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79 (2011-09)

Page 1

Dharma Garden Bi-Monthly

本期專題:如何用功辦道


֪! ᗁ!

編者的話 ........................................................................................................................

؏ Ԡ

1

ࡰᄌೢఄ 南傳佛教史緒論(下) ................................................................................................

2 人間佛教與大乘 ........................................................................................................ 5 中國佛教史話(五) .............................................................................................. 9 古印度思想史簡說(下) .......................................................................................... 12

淨海法師 超定法師 慧璉法師 親嚴

ಝឞͭ 迷悟之間 ........................................................................................................................ 18 宏意法師 ̴‫؁‬٢֠Րᖰᅼ」 快樂的泉源 ................................................................................................................... 22 徐小玲 最佳贈禮 ........................................................................................................................ 24 和亞 壓伏妄念才有轉機 ................................................................................................... 27 鮑克南

‫݌‬኶ᢆࢡ 新書─《師父》 ........................................................................................................ 16 宏意法師 ࡰਾԚᖬ

當幕落時......................................................................................................................... 《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讀後感 ....................................................... 菩提人文夏令營回顧 .............................................................................................. མຎဏሺ ........................................................................................................................

30 34 38 40

開照法師 李瑋 宏意法師 翁定台

֟াဨ‫ײ‬ DIY ─茶寶排毒沐浴蜜鹽.................................................................................... 46 鈺玲 菩提素齋 ─杏鮑菇扣紹菜................................................................................... 46 慧度師

ၱ኶ᠶ

活動預告......................................................................................................................... 活動翦影 ........................................................................................................................ 九、十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下期專題 - 善護口業.............................................................................................

42 43 47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Publisher: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編輯者: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攝影:麥靜茹 封底攝影:王欣欣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79, September 2011.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編者的話 一九七九年,淨海法師由紐約南來,在香港永惺長老及嚴寬怙居士伉儷的護持下,促 成了「德州佛教會」成立的因緣。為了聯繫信眾,弘揚正法,宏意法師於一九八0年九月 創辦了〈佛光法苑〉雙月刊。創刊至今,佛光法苑已走過三十二年的寒暑。 三十二年的歲月,兩個月出刊一次的〈佛光法苑〉,從早期由宏意法師主編,崔常敏 居士「主抄」,持續了十年珍貴的手抄本。之後,由於中文電腦的開發,從一九九0年, 三月刊起,改由學會中文電腦輸入編輯的淨海法師擔任主編,採用電腦排版,印刷成24開 的佛光法苑。後來因緣具足,出現幾位對編輯雜誌頗富熱忱的會友,所以〈佛光法苑〉從 一九九五年,七月份開始改版,以16開彩色封面的電腦排版至今。印刷的數量,也從最早 用影印機複印的數十份,發展到今天,由印刷廠印刷的一千九百份。從〈佛光法苑〉的成 長,也看到德州佛教會的成長。 三十多年來,德州佛教會在法師們的帶領下,法務蒸蒸日上,也帶動了美南地區的學 佛風氣。一步一腳印,〈佛光法苑〉裡記載著德州佛教會的歷史,也記錄了佛教在美南地 區的發展。法苑能夠長期出版,要感謝法師們的鼓勵,作者們的踴躍投稿及會友大眾的支 持,更要感謝一群默默工作的編輯群。目前〈佛光法苑〉急需對編輯佛教刊物有興趣的義 工加入,希望有意願發心的義工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繫。 七、八月份休士頓的氣候是酷暑難耐,但佛教會裡卻是法雨清涼。從青少年佛學夏令 營、佛教書院課程、盂蘭盆法會、佛歡喜日供僧法會到常住禁足靜修圓滿後傳授三皈五戒 大典,一項接著一項的大型弘法活動,大人、小孩各個法喜充滿。其中在菩提中心舉行為 期二十八天的「菩提人文夏令營」,是佛教會第一次嘗試舉辦,所以宏意法師特別抒文記 載;另外,馬來西亞寂靜禪林被譽為「囚犯救星」的開照法師,於七月底蒞臨玉佛寺弘 法,徵得法師慈悲應允,刊登一篇法師監獄弘法的感言「當幕落時」,分享讀者。


南傳佛教史 緒論 (下)

淨海 緬甸佛教 佛教什麼時候傳入緬甸,學術界至今還 沒有定論。緬甸佛教史記載,阿育王曾派 遣傳教師須那與鬱多羅至金地弘法,有人 認為金地即是緬甸南方的現法城(即今直 通);泰人堅稱是泰國的佛統。也有人說 是東南亞某一個部分。從考古學上發現, 顯示公元2世紀時,早期小乘佛教曾在這些 地方存在過,但沒有資料確證公元前佛教傳 到這些地方。公元500年時,在室利差呾羅 國(śriksetra),即緬甸中部舊勃朗,有小 乘佛教流傳過。8世紀時密教一度在民間也 影響很大。 11世紀,阿奴律陀王(1044~1077) 統一緬甸後,佛教史上記載,曾有兩派僧 人存在:一是首都蒲甘一帶的阿利僧派( Ari),人數約一萬,可能屬於後期密宗的 一系,行為墮落放蕩,信眾六萬餘人。一 派是南方孟族人直通的上座部佛教,僧眾 戒律莊嚴,精研三藏。因此,阿奴律陀王迎 請直通上座部僧團及巴利三藏至蒲甘弘揚, 驅逐了阿利僧派。其子江喜陀王(1084~

1113)更為英明勇敢,他是一位極虔誠的 佛教徒,是孟族文化上座部佛教和傳播的 關鍵人物,使孟族上座部佛教在蒲甘普及 起來,消滅了原有的大乘密教。 這時斯里蘭卡在波羅迦摩巴忽統治下, 以及在12、13世紀,佛教得到極大的昌 盛,吸引很多東南亞比丘至斯國受戒及求 學。緬甸孟族僧人車波多,在斯國大寺留學 十年,1190年回緬,創立了斯里蘭卡系僧 團,與直通舊有的上座部僧團形成對立。 到公元15世紀,原有孟族僧團及斯里蘭 卡系的僧團互相對立,此時斯國系的僧團 又分裂為數派,更由於多種民族的不同, 緬甸上座部佛教更形複雜。達磨悉提王( 1473~1492)提倡佛教改革和淨化,選派 僧眾四十四人至斯里蘭卡,在大寺重新受 比丘戒。他們回國後,建立「莊嚴結界」 戒壇,依斯里蘭卡大寺派制度,舉行如法 如律的傳戒儀式,規定比丘重新受戒,不 合法的僧人命令捨戒還俗,至此緬甸三百 多年僧團的分裂,重歸統一。 此後歷代國王大多護持佛教,廣造佛塔

【第179期‧佛光法苑‧ 】


僧寺,鼓勵僧眾研究三藏,特別是對《阿毘 達磨》的探究,成為緬族佛教的傳統學風。 1886年元旦,英人宣布統治緬甸。後來很 多佛教徒起來號召反抗英人的殖民統治,緬 甸於1948年1月4日獲得獨立。

泰國佛教 泰國在未立國前,佛教已傳入泰境。依 泰國著名歷史學者丹隆親王的研究,可分為 四個時期: 一、上座部佛教的傳入:公元前3世 紀,印度阿育王護持第三次結集後,曾派 遣九個僧團傳教師往外地弘法。其中一團由 須那與鬱多羅率領前往金地,但金地的方位 不能確定。有人認為金地是泛指下緬甸,泰 人則主張以泰國佛統為中心。公元6世紀, 孟族人在佛統一帶建立了墮羅缽底國,從考 古遺物上判斷,是流傳上座部佛教。墮羅缽 底國在第9、10世紀時,被柬埔寨安哥王朝 所滅。 二、大乘佛教的傳入:公元8世紀,印 尼室利佛逝王朝國勢強盛,信仰大乘佛教, 傳教師越海傳教至馬來亞、泰境南部、柬埔 寨等地。公元9~12世紀,柬埔寨安哥王朝 興盛,信仰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勢力伸展 至泰境各地,如羅斛、素可泰、披邁等地。 在出土文物中,有多種佛像及菩薩像,並使 用梵文佛典。 三、蒲甘佛教的傳入:公元1044年,緬 甸阿奴律陀建立強盛的蒲甘王朝後,實行佛 教改革,熱心推行上座部佛教。泰族人在泰 境北方建立了蘭那和蘭滄兩個小國,因受到 蒲甘佛教的影響,接受信仰上座部佛教。後 來蘭滄一系向泰境東北發展,就成了以後的 寮國。 四、斯里蘭卡佛教的傳入:在公元

1257年以前,據傳有一位斯里蘭卡羅侯羅 比丘,由蒲甘到泰南的六坤弘法,成立斯 里蘭卡僧團,深得國王和人民的信仰。泰 族人於1257年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公元 1257~1436)後,即建造佛寺供養來自六 坤的斯里蘭卡僧團。至此原先傳自柬埔寨的 大乘佛教開始逐漸衰亡,而早先由蒲甘傳入 的上座部也一厥不振。 素可泰王朝建國後,即提倡弘揚斯里 蘭卡佛教。到第三代坤藍甘亨王(公元 1277~1317),與斯國通好,特別致力弘 揚斯里蘭卡佛教,選派比丘或開放比丘自 由前往斯國求戒和學習,當他們回國後, 即成立僧團,以戒德莊嚴及精研三藏著稱。 不久素可泰全國就完全轉變信仰斯國大寺 派上座部佛教。以後的大城王朝(1350~ 1766)、吞武里王朝(1767~1783)、曼 谷王朝(1782~至今)都以南傳上座部佛 教為唯一的信仰,並熱心發揚,建寺造塔, 編集經典,提倡巴利語教理研究,建立僧伽 制度,注重僧眾教育。 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公元1851~ 1868),在未即王位之前,曾出家二十七 年,創立法宗派,而原有舊僧團就稱大宗 派,因此泰國僧團分成兩派沿襲至今。由 於泰國佛教的興盛,曾影響到傳入柬埔寨 及寮國。當公元1750年,斯里蘭卡佛教衰 微時,泰國僧團曾受邀分三批往斯國傳授戒 法,又復興了斯國僧團。

柬、寮、傣族佛教 柬埔寨在公元1世紀時,即建立強大的 國家,初稱扶南(1世紀頃~550),受印 度文化及宗教影響,信婆羅門教和大乘佛 教。6世紀中期,國號真臘(550~802), 以信仰婆羅門教為主,次為大乘密教。9世 紀初建立安哥王朝(802~1432),也是信

【第179期‧佛光法苑‧ 】


仰婆羅門教及大乘密教。於此時期中建造了 安哥王城及安哥寺多座石雕藝術,成為亞洲 宗教藝術史上不朽的偉大創造。至13世紀, 即安哥後期,斯里蘭卡上座部開始傳入,梵 文漸趨衰退。1309年柬埔寨一塊最古巴利 語碑銘上記載,舍耶跋摩波羅彌斯羅王, 曾首先正式護持斯里蘭卡佛教僧團。他的 女婿法昂,後來統治寮族人而建立了南掌 國。15世紀以後,柬埔寨從泰國傳入上座 部佛教,全國普遍信崇。 寮國史上明確記載有佛教信仰的,是從 法昂王(公元1353~1373)建立南掌國開 始。法昂自幼在柬埔寨長大,從高僧受教 育,接受熏陶,當他回寮國時,攜帶了著 名的琅勃拉邦佛像,並引進柬埔寨的上座 部佛教,大力發揚。16世紀,福提沙拉王 敕令全國獨尊佛教。至1637年,蘇利那旺 沙王時,國家長期安定繁榮,政治修明, 重視佛教發展,使寮國成為當時東南亞的 佛教中心,不少泰國及柬埔寨僧人都前往 永珍學習佛法。以後由於國家戰亂及法國 殖民統治,佛教亦隨國勢而衰微。 雲南傣族上座部佛教是屬於中國佛教的 一支,但也可劃歸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內。經現代多位歷史學者考證,都認為在公 元14世紀初由緬甸和泰國傳入,盛行於中 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近代頗受 國人佛教徒及學者的注意。這裡都是邊疆民 族,佔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35%,住有 傣族115萬人、布朗族9萬人、崩龍族1.5萬 人、阿昌族3.4萬人、佤族38萬人,幾乎全 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保存有傣文拼音的巴利 語三藏。佛寺、佛塔,著黃色袈裟的僧人, 到處可見,呈現一片清淨祥和的景象。傣族 地區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8世紀後曾先後 屬於南詔和大理,但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上則 相異。傣族地區民族和泰國的泰族、寮國的

寮族、緬甸的撣族,屬於同一族系,語言也 很相似。所以在宗教文化上,則受緬甸、泰 國、寮國、斯里蘭卡佛教的影響。

結 語 公元前3世紀,上座部佛教由印度傳入 斯里蘭卡,發展迅速,定為國教。至公元 5世紀佛教特別隆盛,大寺、無畏山寺、祇 園寺三派鼎立,而且無畏山寺接受印度大小 乘各派佛教的傳入。6世紀以後國家政局陷 入紛亂,佛教跟著式微。至公元11世紀末, 斯里蘭卡佛教經過改革,大寺派上座部佛教 勃興,而後遂漸影響到東南亞上座部佛教的 發展。 公元12世紀後葉,緬甸僧人至斯國留 學,學習完成後回國,致力引進斯國大寺 派的上座部佛教信仰,全國風行。至13、 14世紀,泰族人在泰北及湄南河地區,迎 請斯里蘭卡高僧至素可泰弘法,成立僧團, 並鼓勵青年僧人至斯國留學。隨後柬埔寨、 寮國,以及鄰接東南亞的中國雲南的西雙 版納,也接受了上座部佛教的信仰。 如 此一來,就共同形成了一個「南傳佛教文 化」。

【第179期‧佛光法苑‧ 】


人間佛教與大乘 ─紀念印順導師圓寂六週年

超定

一、問題的提出 印順導師於六十六歲寫一篇自傳─「平 凡的一生」,初版二六章,第十一章題為 「漫天風雨三部曲」。起頭一段:「在四 十二年與四十三年之間,我定居在台灣, 受到了一次狂風駭浪般的襲擊,有生以來 不曾經過的襲擊。在我的平凡一生中,成 為最不平凡的一年。我出家二十多年了, 一向過著衰弱的、貧苦的、和諧的生活。 覺得自己與人無爭,我沒有到台灣,就受 到了台灣來的愛護。在我的平淡生活中, 感覺到一切都是好的。」 漫天風雨三部曲之二,印公得意門生演 培法師,堅持要上彌勒內院,瞻禮慈航菩 薩。演公一到,慈老從關房丟出一篇文章: 「假使沒有大乘」。主要是批評印公,說 他要打倒大乘,提倡小乘佛教,提倡日本

佛教。演公對他的老師慈老解說:「導師提 倡中觀,不正是大乘嗎?怎麼說他要打倒大 乘?……老師不要聽別人亂說。」 印公導師第一部著作,《印度之佛 教》,表明他的思想:「立本於根本佛教 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 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 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關於這三句的精 義,導師在他晚年所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 佛教』一文,有明確的解釋。 誠如演公對慈老的辯解,印公導師提倡 中觀大乘,絕不可能去提倡小乘,打倒大 乘。慈老那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只是被人利 用來打擊導師而已。不過,單用提倡中觀一 詞,倒不如說,印順導師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於人間佛教,人間菩薩行的闡揚。因為導 師除了「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外,前又「

【第179期‧佛光法苑‧ 】


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後加「攝取後期 佛教之確當者」。換言之,小乘佛教不是一 無是處,中期與後期大乘佛教,也不是毫無 揀擇地,全單照收。沿此一理念,人間佛教 是大乘,但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法,也不能劃 上等號,主張二者無二無別。

二、人間佛教述義 印順導師遊心法海八十歲,著作等身, 除妙雲集二十四冊,華雨集五冊,單部專著 九部,如《一切有部為主的論師與論書之研 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空之探 究》、《如來藏之探究》、《印度之佛教》 等。導師在晚年寫一篇總結他的思想,一生 所要弘揚的宗趣,在於「契理契機之人間佛 教」。他表明:「我早期的作品,多數是講 記,晚年才都是寫出的,講的寫的。只是為 了從教典自身,探求適應現代的佛法,也就 是脫落鬼化、神(天)化、回到佛法本義、現 實人間的佛法。」從以上幾句簡要的文字, 很清楚地表達,他的思想中心是什麼,他一 生精進不懈地內修外弘,其宗趣所在契理契 機之人間佛教。正聞出版社,把有關導師闡 揚人間佛教的論文,集成一冊,計七篇文 章,除第一篇「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和第 二篇「佛在人間」是自己親筆寫的,其他人 間佛教緒言等五篇都是他人記錄。主要的「 緒言」、「要略」、「人性」等文係講說於 香港,由仁老紀錄的。這是導師明確以人間 佛教為題而發表的論文。 何謂人間佛教?以上各篇的表述,應該 夠完整了吧!但導師申明:「在預想中,這 只是序論而已。」據此可以斷言,其他所有 的論著,所講所寫的,無非是在闡揚人間佛 教的微言大義。從早期印度之佛教,五期、 三期、四期,大乘三系,乃至晚年所寫的學 術專書,也都是為探究「人間佛教」這一根 本論題。

人間佛教,從廣義而言,舉凡流傳於人 間的佛陀教法,遠從佛法一味時代的根本佛 教,乃至後期大乘佛教,今日弘佈於人間 的,無非是人間佛教。或言:綜貫一切佛 法,五乘、三乘、大乘,強調佛在人間, 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佛教。如《成佛之道》 第二章,「不棄於中下,亦不滯中下,圓 攝向佛乘」,以及最後結頌:「一切諸善 法,終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 佛」,這種思想就是人間佛教。若基於跳 出傳統,不屬一宗一派的宗義,綜合全盤 佛法,萬善同歸,向於究竟佛道。此一解 義,看似圓滿、圓融,但令人覺得缺乏特 色,捉不到思想的重心。 印順導師倡導人間佛教,其源頭出自阿 含聖典:「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也」。由此而體悟:「釋尊之為教,有十方 世界說而詳此土,立三世而重現在,志度一 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簡言之,即立足 於:「此時、此地、此人」人類為本的佛 法。太虛大師為對治中國佛教末流,偏重 死亡與鬼神,所以主張重生、重人的人生 佛教。印順導師在人生佛教基礎上,進而 宣揚人間佛教。重點在強調五趣中,人類 的特殊地位,認定佛法,「如不重視人間, 那麼如重視鬼、畜一邊,會變為著重鬼與死 亡的,近於鬼教。如著重羨慕那天神(仙、 鬼)一邊,即使修行學佛,也會成為著重於 神與永生(長壽、長生)的,近於神教。神、 鬼的可分而不可分,即會變成又神又鬼的, 神化、巫化的佛教。……這不但對治了偏於 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偏於神與永生。真正 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 出佛法的真義」。 人間佛教已是現代佛教的顯學,台灣名 山,如法鼓山、佛光山以及慈濟,都是人間 佛教的奉行者,標榜自己是人間佛教的正

【第179期‧佛光法苑‧ 】


宗,以人間的佛弟子為榮。但也有站在宗 派的立場,批評人間佛教的發揚,將使出 世為目的,甚深微妙的佛法,流於俗化、淺 化,喪失佛法救濟有情的本意。其實,人間 佛教的真義,與膚淺的世俗化、商業化是不 能相容的。如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而一切 表現落於世俗化、鬼神化,那是矛盾的悖理 現象,如虛大師的評議:「說大乘教、修小 乘行」,同樣的不合情理。顯然,把人間與 世俗混同,那是出於評論者的誤會。

三、人間佛教是大乘菩薩道 如來一代時教,為普應群機,而宣說深 淺不一的佛法,即所謂五乘:人乘、天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合而言之,即是 五乘共法的人天法門,三乘共法的出世解脫 道,大乘不共法的入世菩薩道。約世間出世 間分別,人天乘是貪戀欲樂與定樂的世間 法,二乘是超出世間的解脫法,大乘是出 世又入世的一乘法。 太虛大師判攝三期佛教:初五百年為正 法時代,以聲聞道為中心,也即依聲聞行果 趣入大乘。其次一千年為像法時代,以天乘 行果而進趣大乘。最後,一千五百年後為末 法時代,此期學佛法者,多依人乘而趣入菩 薩道。大師認為:這時代的佛教,如隱遁山 林修聲聞行,會被社會人士譏刺為逃遁自 私,不關心眾生疾苦;如專修天乘菩薩行, 要被時代責斥為迷信荒謬 。當今之世,唯 有依人乘行學菩薩法,也即依人類正常道德 為基礎,發心直趣大乘;這才是應機的,而 且可以宏通的救世的佛法。大師把一切佛法 總攝於菩薩道上,早期聲聞佛教,二乘菩薩 重智,其次,天菩薩(如淨土、密宗)重信; 今人菩薩行則重慈悲。 人間佛教依人類正常道德為基礎,也即 是人乘正法,而趣向菩薩道。但人乘是世間

法的,以家庭本位的戀世者,菩薩道與人天 的戀世不同,也與二乘的出世不同,他是以 出世精神而作入世事業。菩薩為大悲願力的 驅使,抱著「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的 無畏精神,為救度苦難眾生,跳火坑、入地 獄,在所不辭。印順導師提倡人類為本的菩 薩行,理由是:「此時而以人天法來教化, 等於以水洗水,永無出路。如以二乘法來教 化,又是格格不入。唯有大乘法—以出世心 作入世事,同時就從入世法中,攝化眾生向 出世,做到出世與入世的無礙。菩薩行的深 入各階層,表顯了菩薩的偉大,出世又入 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麼人都可 漸次修學,上求佛道」。

四、人間佛教的特質 中國佛教徒一向以大乘自居,從印度佛 教史考察,佛教傳入中國時期,正是印度大 乘思想發揚的時代,漢傳的三藏教典,即以 大乘佛教為代表,一如巴利文的南傳代表初 期聲聞佛教、藏傳代表晚期的秘密大乘佛 教。若據此而立論,宣言人間佛教即是大 乘佛教,不加以抉擇、辨異,那麼提倡人 間佛教,豈非疊床架屋,多此一舉? 人間佛教應注意其二大要素:契理與契 機。當今普遍流行的佛教,無可否認的,端 視市場需要,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也即是一 味地宣揚契機的方便;其內容本質,是否契 合徹底而究竟了義,令人趣向正覺,達到解 脫目的,問題似無關重要。宣揚人間佛教, 以方便為究竟,致法味愈來愈淡,神佛不 分,魚目混珠,相似佛法盛行。這是住持 如來正法的大德,不可忽視的危機。 印順導師精研印度之佛教,把一千六百 年的佛教分三期:初期佛教以出家的聲聞僧 為中心,以趣向解脫為目的。中期佛教以人 (天)菩薩為中心,後期以天(菩薩)為中心(特

【第179期‧佛光法苑‧ 】


別是欲界的低級天)。這裡所謂中期佛教, 應係指初期大乘佛教。導師說:「人菩薩 法,在印度的中期佛教,有著充分表現; 為了適應於印度神化極深的環境,佛教就更 攝取婆羅門教的方便,發展到天菩薩去。」 印公語重心長地開示:「現在所提倡的人間 佛教,我們是人,應以人為中心,應攝取印 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薩的慈悲與智慧, 特應從悲起智,而不取後期佛教的天菩薩 法。……中國所傳的佛教,天神化本來不 深,也許是聲聞的傾向要濃厚些。提倡純 粹的人菩薩法,即由人發菩薩心,以悲智 普濟一切有情,直趣無上正等菩提,應著 重中期佛教,而脫落天化的傾向。」(「從 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印順導師的思想,一以貫之,始終一 如,從一九四二年他第一部專著「印度之佛

教」,乃至一九八九年停筆,逾半世紀的漫 長歲月,精勤於聞思修,所講所寫的,都是 為了闡揚人間的正覺之音。此願此行,不僅 如世間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 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 音而獻身!」 印順導師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探求中,對 三期佛法,做這樣譬喻:「正如人的一生, 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 稱讚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 嗎﹖壯年而不知珍攝,轉眼老了。老年經驗 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能表示接 近死亡。」導師為何「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 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為何他說:「 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 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很顯然地,契 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所認同而讚揚的是印度 佛教的少壯時代,所應揚棄的是衰老而瀕臨 滅亡的佛教。佛陀所證所說的緣起,這是佛 法本源,不共世間的特質所在。大乘緣起性 空,根源於「佛法」的緣起正法,進而發揚 光大。依智興悲,暢達佛陀出世的本懷,不 離般若而廣施方便,適應眾生根機,漸次引 度,同成正覺。 總之,人間佛教絕非世間的人乘佛教, 而是提倡悲心增上,勸發菩提心,培植緣起 性空見,依此三心而廣行六度,是為大乘菩 薩道。然大乘思想,有初期大乘、後期大乘 與秘密大乘之分。印順導師所宏闡的「中期 佛教之行解」,即初期性空大乘。括弧內附 註「梵化之機應慎」。因為「大乘佛法」盛 行,「由於理想的佛陀多少神化了,天神菩 薩也出現了,發展到印度的群神,與神教的 行為、儀式,都與佛法融合。這是人間佛教 的大障礙!」 2011年6月5日講於德州玉佛寺

【第179期‧佛光法苑‧ 】


中 國 佛 教 史 話 (五)

釋慧璉

世族僧侶竺道潛(286-374) 西晉末年,中原播亂,晉室南渡,建都 建康(今南京),縉紳士族也隨之南下;一 時,衣冠文物,薈萃江左,流傳於士人間的 清談玄風,也盛行於江南一帶。當時《般 若經》已有數個譯本,因般若法義與玄學 理論可以互相發揮,僧人以玄學為媒介、 清談為手段,弘揚般若思想;而首都所在 的江南,士人喜好哲思,多能因時僧的誘 發而深入研探般若義理,因此般若思想流 布江南,大受貴族士人歡迎,而建康也取 代洛陽成為當時佛教的重鎮。重於玄理思 辯的南方佛教,與篤實履踐的北方佛教, 正逐漸展開其大異其趣的風貌。 當時南方最受皇室世族尊崇的僧人,首 推竺道潛。竺道潛,字法深,琅琊(今山東 臨沂)人,為名門王氏後裔;琅琊王氏為 當時最著名的世族,累代簪纓,與陳郡陽 夏謝氏齊名。東晉初權臣王敦是竺道潛的 兄長,宰相王導是他的堂兄弟,書聖王羲 之是他的姪兒。他十八歲出家,師事劉元 真。出家後,一改貴冑子弟浮華的習氣, 崇本務學,加以「風姿容貌,堂堂如也」

(梁傳本傳),因此譽滿西晉朝廷。年二十 四便開講《法華經》、《放光般若經》,不 只深解妙義,更有出色的口才,因而聽講者 常在五百人以上。 永嘉(307-312)初年,竺道潛避亂 渡江(長江)。東晉元帝、明帝,宰相王導 及太尉庾亮都非常崇仰他的德學,他甚至常 常穿著木屐登至殿內說法。元明二帝及王庾 二人過世後,他便隱居剡山(今浙江新昌境 內),信徒僧人追蹤而至,在山中隨他聞法 修行。竺道潛山棲三十多年,所講的主要是 大乘經典,常以大乘法義解說老莊玄理,因 此從學者都能兼通內外典籍。 哀帝即位,崇法敬僧,一再遣使禮請, 竺道潛於是重登宮闕,開講《放光般若 經》。簡文帝在相位時,便異常恭敬竺道 潛,及至登基,更加禮敬。竺道潛常在宮內 為簡文帝講經,《世說》〈言語〉記載:朝 臣劉惔譏諷他:「道人何以游朱門?」(修 道之人怎麼也在富貴人家出入?)他平靜地 回答:「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 (您自己看來是富貴人家,我看來卻如貧 戶。)其才捷與襟懷可見一斑。

【第179期‧佛光法苑‧ 】


竺道潛受東晉帝王朝臣之殊遇,可謂世 罕其匹,而東晉貴族式佛教的發展,自與他 的出身、才華、德學,有莫大的的關係。竺 道潛於八十九歲時,卒於山寺。他的弟子竺 法友、竺法蘊、康法識、竺法濟,都傑出有 才名。

融貫玄學與般若的支遁(314-366)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陳留(今河南 陳留)人,一說為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 人。家中歷代事佛,自幼聰明秀徹。支遁早 年便能領會空理,隱居於餘杭山(在今江蘇 蘇州);年二十五出家,每次講經,能從全 經脈絡著眼,掌握其要旨,而不拘泥於文字 章句。他精擅老莊玄學,對於《莊子》〈逍 遙遊〉一篇,更有獨到的領會,見解超邁前 賢,令人歎服,而他也往往以此折服士子名 流,使入佛法大海。當時名士,如王濛、王 洽、劉惔、許詢、孫綽等人,都與他建立亦 師亦友的道誼。 當王羲之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 時,支遁正好也在會稽,孫綽向王羲之推 薦支遁,希望王能去拜訪支遁,但出身世 家的王羲之,向來自視不凡,並不認同孫 綽對支遁的稱許。一天,孫綽帶著支遁前 往王宅,傲慢的王羲之,竟不與支遁交談一 語,支遁只好告退。正好王羲之要外出,支 遁趁王上車之前,要求與王小談一番,支遁 所談的正是他最擅長的〈逍遙遊〉。支遁的 才華清新奇偉,議論如百花映放,王羲之聽 了,不知不覺沉醉其中,不能自已,從此對 支遁另眼相看,並請他住雲嘉寺,以便常相 親近請教。 支遁喜好禪修,數次棲隱山林,遊心 禪苑。哀帝時,支遁在京城說法已三年, 上書請求賜歸剡山,哀帝詔准。朝臣名流 在征虜亭為他餞行,蔡系先到,靠近支遁

而坐,謝安後至,坐得稍遠。蔡系暫時離 座,謝安馬上移坐到他的位子上,蔡系回 來,很不高興,將謝安連人帶座墊拋擲在 一旁,謝安也不以意,由此可見支遁受時 賢敬重的情形。 關於支遁的容貌,梁傳本傳引殷融之 言,將支遁比為衛玠,說是「神情俊徹」。 衛玠是風姿甚美的才子,他從豫章(今江西 南昌)到建康,京城人士聽聞他的美貌,觀 者如堵,衛玠本就有病在身,竟因此病情加 重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但《世說》 〈容止〉記載支遁相貌奇異,劉孝標注引 阮裕「欲聞其言,惡見其面」之言,說明 支遁容貌寢陋,但談玄說理卻精闢無比, 引人入勝。這兩種說法,截然不同,不知 孰是孰非? 支遁研究老莊,特別是對〈逍遙遊〉 的新解,使他名震當時。他著有〈即色遊 玄論〉、〈釋即色本無義〉等文,發表他 對般若性空的理解,可惜都亡佚了;至於 他的文集─《文翰集》─十卷,傳至梁代 也都散佚了。

名僧與名士 東晉一朝,以竺道潛、支遁為首,以其 逸群之風態,及其傑出之學養、辯才,周旋 於帝王世族之間,在玄學、空義的研討中, 將佛法深義普及於貴族士人之間,也使得佛 教在中國,像一株植根於沃土的良木,得以 非常之姿,快速成長、茁壯。 當時享譽士林的名僧,還有前文述及的 竺法汰及其得意弟子曇壹、曇貳,另有于法 蘭、于法開、于道邃、康僧淵、康法暢、支 敏度等人。孫綽曾以兩晉七僧,比擬魏晉竹 林七賢,所擬未必恰當,但這也說明名僧無 不善於玄理,而時人不免視名僧如名士,所 以樂與交往,久而敬之。

【第179期‧佛光法苑‧10】


東晉初年,北方僧人南下,生活異常 清苦,也有憑藉名士之賞識,方能自立生 存者;如康僧淵初過江,常在市街上乞食 為生,有一天,突然前往殷浩的府邸,當 時廳中有許多賓客,殷浩略與他寒暄,便 開始討論佛法,論語言辭旨,康僧淵都不 比殷浩遜色,對義理的發揮,更能由粗疏 而深入,而達至高遠,殷浩大為佩服,而 康僧淵也因此出名。 佛法經由名僧,流布於上層社會,江 南人喜好聞思法義,更好辯證,因此貴族 卿相家中,常舉行法會,不只講經,更參 核辯論經義。簡文帝為會稽王時,禮請支 遁在王府講《維摩詰經》,名士許詢負責 唱經發問。支遁每闡明一理,四座之人沒 有不感到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問難,眾 人沒有不歡欣鼓舞的,可見當時士大夫對 佛理研討之熱衷。 謝安也曾邀請支遁到官邸論法,謝安之 姪謝朗,當時年紀尚幼,剛剛病癒,身體甚 弱,不堪勞累,他和支遁辯難法義,雙方都 詞窮而陷入困境;他的母親王夫人在牆後偷 聽,放心不下,一再派人叫他回去,但謝安 卻挽留他,要他繼續討論,王夫人不得已, 只好出面對謝安說:「我遭逢家難,不幸年 輕便守寡,一生的寄託,只有這個兒子。」 說罷淚流滿面,把謝朗抱回去。士族的少年 便能與高僧論難,令對方難以回應,這固然 是玉樹芝蘭與凡兒不同,但若非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何能致此? 罽賓人僧伽提婆,在前秦建元(365- 384)中來到長安,後與法和共赴洛陽, 再輾轉至廬山慧遠處,於晉太元(376- 396)中譯出《阿毘曇心論》、《三法度 論》等。安帝隆安元年(397)抵達建康, 東晉王公大臣沒有不前去向他問好致意的。 當時衛將軍東亭侯王珣(王導之孫、王洽之

子)虔誠護持正法,建立精舍,便延請提婆 在精舍說法。提婆開講不久,王珣之弟王鈱 便說自己都了解了,就從聽眾中找出幾個願 意聽他講的僧人到別的房間,由他主講。等 到提婆講完,王珣問沙門法綱:「一些弟子 都還不能了解,阿彌(即王鈱)怎能了解 呢?他講得如何?」法綱說:「大概的要旨 可以掌握,只是小處還有欠精深。」後人考 證在別的房間主講的當是「王僧珍」,不是 「王鈱」,但不論是誰,都可看出士人對法 義的熱誠與認真。 世族中,琅琊王氏最早有竺道潛出家, 後王導之弟亦在剡東的仰山為僧,法名道 寶;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則為僧人中的書 法名家。

比丘尼與名媛 士大夫與名僧交遊,他們的內眷也與比 丘尼來往。《晉書》、《世說》都提及謝玄 (謝安之姪)極為敬重其姐謝道韞(王羲之 子王凝之之妻),而他的朋友張玄則常誇耀 自己的妹妹,想和謝玄一比高下。外人無法 評比這兩位女子,當時有位濟尼,和兩家都 有交情,因此好奇的人便向她請教,她答 道:「王夫人(謝道韞)神情散朗,故有林 下風氣;顧家婦(張玄之妹)清心玉映,自 是閨房之秀。」(王夫人神情灑脫開朗,有 竹林賢士的風采,顧家媳婦心地清高,肌膚 光潤如玉,自然是名門閨秀。)濟尼措辭巧 妙,稱讚兩位夫人,但卻暗示:王夫人出類 拔萃,不讓鬚眉,更勝一籌。 這位「濟尼」,當是法名為「濟」的 比丘尼,不可能是一男子,若為男子,如 何能與二位夫人交往?由這個故事可以了 解,當時貴族婦女也與各自品類相同的比 丘尼來往。

【第179期‧佛光法苑‧11】


古印度思想史簡說(下)

親嚴

(聖經)、敬自在天(感激自在天使 宇宙和諧)。此行法之旨在於逐漸 清除身心之束縛,使心意清正。

(2)瑜伽派(Yoga) 瑜伽一詞,初義為駕馭牛馬等畜的方 法,後引申為「聯繫」、「合一」及「相 應」等義。人的情慾有如劣騎,不可克制, 而駕馭劣騎,必有技巧才能,故瑜伽後轉為 制服情慾方法的名稱,而云修行之方法也, 所以本派特重修行,認為克制慾念而令精神 統一而趣向解脫也,所以本派亦以修行之方 法見長於六派。 本派哲理上大抵繼承數論之二十五諦 說,亦認為最終的目的是要使神我獨存, 然此派於二十五諦之上更加上自在天為第 二十六諦,此自在天是指導宇宙一切現象 和諧開展的程序,善惡福報之所依及繫縛 的解脫等等,此為與無神論之數論最大分 別之處。 修持方面,本派採用的是漸進方式,緊 密而細緻地分為八個階段,稱為八支瑜伽, 現分別述之如下: (A)禁制: 即守戒。有五戒: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此 乃消極性之律條,亦為瑜伽之入 門。 (B)遵行: 為積極之律條,亦為五事:清淨 (思想)、知足、苦行(勤勞)、學誦

(C)坐法: 調制身心,鍜鍊身體的方式,坐 的姿式不下八十四種,如蓮花 坐、獅子坐、拜座等,手亦有 種種印相之分別。此法之要旨在 使身體鞏固堅定,由此而達到輕 安。 (D)調息: 息即呼吸,即用種種方法調整呼 吸,出入息。由調息而使心境安 定。 (E)制感: 制御一切身體官能,修習令感覺 器官不為外物所紛擾,繼而可以 使心專注一境。 (F)執持: 又稱不動心,是斷絕一切妄念, 使心專注一處,如鼻尖、腹部, 由此心不外馳而堅定。 (G)靜慮: 由執持而心專注一境,繼而與現 象完全一致融合的狀態。 (H)等持: 即三摩地。於靜慮更前進時,主 客俱忘,心境一片空靈而入定 境。分有心及無心兩種:有心三 昧是物我差別雖無,但心仍在種 種念處作用產生;無心三昧是一 切念慮都消融的境界。至此塵網

【第179期‧佛光法苑‧12】


打破,心不能束縛於神我,於是 神我得以獨存,亦即解脫也。 前五支瑜伽稱為外瑜伽,後三支瑜伽稱 為內瑜伽,此三支為修心之重要階段,關係 極密,幾不可分,故亦有稱為「總御」或「 總持」。

(3)勝論派(Vaisesika) 此派又譯作「吠世師迦」,意為義理殊 勝,諸論罕匹,故稱為「勝」。此派與數論 同被認為六派哲學中之兩個主要派別。 本派將宇宙有分為六個範疇來說明,稱 為六句義,此乃勝論最正統及重要之學說, 現分別述之如下: (A)實: 一 切 物 質 和 現 象 的 最 基 本 的 實 體、實質,有九類。 (B)德: 實體的種種屬性,能力,有二十 四種。 (C)業: 一切萬有的造作、運動、作用。 為離合之因,有五種。 (D)同: 又稱有性,乃一切法所共同存有 的原理。 (E)異: 指物與物相異的原理、區別差異 的原因。 (F)和合: 萬 物能相合而不離的原理,亦即 使實與德業合而不離,如白與 雪、衣與絲、土與瓶的關係。

玄奘所譯之《勝宗十句義論》。

(4)正理派(Nyaya) 本派亦稱「尼耶也派」,以研究論理方 式為其特式,將重於知識學及辯論學。其主 張有十六句義,而其最為特出者乃為論式的 研究,其影響佛教亦很大。本派主張者為五 支論式。如下二例所示: (A)宗:此山有火。 因:以有煙故。喻:凡有煙必有火,如灶。 合:此山亦如是。結:故此山有火。 (B)宗:聲是無常。 因:所作性故。喻:凡所作性皆無常,如瓶 等。合:瓶是所作性故,聲是所作性。結: 是故聲是無常。 後來至佛教的陳那論師將其五支作法刪 去後兩支而成三支作法,稱為新因明,對佛 教之唯識一系思想影響至巨。 本派特重真知的獲得,認為如能正確從 五支論式中得到真知,則可不為外境所迷, 因而無所執著,由無執著而煩惱滅除,其宇 宙論則與勝論一般,故其關係猶如瑜伽派與 數論派的一般無異。

(5)彌曼差派(Mimamsa)

宇宙間一切事物都不離此六諦,以身體 為例:身體為「實」,種種心理作用及器官 為「德」,造作行為為「業」,此身與他身 「同」,而與牛馬等「異」,又此身上之種 種器官不相障礙,即「和合」也。

這派繼承了吠陀以至梵書時代關於祭祀 的部分而發展,亦為研究祭祀儀式之理論根 據,本派強調了祭祀的重要性,認為祇有 祭祀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生死輪迴的解脫。 淨化身心,消除業障亦由祭祀而成就。所 以是為祭祀而祭祀,而祭祀的對象反變成 次要了。

本派後來發展至除六句義外,尚有七句 義及十句義之說。十句義最為晚出,中國有

本派另一重要主張為「聲常住論」。即 謂聲音乃先天本有,非人工而成,它由吠陀

【第179期‧佛光法苑‧13】


語言而出,故為常住的眞 理 ,不過藉緣而顯 發,實際是常存而永恒不滅的,佛教稱此派 為「聲顯派」。

(6)吠檀多派(Vedanta) 「吠檀多」一詞原是指吠陀的終極, 是即吠陀關於哲理的最後部分。除「彌曼 差派」外,本派繼承了吠陀的另一面,亦 即是哲理方面的發展。 本派學理之要點為「梵我合一」。梵為 宇宙的原理,一切事物所由生住滅的本源, 故一切因其力而生,滅亦歸於彼,個體之我 亦本來與大梵為一,所以我若能現起正智, 即可回入大梵而解脫。我與大梵之關係猶如 瓶中之空與大空之空,瓶中之空因受瓶體之 束縛限制而不能落入大空,輪迴就有如從此 空瓶進入另一空瓶一般。解脫則如瓶破而再 不入瓶,於是與大空融合,宇宙萬有亦由大 梵而開展,故此世間祇是大梵的力量幻現而 已,乃虛假不實的,而此一切萬有為梵所 現,故梵為絕對,此乃一元論之主張。 本派因為成立於六派之末,故能充份吸 收及批判各家之得失,所以含有很多批判的 意味,並以吠陀學派之正統者自居。近世印 度學者多為此派信徒,亦為印度近世哲學思 想之主流。

(二)異流三派 (1)佛教(Buddhism) 佛教的創立人為釋迦牟尼,他本名悉 達多,生於約公元前五六O至四六O年間, 本為迦毘羅衞 國 之太子,但為了追求人生真 諦,於二十九歲毅然出家,經過六年苦行, 於三十五歲成道,稱為佛陀。此後周遊各地 說法,度化無數弟子,組成龐大教團,直至 八十歲時入滅。

佛教最基本的教義為「緣起」。緣起就 是指出世間一切事物莫不藉種種因素條件而 生起,其背後根本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 體。通過緣起的觀念而對應於現實人生中, 佛陀帶展出「四聖諦」及「十二因緣」兩套 教法。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苦有不完美的意思。總 括人生之苦有八種,即:生、老、病、死、 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是 為苦諦。而這些苦惱是我們自己因愚痴、貪 欲、瞋恚所招集的,是為集諦。佛陀進一步 說明這些人生的苦惱是可以滅除的,這便是 滅諦。滅除苦惱的方法就是修行八正道,這 便是道諦。 十二因緣就是佛教用以說明人生流轉與 還滅的原理。即:無明、行、識、名色、六 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 二過程互相為緣而引生、緣散則還滅,而最 根本就在於無明,故破無明,得智慧就能解 脫這個枷鎖。基於緣起的教說,佛陀更帶出 了「無常、苦、無我」的教說,為弟子們指 出了解脫苦惱的途徑。 佛教更主張四姓平等,無有差異,亦 不承認有創造主或主宰神的存在,由於教 義平等博大,因此信徒日多,一度成為印 度國教,後來更發展出大乘佛教,開出豐 富的理論學說。佛教後來北傳入中國、日 本、韓國、西藏等地;南傳至斯里蘭卡、 泰國、緬甸、爪哇等地,成為世界三大宗 教之一,現時信徒估計超過三億人。

(2)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的教主是筏檀摩那大雄,生於 西元前六世紀,為若提族之王子,年三十 出家求道,修行十三年,得大智慧,獲得 勝者(即大雄)之號,其教於是名為耆那(其 義為「勝者」),其後遊化於摩揭陀及吠舍

【第179期‧佛光法苑‧14】


離兩國之領域達三十年。 耆那教對判斷事物的描述,可分七方面 而立言,稱為「七支論法」。這即是:存在 (有)、不存在(無)、存在亦不存在(亦 有亦無)、不可描述(不可言)、存在又不 可描述(有亦不可言)、不存在又同時不可 描述(無亦不可言)、存在又不存在同時亦 不可描述(亦有亦無亦不可言)。更由於事 物具多樣性變化,故上述七種形式應加上「 或許」一詞在前面,這形成了他們的不確定 主義。 耆那教對生活上提出了五戒說,即不殺 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蓄私財。 除此之外,耆那教又主張七諦,即是: 命我、非命我、漏入、繫縛、制御、寂靜、 解脫,這是說明宇宙人生現象之構成及現 象,以及解脫的過程,解脫的方法,耆那教 則有三寶之說,即正智、正信及正行。而苦 行便是他們達致寂靜解脫的主要途徑。 此派後來分裂成白衣派及天衣派,天衣 派即主張裸形,佛教稱此派為尼乾子。提倡 極端苦行,至西元一世紀前後,更生出很多 派別。時至現代,印度仍有數以百萬計的耆 那教信徒。

我身,一切復歸自然。他們主張善惡均無報 應,人生的目的,就是盡情享樂,滿足一己 之欲念而已。

(三)其他各派 在當時印度,思想紛多,分門別派, 除以上正統六派、異流三派外,更有所謂 「六十二見」的思想,差不多包括了印度 思想界的所有見解,將他們歸納起來,可 分八類。據《長阿含經‧梵動經》所述, 現列之如下: (1) 常見論(四見) (2) 半常半無常論(亦常亦無常論)(四見) (3) 有邊無邊論(四見) (4) 種種論 (詭辯論)(四見) (5) 無因而有論(二見) (6) 死後有想論(十六見)、無想論(八見)、非 有想非無想論(八見) (7) 斷滅論(七見) (8) 現世涅槃論 (五見) 以上八類思想,涵蓋當時印度思想界 的其餘所有見解。另外更有所謂六師外道 之說,亦不出此範圍也。

戊、結語

(3)順世派(Lokayata) 這個學派跟今世的唯物論見解很相近, 因為它的看法和世俗的觀察無大分別,所以 便稱為順世派。順世派不信智慧,蔑視神 權,以為除直覺外,沒有可以相信的。因 此,他們只相信現量,而非比量,更反對 吠陀的聖言量。由此看世界,便只承認可 見可觸的物質為實在,即地、水、火、風 四大而已,其餘則盡虛妄,由四大互相集 合而構成世間一切,包括人的身體及精神, 離開物質,則無所謂精神。所以,人死後無

由以上可以見到,印度之思想很早便兼 具宗教與哲學色彩,而在公元前後,近百花 齊放,紛繁多采,空前熱鬧,中世的印度哲 學思想主流則為佛教,至後期佛教衰落,吠 檀多派乘勢興起,吸收佛教思想及各派之精 華,大成於後期印度思想界,只瑜伽派堪與 匹敵。直至近現代,若論信仰及哲理者,乃 吠檀多派所演成之印度教;若論實踐修行 者,則唯有瑜伽派也。

【第179期‧佛光法苑‧15】


見聞覺知

新書─《師父》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師父》。 是一位美國人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到 泰國親近阿姜查法師的生活記錄。這不是 普通的生活記錄,乃是一位求道者的心路 歷程。 為了尋找真正的快樂,保羅曾離開出生 地紐約,到世界各地參訪,最後終於在一 九七0年十一月間,於曼谷落髮出家,法名 為「法拉般若」(Vara Panyo)。由於曼谷太 吵,不好修行,經人介紹,決定到阿姜查法 師的森林道場─巴蓬寺長住靜修。 法拉般若以為,遠離城市人群的吵雜, 就可以開始好好用功,想不到在僧團中修 行,還有各式各樣的考驗:有的是與住眾 的磨擦;有的是環境、飲食的苦惱。其中 最具挑戰的,就是師父的教導方法。作者 將親近阿姜查的種種苦樂心情,如實地寫 了出來,非常有啟發性,從中我們可觀照 自己,認識自己。 阿姜查法師教人非常善巧,不過從表面 看,他似乎很喜歡拿法拉般若來變把戲,將 這個徒弟弄得妄想紛飛,不得自在。在本書 第一章成為阿姜查的弟子中(49頁)有一段文 說:「幾個月過去了,我開始感到我真正 住在巴蓬寺,而不僅是過客或虛度光陰, 不久我便開始發現阿姜查如何訓練他的弟 子。他從來不真正讓你過得太舒服,變化 是這種生活的規則之一。他總是不停更改 行程及做事程序,以不同的方式教學,對 群體以及對個人二者皆然。行程可能非常 輕鬆,所以你開始想,這兒的步調就是這 樣,這樣很好。然後一天晚上他會開示,

把全部都改掉,因此有好幾個小時的集體共 修或勞動;過一陣子,他可能又突如其來取 消所有的共修。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會不給比丘任何教 導,於是我們大多感到真心渴望得到。突然 間他便給長篇的開示,一個晚上接著一個晚 上,把我們拖得很晚,讓我們坐在戶外,若 天冷則在他的茅蓬下,在用完餐也是,因此 我開始害怕見到他的身影。 ……」 想不到因緣很有趣,今年(二0一一)七 月,台灣大航法師來玉佛寺弘法,閒談時, 我們也講到領眾的不易,深感有些眾生心性 剛強,不是用常法可以教導的。突然間,大 航法師面露玄機,幽默的說:所以,有時做 師父的要「老奸巨滑」,故意讓徒弟碰碰釘 子,人才會成熟起來。我聽完就大笑說:原 來阿姜查也是一位「老奸巨滑」的師父。 法拉般若於一九七七年九月還俗回美, 仍然繼續學佛自修。可能是內心深處有感於 師父的教導之恩,一九八一年底,又再次回 返泰國,探望師父。阿姜查病重時,他更日 日去醫院隨侍照顧。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 可以體會到,阿姜查與法拉般若是師徒,也 像父子。兩者雖生長於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卻在傳道、學道的因緣中,結了深厚的 法緣。這是一本想真修實鍊者的修行參考 書,同時也是幫助我們認識近代泰國大修 行人─阿姜查大師的珍貴資料。 書名: 師父 ─ 與阿姜查共處的歲月 作者:保羅‧布里特 譯者:釋見諦 ‧ 牟志京 出版者:橡樹林

【第179期‧佛光法苑‧16】


本期專題

不 如 好 好 把 善 提

【第179期‧佛光法苑‧17】

聞 理 似 悟 貪 瞋 重

習 道 又 欲 找 妙 奇

萬 水 千 山 求 道 去

如 何 用 功 辦 道


迷悟之間 如何用功辦道

宏意

佛門中有句話說:「聞理似悟,遇事則 迷」。意思是表示,有的人在學佛修行的過 程中,常常會碰到「知易行難」的障礙。明 明在聽經聞法的時候,這個道理不難懂,自 己也百分之百的贊同,但一遇上實際的人事 問題,個人的慣性反應又跑出來了,與佛法 之道全不相應,最後還是跟著無明,繼續糊 塗,無法從迷惑中解脫出來。 在美國弘法多年後,我內心常感慚愧。 一是自己尚未證道,卻又需要經常為人說 法;二是說法善巧不足,無法令聞者都能 離苦得樂。特別是目睹已學佛多年的大 眾,有的雖已聞法無數,具有基本的佛法 知見,但在日常運用中,還是不夠熟練, 無法與道相應,這令我內心非常不安。《 三字經》中說:「教不嚴,師之惰」,不能 幫忙有心向道者,增進道業,這是弘法生 涯中的遺憾。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人在修道的瓶頸中不 能突破呢?我自己的了解是:人太善於保護 自己和原諒自己,不願意真正的利用現實環 境來磨鍊自己,只期望事事稱心如意,不想 面對任何困難。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永遠 無法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所有的困難,最後

還是困難,無法如金剛經所說,當歌利王割 截忍辱仙人的身體時,忍辱仙人不但不起 瞋心,反而藉此機緣,圓滿忍辱波羅蜜, 成就佛道。這又好比一位想到前線立功的 戰士,如果過於貪生怕死,每天都躲在壕 溝之中,不能穿越槍林彈雨的陣地,又如 何立功呢? 如果我們從《雜阿含(九一八)經》中 看看欲界眾生的煩惱,那是包括了:身見、 戒取見、疑、貪欲和瞋恚。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無時無刻不執著自我「身心」的存在, 正因為有這種身我見的潛伏心理,人就會在 不知不覺中,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同 時會執取一些自己喜歡但不合情理的邪行( 戒)和邪見(疑),接著就是順我者愛( 貪),逆我者恨(瞋),繼續與人鬥爭, 加大煩惱的牽引力,使人在生活中不得自 在。但可笑的是,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要放 下引生煩惱的身我執時,我們仍然是以自 我為中心,只想聽我喜歡的,不想聽我不 喜歡的。唯有具足覺照力的人,才能將自己 從身我見中抽離出來,順著正理,如實觀察 和思維。其實人在苦惱中,不懂得借助苦惱 之境,提升自己的修行功夫,那是非常可惜 的。表面上,人都在保護自己,善待自己,

【第179期‧佛光法苑‧18】


但實質上,卻是在滋養著一個「煩惱人」, 作繭自縛,認賊為父,全不自知。 我常常與一些同修大眾說,不論我們 用什麼功,修什麼法門,我們要經常自我 檢討:我的貪瞋癡是減少了還是增多了。 如果身心愈來愈平穩、安定,充滿法喜, 具足慈悲喜捨,那就修對了。相反的,如 果身心不得平和,人我是非心剛強,表面 上是求道、修道,內心裡卻是用我痴、我 見、我愛、我慢的分別心來接觸佛法,將 佛法修行的道理,作為滿足自我的另類因 緣,那是不會得道的,一樣是犯了「說食 不飽」的毛病。 其實在每日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心了 解一下,自己是悟的時間多,還是迷的時間 多。假如常常自覺慚愧,仍能觀察到起心動 念中的種種缺點,那是一種覺醒的力量,自 然會見賢思齊,與道相應;設若每日所見, 滿眼都是不如我者,忘失慚愧,起增上慢, 那是一種障道心態,所謂:「我慢山高,法 水不入」,一定是背覺合塵,不得解脫。 如想轉迷成悟,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 能從哪些方面下手打基礎呢?我試著把一些

可參考的方法,略述如下:

一、佛法之尺 常量自己 我覺得修行的第一步是:要常用佛法來 衡量自己,而不是用佛法去度量別人。記得 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可能是自己個性太 認真,常常把所學的道理,編成一套生活 圖案,除了要求自己要如法實踐,也希望 別人能共同奉行。本來學而時習之,把道 理用在生活中,並無不對,只是當我們不 斷地挑剔他人的缺點,容不得別人有錯, 常常看人不順眼時,自己就變成問題人物 了。由於年齡太輕,經驗不足,當時的所謂 是非判斷,其實是非常不成熟的。後來隨著 歲月的增加,人事的變化看多了,才深深體 會到,自己固然不是完人,要在世間上找一 處人事完美的環境,也不容易,與其不斷地 論人對錯,為什麼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不是日日都在進 步之中呢?很有趣的是,當心念一轉,人的 個性也就隨著轉變。近二十多年來,我的思 想和生活觀念簡單了,比較會欣賞周圍大眾 的優點,同時也容易包容人的缺點。即使有 不如意的事情發生,都能從正面思考,不太

【第179期‧佛光法苑‧19】


會有失望和無奈的感覺。我想常用佛法來觀 察自己,測量自己,正是一種照顧自己,照 顧大眾的最好方法。

二、解則多聞 行則專修 修學佛法,主要就是培養在佛法上的「 解行」功夫。有解無行,如人有眼無足,不 能走到目的地;有行無解,又似有足無眼, 會到處亂跑,卻不知目標在那裡。我們生活 在二十一世紀,從求法、聞法的立場來看, 佛經的資料和聽經的機會,實在是比過去豐 富和方便。但是,是不是每一位學佛者都能 在解行上如法修習呢?我想這仍是古今一貫 的老問題。 在解的方面,有的人不夠深不夠廣,缺 乏多聞;有的雖有多 聞,但少了抉擇力, 不能消化和吸收。其 實佛陀為眾生說法是 有層次的,對不同的 根基,說不同的教 法,但這些法義又是 一貫的,不是互相矛 盾的。如果聽經聞法 時覺得道理不一致, 觀念矛盾,那不是說 者不夠善巧,就是聽 者還不夠通達。其實 學者如果真了解緣起 觀的基本道理,不論 談世、出世法,都會 圓融無礙的。唯有真 了解佛法後,我們才 能超越宗派的執著和 打破個人的成見。

入的實修,不要貪多,求快。由於人的性 格不同,在行門上確實會有相應或不相應 的情況。事實上,修行法門亦無所謂的高 下,凡是能與戒定慧契合的,都是離苦得 樂之道,相反的,不管怎麼精嚴、用功, 若與戒定慧三學背道而馳,那是外道法, 不是佛教的解脫之道。由是之故,無論我 們選擇修那個法門,只是手段方便不同, 其目的、本質是相通的。只要我們深切地 用心專修,其最後的效果,都是一樣。換 句話說,真用心念佛者,就會有禪定的功 夫;真精進禪修者,也會有一心不亂的境 界。至於有了功德資糧之後,行者要如何 發心、發願,如何回向,那是個人的選 擇,只要不離正覺之道,在佛法中都是允 許的。

在行的方面,我 覺得可以選一法門深

【第179期‧佛光法苑‧20】

在實修的過程 中,最大的障礙可 能不是方法的相不 相應,而是行者對所 修的法門不能專一和 堅持而產生的猶疑和 散漫。其實所有佛門 中的用功方法,都離 不開淨戒和正念,只 要身心如法修持,肯 下功夫,持之以恆, 定慧一定可以增長。 如果沒有真正用功的 決心,再好的方法, 也是枉然。多年來, 我見很多求道者不停 地尋尋覓覓,一直希 望能找到名師指點, 以期能有所成就。殊 不知,天下有無數名 師,每天都在指導行 人,可惜不是每位行


者都能得度。我的感覺是,如果一個人在 觀念上不能放下自我,不能深解無我的道 理,在修道的過程中又不斷地用分別心來 比較法門的高下,忘記了「老實」修行的 原則,那是不會得道的。

三、不著一法 內外兼修 約究竟的解脫道來說,修行人是不應執 著任何一法的,甚至連解脫的涅槃果位, 也不能執著。但約對治煩惱、習氣的立場 來說,凡夫初學時,是要設法用清淨的善 行來取代一切惡行。有時候我會簡單的直 接說:我們要用好的執著來對治不好的執 著;而不是在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之前, 就什麼都不執著了。其實《金剛經》中說 得很明白,真正的不執著是「無我相、無 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並非不度 眾生、不莊嚴國土、不修集功德,乃是「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 德。」如果一位修行者只想獲得人天福 報,用有我之執著心去布施、持戒、修 定,那表明是修有漏法,但假如想獲得煩 惱的淨除和生死的解脫,那就必須破除一

切執著,才能究竟清淨。 隨著人事經驗的增加,我漸漸真切地體 會到「眾生是菩薩道場」的道理。唯有在人 群之中,我們才能真正地內外兼修─自淨其 意,廣結人緣。本來在初修階段,是不妨找 個人事簡單的環境,讓身心易得平靜,但久 學之後,若不能在紛亂中保持覺照,消除妄 想,一有干擾就意亂情迷,那不是真功夫。 即使有些修行,也只能生活在深山曠野中, 不能與人群打成一片,廣結善緣。因此,我 的看法是,修行者要不斷地了解自己,調整 自己。功夫不足時,多找機會加強內修,將 心力培養起來,增加戒定慧的修習,令清淨 身口意三業的念力穩定下來。當內修有了基 礎後,就應依菩薩願修諸善法,利濟眾生。 我們從事種種外修功德的時候,正是將內修 的功夫,轉成一種具體的作用,進一步鞏固 向道的心力,不再讓種種外來的順逆因緣, 影響自己的道業,把實際的生活環境,變成 道場,令內修和外修合成一體。如果我們真 能把現實中的一切看成是佛法,那就有機會 觀一切煩惱,都是解脫因緣。 結語 談修行,最怕的就是一直停留在理論階 段。即使口中說得頭頭是道,若不能用在日 常之中,那是不得利益的。因此當我們說要 修行時,千萬別再等待我們幻想中的條件因 緣,應該從現前當下修:看看自己內心是否 安穩、平和,自己的思維是否如理如法。見 到人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否具有慈悲喜捨。 若不幸受人欺負,我們要馬上檢查自己是隨 著瞋恨心在跑呢?還是有一股智慧力正幫助 自己處理問題。中國禪門的祖師有句話說: 「日日是好日」,正體現了道是在日常運用 中的境界,離開現實生活,別無另外的解脫 處。眾生的迷悟,不是時空的差異,乃是現 前一念的分別。

【第179期‧佛光法苑‧21】


快樂的泉源 如何用功辦道

徐小玲

佛法甚深微妙,緣起性空的道理難解 難行。兩千五百多年的佛史,四千八萬法 門,浩瀚艱深的佛典,作為一個佛弟子該 如何追隨佛陀的腳步,何去何從? 在大學的佛學研討社團晨曦社初聞佛法 到現今已經歷一段漫長的歲月。其中因為 結婚生子照顧家庭荒廢了很長的時日。自 從回到玉佛寺這十九年來,每個禮拜天到 佛寺聽聞佛法,在英文班做義工。佛法成 為我生活中的精神資糧,改變我的習性, 塑造我的理念。從一個自我執著與拘束的 個性變成開放包容的胸懷。佛法為我帶來 生命的意義。它是我生活中快樂的泉源。 戒定慧三增上學是我生活的指標與導 向。佛法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佛陀對生命的 透視和對真理實相的堅持。他像科學家一 樣的重視理性的思考和實踐。佛陀在卡拉 馬經典上說:「不要輕信傳統只因為它是 世代所相傳。不要輕信報導傳聞只因為它 似乎可靠。不要偏專自己的意念只因為它 似乎不合理。不要輕信你的老師或修行者 只因為他是你的師長。唯有在確知這個信 念是合理無瑕。這個信念在理性的思考和 實踐證明是確當可行對大眾有益,才能欣 然接受而奉行。」

佛在大般涅槃經說:「阿難,比丘當以 自己為明燈為歸依,勿以他人為歸依。以法 為歸依,勿以他人為歸依,阿難彼等在我之 比丘中將指最高境界。」當我以佛陀這種理 性的精神和觀點來接觸許多大乘經典時,我 心裡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尤其對充滿鬼 神和傳奇的經文以及求男求女,錢財珠寶皆 可得只要唱誦一聲觀音菩薩名號的方便法門 很不能相應。這些存在心中許久的大疑問終 於在印順導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找到了解 答。導師說:「初期大乘時代由於佛弟子對 佛陀永恆的懷念,理想化的信仰成分加多與 印度的神教自然多了一份共同性。」「修學 佛法要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 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大乘 佛典是在佛滅後五百多年才記載下來。經文 的內容不免受到印度神教,地方傳奇色彩的 影響和適應當時文化背景之所需求。有了這 樣的了解我終於放下長久的疑難心裡有了安 住處。以南傳佛教純樸紮實的四念處(身受 心法)為打坐修行的方法而以北傳菩薩道的 四弘誓願為我精神的歸依。 雖然不能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 佛陀的啟示確實帶給我心靈的法喜。除了自 己閱讀佛書外,佛教書院一系列的暑期佛學 班先後開課,從劉錦華老師的「大乘佛教的

【第179期‧佛光法苑‧22】


發展──探討大乘三系佛教的思想路向」, 厚觀法師的「性空唯名系概述」,淨照法師 的「虛識學概論」以及剛完成的大航法師的 「真常唯心思想簡介」,使我對佛陀緣起的 思想,能從不同的角度學派有一個基本的認 識。而每個星期天下午的佛學研討班的師兄 師姐們更是我的善知識,有如法雨的滋潤, 增進了我學佛的信心。 在禪修上,每日的打坐功課除了淨化我 的心靈,也是訓練我正念和覺知的能力,把 片刻不息覺察呼吸的正念應用到日常生活 來。每日行住坐臥,一起念,一張口,每一 個行為動作都要了了分明有覺知有正念。雖 然自知障礙深重還在摸索學習中,但是生活 過得一天比一天自在,不愉快的貪瞋癡迷的 心思愈來愈減少。以前為了一件事可以鬱悶 不樂好幾天,現在比較容易釋懷了,聽到讚 美的話語也會提醒自己不要執著,其中最大 的收穫是跟我們家師兄的關係,從結婚以來 數十年如一日,每日爭吵不休,面紅耳赤的 情況終於改善了。禪宗有一個公案:「什麼 是單掌的聲音?」以前聽了許多次都無動於 衷,有一天忽然了悟,不再回應我家師兄的 挑戰,家裡從此有了平靜和安詳。 美國當代的女禪師Joko Beck在她的「 日常生活禪修」裡提到禪修的意義。禪修並 不代表光坐在蒲團上專注而不管世事。相反 的修禪代表怎樣的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人際關 係、感情、工作和面對不完滿的生活環境。 在古代,禪修的課題是砍柴、提水,在現代 的社會,禪修的課題則是上班,開車。 她把修行的重點完全帶到我們日常生活 的層面。怎麼修禪呢?每當我們興起一個念 頭或煩惱時,不要想「他對我很不公平」「 我在想我快要被炒魷魚」了,當我們這樣反 覆練習十次、百次、千次後,我們就能明確 的觀察,了解到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感情,不

會把感情和煩惱混餚在一起,而產生不必要 的聯想和困擾,以致於感情愈陷愈深而不可 自拔。 Joko教我們修行的重點在於接受現實不 管是好、是壞、是苦、是樂。假如我今天斷 腿斷臂,我可以接受嗎?假如我即將死亡, 我可以接受嗎?假如我即將失去我最親愛的 人,我可以面對嗎?假如我今天做錯了一件 事,受到眾人的恥笑和指責,我可以面對 嗎?如果答案是可以,我們已更接近解脫 與悟道之門。 守五戒、行八正道不是在拘束我的行 為,而是在造就我的福報和快樂。我的煩 惱減少了,我的生活簡單化了,我的人際 關係改善了,我的正念提起來了,我的身體 更健康了。雖然在行解上還有許多缺失和不 足,但是我試著坦然面對與接受。做義工只 要心力已盡也不會強求。有機會則開懷高歌 狂舞。面對真實的人生,不會再為無始的貪 瞋癡意念而煩惱。因為知道習氣太重,只求 能繼續精進而不懈怠。 印度的聖雄及和平抵抗主義者甘地有一 句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要自我期許而成為改變社會的 動力。如果看到社會的不平和需要改進的地 方,不要期待別人來改變,而是你自己要成 為社會的原動力。這句話帶給我無比的鼓舞 與感動。我開始放開心懷而有捨我其誰的思 維與態度,踏出腳步投入社團參與非營利機 關,盡一己微薄之力。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貪 愛為別人的哀傷而生起同情。不分得失人我 平等地對待眾生,以達到物我兩忘。那將是 心靈至高無上的境界與喜悅。修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的菩薩道是我快樂的泉源。 學佛與佛學是我生活中快樂的泉源。

【第179期‧佛光法苑‧23】


最佳贈禮 如何用功辦道

和亞

五月初玉佛寺開始在為年度的「禪三」 做宣傳,佈告欄內也張貼了相關的海報。佛 教會每年都會舉辦各種不同的共修活動,其 中最吸引我的還是「禪修」。十年前,我竟 然在完全不知禪修為何的情況下,首次參加 了三天的禪修。在報名時甚至不曉得禪修期 間要住在寺內,正在猶豫不決,值班師姊的 一句話:「對家人要放得下,現在不放下, 將來也不得不放下」,這話有如一記當頭棒 喝,讓我當下決定參加。幾年下來參加過不 少次的禪修,雖沒有太多的長進,但在每次 的靜修中,都多少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和 體會,就這樣讓我在感恩之餘,有了持續靜 坐下去的動力。 因為工作的關係, 每次想參加禪修, 事先總要經過一番精心安排,更要頗費唇舌 地向一家之主爭取「准假」。就因為得來不 易,因此我對每次的禪修機會都十分珍惜。 今年的母親節前夕,一家之主很體貼地詢問

我要如何慶祝,我一時福至心靈不加思索地 說:我不要任何禮物,就讓我去參加此次的 「禪三」吧!他考慮了一下可能是母親節的 原故吧,倒也爽快的應允了。比起鮮花、手 飾、美食,能有三天的時間放下萬緣,好好 地在靜坐中觀察自己的身心,對我而言真可 謂是「最佳的贈禮」了。 五月二十七日下了班我直接從辦公室 前往菩提中心報到,一從交通流量很大的 290公路下交流道,離開了喧擾的市區,開 在綠意盎然的鄉間小道,心情就很自然地平 靜下來,彷彿已在為禪三做好前行準備。其 他的同修也都陸續在日落時分抵達菩提中 心,經過報到、房間分配、工作分配,一切 就序後全體學員在禪堂集合,由圓福法師及 欣欣師姊詳細宣佈禪修期間的流程與注意事 項,末了法師囑咐學員們早些回寮房休息, 以為即將展開的禪修養精蓄銳。

【第179期‧佛光法苑‧24】


禪修期間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隨眾」, 這是一個能親身體驗出家師父生活的絕佳機 會。從清晨五點第一次打板開始,一直到晚 上十點為止,起床、運動、坐禪、行禪、 早晚課、過堂吃飯、午休、小參、法師開 示、熄燈養息等的一切作息都是以打板和 引罄聲為號。大家嚴守著禁語的規定,依 著引罄聲和打板聲在禪堂、寮房和五觀堂 之間的範圍內用功和活動,也都能表現的 井然有序。圓福法師特別提醒大家在早上 和下午的兩段禪修時間,盡可能不要離開 禪堂,如此可以避免六根攀附外境,也比 較容易保持心的專注〈正念〉。 第一天的禪修是以一小時坐禪和一小 時行禪相互交替,不少同修經過一整天的 修習,腰酸腿麻頗感吃不消,法師得知後 慈悲地將交替時間調整為四十五分鐘。在 晚間的開示中,法師以六種野獸代表著每 個人的六根,無時無刻不在向外攀緣而不 得安定,因此必須以禪修來培養正念、正 定,才能有效地馴服這生長在每個人身上 的野獸 。此次禪三主要是以「觀呼吸的進 出」為所緣,收攝六根以期達到「專止」 的目的。法師說:在禪修過程中身上的酸 麻脹痛在所難免,只有靠人特有的精進力 和逐漸增強的正念去克服。法師也以由凡 入聖的必然次第─四預流支鼓勵大家繼續 專注所緣,以期調伏自己的身心。 接著法師又在第二天晚上以「四聖諦」

〈苦、集、滅、道〉對於解脫的重要性加以 開示。經中說到:「不了解四聖諦,不能入 涅槃。」佛陀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的首度開 示,就是宣講「四聖諦」。由此可見,它是 解脫的根本也是佛法的重點所在。法師詳細 說明苦的內容,並以八苦為例逐一說明。苦 是結果,而造成苦的原因則是集。愛慾、十 種根本煩惱、一切不善法,和不與解脫相應 之法都是集諦的內容,也就是苦的原因。佛 陀所說法是為了使人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也 就是說,只要照著佛陀為眾生指出的方法〈 八正道〉去修行,終究能達到貪瞋癡永斷和 苦的止息。由於四聖諦的內容十分豐富,以 致無法在當晚開示中講解完畢,與法師商榷 之後,利用第三天的問題討論時段繼續完成 所有內容。 三天的禪修雖然很短,但能在紛紛擾擾 的忙碌生活中,適時為自己畫下一個休止 符,暫時放下萬緣只專注於自己的身心,實 在是一份能給自己的最佳禮物。以無所求和 不預期成果的心情進行禪修,才是正確的態 度,但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體會和收穫,在 此願與同修們共勉。

1‧能激發上進心 「隨眾」在禪修中是必要的,禪修者要 照著時間表與大眾一起作息。在過團體生活 的過程中,看到別人的長處和精進力不免會 受到影響並激發自己的上進心,起而效法。

【第179期‧佛光法苑‧25】


俗話所說的「磁場」,其實就是一股由大眾 凝聚而成的影響力,有過禪修經驗的人,都 不難體會和大眾一起在禪堂用功與自己單獨 一個人打坐的差異性。

2‧培養正念與正定 在步調越發快速的生活型態中,不論個 人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要求都是講求快速、和 效率,很少有讓人喘息和省思的機會。藉著 禪修能給自己一個有效訓練「心」的機會, 進而培養專注力、覺察力。對忙碌的現代人 而言,的確是個難能可貴的自我訓練。在緬 甸班迪達禪師的著作《就在今生》中提到, 「增強的精進引導心,在每個剎那中觀照目 標,正念因而強固而深入。」又說,「正念 有那異乎尋常的能力,去引發心的一境性 或定力。」由此可知,當正念剎那至剎那 地滲透入所觀照的目標時,心就能維持穩 定,定力也會變得穩固和逐漸增強。在禪 修過程中,正念的培養〈持續的專注力〉 非常重要,它與定力的養成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係。

3‧將禪修經驗帶入日常生活 在禪修期間的確為禪修者提供了最佳的 禪修條件與環境,然而禪修結束後必須回到 原來的生活環境。雖然也有不少人將靜坐、 經行列入每日的定課,但一天之中,大部分 的時間仍是被工作和生活瑣事所佔據。若只 在早晚靜坐時用功,其他時間仍是任由習性 而為,恐怕不足以培養持續的正念。因此法 師在開示中提醒我們不僅要在靜坐時專注所 緣,更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不斷地進 行禪修,也就是要大家懂得隨時隨地保持正 念,了知當下。

4‧策發慈悲心 禪三期間的早晚課所念誦的是《慈

經》,經上敘述了希望獲得寧靜和解脫的 人應有的心念和行為。這些人除了要培養 端正、簡樸、謙虛、溫和知足等的德性外 更要令諸根寂靜,絕不做受智者指責之事。 並時時要長養「如母護子」的無量之心,去 捨身保護一切眾生,並祝願他們心有喜樂。 慈悲心的長養可透過修習「慈悲禪」,從對 自己和至親好友散發慈悲心開始,一直擴展 到對一般人甚至敵對的人都能散發出無量的 慈心;慈悲禪的修習也可以從身邊的人為起 點,慢慢延伸到對全世界甚至全宇宙的所有 眾生散發慈悲心。在三毒中「瞋心」是破壞 性最強的煩惱,不但會阻礙了好的人緣,也 能燒盡功德林,而慈悲正是對治瞋心的最佳 利器。正如經上所說:「讓一個人無量慈的 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 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無論站著、行走、坐 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此 生中最高的境界。」修習慈悲禪是可以逐漸 達到無瞋─無量心解脫的境界。

結語 人類的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不該執 著。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佛法與禪修,從 被稱為垃圾堆的身體中萃取出無價之寶,這 些寶貝包括持戒後身心的淨化,和更進一步 萃取而得的信心、精進、正念、定力與智慧 〈五根〉。有了五根,內心就不容易再受到 煩惱的支配,這種內在的解脫與寧靜都是必 須透過持續熱切地禪修而獲得的。 此次禪三很快地圓滿結束,雖不知每個 人內心的真實感受,但解禁後從大家臉上放 鬆的線條和嘴角上的笑意,可以感受到大家 對這份送給自己的禮物十分滿意。從菩提中 心回到市區的路上,內心中不免生起一股重 入紅塵的悸動,但很快的就被平靜的一呼一 吸所取代了。

【第179期‧佛光法苑‧26】


壓伏妄念才有轉機 如何用功辦道

鮑克南

一般來說,佛教裡有人天道,解脫道, 菩薩道三種辦道。人天道,解脫道,菩薩 道有什麼不同呢?簡單說,凡是宗教,都 要說到今生來世、離苦得樂,佛教也不例 外。佛說“無常”是真理,宇宙間的現象 都是生了滅、滅了又生。人今生結束了, 來生投生為人或升天,之後,人壽天壽結 束時,又再投生人天,這即是人天道。而 解脫道就不同了,修解脫道的,害怕這樣 無止境的輪迴來輪迴去,萬一輪迴到地獄 去怎麼辦。而且即使投生在人間,也是有 很多苦難,這是大家都有同感的,愛情、 事業、學業、家庭、老病死等等。解脫道 用功於趕緊脫離輪迴苦。菩薩行者則致力 於幫助所有眾生,依其根機引導他成就人 天道或解脫道,或進一步地鼓勵他人行菩 薩道,生生世世為眾生的苦難而努力。 人天道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從小, 家庭,學校,社會無不在教育我們人天 道。不殺人,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 以禮待人),不吸食亂腦的東西。而且, 也時常教育我們“助人為快樂之本”等捨 己布施的美德。處處都在教育我們成為一 個“善心”的人,我們都已經學了很久 了。所以,有緣進入佛門,最好能進一步

去了解佛法在這個基礎上更深一層的道理, 讓我們去除深一層的貪欲與瞋恨,達到今生 與人相處更和諧,或有更美好的未來。 佛說緣起、無常、無我、空,也就是緣 起無常性、緣起無我性、緣起空性。無我專 指自身,無我不是指形體上的這個人不存 在,而是指內心時刻聳動的那個主宰欲不 真實,因為這個主宰欲也只是因緣和合的 現象,是心念的一種,隨著因緣時刻生滅 著。空性是無我性的擴大,除了自身外, 還擴大到山河大地等等一切現象。說器世間 沒有主宰性,還容易了解,但說人沒有主宰 性就難了。緣起法說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沒有 絲毫的主宰性,一切現象都只是因緣的組合 而已,而這些因緣又在時空中不停無主宰地 遷移變化著。可惜這個事實恰好與我們的希 求相反,我們處處都想控制主宰而茫然不知 一切都是緣起的。比如,無常變化的世間, 我們希望它長久不變,人不要變老,新衣服 不要變舊等等。因為這個內置心中深處的主 宰欲與無常無主宰的事實不合,所以,苦和 煩惱就與我們形影不離。可能有人覺得不服 氣,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或一些事情。比 如最簡單的吃顿飯,自己能選擇去那裡吃跟誰 吃。再舉個具體的例子,一個怕老婆的人(

【第179期‧佛光法苑‧27】


這本身就已表現出無主宰了),心理計劃晚 餐要跟幾個好友們聚會,老婆也答應了。可 是,臨出門時,老婆突然改變主意,他也就 無法成行,與朋友們的聚會也就沒了。有人 說,要是一個不怕老婆的男人,老婆不准, 他照樣去,主宰權在他手上,可是車子開到 半路突然拋錨了,他也一樣去不了了,與朋 友們的聚會也沒了。因此,與朋友聚會的現 象必須在所有因素都齊全時才能生起,這是 指“有你出席”的這個現象沒了,當然沒有 你出席的聚會還是照常進行著,只是這兩個 現象不一樣而已。這個世間的一切現象無不 是在很多或粗或細的條件下組合而成的。只 是,我們因為長時間習以成性的主宰欲, 使得我們無法認清人事物的真相。這個主 宰欲,常在我們不由自主的狀態下與我們 形影不離,如同憂悲苦惱一樣的與我們形 影不離。 有了緣起的知見就能開始辦道,要不 然,所做的一切也還是跟以前一樣,受苦 受難永無出期。還有,如果一個佛弟子僅 僅以了解佛理為滿足,那也一樣與“主 宰”和“苦難煩惱”形影不離的。因此, 他必須進一步地讓這個緣起無常、無我、 空無主宰的知見融入自己的血液裡,成為 一個真正與佛法相應的人,或幫別人也能 與佛法相應。

佛陀留下了讓我們與佛法 相應的方法,那就是所謂 的“止觀”。修止觀能 讓我們在觀察事相的 時候不帶主觀妄分別 (主宰欲的根本), 這是凡夫從來沒有過 的經驗,什麼是“不 帶主觀妄分別”來觀察 現象呢?這是說,心能感 覺現象的變化但沒有加予主觀 妄分別,這種帶主觀的妄分別是沒有覺悟人 的顛倒,這種顛倒,在修止觀時會被暫時的 壓伏。起而代之的是心有覺照有正念,這是 心明覺而沒有概念想法,所有的禪修方法都 是朝著這個方向用功的。佛教裡修止觀的方 法很多,流行於解脫道的四念處是很受歡迎 的方法,在原始經典裡常常提到。菩薩道用 的方法就更多了,因人而異,其中當然也包 括了四念處,這因為菩薩是“眾生無邊誓願 度,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念處是以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而與佛 法相應,深刻知道自身的現象是無常無主宰 (無我)的,自身的身心現象只不過是隨著 內在外在的因緣條件而相互作用著而已,根 本沒有所謂的主宰。佛說觀呼吸可以引修行 者入四念處,修四念處可以入七覺支而解 脫。在修觀呼吸時,行者一步一步由粗而 細地從身體到覺受到心念到無常(見法、 見道)斷見惑,見道後,繼續用功四念處再 斷思惑(情感上的貪瞋),最終達到解脫。 修四念處為何可以見到無常無主宰而破除顛 倒呢?那是因為四念處是一種培養心的正念 力、覺照力的方法。念力強的時候,它能夠 覺照到心的剎那生滅變動,這是一種連續的 念力隨著心快速的生滅,覺照著心的生滅。 這時我們的主觀妄分別是生不起來的(即一 般所說的沒有能所),這時心的作用只有清

【第179期‧佛光法苑‧28】


楚覺照,沒有想法。等到心被外界驚動,心 的意識生起時,知道剛剛經歷的就是佛說 的“身心現象是無常無主宰”的。因為他清 楚地看到自己的身心,觀察到最後最細,也 只是心的無常生滅變動而已,其他就沒了。 解脫道的修行辦道就這樣,沒有什麼「眾生 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等等。清清 楚楚簡單明了。 菩薩道就不同了,菩薩道要比解脫道深 遠廣大很多,在時間空間上都不是解脫道所 能比擬的。因為要「眾生無邊誓願度」,所 以菩薩要有很深的悲心。在這種極深的悲願 中,處處以眾生為主,不管學什麼做什麼都 是為了眾生而學而做。一般在社會上經常也 能看到這種只為他人不為己的人,我們也都 稱他們為菩薩。但真正的菩薩還是要具有緣 起的知見。菩薩行者在平常待人接物做事 時,常常要想到自我、他人、事物都是變 化不居的,常性不可得的,主宰性不可得。 當然,剛開始時是不容易做到時常觀察。但 是,就如同培養正念力一樣,也是一步一步 地慢慢培養出來的,失敗了忘失了再來,堅 持繼續到最後也能駕輕就熟。在反觀自照修 止觀時,也是觀察身受心,知道它們是剎那 剎那生滅而主宰性了不可得,慢慢達到心無 沾染無粘著的「止」。之後,繼續精進觀察

身心不懈怠,直至主觀妄分別的被壓伏或暫 時被斷除,這時取而代之的就只有覺照力, 覺照著身心現象了無主宰的真實相。這樣我 們也能體會到一點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體驗了。 除此之外,菩薩更要常常培養慈悲心,這對 菩薩道來說,比體悟佛法還重要,佛教的法 門裡,有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方法。單單 修一個慈心觀,也能讓修行者心清涼。菩薩 有了空性慧和慈悲心就能「難行能行,難忍 能忍」了。因為菩薩道要廣度一切眾生,依 眾生的根機而決定幫助他的方法。菩薩要學 的東西很多很多,他的辦道方法也是很全面 的,值得我們敬仰與學習。 「用功辦道」聽起來好像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但是,個人的因緣條件不同,有的人 很容易就上路或很容易碰到及接受善知識的 引導而一步步的向上進步,有的人卻一直在 辦道的路上用功而原地踏步,還有一些人更 是走一步退兩步地慢慢墮落。但是,儘管如 此,我們若能在辦道的路上,不忘失自己做 人的那顆「善良的心」,那麼,辦道的因緣 總有一天會到來的。千萬不要氣餒,不要妄 自菲薄。把心放直,不要想得太複雜,想得 太複雜很容易把辦道的因緣給遺失了。

【第179期‧佛光法苑‧29】


當幕落時 到了分離的那一刻,我緊緊握著死囚的手! 默然、相望!囚室,那麼寂靜! 放開手,我要他們向前走。別回頭! 歸途我獨行,不期相送。 開照法師

每個人都怕死,不敢面對死,躲避談 死,畏懼見到死人,甚至不願死。但自古 以來,從來沒有人能夠不死。對一個健康 的人說「死」,似乎話不投機;對一個年輕 人論「死」,實在是自討沒趣;與老人談「 死」,小心被呵責;對患上絕症或在生死邊 緣掙扎中的人講「死」,只有增添恐懼。

其名是寬恕,其實並無寬恕的美德。似乎應 該由死囚來「寬恕」寬恕局才對,因為終究 無法獲得寬恕。踏上不歸路的旅程,則由劊 子手去執行,彷彿這樣做才能天下太平。 雖說天下太平,實不能平死囚之心,亦平 不了家屬的心,只能平息囚犯的敵人心中 的仇恨。

那到底要對誰談「死」才相應呢?只 有兩種人:一、修道者,二、接受宗教信 仰者。前者曉得把握這短暫的生命,盡其 力、盡其智修持,來超越生死;後者醒覺 到宗教信仰給了他一個「強心劑」,一個 「歸依處」,或「目標」。其實兩者之共同 點,即是能在這短暫的生命中,雖要面對「 死」,不過卻能瀟灑走一回,走得自在。

當「死刑正法執行」的消息傳出時,各 界人士才開始憐憫他們,原諒他們,然而這 一切都已太遲。這種遲來的寬恕與慈悲,已 無法讓囚犯感受到。感嘆地說一句:「囚犯 是遲來的醒覺,局外人是遲來的寬恕。」

前個月會見兩位死囚,他們皆能面對死 而臉色不改,心亦不慌。

為何寬恕,來得這麼遲 「死刑」的因緣一到,誰也躲不開。但 這因緣是強制的,沒有人能夠歡喜奉行。當 一個囚犯在法律上被判了死刑,他的忿恨、 懊惱、追悔乃至頹喪之心境,實非外人所能 明瞭。而能夠做「不死」的決定,則操之在 寬恕局,這是死囚們絕望中的唯一希望。美

最後一次擁抱,放下吧! 真情流露在心中,難捨執著在心裡。在 生離死別那一刻,沒有多少人能放下情與 愛。對死囚而言,最後一次見面,吃最後一 頓飯,做最後一次地交代,是怎麼樣的一種 心情,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他如何去 面對,如何去度過那長遠的等待,如何去面 臨那死亡的滋味,以及如何去安撫親屬們無 奈的情執。對一個無宗教信仰者,他鐵定是 迷茫失措,徬徨無主;但對於一個有宗教信 仰者,他將能安然地去承擔,安詳而去。 以下是加影監獄內兩位死囚面對死亡的

【第179期‧佛光法苑‧30】


態度,用以警惕世人,以便作為借鏡。尤 其是那份難捨的情執,他們竟然能看淡, 安詳而去。 在別離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當看到囚 犯的父母們親吻孩子,妻子最後一次擁抱丈 夫,兄弟姐妹抱緊死囚犯時,那種難捨的情 執,足以感染周圍的獄卒也為此落淚。然而 卻打不動死囚之心,並非已是無情或麻木, 而是能以理智來接受這一切,並且能以佛法 來開導家屬。到底是誰給了他們這股力量? 他們從何處得到啟示,使他們能夠在臨死前 夕遺言留人間,以作為後人之警惕?

苦苦尋三寶,淚眼歸投 自從被判死刑(罪名成立)那刻開始, 也是他們醒悟的開始;雖是遲來的醒悟,但 卻是他們與三寶有緣的開始。直到臨死的最 後一刻,他們都一再向家屬強調:「幸虧我 認識了佛法,歸依了三寶,受持了五戒,若 是沒有佛法的引導,那才是我終身的遺憾。 雖必須面臨死亡,但死對我而言,只是一種 『受報』,是另一個『新我』的出生。」 記得這兩位死囚還未被安排正法時,他 們到處打聽,四處尋找三寶,彷彿他們唯 一的願望,只是為了要歸依在三寶的座下 ─ 一個真正的歸依處。通過家屬,通過電 話,在因緣具足下聯絡到我。當我去會見 他們時,對他們來說是一份無價之寶,他 們內心充滿無法形容的喜悅(當時他們難 以接受、難以相信我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立在那兒,久久不動,不敢坐下來。當我開 口慰問他們時,他們久久說不出一句話,彷 彿高興得忘了說話,忘了要稱呼我,只是那 雙眼睛絕望地看著我(弄得獄卒陪著囚犯站 住)。當他們開始說話時,不但聲音發抖, 手也在抖。我問他是否害怕,他卻回答說: 「不是,而是太高興了。」接著,臉上的淚

水就那麼自然、大方地流了出來。 當時大家被一層玻璃隔開了,所以要以 現代電話機來傳授三歸五戒。雖然雙方兩相 隔,但卻隔不開彼此的「緣」、三寶的「 心」。從那時開始,對他們來說,是真正 地找到了歸依處。這份遲來的喜悅,遲來的 相識,帶來了真正的歸依處。我依然抱著「 願漂泊者都不再孤獨」之心願,不顧路途遙 遠,不在乎時間與金錢的花費,只因珍惜死 囚犯們所剩無幾的時間與空間,只希望能協 助他們安詳而去。彼此都感覺到,時間實在 是太珍貴了。 「假如能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重新開 始,來證明我已改過了。」只可惜他們的 「浪子回頭,徹底悔改」,已無法讓世人看 到,而世人亦無法知曉他們的悔改;對於他 們的悔改與轉變,我又何忍唯我獨知呢?

這一餐,是無常在說法 縱然他們找到了佛法,從此回頭也不算 遲,但「死刑」之執行,是勢在必行,無法 躲避的。對死囚來講,知道自己已被判死 刑,卻不曉得幾時要面對死,若是沒有佛法 的引導,沒有目標,對他們而言實在是件很 殘忍的事─每天都生活在患得患失中,畏懼 著黎明的到來。局外者每天都以「明天會更 好」的心理開始他們的一日,而死囚卻害怕 明天的來臨。 五月七日,監獄通知家屬五月九日去會 見他們最後一面。當家屬們聯絡到我時,恰 好我正在進行一項全國男眾大專短期出家之 課程,我也不得不暫時放下活動,漏夜趕至 吉隆坡去會見他們。 五月九日清晨抵達加影監獄大門口,死 囚的家屬早已在等待我的到來。氣氛是悲 哀,表情是無奈,而那位死囚還不知明日

【第179期‧佛光法苑‧31】


將面臨正法的執行。當我去會見他們時, 他們才知悉今天是最後一天,也是吃最後 一餐的時候了。陪他們吃最後一餐,說最 後一席話,實在是感觸良多。當時憶起佛 陀臨入涅槃時度化了最後一個弟子,而今 囚犯雖然沒有佛陀的徹悟,卻有佛陀那股 悲心的醒覺,在臨死前現身說法,感化了 自己的雙親、親戚。因他的改變,讓他們 也深深地信仰了佛法。

遺言留人間,你要細聽 雖然臨死之前未能做到「遺愛留人 間」,卻能「遺言留人間」。以下是死囚 如何去度化他們的家屬: 一、這串念珠,跟隨了我一段時間, 現在不能再隨帶在身了,因為明天正法執 行時,身上不能有任何一物;其實,這正 說明,生不帶來,死也不帶去,唯有隨業 而去罷了!這串念珠交給大家,並非要你 們想到我或紀念我,而是要想到念佛、念 法、念僧。 二、今天我的死,是因緣成熟的時刻, 這是無法躲避的,也是無常的來臨;每個 人都必須面臨死亡,差別的是,我自己製 造更多因素來面臨死亡。 三、不必去回憶過去的我,或未來的 我,而應該想到今天的我─一個已改變了 的我。 四、別難過,別悲傷,死並非什麼都沒 有了,只是我必須承受自己的果報;若是 有因緣,我仍可以換另一個身體再來。 五、這世上只是多了一個我,就算少了 一個我,馬照樣跑,雞照樣啼! 六、別人欠我的,別去追討,就與他 結個善緣吧!若我欠別人的,那就應當去 償還。 七、多聽聞佛法,親近師父們,不要 在這短暫的生命中迷失自己!給自己一些

時間與空間,到寺院上上香,培養一些佛 緣吧! 八、死後火葬歸大海,勿安神主牌,我 隨佛而去 九、若有適合對象,可以再嫁(對他 妻子說);而孩子(四歲)任由妳決定, 最重要的是藉此提供學佛因緣,乃至出家 為僧。 十、人生是短暫的,不要迷失在世俗的 幻相中,培養你的慈愛和悲心,使菩提心 成為人生的原則。 十一、如果您們想擁有更好的人生,那 麼就要信仰、禮敬佛法僧,因為三寶是最 珍貴的寶藏。 十二、現在不管是好是壞,都緣由我們 過去的業;而同時,未來也是受到現在所 造的業的影響。 十三、由於前世的善業,今世得為人 身;人身難得,尤其是生時能聽聞佛法, 更是難得。當你們在追求你所要的幸福 時,切記莫忘了三寶。 十四、我死時,別哭,請別干擾我,我 仍是凡夫。其實大家不必相送,假如監獄 能預先告訴我,我會傳達消息給大家,不 必相送,免得情難捨,苦卻在心頭。我唯 一擔心的是怕見不到師父,現在能見到三 寶,一切皆心滿意足了。

向前走吧!別再回頭望 人將死,言也真,情也濃,誰都會在最 後一幕落下眼淚。痛心、難過,莫過於家屬 們。兩位死囚,都知道將死,而心情卻是一 樣,連獄卒也當場讚歎他們穩重、冷靜的表 現。我從早上八點半陪伴他們至下午五點 半,這段時間我就在他身旁,細聽這死囚 犯如何去感化他們的家屬,句句是佛法,不 參雜世俗話。以上的遺言,是真實不虛的! 假如當時能錄音,相信會成為真人真事之寶 貴資料。到了分離的時刻,我緊握住死囚

【第179期‧佛光法苑‧32】


的手,大家默然相望,整個囚室變得那麼寂 靜。當到了離別那一幕,我叫他們向前走, 別再回頭望,別再眷戀一切。我望著他們的 背影全消失在這條孤單、寂靜的走廊,才黯 然離去。他們各自地走,我亦獨自而離;他 們隨佛而去,我則重回世俗。

輕語叮嚀,願隨佛而去 清晨六點零五分,正法執行前,我跪在 佛前,慈眼望著那一尊不會說話的佛像,祂 似乎在告訴我:「生」悄悄地來,「死」亦 踽踽獨歸。我雙手合掌,願他們皆安詳而 去,別無所求了。 清晨七點卅分抵達加影監獄門口時,不 復再見「活人」,擺在眼前的是兩具屍體。 一夜無常顯現在當下,家屬們的憂悲、哀傷 是可以感覺得到的。面對這兩位已經安眠的 囚犯,他們再也沒有機會與我共研佛法了。 對他們來說,死不是解脫,也不是福壽盡, 而是一種果報的現前,再延續到另一個世界 去了。面對這兩具屍體,我輕語悲心地提 醒他們:「勿執著這身體,勿執著監獄的 一切,更莫再執著世間的一切情情愛愛, 應當憶念三寶的功德,隨佛而去吧!」歸 路,本是每一個人所當走的,只是囚犯比 我們先走一步,陪伴囚犯走完這最後一程 路,是完成了他們的心願,也盡了我應當 盡的責任。 簡單的佛化儀式,誦經聲,只有人的 聲,沒有木魚聲,或任何法器聲;腳步聲、 心聲、種種聲,只有活人知道。陪伴的只有 佛號,隨身的只是兩副棺材。傍晚再回來 時,只見兩堆骨灰,什麼都不用說了!當我 拾取骨灰時,其中一位死囚的孩子(四歲罷 了)如此問他母親:「爸爸怎麼了?昨天看 到他兩手被扣住,我好怕!」「今早卻見他 睡在床上(棺中),臉白白的,手也不再被

扣住了。」「中午再看到他,臉色變了,安 詳,卻叫不醒。」「媽媽,為何睡覺時,爸 爸也穿鞋了、不脫鞋?」「中午時,師父誦 經後,把那棺木蓋住了,不給我們看,然後 再把那張床(棺木)推到地下層去了,難道 爸爸不要出來嗎?」「我要找爸爸!爸爸在 哪裡?」「那火好大,到底在燒什麼東西, 媽媽?」 傍晚,我們回來。「這些骨灰到底是 誰?媽媽……?」囚犯的妻子、唯一的兒 子、囚犯的姊妹,已經淚眼婆娑,一個小孩 問這種問題,他們應如何回答呢?囚犯的妻 子含著眼淚回答:「孩子,這就是爸爸!」 (指著盤中的骨灰)「怎麼會變成這樣?我 要找爸爸,到底爸爸去了哪裡?爸爸……」 火化場已夠暗淡了,加上這小孩的喊叫聲, 更增添了幾許的傷感,無論他如何嘶喊,沒 有人能回答他。 莫抱怨,來得正是時候。漏夜趕回檳 城,我的身旁不是多了兩個人,而是多了 兩包骨灰。沉重的心情,悲心的感觸,什麼 也不想說了。身體真的好累,卻累不了我的 心,只是感覺到心好痛。雖然囚犯們較遲認 識佛法,但一切都來得正是時候。莫說自己 太遲認識三寶,莫怨往者所造之惡業,莫自 責業障深重,應說一切都來得正是時候。這 是生命中新的轉捩點,從這一站開始,從這 一點為起步,都是新的開始。好好地把這盞 已燃燒的燈,努力去實踐所知的一點佛法。 對了,一燈能滅千年暗;莫再徬徨,一智能 除萬千愚。 師父雙手合掌祈禱,但願死囚們知道, 一切都不遲,一切都來得正是時候! (節錄自馬來西亞開照法師著《死囚懺悔錄》)

【第179期‧佛光法苑‧33】


「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 讀後感 李瑋 今年三月在北京探親期間,我抽空逛 了兩次王府井書店。從一進門暢銷書的陳 列布局,我好像能夠粗略地摸到讀者興趣 的脈搏。最熱門的書有理財、勵志、成功 的竅門、子女教育、宗教和外語學習。首 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星雲大師傳」和「股 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 「星雲大師 傳」能出現在北京最大的書店裡最醒目的 地方,令我驚喜。「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 忠告」引起了我這個做父親的興趣。 巴菲特這個名字在全世界可以說是家 喻戶曉的。不過,多數人祗知道他是一個 極為成功的投資專家,號稱「股神」,也 有不少人也聽說過他和微軟公司總裁比 爾‧蓋茨聯合發起的世界富豪為慈善事 業捐款的義舉。二0一0年六月,巴菲特 和比爾‧蓋茨發出聯合倡議,動員美國 的400位超級富豪至少捐出一半的財富。 同年八月,巴、比二人宣布將由北京蓋茨 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一場慈善晚宴,按照福 布斯富豪排行榜邀請中國的50位頂級富豪 參加。巴菲特本人已經帶頭把自己財產的 85%,也就是370億美元,捐獻給慈善事 業。對於我個人來說,巴菲特的這項義 舉比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理財的知識更加 深深地打動我的心!而「股神巴菲特給兒 女的忠告」這本書,使我看到一個有血有 肉、充滿人情味兒的老人,在讀這本書的

時候我幾乎數次要掩卷而泣! 「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是由化學 出版社出版的,分一、二兩冊,內容涉及理 財、敬業、婚姻、家庭、交友、待人、做 事、個人素質修養等。在今天的讀書節目 裡,我想從一個作父親的角度,和朋友們 分享我的一些感想。 有一家美國周刊曾經對世界500強企業 退休主管(CEO)做過問卷調查,其中一個 問題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你認為什 麼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參加問卷調查的前 十名大企業老板的回答是完全一樣的,那就 是,一定不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 我們可以想象,這些大老板在全力以赴尋找 商機、在賺錢的戰場上奮力拼搏的時候,沒 有能夠過問子女的教育,陪他們一起成長, 只是讓孩子在金窩裡享受父輩創造的物質財 富。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並沒有學到父輩 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專業知識,甚至有人沾染 了富家紈袴子弟的傲慢、冷漠與揮霍、酗 酒、吸毒等惡習。 巴菲特年輕的時候也不是一位天生就懂 得關心孩子成長的父親。有一次下班以後, 他習慣地徑自朝自己的書房走去。我想,按 照現在的情形,大概就是爸爸下了班就直接 走進自己的電腦室查電子郵件和看新聞吧。 那一次是巴菲特吹著口哨從摔倒在地上的小 兒子身邊走了過去。後來兒子在一次和母親

【第179期‧佛光法苑‧34】


逛街的時候,看到一本「父親手記」,請母 親買了這本書送給父親,放在了巴菲特的書 桌上。巴菲特不愧是一位很有悟性的父親, 他看到那本書,立刻意識到子女對自己的失 望,內心感到深深的自責。從那以後, 巴 菲特非常關注子女的成長,每年都把子女成 長的點滴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至今已經 積累了30多本。 作為父親,巴菲特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寬 容和開放的,他常常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 財產。他認為,孩子們應該有自己的理想, 自己的未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些是不 應該由父母來包辦代替的。父母需要教給子 女的是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和做人的素質。 巴菲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很聰明, 但是都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甚至沒有大學 畢業。雖然這三個孩子都有上大學的聰明資 質,但是都沒有讀完大學而選擇了自己喜歡 的職業。巴菲特的態度是,你喜歡的工作就 是最好的工作。當然,這是在法律和道德允 許的範圍之內。 有一年,巴菲特的大兒子 Howard決定退學辦農場。巴菲特雖然心裡 並不平靜,但是他決定用前瞻的眼光看待兒 子的決定。對此,巴菲特夫人很是不滿,覺 得巴菲特的行為無異於縱容孩子。巴菲特告 訴妻子,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父母從 旁關心、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就可以了。 巴菲特提醒兒子,辦農業並不簡單,要分析 土壤的性質,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和機械、農 藥,等等。在Howard開辦了農場之後,巴

菲特偷偷去農場看到兒子在汗流浹背地在 工作,於是真正放了心。 巴菲特的小兒子Peter酷愛音樂,有自己 的音樂工作室, 帶領他的樂隊在美國各地 演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音樂工作室 成立的初期,Peter需要資金,曾經向父親 求助,但是沒想到遭到父親的婉言拒絕。盡 管巴菲特資產過億,但是他告訴兒子,要想 借款,跟銀行打交道是唯一的途徑。巴菲特 的理由很明確:「錢會使我們單純的父子關 係變得複雜」Peter也是個有悟性的孩子, 他找到一家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銀行,得 到了需要的貸款。結果是,Peter一直感激 這家銀行,他也因此建立了從不拖欠償還 貸款的信譽。事後,有人問Peter是否因此 憎恨父親,Peter卻說:「我學到的遠比從 父親那裡接受無息貸款多得多。」Peter還 說,「我父親的一個信條就是:一個人最 大的成功就是通過個人努力的成功。我慶 幸父親對我的生活沒有過多干預,我完全 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因此我發揮自己的優 勢,走了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道路。」讀 到這個故事,我不由得聯想到在現在社會 上有多少父母粗暴地干預子女的升學、就 業、婚戀,而且多少親子、手足因為金錢 的爭端反目成仇!我們如今作父母的和作 子女的,是多麼需要巴菲特和Peter那樣的 悟性和精神啊! 書裡的另外一個故事,突顯了巴菲特

【第179期‧佛光法苑‧35】


對子女特別溫柔的一面。Susie是巴菲特的 獨生女,她成為家庭主婦後,身體有點發 福,巴菲特認為超過標準的體重是一個人 的累贅,所以他想用一個有吸引力的方法 幫助女兒減肥。巴菲特告訴女兒,如果她 能成功減體重,她可以得到一個月內免費 購物的機會,父親全部買單,而且購物沒 有上限。但是如果她的減肥反彈,那麼她 必須把消費的全部金額如數還給父親。結 果,Susie減重非常成功,剛開始的時候, 她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還是小心翼翼的,因 為她怕父親反悔,不給她報銷。但是,當 她發現父親是真的要為她買單的時候,她 正式進入了自己的瘋狂購物月,在一個月 內總共花掉了4.7萬美元!巴菲特如約付了 賬單,不過心裡還是不舒服,所以跟自己的 朋友們吐露心中的不滿。他的男朋友們都說 一個月花掉四萬多美元有點過火,不過女士 們都說,四萬多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言外 之意是Susie完全有可能玩得更瘋狂! 巴菲特對子女的成長、事業、婚姻並不 是放任自由,而是善巧方便地、循循善誘地 教導他們,並且以身作則。以巴菲特和比 爾‧蓋茨的財力,世界上極少有人可以與 他們相比,但是他們都是不修邊幅的人, 從不穿名牌衣服,而且經常買打折商品。 他們認為,非穿名牌衣服不可的一般是素 質不太高,手裡有點錢卻認為自己已經很 富有那種人,其實很膚淺,不值得效仿。 巴菲特本人住的房子、開的車子都是多年不 換的,反對浪費資源和和破壞環境,看到地 上一分錢都要撿起來。他說,「一分錢也是

錢。這是另一個十億美元的開始。」無獨有 偶,比爾•蓋茨對硬幣的態度與巴菲特一摸一 樣,不僅珍惜它們,而且非常討厭那種看不 起硬幣的人。巴菲特的致富觀是要珍惜一點 一滴的積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 幻想一夜致富,而且, 他認為財富除了滿 足自己和家庭的基本需要之外,是應該用 於社會的。 「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是一本打 動我的心的書,我覺得我們的世界非常需要 像巴菲特這樣既擁有物質財富又擁有精神財 富的人。巴菲特對子女的言傳身教,涉及很 多方面,我想把最令我感動的總結為以下五 條。 第一,他教導孩子對他人、甚至小動 物的疾苦不可以冷漠無情。巴菲特曾帶著 Peter參觀了一個流浪漢收容站。兒子看到 收容所裡有無家可歸的小動物和人,感到 很驚訝。巴菲特對兒子說,世界上所有的人 都是一個群體,我們對他們不應該歧視。只 要別人有困難,我們就應該伸出援手,做我 們能做的事,不應該袖手旁觀。只要人人都 攜起手來互相幫助,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得 富裕起來。讀到這裡,我聯想到雖然我們這 個社會有不少具有慈悲心的人,但是勢利、 冷漠有時候也在腐蝕我們這個社會的肌體。 有些所謂「金融精英」,其實是靠損人利己 中飽私囊,還反過來傲慢地譏笑生活有困難 的人懶惰、愚蠢。毋庸諱言,任何社會都會 有好吃懶做、喜歡不勞而穫的人,但是我們 不能因此對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鄙視和棄而不 顧。

【第179期‧佛光法苑‧36】


第二,巴菲特堅信,一個家庭不管怎樣 富有,千萬不能富孩子,他和比爾蓋•茨堅信 「再富不能富孩子。」他告訴他的子女們, 千萬不要溺愛他們的孩子,不要一心為孩 子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因為他們不需要 享受,也沒有資格去享受。孩子們要多吃 苦,因為現在孩子擁有的一切都不是他們自 己的,是父母提供的。孩子們需要學會自己 創造財富。溺愛孩子,會導致孩子自私、偏 激、任性、不合群、好攀比、愛虛榮,所以 今天的金湯匙是明天的金匕首,最終會傷害 孩子。我深感這個理念對當今很多作父母的 人是多麼的重要啊! 第三,巴菲特重視責任感,他告訴女 兒,擇偶要慎重,決不能選擇沒有責任心 的男人。他說,沒有責任心的男人,不配 有女人嫁給他!巴菲特還說,「做人最重 要的品質是正直、勤奮、活力,但是如果 你不具備第一個品質,那麼其餘兩個品質 會毀滅你!」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 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四,要教育孩子知道感恩。曾經有一 則新聞報道,有幾個貧窮的孩子接受了一個 富人的捐助,開始的時候,這些孩子還知道 說一聲「謝謝」,可是時間久了,他們甚至 懶得給捐助他們的人寫一封感謝的信或者打 一個感謝的電話。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 得到和付出是一體的兩面,世界上沒有免 費午餐,沒有別人的付出,自己就不會得 到,而且沒有永遠的付出,也沒有永遠的 得到。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接受 別人的幫助﹔可是在我們有條件的時候,

也應該去幫助別人。這樣,互助的源泉才 不會枯竭。 最後,有一個看似小事一件,實則非常 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和孩子都要注 意培養好的習慣,克服不良的習慣。有心理 學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一天中的行為大約 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其餘95%的行 為都是習慣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 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 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的力量確實不 可小看! 巴菲特雖然不是佛教徒,但他確實是 一位智慧和慈悲都具足的菩薩,而且,他 的福報也很大。二00六年,巴菲特在喪偶 多年之後,要在76歲生日那天舉行一場婚 禮,新娘是陪伴他生活了28年的女友Astrid Menks。外界猜想,這個婚禮一定非常豪華 氣派,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婚禮只有十 五分鐘,而且請的客人非常少。主持婚禮的 是巴菲特心愛的女兒。婚禮後,巴菲特說切 實感受到了孩子們給予他的關愛,並且語重 心長地囑咐Susie說,一定要在今後的歲月 裡經營好家庭內的親情,圈住一份愛,讓 家裡所有的人都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而沒 有那些富豪大院的糾葛和仇恨。 在巴菲特孩子們的心目中,巴菲特不是 股神,而是一位有著豐富經驗和知識的父 親,還是餐桌上的「大活寶」。我在巴菲 特的身上看到了慈悲、智慧、福報都具足 的一個活生生的榜樣。

【第179期‧佛光法苑‧37】


菩 提 人 文 夏 令 營 回 顧 宏意 今年(二0一一)夏季,菩提中心舉辦 了兩個夏令營。第一個夏令營是德州佛教 會每年為美國學生舉行的青少年學佛營, 為期四天,已有十九年歷史。第二個夏令 營是新設計的活動,專門照顧台灣來的學 生,定名為「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為 期一個月。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台灣有三十九位學 生,四位老師,兩位家長於七月七日抵達休 士頓。當日我在玉佛寺接待這些遠來的大 眾,心裡非常歡喜和感動,想不到在眾因緣 的組合下,我們終於可以互相認識和結緣。 這個活動能夠如期開始,能邀請到那麼多學 生報名參加,實在要感謝田素珠和陳賢淑兩 位居士的發心。由於她們的熱心和努力,為 菩提中心創造了新的利生因緣。

【第179期‧佛光法苑‧38】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從人文營進行的過 程中,我覺得能為台灣的年輕學子安排來美 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有的學生想 加強英文,有的學生想了解美國。當然,來 到菩提中心,也一定要學些佛法。聽陳賢淑 居士講,我的佛法課程,在調查表上,學生 打了高分,這也令我非常高興。不過真正令 我高興的是,在夏令營的最後一天,很多學 員要求皈依,臨時安排了一場皈依典禮,共 有三十一人發心皈依三寶。其中除了學員, 還有兩位老師和一些輔導員。有些輔導員是 我們少青組的成員,我想若不是人文營的因 緣,他們可能還不會正式皈依。

協調不好和細部的規劃不全。我想這是因為 經驗不足。

到了最後一星期,台灣慧炬社的執行長 周寶珠居士專程從台灣過來,在中心住了幾 日,觀察人文營的實際情況。我把我看到的 缺失給她說明後,最後臨別前,她還是充滿 信心地說:慧炬社願意與菩提中心合辦夏令 營,明年是否仍在同一時間舉辦?我說,一 個月下來,有些累,也有些擔心,明年是否 續辦?或隔年辦一次,還有待與會中執事大 眾商量。我想從弘法利生的角度看,人文營 是非常值得開發的活動。

當然,若說這次人文營盡善盡美,那 也不是事實。從開營後的第一天開始,我 就一直注意觀察人文營的進行情況。由於 不太放心,我也經常住在中心;同時交待 常住大眾,要全力支援。 這次的人文營,我覺得學生的年齡層差 別太大,使授課老師非常辛苦。其次是上課 時間太密集、太長,令學生們感到完全沒有 個人的自由時間。小孩子很可愛,約兩星期 後,有八位女同學到我面前申述,希望我請 營主任給他們每週放一天假。第三是整體的

【第179期‧佛光法苑‧39】


菩提圓滿 六十數年親緣 父女情深 不捨 一朝撒手塵寰 安息極樂 圓滿

翁定台 我於今年五月返台,在新竹老家陪伴 著家父翁同倫居士走完九十五年人生中最 後的一段旅程。他在臥病期間,我與他每 天一同唱誦唐詩三百首,我們同遊峨眉彌 勒佛聖地,我們共度端午佳節,使我有著 美好的回憶。情難捨、人難留,心中雖有 著萬般的不捨,但願以無限的思念,化為 永恒的祝福。 當家父住在醫院加護病房的五天中,新 竹佛教居士林的林友們來醫院為他唸經回 向,翁家和薛家的摯親好友們也到醫院為 他祈福。最殊勝的因緣是美國玉佛寺見石法 師,在家父往生的前三天到醫院看訪他。家 父是在今年六月二十七曰星期一早上壽終正 寢、安詳捨報。我們將家父蓋上陀羅尼經往 生被,新竹佛教居士林的林友們、慈濟功德 會及諾那精會的師兄師姐到家中,與我們一 起助念十二小時,隨即由見石法師主持莊嚴 的入殮儀式。 家父對生命價值觀看得坦然自在,他認 為緣起緣滅,有生必有死,應作如是觀。他 的遺照在十二年前已放大備用,他告訴我們 他的遺願是要設立更多的濟貧與教育助學 基金,他把一切身後事宜都安排妥當,使 我們能很從容無慮的安排追思告別式。七

月十日家父的追思告別式是由見石法師主 持,見會、見作、見候法師們協助誦經, 莊嚴圓滿。 家父常提起他受教育的過程十分艱難, 家鄉貧窮無小學,十歲才有機會到溫州入中 學。於抗日戰爭期間,曾跋涉千里,抵達昆 明國立雲南大學。在敵機空襲轟炸下,讀了 兩年。為了生活奔波,中途輟學,輾轉到成 都、重慶謀職工作。歷經千辛萬苦,在四川 萬縣上海法學院萬縣分校畢業。因為他受教 育的艱辛,所以特別珍惜任何受教育的機 會。他好學不倦,持之以恆,每天學習英 文、誦唸佛經、唐詩三百首及古文觀止,真 是活到老、學到老。他鼓勵我與妹妹麗台出 國深造,我們於三十年前即在美國獲得化學 博士學位,分別在石油公司與藥廠工作二十 多年。家父也鼓勵我的兩個女兒愛華、向華 努力向學,她們兩人分別由哈佛、史丹佛大 學畢業,目前都是醫師,並在耶魯大學醫學 院任教。追思會結束後,一位家父朋友的小 孩劉先生告訴我們,家父於四十年前曾送他 一台收音機鼓勵他用功讀書,如今他完成了 博士學位,成為劉家第一位博士。家父好學 的精神,不僅在翁家延續下去,也影響了他 朋友的子女。

【第179期‧佛光法苑‧40】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次年家父 由重慶到台灣,服務於聯合國善後救濟總 署。一九四七年出任土地銀行台北總行出 納課長,一九五零年調任新竹分行襄理, 直到一九七三年退休。他敬業樂群、奉公 守法、為人誠正耿直,服務土地銀行共二十 六年,深受同事愛戴。家父律己甚嚴,生活 儉樸,對別人却很寬厚;一生默默行善,捐助 許多貧困之人。他不分宗教信仰,曾在台灣 和美國兩地,捐贈善款給台灣天主教仁愛之 家、慈濟、新竹佛教居士林、福嚴精社以及 其他佛教團體;美國休士頓中華文化學院、 玉佛寺。他於一九八九年設立翁氏愛家鄉育 才基金,二十二年來資助家鄉(浙江泰順, 翁山鄉)學生一仟餘人,深受家鄉父老與晚 輩的敬佩。在這段守喪期間,我接到翁氏愛 家鄉育才基金主辦人,與很多受惠學子由大 陸的來電悼念,感到十分親切。 家父母在六十到八十歲期間,常至美國 探親遊玩,與外孫女們相處甚歡。家父除了 教導外孫女們文化傳承與社區服務的重要 外,他更是以身作則,落實活到老,學到 老的精神,互為老師,互教中英文。家父學 習英文非常努力,在美期間每天到公共圖書 館,看英文報紙與書籍。他與外孫女們有著 深厚的感情。外孫女愛華、向華聽到外公往 生的消息後,馬上放下工作與家庭,由紐約 飛了三十小時到台灣,就是想來看家父的最 後一面,參加追思會並致追悼詞。 我與妹妹曾陪家父母在美國各地遊玩, 家父曾隨家母到她的出生地印尼尋根,也回 中國大陸探望親人。倆老八十歲以後,不再 出門旅遊,我們則常回來台灣陪伴他們。家 父母恩愛六十四載,鶼鰈情深。家父是一九 五零年代,在新竹證善堂聽經聞法為初次學 佛因緣,後來皈依印順導師,禮敬三寶,開 始受戒學習佛法,並廣修戒、定、慧三學。 一九六0年與多位長老共同創立新竹佛教居

士林,曾於一九六九到一九九一年,擔任林 長長達二十二年之久,講經唸佛,引導很多 年輕的朋友進入居士林學習佛法。家父篤信 佛教、相信因果、持齋念佛、布施持戒、淡 泊無欲、忍辱負重、與世無爭。他慈悲喜 捨、廣結善緣、出錢出力、犧牲奉獻,以 信願與智慧合一的精神,守護著新竹佛教 居士林,使它成為清淨的道場。家父對新 竹佛教居士林的貢獻,至今五十多年。新 竹佛教居士林的林友們追思家父學佛六十 年以來的種種菩薩道行,以「遊方法海六 十年」一文追悼家父。 見石法師在家父追思告別式上開示言: 「這是一場法喜充滿的追思會,我們在此看 到翁老菩薩對生死的自在的行誼與一生對佛 法的護持,他是一位真正佛教行者。在這追 思典禮當中,沒有悲傷,沒有眼淚,沒有哭 嚎,只有滿心歡喜的為翁老菩薩送行,默默 的祝福。世間有『成、住、壞、空』四種變 遷,有生即有死,翁老菩薩買了生前契約, 把身後一切都事宜都先安排好,這是一種生 死自在的表彰。」見石法師在封棺說法時, 稱讚家父為「不迷不悟當中坐,一念不生極 樂遊」。並祈家父超生淨土,信滿成佛,乘 願再來,重續此緣,追思告別式在法喜中, 圓滿結束。 親愛的爸爸,您慈悲喜捨,廣結善緣, 多彩多姿的一生充滿著喜悅與歡欣。雖然您 已走了,但只是暫時的離開,盼望有一天, 我們父女情深的緣份,在另一個美好的世界 會一直延續下去。但願心中常留笑容,以感 恩的心,珍惜此刻,花開花落,我們的故事 還要繼續。家父的永住精神將長存在我們的 家人、親朋好友、美國玉佛寺會友們、新竹 佛教居士林的林友們及所有有緣人的心中, 我們將無限的思念,轉為無限的祝福。祝願 家父,超生淨土,菩提圓滿。

【第179期‧佛光法苑‧41】


活 動 預 告 兒童佛學班招生 德州佛教會為了往下紮根培育菩提幼 苗,特別於兩年前開辦兒童英語佛學班的 課程。 兒童佛學班從今年秋季開始,每週日上 午十一時三十分先於觀音殿集合禮佛,十 一時四十分至十二時三十分,於玉佛寺青 年活動中心菩提學苑上課。課程內容包括 講說佛教故事、教導念佛靜坐、美勞才藝 等活動。 兒童佛學班是免費的課程,歡迎五歲至 十歲的小孩一起來上課。

三學齋戒靜修會 淨心修定發慧 德州佛教會將於9月3日(星期六)至5日 (星期一),在菩提中心舉辦三天的齋戒靜修 會。此次靜修法會將恭請宏意法師主持。 三天的齋戒共修期間,鼓勵信眾們受持 八關齋戒,淨化身口意三業。活動並安排有 念佛禪坐共修、禮拜八十八佛及恭請宏意法 師開示。透過戒定慧的修習,可以息滅我們 的貪瞋癡,增長我們的慈悲與智慧,讓我們 的人生更喜悅、更自在。 有意參加者,請盡早向玉佛寺辦公室報 名。(電話:281-498-1616)

佛教入門課程 接引新學 德州佛教會為了照顧新入門的會友信 眾,每年都特別開辦幾次「佛教入門」課 程,讓初學的大眾有個入處。

10月8日(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將於玉佛寺觀音殿,舉辦半天的「佛教入 門」課程,活動內容包括講解佛門行儀及 講授佛教的基本義理,同時也為大家介紹 德州佛教會。 歡迎有意學習的會眾,向玉佛寺辦公室 登記。(電話:281-498-1616)

「禪訓」教學 本會將於10月22日(星期六)上午九時 至下午四時,於玉佛寺觀音殿舉辦一日「禪 坐教學」,恭請宏意法師指導。 宏意法師將於課程中指導學員透過安 身、安心、調息,和保持正念、堅持力、 覺察力來坐得安穩、持久。宏意法師曾開 示靜坐的五種利益為:1. 增加自覺能力。 2. 消除潛意識中不淨種子,升華人格。3. 增強自信心與承擔力。4. 獲得法喜輕安, 減少對物質的依賴和執著。5. 達到無我之 境界,斷除貪瞋痴等煩惱。 禪訓教學歡迎對禪坐有興趣的初學者, 或是已有修學基礎禪坐者參加,經過一日密 集行禪與坐禪的交互修習後,相信定能逐漸 安定身心。 若有任何詢問,或是欲報名者,請與玉 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281-498-1616

繼如法師將率領講師於英語佛學班 講授三十七道品 美中佛教會住持繼如法師應德州佛教會 邀請,將帶領兩位講師,於十月廿九日報星 期六)、三十日(星期日)兩天,在玉佛寺及菩 提中心為說英語的朋友講授三十七道品。歡 迎會友信眾踴躍參加聽講。

【第179期‧佛光法苑‧42】


活 動 翦 影 佛教書院大航法師開講《勝鬘經》 二0一一年德州佛教書院暑期班課程, 特別邀請台灣福嚴佛學院前院長大航法師前 來授課。法師以《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 廣經》為軸,為學員們介紹「真常唯心系思 想」。

書院從7月11日至22日,週一至週五, 每晚兩小時,共廿小時的課程。深奧難懂 的義理,在大航法師善巧風趣的開示下, 讓近五十位上課的學員,個個意開慧解。 法師生動活潑的譬喻,也常令課堂裡笑聲 不斷。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聆聽法師的開 示,此次上課的語音檔案已經放上德州佛 教會的網站。

此次德州佛教書院的系列課程,得到福 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的鼎力相助,幫忙設 計課程,安排授課的法師。從二00七年的 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原始佛教及部 派佛教思想、初期大乘經典介紹到大乘三 系─ 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的介 紹,在今年書院結束後,一系列的次第課程 圓滿。難得的是許多學員,有始有終,精進 修習了每一門課。

開照法師帶領慈心禪修及開示《不 思經》 來自馬來西 亞寂靜禪林的開 照法師,於7月 30日在玉佛寺 帶領一日的「慈 心禪」。法師在 指導時告訴學員 們,靜坐下來, 身心較安定時, 即在心中祝願「願我沒有敵意,願我沒有瞋 恚,願我沒有痛苦,願我保持快樂」。慈心 禪是先從自己開始祝願,慢慢擴展到有緣的 親友,再到一般的大眾,最後才擴展到與自 己有怨的人。過程中,如果發現不能夠發自 內心的祝願對方時,就趕快退回前一個祝福 的對象。透過持續的修習慈心禪,可以淨化 自己,除了讓自己得到快樂,也可以帶給別 人快樂。當天近三十位參加的學員,個個法 喜充滿。 開照法師7月31日也在玉佛寺大殿開示 《不思經》,法師提醒學佛的大家,修行時 不可躁進,不可眼高手低,應腳踏實地,有 次第性的按部就班修學,如此,心才能得安 穩,信心才能堅定,智慧才能成就。

【第179期‧佛光法苑‧43】


休士頓「愛心組織」慈善活動 7月2日(星期六)上午,德州佛教會會 長淨海法師率領本會慈善組長呂振益等十餘 位義工執事,前往休士頓「愛心組織」於中 華文化服務中心所舉辦的園遊會,參與愛心 組織年度慈善募款義賣活動。 此次義賣會,佛教會典座組備辦了豐富 的食物,共募得善款約一千三百元。休士頓 市長Annise Parker和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 辦事處陳方正處長亦蒞臨會場,並與佛教會 會友合影留念。

7月4日營區安排有一日家長營活動,宏 意法師為家長們開示了佛教緣起的道理。

4日下午結營典禮中,宏意法師感謝大家的 參加,感謝輔導員和義工們無私的付出,感 謝家長們的支持。2011年青少年佛學夏令 營於4日下午3時大合照後,歡喜落幕。

少青組野餐聚會及協助佛寺掛燈

淨海法師及休士頓市長Annise Parker(右四)與 德州佛教會義工合影

除了贊助義賣募款,德州佛教會會友 每年尚捐助愛心組織二千餘元善款。愛心 活動募得的善款,將幫助休士頓William P Hobby小學清寒學生的全年教學用品。

2011年青少年佛學夏令營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7月1日至4日,於美洲菩 提中心舉行2011年青少年佛學夏令營,由 美洲菩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主持指導。今 年夏令營主題訂名為「反觀自省」(Self Reflection)。宏意法師教誨學員於日常生 活中要「常見己過,不見人是非」,時時 廣結善緣,如此才能長養無限心量,得無 量歡喜。

七月十六日,少青組與青少年佛學夏 令營的學員、輔導員及義工們,在Ray Mill Park舉辦野餐。修慧法師在午餐前為大家做 了簡短的開示,期許大眾能時時做到笑臉迎 人,因為真誠的微笑,是維持人際關係的潤 滑劑。 少青組為大家準備了素食餐飲,午餐 後,修慧法師與孩子們一起同樂。最後, 在大家一起撿拾垃圾還原場地後告別。 八月六日早上十時,少青組在佛寺,將 盂蘭盆法會期間,信眾燃點的消災祈福及超 薦往生的燈掛起。當天正值百年難得的酷 暑。孩子們在一百多度的氣溫下,揮汗工 作。由於全體人員的通力合作,在預計的下 午三點鐘準時結束。前少青成員 Michael已 經畢業兩年,但他的媽媽Katy Chen在每次 掛燈時,仍都買波霸冷飲來慰勞大家,令大 家非常感動。

【第179期‧佛光法苑‧44】


德州佛教會菩提人文夏令營 德州佛教會籌劃了近一年的德州菩提人 文夏令營於7月8日下午二時於美洲菩提中心 開營,39位少青學員皆遠來自於台灣,於菩 提中心參學28天時間。 8日的開營典禮中,淨海法師和宏意法 師代表佛教會歡迎大家,鼓勵學員善用這一 個月的時間來提昇自己和增進友誼。經文處 陳方正處長和華樂郡Glen Bekendorf郡長亦 代表中、美雙方歡迎大家,二人皆表示希望 透過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來增進東、西文化 的交流。陳方正處長和Glen Bekendorf郡長 亦分別於19日和26日,邀請所有學員至處 長府邸和郡政府參訪。

史。餐會中,淨海法師和宏意法師皆一致 表示感謝會友大眾多年的發心維護。 目前英語佛學班每週日上午9:00至 11:30於觀音殿舉行禪坐靜修和英語佛法開 示,由宏意法師主持。歡迎大家參加英語佛 學課程,為未來英語弘法工作和佛教本土化 之宏願,貢獻一己之力。

聯邦醫療保險演講座談會

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所有課程皆先以程 度分班後以英語教授,共分為學術課程、團 康活動、參訪活動、生活課程等。德州菩提 人文夏令營於8月1日舉行結營儀式後,學員 於3日返回台灣。

英語佛學班年度聚餐 德州佛教會英語佛學班、兒童英語佛學 班,於7月10日中午假玉佛寺青年活動中心 舉行年度餐聚,共有七十餘人參加。

德州佛教會於7月24日(星期天)下午 一點,於玉佛寺青年活動中心舉辦「聯邦醫 療保險–Medicare and You」演講座談會, 共有一百餘人參加。 演講會由周宏居士主持,周居士於演講 會中詳細解說了聯邦醫療保險的四項計劃、 自付額部份所可能須支付的金額或保費,及 如何在領有聯邦醫療保險後再多購買自付額 部份之保險(Medigap)等。 演講會最後,宏意法師致詞歡迎大家, 同時感謝周宏居士的發心。宏意法師祝福每 一位與會者都身體健康。聯邦醫療保險演講 座談會於是日下午三時圓滿。

英語佛學班於玉佛寺成立已有20年歷

【第179期‧佛光法苑‧45】


DI Y

茶寶排毒沐浴蜜鹽 鈺玲 運用茶葉中的茶多酚成份達到皮膚抗 菌、消炎、抗氧化、嫩白的作用,並配合 排毒按摩手法洗滌讓身體儘速淨化。 製作材料:茶葉3湯匙、鹽1湯匙(細 鹽)、蜂蜜6oz、容器一個(盒子或瓶子必須 有蓋的)。 製作方法 : 1. 茶葉用FOOD PROCESSOR 打碎或用 熱水沖泡均可。 2. 容器先放入鹽,再加入喜愛的精油譬

如(檸檬、洋甘菊、薰衣草、玫瑰、檀香、 菩提花、豆蔻、依蘭)攪和均勻。 3. 加茶葉碎末。 4. 加入蜂蜜6oz. 攪拌。 沐浴時身體先不沾濕,將沐浴蜜盬塗在 身上,輕輕先擦手臂和腿,可將角質去掉, 皮膚會光滑潔白,這樣的摩擦也幫助體內老 舊廢物代謝出來,不需要用肥皂了。 *注意精油的選擇小心過敏,買時先試 ㄧ試。以上建議的精油是很好搭配的,選 擇ㄧ種或三種。

菩提素齋

杏鮑菇扣紹菜

慧度

材料:新鮮杏鮑菇2條,紹菜半顆、冬菇3朵、 蠔油3茶匙、芋頭4兩、紅蘿蔔少許,素烏醋3茶 匙、鹽少許、薑末少許、香菜末少許。 做法: 1.將杏鮑菇洗淨,紹菜(山東白)洗淨,冬菇 浸泡水(備用) 2.將一條杏鮑菇切成薄片,另外一條切絲。 3.將紹菜、紅蘿蔔、芋頭及冬菇2朵切絲。 4.將鍋洗淨放入2碗的油,燒熱至華氏300度左右。將切片的杏鮑菇片和芋頭過油一分 鐘,切絲的杏鮑菇也過油30秒。 5.鍋內留少許的油,放入薑末、冬菇一起爆香後倒入紹菜、紅蘿蔔絲爆炒五分鐘加入 佐料,將炸好的杏鮑菇片排好在碗中,一朵杏鮑菇擺在中間,然後倒入已炒好的紹菜絲蓋 好蒸五分鐘,倒扣在盤中撒上香菜末即可上桌。

【第179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 2011 年 9 月、10 月法會活動

日期

9月3日(週六) *9/3~9/5 9月4日(週日)

9月11日(週日)

9月18日(週日) 9月24日(週六) 9月25日(週日) 10月1日(週六)

三日 10:00a 10:25a 11:00p 1:30p 10:00a 10:2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9:00a

9:30a

10月2日(週日) 10月8日

9:30a

10月16日(週日) 10月23日(週日) 10月29日(週六) 10月30日(週日)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

10:25a 10:50a 12:00p 3:00p 10:20a 10:50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 12:00p

內容

主持人、地址、 主持人、地址、講題 、地址、講題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菩提中心三學齋戒靜修會

宏意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法師

念 佛 會

10:00a 10:25a 11:00p 1:30p 10:0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9:00a

– 12:00p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修道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同類相應的業力觀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有機的人生觀 修慧法師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 10:25a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 10:50a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 12:00p 佛法開示 - 3:00p 晚 課 共 修

宏意法師

– 12:00p -

10:25a 10:50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12:00p

時間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念 佛 會

活動內容

- 11:30a 靜坐/英語佛法 - 3:00p 菩提合唱團練唱 3:00p 經論研討班 - 12:00a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 4:00p 粵語佛學班 - 2:00p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宏意法師:理論與實踐 融通法師

佛教入門

10:00a - 10:45a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11:00a - 12:00p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9:00a 12:30p 1:30p 9:30a 2:00p 10:30a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

融通法師

10:00a - 10:45a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11:00a - 12:00p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10:00a 10:25a 11:00p 1:30p

10月9日(週日)

時間 9:30a – 12:00p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無明內外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我是什麼樣子 慧度師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學佛的地圖 修慧法師

主持人/ 主持人 / 地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47


- 下 期 專 題 -

善護口業 「靜 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語言本來是溝通情感、傳遞信息的工具。透過 正面的說話的藝術,有效的溝通,可以消除對 立,廣結善緣。但如果常常高談闊論,言不及 義,東家長西家短的搬弄是非、傳播流言,則 語言就變成造業的工具。 如何善用語言,守護口業,讓舌燦蓮花,口 吐妙香?歡迎您分享寶貴的意見。 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千字,截稿日期:九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會 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送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6/04/2011 張崇哲 $1,000.00 06/10/2011 薛靜修 $50.00 06/16/2011 回向雙親 $250.00 袁源辰 $200.00 06/24/2011 王俊程 $200.00 回向葉碧雲 $50.00 薛惠民 $100.00 06/30/2011 王家蕙 王鵬凱 $200.00 07/08/2011 何君安 $100.00 王菁玉 $100.00 07/14/2011 蔡彩珠 $50.00 陳鳳英 $50.00 羅美月 $50.00 回向陳永昇 $35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07/22/2011 回向黃台安 $200.00 07/28/2011 李勝雄 $50.00 林富慈 $50.00 Oliver Lou $50.00 Julia Lee Lou $50.00 Gregary Lee $50.00 Deanna Lee $50.00 Phillip Lou $20.00 Carmel Lou $20.00 Colton lee $4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

6/04/2011 吳堯明 $200.00 6/10/2011 回向黃大綱 $100.00 6/16/2011 無名氏 $100.00 甘霖 $10.00 7/08/2011 回向繆蘇碧玉往生淨土 $3,000.00 翁傳彥 $100.00 阮仁傑 $100.00 阮仁和 $100.00 7/14/2011 回向陳永昇 $350.00 章榮彬 $100.00 無名氏 $100.00 7/28/2011 李勝雄 $50.00 林富慈 $50.00 8/06/2011 林財瑟 王雪娟 $10.00 黃亞靜 $50.00 -------------------------------------------------------

合計

$3,440.00

【第179期‧佛光法苑‧48】

合計

$4,420.00


ࡸ ࡸ ൯ સȒ

Օ៿഻В‫ٮ‬ᎦႶᝊ

‫ޒ‬ើࣧ‫ߞ཮ݤ‬౲૧၈ӣӛ

ࡣ ࣗ ᡧ ர ֑ ᣚ ᅸ ᣿

தՐᓉঅ༝ᅈВΟࣥϖ‫י‬ε‫ࡕڂ‬ӄᡏӝቹ ໒ྣ‫ৣݤ‬ᆿӽ௲ᏤཁЈᕝ

ᎫҶγႥѠч࿶Ўೀഋೀߏ‫ߊ۔ܭ‬ௗࡑε౲

ֻཀ‫ࣁৣݤ‬ΓЎᔼӕᏢ௤Οࣥ٩

εૐ‫ৣݤ‬ᆶਜଣӕᏢ

3122ԃCZDহзᔼӕᏢᕝ୸Ӆঅ

ഭ ത ᢱ ถ


፬‫هײ‬೤ၠ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正覺道上本無障 智慧能通頑石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