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事長的話 年輕人「逐學業與工作而居」 ,對特定政黨的黏著度也較低。每到大選年,
「青年選票」在媒體與民調的聚焦之下,成為候選人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 在民主國家中,候選人在「選戰」過程拋出政策,與對手良性競爭,當然是
好事。然而,臺灣法定的投票年齡是20歲,高於多數民主國家,成為部分臺
灣青年參與政治決策的障礙;此外,臺灣的選舉與公投都採「戶籍主義」 ,青
年選民因為讀書或工作需求,戶籍地與居住地重疊度較低,返鄉的車票與 機票成為青年世代投票的共同成本。
種種門檻讓身為「未來世代」的青年,難以透過投票發揮與其他族群同等
的 政 治 影 響 力,也 因 此,政 治 人 物 提 出 的 青 年 政 見,常 常 只 是「幾 千 萬」 、
「幾萬戶」的千篇一律口號,抑或是追求「短打型」的數據與KPI。
「世代共好」不只是理想,也應該透過政治,落實在生活之中。臺灣青年民
主協會始終相信「所有政策都應該是青年政策」 ,執政者所推出的所有政 策,都會對下一代造成影響,也都應該為「未來世代」負起責任;從中央到
地方政府, 「世代正義」應該是所有從政者,應該不分黨派共同追求的理想。 我們期待透過「2024青年政策白皮書」 ,在這場四年一度的民主盛事中, 除了政黨之間的攻防與激情的口號之外,能夠為國家的未來世代勾勒完 整的藍圖;我們也呼籲,總統與立法委員候選人能積極回應白皮書中,對
各領域政策的期待⸺不論您認不認同白皮書中的政策建議,候選人都應 該在選舉期間,負責任地向全體公民,清楚而精準地說明政策願景,不應 該打迷糊仗。
「2024青年政策白皮書」透過民意調查,蒐集社會對青年議題的關注熱點, 也諮詢專家學者對政策的建設性建議,更透過深度訪談,綜整學生與社會
青年對國家未來的期待,凝聚「國家韌性建設」 、 「社會環境進步」與「關注 青年在乎」三大面向的政策主張,囊括國家防衛、憲法改革、轉型正義、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生能源、永續議題、居住正義、勞動環境、少子女化、交通改革、地方創生、 心理健康、教育議題、性別議題、原民權益與體育政策,共十五項國家政策 的具體訴求,代表青年世代的核心追求。
四年前的總統大選,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也提出政策白皮書,凝聚「落實世 代正義、追求永續發展、重視多元價值」三大主軸;四年來,我們持續監督
並關注各黨青年政策,企盼在這次選舉中,國政的討論能納入青年的聲音, 也讓不同世代與族群,在國家未來的規劃中都不再缺席。
「每個政策,都應該是青年政策!」我們深信青年的參與能夠成為深化民主 之基石,建立一個共好的世代。 理事長 張育萌 秘書長 蔡欣羽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 前言 現在如果要用一個印象定義年輕人,可能已經很困難了。出社會作為新鮮
人的我們、在大學中迷迷糊糊、充滿熱情的我們、和做著學習歷程檔案、滑 著短影音的我們。有各種標籤貼在年輕人身上,也有太多人替我們代言。
但是,青年的問題是世代的問題、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不是任何一個簡 單的政策、輕快動聽的口號,就可以一下子解決的。
21世紀已經快過去四分之一,距離上次總統大選,與青民協第一次提出青
年政策白皮書迄今,也過了四年。除了一場把時間暫停的全球疫情,台灣 青年所關心的議題、面臨的問題,與身處的處境,又有了巨大的變化。
在國際情勢上,我們的境外威脅,逐漸成為現實,兵役調整、象徵我們防衛 的決心;但太平洋兩岸美中強權之間的鬥爭,也從貿易、科技轉往更全面
的冷對抗。這些國際挑戰,連帶的是貿易去風險化、多元分散化,以及供應 鏈重組、全球淨零的急迫要求,構成了複合的挑戰。
如 何 布 局 永 續 轉 型、企 業 的 綠 電 需 求,又 要 怎 麼 因 應 國 家 防 衛 的 具 體 需
要,成了青年疑惑的重要關切,而且時間越發緊迫。而未來持續面臨到的、 包含十八歲公民權的憲法改革、轉型正義討論,也是國家重要的課題。
在國內,人口結構持續面臨到超高齡化、全球最低的出生率,新生兒的減
少,使高等教育的萎縮與問題討論,浮出水面;政府急切的推動雙語教育, 也產生許多爭議。青年持續面臨低薪高工時、或是高薪更高工時的勞動結 構、也成了M型化的狀態,從居住到交通、每一個結構性問題的沉痾,似乎 都在過去幾年,逐漸爆發。
我們無法再視而不見,我們也要求政府與角逐大位的總統候選人,能夠提 出對策改變。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在乎不同性別的處境、我們希望 族群能夠和諧共好、我們也希望體育不要只有重大賽事時才成為焦點。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其實,我們在乎很多事,過去我們不敢說、覺得沒必要說;但接下來,我們
願意大聲說。我們的想法或許不成熟、我們的關切或許對巨大的國家來說 太小眾,但這都是青年的聲音、都是所謂「國家未來」的想法。
我們年輕人,與所有世代一樣,同樣堅持台灣獨立自主的主權地位,也希
望這個在西太平洋的美麗島嶼所組成的共同體、能持續享有自由民主的 生活方式,我們重視很多事,我們的群像多元且面貌豐富,沒有人可以定 義青年。
但同樣的是,身處多螢幕的環境、作為數位原住民的我們,都渴望持續的 改變、不喜歡框架,我們希望讓台灣變好、讓台灣變得更勇敢、更堅強,透
過這份文字的書寫,我們的共同願景是希望我們可以成為自信、也在乎所 有人的國家。
白皮書作者群
李澄然 許靜玟 張瓊妤 黃啓州 楊姿潁 蘇信宇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目錄
✸國家韌性建設 1. 國家防衛 2. 憲法改革 3. 轉型正義 4. 再生能源 5. 永續議題
✸社會環境進步
✸關注青年在乎
1. 居住正義 2. 勞動環境 3. 少子女化 4. 交通改革 5. 地方創生
1. 心理健康 2. 教育議題 3. 性別議題 4. 原民權益 5. 體育政策
✸國家韌性建設 台灣作為在地緣政治上有高風險的國家,應積極強化 國家的韌性,分散一切風險,強化和平穩定,並在淨零 轉型與氣候變遷成為挑戰和機會的年代,加 速 我 們 跟 上時代的腳步。 本章透過強化國家防衛、倡議憲法改革、重視轉型正 義,以及針對再生能源、永續議題,提出本會對於國家 韌性建設的想法。
1.建構合理的全民國防 近年來中共對臺文攻武嚇不斷,軍機、軍艦繞台,侵犯我海峽中線與防空 識別區之船艦戰機屢創新高,灰色地帶的衝突和干擾不斷;在外交上,奪
取我國之邦交國,阻撓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等等,令臺灣人危機意識上升, 紛紛注意起軍事防衛等議題。
但是,除前線作戰外,民間的後勤補給、物流網絡與秩序維持同等重要,若
前線軍隊需要分神協助民間救災、或後勤補給失能,亦不利於國家防衛; 近期烏俄戰爭與以阿戰爭的經驗也顯示,民眾若於衝突時缺乏資訊,會成 為國家戰鬥任務的阻力,但若民眾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對於避難或物資 分發等概念清楚,將可以成為國家的助力。
也因此,政府應積極強化全民國防體系下,民眾的角色安排,包含民防體
系的改善、後勤補給與物流的縝密估算與演習,還有防空掩蔽、疏散與「大 後方」概念的建立與計畫。
此外,學生在防衛議題中該扮演什麼角色,政府應持續做好溝通。綜觀《全
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15條之「學校青年」 ;以及《民防法》第5條之規定, 學校青年應仍有服國防相關勤務之規定,且無明定學校青年範圍。
本會主張,在學之青年不應定位為戰場的後備人力,仍應以救護傷患、後
勤 民 防 之 任 務 為 主。而 學 校 的 國 防 教 育 除 了 教 導 國 防、國 際 情 勢 的 知 識 外,應可將重點著重在自救與救人。
1-1. 強化資安,重視數位戰場的進攻與防禦 2022年8月初,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臺灣,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台灣局勢。然而,當時的超商、公所、台鐵電子看板等遭到入侵,出現大量
簡體中文字辱罵裴洛西,試圖造成臺灣人民的恐懼;此外,國際資安公司
亦對台灣示警,2023年上半年網路攻擊加劇,平均每間台灣企業在上半 年遭到3245次攻擊、平均每秒台灣就遭受1.5萬次資安威脅,居全球之冠。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國家韌性建設
中國嘗試透過網路開闢多元戰線,對我國公私部門進行網攻,已非新聞, 我國應持續強化重視資安,政府在這塊,仍有可以努力與改善的空間。
在政府方面,我國應加強盤點機關內的軟體與硬體,加速汰換具中資背景 的設備、軟體,並提升政府人員的資安意識,以避免社交工程或釣魚郵件 造成資訊外洩。此外,政府外包之廠商亦應注意所選用的軟硬體,確實監 督廠商所選用的設備與軟體。
有鑑於公部門迄今仍時有大量資訊外流之事件,相關單位應痛定思痛,投
注更多資源和人力協助改善,各公部門之資訊室應強化無劇本網攻演習, 而非僅是更換電子設備的總務。
民間方面,政府應提升民眾與私營公司之資安意識,提醒私部門選用電子 產品、軟體時應特別注意資安風險,並研擬設置獨立監督機制,阻止企業
外洩民眾個資;因為若僅有政府注意資安,成功阻擋攻擊,但民間遭受嚴 重攻擊或惡意勒索,生活秩序一樣會大受影響。
2.憲法改革 憲法是國家的基礎、公共權力分立的基本法,也是公民課本、所有年輕人
接觸公共事務的第一課。近期在野黨總統候選人,紛紛提出有關我國政體 的討論,自然也讓憲法的變革這件事,無法避談。
我們都必須肯認一個事實,台灣當前的憲法,有極其複雜的歷史淵源,而
制訂這部憲法的時候,制憲者們是站在南京,想著整體中國統治的需求, 而訂定的。
換言之,在兩岸互不隸屬的現狀下,我們的憲法確實有修正為符合海洋島
嶼國家的需求;客觀而言,東北亞國家無論是日本、或是韓國,都有將憲法 不斷修正的歷史;東南亞國家也是如此。
本會對於18歲公民權的修憲公投結果,感到極度遺憾,也顯示出本議題仍
有極大的倡議空間、更證實憲法修正門檻過高的問題。我們主張,18歲公 民權應再次進行修憲或透過其他方式,積極予以落實。
本會相信,青年們也相當在乎新興權利,如社會權、環境永續權、動物權利 等權利的入憲,和選區與選制的革新,包含比照OECD各國,按人口比例
適當的提高國會議員席次、落實民意代表在國會的平等性,以及落實不在 籍投票、降低被選舉權的門檻與保證金制度。
事實上,憲法的一次次修正,也是落實憲政本土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國 家體制的改革。時代與環境都在不斷改變,憲法作為分配政府權力、引領 國家體制的基本大法,也需要隨著時空背景調整。
青年從來不畏懼討論憲法改革的問題,也不覺得這是什麼禁忌;未來的總 統及執政黨,絕不應該迴避憲法改革的啟動與修正這個話題。
3. 轉型正義 台灣經歷過史上最長的戒嚴令,在白色恐怖的時期,許多人遭受莫須有或 非法治程序的對待和罪名,並因此遭遇到不法對待。
面對過去數十年由國家發起的不義行為,本會主張,應有更明確且具體的 做法,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一邊,隨著受難者與加害者的不斷逝去、歷史 檔案的不妥善保存,轉型正義更有急迫性。
3-1. 在法制面持續完備轉型正義的各項工作與教育 我們主張修正《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 《政治檔案條例》 ,完備法制工作,並 由行政院副院長、或專責政務委員統籌轉型正義業務,針對檔案保存、真
相澄清、調查與公開,加速進行各項工作。針對威權象徵、不義遺址的轉型、 保存與活化,也應增加資源、人手,並設定期程,盡速完成。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國家韌性建設
我們也主張持續在法制面完備下,於各級學校繼續推動人權教育、轉型正 義教育;並建立系統性的民主參與機制,啟動制度改革,促成當時的威權 加害機關有自我反省、檢討療傷的空間,檢視機關過去的威權歷史,使那 段歷史不要再重演。
3-2. 恢復名譽和象徵性除垢 本會也主張,應持續針對政治受難者,進行完整、有系統性的恢復名譽與 賠償作業。相關流程應從簡、加速進行,並在適當時機、適當場合,進行永 久性紀念象徵物的建設。
與此同時,我們也主張在加害者已經逝世、或未能從政治檔案中取得確切 證據時,進行象徵性的除垢行為。
相關作法國內已有多項研究和論述,亦可參照世界民主各國面對威權歷
史之作法,舉凡儀式、撤銷名譽、象徵性的追討或公文命令等,都可以撫平 受難者「我本無罪、何來除罪」的精神傷害,並將各界的焦點轉向當時從威 權體系和國家不法行為中獲益的無名加害者們。
4. 再生能源 4-1. 發展含地熱等多元再生能源 政府近年來主力發展之再生能源為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然而,兩種電力 皆無法作為基載電力、持續24小時發電。因此,我們仍需要發展可以24小 時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以穩定供電。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富含地熱資源,且地熱發電具穩定性,且 土地面積需求小,僅需大約一個網球場即可,應該加速開發。
發展多元再生能源之所以重要,就是分散風險;回顧1970年代石油危機 以及2022與23年之俄烏戰爭、以巴戰爭,都使得石化燃料價格有飆升的
歷史或風險,臺灣目前以火力發電為大宗,影響臺灣發電成本甚鉅,因此 需要積極發展不同發電方式,不僅能分攤風險,還能一併降低碳排放量。
地熱發電區分為淺層與深層,而目前臺灣地熱主力開發為淺層地熱,深層 地熱亦有很大潛力,本會認為,政府可與有經驗的外國政府或公司交流合 作,透過讓利較高的合作契約與租稅優惠,積極開發淺層與深層地熱,加 速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同時,由於地熱開發前期風險高,雖然經濟部公布《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
辦法》 ,獎勵探勘費用,每案總額最高一億元,但是一口鑽井就要上千萬甚 至上億元,且每個案場不會只有一口鑽井,因此本會認為,政府應提高獎 勵額度,提高廠商投入的意願。
4-2. 發展儲能系統
臺灣用電量逐年上升,雖然有增設發電廠提高發電量的規劃,但不同時間 點用電需求並不相同,因此用電調度極為重要。
按照台電公開數據,下午、晚上用電尖峰時段與半夜離峰時段之用電量差
距極大,夜間6到9點會有一波用電高峰,此時的太陽能發電量極低;若能 將白天多餘的太陽能發電儲存起來,並於夜晚使用,除了避免浪費已發出 的電力,還能增強台灣電力調度的能力,強化電力系統的韌性。
然而,目前儲能系統進展緩慢,我國儲能系統建置剛起步,甚至在謠言和 公眾不甚理解下,成為鄰避設施。
因此,本會主張,政府應組成發展儲能系統之投資平台或基金,加大加速
儲能系統的發展;也應更積極向民眾宣導何謂儲能系統及其重要性,並且 確實監督開發商向儲能系統設置地附近居民舉辦說明會,並與之溝通、減 輕民眾擔憂,以提高民眾支持之意願。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國家韌性建設
4-3. 更和諧的漁電共生 政府為推動太陽光電,在西部養殖漁業地區推動漁電共生。然而。近幾年
爭議、抗議不斷,本會主張,台灣西半部有許多養殖漁業的行政區,若是以 觀光產業為主的漁村,出現大量光電板,可能使觀光業受到影響,不僅影
響當地居民的工作,也可能使打算或已經返鄉創業青年的生計受到威脅, 政府應注意對地方產業與生活的影響,切勿不斷開發魚塭地、或使光電板 逼近城鎮中心。
此外,若有大規模開發的區域,更應注意對景觀的影響,也須注意能源公
司開發前舉行的地方說明會,是否有以適當的方式通知居民,使其知道有 說明會,與居民做好溝通,讓居民完整表達意見。
政府亦應注意漁電共生案場是否確實進行養殖,避免假養殖真種電的情 況發生,使漁電共生的本意變質。政府在推動太陽光電時,應謹記漁電共 生本質仍是在養魚,不該只著重在發電,否則不僅影響臺灣養殖漁業,更 可能導致太陽光電的發展受到影響。
5. 永續議題 5-1. 垃圾減量問題 全台垃圾掩埋量體接近滿載,焚化爐處理量能不足,導致部分縣市出現越
來越多堆置的廢棄物,造成當地環境髒亂、惡臭,甚至發生火警,影響附近 居民的健康與安全。
近幾年來廢棄物數量大幅度增加,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改善的計畫量能
皆難以跟上,且因處理產業所造成的事業廢棄物焚化爐數量不多,由於事
業廢棄物需要特別處理、或需要特別的爐具焚燒,但數量不足的狀況下, 導致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的焚化爐需要代燒,排擠原有量能;加之事業廢
棄物熱值較高,將降低焚化爐處理量能,使得焚化爐實際能燃燒的垃圾量 低於設計量。
未來若產生更多的事業廢棄物,仍持續委由焚化爐代燒,來不及焚燒、待 處理堆置的垃圾將愈來愈多。因此,本會主張,應加速推動兩個面向:
第一,應盡速落實《廢棄物清理法》第32條,新設工業區或科學園區,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開發單位或管理單位應於廠區內設置事業廢棄物處理設
施,避免會排擠一般廢棄物的焚燒量能。經濟部、國科會必須加速設置,讓 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皆有辦法處理自己產生的事業廢棄物,讓焚化爐專注 在燃燒一般廢棄物,不再排擠量能。
第二,應強化源頭減量垃圾。環境部自2022年起,實施自備飲料杯折扣5 元,提升民眾自備誘因,然而,一次性餐盒一年的使用量高達80億個,回收
率僅約一成,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我們認為中央政府應擴大補助商家對 於自備環保餐盒的民眾優惠,並且加強宣導,逐步提高民眾自備環保餐盒 的意願。
5-2. 廢棄太陽光電板 台灣各地建年來建置許多太陽能發電廠,許多地區鋪上大片太陽光電板, 對於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功不可沒。
然而,太陽光電板平均使用壽命約20年,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目前國 內有4家處理廢棄太陽光電板的機構,雖目前推估足以應付未來幾年的回 收需求,但也可能是再生能源發展的隱憂。
政府應注意未來需要多少處理機構才能符合回收需求,且輔導業者提升
回收技術,將大部分廢棄物在國內處理完畢,無須運往國外處理。按推估, 自2035年起,臺灣每年將面臨至少10萬公噸廢太陽能光電板需要回收, 本會主張,應輔導合格的處理廠盡速增加量能,以趕上廢棄太陽光電板增 加的數量。
此外,政府亦應注意個別光電案場的回收情況,切勿再次出現如2018年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國家韌性建設
彰化縣被爆出魚塭旁的土地,遭人非法棄置大量廢太陽光電板,或是被棄 置在閒置農地、郊區或深山、快速道路高架橋下等的情況。
5-3. 公正轉型的氣候變遷因應對策
今(2023)年7月的極端高溫,讓我們意識到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的影響
有多劇烈。臺灣與周圍離島皆為四面環海之島嶼,又位於颱風盛行地區,暴 風雨、乾旱等天災,近年來頻繁出現,海平面上升影響沿海人口密集城市 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顯見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立法確立2050年淨零碳排,但目前僅規劃於2030年的
減碳目標為24±1%,相比於外國低上不少,遭到許多民間團體批評過於 保守消極。
本會認為,政府除應更積極設立減碳目標,也應設定階段性減碳目標,例 如以5年為一個階段,縝密規劃並確實執行每個階段的淨零碳排路徑,也
應考量未達標的情況下,各行政機關應負什麼責任,以及如何改進、加快 減碳速度;政府也應儘速規劃溫室氣體總量管制。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發布之兒童權利公約第26號一般性意見,已認定
兒童的環境權利,且臺灣已將兒童權利公約內國法化,更應積極看待氣候 變遷下對兒少此等脆弱族群的影響,縝密規劃並落實減碳目標,保障兒少 的環境權,才能保障其健康權以及生命權。
我們也認為應該將氣候訴訟入法,若行政部門不作為,人民或民間團體能 以司法手段,督促行政與立法部門正視人民的環境權利;此外,更應兼顧
公正轉型,確實與受影響產業溝通,盡最大努力減輕因應氣候變遷所作之 能源轉型對其造成之衝擊。
✸社會環境進步
青年在乎許多和自身處境、或多元價值的關切。這些 在乎或許不符合國家欣欣向榮的發展願景,或許缺乏 實 際 的 效 益,甚 至 可 以 說 在 批 判 社 會 主 流 的 價 值, 但都是貨真價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或問題。 在 本 章 中,青 民 協 列 舉 從 心 理 健 康,到 高 等 教 育、 性別、原民與體育的議題與本會倡議的解方,期望我 們可以逐漸發展,成為在乎所有人、也包容所有價值 的社會與國家。
1.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理念的落實,已經是國人的共識;自從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的無殼 蝸牛迄今,已經過了34年。在這期間,有無數的倡議者,投入到居住正義實 踐的運動中。
青民協原則上肯定近期政府所提出的居住政策,但我們也注意到,許多的
承諾有所延宕,立意良善的政策難以落實,需要更多的力道和資源的投入。 因此,我們廣泛蒐集了當前大專院校學生、與社會新鮮人的意見,並進行
「2024台灣青年關注政策議題調查」 ,提出了青年對居住最關切的三個疑 義,以及相對應的解方:
1-1. 重視社宅的品質下盡速完工更多社宅 首先,青年的居住空間、與居住地附近的公共環境,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
間。無論學生或剛出社會,離鄉背井的青年,因為工作機會、生活機能的考
量,仍然集中在大台北、台中與高雄都會區。其中,又以大台北地區與台中 的租屋環境,亟欲改善。
也因此,盡速在主要都會區興建社會住宅,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政策,我 們鼓勵並樂見候選人持續落實相關政策。
然而,除了盡速落實直接興建的社宅外,我們也期望看到,社宅有更多元 的戶型、更合理的租金,才能滿足不同需求的青年使用;也應該要更加重 視社宅興建的品質,特別是監工、社宅設計時,就應該特別予以注意。
社宅不應該僅停留在完工那一瞬間,也不要讓社宅淪為衝數字的建設,政 府應該要從生活機能、學區和通勤,以及營造品質、居住品質與後續營運 中一併考量,才是能真正可以提供給青年的家。
此外,包含大學宿舍的改建與新建,也應該納入提供青年住宿的思考。當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前大學宿舍的興建仍停留在50年前軍隊管教的思維,將大學生當作軍人
管理,缺乏住宿品質及隱私權,更難以有自我學習和與他人交流的空間, 應盡速改善。
1-2. 租屋市場的透明化應為首務且迫在眉睫的政策 青年的租屋市場,仍然充滿黑數與挑戰,這肇因於許多歷史和房地產政策 的因素。但截至目前為止,仍難以看到政府在租屋市場透明化的努力、以 及所達成的成果;我們很難想像,在當前的台灣,逃漏稅仍如此明顯的出 現在租屋市場中,這不僅造成租稅的不公平、也是當前居住的一大問題。
另外,由於房租未能透過報稅的機制被普遍衡量,不僅國家的整體稅收受
到影響;在近期的多份研究中,也指出這會讓CPI的估計被嚴重低估,使國 家的經濟政策估算也受到衝擊。
租屋市場的不透明,也讓租屋補貼根本難以落實,租客的戶籍遷入、報稅 抵扣等也非常困難;雖然,在2023年的9月,租金補貼申請戶數已達44.25
萬餘戶,政府的努力仍值得肯定;然而,治標不治本的作法,讓許多的年輕 人租客,實際上根本不敢申請。
在當前房東與房客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租屋市場的透明化仍是推行任 何租金補貼、包租代管政策的同時,應同步推動的改革。透過公益出租人
的方式吸引房東報稅,也僅應為暫時的方式,自住的稅率本就應比出租低, 不該反其道而行。
我們主張,政府應直接針對租屋黑數大刀闊斧的改革,透過設置專案的辦 公室或小組作為宣示,政策應包含比照股利所得分離課稅,將房租收入同 樣視為資本利得,通過租賃與所得稅分離課稅、並透過設定一申報的時間 點,做為區隔。
之後,應逐漸加大稽查力道與罰則,從當前的查少罰少,於財政部或補助
各地方稅捐單位增設人力、和修改法規,先往查少罰多,最終到查多罰多
的狀況;加上配合透過租屋網頁、房仲業實體店面等稽查,輔以檢舉獎金, 全面使租屋市場透明化。
租屋市場的透明化,不僅使各項經濟指標計算更加合理,也讓倡議團體、 執政者有合理的基礎可以討論房屋政策,以房市來說,合理穩定的租屋市
場也可以降低購房的剛性需求,才真的能從需求面降低青年直接「越級打 怪」的購房需要、為房市降溫提供更多因素。
1-3. 維持房市穩健合理的價格
在當前台灣的文化中,絕大多數的人都仍有購屋的需求。我們相信,在社
會住宅與租屋市場供給穩定且品質能確保的狀況下,購屋的需求會減少, 但仍應僅是會將購屋需求往後延。
這世代的青年族群已經面臨到家庭原子化,小家庭或多元型態的家庭成 為主要的家庭型態,對於購屋這件事,絕大多數都是往小坪數、僅供自住
的方向去發展。也因此,在時間較長的未來,對於房屋的剛性需求,應為緩 慢下降。
在這樣的未來情境下,我們呼籲候選人應該以更務實的態度去支持青年 購屋的需求,並從穩健房市、杜絕炒作的方向去持續調控房市。
在 房 市 部 份,我 們 肯 認 中 央 銀 行、財 政 部 等 單 位 當 前 針 對 房 市 炒 作 的 努 力;然而,對於政府當前推行的房屋稅2.0改革,我們仍主張,應正名為空
屋稅,並比照加拿大等國,採取自證非空屋的方式,否則應將三棟或一定 棟數以上的房屋,稅率調整為5至10倍以上,方能有效杜絕囤房及投機。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2.勞動環境 自 嘲 社 畜、比 晚 下 班、好 想 離 職,許 多 熱 門 的 貼 圖、青 年 私 下 的 談 話 或 調 侃,都和勞動分不開關係。除了少數的自雇者和創業家,絕大多數的青年 仍是以部分工時(打工仔) 、或全時受雇勞工為主要勞動型態。
2-1. 降低工時與提振實質薪資
以 客 觀 數 據 分 析,台 灣 確 實 是 極 高 工 時 的 國 家,工 時 位 居 世 界 第 四 高; 然而,若更細緻的區分,全時勞工每週經常工時,僅略低於日韓,但仍相較 OECD國家高出許多,且相關統計時常忽略下班或休假時,被通訊軟體打 斷、抽出時間處理個10至40分鐘不等的「非自願遠距通訊加班」 。
在實質收入上,主計總處公布2023年前七個月,全體受僱員工的總薪資 成長率為1.57%,扣除物價因素之後變成-0.67%,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 第一次出現實質總薪資成長為負的情況。
另 一 份 人 力 銀 行 的 統 計 數 據 則 指 出,2 0 2 3 年 6 3 個 產 業 平 均 月 薪 4 4 7 2 4 元,較2022年增加2.6%,但以今年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比去年同 期上漲2.5%,幾乎追平同期薪資漲幅。
青民協的「2024台灣青年關注政策議題調查」中也指出,絕大多數的青年 工作者都將工時與工資視為最主要的勞動問題,並迫切看到候選人提出 有效的對策。
在降低工時與提高工資部分,青民協重申2020年白皮書的立場,當代已
有諸多經濟學及社會學之研究或報告指出,調整薪資、帶動消費是已開發 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鼓勵政府持續引領經濟發展、但
也要分配經濟成果的果實給基層勞工,方能以「消費帶動成長」 ,也能減緩 貧富差距、促成更和諧安康之社會。
按政府統計,臺灣目前在領基本工資的勞工,仍有超過一百六十萬人,對
這些勞工及家庭來說,調整仍不無小補。除此之外,政府先前所提出之「加
薪抵稅」 ,鑒於台灣當前仍有超過80%勞工受雇於佔全體產業98%佔比的 中小企業,成效並不大,應將提振實質薪資之政策,結合產業政策思考。
我們也主張,應在政府財政紀律維持下,持續調整軍公教薪資,軍公教薪
資若相較基本工資與CPI的調整,幅度仍然非常低,已經有多份研究指出, 軍公教薪資的調整與消費、民間加薪有正相關,除了基本工資外,政府也 應持續穩健調整軍公教的薪資,以促進整體社會的消費和景氣。
此外,現今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及南韓等國均已有最低工資專法,對適
用對象、調整方式及審議組織運作等清楚規範,並定期檢視及調整其最低 工資水準。我們也主張將最低工資規範立法,透過法制明確區分權責,將
審議機制透明化、常態化,可避免決策爭議,另以罰則強化規範之落實、形 塑更健全對等的勞資關係。
事實上,降低工時也與實質薪資的停滯有關,除了追求理念或責任制工作 外,正是因為青年賺不到足以過上生活的薪資,才甘願透過延長工時的方 式賺取薪資。
我們主張,除了政府應擴大勞動檢查、提高罰則,具體落實勞基法工時外, 也應持續透過各種指引或罰則,禁止雇主於法定工時外透過通訊軟體或 任何指示,促使勞工非自願加班或處理工作事務。
此外,在當前世界各國開始陸續推行周休三日、或周工時減少至35小時的
此刻,我們也應該省思進一步從制度上,減少工時的可能性。政府應選擇 公務機關或特定產業,優先試辦周休三日或周工時35小時制度,並在持續 研議後,進一步將此政策推行至全國。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2-2. 因為人口結構改變,應針對勞保勞退改革 當前勞退制度相較勞工保險,已有明顯變革;然而,在人口結構持續變革
下,過去熟悉的「多數人繳比較少、養少數人領比較多」的社會保險邏輯, 恐在未來10至20年逐漸不適用。
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相關的擔憂和疑義,也出現在相對應的報導上,從 2000至2009年,相關新聞資料庫在「勞保破產」的關鍵字為0筆;從2010 至 2 0 1 9 十 年 間,共 有 3 4 3 筆,但 2 0 2 0 至 2 0 2 3 年 1 0 月 本 政 策 白 皮 書 撰 稿 時,不到四年就有262筆報導。
青年世代也有同等的擔憂,當勞保勞退破產的憂慮不斷提升,青年也可能 會擔心當前繳的提撥,在未來不一定能獲得同等的回報。也因此,青民協
主張,候選人皆應負責任針對勞保勞退制度的改革,除了持續增加政府提
撥,或是提出「多繳、少領、延後退」的方案外,更應該針對投保人數、勞保 退基金收益多元來源等面向,增加世代對話,提出相對應的新時代解方。
我們同時主張,應將勞保勞退基金作為超過十年的以上的投資、而非著重
短期收益的投資組合作為投資判斷,以便進一步提高勞退基金等國家社
會 保 險 基 金 之 收 益,也 能 增 加 受 雇 勞 工 提 高 個 人 提 撥、參 與 社 會 保 險 之 誘因。
2-3. 職場性別友善與勞動不法侵害預防 在今年,MeToo浪潮席捲台灣各界,青年同樣關注職場的性別平等問題, 以及最近興起的勞動不法侵害預防。
對於當前的性平三法修正,我們給予肯定,但青年更關注的是之後的落實。
有鑑於台灣仍有非常大比例的企業,難以有落實性別工作平等法的量能, 政府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配套,去輔導學校或企業落實性平三法的精神, 仍期待候選人說明清楚。
青民協仍主張2020年白皮書之立場,強調同工不同酬與職場性別的落差, 包含升遷速度仍低於男性、在本土企業中董事會及中高階主管的男女比, 仍有顯著落差等事實,不僅會降低女性勞動的效率,更會讓女性在婚配或
生育時,有更多考量,並不利於當前鼓勵生育、降低少子女化之政策目標。 我們主張,勞動部與經濟部,除應投注更多經費在性平檢查、性平講師巡
迴演講外,也應將講課,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現,諸如換位思考的體驗課程、 或是將性平的客觀指標,納入經濟部核發補助金或政府的抵稅、獎勵或津 貼的規劃中,進一步激發企業改善職場的性別環境。
我們也主張,面對所謂的「慣老闆」或惡上司、職場霸凌等行為,勞動部等
主管機關,應有更多具體作為,或建立專線、組成巡迴台灣各地的公務律
師團,協助青年勞工更有效的因應職場不法侵害,也降低青年勞工的離職 率,促成更友善團結的職場、亦能增加工作效率。
3.少子女化 綜合各項數據指出,台灣已經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或至少前三低的國 家,僅1.08至1.1%;按推估,2023年的全年出生人口僅約13萬人,遠低於 八年前(2015)的21.3萬人。
少子女化預算已經年年升高,而各縣市政府也在加碼,積極針對公托、公
幼等設施做出努力;近期,政府亦推出高中職免學費與私立大專減免學費 政策,也包含學貸的精進方案。
但相較於政府高度重視這個議題,以及所做的努力、投入的資源,自然出 生率仍相當低迷。青民協認為,東亞國家長期透過高工時、鼓吹勤奮勞動
文化,換取用極短的時間,在沒有天然資源的狀況下提振總體國家發展, 是東亞各國出生率本就相較低迷的遠因之一。
同時,青民協仍主張,已開發國家隨著女性教育和勞動參與提升,本就不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會像開發中國家一樣,透過自我剝削的方式,面對生育所帶來的「母職懲
罰」 。由於大多數青年已經將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許多,對於職場的展望, 確實會讓生育的動機降低。
我們也認為,人口統計學概念上的「出生率2%」 ,不應該成為所謂的國安
危機,我們更反對將整體政經結構和歷史因素所造成的環境壓力,轉嫁給 當前的青年世代承受。我們建議,候選人和所有主政者,應該要思考一個
無法逆轉少子女化、人口自然減少的未來,並預先為這個社會,提出包含 勞動環境、社會保險、國防安全等的準備。
青民協仍重申2020年白皮書之主張,我們認為少子女化最主要的解方是
降低高工時,過高的工時與建立家庭、發生性行為,以及育兒的時間等因 素,都有極高的關聯。在合理的薪酬調整下根本的降低工時,才能有效提 振生育率。
再者,青民協的主張是加強友善的職場育兒環境,青年們認為,在孩子出
生後的配套,不是不重要,但成效已達上限。僅有極少數的家庭或伴侶,會 因為生育津貼,計畫生育後代。
友善的職場環境,首重應包含更多的育嬰假與托育假,當前台灣的育嬰假 和托育假,不僅在OECD國家排名倒數,也高度落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國。我們主張,進一步提高相關的假別,並提高公托、公幼的投資,也鼓勵 或補助企業設置友善的親職職場環境,對於生育率也有幫助。
另外,台灣社會仍將婚、育行為結合對待,導致非婚生子女不僅在社會中
蒙受汙名,也不利於當前青年的伴侶關係發展。候選人應思考婚育的分離
,包含給予伴侶關係的認定、非婚生子女的同等法律權益,以及女性凍卵
的補助。此外,女性凍卵的取出權利和選擇,也應交還給女性,並進一步研 議比照以色列之試管嬰兒全額補助、單身女性的懷孕權利等議題。
4.交通改革 在臺灣,每年有約三千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從2008年有統計的3474人 到2022年的3064人,14年過去了,但事故中死亡的人數並沒有明顯的減
少,憾 事 仍 然 持 續 發 生。以 日 本 為 例,去 年 日 本 的 交 通 事 故 死 亡 人 數 為 2610人,但人口總數是臺灣的五倍。
交通是人人的生活所需,無人能避免。因此, 「交通安全」的改善是政府必
須積極重視的課題;透過青民協所做的問卷調查,有近40%的關注交通安 全,僅次於教育。然而在尋找統計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臺灣對於各個
年齡層在交通事故中的死傷狀況統計不夠細緻,導致我們無法進一步分
析現行交通狀況中,對那些年齡層的族群來說不友善,而做出相應的措施。 本會主張,應透過公共運輸的強化、教育和法制的調整,強化交通改革。
4-1. 普及公共運輸
公共運輸的建設往往是候選人重要的政見。就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的公
共運輸使用比例呈現整體下滑,利用率降低;且城市間的差距極為明顯, 除臺北都會區外,其他縣市的公共運輸皆不到10%。
民眾在選擇公共運輸前,會與私家車輛比較「成本」 、 「效率」等,但當「可及 性」尚未被滿足前,民眾也只有私人載具之選擇一途。
興建普及可利用的公共運輸系統,確實為提升公共運輸效率的一途,目前 各大城市也都有相關計畫,無論興建中或計劃中;然而,提升公共運輸效
率的方式,不該僅仰賴不斷的興建捷運及輕軌。雖然軌道運輸的建設,確 實會有亮眼的政績,但並非改善交通的萬靈丹。
我們呼籲,政府應審慎評估,綜合分析最適之政策,不應著眼於短期的政
治利益,犧牲人民的交通的選擇。提升公共運輸品質、效率;現有的台鐵捷 運化、捷運直達車等,都應列入評估,以提升公共運輸效率及可及性,滿足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民眾日常兩點一線通學、通勤所需。而遠期目標也應使公共運輸便於民眾 出遊、服務國際旅客抵達臺灣各個景點。
透過普及公共運輸,路上的私家車輛比例減少,可以大幅度的改善塞車、 交 通 亂 象 的 產 生;同 時,達 到 教 育、社 會 參 與 及 就 業 機 會、地 區 發 展 的 平 等,交通不應是追求發展理想的障礙。
4-2. 落實現代交通教育
交通,是生活在現代社會必經的行為。因此,交通教育並非侷限於坐上駕
駛座前的駕訓班。青民協主張,交通知識應成為國民生活基本技能,必須 依年齡層給予漸進式的交通知識,包含作為行人的標線、號誌辨識,到成 為一位駕駛者所應備有之用路知識。
當我們要談交通教育,就應該在正確知識上討論。目前臺灣並未有一標準 化教材教導用路知識,而「十次車禍九次快」 、 「機車應靠右行駛」等觀念早
已過時,且有許多國內外研究證實。政府應協同民間交通團體共同討論制 定標準化教材,給予正確交通教育;也應透過教育導正多年來宣導的錯誤 觀念。
另外,臺灣的駕訓制度並未能真實反應實際路況,許多用路人考過駕照,
卻遲遲不敢駕車上路即是一例。駕訓內容也未包含行駛高速公路、圓環、 巷弄等;駕訓內容多著重在「如何開車」而缺乏「如用用路」 、 「與其他用路 人戶動」及其他安駕內容。
當前我國的駕訓班經常以「高通過率」 、 「保證班」的字眼吸引民眾報考,駕
訓、考照制度在第一步就喪失了淘汰不適任駕駛的功能;而駕照終身免換 發及鬆散的計點制度,導致不適任駕駛無法被篩選。青民協認為應改良駕 訓制度,並重新檢討記點制度。
4-3. 交通法規的改革 立法規範的重要性在於有明確的依據,行政機關至少需消極達成法規要
求。當 前 台 灣 普 遍 的 狀 況 是,一 條 路 上 有 幾 個 路 口,就 有 幾 種 路 口 設 計、 前後標線不一致,且常因地方民意壓力而調整,就是缺乏法規規範的現象 之一。
當一條路的各個路段分屬不同單位,又無可依循之法規, 「因地制宜」的結 過就是駕駛人在經過時,需要額外使用更多注意力辨識、尋找標誌及號誌 的位置及內容,造成駕駛人忽略最重要的路況。
青民協認為,各項交通號誌、標線、標誌的設置需要簡化及標準化,需要立 法規範;且立法內容必須依據交通科學、諮詢專家與民間交通團體駕駛人 的注意力應集中在路況,而非耗費在尋找標誌、辨識標線、注意儀表板的 時速。
5.地方創生 據 內 政 部 統 計 2 0 2 0 年 底 我 國 戶 籍 登 記 人 口 數,6 都 總 人 口 占 全 國 近 7 成
(69.45%) ,其中新竹因科技產業發展成為人口移入之冠,相比之下嘉義、 南 投、屏 東、雲 林 及 東 部 地 區 等 則 皆 人 口 外 移 之 地。國 發 會 曾 指 出,國 內
368個鄉鎮區中,有134地恐面臨消滅危機,其中幾乎都集中在中南部與
東部,土地面積佔全國66.5%,人口數卻僅11.6%;顯示城鄉間因產業發 展、資源落差等因素產生極度不均衡的狀態。
然而,現階段政策有回流人口統計資料不明、跨單位資源整合不易等問題; 地方創生團隊則面對到資金或人才不足、計畫行政作業繁複、受KPI要求 必須發展商業模式、難吸引企業投資等困境。
本會建議,首先應推動地方創生法或相關條例,透過法制化使國發會作為 中央權責機關,領導與加強各部會資源的整合,支持各地方政府設立專責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社會環境進步
單位,負責人口統計、因地制宜統籌及提供資源,與民間共同推動地方創
生 事 務;其 次,政 府 在 扶 持 新 創 生 團 隊 時 不 應 只 重 視 其 商 業 模 式 或 產 品
(output) ,而須更多重視其為地方帶來的長期影響(outcome) ,減少過
於量化的KPI;最後,應鼓勵各級學校課程融入地方教育,以建立地方自
信與歸屬感、同時培育未來地方人才,也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CSR) , 積極與地方產業合作或投入相關人才協助創生團隊發展,促使其發展出 永續經營模式而不須長期依靠政府金援。
在城鄉資源落差面向,現今高齡化社會發展下,醫療資源是許多地區亟需
的基礎建設。然而偏鄉及離島地區醫療機構數量約僅占全國6%,部分鄉 鎮還只有診所而無醫院,每位醫師平均照顧人口數超過6000人,甚至存 在「無醫鄉」之情形。
衛福部也曾統計全台374家衛生所中,無醫師服務的間數在近十年從38
間增至71間,其中介於都會區與山地離島間的地區如苗栗、雲林等地最為
缺乏。再進一步看較高層級的醫療機構,全國50個次醫療區域中竹東、恆 春鎮與花東等7區無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連江、金門、澎湖與南投等4縣 市無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全東部地區僅有三間,顯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 極度不均。
本會建議,在基層醫療面向可放寬衛生所聘請非公費醫師或由鄰近醫院
支援人力,並提高工作津貼或保障薪資作為誘因;長期則須檢討公費醫師 制度,不應一味延長服務年限或提高獎金,而須提升偏鄉醫療設備、提供 足夠訓練機會,以提高醫師留任率。
此外,應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中的遠距醫療與照護,補足偏鄉醫療量能不足 之問題,而衛服部今年預計通過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案》也須留意 相關配套措施,如確保資通訊設備穩定與可近性、推廣民眾使用、保障隱 私與資安、放寬《醫師法》11條醫師親自診察義務、建立完善送藥到府服務
等。較高層級醫療面向應視地方地理位置、人口需求建立急診醫療救護站,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國家韌性建設
以及提升次醫療區醫院設備、加強地區醫學中心人力支援,以增強偏鄉重 症的應對能力。
許多偏鄉的青年在地生活長大,後為追求更好的資源與生活機能而到外 地求學、工作甚至定居,與家鄉的連結逐漸淡薄;雖然人口往大都市集中 是自然會發生的現象,但可能造成偏鄉地區沒落消失、生活品質下降,並
不 利 於 多 元 城 鄉 樣 貌 與 產 業 發 展,推 動 地 方 創 生 有 其 必 要 性。不 過 我 們 也要呼籲:地方創生不是青年的專利,也不該成為我們的義務或負擔,期 待 政 府 能 扮 演 提 供 地 方 充 足 資 源、完 善 基 本 生 活 機 能(如 教 育、醫 療)的
角色,以吸引少年留駐、壯年回鄉、老年安養,共同找出地方特色與定位, 參與及推動地方產業,以達到真正的城鄉均衡。
✸關注青年在乎
青年在乎許多和自身處境、或多元價值的關切。這些 在乎或許不符合國家欣欣向榮的發展願景,或許缺乏 實 際 的 效 益,甚 至 可 以 說 在 批 判 社 會 主 流 的 價 值, 但都是貨真價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或問題。 在本章中,青民協列舉從心理健康,到高等教育、性別、 原民與體育的議題與本會倡議的解方,期望我們可以 逐漸發展,成為在乎所有人、也包容所有價值的社會 與國家。
1.心理健康 2021年,韓國的自殺率為每十萬人有26人自殺,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國家中最高的,而我國在2022年自殺死亡人數為3787人,自殺
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有16.2人自殺。近年來,我國15-29歲自殺死亡率自 2014年起逐年上升,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自2014年到2022年,25-29 歲增加53%、20-24 歲增加90%、15-19歲增加137%。
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也提及,我國青少年
族群面臨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等而導致心理不健康之結構性議題, 可能造成自殺率的提升以及其他心理健康狀況,因而建議發展心理健康 相關政策,以因應其心理健康問題。
青民協長期關注青年族群的心理健康狀態,然而,我國對於青年的心理健 康政策依然有可增進之處,且污名化依然存在於我國的社會環境中以致 於出現了對心理健康相關的誤解,更甚者有需求之國人不敢求助於專業 人員。
對此,我們根據2024台灣青年關注政策議題調查,提出了兩大青年對心 理健康的關注面向以及相對應的政策建議。
1-1. 改善心輔資源困境
當前大專院校仍有諮商師數量不足,等待諮商時間過長;且高中以下三級 輔導難落實。
近些年來,大專院校學生諮商需求節節上升,然資源卻沒有與時俱進,造
成供不應求之現象。學生頻頻抱怨諮商等待時間過長又或是學校缺乏諮 商空間,這種種跡象都顯現出大專院校心輔資源困境之問題。對此,青民 協建議修改學生輔導法,擴充諮商人力,降低師生比1:1200,以因應目前 的諮商需求,提升輔導量能。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青民協亦呼籲,除修改學生輔導法外,應建立其他照顧學生心理健康之配 合制度,落實一級輔導之概念。如於大專院校全面落實心理健康假,讓學 生在有需要時,能無後顧之憂的停下腳步,得到喘息的機會,補充能量並 迎向接下來的生活,並且提升學生情緒覺察或自我覺察之能力。
根據青民協統計,現行全國共計20所大專院校實行心理健康假,其中對於
具體請假規範、請假天數、關懷方式等在制度上設計不一。對此,青民協建 議中央政府可研擬心理健康假建立機制供各大專院校作為參考,也可推 動相關誘導性政策讓大專院校全面推動心理健康假。
而在高中職部分,學生輔導法提及: 「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 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三級輔導。」然而,現今的三級輔 導卻未能被安然落實,協助進行處遇性輔導之各地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仍為任務型組織編制,其人員流動率高造成人員的穩定性與專業性具有 落差,進而影響人員的留任意願、中心業務發展之延續性。
青民協對此認為因將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制度明確化,使其能發揮
穩定的量能,以因應學生的需求,並落實三級輔導之概念。本會亦認為,除 在大專院校全面建立心理健康假制度外,高中以下學校也需對其制度有
所研擬,期許中央政府能針對高中以下學校規劃心理健康假,讓學生們也 能有喘息之機會。
1-2. 改善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 心理健康輔導議題近些年來備受關注,然而大眾對於心理疾病以及相關 衛教觀念知之甚少,進而導致「污名化」的產生。
「你去輔導室一定是你有問題」 、 「想開一點就好了啊,幹嘛去看醫生」 ,這 些都是我們常在生活中碰到的心理健康污名化之狀況,污名化進而導致 有需求者不敢求助於專業人士,也可能導致社會大眾不知道如何與其互動。
本會認為,應提升國人對於心理健康相關之衛教知識觀念,於教育中納入 自我情緒覺察能力之課程,提升國人對於自我心理健康狀態的認識。
另外,本會亦主張,中央政府應建立長期之心理健康政策綱領,全面提升 國人對於心理健康之認識,也關注國人心理健康之狀況。
此外,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之數據,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預計
在112年總服務數可以高達2萬2,341人。對此,我們認為該支持方案可常 態性提供,該方案可以提升輔導資源的可近性,降低經濟上的門檻,讓年
輕族群願意使用心理健康之資源,當越多人切身體會過心理輔導資源後, 對其會有更多的認識,因而降低污名化之狀況。
2.教育議題(雙語教育、大學入學名額) 2-1. 正視雙語教育推行的困難,應盡速修正檢討 在2018年底,政府頒布2030雙語政策,目標為「厚植國人英語力」與「提 升國家競爭力」 。
該政策看似打造出一個美好的前景,教育現場則是推行困難,面對108課
綱的雙重夾擊之下,以及國家語言法納入必修課程,造成學校端排課困難, 也造成教師端負擔重,教師認為學生尚未鞏固好學科基礎知識,卻要以英 語來教學科目,引起反彈。
英語納入課程的演變,自2001年小學教育開始納入英語課程,時隔約20 年頒布2030雙語政策;英語在台灣,成為國中會考、大學學測的考科,也 成為在工作求職上設定一定門檻及加分項目。
然而,當前教師在大學時,並無接受雙語課程的訓練,如需參與各縣市所
舉辦的雙語教師甄試,則需要花大量時間進修、取得英文能力證照,方能 參與考試,而往往教師甄試,皆會報名人數低於錄取人數的狀況,而有了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從缺、不足額錄取的現象發生。 本會主張,雙語教育應循序漸進的推動,學習一個語言的關鍵期在於小學, 而現行課綱所制定之英文課程,年段為小學三年級;此外,在進入小學之
前,雙語幼兒園已成為家長的熱門選項。然而,在幼兒園銜接小學一、二年 級時,英語課程在現行課綱並無編定,導致家長需要尋求坊間補習班,來 增進學童的英語能力。
因此,我們認為在下一波課綱的編排制定,可以從各個階段的英語學習節
數、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更向下扎根讓小一學生能夠學習英文。不過,也需 注意其他學科進行平衡,不應為了推行雙語政策,反而犧牲其他學科且忽 視重要性。
此外,在偏遠地區與經濟弱勢孩童,不要產生更大的學力落差;在2022年
審計部報告中,半數經濟弱勢孩童,在英文會考中能力為「待加強C」達成 53%,相較一般學生高於兩倍之多,間接地反映出學力落差等問題。
在推行雙語教育之下,經濟弱勢、偏遠地區孩童,如何有效地鞏固孩童之
基礎英文能力,是政府在推行政策上,更需要明訂具體步驟、內容,讓這類 型孩童的英語能力不要在與一般及都市孩童產生更大的學力落差。
本會遺憾的發現,現行的雙語策規劃操之過急,造成教育現場難以負荷, 學生、教師反彈大,因此我們認為必須重新擬定雙語政策推行的目標,並
讓各校有足夠的空間、時間推行,才能夠一磚一瓦的打造屬於台灣的雙語 教育。
2-2. 大學招生亟欲改善 近年來,因少子女化關係,大學招生名額成為公私立大學必須去面對的課 題,一旦到了招生季,各大學將會展開一連串的招生廣告及行動,延攬學 生就讀該校,並拯救招生缺額的問題。
本會發現,在少子女化的衝擊之下,近幾年有多所大學,因財務問題、註冊 率低,造成多所大學倒閉。我們也發現,109學年度到112學年度,招生名
額不減反增,在111學年度分科考試招生缺額數高達約一萬五千,衝擊不
少傳統私立大學,且國立大學也有招生缺額的現象發生,尤其外文、管理、 教育等科系為主要缺額。
面對少子女化的問題,大學科系的招生人數必須有效控管。公、私立大學
的招生狀況密切相關,各校註冊率為主要衡量大學是否可以繼續存活之
依據,而相同地理位置之大學有可行性的整併;政府必須輔導大學端整併、 裁撤科系,以利有發展性的大學可以繼續存活。
3.性別議題 2021年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函頒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中提及,性別平等
是基本權利,每個人都平等享有一切經濟、社會、文化、公民和政治權利; 而近年女性權益及擁有的資源雖然有所提升,但女性發展仍會受到傳統 性別角色、性別分工及歧視的限制及阻礙,權利尚未達到實質平等,如在
決策及經濟參與上不足、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承擔家庭主要照顧責任等; 仍待政府積極介入,有效改善。
3-1. 提升女性參與公共事務 以決策參與而言,我國雖已有女性國家元首,但底下44位內閣政務首長中
卻只有7位女性,作為首都的臺北市小內閣32位首長中也僅有5位女性; 委任職等中的女性事務官為56%、薦任職等為58.9%、最高階的簡任職等
卻降為39.1%,都顯示在決策領域中男性仍多居高位,女性升遷的路途則 經常遭遇阻礙。
而民意代表雖有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存在,使現今地方議員女性比例已超 過三成、國會立委超過四成,前次地方選舉也僅有4位女性係因保障名額 當選,但實際上應選名額不足四人的小選區卻仍缺少女性的身影。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此外,2021年我國公開發行公司的女性董事僅占14.86%,男女性平均薪 資差距為15.8%,女性須較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與其同酬,也顯示在私部 門領域中同樣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狀況。
青民協認為,中央內閣及地方首長小內閣中任一性別比應不低於三分之 一,未 來 也 應 建 立 女 性 人 才 庫,在 內 閣 選 任 達 到 真 正 的「不 分 性 別、用 人 唯才」 。
其次,應提升事務官中薦任升簡任女性之受訓比例、消除女性升遷障礙, 以改變男性主導的組織文化;同時提升托育的數量與品質,育嬰留職停薪 以所得而非投保金額計算,增加男性使用育嬰假誘因,也減低女性因婚育 家庭而造成職業中斷、升遷延後的影響。
針對民意代表,應修改《地方制度法》第33條將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更改為 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保障不同性別的參政機會、並促進政治競爭;政 黨 中 央 決 策 者(中 常、中 執、中 評 委 與 中 央 委 員 等)任 一 性 別 比 應 不 低 於 1/3,內規也應修法投入一定比例補助金用於培育、鼓勵女性或弱勢背景 人才參政,降低派系與家族政治影響力。
此外,國公營事業及財團法人董監事會、社團法人理監事會、上市公司董 事會應向歐盟規範看齊,任一性別比不低於1/3,以提升決策多元性與績 效;勞動部應致力推動薪資透明化以弭平不同性別的薪資差距。
對於青年而言,提升公共事務參與各面向的女性比例,能提供年輕女性更 多生涯路徑(career paths)選擇,增加其政治參與的歷練,或是作為角色 楷模(role model)讓女性明白自己也能夠成為決策或領導者:若女性青
年政務官增加,在制定、推動政策上能更反映女性權益及青年世代的聲音。 女性青年高階事務官增加能加強女性決策影響力;女性青年從事民代或 黨職能擴大政治視野、累積政治人脈、提高政治聲量,成為未來政治生涯
發展的利基。現今有許多對於公共事務參與及服務有高度熱忱的女性及 年輕人,但受限於資源或無形的制度門檻而被排除在外,若能有效推動或
改變相關政策制度,對於社會整體而言,能促進平等參政權,讓更多元的 聲音被聽見、被討論,符合民主治理的精神。
3-2. 促進多元性別平等持續深化
同性婚姻合法化至今已過4年,臺灣更因此被譽為「亞洲性別人權燈塔」 , 我們期待社會對於多元性別者有更多接納與理解,但實際上其權益、處境 仍有進步與改善空間,如今年四月有議員質詢稱同性婚姻1年幾百對「很
恐怖」間接導致少子女化,或是桃園發生同志伴侶因親密舉動遭致的濺血 事件。
2022 年行政院委託彩虹平權大平台辦理我國多元性別(LGBTI)者生活狀況
調查,有48%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發生因多元性別身分而被歧視或感 到不舒服的經驗,29%發生在工作中、26%在同儕團體中。
當遭遇到類似的社會排除經驗時,將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造成負面
影響,其中,校園環境裡更經常發生「隱藏或假裝自己不是多元性別者」 、
「聽過或見過同學因為被認為是多元性別者,而遭受不友善言語或惡意行 為」的狀況,更有42%受訪者表示國小至高中期間,學校並無針對多元性 別議題進行教學。
在職場環境裡,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今年發布的同志職場處境調查中, 受訪者表示擔心在職場出櫃會「影響人際關係(41.6%)」 、 「影響工作升遷
或職涯發展(33.9%)」 、 「遭到同事或主管刻意刁難(31.7%)」 、 「遭受職
場霸凌(28.9%)」 ,所屬企業更僅有14.9%有提出性別友善的明確政策, 13.3%提供相關教育訓練,12.9%提供性別友善廁所,仍有50.8%受訪者
的職場沒有性別友善的措施或表達過同志友善的意見,顯示現今社會的 性別意識雖較以往開放及進步,但離真正的多元性別平等仍有段距離。
青民協認為,學習與工作是多數人人生重要的必經階段,因此多元性別平
等勢必要在學校和職場環境中落實。我們應致力於營造多元友善的校園, 除了課綱須加強多元性別教育,教育部也應督促各校遵從《校園性別友善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檢視其空間符合性別友善原則、以《大專校院學生
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為指引給予有需求的多元性別學生更多尊 重及協助。
政府各級機關及校園,也應加強性平會委員的相關教育、提升其性別意識 敏感度,以有效保護及協助當事人,本會建議教育部應增加培訓課程的數 量與主題的多元性。而在營造多元友善的職場上,應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等 空間,尊重不同員工的使用需求。
除了基本的性騷擾防治,也應加強多元性別意識的教育訓練,建議勞動部
效法教育部建立相關人才資料庫作為企業合作講師,且不論公私部門、規 模大小,都應建立與落實申訴管道機制,並以前述人才庫或相關NGO作為
諮詢對象;鼓勵企業建立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
融部門以及員工支持團體,廣納不同背景身分的員工、保障其福利與平等 升遷機會或給予合理差別待遇、尊重與包容不同視角的多元意見,透過實 際行動表達對多元族群的支持與協助。
多元性別者常從小就逐漸發現自己與他人間「不同」之處,在青少年至青
年時期探索與確立自身的性別認同/性傾向,或者開始進行性別轉換;與 主流順性別異性戀相比,他們更常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遭遇到諸多不友善
行為,如歧視、霸凌甚至是暴力傷害。因此在校園或是職場,對於多元性別 者的認識與理解,以及相關協助制度與措施的建立都十分重要;性別教育 更必須從學校開始持續到成人職場,傳遞正確的性別與人權觀念,以達到 真正包容、多元的社會。
4.原民權益 臺灣原住民族長期受到多重殖民政權的結構性壓迫,被迫流失了語言文 化與土地家園。然而當今民主政權依舊缺少對於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重 視,民間社會也受到史觀、政策等因素影響,普遍存在對於原住民族的各
種誤解,導致歧視和隱微歧視一再於日常生活中重演,造成原住民族的各 種傷害。
對此,我們認為政府有義務藉由積極的政策修正與長遠的教育規劃,承擔 改善原住民族群體地位的責任,並且正視原住民族群的複雜處境與文化 多元性,朝向「族群主流化」目標邁進。
4-1. 增加制度補強: 《族群平等法》制定與族群平等委員會的建立 族群歧視不僅是個人的問題,更導向制度性因素。在歧視現象層出不窮的 今日,我們迫切需要建立相應規範來保障受害者,防堵仇恨橫行。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參考性別議題的處理模式,制定《族群平等法》 ,落實
《消 除 一 切 形 式 種 族 歧 視 國 際 公 約》之「不 分 種 族、膚 色,生 而 平 等」的 核 心價值。
並以公家單位與教育機關為首,在法源依據下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 ,以 化解族群歧視及促進族群平等為目的,使得不同領域與情境下的族群矛 盾事件都能獲得討論與對話,同時提高整體社會對於族群議題的認知。
4-2. 改善教育規劃:全民原教與文化扎根
族群平等觀念要向下扎根,從教育開始:全民課綱應當增加原住民族傳統 知識與生態科學的關聯,納入更多元的原住民族歷史及文化教材,並且鼓 勵跨文化對話,藉由交流強化族平意識。相關公務、教育及醫療從事人員
也應藉由培訓增強族群文化素養,理解當代原住民各族處境,因應文化差 異所致之誤解。
在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 言及文化」的基礎上,推行本土教育。除了在課程安排上挽救母語失傳困 境,培植族語文化教師,深化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
我們也呼籲政府廣泛落實歲時祭儀假,並彈性調整假期標準與天數,如占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台灣原住民族37.3%,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來說,其族群的歲時祭儀天數從 三到六天不等,然而目前內政部頒訂的歲時祭儀假僅為一天,我們敦促政 府能夠延長歲時祭儀假,貼合各族群儀式樣態,使原住民社群得以更完整 的參與文化祭儀。
4-3. 促進文化接合:原鄉與都市原住民的矛盾困境 當代原住民族族人身處在文化傳承與現實需求的矛盾中,被要求在升學
體制、主流社群中展現文化認同,卻也需要離開部落尋求教育與工作機會。 根據2019年原民會的估計,設籍都市和生活但未設籍都市的原住民數目 已超過全體原住民的一半。
我們呼籲政府擴大原鄉警政、醫療、教育人才的公費名額,提供原鄉青年 回鄉服務管道,並提撥預算與民間企業合作,鼓勵原鄉青年返鄉創業。
確實實踐《原住民族健康法》 ,改善原鄉醫療照護不平等,導入文化醫療知 識,強化原鄉照護體系。我們也期待政府正視當代原住民族身份認同的交 織困境,協助串連原鄉與都市原住民的雙向文化交流,由法制建立和教育 推廣營造族群友善、文化共榮的社會環境。
5.體育政策 體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對外扮演外交交流的重要途徑;對內,不僅強健
國民體魄,更在國際賽事中成為國民對於國族意識投射一個重要的對象。 然而,國家在面對如此重要的體育政策,不應只培養能夠在國際舞台大放
異彩的優秀運動員,使體育署成為「奪牌署」 ,而更應該加強基層體育的推 動,在著眼培養頂尖運動員的同時,也使更多國人參與運動。
同時,我們應該關心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的教練體系,並致力於
性別平等,使體育環境更加友善。而在運動娛樂領域,政府應該提供支持, 推動體育產業的永續發展,從國家層面出發,促進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
5-1. 建構國民體育:運動社區化 相對於歐美、日本等其他運動產業發達的國家,台灣以社區為主的運動俱 樂部發展極少,大多都是將資源投注在學校的體育班系統。
我們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運動社區化,以達成國民體育的目標;也應資助 並鼓勵社區運動俱樂部的運作,擴大社區居民的體育參與,而不僅止於學 生,使運動貼近生活,也建立基層體育發展的制度,健全我國體育發展環境。
同時,我們建議政府以公家機關為首,鼓勵企業組建運動團隊,並給予適 當的獎勵,進一步使得國民更容易體育活動,將體育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5-2. 創造友善體育環境:教練制度改善
相較於他國的運動體系擁有完整分立的訓練、輔導及醫療系統,反觀我國 則多是教練一肩扛起技術指導和心理輔導,可見教練之於我國體育人才 培訓的重要性。然而,現行的教練考照制度卻時常流於形式化,缺乏管理
監督系統,而各專項體協又多僅安排內部人員擔任講師,使得課程內容參
差不齊、缺乏多元性。因此本會呼籲體育署,應重新制定教練考照規範,並 納入運動員心理健康以及性別平等相關課程,藉此提高教練專業度,奠定 臺灣體育環境的基石。
5-3. 重視運動員心理健康與職涯發展 運動賽場作為陽剛競爭的場域,懦弱多是不被允許的,使得我們容易忽略
運動員心理健康,進而壓縮了選手的完整發揮。這不僅發生在頂尖運動員 身上,而是普遍發生在各個運動場景中。在青民協的問卷中,有超過55%
的青年認為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急需關切。然而,目前只有頂尖運動員(如
職業運動員或左訓的選手)能夠享有運動心理師服務,我們建議體育署參 考物理治療師和運動防護員的制度,將運動心理師納入國體法,健全法律 規範,保障運動員心理健康,在成為運動員之前,應先當作為人尊重。
2024 青年政策白皮書 ✸關注青年在乎
我國目前大多數運動員都是學生,僅有少數能成為頂尖全職運動員,我們 認為政府可以協助制定更具體的職業生涯輔導規劃,為運動員提供更多 的職業選擇,使他們在運動生涯結束後能夠順利轉型;另外,我們也呼籲
政府加強對學生運動員的課輔機制,確保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兩方 面都能夠得到支持和發展。
同時,我們也認為需要改變社會對於運動員的刻板印象,不應該僅視運動 員為「會打球的人」或「會教體育的人」 。在整個體育產業中,還有許多非運
動員之體育產業從事人員,體育產業或體育行政方面的從業人員不應該 僅限於具有體育背景的個人,政府應該進一步擴大對於體育產業的認識 及關注,尊重並扶持每一位在體育領域貢獻的人。
✸誌謝 本白皮書的完成,歷經多次諮詢、討論,本會要特別感謝以下個人或團體 的協助(依訪談、諮詢或參考出版物先後時間排列) : 立法委員王婉諭
立法委員洪申翰辦公室
謝子涵(臺中市立委參選人)
Savungaz Valincinan(山地原住民立委參選人) 洪聰敏(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焦佳弘副秘書長(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副秘書長)
柯書林(臨床心理師,製播心理自聊師podcast) 方惠生(彰化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覃玉蓉(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彭治鏐(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呂冠輝(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 Talo'an no Faloco'心的工寮 雲林100種生活團隊 機車路權促進會
另本會亦舉辦多場青年座談會,針對本會發起、超過千人填答之「2024台 灣青年關注政策議題調查」之問卷結論,有關青年在乎之議題持續討論交 流,本會亦感謝填寫和與會的全體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