在成員: A-1 / 男屋主(學建築、90歲)、女屋主 B-1 / 屋主兒子全家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使用狀況:有(屋主及其妻子) 最初型態:三合院左半護龍 增建與否:廁所及衛浴和休息間 拆除與否:左半護龍長向中間剖半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使用狀況:有(屋主兒子一家) 增建與否:用鐵皮加蓋從二樓外走廊延伸下來連接一代屋 頂,產生一條內走廊;鐵皮車棚
和一間電 器店鋪
其他:原本有騎樓,後來做了新的外牆,將騎樓變成室 內走廊
0
107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沒有位移,留在舊的三合院的正廳。 分家:屋主與其兄弟分家,其兄弟的兩個兒子 要蓋二代,其中一個與他協議,因此屋主將自 己原本分得的左半護龍拆除一半給兄弟的兒子 使用。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早期住在三合院,後來分家兒子出生蓋新 房子依然住在一代,其兒子住在二代。 使用者語錄: 屋主:「我們吃飯都在(第一代)中間這間吃 飯,煮飯就在旁邊的那間煮。」
109
#77
家庭組成
Variation 03
現在成員: 屋主(教授)、屋主母親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不詳 居住狀態:無 最初狀態:三合院及三開間右側廂房 增建與否:一間衛浴及一間儲藏室 拆除與否:三合院拆除留下右側廂房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80年 居住狀態:有 增建與否:一層後方增加廚房,供其使用 其他:無衛浴
0
111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屋主:「用餐不是看哪裡有廚房哪裡有餐桌,
神明廳:從早期三合院的神明廳搬至二代家屋
而是看祖父祖母在哪裡。因為,我的父母住我
中間戶的三層。
這邊,因此大家才會來這邊吃飯。不過這也是
分地:屋主的大伯分家分到三合院「埕」的部
很久以前的事了。」
分,後來將前面買下部分的地,保留以前廣場 的空間
屋主:「最早的時候三合院左右側是養雞鴨, 牛舍在前面的廣場是有個地方專門養牛地方。
使用者居住史:
」
屋主早期住在三合院,後來三合院年久失修加 上空間不足,因此屋主父親輩分地之後,其父
屋主:「我們三兄弟三戶是有打通的,我二哥
親就將舊的三合院拆除蓋新的二代。新的二代
還在的時候,這邊是沒有門的,可以自由來
分別是三戶連在一起,給屋主與另兩個兄弟使
往,但我大哥那邊為我大哥過世的比較早,我
用。二代新建期間住在舊的一代的廂房。
大嫂覺得有門比較有安全感,所以就把門裝上
後來為二代並無規劃浴室及廚房,在二代新建
了。要聯絡的話就要從前面的走廊聯絡,之後
以後左側護龍的位置在加蓋一個磚構造的一層
加上門,是因為兄弟之間有各自的考量所以才
一代類型樓房,有廚房及衛浴個兩間,以及一
陸陸續續加上了門。」
間儲藏室供另外兩戶使用。 早期因為屋主母親住在屋主那戶,因此三兄弟
屋主:「以前在蓋新房子的過渡時期時,我們
三家吃飯都是到右側廂房的餐廳用餐,煮飯使
是住在右側的廂房這裡。但第一期指蓋了一層
用二代與一代之間的代溝空間中的簡易廚具
樓,大概過了十幾年才加蓋第二層級第三層。
煮飯,但是因為屋主其兩位兄弟先後逝世。
神明廳是從原本三合院的正廳,搬到新房子的
因此,舊的廂房及廚具便不再使用,屋主也
中間那戶的一樓,之後二三樓蓋好才再搬到中
在二代一層最後側新增廚房及餐廳於二代家屋
間戶的三樓。那像我這戶的三樓沒有神明廳,
用餐。
所以我就改成一間小房間我自己拿來用。」
使用者語錄: 屋主:「就純粹的居住來講,現在是比以前好 啦,以前的房子的地面不是水泥或洗石子,而 是土去夯實的,比較不平穩。另外,以前我的 堂兄弟姊妹也都是住在這裡會比較壅擠,感情 雖然會比較好,但是到大了,大家都走了,大 家都各自往外發展,以經找不回那種比較親密 的人際互動。其實三合院若是一直存在,這些 人也不會一直留在這裡,也不可能有先前的人 際互動。所以就居住的品質而言,蓋起來一定 比較好。除非說三合院的材料是扎實穩固的, 可以不斷的做內部的裝修提升,那那種情況才 會比較不一樣,不然就現在而言會是比較好 的。」
113
#78
家庭組成
Variation 04
現在成員: 男屋主(大哥的大兒子)、屋主的叔叔嬸嬸、 過去成員: 男屋主父親(已過世)
第一代家屋 建造年代:1940年 居住狀態:部分使用 最初型態:單伸手(右護龍) 拆除與否:正身之神明廳
第二代家屋 建造年代:1989年 居住狀態:有 其他:小弟(屋主的叔叔)的二代並沒有廚房,廚房為後 來加蓋的,兩戶連通。但是小弟不讓其小兒子使用加蓋的 廚房,因此,其小兒子家使用分家得到的護龍原有的廚房 空間及餐廳空間。
I-A
II - B II - A
I-C II - C
I-B
II - A
I-A
II - B
I-B
II - C
I-C
115
0
117
0.5
1
2
4 (m)
移動及變遷: 神明廳:從一代搬至二代三層 分家:大哥分到正身的左側,二哥分到正身的 右側,小弟分到右側護龍。神明廳拆毀後,神 祖牌位移到大哥二代的三層。 使用者居住史: 屋主早期住在一代,後來因為空間不夠用,其 父在隔壁又買了一個五開間的一條龍(大約民 國60-70年間買的),之後才再蓋了第二代家 屋,也搬到第二代住。 使用者語錄: 屋主:「古厝比較好啊,比較涼啊!空間比較 大啊,現在這個要爬樓梯啊,也比較熱啊!裝 冷氣?裝冷氣要多少錢你知道嗎?裝冷氣當然 比較涼啊,但是不裝冷氣古厝還是比較好啦。 大家都喜歡著那個,誰喜歡著這個?」 屋主:「房子的坐向喔?坐北朝南啊,坐北朝 南就是你沒有春夏秋冬,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 啊。」 屋主:「以前我有四個兄弟,兩個到台中去住 了,一個到台南,只剩我一個,所以地都是我 在用,啊這裡的地是共同持有的土地,就看他 們以後想怎麼分地啦。」 屋主:「以前的房子?就是要保存下來,反正 我們現在房子夠住,舊房子當然是保存啊。」
119
論述
從鄉村地區到鄉村家屋代溝空間 吳其融
過往從事民間團體的研究專員工作時,在既往的政策研究工作外,也在國土 計畫審議過程,不斷倡議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的必要性。而後,營建署與農委 會各自發包相關研究工作,營建署以台南永康為範例,並導入德國鄉村地景 的相應規範配套,而農委會則以宜蘭壯圍及高雄美濃為分析對象,第一階段 進行農產業地景單元調查、分析,第二階段仍持續進行。 對於鄉村問題的探究來自家族的生命經驗,我的老家位處嘉義鹿草,恰好緊 鄰此次代溝空間的調查地點台南後壁,於是在台北專職工作轉為支援家裡農 忙之際,參與鄉村建物及代溝空間的調查工作。 過往的研究視角,尺度常常會再高一些,但卻多半僅能作為倡議工具,例如 空間計畫尺度下的代溝空間,是查找歷史圖層,找尋聚落在發展過程中的擴 張,並藉由各式產業結構的改變,來去對應鄉村區的空間變化,進而有規律 地提出較有建設的建議。 而在此次的調查工作中,則是以既有一代家屋與二代家屋交疊的基地為單元, 藉此找出這二個建物間的留白,分析居住者運用一代家屋與二代家屋的邊際 交疊處,並將其以外觀類型分類的方式,從而向這些沒有建築師設計的建築 學習空間配置、留白主要用途。 從我的視角,建築是一個非常細膩的設計工作,不僅對於建材、外觀及使用 者使用習慣都需要掌握,閱讀的元素其實與過往的習慣非常不同,例如他們 觀察檐前空間及建物中間的鐵皮屋頂,他們分析尺度,去試著分類代溝空間 多大的空間成為通道、停留聊天或者倉儲,並試著以一代家屋與二代家屋不 同的鍵結關係,加以類型並分類。 過往我多半只著重於鄉村區的建地空間是否充分、產業牽涉高強度使用是否 能在現行鄉村區內或緊鄰鄉村區完成,又或者是否鄉村聚落過小,導致在區 域計畫編定時,聚落建地全採乙建編定處理,導致鄉村成長、擴張時在制度 上難以有一套合法、合理的空間規範。但隱隱之間,我認為二者是具有豐富 的空間語言能夠對話,在建築角度,是每個建築基地單元舊建物如何與新建 物對話,而空間計畫角度則是試著在過往鄉村區與後續的農業發展區第四類 間,試著留出居住者、鄉鎮公所共同對話的空間。
建物的視角促使我降低高度去整體觀看、分析的邏輯思考,在這些低空飛行 的過程,每個建物基地裏,其實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而人們如何配置一 代家屋與二代家屋,往往也都是有趣的空間語言。 調查過程,其實大多的一代家屋,卻總是沒有完全拆除,甚至在家族分家之 際,將一代家屋拆開,變成每個新家族裏頭的精神象徵建物,的確,大多數 的一代家屋在二代家屋建成後,大多成為了倉儲、祭祀的功能,但此次的調 查工作,讓我發現即便新建物的興建後,這個曾承載家族大量生活記憶的一 代家屋,幾乎都在鄉村區內保存,並且都有不同的方式,這可視為人們對於 文化、家族記憶的保存手段。 研究期間,在這樣現象分析、類型化的過程,我可以逐步瞭解建築學科所受 的訓練及目的,是在理解案主的每種需求,甚至可以理解到他與他的家族背 後隱隱顯露出的文化價值,並藉此使每個建物能夠更符合案主需求。 從現象類型化的分析,我們總體分成「並置、取代、佔用、取代 + 佔用」四 個類型,它比較像是透過「類型化」一代家屋與二代家屋的空間關係,進而 粗分這樣的代溝空間。這樣的代溝空間,其實滿常成為半公共空間的場域, 類似於非都市的停廣兼,而有的則是運用建材及施工技術,這些屋主多半都 是有一定的工地施作經驗,將代溝空間整體包覆,成了兩代建物共同生活場 域的連接處。 近代在地理學的研究,多半著重於邊際、縫隙與不同文化疊合過程的社群文 化,而在近期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的視角中,此次的代溝空間調查,其實不只 開展甚至打開了對於鄉村建物如何往前一步的邁進,透過這樣的調查工作, 也著實豐富了鄉村地區在空間尺度的向前一步。 我們總是欣羨著談論歐洲的鄉村地區,德國如何在最低層級的區域公部門與 民眾協商,進而進行建物立面的規範,但我們卻從未仔細檢視過台灣的鄉村 民眾,如何運用傳統三合院家屋與美援脈絡導入的透天厝,在其中搭建出不 同的現代性鄉村,並隨著與兒女生活空間的遠近關係,成為了不同意義與功 能的家屋與代溝空間。 其實,所謂的規範並不是需要多麼著重各國的法律或者空間計畫制度如何引 進,規範的意義往往來自於在地的社群如何生活、甚至談論共同約束彼此, 以達成更大的公共利益,在過往,鄉村的人們需要共同修繕水圳,並藉此使 所有種植有足夠水源,而在近代,鄉村的人們需要運用引入台灣的除草劑, 把自己田區旁的雜草除盡,避免雜草影響鄰田。 121
隨著現代化的過程,在都市與鄉村的快慢與不同發展路徑,所謂的「埕」它 不單單只是家族的空間,祭祀所對應的中軸線,它也不再只是一套死板的家 族傳承意義,在延續「家族」的過程,此次的代溝空間與一代家屋、二代家 屋連結關係的調查工作,無疑替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我過往極度著重產業及 其對應空間,但鄉村的「家族」及「分家」,背後複雜的文化脈絡,其實從 空間計畫角度,總過於輕易地僅將其視為「零碎」、「畸零」與「破舊」的 負面意義。 試著從在地的紋理、導入的制度律法以及當代建物如何形成的個別樣態,往 往才能向前走去。本次研究過程,稍稍打開我們視角,對於未來的鄉村建築 型態、空間法制規範。對我來說,只有面對當代現況與糾纏於當代的複雜問 題,持續地對於相關問題不停探究、思索甚至實質踏入規劃,建築師與都市 計畫技師,往往才能解決問題,所謂未來,也才會在此刻到來。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