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塑故我在,雕塑系訪談 文青好所在,台藝大圖書館 路途中的良伴,孤單時的知音,屹立在旁的裝置藝術
U B E C
為了將藝術人文與科技 新知融入校園,這個讓 學子們暢遊在書海裡的 學習環境-台藝大圖書 館,脫俗於舊有的形式 框架,展現獨特創新的 風格,無論從遠處瞻望 或是品味細節角落,眼 前所見都充滿了設計者 的慧心巧思。 信步至館前,陽光從一 、二樓的落地玻璃窗灑 滿室內,採光十分良好 。仿宋代景德鎮「冰裂 紋」的藝術外牆,以傳 統鋁板結合現代石頭漆 的工程技術,激盪出獨 具美感的立體造形。向 上看去,三至六樓也配 合採用大量多角造形窗 , 將綠意引入館內,並 製造了與光影斑斕的中 式花窗異曲同工的趣味。
校園最美的風
而除了各樓層的豐富館藏,作為藝術大學,台藝大的圖書館 是由黃光男校長等六位教授共同創作巨幅的山水畫作〈寶島 霧為主題,藉此期盼台藝大的宏大發展。同樣位於一樓的還 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法,240cm×240cm),在 的作品讓圖書館除了是查找資料的知識寶殿,更是能使讀者
藉著這種種特點,台藝大圖書館不僅僅是閱讀場所,同時也 以人為本的中心運作指標,也正是此處獨到而美好的特色。
進入館內,樓層的特色 也各異其趣。二樓打破 了對於圖書館的刻板印 象,規劃為咖啡休憩區 ,注入了活潑的社交氛 圍。五樓流動連續的「 數位超空間」設計,打 破水平與垂直之限制, 使天花板、地板、牆面 產生合為一體的3D效 果,新書展示區的銀色 寬帶造型帶動了視覺動 線,也隱含資訊流動之 感,鮮活了圖書館的氛 圍。六樓多媒體區則採 用活潑的弧度外觀設計 ,賦予了「天馬行空」 的發想空間,而此處亦 可遠眺觀音山與板橋市 區等美景。
風景:圖書館
館更布置了本校老師精緻多元的藝術作品。位於大廳右手邊, 島群峰〉(國畫,460cm×280cm),以阿里山塔山的壯闊雲 還有阮常耀先生的書法作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 在其字跡的豪放間也同時體現了對學生的期許。一件件精緻 者從中啟發更多創作靈感的美學教育延伸場域。
也是群體討論、欣賞影片、下課休閒調劑性靈的好去處,如此 。
雕塑系 李振豪
雕塑系學生運用了他們 靈巧的雙手創作出一 件件精細的作品,而 初學的大一生,密集 得接受泥塑的訓練, 加上日以夜繼得自 我磨練,在 04/08-04/19 展覽出他們 大一上學期 的成果
泥土是我第一接觸,不管是泥塑,精雕油土都是,然而 精雕油土是加熱後變軟,冷卻後變硬,第一件作品是以 我的鞋子為範本而做的,在塑大型方面比較困難,因為 本身很堅硬,然後吹軟後要快速把形體給弄出來,再開 始修細節,而媒材上是不限種類,老師的意思也是希望 我們去尋找適合的媒材,來使用在相應的作品上,不管 是做出質感,或是拿來用在雕塑油土上,所以我在第一 個作品上找了很多應對材料,光是尋找對應材料來用在 作品上就還蠻累的,但是思考器具也非常好玩 。
個人心得
訪談感想 振豪給人的感覺,像是沉穩的木頭,它有著獨特的紋理 和香氣,一如他獨特的風尚和耐人尋味的巧思。他的內 斂,表現在言談中,讓人很不容易察覺他的能力;他的 細心,表現在作品當中,使每個作品都是成長的石階, 一步一步更踏實地向上成長。謙虛的話語總是繚繞在話 題之中,但那和呈現出來的成品相比,像是一道可口鮮 嫩的開胃菜,顯得那份專業的能力更加令人敬佩。和付 出的努力成正比,他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在為他的未來 改寫歷史。 他是,像木一般樸實的男孩,李振豪。
雕塑系 林瑋婷
臺藝校園中的公共藝術受 否吸引了你的目光,讓 你有極深的感觸?在臺 藝中,美麗的立體作 品,不僅僅只有矗立 在校園中的大型藝術 作品,更有各式各 樣的雕塑作品出自 於極富創作才能 的學生之手。
從她的口中,可以清 楚的感受到她對於自 己的規劃和安排。瑋 婷是很有想法,而且 成熟的女孩,很多時 候當我們正提起一件 事,不知如何正確的 表達,她就能夠替我 們解惑。
她所散發的知性美,讓人難以將目光移開,好像只能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她的一字一句,仔細地咀嚼她所 道出的話語,深深為她的廣識和成熟著迷。拿起作品 的時候,雖然羞怯地笑著,但相信那絕對是令人滿意 的心血結晶,感覺得出她看著自己的作品,有些欣喜 、有些自信,那是種藝術家最美的樣態,即是在自己 的領域裡找到立足的地方,向上開出優雅的花朵,展 現自我的獨特和強烈印象。
她是,像花一般知性的女孩,林瑋婷。
雕塑系
林永家
儘管雕塑系並非所有學生 的第一志願,但經由入學 後的接觸,以及自我的 探索後,他們逐漸地發 覺雕塑的樂趣,進而 培養出興趣,最終成 為無限的熱愛和熱 忱。對於作品的要 求和速度,隨著 不斷得學習和磨 練上升;原本只 能捏塑一個底 板的時間,現 在已經可以完 成一件作品 。技術的上 升,是成就 感的來源 ,進而成 為堅持 雕塑的 動力。
對於精雕油土,我是第一次接 觸,它愈熱會軟化,遇冷會變硬 。老師要我們自己尋找範本, 在與他討論塑造的造型,我第 一件事做壓扁的鋁罐,我刻了 很久,很努力把範本的每個折 痕都刻好,但成績卻不是非常 滿意,在評分後我去問老師到 底問題出在哪,他只回我一句 :「我覺得它不是鋁罐。」
這句話點醒了我,我了解到寫實塑造的意義,意義在於將範本的 “材質"做出來,而不是盲目的照範本刻,因此我後來將重點擺 在做出範本的“材質",並沒有將範本的每個凹痕、每個曲線 完全複製到我的作品上,而是讓我的作品退去油土的質感,顯現 我的範本的材質。我後來做的鞋子與皮夾越做越上手,做的時 間也越做越短,但成績卻越來越好,這讓我十分開心。 靦腆的笑容,讓人感到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他帶著隱隱的活 潑因子,在因為陌生而羞怯的軀殼下,隱藏著好像更為有趣的 性格。被朋友形容是「挑戰時間」的人,總是在繳交作業的前 幾天開始趕工,但從作品中還是可以看出相當的程度。在交談 過程中,他也說其實之前想過要考視傳系,不過現在雕塑系待 久了,也漸漸培養出興趣,進而在生活中,漸漸留意那些和自 己所學相關聯的事物。在對話時,他專注的眼神讓人覺得很敬 業,彷彿看見他在做那些作品時所下的用心,或在夜闌人靜時 候,持續努力的身影。 他是,像蠟一般溫潤的男孩,林永家。
站立的少女/1992/丘雲/銅 少女立於斑駁樹影之間,微微抬起哀傷的眼臉。彎曲的手臂朝高處舉起,像 是渴求什麼似的將手心向上,卻礙於腳下糾纏的布帛無法邁開步伐。 丘雲教授在這件作品中表現人體細緻的肌理,同時傳達了過去臺灣對女性的 諸多桎梏。在寫實細膩的刻畫中,仍能呈現栩栩如生的動態感,而不破壞作品本 身沉靜的氛圍。
丘雲
在求學過程當中,丘雲教授曾接受李超士、劉開渠、卡默斯基等教授的指導,在 學院派寫實風格的影響之下,使他能夠精準地描繪各種神情與姿態。由於其師事 教授多留學於法國,印象派的雕塑風格也深深影響丘雲教授的創作,在刪去繁鎖 的精雕細琢後,將人最深刻的瞬間展現在每件作品中。 政府遷台後,從日本返台的丘雲教授受邀至藝專美術科雕塑組任職,他對教 學的熱忱與謙虛的態度獲得許多敬重,也帶起藝專創作等身人像的風氣。丘雲教 授曾說:「在塑造一件作品時,自己也要感到喜歡,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感動,那 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重做。」充分表達出他面對創作的嚴謹態度,和不受外在拘 束的堅持。
萬象、多元/2005/多晶藝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花崗石、大理石、玻璃、不鏽 鋼 以光滑澄澈的花崗岩與大理石為材料,塑造出圓潤的外型,不僅代表著校園 中川流不息的智慧,也期許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學習,廣納多元知識。
配合建築法規) 藝軍啟航/2005/甘信一/複合媒材 2005 年,以臺灣藝術大學徵集藝術作品為契機,這艘船艦裝載著素人藝術 家的理想,駛進教研大樓無形的浪潮中。甘信一先生使用其擅長的漂流木、石塊、 以及銅金屬等,創作出這件近三公尺高的船型作品,象徵台藝大率領眾多學生及 藝術團隊,善用多元的專業與技術為世界做出貢獻。
甘信一 生於台中的甘信一先生,在父母離異後跟隨父親移居東部。二十年前的花蓮未經 開發,艱險的石子路缺少大都市的五光十色,他只得嚥下滿腔青春的躁動,成為 生根此地後永不移動的樹。 由於靜不下心讀書,父親便帶著他從事各種不同行業。先從鐵工學徒、工廠 加工、市場小販到高爾夫桿弟,再從推銷員、礦工和司機當到山莊老闆,三百六 十行幾乎做了一半,接觸過各種不同的技術,卻不滿於一成不變的思想,渴望轉 化為充滿生命力、而沒有固定形態的扭曲的大樹。 1985 年,甘信一先生首次嘗試投入藝術創作。長年感受東臺灣海浪吹拂的 他,對花蓮的自然景觀相當熟悉,他使用代表歷史的鵝卵石、與象徵傳承的漂流 木,並加入了帶有現代感的銅元素。甘信一先生與孤獨互相陪伴,透過雙手逐一 拼湊出心中的想法,藉著數以千計的作品譜出今昔交織的生命樂章。 拙而奇 JOKI 1996 年,甘信一先生與其團隊在花蓮石門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的 名稱來自於一位花蓮的老將軍,他在看過甘信一先生的作品後留下的三個字「拙 而奇」 。 拙而奇工作室以大腳與眼睛做為品牌圖像,象徵著人生的奧妙必須透過自己 的雙眼去發現、透過雙腳去親自驗證,時時對生命充滿好奇,從而將生命中的感 動昇華為藝術。 拙而奇工作室得到越來越多關注後,甘信一先生依照顧客要求,除了藝術創 作外也提供點心與飲品,希望在「阿甘咖啡」的過客中尋得知音。 利用樸實的石木與廢金屬打造出桌椅與擺設,大自然確實是啟蒙甘信一先生 的老師。他利用信手拈來的自然元素,創造一件又一件超現實卻富含情感的作品, 這是阿甘咖啡不可或缺的元素。
風的預感 Cycle-90°/2012/松本薰/不鏽鋼、風動組件 松本先生原為雕塑系課座老師,配合臺藝大對立體作品的徵選製作此項作品。 乍看其分岔的造型似是校園裡的樹木,其實是以五線譜作為發想。當它隨著不同 強弱的風轉動時,就宛如風的樂曲在空氣中流動,期盼著學子能將藝術價值不斷 地傳承下去。 松本先生擅長製作各種不同形式的接點,並藉由風力使作品局部旋轉。隨著 風速與風向的改變,轉動的形態千變萬化,使得單一項作品擁有多種身姿。 風的預感位於校內風口交會處,原來是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特性,卻在 2013 年因不敵三道強風同時侵襲而損毀。經過松本先生數個月的維修與加固後,於 2014 年才再次回到它原有的位置。 (幸福轉動之環/松山車站) (風之序曲系列 III/桃園北區國稅局) (風的徵候/2006 高雄鋼雕藝術節新光碼頭)
藝基永固/2005/鞏文宜/陶釉 利用幾何圖形創造深淺不一的面,在淺刻的凹凸中產生空間感,依照光線的 差異也能帶出視覺動態。混合不同釉料,除了色彩對比強調出重點外,也象徵著 學校教育學生習得多元技藝的精神。
鞏文宜先生曾就讀臺藝大工藝設計系,自南藝大應用美術研究所畢業後,創辦五 行創藝設計公司,並擔任設計總監。
風的預感 Cycle-90°/2012/松本薰/不鏽鋼、風動組件 松本先生原為雕塑系課座老師,配合臺藝大對立體作品的徵選製作此項作品。 乍看其分岔的造型似是校園裡的樹木,其實是以五線譜作為發想。當它隨著不同 強弱的風轉動時,就宛如風的樂曲在空氣中流動,期盼著學子能將藝術價值不斷 地傳承下去。 松本先生擅長製作各種不同形式的接點,並藉由風力使作品局部旋轉。隨著 風速與風向的改變,轉動的形態千變萬化,使得單一項作品擁有多種身姿。 風的預感位於校內風口交會處,原來是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特性,卻在 2013 年因不敵三道強風同時侵襲而損毀。經過松本先生數個月的維修與加固後,於 2014 年才再次回到它原有的位置。 (幸福轉動之環/松山車站) (風之序曲系列 III/桃園北區國稅局) (風的徵候/2006 高雄鋼雕藝術節新光碼頭)
臺藝之光/2009/工藝系教授與學生/陶釉、不鏽鋼 這件陶壁作品以「太陽」及「十六道光芒」為主題,傳達出臺藝大熱情的進 取精神就像奪目的艷陽,普照環宇。使用陽光的紅、黃、橙為主色,中心以浮雕 呈現「NTUA」的字樣,十六道光芒皆是飽滿渾圓的造形,表面則刻劃出不同系所 的象徵圖像,表現藝術專業的豐富與多元。十六道光芒以太陽為圓心放射四方, 象徵著繼往開來、邁向光明的旺盛企圖心。由劉鎮洲教授與胡慧琴、張耀昌老師 帶領工藝系學生從練製陶土開始,歷經多次嘗試與燒製失敗,終於在花費九個月 後製作完成,特別具有傳承的意涵。
CU 製作 蔡宛螢 許馨尹 張佳雯 陳亦涵 陳芸誼 黃琪蓁
張誌元
B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