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69 (2010-01)

Page 1

169

2010 • 1

Dharma Garden Bi-monthly

本期專題:祥和自在喜迎新年


目 錄

第169期 2010年1月

勇往直前......................................................................................................................... 1 宏意法師

法義探討 專題- 「祥和自在喜 迎新年」

《大乘廣五蘊論》略解(十四)............................................................................ 2 淨海法師 從上座部到大乘佛教的佛身觀演變略說...................................................... 6 釋宗輝 祥和何處來?.............................................................................................................. 10 歲末的省思與感懷.................................................................................................... 13 安心之道......................................................................................................................... 15 惜緣,造福.................................................................................................................... 18 心甘情願......................................................................................................................... 21

宏意法師 果璟 慧敬 翁定台 開仁法師

見聞覺知

隨做隨放......................................................................................................................... 23 宏意法師

法苑文輯

忙中學找「空」......................................................................................................... 24 給人家一個機會......................................................................................................... 25 一碗飯.............................................................................................................................. 26 今天走了好多路......................................................................................................... 29 錫蘭佛教習俗見聞錄............................................................................................... 31 朝聖日記......................................................................................................................... 34 佛經故事選輯.............................................................................................................. 36 佛法問答......................................................................................................................... 37

英文選輯 新聞類

李瑋 微斯 楊祖愛 宗輝 宏意法師 若水 編輯組

Dhammapada Sutta................................................................................................ 38 Ven. Narada 菩提獎學金申請通告............................................................................................... 40 活動預告......................................................................................................................... 41 活動翦影......................................................................................................................... 42 一、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攝影:陳綺紅 封底攝影:林容楷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69, January 2010.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www.jadebuddha.org Email: jadebuddhatemple@gmail.com, pt.szy2006@yahoo.com.cn


新年祝辭

勇往直前 自從金融海嘯出現後,每日所聽所聞,常常與經濟有關,似乎社會裡的各行各 業,已失去原有的保障,令廣大的民眾忐忑不安,所謂經濟不景氣,不再是一種觀 念,而是生活中的事實。聞悉有些會友失業,佛教會裡的大眾,內心都很為他們憂 慮,總希望情況能否極泰來,令失業者峰迴路轉,恢復經濟生活的安定。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世間有變化是自然的,不變才是問題。只是在變化中,我們 如何自處呢?如何讓變化成為動力,提昇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呢?這些都是佛陀為我們 說法開示的內容,有待我們多多研習,讓法義變成生活的態度。 佛說「無常」,表示世間沒有恆「常」不變的東西。一般大眾,如果沒有進一步 的認識 , 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這個思想。因為凡是我們擁有的情愛、財富、健康、壽 命,都希望能永遠保持不變,說無常,反而是會令人畏懼的。但站在修行的角度看: 一、無常是人間的因果真相,不能否定,不能逃避,要勇敢的面對;二、正因為明 白了無常的道理,所以在安樂喜悅的生活中,會廣修善業,繼續投資,保持常遠的 幸福;三、由於有無常變化的作用,一切不善、不利的事情,一定會隨著我們的調 整、改革而消失。因此,經濟不景氣,是無常現象,但隨著人類的覺醒和努力,正 視經濟惡化的原因,進一步去改變原因,當不善因消失,善因出現時,社會一定好 轉,這是肯定的。不過人都喜歡順境的變化而不喜歡逆境的變化。但仔細的深思, 當我們身在艱難之際,有時艱難也是一種助緣,幫助我們開發潛能,增強內心中的 智力和毅力。 本期佛光法苑的主題是:「祥和自在喜迎新年」。內容收集了諸方文稿,闡述 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希望在陽曆新年之期,給讀者諸君帶來一份法喜,一份 彼此間的鼓勵。我虔誠的祝福所有信眾,讓我們提起對自己、對社會的信心,勇往 直前,開拓我們嚮往的人間淨土。


-佛光法苑‧第169期-

《大 乘 廣 五 蘊 論》 略 解 (十四)

淨海

五、識蘊 【本論】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

能聚集一切法的善惡種子。又此阿賴耶識在

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

緣取境界時,行相極其微細,非一般人難於

攝故。

分別了知,因此識緣境時,是緣取自識根身

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 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 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 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 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又令生死流轉迴還 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 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 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 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 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釋論】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 耶識,此八為識蘊。 【語譯】什麼是識蘊?即心王八識,然 就八識對於所緣的對象說,是以了別為體

器界種子,皆由此識前後執持身心一類相續 運轉不斷(從最初投胎,乃至命終),而不失 壞。又由於此阿賴耶識在入了滅盡定(滅除 一切意識受想的作用),及入了無想定生到 無想天,此二定雖能滅掉能依的前七轉識, 而不能滅掉所依的第八阿賴耶識(即滅盡定 已離無色界的無所有處,阿賴耶識在非想非 非想處,緣取極微細的執受境;無想定生到 無想天,阿賴耶識又在色界緣取粗動的執受 境),所以此識從定起(出定)時,前七轉識 了別境界時,這都需要待所緣緣差別的微細 執受境和粗動執受境,才能運轉生起。數數 間斷還復生起者,即阿賴耶識於所緣境上, 念念生滅,相續流轉,是數數間斷而又再生 起的。又令生死流轉迴還者,即在生死流轉 中,死後又再引生新生命,主要也是依賴第 八識心理的活動。

性;這八識亦可稱為心,因能採集儲藏一

第八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法的善惡種

切法的善惡種子故;這八識亦可稱為意,

子。又能攝藏我慢相者,即第七末那識,恆

即心王能為心所所依止,為意所攝持故。

若就最勝心說,即第八阿賴耶識,此識


-佛光法苑‧第169期-

緣第八識的見分,誤執為我而起我慢相。又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緣色聲香味觸法六

復緣身為境界者,即第八識又稱異熟識,因

境,產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耳鼻舌身前

第八識由無始以來能引生招感善惡種子,能

五識,都以五根為所依,以五境為所緣,根

使異世而熟,感受所變果報之身,以此識所

境相對而生識,以吸取外界資訊;而第六意

變之身,為所緣的境界。又此亦名阿陀那識

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意識所緣的是

執持身者,即阿賴耶識亦名阿陀那識,從無

法境,即世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

始以來相續執持這果報之身。

第七末那識,梵語中譯為意,為了避免

最勝意者,指第七末那識最殊勝,在緣

與第六識相混淆,所以第六識用意譯,第七

取執著第八識見分,恆常與我癡、我見、我

識用音譯。二識雖然同名為意,但意義解釋

慢、我愛四煩惱相應,一切時前後微細地一

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生起之識,第七識為

類相續隨轉,不斷生起。但除了證入阿羅

意的本身就是識。《成唯識論》卷四說:「

漢、聖道、滅盡定現前位,方能伏斷。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

如是前六轉識,及第七染污意,第八阿 賴耶,這八識都攝為識蘊。 【略解】這段論文,因太過於簡略,為 了增強了解,需作一些補充解釋: 唯識學識蘊中包含八識,即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王八識,總名識蘊。八識通 於心、意、識三者,同體而異名,即八識 都可以稱為心,也可以稱為意,也可以稱 為識。然而這三者的意義各別,集起名為 心,即第八阿賴耶識;思量名為意,即第 七末那識;了別名為識,即前六識。僧伽 跋陀羅(眾賢)《順正理論》卷十一稱:「 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類有異,謂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 意思是:心、意、識體性雖然是一,而依字 詞等解釋則有不同,即集起稱為心,思量稱 為意,了別稱為識。 前六識可合為一組,稱為了別境識,它 們是依根而緣境,能產生了別外境的作用,

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 故。」意思是:此第七末那識譯為意,那與 第六意識有何差別?就第七末那識(意識)為 保持它本身思量的功能,體性即具有了別作 用(以意為識體,識為意用),就像藏識(第八 識)一樣,藏即是識,這第七識的作用即是 意,這稱為持業釋。而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是 意,能依的識是第六,這識和意是差別的, 就像依眼根等引發的前五識一樣,這稱為依 主釋。所以第六意識不同於第七意。 第七末那名為意,《成唯識論》卷五 說:「恆審思量,正名為意。」此識以第 八識為所依,緣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而 且恆時審慮思量,無有間斷,念念執著不 忘。第六意識也有思量作用,但有間斷, 非恆審思量;第八識自無始以來,任運相 續,是恆而不審,前五識是非審而又不恆, 唯有第七識是恆常的、不間斷的審慮思量, 念念執著第八識為我。而且與我癡、我見、 我慢、我愛,八大隨煩惱等相應,它的性質 是染污的、不清淨的,因而也影響到前六識


-佛光法苑‧第169期-

轉變成染污而不清淨。

相,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恆被第七識執

又八識可分二種:前七轉識是為能依,

為我,故名我愛執藏現行位;自凡夫以至

第八阿賴耶識是為所依,即前七識是依賴第

七地菩薩,或二乘有學聖者,皆屬此位所

八阿賴耶識的種子轉變而生起,成為現行了

攝,名為阿賴耶識;至八地以上菩薩及二

別境相作用的心識。第八識緣境時,是無間

乘無學,已滅除第七識我執,才捨棄阿賴

斷的,不變易的,如以人的一期生死來說,

耶識之名。

從最初投胎,由此識執受根身,及至命終,

二、善惡業果位:即第八識果相,因第

前後都是一類相續運轉不斷,而不失壞。前

八識係由無始以來的善惡業所招感的異熟

說阿賴耶識緣境時,是無間斷不變易的,這

果,故名善惡業果位;由凡夫至二乘無學

是就阿賴耶行相說的;現在文中又說數數間

聖者,及大乘十地菩薩,皆為此位所攝,

斷,是就阿賴耶識生死流轉相說的。

稱為異熟識。到了佛果位,不受有漏業之

無想定與滅盡定,二者都稱無心定,

招感,才捨除異熟識之名。

是滅去前六識及其相應的心所法。但二者

三、相續執持位:即第八識的因相,因

的差別在於,滅盡定更能滅除第七識的染

第八識執持色心的萬法種子,以及五根身的

污心,是聖者厭離散亂心而入此無心定,

相續不失壞,故名相續執持位,此位通至佛

進入近似涅槃之殊勝境界;而無想定是不

果及盡未來際,但在佛果位是以正智執持無

能滅除第七染污心,為外道所修暫離粗動

漏種子。

之無心定,能生得無想天之果報,但第七 染污心仍還存在。

無著在《阿毘達磨集論》卷一說:「 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何等

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有能藏、所

為心。謂蘊界處習氣所薰。一切種子阿賴

藏、(我愛)執藏三義。若就阿賴耶識能攝藏

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

一切種子說,第八識為能藏,前七識薰成的

集諸習氣故。」意思是:為什麼要建立識

種子為所藏。若就前七識雜染種子藏於第

蘊呢?是為說明心、意、識三者差別。心

八識說,前七識為能藏,第八識為所藏。

是如何呢?即眾生於蘊、界、處中,受到

但因第七末那識,恆時相續不斷緣取第八

習氣所薰,阿賴耶識能積集諸法種子(行為

識見分,執著為實我、實法而起我慢,所

潛在的影響力),此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

以阿賴耶識譯為藏識,雖有三義,而以執

ࠠᓥॠᝊߞϬ᚟

藏義為主。

஺ᝄ

依據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稱,阿 賴耶識體有自相、因相、果相三種,而分為

ґᝄ

߾ᝄ

三位: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即第八識的自

౬ᝄ

஺ᝄ (य़ቱ) ѧѧѧѧѧѧѧ ൵҈៯ (߾ᝄ ѧѧѧѧѧѧѧѧѧ ቱ ҩ) (஺ᝄ ѧѧѧѧѧѧѧѧѧ Ҁᝡ៯) ߾ᝄ (‫ )⪶ދ‬ѧѧѧѧѧѧѧ ൵҈៯ (஺౬ᝄ ѧѧѧѧѧѧѧѧ ൵Ҁ៯) ߾౬ᝄ (‫ံی‬౬ᝄ)ѧѧѧѧѧ ൵҈៯


-佛光法苑‧第169期-

೐ϣᝊߞϬԩȃϬ֜

ґ‫!ف‬

‫ံی‬౬ᝄൎ‫(فػ‬ಧҗӭ‫ر‬Ҁ‫ט‬མᝅԢ࣭ ө҄ੜ؈ᓔ)

ࣅᖊਅ៯(౬ᝄ)

(ಧҗӭ‫ر‬Ϭ‫ט‬མᝅ ! ! ! ө҄ੜ໶ᓔ)

൘ Ꮗ ៯ (൘Ꮗ )

ཅ ๰ ၢ ࠲ ‫ف‬ ৞ ᢭ ౬ य़ ‫ف‬

(ಧҗӭ‫࠲هر‬ ቢմ‫ݢ‬ጐ)

陀那識,因能積集諸習氣種子故。 最勝意者,八識都可稱為意,但以第七 識稱為意最殊勝,故說最勝意,因第七識於 一切時皆緣取執著第八藏識的見分為我、我 所,以思量為性。緣藏識為境之識者,是指 第七識緣取藏識為所依自體,故說緣藏識為 境之識。此識恆常與我癡、我見、我慢、我 愛四煩惱相應,於一切時前後微細地一類相 續隨轉,不斷生起。除現前證入阿羅漢、聖 道、滅盡定果位者,因第七染污意的現行種 子皆已斷盡,稱為斷位。聖道,即修學無漏 道者,第七識相應的煩惱,無始時來,仍微 細地相續而轉,在有漏道不能伏滅,唯無漏 心生起,才能伏滅。入滅盡定者,極其寂 靜,亦能滅第七染污意。證無漏聖道和入

ࣅ ࣄ݉៯(౬य़)

識遍通一切善、不善、無記三性。唯除現前 聖道位、滅盡定果位,及阿羅漢果無學位。 又第六意識是無間滅,即現意識落謝過去, 不間斷的又生起現意識(不間斷的前念滅後 念又生),而是以第七末那識意根為所依。 三科1六無為 注: 1 三科:佛法分析「一切法」(宇 宙萬有的存在),常以「五蘊」、「十二 處」、「十八界」(簡稱蘊、處、界)分析 之,今就其涵義說明如下: 1. 五蘊:

分析存在構成要素,由「

色」、「受」、「想」、「行」、「識」 五要素構成,在個人方面,包括身與心, 就普遍而言,包括物質與精神。

滅盡定,二者稱為伏位。除了阿羅漢、無

2. 十二處: 討論認識的構成要素,即

漏聖道、入滅盡定三者修證果位現前,能

「六根」與「六境」。包括認識的主觀能力

伏斷第七染污意,否則總是相續隨轉。

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客觀對

無著在《阿毘達磨集論》卷一說:「何 等為意?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

象之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共計十 二種。

與四煩惱恒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此

3. 十八界:詳加討論認識的構成要素,

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

即「六根」、「六境」、「六識」,包括

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六識以無間滅

認識的主觀能力之六根(眼、耳、鼻、舌、

識為意。」意思是:意是如何呢?即第七識

身、意),客觀對象之六境(色、聲、香、

末那識(意),在一切時都緣取第八阿賴耶識

味、觸、法),及認識內容之六識(眼識、

見分為我,以思量推度為性。恆時與我見、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計十

我愛、我慢、無明(我痴)四煩惱相應,末那

八種。


-佛光法苑‧第169期-

從上座部到大乘佛教的佛身觀演變略說 釋宗輝 任何古老而又未消亡的宗教都帶有兩種

根據早期佛教,無論是從佛陀的外觀

不同的特徵:其一,其根本特色保持不變;

或其它任何一面的解說來看,佛陀基本上是

其二,隨着時空的轉換而有所創新。前者反對

人,他被認為是一位智慧超群、教化一切和

一切新生物,而後者卻指出變革和改新是一

從事社會福利的老師。因此,他被尊稱為「

個宗教發展和傳播的必需條件。一切有組織

天人之師」(satthadevamanussanaj)。儘管

的宗教都具有這些特徵,因此才出現了各宗

他的生平傳記也記載着 著 各種各樣的神跡傳

教的派系林立。

說,但基本上還屬於一種歷史人物的傳記。

佛教也具有這兩種特徵,一種嚴格承續 古老傳統,而另一種卻不斷地進行理論和實

他是釋迦小王國的一位太子,在沒

踐上的變革改新。傳統守舊的派系被稱為上

有徵得父母的同意之下,便青年出家 ,過

座部佛教,而自由革新的派系為大乘佛教。

着 苦 行生活。他跟過兩位老師,贏得五位弟

後來,大乘佛教又分出了金剛乘和密乘。雖

子,並證得菩提。後來,他的弟子由五位逐

然,所有這些派系都以四聖諦、十二緣起和

漸地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僧團。覺悟後的佛

涅槃等佛教基本教理為它們的理論核心,但

陀,在東北印四處遊行,傳播他的新學說,

對於佛果位(Buddha-hood),佛身和菩薩及

並設法建立了一個具有較好組織的聲聞僧團

阿羅漢這些概念卻有著着不同的解說。不過,

(savaka-sangha)。最後,在八十歲高齡的時

無庸置疑,絕大部分的大乘學說都是淵源於

候,於庫什那羅(Kusinara) 的一個小鎮上進

早期佛教的學說。

入涅槃。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去世之後,將

因此,有些人認為大乘學說並不是從佛

經典對佛陀的生平傳記概略如下:

不會為神、人所見。

教以外引進新說,而是建立在早期佛教學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以及與佛傳記

的基礎之上。 評論認為,大乘學者只是對

相關的其他事件作為歷史事實,為所有佛教

早期佛教的學說進行更加清楚的分析與解說

派系所承認。不過,讓人們產生困惑的卻是

罷了。不過,很明顯當大乘學者對早期佛教

佛陀自身所作的一些關於佛的概念的言說和

學說進行更清楚的分析與解說時已越出了早

解釋。這些言說和解釋具有獨特的價值,他

期學說的範疇,有時甚至提出了完全不同的

們是在佛世時所流行的宗教理念中所見不到

說法,如大乘學者對佛陀的解說,便是一個

的東西。因此,人們對此產生了許多的疑

很好的例子。

問。諸如問題:誰是佛?佛是人嗎?佛又如


-佛光法苑‧第169期-

何展現他超凡的一面呢?其實,這些問題在

的真實含義是說敬佛色身,不如解與行。後

佛世時就存在了。也許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

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卻被人遺棄了,它被

根本原因是因為,佛經一方面強調佛陀為一

重新解說為是對佛色身的否決,被認為佛即

歷史人物的事實,另一方面卻又同樣強調他

法本身之意。由此,上座部經典中的術語法

的超凡性。不過,事實表明上座部佛教自始

身(Dhamma-kaya 以法為身)和法體 (Dham-

至終都在說明佛陀出生是人,活着著是人,涅

mabhuta 以法為體)也被上座部以外的宗派

槃還是人。儘管如此,佛陀自身的一些經教

所利用,建立起佛為無形無相的法本身的

和言說還是導致了佛陀觀的演變,這一點在

佛陀觀。

大乘佛教的發展中就非常明顯地反映出來。

如果佛為法本身,那麼現身成佛的又

經典曾記載關於佛陀如何勸阻五比丘(pab-

是誰呢?在早期階段,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cavaggiya Bhikkhu)稱他為「道友(avuso)」

是應化身(Nirmanakaya)。據說「究竟真

一事。根據記載,佛陀在對他們解釋他的

理--法性身,一次次地出現於世,在弘揚

身份時說:「比丘們啊!你們不應稱如來

佛法之後便又進入涅槃。」 佛以此形式現

(Tathagata)名字,或稱如來為道友。比丘

身-- 無論現身為喬達摩或其他姓氏,都是

們啊,如來是阿羅漢,圓滿正覺者。」 另

佛化身。這種化身是不真實的,它只是一

一與此相關的事件是一位香姓婆羅門(Drona

種幻相。因此,有「欲見如實佛,當明佛

Brahman)問佛是誰,佛陀回答自己既不是

法身(Dharmakaya)」之說。這也是龍樹菩薩

人,不是夜叉(yakkha),也不是神或大梵天

所謂的「法身即正覺,法身即如來」之意思

主(Brahma),僅為覺者(Buddha)。

「Dharmakayahisambuddha-dharmakayas

對於以上的這些言說,上座部佛教不

tathagatah」 。

認為是佛陀對自己的人格的否決。但是,大

因此,根據早期階段的發展來看,大乘

乘佛教卻依據這些言論指出佛是超越人格和

有兩種佛身之說,即法身(Dharmakaya)和應

神格的。並還依據這些言論,提出佛為法本

化身(Nirmanakaya)。很有可能,應化身的

身,為無形無相的真如法性 (tathata)。

這個概念也是建立在早期經典裡有關於佛於

據此,大乘學者也否認了佛具有明確的

不同處而現不同身的說法之上的。

形體,認為佛身是修行者所要修證的最終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問

目的,是一種不可以凡人形相來見的法性

題:即無形無相的真理,一種法身形式又如

形式。其實,即使在上座部的經典中,也

何能夠現身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又有了

有「見法如見我」 (Yo Dhammam passati

第三種身的說法。第三種身即報身 (Samb-

soman passati.) 的說法。這種說法,成為

hoga-kaya) ,它被信徒們認為是菩薩居住於

大乘學者發展法身理論的依據。不過,上座

兜率天宮之身。菩薩以此身濟世度生直至最

部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為:「若知諸法義,

後進入涅槃,這是大乘佛教菩薩觀的一個新

即見佛真身。」其實,佛陀當時所說這句話


-佛光法苑‧第169期-

發展,認為無形無相的法身是依托報身而示

引路人。他既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代任何人

現諸菩薩的。這樣,通過報身的安立,大乘

覺悟。佛陀只是為我們指明一條(覺悟之)

佛教認為諸菩薩所說的一切大乘經都是佛親

路,但路還得每個人自己去走(tumhehi kic-

身所說的。報身簡單地說,就是菩薩所依之

cam atappaj akkhatarotathagata)。

法身。從菩薩的角度來說,報身就是他受用

不過,在大乘,因為佛陀三身說的安

身(parasambhogakaya)。若從諸佛的角度來

立,終於使成就自在解脫成為一種可以通過

說,報身就是自受用身(sva-sambhogakaya)

佛陀的慈悲而獲取的禮物。因此,出現了阿

彌陀佛的願力所化現的西方淨土,一切眾生 就這樣,大乘安立了佛陀三身之說。這

只要深信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便可以在阿

種說法並不限於一佛,它與無數的佛菩薩相

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的攝受下往生淨土,並證

連。雖然上座部佛教也有過去與將來諸佛的

得涅槃解脫。這種他力思想在大乘經典裡,

信仰,但是他們總認為釋迦牟尼佛及其教法

幾乎處處可見,極其普遍。例如,《無量壽

已足夠建立佛教實踐的目的。但是大乘的觀

經》(Sukhavatiyuha)就闡述了佛是如何從天

點卻恰恰相反,它安立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人之師(人)演變成為一位拯救眾生的救世

的無量無數佛,但卻又認為所有這些佛都是

主(神),一個與原始佛教的佛陀觀有着著很

應化身,唯一真實佛是宇宙真理,究竟真

大不同的觀念。

理。換句話說,它是本初佛(Adi Buddha), 是原始佛。此佛不生不滅,一次次地化現了 無數無量佛來解救世間的眾生。十方有無數 佛國土,每一佛國土有無量億數佛。所謂: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如來。」 原始佛或本初佛(Adi-Buddha) 具有五種 不同的化身:毗盧舍那如來 (Vairocana) 、 阿初毗如來 (Aksobhya) 、寶相如來 (Ratnasambhava) 、阿彌陀如來 (Amitabha) 和 不空成就如來 (Amoghasiddhi) ,諸方佛 國土之主皆被認定為定身佛 (Dhyana Buddhas)。 至此,我們已經很清楚,根據上座部佛 教,人通過智慧的開發可以證得圓滿正覺。 到了大乘佛教,佛陀觀已變得極其複雜。在 上座部,佛陀被認為只是一位老師、導師或


-佛光法苑‧第169期-

本期專題

祥和自在喜迎新年 年年春來秋去 物換星移無常 若能定心觀察 日日都有燦陽


-佛光法苑‧第169期-

祥和何處來? 宏意 在群眾中,有善念的人,大都希望自己

直要等到厭倦鬥爭了,人口大量減少了,

與大眾能和諧相處,也希望大眾彼此間能和

生活不能再苦了,人才會痛定思痛,徹底

諧相處。有了和諧的關係,團體裡就是一片

反省,迴心向善,勤修十善。隨著善業的

祥和。祥和會給人帶來喜悅、信心、友誼,

增長,福德轉勝,社會和樂,人壽也就愈

也是佛教淨土思想的一種理念:不要鬥爭,

來愈長。

不要比高下;以慈悲、平等之心,對待大

如果我們取經論中的實義,不要執著

眾,使「和樂相處」之觀念,具體地在生

古印度人對時空的一些特殊觀念,我們

活中實現。

就會發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在不

依佛法之分析,由於人心不是全善,也

同的時間、空間裡,人類不斷地經歷「減

非全惡,所以在生活中,常常會有時好,有

劫」與「增劫」的過程。譬如中國的文化

時不好。如果善良心多過邪惡心,那都是有

大革命、中南半島的戰爭、非洲的饑饉、

修養而值得讚嘆的人了。在經論中,一談

乃至現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的種種暴亂,

起世界的變化,經常會提到「減劫」與「

無處不證明三災的現象是與人心的貪瞋癡

增劫」的現象。所謂減劫,是指人類從長

息息相關的。因此,國與國之間,種族與

壽、和樂的環境中,慢慢的減少壽命,減

種族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家庭與家庭

損福報,原因是人不再積極修善,惡念愈來

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要創造祥和之氣,

愈強,等到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只有十歲

不在於環境是否完美,而在於人心是否向

時,三災(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出現。

善。有向善心的人群,大家才會互相尊

刀兵災者,人心瞋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

重,互相照顧,和諧相處。

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兇狂,

從處眾的一些體會中,我提出幾點生活

互相殘害;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

中的微細之道,希望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

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

祥和之氣。

饑饉災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 饉,人多命終。這是《大毗婆沙論‧卷一三 四》(大正廿七冊693頁)中的一些描述。一 10

一、先語問候 似乎是從十多歲開始,當我學習到對人


-佛光法苑‧第169期-

說聲「早安」是一種禮貌,我就嬜緊緊記在心 中,希望在清晨見人時,不要忘記說早安, 而且要主動的說,不要被動的反應,以表 示禮貌。等到習慣養成後,我發現不說還 不行,說了才安心。當然在一些情況裡, 有些人不習慣說早安,你對他說早安,他 也不做相對的回應,可能會令自己有些失 望。其實「先意」問候或「先語」問候, 乃是優婆塞菩薩戒經中所開示的一種菩薩 修行方法。不要等待他人給我們打招呼, 我們先問候人,即使別人沒有熱情的回應, 也不要放棄這種做人修行的態度。我發現, 如果我們真這樣實踐,得益的是自己,這種 態度會增進人的善緣和福報。 我來美之後,在最初的一兩年,也在別 的州、城住過,見過形形色色的美國人,在 來往相識中,我覺得沒有什麼種族歧視的問 題,大家都可以交流結緣。因此,當我聽到 一些大人和青少年朋友跟我講遭遇種族歧視 的問題時,我有時還不 知如何作答。經過 一些深入的思惟後,我發現先意溝通,先 語問候的方法,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種 種誤會和障礙,同時會製造新的機緣,開 展好的人際關係。本著這一意念,二00一 年,德州佛教會購買了菩提中心的土地之 後,我就主動的探訪鄰居,自我介紹;主 動的與縣長及縣府官員聯絡,說明菩提中

二、不說無益 在大乘菩薩道中,十善是一切菩薩修行 的基礎。在十善法裡,有關口業,共有四 條: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為什麼一條不妄語戒要細分為四條呢?這 正是表示發心利人、度人的菩薩行者,要 嚴守口業的清淨,因為人間的不安、動亂, 很多都是與口業的不善有關。 世間上,有些人生來就喜歡說話,如果 說的「順理」,那是「增益」法,是利益人 的,如果說的「違理」,那是「損益」法, 是會製造問題的。當人們在茶餘飯後一起閒 聊時,究竟應如何交談呢?看是小事情,但 其中卻有大學問,因為很多親戚、朋友間 的愛、恨、離、和,大部分都是在閒談中 造成的。講一句有慈悲有智慧的話,會令 人終身受用;相反的,講一句不厚道不理 性的語言,也會使人長期不安。 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就要學習佛陀真 誠對人的態度,在語言上不花巧,不在背 後說人,不要用辭尖酸刻薄,不要言行不 一致。一定要用實語、愛語、讚歎語、安 慰語來與人溝通結緣。語言清淨,會令人 耳根清淨,耳根清淨,人的意念也會隨之 清淨。

三、不記宿怨

心的宗旨和計畫。經當地報紙把我在縣府

佛門中有句話說:「比丘無隔宿之

報告的演講稿原文登出來後,華樂郡的民

仇。」讀《八大人覺經》時,裡面也有一

眾,似乎也了解和接受菩提中心的存在。

段文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

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法,當我們主

惡,不憎惡人。」我讀了印象深刻,平時

動的增加生活中的善緣時,事事自然順利,

也經常憶念這幾句經文,使佛法的開示,

內心自然安樂。

變成自己的日常思惟方法。 11


-佛光法苑‧第169期-

或許是人的我執和瞋心不容易處理,我

佛門裡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

也發現,要一個人將生氣的事隔日忘掉,

緣。」眾生是菩薩道場,眾生也都是我們

似乎並非易事,除非想通了,否則情緒的

現實生活中的所依,為什麼無法用歡喜心

衝動,很難一時間消除。只是記仇記恨的

來看眾生呢?當然,講來講去,根本還是

結果是自己傷害自己,吃虧損失的都是自

「我執」在作祟,以自己的喜惡,界定那

己,於事無補,於身心全無益處。有的人

些人是我要的,那些人是我不想來往的。

慈心重、瞋心少,即使不高興,也會很快

在這樣的思惟裡,我們的空間會愈來愈小,

過去,其實這是一種修養,一種福氣,因

天地會愈來愈窄,對人生的長遠幸福並無助

為在他的生活中,喜悅會多過苦惱,容易

益。在無盡的生命流轉中,我們並沒有把握

和人,是朋友大眾樂意交往的對象。曾經

決定要跟誰來往,跟誰不來往。就好比我們

有件事令人非常訝異。有人在團體中共住了

到學校上課,我們不知道會跟誰同座,教室

幾年,初期非常歡喜,似乎人人都是朋友。

中又是那些學生。凡是想上學的人,就要在

經過一段時日,人事開始有些不順心,不是

這個環境中見面共處,如果人緣不好,每日

這裡有矛盾,就是那裡有誤會,對於共住的

上學就會變成苦事了。

生活,漸漸產生壓力。問他有什麼困擾,他

由是之故,養成「見人歡喜」的個性,

會說周圍的人都找他麻煩。終於有一天決定

不但能令自己增加喜悅,凡是與我們相見

他去,希望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聽他細述

者,目睹我們以歡喜心待人,對方也會非

過去數年間對團體不滿意的種種事情,每項

常喜悅,這是培養和散播快樂的方法。

人、事、時都記得很清楚。如此詳記煩惱事 的態度,怎麼會開心呢?因此,快樂的鑰匙 是在自己的手裡,如果我們自己不保管好, 要靠別人幫忙,那是很辛苦的。

四、見人歡喜

12

結語 佛經中常提醒我們,生活在世間裡,不 是要尋苦,而是要脫苦。但是由於我們對苦 樂因果的種種現象,沒有如實知的智慧,常 常以苦為樂,以樂為苦,順著我們的煩惱習

在《優婆塞戒經》中,有些文句說,當

氣發展,無法徹底的修正自己、調整自己,

修行者累積了種種善因善緣後,在人眾中

正如在大海中漂流,喝海水解渴一樣,反

自然會「人見歡喜」。現在借用此語,回

而傷害了自己,同時也影響周圍大眾,讓

過來說,我們也要「見人歡喜」。在人來

人不得安樂。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僧團

人往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覺得與某些人

中開示六和敬,目的就是希望僧團中的大

特別有緣,一見面,彼此都有歡喜心;緣

眾要和諧相處。如果我們個個不遵守六和

份差的,不是不想見,見了也是一副冷面

敬,反而用不和諧之心,要求團體和諧,

孔,互不理睬,互不招呼,從修福修慧的

那是緣木求魚。唯有人人都對別人心存「

立場看,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我們沒有

和敬」,人間才會一片祥和。

把握機會,讓現前的因緣浪費了。


-佛光法苑‧第169期-

二 O O 九 的 省 思 與 感 懷

同,但是我們能欣賞對方的優點,包容彼 此的缺點,因此與她相識以來,我們情同 姊妹。更特別的是我們這七年來每星期都 一起同乘車到玉佛寺上課及打坐,七年如 一日在學佛路上已經習慣彼此的相伴。在 冬季天冷的晚上散步到對方家門口時,看 到彼此屋內亮著的燈光,都能為自己帶來 一絲溫暖的感覺,就像和家人相處一樣的 親切。更何況她們家的備用鑰匙已經在我 家放了七年。由於我知道她是一位相當重 感情的人,有時候會壓抑自己的感受來成 全別人。我不忍心見她難過,也不願讓她 在看不到我屋內燈光時會有失落的感受, 讓我一再找理由推遲搬家的日期。畢竟要 離開的人是我。

果璟

因為對「情」的執取,人們常常不願意 接受改變,「改變」其實就是「無常」的現

又到了一個新的一年的開始,對於二

象,而這無常本來就存在於這空間裡的分分

00九年之內所發生過的人事物,在新春之際

秒秒當中,只是因為人心的忙碌,讓我們都

總是會懷有一種省思與感懷的心情。尤其在

沒有用心細細察覺而已。而我們終究是受到

二00九年全球歷經金融海嘯的衝擊,整體大

佛法長期薰習的好處,能用平常心接受搬家

環境出現蕭條和不景氣,有的人失去工作,

後所必須面對的改變。雖然雙方住家的距離

有的人股票投資失利,有的人在遭遇天災人

變遠了,我們依然每星期結伴到玉佛寺,只

禍中喪失所有,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可謂是失

是相約在彼此都方便的地點,然後一起到佛

落的一年。雖然說人生總是起起伏伏,有時

寺上課。雖然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隨時路過

順境有時逆境,不必看得太重。但是回顧與

就去按她家門鈴說哈囉。但我知道我們已經

省思是希望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和成長,不

找到了新的互動方式,並且盡力配合來維繫

要讓時光虛度。感懷則是珍惜當下我們所擁

我們之間的友誼。畢竟人的一生中要找到相

有的,以及對於未來能夠設定目標,有繼續

知契合的朋友真是不容易,一旦錯失了,就

向前行的動力。

再也難以尋回。更何況好朋友會讓人有幸福

今年二月份搬家,應該算是和一位摯友

的感覺,怎麼能不加以珍惜!學佛路上有她

歷經友誼的考驗。由於我們是鄰居又是無話

一路相伴和提攜,真是我的幸運。謝謝妳,

不談的好朋友,雖然兩個人的個性特質不

我的好朋友。 13


-佛光法苑‧第169期-

14

就在剛剛放暑假的五月底,一位認識十

個月歷經幾番手術和治療,醫療費用即超

二年的老美朋友發生車禍意外,在急救的過

過 二十萬美元。所幸,她所服務的公司有

程中,是她自己在生死邊緣中掙扎,對她的

保險可以幫她負擔大部份的醫療費用。但

先生而言,是感受與摯愛生死別離的痛苦等

是對於發生意外時所受到的心理驚嚇以及

待,對於四個小孩子來說,則是遭遇可能會

身體所受到的傷害痛苦,唯有她自己能體

失去母親的不幸。由於我搬家之後的忙碌,

會,決非外人所能代為感受的。尤其,在

當我得之她發生車禍的訊息時,已是七月底

意外之後,她和家人都要面對生活形態的

的事了。聽到消息的那一剎那,我真不願

改變,居家環境的內外需要改為殘障者方

意相信是真的。打電話前去慰問的時候,

便使用,甚至於身體的復健和心理的建設

聽到Cindy一如往常、爽朗的聲音出現在電

等等….。她一直都是堅強而樂觀的面對此

話的另一端:「你們好嗎? 搬了新家如何

一生命危機,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

啊?」她甚至於先問起我的近況,對於自己

可以同時展現的脆弱和韌性,也感受到了

所發生的意外沒有任何的抱怨和指責,並

身心健全的可貴。

且告訴我說:「我非常的幸運,天使一直

七月份時,參加德州佛教書院暑期班由

看護著我。讓我繼續活著,只是失去了一

厚觀法師主講「性空唯名系概論」的十日密

條腿。」她的話深深的感動著我,完全不

集課程,算是今年度在學習上的一次精進。

像一個剛剛和死神擦身而過的人,是這麼

看到大多數的人上了一整天的班,還拖著疲

的勇敢,只用積極而正面的態度思考。沒

憊的身心趕到佛寺上課,內心真是無比的感

有沮喪、怨天尤人為什麼這種惡運,倒楣

動。其實,原本我有兩堂課無法趕上,一次

的事會發生在她身上。

是我的車子拋錨進廠維修,當天無法送還,

隔了數日,我和先生前往她的家裡看望

趕緊請我先生提前下班接我上課。第二次是

她。她坐在輪椅上必須把腳抬高,否則血液

星期六下午三點鐘的課,我在中午出門時居

無法循環會充積到腳底。她非常開心歡迎

然粗心的忘記帶大門鑰匙,當下馬上聯絡開

我們的到來,並且侃侃而談發生車禍當時

鎖的人,說是大約三點鐘才能前來,我想這

的情形。第一時間她被撞倒腿被壓在車輪

一堂課肯定是趕不上了。只好頂著中午的大

底下,隨即她兩個八及九歲兒子被拋撞到

太陽,安然的坐在家門前等。沒想到開鎖的

空中…,慶幸的是兒子經由住院治療後已

人居然在兩點二十分就來了,並且只花了五

安然出院。她說話的同時,心情平靜的好

分鐘就開好了鎖,因此我又能很順利的到佛

像在述說著別人所發生的事情。天知道,

寺上課。這對我來說可是一次難得的全勤。

就在意外發生的那一秒鐘,她的世界變得

回想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是常常讓教授點不到

完全不同。由於車禍的肇事者是一個有犯

名的翹課大王。

罪前科的人,沒有駕照也沒有保險,無法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自己每堂課必到呢?

承擔她任何的醫療理賠。我的朋友住院兩

「佛說一切存在皆緣起,要推究其本相,


-佛光法苑‧第169期-

就是空」。記得二00六年上過劉錦華老師

在煩惱生起時能用「無常」及「空」的道理

教授《中觀》的課程,當時就覺得是我非常

讓自己接受並且放下,這十天的課程就非常

喜歡的法義,感覺很相應。便想著一旦有機

值得了。我相信只要多聞薰習正法,很多善

會,還要再受教聆聽。不但自己本身受益,

知識所傳遞的法種就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八識

我的另一位好朋友雖然從未接觸過佛法,也

田裡,等待機緣成熟,就會現行。就像在田

參加了這一課程。她告訴我以前她未曾聽過

地裏播下的種子,因緣俱足時自然就會生出

佛法課程,但是厚觀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

果子。我們何其幸運能在生活中時時聆聽善

解釋「空」義,令她受惠無窮。雖然當時無

法及親近善知識。我的內心真是充滿法喜和

法聽得懂全部的法義,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

感恩。

用得上一兩句,能夠破除自己的妄想執著,

安心之道 慧敬

序曲 小女小的時候,常希望我們能養一隻小

羅萬象,喜怒哀樂,是無常,也是可塑的 (不好的情況是可以改變的)。論云:「以

狗。內人和我總是藉口推託,其中一個藉口

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是:暑假要回台灣,等回來再說。那知道這

狗的新家

一等,十年已過了。

二000年元月,兒子在高中學校的義賣 會上,以二十元美金的最高標,買到一隻

一「世間多憂苦,何處是依怙」。佛

剛滿一月的小狗,當作他送給妹妹的生日

教認為世間的本質是苦,不過佛教所說的

禮物。他將小狗放在手提袋裡帶回家,放

苦(dukkha)與一般世俗所定義的有所不同。

在飯桌上,內人及我以為只是一隻玩具狗

苦在佛教的定義,是含有現象的特質是不圓

(stuff animal)。隔了一刻,牠開始動起來,

滿,是可變的,非永恆的。也說明人生,森

我們感到很意外。我們沒有選擇,只好收養 15


-佛光法苑‧第169期-

牠。女兒欣喜萬分,而我是又驚,又敢怒不

習性,對一般人而言,僅靠精進念力,仍是

敢言。當晚我花了二百多元,買狗籠子、

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守五戒,戒就如同盾一

狗尿布、狗食物。好不容易在晚上十點左

樣,能保護我們,也能增進我們行善的能

右,將小狗安頓好。而小狗卻整夜哀叫不

力,是我們獲得解脫的資糧。

已,我的無明火也忽高忽低。想起了佛法

狗的生活

的「苦」義,我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佛 書上說:「當你感到瞋恨和怨怒時,你必 須以正見去做慈悲觀,如此一來,你的心 境就會比較平衡與穩定。」 隔日,女兒用哀求的目光看我,我抱抱 她,也摸摸小狗,表示沒事。如何安小狗 的心的念頭,不斷湧出。到書店買了一本 如何訓練狗的書,這本書的開場白即言: 「狗的行為表現是反射主人對牠的愛」(dog behavior is reflecting owner love). 那晚我靈光一閃,想到小狗有可能是因 為新環境,離開自己的生母,沒有安全感。 想到念佛可安人心,或許也能安狗心,因此 睡前將念佛機放在狗籠上。果然,一聲一聲 的佛號,不可思議的安了小狗的心,牠不再 亂叫了。而因此,這個月「念佛」成了我們 全家的安心法門,小狗也不知不覺地成了我 們家的成員。

小狗能夠日日安心。為了讓安妮配合我們的 生活,我們必須為牠制定一些規矩(三皈五 戒)。在家裡不准大小便,不准上二樓,不 准亂咬東西。在戶外,不准私自過馬路, 不准亂吃東西。 為了讓安妮守住這五條狗戒,我們從一 些小動作,重複的訓練,不耐其煩的提醒安 妮。如讓牠知道,聽到「坐」的號令,牠會 坐,聽到「來」的口令,牠會走過來,聽到 「停」,牠會就地不動。最重要的一個口令 是「NO」,聽到此口令時,牠會放下將進 行、或已進行的行為。如不小心走到馬路 上,我大喊一聲「NO」,牠會馬上跑回馬 路旁。如果安妮犯了牠的五戒,我會嚴厲 地責罰牠,如用捲好的報紙打牠的背後,響 亮的聲音,稍帶點皮肉之痛,能讓安妮記住 五戒。從開始只有百分之五十能守,漸漸能 守百分之九十以上。尤其不私自過馬路,到

正精進,是推動一切善法的動力。「四

目前已接近百分之百。我們有個好朋友也養

正勤」的理念,就是要我們每天不斷修行。

了一隻很可愛、很善解人意的小狗。有天早

如早晚課、念經、打坐、禮拜。假如沒有每

上,當他們打開門,小狗衝到馬路上,不幸

日持之以恆的修行,我們如何能改進我們

被來車當場撞死。戒,似乎是在限制人的行

的壞習性,讓已生善法持久,未生善法能

為,其實戒的本意是在於保護我們,讓我們

生起,進而成為我們自然的行為。同時,

的人生過得更如意。

過去養成的壞習性(如易怒、猜忌)能漸漸消

除,新的惡習也不會再養成。但長久以來的 16

我們為小狗取名「安妮」(Annie),希望

了義炬:「佛法就如同千年暗室的火


-佛光法苑‧第169期-

炬,讓我們在這有缺陷的人生中,走出一

上不解的話語:「愛你的狗,把你的狗當成

條光明之道。」慈悲心的長養和對空性的

狗看,切勿將狗看成人。」我恍然大悟,狗

認知及修證,是菩薩道上不可缺少的二大

是以味辨位,而人是以視辨位。昨晚那場大

火炬。慈悲讓我們不會因不順心,而起恨、

雨把安妮過去所留下的味都沖洗掉,聞不到

瞋、疑、忌及對人的冷漠。對空性的認知,

味,就找不到位,這也是為什麼安妮昨晚沒

能讓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與眾生、環境息息

有大小便的原因。同日晚上,我又帶安妮到

相關,更能發揮同理心。我們對我們自己和

河畔上,給予牠更充分的時間,牠終於聞到

任何事物或現象的態度,無一不是佛法的修

一些餘味,又如同往日,在睡覺前,作牠應

行。「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回報,它將

作的事。視狗如狗,就是要狗主人,要試着以

只會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

狗的立場來教導狗,來了解狗,而行菩薩道

而是為了放下。」人生的道上,有了佛法的

的四攝法,何嘗不是要我們發展同理心:「

指引,就如同蓮花成長的歷程。

視一切眾生如朋友、如兒女。」

狗就是狗

落幕

五年前,剛下過一場大雨的晚上,我帶着

果園早已存在,

安妮,如同往日,在排水溝的河畔上散步、

果實早已成熟,

跑步及讓牠大小解。不知什麼原因,當時安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圓滿,

妮有點異常,牠不在固定的地點大小便,只 是在那地點上轉來轉去,若有所失。十分、 二十分、三十分,半個小時過去,牠仍沒有 大小便。「是否女兒在我下班前,讓牠大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阿姜查─以法為贈禮

小便過?」這個念頭在我的內心打轉着 。 一 個小時後,牠仍然不解,我高高興興地帶 牠回去。隔日一早,當我下樓時,卻發現 臭氣衝天,一堆大便在客廳。瞋的念頭頓 起:安妮,你該修理,昨晚花費那麼多的 時間,要你在適當的地方大小便,你卻不 肯。在我開口大罵時,安妮已低頭認錯。 牠是不是生病了?我轉念一想,瞋火稍息。 我開始思維,是牠生病了嗎,或者有其他原 因。昨晚,牠有不斷在尋找大小便的固定場 所,為何牠若有所失,不能如同往日,即時 即地的大小便,此時亦讓我聯想一句在書本 17


-佛光法苑‧第169期-

惜 緣 , 造 福 翁定台 二00九年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一年,

緣」字;人生在「緣份」的關連中,應如何

H1N1豬流感蔓延,世界各地發生天災:

「惜緣」、「惜福」? 在日常生活中應如

地震、水災、火災、旱災、中東的戰爭不

何「修緣」、「修福」? 如何能積極「造

斷、加上全球的金融風暴、經濟蕭條,人

緣」,發願「造福」使得世界更加美好?

心惶恐。由電影「二0一二,世界末日」 的警覺,雅馬人預言「世界末日」將發生在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十一 分,網路的資訊不勝枚舉。這雖然是可能另 外一個千禧年Y2K的恐慌,但已造成人類的 不安。在此新年之際,我們應以如何的態度 面對人生,擺脫心靈的不安寧呢?《雜阿含 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 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佛法緣生緣滅 的道理思惟,宇宙萬物的現象中,彼此都是 相輔相成,息息相關。人在生命中離不開「 18

惜緣:「你我相識即有緣」,「面 帶笑容結人緣」,「你對我錯相惜 緣」。 我們週遭所遇到的人,都是前世今生結 下的「緣」,才有共敘的機會,例如父母、 師長、夫妻、兄弟、姊妹、乃至親戚、朋 友、同事、同學等,都是有緣人。古人云 「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 。」 要珍惜彼此相識的緣份,心存善意對待週遭 的人。笑臉迎人,如彌勒佛一般,使人感到


-佛光法苑‧第169期-

歡喜,廣結善緣。 星雲法師的「老二哲學」裡「你對我 錯」的心態很受用,遇到做錯的事,要坦然 承擔,勇於認錯,努力糾正,如此才能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日本人曾做一實驗,對正 在結晶中的「水」放音樂,說好話,有喜悅 之心,如此的水會結出非常美麗的晶體。無 論對有情無情的人、物,都應有此心態,週 遭的一切都會變的更融和。

修緣:「佈施歡喜種善緣」,「損 我逆我消孽緣」,「慈悲為懷修佛 緣」。 佈施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與無畏 施。以歡喜的心態佈施,隨喜功德,隨喜 讚歎,都是種善緣的第一步。如遇到不順

未來佛,以歡喜、慈悲、平等的心與大家結

心的逆境時,要冷靜應付,多加反省,深

佛緣。

信因果,也許現前的困境是消除前世的逆增

造緣:「果報好壞皆因緣」,「生 老病死了塵緣」。

上緣。人的一生只是無限生命的一環,人的 順逆都有前因後果。如果能在逆境中反省自 己,取得經驗,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 即此道理。人生絕不是一條筆直的捷徑,我 們原來希望獲得什麼,結果往往會變成另外 一回事。在歷史上,哥倫布原想到印度,卻 發現了新大陸 ─ 美洲。一九八0,宏師父 原以為要去波士頓參訪,卻到了休士頓。才 有了二00九年菩提中心三喜同慶大典圓滿完 成,成就了美南最大佛教道場之一。這都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實例。 佛陀教導我們要用「慈悲喜悅」的心, 關懷一切眾生,以恭敬的心,尊重每一個生 命。《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曾說「下下 人也有上上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是

每個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個人業力的展 現。業力有兩種:共業與別業。共業是大家 共同的業力,別業是在共業中,個人有不同 的果報業力。例如Y2K與雅馬人預言二0一 二年世界末日的惶恐,天災、人禍、金融風 暴等都是共業。例如家庭的糾紛與合離,個 人身體的疾病,壽命的長短,事業成敗等都 是屬於別業。當然別業與共業也有相聯性。 瞭解果報皆因緣,因緣是可以改變的,果報 隨因緣而改,如能認清真相,便可以減少心 中的惶恐,而不至導致精神崩潰,或憂鬱, 甚至做出沒有人性的事,如自殺或殺人等惡 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四聖諦 的苦集滅道,無常法的成住壞空,都是明確 19


-佛光法苑‧第169期-

的真理。每個眾生到此世間的生死流轉是從

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

因緣生。此因緣分十二個階段,十二個緣

托空缽。」

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造福:

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緣起包括: 起惑,造業,苦果等二重三世因果的關係。 如能在緣起法中覺悟人生真相、去無明、證 真理,便能超越生死,了卻塵緣。

惜福:在文明世界裡,物質非常豐 足,我們要用珍惜的心態使用物 質。

事,兩人都勤奮修行。一位經常在外向眾生 講經說法,幫助貧困,一心希望廣結善緣, 為眾生能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另一位則認 為生死事大,整天在佛寺內念佛、拜佛、打 坐,十分用功。兩人去世後,結果出生到二 處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其自顧修行的人,

目前美國社會在提倡3R:

卻沒像以行善為樂的出家人福德廣大。這個

(a)REDUCE:減少物質的用量,減少產

故事在勸佛教徒發願隨分隨力救苦救難。每

生廢物。 (b)RE-USE:再使用,重複使用用品。 減少用一次就丟棄的用品的使用。 (c)RECYCLE:循環使用。將廢物再經製 造而有效的利用。如廢紙、廢罐頭,都可以 再經製造而利用。如慈濟與高科技公司合 作,研發使用保特瓶,製造成有用的衣物 與被褥。我們要珍惜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利 用,特別對能源與食物的使用,要能有「 惜福」的心態,減少使用,不要浪費。

修福:「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 修福的第一步。 明朝袁了凡先生,深信因果,止惡修 善,修福積德,超越宿命。積善之家,必 有福報,《了凡四訓》在這方面提出相當正 確的看法。有福報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 智慧的人,不一定有福報。佛陀教導中,我 們學到要「福慧雙修」,才能共同具有「福 德」與「智慧」,佛陀教導其弟子們說「修 20

我在許多場合聽到「兩位出家人」的故

人的福報是會用完的,因此而我們要不斷 的去造福,把善緣廣佈到其他的眾生。如 此才是造自己,也造天下的福報。一九九 七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天主教修女德瑞 沙 (Mother Tereasa),在印度創立殘障收 容所、老人院、老人臨終關懷中心等,行善 終身。目前,在新加坡有位109歲的許哲, 被稱為人間菩薩,一生全心全力照顧病人與 老人。在南非、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等 地,創建了十多所老人院。他們都是以慈悲 心,發大願,造大福的實例。 嶄新的二0一0年已來臨,我們要以「惜 緣」「惜福」的心,努力地「修緣」、「修 福」、積極「造緣」,進而發願「造福」。 本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的心態廣結善緣。我們可以到慈善機構,擔 任義工,在社區做環保的工作,到醫院、學 校、老人院當志工。每天發願,廣修功德, 累積小願成大願,凝聚小福成大福。以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迎接二0一0年的來臨。


-佛光法苑‧第169期-

心甘情願 開仁 如果可以

我們期待能為人間帶來曙光

我希望透過我的身體力行做眾生的榜樣

假如一份能量就能感應一份安祥

如果可以

希望大家用心去體諒

我期待用心來彌補人世間的缺陷

唯有體諒人世間不圓滿的心情 才會全心全意地付出無私與慈悲的能量

充滿苦難的世間 需要排山倒海般的關愛

和平與祥和雖然只是一種憧憬

才能撫平眾生身心靈的創傷

可是我們絕對相信 用慈悲可以牽引善念

無知讓我們深陷痛苦

用懺悔能夠轉化共業

沉浸在死亡哀傷的眼淚中 它腐蝕著眾生的良知與安樂

我們無法奢求身體沒有痛苦

只剩下自私與自利的獲得

也無法跳脫業力牽纏的桎梏 慈悲的佛陀曾經告訴我們

付出的心情

付出可以撫慰眾生的心靈

像流水一般

智慧能夠達到身苦心不苦

它滿心期許的

其中的奧妙只在於我們接受事實的一切

是用溫柔的心力來穿透大地的堅實

坦然地面對缺陷的人生

無怨無悔的歸向大海

以祝福度過恐懼

讓自己消融於海水之中

用真誠感動天地

成為平衡宇宙的活水泉源 緣起的世間 我們的地球需要一股力量

就得面對瞬息萬變的一切

一股心甘情願付出的力量

不要忽略你我的一份善念

這能量可以撫平恐懼不安的心

一份善念淨化一份自私的心靈

更可以牽動無窮盡的和平感應

千份善念形成千份清淨的願力 唯有無染無私的清淨大願

我們祈求世間沒有苦難

才能締造萬份祥和來溫暖人間 21


-佛光法苑‧第169期-

見聞覺知

隨做隨放 宏意 今年(0九)十一月廿九日晚,會員組邀

我覺得「患得患失」的人,很容易給

請了典座組的義工,在林仁傑、劉新金二

自己增加壓力,也因為怕有壓力,所以很

位居士的家中聚會,慰勞大家護持義賣會

怕承擔責任。即使承擔了責任,也會做得

的辛苦。會員組組長見石法師主持座談,

不輕鬆。籌建玉佛寺時,為了應對大眾的

邀我給大家開示。講話中,我提出了「隨

意見,固然要耐心溝通,想不到玉佛寺落

做隨放」的觀念,給與會者參考。

成時,台灣的李敖先生也在中央日報的海

凡發心為團體服務,為了讓自己能輕

外版,批評玉佛寺的修建。其實,不在其

鬆地長期參與,我們一定要培養「隨做隨

位,也就不要謀其政。世間上,怕做事而

放」的態度,隨時從境界中,抽離出來,

好說話的人,處處皆是,如果做事時患得

不要老是把事情放在心上,使念頭和情緒

患失,不能用平常心處理周圍的人事,放

擠壓在一起,令人不得自在。真能「隨做

下「我癡」、「我愛」的執著,為大眾服

隨放」者,也容易「隨放隨做」,讓自己

務,確實是辛苦的事,可能會愈做愈執著,

保持精進力。

愈做愈不自在。

一九八三年我大病之後,深深體會到,

我常想,人生幾何?幾十年的生命,不

認真做事固然重要,但保持健康,讓發心不

容許我們做任何的浪費,該做能做就要盡量

要退轉更為重要。到了籌建玉佛寺的時候,

做,但一定要「隨做隨放」,放下我們對

每日事情不斷,想不做還不行,就如俗語

事情的執著,放下我們對毀譽的執著,放

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幸好只是

下我們對人我的執著。唯有真能放下者,

「身不由己」,心還是有機會調整的,於

才能無所不提。

是就練習「隨做隨放」的技巧,讓自己保 持自在,歡喜的做。

22

在佛光山讀書時,學院客廳裡,有兩句 唐一玄老師寫的禪話:「藏身處無蹤跡,無

仔細探討,其實人的壓力是來自內心。

蹤跡處莫藏身」。到底我們應該把「自我」

身累了,只要適當地休息,就能恢復,但心

安放在什麼地方呢?似乎應在無蹤跡處,但

累的時候,人就無法休息,甚至會引生許多

既無蹤跡,也就不必再藏了。「應無所住而

無明煩惱,障人障己。

生其心」,讓我們好好的用心參究罷!


-佛光法苑‧第169期-

學 步 園

忙中學找「空」

這裡說的「空」,不是「緣起性空」的 「空 」,而是時間的空隙。

李瑋 急的事。 第二類是雖然重要,但是不緊迫的那些

現代科學發明了洗衣機、洗碗機、複印

事。還以報稅這件事舉例。我們知道報稅既

機、電腦還有手機。本來我們希望因為這些

重要又躲不過,所以就應該提前動手。還有

發明﹐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輕鬆﹐而且我們的

一些事情是可以預防或者避免發生的,「未

自由時間也應該隨之增加。偏偏事實不是

雨綢繆」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類事情在我

這樣。現在遇到熟人不再問:「您吃過飯

們的生活中佔的比重越大越好。

了嗎﹖」而是問:「忙嗎﹖」回答幾乎總 是﹕「忙得不得了。」

第三類是對我們來說不重要,但是又 需要及時應付或者處理的,這包括與我們

每一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如

沒有直接關係的突發事件,譬如異地發生

何才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找到空隙

的天災人禍,我們需要緊急動員,及時行

呢﹖方法倒不是沒有,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

動。這種事情我們希望越少越好,不過我

來難,因為需要克服某些長期形成的習慣,

們無法控制。

這些習慣過去可能不是大問題,但是當生活

第四類是既不重要又不緊迫的那些事。

節奏變得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它們就成了影

前幾年,我有一次到外地開會,住在旅館,

響我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大問題。

晚上打開電視機,看到一個陪審團討論一個

前不久參加了一次學校組織的培訓活

案件的實況轉播節目。如果我是個聰明人,

動,教給我們怎麼幫助學生更加合理地使

我應該把電視關掉,早點休息,因為第二

用他們的時間。

天媒體肯定會報導審判的結果。可是我居

我們每天所有的活動,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既重要又緊迫的那些事情。譬如

然把這個節目從頭看到尾,浪費了三、四 個小時。

說,每年四月十五日是必須報稅的日子,如

我們忙中如何尋找時間的空隙呢?很

果我等到當天才行動,那對我來說報稅就是

明顯,第四類事情應該減少到最低限度,

既重要又緊迫的事了。要想減少生活壓力,

第二類事情應該增加到最大程度。但這要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

求我們加強計劃性,辦事不拖拉。第二類

去做那些重要和必須做的事。如果我們發現

事情比例增加了,第一類事情也就可以相

生活裡面有很多事情既重要又緊迫,那麼我

對減少了。

們可能需要克服辦事拖拉的毛病。不過,也

看起來,尋找時間空隙和減輕生活壓力

有些事情是臨時發生的,我們事先無法計劃

的方法不是完全沒有,只是實行起來要有一

和做準備,譬如一位家庭成員突然生病或遇

些願力,定力,還有毅力。

到交通事故,那對我們來說也是既重要又緊

23


-佛光法苑‧第169期-

個 機

會 微斯

有個朋友心地寬厚,常常在大家討論一

痴行徑時,自己的貪瞋痴亦正在表露無遺。

些人事問題得不出結論、或是得出結論卻對

只是大多數人都不能立即警覺而自我反省,

某些人事不甚滿意時,她會在沉默片刻後,

或是已有所覺,卻仍是順著習性一發不可收

說出這麼一句話:「給人家一個機會。」初

拾。假如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我們真能體

聽的幾次,只覺得這是一種鄉愿式的厚道,

會到「給人家一個機會」的另一層意義。那

於事無補,可是一段時間後,逐漸能體會出

麼受益最多的,將會是我們自己,因為若能

她的想法,其實也頗能符合佛陀開示「緣起

學習對一件事情給予多方面的觀察和體諒。

性空」的道理。

「給人家一個機會」,實則是「給自己一個

初學佛法時,法師們都曾教導要在世間

24

機會」。

法中「正見有善有惡」,可是在我們試圖對

佛經上有個關於「央揭摩羅」的故事:

一些事情的善惡與否做判斷時,往往都是向

央揭摩羅聽從了老師的惡意教導,做下了大

外苛求,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世

惡事,殺人無數,人人都遠離他,只有佛不

間法是相對法,很多事情都很難有絕對的對

捨棄,觀到他得度因緣成熟,便前去度化

與錯,如果總是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

他,央揭摩羅也果然受度,放下屠刀,大

評斷事情,便容易與別人產生衝突。每個

徹大悟。「修行百千劫,悟在剎那間。」當

人都有他的道理,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

一切不如意境界現前時,也許正是我們自身

是在眾多道理中找出一條大家都認可的道

的功課現前,我們真能有智慧能力去對他人

理,而是在如此眾多的道理中,我們應該

做批判?他人即是我們自身的借鏡,感覺他

如何自處。

人不好,也許正是因為自己個性上有缺失;

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一下,當我們在做

如果自己不斷地改過遷善,他人相對的也會

一切人事批評時,自己內心中的煩惱其實是

跟著提昇。我們常說修學佛法應當「上求佛

同時在此起彼落的。在我們責備別人的貪瞋

道,下化眾生。」「上求」的是佛道,「下


-佛光法苑‧第169期-

化」的,實在便是自己。

人一狼在曠野中逍遙自在的奔騰歡躍。對待

多年前有部電影有個十分有意思的片

我們的煩惱習氣,也許正可以學習軍人馴服

名,叫做「與狼共舞」,描述一位戰爭中

野狼一樣,先確定它的存在,認清它的危險

的軍人,獨自駐守在一遼闊空地上的基地,

性,再慢慢設法調伏規範它,當我們能與我

陪伴他的,僅是一隻在遠處冷眼看著他的野

們的煩惱習氣飄然共舞、互不相擾時,那將

狼。他從日夜荷槍、謹慎戒備,到慢慢與狼

也是一種解脫自在。

建立起某種默契,最後用食物馴服了狼,一

一 碗 飯 楊祖愛 我在聯合國太空事務部工作的時候,只

阿迪達斯。所有聯合國的辦公處所,都是外

要是不出公差-周遊列國的時候,我都會在

交豁免區,掛聯合國的國旗,由當地政府提

同事們下班後,留在辦公室加班工作,直到

供土地,但不提供管轄,因此聯合國內有自

夜裡疲倦了才回暫租的蝸居休息。因為是隻

設的警衛編制。

身前往維也那就任,沒有家累,所以時間上

聯合國地界因為是外交豁免區,所以偶

很自由,有很多時間自己一個人靜思。留在

爾有人企圖撞入以求庇護,再加上恐怖份子

辦公室加班至深夜,是沒有他顧之憂的。

虎視眈眈,因此警衛工作是一行政要項。

聯合國除了許多周邊組織,如大家熟

每晚在我獨自享受辦公室的靜謐時,都

悉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文教組織

會定時有警衛巡邏而過。警衛巡邏時的附帶

(UNESCO),原子核能委員會(IAEA)之外,共

工作是關燈及開門:每間辦公室若有燈光還

設有四個總部,依編製大小依序設於紐約、

開着但已無人的,就順手關燈;若有門關着著但

日內瓦、維也那、及非洲衣索比亞國的首都

已無人的,就順手開門。因為要巡邏的區域 25


-佛光法苑‧第169期-

很廣,因此警衛都是快步走過,習慣性的順

了別人,他就怕屬下資歷比他好,他只選用

手作這兩件事。

跟他一樣沒有從戰經驗的人,這種地方我怎

通常我在同事都走了以後,就把門關 上,電腦播着 大 悲咒,或是新從非洲拉美, 或是西亞、南亞搜來的民俗音樂,一邊處理 公務,一邊享受我一天中最寧靜的時光。

阿彌陀佛,我的開心阿克,貪瞋痴啊! 讓我說個故事給你聽: 有一個年輕人在公司裡工作不順心,他

警衛們路過我的辦公室時,都會停下

們不滿意公司的制度,不滿意同事的無能,

來道晚安,有時也寒喧幾句。久而久之,

不滿意工作的分配,牢騷滿腹,諸多怨嗔。

與值班的警衛熟絡起來,寒暄的時間也逐

二人相約去請他們寺廟裡的師父開示。

漸加長,話題也逐漸加闊。

到了寺裡,二人把來意說明,輪流絮

有個大個子的中年警衛,名叫依扎克,

叨辦公室的諸多不滿,老和尚閉目靜聽,

胖胖的,是那種開心的人,很喜歡說話,帶着

末了,只淡談的說了一句話:「一碗飯罷

美式英文口音,告訴我他是斯洛克人,在一

了。」

九九九年科索沃戰爭時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

二位青年謝了師父,各自離去。

織,與美軍並肩作戰,因此學了一口美式英

十年後,二位青年再度相會,各自道出

文。戰事結束後,被聯合國錄用當警衛。他 提起他的妻子及二歲的幼兒時,胖胖的臉笑 得無比燦爛,從口袋裡掏出小照片,我也分 享了他的滿足。 有時我出差幾天,回來後他總是說,真 好,任務圓滿達成嗎?好高興又見到你!多 麼窩心的一個人啊!有一天,當他又巡邏至 我辦公室時,聽到我電腦播放的大悲咒,他 說:「這個音樂真好聽啊,我這幾天心裡一 直很煩,這個音樂讓我感覺平靜多了。」 「是什麼事讓我們的開心阿克煩惱 呢」,我心裡思想。 「這幾天我反覆的想,要不要辭職。」 他似乎看出我眼中的困惑,不問自答。 「什麼事這麼煩人,需要考慮辭職」, 我進一步問他。 「我的老闆不公平,我申請升職,他給 26

麼呆得下?」

這十年來的經歷,相約去拜謝師父的開示 大恩。 二人來到師父跟前,師父說,我當年的 一句話,你們作何詮釋? 一位青年說:我當時在公司工作那樣的 不開心,那樣的不願意隨波逐流,您的一句 話,使我想到,做那樣的工作只不過是求一 碗飯裹腹罷了。一碗飯那裡求不到,何必為 五斗米折腰,我應該做我認為有意義的事, 不應該留在這濁地浪費時間。於是,我辭了 職,回到鄉下去幫老父種田。老父年邁,需 要幫忙,田園生活回歸自然,自是我性所 向。於是我潛心研究如何改善耕作,十年 來,我家的農作豐收,我也把耕作改善的 方法傳授給同村的農夫們,我們全村現在 欣欣向榮,十分富足和樂。 另一位青年說:我聽了您的開示,我就


-佛光法苑‧第169期-

想,我工作是為了求一碗飯,這碗飯,餵飽

招呼,我問他怎麼這麼久沒見到。

了我及家人,大家都是求一碗飯,餵飽他們

他說:聽了你的一碗飯的故事以後,想

自己及他們的家人,有什麼好爭的呢?好好

了很久,想通了,於是申請到站崗小組,從

幹自己份內的工作吧!要我做什麼,就乖乖

頭開始新環境。我現在很快樂,而且常把你

做什麼,不要抱怨,不要為難別人。大家同

的一碗飯的故事告訴同事。這個故事很有啟

舟共濟,歡歡喜喜的吃自己賺來的飯,有多

發性,謝謝你。

好!於是我一改以往的負面態度,任勞任怨 的做上面分配給我的工作,這方來氣也消 了,有什麼好氣的呢?求得一碗飯罷了。 因此我逐漸的得到上司的賞識,和同事相 處和樂,我現在已被提升擔當行政重任, 很滿意我的工作。

當我在學佛初時,思考「執著」這個問 題時,無意中唸到一句話:「良田萬頃,只 求一飯;高樓千丈,但求一床」。對於執著 的詮釋,茅塞頓開。努力工作,求得萬頃良 田,築得千丈高樓,區區一身,真用得着了這 麼多嗎?努力工作,與其是為了求得良田高

當我把這個故事說完,開心阿克陷入沉 思,大悲咒的吟唱縈繞靜室。

樓,莫如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貢獻人 群。一飯一床是生活的起點,萬頃良田始於

有許多天沒有看到開心阿克來巡邏。有 一天在大門前看到他輪班站崗,親切的向我

一飯,千丈高樓起於一床,生活當以一飯為 始,以慈悲喜捨,造福眾生為終。

週六菩提禪修會

與您有約

繁忙的生活,讓我們的內心常常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透過禪修的自我觀照來認識 自己,能夠淨化內心,讓智慧生起,進而提升生活的品質。 恭請深具禪修經驗的圓福法師帶領的菩提禪修會,每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 定期於菩提中心明心堂舉行。圓福法師出家三十餘年,曾參訪過南、北傳佛教道場, 原籍馬來西亞,通曉中、英語言。法師對禪修精闢的指導與開示,讓參加過禪修會的 學員們都覺得受益良多。希望您每週為自己安排一天充電的時間,到菩提中心參加禪 修會。 若有意參加者,請預先向玉佛寺或菩提中心報名登記。為方便會友大眾前往菩提中 心,目前已有幾個集合上車處,分別為玉佛寺、黃金超市、六號公路與Westheimer 的 交口、以及西北區FM1960與HWY290的交口。如果您需要交通的安排,請於活動前兩天 與宣毅(832-818-8962)、James Wong(832-782-2178)或鮑克南(281-630-6868)聯絡。 玉佛寺電話: 281-498-1616

菩提中心電話:979-921-6969。 27


-佛光法苑‧第169期-

今 天 走了好多路

田龍璋 很早就聽說美洲菩提中心是一個去過

會走丟。所以不用強求把大家聚在一起,我

還想再去的好地方,我們又印證了這個傳

們是出來遊玩和聊天的,又不是操場上練習

言。

隊列,給大家自由活動的空間,每個人玩得

十月三十一日,我們廿多個年輕朋友, 藉著Halloween的節日氣氛,第一次北上菩

我光榮的排到了隊伍的後面,給後面的

提中心遊玩,一天過得很開心。回來後第

人做講解,並且帶著後面的人玩,使所有人

二天就決定十一月八日再去,這次參加人

都不用擔心脫隊,玩得開心。

數增加到一百人。在各位法師和宣毅師兄

有人想去竹林蘭若和有機菜園看看,我

的帶領和幫助下,我們又度過了快樂而有

就帶著他們過去,看看居士們發心開闢的有

意義的一天。

機菜園是多麼的有生機。淨土都是自己開墾

我們早上先去水月湖轉了一圈,大家自

28

開心最重要。

出來的嘛!有機菜園當然也是。

由活動,其實是在等人到齊。我們定好十二

兩點半的時候,我們回到齋房吃糕點,

點鐘在齋堂集合吃齋飯。中午吃飯時,發

喝東西,聽宏意法師開示。宏意法師笑談自

現果然有一百人,大家都讚嘆齋飯好吃,

己本來只是想來美國學英語的動機到擔任玉

比想像的好吃。誰說齋飯就是水煮蘿蔔青

佛寺住持這麼多年來的經歷,講菩提中心的

菜的?

規劃理念和歷史。菩提中心地價九年間翻了

吃完飯大家就在續超法師的帶領下開始

五倍,我要是當年也在這兒買塊地就好了。

巡山啦。整個隊伍有多長?一哩那麼長吧!

看來無常真是好事,雖然生活中有些事可能

不過不用擔心,大家都會自己照顧自己,不

不像計劃的那樣發展,但是我們若能接受現


-佛光法苑‧第169期-

實,靜心面對,事情總會積極地向著我們, 朝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 開示後,宏意法師在明心堂帶大家做廿 分鐘的靜坐。靜坐用數息數到五的方法來調

TQ她姐姐的倆小孩超可愛。走在水月 湖湖邊的時候,他們說,不許講話,聽蟲 子叫,我們仔細一聽,果然有很多很多的 蟲子在叫,小孩子的感官真是敏銳啊。

整自己的心念,穩定自己的思緒。真是有點

楚楚同學買了百合花,帶著過去,送給

不容易,開始思緒老是容易胡思亂想,靜不

菩提中心,說是ǒ 借 花獻佛ō 。 見石法師課上

下來。後來好點,通過數息終於可以平靜下

講過,花,在古代,一年才開一次,很美

來。靜坐的時候,那些自己平時會擔心的事

好,很珍貴,所以,我們就會把代表珍貴

情就一件一件的冒出來,一個念頭一個念頭

美麗的花採來,加上自己的心意,送給重

的冒出來,又被數息的方法把它們消滅掉,

要的人。

像過小電影一樣,十多分鐘後對自己生活中

今天一整天天氣都很好,沒有太陽,涼

的擔心就很明了啦。後來就可以安靜地數息

風徐徐的,下午hiking的時候,好像要開始

了,再後來,一聲清脆的磬聲把我們從靜坐

下雨,我就祈求說,不要下雨啊,讓我們接

中拉回來。願得智慧真明瞭啊真明瞭。靜坐

著去hiking吧,結果真的就沒有下雨。直到

之後,發現內心一片清靜,邊上的人對我說

我們回家時,開車離開了菩提中心,才下了

話,我只是不自覺的微笑了一下,什麼都沒

些雨。回來時打電話給沒去hiking早回來的

說。

朋友,他們說我們hiking的時候,他們開到

之後一群人拿著剪刀就出發hiking了,

outlet,那邊在下雨,就覺得我們今天在菩

一邊走一邊修剪hiking trail。一個多小時,

提中心玩的時候老天沒有讓我們淋雨,還給

我們經過成佛之道,石溪東環,松林小徑,

我們送著涼風,真的很幸運。

禪林道回到接待處。中途在森林裡還迷了

還要感謝組織活動的菩提中心的法師和

路,還好大家迷路的時候果斷選擇原路返回

義工們。宣毅師兄從昨天就開始忙,師父們

一小段,找到另一個岔路口走,才走回到步

昨天下午就開始擺放我們吃飯的桌椅,今天

道上面,又有超強活GPS帶路,大家順利走

早上七點起就開始為我們做齋飯和糕點,一

出森林,走到菩提北路上。看來後退是前進

直忙到中午十二點,TQ還帶去了簽名筆和

之母,正如失敗是成功的娘。

name tag。玉佛寺住持宏意法師給大家開

回到接待處的停車場,大家找到自己的 carpool的人,就回家了。 今天走了好多路,這還只是hiking了一 條trail,加上上週hiking的那條,就只剩一 條沒有去過,下次再去走啦,呵呵。 今天的幾個小故事:

示,並帶大家做二十分鐘的靜坐,這真是 個很難得的機會,有名師引導我們內觀自 心。 今天走了好多路,但大家都欣賞到了美 好風景,也學了很多新東西,取得很大的進 步。 29


-佛光法苑‧第169期-

錫蘭佛教習俗見聞錄

宗輝

第六章 禮佛(上) 在錫蘭,佛教徒最常見的禮佛儀式有以 下幾種:

一.入門禮 佛教不像其它宗教,有著種種繁瑣複雜 的入門儀式,如印度教的初禮(Upanayana)或基督教的洗禮等。進入佛門的儀式極

家最近的一個寺院裡接受三寶的祝福。他們 把嬰兒放在佛殿的地板上或佛像之前,祈禱 三寶加持,讓嬰兒平安長大,並擁有一個美 好的將來。似如此類的儀式,也可說是佛教 入門禮儀的一種。

二.個人禮佛

其簡單,只要在一位出家師父的主持下,誦

對佛教徒來講,禮佛是對精神導師-偉

念三遍三皈五戒即可。三皈即:皈依佛、皈

大的佛陀的一種敬仰,也表達了對發現真理

依法和皈依僧。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

並引導世人解脫人世間痛苦的佛陀的一種感

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恩和謝意。總的來說,禮佛是表示信仰和感

三皈是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宣誓,五戒

恩佛陀的一種方式。

是宗教生活的道德規範。經過三皈五戒的儀

在錫蘭,個人禮佛是佛教徒最普遍實

式後,一個人便成為一位正式的佛教徒。但

踐的日常佛門禮儀之一,也是許多虔誠佛

能否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佛教徒,卻要看他

教徒每日在家修持的一種方式。在此有必

今後能否嚴持三皈五戒了。所謂:「師父引

要區別一下簡單的佛供及加以多種供品供

進門,修行在個人。」

奉的大供。前者只是在一個宗教象徵物(

在錫蘭,除了這種傳統的皈依儀式之 外,還有一種適用於嬰兒的入門禮。當一 個嬰兒出生在一個佛教傳統的家庭裡,其父 30

母常常會在嬰兒首次出門時,把嬰兒抱到離

如佛像、菩提樹或舍利塔)前合掌致敬並 稱念一句簡單的佛號如「南無佛陀耶」( Namabuddhaya)或「善哉」(Sadhu)。


-佛光法苑‧第169期-

至於大供,通常是先把各種供物(主

正如花會謝,我身亦如是。

要是鮮花)擺放在佛像或佛塔前的供案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花供的偈子蘊含著

或其它任何可供奉之處。接著,信徒們合

佛教諸法無常的教理。因此,花供的功德,

掌誦念各種讚頌。佛教的每一種禮佛儀式

不但被視為證得涅槃解脫的助緣,也是對生

通常都是以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命無常的一種警策。

開始,然後接念前面所說的三皈五戒。再 接下來是誦念佛寶九德、法寶六德及僧寶 九德三個偈子。

除了供花之外,錫蘭佛教徒還供燈。供 燈有著兩種象徵含義,即象徵著破除無明黑 暗的智慧光明及驅除邪惡的功德光明。對於

禮佛時,佛教徒所

普通信徒來說,前者的

採用的禮佛姿勢通常

象徵意義過於深奧而

是依據場合的隆重程

很難為他們所了解。

度及信仰程度而定。

因此,他們供燈的目

最恭敬的禮佛姿勢是

的,通常只是為了求功

五體投地,它通常是

德及防止邪惡的入侵。

在供奉佛舍利等大場

不過,前者的含義也清

合時才採用的。單跪

楚地反映在他們所誦念

或雙跪的姿勢也很流

的供燈偈裡]:

行,有時甚至也採用雙盤或站立姿勢。不 過,無論是採用那種姿勢,都得雙手合掌 禮敬。 在錫蘭,鮮花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一 種供品。在任何禮佛場合,都少不了花供。 佛教徒對供花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不但要 注意花色、花質和花味等,而且在花供之 前,供花還要用過濾的淨水清洗以確保其 清潔。有時甚至還把供花充滿藝術性地排 放在供盤上上供。閃爍在燈光下的朵朵盛 開的鮮花被視為佛陀正覺的象徵,因此鮮 花成為供佛的最佳供品。供花時,通常要 誦念這麼一個偈子: 此花色鮮艷,供於蓮座前; 願以此功德,令我得解脫;

樟燈破諸暗,敬禮大覺尊, 三界光明燈,驅逐黑暗者。 偈子裡的「三界光明燈,驅逐黑暗者」 便是佛陀的兩種功德,表明佛陀的智慧光 明,能驅逐無明黑暗,是三界的明燈。 燈供通常是在菩提樹及佛塔處舉行。 菩提樹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於菩提樹處點 燈供養,不僅是為了紀念佛陀的成道,也 希望由此得到佛陀的覺光照耀。佛塔是供 奉佛舍利的地方,因此也成為燈供的另一 重要地方。 在錫蘭,我們可以見到每一個寺院的 菩提樹及佛塔處都設有安放油燈的燈架及 璧龕。璧龕是建來遮護油燈,以防風吹雨 淋。此外,在許多寺院裡還可以見到一種 31


-佛光法苑‧第169期-

特別的燈供,稱作全年長明燈(Dolosmahe-

單人禮佛的另一重要內容是供食。供食

pahana),它表達了人們祈求整年長明的意

一般是在佛前舉行,分為早供和午供兩種。

願。

早供是一些適合早餐的食品,通常是奶米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錫蘭佛教徒們都

飯;午供是錫蘭傳統的咖哩飯。必須在午前

會舉行一些特別的燈供,如在月圓日晚上,

進供,以防過午誤了僧人的午餐。在一些大

他們會去寺院裡大量點燈供佛祈願。其次,

寺院裡,上供是一種非常隆重而有規律的儀

有些信徒去寺院還願或在佛生誕日裡也會大

式,伴有誦念和傳統禮樂如擊鼓等。在上供

量點燈供佛。在進行供燈之前,他們都會沐

的時候,一般常用的偈子如下:

浴更衣,以清淨的身心來供燈祈願。點燈用

無上大覺尊,此食色香味;

的油也是特別準備,與家用食油分別開來。

請以慈悲心,歡喜受此食。

燈芯是用一種乾淨、新鮮的白布製成。有時 一個村莊的人會合力舉辦一場大 型燈供,如為紀念佛陀所演示的 八萬四千法門,全村的信徒可能 會合力點燃八萬四千盞燈。 其實,供燈習俗在古時就 很流行。據記載,公元前二世 紀,國王杜都格姆努(Dutugemunu)曾在古都阿努拉達普拉 的十二聖地點燃一千盞白芯酥 油的長明燈。公元一世紀,國 王瓦舍巴(Vasabha)也曾在支提 耶帕巴塔(Cetiyapabbata)、杜帕羅摩( Thuparama)、摩訶杜帕(Mahathupa)及 菩提樹(Bodhi-tree)等寺點燃了千盞明燈 今天,燈供變得更加盛行以致於每年一 度的紀念佛誕生、成道和涅槃的衛塞節都幾 乎變成了燈節。在衛塞節這一天,所有的佛 教徒家裡都會掛上各種各樣的衛塞燈籠,一 些繁華地帶還設有燈展及描述佛本生故事的 燈形圖案。有關衛塞節的情景我將另章介 紹,此處不作詳述。 32

上供的飲料通常是水果汁, 由於飲料不像食物,因此可以 根據僧人的習慣在下午上供。 供香通常是盤香,香料香粉 也可以,但最常用的是一種香 樹脂,本地人稱作桑波羅尼( Sambrani)。 另一常用的供品是Dahatvita,由檳榔葉、檳榔仁、丁 香葉、丁香仁及小豆寇葉等組 成。由於嚼這些東西能夠給人 一種辛辣舒適的感覺,因此它 們常供人飯後咀嚼。一般說來,每上一種 供品都有一個相應的供養偈,如前所提的 供食偈,這些偈子通常都是以佛世時所流 行的巴利文寫的。 佛教徒所禮拜的對象通常有三大類,即 (1)佛舍利(Saririka)、(2)佛所用物,如佛缽 及菩提樹等(Paribhogika)和(3)佛紀念物,如 佛像及壁畫等。信徒們去寺院禮佛時,通常 都是按這三大類順序,先禮佛塔,次禮菩提 樹,最後禮佛殿。


-佛光法苑‧第169期-

佛經故事選輯

若水

蓮花的故事 以前,當佛陀住在羅閱祇耆奢崛山的時 候,城中有一位妓女名叫蓮花。她的姿色容 貌為天下第一,大臣子弟們對她沒有不心存 愛慕的。當時,蓮花的心中現起一念善心, 想要捨棄紅塵,出家為尼。於是,她便前往 山中拜見佛陀。將到半路的時候,見有一條 清澈的流泉,便停下來洗手飲水。當她看見 泉水中自己的倒影,紅顏青絲,花容月貌, 心裡就後悔道,人生在世,能夠擁有如此 一副姣好的容貌,為什麼要棄俗出家呢? 我應該盡情享樂才對。想到這兒,便決定 回家。 佛陀觀察到度化蓮花的因緣已成熟,就 化身為一個絕世美婦人,姿色容貌又勝過蓮 花幾千萬倍,向蓮花迎面走來。蓮花看見了 她,心裡甚是喜愛。就問她是從哪裡來,家 人又都在哪裡,為什麼隻身行走,沒有任何 隨從呢?化人回答道,是從城裡來,要回家 去。我們雖然彼此不相識,但為什麼不結伴 同行,一起去泉邊稍作休息,閒話家常呢? 蓮花道好。於是,兩人就一起回到泉水邊, 互吐心聲,相談甚歡。化人漸覺困意,就枕着 著蓮花的大腿睡着了。但沒過多久,化人卻忽 然一命嗚呼。她的腹部漸漸地鼓脹潰爛,臭

水蛆蟲從腹部湧出。接着著,牙齒脫了,頭髮 掉了,肢體也跟著着解散了。 蓮花看到這驚人的劇變,心裡大為恐 慌。為什麼這麼貌美的人,卻一下子就沒 命了呢?她都這樣,我的命又豈能長久呢? 因此,我還是應當趁早投佛修道才對。想到 此,蓮花急忙奔走佛所。她五體投地,虔誠 地頂禮佛陀,並把自己路上所見到的驚人劇 變告訴佛陀。佛陀對蓮花開示道,人生有四 件事不可以依怙,即少壯會老、強健會死、 六親眷屬會離和財富會散。 聽了佛陀的開示後,蓮花頓時領悟到人 命無常,唯有佛道永恆的道理。於是,便隨 佛出家。因為精進修道,不久後便證得阿羅 漢果。 有關於人命無常的道理,世人幾乎沒有 不知道的,但又有幾人真正能夠洞破呢?看 到身邊的同事、親友一個個地離去,心裡卻 常常會無動於衷,總覺得無常離自已還遠着著 呢!於是,整日躥上跳下,心中盡是紅塵名 利,沒有一刻消停。真的是:不到黃泉心不 死,到了黃泉悔不及。看了蓮花的故事,聰 明的人,難道還不想覺醒嗎! ─ ─ 《法句譬喻經》 33


-佛光法苑‧第169期-

朝聖日記

宏意

三月二十一日

星期五

中午十一點左右,我們抵達中華佛

昨晚剃頭時,電剪突然壞了,不能再

寺,即在寺裡吃午餐,一切飯菜,還是由

用,看看頭上已剃了部分,一邊黑一邊白,

小光備辦好。來到中華佛寺,我心中有些

不知如何是好。請領隊帶我出去找髮匠,又

激動,因為三十六年前送佛陀舍利給我的,

覺得時間太晚,不可能找到人起來幫我剃

就是曾住持過中華佛寺的廣清老法師。一

髮。仔細一想,記起行李中有刮鬍刀,於

九七二年,我在台灣日月潭玄奘寺與法師

是學著勉強用刀把頭髮剃完,過程新鮮刺

相遇,他聽說我原籍雲南,非常高興,因

激,也是朝聖途中的一個有趣回憶。

為去了印度之後,二十五年來,從未見過

清晨五點半啟程去波羅奈斯的鹿野

家鄉人,一下子把我的手緊緊握住,要我

苑。途中因緊急煞車,小光把車上的一片

跟他去台北,我說沒有計劃過去(車資太

玻璃撞碎,所幸人沒有事,只是實習導遊光

貴,負擔不起),他老說,我有舍利送給

明的手,稍微有點擦傷。接著車一到波羅奈

你,你還不來呀!一聞有舍利,乃是千載

斯,右前輪爆胎,所幸已離開高速公路,進

難逢的勝緣,即使借錢搭車,也要北上。隔

了城市,所以也沒什麼大問題,很快就把新

了兩日,我就在慧日講堂再次拜見法師,法

輪胎換好。出門在外,有些事是無法預測,

師手拿舍利瓶,慈悲鄭重地說,人人福報不

有情況時,都要用平常心來看待。

同,我只倒一次,出來幾粒就是幾粒,舍利 大小也不能挑選。結果法師用手一倒,一共 倒出了五粒大的和五十餘粒小的。大的猶如 綠豆,小的似芝麻。我心中歡喜不盡,法師 說我運氣好,一倒居然有那麼多粒出來。我 覺得佛陀的舍利應讓有緣者分別供奉,所以 我也不斷地贈送一些給人,直到九九年,在 玉佛寺文物展中公開展示後,我才把舍利塔 密封,暫停贈送。現在美洲菩提中心報恩塔

34


-佛光法苑‧第169期-

已啟用,我準備將一些舍利贈送給菩提中心 長期供養,讓美國的十方大眾,都能頂禮瞻 仰。 廣清老法師回印度後,我們曾通過幾次 信,他老希望我來印度中華佛寺幫忙,並 有意讓我接任住持,但是我覺得自己年紀 太輕,德學不足,不堪弘法大任,所以在 不忍中回信謝絕。經過幾年的歲月,我聞 悉法師圓寂的消息,心中深感遺憾,似乎 有些事還沒有完成。想不到三十六年後, 我終於來到鹿野苑中華佛寺,看到了法師 的遺像,不覺感觸良多。祝願法師早成正 覺,乘願再來。

匆走到養鹿的地方想看看鹿群,可惜一隻都 找不到,可能也熱得躲起來了。據說過去鹿 野苑有很多精舍和僧坊,但經過回教徒的破 壞,如今只是廢墟一片。近數十年來,因為 朝聖者眾,印度政府也在加強保護和修復, 我們在參觀時,有一批工人頂著大太陽在砌 磚,目的是要把精舍的遺址呈現出來。經過 多處的參觀,我發現很多精舍以及那蘭陀大 學的建築,磚牆都砌得很厚,據我在緬甸的 瞭解,這種厚牆建築,會冬暖夏涼,住起來 比較舒適。 中午的大太陽,把團員們的臉都曬得

目前中華佛寺由印度籍法師住持,人很 慈悲,熱切地招待我們。寺中也有六位自泰 國各地來的掛單僧人,有時也有朝山團來寺 中住宿,寺院的建築相當寬大。 午餐後,我們乘車去佛陀初轉法輪的地 方──鹿野苑。在這裡,阿育王也建塔紀念 佛陀,此塔像中文的「高」字,上窄下寬。 走到塔的陰涼處,我藉此機緣,向團員們講 解了四諦法的基本義理。然後繞塔一周,再 念三皈依及回向文。由於天氣太熱,我們匆

通紅的。我擔心大家中暑,所以提議不要去 別處參觀,直接回旅館休息。進了酒店,才 發現這家旅館的管理和設備相當好,唯一的 缺點就是冷氣管有些霉味,我有點過敏,後 來帶著口罩就覺得舒服很多,沒想到陳榮嬌 居士也跟我一樣,需要戴口罩才能休息。我 見其他人都沒有問題,想來也是一種別業 吧! 由於晚間有些空閒時間,晚餐後,大家 聚在廳裡,由我跟居士們講八正道。 35


-佛光法苑‧第169期-

家 的 小

菩 薩 晏嘉玲

我的外孫女Wilma這個月就要迎來她九

隨着年齡的增長,Wilma對善惡、是非很

歲生日了。親眼看着她從出生成長到現在,我

留意。她非常善良,好像天生同情弱者,

發現她真是我們家裡的小菩薩,有很多地方

不忍心傷害任何人的感情,即使心裡面說一

值得我向她學習呢。

個陌生人太胖了,她也會馬上告訴我:「奶

作外婆的,對外孫女一定有偏心的疼

奶,I feel guilty because I said to myself

愛,但是我總覺得我這個外孫女不一般。

that he is fat(我很慚愧,我心裡說他太胖

Wilma從兩、三歲就知道心疼父母親。有

了)」。她喜歡看「了凡叔叔的故事」和「

一次她提起小書包往屋子外邊走,我問她

德行天下」動畫片,做錯了事情她會慚愧、

去哪裡,她說要去上班,幫助媽媽掙錢,

懺悔,這是她每晚睡覺前必做的。對一個九

付賬單。她五、六歲的時候,就知道照顧比

歲的孩子來說,真是很難得。不僅如此,有

她小的孩子,幫助他們係鞋帶,看到他們摔

時候我說錯話、做錯事,Wilma居然會提醒

倒,她會跑過去把他們扶起來。Wilma很知

我說,「奶奶,小心不要造口業呀。」

道體諒我,我做了腳手術回到家裡,她把飯

看到孩子成長這麼好,我真感到欣慰。

菜和水放到一個托盤上,端到我的床前說:

我從心裡覺得,Wilma的很多優點值得我學

「奶奶[她從小習慣這樣叫我],我是你的護

呢。古今修道的人常讚美保持童心和赤子之

士。」我咳嗽,她會趕快給我倒水、捶背。

心的可貴。我現在知道為什麼了。

Wilma不僅對我好,別人給她做事,她都知 道感激,向人家道謝。她現在上三年級,但 是每次我到她學校開家長會,她都會告訴我 說,她要去和她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老師打招 呼,問候她們。難怪她的老師們都誇獎她善 良和善解人意。 36


-佛光法苑‧第169期-

佛法問答 編輯組 問:最近菩提中心舉辦的內觀智慧禪是什

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

麼?

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

答:內觀,又稱毗婆奢那,是巴利語:

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

Vipassanā 之 音譯。是一種佛教的禪修方法,

槃。念於內息…念於外息,繫念善學。…覺

字面上的意義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

知喜… 樂… 心行… 覺知心… 心悅… 心

實相,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從身體、

定… 心解脫入息… 心解脫出息…,觀察無

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

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 觀察

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的層面上,體驗到「

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

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

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

成的現象,其特徵是快速不斷地

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

問:念佛法門如何修?

苦)和無法自主(無我)。開始的

答:「念佛」一詞,是原始佛教所

時候,藉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培養

固有的,最早出現於《阿含經》。

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

如念佛、念法、念僧的三隨念;或

後,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

加念施、念天、念戒的六念法門,

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

都是以繫心思惟的念。念,是佛法

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

的修行方法之一。念是心念,是繫

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可以讓智慧

念一境而使之分明現前。真正的念

生起,可以去我執。方法純熟後,

佛,是要使心繫念佛境,分明不

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正

忘,而得正定。

知,時時往內觀照,看清當下的自

印光大師說:念佛必須具備「口念、耳聽、

己,不再執著身心為「我」、「我的」,以

心想」三到;三者同時相應,念得清晰明

覺醒、智慧的心去面對起伏的人生,使生活

了。稱名時,要用自己的耳朵聽得清清楚

與禪修合一。能夠這樣,才能達到苦的完全

楚;心裡跟著音聲明明白白的起念。如此才

止息。

容易修得一心不亂。總之,不論時間長短,

《雜阿含 第八○三經》中也提到:爾

佛號多少,都必須要口、耳、心三到,專一

時,世尊告諸比丘:「 …是比丘若依聚落、

繫念使心不散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

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

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

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

來,必定見佛…,佛問圓通,我無選擇;

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

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

一。」 37


-佛光法苑‧第168期-

Dhammapada Sutta Ven. Nàrada Chapter 2 Appamada Vagga Heedfulness

1. 2. 3.

38

Appamado amatapadam - pamado maccuno padam Appamatta na miyanti - ye pamatta yatha mata. Etam visesato natva - appamadamhi pandita Appamade pamodanti - ariyanam gocare rata. Te jhayino satatika - niccam dalhaparakkama Phusanti dhira nibbanam - yogakkhemam anuttaram.

THE HEEDLESS DIE; THE HEEDFUL DO NOT 1. Heedfulnes s is the path to the deathless, heedlessness is the path to death. the heedful do not die; the heedless are like unto the dead.

The monks wished to know which of the two was actually alive and which was actually dead. The Buddha explained that the heedless, like Magandiya, should be regarded as dead, while the heedful, like Samavati, should be regarded as alive.

2. Distinctly understanding this (difference), the wise (intent) on heedfulness rejoice in heedfulness, delighting in the realm of the Ariyas.

Appamada, litterally, means non-infatuation, i.e., ever-present mindfulness, watchfulness, or earnestness in doing good.

3. The constantly meditative, the ever steadfastly ones realize the bond-free, supreme Nibbana.

The ethical essence of Buddhism may be summed up by this word-appamada. The last words of the Buddha were -appamadena sampadetha - strive on with diligence.

Story: A jealous queen Magandiya, caused an innocent rival of hers, Samavati, to be burnt alive. The king, hearing of the pathetic incident, subjected Magandiya to a worse death.

Amata - Nibbana, the ultimate goal of Buddhists. As this positive term clearly indicates, Nibbana is not annihilation or a state of nothingness as some are apt to believe. It is the permanent, immortal, supramundane state which


-佛光法苑‧第168期-

-佛光法苑‧第168期-

cannot be expressed by mundane terms. This should not be understood to mean that they are immortal. No being is immortal, not even Buddhas or Arahants. The idea implied herein is that the heedful, who realize Nibbana, are not reborn, and so do not die. The heedless are regarded as dead because they are not intent on doing good, and are subject to repeated births and deaths. Knowing well that there is emancipation for the heedful, but not for the heedless. Here Ariyas mean the pure ones like the Buddhas and Arahants. The realm of the Ariyas means the thirty-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Bodhipakkhiyadhamma) and the nine supramundane states. See notes on v.44 and v115.

tion (samatha) and contemplation or insight (vipassana). Yogakkhema - free frim the four bonds of sense-desires (kama), craving for existence (bhava), false views (ditthi), and ignorance (avijja). Nibbana = ni + vana, lit., departure from craving. It is a supramundane state that can be attained in this life itself. It is also explained as extinction of passions, but not a state of nothingness. It is an eternal blissful state of relief that results from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the passions. Methaphysically Nibbana is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 psychologically it is the elimination of egoism; ethically it is the eradication of lust, hatred and ignorance.

Here meditation includes both concentra-

4.

Utthanavato satimato - sucikammassa nisammakarino Sannatassa ca dhammajivino - appamattassa yaso’bhivaddhati.

THE ENERGETIC PROSPER 4. The glory of him who is energetic, mindful, pure in deed, considerate, self-controlled, right-living, and heedful steadily increases. Story: A rich but humble young man who pretended to be very poor, living like a labourer, was later elevated to a high position by the king. When he was introduced to the Buddha by the king He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ho prosper. 39

39


-佛光法苑‧第168期-

菩提獎學金申請通告 二0一0年的菩提獎學金又開始受理申請 了。獎學金的申請項目如下:

由德州佛教會蔡氏紀念金捐助。

一、菩提清寒獎學金:是頒給將入或已入

五、陳逸松紀念獎學金:申請者為大三以上

德州公立大學的學生。申請者須準

或是法學院的學生,將來準備終身為

備二00九年的正式報稅單(非正式

亞裔族群謀求權益。陳老先生生前是

者無效)以證明是低收入的家庭。

本會會員,他一生為弱勢族群奮鬥。

就讀高中三年級或已入大學的學生均

提供此獎學金者為陳逸松夫人。

可申請。將依合格者的需要來考量發

六、葉宗台獎學金:申請者須為高三或大學

放金額。此項獎學金是由陳明宏紀念

生,成績優良之外,特別熱心公益。

金、台美實業、薛瑞榮、王耀南、宋

除了推薦信證明之外,還得在論文上

駕翔、林菲薇、曹王味、黃潮懋、蔡

舉出實例和經歷。此項獎學金由葉宗

氏紀念金、陳許桂、羅吳美娥、陳剛

台的弟弟葉宗義夫婦提供。

猛、陳氏紀念金、汪介然、黃蘋英、 梁慰釗、黃王淑寅、鍾劉秀春、邱美 玉、廖呂素月、李端爾、吳木水、張 李煥珠等及多位無名善心人士的家屬 或基金會所贊助。 二、菩提成績特優獎:申請者為公、私立學 校的高三或大學成績特優者。此項獎 學金名額有限,申請者競爭激烈。除 了成績外,排名、論文、領導才能等 都將列入評審考量。該項獎學金由卓 聶其純,洪鼎偉等家屬捐助。

40

成績優良者為優先考量。此項獎學金

七、善生獎學金:申請者必須是德州佛教會 少青組的高三學生。參與少青組六個 月以上,並對此組織有貢獻者。須由 老師及少青組組長推薦。此項獎學金 由德州佛教會提供。 菩提獎學金是跨越宗教、種族和文化背 景,開放給休市有心向學的學子。名額有 限,申請者必須符合申請條件,請儘速申 請。有意申請者請至玉佛寺領取申請單(自 己來領)。申請者需由學校直接寄出成績單 (正式成績單,否則無效)。高三學生並需附

三、菩提成績進步獎:申請者必須是家庭

SAT成績和排名。申請截止日期為二0一0年

或是個人的環境遭受劇變,但仍能發

二月十二日,以郵戳為憑,逾期不受理。將

憤圖強,成績由低等到優等。此項獎

於四月三日面試,五月廿三日下午一點三十

學金由德州佛教會善心人士鄭傳贏夫

分頒獎,地點均在玉佛寺。申請合格者必須

婦捐助。

親自參與面試和頒獎典禮,申請單也必須自

四、工程學生獎:申請者為就讀大學兩年以

己去玉佛寺辦公室領取。任何有關問題請電

上的工程學系學生,並立志將來終身

詢玉佛寺張景華小姐(281)498-1616(Wed-

擔任高科技的工程師,報效社會。以

Sat 10:00AM-5:00PM)。


-佛光法苑‧第168期-

活 動 預 告 念佛過年 精進佛三

春期間,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 二月十二日(星期五)晚上7:30 ~ 9:00 朝山。二月十三日(星期六)除夕上午9:30~

迎接二0一0年的來臨,德州佛教會特別

4:00 禮拜藥師懺;晚上9:30,於玉佛寺大

訂於二0一0年元月一日至元月三日,於菩

雄寶殿舉行延生普佛,虔心禮敬十方諸佛。

提中心明心堂舉行三日精進念佛共修。此

子夜時(12:00AM),舉行叩鐘儀式,法

次念佛共修將恭請宏意法師主持,竭誠邀

師們將帶領大眾一起頌偈祝禱,祈求新歲國

請您來參加,一起念佛,一起淨心,迎接

泰民安、世界和平,人人平安順利。

嶄新的一年。

邀請台灣慧璉法師蒞臨弘法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概說 德州佛教會玉佛寺,邀請台灣的慧璉法 師蒞臨弘法。法師將於元月三十日與二月六 日,兩個星期六的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以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概說為講題,於 玉佛寺為大眾開示。法師並將於元月三十一 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於玉佛寺大雄寶殿為 大眾開示。 慧璉法師履歷: 籍貫:浙江省寧波市 出生地:台北市 剃度師尊:印順法師 1982年出家、受戒 學歷:日本早稻田(Waseda)大學東方 哲學碩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現任台灣圓光、弘誓、養諄、台中假

二月十四日上午10:00,於大雄寶殿舉 行「佛前大供」與「新春團拜法會」,法會 中淨海法師將以「佛教的財富觀─七聖財」 為題向大眾開示。淨海法師和宏意法師並將 分發紅包賀年,中午敬備結緣午齋。下午一 時三十分,於觀音殿舉行「藥師普佛」。 新春法會期間,本會將懸掛「祈福平安 燈」,希望會友信眾皆能發心燃燈供佛,植 福田、增智慧。欲知詳情,或有任何詢問, 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281-498-1616

召開年度「護法委員大會」 本會將於二月廿七日(星期六)下午二 時,於玉佛寺大雄寶殿召開年度護法委員大 會,會中除了依例選舉董事外,淨海法師與 宏意法師將親自向護法委員們解說過去一年 裡,佛教會曾經舉辦的弘法活動與工作, 並指示來年的弘法目標和方向。敬請護法 委員們屆時出席大會,共同為護法護教貢

日、香光尼眾、台南女眾等佛學院及新竹覺

獻心力。

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南竹溪書院、高

佛教會邀請會友義工元宵圍爐

雄法印講堂講師。

喜迎二0一0年農曆新年 為迎接中國農曆新年,本會依例將於新

德州佛教會為了感謝義工會友們長期地 發心護持,常住法師們特別安排於元宵節前 一天(二月廿七日星期六)晚上,邀請護法大眾 41


-佛光法苑‧第168期-

回寺圍爐。圍爐聚餐將於下午五點三十分於

鼓勵。是晚參加聚會之學員與會友,近六十

青年活動中心舉行,竭誠歡迎您到佛寺來和

人,齊聚一堂,歡欣無比。

法師聚餐。

會中,宏意法師以四句話勉勵大家:以真

菩提學苑園遊會 德州佛教會「菩提學苑」中文學校, 將於二月 廿 八日上午舉行全校師生新春團 拜,其後並於青年活動中心,舉行新春園 遊會。 園遊會中,各班級均準備有精彩遊藝表 演,如:歌唱、舞蹈、背誦唐詩、說相聲、 繞口令、舞台劇和中國功夫等,還將穿插猜 燈謎等兒童益智遊戲和摸彩。園遊會中更預

誠心對待別人;以歡喜心安住自己;以出離 心服務大眾;以菩提心增進道業。 「西北佛學研討班」自一九九五年成立 以來,十多年間,一直是由宏意法師帶領主 持,實是一份難得的因緣,也是學員們的大 福報。西北佛學研討班歡迎所有有志於佛法 修學者加入。若有任何詢問,請與玉佛寺辦 公室聯絡。電話:281-498-1616

少青組幫忙特殊家庭年度野餐會

備有各式食品小吃義賣,歡迎大家踴躍參 加、共渡佳節。

活 動 翦 影 西北班謝師宴 歡喜融和

本會少青組在組長張偉堯居士帶領下, 於十月廿四日下午三時至六時,在糖城Lost Creek Park參與幫忙華裔特殊家庭年度野餐 會。 是日包括有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和朋友 們,參加人數近百人。12位少青組員分開兩 列,為與會大眾做分派食物服務,野餐後又 德州佛教會「西北佛學研討班」於十月十 七日晚間,假張國安、陳靖妃居士府邸,舉 行謝師宴,感謝法師們一年來的辛勤教誨和 42

帶領特殊需要兒童們一起同樂,設計的節目 有:畫臉、穿項鍊、歌唱和玩球,或是陪孩 童們坐在草地上說話聊天,直到天色漸晚, 大家才盡興而返。


-佛光法苑‧第168期-

重陽敬老晚會 喜氣洋洋

陳方正處長此行主要目的,是為感謝德州 佛教會為台灣八八水災募款賑災,親自送來 了內政部正式簽發收據和感謝狀,收據共有 兩張,分別為九仟二百元和一萬伍仟元。陳 處長並為佛教會年度義賣會,致贈四百元贊 助金。處長感恩德州佛教會在休士頓成立, 讓社會大眾可以常聆聽法師開示。處長一 行,於下午一時三十分離去。

德州佛教會為表示對長者的敬重和關心, 同時也為發揚尊長的美德,特於十月廿四日 (星期六)下午五時三十分,於玉佛寺青年 活動中心,舉行「重陽敬老晚會」,敬備素 筵,禮請65歲以上會友、或會友尊親來寺歡 聚,共約300人參加,一片洋洋喜氣。 淨海法師首先致詞歡迎大家,祝福老人家 們「壽、樂、康、寧」。宏意法師以國、粵 雙語向大眾問候,並讚歎義工們盡心籌備晚 會,修福德於慈悲田、報恩田和恭敬田。 餐會中除了準備有精彩餘興節目外,餐會 結束前,還將十五盆盛放蘭花,由淨海法師 和宏意法師親手將花贈與高齡長輩,一片花 海中,人人都喜笑顏開,除了花,與會的每 位老人家也都獲贈禮物。 七時十分,老人家們在兒孫環繞中,向法 師們依依道別。

台北經文處陳方正處長參訪玉佛寺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陳方正處長率祕書

秋高氣爽 菩提中心一日遊 德州佛教會幾位年輕會友,互相邀約組成 一參訪團,於十一月八日(星期天),在美 洲菩提中心,做了一日遨遊。 參訪團共約百人。這些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的年輕人,有些尚在研究所就讀,有些已就 業,成家,抱著小寶寶,一起參加聚會,為 菩提中心帶來了無限生機趣味。 午齋後,由續超法師帶領大眾在參觀過靜 居林和報恩塔後,即步上菩提大道,直趨近 北門的石雕彌勒菩薩聖像安奉處,往返有將 近兩哩的路程。

林志明,於十一月五日參訪玉佛寺,受到淨

兩點半鐘,菩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來到

海長老與宏意方丈的熱誠接待,中午並於寺

菩提中心。宏意法師向團團圍坐身邊的年

內用齋。

輕朋友表達了歡迎之意,並向大家詳細解說 43


-佛光法苑‧第168期-

了興建菩提中心起初的理念、一路的歷程和

作「讚僧詩」;聲樂家張廖莉娜女士為大家

未來的展望。宏意法師說:「淨土,要靠我

演唱了「西風的話」和「杜鵑花」,為明年

們自己創造。」面對這些青年朋友,法師鼓

「黃友隸教授作品音樂會」暖身。佛教會二

勵大家要確定人生道路的目標和方向,再以

00九年度義賣會於下午三時圓滿落幕。

廣結善緣為基礎來發展,遭遇挫折困難時要 堅持,不要放棄。約一小時的座談後,眾人 跟隨宏意法師來到禪堂,一起靜坐。靜坐之 後,興致高昂的年輕朋友們,沿著林間步道 幫忙修剪雜草樹枝,直到太陽完全落山,大 家才依依不捨的告別菩提中心、法師們和新 結識的朋友,踏上歸途。

親子講座 菩提學苑於十一月廿二日,上下午各舉 辦一場親子講座。恭請宏意法師帶領全體師 生,在大殿向佛陀問訊及三稱佛號後開始。 師父先以中文向學生們致歡迎及鼓勵詞 之後,再以英文講述、解釋並強調五戒: 不 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 重要,謹守五戒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師父帶著掃帚和畚箕,為學生們講述周 利槃陀伽掃地的故事,勉勵同學們,雖然尊 者智力與記憶的能力不如人,教過即忘,經 過佛陀教導以最簡單的掃地「拂塵除垢」一 語反覆練習,最後終於悟道得大智慧,成為 阿羅漢。師父勉勵小朋友們:1. 要對自己有 信心,2. 努力、經常練習,3. 不吝和別人分 享,幫助別人學習,並進一步將自己所學回

年度義賣會圓滿 德州佛教會年度義賣會於十一月廿一日上 午十時於玉佛寺舉行,至下午三時圓滿。 是日天陰,並不時飄著細雨,但仍不能阻 止人們的熱情和人潮的湧入,除了卡拉OK台 前是一片熱鬧,熱食攤位前更是人來人往、 大排長龍。此次義賣會,佛教會特別將觀音 殿中庭部份花木移開,舖上石磚,增加了許 多活動空間。 卡拉OK義唱來了多位貴賓:台北經文處 賴澄民副處長與祕書林志明於午前光臨,賴 副處長獻唱了一首「台北的天空」;見石法 師為大眾獻唱了「叩鐘偈」和清順治皇帝所 44

饋。 師父為孩子們的開示,有如秋天的種子, 等待春天、等待因緣、等待機會來時美麗的 綻放。


-佛光法苑‧第168期-

感恩禪七

我們的心,能隨時隨地保持全然的專注,和 完全清明的覺知,這正是逐漸朝向解脫的訓 練。 此次的禪修,巧遇寒流氣溫極冷,但學 員的作息依然是安靜有序。法師的循循教導 和學員們的精進奉行,為此次的禪修畫下一 個美好的句點。

美洲菩提中心的第一場婚禮 十二月十六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生長於 德州佛教會在感恩節的長假(11/26至 12/02),再次邀請Ven. Seelananda 於美洲菩 提中心主持感恩「禪七」,前後共有三十位 男女學員參與此次共修。 此次禪修的日程表有些不同於以往的安 排,清晨4:45大眾在禪堂集合,由 Ven. Seelananda帶領大眾受持、念誦八關齋戒後,就 此展開一天的活動。無論在靜坐、經行、過 堂吃飯,或早晚各一次的瑜珈課,法師總不 忘提醒學員保持正念。他說:正念不只是對 當下保持專心而已,必須包括全然的專注與 清晰的覺知二部分才算完整。禪修的前四 天,法師依次第教導學員,以觀察呼吸的進 出、長短、始末、整體,以及在經行時觀察 腳的每一個細微動作,來培養專注力;從第

德州的David Matthew Freeman先生和來自 加拿大溫哥華的Laura Tina Obenavs小姐, 於菩提中心的明心堂,締結良緣,恭請宏意 法師證婚。 Laura Tina Obenavs小姐因為母親信仰 佛教,所以希望能有一場佛化婚禮;新郎因 為自己也閱讀很多佛教書籍,對佛教很有好 感,所以欣然答應。兩位新人在網路上看到 菩提中心幽美的環境和莊嚴的明心堂,隨即 與佛教會聯絡,並希望宏意法師能為他們證 婚。當天溫馨莊嚴的佛化婚禮,讓新郎的母 親與祖母既開心又感動,也讓他們與佛教結 了緣。David Matthew Freeman先生和Laura Tina Obenavs小姐,也是第一對在菩提中心 結婚的新人。

五天開始,法師要學員們觀察自己的六根、 六識,與相應的六塵有些什麼變化,進而觀 想這一切的變化皆是無常、苦、無我,依此 引導學員進入智慧禪的修學。 Ven. Seelananda開示:以正念觀察呼 吸的禪修方式,是佛陀和所有開悟聖者所共 同遵循的方法,我們正是以同樣的方法觀察 呼吸,以此鍛鍊我們的心,使之能被善用。 他又開示:四念處的修學,其目的是在訓練 45


-佛光法苑‧第168期-

一種藥草一個故事

魚腥草 (Houttynia cordata Thunb) 菁菁 魚腥草因「其葉腥氣」故名魚腥草, 早在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為了報仇雪耻 恥,他經常登山採食一種帶有魚腥臭味 的野生蕺菜,迄今在古之越國首都-紹 興, 仍有蕺菜存在,這就是當年勾踐採 食的地方,蕺菜也就是魚腥草。 魚腥草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蕺菜的全草入葯,其味辛,性寒,入肝、 肺經,功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 痛。魚腥草深受日本民眾衆喜歡,市面上有茶包,為民間常用保健植物。

菩提素齋

煲木瓜湯 (十二人份)

阿燕 1

材料:木瓜一粒、南杏一小包、北杏一小包、 紅棗二十粒、构杞半小碗、乾百合二兩、蓮子 四兩、蜜餞三粒

2

作法:

(a) 挑選不要太綠或過熟,大約七、八分熟的木瓜一粒,去皮,拿掉木瓜子,切塊被 用。 (b) 將南杏、北杏、紅棗、构杞、乾百合、蓮子洗淨,加入冷水二十碗煮。煮爛後,用文 火燜煮一小時後,加入木瓜塊再煮二十分鐘,加少許鹽即可上桌。此湯美容養顏。 46


ϜҢъ 3121 ѐ 2 ͡ă3 ͡‫߿ົڱ‬જ! 期

時間

內容

主持人與講題

2ԗ3ԕ)྿ӧ*! ! :;41b!–!23;11q! ᜹५̣Ҹຂᡐ̤!

ᕿෲࡧ૦

!21;11b! 2ԗ4ԕ)྿ԕ*! !22;11b! ! 2;41q! !21;11b! 2ԗ21ԕ)྿ԕ*! !22;11b! ! 2;41q! !21;11b! 2ԗ28ԕ)྿ԕ*! !22;11b! ! 2;41q! !21;11b! 2ԗ35ԕ)྿ԕ*! !22;11b! ! 2;41q!

ᕿෲࡧ૦;!࣡ᠮ0၄ຂ0ຸᎀ! ᢾྯࡧ૦; ! ᕿෲࡧ૦;! െ୊ࡧ૦;इ࿽̣ࡧդჹ̤! ຸҎࡧ૦;࢟‫࢔ؙ‬ઈٌ஠ီ! ᢾྯࡧ૦! െ୊ࡧ૦;इ࿽̣ࡧդჹ̤! ‫ھ‬၃ࡧ૦ȰȖ֖঵࢔֡Ꮄ! ઈᎀࡧ૦! ઈᎀࡧ૦;!! ‫ھ‬၃ࡧ૦; ᘋᇼҖ֖᥅ॽ! ຸҎࡧ૦!

.! 21;56b! .! 23;11q! .! 4;11q! .! 21;56b! .! 23;11q! .! 4;11q! .! 21;56b! .! 23;11q! .! 4;11q! .! 21;56b! .! 23;11q! .! 4;11q!

ආҎჲ;֖ԕࡧၱ˸٘ࡧ࿕֥! ආҕჲ;٘ࡧ࿕֥! ഄ!ᑓ!‫!׈‬ઈ! ආҎჲ;߽ዠ˸٘ࡧ࿕֥! ආҕჲ;٘ࡧ࿕֥˸౥གྷ! ഄ!ᑓ!‫!׈‬ઈ! ආҎჲ;߽ዠ˸٘ࡧ࿕֥! ආҕჲ;٘ࡧ࿕֥˸౥གྷ! ഄ!ᑓ!‫!׈‬ઈ! ආҎჲ;߽ዠ˸٘ࡧ࿕֥! ආҕჲ;٘ࡧ࿕֥˸౥གྷ! ഄ!ᑓ!‫!׈‬ઈ!

2ԗ41ԕ)྿ӧ*! ! :;11b! –!23;11q! ߽!٘!ၱ!

融通法師

!21;11b! .! 21;56b! ආҎჲ;߽ዠ˸٘ࡧ࿕֥! 2ԗ42ԕ)྿ԕ*! !22;11b! .! 23;11q! ආҕჲ;٘ࡧ࿕֥˸౥གྷ! ! 2;41q! .! 4;11q! ഄ!ᑓ!‫!׈‬ઈ!

െ୊ࡧ૦! ᎀⴞࡧ૦! െ୊ࡧ૦!

3ԗ7ԕ)྿ӧ*! ! :;41b!–!23;11q! ᜹५̣Ҹຂᡐ̤! !21;11b! .! 21;56b! 3ԗ8ԕ)྿ԕ*! !22;11b! .! 23;11q! ! 2;41q! .! 4;11q! 3ԗ23ԕ)྿ә*! 8;41q!.!:;11q! 3ԗ24ԕ)྿ӧ*! :;11b!–!5;11q! ! :;41q!–2;11b! +3ԗ25ԕ! !21;11b! .! 23;11q! !)྿ԕ*! ! 2;41q! .! 4;11q! !21;11b! .! 21;56b! 3ԗ32ԕ)྿ԕ*! !22;11b! .! 23;11q! ! 2;41q! .! 4;11q!

ආҎჲ;֖ԕࡧၱ˸٘ࡧ࿕֥! ආҕჲ;٘ࡧ࿕֥˸౥གྷ! ഄ!ᑓ!‫!׈‬ઈ! ຾Ӂ! ᜹५̣៳૦ᡐ̤! ఫҷ˽າ!٘˸ՙᢍ᜹٘! ֒٘‫؀‬ᅰᔂၨঁᇛ५! ៳૦າ٘! ආҎჲ;߽ዠ˸٘ࡧ࿕֥! ආҕჲ;٘ࡧ࿕֥˸౥གྷ! ഄ!ᑓ!‫!׈‬ઈ!

െ୊ࡧ૦;! ‫ھ‬၃ࡧ૦; ҖኹҖ࢔ྲញ! ᕿෲࡧ૦! ᑒْࡧ૦! െ୊ࡧ૦;̫٘೵࢔ఇ๧ᦃ! ϊϊґᄆఇ̬;! ᢾྯࡧ૦;! ‫ھ‬၃ࡧ૦; Ҏཐӏೣ! ᢾྯࡧ૦!

3ԗ38ԕ)྿ӧ*! ! :;11b! .! 23;11q! ߽!٘!ၱ!

!

!21;11b! .! 21;56b! ආҎჲ;߽ዠ˸٘ࡧ࿕֥! 3ԗ39ԕ)྿ԕ*! !22;11b! .! 23;11q! ආҕჲ;٘ࡧ࿕֥˸౥གྷ! ! 2;41q! .! 4;11q! ഄ!ᑓ!‫!׈‬ઈ!

ᕿෲࡧ૦;രᑎ௖ਬ! ‫ھ‬၃ࡧ૦;ஂֈ࢔ೀ࿘! ઈᎀࡧ૦!!

ߖຽ঵౒! ԕຽ!

ଗ࿗! ! :;11b!.!22;41b! ! 23;41q!.! 4;11q! ‫܅‬྿ԕ! ! 2;41q!–! 4;11q! ! 4;11q!–! 5;41q! ‫܅‬྿ҕ! ! :;41b!.!23;11b! ‫܅‬ԗආҕ྿ӧ! ! 3;11q!.! 5;11q! ‫܅‬ԗආҢ྿ӧ! ! 21;41b!.! 3;11q!

঵౒Ӧ૕! ᗌ‫ڧ‬0਱ዢ٘ࡧ! ཀྵຟ‫נ‬ౣᇛᐐౣ! ჹᑘ৷௻୧! െҵ৷௻୧! ٘ᓥ৷௻୧Ӻᗌ‫!ڧ‬ ჸዢ٘ᓥ୧! ࠮֖˸੖ᅲ˸஫੪คᗖ!

ԯ॰Җ0‫ש‬᛽! ‫ھ‬၃ࡧ૦˸չࡧස!)ᦃ੦ႈ*! ཀྵຟ‫נ‬ౣᇛ)Ҹ࿥ᡍႈ*! ᗤ‫ٯ‬इߝҶ! ຸҎࡧ૦)ၱ᡿ा*! ઈᎀࡧ૦! ‫ھ‬၃ࡧ૦! ၄བ඗!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47


-佛光法苑‧第168期-

- 下 期 專 題 -

活着的意義 人為什麼活着?活着的

意義和目的是什麼?這是一

個我們無法迴避的重要的

人生問題。如果人生毫無目

的和意義,那麼我們又為

什麼要活着?如果生活是多

餘的,我們又為什麼要活

着受苦、受累呢?究竟人是

為什麼活着?活着的意義是

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

智。」不同的人,對此問題

自然會有着不同的看法。下

期《佛光法苑》以「活着的

意義」為專題,希望與四眾

弟子共同討論此一重要人生

問題,也希望能給處在迷茫

中的眾生送去一道光明,

指引一條道路。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10/11/09 10/18/09 11/1/09 11/15/09 11/22/09 12/6/09

林靜秋 蔣孟容 慧度師 徐兆香 回向孫珠鳳 無名氏 Ming Shin Ho Xuan Gao 無名氏 回向張奇瑩 方培植 許傅星 回向周細妹往生 章榮彬 徐進雲 陳翠翠 章榮彬

佛書助印功德錄 $50.00 $30.00 $120.00 $100.00 $100.00 $60.00 $100.00 $50.00 $60.00 $100.00 $20.00 $20.00 $50.00 $100.00 $30.00 $100.00 $100.00

-------------------------------------------------------------------------

合計

48

$ 1,190.00

10/5/09 10/11/09 10/18/09 10/25/09 11/1/09 11/8/09 11/22

回向黎沃流 回向孫珠鳳 回向沈錦龍 回向曾進益 何君安合家 回向殷啟唐 熊舸 回向馬超雲雙親 回向曾進益 回向王啟仁 回向Gia Hung Tran

$100.00 $100.00 $50.00 $60.00 $50.00 $50.00 $40.00 $300.00 $60.00 $300.00 $40.00

---------------------------------------------------------------------

合計

$ 1,150.00


二 0 0 九 年 德 州 佛 教 會 義 賣 大 會


不畏冰雪風霜 枝頭含笑迎祥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