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文化實驗者群像

早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之前,這塊島嶼上早已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文化實驗。從野地錄音、實境遊戲、即興聲響、有機建築、樂齡劇場、昆蟲採集到部落藝術再生,這些不規則的文化進行式,溢出了我們對於文化生產的刻版想像。它們穿梭在現實與想像,遊蕩於都會與荒地,在最虛構的時刻接著地氣,在自我觀照同時角色扮演。《CLABO實驗波》試刊號推出的「文化實驗者群像」系列,以人物影像誌的方式,收集這些文化工作者持續進行中的冒險。他們的實踐與視野,根植於這塊島嶼的生活經驗,並慢慢定義著一種朝向近未來的文化實驗。

部落裡的神話與夢

Advertisement

拉黑子.達立夫

攝影 / 陳沛妤

「我們阿美族有一個習慣,只要是明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前一晚的夢會先暗示你。就像我每一次到海邊之前,只要有做好夢,都會幸運地撿到很好的物件。」見面當天,拉黑子擺設了一桌花蓮海邊的海味盛情款待。他說,他昨晚做了個好夢,對於我們的來訪感到很期待。

拉黑子收集撿拾了海邊的漂流木、廢棄鋼鐵與海廢漁線,並結合部落文化與傳統儀式的脈絡來創作,藉此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這種殘破的美學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身為阿美族的他歷經種族隔閡極深的年代,年輕時隻身前往臺北,隱藏身分才得以順利在設計公司上班,並自學了設計與中文。

現今,拉黑子持續地帶領部落族人參與藝術創作,希望能在勞動的過程中讓族人了解自身的母體文化,並嘗試將自身的母語及傳統文化透過個人經驗轉譯為當代藝術的語彙。這些橫跨各種不同體系的文化交會如同一個多元融合的實驗,在現今多元的文化、傳統記憶與當代社會之間流動。 (文/陳沛妤)

聆聽寂靜的野地聲景錄音師

范欽慧

攝影/王世邦

1997年,范欽慧在教育廣播電臺製作並主持《自然筆記》節目,一路下來已經超過二十年。幾年前,她受到美國自然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ampton)的啟發,書寫了《搶救寂靜》一書,並號召志願者傳遞一顆「寂靜許願石」,喚起我們對於自然聲景的重視。

范欽慧的聲景探索之路一開始從自然保育意識出發,逐漸朝向聆聽文化的建構。如何在臺灣吵雜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環境中思考寂靜?多層次的聲音聆聽美學跟文化究竟如何激盪?她在2015年發起成立「台灣聲景協會」,利用聲音線索建構人與土地之間的生活記憶,期許作為鏈結文化與聲景的平臺,透過舉辦講座、聆聽導覽、聲音採集等活動,帶領都市居民重新認識自然聲響。經協會這幾年的奔走,2018年終於在林務局支持下,將翠峰湖步道定為臺灣第一條認證的「寂靜山徑」。

被問到我們為何要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范欽慧給出了她的定義:「為了重新發現自己,重新發現自己跟這塊土地的連結。」 (文/高森信男)

學院外的追蟲人

鳥正

攝影/林亮宇

一位博學的昆蟲學家不見得知道如何正確地採集到昆蟲,也因此,「昆蟲採集家」便扮演起特殊的角色,來輔佐昆蟲學的研究。昆蟲採集家會因為昆蟲的類目而區分不同的專業,有人專注於蝴蝶、有人熟悉糞金龜,而鳥正則專精於臺灣的吉丁蟲,嘗試補足臺灣生物多樣性的拼圖。吉丁蟲種類複雜繁多,且多數喜好居住於樹冠層,鳥正甚至常常必須靠「直覺」,用蟲網在樹叢間捕捉吉丁蟲。 作為一位專業的「追蟲人」,只能憑藉自由業的方式支撐經濟來源,因為天氣瞬間的變化,以及採集者間口耳相傳的訊息,都可能讓隨時待命的鳥正以最快速度前往臺灣的某個角落進行採集任務。 鳥正已和多位日本昆蟲學家合作,甚至已完成吉丁蟲新品種命名的任務。他驚訝於臺灣人對自身昆蟲資源認識的不足,不停地用時間和精力投入這門靜謐的事業。他說:「我現在的工作,是為了百年後的研究者」。(文/高森信男)

遊戲裡的臺灣歷史幻境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攝影/王世邦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是一群熱愛遊戲和奇幻文學,但更關注臺北歷史的工作者所組成的同好團體,由臺大、政大奇幻社的社員於2015年創立。

當想像力翱翔於奇幻世界的宇宙之中時,成員們難免會覺得和臺灣自身的經驗和文化有所隔閡,於是決定結合過去接觸社群營造的經驗,透過奇幻故事與實境角色扮演遊戲(Live Action Role-Playing, LARP),來重新觀看、體驗及想像臺灣史,並思考族群融合的問題,藉此創造出得以和當代觀眾溝通的平臺。

工作室成員們重視古蹟價值,但同時也體認到古蹟雖見證了歷史,對居民而言仍存在距離感,因此以「城市還魂」為核心概念,邀請讀者、玩家闖入城市空間,讓遊戲過程轉化為交換歷史的經驗、奇幻小說成為記憶文化之文脈。透過如小說《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實境遊戲「金魅殺人魔術」,以及桌遊「說妖」,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串聯起臺灣的妖怪文化、日治時期的歷史與當代城市經驗,這些作品讓參與者對城市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也為臺北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及向度。(文/高森信男)

用劇場探索樂齡的人類學家

陳懷萱

攝影/王世邦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從一開始思考觀眾在哪裡,進而關注與社會對話、日常生活的人際網絡。人類學的視角讓她對於符號、象徵、儀式更為敏感,也於日後發展出建構角色、以身體作為社會觀察的社會設計。

人類學的訓練對陳懷萱而言是跨領域且可以很大眾化,她與朋友發起共同經營「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臉書社群,請各行各業分享如何在各自的工作場域中運用人類學方法與知識。這個充滿在野精神的非典型人類學社群,亦重視老年議題,從初期的系列講座發展出戲劇結合人類學的工作坊,透過設計角色來探討「老的多元性」關鍵命題,一方面同理地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也進而關注身邊各式各樣不同的「老」。

從童年經驗、媽媽經驗到高齡生活,陳懷萱認為這些和每個人切身有關的生命過程常缺乏質性且多層次的探討,因此她透過工作坊、甚至挑戰社區課程的設計,將人類學家的視角重新投射回每個人都能共同參與的對話。對她而言,人類學也許就像是一種無止盡的學習方法,能活化社會這座大劇場之中的每個演員。(文/高森信男)

來 自 南 臺 灣 的 即 興 人 聲

劉芳一

攝影/林亮宇

即興音樂家劉芳一,約在十年前踏入實驗聲響的領域,工作室收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物件與樂器,只要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讓他著迷。最初他與玩低傳真搖滾的谷奐暲(Runner)、藝術家丁麗萍等一同摸索即興聲響,用玩具、日常物件的聲響取樣混合筆電音樂。某次演出因為電腦臨時故障,被迫改以麥克風及人聲演出全場,也意外開啟了他對人聲即興的興趣。

「我不太能唱歌,會記不住歌詞與旋律,所以常會亂哼,或發出一些像是外語的音,聽來很像但其實又不是」,劉芳一說。

小時候的聲響經驗,現在是他重要的創作養分。除了演出、自主發行專輯、為舞蹈和劇場配樂,劉芳一也是以高雄為根據地的聲響社群「耳蝸」主要策劃者,透過網路平臺集結,在過去幾年舉辦了超過四十場的演出,遊走南臺灣不同的實驗藝文空間,從早期的豆皮文藝咖啡館、子宮藝文、三餘書店二樓到最近的新據點──Runner經營的巴多池塘唱片,儼然成為南臺灣實驗音樂場景的重要推手。(文/游崴)

捕捉島嶼地氣的實驗建築

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

攝影/王世邦

由陳宣誠引領的團隊「共感地景創作」於2015年成立,其主張建築不應該僅是品牌的引介以及商業上的運用,更應該是探勘臺灣身體及空間關係的觀察工具。

從教育到創作的現場,共感地景創作並不侷限於將建築藝術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反而更加著重透過教育及社區的調查研究,理解臺灣人在使用空間上的特質。陳宣誠相信空間美學的建構來自於微觀的生活觀察,他不僅將此信念落實於中原大學建築系的教育現場,同時也透過實際的觀察過程,發展出各種萌生於在地的建築語彙。

從游擊構築的實驗計畫「城市浮洲」,到跨域的地景「採集」與歷史「繪製」,陳宣誠及共感地景創作不僅想要扭轉建築的菁英特質,透過第一線的調查而接上臺灣的地氣,同時也希望透過親身的勞動經驗,共同構築出對於臺灣未來空間的新想像,以及標記出社會性、公共性的群體流動與共感關係。(文/高森信男)

20 - 21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