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系列專書第二冊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試讀版)

Page 1


目 錄 序 04

序言 簡又新董事長|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第一章

企業永續績效之定義與範疇 謝振瑋總經理|DNV GL 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

08 09 11

第二章

壹、前言 貳、企業永續績效 參、結語

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 陳宥杉教授|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14 16 17 18 20 21

第三章

壹、前言 貳、創新的定義與分類 參、創新與創業 肆、綠色企業與綠色創新 伍、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陸、結語

企業永續之創意溝通 嚴德芬總經理|頤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30 33 37 43 46 48 54 63

第四章

壹、前言 貳、利害關係人鑑別與關鍵性議題分析 參、從國際觀點看企業永續溝通的趨勢 肆、創意溝通的策略與作法 伍、溝通績效與評估 陸、網路溝通策略與執行 柒、創意溝通精彩案例 捌、結語

企業永續之透明誠信 蒲樹盛總經理|BSI 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

69 69 92

第五章

壹、前言 貳、透明誠信經營重點及作法 參、結語

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 蘇雄義教授|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96 97 100 102 104 107 108

壹、前言 貳、社會共融與企業永續 參、公益型企業之發展 肆、營利性企業與社會共融 伍、國內當前社會課題與社會共融標竿案例 陸、國外標竿案例-班傑利公司(Ben & Jerry's Ice Cream) 柒、結語


第六章

企業永續供應鏈管理 張啟達副執行長|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116 117 119 122 127 135 137

第七章

壹、前言 貳、永續供應鏈管理的通則 參、永續供應鏈管理政策與目標 肆、供應商風險或衝擊評估機制 伍、篩選供應商之永續準則 陸、執行成效與精進作法 柒、結語

氣候變遷與碳風險管理 林萊娣總經理|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143 144 147 151 160

第八章

壹、前言:氣候變遷與企業碳管理策略 貳、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之評估 參、碳盤查與碳足跡資訊揭露 肆、碳減量措施與績效管理 伍、結語

企業永續人才發展 黃世忠副總裁|SGS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檢驗部

167 167 176 187

第九章

壹、前言 貳、組織人員管理成熟度與組織永續營運管理能力 參、人才發展之案例-SGS 肆、結語

企業永續水管理 蔣本基

194 195 198 202 204 207 211

第十章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碳循環永續技術與評估研究中心 主任

壹、前言 貳、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供給與需求評估與因應 參、水資源管理與調適策略 肆、永續供水系統設施與安全性 伍、水足跡揭露與溝通方式 陸、用水減量措施與績效展現方式 柒、結語

國際永續發展與企業永續績效 簡又新董事長|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顧洋講座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申永順副教授|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

218 219 221 223 227

壹、前言 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參、聯合國氣候峰會與巴黎協定 肆、永續發展目標及巴黎協定對企業永續的意義與因應 伍、結語


序 言 簡又新 董事長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思潮與經濟貿易活動全球化的推展,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之議題現已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許 多國際性公司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在產業經濟活動中所應扮演之角色,並將其 視為企業經營的關鍵性策略活動之一。近年來,出版 CSR 報告書已逐漸成為國 內外企業常態化內部管理作業,重點並由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揭露提昇到企業永續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S)績效之達成,從而彰顯企業永續力與競爭力。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本基金會)為鼓勵我國產業界 發行企業永續報告書,以加強其對維護永續發展、友善環境及公益社會的重視與 投入,九年以來持續舉辦「台灣企業永續獎」 (Taiwa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4

Awards, TCSA)評選活動,並舉辦企業永續報告及永續績效研習會,提供國內企業 報告書資訊交流與觀摩平台,獲得企業及社會各界熱烈回應。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 員會等相關主管機關自 2015 年起宣示強制四大類特定公司編寫 CSR 報告書,並規 劃逐步擴大規定公司範圍,積極推動企業實踐 CSR 工作,極力強調公司治理之重 要性,台灣企業出版 CSR 報告書之數量已有顯著成長,可以預期企業社會責任觀 念將逐漸普及並內化為企業精神與制度,並彰顯永續績效。根據彭博(Bloomberg) 2016 年針對全球各區域與經濟體市場攸關企業永續發展的 ESG 三大面向資訊揭露 程度與品質,所做調查研究與評比結果顯示,各市場市值加權平均後之 ESG 揭露 評等,台灣為亞太區域中評分最高者,顯示台灣企業致力 ESG 資訊揭露與企業永 續績效提升已有顯著成效,並獲得國際財經專業機構與媒體之肯定與好評。 本基金會為因應每年出版 CSR 報告書之企業及參與台灣企業永續獎公司家數 持續增加,企業對於 CS/CSR 相關資訊與訓練之需求顯著增高,歷年來已 舉辦諸


多場次之相關研習與訓練會。自 2015 年開始,為精進 TCSA 評選活動之客觀、公 平、公正、嚴謹等評選品質,於世界各國 CSR 評選活動中,首創 CS/CSR 評審員 培訓與公開評審制度,近二年已開辦初階與進階研習班共 9 期,計有 202 家企業、 多達 735 人次之學員參加,共計 306 人次評審員參與正式評分。由於報名者眾多, 並正加開班次,培訓人次持續增加中。本基金會為將各類 CSR 專業知識有系統整 理,特邀將歷年參與各研習會授課的專家學者,經內容精華撰寫彙集為系列專書並 印製發行,以擴大培訓能量與宣導成效。 現階段系列專書規劃分為《企業永續基石-企業社會責任與非財務資訊揭露》 及《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等二冊,本書為第二冊,對 象為意提升企業永續績效之企業近負責主管或承辦人員,或大專院校相關科系之教 師與同學。內容以與 CS/CSR 關鍵性 EGS 績效相關的企業永續力為主軸,各章內 容甚為完整且多元:第一章「企業永續績效之定義與範疇」說明企業永續績效之定 義與內容範疇;第二章「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講述創新的定義與分類以及企業如 何藉由創新策略達成企業永續發展;第三章「企業永續之創意溝通」介紹利害關係 人鑑別與關鍵性議題分析、創意溝通策略與作法、溝通效果評估與績效、網路溝通 策略與執行等;第四章「企業永續之透明誠信」中,介紹透明誠信的要求與作法及 重點工作;第五章「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說明社會共融之定義及其商業模式、社 會共融之營運策略,並列舉成功案例;第六章「企業永續供應鏈管理」說明企業最 高管理階層制訂永續供應鏈管理政策與具體目標之方式,訂定篩選供應商之準則, 以及建立供應商風險 / 衝擊評估機制;第七章「氣候變遷與碳風險管理」講述氣候變 遷與碳管理策略、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之評估、碳資訊揭露與碳足跡,碳減量措施 與績效展現等;第八章「企業永續人才發展」介紹組織人員管理成熟度與組織永續 營運管理能力之關聯性及組織人才發展管理,並列舉 SGS 之人才發展管理個案; 第九章「企業永續水管理」說明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供給與需求評估與因應、水資源 管理與調適策略、永續供水系統設施與安全性、水足跡揭露與溝通方式、用水減量 措施與績效展現方式以及未來展望等;第十章「國際永續發展與企業永續績效」介 SDGs)及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等內容,說明其對於企業永續之意義,並 闡述企業永續績效間之關聯性與因應策略。

紹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議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5


感謝負責撰寫各章節內容的學者專家們費心彙整資料及辛勤筆耕,為廣大讀者 提供系統化與統整性的專業知識,相信一定能夠為台灣社會的永續發展注入源源不 絕的活力與能量,協助對 CS/CSR 議題有興趣及有意從事相關專業領域工作的各 界人士,更有效率地瞭解與應用,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執行力,進而協助所屬企業 順利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邁向企業永續發展。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6


第 二章

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 陳宥杉教授|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壹、前言 貳、創新的定義與分類 參、創新與創業 肆、綠色企業與綠色創新 伍、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陸、結語

第二章 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 13


第二章

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 陳宥杉教授 |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學目標 一、瞭解企業如何藉由創新策略來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二、瞭解「綠色創新」的意涵,並探討企業如何藉由綠色創新來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三、瞭解「社會創新」的意涵,並探討企業如何藉由社會創新來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摘 要 在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的趨勢下,企業必須藉由創新策略來達成企業永續發展。企 業應將永續發展的觀念融入創新管理活動中,如此才能取得具體的「綠色創新」與「社會 創新」成果。環保壓力或企業社會責任壓力對企業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也許是驅使企 業向前邁進的動力,促使企業積極進行「綠色創新」與「社會創新」,並進一步為企業帶 來競爭優勢。基於產業強烈的環境保護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需求,台灣產業界需積極發展 「綠色創新」與「社會創新」,以提昇國際競爭力。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14

壹、前言 由於美國過去並未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加上中國與印度等開發中 國家的抵制,使得 1997 年 12 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執行成果並不成功。但是 2015 年 12 月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 21 次締約方會議(21st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21),與會的 197 締約方代表歷經兩週密集的討論後,於 2015 年 12 月 12 日通過 歷史性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因此,第一個適用於全世界且具有法律約束力, 遏阻全球暖化的全球性氣候協議孕育而生。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稱讚 巴黎協定是改變世界的契機,是阻止氣候變遷的重大力量。巴黎協定於聯合國氣候大 會達成協議後,未來將會改變各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產業發展型態。巴黎協定包含了


超過 190 個締約方的減碳承諾(資料截至 2016 年 10 月底),並設法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至 2.0℃內。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五年需定期檢討減碳進度,而且進行全球性碳 排放盤點,以保證減碳進度能夠控制全球暖化於 2℃內。由於地球面臨的氣候暖化,將 使海平面上升淹沒一些島國。巴黎協定並納入損害與賠償機制,使這些島國和最低度 發展國家能獲得補償。另外,巴黎協定將中國與印度等高度碳排放的開發中國家納入 減碳協議,並將貧窮國家對富裕國家優先減碳的要求納入考量。巴黎協定並規範富裕 的已開發國家需為開發中國家的減碳工作和目前的暖化現象承擔更多責任。 巴黎協定對台灣產業界來說,深具商業機會,如巴黎協定允許城市或次國家體系 以更實際的方式參與全球減碳行動。此外,巴黎協定第 118 點決議還允許「非締約方權 益關係者」 (Non-Party Stakeholder)參與全球減碳行動。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全球 減碳行動的機會,未來台灣可以透過上述兩個機制來參與巴黎協定。巴黎協定雖然是 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但是減量目標則是由各國以自願的方式提出,這就是「國 家自定預期貢獻」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或是修正 後的「國家自主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巴黎協定要求各 國每五年要提送一次「國家自主貢獻」。 我國立法院已於 2015 年 6 月 15 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文規 範我國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 2050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降為 2005 年的 50% 以 下,且未來環保署可參考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相關國際公約(包含通過之巴黎 協定),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巴黎協定對於各國每五年定期檢討減 碳進度的要求,跟國內「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範每五年檢討國家減碳進度完全一 致,是很好的國際規範與國內法銜接的契機。巴黎協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將「國家自 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1 次締約方會議能夠讓這麼多國家願意落實「國家自 定貢獻」,這是非常重大的成就。這也說明了,永續發展是生活在地球村所有人們的共 識。對台灣產業界而言,這是一大契機。對於綠色企業而言,也是創新的一大機會。 因此,整體大環境已經有利於綠色創新的發展。 除了綠色創新之外,社會創新也是追求永續發展的另一種創新模式。社會創業 家雖然受限創業資源的不足,但是他們能創立社會企業來服務社會弱勢族群,將經驗

第二章 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

定預期貢獻」納入規範,最後共有 190 個締約方願意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在巴黎舉

15


智慧轉換成可以產品化的社會產品。此外,社會創業家也會積極進行社會創新來滿足 社會弱勢族群的需求,在積極尋找互補性資源以後,社會創業家必須在組織內推動組 織學習與創新管理等,以發展社會創新。創立能夠獲利的社會企業,達到永續與自足 的社會服務,是許多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或社會創業家的共 同理念。但是在推動這樣的以社會效益為重的創新活動時,絕對不可輕忽「創新」的風 險,即使在純粹商業市場中,創新活動都面臨許多風險與挑戰,更何況帶有服務社會 弱勢的社會創新。由於社會創新具有不同於一般商業市場的創新觀念,最好評估風險 與挑戰,善用既有資源優勢,尋找有利於自己的創新模式,藉由外部資源的助益,來 達到服務弱勢族群的目的。 在險峻的創新過程中,創新者隨時都要務實的評估目標市場需求與創新風險。 創新者必須正確的確認消費者需求,評估市場的潛力與規模,設計能實際滿足目標市 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同時,創新者應該隨時分析所擁有的資源內容及需要的互補性 資源,並依照需求資源的特性,尋求可以提供該資源的外部機構協助,以降低創新的 風險與成本。為了提昇創新成功機率,創新者必須從組織內部推動內部學習與資源整 合,提昇組織的創新效率與獲利能力。由於企業社會責任愈來愈受到各界的重視,因 此,社會企業將會日益普及,這是社會創新的一大機會。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16

貳、創新的定義與分類 Schumpeter(1934)認為「發明」與「創新」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並強調創新在社會 與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chumpeter( 1934)主張創新是企業利用資源,發展 新的產品、服務、營運模式或生產方式來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是經濟成長的動力。 「創新」已成為學術界廣泛探討的重要議題。Drucker(1985)主張創新是改變資源創造 財富的能力,使資源能夠發揮新功效。Drucker( 1985)認為創新包含了科學性、技術 性與社會性三類創新。Tushman and Nadler(1986)則認為創新是組織從事新產品、新 製程或新服務的創造。Porter(1990)則提出創新包括技術改善、新產品發展和新製程 開發。創新可以發展新產品、提昇製程效率或開發新市場等。Gattiker(1990)認為創 新是由個人、群體或組織的努力所形成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產品或程序,同時會對於 資源分配或使用更有效率。Wolfe(1994)則主張創新的成果可能是新的產品、新的服 務、新的技術、或是一種新的管理方法。


第 五章

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 蘇雄義教授|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壹、前言 貳、社會共融與企業永續 參、公益型企業之發展 肆、營利性企業與社會共融 伍、國內當前社會課題與社會共融標竿案例 陸、國外標竿案例-班傑利公司(Ben & Jerry's Ice Cream) 柒、結語

第五章 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 95


第五章

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 蘇雄義教授 |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學目標 本章之學習目標主要在讓讀者瞭解社會共融的沿革,以及為何企業追求永續管理 應將社會共融需求視為一個主要的發展機會,並遵循聯合國全球盟約之自願性規範,以 長遠眼光建構上位永續政策發展與指導委員會組織,於企業全面推動。為確保永續管理 品質,企業應引用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制定的永續性報告指南,建立永續管理相關績效 指標,並製作年度 CSR 報告書,檢討永續管理成效並持續精進,且對外發行 CSR 報告 書以示負責。企業欲成功建立社會共融永續管理能力,必須先進行企業組織轉型,建立 五大管理能耐,將社會共融需求與組織核心能力結合,發展可解決社會問題的產品與服 務,且產生自給自足的成效。本章之次要學習目標在於辨識當前台灣主要社會發展問題 及共融需求,透過國內外標竿企業的發展經驗,期提供企業於尋求社會共融永續政策發 展方向之參考。 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 96

摘 要 本章將重點瀏覽社會共融的發展沿革,述明國際組織及政府部門的重視及其與企業 永續經營能力之關係。於此同時,介紹社會企業及公益型企業及其運作模式,此為兩組 推進社會共融發展的新興力量,預計全球將有更多此類企業之形成與興起,帶來新型態 的產業發展與影響。最後,例舉三家國內外標竿企業案例,揭櫫其發展歷程及影響,以 為目前尚未重視永續管理的企業參考。

壹、前言 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環境、一個工作機會欠缺的社會, 將會是一個人民生活無以為繼且各類問題叢生的社會。因此,不論是政府或企業或非 營利組織乃至個人,均不樂見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朝向這種劣質社會的方向發展。近年


研究發現,當企業永續力提高的同時,企業及其所在社會的競爭力亦會跟隨提高。 本章主要分為四節介紹並闡述如何讓社會不至於朝動盪不安方向發展的國際倡 議、企業如何有效參與這項攸關社會永續發展(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使命及所需培養 的關鍵能力、以及標竿案例的學習。

貳、社會共融與企業永續 歐盟滅貧事宜小組委員會定義「社會孤立」 (Social Exclusion)是一個過程,在這 過程當中,某些人因家境貧困或基本能力不足及未能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或因遭受歧 視,以致被推至社會邊緣,無法全面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社會孤立令這些人無法找到工 作、賺取收入、獲得教育機會、融入社會和社區網絡的活動。結果,由於這些人根本無 法接觸到權力及決策機關,以致他們經常感到無助,認為自己無力掌控影響其日常生活 的決定。這些人往往成為所謂的社會邊緣人,當其心理發展極端化而產生憤世嫉俗的強 烈情緒時,往往透過社會破壞或暴力傷人行為,製造出可怕的社會傷害事件。 社會孤立現象形成的原因非常多樣化,可能是家庭失常、個人遭遇重大事故、未 婚生子、單親家庭等,但是更可能是社會(租稅)或企業(薪資等級)制度設計不良等結 構性問題所造成,例如美國企業執行長薪資遠高於一般員工,往往高達數百倍之多, 造成中產階級消失而形成更多的貧窮階級;台灣一般企業為保留現金應付市場不確定 性所採取的低薪政策所造成的社會不安現象等。 因此,政府往往須制定「社會共融」 (Social Inclusion)政策來消弭社會孤立現象, 促使社會更為和諧並永續發展。歐盟滅貧事宜小組委員會定義社會共融是一個過程, 全面參與各項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確保其生活與福祉達到身處社會視為正常的水 平。這個過程亦可確保,他們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參與影響其生活及基本權利的決定。 行政院(2012)在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揭櫫:「新社會共融在於消除一切制度性 的障礙,保障所有國民參與社會的權利,應預防與消除因年齡、性別、種族、宗教、 性傾向、身心狀況、婚姻、社經地位和地理環境等差異而可能遭遇的歧視、剝削、遺 棄、虐待、傷害與不義,以避免社會排除(亦即社會孤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

第五章 企業永續之社會共融

透過這個過程,令陷入貧窮及社會孤立危機的人獲得所需的機會及資源,讓他們得以

9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