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7 (2014-09)

Page 1

Dharma Garden

197 2014 • 9 Bi-Monthly

本期專題:身苦心不苦


目 錄

第197期 2014年9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佛教對人生的評價.................................................................................................... 2 超定法師 現代緬甸禪法的教學(下)............................................................................... 8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十八).......................................................................................... 12 慧璉法師 可憐身是眼中人......................................................................................................... 16 清流

專題 「身苦心不苦」

苦之探究......................................................................................................................... 18 與病苦共舞.................................................................................................................... 22 把心照顧好.................................................................................................................... 24 憶亡妻.............................................................................................................................. 26 當身體四大不調時.................................................................................................... 28 不受第二箭.................................................................................................................... 29

如流 曹有餘 芝蘭 孫長寧 宋台育 伍秉華

法苑文輯

我病無形不可見(上)................................................................................................. 31 將心調柔......................................................................................................................... 34 心的安住即是快樂.................................................................................................... 36 持戒福業(上)................................................................................................................ 38

宏意法師 陳湘蕙 丹丹 明月

英文選輯

How to Counteract Resentment......................................................................... 40 Tom T. Ma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3 七、八月會務簡報.................................................................................................... 46 九、十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華山奇樹 封面攝影:蔡保羅 封底攝影:翁定台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oa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 (281) 498-1616, Fax: (281) 498-8133. Issue 197, September 2014.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編者的話 任何一份刊物雜誌,在經過一段時日之後,都多少需要調整。《佛光法苑》也不 例外,從上(196)期開始刊登「會務簡報」,讓會友們對佛教會的動向更清楚了解。 今年本會的菩提獎學金,已安排在慶祝佛誕法會的當天,頒發給得獎者了。多年 來,由多位默默行善者的贊助,使獎學金的頒發得以持續至今。由於篇幅的關係,延 至此期,將捐助者的名單刊出,以表示佛教會對他們衷心的感謝! 修學佛法是一條長遠的路。一年一度的「佛教書院」課程已結束,學員們的反應 非常好。其課程內容,已以視聽檔放上佛寺網站,歡迎大家上網查看。接下來本會弘 法處訂於九月底,舉辦「基礎佛學班」。學習任何一門學問,如果基礎不穩,是很難 繼續提昇的。如同建高樓,假使地基不穩,隨時有倒塌的危險一般。敬請大家依個人 的需要,報名參加,打好佛學的基礎。 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如何能夠在病的時候還可保持平靜的心,所 謂「身苦心不苦」,亦即佛陀所說的「不中第二支箭」呢?此期專題文章多篇,從不 同的角度去看、去了解,去接受、去面對。當中有感傷、有精闢的分析、有修行的提 示,有醫療的建議等等。謝謝作者不吝分享,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 近來世界各地災難不斷,有天災、有人禍、有瘟疫。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本會計劃於九月初,舉辦一堂「梁皇寶懺」佛事,希望藉由大眾共修、懺悔、發願, 將功德回向所有受苦受難者;也讓參加者藉此機會,淨化個人內心,增進人與人彼此 間的祥和共處,更願世間安樂!


佛教 對人生的評價 ─講於台美人宗教研習會

超定

一、前言 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創立迄今已 逾二千五百年。教義的傳播,原以印度恆河 兩岸為中心,逐漸擴展,終於遍及全亞洲各 區域,乃至今日世界五大洲。依印度佛教思 想史的分類,有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秘密 大乘佛教。也即是當今國際佛教的三大語 系:代表印度初期佛教的巴利語系,以中 期佛教為主流的漢語系,以及後期秘密大乘 的藏語系。佛教界學派思想不同,所根據的 經典,有原始的,有大乘的,有秘密大乘的 差異,所以對一個論題的詮釋,也就不免異 說紛紜,如百家爭鳴,百家齊放,呈現多彩 多姿的景象。古來大德用八萬四千法門,來 形容佛法的博大精深。因為眾生根機千差萬 別,佛法為解決存在中的種種疑難雜症,因 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方便,是故三藏十二 部經所開示的有種種不同的法門:福德道、 智慧道、世間道、出世間道、聲聞道、菩薩 道、難行道、易行道等等差異。 今天是台美人宗教研習會五週年的紀念 大會,特別邀約幾位教授、學者專家前來演 講,各以不同觀點,探討生命的意義。本人 很榮幸地代表佛教立場,略明佛教對人生的

評價。首先要提出的是,過去一般人對佛教 的評論,認為佛教太悲觀、太消極了;否定 人生,逃避現實;學佛修行、不問世事,不 想做人了。事實上,佛教對人生所持的態 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而是遠離苦樂二 邊的中道如實觀。處世為人,消極地「諸惡 莫作」,積極地「眾善奉行」。佛法,不論 聲聞解脫道,抑或大乘菩薩道,無不主張精 進不放逸,看不出有絲毫消極的態度。 佛教的基本教義,以苦為中心的四聖 諦,揭示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開宗明義, 指出現實世間是苦,人生在世多憂多苦。 難道世間人人都在受苦,而沒有快樂的感 覺嗎?顯然,每個人活在世界裡,有痛苦 也有快樂,並非完全是苦。那麼佛教苦聖 諦,宣稱人生是苦,究竟有何意義?「無 常故苦」,無常變化,生命的老病死,世 界的變壞毀滅;我人身體不能永遠健康,財 富、權位、眷屬也不能持久不失。這種不徹 底、不圓滿,乃是千真萬確的世間現實。佛 法,以離苦得樂為目的,認清世間的缺陷, 尋求解脫之道;依正確方法修學,務期改變 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而成為究竟安樂的人 生。這就是我佛世尊初轉法輪,令人知苦、

【第197期‧佛光法苑‧ 】


斷集、證滅、修道的真諦。 中國佛教淨土法門,強調厭離世間,欣 求淨土,所謂「不厭娑婆,不生極樂」。 厭此欣彼,勤修淨業,最後,「盡此一報 身,同生極樂國」。然而,淨土一宗係大 乘法門,依人身發菩提心,修悲濟行,普 度眾生,共成佛道為終極目標。念佛求生 淨土,不是究竟目的,而是修菩薩道的一 種過程;「迴入娑婆,廣度有情」,同登 彼岸,才是他的宗趣所在。何況,欲生佛 國,捨此人身,則無可能。「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 此身?」就是這意思。 二、人生在有情界的地位 生命的存在,佛教名為有情,有情愛、 有情識之意,即一般動物的同義詞。有情生 命的類別,主要有五種:天、人、地獄、餓 鬼、畜生。佛教以有情為本,有情又以人 類為本。通常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 萬物之靈。同樣地,佛教雖然主張「眾生 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凡有心者皆當成佛。 但事實上,人類在眾生(有情)界,有他 特殊的地位,不但比地獄、畜生、鬼道高 超,甚至還勝過於天界呢!所以佛法教人止 惡行善,避免地獄等三惡道的痛苦,同時也 不鼓勵人上昇天堂。這是佛教與神教不同特

點之一。神教以天上為人生理想歸宿;信者 永生,不信者永火;捨人身後,蒙神寵召, 上生天國,與神同在。佛教則不然,求出三 惡趣,不必生天上。強調人身難得,世間的 淨化在人間,世人應在社會和樂善生的基礎 上,更進一層樓,淨己化他,以趣向出世解 脫,人人成佛為目標。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人死為鬼,所謂: 「鬼者,歸也。」譬如說:某某人走了,回 去了。回到那裡去?做鬼去了。其實,人死 了可能墮落去做鬼,但絕不是人人往生鬼 道。依五趣流轉的因果律,好人生天,或 轉世為人;只有罪大惡極的壞人,才被判 入餓鬼、地獄、畜生。 人類為本的佛教,承襲印度故有文明的 業力說,五趣有情生命的差異,緣於他本身 的善惡業,不同的引業,牽引不同的生命型 態,如人、天、鬼等;不同的滿業,招感於 同類有情中,卻有苦樂禍褔的差別際遇。業 力的駆 驅 使,決定或天或人或鬼的果報。但 有能力造善惡業的,不是天國的天人、也 不是地獄、餓鬼、畜生,而是五趣中的人 類。因為天上的有情,不論欲界天、色界 天、無色界天,他們一生都在享受天福, 欲樂或定樂,修善或作惡,實無可能。至於 三惡道中,終其一生,一味地受苦,完全受 宿業支配,依賴本能而生活,既沒有因緣行 善,也沒有機會作惡。簡言之,人天的福報

【第197期‧佛光法苑‧ 】


是人類自己善因所感;三惡趣的苦果,也是 過去在人間做人,種下的苦因,由苦因而招 感痛苦的果報。從五趣因果說,我們人類的 前途何在?死後魂歸何處?善者生天,或再 做人;惡人往生黑暗痛苦的地獄、餓鬼、畜 生。那麼,誰能決定我們的未來,光明或黑 暗?即人類本身。天堂與地獄,權力掌握在 每個人的手中。 佛教對有情生命存在,除上述五趣而 外,有十法界之說。即四聖與六凡,總括 佛、菩薩、聲聞、緣覺,佛教內的四類聖 人。還有前列的五趣有情,再加阿修羅, 合稱六種凡夫。佛教說,生命體是色受想 行識五蘊和合而成,凡夫如此,聖人也不例 外,既以生命形態出現在世間,不分凡夫與 聖人,色身的本質都是五蘊。(凡夫稱五取 蘊)。從這一觀點,看全體的有情生命,不 但生死流轉中的五趣有情,上昇或下墮, 以人類為其樞紐;一切苦樂果報,都是人 類之所造。至於十法界的差別又如何?「 十法界一心所造」,此心造成六道凡夫; 佛菩薩等四聖,也是此心所造。換言之, 此心造天堂,此心造地獄,此心造作凡夫, 此心造作佛菩薩。所謂一心造者,究竟為何 心?六道的凡夫心?或為四聖的聖者心?基 於上述的理由,五趣有情以人類為本,人身 的行業,決定五趣有情的果報。準此意以釋 「十法界一心造」,此心者不是別的,即吾 人心也。禪宗標榜為「悟心成佛宗」;「但 用此心,直了成佛」;「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信然! 三、人間環境的優勝 五趣流轉中的有情,其生活環境如何? 依佛經描述,地獄有情,八寒八熱的大地 獄,眾苦充滿,是諸苦中之極苦者。畜生 之類,大魚吃小魚,有互相吞噉殘殺之苦。 餓鬼類呢?常在極端饑餓中,度過他的漫長 歲月。天國的人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大 類。欲界天人,享受比人間勝妙的五欲樂; 色界與無色界的天人,由修四禪八定所招感 的報體,健康又長壽,其中最高的非想非非 想天,壽長八萬大劫,他們一生都處於禪定 狀態,享受微妙的禪樂。那麼人間的人類 呢?既非如三惡趣的極苦,唯苦無樂;也 不像天界的極樂,唯樂無苦,而是有苦也有 樂,忽苦忽樂,苦與樂參雜其間。依世俗觀 念,人間多憂苦,總希望來世生天堂,不要 轉世再做人了。西方神教也是勸人信教,死 後上生天國。然而,佛教則不以為然,肯定 人間環境的殊勝;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才 能知苦厭苦,徹底解脫世間苦。因為三途太 苦了,沒有機會聞法修道,追求真理與實現 自由。天國的人太享樂了,不是沉迷在五欲 樂,即陶醉於禪定樂中,同樣與佛法無緣, 缺乏體悟真理與實現解脫的條件。 一般人不認識佛教,不信解佛法,面臨 人間的種種苦惱,難堪難忍,所以期待這一 生結束後,來生去天堂享受福樂。殊不知, 天福也有享盡之時,當他五衰相現,前途茫

【第197期‧佛光法苑‧ 】


茫,不知該往何趣?考察的結果,還是選擇 做人,人間確是天人仰望的樂土─「人間於 天則為善處。」玆兹 引 錄佛教根本聖典《增 一阿含經》,說明這段典故。「世尊告諸 比丘!當天子欲命終時,有五未曾有瑞應 而現在前。云何為五?一者花冠自萎,二 者衣裳垢坌,三者身體汗臭,四者不樂本 座,五者天女星散。是謂天子當命終時有 此五瑞應。」臨終的天子憂愁苦惱,槌胸呼 叫。其他天人前來安慰他,教導他,可以選 擇善處,往生人間啊!接著世尊又說:「得 善處、得到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 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快得善利! 彼云何名得安樂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 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 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飲食知足,恆 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樂善業。」 經文很淺白,人間對於天人是理想的樂土, 因為來到人間,投胎在正見的家庭,跟善知 識一起生活,能逢如來正法。由聞法而成就 信根,依信根生堅固的信力,發心出家學 道,具足三無漏學,終成三明六通,達到究 竟涅槃。最後結語:「比丘當知,三十三天 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 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 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佛在人間,說 法度生,傳播正覺之音;眾生來到人間,才 有緣見佛聞法,依聞而思而修,終得轉迷成 悟,成等正覺。是故人間是天人命終後,往 生的善趣。出家比丘,在人間修行,即以涅

槃為其當生的善趣。聲聞解脫,依人間的善 趣而得成就;大乘菩薩道,志度一切有情, 而得以人類為本;菩薩的偉大悲智願行,所 有功德的完成,端賴此苦樂參半的人間;天 國環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菩薩的悲濟 行如何修?英雄無用武之地也。 四、發揚人性完成佛性 佛陀在經中一再宣示:「佛出人間」, 「人身難得」,處處彰顯人類在眾生界的重 要地位。除上述的人間環境優勝外,人類 本身還有三種特勝:憶念、梵行、勇猛。 由此三事,不但超過三途苦報,同時也為 諸天人所望塵莫及。「三事勝諸天」,大 意如次: (一)憶念勝:即智慧特殊,人類頭腦發 達,能學習種種語言、知識、技能;具備豐 富的記憶力,縝密分析力,超強判斷力。憶 念過去,預期未來,認識現在,故能累積經 驗,創造有益世間的文明。佛教肯定人類有 與生俱來,先天性的智慧,稱為生得慧。雖 然它含有雜染成分,可能造成人間的災難。 但如能善用,淘汰染汙而為淨善,即能造福 社會。我人修學佛法,即藉此生得慧,加功 用行,作聞思修的功夫,啟發清淨妙慧。聲 聞解脫道,依此而達到「所作已辦,自知不 受後有」的阿羅漢;大乘菩薩道,依般若起 方便,嚴土熟生,自覺覺他,同成佛道。( 相對而言,三惡趣的眾生缺乏智慧,受盡苦 頭,無可奈何地隨宿業受報。天人享受天

【第197期‧佛光法苑‧ 】


福,思衣衣來,想食食至,如富家子弟, 從來不用腦筋,欲樂與定樂的麻醉,智慧 當然不如人。) (二)梵行勝:根源於人類的道德向上心 ─慚愧,而表現的清淨高尚德行。《增一 阿含經‧慚愧品》說:「世尊告諸比丘! 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 慚、有愧也。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 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妻子、知 識、尊長、大小,便當與豬、雞、狗、牛、 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 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 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 有慚、有愧。」人類社會有此慚愧心,從家 庭、種族、國家、乃至世界,才能建立合理 的人倫關係,如儒家說的:「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生而為人,先天性即有「崇 重賢善,輕拒暴惡」的道德意向。從尊重真 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公意中,引發合 情合理的德行,這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人是 什麼?人者仁也;麻木不仁,缺乏慚愧心、 惻隱之心即非人。《遺教經》也說:「有愧 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 異也。」 (三)勇猛勝:又作堅忍勝,來到這個人 間做人,忍勞耐苦是人的本質。如自覺此 事有意義,值得去做,任何艱苦困境也能衝 破。信心堅定,勇往直前,非到達目的,誓 不休止。經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一個人有正確的善法欲,則天下無難事,必

以積極的行動,提起精神,赴湯蹈火在所不 惜。菩薩道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償 多劫願,浩蕩赴前程」,於無量劫中,廣度 眾生的偉大行願,即由此而來。 近代佛教革命大師太虛大師說:「仰止 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現實。」信佛、學佛的人,係以佛陀為學習 的理想師範,策勵自己不斷地向佛學習,希 望有一天達到與佛平等的地位。佛陀太偉大 了,佛果太崇高了,功德太圓滿了。但崇高 偉大必基於平凡,圓滿來自缺陷,由薄福無 智的生死凡夫,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修學, 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到達人格最圓滿的 程度,成為人間的完人,即是現實存在的 佛陀。佛是什意思?三寶歌讚佛詞:「大 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通常 以「福慧兩足尊」來詮釋佛陀的意義,由 無盡的大悲願,累劫救度眾生,所以成就 圓滿福德;廣學多聞,深入法海,慎思明 辨,止觀雙運,獲得高深智慧,體悟宇宙 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佛陀果德的大悲與大 智。至於悲智為中心而衍生的不思議功德, 來自充沛的生命力,堅固如金剛的勇猛精進 ──大雄力。 「人成即佛成」,表達什麼信息?如上 所述,人類的尊嚴,人性的光輝,即是憶 念、梵行、勇猛,或稱為智慧、慚愧、堅 忍。由此人性的向上昇華、淨化,轉染成 淨,轉迷成悟,「憶念勝」即成就佛的「 大智」,「梵行勝」成為佛的「大悲」,

【第197期‧佛光法苑‧ 】


「勇猛勝」,即是佛的「大雄力」!人生 佛教,即人成佛的原理,應如是知,如是 見,如是信解,如是行證! 五、結語 佛法浩如煙海,我人參觀佛教的藏經 樓,或圖書館,佛說的經典,菩薩造的 論藏,古今大徳 德 、學者的著述,任何一學 派,原始的、部派的、菩薩乘或如來乘, 對某一論題的解答,隨著不同根性,適應不 同時空,並無標準答案。佛教普應群機,因 材施教,對治雜多的心病,當然法門無量, 思想分歧。然而佛法本質,緣起無我,一味 相承,歷久彌新,絕不會因時空的變遷而在 人間消失。有情生命不免生老病死的輪迴, 世界在成住壞空的循環中,是謂「諸行無 常」。五趣有情,天人可能墮落,地獄等可 能上昇,風水輪流轉,隨業而受報,以諸行 無常故「諸法無我」。若人了知緣起,無常 無我的理趣,則消滅世間的苦因苦果,而達 到「涅槃寂靜」的境界。無常、無我、無生 是謂緣起三態,釋尊在菩提樹下,見緣起而 成正覺,發現生命界無盡流轉的過程及其原 理──「緣起流轉」。反其道而行,打破其 間的環節,解決根本問題,究竟解脫──「 緣起還滅」。 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皆有成佛之可 能。在理性上,的確如此,但從事相看,佛

出人間,三世諸佛世尊皆在人間,示現人身 而成佛。佛陀說法以人類為主要對象,應用 人類語言,順應人的思想而開示人生真諦, 教人離苦得樂,斷惑證真的方法。在五趣有 情中,能接受佛陀法音,信解佛法的,也唯 有人類。其他有情類,高級的天人,低級的 鬼畜,雖然也有佛性存在,未來可能成佛, 但必須轉世為人,具備人性的尊嚴,依人身 發心修行,才會有成佛的希望。人類在五趣 有情中,確有其特殊地位。從業力流轉說, 他是上昇天堂,下墮地獄,或餓鬼、畜生的 樞紐。十善業、十惡業,由人造成;天人盡 情享福,不會造一切行業;三途眾生,單憑 本能而動作,想造善惡業都沒有機會,只 是隨宿隨業受報而已。擴而言之,佛、菩 薩、聲聞,緣覺聖人,也都是人性淨化、 昇華的結果。假如於此世界中,一向沒有 人類存在,那麼也就沒有佛菩薩,阿羅漢 和辟支佛了。 佛法基礎,依五乘共法的人天乘而修, 遠離三途苦,獲得人天樂;而在人天道上, 做人比生天好,理由如上所說。站在佛教的 立場,業力與願力,決定我們未來的前途。 所以一方面要勤修三福:布施、持戒、修 定;同時,必須時時發願,生生世世見佛 聞法。這是保證:依人向佛道的正途。大 家一起向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吧!

【第197期‧佛光法苑‧ 】


現代緬甸 禪法的教學(下) 淨海

唐卜陸法師 唐卜陸法師(Taungpulu Sayadaw, 1896-1986),曾跟隨明貢尊者(Mingun Jatavan Sayadaw,也是馬哈希尊者的老 師)學習念處內觀兩年,後於毛淡棉附近教 禪兩年,之後獨自在森林禪修十二年,實 踐十三頭陀行。 唐卜陸法師注重「正念」之功用,如實 知身、心的作業與受報。修習「正念」, 以「身至念(誦念、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 分)」為主,可以對治色貪欲,以及消除 「我、我所見」的迷惑。唐卜陸強調,學 佛是為了求覺悟,當我們看到無常、不完 美、無我的實相,覺悟自然就會出現。

計業務考試;1937年,緬甸脫離印度統治 後,成為第一位特別辦公室主任;1948年 1月4日緬甸獨立之日成為主計長,此後擔 任部長級職務多年,直至1967年退休。 烏巴慶約四十歲時開始跟隨烏帖(U Thet,1873-1945,曾在雷迪大師座下修 學七年)學習內觀禪修,他精熟多種專注禪 修的方法,並創造一種技巧來修毘婆舍那的 內觀禪修,亦即在專注練習後,將注意力轉 移到身上,進而有系統地觀察身體的感受, 覺察諸受無常的實相1。

唐卜陸寺(Taungpulu Monastery)位於 仰光北方的密鐵拉(Meiktila),占地五百 五十五英畝,沒有電力與電話,有住眾三 十多位。

1952年,烏巴慶於仰光成立國際禪修中 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他的 教學風格直接、密集、實用,他認為佛教是 去實踐,而非空談。除了緬甸,澳大利亞、 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荷蘭、 新加坡、瑞士、比利時、丹麥、義大利等 國,都有烏巴慶的禪修中心。

烏巴慶

莫哥西亞多

烏巴慶(Sayagyi U Ba Khin,1899- 1971)出生於仰光,是一位在家禪修大 師。1926年,他通過印度地方政府的會

莫哥西亞多(Mogok Sayadaw,1899- 1962)是雷迪大師的追隨者,曾在上緬甸 教授佛教心理學及佛經三十多年,後來到明

【第197期‧佛光法苑‧ 】


貢(Mingun)接受毘婆舍那的訓練,之後 應俗家弟子的要求開始教導內觀禪修。 莫哥法師強調必須要對法有所認識才能 進入內觀的修習。他教導學生認識組成身心 的四大元素、五蘊、六根等;並解釋緣起法 的因果關係,說明貪欲和渴望如何使我們陷 入痛苦的輪迴中。藉由內觀的修行,在五蘊 的生滅過程中,觀察法的自性,可以超越因 緣流轉而獲得真正的解脫。修習時先專注呼 吸使心念集中,接著觀察在六根對六境時感 受或心念的變化,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 受的生滅,而體證無常、無我,來止息我見 及生死輪迴廻。 莫哥法師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就是緣 起法的應用。他說明因緣流轉中相依相待 的因果相續性,引導修學者體驗身心變化 的過程,藉由心念處內觀的訓練,衝破因 緣流轉的連鎖,得到真正的解脫。 廻莫哥禪修中心(Mogok Meditation Centre),位於仰光市巴罕區的莫哥,是緬甸二 百多座分院的總部。 馬哈希長老 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1904- 1982),上緬甸雪布人,十二歲出家為沙 彌,1923年受具足戒,並專研《大念處 經》。1941年他通過了政府舉辦的「法 阿闍黎」(Dhamma-acariya)考試,同時 獲得政府頒予的最高巴利語佛學哲士,以 後全心投入智慧禪的修行。因住在實肯( Seikkhun)的馬哈希寺(Mahasi),而始 被人稱為馬哈希尊者。他應弟子們要求, 撰寫了《毘婆舍那──智慧禪法手冊》( Manu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是一本 真正和完整的禪修書,包含了智慧禪學理和 修行的說明。

馬哈希禪師

馬哈希內觀 禪修法門,著 力於覺知五蘊 和合的身心現 象,此身心現象 生起的媒介是六 根,唯有正念觀 照──四念住, 透視實相,才能 使禪修者遠離諸 苦、超越煩惱、 證得涅槃。

1947年,馬哈希在仰光成立馬哈希禪 修中心(Mahasi Meditation Centre),以 弘揚佛法、傳授指導內觀禪修法為主。有 很多禪修者在此得到利益安樂,便從當地 推展到全球,傳授馬哈希禪法的國家有印 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 日本、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在緬 甸境內則由他的弟子相繼成立道場百處以 上,每年約有數千人自世界各地來此做短 期或長期的修學。平常約有兩百人在中心 內修習四念處,全年整日密集地專修十六 至十八小時,行禪與坐禪交互進行,影響 了同是南傳佛教的泰國、斯里蘭卡現代禪 法教學的興起。1952年緬甸舉行巴利三藏 「第六次結集」,馬哈希長老擔任最後的 審訂工作1。 屬於馬哈希禪修系統的,還有班迪達禪 修中心、沙達馬然希禪修中心、恰密禪修中 心等三處較為著名。 昆達拉禪師 昆達拉禪師(Kundalabhivamsa Sayadaw)1921年出生於緬甸的Waw市鎮,九 歲時出家為沙彌,曾在多間寺院學習,其 中較為出名的為Shwehintha和Maydhini森

【第197期‧佛光法苑‧ 】


林寺院。禪師於1956年和1958年分別通 過考試,取得兩個「法阿闍黎」的頭銜。 1977年昆達拉在馬哈希大禪師指導下習 禪,一年後成為禪修指導老師,於1979年 成立沙達馬然希禪修中心(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每日教導僧伽逾二百 名,二十年不輟。 昆達拉禪師的緬文著作非常豐富,已出 版三十三部佛書,其中十七部著作已譯成英 文。他也是馬哈希修禪中心的僧團顧問之 一,常受信徒的邀請赴新加坡、英國、法 國及美國主持禪修課程及弘揚佛法。 班迪達法師 班迪達(U Pandita Sayadaw)1921年 生於緬甸仰光市近郊,十二歲出家為沙 彌,二十歲受具足戒。1950年開始,在馬 哈希大長老的指導下學習毘婆舍那禪修。 1952年,通過緬甸政府的上座部佛學考 試,獲得「法阿闍黎」(Dhammaacariya teacher)的尊銜。 馬哈希圓寂後,班迪達曾任馬哈希禪 修中心院長數 年,爾後在因 緣俱足之下, 接受護法居士 們的懇請,主 持位於仰光的 班迪達禪修中 心 ( Pandita班迪達法師 rama Sasana Yeiktha),弘 揚正法,禪修活動全年無休。值得一提的 是,禪修中心每年都會舉辦青少年、成人 的短期、長期出家訓練,給予良好的薰陶, 教導禪修與研讀佛學經教,以避免因開放觀 光後逐漸受到歐美科技物質主義的潮流衝擊

及其他宗教滲入。在緬甸之外、尼泊爾、澳 大利亞、英國和美國,都有班迪達禪修分支 中心2。 葛印卡 葛印卡(S.N. Goenka,1924 - 2013)祖籍為 印度,出生於緬 甸瓦城,1955年 起親近烏巴慶長者 學習內觀的方法, 持續約十四年的時 光。1969年受烏 巴慶長者指派前 葛印卡大師 往印度傳法,貢 獻一生。1976年在印度孟買附近的伊加埔 里(Igatpuri Maharashtra)成立國際內觀中 心,每年約有五萬人參加課程1。 1982年開 始,更於世界各地成立內觀中心,舉辦內觀 課程。緬甸內觀禪修中心(Dhamma Joti) 則成立於1993年,占地二十英畝,禪堂可 供一百七十人共修。 葛印卡的教導著重在內觀的實修,強調 要親自去體驗佛法的好處,並應用於日常生 活中。 傑拿克法師 傑拿克法師(Janakbhivamsa Sayadaw) 出生於1928年,十五歲出家開始研讀佛 經,1947年受比丘戒。1953年-1954年曾 跟隨馬哈希尊者學禪,之後,他被邀請在 「第六次巴利文佛典集結」中擔任編輯。 1967年他被馬哈希禪師任命為馬哈希禪修 中心的禪修老師。1977年受信眾禮請至恰 密禪修中心(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擔任住持,因此也被稱恰密

【第197期‧佛光法苑‧10】


禪師。法師於1993年榮獲緬甸政府授予的 (Kammatthanacariya)「業處阿闍黎」頭銜, 並於1995年榮獲(Agga Maha-Kammatthanacariya)「首座業處阿闍黎」封號。 傑拿克法師教學特別重視行、住、坐、 臥生活舉止的輕柔緩慢,以正念直接觀察身 心現象,洞悉心的運作,從而明白其真實本 質,令行者得到智慧。該中心另有一森林道 場位於莫比(Hmawbi),距離仰光市約一 小時車程,經申請同意,可前往靜修3。 帕奧禪師 帕奧禪師(Pha Auk Sayadaw),法名 烏.阿欽納(U Archin),1934年出生於緬 甸興達塔鎮(Hinthada Township)的雷鐘村 (Leigh Jhyaung);九歲於薩林寺(Sa Lin Monastery)受沙彌戒;二十歲於耶吉寺( Ye Gyi Monastery)受比丘戒;二十二歲參 加僧伽會考,取得「法阿闍黎」(Dhammaacariya)的資格。 1964年 曾跟隨數位 當代長老學 習四界分別 觀、出入息 念、觀禪等 業處多年, 隨後於直通 帕奧禪師 (Thaton) 尼 明 達 拉 山(Nemindara Hill)的達溫居(Tawaing Gyi)森林、召特隆山(Kyauk Talon)的 樂心寺(Citta Sukha Monastery),及葉 鎮(Ye Township)附近的阿馨叢林寺( Ah Sin Tawya)等處潛修十餘年。在這期 間,依據巴利聖典及相關註疏,深入研究 禪觀理論以配合止觀實踐,兼習頭陀行(

Dhutaṅga)。 1981年應烏.阿嘎般雅(U Aggapaññā)長老之邀接任帕奧叢林禪院住持,開 始教授住眾禪修,依止學眾有數百人之多, 來自世界各國的僧尼及愛好禪修人士極其踴 躍。在緬甸國內,除了毛淡棉本部——帕奧 禪林之外,仰光、北緬曼德勒及東枝等市 區,亦設有分部。 帕奧禪師所教授的禪法,乃依據《清淨 道論》中三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之次第, 強調禪修者應以「戒清淨」為定、慧二增上 學之基礎。因個別的根器與需要不同,一般 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或「四界分 別觀」入門,遍修入禪業處,如:三十二身 分、白骨觀、十遍、四護衛禪(慈心觀、佛 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四無色禪,得具 色、無色界八定之後,次以「色、名」業 處,「緣起」,「相、味、現起與足處」修 習觀禪(毘婆舍那)。在教學之餘,帕奧禪 師更以八年時間完成五本約四千頁之鉅著《 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 4 。(完)

1.參考網頁資料:空法師、張慈田,〈緬甸內觀 禪修道場簡介〉。 2.班迪達尊者百度百科。 3.上列班迪達禪修中心、達磨倫西禪修中心、恰 密禪修中心,參考同註1。 4.參考帕奧禪師著:《智慧之光》〈緬甸帕奧禪 師簡介〉(中譯本)。

更正啟事 第196期第13頁右欄照片「雷迪尊 者」更正為「馬哈希尊者」。

【第197期‧佛光法苑‧11】


中國佛教史話(十八) 釋慧璉

密宗 佛教在印度經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初期大乘、後期大乘的階段,因受印度傳統 婆羅門教及遍入外道等之影響,發展為秘密 大乘;這情形就如同佛教傳入中國,也沾染 了不少道教的色彩一般。後期大乘經典在印 度經過長時間發展、結集,展現出不同時空 的特色,也把印度的傳統哲學、宗教融攝為 己有,而印度神教信仰的鬼神──天龍、夜 叉等,也搖身一變成為佛教的菩薩,充斥在 佛教的殿堂,婆羅門教的神話世界,移植為 佛教的華藏世界,充滿了神秘、不可思議, 令人嚮往不已。較之於質樸、人間性的根本 佛教,後期大乘經典則充滿著想像、理想、 信仰及一般宗教性,而進一步發展出的秘密 大乘更充滿了怪力亂神與神祕欲樂。 秘密大乘的傳授,不許公開,且其內容 又極其神祕──口誦咒語、手結印契(手 印)、心存觀想,以「欲貪為道」、「以 世間心為解脫」,所以被稱做「密教」。 約西元四、五世紀,秘密大乘已開始流傳, 最終成為印度晚期佛教的主流。西元十世紀

後半葉開始,伊斯蘭教(回教)軍隊入侵印度 各地,消滅了印度本土的宗教;伊斯蘭教勢 力退出印度後,婆羅門教及其他外道再度復 興,而佛教卻因為質地的改變,西元十二世 紀末便在印度消失了,縱有零星的傳承,也 只是密教的餘火灰燼而已,純正的佛法已不 復可得。 密宗的成立與沒落 秘密大乘傳入中國,稱為「密宗」,與 法相宗一樣,都是直接從印度輸入的。具備 體系的密教的正式傳入是在唐玄宗時,之前 只有片段的「雜密」傳入。東晉時帛尸梨密 多羅翻譯《大灌頂神咒經》、北魏曇曜翻譯 《大吉義神咒經》、唐貞觀時智通翻譯《千 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等便是屬 於「雜密」。密教的發展分為四部,先是「 事部」、「行部」,後為較有系統的「瑜 伽部」,最後是「無上瑜伽部」。唐玄宗 時,善無畏與金剛智將密教傳於中國,受 中國國情影響,只弘揚了「瑜伽部」,因 此穢亂不堪的「無上瑜伽」當時並沒有在 中國流布。

【第197期‧佛光法苑‧12】


密宗僧人製作壇城 玄宗崇奉道教,密教的消災祈福的法 門,類似道教,因此特受玄宗推崇。 善無畏(637-735)曾為東印度烏荼 國王,他來到長安,在玄宗護持下譯出《 大日經》,漢僧一行助譯。金剛智(669- 741)為中印度的王子,同樣地由玄宗護 持,他譯出了《金剛頂經》,他二人所傳的 密法,由金剛智的弟子不空(705-774) 宏揚光大。不空為北印度的婆羅門種,幼年 便來到中國,受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王 所尊敬。不空的弟子惠果傳日僧空海,為日 本「真言宗」之始祖。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 玄宗倉促奔蜀,並失去了政權,其後皇權不 振,大唐國勢日漸衰頹;排場豪奢、要求豐 厚供養的「密宗」,在戰亂貧乏的年代,難 以發展擴大,而深受儒家道德觀影響的中國 人,對於「神秘欲樂」的反感當也是重要的 因素吧,唐武宗滅佛後,流傳於皇室貴族間 的「密宗」遂一蹶不振,逐漸聲消跡匿。 密宗的教說 密宗的教判以顯教(相對於密教的大乘 佛教)為三乘教、漸教、權教(方便教); 而以密教為一乘教、頓教、實教。

密宗修法,構築曼荼羅(譯為「壇」或 「圓輪具足」)以安立佛、菩薩及所有攝受 到佛門的鬼神,而於其中修行法事,這是取 法於印度神教傳說的鬼神集會方式。曼荼羅 有胎藏界曼荼羅與金剛界曼荼羅之分,胎藏 界象徵眾生皆有佛性,含攝如來的一切智慧 德相,金剛界象徵如來智慧如金剛,能破除 一切惑障。壇上的佛菩薩及諸天(鬼神), 互相圓融,相即相入,表法法平等、事事無 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圓滿真理。修行 者口誦咒語、手結印契、觀想本尊,達到與 諸佛菩薩合一的境界,也即完成密宗修持的 目的──即身成佛。 禪宗 禪宗的相承 禪宗的前三祖依次為達摩、慧可、僧 璨。達摩的「如來(藏)禪」異於中國先 前所傳的禪法,幽深而缺乏次第,難以掌 握,加以達摩門下如慧可、僧璨等都過著 雲水僧般的生活,所以對於當時中國的禪法 並未產生明顯的影響;直到唐初,四祖道信 (580─651) 在蘄州黃梅( 今湖北黃梅) 破頭山(又名 雙峰山)立 寺,才為達摩 禪開展出新的 局面,從此以 嵩(山)洛( 陽)、廬山為 中心的禪法, 轉以黃梅為 重鎮。黃梅位 處長江中游, 為東西南北往 達摩祖師 來的交通要

【第197期‧佛光法苑‧13】


道,道信在此接引眾生,長達約三十年的 時間,門下有五百人之眾,弟子五祖弘忍 (602─675)也在黃梅的馮茂山(東山) 教授禪法,門徒更多;師徒共五十餘年的 努力,終使得達摩禪躍居為中國禪法的主 流。 弘忍有高徒 二人,即神秀 與慧能,繼承五 祖衣缽的是六祖 慧能。神秀(? ─706)在五祖 入滅後,曾應武 則天之召請,到 長安教授禪法, 稱為「北宗」; 他與弟子普寂在 兩京權貴護持 六祖慧能大師 下,於北方開創 達摩禪的新頁,他被稱為「六祖」,普寂 被稱為「七祖」,直至慧能弟子神會到滑台 (今河南滑縣)大雲寺,開無遮大會,普寂門 庭才為之衰落。 慧能(638-713),先祖范陽(今河北 保定)人,生於嶺南(此指廣東)。早年貧 賤,賣薪養母。二十二歲往黃梅,師事五祖 弘忍。後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 宏揚禪法,稱為「南宗」;弟子法海將其說 法記錄成《六祖壇經》。 慧能門下有三大弟子,分別是荷澤神 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神會一系因後 繼無人,沒有傳承。南嶽懷讓一系傳馬祖 道一、百丈懷海、黃蘗希運至臨濟義玄, 開創臨濟宗。百丈懷海另一弟子溈山靈祐 傳仰山慧寂,開創溈仰宗。臨濟宗數傳至 慈明楚圓,有二大弟子,一是黃龍慧南,開

創黃龍宗,一是楊岐方會,開創楊岐宗。青 原行思一系傳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雪巖曇 晟、洞山良价,至曹山本寂,開創曹洞宗。 石頭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雪峰義 存,傳雲門文偃,開創雲門宗。雪峰義存另 一弟子玄沙師備,再傳至法眼文益,開創法 眼宗。 所謂「五家七宗」,指的是南宗的「臨 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 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黃龍宗」 「楊岐宗」即為七宗。 禪宗的思想 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但教授中卻 常有類似空宗之處;四祖長期居住長江中 游,受下游江東重視般若的影響,也弘揚 般若法門。印順導師對此有如下的解說: 「《般若經》所說的空,有一類根性,是 於空而悟解為不空的;這就是在一切不可 得的寂滅中,直覺為不可思議的真性(或 心性)。大乘佛教從性空而移入真常妙有, 就是在這意趣下演進的。達摩以『楞伽』印 心,而有『般若』虛宗的風格;道信的『楞 伽』與『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 為即空的妙有,而不覺得與『楞伽』如來藏 性有任何差別的。」(印順導師《中國禪宗 史》頁五五)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檀經》裏,五 祖以《金剛經》授六祖,而六祖會有一連串 「何其自性」的讚嘆。看似空宗的禪宗,其 實一貫底裡是有宗的如來藏思想的。 「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是禪宗 教學的重心所在。「心」是真常心,「性」 即佛性,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自 悟成佛。所謂「見性」,即從遠離分別戲論 契入,便可直顯真心,此即是契入佛心,入

【第197期‧佛光法苑‧14】


「佛之知見」。

化無數善男信女歸向淨土。他把山林佛教帶 向都會,再轉而弘揚至各地,使得「稱名念 佛」可以蔚然 成宗。

淨土宗 淨土宗的相承 前文提及,北魏曇鸞是中國淨土宗「 稱名念佛」的始祖,繼承其教法的是道綽 (562-645)。道綽生於北朝末年的北齊 時代,十四歲出家,從師學習《涅槃經》。 十六歲時北周武帝佔領北齊,滅佛道二教, 道綽因此還俗。佛教復興,道綽再度出家, 以涅槃學者知名。約二十九歲時,師事太原 開化寺的禪主慧瓚習禪十數年。慧瓚因受隋 文帝的邀請前往長安,後在終南山示寂,慧 瓚門人之乖張者造成了僧團的分裂,四十八 歲的道綽離開開化寺,就近移居於曇鸞曾居 住過的石壁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縣),受 曇鸞遺文感召,因此歸心淨土。 《續高僧傳》〈智滿傳〉中記載,慧瓚 的上首弟子智滿生病,道綽前去探望,有「 觀相易入其門,涉空頗限其位」(修「觀相 念佛」比較容易入門,以禪修探究空理恐 怕成就有限)的相勸之語,引發智滿極度不 滿,下了逐客令。這段紀錄說明了道綽似 乎並不只「稱名念佛」而已,他也像曇鸞 一樣,仍保持習禪的舊業,用以「觀相念 佛」,只是為渡化當地農民而提倡簡易的 「稱名念佛」法門。不管是「觀相」還是 「稱名」,道綽是一心嚮往往生彌陀淨土 的。《續高僧傳》本傳記載道綽念佛極其 認真,每日七萬遍,還發明念珠;領眾念 佛時,「人各掐珠,口同佛號」,念佛之 聲,響遍林谷。 集淨土宗之大成者為善導(613- 681),他在道綽晚年時親近道綽,後往 長安弘揚淨土法門,他抄寫《阿彌陀經》 數萬卷,繪畫極樂淨土變相圖三百幅,教

淨土宗排 列祖師,以 慧遠為「初 祖」,善導為 「二祖」,這 說明慧遠在中 國佛教史上擁 有至高無上的 地位,也肯定 慧遠大師 了善導對淨土 法門的貢獻, 但卻漠視了曇鸞、道綽才是「稱名念佛」的 實際提倡者。近人林子青(林元白)認為這 是後世的江南人對於北方人的偏見使然(見 牧田諦亮《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三》頁三0六 ─七)。南宋以後,江南(以蘇州、杭州、寧 波為重心)取代北方成為佛教的中心,祖師 不是江南人,便是化區在江南,自然遠在 北方太原的曇鸞、道綽不在祖師的遴選之 列。 淨土宗之教說 本宗所依之經論為「三經一論」,即《 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 經》、《往生論》。 「稱名念佛」為仰仗他力的法門。曇鸞 分佛法為「難行道」與「易行道」,道綽則 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認為末法時 代眾生當依「易行道」、「淨土門」修行, 以期仰仗佛力,往生淨土。善導認為阿彌陀 佛為報身,極樂淨土為報土,凡夫依信願皆 可往生;以稱名為念佛之正業,禮拜、讚 嘆、觀想、讀誦為助業。(待續)

【第197期‧佛光法苑‧15】


可憐身

眼中人 清流

晚清至民初時期的王國維(18771927),是中國的著名國學大師。他學貫 中西,著作等身,在文學、美學、史學、 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 卓然成家,成就非凡。其中他所著的《人 間詞話》,所述古今成就大學問之三種境 界,早已深入民心,成為求學問,甚至是求 道者的心路歷程。王國維所寫的詞,意境甚 為深遠,透露出其悲天憫人的性格,同時流 露著無可奈何的傷歎時懷筆觸。印象甚深的 是他其中一闋詞《浣溪沙》,這首詞很能反 映出我們學佛人的心態,也可以作為我們的 警惕。其詞云: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 方孤磬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 憐身是眼中人。 詞的開始便以高山上的寺院作背景,那 座寺院座落於高山之巔,背對著夕陽的餘暉 而顯得逐漸迷濛,鳥兒展翅也飛不到半山便 已昏暗下來了。忽然間,寂靜的夜空中,在 深邃的上方傳來一陣低沉的古磬聲,餘音迴 蕩,使得飄行的浮雲也彷彿為之停駐了。好 一個清幽肅穆、引人遐思、高不可攀的無垠 境界!倘若學道人修道至此,彷彿已達不食 人間煙火的聖者心懷。 詞的下半闋說,詞人試著攀登上高峰之 巔,以窺看皎潔的明月,藉此而悟得究竟實 相之際,卻驀然回首,以慧眼回看紅塵裡憂 悲苦惱的眾生界時,這才發現,自己原來還

是紅塵眾生其中的一份子,這是何等可憐復 可悲的事情啊! 似看到了究竟實相,彷彿體會解脫之 道,可是一經反觀自己,卻還身在紅塵,尚 由貪瞋癡所牽制。在身口意的行為上,還是 由欲望、瞋念所帶動而待人處事。這是無數 古今學道者的寫照,也是無可奈何之事。所 謂說時容易做時難,算是在深山修行,體會 殊深,但一回到鬧市,要維持清淨心靈,殊 不是易事,轉眼便打回原形了。 修行道上,長路漫漫,這詞說出了學道 旅程中令人氣餒的現實。但反過來看,也在 提醒我們在學道過程上,要不斷反思反省, 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仍然在滾滾紅塵之 中?是否仍被貪瞋癡慢疑見所牽引?唯有 透過不斷反觀自身,才能有所進步。 修行人很多時重視自身之宗教體會,往 往自視過高,奢言境界高低,眼中祇見他人 過失,自身行為卻缺乏反省反觀。若果連這 個自己仍為凡夫的情況也看不到的話,則如 何能隨著佛陀的足跡前進?又如何能說自度 度他、自化化他呢? 當深入體會這詞末句「可憐身是眼中 人」的意思時,我們更應具備謙卑之心懷, 時刻明白自己仍是紅塵一員,沒有值得驕傲 之事。若將之化為積極向前的力量,提醒自 己祇是薄地凡夫,切莫自恃自滿。如此推動 自己繼續努力,邁步前行,才不致停滯下 來,甚至不自覺而倒退矣。

【第197期‧佛光法苑‧16】


本期專題

身苦 心不苦 心若為憂煩所遮蔽 病苦加重如雪上霜 一旦打開心胸衝破黑暗 頓時光明一片身安心安

【第197期‧佛光法苑‧17】


身 苦 心 不 苦

苦之探究 如流

佛教初階班的第一課,老師們都會跟 學生說明學佛之目的,其中最常說的,便 是「離苦得樂」了。從古至今,人們最害 怕的,便是苦,最期望的,則是永恆的快 樂。但是,若果我們不知道甚麼是苦,而 祇是害怕苦的話,那便會迷信一些速成的方 法,繼而胡亂依從、盲修瞎練,結果欲離苦 海,卻更展轉加深,終至超脫無期。因此, 確實地了解甚麼是苦,如何超越苦,便有其 重要價值了。 釋迦當年在成道之後,最初向五位比丘 說法,也是環繞著「苦」來說明。這五位比 丘本來是在苦行林裡,跟隨釋迦太子一起修 苦行的同伴,後來太子在身體羸弱得瀕臨死 亡之際,體悟到繼續苦行下去,是不能達致 解脫的,於是毅然放棄苦行。五位比丘於是 離他而去,到鹿野苑自行繼續修道。待釋尊 於菩提樹下成道後,便想到這五位昔日同 修,乃前往鹿野苑,化度這五比丘。釋尊跟 五比丘說明,苦樂皆非成道之因,應正確地 理解甚麼是苦,然後才能知道苦的成因,繼 而踏出滅苦之道,最後消滅生命之苦,達致 解脫之目標。

如何理解苦 一般人聽到佛教說「苦」的時候,總覺 得佛教是悲觀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們都追 求快樂、享受,雖然有時不免感歎「人生不 如意事十常八九」,但確有快樂的時刻,於 是認為佛教在挖人們的瘡疤,甚至有點悲觀 消極。 其實,佛教所說的「苦」,與一般人 們所說的「苦」有很大的分別,甚至深刻 很多,而對「苦」的態度更有著很大的不 同。一般人是選擇逃避苦,躲開它,但佛教 認為與其逃避「苦」,不如正面去面對、理 解苦,瞭解它的不實在,然後學習去解脫「 苦」,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此所以我們 常常見到微笑的佛像,這正是標誌著佛陀解 脫苦惱後,所表現出自在愉悅的形像。 究竟一般人所說的「苦」與佛教所說 的「苦」有什麼不同呢?在古代佛教文字 —— 巴利文中的「苦」字是「Dukkha」, 它的意思除了苦難、痛苦、苦惱之外,還有 缺陷、不完美的意思,其範圍是比一般人所 說的苦要大得多。如果我們說「人生是沒

【第197期‧佛光法苑‧18】


有十全十美的」、「世事是不完美的」, 這樣相信大家都能比較接受佛教所說的「 苦」了。 事實上,「苦」的觀念可以從多方面來 審察。佛教有從性質及內容來對苦作分析, 有所謂「三苦」與「八苦」之說: 苦的分類

名稱

綱目

從性質區分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從內容區分 八苦 生、老、病、死、愛 別離、求不得、怨憎 會、五陰熾盛。 一般從生理上所產生的痛苦,如因生 存、衰老、疾病、死亡而產生的痛苦;心 理上的苦,則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 憎會苦等。這種種苦都是由身體及精神所構 成的生命(五陰)而出現,亦是一般人害怕 面對的,很多人醉生夢死,便是要逃避這些 苦痛。這些苦本身便是苦,所以稱之為「苦 苦」,可以說是「苦」的第一層意義。 佛教雖說世間是苦,但佛陀並不否認人 生亦有快樂。在《阿含經》中,佛陀指出了 人生的各種快樂,例如家庭和睦之樂、充實 知識之樂、工作順利之樂、欲望滿足之樂、 心靈輕鬆之樂等等。 面對人生之樂事,佛 陀並不鼓勵一般人的 享樂態度,一般人對 於樂事多半是心境動 盪的,而且往往沒有 計較樂事之後所帶來 的結果。 人們總是希望快 樂能夠持久下去,但

很多時卻是不可能的,快樂總是很快地過去 了;相對來說,人希望苦痛快些過去亦不可 能的,苦痛的感受總是揮之不去。於是在記 憶中,人生總是不如意事較多了。 佛陀說過,一切事物都會經歷「出現、 發展、變化、壞滅」四個過程,簡稱為「 生、住、異、滅」。換言之,一切存在的 事物,都會朝向它本身最終消失的方向而 前進。站在一切現象都朝向壞滅的方向來 說,苦的意義即是「壞滅」。正如每一個 人都不免朝向死亡的終點一樣。 為什麼事物會流向「壞滅」的方向呢? 這是因為一切生命與事物,都不能夠自己主 宰,是隨著條件轉變之時變質,人如是,事 物亦如是,總是因應著時間的遷流而變化。 所以佛家說「無常」即是苦,這個「壞滅」 義便是佛家所說的「壞苦」,也是「苦」的 第二層意義。 佛教說「生命是苦的聚集」,正是指這 個人生所面對不可逆轉的無常過轉。可說是 甚麼人都不能避免,有生命存在便會面對這 個情況。但是,如果這些現象是不能避免的 話,那麼,佛教要滅除的是甚麼的「苦」 呢?要離開的是甚麼「苦」呢? 這原來就是最深層的「苦執」,這即 是說在這個無常變化 的身心組合上,我 們執取著它,執著它 以為是一個永恆不變 的「自我」,由執著 自我的緣故,所有行 為都是從滿足自我出 發,但因世事無常, 不能控制,每多事與 願違,於是便出現種 種憂悲惱苦的人生現

【第197期‧佛光法苑‧19】


身 苦 心 不 苦

象了。所以佛家說出 了「有受皆苦」的感 歎,即是凡有執取, 必生苦果,這是從佛 教角度說的,即是在 未解脫的眾生而言, 一切在無明約制下的 生命必然是苦。這稱 之為「行苦」,是「 苦」的第三層意義。

止息之道。」

這個「我執」是 不實在的,卻是根深 蒂固地潛藏在生命的深層,佛教要滅除的就 是這個「我執」,要解脫的就是由我執而生 的繫縛困擾。 雖然佛教說出人生種種現象,但佛教 徒並不是消極、悲觀、頹喪、憂愁、悲哀 的一群。相反地,真正的佛教徒是最開心 的人,他不會恐懼,亦沒有憂傷,祇會是 安詳寧靜,處之泰然。因為他能夠如實洞 見到生命的真況,亦知道解脫苦惱的方法 與途徑,他確信自己能夠循著這條道路, 走向徹底解脫苦惱之門。 佛陀之所以稱為「佛陀」,就是他完全 清醒了,具備清晰的覺察力,正確地認識到 身心的結構,徹底解脫了對身心的執著,由 此成為真正自由自在的聖者。所以佛教徒是 充滿輕安愉悅,了無牽掛的。原始佛典中很 多地方都記載著無數弟子在得道解脫後的歡 欣快樂情況。 因此,我們若能夠清楚瞭解身心的構造 和苦執的生起,是可以幫助祛除憂悲惱苦, 達致苦的解脫。佛陀曾經說過: 「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 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

因此在真切瞭解 苦的意義(知苦), 便可追尋苦的根源( 斷習),瞭解苦的不 實,可以斷除(證 滅),再針對自身的 情況,作出奮進的努 力(修道),使出現 苦的因素消除,便自 然會離苦得樂,得到 解脫的自在。 如何超越苦 苦痛的來源,是來自我們對於五蘊不如 實的認識,尤其是執著身體為真實的我。一 般人面對身體種種變化不如實認知故,當面 對著色聲香味觸的刺激,便生起快樂或痛苦 等感受。若生起樂受時,便會起貪著心而 迷戀;若生起苦痛感受時,便會起瞋心而 抗拒。即使處於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時, 也因不明瞭而致渾沌迷惘,終致受到貪瞋 癡的驅使而不能自拔。加上我們的身受與 心受,互相展轉增上而加強作用,就如我 們中了兩支毒箭一樣。如佛陀在《雜阿含 470經》中說: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 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 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 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 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 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 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 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 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 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 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

【第197期‧佛光法苑‧20】


苦所繫。」 由於不能如實了知身心的集起、寂滅、 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於是便為貪瞋癡 所驅使。佛陀因此教示弟子,在面對著身 體上的種種苦痛時,不應憂悲怨惱、啼哭 號叫、發狂呻吟。而應該在此時,努力使 自己祇生一種受,這即是祇起身受,不起 心受。這就好像我們被毒箭所傷害時,祇 中一箭,不中第二支箭。佛陀在《雜阿含 470經》中繼續說: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 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 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 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 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 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 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 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能夠祇生身受,不生心受的話,便不會 被貪瞋癡所驅使,於是從而解脫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這即是說明,凡夫與聖者在面對六 境之時,都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 受。聖與凡之差別,就在於聖者對五蘊能如 實知的緣故,便祇會生身受,不會被貪瞋癡 等煩惱驅使而生起心受,於是便不會被第二 支毒箭射中了。

但如何能夠祇生身受,不生心受呢?《 雜阿含107經》中,舍利弗便把佛陀教示弟 子的「於苦患身,修不苦患心」的方法演繹 出來: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 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 —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 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 怖、障閡、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能夠如實正確認知身軀的集起、寂滅、 愛樂、禍患、出離等等,便不會生起對身體 的愛樂心,不會執著它是「我」,或是「我 所有」的。於是當身體衰老、患病、痛苦 時,便不會轉生惱亂,由此而不會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身軀如是,感受、思想、 意志、心識等等也是一樣,如實了知它們 的無常、非我、非我所。 要鍛鍊出對身心現象如實覺知,這便要 在四念住上下功夫了。佛陀在晚年常常教誡 阿難說,若能夠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 如心、觀法如法,便能夠克服愁悲,滅除苦 憂,證見解脫。當然這是要我們奮力精進不 懈,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切實奉持佛陀的 訓示,改造我們的身口意,從八正道的修習 而踏上解脫之途。這才可說是真正的「離苦 得樂」吧!

【第197期‧佛光法苑‧21】


身 苦 心 不 苦

病苦共舞

做為一個醫生,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 病人因疾病而受到身苦及心苦的爭戰折磨。 當我們身體有不適時,尤其是遭遇重大疾病 時,身體的苦與心理的苦交雜在一起,可以 想像得到有多苦惱。若心不覺苦則身體的苦 也許能減輕許多,反之若心理覺得很苦時, 那怕真正身體的痛苦很小,也會變得不可忍 受。我們人的心理主宰了我們的一切,包括 對苦的反應. 讓我在此介紹一位瑞士裔的美籍心理學 家Dr. Kubler-Ross在196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與大家分享。這篇論文是講一個人在遭遇重 大疾病時的心路歷程,從開始到最後共分五 個階段: 第一階段:否認(Denial),如:這種檢 驗結果一定搞錯了,不會是我,是不是弄錯 了人? 第二階段:憤怒(Anger) ,如:我平時 都很注意飲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Bargaining),如: 等我孩子長大我再走。 第四階段:憂鬱(Depression),如:情 緒低落到谷底。

曹有餘

第五階段:接受(Acceptance),如:經 過上列階段後,開始相信一切都是真的,而 開始接受事實了。 後來醫學界把這一個模式推廣應用到所 有疾病上,不再是只適用於重病上。附帶說 明的是,不是每個人都由第一階段順序走到 第五階段,有的人會由第一階段跳級跳到第 三、第四或直接到第五階段,也有人可能從 第一直接就跳到第五階段。可惜的是,有人 永遠在第一到第四階段打轉,達不到第五 階段。當病人的心理上已經到了第五階段 時,才容易與醫生合作配合接受治療或拒 絕治療。個人覺得這第五階段應是佛家說 的「放下」的觀念。當我們能放下時才會 「心無罣礙 」,「無有恐怖 」,心不苦 身也不苦了。 我在醫生診所工作多年來,見到許多的 生、老、病、死。身苦心不苦的最好例子, 就是懷孕衽祳了!媽媽來診所看醫生是因為 不舒服,但得知懷孕的結果後卻是全家人的 喜悅。媽媽在第一衽祳期常會害喜,但是媽 媽為了寶寶的健康忍受各種身苦,為了迎接 新生命的來臨,心裡的喜悅及期待,往往忘 記了所有懷孕期間,所受的所有身體上的不 舒服。生產過程更是痛苦,但是做母親的卻

【第197期‧佛光法苑‧22】


從來不記得生產的痛苦,只是無私地照顧嬰 兒,睡眠不足、飲食不定,但是卻從來不抱 怨,這就是母親偉大的地方。她能夠忍耐各 種身體上的痛苦、因為母愛,她真正地做到 身苦心不苦! 我太太爾文是電視節目「與明星共舞」 的忠實觀眾,這季的亞軍是艾美,艾美本是 冬季奧林匹克滑雪板的選手,她十六歲就參 加奧林匹克選舉的競賽,但是不幸地在她十 九歲時感染了細菌性腦膜炎,雙腿的膝蓋以 下都必須截肢以保命。對一個運動員來說, 這 説 是一個晴天霹靂,是無法接受的事實。而 更不幸的是,在二十一歲時她的腎臟衰竭而 必須摘除,她的父親捐了一個腎臟給她。她 的身體受盡了痛苦,但是她決定絕對不因此 而倒下,她要再次參加奧林匹克的競賽!當 時她找不到專家替她設計義肢,於是她自己 設計,終於她裝上了義肢而開始訓練,她又 再次地參加了冬季殘障奧林匹克滑雪板的競 賽。「與明星共舞」邀請她參加,她與艾 瑞克搭擋,一路經過淘汰賽,終於得到了 亞軍!她的雙腳沒有知覺、卻不但舞步不 錯、舞姿更是美妙。艾美受盡了並克服了 身苦和心苦、因為她的一顆堅定的決心、 她做了所有殘障人士的好榜樣。 聖嚴法師的「四它」應該是我們面對逆 境時最好的準則:面對它、接受它、處理 它、放下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便是在

處理它了,既然已經在處理了、就不用擔心 害怕、而應該放下它了。這和 Dr. KublerRoss 的第五階段「接受」相吻合,當你面 對它,才能接受它,接受它便是處理它,也 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接受」階段,在此階段 也就是治療最有效果的階段。 玆摘錄《阿含經故事選》中一則:「佛 陀遊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住在設首 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林中。那天,在 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 士,名叫那拘羅。老居士向佛陀頂禮問訊 後,對佛陀說:「世尊!我年紀大了,常 常為衰弱與多病的身體所苦,行動也很吃 力的,每次要來見世尊與幾位我一向敬重的 善知識比丘,都很勉強,所以,每一次能見 到世尊,對我來說都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 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佛 陀說:「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的,上 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哪還能期盼 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 愚癡的人,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我的身體雖 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應當 這樣學!」 佛陀在此教導我們要「面對」、「接 受」。聖嚴法師說:「把心情放輕鬆,生病 時還是一樣地生活,一樣地做該做的事,就 能病得很健康。」「病不一定苦、窮不一定 苦、勞動不一定苦,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他又說:「把生病當成是一種體驗,也就不 苦。」讓我們共勉之。

【第197期‧佛光法苑‧23】


身 苦 心 不 苦

把心 照顧好 芝蘭

在「原始點中心」為身受病痛折磨的長 輩們按推時,常會聽到他們忍受痛楚的呻吟 聲,我總會溫和地請他們忍耐一下,等做完 按推後問他們有好些嗎,他們都會微笑或說 好多了。這時我就知道他們雖然身還是有 苦,但是心已不那麼苦了。因為有改善就 表示有希望,人總是活在希望之中,雖然 不知道要期盼多久才能如願。 人身為何會苦?最常見的是身體衰弱或 生病了,這裡痛或那裡不舒服,或者勞累過 度,或者外來傷害,也有的身苦是受心苦影 響而產生的,如果難過的感受超出身體承受 的限度,則苦不堪言。也常見身陷牢獄,活 動受限,飲食起居惡劣,如或遭刑求逼供, 痛苦更甚。如果久病不癒或長年關押,或其 他多種因素影響,更是苦中之苦。 而人心又為何會苦?主要是有心理上的 煩惱,如久病不癒,精神上的壓力如長年關 押,情緒上的紛擾如夫妻失和,或其他外來 的刺激如子女不孝等,讓人無法輕鬆愉快, 安心舒適,經年累月下來,心煩氣躁,身心

憔悴,甚至精神失常。 通常身苦,也會帶來心苦。試問那一個 人會有病在身或關在牢裡或被虐待仍能面帶 笑容呢?大多是愁容滿面,能不哭喪著臉已 很難得了。如果身體狀況逐漸改善,心情也 可能會跟著好轉。但是如果身體痛苦依舊, 心理就必須跟著苦嗎?有沒有可能身雖受苦 但是心不苦呢?由於心念是可以轉變的,所 以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首先,我們要體認痛苦確實存在身上, 身體也正在承受這樣的折磨,但我們可以有 意識地轉變心念不去在意它,不把痛苦當做 一回事。也就是說,把身體感受的與心理想 念的分別開來處理,要想到身體的痛苦既無 法改變,那麼就讓身體獨自去承受,不要再 把心理也拖進去受苦。例如年老體衰,怨嘆 也沒用,只要看開它,並習慣於它,心裡就 不會那麼難過了。 上面所說,似乎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有 看人挑擔不吃力之譏,但是我們如從佛法的 無常觀點來看,世事無常,人情無常,萬象

【第197期‧佛光法苑‧24】


無常,萬物無常,可由好變壞,也可由壞變 好,身體好壞也是隨時間、空間而隨時在變 化,心情好壞更是剎那之間可以千變萬化。 例如昨天還好好的,怎麼今天就中風癱瘓 了?怎麼出門時還跟家人說再見,路上一 不留神就車禍重傷了?我們的心如果能夠 從中領悟無常乃是自然規律,各種痛苦可 能隨時隨地發生在我們身上,那麼事情發 生時,我們的心就不會驚慌失措。

當我們身體還在苦中,我們的心理已得 到緩和時,我們更應持續精進,保持正確思 惟:從反思中發現缺失,從改進中珍惜健 康,愛護身體,維護生命;我們也要放寬 心情,避免急求痊癒,給自己帶來心理壓 力;也要開闊心胸,澄清思慮,常懷喜悅、 感恩、包容的心,避免胡思亂想,給自己造 成心結;如能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看淡我 們的身苦,那麼我們的心就不苦了。

接著,就應進一步理解萬事皆無常,我 們的心也就毋須執著:不要執迷於過去多麼 健康,如今卻會受這麼大的折磨。以往多麼 付出,如今卻要受這麼大的苦難。或者過去 做了多少善事,如今卻遭此惡報。凡此種種 痛苦,不論是恐懼、憂慮、不滿、憤恨、懊 悔、顧念,全都把它放下,那麼我們的心就 不會胡思亂想。

證嚴上人鼓勵人們存好心、說好話、做 好事,就是要我們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去 說、去做,尤其是在逆境之中,身心俱受煎 熬與考驗時,更具深刻意義。因為任何事都 有一體兩面,可能往好的方面發展,也可能 往不好的方面發展,如果我們往好的方面去 想、去看、去聽、去說、去做,結果可能就 會好轉;往不好的方面去想、去看、去聽、 去說、去做,結果可能就會促其惡化。例如 前述的腦中風患者,願意接受按推調理,忍 受痛楚,懷抱希望,持續寬心,其身苦及心 苦都可能逐漸減輕。

一旦痛苦、煩惱降臨到我們身上時,我 們要活在當下,提起正念:要面對現實,逆 來順受,不要拒絕、排斥它,要勇敢承擔、 接受它;要轉化悲傷為力量,要懷抱希望去 對治,去求醫治療身體傷害,誠心學佛來開 悟心靈,撫慰心情,那麼我們的心就會安定 下來。

總之,這好與不好全在一念之間,這一 念就在我們心中,唯有把心照顧好了,才能 不怕自己的身苦,接受自己的身苦,處理自 己的身苦,甚至放下身苦。當身心俱受苦之 際,我們更應深切省思身苦心不苦之深義, 願以此互勉。

【第197期‧佛光法苑‧25】


身 苦 心 不 苦

憶 亡妻 當兩個人的世界突然變成只有一個人 的世界,心愛的人永遠離開了,再也見不 到了。那種內心的衝擊,孤獨和失落感, 除了暗自哀傷,悄悄流淚,說出來也是沒 人懂的。很多師兄、師姊都認識跟我結婚 十四年的黃卓娟。大家都記得她那青春洋 溢,如鮮花盛開的笑容,哪想到突然要參 加她的告別式呢? 五十八歲的她就這樣悄 悄地走了。 卓娟在七、八年前為了乳癌做手術,化 療和放療,病情緩解後繼續上班,生活漸趨 正常。去年夏天因為腰痛,檢驗出癌症已轉 移到骨頭、內臟和腦了。住院三個多月, 歷經疾苦熬煎,最後放棄癌症治療,離開 醫院,在臨終關懷專業人員細心照顧下, 含笑往生。 卓娟一共做了九次外科手術,包括兩次 在腦殼鑽洞,插一個2 吋長的管子到大腦, 為注射化療藥物之用。腎臟外科手術做了四 次,裝了內導尿管,不成功,拆了又裝外導 尿管,來回折騰,帶著兩個尿液收集瓶三個 月,直到往生。她吃飯沒胃口,常常會反胃 嘔吐,日漸消瘦,最後體重只有71磅。她 住院時要面對這麼多問題,自然會緊張,覺 得手足無措,又無奈,這時親人的呵護、諒 解、和愛心是必要的。她要忍受太多的醫療

孫長寧

過程,身心的痛苦難以言喻,發脾氣是免不 了的。 每天清晨五點開始,各科醫師包括腫瘤 科、血液科、內科、腸胃科、腎臟內科,泌 尿科、心臟科、神經外科、放射科,陸續不 斷,一個接着一個來查房,有的主治醫師還帶 著一些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有一位印度內 科醫師非常和藹可親,經常跟卓娟討論東方 哲學。他常說:「妳又要講課了。」 卓娟 經常和他討論「身苦心不苦」的問題。卓娟 對「身苦心不苦」 有很深刻精湛的見解: 「一念《心經》,什麼苦都沒有了。」我常 常聽到她低聲喃喃自語:「身苦心不苦。」 這位印度醫師勸了卓娟好幾次,建議她趁著 身體還好,沒完全虛脫崩潰之前放棄治療, 去旅行,和家人相聚,享受生活,何必待在 醫院裡受苦呢。妳我都清楚,這病是治不好 的!卓娟告訴他:「每個人走向生命終點 時所經過的路徑是不同的,有人走直線抄 短路,我選擇的是曲折迂迴的長路,我是 要治療到底的。」 每次這位印度醫師聽了 她這些話就黯然低頭,有時還雙目閃著淚 光,慢慢轉身離去。我想他對卓娟這種抗 癌奮鬥到底的勇氣又敬佩又傷心。卓娟常 常跟他說:「你看,我病得這麼厲害,頭 腦還是很靈光,什麼事都很清楚,我心裡

【第197期‧佛光法苑‧26】


很安詳,這個病打不倒我的。」

子也不多了,就叫這幅畫『夕陽』吧!」

前年五月底卓娟和我去奧斯汀三天,慶 祝我們的結婚紀念日。這是我們婚後第一次 沒有旁人,安安靜靜的旅遊。湖濱旅館的風 景如畫,晚餐時除了可以欣賞潺潺湖水還可 看到落日美景。我們去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的藥學系參觀,憶想三十幾年前卓娟在那兒 當學生的情景。也去了國會大道橋邊,觀看 據說有一百萬隻,成群遮日的蝙蝠。短短三 天,玩得真是開心。第三天晚餐時卓娟有 點兒坐立不安,匆匆忙忙吃完飯,跑到餐 館外就大吐起來。我很憂愁,覺得情況不 對,卓娟卻輕描淡寫地說沒事。到了前年 秋天卓娟的情況漸漸變壞,體力不支,幾 乎不能上班,開車也困難,後來只好辦理 殘疾退休。

去年十一月中,做腦部手術以後,卓娟 的體力不支,完全不能進食,每天靠掛營養 袋度日;腦部化療注射藥物時,全身反應激 烈,非常痛苦,只做一次就停止了。這時, 醫師已是束手無策,卓娟也同意放棄治療。 離開醫院就馬上搬到臨終關懷安寧院。在她 生命最後這段崎嶇艱辛路上,卓娟能做到身 苦心不苦,我卻不行。在醫院一百天我是身 心俱疲,自從她十二月底往生,我一直鬱鬱 不樂,過了六個月後才慢慢從痛苦的深淵拔 出來。現在心情漸趨平靜,但是每晚我仍是 睡在一樓的長沙發上,完全不想去二樓的臥 室。到今天我都不肯相信卓娟已經離開我, 永遠不回來了。在感恩鳴謝啟事上我寫:「 追思告別儀式上承蒙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 老帶領主持開示及誦經。衷心感激玉佛寺各 位法師、師兄、師姊及各位親朋好友的關懷 慰問。從此天人永隔,哀思之餘,尚期待來 生相聚,願阿彌陀佛指引卓娟去西方極樂淨 土。」

去年在卓娟住院前幾個月,就檢驗出癌 症已轉移到全身骨頭和內臟了,她行動困 難,進出得坐輪椅。那幾個月我們幾乎每 天去公園,沿著大水塘走一圈,卓娟看著小 鴨子跟著父母游水覓食,笑得好開心。每天 都帶著麵包去餵鴨子,餵松鼠,什麼煩惱都 丟到腦後去了。她常說:「當初跟你結婚時 就想,你比我大17歲,將來你老了,走不 動了,我要幫你推輪椅;哪想到你現在反 而幫我推輪椅呢?」 她還說:「我現在身 體很不好,本來每天幫你煮飯,現在沒力 氣,什麼也做不了,你要做家事啦,就怕你 太辛苦。我這病是沒希望的,以後我去了, 你別太傷心,你要好好照顧你自己,好好吃 飯。」有一天傍晚我們又去公園看鴨子,斜 陽下,人和輪椅的影子都拉得長長的,像一 座有優美構圖的雕塑作品。卓娟說:「這個 影子構圖真美,你記住以後把它畫出來,搬 來休士頓十幾年了,你都沒繪畫,幾十年的 功夫都放下了,真可惜。」 我問卓娟這幅 畫該取個什麼標題。她說:「我坐輪椅的日

真是巧,剛才在二樓臥室看到卓娟手寫 的紙條:「《心經》─不要執著,放下,緣 起,隨緣。五蘊─身:色,心:受、想、 行、識,身苦心不苦。四念處─身、受、 心、法,面對、接受、放下、自在。《金 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想這一 定就是卓娟要我代她向大家訴說她的心境, 請大家放心,她經阿彌陀佛指引,已去了西 方極樂淨土。

【第197期‧佛光法苑‧27】


身 苦 心 不 苦

當身體 四大不調時 宋台育

去年宏意法師在法會上,簡短的說明他 身體不適的原因。他提到,他有兩個月的時 間,無法入眠。躺在床上,無法入眠時,仍 面帶微笑,去接受這個睡不著覺的事實。因 身雖苦但心不能苦。今年六月中旬的法會, 修慧法師開示的題目是「從心不苦到身不 苦」。當身體四大不調時,我們要如何做 到身苦但心不苦,更進而做到心不苦而使 身也不苦呢? 今年,我看了由聖嚴法師口述,胡麗 桂師姊所整理《美好的晚年》,這本書是 由2005年起到2009年1月止,以日記的形 式,敍記述聖嚴法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 本書有點厚度,內容涵蓋聖嚴法師的病況、 看病治療的情形、開示、演講、禪修、海外 弘法、接見各界的團體來賓等等。我從第一 頁看起,愈看愈被聖嚴法師的精神感動。聖 嚴法師在2005年時,剩下的右腎已逐漸鈣 化,從2006年開姶洗腎,同時因不時有泌 尿系統的感染,必須時常進出醫院治療,但 是日常的活動仍持續進行。聖嚴法師在身體 四大不調時,仍致力於弘法利世,籌備法鼓 山大學,推行心靈的環保和闡揚法鼓山的理 念。法師在最後的歲月,依然盡形壽,獻身 命,推展並實行弘法利生的志業,已達到身 有病痛但因心𣎴不苦而使身不苦。書名為何定 為「美好的晚年」,他在自序中寫著:「在 晚年裡,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經歷的事,都

是那麼可愛,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所 謂的美好,不在於人、事、物的美好,而是 一種心境,如何珍惜生命和善待生命。聖嚴 法師在人生旅程的最後三年,以四大不調的 身體,繼續弘法利世的志業,他是以身苦心 不苦的心念,堅持著他的理念。聖嚴法師身 後留下一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聖嚴法師在偈 中對色身的詮釋,是非常清楚簡單的:人都 是一個名色和合的假我,當身體四大不調 時,是可以放下這個色身的。 2002年時,我弟弟為了來美國陪伴我們 的母親而提早退休。他一年來美兩次,每次 停留兩、三個月。一年後,他開始有失眠的 苦惱,血壓上升、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四大 不調的現象。他是心苦甚於身苦,他煩惱著 要如何才能改善失眠的問題,他要先找出失 眠的源頭。他認為長途的飛行和時差是引起 失眠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失眠的困擾,他 不再長途飛行,經過一年多的調身調心後, 逐漸恢復正常的睡眠。我弟弟以祛除身苦心 苦的造作,重新開始一個健康的身心修養。 2005年母親不住在美國之後,他堅持只要 飛行超過四小時以上的行程一律不去,畢竟 擁有健康的身心,是更勝於出外旅遊。 浄 淨 海法師在法會上,曾經講述《維摩 詰所說經》。這部經的第五品,是〈文殊

【第197期‧佛光法苑‧28】


師利問疾品〉,節錄其中數段於後,文殊 師利言:「⋯⋯ 居 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 如?當云何滅?…有 ⋯⋯ 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 不病者,則我病滅。 …⋯⋯ 有 生死則有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 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而眾生病 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有疦疾 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 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 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 無我。…」誠如修慧法師在法會的開示中, 提到身苦引起心苦,心苦加重身苦。所以在 日常的生活中,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健康之

道,例如: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 適度的運動,正確的行、住、坐、臥的姿 勢,保持平靜的心情等等之外;更進一步 的,以禪坐來培養清淨心,勤修戒定慧, 袪除貪瞋癡。更要依據佛法的因果觀,因緣 法,無常觀,業報等等去思考。平時要珍惜 我們的身體,善待我們的生命,但當四大不 調時,也要能安心平靜的放下這個色身。 附註:2008年12月30日,玉佛寺的淨 海長老,在明光法師、常亮法師陪同下, 探望聖嚴法師。聖嚴法師親筆簽名《放下 的幸福》這本書,贈與淨海長老。這本書 是聖嚴法師在世時親筆簽名贈予人的最後 一本書。

不受

第二箭

我非常感恩父母把我生下時,就是一個 健康寶寶,從小到大到老,幾乎沒有遭受過 什麼病痛的折磨。除了在幼年時,有一次和 同學們遊戲,從牆頭上摔下來(當時念書的 防衛司令部子弟小學,建在一片斷牆破瓦之 中)。自牆上跌落時,心中的恐懼,及身體 上刺心的疼痛,猶如一場惡夢,那分陰影, 久久揮之不去。

伍秉華

中年學佛以後,開始練習靜坐,與它 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但是近年來,或 許是腿傷的後遺症和年紀大了,盤腿時間 稍長,足踝處就隱隱作痛,有時疼痛非常 劇烈。不過,現在腿痛,已不再害怕,太 痛,把腿放下就是。同時,要觀想:「不 是我的腿痛,不是我的腿痛....」,腿痛果 真會減少很多,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197期‧佛光法苑‧29】


身 苦 心 不 苦

這不是阿Q心理,也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佛 經裡確實如此告訴我們,如何能够身苦而心不 苦。 這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導--不受 第二箭的智慧。 無論是身苦或心苦,都是感受的一部 分,只要有意識,就一定會有疼痛(苦) 。 感受是品嘗到所緣(對象) 的自然現象,在所 有感受中,疼痛的感受是最粗顯的。因此, 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就會面對這一個困境。 有觸才會有受,所以,觸是受生起的 原因、理由。觸是接觸、撞擊,佛法上講 的觸,並非講身體上的接觸,而是指心的 撞觸。有一句成語:「望梅止渴」很能解 釋這點。其實,並沒有把梅子放入口中, 但是,只要看到梅子,甚至想到梅子,就 會不由自主的流出口水,這是因為心中嚐 到了梅子的酸味。 身體上遭受的一切令自己不愉悅的感 覺,如風吹日曬、火灼刀傷,甚至小如蚊 子叮咬等等,都是身的苦受。身苦是一般 人會感同身受的,現代物質生活的提高與 醫學的進步,已經大幅度減少了我們身體 可能遭受到的痛苦。 心苦則如憂愁、悲傷、失望、嫉妒、怨 恨、恐懼等,心的(苦)受因人而異。同樣的 月亮,對花前月下的情侶來說,它是皓月當 空,如詩如畫;對離鄉背井的人,就可能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心中一片

悲涼了。又如有人傷風感冒,都可以抱怨 連連,有人即使重病,仍然能够 坦 然接受, 勇敢面對。 身心是互相影響、息息相關的;身苦 會引起心苦,心苦同樣會導致身苦。實際 上,許多身體的疾病,都是由於心理因素 造成的。身體的痛苦也會讓人心裡感到挫 折、沮喪。身苦的減少,不代表心苦也會 減少,否則,在現代高度文明的社會裡, 為什麼我們仍然有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呢? 而心苦的減少,卻能削弱、甚至消除身苦的 折磨。曾經讀過一則佛教敎高僧的故事,他被 囚禁監牢多年,飽受身苦打擊,但是他的修 行使他的心仍是自由的、快樂的,他的心可 以看到外面的天空,他的心可以呼吸到外面 的自由空氣。 心強大而有力,因此,心苦會遠遠超過 身苦。因為我們不能體悟到身心的無常、 苦、無我的實相,卻非要執著是自己的身 心,因而痛苦。自我的感覺愈大,痛苦就一 定愈強烈,只有在不意識到自己存在時,才 會感到沒有任何負擔。雖然這些是必須經過 禪修的親身體驗,才能生出的智慧觀照,但 是多讀經論,有知識上的理解和不斷提醒自 己,身心的緣起空性,還是可以幫助我們與 身心的痛苦現象保持距離。 培育智慧,能從身苦、心苦的覺受中, 學到寶貴的功課。這些功課一定可以幫助我 們在生活中,過得更加自在、快樂。

【第197期‧佛光法苑‧30】


我病

無形不可見(上) 宏意

二0一三年,我幾乎全在病中,而且病 得相當嚴重,算是我生平的第三次大病。第 一次病時,人在台灣,當時十七歲,無醫無 藥,深感出家無助之苦;第二次大病,是一 九八二年,人在休士頓,雖有醫有藥,但全 不對症,無法消除失眠以及通身發熱和疼痛 之苦,拖了約大半年的時間,自以為快要死 了,後來閉關靜修兩月,才不藥而癒。在往 後的三十年間,睡眠和腸胃也再沒有異常的 大問題,身體似乎比病前更好。 想不到二0一三年初,眼睛開始不好, 視網膜有些鬆裂。三月十四日,上腹部又 覺氣脹,頂著胸口,非常難受;當晚晩 勉 強 開車去為西北佛學班的信眾講課,所以印象 也特別深刻。隔日起來,全身疲倦,不想吃 東西,中午勉强 強 用餐後,脹氣越來越多, 鼓在胸口,令人渾身不自在。頭部也有些發 脹,人好似充氣的皮球,懸在空中,飄來盪 去,無法安住。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想 起西藥,於是服了兩粒80單位的阿斯匹靈, 希望能盡快消除頭部和上半身的不適。不意 藥下肚後,胃部更不舒服,胸口更是悶脹, 全身也開始不斷地冒冷汗,肌肉抽緊,呼吸 似乎即將停止。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懷疑 是心臟病發作,於是決定找人送我去曹有餘 醫師處檢查。經一番檢查後,醫師診斷不是 心臟病,可能是胃酸逆流。不過在後來的日

子中,不論我服用什麼制酸劑,都無法消除 脹氣,胸口的悶壓感,愈來愈嚴重,終於導 致無法安眠而完全失眠。中醫說:「胃不和 則睡不寧」,確實是經驗之談。 這次失眠和八二年相比,症狀更為辛 苦。八二年在夜間是似睡非睡,每晚總有 一兩個小時好像有些休息,這次却卻是一日二 十四小時中完全清醒。最初我毫不緊張,希 望身體會慢慢自動調整,自動恢復。但經過 約兩個月後,情形一直沒有改善,我才開始 擔心:頭腦會不會因無法休息而引起其他的 病變。超定長老非常關心,他很憂慮的對我 說:曾經見人因長期失眠而精神失常。這話 讓我生起了警惕心。我也親身感覺,當一個 人長期不能吃不能睡時,確實會造成生理和 心理的一些異常變化,其中的種種過程,讓 我對同病者,生起無限同情。同時也希望健 康者,切莫生這種病,因為這是一種折磨, 正如一位西醫所言:「病者如受刑」,苦不 堪言。為了令大眾知道這病情是怎麼回事, 又應如何面對,我願意將我的經驗,供大家 參考,希望大家多了解後,可以適當的關心 和照顧患者。 根據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日左右所做的 一些病情記錄,我寫了一些症狀: (一)自三月十四日開始,胃如石塊,

【第197期‧佛光法苑‧31】


脹氣,不消化,不知饑 飽,無食慾,飲水都有困 難。(二)第二日即覺胸 燥熱,心慌,坐立不安, 呼吸不暢。(三)經多日 後,漸漸無法入眠,頭如 火燒,耳鳴。(四)夜間 雖然無眠,但白天仍然精 神清醒,並能勉強參與活 動。(五)一月後,胸口 氣塞,腰背糾結,坐、臥 都有困難,無法靜坐,只 能不間斷地隨息念佛和 經行,以疏散身中的瘀積 感。(六)夜間有時會全身發熱。(七) 病發後,感覺怕黑、怕空間小、怕空氣不 流通,有壓迫感,對周邊一切無興趣,不 想聽聞一切複雜和負面之新聞。(八)長 期失眠後,無法正常閱讀、寫作、說話, 並常有頭暈。(九)每日晝夜,身體都在 不安、不適之中,有如慢火燒烤。唯自己 心中尚算明白,還能保持正念,維持基本 平靜,不起苦惱情緒。 印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中,曾敘敍述 說,他三十二歲時,在武昌病了,「從睡眠 不足而轉為失眠,整天都在恍惚狀態中,有 時心裡一陣異樣的感覺,似乎全身要潰散一 樣。」印老一生多病,有關失眠的情形,僅 在此書中略略一提,相信那段日子,也是很 辛苦的。所謂「異樣」的感覺,實在很難了 解,我想只有病者,才會如實知覺。 其實有些感覺和辛苦確實是無法用文字 形容的。由於身體失去了做事和活動的能 力,每日的生活,就要一分鐘一分鐘的艱難 度過。太陽升起時,人會想:今日怎麼過? 等太陽下山時,又會想:今晚怎麼過?失眠 到了一個程度時,人會懷疑,我還會不會

睡覺?如果不能再睡,日子將 如何度過?因此在生病期間, 我很感謝幾位有經驗者,以見 證人的身分告訴我:「法師! 不要擔心,你一定會恢復睡眠 的。」在病苦中,不能睡,只 是其中一項,我還要應付胃的 問題。每日三餐,不吃難受, 吃也難受。這個身體,說是自 己的,但完全不受自己主宰, 從頭至腳脚,全身都變成累贅。 根據一些醫生的說法,我 的病是既難診斷又難治療。 從西醫的角度看,我的檢驗報 告,基本正常,只有膽固醇偏高,身體病 成這樣,實在很難說出真正的原因。中醫 方面,一位說有感冒病毒潛伏在體內,沒 有清除;另一位則說,我過度劳 勞 損,肝火 旺,所以胃不和,睡不寧。寺裡有些會友 也在猜:有的說是更年期現象;有的說我 工作壓力大,休息不夠。我說在德州佛教 會服務三十年,說壓力,每天都有壓力,那 麼多年來,我從未感覺有承受不了的壓力。 在寺裡服務二十餘年的張景華居士對我說: 「法師!因為你已經習慣壓力了。」她這樣 一說,我倒不知如何回應。從三月底至四月 初,我在菩提中心靜養十日,每日見花粉到 處飄散,我懷疑是不是花粉過敏,於是決定 去三藩市妙光精舍達純法師處掛單住住。想 不到在那裡養病的五個星期中,我只有三個 晚間有些睡意,其餘日子,每天都在清醒之 中。最後整個人累到連讀一部《金剛經》都 要休息兩三次。不過在這段期間,壽高一百 歲的王沈醒園老居士的一句話,也倒令我深 受鼓勵。我認識王老居士三十餘年,她說: 「法師!沒有病,你是不會休息的,現在身 體病了,是強强迫你要好好照顧身體。趁著年 紀還輕,只要耐心調養,一定可以恢復;等

【第197期‧佛光法苑‧32】


健康恢復時,相信你又有很長的日子可以繼 續弘法了。」 其實此次大病,我覺得是病得其時,因 為有關菩提中心的大工程,皆已告一段落, 中心的弘法活動也開始有些基礎。至於善法 堂的籌建,也有林維禮和幾位發心的居士在 照顧,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反而是在二 00一年的三月底,購下菩提中心的土地時, 自己內心倒有一種怕道場未成身先死的憂 慮。因此,我曾在佛前祝禱,一定要讓我在 未來十年中,保持健康,以便有足夠的時間 把中心建設完成。果然一路無病,每日不論 怎麼忙,精神總是用不完。到二00九年菩 提中心開光落成後,身體才開始出現些小毛 病。因為還能繼續做,我也不理會。想不到 到了二0一三年,正如一位中醫所說,身體 反抗了,要報復了,終於變成大病。去年的 十月中旬,超定長老特地過來為我祈福,主 持梁皇寶懺法會。一日我們在菩提中心巡山 時,我說此次大病,有段時間真不知會不會 好轉,如果真的因緣已盡,見菩提中心已初 具規模,我也 ……。我還來不及講下去, 他老就接著說:「死而無憾哪!是不是?」 我說:「正是我心裡的話,你老講對了。」 人的一生,一直是在無常變化中,我們的確 要隨時準備好,隨時離開。如果該做能做的 已做了,那真的是死而無憾了。 在近一年的大病中,有些經歷歴也想給大 家講講,或許對一些人會有幫助: (一)身體有病時,一定要找醫生幫 忙。不論服用中藥或西藥,用藥後,若對 症,那就好了;若沒有改善,可設法從日 常飲食中,了解自己的體質貭 , 再由飲食調 整身體,從根本上奠定恢復的基礎。一九八 二年大病時,我的胃是從吃薑和吃一些熱性 食物而好轉的,想不到這次大病,不但不能 碰薑,所有溫熱性的食物,都不能吃,一吃

就終日難過。去年夏季,我吃得最多的是苦 瓜,喝得最多的是菊花茶。同時也服用一味 以黃蓮為主的調胃藥。經三個月後,我才漸 漸穩定的能吃能睡,否則即使服用西藥也無 法真正入睡。看來身體是一直在變化中,過 去體寒,經三十年後,現在又是體熱,身體 的變化,實在玄奧,自己要隨時了解。 (二)有關「失眠」,不知醫學界如何 定義。我的了解是,情況複雜,不是那麼容 易界定。很多人是睡不好、睡眠不足,不是 真的失眠。即使失眠,可能也是短時間的, 不會拖太久,只要知道調整,很快就可以恢 復,這些症狀都不是大問題。此次病中,我 曾聽兩位關心者描述他們過去病的情形:一 位說連續兩個星期都無法入睡後,心悸、身 苦,才知自己問題嚴重,調養了半年,才漸 漸恢復;從此之後,不再出外應酬活動,過 簡單的靜修生活。一位說三個月間,晚上無 法入睡,但白天尚可睡個午覺,服了三年的 中藥,睡眠才恢復正常;這些年來,仍擔心 睡不好,所以下午四點後,即不接電話,也 不應酬。這次我的情況是,失眠後曾經有約 兩個月的時間完全不睡,一日二十四小時都 在清醒中。後來即使勉強入睡,也只睡一個 小時。假如一個人長期無法正常的吃睡,精 神、體力會突然下降,甚至會衍生一些奇怪 「異樣」的感覺。我的經驗是,不要像我當 初那樣様 排 斥藥物,一定要先設法睡覺,能 睡之後,再慢慢的調理身體。因為不能睡 就是大病,這種病會引生「幻覺」,危害 精神。(待續)

【第197期‧佛光法苑‧33】


心 調柔 陳湘蕙

一直希望有機會參加長期的禪修,可 以把所學的方法練習得純熟一點,所以得 知遠在馬來西亞的寂靜禪林主辦45日的禪 修,真的很心動。在家人的鼓勵下,我報 名參加全程的禪修。但在臨行前幾天,我又 猶豫了。自問有必要為了禪修遠渡到地球的 另一邊嗎?後來反省這種猶豫是基於對家人 的執著與不捨。但和家人的感情再好,總有 一天是要分離的。如果不學會面對,到了分 離的那一天,走的人痛苦,留下的人不捨。 還不如現在學會面對,希望相處的時候能珍 惜,離開的時候能彼此祝福。所以最終我還 是鼓起了勇氣,遠赴南洋。

所緣都看不見了。師父常常提醒我要尊重、 喜愛所緣,但我還是無法掌握。這樣維持好 幾天,心裡很沮喪。就在一個早晨,我慢步 的登上「沙門樂住」,享受著清爽宜人的空 氣,突然想到從事藥物研發的同修,每次探 望病人後都會說:「啊!能活著就是一種 幸福。」當下,我覺得能呼吸就是活著, 就是一種幸福,為何還對自己的呼吸百般 挑剔呢?它太輕就嫌看不見,太重又覺得 不對。我終於體會到呼吸代表我的生命, 我尊重它、喜愛它如同尊重、喜愛我的生 命!有了這個領悟,所緣不但明顯,我的 心情也很愉快!

到了禪林,想家的心情馬上煙消雲散。 這裡的風景美如畫,佛友們更是友善熱情。 我還有機會參加佛陀日的慶典,供養托缽的 僧眾,如同身臨佛世,真的很感動。

今年的夏天是異常的熱,蚊子也非常 多,我嘗試接受,但後來發覺,自己禪修 的狀況跟著天氣的溫度和蚊子的多寡起變 化。經師父提醒,我看見自己對環境有敵 意,在師父的同意下,我轉修慈心禪。雖 然這和我的初衷不同,但此時我應該真誠 的面對眼前的問題。一轉修慈心禪,我對 天氣和蚊子的敵意就顯露無遺。雖然知道 不可以,但還是忍不住拍殺了幾隻蚊子, 每到早上受戒時就特別心虛。雖然在大眾 面前發露懺悔,但看到蚊子肆無忌憚地吸

佛陀日過後,馬上進入禪修期。我選擇 以安般念為主修,因為我一直對這個方法無 法掌握,想利用這個機會把方法練習得純熟 一點。一個星期過去後,我那愛分析、判斷 的習性就找上了門。我不自覺的研究所緣, 然後設定許多所緣應有的「標準」,之後連

【第197期‧佛光法苑‧34】


著我的血,我就忍不住拍打它。本來是僧 團的結夏安居,被我這個外國人搞得很不 安寧。禪正師父為了幫我適應,一下子給 我防蚊藥膏,一下子給我蚊帳,讓我很過 意不去。有一次在尼界出坡,看見禪念師父 的雙手佈滿蚊蟲咬傷,但她還是任由幾十隻 蚊子圍繞著她,甚至停在她的手上、頭上。 她顯然對這些蚊子一點敵意都沒有,只是默 默的拔著草。我頓時覺得非常慚愧。在第二 天受戒時,我決意,「今天」即使被蚊子叮 死,也絕對不拍打蚊子!一天過去了,雖然 還是被蚊子騷擾,但我學會接受,真的沒有 拍打過一隻蚊子。之後,我更有信心和蚊子 和平相處。我學會預防,但如果還是無法避 免,也就欣然接受。之後,我的心就明顯的 穩定了,禪修也開始進入佳境。每次經過戒 壇都會看到旁邊的石柱上刻著「戒為惑病之 良藥」,我是親身體驗到了。 在一次坐長香時,有一隻蚊子停在我的 上嘴唇,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第一個念頭竟 然不是排斥,而是提醒自己呼吸不要太用 力,免得傷到它!這隻蚊子後來躺在我的 鼻子上做日光浴,停留許久,臨走時還不 忘再叮一下留個紀念。雖然之後幾天我頂 著紅紅的鼻子,但心裡非常歡喜!每天讀誦 《慈經》:「凡有生命者,若強、若弱、若 長、若大、若中、若短、若粗、若細,盡一 切無餘。或可見或不可見,或遠或近,或已 生或未生,願一切眾生都快樂。」雖然很嚮

往自己能有這樣的慈心,但總覺得那是理想 的佛、菩薩的境界,和自己很遠。但現在經 過幾個星期的練習,看著自己從排斥轉為接 受,從接受轉為看到眾生的可愛處,我對佛 陀的教導產生了更堅固的信心。如果像我這 樣的瞋行人都可以有這樣的轉變,對一切眾 生慈愛是可以實現的。 因為我喜歡海,所以在這之前,去過沙 巴幾次,但都是去旅遊的。這次待得最久, 也最深入,只是旅遊地是自己的內心。這 45天裡,我經歷了許多好的經驗,也遇到許 多的挫折,但無論是好的經驗或挫折,我都 很感恩,因為這些都是我成長的資糧。師父 說,如果遇到了困難,要從自己的習性找答 案,這句話我在這45天裡有很深的領悟。如 果習性能得以修正,五蓋能調伏,那定就是 水到渠成了。這如佛陀所教導,因有慚愧而 持戒,因有持戒而無悔,因有無悔而歡喜, 因有歡喜而有樂,因有樂而有定,因有定而 能如實遍知、趣向解脫。以前學佛法,大多 停留在文字上,這次能夠親身體驗佛陀的教 導,走過一小段的古仙人道,心中升起的法 喜真的不是紙墨可以形容的。 很感恩能有這樣的福報到寂靜禪林參加 禪修。感謝家人的支持,師父們的教導和照 顧,也感謝許多志工的護持。很高興和大家 結了善緣,希望今後在成佛路上能彼此支持 和鼓勵。

【第197期‧佛光法苑‧35】


心 的安住即是 快樂 菩提中心三日禪修感悟

丹丹

紀念日(Memorial Day)的三日假期 間,我和同修們在圓福法師的慈悲指導下, 有了一次基礎但完整的禪修體驗。我對這種 持續幾天的密集禪修早已心嚮往之,很珍惜 有了這次的機會。參加的其他學員都很用 功,雖然不能說話,但彼此的安定力和精 進的共修氣氛,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 禪修日程 我們每天凌晨5點,在空靈的打板聲中 起床,簡單洗漱整理後,沿著幾十米的長 廊走向禪堂。夜色還未散去,但已暈染上 一層薄透而泛紫的晨光,空氣清涼如水, 其他同修們也陸續出來,一步一步地向同 一個方向走著。大家靜默著,有條不紊。 到達禪堂後我們開始靜坐一小時,然後開 始做早課。早課的內容是三皈依,八關齋 戒,憶念三寶的功德,慈心觀,發願和回 向。7點大家一起用早餐,用餐過後,開始 打掃整理環境,從8點15分開始,是一整天 坐禪和經行交替進行的禪修。期間帶著正念 清潔打掃環境,和正念用餐也是修行的一部 分。 晚上圓福法師開示,靜坐和晚課,9點 祈誦完《慈經》後,帶著對三寶的感恩和與 眾生和諧共存的美好祝願,在暮色中回房休 息,結束一天的禪修。剛開始的第一天,我 還沒有完全適應這個新的作息時間。但從第 二天起,我就發現早睡早起真的讓人的頭腦 清爽不少。凌晨靜謐的環境和清爽的空氣讓

人身心舒暢,感覺法喜充滿,且促人警策, 一日之計在於晨。我意識到,用這種態度開 始一天,確實更加容易把禪修和生活融合起 來。晚間圓福法師帶領大家唱誦巴利文《慈 經》,雖然我不懂巴利文詞句,只能通過英 文翻譯了解其意思,但《慈經》的發音和韻 律,卻如同從佛心的深處流淌出來的,又靜 靜地流入了在座的每一個人心中,與我們心 中本有的純真與善良共鳴,大家虔誠地跟隨 法師吟唱著,為一切眾生祈福,這種幸福感 是如此的深邃、明淨、純樸。 坐禪 坐禪,是很多初學禪修的學員覺得最困 難的部分。在禪修結束後的經驗交流時,很 多人都反應盤腿坐上一個小時,確實是一種 身心的磨練。以我自己為例,單盤坐上20分 鐘,雙腿就會有微微痠脹的感覺了,半個小 時後脹痛的感覺會達到極限,這時我只好微 調姿勢,甚至伸一會兒腿才能繼續下去。把 心從外界的攀緣中收攝回來,安止在觀呼 吸。念頭來了,我會對自己說:「心啊! 安靜,停止嘮叨。」反覆了好幾回後,兩個 妄念之間的空隙稍稍延長了,身心也會漸漸 輕鬆安詳。念頭起了,又落了﹔心跑了,又 拉回來,雖然還不能完全控制妄念,但感覺 心還是沉寂了不少,也有了一些自律。圓福 法師開示時提到,禪修的目的是為了淨化我 們的心靈。我們的凡夫心有著散亂的習氣,

【第197期‧佛光法苑‧36】


易執著於外境,滋生貪欲,從而失去本有的 清明智慧。禪修就是讓心回家,集中到安住 的正念中。我的經驗是,觀想佛的般若智慧 和慈悲,能讓心更加安住。想到能將修行的 功德回向給家人、朋友和眾生,觀想自己和 眾生呼吸著相同的空氣,有著相同的安詳、 平靜、和平的願望。身體自然而然地一呼一 吸,正如眾生萬物生生不息的吐納,這樣, 身心寂靜,也能放下隨緣了。 正念經行和用餐 寧靜和專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可 以莊嚴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行、住、 坐、臥,清潔整理和用餐。經行就是正念 地行走。圓福法師說,「正念」就是清楚 地知道我們現在做什麼。我的理解是走路 時,知道自己是怎樣走路的。我經行用的 是繼如法師的行禪方法,用心感受腳底與 地面接觸的感覺,重心移動時保持身體的 平衡。當下,念念分明,耐心地走,專注 地走,步步清明。 我們在吃飯前會念一段正念觀想。觀想 吃飯不是為了娛樂,不是為了美容,不是為 了增加體躰重,不是為了興奮陶醉,而是為了 維持身體健康,以便繼續修行﹔然後帶著感 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責任心地用餐。 我的感悟是正念分明的生活就是禪修, 禪修就是正念分明地生活。修禪就是修心, 讓心安住在此時此刻,無論在做什麼,清楚 自己的狀態,了知當下的境況,耐心細緻地 觀照當下的每個細節,這樣我們才能更加認 清自己的身心。 法師開示 每晚圓福法師會有一個小時的開示。這 是一段愉快放鬆的時光,大家隨意坐著, 靜靜聽法師講解。圓福法師告訴我們憶念

三寶的功德可以讓人生起很大的信心和動 力。佛的功德是:阿羅漢(破除煩惱,清 淨之意),正遍知(正覺一切法,通達緣 起,苦集滅道),明行足(智慧實踐圓滿 具足),行為善淨,沒有污垢,了解世間 善法,功德無人能超越,能調伏凡夫,是 天與人的老師,是自覺覺他,究竟解脫的覺 悟者,世人所尊敬。佛法的殊勝功德是:佛 法由世尊所善說,沒有不善的地方,圓滿純 善﹔佛法本來如此,能被覺悟者觀察到﹔我 們從修行開始,自始至終都能體驗到修行 的好處﹔佛法本來存在的,通過修行能證 悟﹔佛法能導向解脫﹔有智慧的修行者證 悟時能知道他自己的證悟。依循佛法修行, 擔任佛法傳承的僧伽,他們的殊勝是清淨行 善、正直、盡職,值得我們供養恭敬,是世 間無上的美德福田。 法師談到回歸自身,淨化心靈才能體驗 到真正恆久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因解脫、 和平、智慧而生的,而不是向外追求欲望的 滿足。他開示我們持戒可以讓人身心輕安, 沒有自責和懊悔,心安就會快樂﹔布施能體 驗到給予的快樂﹔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會體驗到天人的快樂。讓心地柔軟,減少 粗重的動作和粗俗的言語,避免妨礙到別 人,成為受人喜歡的人。簡單生活,給心 靈以空間和自由,化解習氣,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會讓我們和周遭的 人幸福快樂。 圓福法師說三日禪修其實是很短的,只 能算是禪修測試。他希望我們能有機會來參 加更長期的禪修,這樣我們能更持續地體驗 到從內心散發於外的改變。禪修期間,非常 感謝幾位師姊對我們的關照和義工們的護 持。仲蕙師姊敲擊的打板聲,迴盪在寂靜 的菩提中心,每每讓人體會到,一念清淨 即見佛國淨土的美好意境。

【第197期‧佛光法苑‧37】


持戒

福業(上) 明月 在世間,做好事有好報,做惡有惡報, 這是因果關係,沒有可爭論的。受戒是善 業,很多人以為受戒後犯戒,會罪加一等。 可是像殺、盜、淫、妄是性戒,本身就是罪 惡,不論是受戒或不受戒,都是犯罪的,都 會有果報。受了戒,反而會提醒自己,不要 犯戒,保護自己。

跟著他的腳步走,一樣可成就 。」所以,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

一般人學佛,來到佛寺,上香、禮佛、 持咒、誦經,是對佛菩薩的恭敬和崇拜,有 時也求佛菩薩的保佑和加被,這只是宗教上 的信仰。真正的學佛,不是只有信仰,這個 信仰是要很清淨的信,不是有條件的信,你 保佑我,我才信;你不保佑我,我就考慮是 否要信。

一、 戒行的重要

學佛除了信心以外,還要學智慧,智慧 怎麼來呢?就是聽聞佛陀的教法,學了佛陀 的教法還要把它用出來,所以我們常常聽到 兩句話:「信智合一,解行並重。」瞭解了 佛陀的教法之後,還要把它用出來,不是說 說而已,所以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要光說不 練,才是學佛應有的態度。 佛陀的福德圓滿,一切都是佛陀自己 本身修來的,我們要如此想:「佛陀可以 做到,我們也可以做到,他跟我們一樣都 是人,他能在人間修行而成佛,我們只要

成佛要以三心修六度行菩薩道,但首先 得把人做好,將身心淨化才行。而戒的目的 就在淨化我們的身心。現在讓我們先了解戒 行的重要。

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第一應重於持 戒。為什麼戒行這麼重要? 皈依不就好了 嗎?皈依是表示我相信佛、法、僧三寶, 我有這個信願來皈依,那麼受戒就是我對 佛法的實踐,如果只有信心和願力而不能 實踐,就如同「空中樓閣」,所以受戒是 表示對信心和願力的實行,證明自己願意 跟佛陀學習。我們是人,佛陀講的是人們 聽得懂的話,教導我們如何提昇自己、淨 化自己,到更高的境界。但如果沒有人身, 一切無從談起。如何保住人身?一般有以下 幾種情形: 1. 只重布施未持戒:世間人修布施,覺 得布施很好,會得福報,像王永慶、比爾蓋 茲等人這麼有錢,有這麼大的福報,因為他 們過去生行布施,這輩子又努力奮鬥。但是 布施之後,是否保證我們下輩子還得人身 呢?不一定!沒保證!因為我們布施時,

【第197期‧佛光法苑‧38】


總想到一個「我」,我在布施、你受我的 布施,有時是因為有人來募款,或是捐款 簿拿到你面前來了,別人捐多少,心想我 也該捐多少,面子問題,不捐不好看,就 捐錢吧!因此這種動機不清淨。或是過去 他幫助過我,我現在要回報,所以布施一 些。這樣的布施,是有染污心。因此不論 施福多大,如不修戒行,人身難保。 2. 禪定是殊勝的,但執著定樂則與人間 佛教不相應了:為了求脫離這五濁惡世,所 以要修行「戒、定、慧」,但是如果修到很 深的定,會執著在定樂裏面,不想出定,不 會考慮到救助世間的種種災難,這樣就和人 間佛教不相應了。 3. 希望保住人身,聽聞佛法,依人身努 力而漸向佛道,修五戒、十善等戒行是最宗 要的。所以結論是: a. 有戒行就能生人間,即使貧窮也不障 礙學佛。 b. 有戒又能修布施,不但可以保住人 身,又得廣大福業,那就更理想了。 c. 如有戒而無定,也不會失去人身。有 戒而修「深定」,反而生到長壽天,那裏沒 有佛法,反而會障礙學佛。所以修定是可以 的,但是不要執著在「定」當中,就不會有 問題。

經典中有一「羅漢托空缽,大象披瓔 珞」的例子,這是講兩個師兄弟跟隨迦葉 佛學習,一個重視持戒;一個喜歡布施, 覺得持戒不重要。後來,重視持戒的師兄 轉世為人,出家跟隨佛陀學習。喜歡布施 的師弟,轉生為大象。在印度大象是很尊 貴和重要的,用來打仗或運輸的交通工具。 這個師弟轉生的大象,成為國王的寵物,有 很多僕人服侍牠,住在皇宮裏,給牠穿金戴 銀,非常華麗。出家學佛的師兄,後來證了 阿羅漢果,出去托缽,因為過去生不布施, 托不到東西,餓著肚子。因為他證果了,就 以神通,看到過去世的師弟,變成大象,他 心裡很難過,就去度化這個師弟。他到皇宮 去,見到大象,就和大象說:「你和我都有 過失。」(一個沒有布施、一個沒有持戒), 講完便離開了。大象一聽很難過,就不吃東 西了。國王就問:「今天怎麼回事?怎麼不 吃東西?」僕人就說有一位出家人和牠說了 一句話。國王把出家人找來,出家人就告訴 國王,過去生他們的因緣,國王明白就放了 出家人。 由此故事,可以知道「持戒」的重要。 所以第一要守五戒,先保住人身,才能學 佛,淨化自己,重視人間的道德,擁有健全 的人格。這是因果輪迴,如果不守五戒,人 身難保!(待續)

【第197期‧佛光法苑‧39】


How to Counteract Resentment Tom T. Ma (馬德五)

A medical doctor invented a kind of medicine that, according to the doctor, could make the person who took the medicine easily win a solid friendship even with the people who did not like him before. Since the medicine had no side effects, and the price was so reasonable that every person could afford, in a sudden, almost everybody in the town bought and took the medicine. It was indeed a wonderful medicine. Consequently, no argument or fight had happened in town since the medicin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crime rate suddenly dropped to almost zero. The whole town was like a big happy family, and everybody cared about each other as if they were brothers and sisters. One day, a stranger passed by the town. He happened to hear about the won-

derful medicine. After having meal at a restaurant, he asked the restaurant owner to resell some of the medicine pills to him. He hurriedly took them then left the town. A month later, he passed by the town again. He visited the doctor who invented the medicine. “Doctor,” the man said, “Everybody in town said that your medicine was wonderful. I bought some from a restaurant and took them right away a month ago. But it did not work at all. In the past month, I had three big fights with my wife and we almost wanted to file for divorce. My business partner and I had argument almost every week, and we even talked about to break partnership. They did not agree with me, and I could not agree with them, either.” “When you bought the medicine at

【第197期‧佛光法苑‧40】


the restaurant, did they tell you how to take it?” The doctor asked the passenger. “I was too busy that day. I did not ask for details. You said the way of taking. What does that mean?” The passenger was confused. The doctor then explained to the passenger, “The whole secret is the attitude of the person who takes the medicine. When the person is taking the medicine, he must make a wish that he will sincerely forgive other people. Otherwise, the medicine will not work.” Then the doctor gave the passenger three pills without charge. The man immediately made a wish to forgive others, and took the pills. In less than half a month, the passenger reappeared at the doctor’s clinic. He excitedly told the doctor that his medicine was really wonderful.

Few people are perfect. Almost everybody makes mistake. As long as the person did not purposely make the mistake, and he has heavily paid for his mistake, or feels awfully sorry for i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 why don’t you forgive him and give him another chance to start over again? The senior Buddhist monks always urge people to replace resentment with favor. They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melt away the hatred and feud. It is this principle, not the doctor’s medicine, which made the town peaceful. It is also the principle which makes the former three Axis Powers, Germany, Japan and Italy, befriend the Allied nations again. Therefore, please try your best to forgive the persons who have done something bad to you. Who knows, maybe one of these days, somebody else will forgive the mistakes you made on him, too.

【第197期‧佛光法苑‧41】


日期:9/22/14 - 9/25/14 時間:7:30pm - 9:30pm

活 動 預 告

地點:玉佛寺五觀堂 年度義賣園遊會

禮拜「梁皇寶懺」 拜懺是大乘佛教的懺悔修行法門。佛教會 弘法處預定於9/6 (週六)、9/7(週日)、9/13 (週

六), 與 9/14四日(週日),由常住師父帶領大眾 禮拜「梁皇寶懺」。時間是9:00am–4:30 pm,

地點在大雄寶殿。 梁皇懺又叫「慈悲道場」,是要發大慈悲 心,利益一切眾生,消除自私心,減輕罪障。 此懺結合大乘經典法義與佛號,大眾集體禮拜 修行,互相影響,互相增上。希望會友大眾, 把握因緣,勿失良機! 詳情資料請洽玉佛寺

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2014年 「基礎佛學班」招生 你想知道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 事嗎? 你願意聽一聽佛敎 陀 誕生的背景、原 因嗎? 二千六百年間,佛教由印度傳向中國, 再由中國傳佈到其它地區、國度;如今,它 已在美洲播種、生根、發芽;我們期盼它能 在這裡茁壯,長大成樹,為眾生遮涼。 人間佛陀以慈悲之光,照亮黑暗的世 界,以緣起的真理智慧,肯定人生努力的 價值。佛法引導眾生修習戒、定、慧,滅 除貪、瞋、癡,人人能够 生 活在清淨、快樂 之中。我們將與你分享學佛的道路。 課程包括:介紹三寶、佛教基本教理、 佛教史等等。歡迎大家來参參加基礎佛學班, 一起共度四個充實、有意義的夜晚。 講師:法師及居士

本會將於11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00, 於玉佛寺舉行年度義賣園遊會。會中不僅準 備有各種可口素食小吃點心,供大眾選購品 嚐,同時也如往年一樣,現場也備有各種手 工藝品、日用品、花卉、果樹幼苗義賣及卡 拉OK義唱活動。 今年的摸彩共有:特獎─$1000現金、 首獎─60吋智慧型電視、二獎─美國國內 來回機票一張、三獎─平板電腦、四獎─數 位相機、五獎─攜帶式GPS ……等,上百樣 豐富的獎品。 舉辦園遊會的目的除了募款之外,更藉 此提供社會各界認識佛教會的機會。義賣所 得之善款,將用於道場平日弘法利生和慈善 濟貧之需。歡迎會友及僑界大眾,屆時撥冗 光臨,隨喜護持。若有任何疑問,或有意購 買彩券。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 281-498-1616。 感恩禪七 安定身心提昇自我 本會將於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至 12月3日(星期三),於菩提中心舉辦七天的 禪修活動,此次禪七將恭請美中佛教會會長 繼如法師主持。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緊張,須要面對許 多的壓力。禪修即是心的鍛鍊,藉由禪修的 練習,培養內觀與自我覺醒,蘊育內心的寧 靜及安樂。若能將這種能力運用在日常生活 中,可以減輕壓力,轉化負面情緒,提昇自 我。

【第197期‧佛光法苑‧42】


繼如法師數次蒞寺帶領四念處禪修,參 加過的學員們都深得法益,請大家把握機 會,踴躍報名,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 電話:281-498-1616;或美洲菩提中心辦 公室,電話:979-921-6969。

另有會友大眾結緣佈施,如謝家鳳、 何鼎昌、董宗英、柯玉珠、陳政雄、蔡三 平、梁倩妮、Hung Hsiu-Ming Chang、曾 舜宛、王顧毓芬、蘇斐玫、張玲及無名氏 等。

家庭親子學佛營

獎學金於每年十二月底接受申請,有心 捐助之善心會友,相關細節請洽菩提獎學金 召集人張景華,電話:281-498-1616。

本會謹定於12月19日至21日(星期五至 星期日),假美洲菩提中心,舉辦年終家庭 親子學佛營。本會會長淨海長老及副會長 宏意法師將與四眾一同共度。 家庭營將分為:成人營、少青營、和兒 童營。課程內容也非常家庭化,包括有:晨 間運動、輕鬆佛學、知識講座、戶外活動和 燭光夜話等。三天兩夜的活動中,除了參與 既定的課程之外,尚可在課餘的自由活動時 間,到菩提扗中心的林園間享受悠閒的漫步, 度過一個充實的歲末年終假日。 為感謝會友終年的護持。佛教會會友 費用全免,非會友則酌收些許費用。報名 或洽詢,請電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活 動 翦 影 贊助菩提獎學金 播種福田 本會設立菩提獎學金的宗旨,是為補助 會員子女大學費用,資助家庭清貧及成績 優秀的子弟。 2014年度菩提獎學金已於5月11日佛誕 法會頒發。獎學金贊助來源為紀念往生親屬 回向功德,如紀念葉宗台、許巍文、徐邦 定、曹王味、許仁振、王秀英、徐炳炎、 沈錦龍、黃蘋英、薛瑞榮、陳明宏。

青少年佛學夏令營 為期五天四夜的第22屆,2014年德州 佛教會「青少年佛學夏令營」,已於7月 6日在美洲菩提中心圓滿落幕。 今年的活動,比往年多了一天,故課程 安排也較為充實。在這五天中,學員們學會 在傳統摺扇上練習書法、繪畫和中國結, 也在講座中學習「團隊中各種角色的認定 和特性」的知識,同時更在每天的早晚課 中、用餐前後,精進自己的定力和磨練團 體生活的紀律。 除了室內教學課程之外,夏令營中戶外 的晨間運動和水球競賽等的團康活動,更 讓學員們充沛的精力有了適當的發揮。活 動最後一晚的燭光晚會中,在師父的引導 下,輔導員和學員們把點燃的燭火薪火相 傳下去,在燭光中,依依不捨地說出心中 的感恩和彼此的不捨。師父則因機施教, 開示大眾把握因緣珍惜當下。 7月6日結營當天早上9:00至12:00,並 於營區舉辦家長營,以座談方式進行,內 容有中醫養生及思維訓練。此項活動讓來 接結營學員的家長们 們 ,除了徜徉在優美寧 靜的菩提中心,也享受了知性的一天。 夏令營結束後,佛教會少青組於7月 20日假Sugar Land Memorial Park,為夏

【第197期‧佛光法苑‧43】


令營舉辦營後聚會。少青組的成員有很多都 是夏令營的幹部,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野餐和 飲料,聚會中並有拔河比賽和水球大戰等同 樂活動。為時3個多小時的聚會,在珍重再 見中圓滿結束。 德州佛教書院 圓滿結業 德州佛教書院2014年暑期班,已於7月 25日圓滿完成。此次課程由道一法師主講 「生活、阿含、修行」。在課程中,法師 以Keynote生動、活潑、有趣的為大家講述 《中阿含經》中的故事。學員們人人聽得津 津有味,法喜充滿。最可貴的是法師在每次 課程要結束時,都會列出一個方法,我們可 以照着著去做、去行動、去實踐 (例如:如何 去除執著着)。法師並且殷切叮嚀大家,要在 日常生活中,很輕鬆地、自在地、快樂地 學佛。 2014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圓滿 2014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於7月13日開 營,8月6日結營。從海峽兩岸遠道而來參 加的學員23位、家長6位,共度一段難忘的 時光。

課程由華樂高中老師Dan Hockaday 和Pam Mellman主持。兩位老師今年增加了到華 樂高中參訪的行程,讓學員和家長了解美 國高中的環境和設施;並得到華樂高中校 長和家長們的支持,有12位該高中學生入 住3天,和我們的學員交流和互動。我們的 好鄰居Johnny Mellman不但每年都幫忙讓學 員到他家去騎馬,今年更幫忙準備了德州牛 仔戶外活動場地架設,同時把他家的燒烤爐 送過來,讓學員和家長體驗德州本土的素食 燒烤。25天的課程是多彩多姿,有了校車做 交通工具,學員們到博物館、太空中心,看 棒球賽等活動也方便許多。 雖然我們從不強調是佛學夏令營,但是 每天早課,飯前供養和發願,由圓福法師和 修道師主持帶領未曾間斷。宏意法師宣說八 正道,讓學員和家長受益匪淺;慧度師的手 藝早已揚名海內外;續超法師和家長小朋友 們融成一片,其樂融融。傳燈之夜,淨公長 老,宏意法師率領常住法師和德州佛教會董 事們,和老師學員家長,華樂高中學生家 長,燈燈相傳,一切盡在不言中。 結營後家長們紛紛在臉書上報平安,感謝 對學員的照顧。2014年人文夏令營在法師 們和眾多發心義工無私的奉獻,諸佛菩薩 加持下,圓滿落幕。 盂蘭盆超薦供僧報恩法會圓滿 本會於8月10日(星期日)上午10:00,於 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盂蘭盆超薦供僧報恩 法會。約有十方善信和會友們六百餘人蒞 臨,共襄盛舉。

人文夏令營自2011年開辦以來,已進入 第四年。自第二屆開始,夏令營整個活動和

法會由居士代表在鳴磬、鐘鼓齊鳴中, 恭請淨海法師、宏意法師和全體常住法師們 進入大雄寶殿正式展開。法師們帶領大眾唱 《佛說盂蘭盆經》後,接著恭請融通法師開

【第197期‧佛光法苑‧44】


示:「眾生的生死與業力」。法師首先說明 眾生的定義和種類,以及有生必有死是自然 法則。未了生脫死前,我們對生命應有的正 見是知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世有後 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欲 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 生作者是。」法師勉勵大眾:人生無常, 我們要珍惜人生,即時修行;懷報著「只 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氣度,廣造慈悲與 關懷,讓眾生安穩,世界和平。 在居士學佛經驗分享和佛前大供後,進 行居士代表四事供養僧寶的儀式。在「讚僧 歌」的樂音聲中,居士代表們懷著敬意與感 恩的心情,井然有序地供養法相莊嚴的僧 寶們。接著淨海法師代表僧團感謝居士們 的護持和供養;宏意法師則說明德州佛教 會的三個精神:和合、安樂和清靜;勉勵 與會大眾,在日常生活做人處世中,要真 誠和厚道,即可趨向和合、安樂和清靜。 法會於是日下午在觀音殿舉行「念佛大回 向」後圓滿。 美洲菩提中心舉辦超度回向法會 美洲菩提中心於8月16日上午10:00在報 恩塔舉辦超度回向法會,虔誦《佛說阿彌陀 經》和念佛繞佛,祈將法會功德回向堂上祖 先與十方大眾。 淨海法師隨後開示道:佛制每年結夏安 居三個月,讓僧團精進用功,立意甚佳。只 是以本會目前僧團人力不足,法務倥傯情形 下,出家眾只能有一個星期的靜修,希望將 來因緣具足,能結夏安居三個月。希望大眾 努力修學佛法,一方面利益自己,同時可以 把功德回向先人。 緊接著宏意法師開示說明:《地藏菩薩 本願經》告訴我們,誦經功德,除了回向先

人外,大部份功德是由自己得到。法師舉《 西遊記》一則故事說,我們與其等到往生後 請他人為我們超度,不如生時自我超度。太 虛大師說:「當生的問題解決之後,死的問 題也不存在了」。所以我們應該活在當下, 把我們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有智慧。祝福大 家煩惱減少,自在安樂。 活力充沛的少青組 少青組在這個暑期舉辦了一系列的活 動,如青少年夏令營、七月底於糖城的紀念 公園再次聚會。八月初盂蘭盆法會期間,先 掛燈籠,幫忙準備午餐,最後摘燈籠。法會 當天,並為中國雲南地震災區募款。在秋季 開學前夕,少青組在師父們的帶領下,將文 具用品送到位於Alief學區的學校,為那些有 學齡兒童的低收入家庭解決困難。 少青組的 Dharma 101佛學班也會在9月 14日開課。此佛學班是一套結合中西文化, 針對亞裔學生特點的新穎教學方案。運用美 國開放式的演講模式為同學呈現佛法的博大 精深,以及提高同學的溝通和領導能力為 目的。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和學生一起報名 參加。詳情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 281-498-1616 。

【第197期‧佛光法苑‧45】


德州佛教會 2014年 6、7月份會務簡報 日期 6/1 1 4 6/2~6/26

主持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三十餘位會友居士於松柏園餐廳,為前佛教會祕書、30年資

諸位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深義工林三江居士慶祝六十大壽。 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輝法師率慈惠法師及四位居士自河

諸位法師

北省石家莊來訪,分別於1日及4日參訪玉佛寺及美洲菩提中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心。 美洲菩提中心獲得2014年度美國國家安全局設立之「星談計 劃」獎助學金。這項與萊斯大學合作的活動,分別於6/2 ~ 6/26及6/4 ~ 7/3,於Sharpstown International School和Neff El-

6/4~7/3

7

事由、活動內容

宏意法師、融通法師

ementary School開設暑期中文班,共有約100名學生參加。 約70位會友及眷屬、幼童,於佛教會康樂組長許瑞慶居士、

續超法師

麥靜茹居士夫婦府邸聚餐,餐前念佛共修;餐後並有餘興節 目。佛教會副會長宏意法師開示鼓勵大眾:心生歡喜、廣結

宏意法師、續超法師 15

善緣;顏容舒泰、長少不老;自己修好、影響他人。 宏意法師率續超法師及數位居士應邀參加休士頓中美寺舉辦 的「中美文化講壇」演講會。演講者為趙辜懷箴督導;講題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為「高度與角度」。 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副會長宏意法師邀請駐休士頓台

諸位法師

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夏季昌處長、文教服務中心尤正才主任、

18

及新到任李美姿副主任至玉佛寺用齋,以表示歡迎和歡送之 意。夏處長和尤主任將於近期分別榮調加州和調返台灣。宏 淨海長老、融通法師

7/4

意法師致贈檀木雕刻《心經》一部,以玆紀念。 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率領融通法師及十餘位義工居士, 參與休士頓「愛心組織」於中華文化服務中心舉辦的義賣募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款活動。 德州佛教會董事會公告:

諸位法師

1.若夫妻同是發心義工,其中一人為永久會員,另一配偶於十 年後將自動成為永久會員。

12

2.出家僧眾參加本會永久會員時,免收會費。 3.護法委員不得授權他人代為投票選舉董事。

20

宏意法師

4.佛教會將為董事、各處、組長、小組長印製名片。 德州佛教會少青組組員及家長共約七十人,於Sugar Land Memorial Park 舉辦夏令營後新會友歡迎會。

【第197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4年9月、10月法會活動 日 期

時 間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9月 6-7日 9月 13-14日

9:00am- 4:30pm

禮拜「梁皇寶懺」

續超法師 常住法師

9月21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續超法師 續超法師:隨著智者的路走 修慧法師

9月22-25日

7:30pm-9:30pm

秋季 「基礎佛學班」

法師與居士

9月2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佛教的宗教態度 續超法師

10月4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10月5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10月12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10月19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常修精進 融通法師

10月26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

10:25a 11:00a 12:00p 3:00p

融通法師:如何面對謾罵 修慧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時間

每週日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每週二

活動內容

主 持 人 、地 點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9:30a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修慧法師

每週四

7:30p - 9:00p

觀音普門共修會 (暫停)

續超法師

每月第二週六

2:00p - 4:00p

粵語佛學班

宏意法師

每月第三週六

10:30a - 2:00p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融通法師

每月第四週六

9:00a - 12:00p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7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在 逆境 中 成長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福報大的人,事 事順利,心想事成,但仍不免有時不順心。更何況一般福德不 足的人。當我們遇到逆境不順時,是該捶胸頓足,怨天怨地; 還是冷靜下來檢討與改善自己,思考度過難關的辦法呢?敬邀 大家來稿,集思廣義,不勝感激!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字,截稿日期:九月二十 六 日。稿件 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6/06/2014 06/06/2014 06/06/2014 06/06/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20/2014 06/20/2014 06/20/2014 06/20/2014 06/20/2014 07/13/2014 07/16/2014 07/16/2014 07/20/2014 08/08/2014

回向黃月嬋 回向劉雯 許皓絜 姚嘉華 劉夏延 羅美凡 陳鳳英 回向王齊魯 回向曾進益 英語佛學班 許皓禎 回向王齊魯 袁小雅 回向沈錦龍 回向林寶賢 黎兆雄 黎兆強 回向沈錦龍 陳冰霄 周遠

合計

$100.00 $200.00 $100.00 $25.00 $150.00 $50.00 $200.00 $60.00 $400.00 $100.00 $50.00 $100.00 $50.00 $40.00 $60.00 $50.00 $100.00 $600.00

$2,435.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6/06/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11/2014 06/26/2014 07/04/2014 07/04/2014 07/10/2014 07/16/2014 07/20/2014 07/20/2014 07/20/2014 08/02/2014 08/02/2014

回向何財 朱惟安 劉夏延 李振淵 羅美凡 陳鳳英 無名氏 回向曾偉成 黃亞靜 周罕珮 陳懷明 翁傳彥 阮仁傑 阮仁和 章榮彬 無名氏

合計

【第197期‧佛光法苑‧48】

$20.00 $100.00 $150.00 $500.00 $50.00 $100.00 $50.00 $50.00 $100.00 $5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120.00


盂 蘭 盆 報 眾 恩 虔誠供養僧寶

融通法師開示

盂蘭盆法會 共修無上福田

學 佛 法 歡 喜 心 三時繫念

超薦先亡

道一法師 法音宣流

暑期書院結業 法喜清涼

慈悲莊嚴 使人敬仰

活潑地舞出自信

夏令營結營 皆大歡喜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秀峰綿綿延無盡 慈光暖暖照不斷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