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ories.isu.pub/54220432/images/11_original_file_I0.jpg?width=720&height=400&orient=1&quality=85%2C50)
1 minute read
實驗場進行式
從2017年起,籌備中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已有三項實驗計畫率先登場,主題包括科技藝術、實驗建築與數位人文。這三個前導計畫,在過去幾個月來推出了一系列講座、論壇、工作坊,群眾參與及協作討論正在實驗場內逐漸發酵。今年夏天的「Creators」年度徵件結果剛出爐,入選的十三項實驗計畫團隊也將跟隨腳步,在文化實驗場進行三至六個月的進駐。《CLABO 實驗波》試刊號將先介紹三項前導實驗計畫,未來我們也會持續追蹤各項計畫開展出的大小活動。
超維度互動 | 科技藝術實驗創新輔導推動計畫
Advertisement
![](https://stories.isu.pub/54243106/images/11_original_file_I0.jpg?width=720&height=400&orient=1&quality=85%2C50)
攝影/超維度互動提供
由超維度互動(Dimension Plus)團隊執行的「科技藝術實驗創新輔導推動計畫」,自2017年11月起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這個計畫以推動科技與藝術的橋接為目標,提供科藝創作者專業諮詢與輔導。
去年10月率先登場的開幕活動「科技藝術媒合展會」集合了穿戴式媒體、生物媒體藝術與數位即興塗鴉等工作者進行分享, 今年則分別邀請日本當代燈光設計家藤本隆行、「Rhizomatiks Research」總監真鍋大度與石橋素等,談論當代科技藝術的前臺幕後,此外還有聚焦數位藝術加密貨幣開拓應用的工作坊。10月中的重頭戲是為期五天的「後科幻:跨域共創工作營」,七組講師將帶領上百位學員共同創作。
該計畫負責人蔡宏賢強調,科技不僅僅是單純地投射未來,「我們看新科技,其實是如照後鏡般往後看。」就像摺紙,同時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又與太空科技中的太陽能板設計彼此相通,「所以它是最古老的,又是最前沿的。我們的角色處在這中間,來來回回地游走觀看」。
負育群帶聚落 | 實驗建築計畫
![](https://stories.isu.pub/54243106/images/12_original_file_I0.jpg?width=720&height=403&orient=1&quality=85%2C50)
攝影/負育群帶聚落提供
由建築師陳宣誠主持所組成的「負育群帶聚落」團隊,自去年起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其實驗建築計畫,並不把建築視為靜態的表現物,而是一個可以隨時更動、寫入、拆解、組裝的連結與關係,一個如海洋般活生生的生態系。
這個跨出傳統建築疆界的計畫,整合了「跨領域採集研究」、「提案式工作坊」與「實驗建築團隊」,一方面透過和不同領域工作者進行檔案研究與知識生產,另一方面發展相關技術,不聚焦在單一建築體上,而是形成一個關係性的生產聚落。
從今年4月起陸續舉辦三場國際論壇,包括「建築之外」、「環境生態」與「文化數據」;以及「未來社會事務所」與「好生態,不合作嗎?」兩場提案工作坊。不只是知識生產與交流,計畫團隊同時間也以A棟宿舍為起點展開實體構築行動,並逐步向外擴張。
他們充滿想像力的建築,正在改變舊空總的環境,也回應了陳宣誠的想法——當代文化是一個「如何參與?」的問題。他進一步提到,「我們應該要創造出一種工作狀態,讓每一個人從關心生活周遭開始,產生一種學習能力與技術去認識環境有什麼新可能。」
星輿 | 數位人文與網路平台架構規劃執行
![](https://stories.isu.pub/54243106/images/13_original_file_I0.jpg?width=720&height=398&orient=1&quality=85%2C50)
攝影/星輿提供
由黃孫權主持、星輿公司(Xtrea.io)執行的實驗室計畫「數位人文與網路平台架構規劃執行」,試圖給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這個學科領域一個更寬廣的定義,超越傳統思維中僅僅視它為一種人文學的數位應用,在更基礎的層次上倡議:數位人文需要新的發問方式,新的網絡社會研究取向是為了能夠讓後人類學習新生命-社會的生活。
這個計畫關心數位技術的人文化與社會駭進(social hacking)其四個核心工作方向,包括批判數位化、全球網絡研究、實驗即創新、網路社會,於使用數位技術的同時進行文化研究批評,並思考臺灣在全球與網絡堆棧(planetary stack)中的位置與文化戰略、以鏈結開放資料串聯的開放檔案網絡與多線敘事等,來突破獨角獸壟斷的平台社會。最後,以網絡實現「共造」(commoning),連結空間的生產與網際網絡的生產。
11月即將登場的大型國際論壇,將以智慧都市網絡(intelligent urban fabric)為主題,作為推動智慧城市的認識論與方法,從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生產以及公眾參與的潛力,來檢視都市數位縉紳化所導致的區域差異與分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