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0 (2011-11)

Page 1

Dharma Garden Bi-Monthly

本期專題:善護口業


֪! ᗁ!

口出妙香 ........................................................................................................................

؏

Ԡ

1 淨海法師

ࡰᄌೢఄ 佛說無常經大意 ........................................................................................................

2 超定法師 亂源─見執與愛染 ................................................................................................... 6 繼如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六) .............................................................................................. 10 慧璉法師

ಝឞͭ 無形的利器 ................................................................................................................... 16 宏意法師 ̴ཟᣔҽၼ」 口為禍福之門.............................................................................................................. 20 果璟 善護口業 ........................................................................................................................ 22 慈忍 妙音鳥 ............................................................................................................................. 24 楊祖愛

‫݌‬኶ᢆࢡ 分老婆餅 ........................................................................................................................ 14 宏意法師 ࡰਾԚᖬ 簡•芳達新書《黃金年華》讀後感 ............................................................... 27 李瑋 三學齋戒靜修會心得 ............................................................................ 拉薩見聞(上) ........................................................................................................ ࿄႕ࡖ૕ࢃ೦֔......................................................................................................... 三皈五戒的迴響 ........................................................................................................ 禪修基本要領.............................................................................................................. 靜修之感言 ...................................................................................................................

30 32 34 36 38 41

王善蘊 宏意法師 徐小玲 和亞 張貴人 修道師

ၱ኶ᠶ 活動預告 ........................................................................................................................ 43 活動翦影 ........................................................................................................................ 45 十一、十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Publisher: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編輯者: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封底攝影:翁定台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80, November 2011.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口出妙香 佛經中有一則故事,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Aśoka,公元前268-232在位)統一印度後,虔 誠皈依奉行佛法,以佛教為國教,並努力將佛教推向世界各地。後來他見到一位精通經、 律、論的年輕比丘,善於說法,口中散發出一陣陣沁心的清香。經過詢問後,得悉這位年 輕比丘由於過去久遠以來說法時,都稱歎諸佛的功德,所以會「口出妙香」。 我們人人都有一張口,它是吃東西和說話的器官,功用非常的大和重要。可是我們 如不善於利用,也會造成很多的不幸。成語常說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怎 能不謹慎呢?在生活中謹守自己的口,善護口業,不說虛妄語、不說挑撥離間是非語、 不說粗惡語、不說綺麗不正的言語,不毀謗人,不損害人,不造口業,是修口德,能遠 離一切口患。 佛陀建立僧團,是依六和敬而住,其中有「口和無諍」一則,是教誡弟子要做到語業 清淨,說話柔和有禮,不生爭吵。諍是有情產生煩惱的原因;無諍是最好的和平。《法 華經‧安樂行品》中有〈口安樂行〉(為四安樂行之一),即不說人之過、不輕慢人、不毀 謗、不生怨嫌等,能如此修攝其心,一定會獲得安樂。南傳上座部一本古老的《經集》中 說:「說善語;說合法語,不說非法之語;說可愛語,不說不可愛語;說真實語,不說虛 妄語。」一個人說善語,所言甘美,定會聲名遠揚,薰聞諸天人間。 這一期的《佛光法苑》專題是「善護口業」,多位作者都有佳作,是對大家的一份「 口業供養」,也祝願大家都「口出蓮花生妙香」!


佛說無常經大意 —講於德州玉佛寺 超定 一、解脫道的正觀

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諸行無常係三法印之一,與無我、空性 (涅槃)互相貫通。如阿含聖典,佛告諸比 丘:「當觀色(五陰)無常,無常即苦,苦 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為 正觀。」依解脫道的次第而言:「無常想修 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 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 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 得涅槃。」 佛弟子正觀五陰無常,肯定世間是苦, 眾生無我;無我智生,即趣向究竟解脫道。 首先,修無常觀,經長期深觀,對世間起厭 離心,修解脫行,終於斷欲,達到寂滅的聖 域。如經所說:「過去、未來五陰無常, 苦、空、非我,況現在五陰。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五陰,不欣未來五陰,於現在五 陰厭、離欲、正向滅盡。」 佛法特質在於緣起性空,或云緣起無 我。然而緣起義甚深,緣起空寂性,義倍 復甚深。如此甚深妙義,我人應從何處切 入?依前引證佛說:正觀五陰無常。三法 印,不妨看做修證的道次。諸行無常、諸法 無我,也即是常空、我空之意;至於涅槃寂 靜,即是空於貪瞋痴。如經解說:「一切諸

二、讚歎三寶功德 本經又名《三啟經》,內容分三大段: 初讚揚三寶,次正說經文,最後回向發願。 茲依經文略述大意如次: 1、禮讚佛寶:讚三寶偈頌共四首,最 後一頌結讚。初四句讚佛大悲,普濟有情, 從生死流轉,達到涅槃安隱處。其次四句列 出六度行,圓滿自利利他功德,頌文「大 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 即布施、淨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六 波羅密。「故號調御天人師」,即如來十號 中,舉調御丈夫與天人師為代表。 2、禮讚法寶:「妙法藏」的內容,這 裡用三乘所共行的三十七道品,依此而修, 即趣入四聖諦的現觀,到達無為的涅槃彼 岸。佛說妙法,如雲普覆、如雨滋潤,令 群生除煩惱棄百病(了脫生死)。佛陀說 法度生,或以折伏門,使調柔隨順,或以 攝受門,隨因緣而引導,絕不以強力說教 方式。 3、禮讚僧寶:「真聖眾」,包括四果 四向的賢聖僧。此諸上人能離塵欲污染,運 用其堅銳無比的金剛寶劍,摧破邪見高山,

【第180期‧佛光法苑‧ 】


也即斷愛見諸惑,將無始以來纏縛的無明與 貪愛斷盡無餘。頌文所讚的僧寶,始自初轉 法輪的五比丘,乃至佛陀入涅槃前,所有一 切隨佛出家,奉行正法,弘揚聖教的僧伽。 他們來此世間,數十寒暑,化緣已畢,功德 圓滿,證入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 4、結讚三寶:佛法僧三寶,出現人 間,以契理契機的因緣法,普濟沉溺生死 苦海的愚迷凡夫,令他們出離三界,到達 菩提彼岸。

三、略述無常以勸修 1、有情世間的生老病死苦,無有一人 能倖免者。(一頌) 2、器世間的高山歸壞散,大海也枯 竭。大地、日月等,無一不被無常吞滅。 (二頌) 3、上自有頂天,以及人間轉輪王,享 受人天福樂,一旦福盡壽終,還是漂流死海 中,隨著業緣受眾苦。有情的生死流轉,如 蠶作繭,自作自受。(三頌) 4、舉聖人以例凡夫:諸佛世尊、二乘 聖人,修行證果,尚不免無常,何況凡夫業 報身?(一頌) 5、六親眷屬面臨訣別苦,徒歎奈何! 唯一解救之道:聽聞正法,成就聖道,解脫 生死苦,趣向涅槃門。當知佛法如甘露,能 除熱惱得清涼;務必一心諦聽,保證能滅盡 一切煩惱。(三頌)

四、佛說無常經 本經正文簡短,從如是我聞至信受奉 行,只有二九五字。重點是:「有三種法, 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 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這

幾句法語,在一七二字的長行中,重覆說了 三遍。 先總標,其次宣示:若世間無此三者, 如來不出現世間,為諸眾生宣說他所修證的 真理,以及解決老病死之道。最後結說,是 故應知世間有此「老病死」,不可愛的三大 事,如來才出現人間,「為諸眾生說所證法 及調伏事。」 根據唐譯經大師義淨三藏所著《南海寄 歸內法傳》記載:此《三啟經》,乃是尊者 馬鳴所集置。意思是:經前讚歎三寶,次述 世間無常以勸修,以及佛說正文後,再說無 常相,詳明臨命終時的恐怖。結頌:「唯有 佛菩提,是真歸依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 應思。」最後,付囑天龍八部眾,前來參 加法會的護法神,「擁護佛法使長存」。 同時,奉行世尊教誨,晝夜六時依法住之 餘,勿忘常以慈心護世護人:「願諸世界 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障並消 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 住處常安樂。」末後二偈頌,世界常安隱, 福智益群生等四句,頗似一般回向偈。佛弟 子祈求:世界和平,天災永息,人民安樂, 福慧無量。罪業消除,同歸圓寂,這才是究 竟常樂。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解脫, 永別生死海,證入無餘涅槃(圓寂)。一部 經典,一篇文章,一場法會,至此已劃下圓 滿句點。還要說什麼?再來四句偈:戒香塗 體,定服資身,妙華莊嚴,住處安樂。經 云: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 知見。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 永盡,是謂涅槃解脫;自知不受後有,名為 解脫知見。這裡用的四句結偈,頗有人間淨 土的意味;當人間淨土實現之時,人人以如 來聖戒之香以莊嚴其身;日常生活,法喜無

【第180期‧佛光法苑‧ 】


量,禪悅為食,如天女處維摩室宣稱:「以 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 五欲樂也。」自然界,鳥語花香,如極樂世 界,正報清淨而外,感得依報,莊嚴無比, 「菩提妙華遍莊嚴」,如前讚歎法寶:「三 四二五理圓明,七八能開四諦門」,三十七 菩提分,微妙華香遍十方,百花盛開,美不 勝收。最後一句:「隨所住處常安樂」。古 德云:「返照迴光,何處不樂邦」。諸佛淨 土,身心清淨,人人過著正覺的生活;人間 天上享受福樂,業報使然;悲願所感者,如 地藏大士願住地獄,也同樣地常安樂呀!

五、無常經的出處 如上所述,佛教界流通本係唐義淨大師 所譯,經文分三部份,集成者是馬鳴菩薩。 查佛說經文,顯然與通行大乘經不同。禮讚 三尊的偈頌,也與大乘經論略異,尤其是法 寶內涵,係指三乘共法的三十七道品,四聖 諦法門。歸依僧的對象,不包菩薩眾,而以 釋尊一代時教,始從鹿苑至雙林的八輩上人 (八賢聖);稱他們所證的涅槃為「灰身滅 智」。不過,經末付囑對象,不是續佛慧命 的住持僧寶,而為「天阿蘇羅藥叉等」,換 言之,交待天龍八部神眾,發心護法護人, 令佛法長存,世間安隱,群生離苦,這卻也 是大乘經的通例。

近查閱阿含聖典,在《雜阿含經八部誦 剎利相應‧第1240經》,拜讀再三,確定 是馬鳴菩薩編集《三啟經》的出處無疑。 恭錄全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 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 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 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 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者, 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 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 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 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 者。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 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佛告波 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 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 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 以上一段經文,比對流通本,「薄伽 梵」,也即「佛」之尊稱。說法地點「在 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佛住舍 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譯名不同,所在一 致。阿含經的內容是波斯匿王如理思惟, 警覺無常,故來詣佛所,以其所念之法,求 佛印可。佛陀讚言:如是!如是!如汝所念

【第180期‧佛光法苑‧ 】


與所說。流通本即直接說:「爾時佛告諸苾 芻!」並未道出波斯匿王的這段典故。原經 意是大王所思及所說,然既經佛陀印證,與 正法相應,真實不虛,是則不異佛說。事實 上,阿含聖典所載,解脫道的正觀與正行, 無非是無常、苦、空,無我。即使聖弟子兩 人的對話,或者比丘為其他徒眾演說,也都 編入佛陀的教授與教誡裡。當世尊印可波斯 匿王之後,世尊復說偈言:「王所乘寶車, 終歸有朽壞,此身亦復然,遷移會歸老,唯 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稟斯正法者,永到 安隱處,但凡鄙衰老,醜弊惡形類,衰老來 踐踏,迷魅愚夫心。若人壽百歲,常慮死隨 至,老病競追逐,伺便輒加害。」這四頌 文,流通本是:「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 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者 應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 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歲,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 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二者譯 筆略異,所詮法義,實則無別。 再檢閱《別譯雜阿含第六七經》云:「 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 者可憎,二者不可愛,三者不可追念。」所 指的也是老、病、死三法。但解說三法,「 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 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佛告大 王:「如是如是,此三種法,實如王言。佛 言大王,世間若無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說 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為眾說法。」此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三譯異文同義。

六、結說 以上無常經,依文解義,大意如是,一 般講經法師,大概需要五講、七講,或更長 時間。原在週日共修開講僅限五十分鐘,今 以刊登「佛光法苑」的因緣,補述經義,

增加不少資料。茲再略提經文,「如來出 現於世,為諸眾生所證法及調伏事」,確 指何義?如來所證與所說,要而言之,即 緣起正法。緣起法的三態:無常、無我、 無生。學人以證無生為理想;解脫憂悲惱 苦,契入涅槃寂靜,乃佛法共義。眾生顛 倒,無常計常,無我計我,是故老病死循環 不息;處此迷宮,求出無門。大悲世尊,作 為三界導師,開導眾生,出離苦海,趣向正 覺的目標。經文:為諸眾生說「調伏事」, 即轉迷成悟,棄惑證真,了脫生死,究竟涅 槃的法門。 中國佛教流行為亡靈超薦佛事,虔誦諸 大乘經,敬禮百部懺,重視形式,講究排 場,強調誦經禮懺功德殊勝行。今讀唐義 淨大師所譯《佛說無常經》,據云西域佛 教,大眾共修,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依律 制,出家比丘不應作吟詠聲,誦諸經法。 然有二事例外,一是讚大師德(佛陀), 二是誦《三啟經》。這是根本說一切有部 毘奈耶雜事所載。前賢提倡「唱誦利人天」 的音聲佛事,應是依毘奈耶雜事典故而來。 相傳:比丘僧作吟諷聲、讚誦三啟,其音清 亮,上徹梵天,無數眾生聞其音者,悉皆種 植解脫善根,甚至畜生之類,聞其妙聲,無 不攝耳恭聽。另外,佛弟子為往生者助念, 應誦三啟無常經。本經「附送亡儀」一文, 開示臨終助念法,鄭重其事,儀規嚴明,場 面莊嚴,真像慈悲道場大法會。說法師昇 座,病人正念,參加親友,如法如律,的 確是「冥陽兩利」,契合於「法饒益,義饒 益,梵行饒益」的正法原理。古德云:「無 常迅速,生死事大」,如此大事,豈能以一 佛號、一咒語而成辦?有志於此者,請參考 『送亡儀』。畢竟發心「度亡靈出愛河」, 功德無量也!(大正藏第十七卷801經P.746中~ P.747上「臨終方訣」)

【第180期‧佛光法苑‧ 】


亂源─見執與愛染 「處富貴覺驚欲貪,堅持淨行為世範;娑婆倒逸化愚痴,唱演正法度人天。」

(仁俊長老頌已故歐蜀華居士)

繼如 對於仁俊長老偈,我的理解是:這兩 句偈頌描述了一個有經濟實力、有文化學 養的人,覺悟、從欲貪心行的過患中驚醒 起來,堅持淨化自己作為社會的典範;更 深一層的遠見乃是為了悲憫世間錯亂、迷 失、顛倒的頑固、執著,他不眷戀自己的 幸福,勇往直前地加入勸化、教導眾生迷 途知返的行動。 「世界週刊」評論:美國是世界唯一超 前,軍事獨霸全球,政治主張民主自由,自 由市場經濟多元化和具有獨特創造力的國 家。但布希主政六年,外交政策、中東問 題、南美關係等,使美國多方樹敵,國威不 升反降。相反之,當前中國的崛起,政治走 向以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為基調; 外交上,不斷突顯了其國威,主要靠實踐平 等互惠、尊重主權國政治體系之下,發展經 濟的互動、雙贏關係,同時也展開其身為第 三世界經濟發展中之大國扶貧、救災義務行 動,增進友邦的信任。中國在北京二00六 年底非洲論壇,捐出五十億美元支援非洲諸 友邦們充實國家基建,迎來經濟較落後的非 洲兄弟國的一片叫好。中國外交上,這種不 預設條件的捐獻,就真使美歐等西方文化界 發為深省了。歷經數千年的優秀中國人才, 最重視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察。中國文化 裡有句話:英雄造時勢,一介草莽,披荊斬 棘,平地起高樓;時勢造英雄時期是形式以 成,八方風雨會中洲,位立名揚。所謂:風

雲時代,必有「得天獨厚」的硬條件,更不 可缺那得人心的「龍天推出」,中國走上世 界舞台的強勁已經勢不可擋了。 由是,世間之榮枯,國土之興衰,依然 在無常變異中,就像山河大地的榮枯乃至沙 海、綠洲的更替。人類隨世間而住、而動, 造就了世間現象的此消彼長,繁榮的追求、 天堂的理想,淨土的仰望,使一切人類參與 者創造了人間的行動,展現了一幕幕的世間 生態現象。於是人世間舞台上的演出還在, 是非成敗也未有定論。江山代代出人才,誰 主沈浮?乃今朝看我是! 二00六年九月份,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 卸任的告別演說中,呼籲世界領袖消除蔑視 人權的現象,化解宗教的隔閡、殘暴的戰爭 和不公平的經濟。以巴領土舊爭、北韓伊朗 的核子談判、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亂有待協 助,恐怖主義增加了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間互 相衝突的危險。反恐被拿來做為限制或廢除 人權的說詞,「全球化」驅使貧富差距加 大。國際世界兩極化的危機仍層出不窮, 有待努力。安南秘書長的警告,不正說明了 國際的局勢嚴峻,亟需大格局思惟、大氣魄 行動的人才參與主導世局嗎?就過去的文明 史,許多反貪腐、反暴政、反宗教的顛覆運 動可歌可泣的,都是先覺者不為人後的行動 促成的。未來國家、社會的秩序、自由、繁 榮、和樂,依然是個人嚮往、追求的目標。

【第180期‧佛光法苑‧ 】


人類的進步為何跨不出這歷史的宿命呢?佛 家說世間輪迴,應該是有所洞見的。 佛法自印度以來,三千年行事理(釋迦 牟尼佛為公元前五百年的歷史人物),跨越 亞洲到世界,為世間指出人類的去處,為自 己打造成為佛教這個國際品牌,並以僧伽團 體組織來強力運作這個國際性的商標,期使 它與世間同在,與萬物同根。佛教是西方神 學與回教之外,東方亞洲的最大宗教信仰。 覺悟者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價值在於引導人類 成賢達聖,而現實利益則於即刻、當前,放 下惡念、惡行,使人們自己獲得身心煩惱苦 的止息,或徹底地消滅人心的浮動和顛倒是 非的迷妄,以無欲貪、無怨瞋、無害意的思 想,積極地創造利樂和諧的世間。因此,佛 教的命脈,信仰佛教的人類之多寡和人們能 否得到佛教所給予的利益,直接成為其興衰 榮辱所在。大致上,佛教在現實世間的前途 要靠兩大助緣,使這一品牌的行銷行情繼續 為人們所看好,其價值持續經得起考驗,其 所指的事理乃為人所關注。第一助緣是佛教 的外護群體:在家信徒;其二為出家僧伽, 佛教的專業工作者。 過去佛教僧俗二弟子間的不合與衰相, 最常見的現象是抬高自己、壓低別人的心 態,更有不自覺地做些不合自己身份的行 為。故說:「六和不通在家」,出家首要 對男女、眷屬、資財的淡薄。在淡薄的生 活中,把此中引起的困擾降至最低,以獲 得社會的認同。住持佛法主要為出家弟子 之職責,千萬要謹慎地信奉三寶,為人師 範之表率。 現代社會的國際空間,廣大距離難以掌 控,前輩們在接引出家眾時更應重質勝於 量,為僧格的提昇多盡心意;在家弟子在崇 敬、護持三寶之餘,能力所及,也可為佛教 走入社會利樂眾生起先鋒、帶頭作用。無論

在家或出家,身為佛弟子,奉行規範身心, 或進而達到身心解脫自在的德用,最能展示 其報諸佛恩與報眾生恩的信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菩 提,猶如覓兔角。」佛教的信仰者,不否定 世間進步、和平、安穩、快樂等的追求,但 點出以有情為本和生命之苦多樂少的癥結所 在,更肯定地說明眾生的苦樂榮衰是人類直 接主導的,人心所向,責任重大啊! 世間人心的大意基本上就是在五欲上求 進步。日子好過些,風光體面,八面威風, 得意時意氣風發;失意時垂頭喪氣。整個的 一期生命跳不出追求財氣、名氣、神氣;享 受冷氣、暖氣、兒女之氣;做人小器、豪 氣、霸氣、陰陽怪氣;隨之而來的就是怨 氣、悔氣、煩惱之氣。生命走到盡頭了, 缺少氧氣、靈氣和正氣。生命終了的不灑 脫,主要原因是觸境繫心,逐物流轉,身 心不得自在。 佛法概括世間的真相有:器世間─苦 苦、行苦、壞苦(成、住、壞、空)自然 律。有情世間─生、老、病、死─生理上的 苦。人間社會關係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 得─情感上的苦。身心世界之五陰熾盛─意 志上的苦。總集了以上成為眾生三毒煩惱, 惑、業、苦的輪迴。無論是器世間還是有情 世間,都是業、緣所決定的人生。 世間為了解救自然律的成住壞空,而發 展科學、經濟等;對於生老病死而有生物、 醫學的發達;針對社會問題的愛別離、怨憎 會、求不得而以政治、法律來引導和治理。 我們的一切學術和教育,都是為著有情生 命,特別是人類的離苦得樂而開展的。佛 法看世間,就其道德取向而言,針對人們 身心活動的根本癥結作了說明,例如《中 阿含經》的《苦陰經》說:隨其技術以自

【第180期‧佛光法苑‧ 】


存活,或作田業,……或奉事王。……作 如是業求圖錢財,……若不得錢財者,便 生憂苦愁慼懊惱。……若得錢財者,彼便 愛惜守護密藏。……亡失,彼便生憂苦愁慼 懊惱。……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 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輾轉共諍。…… 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 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 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 扠石擲,或以杖打刀砍」人們努力於解決所 面臨憂苦的奮鬥無可厚非,但所引起的爭鬥 與爭奪也是那樣的慘烈。 有一次,一位長老比丘路過拘晱彌時, 外道沙門見其威儀端嚴,故問他師事何人, 所學以何為本。長老曰:「師從瞿曇佛陀, 世尊說斷貪欲,並以此為他教誡教授之。」 意思是說:自身修行斷除引起煩惱痛苦的貪 欲行為,並以此教育周圍的有緣者乃至後 代,警惕人間貪欲所自害之罪苦。在一般 認為正常貪名求利上,正等正覺佛陀戒絕 比丘在修行的路途上賣弄神異、向白衣說「 過人法」,炫惑者為大妄語,定以最嚴厲責 罰,違者一概驅除僧團。佛教的出家弟子該 堅守澹泊名利,是些不捉權弄勢的信仰者。 此是高瞻遠矚地保護僧團與社會的措施。主 要還是杜絕比丘們染著世間不得解脫之故。 明白地說,人心之禍害,以貪為三不善根之 首,意義深長啊!佛法解脫世間的修行大可 分為二個方面來說:其一遠離一切偏見,其 二遠離一切愛染。例如:見─斷見、常見、 身見、戒禁取見、種種惡見;愛─自體愛、 境界愛、後有愛、三界愛染。破除見執而契 合理智,去掉愛染而行為清淨是佛教修行的 二大核心要求。 出世法就是基於解脫欲界乃至三界煩惱 的方法,「喜貪盡」「欲貪斷」(《雜阿含 經》卷一,[大正藏]第二冊,頁一上),這

是《阿含經》中五蘊之無常如實知見所要達 到的目的。「大師(佛陀)唯說調伏欲貪, 以此教教」「大師唯說於色陰,於受、想、 行、識陰亦如是說法。」(《雜阿含經》卷 五,[大正藏]第二冊,頁三三下)調伏五 欲、五蓋是佛法禪觀的首要。世間諸行, 每每陷於欲貪,日益增長渴愛,為愛結所 纏,身陷八苦中不得解脫。其他的身心惡 行,例如:慳吝、嫉妒、怨恨、痴迷等,如 影隨形,紛紛而至。這種身、口、意三業負 面的影響力,使到心緒不寧、精神煩亂,甚 至心力交瘁,佛教以為對於惡業煩垢,唯有 身心懺悔與三學、四無量心等的修行法,始 能淨化。修行調伏身心最直接有力的方法不 外乎戒、定、慧,三增上學。 佛教以「三法印」、「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信仰。無常性 的現象界,變易不居,說明了非固定性世 象;基於無常性,否定獨存性的固定事物 而知我和我所有的絕對性不可得,因而放 下我之執見和我所愛的;離執的清淨徹底乃 謂之涅槃。又以緣起法觀察世間萬象之生滅 因果,印證於「四聖諦」的苦集煩惱和道滅 清淨。佛教的修道是依緣起法的正見而自律 行善最為高明,因為這始於正確而自覺之意 欲,決定了「法」的合理性。 佛教所謂的見道、修道與證道。見道主 要是肯定了世間無常、諸法無我為人生的真 理。悟道就是有把握和有能力並願意實現無 我;否定個我,捨斷我執。而無我的正思惟 必定是不起貪欲心、殺害心、世俗心;出家 者更具柔和心、慈悲心,遠離污穢之清淨心 見稱。見諦者在法饒益、義饒益下,其智化 了的性格,具足了世界性、普遍性、合理 性、倫理性的完善之道的深刻認可,故於 八聖道果的修持下,身口意三業行為的寬 容性、開放性與和平性,比較之那個沒有

【第180期‧佛光法苑‧ 】


高尚理想、無自覺狀態的現實身心,真是 不可同日而語。 修道與證道的方法是三無漏學的增上 戒、增上定和增上慧。戒律是在家、出家 佛弟子的基礎。它是佛教的倫理學,有在 家應奉行的道德項目,如:五戒、十善、 八關齋戒等。出家眾的戒律包含別解脫戒 律的行儀與僧團的組織、生活規範。 戒律為佛教的道德條文,既是民主、法 制,也是自覺與他律並重的公約,有著普遍 人性文明的合理性。禪定為成就身正心正; 身止息與心止息而設。禪定直對生命體發揮 了二個作用:(一):由念頭、思惟、觀 照,以達到「正定」為目標。(二):呼 吸、身體的調伏、穩健、喜悅、安樂,使 身心在專注的統一中得到平衡的覺受。智 慧的利益以戒律、禪定為基礎,可以避免 身心未調御狀態時,常升起煩惱,成為生命 體現世或未來世的麻煩製造者。另一方面, 依於所修的持戒、禪定漸漸得力而得調御了 的身心,發展出有勘破諸煩惱的智能,使職 業、道業,乃至無漏業的趨向成為可能。佛 法修學者的目的,經三學之次第,在動機純 正的情況下,有志願差別地(增上心、出離 心、菩提心)在現世或當來成就現法樂、後 世樂、究竟樂。 本人長期修學佛法,敬奉三寶,隨緣 度眾多年。有感於世間危脆,眾生憂苦。 為此而反觀自照,但求自心承受外在影響 的能力之提高,故對經論所指的修行、悟 道及證果很留心,怎樣的心性,才是最佳 的心靈狀況,乃至有覺悟涅槃的可能呢? 印順導師說: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 對我來說,這句話見地深刻! 說個意外發現的法喜,二00六年七月 底本寺僧團全體僧眾的一次旅行中殊勝的

遭遇,使我對佛法有了更深切的信仰。 在僧團旅遊時,我對人修行而能契入真 理的可能性有了深一層的領悟。我們一行十 三人駕駛出租車,踏上長途旅行之路。沿途 未經周密的計畫,不斷在進行商量的時空變 化中前進,行程二千里,在黃石公園來到火 山下的岩孔噴泉群。為了增加遊興,我不時 的開幾句玩笑逗趣,講些感性法語來保持大 家愉快的心情。當看過每隔半小時噴一次的 「老忠實」岩孔噴泉後,在交叉路口,大家 都舉棋不定,因為左右方向都有幾處噴泉 口。我轉向左徑,開玩笑說:「快走!到 下一個噴泉口,只要我一跺腳,就會噴出 水柱來,不必等半小時。」我先到前面的 一處噴泉口時,呼喚大家:「快來!我要 跺腳了。」當我轉過身來正視這個噴泉口 的剎那間,突然巨大的水柱噴射上空,海 拔約六十公尺,持續三分鐘之久。 自然界的爆發力是那麼的強大,又是那 麼的壯觀,因緣際會的殊勝不可思議,真是 可遇不可求!噴出的泉水落下後,我走近指 示牌看說明,始知:這個噴泉口需要十個小 時以上或五天左右才能不定時地噴發一次, 這是多麼難遭遇的因緣,真是可遇不可求 啊!我非常的驚訝和震撼,腦裡產生一陣 喜悅,聯想到我修行的佛道正如人生往前 走,那是不定性,曲折、崎嶇的路,時而前 行、時而停歇、時而回退,但仍然向目標邁 進;趣入涅槃的深悟,就如同這二千里路的 空間行程,和分秒不差的時間趕到當下目的 地,身前直見泉湧的機準,如同古人句下「 棒喝」或「面佛開示」的當下契入真理,身 心即刻解脫、煩惱盡除。那樣頓然契入真理 是非常可能的。 (轉載自繼如法師著作《尋思集》)

【第180期‧佛光法苑‧ 】


中 國 佛 教 史 話 (六)

釋慧璉

廬山慧遠(334-416或 417) 東晉之初,竺道潛與支遁活躍於江南的 佛教界,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他們過 世後,北方的慧遠來到南方的廬山(在江西 九江),他的學問風格,拔群出類,時人望 風景從,因此成為南方佛教的新導師。

青年慧遠 慧遠,俗姓賈,為雁門樓煩(今山西寧 武)人,幼年便珪璋秀發。十三歲時隨舅父 令狐氏遊學於許昌、洛陽一帶,雖年少便已 博綜六經,並且精擅《老子》《莊子》,贏 得宿儒名賢的推許。二十一歲時,本欲南下 豫章(今江西南昌),追隨大儒范宣研讀儒 家典籍,但因中原戰亂,道路阻隔,不得已 放棄夙願。當時道安在慧遠家鄉附近的恆山 建立寺院、領眾修行,慧遠於是前往親近。 初見面,他便對道安大為傾倒,讚嘆道: 「真吾師也!」後來聽聞道安講解《般若

經》,豁然有所領悟,感嘆道:以前所遊 心深好的儒學、老莊等九流書籍,比起佛 理,都像糠秕一樣,不值珍惜。因此與弟 弟慧持,一起在道安座下披剃出家。 慧遠喜好研究佛教義理,以弘揚大法為 己任,經常日以繼夜諷誦經典、深思法義, 同門比丘曇翼常資助他夜晚點燈的費用,這 事令道安甚為嘉許。慧遠因器識淵遠、學該 內外,深得師友的賞識,大家都認為他將 來必成為佛門的龍象。二十四歲便登壇說 法,曾有人以「實相義」相問,無論他怎 麼解釋,對方總不能明白,慧遠只好引用 《莊子》的義理,推衍說明,問難者才恍 然大悟。原本道安反對以中國傳統思想、 概念,比擬配合來理解佛法(此方法稱為 「格義」),但因慧遠善於應用,道安特 許他可以以如此方式解說法義。

南下荊襄 慧遠追隨道安在烽火徧 地 的華北,多次

【第180期‧佛光法苑‧10】


播遷。三十二歲時(365),隨師南下襄 陽,遠離北方的狼煙,進入東晉政府所轄 地區。 之前在新野接受道安建議前往建康(今 江蘇南京)的竺法汰,因病在荊州(今湖北 荊州)靜養,道安派慧遠前去問候。當時鳩 摩羅什尚未入關中,中土僧侶研究「般若性 空」,有種種不同的異說,道恆在荊州提倡 「心無義」(心不執著萬物就是「空」), 風行荊土。法汰認為這是邪說,必須加以 破斥,因此召集名僧,以其上首弟子曇壹 為主,攻難道恆,但道恆逞其口辯,竟不 為所屈。慧遠正好趕上這場盛會,成為法 汰論席上的生力軍,在慧遠數番問難下, 道恆理虧無言,從此再也無人以「心無」 來解釋「空」了。道恆在羅什到長安譯經 後,不遠千里,前去依止,大受羅什及後 秦國君姚興的賞識,而他得以正確理解「 空」義,自不待言。 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前秦將 領苻堅進犯襄陽,道安應梁州刺史朱序之 請,無法離開,便分張徒眾,各往他處佈 教弘法。臨行,道安一一教誨叮嚀,卻不 及慧遠,慧遠長跪請示:「為何您只對我 一個人沒有訓勉,是否我與他人不同,不 堪承教?」道安慈藹地回答他:「像你這 樣的人,還須要我擔憂嗎?」慧遠從此長 辭道安,而次年襄陽城破,道安被苻丕送 往長安,師徒終生不復相見。

長棲廬山 慧遠與弟子數十人,先南下荊州,再轉 往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清幽,足以 息心,便先住在慧永的西林寺。慧永懇請江 州刺史桓伊為慧遠在山之東建立東林寺,清 泉繞階,白雲滿室,森林煙凝,石逕苔合, 極盡山林之美。從此慧遠長住廬山,廬山也

因他成為佛教重地。 慧遠神容嚴肅,舉止端謹,凡見過他的 人,無不敬而畏服。曾有比丘帶著一竹如意 上山,想要供養他,但入山二日二夜,仍不 敢奉上,只好將竹如意留在座席旁,默默離 去。當時有位慧義法師,個性剛直,毫無所 懼,對慧遠的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庸 才,所以才會對師父望風推服,現在不妨看 看我的表現!」他到廬山時,正值慧遠講演 《法華經》,慧義多次想要質疑責難,卻總 心悸流汗,不敢發言,後對慧寶說:「此公 的定力實在令人敬畏佩服。」慧遠之威德懾 人,蓋有如此者! 因慧遠德劭望重,士人、政治人物常 常上山請教,或是致書問好,表示欽慕之 情。

翻譯三藏 當時有關禪法修學的次第,不甚清楚, 加以律藏殘缺,慧遠就命令弟子支法領、法 淨西行求法,取得不少的大乘新經,最重要 的是在于闐獲得《華嚴經》的梵本,後由佛 陀跋陀羅譯出,即《華嚴經》六十卷本。罽 賓禪師佛陀跋陀羅因思想與鳩摩羅什不合, 在長安遭羅什弟子排擠,於是率眾南下廬 山;慧遠異常欣喜,請他譯出《修行道地 禪經》,並教導禪法。 慧遠還禮請僧伽提婆重譯《阿毘曇心 論》及《三法度論》(即道安主持長安譯 場時,由鳩摩羅佛提譯出的《四阿含暮鈔 解》),《三法度論》為犢子部的論書, 主張有「不可說我」,對慧遠思想有深切 的影響。 鳩摩羅什在長安翻譯《十誦律》,是緣 於弗若多羅能誦出其梵本,但才譯了三分之 二,多羅便逝世;及至曇摩流支入關中,慧

【第180期‧佛光法苑‧11】


桓玄對僧團的腐化,極為不滿,下令沙汰不 良僧尼,但叮囑屬下:廬山是有德的慧遠所 居之處,不在搜簡的範圍之內。慧遠就此 事寫了封信給桓玄,談及僧人穢雜日久, 他為此擔憂憤慨,因此贊同桓玄此舉,並 為避免波及無辜而提供意見,桓玄也一一 加以採納。

遠派遣弟子曇邕懇請流支譯出其餘的三分之 一,《十誦律》因此具足無缺,並能流行於 江南。

與鳩摩羅什的交往 後秦弘始三年(401),鳩摩羅什抵達 長安譯經,慧遠致書通好,並請教疑義, 二人間的答問,後人集成《大乘大義章》 三卷,至今仍存。因《三法度論》中「不 可說我」思想已先入為主,慧遠與羅什的 「性空」學說始終有所扞格,這也可說是 《三法度論》造成慧遠思想上的局限。 由於慧遠對鳩摩羅什的推崇,廬山僧 人如道生、慧觀等紛紛遠赴關中,參預羅 什譯場,不僅羅什得到更多的助力,也使 得羅什的關河大乘學隨廬山僧的南返而傳 布於南方。 僧傳本傳稱讚慧遠說:「蔥外妙典,關 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遠之功也。」 (蔥嶺外精妙的佛典、關中的殊勝大乘學 說,所以能集聚於南方,這是慧遠的功勞 啊!)洵為的論!

圖謀篡位的桓玄下令沙門必須禮敬王 者,並行令慧遠,詢問意旨,慧遠回信申明 沙門為塵外之人,不須禮敬王者,並針對此 撰寫〈沙門不敬王者論〉一文。桓玄因尊重 慧遠,也就寢廢此事不議。慧遠面對強權, 展現崢嶸的風骨,作佛門之中流砥柱,千古 以來,為人所稱道不已。

慧遠的念佛法門 中國淨土宗以慧遠為初祖,實則淨土之 所以成宗,在於曇鸞、道綽、善導相繼提倡 稱名念佛,特別與善導在唐代都城長安大弘 此「稱名念佛」法門有關。安帝元興元年( 402),慧遠與劉遺民等人,在精舍的無量 佛(即阿彌陀佛)前,建齋立誓,發願往生 西方;從當時參預者所寫的文章可知,慧遠 的念佛法門實是禪修,與「稱名念佛」大異 其趣。 慧遠卜居廬山三十餘年,雖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但他的一舉一動卻無時不影響著 東晉佛教界。他的高風亮節,德厚流光,與 其師道安先後輝映;他們都是力承時艱、開 創新局的高僧。慧遠弟子知名者有慧觀、僧 濟、法安、曇邕、支法領等。

慧解神悟的竺道生(?-434)

沙門不敬王者 東晉一世,佛教極為隆盛,因此剃染者 亦多,僧團內不免流品漸雜、龍蛇共處,甚 至有關說人情、干預朝政的僧尼出現。權臣

少年道生 竺道生,俗姓魏,鉅鹿(今河北平鄉 縣西南)人,家世仕族,天生穎悟,若有

【第180期‧佛光法苑‧12】


夙慧,童稚時便追隨竺法汰出家。法汰過 世時,道生年歲尚幼,但聰慧好學的他, 對佛法大義,常有遠遠超越年齡的體悟, 所以十五歲一登講座,便令碩學前輩無法 抗衡;他的早慧,由此可見。

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 論〉、〈應有緣論〉,以舊學為基石,而能 從中探索新知。拘泥文字的守舊之徒,對他 非常不滿,紛紛加以無情的攻擊。

青年道生

法顯由印度攜回的六卷本《泥洹經》, 經文提及「一闡提人無佛性」;道生剖析經 義,作出與經文相反的結論──「一闡提人 皆得成佛」。他認為既然經文說「如來常住 不變」,一闡提人也不例外,本有佛性, 終將可以成佛,這是「理所當然、義所必 至」。當時北方所譯的四十卷《大涅 槃經》,尚未流通於南方,道生的「 孤明先發,獨見忤眾」,在建康引起 軒然巨波,眾人以他的見解為邪說, 群情激憤地決定將他擯逐出建康。他 對大眾嚴正宣誓:「若我所說,違反 經義,讓我現在就身罹惡疾;若我所 說,不違實相,願捨壽之時,能坐在 講經的獅子座上。」

年輕的道生,對自己有遠大的要求,因 此二十歲時,便進入廬山,親近慧遠,度過 七年幽棲的歲月。在清寂淡泊中,他致力於 鑽仰群經,厚植根柢。迨羅什入關中,他便 與慧叡、慧嚴同至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

的僧眾都認為,他的「慧解」,若有天助, 稱得上是「神悟」。羅什翻譯三論(《中 論》、《十二門論》、《百論》)前,他 便已離去,因此他並沒有承受龍樹的「中 觀學」,這也是他終生成為真常學者的原 因之一。

得意忘言 離開關中後,他先返回廬山,也去過霍 山(安徽天柱山),最後止於建康的青園 寺。積學日久,他對經論常能作「得意忘 言」的領悟,發表了「善不受報」、「頓 悟成佛」的議論,並著有〈二諦論〉、〈佛

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暮秋九月,草木黃落,西風滿 襟,道生黯然離開建康,南下蘇州 虎丘。十日之中,便有數百人來追隨 他,可見認同他的人也不少。據說道 生深覺無人可共議論,曾對頑石說法,連頑 石都點頭。今日虎丘山上,還留有一顆點頭 石,記念道生為真理而備受折辱的往事。 不久,北本四十卷《大涅槃經》傳到建 康,經文明確提及一闡提人可以成佛,這時 擯逐他的僧眾,才自愧不如。

據獅子座而卒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道生在廬 山精舍,升座說法,法會將結束時,忽見他 手持的麈尾紛然落地,而他已端坐而卒,正 應了他昔日的誓言。

【第180期‧佛光法苑‧13】


見聞覺知

分老婆餅 宏意 某日去醫院探訪一位剛生產的會友。許 瑞慶夫婦帶著兒子樂樂也一起趕到醫院。閒 談間,有人就把剛從台灣帶來的糕點,拿出 來請客。樂樂一看,眼睛一亮,就想先選。 許瑞慶居士教兒子不可先拿,要先供養法 師。父子兩人捧著盒子走到我面前時,我 見樂樂盯著盒裡唯一的老婆餅,還笑著對 我說:這是老婆餅。我見他那麼喜歡老婆 餅,我想就選老婆餅,再分他一半,藉機 與他結緣。我拿起老婆餅,很正式的跟他 說:樂樂!這塊餅給你一半,我一半。他 笑著點頭,以為溝通好了。想不到許瑞慶 居士打開袋子,要將餅分成兩半時,樂樂不 高興,說餅是他的不能分。爸爸要堅持「合 同」,兒子就愈哭愈傷心,怎麼哄都不行。 產婦的小孩不在身邊,沒有哭聲,反倒是三 歲的樂樂幫忙應景,哭個不停。媽媽一看, 有些為難,就帶他出病房轉轉。兒子一走, 許瑞慶就若有所思的跟我說:樂樂的哭聲中 藏有委屈。他猜,兒子聽我講話的時候,只 聽到「給我」,完全沒有聽到「一半」。我 一聽,也若有所悟,原來當爸爸的學問還這 麼深。 樂樂在外面走了幾分鐘,媽媽給他買了 一罐汽水,順便問他:要不要分法師一半。 他點頭同意。媽媽說那你自己去供養法師, 想不到樂樂居然會輕輕地對靜茹說:「歹 勢」(台語:表示難為情,不好意思)。

最後母子終於歡喜歸來,同時也分了一杯 汽水給我,結束了這場有趣、有學問的真 情劇。 當許瑞慶聽說兒子還會講「歹勢」,他 也微笑自得的講,原來兒子很有善根,心 中藏有「大善地法(無貪、無瞋、無痴、 有慚、有愧)」,知道要悔改。想不到, 這位年輕的爸爸,對唯識學還真有記性, 也是孺子可教。 我的感想是,人在凡夫位,煩惱心未斷 時,幾乎人人都有脾氣,都有瞋心,只是 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小孩發了脾氣,隔幾 分鐘,就能調整心情,恢復正常,為什麼 年齡大的所謂「成人」,反而一有瞋心, 就會經年累月的記在心中,不能放下呢? 是不是越懂事就會越煩惱呢?實在值得好 好深思。 《中阿含經》卷二中,有一段經文教 人斷煩惱,方法有七:一、從見斷;二、 從護斷;三、從離斷;四、從用斷;五、 從忍斷;六、從除斷;七、從思惟斷。講 到「從除斷」時,經中說:「比丘!生欲 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 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 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 斷也。」願學佛者共勉之。

【第180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善 護 口 業

增 福 積 善 到 白 頭

廣 植 德 林 護 口 業

是 非 如 風 吹 人 愁

喋 喋 嚷 嚷 嘴 不 休

【第180期‧佛光法苑‧15】


無形的利器 善護口業 宏意

有人說:講話是一種藝術,因為裡面有 很多奧妙和技巧,可以隨意發揮,盡情表 達。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由於經常需要說 話,我的感覺是,講話是件辛苦事,一方 面是話多傷氣、很累;二方面是似乎漸漸失 去了不想說話的自由。每逢聽說要致詞、講 話,我都有些無奈;講完之後,如果有人說 我善於講話,喜歡講話,那是有些不實和冤 枉,幾十年來,我從不認為自己善於言詞, 只是想用心講話而已。上台講話、開示,那 是不得已也,非好講也,借此作一澄清。 其實,語言本身就像一把利刃,它可以 修切東西,利己益人,帶來方便;只是一旦 使用不慎,也會傷己害人,製造憂悲苦惱, 令人不得安樂。《吉祥經》中有句話說:「 言談悅人心」是人生的大吉祥事。能把話說 好,說得令人心開意解,如沐春風,皆大 歡喜,那是一種上乘的智慧。正如佛經中 所記,弟子們聞佛說法之後,都能「皆大 歡喜,信受奉行」,那是已將語言發揮到 最圓滿的境界,實實在在地可以度人、化

人。否則,一個人只是一味的想說話,又 不知如何把話說好,經常講錯話,那是不 吉祥的,因為說話者一直將自己置身於危 厄當中,隨時都會引生麻煩。 如果能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說 話,可能就會開始深思一些講話的技巧。 譬如,說話是為了與人溝通,我們就要想 想如何才能真正地溝通。或者說話是為了 與人廣結善緣,那麼如何講才能與對方結 緣呢?這是從善的方面來思考為什麼要說 話。如果一個人瞋心動了,正在生氣,他 也會想要說話,當此之時,常常是憑著一 股感覺而說,這股感覺是認為自己有理,因 為有理,所以不需再作思惟,所有的話,不 管妥與不妥,就會衝口而出。假如講者是想 與人結怨結仇,那是因緣現成,可以暢所欲 言;相反的,如果我們是想與人取得溝通, 互結善緣,我們講話的方式,就必須好好調 整,重新思惟。卡內基的書中常常提示,如 果我們不用指責的方式,而又能令人改過遷 善,那是最好的溝通技巧。不過,在我的觀

【第180期‧佛光法苑‧16】


察中,我發現一般人覺得自己「生氣有理」 的時候,很少會反省自己的表達技巧。 還有另外一種講話的問題是:「好詰 問」。有的人講話是用質問的口氣,令相 談者感覺不自在,有點像法官在審案子, 只有法官能判決是非,其餘的人做不得主。 記得十多年前,某次我去香港,在菩提學會 掛單,頭一晚抵達後,第二天一早早齋時, 在齋堂遇見一位台灣來的青年法師。我禮貌 地向他問候打招呼,他沒有什麼反應,反而 用一種老氣橫秋的態度,問我從何處來,要 去那裡?我說從美國來,要去緬甸。他說你 看起來不像是在美國長大的,到底你是那裡 來的?我說我住過很多地方,去美國之前, 我住在台灣。「那你是台灣人嗎?」「啊! 法師對不起,這樣說好了,我出生在中國雲 南,兩歲時逃難到緬甸,七歲出家,在緬甸 住了十三年,一九六九年隻身去台灣,一九 七八年才去美國,現在住在德州休士頓玉佛 寺。」沒想到這位陌生的青年法師居然對我 說:「這樣講才差不多。」我心中覺得有趣 但又不是滋味,怎麼大家萍水相逢,就要審 人呢?早齋後,他要搭機回台灣,我們也就 沒有其他的談話因緣。近二十年來,每次有 人提起這位法師,我就想起這件事,在經驗 中,除此之外,也無別的印象。所以人與人 之間,幾句閒話,若照顧不好,也會引生負 面的觀感,長久遺留。其實人與人談話,是 需要留些空間給彼此,不是什麼話都說,什 麼事都問。有了空間,人就會輕鬆自在,交 談也就不會變成壓力。 有時,有人來請教問題,潛意識裡,自 然會想:我要將自己的所知,盡量講給對方

聽。這原本是一種善意,願意分享知識和經 驗。但是幾十年來,我和人談話的次數多了 之後,發現有的人約我談話,不是來聽我 長篇大論的開導的,反而是希望我能聽他 們講講自己的心情和遭遇。當然,講到最 後,還是會客氣地問一下:「法師!你看 怎麼辦?」其實,聽久了之後,中間適當 地提幾個問題,講者也早知該怎麼辦了。 有一次,我身體不適,不能多說話,一說 話、聽話,頭就會收緊,不舒服。正靜養 間,一位女士來電找我說是有急事;聽留 言是急事,我就馬上回電聯絡。她說近來 心情、精神都不好,要約時間跟我談談。 我說我自己身體也不好,能不能約在下週某 日。她說不行,最好能在今、明天相見。我 說自己精神實在不好,見人時會皺眉、閉眼 的。她說沒關係,只要坐五分鐘就好。看她 那麼樣認真、堅持,我不得不同情答允。第 二天見面時,我說五分鐘太短了,我給妳十 五分鐘,請說罷!想不到這位女士一開口, 就不會收,滔滔不絕地講了四十五分鐘,仍 沒有要停的樣子。我只得打斷她,告訴她我 實在無法久坐。到了這個階段,她才回過神 來問我,法師!你看怎麼辦?我約略地勉強 講了十分鐘,提示了一些觀念和想法後,她 也突然間轉了心情,似乎問題已不存在了。 看來,聽人說話也是一種功夫,用少說多聽 的方式,也可以助人,可以解決問題,不是 事事都要用口去不停地講。只是那天聽話聽 得實在辛苦,所以印象也特別深。 幾年前,聽收音機廣播新聞時,有一則 消息說,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一組人,經多年 的調查統計後,發現男士們平均每天講七 千個英文單字,女士們多些,會用到一萬

【第180期‧佛光法苑‧17】


兩千個單字。這是一項很有趣的研究報告, 証明人在每日生活中,會不知不覺地講那麼 多話。起初,我有些懷疑,人怎麼會講那麼 多話呢?有一天,聽一位女眾說前一晚沒睡 夠,因為幾乎整晚都在電話上。其間,與一 位女士就講了兩個小時。我聽完後,心中連 想:佩服!佩服!何來精力講那麼久的電話 呢?看來那份研究報告應該是有憑有據的。 既然我們每天說那麼多話,又如何利用語言 來增進生活中的的喜悅和善緣呢?我覺得說 話時,遵守一些原則是非常重要的:

一、動機要正 中國禪宗有種參禪方法叫「看話頭」, 其原意是要行者照顧自己的念頭,因為有念 頭,人才會講話,語言已是念頭之尾,意念 才是話之頭,若能參透心之本來面目,那就 是大徹大悟了。其實把這個意思說得通俗一 點,如果每逢講話前,我們都能觀察一下講 話的動機,動機不正就不要講,那也是一種 了不起的修行。 從業力的觀點來說,善惡業的形成,根 本上是以意業來主導,意善則言行善,即使 言行有錯,如果不是有意犯的,得罪也會輕 微。因此,我們要講什麼話,要開展什麼樣 的人生,先觀察心中的動機,乃是最基本的 一種鍛鍊。我發現心存慈悲、真誠、厚道的 人,就算講話時結結巴巴,辭不達意,聽者 還是會歡喜信受。相反的,一個人只是伶牙 俐齒,缺乏善良的心態,即使說得天花亂 墜,人聽多了,也會敬而遠之。說話不誠 懇,只想整日搬弄是非,講者是最大的受 害者,尤其是在佛門團體中,製造人事分 裂,乃是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依因果法 說,那是會墮落的。正因為口容易犯過, 所以在十善法中,也特別將不妄語戒,詳

分為四條─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 惡口,以警惕學者。

二、時機要對 在經驗中,我發現人與人之間,有很多 好話,只是因為說的時機不對,常常會起 反效果,甚是可惜。 多年前,有一群朋友在餐館吃飯。喜 歡吃葷的人,就叫了很多雞鴨魚肉。正 準備要吃的時候,發心吃素的人就說,你 們叫廚房煮那麼多動物的屍體,大家都是 在間接造殺業,罪過很重;等到食物下肚 後,你們的肚子都變成各種動物的墳墓, 不得清淨,所以我勸大家都應發心吃素。 當天,一般朋友聽完後,幾乎全無食慾。 勉強吃過飯,有的人回家後,過了幾個星 期,還在抱怨素食者的言論,認為講者實 在無禮。所以講話表達意見時,一是要時 間恰好,二是要機緣成熟。如果聽者沒有 心理準備,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此外,還 有一種情況:有人贊助慈善公益,買了很 多獎券,開獎時,得了特獎,現金若干, 正高興時,旁邊就有人高呼「捐出來」! 其實這也會令得獎者為難,若不捐,不好 意思;若捐出來,似乎又是被動,不是主 動!其實,只要仔細地將心比心,我們就 會了解什麼時機才是好時機。

三、內容要實 過去在台灣參加一些活動後,再看主辦 單位發佈的新聞資料,我發覺原本約一千 人的集會,卻誇大為三千人,讀後心中不 以為然。由是之故,每次德州佛教會辦活 動,我要求寫新聞者,要如實報導,莫作 誇張。事實上,講話也應如此,千萬莫以 為講完就過去了,聲音不留痕跡(當然現代

【第180期‧佛光法苑‧18】


人也可錄音),其實,我們所講的話,若不 實在,不但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品德,同時 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有時我們明 知道,此事不是事實,但為了保持面子, 或為了找個理由掩蓋缺點,而不顧真偽的 亂說一通,那是有違德行的。 多年前,台灣駐厄瓜多爾的代表吳大 使邀我去那裡弘法。閒談時,我請教吳大 使當外交官的一些技巧和守則。他說做外 交人員,最要緊的,就是講話不能違背事 實,否則言而無信,就會破壞外交關係。 不過,他又微笑的說,同時也必須記得, 不是所有的實話都要說出去。講多了,也 會令事情更複雜。他這席話,令我終生難 忘,因為在日常生活的言談中,我們不也 是需要有這些守則嗎?

四、態度要閑 我覺得與大眾座談時,最好具備一種 修養:可以安閑的講話,也可以安閑的不 講話。在聚會中,有的情況是,請人上台 講,很多人會推辭,常說不要、不習慣上

台正式講話;但一有機會閒談交流,有的人 就會爭著說話,一講就住不了口,佔去太多 時間。當然也有人喜歡上台講話,時間愈長 愈好,有時時間到了還不下來。但輪到自己 坐在台下聽別人講,就會顯得不耐煩、不想 聽。特別是開會報告討論事情時,有的人會 覺得枯燥無聊,浪費時間,怕參與。其實, 在我的經驗裡,我覺得人在台上台下都要自 我訓練:上台講話要準備,不要漫無條理、 不知所云; 時間一到,一定要停,不要拖 拉。坐在台下聽人講時,要用心觀聽,了 解講者的表達特色,以及遣詞用語的優缺 點,從中學習。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擅言詞, 可能是因為還能用心聽人講話,所以多少能 學些技巧,以補不足。有時我也很感謝聽我 講完經後,有的人會給我一些建議:有的希 望我講慢些,有的提議每次演講的內容不要 太多,以便能從容細講某些重點。因此,在 我弘法的生涯中,自覺每逢講話,都是一種 學習,在這個過程裡,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安 閑的說話態度,同時,也要有一份安閑心, 聽人說話,欣賞人說話的過程。

結語 水火是有形的,在處理上,我們還容易 分辨,知道如何引水燒火才能防範意外;語 言是無形的,在使用時,就比較難以掌握。 正因為語言有其複雜性,所以張口講話時, 確實最好是三思而後言。如果在語言的表達 上沒有自我觀察、約束和鍛鍊的能力,常用 尖酸刻薄的方式講話,人也就會習慣於尖酸 刻薄,久而不聞其臭,還自以為講得很自 然,沒有什麼不對。唯有真正明白語言乃 是一種利器,可以自利利人,也可以自毀 毀人,我們才會謹慎地善護口業,將語言 發揮在自淨其意,廣結善緣的道業上。

【第180期‧佛光法苑‧19】


口為禍福之門 善護口業 果璟

一個具有清淨柔軟心的人所說出來的話 語,會令人有如沐春風且溫暖和諧的感受。 要做到能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 舌,究其根本在於修練自己的心。一個人說 話時的語氣和態度就是在表現自己內心的所 思所想。只有善良的心再加上溫柔語氣的慈 悲之語,才能打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廣結善緣。更何況給予別人和言悅色,也就 是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佛教徒守持的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於修行 者是非常重要的規範,確實做到守五戒便 能確保自己的身、口、意清淨。而其中的 「不妄語」,也就是不惡口〈不說不好聽刻 意傷害別人的話〉、不綺語〈不巧言吝色說 奉承的話〉、不兩舌〈不説搬弄是非的話〉, 就是要我們守護好自己的舌根門,不妄造口 業。《大方便佛報恩經》中云─佛告阿難: 「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 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 燒七聖財。」。佛對弟子阿難說:「人生在 世,災禍都由口而生,守護自己的言語,應 當比防備猛烈的大火更加謹慎。猛烈燃燒的 大火,燒毀的只是世間的財物;惡口〈毀辱 他人,令人受惱〉的大火,卻能燒毀『七聖 財』─即信、戒、聞、慚、愧、捨、慧。」 由此可見「善護口業」是有多麼重要了。

在我學佛之前,只是要求自己不要對別 人惡言相向。但並不了解造口業的嚴重性。 在當今的社會裡,由於每個人的教育、思 想、環境背景不同、心量及包容的程度也 有差異,因此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過程中, 因為一言不和互相爭執引起的傷害事件並 不少見。更由於人們往往對於外人與對家 人說話的態度和口氣也不同,比如對別人 說話時非常客氣,甚至對一般人所犯的錯誤 與過失比較寬容;尤其是對外的社交場合中 我們經常對朋友、上司、客戶都比較彬彬有 禮,謹言慎行維持著良好的形象。但是對於 自己的家人說話時就比較直接,也比較缺乏 耐心,對於家人所犯的小過錯往往是得理不 饒人窮追猛打。似乎越是親近的人,彼此間 的說話就越沒有距離,無意間也就容易造成 傷害。我們是否曾在不知不覺中說錯話傷害 了自己最親愛的家人?或是因為心直口快, 得罪別人而不自知? 說話要謹慎,因為一句話可能比尖刀利 刃還要傷人,而且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 水,再也無法收回。惡話一旦說出口,傷害 就在同一時間點形成。可能因此結怨造業招 惹災禍。所以有道德修行的人會注重“修口 業”,不會隨意去談論別人的是非,並且時 時反觀自己有沒有過失。我們都知道人是 情緒的動物,而五戒的修行就是讓我們管

【第180期‧佛光法苑‧20】


理好自己的身口意,培養清淨心。不要因 為一時的情緒衝動就動怒口出惡言,那真 是損人不利己。因為人生氣動怒,身體是 會留下痕跡的,有人說怒傷肝、氣也瘀就 是這個道理。生氣不僅有損自身的健康, 更有傷彼此之間的和諧。世間的萬事萬物 都是環環相扣因緣和合的,一個人的怒氣 可以導致一家人的不開心,小團體中的不 合或以惡言相對或是結眾報仇,而國與國 之間的不合則兵刃相見屠城人亡,世間美 好的一切人事物很可能在剎那間就飛灰煙 滅。所以《論語》中說一言可以興邦,一 言可以喪邦。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之所以有困難,多半 是因為人存有分別心,只喜歡聽自己喜歡聽 的話。如果說出的話不中聽就很容易的在對 方心中築起一道牆,阻隔了溝通的管道。 因此現代人的溝通愈來愈注重「說話的藝 術」,說話不只是言語上的交流,除了將 自己的意思充分表達清楚之外,同時也希 望藉由關係的融洽營造彼此良好的善緣。 因此「守護口業」與「說話的藝術」便有 異曲同工之妙。「守護口業」必需先清淨 自己的內心,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言語和 行為,心裡所想的是不是「善意」,說出 去的話是不是「善言」,所做的事是不是 「好事」。「守護口業」的對象可以先由 自己的家人開始,我們常常以為自己說的 話做的事,家人都應該了解你,其實家人 之間的互動是需要更多的溝通、理解和包 容。因此與家人相處時應該將自己的姿態 放謙虛放柔軟,不要有過度的要求和期待。 有了和諧的家庭關係,人緣自然增長,然後 再一層一層往外推展至朋友、鄰居、工作同 事、同修、乃至外人、陌生人。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對我們三兄妹說:「 我們人長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 張嘴,主要是要我們用眼睛多看、耳朵聽, 但是少說話」。當時並不全然理解母親說這 話的意思,以為只是要求我們在大人們之間 的交談中小孩子不要插嘴。日後則在一本書 中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即使你做了九十 九件好事,但是只要說錯一句話,人們將只 會記得你說錯的那一句話,也不管你曾花多 少心思幫助一個人,但只要說錯一句話,很 可能就永遠得罪了這個人」。由此可知「善 言」在人際關係中有多麼的重要。我們必須 時時刻刻自己要注意,看到不合己意或不善 的,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任意批評,「修 口業」就從這個地方著手。 網路曾流傳過一則故事: 某一天,智者的弟子慌慌張張地跑來, 氣喘吁吁地說:「老師!我要告訴您一件 事!」智者氣定神閒的反問:「你要說的 話,有先用那三個篩子篩過嗎?」「篩子? 什麼篩子?」弟子摸不著頭緒。「第一個篩 子是『建設』,你要說的話很重要嗎?有沒 有什麼建設性?」「其實也還好……」弟 子猶豫了。「第二個篩子是『事實』。你 要說的話,確定是真實的嗎?」「我不確 定……」弟子遲疑地說:「我是從別人那 裡聽來的。」「第三個篩子是『善言』, 你要說的話,是好話嗎?」「不……剛好 相反。」弟子不好意思的回答。智者微笑 地說:「既然如此,我相信你沒有話要說 了。」 其實,在某些時候,反而是無聲勝有 聲。

【第180期‧佛光法苑‧21】


善護口業 善護口業 慈忍

接觸佛法多年,一直在經論中學習,由 最早聽《成佛之道》,然後《金剛經》、《 心經》、《六祖壇經》,都是十分深奧的道 理。在德州佛教書院上了中觀、大乘廣五蘊 論……似懂非懂,雲裡霧裡,時常把各宗派 的理論、名相混在一起,不知何所適從。幸 好近幾年來,佛教書院從印度佛教史開始, 到大乘三系,有系統地安排了系列課程,自 己也讀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終於對佛教的各 宗各派,各個思想的產生因緣有比較清晰的 了解。再從對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 二緣起的粗淺認識,理解到「戒、定、慧」 三學,是最基本的修學之路, 缺一不可。 只在理論上探討,只是做學問,非是修行, 禪修靜坐是對心的訓練,而戒是最底層的基 石卻是最被我忽略的。 皈依十年,不敢受戒。第一個誤解是: 已經確實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 語、不飲酒,才能受五戒;第二個誤解是: 受不殺生戒要素食,我因為無法吃素,因此 完全不考慮受戒;自從了解戒、定、慧三學 是解脫道上缺一不可的功課,對戒才有了要 深入了解的心情。原來不殺生是以不殺人為 主,並保護自己不自殺,因為自己也是人。 不妄語是以不說大妄語為主,大妄語是未証 果而說已証。受戒是激勵自己,漸進地讓自 己身、口、意清淨的方法,還可受一分戒、

少分戒、先受一條或兩條戒,身體力行,增 強對自己的信心後,再受滿分戒。這對我來 說,真是太好了,讓我能量力而為。 五戒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是妄語戒, 妄語戒中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 綺語,對治這四種不好的語言方式,要用誠 實語、愛語、溫柔語、正經語。誠實語對我 來說是不難的,自認是個直心直肚的人,有 話就說,從不拐彎抹角,常常得罪了人還不 自知,太過直爽,不夠婉轉,這就要練習 溫柔語了。在這項練習中,體會到一層一 層的,由淺入深的漸進的必要性。話出如 風,先要能反省自己的毛病,若是不承認 自己太過心直口快,反而認為這是一大優 點而沾沾自喜,如何能改進呢?認識到問題 了,然後要在話出口前能覺察到,這又是一 層功夫;覺察到話要出口的剎那,要將剛硬 之語改變為溫柔語,這又是另一層練習。自 己目前只能做到不開口,保持緘默,尤其是 與有敵意的人相處,這一項是一定要好好練 習的,能做到保持沉默後,必須加強修慈悲 心,人樂我樂,人悲我幫忙。對自己喜歡的 人用溫柔語,相對來說是簡單的,對一般人 用溫柔語不太困難,若有一天,能與敵人說 溫柔語,那真是一大突破,再深入一層,能 與敵人說愛語,那真是了不得了。不兩舌, 除了自己不搬弄是非,遠離搬弄是非的人是

【第180期‧佛光法苑‧22】


必要的。有事找當事人說清楚、問明白,而 不是找別人旁敲側擊,當有人向我打聽共同 朋友的事時,我都請他直接找當事人。遠離 是非圈、是非人、是非事,一直到有能力釐 清是非,讓人信服,再考慮接觸攪起是非的 人與事。 開始學英文時,第一個琅琅上口的詞是 「shut up」粗俗不好的詞,好像比較容易 記住,「人性本惡」嘛!自詡於小節不拘,

生氣時,不好的詞衝口而出。現在受了不妄 語戒,這點也要多多注意。 受戒之後,真真實實感覺到要注意改 變自己的習性,透過語言自助助人。語言 對人的思想行為有著重大的影響,言語的 清淨,一定可使思想與行為也趨向清淨, 有了戒行,相信禪定修心會容易些,由定 發慧,早日解脫。

守口如瓶

多口阿師

閉口不說,猶如封緊瓶口一樣。比 喻說話謹慎;嚴守祕密。見於宋‧朱熹 (1130~1200年)《朱子語類‧卷一百 五》:「守口如瓶,是言語不亂出;防意 如城,是恐為外所誘。」亦作「緘口如 瓶」。

多嘴的人。意指尋文探義之人。宋‧龍 翔士珪禪師(?~1146年):「縱使東家 明點燈,未必西家暗中坐。西來意旨問 如何?多口阿師自招禍。」參閱《卍續 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二十》。

出自唐‧道世法師(?~683年)《龍 藏‧1532‧125~127冊;法苑珠林‧卷四 十七‧懲過篇‧引證部》:「譬如金山窟, 狐兔所不敢停;渟淵澄海,蛙龜所不肯宿。 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塗報息,四德 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宋‧慈受懷深禪師(1077~1132年) 〈示眾箴規〉:「古佛垂訓,守口如瓶。 二六時中,常宜緘默。三業不戒,萬禍潛 生。」參閱《卍續藏‧1298‧66冊;禪門 諸祖師偈頌‧卷下之下》。 宋‧或菴師體禪師(1108~1179年): 「不作方便,可煞古風。守口如瓶,更嫌什 麼?」參閱《卍續藏‧1318‧68冊;續古 尊宿語要‧卷六》。

出 自 唐 ‧ 藥 山 惟 儼 禪 師 ( 751~834年)。師書寫「佛」字,問 道吾:「是甚麼字?」道吾曰:「佛 字。」師曰:「多口阿師。」參閱《卍續 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五》。 五 代 宋 初 ‧ 汾 陽 善 昭 禪 師 ( 947~1024年):「德山棒,臨濟喝,獨出 乾坤解橫抹。從頭誰敢亂區分,多口阿師不 能說。」參閱《大正藏‧1992‧47冊;汾 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下》。 宋‧昭覺克勤禪師(1063~1135年):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斗 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參閱《龍 藏‧1596‧143冊;碧巖錄‧卷五》。

【第180期‧佛光法苑‧23】

─ 《佛門成語》 觀世心編著


妙音鳥 善護口業 楊祖愛

鄰家的狗又叫了,這回肯定不是衝著 我來的,因為我坐在書房裡,沒有到院子 裡去澆水種菜。牠這回一定又是為了保衛 家園吧,好像是在對路過的遛狗的那一家 示警,那隻被遛的狗也不甘示弱,厲言相 向,經過狂吠罵戰,鄰居的狗盡了職責守 了家園,路過的狗澄了清白,保了尊嚴, 四周又恢復寧靜。

小麻雀,這麽一個大集團,吱吱喳喳,不 知它們的章法是什麼?樹叢上的小果子還沒 有變紅呢,不知它們這樣忙來忙去,除了吵 我午睡之外,還達成了什麼任務?這群小麻 雀,使我想到一堆人雜亂無序的在開會,七 嘴八舌,看似有共同的目標,卻又摸不透共 同目標是什麼,只是徒然枉費口舌,浪費精 力,騷擾寧靜罷了。

門前矮樹叢裡,不知何時飛來一群麻 雀,吱吱喳喳,雑 雜 亂無章吵了好一陣子, 把我午後慵懶的睡意,擾得不堪。又不知 被什麼驚動,一陣倉皇吱喳,四處飛竄, 瞬間散得不見蹤影,四周又恢復寧靜。

小螞蟻沉默是金,只在遇到友伴時,禮 貌招呼,傳達前線戰況,把握分秒搶運糧 食,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不讓吱喳贅言浪 費了寶貴的取貨黃金時段,今冬應該不愁 糧食了。

是誰掉了什麼吃的在地上,廚房裡進來 了一隊螞蟻,小螞蟻似乎知道這份糧食留 在這兒不被掃走的時間不會太長,急急忙 忙加緊腳步,仍然不忘排成一縱隊,默默 無聲急行軍前進。此時,已取到食物的螞 蟻迎面而來,往家裡搬運,兩隊相遇,留 步問訊,匆匆交換了訊息,又默默地往前 急行軍,四周仍然寧靜。

人活在社會裡,語言交流是一種工具, 從社會的大角度來看,妥善利用媒體傳播, 會議諮詢,維持社會人際間的聯繫和秩序。 從個人的小角度來看,有效表達心思,不濫 用言語中傷毀謗,爭吵謾罵,才會與人和諧 相處。

鄰居的狗叫,雖然很吵,知道它是在替 主人看門,他在工作,盡責工作的,總是 令人敬佩,所以姑且容忍。

我現在工作的太空中心,分派我到國際 太空站的機器人部門,我的工作是領導各相 關工程人員,設計一套軟件,用來捕捉向太 空站飛來的小補給船。這些補給船定期飛到

【第180期‧佛光法苑‧24】


個嘴巴就夠了,不需要有第二個當候補。這 是我年輕接受第一份工作,出門上任時, 父親給我的教誨:多看、多聽、慎言、勤 作。 太空站,帶來站上太空人所需的食物和新的 維修零件等等,但是它們不像已經停飛的太 空梭那樣會自己停泊於太空站上,它們需要 被太空站上的機器人用長手臂去抓住,再舉 放到停泊口上。它們姍姍來到太空站門前的 時候,我們的機器人會接受來船的高度、速 度和接駁口的準確方向信息,太空人據此在 恰當時機按下接駁指令,大手臂準準的接住 來訪小船。 上次在捕捉日本的白鶴號補給船時,信 號傳訊中發生了短暫的混亂,使得機器人長 手臂短暫的不知所從,幸好短暫混餚現象消 失,圓滿完成任務。事後檢討研判,認為是 多管道同時傳送信息而產生的亂碼,因為太 空站上有許多設備,各自傳輸著維持功能需 要的信息,有時會產生管道間的干擾,就好 像在開會時,多人同時發言,不知聽誰說的 好,反而成了什麼都聽不進去了。 人在交談時,若是多人同時說話,必然 溝通無效,再進一步看,若是同一個人把同 一件事,東說西說,說出了各種不同版本, 這就是兩舌妄言綺語惡口了吧。 照照鏡子,臉上有二隻眼睛有時戴上眼 鏡,成了四眼,多看;臉旁有二隻耳朵,戴 上耳環裝飾一番後,仍然不減多聽的功能; 臉的中央一隻鼻子有二個鼻孔,感冒堵住了 一孔還有一孔可供呼吸輸氧;嘴巴呢?只有 一個,這張嘴管吃,送營養入身;管說話, 將心思表達出來;其他的事不用管,因此一

有時在想,我是在什麼時候開竅的呢? 也就是說,從什麼時候起,我不再是懵懵懂 懂的小兒,而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力的?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和積口德的觀念 這一方面,我是這樣進化的: 十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對牆上隨處可 見的標語「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有所領 悟而震撼,跟母親討論我的想法時,母親 補充說:「人與人間有許多糾紛,也有誤 解,最要不得的就是挑撥是非傳播謠言, 如果我聽到什麼是非謠言,到我這裡就停 止了,不要再傳」。 母親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耳朵嘴巴, 那一刻,母親的嘴巴美麗極了。是非謠言止 於智者,我的母親是有智有德的女人。 十二歲的時候,已經上初中了,歷史老 師說了一個故事: 有個農夫,往地上吐了一口痰,正好吐 在一根雞毛上,他咕噥了一句,怎麼痰裡 有根毛?旁邊的農夫聽到了向別人說這人 吐了一根毛,傳來傳去,他吐出的東西越 變越玄,最後村子裡的人說他生了重病, 吐出一個全身長毛的怪獸等等。 我當時雖然覺得這個故事荒誕低俗,卻 也在腦中記了下來,現在想想,人與人間的 溝通不還是這樣嗎?有沒有玩過一種遊戲: 全班同學排成一列,頭一個人講一句話,寫 下來存檔,再將這句話口耳相傳,直到最後 講出來的,與頭一位同學存檔的記錄比較,

【第180期‧佛光法苑‧25】


二者大相徑庭,差距大得可笑。嘻笑之餘想 想語言誤傳有可能產生很可怕的後果的。 十四歲的時候,從三本帶回家的“愛默 生全集”書中看到這一句話:「撒一個謊, 是撒一百個謊的開始,因為你在撒了一個謊 之後,須要一再的撒謊以圓上個謊」。這一 段話對我又有一番領悟震撼。 十五歲的時候,高中了,上論語課,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 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費了一番功夫, 才把這個像繞口令的大道理弄明白了,看 來孔子的意思是說:「這番話,應該告訴 他而不相告,是失去了這個可用的人;這 番話,不應該告訴他,但是對他說了,就 是說錯了話。」當時,我又是一番領悟震 撼,孔夫子真不愧是至聖先師,此話成了 我另外一個座右銘。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每日扮演著傳播的 媒介角色,不知不覺中犯了口業,有時是無 心之過,對事實不求甚解而以訛傳訛;若是 心存惡念,故意妄言綺語,造謠惹事,更是 萬萬不可。 上班的人,公司裡常給員工上增進溝通 技巧的課,書店裡這類的書也多如牛毛,言 語表達技巧是一門“說易行難”的學問,說 些大道理寫成一本書,不難;背誦戒條不妄 言兩舌惡口綺語也不難,但是要真正做得 到,要下大功夫。 功夫怎麼下?從何下手?話語是表達心 思的工具,心中怎麼想,不經過濾就脫口而 出,容易“禍從口出”我認為重點不是在於 如何修煉過濾的功夫,而首先要正心。 心思是根源,萬法唯心,心思正了,言

語舉止必正,這是心理生理的連鎖反應。正 心,是真正的根源,心中常存善念,戒行惡 事,由戒而生定力,由定而生慧覺,這一系 列的修習,是日日面對的功課,像呼吸喝水 一樣時時存在。 一張嘴巴說話,傳出聲音給二隻耳朵 聽,今人把聲音二字合用,其實聲和音二 字有微妙的差別的。東漢許慎編著的《說 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的: 「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 木,音也。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樂記 曰,聲成文謂之音。」 宮商角徵羽,是中國古代標示音樂的符 號,好比現代的五線譜中的多雷米發梭,這 是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是各種用來可以 做成樂器的材料,也成了樂器的名稱,這是 音。所以聲和音二者的關係是這樣: “聲”自己發不出來,要藉由“音”之 器來發表,若是缺了樂器,就沒有聲了。說 話,話的內容是由心中意念組合而發,若是 心中無念,想必無話可說了。 若是心存邪念,則口吐妄語,損了自己 的人格也污染了別人的心靈,影響至巨,不 可不慎也。 心存邪念,因為有貪意,有瞋怨,有愚 癡,貪瞋癡的負面念頭,影響了自己的情 緒,由口中說出來,又污染了別人,污染了 人際的和諧,罪莫大焉。所以要管好嘴巴這 扇心靈的大門,要先把心中這些貪瞋癡的鎖 拋棄,培養慈悲喜捨之心。若心存正念,常 懷慈悲,則口吐珠玉,與人相處吉祥和諧, 將來若是成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可 以作隻極樂園的妙音鳥吧!

【第180期‧佛光法苑‧26】


簡‧芳達新書 《黃金年華》

讀後感 李瑋 在今天的讀書節目裡,我要和大家分享 的是對我非常有啟發的一本書,一本充滿人 生智慧和溫馨的人情味兒的書,就是簡‧芳 達的新書《黃金年華》(Prime Time )。 這本書在書店和網上都可以買到,也有免 費下載的網絡版,但是網絡版和印刷版在 內容上有些不同。 這個月初,我在美國國家廣播電台( NPR)聽到一個採訪簡‧芳達的節目。我 第一次聽到簡‧芳達這個名字起碼是三十 多年前的事了。當時中國特別流行從美國 介紹到國內的有氧韻律操,在很多大學裡 都開了這門課,而有氧運動和韻律操在我 的記憶裡就是由簡‧芳達開創的,她是這 個群眾運動的創始人! 我對簡‧芳達的了解,就是這些。聽了 美國國家廣播電台的採訪節目,我才好奇地 在網上搜索了一番她的身世,才知道簡‧芳 達不僅是健身運動的大師,原來她還是兩次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名演員、模特兒、慈善 家、女權運動積極分子和反對戰爭的和平主 義者,等等,讓我覺得自己是實實在在的孤 陋寡聞,也讓我對簡‧芳達肅然起敬! 簡‧芳達的新書《黃金年華》,構思是 在她過五十九歲生日的那一年。再過一年, 她就要六十歲了。她突然感悟到,如果人的 生命以三十年為一個階段,那麼她很快就要 走完前兩個階段而進入第三個階段了。莎 士比亞說過,人生就是一台戲。作為一個

演員,簡‧芳達知道,在舞台上,第三幕是 結局,對第一幕和第二幕所發生的事情要做 一個交待。在人生進入第三幕的時候,我們 應該誠實地回顧和審視過去兩幕,才能把第 三幕演得成功。她的書名《黃金年華》,英 文“Prime Time”,意味著人生第三幕應該 是最豐滿、最精彩的!在這本書裡,簡‧芳 達不僅對讀者敞開心扉,令人感動地講述她 的人生歷程,更可貴的是,她和我們分享了 十分寶貴的人生感悟,我在讀她的這本書的 時候,感覺其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的話語簡 直是俯拾皆是! 人口學專家告訴我們,人類壽命在過去 一個世紀內延長了三十多年,也就是說,我 們比上一個世紀的人多活出一個成人階段! 在我們這一代人當中,有一句流行的話,就 是“青春無悔”。我覺得,如果我們也能像 簡‧芳達那樣,對我們生命的前兩幕做一個 誠實的回顧和總結,那麼我們的夕陽年華也 會是無悔的。其實何止是進入老年的人應該 這樣做,如果青年人、中年人每隔十年做一 次這樣的思考,不是也能受益匪淺嗎?當下 人們喜歡的話題是健康、成功、品味和生活 品質,《黃金年華》這本書裡都談到了。 像簡‧芳達這樣的影視明星、社會名 流,一般媒體給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的成 功、名氣、財富、地位、汽車、房子、乃至 他們的衣服、首飾,有時候也炒作一些無聊 的緋聞、醜聞,所以我們極少有機會了解他

【第180期‧佛光法苑‧27】


們作為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生活和他們內心深 處的感情世界。簡‧芳達在她的書裡,毫不 隱晦地告訴我們,她在跳芭蕾舞時腳部受過 重傷,髖關節也做過手術,後來患乳腺癌, 做了切除手術。這些還只是身體上的痛苦。 她離過三次婚,她的最後一位丈夫是美國 有線新聞網絡CNN創辦人泰德‧特納(Ted Turner),兩個人是在二零零一年分手的。 最令我驚訝的是,簡‧芳達儘管出生在一個 富裕的家庭環境,但是她的童年並不快樂, 她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很冷淡。簡‧芳達說, 人總是愛否定或者不承認失敗和不幸,而事 實上失敗和不幸最能幫助我們。逃避失敗和 不幸,什麼都學不到;相反的,如果我們能 勇敢地面對和處理失敗與不幸,那這樣的經 歷就會變成後來成熟、成長的沃土。 在談到她寫《黃金年華》這本書的感想 的時候,簡‧芳達說這是她這一輩子所做的 最聰明的一件事。她把這個經歷稱之為“生 命回顧”(life review)。做生命回顧絕不 僅僅是單純的懷舊,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眼 光看自己,看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審視 自己當初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所發生的 事,從而幫助我們決定今後對所發生在我們 身上的事,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簡‧芳 達說,我們的幸福與否,最重要的不是取決 於貧富,而是我們如何處理與現實的關係。 我們對現實的態度,一經形成習慣,就會使 我們的頭腦對具體的事情做出自動的反應。 所以,要想今後過得豐滿、精彩,就需要好 好分析自己的過去,為開闢未來的路,而清 理走過來的路。 簡‧芳達在她的書裡,講了很多“生命 回顧”的收獲,我想介紹其中一個最令我感 動的例子。前面我們提到過,簡‧芳達有過 三次婚姻,她覺得自己和男人之間很難建立 和保持親密的關係,這種感覺困擾她多年。

不僅如此,她年輕的時候和女兒的關係好像 也欠缺一般母女之間的那種親密。她接受過 心理諮詢和認知療法,也練習靜坐,這些對 她都有不同程度的幫助。但是,在做“生命 回顧”的過程中,她對兒時的回憶,對和母 親之間的關係的回憶,使她對這個問題逐漸 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簡‧芳達在整理家庭照片的時候,看到 一張母親年輕的時候抱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弟 弟Peter的照片,母親臉上露出了慈愛的微 笑。看著這張照片,簡‧芳達回憶自己當時 的感覺,當時的心情。那時候她才兩歲,她 的父親為她的弟弟的出生拍攝了母子在醫院 的錄像。剛剛兩歲的簡‧芳達看到錄像,心 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在她小小年紀的記憶力 裡,媽媽從來沒有把她抱在懷裡過。簡‧芳 達在整理家庭信件時,看到外婆給她寫的一 張字條:「我永遠忘不了你看到Peter在你 媽媽懷裡的時候的反應。眼淚順著你的面 頰留下來,但是你沒哭出聲。」和弟弟出生 的情況相比,簡‧芳達出生時候的照片,是 一個戴口罩的護士抱著嬰兒。憑著幼兒的直 覺,簡‧芳達似乎知道媽媽想要的是男孩, 所以看到自己時一定很失望。 簡‧芳達在做“生命回顧”的時候意識 到,她可以一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之所以 她長大成人後,不能和異性建立親密的關 係,是因為她自己的父母親從來沒有過那 種關係,自己也沒感受到過父母對自己的 親密。但是,她也可以有另一種選擇,那 就是站在父母的位置,設身處地地去了解 他們的感覺,然後為自己確立一條不同的 路。簡• 芳 達事實上確實是選擇了後者,因 此她和自己兒女的孩子建立了非常親密的 關係。簡‧芳達說,作祖母和外祖母是人 生的第二次機會,可以彌補作母親時的不 足。我們中國人說的“隔代親”,我想可

【第180期‧佛光法苑‧28】


能有同樣的道理。 那麼,簡‧芳達為什麼能夠不選擇終生 抱怨父母,而做出後一種選擇呢?我想,除 了她的生性善良和悟性,還有她的良苦用 心和想要了解自己的父母的真誠的願望。 簡‧芳達的“生命回顧”從自己開始,也 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乃至所 有和她的生活有關係的人。她回憶起,她 的父親是一個工作狂,一個不允許自己流 露感情的男人﹔她從醫院的病例了解到, 她的母親在她的弟弟Peter出生後患有產後 憂慮症,有兩個月的時間不在家裡,最後 是在精神病院自殺。最重要的是,她從母 親寫的家史中了解到,她的外祖父有嚴重 的懷疑型精神病,他把家裡的窗戶都釘上 了木板,前門總是鎖起來,怕比他年輕很 多的漂亮妻子被別的男人看到。後來,一 個修理鋼琴的工人來到她的外祖父家裡, 那是唯一得到准許進入到她外祖父家的男 人,可是那個工人褻瀆了當時只有八歲的 簡‧芳達的母親! 我們現在都了解,孩子在幼小的時候被 褻瀆後的心理創傷會伴隨受害者很長時間, 可是在那麼多年裡,簡‧芳達在心裡拒絕 接受自己的母親,盡管熟悉她母親的朋友 告訴她,她的母親年輕時美麗、性感,男 人像撲燈蛾子追逐火光那樣追求她,可是 在簡‧芳達的眼裡和心裡,母親是一個過 分刻板、嚴肅、沒有溫情、沒有女性美的 人。這也影響到她自己經常覺得自己不完 美,因而常常自卑。 簡‧芳達在書裡寫道:「讀著我母親用 打字機打的家史和在頁邊空白處的鉛筆字, 我的心裡充滿了悲哀和對母親的同情和感 激之情。五十年後,她的歷史讓我能原諒 她,也原諒我自己。」簡‧芳達還看到另外

一張照片,是她和媽媽的合照,她自己的臉 上沒有一絲笑容,因為她不喜歡媽媽,而小 孩子是不會掩飾真實的感情的。她自問道: 媽媽看到我那樣的表情,她的心裡是什麼滋 味?我和媽媽之間那麼陌生,我自己也是一 個因素啊!簡‧芳達寫道,我們雖然不能改 變已經發生過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 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感覺,我們可以對過 去的人和事做出不同的解讀,甚至改變已經 形成的記憶。要做到這樣,我們需要培養一 種解脫的態度,解脫的精神。解脫不是麻木 不仁,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能夠後退一步, 用客觀、公平和有悟性的觀察代替主觀和一 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當我們一切都是以 自我為中心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總覺 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我們很難 理解他人,很難與他人有效地溝通。 因為明白解脫的道理,所以簡‧芳達能 夠做一次成功的“生命回顧”。在總結她的 這次回顧時,她說,如果我們對人、對事或 者對有關的記憶總是抱著負面的態度,做出 負面的反應,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就會在 我們的腦神經系統形成一條小路。這些負面 的情緒會使我們的身體分泌有害的元素,毒 害我們的健康。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品質,我們必須學習面對自己,轉變自己。 簡‧芳達以自己的“生命回顧”經歷現身說 法,告訴我們,不管我們年紀多大,我們完 全可以改變自己的習慣,改變我們神經系統 裡對我們不利的小路的方向。感恩和寬容是 解脫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去自覺地改變自 己,這是人類最高的自由境界。她說,人生 不應該是一個拱形,先是向上,到了頂端就 要走下坡﹔人生應該像爬樓梯,越走越高。 我祝願我們的人生都能步步高升! (根據2011年九月份休斯頓時代中文電台讀書節 目整理)

【第180期‧佛光法苑‧29】


三學齋戒靜修會心得

王善蘊 學佛因緣 八九個月以前,我們舉家剛搬到休斯頓 不久,因找工作不順利,再加上一些其他的 事情,讓我的心情跌入低谷,直到感覺心裡 已經不能承受重負,需要精神支柱。毫無信 仰的我想到了依靠宗教的力量。那天先生回 家,我第一件事就告訴他我要去加入基督 教,先生先是一怔,注視我一會兒,確定 我是認真的,就說,那你不如去學佛吧。我 一聽,學佛就學佛吧,佛教也好,基督教也 罷,有信仰就好。就這樣,一旦決定,就有 了行動力,幸運的是很快就從互聯網上查到 了德州佛教會和玉佛寺,於是開始參加玉佛 寺的周日法會,幾個月來受益良多。 先生也成了我學佛路上的第一位善知 識,自幼熟讀禪宗公案的他為我普及了佛 學知識,直到這次在工作很忙的情況下, 願意在家照顧孩子,支持我參加在菩提中 心舉辦的為期三天的三學齋戒靜修會,心 裡著實感激他。

靜修會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三日靜修會。整個日 程安排不鬆不緊,突出戒、定、慧三學。 每天早晨5點開始打板起床,5:30到明心堂 前的空地跟隨法師經行,而後做些運動,

6:00到明心堂做早課,7:00至8:00早齋, 8:00-8:30出坡勞動,8:45在明心堂受八關 齋戒,然後是靜坐和經行,10:45至隨心亭 喝茶,11:00法師講解《佛說吉祥經》, 12:00-1:00午齋,之後午休,2:00開始下午 的念佛共修,4:00-5:00出坡,5:30藥石, 6:00-7:00自修,7:00-9:00晚課,10:00休 息。靜修會期間,宏意法師教導大家要培 養兩種力量─切斷力和堅持力,並且開示 大家要「放鬆,放下,提起及護念」。期 間沒有深奧的佛法理論,只有法師充滿慈 愛的開示及踏實的實修,既適合初學,也 適合久學。 靜修的感覺真好,可以放下生活中的一 切外緣,不去想家事,不去想父母、先生和 孩子,只專注於當前所做的事,走路時專心 走路,靜坐時專心靜坐,吃飯時專心吃飯。 每次在禪堂靜坐前,法師要念幾句偈子:「 端身正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 著」。緊接著三槌木魚響過,一切安靜下 來。坐在禪座上的我,調整身心,將心意 拉至鼻端,注意著自己的呼吸,觀想在鼻 端立下一根堅實的柱子,將眼耳鼻舌身意 牢牢地繫在柱上。時間靜靜地流逝,呼吸 越來越安穩,漸漸地眼前現出光明,近在鼻 端,越來越明亮,嘴角自然浮出微笑,勿需

【第180期‧佛光法苑‧30】


觀想,自然而又自然。但這光明並不穩定, 不一會就熄滅了,此時,我就再將心意拉至 鼻端,當光明再次出現,我告訴自己,好, 你來了,我不會執著,你要來就來,要走就 走吧。有時,妄念出現,我的心也不再像以 前在家中靜坐時那樣跟著妄念旅行,而是很 快就能覺察到,然後心裡堅定地默念:NO! STOP! 切斷它!當下觀想在鼻端立下一根堅 實的柱子,於是,光明又會顯現。有時,心 意會陷入半昏沉狀態,有趣的是,禪堂內的 空調時常啟動停止時會發出咔噠的一聲,這咔噠 聲像一個開關,會把我從昏沉中拉出來,光 明從中而生。我憶起禪宗的當頭棒喝,或是 香板,以前聽說適時地當頭棒喝或打一香板 會讓禪思者開悟,一直不理解那是怎樣的境 界。這次似乎有了小小的體會,儘管此境界 遠非彼境界。 這次靜修我第一次正式修習念阿彌陀 佛,第一天做晚課時念佛,我累得不願意張 嘴,所以沒什麼感覺。第二天晚課,精神好 了很多,也可以隨著法器的聲音念佛,節奏 是由慢轉快的,念佛時,我把心念集中在念 佛的口型上,慢的時候,阿彌陀佛四個字發 音的口型形成了一個從左至右橫向排列的基 本圖案,這個圖案隨著聲聲佛號不斷重複, 像動畫一般移動,念佛速度加快,畫面移動 速度也跟著加快,直到快到一定程度,猛然 發現橫向移動的畫面轉成了從上至下旋轉流 動的圖案,像髮廊門口時常掛著的旋轉的彩 燈一般。就在那刻,眼前又現出光明。心中 讚嘆,原來專注念佛的感覺是這樣的。 在菩提中心靜修的又一收穫,是體驗到 行住坐臥時時保持正念是什麼滋味。一天早 晨,當我正在通向明心堂的長廊上專注地行 走的時候,《雜阿含經》中的一個譬喻一下 浮現在腦海: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

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言 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 不?」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 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 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比 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 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 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 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 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缽,於世間美 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 汝,若失一滴油者,輒當斬汝命。』云何, 比丘!彼持油缽士夫,能不念油缽,不念殺 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比丘白佛:「 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 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滴, 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缽, 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 眄。」 …… 以前讀這段經文,並不大為之觸動,那 天,當我就這樣專注地行走的時候,突然體 驗到依正念而行的滋味,正如這段經文中的 持油缽的士夫,心裡讚歎:正是這樣,正是 這樣。經文中的譬喻真實不虛。

在生活中速得利益 三天的靜修很快就結束了,我的受益卻 沒有停止。回到家,面對一如既往撒嬌的孩 子,我發現我對他們講話變得沉穩而堅定。 兒子喜歡吃水果,他會不斷地要,以致不大 吃飯。從前,我總是經不住孩子的哭鬧, 央求幾次,就會心軟,明知這種遷就是不 對的,可總是抵擋不住孩子的央求。參加 靜修後發現,我可以溫和又堅定地拒絕他 們,當他們感覺到我的堅持後,自然就放 棄了哭鬧《佛說吉祥經》中有一句:「八 風不動心」,對我而言,要加一句:「孩 子哭鬧不動心」。

【第180期‧佛光法苑‧31】


拉薩見聞(上)

宏意 十多年來,一直想去西藏參訪,但因緣 不足。直到今年(二0一一)六月,由於一 些外訪行程的改變,終於有機會踏上了青藏 高原,欣賞世界屋脊的風光,接觸藏傳佛教 的信徒。 這次能夠順利入藏,我要感謝陸志華、 邱惠楠伉儷,他們在極短的時間中,與原 籍江西省的黃良松先生取得聯絡後,就為 我安排各方面的事宜,準備在六天的時間 裡,完成這趟行程。同行的還有王偉頤居 士,她說一生走偏世界各地,就唯獨沒有 去過西藏。 六月十二日晨,我們從香港乘車去深 圳搭機,直往西寧,途徑西安,停了四十 五分鐘,不需要轉機。西寧是青海省的高 原古城,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海 拔在兩千米以上,所以氣候清涼乾爽,有 中國「夏都」之譽。青藏鐵路全長一千九 百五十六公里,西寧是青藏鐵路的起點, 沿途可以欣賞到壯麗的山川湖泊,所以一 般旅客,也多從西寧搭車入藏。

在西寧住宿一晚後,第二天上午,由一 位劉先生陪著我們去塔爾寺。塔爾寺是藏傳 佛教的六大名寺之一,座落在西寧市湟中縣 魯沙爾鎮的蓮花山中。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 大師就在這裡出生,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是一 個非常重要的道場。 抵達塔爾寺,當地的香客、遊客不算 多,但賣東西的店鋪倒不少,有吃的、用的 和紀念的。有些藏族小販,可能是學會了漢 人的經營之道,也會圍上來推銷東西。我們 本來想自由行,隨意參拜,最後陸太太還是 請了一位藏族小姐給我們做導遊。 塔爾寺依山而建,寺中的廣場裡,修造 了八座白塔,排成一列,非常莊嚴。但最主 要的塔,卻是在殿堂中。據說,宗喀巴大師 出生後,她母親就將胎盤埋在此處。等宗喀 巴入藏修學佛法,埋胎盤的地方就長出一棵 菩提樹,而且愈長愈茂盛。母親睹樹思人, 就請人帶信去藏地要宗喀巴回青海一見。但 宗喀巴忙於學業,無法回來,於是就寫信告 訴母親,可在長菩提樹的地方修建佛塔,每

【第180期‧佛光法苑‧32】


逢想念時,就可看看佛塔,知道兒子正在為 道業而精進努力。後來宗喀巴大師有了成 就,大家就在原有的塔基上,加建更大的 佛塔,並修造了寺院。因塔而建寺,就是 塔爾寺的典故。

塔爾寺廣場八座白塔

正在參觀塔爾寺的途中,陸太太接到黃 先生的電話,告知我入藏行程已獲拉薩統戰 部批准,可以安心進藏。原來今年是西藏解 放六十週年,中國政府準備於七月間舉行 慶祝活動。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從六月 起,就限制台胞和所有持外國護照者進入 西藏。我用台胞證到中國旅行,本來非常 方便,但這次去西藏卻是有些困難。幸好 經黃良松先生設法聯絡後,終於消除了可 能有的障礙。

臨時買到。火車的設備算是相當完善,床鋪 棉被也乾淨,餐車食物還可口,唯一的缺點 就是衛生間的沖水設備常常不靈。我想設計 者是參考飛機的廁所,以節省用水,不知哪 裡不對,常常是按下去後,既無空氣又無 水,令人有些不知所措。此外有些乘客常 常偷吸煙,令密封的車廂經常充滿煙味。 火車經過青海湖後,就在山間彎來扭 去,時而加速,時而慢行,隨著海拔的增 高,我的頭也漸漸漲起來,不能看書,也 不想多說話,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窗外的風 景。所幸沿途處處如畫,令人目不暇接。想 想此行就是要欣賞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也 就愈看愈精神。如果沒看錯,我覺得在唐古 拉山之前的高原上,有數不完的藏羚羊,但 火車下山後,鐵道兩邊都是犛牛處處,再沒 有羊的踪蹤跡。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凍土修鐵 路,不是簡單事,中國工程專家設計了導熱 管,令凍土保持穩定,才算解決了這個自然 界的問題。我見鐵路那麼長,要保養好,也 不是容易事。 經過了約24小時後,我們終於在六月十 四日下午三點半抵達拉薩站。火車一停,一 千數百位旅客魚貫下車,一下子滿站是人, 讓我頓覺火車的載運量,真是驚人。

我們回西寧後,把行李收拾好,就乘 車直往火車站,準備搭乘下午三點的列車 進藏。為了讓我們順利登車,特別請一位 車站的主管陪我們進去。進入車廂後,找 到位置,坐定下來,前面的緊張過程,才 算告一段落。 青藏鐵路的火車,有十多節,但臥鋪不 多,我們能購到臥舖,也是一種幸運。在中 國的火車和飛機上,經常給外出辦公的官員 留些位子,如果他們不用,一般乘客就可以

【第180期‧佛光法苑‧33】


開照法師的啟示

徐小玲 風趣而充滿了活力與智慧的開照法師 像是一陣春風,他的來訪,為我們德州佛 教會在炎炎的夏日中,帶來一片清涼與慈 悲的法喜。 開照法師於一九六三年出身於馬來西亞 的怡保,他二十四歲時在濱城洪福寺出家, 再到泰國受比丘戒,是名行腳僧。開照法師 慈悲為懷深入社會,在監獄弘法二十多年, 為囚犯講經說法,感化囚犯及死刑犯無數 而被稱為是「囚犯救星」,「人間地藏菩 薩」。法師在一九九九年在加影成立寂靜 園,他時常到世界各地弘法,也到大專院 校為年輕人主持佛學營,他是一位走入人 群的人間比丘。 二0一一年七月三十日,開照法師為玉 佛寺的信徒們舉辦了為時一天的慈心禪。 法師仔細按部就班地為我們介紹修行慈心 禪的方法,法師在開示中指引我們,作為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修 行的基礎。禪定是三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門 功課。除了修內觀禪以外,佛陀也常規勸我 們要修慈心禪。慈心禪是以默念,內心覺照 的力量和禪定來培養一個人的善念,愛心, 無瞋和忍耐的氣質。慈心禪是修慈悲喜捨四 無量心的禪修方法之一,四無量心的禪修方

法有以下四個不同的步驟:第一是慈心禪, 培育慈愛予樂的心。第二是悲心禪,修救拔 痛苦的心。第三是喜心禪,修歡喜的心。第 四是捨心禪,修能捨不執著平等的心。慈悲 喜捨需依一定的次第循序而行,因為受到時 間的限制,法師只帶我們修習四無量心中的 慈心禪。 在《清淨道論》的實修指導中,清楚 的提到修慈心禪的方法。修慈心禪的對象 首先要以自己為主。有慈心的人要能無條 件的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切情況和際遇。不 論在什麼時地都能做到心地柔軟、慈愛、 友善、和平,帶給自己快樂也帶給別人快 樂。法師教大家選擇一個舒適的坐姿,然 後深呼吸三次,把注意力集中在鼻下唇上 的地帶。把心穩定安住下來以後,開始在 心中重複默唸。一、願我沒有敵意。二、 願我沒有瞋恚。三、願我沒有痛苦。四、願 我保持快樂。唸的時候專注每一個字句,緩 慢而誠懇發自內心。一句唸穩定後再唸下一 句,一直唸到心地穩固安樂以後再把慈心禪 的對象轉為自己尊敬的人。心中默唸:一、 願他沒有敵意,二、願他沒有瞋恚。三、願 他沒有痛苦。四、願他保持快樂。在選擇對 象的時候,最好是選擇同性別的人,以免參 雜不必要的感情上的包袱和障礙。下一個次

【第180期‧佛光法苑‧34】


第是把對象轉為不認識的陌生人,最後的對 象則是自己仇恨的敵人,當我們把慈心推及 到我們所痛恨的人而能願他快樂沒有痛苦的 時候,我們已經漸漸地可以做到物我兩忘, 慈無量心的境界。 慈心禪的對象也可以由周圍親近的人 開始而擴大到全社區的人,再擴大到全市 以及全國全世界甚至全宇宙的有情。禪坐 時如果五蓋現前,可以用五禪支來對治。 「尋」禪支可以對治昏沉,「伺」禪支可 以對治疑惑,「喜」禪支可以對治瞋恚, 「樂」禪支可以對治散亂。「一心」定禪 支可以對治慾望。法師並指示如果太累, 太飽,精神不集中,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 不要靜坐,應先休息或行禪,等到精神好 了,情緒穩定之後才可以禪坐。 法師最後提到佛陀在經典開示中所提到 修慈心禪的十一種益處。一、睡眠安穩。 二、不做惡夢。三、醒覺安穩。四、為人 所愛。五、為非人所愛。六、天神守護。 七、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八、心 易得定。九、相貌安詳。十、臨終遇瑞 像。十一、死後歸好處,如未入涅槃則往 生梵天。

兄和修慧法師帶領的佛學研討班為我們諄諄 開示。法師提到守戒的重要性,持戒可以增 進我們的慚愧心,法師說受持五戒偶爾犯戒 的人,比不持戒的人有更大的功德。持戒的 人即使一天犯戒也還有29天的利息功德可 拿,修行持戒要以人為主以家庭為先,要把 自己的親人及家庭照顧好了再來照顧禪修及 佛寺。如果天天去禪七念佛而把孩子家庭疏 忽荒廢則不是學佛的本意。 開照法師是來佛寺訪問的南傳法師中, 少數對北傳佛教頗有研究涉獵的僧眾之一。 法師微笑著對我們說,如果不能修成佛或阿 羅漢,除了去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也可以去梵 天的,不要以為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就沒 地方可去。法師和我們分享他個人在馬來西 亞和泰國出家修行的經歷。法師說有人稱他 為開照長老,在南傳佛教出家十年以上的比 丘即可稱為長老,並不表示年紀大的意思。 法師平易近人,慈悲謙誠,舉止言談中散發 出來的智慧與修持令人敬仰而心嚮往之。我 們感恩在玉佛寺有此殊勝難得的因緣親近法 師,聆聽法師的教示。 謹以法師在密西根所書寫的詩偈作為此 文之終結。

禪坐在下午四點圓滿結束,大家對於法 師慈悲幽默,生活化,運用自如,有層次有 方法的慈心禪都聆聽信受,歡喜奉行。此次 禪修在大殿舉行,感謝馬超雲師兄為英文佛 學班的學員所做的即席翻譯,讓中美人士都 可以同霑法益,更感謝修慧法師的辛苦計劃 安排。

「應滅

開照法師接著於星期日上午在大殿中演 講「中阿含習相應品」中的「不思經」,鼓 勵大家修習善戒,打下修定的基礎。由善戒 循序漸進而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星期天下 午以及星期二早上,法師亦親臨由鮑克南師

此苦不滅,日夜互諍

此苦應滅,他苦不生 此時應正,無明不增 此刻不惑,何來怨瞋 此樂正時,禪心能成

此緣分享,法情真誠

【第180期‧佛光法苑‧35】

開照比丘寫於密西根 2011,7,27」


三皈五戒的迴響

和亞

緣由 印度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之久,佛陀時代 他老人家為了避免僧團在這段期間乞食的困 難,和不受蚊虫的侵襲 ,以及不要傷害到 草木虫蟻,因此仿傚當時外道的習慣而有 了「結夏安居」的規定,安居期間是由農 曆四月十六開始至七月十五日為止。佛教歷 來雖有此規定,但玉佛寺的常住師父們因寺 務繁忙,雖經會友們多年來地勸請卻一直無 法付諸實行。今年終於在各種因緣具足下, 常住師父們得以於八月十四日由會友們恭送 前往菩提中心,首度進行為期六天的「禁足 靜修」。 二十日早上常住師父們的靜修圓滿結 束,會友代表迎請諸位法師前往禪堂,由 淨海法師和宏意法師共同主持正授「三皈五 戒」的儀式。這是佛教會第一次在菩提中心 舉辦正授「三皈五戒」,再加上常住師父們 此次「禁足靜修」的殊勝因緣,此次求受三 皈五戒的信眾特別踴躍。其中有二十五位受 五戒,有三位受三皈依,更有數十位已受戒

者再次求受五戒〈增益戒〉。因為受戒者中 有兩位講英語的人士,因此整個正授儀式都 是以中英文雙語進行,活動程序十分緊湊, 氣氛分外莊嚴隆重。

過程 儀式開始在全體信眾稱念三聲佛號並虔 敬誦念《心經》後,便恭請淨海法師為信眾 開示「三皈五戒的意義」,同時宏意法師也 以英文為不諳華語的與會者開示。兩位法師 說到:皈依三寶亦即依靠佛、法、僧,也就 是以三寶的真理與精神去開發智慧,並消除 生命中的煩惱,使人生得以安定自在。佛是 覺悟的聖者、法是佛的教法、僧是弘揚佛法 和住持佛教的團體,是共同建立佛教的基石 故稱之為三寶。皈依三寶是學佛修行的起 點,也是成為佛教徒的基本條件。依三寶 修學能獲得正知正見,進而起正行;又可親 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逐漸才能做到如理思 惟,法隨法行;終能斷除煩惱,解脫成佛。 如無法把握因緣以誠敬心、清淨心信仰三寶

【第180期‧佛光法苑‧36】


進而依教奉行,便無法得到這些利益。 接著法師又為戒子們說明「五戒的內 容」和「受五戒的意義及功德」。其開示 的大意如下:戒律是一種「自通之法」亦 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它具 有防非止惡和增長一切善行的功能。而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 酒〉是一切戒的基礎,為所有佛教徒〈在家 與出家〉共同要遵守的,但通常稱為在家戒 〈以在家居士為主要受持對象〉。五戒中的 前四戒稱為「性戒」,因為違犯者無論是否 受戒都已觸犯道德法律,而飲酒戒稱為,「 遮戒」,若守此戒,便能遮止因飲酒而犯下 的其他四戒。學佛者受持五戒是盡形壽終生 受持的,若中途無法繼續受持允許捨戒。受 戒者可以五戒全受,稱為滿分戒;也可依願 受持一戒至四戒,稱為分分戒。總之,每受 一戒就有其功德。持守五戒進而行十善是基 本的人間正行,有其殊勝的功德更可在來世 確保「人身」。在《長阿含‧遊行經》中世 尊告諸信眾:「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 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 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 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 必生天上。」由此可知,守戒的好處極多, 它更是修定和開發智慧的前行基礎。 法師們開示後,儀式按照請戒、懺悔、 受三皈、授衣、受五戒、發願及回向等的程 序進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授三皈 依後,受五戒者仍需保持長跪而只受三皈依 者則可暫時坐下,此時淨海法師為受戒者授 縵衣,並在大眾齊誦「善哉,解脫服…」的 聲中由圓福法師和修道師為戒子們搭衣。在 莊嚴偌大的禪堂中,有近六十位戒子們至誠 懇切地依序接受搭衣,其場面十分隆重、肅 穆也異常祥和。儀式結束前,兩位法師恭賀 並祝福所有受三皈五戒的信眾,並在禪堂前

與全體合照,大家面對鏡頭時的燦爛微笑, 為此難逢的盛典畫上了一個美好的句點。

迴響 《成佛之道》的「歸敬三寶」章中,印 老說到:「三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 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所以發心學 佛,首先要歸依三寶。』這扼要地說明了 三寶是真正安穩的皈依處,佛、法、僧三寶 的無量功德固然是不可思議,但若不能以恭 敬心歸向三寶,自然無法得到學佛的真實利 益。在佛法中所說的歸依,不同於一般外道 的只希望能領受到外來「創造神」的助力, 而是如佛陀入滅前對弟子們的教誡,「自依 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歸依三寶對學佛 者而言,無疑是強而有力的「增上緣」,但 一切仍要靠自己如法的修習,才能煩惱斷 盡,解脫成佛。 若說歸依三寶是志向於三寶的「信 願」,受持五戒就是將歸向三寶的信願付 諸於行動。印老在書中也說到,「歸依而 不受持五戒,只能說是假名優婆塞,假名優 夷…有信仰而無行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實 信仰的明證…」,又說到,「真誠的歸依三 寶,是不會不受持五戒。」書中更提到,受 五戒又能持戒清淨者,不僅有諸多福德,更 能心安理得,事事吉祥。由此可知,盡形壽 地受持三皈五戒對學佛者而言是有其必要性 的。德州佛教會玉佛寺每年都會定期舉辦正 授三皈五戒的儀式,希望十方大眾能把握因 緣報名參與盛會,成為信仰三寶又依法修行 的真實優婆塞、優婆夷。

【第180期‧佛光法苑‧37】


禪修基本要領 法隨法行,自洲自依

張貴人 在2010年12月,玉佛寺的英語弘法組和 內觀禪修組的學員們,在菩提中心舉辦了前 所未有的18天禪修營。明心堂的監院圓福法 師擔任指導,主持小參和每晚的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大部分時間用於講解討論《大般涅 槃經》(《長部》第16經),此經講述佛陀 入滅前的最後一段弘法日子。這是阿含經中 最長的一部經,禪修時,用了兩週多的時間 完成此經的討論。 法隨法行是什麼意思呢?此經巴利文 說“Paripattia”,即“法隨法行”。前 一個“法”字指的是佛陀的教法,而後一 個“法”字表示通過禪修實踐佛陀的教法。 簡單說,就是修內觀禪必須依據經典並遵循 佛陀的教導。 經中進一步說,“法洲法依,自洲自 依”。這是說在禪修中你應當暫時放下過去 的學識和經驗,用開放的心態去經歷內在的 身心過程,以此為師。傾聽自己的身心現象 並與之溝通,從而達到全然安住於當下,完 全覺知此時此地的一切。究竟法的本質,或 者說法的本質,是發生於當下每一剎那的非 常複雜身心現象的根本機制。從內在去體證 法,即培育正念以減輕憂悲苦惱。 為了通過禪修實踐佛陀的教法,我們需

要對“法行”一詞具備基本的瞭解。對日常 修行的基本架構,也需有穩固和堅實的知識 基礎,以下我們將進行分析。

什麼是法行? 在佛法中,禪修即法行,修行是培養心 智的技巧,以調控心的作用,聚集專注力, 並獲得內觀智。成功地培育這樣的技巧最終 將會引領你解脫死與苦─取證涅槃。說得更 簡單一點,禪修就是一種心智訓練的技巧。 為了實證究竟法的真實本質,你必須直接體 驗,以親見真相。通過精勤修行和實際體 驗之後,你會明瞭心智的調控為何可以減 輕痛苦、增進健康、發揮更高度認知、情 感的功能,並獲致更大的快樂和更高度的 社會和諧。 按照佛法的教義,我們的心不斷追尋快 樂,其模式是一個又一個抓取無常的事物。 這種執取的習性為貪、瞋、癡所推動。禪修 是我們手中唯一可以鎮伏煩惱的工具。 在佛教中,最基本的禪修有兩類:即止 禪(Samatha)和觀禪(Vipassana)。所選禪 修目標的性質決定了你在修哪一類禪法。禪 修者若選擇靜止不動的所緣境,則是寧靜其 心的止禪。如果所選目標的內在本質是動態

【第180期‧佛光法苑‧38】


的、具有不斷變化的特性,則是觀禪,是見 诸法實相和本質最好的方法。 在上一個世紀中,西方科學有了一項驚 人的發現:我們是我們所觀察世界的一部 分,我們的觀察過程本身,改變了我們所觀 察的事物。觀察者是觀察過程的參與者。沒 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這種主客觀之間的相互 作用。這種主客觀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量子 力學理論中叫作測不準原理。 然而在東方禪修的經驗科學中,實踐 這個基本原理已經超過25個世紀。在觀禪 中,能觀之心是一系列事件、剎那當下的 組合,每次向內觀照時,正在禪修這位觀察 者便參與了這些事件。禪修是「參與性觀察 的過程」。觀察所緣境所得的洞見,取決於 禪修者心智狀態(相由心生),你所看到的是 你,你如何看決定了你會看見什麼。換句話 說,你所看到的實際是一種你自心狀態的反 映。「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個常用成語一語 道破此中真諦。因此,禪修過程就是能所, 或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相互間極其複雜、微 妙關係的展現。

能觀之心 心智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剎那相 續、處於流轉過程之中的事件或活動。它會 起作用卻看不見,就这点来说很像X光射線。為了清 晰瞭解能觀之心是什麼、如何運作,最好將 它比之於水的性質。書中寫到:“清淨之道 如流水……”。如果我們想像一條奔流的大 河,水代表能觀之心,水流─大河的流動 ─就好比心識,而水流的狀態─平滑、緩 和、動盪、渦旋或攪動─就如心所。 心所或心識的狀態可以是善或不善。善 心所,諸如五根五力,能培養心力和內觀, 穿透無明。不善心所,經由貪瞋癡對心靈

的毒害作用,產生蓋障、煩惱。蓋障障礙內 觀,就像混濁的泥水讓人看不清。當泥水靜 止不動,泥土沉澱到底部,水就變清,就能 看清楚了。禪修的淨化之道亦是如此。 心識是一切的根本,因為一切身心事件 (現象)都涉及心識的運作。心很自然便不 斷追逐並識知實際事件所緣。偵知心識的活 動的唯一途徑是覺知,而覺知源於心識的能 知功能。有了經過培養變得銳利的覺知,心 識就能識知心法的各種所緣。如果我們學習 並依法修行,我們就會知道能觀之心所觀 照的目標,可以是經由六根門顯現的一切活 動,包括身、心過程、五蘊、身體的覺受、 各種感受(情緒)、心識和法念處之法。 有眾多所緣可以選擇固然好,但是更緊 要的,是要知道禪修所緣並不是最重要的, 能觀之心的活動才是。有一位禪師指出所緣 本身並不重要,在背景中運作的心識─亦即 能觀之心如何覺知─更為重要。以正確心態 觀察所緣,所緣即是正確的所緣。

禪修的正確態度 這就很清楚了,培養對禪修的正確心態 是成功修行的根本。什麼是正確的心態?我 們如何學習培養觀照的技巧?成功的關鍵是 修持正念。觀照所選的內心所緣,全然安住 於當下,完全覺知此時此地所發生的一切。 放下執著,讓事情任其本然地發展(無住)。 對所看見的事物不添加任何東西(不增),對 所觀察的事物不遺漏任何東西(不減)。讓一 切自然發生,處於“無為而為”狀態。這種 方法和態度被叫著禪修的四無基本準則:不 期待、不評判、不比較和不抱怨。

行禪 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花大量時間看 電視、上網等等,所以外來的感官刺激差不

【第180期‧佛光法苑‧39】


多80%都是通過眼門進來。當你閉上眼睛, 80%的外來的感官訊息立即被摒棄在外,因 此打坐較易培養定力。相形之下,在行禪中 培養定力則難度較高,因為眼睛是睜開的, 大量的外界訊息會衝擊你的感官。因此在行 禪中培養定力和寧靜就困難得多,不過一旦 掌握了這種善巧,定力變得強而有力,此時 所緣境被定力放大,則容易起觀。 以放鬆和均勻的步伐快步行走,就會經 由精進根、力,產生很強的觸覺之遷流。這 些觸覺本質上是以水大為主。當對這些觸覺 的觀照變得成熟,觸覺之流轉會變得“沉 重”和“粘滯”,這是因為精進根、力和 定根、力還不平衡。 從快步行走變成慢步行走,觸覺之流會 再度發生變化。從慢步經行的輕柔、放鬆的 步伐中會培養出更強的定力,精進根、力和 定根、力開始趨於平衡,粘滯、沉重、流動 的一波波觸覺變得輕盈、柔順,最終會化成 微粒之遷流,微細,似浪湧,如潛流遍及全 身。 這種強勁的定力有兩種效果:它放緩流 轉過程的速度,同時使覺知力變得快捷。在 慢步經行的深定中,每一微小步都化成粒子 流轉的一個浪湧─遍及全身的微細振動,此 粒子流轉的實質是覺受,是以水大為主的覺 受。在處於深定的慢步經行中,通常只需 3分鐘就能走過的距離,卻需要走30分鐘。 此時經行的速度變得非常慢,以至於走30英 尺的距離需要花10倍長的時間! 在慢步經行的過程中,有時定力夠深, 對微細感覺的覺知方式發生變化,會從前五 根門的感官覺知變換到意根的直接感知。此 時這種意根的「直觀」已超越概念法的範 疇,變成了禪修的所緣,它是處於深定狀態 的純粹覺知所觸知的對象。這種現象是一種

意識運作。這種“識知”的狀態,是在純粹 覺知中的體驗,也就是意識本身。

坐禪 馬哈希禪法教我們行禪一小時,然後 坐禪一小時,在長期禪修中,全天兩種姿 勢交替,有其深刻道理。先行禪後坐禪如 此交替進行的方法有助於初學者發展並平 衡五根、五力。快步經行產生較粗的精進 根、力驅使所緣流轉,慢步經行精煉粗顯 的精進根、力,變成微細的精進根、力。 坐禪提升定根、力,坐禪的定力能平衡行 禪所產生的精進根、力。正念促進行禪和 坐禪當下的覺知,和其他心所一道扮演‘制 衡’的角色。 上述平衡行禪的修習培育,決定了坐禪 品質的好壞。在行禪後進入坐禪,如此交換 修習,行禪與坐禪發揮互補互助的功用。 平衡發展五根、五力的善心識,远 離 五蓋、 貪瞋痴三毒的煩惱障。諸根平衡的心識會 自然而快速地沉入三摩地,幾乎就像進入 睡眠。這種深層的覺知會使禪修者進入新 的實修經驗,並且在這發現之旅中帶來心 靈的覺悟。

長時間精進禪修 在長期的精進禪修中,禪修發展的模式 是逐步演進的。前三天中,禪修者大多時段 花在「清理垃圾」,即讓身心向下換檔進入 更加安靜、平穩、放鬆的狀態。對世事的關 心和記掛被放在一邊,修行才能深入。在滿 第一週之前,學生們會重新達到過去參加長 期精進禪修曾經達到的水準。一旦重新建立 了這樣的基礎,你便在此次禪修中開始蓄積 了動能,衝入下一個內觀智階次的可能性大 增。這就是學生在精進禪修中參加的時間之 所以越長越好。我們極力建議禪修至少需要

【第180期‧佛光法苑‧40】


十天,學生方能獲得新的經驗。長期精進禪 修類似燒開水,只要持續燒而不中斷,水就 一定能燒開。

結論 禪師特別強調,聞思所得的佛學理論知 識,與實修親身體驗相比,完全是兩個不同 的世界。此文係依據多年實修心得,針對 初學者而作。其中融會貫穿理論與實修技 巧/要領,以啟蒙聞思修三學的配套開展, 使禅修者走在戒定慧的清淨道上,法隨法行、

自洲自依,體現教理行証。 佛法甚深、甚廣,個人所知所見,僅為 冰山一角,體會愈多,愈是謙虛,覺得自己 的渺小。誠如圓福法師在一對一小參中特別 的叮嚀:「假如一個人認為他懂佛法,那表 示他還不真正的懂佛法」。 通過經典,佛陀以其親身體驗教導我 們,並给且指 们 明了方向;我們該採取行動了。 這就是“法隨法行”的真正含義,就是為了 如實地見到實相。

靜修之感言

修道 睜開眼的一剎那,覺得身心好寧靜,比 往常還要寧靜,心無掛礙,無掛礙故,才恍 然大悟,由8月14日中午開始乃至未來的六 日,個人都要更精進於每日訂好的修習功 課。此時此刻,身心可以完全放鬆,不必 掛慮當誦經、念佛、持咒、拜懺之際,有 電話或忽然來的訪客、信眾須要照顧,不 得不中斷正在進行的修持,而即刻忙忙碌 碌的為大眾服務。

在靜修的期間,每一段、每一個時刻對 個人來說,都是最珍貴、最特別、最溫馨、 最感動、最感恩的高高山頂立之覺知。 首先由淨公上人的佛法開示說起,當個 人從請到家師預備宣講的講義,且以恭敬的 心,恭誦一次,主題《佛遺教經》這四字, 映入眼簾之時,淚水奪眶而出,彷彿,佛就 在眼前說法,這是因為家師平時嚴謹修持, 德行深深感召而發自內心的震撼,才知道個

【第180期‧佛光法苑‧41】


人對家師說法是如此的飢渴。每日晨朝十時 三十分,家師就像佛陀當年教誨弟子一般的 殷勤督導,而在下面聆聽的徒兒們,亦是正 身端坐,以虔誠的心,恭敬的態度,接受教 誨。這一刻就像把過去的境界移到現在來, 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華嚴會上說《華嚴 經》,還在靈鷲山上說《法華經》,用心 觀照這些境界,回到很久很久以前一樣的 莊嚴寧靜。 講完經,約留三十分鐘,師徒會一起 品茶,二位尊師會以慈悲關懷的心,與徒 兒們談論各人,對人對事修行的心得。這 亦可說是以心印心,正是師徒接心,談心 的時刻。 再說到,每日朝時5:30及暮時6:00由 宏公師父慈悲帶領的朝暮二時課誦,內容是 一小時禪坐,誦心經三遍、三皈依、回向 後,家師亦會諄諄的教導,時時的警惕我們 於禪坐時,要提起正念,對已生起的正念, 要有堅持力,並要切斷所來的妄念。至於用 功的方法,可以觀緣起性空,數息念佛,或 觀四念處等,以與本身相應的法去修。這不 只是禪坐時如此,在平時亦是保持如此的心 境。這七日是內住,往內觀,住,修。七日 後我們接觸外緣,亦如是,在接觸的人、 事、物及行、住、坐、臥中,要好好發揮慈 悲、包容以及如何加以運用善巧,行種種方 便。尤其使個人銘心的是,每當坐到七點左 右,太陽西下時,陽光正好照射在家師的臉 上,家師的全身恰如披毫光一般炯炯發光。 第一日,暮誦課結束後,個人趨向前去,請 示師父,是否需要用毛巾遮住窗戶?師曰: 「不需要,就讓它這樣照吧!」使弟子感到 份外的懺悔及感動,慚愧自己無法用身擋住 陽光;感動的是師父的雙目已不適合,而且 絕對不允許再這樣面對陽光的照射,師父卻 以「隨緣不變」的心境之身教來示現,教導

徒兒們。師父啊!個人會謹記在心。 我們能夠這樣的得大自在,毫無掛礙的 處於所定的範圍內,清淨地精勤學習。除 了是秉承二位尊師大德福德的庇蔭,更要 感念回報四恩中的眾生恩。所以個人絲毫 不敢懈怠,每於回寮養息時或片刻間,或 出坡時刻,均取出每日已錄好的音聲,不 斷熏習,只祈求有足夠的資糧能回向諸位 護法居士。 這群真誠的護法信眾們,幾位默默地守 住玉佛寺,幾位在菩提中心就近照顧法師。 其實我們都了解你們是以恭敬獻上最至誠的 心,來供養我們,所以費盡心思,呈現最如 法美好的一面,可愛的護法信眾們,真是所 做皆辦具諸佛法啊! 最後再提到,在8月20日靜修結束的晨 早10:00在禪堂舉辦三皈依及頒授五戒的 儀式,9:40時由一位身搭縵衣男眾居士與 五位身著海清男眾居士,隨著法鼓及叩鐘 聲,莊嚴地來到隨心亭,恭請法師們去前 主持,法鼓、叩鐘一直莊嚴而隆重的回響 在我們寸步之間,個人幾番忍住欲出的淚 水,內心發願,願盡形壽,都要以弘法利 生為家業,如是肯定的走到禪堂,參加的 信眾早已東西單排班,對面合掌在恭候。 當擊鼓叩鐘停止,此時此刻,身心頓時感 到真的寧靜。個人在這七日靜修期間,心 靈層次,不斷提升,心境寧靜沉穩,感受 到深深海底行的意境。 結尾時,要恭喜大家:「佛法在恭敬中 求」,玉佛寺所有莊嚴的信眾們,你們都有 福了,自求到了,在此祝福眾等,福慧增 長,道心堅固,身心安樂。

【第180期‧佛光法苑‧42】


活 動 預 告 繼如法師率領講師蒞寺英語弘法 美中佛教會會長繼如法師,應德州 佛教會的邀請,特別帶領三位講師─Don Sloane, Sharon Corcoran, Katty Choi 於 10月29、30日(星期六、日)兩天,分別於 玉佛寺及菩提中心為講英語的信眾們教授 「三十七道品」。 兩天的活動,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 密集的課程,有解有行。歡迎講英語的會 友大眾踴躍報名參加。有意參加者,請與 Judy: 281-491-6877或Josten:281-8930752連絡。

義賣會所有功德金收入,均將作為道場 弘法利生及慈善事業等之活動經費,竭誠 期待會友大眾歡喜贊助,共襄盛舉、成就 道業。敬請向玉佛寺辦公室認購摸彩券、 食物券,並請於義賣會當日光臨隨喜,分 享歡樂。若有任何詢問,或有意捐贈獎品 者,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281498-1616

感恩禪七 提昇自我 德州佛教會將於2011年11月24日至 30日,於菩提中心舉辦七天的禪修活動, 此次禪七將恭請宏意法師主持。禪修期間, 每天除了六支香的共修,還有八關齋戒的傳 授,宏意法師的佛法開示及早晚課共修。

繼如法師於196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禮竺摩長老座下出家二十餘年,曾參學 上座部佛教於泰國六年,歷任莊嚴寺董 事、方丈、大覺寺住持等。著有《解脫之 道》、《「佛法概論」導讀》、《阿含系 列講記》等書。1995年赴密蘇里州聖路易 市,創辦美中佛教會。法師現任美中佛教 會與芝加哥正覺寺住持。

現代人忙於工作,整天面對許多人事 物,心中或多或少感到壓力,而禪修是最好 的紓壓辦法。禪修即是心的鍛鍊,藉由禪修 的練習,培養內觀與自我覺醒,蘊育內心的 寧靜及安樂。若能將這種能力運用在日常生 活中,可以轉化負面情緒,正面減輕壓力, 提昇自我。歡迎大家把握機會,踴躍報名參 加。有意參加者,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 電話:281-498-1616;或美洲菩提中心辦 公室,電話:979-921-6969

玉佛寺義賣大會

菩提中心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德州佛教會將於11月19日(星期六) 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於玉佛寺舉行年度 義賣大會。義賣會自1980年第一次舉辦至 今,已有三十一年的歷史。

12月24日(星期六)至12月26日(星 期一),德州佛教會將於美洲菩提中心舉行 「三日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恭請美洲菩 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帶領指導。

義賣會除了準備有數十種素食點心外, 還有手工藝品、裝飾品、日用品、書畫、 植物等,以及卡拉OK義唱和摸彩。今年的 摸彩獎品計有:現金一仟圓、42吋數位電 視機、手提電腦、美國國內來回機票、數 位攝影機、64GB記憶卡等一百多項。

家庭學佛營活動內容針對父母、青少年 和幼童有不同的課程設計,有些團康活動又 鼓勵全家人一起參加,以增進親子間的和睦 交融。課程安排預計包括:法師開示、禪坐 共修、法器梵唄教學、有機園地作務、專題 演講、動態瑜珈、排舞教學、球賽團康、傳

【第180期‧佛光法苑‧43】


心燈及營火晚會等。 三日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於佛教會會友 將不訂定費用,敬請隨喜;非會友學員將酌 收餐宿費。美洲菩提中心歡迎您全家一起來 參加三日學佛營活動,相信在佛法熏陶下的 全家相聚,定能增進家人間日後相處時的融 洽與合諧。 若有任何詢問,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 絡,電話:281-498-1616;或美洲菩提中 心辦公室,電話:979-921-6969

香光莊嚴 跨年佛三 德州佛教會將於2011年12月31日至 2012年1月2日,恭請宏意法師於菩提中心 主持三天的念佛共修法會。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對治眾生 的煩惱,消除眾生的妄念,而念佛是最好的 下手處。《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 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 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 香光莊嚴。」若能攝心念佛,就如同將清珠 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透過彌陀聖號的 繫念,將這顆覺醒的心顯發出來。 歡迎大家一起共修淨心,利用三天念佛 的心靈充電,迎接嶄新的2012年。有意參 加者,請向玉佛寺(電話:281-498-1616) 或 菩提中心辦公室(電話:979-921-6969 )報 名。

新年新課程 解行同修班 修學佛法解行並重是很重要的,如果只 有解而無行,則有如說食不飽;但如果沒有 解的基礎,只是人云亦云的跟著做,則容易 變成盲修瞎練,也得不到佛法的好處。 德州佛教會為了提供學佛的大眾有個解

行並重的下手處,特別從2012年開始,開 辦解行同修班。課程的內容包括念佛、靜 坐、佛法開示及研討座談。解行同修班將 恭請宏意法師帶領,分梯次於星期五晚上 7點至8點30分於玉佛寺觀音殿共修。歡迎 久修與新學珍惜這難得的因緣,踴躍參加共 修。請向玉佛寺辦公室報名。

德州佛教會永久會員證已寄出 德州佛教會在今年七月,已經將永久 會員證寄出給佛教會的永久會員。如果您 是德州佛教會的永久會員,但尚未收到會 員證,麻煩您主動與玉佛寺辦公室(電話: 281-498-1616)聯絡。 持有會員證的會友,未來在參加玉佛寺 或菩堤中心舉辦的各項活動,或使用場地設 施時,請出示您的會員證,憑證將享有特別 的優惠和照顧。德州佛教會是不牟利之宗教 團體,秉承佛陀教法,信仰三寶,弘揚正 信佛教,以淨化人心,促進世界和平與人 類福祉為宗旨。歡迎年滿十八歲,禮敬三 寶之人士,申請入會,加入德州佛教會這 個大家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探訪老人院 德州佛教會為關懷社區老人,融通法 師及慈善組的義工們,多年來,在每個月 的第一和第三個星期六下午2:30 到3:30, 都前往位於休士頓 3625 GREEN CREST DR.的 WEST OAK GERIATRIC CENTER 探訪住在那裡的老人。每次的探訪,或是陪 他們玩賓果遊戲,或是陪伴他們聊天,與孤 單的老人共度一小時的時光。探訪者一小時 的陪伴,給老人們帶來無限的歡心和喜悅。 如果您在星期六的下午有時間,邀請您一起 來關懷老人。有意參加者請與負責人楊妙雲 聯絡 (電話:713-459-8888)

【第180期‧佛光法苑‧44】


活 動 翦 影 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佛歡喜日供僧法會圓滿 德州佛教會自8月11日至14日及8月 20日,分別於玉佛寺和美洲菩提中心舉行 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佛歡喜日供僧法會 及報恩塔超度法會。 14日佛歡喜日供僧法會中,恭請德州佛 教會會長淨海法師開示「供僧的意義」。淨 海法師闡明「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 修福的無上福田。」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 益:1. 身相端嚴 2. 氣力增盛 3. 壽命延長 4. 快樂安穩 5. 成就辯才。今年佛教會供養 僧寶儀式除了居士代表以四事供養外,玉佛 寺更備辦了鮮花,讓所有參與供僧法會的大 眾皆能親手將花供養常住僧寶。供僧法會圓 滿後,全體信眾恭送法師至美洲菩提中心開 始五天的常住禁足靜修,這是德州佛教會成 立32年以來,首次全體法師同時靜修。 20日上午十時,德州佛教會近百位會友 於美洲菩提中心恭迎法師靜修圓滿,同時 於明心堂舉行皈依受戒儀式,恭請淨海法 師、宏意法師為六十餘位會友信眾正授三 皈五戒。十一時,大眾於報恩塔舉行超度 法會,虔誦《阿彌陀經》、念佛、止靜, 至心懇切將法會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在生 者福慧增長,過去者往生淨土。

導。宏意法師鼓勵大家每日設定一段時間靜 坐,從靜坐中深入認識自己和提昇自己。 午齋後約1:00,謝師聯歡會開始,首 先恭請淨海法師開示。法師祝願所有學員 從聞、思起修,慈悲智慧圓滿。宏意法師 接著為大眾開示,期許粵語班學員要多散 佈種子,為法、為教盡心盡力。甫從香港 返回休士頓,當年德州佛教會創辦人之一 的崔常敏居士亦應邀演講,崔居士鼓勵大 家學佛要有精進心、勇猛心,持之以恆且 努力不懈。粵語佛學班十一週年謝師宴聚 餐於是日下午四時圓滿。 德州佛教會「粵語佛學講座」非常歡迎 說粵語的朋友來參加,除了每月第二個週 六於玉佛寺定期恭請宏意法師開示和學員 聚餐外,平日也常有郊遊聚會、做義工和 莊嚴道場等活動。若有意參加,或是有任 何詢問,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 281-498-1616;或美洲菩提中心辦公室, 電話:979-921-6969

心靈的保健 三學齋戒靜修會 德州佛教會於九月三日至五日,於菩 提中心舉辦三天的三學齋戒靜修活動。此 次靜修,恭請宏意法師帶領。共三十名學 員參加。

德州佛教會「粵語佛學講座」佛法研討 班於8月27日,假美洲菩提中心舉行十一周 年謝師聚餐,共有110餘位學員參加。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總綱,三天的 共修活動裡,安排有傳授八關齋戒,透過戒 體的守護,可以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再 經由念佛、禪坐的共修,安定我們的身心; 宏意法師並為大家開講《佛說吉祥經》,引 導大眾如何過可以獲得吉祥。活動期間,法 師也不斷的提醒學員們:放鬆身心、放下妄 想、提起道心、守護正念。

27日上午10:30,學員齊聚明心堂聆聽 菩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佛法開示和禪坐指

靜修結束前的座談會上,學員們表示, 經過三天戒定慧的熏修,彷彿是做了身心靈

「粵語佛學講座」謝師宴

【第180期‧佛光法苑‧45】


的保健,讓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將憂悲 苦惱轉成慈悲喜捨。

文具捐助休士頓Alief學區 德州佛教會慈善組於8月12日(星期 五)至Alief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AISD)捐贈文具用品。此項文具捐贈活 動自1994年以來,已有18年的歷史,在 文具捐贈金額方面已超出十萬元,幫助了 7000餘名清寒學子。今年的贈品耗費約 3100元,造福了6所小學和1所中學共兩百 餘名清寒學生。 12日的捐贈團隊由融通法師及慈善組長 呂振益領隊,於上午9時自玉佛寺出發,整 個捐贈活動耗時約3小時。此次接受文具捐 贈的學校分別為:小學–Viola Mahanay; Liestman;Howard J Hicks;Deborah Brown Alexander;A J Martin;Sarah Vickers Chancellor,及中學–Killough Middle School。

玉佛寺「中秋晚會」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9月10日晚間七時,於玉 佛寺青年活動中心舉行「中秋晚會」,共有 約350位會友信眾參加,大家齊聚一堂歡喜 慶賀。

得獎者與排名分別為:第一名─張弘德、第 二名─張御柔、第三名─許峻嘉、兩位並列 第四名是林昱均和黃美珊;全勤獎得主是張 弘德。頒獎儀式後,康樂組為大家準備的豐 富餘興節目,典座組和會員組也為大家預備 了許多摸彩獎品和月餅點心餐盒,增添了無 限歡喜熱鬧。 晚會結束前,淨海法師、宏意法師帶領 大眾一起發願回向,兩位法師並祝福大家健 康如意,把快樂帶回家。中秋晚會於是日晚 間九時許,圓滿落幕。

德州森林大火 佛教會募款賑災 德州今年夏季遭逢嚴重乾旱和持續高 溫,傳出多起森林火災,不僅燒掉了數萬 畝的森林,還燒毀了數百棟房舍。 九月初,位於菩提中心東北邊僅十哩處 的Magnonia,也發生森林大火,燒毀了六 十多棟房子。德州佛教會本著人溺己溺的悲 心,由慈善組發起賑災募款,於9月18日及 25日兩個週末在玉佛寺擺設攤位,共募集到 三千美元。十月五日當天,由圓福法師和慧 度師代表佛教會向中心所在地華樂郡郡政府 捐出此款,三千元濟助災民,二百元慰勞消 防人員不辭辛勞的救援,由華樂郡第四區區 長Frank Pokaluda等代表郡政府接受。

晚會開始,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法師、 副會長宏意法師首先分別致詞感謝和歡迎大 家的到會,淨海法師代表佛教會向是晚所有 節目貢獻者表達謝意。宏意法師以《吉祥 經》中一句經文─「言談悅人心」作為節 日賀禮,祝願大家平日與人言談來往時, 多說慈悲語、和合語和愛語。 在表演節目開始之前,晚會特別安排了 一頒獎儀式,是為德州佛教會少青組為時一 年的佛法教學課程成績優異者頒發獎學金,

【第180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 2011 年 11 月、12 月法會活動

日期

11月5日(週六) 11月6日(週日)

11月13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p 1:30p 10:00a 10:20a 11:00a 1:30p

-

10:25a 10:50a 12:00p 3:00p 10:20a 10:50a 12:00p 3:00p

內容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11月19日(週六)

10:00a

11月20日(週日)

10:00a - 10:30a 菩提學苑親子佛法講座 1:30p - 2:00p 菩提學苑親子佛法講座

11月24~30日 11月26日(週六) 11月27日(週日) 12月3日(週六) 12月4日(週日)

12月11日(週日)

12月18日(週日) 12月24~26日 12月25日(週日) 12月31日~1月2日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每週六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時間 9:30a – 12:00p

3:00p 玉佛寺舉行義賣大會

七永日 9:00a

– 12:00p – 12:00p

10:00a 10:25a 11:00p 1:30p 10:00a 10:2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三日 10:00a 11:00a 1:30p 三日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

菩提中心感恩禪七

宏意法師

念 佛 會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融通法師:大乘三系之異同 續超法師

禮拜《大悲懺》

10:25a 10:50a 12:00p 3:00p 10:20a 10:50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10:45a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12:00p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3:00p 晚 課 共 修 菩提中心三日念佛會

時間

9:00a 12:30p 1:30p 9:30a 7:30p 9:00a 2:00p 10:30a

淨海法師

玉佛寺

10:00a - 10:45a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11:00a - 12:00p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9:30a

主持人、地址、講題 融通法師

活動內容

- 11:30a 靜坐/英語佛法 - 3:00p 菩提合唱團練唱 3:00p 經論研討班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 9:00p 觀音普門共修會 - 4:00p 菩提禪修會 - 4:00p 粵語佛學班 - 2:00p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80期•佛光法苑‧47】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糊塗的學問 修慧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宏意法師:羅漢菜的風味 融通法師 菩提中心 淨海法師:南傳《大念住經》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主持人/ 主持人 / 地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圓福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 下 期 專 題 -

解脫自在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因為眾生有不同的 根基、不同的煩惱,所以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 提供眾生的種種須要。讓您解脫煩惱,得大自在 的法門是什麼?歡迎您來稿分享您的錦囊妙計。 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千字,截稿日期: 十一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 輯組或電郵送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8/14/2011 回向曾進益 $60.00 08/18/2011 回向陳蕭瑋 $500.00 08/24/2011 回向黃台安 $200.00 回向黃台安 $200.00 09/01/2011 回向王啟仁 $250.00 張明麗 $200.00 回向洪陳悅治 $50.00 09/09/2011 李思寧 $25.00 回向廖高月往生淨土 $100.00 曾舜宛 $60.00 09/16/2011 回向婁淑玉往生淨土 $400.00 回向婁淑玉往生淨土 $2,552.00 回向婁淑玉往生淨土 $225.00 回向沈錦龍 $50.00 鍾林雲英 $50.00 周全 $200.00 09/22/2011 回向周玉秀往生淨土 $100.00 回向廖高月往生淨土 $1,000.00 回向周炳煌 $100.00 -------------------------------------------------------

08/18/2011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無名氏 $100.00 楊祖愛 $50.00 08/24/2011 烏蘭托亞 $50.00 回向翁同倫往生淨土 $100.00 09/01/2011 Caroline Lee $20.00 章榮彬 $100.00 回向林陳柳英往生淨土 $218.00 09/09/2011 禹如思 徐兆香 $100.00 黃亞靜 $50.00 回向廖高月往生淨土 $100.00 09/16/2011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才 $20.00 回向譚家瑜往生淨土 $100.00 無名氏 $100.00 阮仁傑 阮仁和 $300.00 09/22/2011 回向閻敦儀 $100.00 陳美雲 $10.00 -------------------------------------------------------

合計

$6,322.00

【第180期‧佛光法苑‧48】

合計

$1,538.00


ཥ ᝒ ԇ ‫و‬Ȓ ๦ගύЈ໺௤Οࣥϖ‫י‬

Ԗᐒ༜Ӧᗎፎ஑ৎࡰᏤહᅿ‫מ‬ѯ

ృϦߏԴ)Ѱ΋*Ь࡭҅௤ሺԄ

ୖу‫ޣ‬ӧᆫ཮ύ΋ଆᕝ֤ˇહᅿЈҖ

‫؂‬Д΋ԛ‫܎ޑ‬ґьϩ཮Ѷ‫୏ࢲݤ‬

ҶγႥѱߏ)ѓϤ*ᒃᖏႴᓰངЈࢲ୏

Ͽߙॺᆫᆒ཮ઓ‫ୖޑ‬уՕᏢ཮Ե

‫ޒ‬ើࣧ‫཮ݤ‬ൔৱ༣ӣӛ

ൂ ԇ ං Ҋ ‫ٲ‬ Գ ী ҡ


፬‫هײ‬೤ၠ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山光水色言無盡 口吐蓮花人自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