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 of taitung pp1 64

Page 1

復刊第19期 R19, Taitung Historical Journal 2013.11

臺東的文化臉龐 Faces of Taitung

ISSN:1028-4605


復刊第19期 R19, Taitung Historical Journal 2013.11

臺東的文化臉龐 Faces of Taitung 發 行 人:黃健庭 發行單位:臺東縣政府 總 策 劃:張基義 總 編 輯:劉 政 副總編輯:魯玉玲 編輯小組:胡青松、王朝瑩、謝良英、蘭美幸、鍾勝雄 行 政:賴好美、李屏宜、蕭惠萍 承辦單位: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主 編:姜柷山 文 字:朱恪濬 攝 影:徐明正 美術設計:侯方揚 編印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地 址:95051 臺東市南京路25號 電 話:(089)350129 網 址:http://www.ccl.ttct.edu.tw/ch/index.aspx 印 刷 所:時岱企業有限公司 電 話:(089)323025 復刊日期:中華民國086年05月15日 發行日期:中華民國102年11月30日 定 價:新臺幣120元 GPN:030779860017 ISSN:1028-4605

02


04 池上米鄉、奉茶樹 閃耀的國際亮點 10 熱氣球、千里送愛 躍動的地方文化 16 八仙洞、卑南遺址 穿越時空三萬年話臺東 22 飛魚祭、遺世珍珠 離島珍珠話蘭嶼 28 國際地標、新亮點 亮眼的臺東地標 34 旅行、真情、築夢臺東 從出版品看見臺東 40 一流展演、臺東藝術節 一流藝術表演在臺東 46 臺東金曲、傳唱天籟 臺東金曲處處飄 52 臺東美術、南島國際美術 臺東視覺藝術亮點 58 愛上臺東的樂活和自由 文化人移居臺東 03


金城武和奉茶樹(長榮航空提供)

閃耀的國際亮點 金城武漫遊慢騎到伯朗大道 一支長榮航空的形象廣告,一段長15秒、金城武騎著腳踏車悠遊池上天堂 路,藍天白雲搭配綠油油無垠稻田的畫面,2013年6月,讓看過的人全都驚艷不 已,也使得臺東池上成為暑假期間國內旅遊的最熱點。 這支名為I SEE YOU,由金城武以中、日、英三種語言配音的CF,才放映 3天,網路上就有55萬的點閱率,讓池上成為閃耀的國際亮點。就在與天堂路交 叉處,同樣一望無際稻田的場景,「Mr. Brown---café」的渾厚嘹亮歌聲似乎仍然 迴盪,多年前,也是一支廣告影片、讓伯朗大道得名。

在縱谷中央大波池上的米鄉 池上,是臺東縣在縱谷線最北的鄉鎮,居花東縱谷5鄉鎮的中心,因為位於 「大坡池」之上而得名。 花東縱谷日照時數少,日夜溫差大,雨量充沛,適合農業發展。池上適居其 中央,得天獨厚,稻田千頃環繞其中。 金城武、伯朗咖啡,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文化活動,不同的元素,創造出共 同的天堂之路。成為亮點的池上,讓國際上也同聲說「I SEE YOU池上!」

04

伯朗大道


閃耀的國際亮點

伯朗大道一望無盡到天堂路 天堂路是位在萬安村的田間道路,因為蜿蜒的曲線,以及無障礙的視 野景觀,就像置身天堂一般而得名。沿這條路向前延伸,會與「伯朗大 道」及環圳單車道相交,十分適合騎單車!

天堂路起自龍仔尾 池上人一直相信有條龍伏臥在當地,貌似龍 形的萬安山,就是這條龍。傳說龍頭在萬安磚窯 廠附近,龍身在樹林仔(中庄),而龍尾就是龍 仔尾聚落,所以稱為龍仔尾。 龍仔尾的住家都依圳溝邊興建,一直延伸到 池上良質米產區的水田中,景色隨著稻作生長而 有所不同。龍仔尾聚落的萬新道路就是天堂之 路。

天堂路起自龍仔尾

那棵樹下來奉茶 「奉茶,是臺灣農業社會溫暖好客的傳統, 讓行路的旅人避避日頭,借一杯茶的時間擦汗休 憩,是最樸實卻動人的款待。」廣告文案如是 說。影片中金城武在伯朗大道、天堂路附近「那 棵樹」下休息喝茶,旁邊奉茶茶壺出現時,觸動 許多人心底的鄉情,「那棵樹」也就被稱作「奉 茶樹」。 從2013年8月28日開始,臺灣好基金會和池 上夥伴、長榮航空合作,在奉茶樹下奉茶。每周 六、日及國定假日的上午和下午,都有提供奉茶 的服務。

那棵樹下奉茶

05


稻田一景

法乎自然合乎生態有機的萬安 池上的有機稻田總面積約135公頃,占全鄉 稻田面積約9%,全面採用MOA(國際美育基金 會)農法作為有機認證標準。這些有機田主要分 布在大坡村、萬安村及富興村內,其中以萬安村 的面積最大。整個萬安的水稻田地,至今絕少電 線桿,是全臺絕無僅有的漂亮田地。廣大的稻 田,絕大多數採用傳統的人工插秧、除草、不施 化肥用有機肥、不噴灑農藥等,維持稻作品質。

萬安的龍仔尾

禾鴨生態池 萬安居民因體會到水池代表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系統,讓生物與人類分享土 地,所以在萬安溪橋北端左側興建「禾鴨生態池」。鴨子在田間能啄食害蟲,鴨 子覓食的過程會將田水弄濁,阻隔日照,減少雜草的光合作用抑制生長,是人和 自然互利共生的智慧。

萬安有機米生產專區 池上有機稻田的分布,與海岸山脈的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萬安村屬於沿山 老聚落之一,這幾年,不少年輕的身影,陸續來到或回到萬安,在這塊土地上展 開從農之路,他們專心一志地守護土地、食物以及人情味,努力地耕耘著一條連 結理想之路,因著優質的自然環境與社區營造力量,成就了「萬安有機稻米生產 專區」。

06

禾鴨生態池

有機稻田標誌


閃耀的國際亮點

萬安磚窯

縱谷少有的磚窯建構社區意象 紅磚,是萬安的特色,社區入口意象就以磚牆搭配陶甕;走入社區, 紅磚造的民居處處,是獨特的人文景觀。因為萬安擁有縱谷地區少有的紅 磚生產場地──萬安磚窯。 萬安磚窯場佔地1.5甲,屬於登窯。整座窯共有19目,5個點火口 (5支煙囪)。2003年磚窯因6級地震而損毀,在修復部分的窯體後,現 為社區保存的文化資產,也是社區景點之一。

萬安稻米原鄉館──社區的客廳 稻米原鄉館的前身是農會廢棄的舊米倉,是一棟由紅磚砌成的兩層樓 房,2005年開始營運,它是萬安社區的遊客中心、導覽展場及活動中 心,也是社區的客廳。萬安社區成立「稻米原鄉館」的首要任務,是建立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平臺」,推動農民直購,讓消費者可以透過這個 平臺向農民買米,也能夠到產地來認識農夫。 從原鄉館二樓半圓形的大落地窗望出去,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這裡可 以買到池上的萬安好米,也能夠品嘗到具農村特色的餐飲。

稻米原鄉館

07


水圳處處阡陌縱橫 米鄉池上米香飄 「米鄉」池上,水圳和稻田是主要的地景,也是設施,更是生活的必需。池 上米、池上飯包雙雙聞名全臺,米文化蓬勃發展。 池上鄉水田面積1769.86公頃,年產稻米2,880.46公噸。水稻每年二期耕 作,稻作成長期間,池上平原的農田看過去一片綠油油,被稱為綠色大地。結穗 期間轉為黃色,被稱為金色大地。冬季輪作期間,栽種俗稱綠肥的油菜花或大波 斯菊、向日葵,以及百日草等,成為獨具的縱谷花海季。

波浪不大的大波池 大坡池是池上的地標,屬於池上斷層通過之斷層池,是花東縱谷平原上的重 要溼地,也是臺灣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範圍涵蓋慶豐、福原、錦園三村。 匯流入秀姑巒溪的大坡池,日治初期1910年,官方登載的面積有57甲,早 年水生植物繁多,盛產魚蝦,也富有留鳥與侯鳥;1970年代之後,因泥沙淤積及 增 建 排 水 設 施 等 , 大 坡 池 的 面 積 大 量 縮 減 , 只 剩 約 28公 頃 。 池 上 鄉 公 所 於 2009年5月18日宣布大坡池禁止捕魚,希望能夠恢復早期豐沛的水中生物資源。

共同品牌榮耀池上米 池上米品質優良,名揚全國,由來已久,一直以來 在全臺被猖獗仿冒。後來在面對WTO及仿冒池上米的雙 重危機下,首先採取「共同品牌」產銷策略,實施分級 收購與「池上米®」認證,再以「共同品牌」行銷,奠 定「池上米」成功的基礎。 近年來稻穀收購價格逐年上揚,池上米開創劃時代 的新局,再加上推廣有機米,採用自然農法不污染土 地,萬安和富興地區逐漸打造成有機生態園區,符合世 界減碳趨勢。池上全鄉拼米文化,成果亮麗,米鄉之 稱,當之無愧。

08

大坡池(徐明正攝影)

插秧(徐明正攝影)

收割(徐明正攝影)


池上飯包從傳統到現代(徐明正攝影)

應該正名為飯包的池上便當

閃耀的國際亮點

池上飯包悟饕總店

池上米和池上飯包有如一物的兩面,都是池上的寶,但池上飯包的出 名要比池上米早。 池上飯包起源於日治昭和年間,由三重埔移居池上的李約典、林來富 夫婦,於1940年起開始在池上火車站月臺上販賣蕃薯餅,戰後,夫婦二 人改賣竹葉包飯糰,此即池上飯包的雛形。 池上飯包或池上便當,隨著東線鐵路的開發而聞名全臺。目前全省取 名「池上便當」的店超過1千家,但老臺東都了解,池上飯包才是正港的 原稱。

騎單車走一趟深度之旅 近年闢建的池上環圳自行車道,主線道由大坡池的豐澤橋為起點,途 經綠色隧道連接池上水圳路線,景點豐富,有杜園、小水車、涂家桑園、 汲水亭、大水車、浮圳、大觀樓,池上米主要產區、邱宅斷層、錦園橋、 法林寺,轉進大坡池環池道路由右邊繞回入口處。 由於深入田野,遊客騎一趟環圳自行車道,環繞稻田千頃,也等於完 成一次深度之旅,近年來已成頂級的休閒活動。

池上自行車道

杜園

09


躍動的地方文化 熱氣球與飛行傘共舞 在鹿野高 臺的藍天綠景間 中央山脈由南而北縱貫臺灣,海岸山脈沿著東部 海岸矗立,兩山之間形成了全臺唯一的縱谷平原,大 部分落在臺東縣境內。 這裡是臺東鹿野高臺,位在兩個山脈之間的縱谷 平原南端,一塊隆起的臺地。這樣的地形,讓風向成 為穩定的南北風。尤其是夏季吹起的微微南風,最是 適合熱氣球飛行的場域。 以前,這裡是飛行傘愛好者特別鍾情的地方;現 在,這裡更成為國際熱氣球玩家眼中的新天堂。從 2011年開始的臺東熱氣球嘉年華,在2013年已創下 六項全國唯一,包括有:首度載客自由飛行空中遊 覽,6顆合法熱氣球,7位臺灣熱氣球專業飛行員,成 立熱氣球飛行團隊,成立飛行學校,全國唯一心型造 型球。活動期間更吸引了超過80萬人到現場參與,也 讓臺東熱氣球獲得2013金牌服務大賞節慶活動第二 名。

10

鹿野高臺熱氣球(徐明正攝影)

擁有地利之便,鹿野高臺成為了全臺唯一的熱氣球自由飛行基地。當色彩繽 紛的熱氣球起飛,乘坐者彷若置身於如夢似幻之境;在藍天白雲陪襯下,和緩氣 流、徐徐微風中,熱氣球翱翔天際,縱谷美景輕輕滑過腳下,別提那份心情是何 等地舒暢了。


躍動的地方文化

光雕音樂相伴熱氣球 情定初鹿牧場讓愛高飛 光雕之夜(徐明正攝影)

2013年,鹿野高臺的「臺灣國際熱 氣球嘉年華」,不僅完成了全臺唯一的熱氣球自由飛行,也突破舊式的音樂會思 維,舉辦主題不同的6場熱氣球光雕音樂會。 先是以「氣勢磅礡 炫耀『燈』場」為主題的開幕暨光雕音樂會,於5月31日 在空軍志航基地登場;接著在鹿野高臺推出屬性不一的光雕音樂會,分別是:6月 12日的「經典卡通童樂會」、6月28日的「經典電影主題曲」、7月12日的「原 力慶豐年」、7月26日的「電音搖滾之夜」,以及8月11日的閉幕晚會──「光 雕 璀燦2013 熱情 沸騰2014」。 9月28日,由熱氣球衍生的活動持續。2013臺東熱汽球婚禮「天空之戀── 情訂臺東‧讓愛高飛」,於藍天綠地見證下正式展開,16對新人在初鹿牧場的大 草原,進行熱氣球繫留體驗、拍照。 空中婚禮初體驗,多了一點刺激,也多了一 分浪漫,當滿載對新人們福證的熱氣球緩緩升 空,有人不禁深情地在空中擁吻,斯情斯景,將 在彼此心底深處、烙印下永難忘懷的記憶。 9月30日下午7點,鹿野高臺聚集上百部來 自全臺各地的哈雷重機,用撼動人心的引擎聲結 合搖滾樂曲,配合6顆臺灣熱氣球的精采火光表 演,再搭配璀璨的高空煙火,用最後一場光雕, 畫下2013年熱氣球嘉年華的完美句點。

熱氣球婚禮(徐明正攝影)

11


永安芬蘭木屋

打造鹿野文化生活"心"故鄉 鹿野,顧名思義,早年曾是野鹿活動的天堂。經過荷蘭時代的大量獵殺,和 後來移民的拓墾,現在野鹿已經絕跡了,鹿野卻成為花東縱谷美麗田園中的一 段。鹿野生活文化圈大致上北從武陵綠色隧道開始,涵蓋永安社區、鹿野高臺和 龍田社區。 永安社區從前是鹿寮的一部分,如今社區經過完整的規劃,幾棟木屋參差其 中。鄉間小路、四通八達,伴隨著務農人家的愜意生活。 鹿野高臺,曾經維繫過鹿野地區20幾年的福鹿茶榮景,後來發展成獨特的茶 文化民宿、飛行傘起降場,和如今名揚全臺的熱氣球發源地。 龍田社區曾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移民村和行政中心,街道規劃整齊。邱宅日 式建築和龍田國小的日式宿舍,現在已成為當地的文化資產。 武陵綠色隧道環境清幽,夏日來此漫遊,當能暑氣全消。社區在武陵綠色隧 道發起「臺東二六二六市集」,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下午二點至六點開市,攤 位大約有50個,頗具地方特色,成為花東地區新的漫遊基地,也獲選為觀光局漂 亮花東101特色珍珠亮點。 社區另外還與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合作,成立「二六二六希望農園」,試種十 餘種臺東原生蔬菜,推動概念,希望協助社區發展無毒農業,讓永安村成為有機 村。

12

武陵綠色隧道(徐明正攝影)


不單福鹿還有紅烏龍 鹿野香淳回甘的茶情茶意

躍動的地方文化

紅茶“情” (徐明正攝影)

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位於鹿野鄉 永安村,是臺東地區第一家製茶工廠。 第一代的溫增坤,1966年從新竹關西搬 到臺東知本溫泉區,開始推廣阿薩姆紅 茶;1971年遷至鹿野鄉永安村,開設新 元昌製茶工廠。期間由邱其轀及李逢勝 兩位茶農協助育苗,提供給包括鹿野高 臺、建和、頂岩灣、美農、知本溫泉等 地的茶農栽種。鼎盛時期,推廣面積超 新元昌的文化解說(徐明正攝影) 過100公頃,有近百戶茶農種茶供應原料 給新元昌生產紅茶。農民因種茶而改善經濟,紅茶成為接替鳳梨及白甘蔗的另一 項重要作物,今日並轉型為紅烏龍。 目前,新元昌由溫增坤的三個兒子繼承,在地方文化圈計畫補助下,先後進 行展示館整修與製茶工廠活化。 取得ISO22000認證的林旺製茶廠,位於龍田村,是鹿野地區製茶業的後起 之秀。以衛生安全的加工理念,落實製茶流程的污染管控,使產品品質有保證。 林旺製茶廠的林老闆常說:「加工廠就像廚房一樣,廚房若不乾淨,我們怎 能吃的安心」。工作時,要求製茶師傅換穿室內拖鞋、戴口罩,廠內禁菸、嚼檳 榔及飲食,達到茶菁不落地等規定。工作結束後,徹底清潔廠房內外環境及設 備。這樣的堅持,於2012年經農委會評選,獲得全國製茶廠環境衛生安全特優 5星的成績。

林旺的 ISO22000認證和5星級製茶廠

手工採茶

13


白冷會會院

奉獻一生無私我無悔 白冷會神父千里偏鄉送愛 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更替,遭中共排斥的外國基督宗教神職人員,紛紛轉移 到香港、臺灣。源起於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於1953年決定派第一批會士到臺灣 的臺東。為何是臺東?因為貧困的地區更需要援助。 第一批到臺東的白冷會會士,有錫質平神父、司路加神父,及8位曾到過大陸 傳教的神父。錫質平神父到臺東後,為了幫助窮困失學的孩子,並為地方培養優 良技工,著手策辦師徒制的職業學校。四處奔走並回瑞士募款後,大興土木建公 東高工。 公東高工於1960年開課,多年來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公東人,獲獎無數,也先 後在國內、印尼、中南美洲、中國大陸等地大顯身手。 1963年,愛爾蘭聖母醫療傳教會在白冷會資助下蓋修院,一樓作為聖母產 院,1967年發展為30張病床的聖母醫院並正式啟用,1975年由仁愛修女會接 辦。1965年雷化民神父成立了學徒班,後來發展成為東區職訓中心。傅義修士也 是1965年來到臺東,先後設計和監造了40座大大小小的教堂,其中如天主教小 馬教堂,已成為臺東縣的歷史建築。 此外,培質院和儲蓄互助社,也是由白冷會創立。還有林志柔修士專長攝 影,為臺東留下許多戰後初期的時代照片;歐思定修士創立了向陽登山社;吳若 石神父引進並推廣腳底按摩。 這些修會友人,把臺東當成自己故鄉,不計代價、不求回報地付出,為弱勢 者服務。還有許多神父,將自己燃燒到最後一分鐘,然後長眠在這一片土地,化 作臺東的一部分。

14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

聖母醫院

天主教小馬教堂(徐明正攝影)


2007年譚維義夫婦攝影於早年相片前

躍動的地方文化

1969年東基誕生

播下一粒奉獻的麥籽 譚醫師懷抱大愛創建東基 臺東位居偏遠,戰後初期醫療環境相當低落。當時市區只有一家省立醫院, 設備簡陋,另外有些私人小診所。在廣大的鄉下地區,婦女生產都只能依賴助產 士,遇到疾病就不過是吃吃成藥,然後聽天由命。 1961年美籍牧師葉德華,見到臺東醫療缺乏的窘境,要求協同會派一位醫師 與一位護士,來提供醫療服務。同年,美籍醫師譚維義應協同會的邀請,偕夫人 譚秀麗攜四名子女,搭貨輪航行兩個月抵達基隆。先在臺北學習國語,期間經常 南下臺東舉辦部落義診。 1964年譚醫師舉家遷往屏東基督教醫院支援兩年,並開始在臺東縣成功鎮進 行巡迴醫療。1965年在臺東市寶桑路開啟門診醫療工作,並維持臺東到長濱之間 海岸線原住民的巡迴醫療。該年大年初二,都歷村青年罹患肝膿瘍,生命垂危。 所幸遇譚醫師巡迴醫療保住一命,也因而促使他下定興建醫院提供臺東民眾醫療 服務的決心。 之後,譚維義醫師積極奔走並數度返美募款。1968年購得臺東市馬蘭的土 地,動土興建醫院。1969年4月,臺東基督教醫院開幕,譚維義擔任首任院長, 許多原住民得以有更完善的醫療照護。1993年譚維義院長、德樂詩教士、蘇輔道 醫師,同時獲得中華民國「第三屆醫療奉獻獎」。 1994年譚醫師服務東基33年後,於65歲退休;1994年獲頒臺東縣榮譽縣 民;1994年獲李登輝總統親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這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民 間人士。2011年移民署長謝立功,親自頒發外僑永久居留證給譚維義、譚秀麗賢 伉儷,象徵這一片土地、肯定他們的大愛。

2013年東基 移民署長謝立功(右)頒發外僑 永久居留證給譚維義、譚秀麗。

譚院長為小兒麻痺患者服務

15


穿越時空三萬年話臺東 八仙洞遺址——臺灣人類活動的最早紀錄 提到八仙洞,總會有人問:「八仙洞有幾個洞?」別急,答案稍後公布。 八仙洞本身是一塊大石頭,學術名稱叫集塊岩,面臨太平洋,海拔高度約 380公尺。但這塊大石頭,卻是在過去幾萬年裡,從海裡一公分一公分地長出來 的,學術名稱叫地殼上升。當這塊大石頭穩定地跟海平面親近的萬年千年歲月 裡,海水慢慢地在石頭上沖擊出一排洞穴來。最早被沖擊出來的洞穴,就是現在 所說離海平面最遠的第一層。然後大石頭繼續抬升、海水繼續沖擊,於是有了第 二層、第三層。今日所見,洞穴一共有三層,調查研究到2013年5月止,一共紀 錄了30個洞穴,6個岩蔭和2處平臺。 位在長濱鄉的八仙洞,早期是一級古蹟,後在2007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 行更名為「國定遺址」。這個遺址包含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堆積,經考古命名為 「長濱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亦是臺灣目前惟一的舊石器時代國定遺址。 八仙洞遺址的年代,根據臧振華考古團隊於201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海蝕洞 穴內考古發掘有火塘遺跡,經碳14年代鑑定,確定早到27,000多年前即有人類在 此駐足活動;宋文薰教授曾推測,長濱文化的開始年代,可以早到距今5萬年前左 右;以現有的研究資料來看,八仙洞遺址是臺灣歷史上、人類活動的最早記錄。

16

鳥瞰八仙洞海岸

遺址分三層有30個洞

史前人類模擬意象


穿越時空三萬年話臺東

八仙洞全景(徐明正攝影)

八仙洞——延伸的故事和學術發展 八仙洞這個景點,是臺灣光復後才出名的觀光名勝。但有宗教信仰的 民眾,經常會組團前來,那是和日治時期就已在靈岩洞興建的靈山寺有 關。 臺灣光復後,河北省籍國大代表李華棟(1897-1983)創造了成功 鎮三仙臺的神話,說八仙過海時,呂洞賓、李鐵拐和何仙姑曾在此休息, 留下島上三峰名三仙臺。另有一說則是,從前有男女二仙在此休憩時,一 時凡心大動,竟談起戀愛來,沒想到被看守南天門的天神發現,因憤怒他 們犯了天條,持劍向下砍,將大石頭砍出一條縫;二仙在倉惶中向北而 逃,男仙逃至石雨傘變成如今的男人石,女仙則逃到長濱鄉水母丁,變成 如今八仙洞的洞穴。 八仙洞目前屬於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八仙洞風 景區,以獨特的海蝕洞景觀,並且是臺灣最古老的舊石器史前文化──長 濱文化遺址,成為臺東縣位置最北端的大型遊憩景點。 臺灣的學術界,則重視八仙洞遺址的保護與研究。所以2013年3月 底,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了一場「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 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展覽會,宣揚八仙洞遺址的學術和文化價值,並促 進國際學術界的交流。

八仙洞最大的靈岩洞

跟八仙有關的三仙臺(徐明正攝影)

17


卑南文化公園是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東南亞最大的遺址 卑南遺址是臺灣地區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也可能是東南亞最大的 史前遺址。緩衝區則涵括卑南山、卑南大溪和都蘭山。 早在1896年時,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就已經紀錄了卑南遺址上的石柱,稍後佐 山融吉和河野喜六,都於1914年認為卑南石柱是阿美族舊社的遺跡,鹿野忠雄於 1930年將此一地區命名為「卑南遺跡」。 到了1980年,由於臺灣鐵路局進行臺東新站的開發,鏟出了大量的石板棺和 隨葬文物,這才揭露了卑南遺址地底下豐富的文化遺留。自1980年至1989年, 由宋文薰、連照美所率領的臺大考古隊,進行了13梯次,前後長達9年的搶救發 掘,共發掘出超過1,600具石板棺,棺內的陶器和玉器等陪葬品,顯現3,500年前 史前住民的生活葬儀和工藝文明,尤其製作玉器所需的高度技術。這一份成果, 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板棺及遺物數量,都是臺灣考古史上的空前紀錄,並且 催生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設立,該館是臺灣唯一研究史前和原住民族文化 的專業展館。 卑南遺址早期為一級古蹟,後應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更名為「國定遺址」。 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是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是遺址也是生態 的、考古的、教育的、休閒的公園。

是生態的公園

18

是休閒的公園


穿越時空三萬年話臺東

晨曦中的都蘭山(徐明正攝影)

都蘭山的聖山容顏和子民 卑南遺址會涵括到都蘭山,是因為考古學者認為,對史前阿美族與卑南族人 而言,都蘭山可能是重要的聖山。 根據1935年日治時期的資料,都蘭山有可能是阿美族的聖山。這是由於阿美 族人口傳敘述的遷移史中,大部分的氏族認為祖先是從海外漂流、或是從 「 Sanasai」 ( 今 綠 島 ) 經 由 天 然 橋 樑 來 到 臺 灣 。 來 到 臺 灣 後 , 先 居 住 在 Tsirangasan或附近,再從Tsirangasan遷移到各地去。這傳說中的Tsirangasan不 止一處,但都指的是住處附近的大山。所以,都蘭山有可能是傳說中的 Tsirangasan之一。 卑南族中原稱卑南社的南王部落,自古即分為北部落和南部落,各有主要的 宗 祠 。 北 部 落 包 括 Pasara'at、 Valangato、 Sapayan氏 族 , 南 部 落 包 括 Raera、 Arasis、Longadan氏族。各氏族在每年的收穫季節時,都會作感恩獻祭的活動。 Sapayan 和Raera等氏族,是朝向紅頭嶼的方向獻祭,感謝小米種籽的來源。 Arasis氏族,則朝向火燒島(Sanasan)的方向獻祭,感謝大魚的救命之恩。北部 落的Pasara'at 和Valngato等氏族,就是朝向都蘭山(Aranun)的方向獻祭,感謝 稻米種籽的來源。根據口傳歷史,這稻米種籽,是當時居住在都蘭山的阿美族男 子所贈與。 所以說都蘭山是重要的聖山,並不為過。目前卑南遺址與都蘭山,已被列為 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都蘭山氣勢磅礡(徐明正攝影)

卑南族南王部落Paasra'at氏族於收穫 節時遙祭都蘭山

南王部落各氏族於收穫節的遙祭後聚 會於巴拉冠

19


臺灣南島原鄉的原住民南島家族(徐明正攝影)

庫克島南島家族(徐明正攝影)

南島語族原鄉在臺灣 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指的是使用南島語系的各民族,區域包括臺灣、 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達加斯加、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密克羅尼西 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等各地島嶼的語言。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西至 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人口約2億5千萬人,語言總數有1,262種之 多。臺灣原住民的14個族和平埔族,都屬於南島語系。 Peter Bellwood等語言學家認為,臺灣南島語的分歧程度較其他地區更為複 雜,推測臺灣有可能是南島語族最古老的發源地,此一學說頗受國際重視。 2005年4月,Peter Bellwood在國立臺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的一場演講中指出,從菲律賓巴丹 島、越南南部、波羅洲等地出土玉器中,發現有 來自臺灣東海岸的豐田玉材質,這可以支持數千 年 前 臺 灣 人 種 向 南 擴 散 的 推 測 。 2005年 7月 , Jean Trejaut與臺北馬偕紀念醫院的基因研究報告 指出,在太平洋許多島嶼定居的玻里尼西亞人, 祖先可能來自臺灣。 臺灣既然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臺東縣又是臺 灣原住民族群最多的地方,當仁不讓,自2004年 開始辦理每年一次的南島文化節,也辦理相關的 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4年8月,由臺東縣政府 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南島文化國際 學術演講會」,主題為南島的祭儀與神話。 2007年9月由臺東縣政府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合辦「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促進南島語 族的國際交流。

復活節島南島家族(徐明正攝影)

菲律賓南島家族(徐明正攝影)

20 2004年南島的祭儀與神話演講會 2007年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


卑南文化公園傳統婚禮

穿越時空三萬年話臺東

八仙洞長濱文化人的生活模擬

文化 土地 人民 生活 八仙洞遺址的長濱文化,距今將近3萬年,堪稱是臺灣文化的肇始,也是臺灣 歷史的首頁。從長濱文化到卑南文化,都和廣大的南島語族血肉相連。卑南文化 所在地的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更被列為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以上這些史 前史,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靠著考古的發掘和研究,多多少少讓我們獲得一些 初步的認識。 臺灣的信史從荷據、清領、明鄭、日治到民國,迄今不到400年,我們在有 限的時空裡,情懷過去、擁抱現在、展望將來。而臺東,可說是歷經多元文化洗 禮的臺灣,一個具體的縮影。 清代,臺灣是中國最早有鐵路的地方,已廢棄的臺東鐵路舊站,成為今日的 鐵道藝術村,其中包括曾是機關車庫的歷史建築。建於1913年的臺東糖廠,於 1996年停工關廠,2005年開始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如今是藝術和手工作坊的 文化場域。在日治時期才有華僑的那個年代,臺東的華僑興建了中華會館,如 今,華僑已成國人,臺東保存的中華會館這棟歷史建築,也就成了全臺唯一。日 治時期的臺東街長官宿舍建築群歷史建築,如今活化為寶町藝文中心,寶町藝文 中心保存良好的日式建築,和宿舍群的活化利用,是臺東多元歷史的重要展示空 間。

底圖/臺東糖廠的活化利用

21 鐵道藝術村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

中華會館的活化利用

寶町的活化利用


(本單元精彩照片全由徐明正攝影並提供)

離島珍珠話蘭嶼 人之島 文化獨特又傳統 蘭嶼距離臺灣74.08公里,族人自稱Ponso no Tao,是「人 之島」的意思;老一輩接受被稱為「雅美族」,青年人自稱「達 悟族」,但都不影響外人對蘭嶼的好奇。 火山噴發而成的蘭嶼島,四周全是裙狀隆起珊瑚礁所環繞, 海洋生物豐富,居民也是臺灣原住民中唯一有造舟和遠航能力的 海洋民族。 島上幾乎全是丘陵地,只有向內彎曲的海岸才有沙灘或卵石 灘,其後有若干迂緩斜坡。居民在有限的緩坡上建立家園、耕 地,從河流或山泉取得生活用水和灌溉田地。

沒有「酒」和「醉」字;不使用弓箭;沒有馘首和紋身 的習俗;沒有領袖或酋長制度。依賴漁撈及種植水芋 (水田)、甘藷(旱田)等作物維生;飛魚文化、新屋 和新船落成禮、對死亡及神靈的態度,還有一些特殊的 禁忌等,都是獨一無二。 西元60年代前(民國50年代),雅美(達悟)族 人極少接觸外來文化,島上的社會文化體系,得以保持 相當程度的完整。 22

獨一無二的飛魚文化

雅美(達悟)族與臺灣其他原住民一樣,都屬於南島語族,但在文化的表現 上卻明顯不同。是唯一缺乏釀酒技術的一群,詞彙中也


飛魚季 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顯現 雅美(達悟)族人的生活和海洋息息相關,尤其是飛魚季節,影響最大;歲 時行事與衍生的傳統祭儀,和其他的族群不同,族人日常行事,是以月亮的圓缺 作為基準,傳統曆法類似漢人的農民曆。

離島珍珠話蘭嶼

招飛魚祭

雖然無文字,單靠口傳或 經驗傳承,但是在外來文化進 入60幾年後,雖然公家機關 和學校都採用西曆,傳統的歲 時行事和祭儀上,島民還是習 慣於傳統曆法。 雅美(達悟)族的一年, 大致上分為飛魚季、非飛魚 季、冬季。族人視飛魚為上天 所賜予,是最神聖的魚類,所 以飛魚季是神聖的,禁忌也多。飛魚季的祭儀,大致上有招魚祭、漁夫慰勞節、 祈福祭、飛魚終食祭等。 每天,女人去田裡拿飯(芋頭),男人去海裡拿菜(魚)已是生活上的習 慣。但成年男子在飛魚季裡是非常忙碌和勞累的,夜間或白天要划船出去捕魚, 捕魚後立即在海邊處理魚類,然後拿回家煮食、醃製,且要忙於山林和田裡的粗 活,一天睡不到幾個鐘頭。婦女為答謝男子的辛勞,會在祈福祭前到田裡去抓陸 蟹,找一個好日子,精心地剔出鮮美的蟹腳肉、製作芋頭糕,慰勞男子,這就是 漁夫慰勞節,也是生活中極溫馨的一面。

左/婦女精心地剔出鮮美的蟹腳肉 右/蟹腳肉和芋頭糕慰勞漁夫

23


拼板舟與大船祭 原始的力與美 拼板舟是雅美(達悟)族人的重要生產工具,見者莫不驚豔於她的造型和雕 刻。拼板舟一般分為大船(長約7公尺)和小船(長約3公尺)兩種,都是船首和 船尾上揚,外型類似。 大船的建造,是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 造大船的過程是,當舊船不堪使用時,船團中年紀最長的 人,會對船團的成員們提議造新船,同時由舵手家年紀最長 者決定新造船的形式。如果決定造雕刻船,各家都須開始飼 養豬、羊,種植芋頭。到第三年的豐收月(約當西曆7~8 月),水芋開始成熟前,在船團中年紀最長人的家前面,共 同分工搭建臨時工作篷,拆散舊船,然後到山上砍伐並取回 船板用的材料,最先取回的是龍骨用的材料。 材料運回造船所,經過修整、接合,再上山砍取其他船 板材料。造好船後,先雕繪船體,同時做船首、船尾飾物, 依序雕刻後,上色。雕繪完成,挖出放槳架的孔,裝上槳 架,這期間也練習拋船。並開始收穫芋頭,準備落成禮。

造船過程的伐木和雕刻

大船落成禮的完整過程耗時數天,重要的有堆放芋頭、親友會、祝賀歌會、 分芋頭、殺豬分肉,以及求順暢、好運,吟唱古調,蠻阿威儀式(蓄積力量), 接著拋船儀式、試航等。

蠻阿威儀式

24

新船試航


離島珍珠話蘭嶼

Si Mangavang拜訪號新船下水前的蠻阿威和拋船

Si Mangavang 拜訪號划渡黑潮的環臺壯舉 2011年東清部落族人突破禁忌,製作了18人大船Si Mangavang拜訪號,於 同年6月25日舉行下水儀式。 6月29凌晨,Si Mangavang 由達悟勇士划出舊開元港航向臺灣,展開「橫渡 黑潮‧拜訪臺灣」的活動。經過臺東縣大武港,屏東 縣鼻頭港、南灣沙灘、大鵬灣,划經高雄林園工業 區、高雄港,到達臺南市安平港,從布袋港至麥寮 港,臺中梧棲港,苗栗後龍港,桃園永安漁港,划過 南崁工業區、大園港,臺北火力發電廠,划進淡水 河,進入淡水老街。 7月16日正式划到大佳河濱公園,下午1點40分 拜訪號離開水面。下午的雅美族文化音樂會,馬英九 總統親臨會場主持,會中由雅美族耆老黃杜混代表, 致贈木雕紀念拼板舟給馬總統,馬總統致詞肯定Si Mangavang 拜訪號橫渡黑潮的意義。

橫渡黑潮

Si Mangavang拜訪號划到淡水

25


勇士舞

部落和傳統 目前蘭嶼島上有4個村6個部落,總人口數約為4千人。神話故事有大洪水, 天降石生和竹生人、從石生和竹生人的膝蓋又生人,以及飛魚神教導飛魚的知識 和祭儀等。

野銀部落的傳統家屋群──瀕危的世界 級文化資產 蘭嶼雅美族各部落的傳統家屋,過去都是 依山面海,在緩坡上挖深約一至二公尺,形成 凹穴,作為主屋及工作房之地基。每一傳統家 屋主要包括主屋、高屋(或稱工作房)、涼 臺;其他有前埕、靠背石等。主屋的透氣、排 水設計良好,並能適應颱風等惡劣天候,外人 習稱為地下屋。

傳統家屋中的財富象徵

小米祭 小米祭(meyvaci)目前都是部落性的規 模。由當地選出的村長或代表或社區理事長主 導小米祭(meyvaci)。但依照傳統,還是選 定一位耆老來主持儀式、帶領全部落的男女老 少參與這盛大的活動。

小米祭(meyvaci)中的打小米

26

傳統家屋群瀕危

頭髮舞和傳統舞


離島珍珠話蘭嶼

世界遺產般的遺世珍珠 蘭嶼是火山噴發而成的島,島上的奇岩怪石相當多。著名的有紅頭岩,鱷魚 岩、坦克岩,玉女岩,雙獅岩,軍艦岩,鋼盔岩、象鼻岩,龍頭岩,老人岩,饅 頭山等。 蘭嶼是生物學上亞洲和澳洲的過渡系統,動植物群 相與菲律賓類似,有許多罕見的動植物,整座島就是一 座生態公園。知名的物種如蘭嶼角鴞,珠光鳳蝶,植物 的如臺灣蝴蝶蘭。 蘭嶼達悟族因為是海洋民族,和海的關係特別密 切,發展出優美的海洋文化及獨特的傳統習俗。無形的 神話傳說流傳至今,是族人遵循的規律。形成紅頭山的 岩石不能觸動,不需要的竹子不可亂砍伐、避免近親結 婚等禁忌。

珠光鳳蝶

蘭嶼的生態和人文特色,成為臺灣的18處世界遺 產潛力點之一。雅美族人對漁場的劃分及漁業資源的自 律式分配,是立足點平等的管理。而島民依賴著大自然 給予的飛魚,由捕捉、分配、醃晒、儲存的過程,蘊育 出特殊的飛魚文化。島上的各種原始風貌,是亟需加以 珍視與保存的。希望透過族群間相互的文化尊重,給島 民保留傳統生活的空間。過多的現代文明,只會污染環 境和毀滅傳統文化。

玉女岩

原生蝴蝶蘭

雙獅岩

龍頭岩

27


游泳池與圖書館共構完成意象模擬圖(張樞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亮眼的臺東地標 都市建築及公共空間的改造,是城市具吸引力的特點之一。近年城市行銷蔚 成風氣,被喻為城市視窗,是城市永續生存發展的必要手段。每個城市各具備既 有都市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去建構城市競爭優勢,創造都市獨特容貌,凝聚 並結合公私部門共識及有效參與,是都市行銷成敗的重要關鍵。 在臺東市區南京路上的臺東縣立游泳池,除 每年7, 8月開放使用外,其他時間幾成閒置空 間。臺東縣府以「競圖競賽」向國內頂尖建築師 徵求一流的設計構想圖,期望重新賦予這塊城市 景觀之新生命。預計完成後,將出現代表臺東新 亮點的地標──「游泳池與圖書館共構」建築。 這個臺東首見的公開徵圖,獲得國內許多高規格、高水準、得獎多項的優秀 建築團隊參與競標,2013年6月27日,經2階段評選結果揭曉,由張樞建築師事 務所以「形塑臺東的縣民公共空間」主題奪得第一,並獲得簽約。 未來興建的游泳池空間,將包括戶外游泳 池、溫水池、兒童戲水池、SPA池、健身房、韻 律教室、桌球室、羽球室及體適能活動空間。圖 書館空間則包括時尚書刊區、親子學習區、多元 藝術和閱讀空間,以及主題特色現代化圖書館。

28

上/游泳池完成意象模擬圖(張樞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下/圖書館完成意象模擬圖(張樞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亮眼的臺東地標

國際地標(徐明正攝影)

國際地標 地景與公共藝術新亮點 2010年 , 臺 東 縣 政 府 參 加 當 時 文 建 會 舉 辦 的 「國際級地標環境藝術創作計畫」案,從19個縣市中 脫穎而出。因為剛好碰上「建國百年活動」,於是取 名為「建國百年國際地標」,後來改稱為「國際地 標」。 為求慎重和創意發想,國際地標定調為主體建築 高約14公尺,由景觀設計師李如儀設計,藝術家王文 志創作竹編藝術,2012年12月完工開放。

國際地標(徐明正攝影)

豎立在臺東海濱公園的國際地標,融合地景與公共藝術,標誌臺東獨特的人 文、歷史與自然景觀,獨樹一格的藤編屋頂造型讓人眼睛一亮。臺東是一塊不同 族群交會與融合的土地,國際地標兩端分別為一道斜坡與階梯,以此象徵兩股力 量的匯集,屋頂使用圓型代表團結,呈現生生不息、在地著根、向上提升的生命 力。到了夜間,在光影投射下,地標成了璀璨的焦點;再加上每天清晨的日出曙 光與夜晚的月光海,讓國際地標成為臺東的新亮點。 2013年,國際地標獲得臺灣建築界奧斯卡獎的「國家卓越建設獎」肯定,獲 頒「最佳規劃設計類──特殊建築類」特別獎。

國際地標與跨年晚會 (徐明正攝影)

29


改建後臺東車站正面完成意象模擬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2013年的臺鐵臺東車站

未來臺東車站 將穿越史前時光廊道 配合花東鐵路電氣化,鐵改局計畫花5年時間投入60多億元,將花蓮新城至 臺東共29個車站改建,並納入花東在地文化、特色產業來設計。 臺東車站,是臺東城鄉的入口,有緊鄰卑南文化園區的特殊地理條件,改建 以營造卑南文化特色為主,並與原住民海洋文化與潮浪意象結合,反應眾多族群 在這片土地上,長年來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關係。 整個車站最大的特點,在新設地下道與後站出口,將車站鏈結史前文化的月 形石柱與卑南文化園區;月臺設計方面,也採全國首創以「文化走廊」方式呈 現,原民圖騰金屬刻花屋頂、月臺柱以圖騰柱列、地面採圖騰展示鋪面,營造卑 南文化遺址的車站特色。 為了改善目前車站站外車輛動線不佳的情況,改建完成後,車輛進出站前將 採分流模式,將計程車與大客車和一般私人車輛的動線分開。車站效能部分,將 加大旅客服務空間,新增文史展示、閱讀小站˙讓書伴您去旅行、旅遊諮詢和服 務、物產展示及e化等服務。 2014年底完工後的臺東車站,到站的旅客可以悠遊穿梭於史前時光隧道中, 感受著文化原鄉的魅力。

30

左/改建後後站完成意象模擬圖(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提供) 右/後站鏈結卑南文化園區


亮眼的臺東地標

比西里岸(徐明正攝影)

幾米來了(徐明正攝影)

比西里岸PawPaw鼓 阿美族文化意創新亮點 天賦,透過代代流傳的工具與形式展現,是為傳統表演;而天賦也可 以透過新創的器物來呈現,這樣的表演方式,既有新意又帶著傳統元素, 更能吸引目光;比西里岸PawPaw鼓樂團正是這樣一個阿美族的文創新亮 點。 比西里岸在阿美族語是「有羊的地方」,坐擁三仙臺美景。走進部 落,各式節奏的隆隆戰鼓聲,搭配天籟美聲和純淨的笑容,奔放非洲鼓、 原住民樂有如太平洋的浪濤不斷,忍不住便隨著音樂搖擺。 Paw-Paw,阿美族語「漂浮」的意思。比西里岸部落靠海,可以蒐集 到定置漁網廢棄的浮筒,駐村藝術家范志明把它拿來當鼓身,所以有了 「Paw-Paw鼓」的名稱。加上海邊撿拾的漂流木和阿美族傳統編織裝飾, 讓Paw-Paw鼓不僅有著非洲鼓的原始氣息,更多了幾分阿美族的文化色 彩。 樂團負責人陳春妹最初在部落開設母 語班,為了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於是 由駐村藝術家范志明創作Paw-Paw鼓, 以音樂遊戲的方式,吸引少年們呼朋引伴 前來上課。 2010年1月,公益平臺基金會董事 長嚴長壽、被PawPaw鼓樂團孩子們的純 真深深打動,隔2個月,他邀打擊樂界巨 擘朱宗慶來欣賞這群少年的天份,5月 時,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便擔任 起PawPaw鼓樂團的指導老師,以國際樂 團的標準進行密集訓練,點亮了這些孩子 們不一樣的未來。

上/PawPaw鼓之家(徐明正攝影) 下/PawPaw鼓樂團(徐明正攝影)

31


鐵花村音樂聚落

鐵道新聚落 慢活臺東魅力觀光計畫 2010年,臺東縣政府以「慢活臺東──鐵道新聚落」向交通部觀光局提案, 是全國5個獲選縣市之一,得到觀光局核定2年3億元經費,補助「國際觀光魅力 據點示範計畫」,活化臺東市區內舊火車站周邊。 在縣府多次主動積極協商下,臺灣鐵路局同意以共同出地出資方式,與縣府 訂定合作經營契約,第一階段以0.78公頃商業區首先訂約,定約20年並得續約 20年,確定計畫得以持續推動的用地基礎。 從誠品臺東故事館、國際光點鐵花村、鐵道藝術村、鐵道路廊等為引點,串 連規劃中的舊宿舍區特色商店群、旅服中心、原住民特色商場、電影城、舊站廣 場等,未來預計將會有近10億的投資,不僅能再活化核心商業區,並且能夠為臺 東建立一個生活與旅遊的主要服務據點。 就在鐵路局舊宿舍區域內,已經運作許久的鐵花村音樂聚落,是觀光局「國 際光點計畫」的第一個正式營運據點。這個由臺東音樂人和藝術工作者共同打造 的音樂聚落,及在地發芽的慢市集,可說是臺東的音樂集散地,如茵的草地,高 大的老樹,散發一股自在、悠然的氣息。 由臺鐵貨倉宿舍改造的鐵花村,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如今已蛻變成為臺東 第一個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舞臺。

32

鐵道藝術村匯集南島造舟

小朋友快樂地體驗


亮眼的臺東地標

臺東秀泰影城商場

秀泰影城商場 餐飲購物娛樂建築亮點 鼎盛時期市區擁有6家電影院的臺東市,2009年,唯一僅存的電影院──大 同戲院,意外遭火吞噬。此後的歲月,臺東人只能靠著春節期間在藝文中心演藝 廳的電影放映,稍解觀賞電影的慾望。 2013年7月12日,秀泰影城在萬千縣民期待下正式開幕。名為「秀泰廣場」 的臺東秀泰影城商場,樓高4層,運用電影院結合商城的經營模式,除電影院,還 有10個國際級品牌進駐,是臺東首座小型精品百貨公司,改寫了臺東經濟、娛樂 與生活型態的歷史。 經歷5次流標,第6次才成功與秀泰影城簽訂契約,坐落在國有財產署提供的 臺汽車站舊址上,「秀泰廣場」耗資3億元,歷時10個多月建造。內含8個數位電 影廳,可同時容納888個座位,採用無接縫落地銀幕,外部景觀與內部設施都具 備大都會水準。 商城中則包括日商UNIQLO(優衣褲公司)、統一集團MISTER DOUNT (多拿滋公司)、統一集團COLD STONE(酷聖石冰淇淋公司)、王品餐飲集團 旗下「聚火鍋」,及義美食品等國內大廠商大品牌,創造約5百個工作機會。除提 供貼心、高品質服務,更融入社會福利概念,設置身障者專區。 隨著影城開幕,臺東人終於能再次走進家鄉的電影院,享受超乎4年前所能想 像的首輪3D院線片。

10個國際級品牌進駐

秀泰影城商場夜景

33


公東高工聖堂內14苦路彩色玻璃局部

白冷會院的紅牆有如那修道人熾熱的心

從出版品看見臺東 海脈山岸的瑞士人和公東的教堂 今天的臺東,被譽為臺灣最後一塊淨土,成為島內度假首選之地;但早年, 尤其是光復初期,臺東物質匱乏、交通不便、商貿不興,只能以貧困2字形容。這 樣的臺東,亟需外力拉一把。也就在這時候,受到數千里外天主教瑞士白冷會的 關愛,1953年起陸續派出多名會士並攜帶資源,到臺東奉獻。 60年過去了,臺東已今非昔比。回顧這一甲子的歲月,白冷會會士如何無私 地將青春,甚至生命奉獻在這裡。范毅舜的《海脈山岸的瑞士人》和《公東的教 堂》2本著作,記述著這些大愛,裡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則真實故事,都讓人動 容、落淚。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全盛時期,東海岸有近50位白冷會士,他們為沒有血緣關係的臺東人們付出 全部,經過近60年,如今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仍在這裡繼續做他們認為 該做、能做的事。 這是一本關於神職人員的書,然而,被它感動的大多不是天主教教徒。在作 者平實的筆觸下,刻劃出這些修道人被歲月磨蝕的人生軌跡,讓人感動不已。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矗立東海岸已 經50餘年,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 4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 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 之稱。興建時間與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 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相近。 然而,硬體興建前後的歷程,和背 後所代表的意義,給人的啟發與感動, 竟是更大於建築物本身的。 34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積木文化 出版日期:2008/08/29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本事文化 出版日期:2012/12/28


真情臺灣:荷蘭駐臺代表胡浩德的臺灣遊記

從出版品看見臺東

作者:胡浩德 Menno Goedhart、 羅雪柔 Cheryl Robbins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0/04/19

前荷蘭駐臺代表胡浩德在任期間,利用公餘之暇走遍臺灣,起初是想跟隨 17世紀荷蘭人的足跡,找尋當時期的歷史記憶與故事、臺灣與荷蘭之間的聯繫, 卻因而體認了臺灣景物、風土、人情的美,也與臺灣原住民成為很好的朋友,進 而發掘出臺灣最真實、最值得推薦的文化景點與在地美食。 來一個星期後就認定最喜歡的地方是臺灣,胡浩德將他探索後認識到的臺 灣,以古今交錯的方式,寫成《真情臺灣:荷蘭駐臺代表胡浩德的臺灣遊記》這 本書,其中臺東的篇章,從荷蘭人循著金礦的線索往東海岸發展談起,再介紹現 今的景點,著墨頗多。 據胡浩德考證文獻資料與實際訪談,當時荷蘭人到臺東,接觸的原住民部落 以卑南族與魯凱族為主。1640年5月就有荷蘭商務特派員率團到臺東市附近,並 與卑南族南王部落人一起用餐。卑南族知本部落因居住在海邊,更早在荷蘭船艦 靠岸時,就已接觸過荷蘭人。至於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則是荷蘭人來到現在的 大南溪找尋金礦,產生互動。 書中,胡浩德跟隨先人的腳步,全面介紹臺灣荷蘭時代的遺跡,有很多甚至 是大部份臺灣人所不知道的;同時,拋開城市觀點,以外國人眼光,挖掘出臺灣 很多值得去體驗的自然風光與在地文化。

2010年前荷蘭駐臺代表胡浩德和臺東達魯瑪克大和解,後致贈禮物給古頭目夫婦,並和 古頭目共飲連杯酒。

35


作者:林志銘 出版社:唐山 出版日期:2013/07/05

作者:廖秀靜 出版社:四塊玉 出版日期:2013/04/11

作者:羅雪柔 原文作者:Cheryl Robbins 譯者:曾琮淇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3/05/08

去臺東旅行 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 這是一本很不同的旅遊書,作者林志銘在前言中寫道:「散播於各地的公共 藝術,藉由美學的語言,成為講述地方的方式,其創作的意涵,也標示出另一種 旅行的意義。」 同樣在前言中,作者這樣描繪臺東:「在這段島嶼行旅中,以農、漁為業的 花東地區,長期面對著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如何藉由社區經營的過程,去思考著 孩子們的未來,與賦予文化記憶的保存意義。」

臺東。風和日麗 逛市集 X 訪老屋 X 賞文創 X 玩手作 作者廖秀靜是臺東人,寫道:「在寫這本書的過程,收穫最多的是自己。透 過訪談與書寫,重新了解臺東,也重新整理了記憶裡的吉光片羽。」 探訪老屋改造的民宿、咖啡館,體驗最夯的手作雜貨鋪、最潮的文創設計 店,品嘗異國風味與在地料理,夜宿特色迥異的風格民宿,55處在地人推薦的私 房點,可以賞星望月、踏青漫步,也能夠學創作、當文青,一步一腳印認識臺東 好風情。

臺灣部落深度旅遊。花東篇 1989年來到臺灣的美國人羅雪柔(Cheryl Robbins),深愛臺灣原住民文 化,熱中於以旅遊分享其內涵,並希望能夠將之推廣到國際上。 這是一本讓人驚豔的臺灣部落旅行書,集結了作者研究原民文化20餘年的精 粹,中英對照,以花東,尤其是臺東為主,包括了「卑南鄉與臺東市 山與海的邂 逅」、「蘭嶼鄉 熱帶島嶼的生態觀光與雅美族的討海人生」、「東河鄉 捲起阿 美族文藝復興的衝浪天堂」、「太麻里鄉與金峰鄉 傳統、文化與希望共同茁壯的 土地」等幾個部分。

36


作者:高永謀.鄭心媚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2/12/05

作者:蔣勳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2/09/24

從出版品看見臺東

作者:蕭裕奇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臺東可以築夢 寂靜。京都。臺東 作者蕭裕奇與臺東結緣在念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時,曾去過不少地方旅 行,最喜愛的是臺東和京都;多次遊走於兩地,發現相似處極多,把關聯性串起 來,成就了這麼一本獨特的旅遊書。 以夢、色、景、信、文、慢、食、旅等關鍵字,描繪京都與臺東的連結,是 寫給所有喜愛京都或臺東的人,寫給所有喜愛旅行與寂靜的人,更是寫給所有藉 由旅行來找尋心靈原鄉的人。

花東築夢人:17個堅持有夢的故事 《花東築夢人》介紹的是17位東臺灣微型企業負責人奮鬥的故事,提供創業 的方法與典範,若只想當個遊客,可將本書視為另類旅遊書。 17個故事中,關於臺東的有7個,分別是:「茶非茶、非常茶 芭樂心葉茶 三禾家 溫溪泉」、「浴火重生更清麗 再生花酵素 詹淑涵、鄧智仁」、「枇杷 高唱短歌行 曲禾酒莊 廖坤郎」、「聖山下的天堂味 洪恩行 吳雅玲」、「豆中 王者之英雄交響曲 大池豆皮店 曾金木」、「魯凱黑金魅力 金峰鄉咖啡產銷班 第三班 羅忠輝」、「指遊原鄉 縱浪山海 壹胞半工作室 朱士杰、曾秀美」。

少年臺灣(青春版) 蔣勳說:「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臺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 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 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在和臺東相關的篇章中,蔣勳透過「少年南王」裡鞭敖夫的殺人事件、「少 年野銀」中目睹大船下水以及警員和婦人的互動、「少年池上」的休假士兵過客 與同母異父兄妹的邂逅,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不同族群、不同階層,在不同地域的 臺東生活。 37


《幼獅少年》第442期

《財訊雙週刊》第432期

《La Vie》第113期單元

期刊中的臺東點滴 《幼獅少年》第442期,2013年8月號,用30頁的篇幅,製作臺東好好玩單 元。分別以來去臺東、我的臺東心體驗、臺東森林公園、史前文化博物館、尋找 天堂之路、會走路的樹等6個主題。童言童語地介紹了臺東好好玩的主要場景,還 有前進臺東之旅的漫畫。同時插入 Poppy 撰文的「滿頭包的佛頭果」,細數臺東 名產之一的釋迦果。 2013年8月29日出版的《財訊雙週刊》第432期,在「把公益做成好生意」 單元裡,以3頁篇幅的「鐵花村高唱臺東音樂人狂想曲」,描寫臺東鐵花村。天籟 美聲被聽見,不必離鄉也能自足,點出鐵花村的功能。 另外有2頁的「臺東熊店讓孩子用明信片畫出自信」,介紹26歲、學設計、 愛畫畫、3年前從彰化來到臺東旅行的店長芽芽,如何與天晴民宿老闆阿東,合力 經營臺東熊店,在臺東偏鄉教兒童畫畫,以手繪明信片型態販售,每張定價40 元,所得一半歸小朋友的「熊計畫」。 《La Vie》第113期,2013年9月號。以「在海風下翻閱書頁」,記錄了卑 南鄉靠海的富山國小閱讀空間義築計畫。讓富山國小全校32位學生曾許下的戶外 閱讀亭願望,在交大義築實驗室募得資金後,由大安高工、公東高工及來自各大 專院校約30幾位志工的協助下,2013年盛夏,圓了32位小朋友的夢。

38


從出版品看見臺東

阿美族的傳統庶民生活

La Vie 第111期的封面

臺東 人的風景,不只是路過! 2013年7月號《La Vie》雜誌第111期,封面大標為「臺東 人的風景,不只 是路過!」以80頁的大篇幅,詳細報導臺東。 起始頁「臺東 人的風景,不只是路過!(Keep Taitung Natural)」開宗明 義地點出「在這裡住下來,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唯有下定決心開始一 段奔向自然的遷徙過程,像侯鳥轉化為留鳥,才會發現太平洋與都蘭山一直都留 住在心。」 整個專題,以外來者的旁觀角度切入,分成 4個單元從不同面向解構臺東,毋寧說是為有心 移居者做開路。自然景觀與人文素養的探源;原 民文化與南島印象的具體呈現;新一波移民潮興 起的結果;多元族群孕育出來的多元美食文化。

La Vie阿美族的「吃飯」 (徐明正攝影)

「溯源,從這裡開始——臺東的文學私散 步」,臺東的鄉間傳說、庶民生活,在在都是可 以用文史敘說的故事。 「原力現場——遇見山與海的南島印象」, 原住民對自然、大山、祖靈的禮敬,對環境與文 化、傳統的維護,對獵物、作物的珍惜,值得尊 重與效法。 「在地X他方,來異鄉人的家作客」,報導 了許多臺東新移民的故事,「移居臺東的新移 民,像貓一樣懂得生活,他們笑說自己越來越像 原住民,……」

「La Vie,是阿美族『吃飯』的意思」,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 人、新住民、新移民、外國人,臺東居民的種族多元,醞釀出來更多元的美食。 39


一流藝術表演在臺東

優人神鼓震撼人心(徐明正攝影)

臺東藝術節 最美麗山水間的最獨特展演 2013年3月31日,指揮家呂紹嘉及國家交響樂團NSO,為「102臺東藝術 節」打響第一炮。一直到11月30日為止,12個優秀團隊及表演者,為3歲的藝術 節,注入更多元、更豐厚的藝術活力。2011年臺東藝術節首辦,有4檔節目, 2012年增為8檔,2013年則邀請12個團隊、場次擴充到15場。2012年節目以 表演類為多,2013年增加音樂節目場次,並有6個是國外團隊。 優人神鼓於2011年7月與2012年11月,兩次在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 2013年,優人神鼓則於8月3日至13日,在藝文中心演藝廳與演講廳,播放優質 電影及教學。 優,是古老的表演者,神,是人內心深層的寧靜狀態。優人神鼓,即在自已 的寧靜中擊鼓。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禪師們就曾經表示,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能將 「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與「藝──生活美學的實踐」融於一身。 1988年,優人神鼓在木柵山林中創立。1993年邀請自幼習鼓的黃誌群擔任 擊鼓指導,並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奠定劇團的訓練及表演形式, 也開啟了一系列以擊鼓為主軸的優人神鼓經典作品。 1998年,優人神鼓首齣經典作品「聽海之心」受到法國世界日報評為法國亞 維儂藝術節最佳節目,2000年再度被讚譽為法國里昂舞蹈藝術節最受觀眾歡迎的 節目;2002年作品「金剛心」,榮獲第一屆臺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

40

富有禪意的優人神鼓(徐明正攝影)


一流藝術表演在臺東

(高世傑攝影,文化處提供)

朱宗慶打擊樂團 最冷門樂器敲出最熱門音樂 2013年8月17日晚間,朱宗慶打擊樂團在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連續 3年,他們沒有在臺東藝術節缺席;也連續3年,賣座都達到9成。 現今所見的朱宗慶團隊,其實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樂團、文教基金 會,以及教學系統。樂團自1986年創團以來,不斷努力耕耘,在各地敲響樂聲, 將當年冷門的打擊樂,變成熱門好看的表演。「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創設 於1989年,由朱宗慶發起創立。創設的目的,是為了作為樂團的行政後盾,專門 處理樂團的行政與經紀事宜。「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是以十多年累積的經 驗為發展基礎,綜合樂團二十多年來於國內外各地的演奏與教學經驗,再配合以 基金會堅強的行政後盾,所跨出的又一大步。 樂團、基金會與教學系統於2002年1月份起合一,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 隊」,因此樂團與團員的成長,會反映在藝術水準的展現,以及教學體系與內容 的豐富上。 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傳統與現代融合,西方與本土並進」的獨特風格,加上 自然流露的超強親和力,屢屢獲得國際打擊樂界肯定與觀眾好評。多年來,樂團 多次赴歐洲、美洲、亞洲、澳洲等地演出,帶領臺灣打擊樂走向國際;同時,也 將國際級的音樂作品與演出呈現在臺灣觀眾的面前。

(高世傑攝影,文化處提供)

41


貓神劇照(明華園提供)

明華園 最本土庶民演出最驚豔藝術 從2011年5月5日在南京路市民廣場演出算起,近3年,明華園年年都到臺東 演出,除了藝文中心演藝廳,還曾到成功商水演出2場。2013年7月27日,作為 臺東藝術節表演節目之一,明華園總團在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風神」。 有80年悠久歷史的明華園,1929年創立,不但成功將歌仔戲化身最具群眾 魅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更讓這門臺灣獨有的表演藝術豔驚國際舞臺,家族中三代 子弟、媳婦,都投入演出行列,更是表演藝術界的一大特色。 明華園的戲劇表演,純然是臺灣人千變萬化藝術 想像的縮影,不但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 蹈、雜技、美術、電影、現代劇場等多元藝術,甚至 還有黑光劇場、空中飛人等特效運用,節奏明快、娛 樂效果十足。強烈的視覺色彩、豐富的聲光、具親和 力的肢體語言,展現開朗而熱情的風格。 將庶民藝術更普及化,甚至帶入殿堂,明華園成 功開創廣大的藝術領域,是足跡遍佈最廣、觀眾階層 最廣、戲劇版圖最廣的表演藝術團隊。「多戲多人 看」,明華園一直秉持這個原則,多年來一站接一 站,不論城市、鄉間,在臺灣南來北往地奔波。經過 這些歷程,如今,在這片土地上的多數人,不論聽不 聽得懂臺語,都因為明華園而愛上了歌仔戲。

42

風神寶寶海報(明華園提供)


一流藝術表演在臺東

最精湛細緻舞碼(劉振祥攝影,雲門舞集提供)

雲門舞集 最精湛細緻舞碼最貼近土地表演 2012年,雲門舞集在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5個場次,吸引成群觀眾入 場。2013年秋末,臺灣好基金會和雲門舞集,在池上萬安天堂路稻田,共同推出 「40年來第一次在田裡與稻浪共舞」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並演出花了兩 年時間發想的新作「稻禾」,向臺灣大地以及尊重大地的農民致敬,同時讓每位 朋友都能體驗最棒的池上之美。11月1日開始一連三天在池上稻田的連續演出, 歷經了地震、艷陽和大雨的洗禮,每天的演出場景都有不同的變化。無論是「稻 禾選粹」、「水月」、「流浪者之歌」、「渡海」,幕前幕後、處處都透露著臺 灣好基金會和雲門舞集、所有成員不為人知的辛苦。來自全臺各地的觀眾,穿著 雨衣在細雨紛飛下觀賞,對舞者在惡劣天候下尤能維持水準以上的演出,除了感 動還是感動,稻浪般的掌聲更是劃破雲霄。 同年11月22日,「稻禾」在兩廳院首演。2014一開年的1月11、12日2 天,「稻禾」將在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 5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都已失傳,只留下美麗的舞 名。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 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人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 團。 40年來,雲門以其豐富精良的舞碼。從臺北國家戲劇 院,到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鄉鎮學校禮堂,定期與觀 眾見面。雲門也經常應邀赴海外演出,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 常客。舞團在臺灣及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臺上, 演出超過1700場,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地觀 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 上/最貼近土地表演(劉振祥攝影,雲門舞集提供) 下/觀眾感動起立鼓掌(徐明正攝影) 右/舞者雨中謝幕(徐明正攝影)

43


屏風表演班劇照(屏風表演班提供)

屏風表演班 最堅持劇作原創最生動表演藝術 2013年臺東藝術節,李國修創辦的屏風表演班,6月13、14日2天在藝文中 心演藝廳演出,獲得熱烈迴響與相當好評。 1986年10月6日成立的屏風表演班,自創辦人李國修以降,都非常堅持原創 劇作,歷年共發表40回原創作品,以實驗小劇場的常態性演出,累積大劇場的藝 術格局與觀眾基礎;演出類型十分多元,喜劇與悲劇都有傑出表現,內容大多與 當前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屏風還多次舉辦「屏風演劇祭」,獨力籌資,邀請海內外優秀表演團體做交 流演出,對臺灣劇場得視野拓展與水準提升,有著相當正向的助益。 近年,屏風更推廣「屏風小戲大作」巡演計畫,積極培養地方戲劇藝文人 口,除了深耕在地戲劇教育外,更致力推動臺灣整體表演藝術。屏風堅信「Local is Global」的概念,以心用情寫下這塊土地上的人、事、景、物、情,掌握城市 脈動,探討生命故事,是華人社會極具深度與廣度的重要演出團隊。 至今,屏風表演班已陸續完成超過1532場次的演出,歷年來作品巡迴海內外 23座城市,觀眾累積逾130萬人次,是個驚人的紀錄。在藝文生態仍屬萌芽階段 的大環境中,屏風在作品裡持續展現高度藝術成就與穩定的票房收入,是臺灣一 個值得驕傲的藝術奇蹟!

屏風表演班劇照(屏風表演班提供)

44


一流藝術表演在臺東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提供)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 最悠久室內樂團最典範展演風格 2013年9月26日,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有著一場超重量級的表演──柏林愛 樂木管五重奏音樂會,這是2013臺東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在地方藝文界引起不 小的漣漪。 成立於1988年的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在各大交響樂團都有悠長豐富室內樂 傳統的時代,是第一個常設的木管五重奏。他們不僅見證了卡拉揚的輝煌時代, 還與重量級音樂總監阿巴多、賽門拉圖,及世界知名指揮家如伯恩斯坦、小克萊 巴、巴畢羅里、慕提、布列茲、李汶、巴倫波因等人,成就無數經典演出。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不斷積極開拓演出的質與量,以廣泛的曲目、多變的音 色與和諧一致性讓聽眾驚豔,許多聽眾及評論家認為,他們已重新定義何謂頂尖 的木管五重奏。木管五重奏外,他們更把演出曲目的範圍,涵蓋到更大編制的作 品,例如:楊納傑克及瑞內克的六重奏、亨德密特及寇克蘭的七重奏等。近幾 年,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還積極與鋼琴家如賀夫、強恩.中松、沃格特與齊柏絲 坦等合作。 1991年,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為錄音計畫找到理想的合作夥伴──瑞典的 BIS錄音公司,一家以高標準聞名的公司。這個合作讓他們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所 合作的錄音作品已被視為典範。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提供)

45


陳實臺北師範畢業 (陳明仁提供)

陸森寶學生時代1932年攝於南師音樂教室 (陸賢文提供)

臺東金曲處處飄 先行者 金曲臺東的重要推手 臺東縣原住民有7族,在上天賜與的廣闊天地間,過著如葛天氏之民般的生 活,養成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秉性表現在音樂上,加上得天獨厚的好嗓 音,讓臺東成為演歌人才的搖籃。 現今知名原住民歌手的音樂創作才華,可以追溯到父祖輩,那些日治時期被 日人刻意培養的原住民精英,也是原住民邁向現代音樂發展的重要推手。 陳實(1901~1973),臺東知本卑南族,族名PangTer。陳實一生愛好音 樂,讀師範時受過很好的音樂訓練,擅長演奏小提琴及鋼琴,音樂創作不少。目 前有幾段被認為是典型原住民歌舞的樂句,經常做為歌曲橋段或前奏的音樂,就 是出自陳實之手。 陸森寶(1910~1988),卑南族名BaLiwakes, 是金曲歌手陳建年的外祖父。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期 間,接受新式的音樂教育。陸森寶是部落歌謠的傳唱 與教唱者,也是創作者。一生創作約60首,周遭人、 事、物都能觸動他的創作,「美麗的稻穗」、「懷念 年祭」等是代表作。

46

李泰祥,1941年出生在臺東馬蘭社的阿美族,國 立藝專美術音樂科科班出身。年紀輕輕即出任臺北市 立交響樂團首席,臺視交響樂團指揮。音樂創作頗 多,除臺灣外,也曾到日本和德國演出。他也創作民 歌,一首燴炙人口的〈橄欖樹〉,傳唱至今。從事音 樂創作數十年,李泰祥得過無數國內外大小獎項, 2008年更獲得國家文藝獎,肯定他在音樂方面的特殊 貢獻。

李泰祥代言2004年都蘭山藝術節


臺東金曲處處飄

郭英男伉儷(徐明正攝影)

郭英男 傳唱天籟音揚國際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主題曲中,一段如天籟般的聲音,給世人震撼式的驚 豔,也讓來自臺東馬蘭社阿美族部落的郭英男(1921~2002),一夕紅遍全球。 族名Difang Duana的郭英男,從小就愛唱歌,因歌聲優美受注目。稍長,跟 隨長輩們習唱傳統歌謠,歌藝超群逐漸嶄露頭角,18歲起即被部落長老指定擔任 領唱人,打破長老才能擔任領唱的傳統。 1988年郭英男夫婦與馬蘭吟唱隊,受法國巴黎世界文化館(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邀請,演唱「老人飲酒歌」,獲得當地媒體一致好評。 1993年 德 國 「 迷 」 樂 團 , 擷 取 郭 英 男 夫 婦 所 唱 「 老 人 飲 酒 歌 」 片 段 , 配 在 「return to innocence」(返璞歸真)曲中,結果大賣;1994年該曲進入美國流 行歌曲單曲排行榜第4名,更成為亞特蘭大奧運會主題曲。 在比利時音樂製作家Dan Lacksman等人協助下,1998年郭英男首次錄製了 在臺灣的個人專輯「生命之環」,11月專輯在東京登上涉谷趨勢界音樂排行榜冠 軍,單曲「拜訪歌」獲得日本福岡電臺播放排行第一名。1999年郭英男夫婦與馬 蘭吟唱隊受邀到日本,參加「愛與夢音樂祭」演唱會;年底,發行了第二張專輯 「橫跨黃色地球」,2000年奪得第11屆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 郭英男帶頭吟唱的曲調,是將流傳已久的部落文化與智慧結晶發揚光大,傳 唱於國際,提升了臺灣原住民的地位,也鼓勵不少年輕人回頭認識自己的文化。

馬蘭吟唱隊於2000年在馬荖漏文化節演出左起5, 6為郭英男夫婦(徐明正攝影)

47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徐明正攝影)

48

主唱陳明仁


臺東金曲處處飄

天王巨星張惠妹(徐明正攝影)

張惠妹 90後華語樂壇巨擘 張惠妹,卑南族人,族名:Kulilay Amit(古歷來‧阿密特),1972年出生 在卑南鄉泰安部落(Tamalakaw)。 1992年 , 張 惠 妹 參 加 臺 視 「 五 燈 獎 」 , 衛 冕 到 4度 5關 , 卻 慘 遭 淘 汰 ; 1993年11月捲土重來,經過半年的比賽,1994年奪得最高榮譽「5度5關」。 1995年 , 風 華 唱 片 與 她 簽 約 , 並 由 張 雨 生 啟 發 張 惠 妹 的 歌 唱 潛 力 , 阿 妹 於 2008年張雨生逝世20周年紀念會中,曾稱自己是「張雨生的大弟子」。 張 惠 妹 堪 稱 對 90年 代 後 期 至 今 的 華 語 流 行 樂 壇 , 具 舉 足 輕 重 影 響 力 。 1996年出道,是臺灣首位接受美國CNN節目專訪、登上「時代」雜誌亞洲版封 面 、 入 選 亞 洲 20大 風 雲 人 物 的 歌 手 , 也 曾 接 受 「 Discovery臺 灣 人 物 誌 」 及 「BIO」人物傳記專訪。曾獲第13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第21屆金曲獎最 佳年度歌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及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2000年,張惠妹獲中華民國「10大傑出青年獎藝術文化類」,並獲多項華 語圈重要音樂獎項,為金曲獎歷年入圍次數最多者(共計11次)。2009年發行 的「阿密特」專輯,至今仍是金曲獎史上單屆獲得最多獎項的作品。此外,在國 際音樂獎項方面,曾獲頒1998年的美國Billboard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2004年 的「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等獎項,並代表臺灣前往 日本參與NHK年度音樂盛典「Asia Live Dream」。

張惠妹(徐明正攝影)

49


陳建年(徐明正攝影)

南王村 打造九座獎牌的金曲村 2009年,陳建年譜曲、製作的「南王三姊妹」專輯,奪得金曲獎。10年 內,9座金曲獎落在位在臺9線上、方圓不到5百公尺的小村南王,高度受到外界 矚目。擁有了包括抱走5座金曲獎的陳建年,紀曉君,昊恩和家家,以及南王三姊 妹的美花、諭芹、惠琴和家人,和以「美麗心民謠」合輯得獎的陳永龍這些歌 者,即使當地卑南族人不喜歡如此稱呼,但,說南王是「金曲村」確實不為過。 陳建年, 族名Purdur,1967年出生,卑南族歌謠大師陸森寶的傳人。曾獲 第11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第11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第18屆金曲 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第20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與最佳專輯製作人, 以及1993~2005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第一名。 紀曉君,族名Samingad ,1977年出生,父親為布農族人,母親為卑南族 人,陳建年是她的舅舅。1999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並於 2000年獲得第11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2001年發行第2張專輯「野火春風」。 昊恩家家,藍調男吉他昊恩與靈魂女生家家組成的創作雙人組,第18屆金曲 獎最佳演唱組合獎。昊恩14歲開始彈藍調吉他,吉他之於他如身體的一部份;家 家,還沒學會說話就開始唱歌,有一副充滿靈魂的嗓音,性感而蠱惑人心。 南王姐妹花,三個自稱「中古美少女」卻是阿姨輩的陳惠琴.李諭芹.徐美 花,第20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得主,作品「南王姐妹花」。

紀曉君(徐明正攝影)

50

昊恩和家家(徐明正攝影)

南王姐妹花(徐明正攝影)


臺東金曲處處飄

舒米恩(李瓊瑩攝影)

後起者 曲風各異多元呈現 王 宏 恩 , 1975年 出 生 於 臺 東 縣 延 平 鄉 , 布 農 族 人 。 2000年 正 式 出 道 。 2001年發行第二張創作專輯《Biung》,包辦作詞、作曲、製作人和編曲。 2002年,獲得第13屆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後來這張專輯還被選為中華 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優良專輯之一。2007年,第16屆金曲獎,再得最佳作 曲人獎。 舒米恩(Suming Rupi),漢名姜聖民,1978年出生於東河鄉,同時為歌手 和演員。2007年以「我在那邊唱」入圍第18屆金曲獎最佳樂團;2008年以「跳 格子」獲得第45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2010年以「放羊的孩子」獲得第1屆金 音獎最佳專輯及最佳現場演出獎;2011年以「Suming」獲得第22屆金曲獎最佳 原住民專輯獎。 盧皆興,族名Sangpuy(桑布伊),卑南族卡地步部落人。常常與部落的老 人家相處,聽他們說故事,說部落的傳說,唱祖先的歌謠。所以他的歌聲是貼近 古老靈魂的橋樑,有人說:「他的歌聲擁有部落老人腔調。」2013年以桑布伊同 名專輯──dalan,獲得第24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MATZKA樂團,是第一支以雷鬼曲風為主的原住民樂團,四名團員分別為主 唱MATZKA(排灣族人)、鼓手阿勝(卑南族人)、吉他手阿輝(排灣族人)及 貝斯手阿修(卑南族人),2010年12月發行專輯,共收錄12首歌,次年獲得第 22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王宏恩(徐明正攝影) 盧皆興、Sangpuy(徐明正攝影)

主唱MATZKA(徐明正攝影)

51


臺東縣立美術館

臺東視覺藝術亮點 全臺縣級首座 東美館兩寶有看頭 臺東縣立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級美術館,在臺東市15號兒童公園內,面積 3.96公頃,北東兩側鄰四維路、南為開封街、西面浙江路,共兩棟建築物。 2002年起,配合當時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臺東縣 政府進行美術館設館籌備事宜,整體館區規劃包含兩大展覽館山歌展廳、海舞展 廳,以及文創教室、藝術主題餐廳、戶外藝術公園。2005年12月15日一館開館 營運,2009年11月7日整體館區揭幕。 館中有兩件堪稱鎮館之寶的作品,一件是公共藝術作品 「山海之歌」,由國際知名藝術家賴純純,與臺東本地木 雕、鐵雕藝術家沙播兒‧拉告共同創作,概念取自都蘭山延 伸的稜線。作品滾動波浪的髮絲,代表太平洋波濤的律動與 能量,除連結在地性文化,更象徵大自然孕育包容這土地上 的多元族群,如堅定的大地之母。 另一件是「2009東海岸漂流木國際藝術創作展」中, 吳炫三在臺東市海濱公園所創作的「日月星辰」。該次展期 結束後,「日月星辰」曾被運往臺中縣東勢林場,流落他鄉 1年多後,2011年8月底重回故鄉,在臺東縣美術館展示。 這件大型的樟木作品,創作理念為「地球上的人類、動 物(牛、羊等)的生命是短暫的,宇宙星球是永恒的。」吳 炫三以陰陽合成的特有個人符號,描寫這件作品。

上/賴純純公共藝術「山海之歌」 下/吳炫三樟木作品「日月星辰」

52


大型藝術創作 島嶼邊緣地景記憶

臺東視覺藝術亮點

迷宮

2012年8月,臺東美術館有一場「2012太 平洋陸上行舟地景誌──島嶼邊緣的地景記憶」 展。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邀請藝術家顏名宏,結 合長期關注東海岸文化與環境生態的『臺東生態 系統社區研究中心』成員,所進行的大型地景藝 術創作,內容有:在美術館戶外開放空間的島嶼 邊緣地景記憶、參與式流動研究室裝置,以及小 文創教室內的微型生態與地景誌──地景文件展 室。 島嶼邊緣地景記憶,以美術館戶外空間場域 種子地景 作為大型地景迷宮創作基地,佔地近八百坪,全長600多公尺。由臺灣竹材結構 成圓拱迷宮通道,擷取臺灣精緻農業常見的溫室空間建造技法,構築成地景符 號,創造成一座身體行進參與性的感官探索迷宮。 參與式流動研究室裝置,是一系列充滿幾何趣味從地景迷宮延續而來的三座 方盒子裝置,盒子空間展示來自民眾對於太平洋的記憶或臺東印象,以及太平洋 海域漂移而來的種子,或代表心境投射的各種小物件,呈現出人與空間聯繫、對 話,甚至是轉折、衝突的記憶投射。 微型生態與地景誌──地景文件展示,從社區延伸至農業與海邊地景的臺東 記憶間,呈現出藝術家與空間社群互動過程的創作脈絡及影像紀錄;透過「微型 生態」觀察,有 助理解並認知臺 灣島是如何透過 「隨潮而來,乘 風而去」形成生 命的豐富表情。 竹林迷宮

八面‧夏

53


漂流木重現的毛毛兔

上/幾米特展(徐明正攝影) 下/小朋友融入幾米世界

幾米世界角落 漂流木重現毛毛兔 2013年7月6日臺東美術館以「幾米.世界的角落」為主題,舉辦了特展, 短短一個多月,吸引近二萬人次觀賞,還創下單日一千多人次觀賞的紀錄。 幾米的繪畫帶有獨特感染力,以純真角色與詩意意境詮釋深層意義,這次展 出,特別挑選與臺東文化同質性高,較能相互呼應,引發共鳴、聯想的《躲進世 界的角落》與《走向春天的下午》兩本繪本,同時邀請臺東在地的原住民創作團 隊「比西里岸木工藝創作坊」,與幾米的作品結合,讓繪本裡的主角透過裝置藝 術,把美術館妝點得精采、有活力。 比西里岸是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阿美族部落,經營幾米品牌的墨色團隊曾帶 著部落孩子,在十多面牆上彩繪幾米繪本「走向春天的下午」,這回再邀請他們 以漂流木重現「森林裡的秘密」主角——毛毛兔。這隻兩人高的漂流木巨兔,在 展期過後,將返回部落與他們相伴。 除了展覽,臺東美術館還邀請幾米與此次展出的藝術裝置設計者之一器研 所,以「從生活的角落看設計」和「幾米的創作世界」為主題,舉辦延伸講座。

54

比西里岸幾米彩繪(徐明正攝影)


臺東視覺藝術亮點

南島語族原鄉的 南島國際美術獎

南島國際美術 原鄉辦獎國際競技 身為「南島語族」的原鄉,臺東縣政府多年來致力於多元族群的藝術對話, 並於2011年舉辦第一屆「南島國際美術獎」,定位為全球藝術競賽。打破媒材、 參賽者族群及國籍限制。鼓勵透過創作,呈現南島語族的歷史變遷與當下處境, 進而促進文化交流。 在2012年第二屆徵件時,已有全球31個國家 417位藝術家投件,其中國外參賽人數71位,相較 第一屆的9件,成長7.8倍。投件國籍有歐美藝術 家、亞洲創作者,以及太平洋地區的藝文愛好者, 參與國籍數從前一年的4個增加到31個,成長7.7 倍。 為延長獎項的生命週期,第一屆南島國際美術 獎後續於2012年6月23日至9月2日在臺北市北投 凱達格蘭文化館的「自然、純真二重奏──第一部 曲」展覽;同時配合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行動方案 計畫」,2012年9月至11月間前往8處學校,辦理 為期3到5天的地方文化館巡迴展。 同樣地,第二屆評選後辦了2013南島國際美 術獎巡迴展, 2月6日在臺東美術館舉辦「藝出東 方 Essences of Taitung」 展 覽 行 前 記 者 會 , 2月 20日至3月24日在臺南市立新營文化中心展出。同 年4月19日至5月7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南島 國際美術獎」展覽。除展出精采作品外,也同步展 示「2012南島文化藝術節」現場造舟成品索羅門 戰舟(tomoko),及勵馨基金會珍藏的蘭嶼拼板 舟,呈現南島語族非凡的海洋文化。

2012年首獎

「藝出東方」臺南展場

「南島國際美術獎」國立國父紀念 館展場

55


2013臺東美展評審團合影

臺東美展擴大 全國徵件大師評審 在邁入第12個年頭的2013年,臺東美展更為擴大範圍,以與臺東相關的自 然人文為主題,鼓勵美術工作者創作,提升美術水準,創造臺東文化新風貌。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特別請來多位重量級的大師,擔任臺東美展評審,評審團 主席攝影大師柯錫杰外,還有已在臺東定居的畫家梁奕焚,臺東本地畫家林永 發、曾興平、林勝賢等,也安排了卑南族及噶瑪蘭族兩位藝術家參與,從317件 參與競賽的作品中錄取103件。 由臺東縣內各藝術團體,包括美術教育學會、 大自然油畫協會、無盡雅集畫會、攝影學會、東海 岸攝影學會、黑潮書法協會、書畫教育學會,以及 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共同掛名協辦,2013臺東美 展徵件作品分水墨、書法、油畫、水彩、工藝、平 面設計、攝影等七類。各類組佳作以上得獎作品於 7月6日至7月28日在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展 覽室展出。 2012年改為全國性徵件後,以競賽方式辦理的 2013年設計類第1名 臺東美展,已經成為全臺極受注目的重要藝術獎 蔡俐媛/社會議題 項,打破臺東地區藝術家創作不利的因素,鼓勵在 地藝術家培育未來藝術人才。並且,讓在地人培養審美感,體認臺東地區文化脈 絡並加以珍視,積極參與臺東地區的文化藝術活動。

56

左/2013年攝影類第1名/劉信良/童趣 右/2013年油畫類第1名/陳妙玲/東方詩境


2013年德國藝術家 Petra Johnson駐村

2013年韓國藝術家 Jeon Heekyoung 駐村

多元藝術交流 揉合打造藝文地標 臺東鐵道藝術村,是以臺東舊火車站為主體,融入城鎮歷史發展脈絡、公共 活動中心、文化設施布局等元素,揉合而成鐵道情懷和臺東山海多元文化獨特場 域的閒置空間再運用,展示舊站的文化底蘊,注入藝術創造活力,吸納在地的族 群人文特質,揭示出新藝文地標。

臺東視覺藝術亮點

2010/陳錦忠創作/疼痛番薯

目前,鐵道藝術村主要營運方向包含視覺藝術展覽、藝術文化活動、駐村藝 術家計畫、鐵道文化展覽及藝術教育推廣等。 其中,駐村藝術家計畫,期望外來藝術家帶給臺東不同風貌的藝術呈現,藉 由不同地域性的藝術交流撞擊出多元火花,並結合臺東豐富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 貌,發展成國際藝術村。獲邀的駐村藝術家,能獲得提供工作室、創作展示空間 及住宿空間的待遇;藝術家則須提出回饋計畫,包括工作室開放活動計畫、社群 互動計畫,與一般民眾互動計畫。 從2004年底成立至今,臺東鐵道藝術村連獲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 2006、2007年鐵道藝術網絡期初審查成績第一,至今已累計有13屆駐村藝術 家。 2013年,臺東鐵道藝術村邀請來自德國的行動藝術家佩雀‧強生(Petra Johnson),與韓國藝術家全姬京(Jeon Heekyoung)駐村。佩雀‧強生延續她 在中國的創作理念,運用釣魚線及在地自然素材創作出透明的「迷宮」;全姬京 駐村期間除創作外,還舉辦講座及工作坊活動。藉由兩位國外藝術家的進駐,期 望為臺東帶入更多不同的藝術教育及創作發想。

鐵道藝術村275倉庫的 視覺藝術展覽

57


文化人移居臺東

臺東是臺灣的後花園(徐明正攝影)

文化移居的心樂園 臺東,一直被稱為臺灣的「後花園」,向來以天然景致與好山好水為最大 「賣點」。卻也因為地處「後山偏遠地區」,長期以來被譏為「文化沙漠」。背 負這般誤解的臺東有心人,默默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數十年。於藝術、文化上, 雖不敢奢言成果輝煌,卻也頗有可觀之處。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日甚,都會人在受夠水泥叢林呆板煩悶生活後,轉而將 目光投注到慢活、悠活的後山,為數不少的新移民湧向臺東。在這股方興未艾的 移民風潮中,因嚴長壽等人的關注,引領一批又一批文化人、藝術家進駐臺東, 與小有規模的當地藝文資源結合,激發出更富活力的在地生活。 透過這股文化力的擴散,很多人紛紛在旅行或居留之後,反思真正的生活, 選擇臺東作為他們的心靈故鄉。 全臺有將近55個鄉鎮被劃定為原住民鄉,臺東縣就占了15個。但原住民僅僅 是臺東社會中的一個元素,只要po上一張臺東的藍天,show出一張臺東的美麗海 岸,每個臺灣人無不默認,臺東就是臺灣的最後一片淨土。 臺東,已經不再是先人二次遷移篳路藍縷的艱辛印記,也不再是臺灣人觀念 中的後山,更不僅僅有原住民文化與好山好水。蛻變中的臺東,在這近十年來, 被臺灣民眾與外國友人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認識、重新詮釋。

58

天然景致與好山好水(徐明正攝影)


文化人移居臺東

長期關懷臺東的嚴長壽(徐明正攝影)

嚴長壽 把自己當平臺把平臺當志業 八八水災後,嚴長壽多次來到臺東,看到受創的山水以及蕭索的觀光業。於 是找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於2009年底成立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希望能長期關懷 這個地方。 與此同時,嚴長壽也把自己變成一個平臺。基金會初創的一年多時間裡,他 幾乎每週都帶各界有影響力的人來臺東,包括各國使節團、各國觀光局駐外代 表、藝術家、美食家、部落客等人,希望用他們的影響力,行銷臺東。 用「眼見為憑」的方法,嚴長壽激發人們對土地產生情感,由情感再衍生出 職責,甚至使命。跟著嚴長壽來過臺東的人,都變成他的志工。對有音樂藝術天 賦的孩子,嚴長壽請來了林懷民、朱宗慶、江賢二、拉黑子等藝術界大師教他 們。 大半輩子從事觀光旅館業,嚴長壽更以專業眼光建議交通部,將花東鐵路沿 線6、7個舊火車站改成腳踏車驛站,旅客一下火車就可以租腳踏車,到當地民宿 過夜,隔天還,或是騎到下一站還。嚴長壽說:「這個措施真的可以遍地開 花。」 2010年嚴長壽接受遠見雜誌專訪,說了這麼一段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 花東較少開發,是臺灣最後一塊淨土。尤其今天隨著全 球暖化、節能減碳等問題,我覺得花東將扮演臺灣的另 一片肺葉,這不單是實體上的肺葉,更是心靈上的肺 葉。」

嚴長壽的志業(公益平臺提供)

上/推廣花東慢遊(公益平臺提供) 下/藝術平臺(公益平臺提供)

59


左/賴純純創作:山海之歌(臺東美術館公共藝術) 右/賴純純創作:雲影 1998, 臺北捷運南勢角站公共藝術(賴純純提供)

賴純純 出走都蘭找尋更自由的生活 2007年6月30日,臺東日頭赤炎炎,人潮擠進閒置多年、被沈悶熱浪籠罩的 都蘭糖廠倉庫,為的是都蘭新移民賴純純的駐村個展。 在這之前的半年,賴純純偶然經過都蘭糖廠,決定住下來。正如她過去在日 本、紐約、南法、陽明山、三義等地的游牧生活。當感到生活僵化時,她就會出 走,尋找讓生命能夠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近些年來,賴純純的創作大都跟周遭生活素材有關。現在暫居都蘭,僅僅因 為陌生的環境讓她感到自由。「我很嚮往藍色的大海,還有熱,正好時間到了, 就來都蘭。來這邊感到很熟悉,像夢境那樣我來到都蘭。」她在接受訪問時這麼 說。 賴純純涉足書法、繪畫、版畫、雕塑,到現代藝術,在空間裝置藝術和公共 藝術嶄露頭角。她說:「公共藝術,讓我有機會把想做的作品實現,大型作品在 夢中出現,只有透過公共藝術來實踐,必須考慮到使用者。在都蘭,不一樣的地 方是跟心境比較接近,跟自己的生活比較貼近。」 2013年10月5日至12月8日,賴純純在臺東美術館推出「心‧脈絡」個展; 10月10日在純純都蘭工作室,辦了黃明川導演拍攝賴純純20年紀錄片「縱花烈 放」東部首映會。這個階段,賴純純十分怡然於當個臺東人。

60

賴純純的「心‧脈絡」個展


文化人移居臺東

江賢二 在東河覓見瑰麗色彩和奔放 創作40餘年、縱橫當代畫壇、作品始終透著冰冷調子、用色非黑即灰、紋理 複雜的江賢二,移居臺東後,筆觸變得細柔、色彩繽紛,近幾年創作的「比西里 岸之夢」系列,與以往風格迥異,用色奔放瑰麗,筆法更為豪邁。 2012年初江賢二在接受訪問時這麼說:「這是我在臺東看到的各種顏色, 憑直覺表現在畫布上。」他指著一幅幅畫說:「這是比西里海岸曙光的顏色,這 是海的顏色,這是在清晨綻放花朵的顏色!」移居臺東後所接觸的三仙臺比西里 岸部落、pawpaw的鼓聲、臺東的美麗海岸、遼闊的太平洋及孩子們的希望,點 點滴滴都揉合進江賢二的畫作裡。 十多年前從歐美回臺灣老家,愛海,是江賢二夫妻的共同處,兩人足足花了 4、5年時間,沿著花東海岸線,才找到臺東東河鄉這塊創作淨土,建立起工作 室。江賢二的畫室媲美小型展覽館,偌大的空間展示著他一幅幅巨型作品,連客 廳天花板也鑲有他的畫作;室外則是令人夢寐以求的花園,附設背山面海小泳 池,文藝氣息與自然並存。 江賢二其實在關渡還有一間大畫室,作畫揮灑很暢快,但他對臺東這片山海 卻更情有獨鍾,「每次回到臺北,我就情不自禁想到臺東這個小畫室。」臺東, 在江賢二眼中是燦爛的,不過,燦爛多彩中卻又帶有一股深層神祕的風味,讓臺 東更添人文的魅力。

上/江賢二創作:比西里岸之夢09_07 左/江賢二老師和他的畫作 右/江賢二創作:比西里岸之夢10_06 (本頁照片由財團法人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61


梁奕焚創作:象圖騰之一(梁奕焚提供)

梁奕焚 紐約到臺東的非東方非西方 50歲毅然離開臺灣到紐約闖盪,1987年梁奕焚設繪畫工作室於蘇活區; 1999年離開紐約,將SOHO的創作理念帶回臺灣。返臺後,梁奕焚選擇在臺東落 腳,把部分心思從畫布轉移到大地。除繪畫創作,大半時間都是頂著烈日,與荒 地野草奮鬥,整地、植樹、種花、蓋房子。 以筆觸大膽、線條粗獷、色彩強烈聞名畫壇的梁奕焚,企圖追求一種「既非 東方西方,既不現代也不傳統,超越時空」的自由藝術形式。並擅於使用童年記 憶、日常生活、臺灣民俗、以及原住民的生活為題材,先後創作出五百號、一千 號甚至二千號的畫作。獨樹一幟,極具東方地域的特殊創作風格,深得收藏家及 畫廊的青睞,大量收藏他的創作。 2006年梁奕焚全家搬到都蘭,用心打造了依山傍海的夢想家園,仿如一座現 代藝術館。在臺東,他仍然堅持與大地為伍的畫風,每天都與百號以上的畫作較 勁。受到紐約經驗的影響,他的作品常以黑底為主,再輔以如閃電迅速又精準的 白色線條,直接刻畫出主輪廓,表現東方簡約的原始美感。 2013年3月2日梁奕焚在臺東美術館,舉行「看與不看‧想與非想」為主題 的畫展,共展出近二十年來六十餘幅作品。期間,為回饋臺東鄉親,梁奕焚特別 辦了5場現代藝術講座,和愛畫人士面對面討論藝術。

左/梁奕焚創作:白馬(梁奕焚提供) 右/梁奕焚創作:狼之夜月(梁奕焚提供)

62


文化人移居臺東

鐵花村和慢市集

「臺灣女廚神」莊月嬌到池上辦美食工作坊 (臺灣好基金會、符符提供)

臺灣好 投注偏鄉文化與永續經營 臺灣好,臺灣有各種好。因著這些好,屏東潮州普訊創投柯文昌董事長,在 2009年春天成立「臺灣好基金會」,希望臺灣成為更美好的家園。成立以來, 「臺灣好基金會」便長期投入部落、村莊的文化保存與永續經營,並協助文化產 業發展,幫助經濟弱勢族群。 在臺東,「八八風災」重創嘉蘭村時,「臺灣好基金會」關注的不是硬體建 設,而是透過長期的陪伴與駐點,參與整個文化重建,成立「排灣好,店」與嘉 蘭村「部落廣場」計畫;為了讓偏鄉社區及部落自行發展出來的微型產業,擁有 穩定銷售店面與通路,「臺灣好基金會」在臺北成立「臺灣好,店」,提供近百 項在地產業及高達千種以上的手工產品;規劃臺東市鐵花村,成為以音樂為主體 的藝文聚落,提供音樂工作者一展長才的常態性舞臺,讓臺東最引以為傲的原住 民音樂創作人才,回到家鄉表演或留鄉工作。 此外,更進一步結合在地農人將藝文資源和 產業資源有效整合。池上以米聞名,更有得天獨 厚的自然與人文風景。過去三年多來,「臺灣好 基金會」與池上在地居民共同努力,舉辦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文化活動、農村體驗行 程,邀請國際級的演出團體如雲門舞集前來,再 加上文化人劉克襄、藝術家洪添賢以及「臺灣廚 神」莊月嬌等駐鄉。 投入無以數計的人力、物力與心力,「臺灣 好基金會」的願景為1.希望臺灣成為美好的家園, 不論是人文素養、文化內涵、生活環境都是華人 世界之最。2.希望臺灣的「美好」,從鄉鎮扎根。 蔣勳來到池上分享 (臺灣好基金會、符符提供)

63


9 771028 460008

00120

GPN:0307798600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