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提供優質服務 建構效率平台
巴黎協定對企業永續的 挑戰與機會 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簡又新
肇因於人類工業革命,一直到今日全球科技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興 起,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生態環境破壞、動植物棲地消失,以及極端 氣候異常等,不僅對人類生存,同時也對所有物種產生全球跨域性的氣候變遷危機。根據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美 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英國氣象 辦公室(United Kingdom Meteorological Office, the UK Met Office)以及日本氣象廳(the Japanese Meteorological Agency)等權威機構所公布的 數據資料顯示,自有儀器測量溫度以來 的 15 次最高溫度,其中高達 14 次發生 於 21 世紀(見圖 1),全球因暖化現象 造成平均溫度紀錄不斷刷新,2016 年 7 月全球海洋與陸地的均溫比 2015 年全 年均溫上升達 0.87℃。
圖1:1850年至2015年的全球地表均溫變化趨勢 0.5
NASA
Hadley/MET office
NOAA
Berkeley Earth
Cowtan and Way
0
-0.5
資料來源:h t t p : / / c d n . a r s t e c h n i c a . n e t / w p - c o n t e n t /
uploads/2016/01/1850-to-2015-temps-no-rss.png
-1.0
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
February 2017
61
專題報導
一方面全世界因極端氣候造成的洪澇、風災、
另
1997 年 12 月在於日本京都舉行之 UNFCCC 之第三
乾旱與火災等災難亦不斷攀升(見圖 2),足
次締約方大會(COP3)中,各國通過限制 UNFCCC
見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為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與影
附件一(Annex I)國家在 2008 - 2012 年期間(第
響。根據中心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的狀況
一承諾期間)排放量平均低於 1990 年排放量 5.2% 之
更加嚴重,在上個世紀內全球均溫升高約 0.6℃,
目標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而京都議定書
而 臺 灣 在 這 一 百 年 中 的 均 溫 大 約 上 升 了 1.4 ℃,
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現有 192 個締約方(包括
係 同 期 全 球 平 均 增 溫 速 率 的 2 倍。 德 國 看 守 協 會
歐盟)。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為落實 UNFCCC 之「共
(Germanwatch)2009 年的氣候風險指標,臺灣的氣
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下,推動「成本有效、最低成
候風險甚至排名高達全世界第 2,尤其歷年颱風、土
本」政策措施,採取迅速、協同的行動來因應氣候變
石流與缺水等災害造成的人員與財產損失不勝枚舉,
遷,並避免產業失去國際競爭力。京都議定書原訂於
顯見臺灣面臨的氣候變遷問題非常嚴重且日漸擴大。
2012 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但由於國際間對於 後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之責任、目標及期程無法達成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PA)的重 要內容
共識,迫使京都議定書不得不進入實施期程訂為 2013 年 至 2020 年 之 第 二 承 諾 期(Second commitment period of Kyoto Protocol)。
聯 合 國 氣 候 變 化 綱 要 公 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15 年 12 月於法國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
UNFCCC)於 1992 年通過,並於 1994 年 3 月 21 日
綱 要 公 約 第 21 次 締 約 方 會 議(The 21st session
正式生效,現約有近 200 個締約方(包括歐盟)。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21), 係
Number of Events
1,000
圖2:1980年至2015年全球極端氣候災難 Extreme temperatures, droughts, fires Floods, mudslides Storms
800
600
400
200
0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資料來源:Al Gore: The Case for Optimism on Climate Change (TED, 2016)
62
187
No.
2004
2008
2012
2015
提供優質服務 建構效率平台
史上參與人數最多的氣候大會(計有約 2 萬名各國
協定重點摘錄如下:
政府官員、約 7,000 位非政府組織人士及近 3,000 個媒體記者,合計約 3 萬餘人參加),也聚集歷來 最多的 150 位國家領導人於同一日同臺,會場面積
• 全球目標升溫低於攝氏 2 度,並致力於限制在 1.5 度以內。
更廣達 1 平方公里。會中各國再次集結努力達成減
• 所有國家以國家自主貢獻(NDCs)做為減量目標
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協定,展現挽救人類免於氣
之機制進行減排或限排,已開發國家必須提出減
候變化帶來毀滅的重要一步,同時宣告工業革命後
量絕對目標值。
仰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 帶來成長的時代即將步向終結,正式揭示全球必須 面對的低碳未來,並宣告低碳與永續時代的來臨。 在 195 個國家代表共識下通過將於 2020 年接續京 都議定書的「巴黎協定」為重要之歷史里程碑,透 過將地球升溫限制在工業革命前的 2℃,且致力往
•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盡快達成,並於本世紀下 半期達成碳排放與碳匯間的平衡。 • 由已開發國家籌集每年 1,000 億美金之綠色氣候 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減緩與調適。 • 具有法律拘束的申報制度,從 2023 年起每 5 年 一次全球盤點執行進度。
1.5℃以下邁進,企盼有效改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 生效門檻為至少 55 個締約方其占全球溫室氣體排
帶領各國走向低碳永續的未來榮景。以下針對巴黎
放量 55% 以上,提交其批准、接受、核准或登錄
協定的重要內容進行簡述。
之日後 30 天起生效。 • 前述每年 1,000 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係由已開
巴 黎 協 定 減 緩 目 標 的 特 色, 包 括 所 有 國 家 都
發國家提供,作為加強現行發展中國家減緩和調
參 與 以 國 家 自 主 貢 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適方面的政策、策略、規章、行動計畫和氣候行
Contributions, NDCs)機制進行減量或限制排放,
動,在 2025 年前得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和優
以反映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其中工業
先事項的情況下,設定新的集資目標,再另增加
化先進國家必須提出減量絕對值目標,並依發展中
金額;所有締約方都可運用自發性合作方式於其
國家發展情勢提高其協助行動力度。巴黎協定以公
NDC,並授權締約方公私部門之參與。
平為基礎,考量各國國情以達成公約目標,全文計 29 條如表 1 所示。
巴黎協定之達成深具歷史性意義的原因,在於
表1:巴黎協定條文綱要彙整表 1.定義
11.能力建構
21.生效
2.目的
12.教育宣導與公共參與
22.修訂
3.國家自主貢獻(NDC)
13.透明度
23.附件
4.減緩
14.全球總結
24.爭議解決
5.溫室氣體匯及庫
15.促進執行與遵約
25.表決
6.相關機構、機制
16.締約方會議(CMA)
26.保存人
7.調適
17.秘書處
27.保留
8.損失與損害
18.SBSTA & SBI
28.退出
9.資金
19.本協議其他附屬機構
29.語文
10.技術開發與轉移
20. 簽 署及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件
資料來源:彙整自「巴黎協定」
February 2017
63
專題報導
全球 195 個國家一致承諾共同實際參與解決氣候變 遷問題,且世界各國減碳進展在一個有法律拘束性的
一、美國總統選舉對於全球推動氣候變化相關行 動的影響
當責系統,以透明公開方式呈現,並以 NDC 做為各 國減碳目標,每 5 年重新檢討一次。隨著綠色氣候基
正當本次締約方大會進行第一週會議期間,美
金之帶動,清潔經濟將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大轉型。
國選舉確定下屆總統由川普出任。由於其在美國總
巴黎協定是全球在因應氣候變化的一大步,也是繼京
統選舉期間,對於反對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立場相當
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確
鮮明,甚至揚言當選總統後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因
立 2020 年後全球因應氣候變化、邁向零碳社會轉型
此川普的當選對於正在馬拉喀什參與本次締約方大會
之規範基礎架構,將可能對於未來全球經濟、金融、
的各界代表的確相當震撼,對於全球推動氣候變化相
能源之發展將發生結構性之重大影響。
關行動的後續影響尚不易評估。
COP22 重要議題觀察與趨勢分析
二、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管理相關機制之 發展
由於採取行動已刻不容緩,巴黎協定通過後各 締約方積極簽署,終於在 2016 年 10 月 5 日跨過巴
對 於 有 關 公 約「 共 同 而 差 異 的 責 任 與 個 別 能
黎協定生效所需協定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應有至少
力」原則之落實,一直是歷次締約方會議的重點,
55 締約方簽署、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至少應涵蓋
本次締約方大會特別強調在 2020 年巴黎協定實施
全球排放量 55% 之門檻,因此巴黎協定於 2016 年
前,締約方應落實過去對於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為止,
都議定書已確定的共識、承諾及行動,以為未來巴
已 有 120 個 締 約 方( 含 歐 盟 ) 簽 署 巴 黎 協 定, 溫
黎協定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估計全球每年溫
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約 8 成。但對於
室氣體須再減量約 100 至 150 億公噸二氧化碳當
巴黎協定生效後,各項重要原則之未來實際運作方
量,才能達成未來全球平均增溫不超過工業革命前
式,仍然留下許多彈性討論空間,留待後續會議持
2℃的目標,因此本次締約方大會針對巴黎協定的
續深入探討與議決。
實施,提出後續談判之期程和路線圖,以落實巴黎 協定相關條文的規定。
UNFCCC 第 22 次締約方大會於 2016 年 11 月 7 日至 11 月 18 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市(Marrakesh, Morocco)的 Bab Ighli 舉行,主要正式議程包括:
三、調 適、 脆 弱 度、 及 氣 候 損 失 與 傷 害(loss and damage)機制之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 22 屆締約
64
方大會(COP 22),京都議定書第 12 屆締約方會
馬拉喀什行動宣言(Marrakech Action Proclama-
議(CMP 12)與巴黎協定第 1 屆締約方會議(CMA
tion)特別強調應該重視低度開發國家、開發中國
1);以及這兩項國際公約之附屬團體會議,包括
家、以及對於氣候變化高脆弱度國家的特殊狀況與
第 45 次附屬科技諮詢機構會議(SBSTA 45)、第
需求。氣候變化高脆弱度國家調整過去一貫強調其
45 次 附 屬 履 行 機 構 會 議(SBI 45) 等。 以 下 針 對
為氣候受害者的立場,宣示積極參與溫室氣體減量
COP22 相關重要議題發展趨勢的觀察及分析彙整。
行 動 的 決 心, 會 後 共 同 提 出「 氣 候 脆 弱 度 論 壇 願
187
No.
常與於 2016 年啟動的 2030 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
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有些國家甚至將可能在 2030
標議程(Agenda 30)中提及之 17 項永續發展目
年前達成。同時首次檢討 COP19 建立其後納入巴
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相
黎協定之「華沙國際損失與傷害機制」(Warsaw
互對照,並進行深入討論,緊密連結氣候變化相關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Loss and Damage,
議題與永續發展之關連。本次締約方大會亦討論氣
WIM),針對於有關損失與傷害機制的架構、委託、
候變化相關議題與循環經濟之關連性,認為循環經
功 能(structure, mandate and effectiveness) 相
濟是氣候政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推動循環經濟需
關內容進行具體討論,下次檢討將於 2019 年舉行,
要物質價值鏈(value chain)各階段利害相關者的
之後將配合全球總盤點(stock-take),每 5 年對
參與,以加強各種資源之節用及循環,將對於氣候
華沙國際機制進行檢討。
變化之調適與減緩都會有重要貢獻。
四、氣候金融機制的推動
六、減緩及調適相關之科技發展
資金是許多非附件一締約方推動減緩以及調
本次締約方大會對於溫室氣體相關科技之討論
適相關計畫,以有效控制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其
並不多,但會議期間技術專家針對於目前各項技術
綠色成長以及因應氣候變化衝擊之重要關鍵,本次
的發展方向及進度大致樂觀,而且對於氣候變化調
締約方大會強調依巴黎協定成立之綠色氣候基金
適 及 減 緩 技 術 機 制(Technology Mechanism) 則
(Green Climate Fund, GCF)對非附件一締約方
多所期望,認為科技之開發示範及商業化應用、國
進行氣候相關計畫融資的重要性,再度提及附件一
際間科技擴散及轉移、及技術機制與金融機制間的
締約方應於 2020 年前落實每年向非附件一締約方
配合等部分仍待加強。
提供優質服務 建構效率平台
景」,宣示這些國家將於 2050 年前達成 100% 使
提供 1,000 億美元基金的承諾。非附件一締約方反 映目前綠色氣候基金對於氣候相關計畫的認證核准
七、溫室氣體管理相關查核機制之發展
流程(accreditation)太過複雜,以致氣候相關計 畫已支出經費相當低,僅占目前氣候基金之 8%(其
依 巴 黎 協 定 之 規 定, 所 有 締 約 方 都 須 對 其 溫
中低度開發國家佔 5%),未來應討論考慮調整相
室氣體排放及減量措施定期提出報告,並接收國際
關作業流程,並應將 GCF 的資金導向對於非附件
技 術 專 家 查 核。 本 次 締 約 方 大 會 對 於 溫 室 氣 體 管
一締約方推動再生能源、能源效率、造林與避免森
理 相 關 查 核 機 制 之 主 要 爭 議, 在 於 附 件 一 與 非 附
林砍伐等相關計畫的支持。
件 一 締 約 方 應 否 採 取 一 致 架 構, 這 可 能 會 是 未 來 幾年討論可量測、可報告及可查驗(Measurable,
五、氣候變化相關議題與永續發展、循環經濟等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 MRV)機制的重點。
議題的連結
面對之風險與挑戰 由於氣候變化相關議題影響深遠且涉及領域相 當廣泛,因此本次締約方大會討論氣候變化相關議
氣 候 變 遷 及 溫 室 氣 體 減 量 議 題 日 漸 興 起, 明
題,尤其是討論各部門或產業溫室氣體排放時,經
顯衝擊國際市場上化石燃料相關的產業,事實上自
February 2017
65
專題報導
2011 年起國際間的投資標的已由化石燃料產業逐
「如廠商超額排放罰款,可課以碳市場價格 3 倍罰
步撤出,且承諾陸續抽出其對於以煤礦為主的化石
款,其上限每公噸為 1,500 元新臺幣。廠商登載不實
燃料產業投資。也因此碳排放管理與風險相關資訊
或惡意濫排,最重可處 200 萬之罰鍰,情節重大者,
已成為企業尋求永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國際主要企
可以停業處分」,產業界宜儘早準備俾利因應。
業已相繼開始推動內部碳定價及相關機制,以因應 國際供應鏈及其他利害相關人碳資訊揭露與管理要
整 體 而 言, 企 業 所 面 臨 的 挑 戰 及 壓 力 不 言 可
求。尤其各國對於在 21 世紀末前,完全不使用化
喻、其來源也相當多元。首先,國內外應對氣候變
石燃料之宣示,對於全球未來能源政策的發展,將
遷法規變化相當快速且即時,加上國際供應鏈上的
產生重大的影響,石油經濟亦將面臨空前的轉型壓
代工國家,普遍早於國內法規建制,面對國際減碳
力,目前已陸續有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呼應,承諾未
壓力,企業在調適上頗為吃力且困難,尤其臺灣企
來將朝發展及 100% 使用再生能源方向邁進。
業 整 體 碳 排 放 量 高, 要 在 短 期 內 迅 速 改 善 相 當 不
除來自前述供應鏈等的壓力外,企業亦宜重視
易,更不利國際之競爭力。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
國內法規之相關規範。我國於 2015 年 7 月公布實施
法目標與實施時程雖明確,惟目前看來仍缺政府政
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室氣體管理制度主
策上的配套支持。再者,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實施,
要分為三階段,亦即「強制性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
將全面提高產業成本,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終將轉嫁
登錄作業」、「效能標準獎勵」,以及「總量管制與
給下游及消費者;與此同時,綠色產業也需要大量金
排放交易」(如圖 3 所示)。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
融及財務上的支持,金融業及政策的態度則相對重
環境保護署目前已進入效能標準獎勵階段,未來將
要。最後,回頭檢視企業的能源轉型,則亟需國家能
進入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管制階段,該法明訂罰則:
源基本建設配合,方能使產業衝擊降到最低。
圖3: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針對GHGs管制階段區分 法源依據
「空氣汙染防制法」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施行後,成立管理基金
強制盤查登錄自願減輛 規範對象
‧ 特定產業 ‧ 排放量達 25,000 公頓 CO2e 之排放源
效能標準獎勵
經公告之排放源
總量管制及 排放交易
分配減量責任予排放源 所屬事業
管理措施
‧ 排放量定期申報 ‧ 查驗機構管理機制 ‧ 先期專案抵換專案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66
187
No.
‧ 訂定效能標準獎勵 ‧ 鼓勵未公告之排放源自願滅量行動
‧ 公告納管排放源逐步從免費核 配到有價配售方式規劃 ‧ 建置排放額度拍賣及交易機制
提供優質服務 建構效率平台
巴黎協定生效後的機會 國際間對低碳永續的投資方面,包括美、 中、英、法、德等 20 國政府承諾對於低碳科 技及清潔能源研究計畫(Mission Innovation Initiative)之投資未來五年將會加倍。由比 爾蓋茲領銜的國際企業負責人籌資所組成的 「 能 源 突 破 聯 盟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表明支持重大再生能源發展, 承諾鉅額投資低碳經濟。而著名的「氣候債 券倡議」(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CBI), 也早已在能源、建築、工業、廢棄物及污染 控 制 與 碳 封 存、 運 輸、 資 訊 通 訊 科 技、 農 業與林業、多重管道金融措施等領域布局,推動全
為節能減碳之利器,可確實帶來能源科技與資通訊
球 性 的 低 碳 投 資 倡 議。「 碳 揭 露 組 織 」(Carbon
科技(ET+ICT)的發展機會,而世界性的綠色交通
Disclosure Project, CDP) 更 指 出 往 後 15 年 全 球
風潮,亦提供臺灣電動單車及電動汽車的電池及馬
低碳基礎設施投資達 90 兆美元、其中 13.5 兆美元
達等零部件的龐大訂單與技術精進環境。日漸興盛
屬能源部門。
的新建屋與老屋改建工程,更可為低碳綠建築帶來 偌大商機及構建整體產業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爰此,我政府機關應鎖定通過生效的巴黎協定
近期循環經濟的興起,對相關新創事業非常有利,
及國家自主貢獻,短期內藉由全球氣候行動議程減
加上減碳市場與前述能源轉型的相關商業發展,處
少排放,強化調適據以建構具氣候韌性的經濟與社
處都是企業的機會。
區,連結非國家行動以提升自 2018 年起、每 5 年 為週期全球盤點的企圖心。並從公共與私部門提高
結語
全新且更多規模的氣候金融,制定有意義的碳定價 與消除化石燃料補貼,經由確保 2020 年國家自定
綜言之,企業應確實把握面對巴黎協定生效後
貢獻協同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策略,朝淨零排放方
的低碳、甚或零碳永續發展契機,積極探討自身企
向邁進。
業面對國內外減碳壓力下之機會,進行企業及其供 應鏈排碳之總盤查,布局綠色經濟,產業團體則應
觀諸現今各面向發展契機,2016 年上臺的新
主動參與政府總量管制之制定與實施,節能減碳則
政府宣示 2025 年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為總發電量
應納入產業發展重要指標。而未來金融保險投資業
的 20%,估計可提供約新臺幣 3 兆元的龐大商機;
對來往企業之碳風險評估將會更加慎重。產業宜衡
而 2020 年後綠色氣候基金每年 1,000 億美元,則
量國際永續發展與低碳風潮,善用核心專業,調整
可提供臺灣與發展中國家的在綠能技術、低碳產業
製程、產品與服務之研發方向,因勢利導,落實永
鏈,甚或價值鏈的合作機會。此外,如資通訊產業
續發展願景。
February 2017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