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4 (2012-07)

Page 1

Dharma Garden

184 2012 • 7 Bi-Monthly

本期專題:心事誰人知


目 錄

第184期 2012年7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專題- 「心事誰人知」

漫談禪淨雙修.............................................................................................................. 2 超定法師 東南亞古代孟族人對南傳佛教先驅的貢獻 (二)..................................... 8 淨海法師 莫錯用心........................................................................................................................ 14 卻道天涼好個秋......................................................................................................... 17 心力—心事煩惱的清潔劑.................................................................................... 20 牛馬心事誰人知......................................................................................................... 23 「心」事誰人知......................................................................................................... 25

宏意法師 悲懷 李祝華 出離 張偉堯

見聞覺知

香江有緣人................................................................................................................... 28 宏意法師

法苑文輯

誰來晚餐‧誰來送晚餐......................................................................................... 29 談談論壇........................................................................................................................ 32 回首學佛十五年 “學步園”文摘 代序..................................................... 34 閩南寺廟參訪記 (三)............................................................................................. 36 物換星移的緬懷......................................................................................................... 40

新聞類

楊祖愛 宏意法師 李瑋 林瑩瑩 陸燕琪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3 2012年菩提獎學金得獎名單......................................................................... 46 七、八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封底攝影:胡美英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83, May 2012.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編者的話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夠一帆風順,平步青雲,那是多大的福報!所以生 活上有挫折,不必懊惱,重要的是如何化解,如何處理我們的心念。佛陀給了我們一帖藥 方,那就是保持正念,如理思惟。誰能做到,誰就自在!誰就能盡其在我! 人們由於業力不同,根機不同,修學佛法的途徑也不同。以目前的中國佛教而言,最普 及的是禪宗和淨土宗。修禪者為法行人,重自力。修淨土者為信行人,重他力。住持和尙尚 超公長老,在佛誕節的弘法活動中,向會眾開示:學佛不要強調宗派,大家應互相尊重, 包容個別所學,以達社會和樂,個人解脫清淨。此次超公撰文〈漫談禪淨雙修〉一文。他 深入又精闢地分析「禪淨雙修」是如何可能,禪與淨又是如何的貫通於整個佛法的修學過 程中,包括五乘、三乘與大乘佛法。而不是狹意的單指禪宗與淨土宗的調和。希望我們能 經由此文而建立起正確的知見。 炎炎夏日的腳步近了,我們都希望有一個避暑的去處。但常言道「心靜自然涼」。《 內經》亦強調:夏季「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 更生熱矣。」本期專題「心事誰人知」文章多篇,作者們提供個人的見解與經驗分享。心 乃一切的主宰,如能將熱惱的心止靜下來,遇事不燥不急,冷靜處理,那麼便是夏日裏涼 風陣陣,情緒不中暑了。 佛教會在暑期間安排了適合於兒童與少青的夏令營,適合於成人的家長營與佛學講座。 希望透過這些活動,使大人小孩都能感受到心靈的淨化與提升。請把握因緣! 祝福大家有個清涼的暑假!


漫 談

禪 淨 雙 修

講 於 玉 佛 寺 共 修 法 會

超 定

一、從禪淨四料簡談起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之特質在 禪。」當今佛教界普遍盛行的是淨土法門。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一般寺院的 共修活動,除誦經、禮懺、持咒而外,主要 的是持名念佛,從佛一、佛三、佛七,乃至 七七念佛,剋期急證,念佛成佛。提倡音聲 佛事,唱誦利人天,可說是當今漢傳佛教的 特色。 印順導師肯定禪宗與淨土為中國佛教最 大的特色。二宗的共同點,不務空談,而篤 於行持。分別其差異為:「禪之所入深,淨 之所益廣。禪者為法行人,淨者為信行人。 一重自力,一重他力。」印公稱歎云:「中 國佛教之宗派雖多,其能不拘於因襲西方, 以『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 精神,予佛法以發揚、整理、通變,最為中 國民族所崇者,莫如天台、賢首、禪、淨 ─四宗。」然而,「明清而後,台、賢之 學者,修持止觀者少,相出入於禪、淨。 而後教稱台、賢,行歸於禪、淨,平流競

進而和同,則又中國佛教之特色矣!」考 台、賢二宗,同是「從禪出教」的宗派, 以修止觀為其主體,如華嚴的法界觀、五 教止觀,天台各部禪觀的實修等是。但明 清以後,台賢二宗的教義,還有很多大德 在研究與宏闡,而正修止觀的學者已不多 見。如天台宗的徒裔主張:「教演天台, 行歸淨土」,即是此意。 相傳永明延壽大師,為強調淨土法門的 殊勝,作一首四料簡,為當今念佛人所共 信。如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 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有禪無淨土,十箇 九錯路,一旦陰境現,瞥爾隨他去。無禪有 淨土,萬人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 開悟?無禪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 生,沒箇人依怙!」 第一首偈,代表作者的思想,主張禪淨 雙修,目的在於調和禪淨二宗的見諍。文情 並茂,聽來頗令人感動。老虎為百獸之尊, 兇猛無比,如虎頭上再戴兩角,牠的威勢,

【第184期‧佛光法苑‧ 】


真是無敵不克,戰 無不勝了。為何以 「帶角虎」來形容 禪淨?因為悟了 禪,見性成佛,則 「現世為人師」, 導迷情登覺岸。念 佛人,修淨土往西 方,見佛悟無生, 倒駕慈航,廣度眾 生,是謂「來生做 佛祖!」 其次,第二首 偈,假如單修禪而 不修淨土呢?那太危險了。當時求開悟的 禪者,可說滿坑滿谷,不計其數,而真正 幸運修成功的,實在太少太少了。換句話 說,誤入歧途者比比皆是。歲月無情啊!一 旦無常爺到來,臨命終時,六神無主,前途 茫茫,何處是家鄉?只有隨業受報,不知往 那一道去投胎了。作者的意思:禪淨二門都 很重要,不可自是他非,互相排斥。禪淨雙 修最理想,如其不然,兩者不能兼修,寧捨 禪而修淨土。畢竟專修禪而成功者,十人不 得其一,失敗是多數啊!顯然作者心目中, 還是「阿彌陀第一」! 第三首偈才是作者的意趣所在,雖然禪 宗延續中國佛教的慧命,禪師們的偉大成就 是無可否認的史實。但作者志在西方淨土, 這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門,「萬人修萬人 去」,穩穩當當的一條成佛大道。一心念 佛,縱然此生不一定開悟見佛,但憑彌陀 大願王,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屆時「花開見佛悟無生」,那還怕不開悟成 佛嗎?深信:念佛必見佛,見佛必開悟;只 怕你信願不堅,不肯念佛;念佛,保證往西 方、見彌陀、得開悟!

最後一首偈, 於禪於淨兩不著 邊,既不參禪又 不念佛,其前途 何在?死後往那 裡去?「銅床並 鐵柱」,也就是《 地藏經》所形容的 地獄道;下油鍋, 抱鐵柱,眾苦充滿 的煉獄。今生或來 世,此土與他方, 沒箇人做依靠,也 沒有箇方所可安 居;別說添福壽,享快樂,連起碼平安都 不可能了。 二、禪淨是否可以雙修 問題答案之前,先辨正上述四料簡。 關於禪與淨,這裡是特指狹義的禪宗與淨 土,而非貫通佛法德行的禪法與淨土。古 德以圓融的立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融通無礙,主張禪淨二宗,殊途同歸,禪 者志在今生憑自力見性成佛,念佛人仗佛 力,死後往生淨土,蒙佛授記,證無生法 忍。這是宗派的調和論。 提倡和合無諍是對的,不但同為佛門的 各宗派,可以異中求同,化解見諍,即使是 其他宗教,為和平共處,應該互相尊重包 容,各盡所能,為社會人類謀福利。當今的 中國佛教道場,為普攝群機,弘法的方式採 取多元化,專弘一宗一派的寺院是很少了。 不過純就宗派的立場,繫屬於一宗一派的徒 裔,由博返約,專精一門,除自宗的深入而 外,還有多少精力兼修他宗?忠實的宗派徒 裔,能超越宗見,以「理長為宗」嗎?如上 引述,禪淨二宗,所被根機不同,信行人與 法行人之異,自力與他力之異,既是參禪者

【第184期‧佛光法苑‧ 】


又是念佛人,腳踏兩條船,如何可能? 難道「禪淨雙修」的命題是錯嗎?那又 不然。應該跳脫宗派框框,消融眾生的見 諍,從佛法的根本大義,闡述這一問題。本 文一開始即引用太虛大師之特見:「中國佛 教之特質在禪」,但其內涵不是獨指禪宗, 而兼攝印度傳來的依教修心禪,也即是佛教 固有的三乘共法與大乘特法。誠然,禪學乃 佛弟子必修課程,五乘、 三乘、大乘佛法,有層次 深淺之別,而各級佛法的 實修內容,都含有禪定一 項,如三福行、三學、六 度,都列入禪修功課。中 國佛教的宗派,不論傳承 自印度,或本土創立的 台、賢、禪、淨,都不 是捨禪觀,無定力為助而 能成就者。即以大乘八宗 的理論派而言:三論、法 相、天台、賢首四宗,如 抽離禪觀的實踐,有教無 觀,有解無行,則成空虛 的理論。其他,禪、淨、 密、律宗,更無例外;絕 非形式的靜坐、念佛、持 咒等,可以獨立成為佛教 的宗派。 至於淨土,當然不是指方立向,以彌 陀淨土為歸宿的念佛宗。淨之一字,實遍 通一切佛法。約聲聞與菩薩二道言,聲聞 人側重個人身心的清淨,菩薩行者志在國 土的莊嚴。站在大乘佛法立場,菩薩的任 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為眾生故,需 要理想的淨土。 佛法的現代意義:如何令社會界清淨,

眾生界清淨,身心界清淨?解脫之道在三 學,以戒學淨身口,定學淨塵欲,慧學淨 知見。社會不得和諧,家庭不得和樂,世 界不得和平,一切問題根源於我人的貪瞋痴 三毒。淨化三毒的不二法門:以三昧水淨化 貪欲,悲願風息滅瞋恚火,般若智破除愚痴 暗。這是正本清源,究竟安樂之道。《維摩 詰經》云:「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 印順導師深入法海,精通三藏,總攝無邊 佛法,簡單一句:「佛門 無量義,一以淨為本。」 佛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瞋痴;菩薩行六度,除六 蔽,棄諸惑,到彼岸;度 眾生,成佛道。 禪淨雙修,不是指禪 宗與淨土,二宗同時修 習;佛教各宗派之間, 可採取異中求同的態度, 維持佛法無諍的傳統。尤 其處此時代,正法難弘, 佛弟子已是少數民族的少 數,如再強調宗派成見, 因見諍而愛諍,諍訟不 休,學佛未獲其益,先蒙 其害,那不是歷代祖師開 宗立派的真意。或許身為 宗派的徒裔,為光宗耀宗,宣揚一宗一派 的宗義,顯揚聖教,無可厚非,真理愈辯 愈明。但那是極少數確有他修學的見地,達 到一門深入,取精用宏的領域。對普遍的徒 眾而言,吾祖吾宗的門戶之見,恐怕偏私的 愛諍者是多數。若然,則鬥爭堅固的宿命難 逃,真是末法時代了。

三、行的正常方便 此次演說的主題,依《大乘起信論》的

【第184期‧佛光法苑‧ 】


修行信心分,拈「修行方便譚」為題,介紹 學佛如何修行,略述唯心大乘的正常方便與 特勝方便。也即是通常所說的正常道、方便 道;難行道、易行道。論文以六度為正常方 便行,以念佛名,求生淨土為特殊的方便 行。正常的修行項目,雖列舉六度行,而以 止觀為主體;止觀二者,又攝觀於止,以無 分別的真如三昧為正修。綜合二種修行的方 便,也即是教界大德所標榜的禪淨雙修。不 論所學的經教屬那一宗,或發心為教服務修 福,幾乎一體同風,無不歸向於淨土。 《起信論》的止觀法門,其特色是真如 三昧。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 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 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修禪的 方法,三乘共法所說的,不出二甘露門: 不淨觀與數息觀,加上六界觀,名為三度 門。於此再加對治瞋恚的慈悲觀,對治愚 痴的緣起觀,是名五停心觀、五淨行。但 本論對這傳統的禪法,似乎一一否定:「 不依氣息」,即不修數息觀,「不依形 色」,即不著於不淨觀。「不依於空,不 依於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即不著 於六界觀。接著說: 「 一 切 諸 相,隨念皆 除 , 亦 遣 除想。」這 裡 直 指 修 心的進階: 起 初 , 遣 除對外在境 相 , 攝 境 從心,即使 數 息 、 不 淨、六界等 影 像 相 也 不取著。五 塵 境 界 相 ,當然必須 遠 離 ; 「 五欲五蓋」 為 修 定 的 大敵,非棄 捨 不 可 。 今於形色、 氣 息 、 六 界的影相, 隨 念 起 時 ,當下明了 境 相 非 實 ,『知幻即

離,離幻即覺』,念念正念,不取種種妄 相,也即是所取空。進一步,能取的分別 心,即此妄心也非有,做到境滅心亡,二 取皆空。 這是唯心論者的禪法,他的理論依據 是:「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 不滅。」諸法真如,本來是無相、無念的; 眾生的妄念,乃是無明的產物,與真如法性 不相應的。在未契入真如之前,對於妄念現 前,要了達妄念本空,沒有它的實在性。來 無影去無蹤,「念念不生,念念不滅」,行 者勿執意去厭惡排拒,也不值得你去歡迎 它,如秋風掃落葉,不用刻意去理會它;幻 生幻滅,而無自性的生滅。所取相空,能取 相也空;功夫深了,妄念自息,體證無分別 的真如三昧。正如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 為體,無住為本。」 《起信論》所說真如三昧。無所依住, 離諸分別的禪法,其來源最早出於雜阿含 經,世尊對詵陀迦旃延所開示的真實禪、 勝義禪。經文:「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 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 想而修禪。不依此 世、不依他世,非 日月,非見、聞、 覺、識,非得非 求,非隨覺,非隨 觀而修禪。」佛陀 解說:「比丘於地 想能伏地想,於水 火風想,無量空入 處想、識入處想、 無所有入處、非想 非非想入處想。此 世他世,日、月、 見、聞、覺、識,

【第184期‧佛光法苑‧ 】


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

所不能入。」

還有《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法 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 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楞伽經》所說的攀緣如禪,也即是本論所說 真如三昧。

本來三昧,如四禪八定,乃是凡夫與外 道所共有,真如三昧殊勝處何在?論云:「 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見 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 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 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禪三 昧,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繫屬三界,與 外道共。若離善知 識所護,則起外道 見故。」

論文解說止觀行:「所言止者,謂止 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 者,謂分別因緣生滅 相,隨順毘婆舍那觀 義故。」眾生心分二 門,心真如門與心生 滅門。修止是依心真 如門,止息一切分 別,離相離念的功 夫。修觀是依心生 滅門,分別生滅因 緣義。「坐時專念於 止,若餘一切,悉當 觀察應作不應作。」 也即坐時修止,動 中修觀。這是約偏 重說,坐也禪,行也 禪,修止修觀都不拘方式的。繫念世俗因 緣生滅法相,以及繫念不生滅的真如勝義 境,都可以作為修習止觀的所緣境。 真如三昧成就者,「深伏煩惱,信心增 長,速成不退。」菩薩行的初期目標,得信 心不退,達到十住的發心住。通說三祇修行 圓滿而成佛,初發心住即步入初阿僧祇劫。 修習無分別止成就,得信不退,乃真發菩提 心者。 此法門是否保證萬人修萬人成?凡是提 倡一種法門,無不強調三根普被,萬類齊 收。不過在此指出:「唯除疑惑、不信、 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

四、特殊的修行 方便 修學佛法以信 心為根本,「本立 而後道生」,一切 功德的成就,根源 於佛法的正信,如 何確立信心,乃修 行的第一要著。菩 薩道的階位: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後成佛。進 入十住的發心住,即是修十信行:信、進、 念、定、慧、戒、願、護法、回向、不退心 的完成。發心住到第十回向的菩薩,名解行 位,也即是因勝解而如實起行。初地以上菩 薩,即從行而證的過程。一直到十地圓滿成 佛,才得究竟圓證。 從初發心學佛,修學信心需經一萬劫的 漫長歲月,才入正定聚的菩薩種姓。對於一 般意志下劣眾生,要他修正常方便,依施、 戒、忍、進、止觀五門修學,積集福智資 糧,太艱難太無把握了。論云:「復次,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 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

【第184期‧佛光法苑‧ 】


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 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佛土,常見於佛,永 離惡道。」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娑論易 行品》,討論這問題。發心成佛,必須到 不退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久劫修福 慧,而後才能達到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退墮於二乘者,已算萬幸,而墮 落生死輪者佔多數。諸佛大慈悲,不捨一 眾生,除難行道而外,是否有易行道,依 之而修,速得阿鞞跋致的境地?龍樹菩薩 是初期大乘聖者,主張菩薩正常道,直趣 無上菩提。有大丈夫志者,發願成佛,未 得不退轉前,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 救頭燃。不過,菩薩還是隨順眾生,慈悲 攝受:「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 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 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疾至阿惟越致。」大概說,佛法二門:信 願為本的易行道與智證為本的難行道。易 行道為難行道之方便,先由易行入手,信 願成就,即能趣向智證的菩薩正常道。念 佛求生淨土,目的在親近諸佛,與諸上善 人俱會一處。理想的環境裡,不會有墮落 的因緣。風吹鳥鳴,無非是如來法音;在 一起的人,都是同願同行,發心為度眾 生、成佛道者。 這裡舉例:「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 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 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 如法身,常勸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淨土行者,不僅稱名念佛, 包括禮拜、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 向,詳如普賢十大願王的修法。論引淨土 經、略舉往生的因緣:一、專念,二、修 善根,三、回向,四、發願往生。往生淨 土,見佛聞法,永離惡道,不退菩提。也 即如前修正常方便,信心成就,入發心 住。

五、結語 上來概述禪淨雙修大意。起信論所說的 大乘正常方便行,詳明止觀為道體,專修 真如三昧,也即近於禪宗的思想。禪師標 榜,即定即慧,定慧一體的宗派。這種三 昧,最早根源於阿含聖教的真實禪、勝義 禪;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以及楞伽經的 攀緣如禪。另外,修行的特殊方便,即為 專念佛號,勤修善根,往生淨土法門。據 此而言,該論作者馬鳴,似是唱導禪淨雙 修的始祖,主張修禪宗又修淨土?我的解 讀是:劣根的信行人,從念佛法門著手, 如往生淨土論的五門修法,始自禮拜門、 讚歎門入,而後進修止觀門。上根的法行 人則直入道體,正修六度。 禪淨雙修之說,如偏指禪淨二宗,我 認為:二宗各有其宗趣,立場不同,不 必強為和會。否則,如四料簡作者,為專 念淨土,不免作出偏頗之論。「無禪無淨 土」之說,衡之於佛法正理,顯然是不通 的。其實,修禪修淨,乃是佛弟子共遵的 德行,修禪觀、淨三業,解三毒;嚴淨國 土,成熟有情,自利利他,共成佛道,這 是三乘共法以及大乘佛法的共義。我對 禪淨雙修的看法,作如是表述, 提供大家參考,謝謝!

【第184期‧佛光法苑‧ 】


對 南 傳 佛 教 先 驅 的 貢 獻 (二)

東 南 亞 古 代 孟 族 人

淨海

圖片說明:阿難陀塔寺南殿供奉的迦葉佛,高九點五公尺。

(四)阿奴律陀南征孟族直通王國 公元1044年,緬甸名王阿奴律陀 (Anawrahta,1044─1077)統一全國後,建 立緬族人的蒲甘(Pagan)王朝,自此緬甸有 了較可靠的歷史。當國家安定後,並推行 佛教改革。當時在蒲甘一帶,以沙摩底(Sa mati)為中心,一個較有勢力的阿利(Ari)教 派,有僧眾三十人,信徒六萬人,可能是屬 於後期大乘密宗,分為兩派,一派稱「森林 住者」,一派稱「聚落住者」,後者更具勢 力。他們戒律鬆弛,行為墮落,飲酒啖肉, 邪說荒誕,迷惑民眾。 稍後不久,正好南方直通有位上座部高 僧信阿羅漢(Shin Arahan,簡稱阿羅漢)來 到蒲甘求見阿奴律陀王,經過一番問答, 極為契機,拜阿羅漢為國師,計畫進行宗教 改革,尊信上座部佛教,代替其他所有的宗

派。於是派遣使者,往南方孟族統治的直通 王國摩奴訶(Manuha),要求賜贈「三藏」及 「佛舍利」。直通國王拒絕賜贈,並且凌辱 來使。阿奴律陀王知道後非常震怒,於公元 1056年,派軍隊去征伐直通,經過三個月 的猛烈戰爭,結果直通被攻破。然後在直通 三十多處收集三藏、各種註釋及文物,用戰 勝得來的象群三十二頭,負載至蒲甘。又迎 請直通戒律莊嚴的上座部僧人五百名,及召 集直通的藝術家、工藝人等三萬名,隨同受 俘的摩奴訶王,一同歸返蒲甘。戰敗的直通 國王摩奴訶及王后,並未被殺,後以變賣珠 寶財物,建造一座摩奴訶塔寺,鑄起兩尊高 大佛像,一是坐像,一是涅槃像,一直流傳 至今。 當時孟人直通的地方,也有其他佛教部 派的存在,據19世紀前葉緬甸王家編輯的《

【第184期‧佛光法苑‧ 】


琉璃宮史》,中譯分上、中、下三卷,上卷 原先存在於蒲甘的各派僧團,包括原有 中記載說:(阿奴律陀)大王問:「受教於釋 上座部、大乘佛教、密教及婆羅門教,因戒 尊的弟子,除了師尊外,還有其他何人?」 律不嚴,尤其是阿利僧派的非法行為,就命 阿羅漢回答說:「除我外,還有勃亞馬塔 令完全還俗為民,或者改信歸屬阿羅漢長 僧、薩穆蒂僧等。」如連阿羅漢派在內, 老領導的上座部佛教,有些不遵從的人, 可見當時有三派以上。「勃亞馬塔」,尚未 就被阿奴律陀王放逐。這一佛教改革,結 查到巴利文的對音,「薩穆蒂」,似為正量 果使阿羅漢上座部佛教興盛起來,立為國 部(Sammitīya)。前面曾提到的「室利差呾羅 教,普及全國,而原先的各派佛教,漸被 國」附近,則發現有巴利文經典上的一段文 淘汰消失。 字,有人認為這是小乘佛教的遺存。到公元 也有人 7世紀時,佛 認為,阿奴 教似已深入 律陀王是為 人心。在公 了 國 家 統 元600年初, 一,掌握民 曾有小乘佛 心、鞏固王 教和說一切 權,必須要 有部盛行緬 掃蕩當地舊 甸;700年 有的阿利僧 前後,孟加 派等勢力, 拉密宗傳入 所以才推行 上緬甸。這 宗教改革, 裡俗稱的小 以 引 進 新 乘佛教,亦 的上座部佛 可指上座部 教信仰,代 佛教或其他 替過去所有 蒲甘王朝興建的阿難陀寺 部派佛教, 的宗派。而 現在人們都 阿奴律陀、 尊稱南傳佛教為上座部佛教了。 其子江喜陀(Kyanzittha,1084─1112)、 哈威(G.E.Harvey)在他所著的《緬甸 江喜陀的外孫阿隆悉都(Alaungsithu, 史》中寫到:「直通之俘虜中有甚多工匠, 1112─1167),他們在位時,除了發揚上 繁衍以後,對於緬北,殊有貢獻,並產生三 座部佛教,在蒲甘建築了多座雄偉的佛教塔 項直接效果。第一、阿羅漢自直通僧侶中獲 寺,仍保有一些大乘佛教信仰,如自認為是 得甚多襄助之人,並以享有前所渴望之經 「輪王」、「世界之主」、發願做「菩薩拯 典,乃建三藏經樓,以珍藏之,此一建築 救一切眾生,並於未來成佛」,江喜陀祈願 物,迄今仍可於蒲甘見之。第二、巴利文漸 來世值遇彌勒菩薩,宮庭仍沿用婆羅門教儀 代梵文而為經書之正式文字,小乘佛教漸替 式,民間保持37尊納特神(Nat)的信仰。 代北派佛教而為人民所崇奉。第三、緬人採 江喜陀王在1112年去世前,曾立一塊《 用得楞(孟文)字母,而始有文字。」 【第184期‧佛光法苑‧ 】


彌塞提碑文》(Myazedi),一面用巴利文,其 他各面則用驃文、緬文、孟文,內容相同, 文詞精鍊。緬文是在孟文基礎上創立的,在 蒲甘王朝二百多年中,江喜陀王是比較同情 孟族人的,尊重孟族人的文化和傳統。

(五)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 公元1180年,由國師孟族高僧鬱多羅 耆婆(Uttarajīva),帶領多名僧人由巴森港 (Bassein)乘 船去到南傳 佛法中興的 斯里蘭卡訪 問。當他們 回緬甸時, 留下當時帶 去的孟族沙 彌 車 波 多 (Chapaṭ a )一 人。車波多 在大寺受比 丘戒後,留 學 十 年 , 1190年才返 回緬甸。車波多返國時,曾帶了四位外國比 丘:尸婆利(Sāvali)、多摩陵陀(Tāmalinda)、 阿難陀(Ānanda)、羅睺羅(Rāhura),他們都曾 在大寺受比丘戒。 車波多知識廣博,性格倔強,善長辯 論,又與斯里蘭卡佛教關係密切,所以當 他帶著四位外國比丘歸國後,就宣布依斯國 大寺派的制度傳授比丘戒,認為最合法。不 久,他們在蒲甘北部的讓烏(Nyaung─u),建 立了一座斯里蘭卡式佛寺,就稱車波多寺。 他們完全依據大寺派的戒法,為人傳授比丘 戒,不願遵守緬甸原有僧團的規律,這就成 了斯里蘭卡佛教僧團在緬甸最初的發軔。同

時也極受到蒲甘國王的熱忱護持,很快發展 成為緬甸佛教最興盛的宗派。車波多長老圓 寂後,僧團內部又發生分裂多派,但都以大 寺派上座部為正統,影響全國和後世深遠。 而舊有的阿羅漢派(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由須 那及鬱多羅二位長老傳承下來)、或其他的 小乘部派等、大乘密教,雖然能繼續存在, 已逐漸走向衰微。

(六)庇古王朝的佛教 公 元 1287年,緬 甸蒲甘王朝 被強大的元 軍攻滅後, 以北方阿瓦 (Ava即曼德 勒 M a n d a lay)的撣族人 與南方庇古 (Pegu)的孟族 人兩大勢力 最強,是為 緬甸分裂時 期,即北方阿瓦王朝(公元1287─1555年)與 南方庇古王朝(公元1287─1539年)。 北方上緬甸,阿瓦王朝建立初期,上 座部僧很少,反而阿利僧多,這是由過去 蒲甘阿奴律陀王時代逃來。後來上座部比 丘逐漸增多起來,有蒲甘的阿羅漢派及阿 難陀派的比丘到來,至1340年,上座部佛 寺增至77座,僧人數千。再後僧團發展分成 三派:「阿蘭若住者」、「村落住者」、「 官僧」(擁有廣大農田和眾多奴隸),戒律鬆 弛,生活腐化。到1429年,有兩位斯里蘭 卡比丘來到緬甸阿瓦弘法,又續有蒲甘車波 多系的高僧來到阿瓦,他們都是深通三藏,

【第184期‧佛光法苑‧10】


培養了很多知識青年僧,特別是對阿毘達磨 的研究,學風隆盛,編著了很多優秀的論書 流傳於世,帶動了上緬甸的佛教興盛。

尺,用90磅的黃金,塗刷塔頂;周圍建築 50英尺高的露台,闊達900英尺,護以石 欄,安裝石磴,四周遍植棕櫚,使佛塔大 致和今天所見一樣。

南方下緬甸,自阿奴律陀王攻滅直通 達磨悉提即位(1472─1492)後,除了積 後,佛教教學就漸凋落。當蒲甘王朝被元 極從事國家建設,也非常注意佛教的發展, 軍攻滅後,撣族人和孟族人乘勢再起,以 在都城和國內各地建築了許多座佛教著名 庇古為根據地,建立了庇古王朝,統治了 寺塔。他對 大部分下緬 佛教最大的 甸。關於佛 貢獻,是改 教方面,先 革和統一了 有孟族比丘 當時緬甸南 舍利弗,受 方的佛教。 戒於斯里蘭 因為緬甸自 卡系的阿難 蒲甘王朝建 陀派,被派 立以後,即 至孟人地區 有緬甸僧團 弘法。另有 和斯里蘭卡 兩位孟族比 系僧團的對 丘,曾往斯 立,不久斯 里蘭卡留學 里蘭卡系僧 及 在 大 寺 團又分裂為 受 戒 , 在 三派,彼此 1353年頃回 互相對抗, 國,培養了 蒲甘最高的瑞山都佛塔由阿奴律王所建 這也波及到 很多優秀僧 下緬甸。到 才,經過他 公元15世紀中葉,更由於民族之間的對立, 們的努力,將下緬甸的佛教復興起來。 上座部佛教僧團之間益形複雜。達磨悉提即 庇古王朝佛教最興盛的時期,是自公元 位後,即召集各派長老會議,計劃改革和統 1453年以後,因為得到一位賢明女王信修 一佛教僧團。 浮(Shinsawbu,1453─1472)的熱心護持。 1475年,達磨悉提王選派二十二位上座 她在位十九年中,修明內政外交,國強民 比丘及其弟子亦二十二人,使臣兩位,分乘 富,政績卓著。這要歸功於協助她的兩位 二船前往斯里蘭卡,由目犍連及尸婆利兩位 孟族僧人之一的達磨悉提(Dhammazedi)還 長老分別領導。抵達斯里蘭卡後,四十四人 俗為相,並被選為女婿。後來女王自覺年 都在大寺重受比丘戒。回國途中,因遭遇海 老,決意退位,由賢能的女婿達磨悉提繼 上風浪,一船沉沒,有十位比丘喪生。於 承。女王退位後,專心致力於佛教事業。 是達磨悉提王即創立定名為「迦梨耶尼結 她開始增修仰光瑞德宮佛塔,增高到302英

【第184期‧佛光法苑‧11】


界」(Kalyānīsīmā),作為改革和淨化佛教的 初步。規定僧人在結界範圍內舉行佛教各種 儀式,如受戒、布薩、安居、自恣等,一切 都依斯里蘭卡大寺的制度,舉行如法如律的 傳戒儀式。據《莊嚴結界》碑文記載,當時 全國境內,有上座比丘約800位,青年比丘 14,265位,又沙彌進受比丘戒者601位。僧 團分聚落住者及阿蘭若住者二類,但都和合 為一派。緬甸南方庇古的佛教,經過達磨悉 提王提倡改革後,將以前三百多年間各派的 對抗,自此重歸統一,依律清淨和合在一個 僧團系統下 (上座部), 比丘們不再 因地域和民 族的差異而 互相對抗, 這是緬甸佛 教史上的一 件大事,對 後世影響深 遠。

朝在內亂外患中,阿瓦被孟軍攻陷,即告 滅亡。 東固王朝他隆王(Thalun,1629- 1648)時,他採取了利用又限制佛教的政 策,他一面保護佛教,把一些土地歸還寺 院,另一面控制寺院和僧人數量,把不守 戒律的僧人逐出寺院。他促進緬族和孟族 僧人關係的和睦發展,特別派遣阿瓦緬族 30位高僧前往庇古,與孟族高僧共同友好 的討論經典。

東 固 王 朝滅亡後, 緬族人中又 出 現 了 一 位 英 雄 阿 瑙 帕 雅 ( A l a u n g p a ya,1752- 1760),平 定內亂,統 一全國,建 立了強大的 緬 甸 貢榜王朝( 南 方 庇 古 公元1752- 王 朝 , 前 1885年)。 緬甸仰光瑞德宮佛塔 後 經 過 阿瑙帕雅對 252年,尤其後半期,從1423年 孟族人頗為殘酷,在庇古城破之日,他放縱 至1539年,可說是庇古王朝的黃金時代, 軍隊燒殺搶掠,孟人被殺屍橫遍地,道路為 在政治、文化、佛教、商業,都獲得了進 之堵塞,城濠水溝變赤,全城夷為廢墟,昔 一步的發展。 日孟族人的高度文化,受到嚴重摧毀,至此 孟族人在緬甸境內劇減。因此,孟族人的勢 (七)1752年孟人戰敗被屠殺 力和文化影響受到急速減退,常被緬族人壓 當公元16世紀中期,北方阿瓦與南方 迫。至今只有15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3%, 庇古前後滅亡後,緬族人以勃朗和東固 多數居住在下緬甸平原區的孟邦、克倫邦、 (Toungoo)為基地,把緬人組織起來,勢力 德林達依省、庇古省、仰光省及在伊洛瓦底 逐漸強大,統一全國,開創了東固王朝(公 江三角洲與緬族人雜居。(待續) 元1531-1752年)。到了1752年,東固王

【第184期‧佛光法苑‧12】


本期專題

心 事 誰 人 知

日 聞日 走道勞 出驚心 幽醒攀 隧南虛 現柯榮 真夢 容 【第184期‧佛光法苑‧13】

人 生 苦 短 欲 無 窮


莫 錯 用 心

宏意

心 事 誰 人 知

成為我以後對小孩的基本態度,凡事講個 道理,由是觀之,有些心事,也有正面的 作用。

人心非常奧妙,不但他人不容易了解, 自己本人也是似懂非懂,常常不知道自己想 什麼,要什麼。正因為心之複雜和多變,隨 時會給人帶來苦惱,所以佛門中特別重視觀 心和調心,用修行的方法,培養清淨心和智 慧心,以成就究竟之安樂。 在日常生活中,心會隨著外境不斷地 思量,計度。當我們對周圍的人事變化看 得透,放得下時,心裡也就自然安適;假 如有的事情是自己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人 就會想不通,看不開,時間一久,又找不 到方法處理時,可能就會變成人的心事, 將事情隱藏在心中,待那天因緣到了,才 會漸漸解開。 記得年幼時,自己時常會靜靜地思考事 情,特別是對大人們的高壓管理法,一直不 太同意,總覺得凡事都應該講個理由,不能 說因為大人決定了,小孩就得服從。不論自 己私下怎麼思惟,在當時的傳統環境裡,晚 輩是沒有機會發表意見的。不過有趣的是, 自己小時候的一些想法,後來卻根深蒂固地

一九六九年,我去台灣之後,在團體 中參學多年,又發覺有人眾的地方,總會 有一些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年輕氣盛 的心理,常常會引起一股不平之音,當這 股聲音又無法對外抒發時,我就每日寫日 記,將個人的喜怒哀樂,盡情地用文字表 達出來。每晚等日記寫完,人也就馬上輕 鬆入睡。每年我都購買一本「年鑑日記」 簿,連續寫了十年。我覺得當時寫日記是 處理心聲的一種方法,寫的時候,不但是 表達,也是整理思緒,了解自己的所思。 來美後,環境是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一 切幾乎又要從頭開始。我沒有再寫日記, 不但不寫日記,有一天我把以前所寫的日 記,全部丟棄,一本不留。因為當自己再 翻讀時,發現過去有很多思惟是情緒的反 應和不成熟的想法,不值得再回憶;相對 的,人要「苟日新日日新」,不應把過去 的一些煩惱事,老是記在心上和文字上。 不過我還是很慶幸,在台灣參學時,日記 給我帶來了一種安定力,讓自己在感到孤 苦時,總有一個地方可以自由、如實地用

【第184期‧佛光法苑‧14】


文字宣表心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佛法的薰陶, 漸漸感覺假如一個人心中老是有心事,有 掛礙,不能隨時處理和放下,一定要用文 字寫出來,那也不是真實的解脫之道。因 為在根本上,心不能主導所緣,常被外境 牽著到處轉,人是不會自在的。 可能是受個性影響,我自小就習慣事事 認真,見人打馬虎,心裡就不喜歡。尤其是 對說話不算話的人,特別排斥,覺得不能與 之為友。表面看來,是奉守了做人的原則, 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由於不順眼的事很 多,反而令內心不得安寧,經常會情緒起 伏,這也是為什麽 長 期寫日記的一種動力。 因此,多聞佛法後,我覺得與其認真而起 煩惱,為什麽不用認真來改革自己,調整自己 對人事的負面反應呢?有了這個思惟後,人 才開始覺得,好像有方法照顧自己了。從此 以後,我把整個生活中的人事環境,看成是 修行道場,盡量設法處處關照,處處用心, 借假修真。 我僅舉兩點調心之法,以供參考。 一、用正思惟除邪思惟 佛經中常說,心是生善之本,也是造惡 之源。即使我們聽聞了佛法正見,但在日常 生活中不能如理思惟的話,人的煩惱,還是 無法消除,所謂「聞理似悟,遇事則迷」, 在實際的起心動念中,完全無法主宰自己。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話時可以高談闊 論一切道理,但一轉眼,有事不如意,馬 上就苦惱滿面。佛教裡形容這種人是「說 食不飽」,沒有真正把食物吃下去,只是 說說而已。 我覺得八正道中把正思惟排在正見的後 面,已明顯的表示,修行者一定要把所聞的

正見,變成所思,從真切的正思惟中,淨化 自己的觀念,最後才會成為實在的所修。 當我們不斷地參與種種人事工作,我 覺得學佛者應經常用「無常觀」、「慈悲 觀」、「無我觀」來引導自己的思惟。從 觀無常中,珍惜因緣;從觀慈悲中,保持喜 悅;從觀無我中,放下執著。不論人事怎麼 變化,這三種正思惟是不變的。正因為內心 中有這些固定的思惟方式,它會自然的將種 種缺陷轉負為正,轉惡為善,轉怒為喜,把 世間的不圓滿面,彌補起來。 今年春節一過,玉佛寺連續遭到幾次偷 竊。聽說附近的幾個道場也是如此。每次 小偷進來,不但把殿前的玻璃打破,需要 修理,同時也弄得常住大眾精神上有些負 擔,夜間休息時,都怕警鈴再響。每次住 眾們跟我報告這些事情,心裡當然多少會 有些掛礙,最擔心的是人的安全。後來看 看小偷似乎不想收手,一有機會就隨時進 來,於是我只得釜底抽薪,重修正門,不 用玻璃,讓小偷死了這條心。在處理這件 事情的時候,我常常告訴寺中大眾,我們 在這個五濁惡世生活、弘法,就必須要堪 忍世間上種種不淨、不善的因緣,千萬不要 在不順的環境中,再增加內心的煩惱。其實 自從玉佛寺落成後,附近的頑皮小孩,常常 丟石頭打琉璃瓦,每年總要更換一些新瓦。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能阻止的,於是從 第一年開始,我心裡就打了個底:鄰居小孩 會破壞屋瓦,我的責任是經常巡視屋頂,把 破屋瓦換下來就好了,不要煩,不要惱,遇 見小孩還要親切的和他們打打招呼。約十年 間,寺裡更換了百多片瓦。近幾年來,小孩 不再丟石頭了,可能原來的那批小孩已長大 了,也可能離開此地了。無常正在幫我們解 決問題,想不到小偷又來了。不過可能自己 心中有底,有正思惟,這些事倒也沒有形成

【第184期‧佛光法苑‧15】


煩惱,反而是從處理的過程中,更能了解 人世間的差別現象,警惕自己,要學好、 修好,否則愚癡一重,即使做人,也是一 個糊塗人。 我見有很多人煩惱時,不是真有困難, 而是自己的思惟不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 很多是相對的,可以想成好,也可以想成不 好。每次請人換瓦時,雖然瓦破了,但自己 的慈悲心不能破,我常利用這種機會,檢查 一下自己對人有多少耐性和包容。所以負面 的事情,也可以轉成正面的修行方法。 二、用止念法除動亂心 我常跟人說,心就像一部車,不管這部 車多麼名貴,假如開車的時候,車子只能向 前進,沒有剎車或剎車失靈,不能隨時想停 就停,用這種車是很危險的。有的人心情 不好時,不能吃,不能睡,白天煩,晚上 也煩,腦筋持續不斷的繞著問題轉,就像 一部汽車,一直往前衝,停不下來,這是 很傷人的。 一九八二和一九八三年間,我每日服用 多種維他命B而不知道自己對維生素B會過 敏,結果有一年左右的時間,身體一直低 溫的發燒和頭痛,白天和晚上都感覺頭一 直在想事情,幾乎完全無法入睡。因為時日 太長,自己覺得好像要發瘋,痛苦之至。後 來閉關靜修一月後,我終於用隨息念佛的方 法,訓練自己可以隨時把雜念停下來,讓身 體逐漸恢復。那一次大病的經驗,令我非常 同情有病痛而長期睡不好的人。 其實訓練自己隨時終止妄念,並不是非 常困難。難的地方是自己有沒有決心要修, 在修的過程中是否又有堅持力和切斷力。我 覺得一般人心力不足者,再加上有病,心裡 更是脆弱,確實是很難主宰自己的意念;由

於無法主宰,所以也就會隨便亂想,當隨便 亂想形成習慣後,思想就更不聽指揮,結果 是不斷地惡性循環。不幸者,就會走入絕 境,以為生不如死,悲苦不已。因此,如 何令動亂心不要失去控制,經常能在緊要 關頭,懸崖勒馬,保住自己身心的健康, 乃是修行的基本課題。 我常常建議生活忙碌者,不管事情怎麼 忙,每日三、五次,每次用一分鐘,用深呼 吸的方法,暫停一切思惟,讓心境轉入無雜 念的時空裡。如果一個人一直能保持終止妄 念的覺醒力和切斷力,即使有苦惱出現,他 還是有靈丹妙藥來自救。最怕的是,連一分 鐘都不能自我控制時,那就麻煩了。 我深深感覺,佛法的殊勝,不僅是說理 通達,裡面還有很多修證的方法,可以實際 地助人斷除苦惱。而不是把解脫寄託在一個 純信仰的目標上。只是當人的慧力不足和心 力不夠時,修學者也會感覺比較辛苦,不像 信者則得救那麼容易。不過當人有機會一嘗 甘露後,也會堅定的信受佛法,知道佛法才 是真正的安心法門。 結語 人人有心,人人都會用心,只是此心如 何用才不會錯呢?我覺得基本上還是要靠正 念來主導一切。不論我們聽多少好的道理, 無正念,記不住,那是沒有用的;不論我 們學多少修行的方法,無正念,記不得去 實踐,那也是不會得益的。如果我們真想 增進人生的福樂,令生活少煩少惱,也必 須從自心中去做淨化和調整,當人能時時 觀自心,淨自心,定自心時,心就會自然 進向佛道,遠離顛倒夢想,完成「是心是 佛,是心作佛」的終極目標。

【第184期‧佛光法苑‧16】


心 事 誰 人 知

卻 道 天 涼 好 個 秋

悲懷

心事,就是掛在心上的事。凡人皆會有 心事,它常常是不請自來,卻又揮之不去。 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剎那到壽終的時刻,心事 總是剪不斷、理還亂,如影隨形的跟著我 們。從年少輕狂「為賦新辭強說愁」始, 到整日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 為了穿衣吃飯等芝麻綠豆大的生活細節,常 常心事重重;更遑論對家事國事天下事,還 得事事關心!如此看來,生為人,不可能沒 有心事;也不能沒有心事。這心事,可以是 憂悲苦惱,令人牽腸掛肚,終日恓恓惶惶, 無法自拔之事;或者是「吹皺一池春水,干 卿底事」的好管閒事;還有如范仲淹老先生 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憂國憂民之事;這幾類心事,基本上都 會產生煩惱,只是程度深淺的不同。大乘 菩薩道的修行者,懷抱著「但願眾生得離 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大願,常為 眾生掛心事,這種心事是清靜無染,因此 不會產生煩惱。 俗話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 憂」。追求幸福與快樂是每個人的願望和

權利。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生、老、 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 盛等八苦纏身外,我們還常常會自尋煩惱, 所以這幸福與快樂,好像是近在眼前,唾手 可得;為何又總似流星般,稍縱即逝?曾經 讀到一段小故事:古時候有一位老太太,她 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雨傘的,二 女兒嫁給一個作麵條的。這位老太太每天一 看到太陽出來,心裡想太陽這麼大,天氣這 麼好,大女兒雨傘店的生意一定不好,她就 傷心的哭起來了。如果天氣不好,遇到下雨 的時候,她擔心小女兒的麵條店,因為麵條 沒有太陽曝晒,麵條賣不出去,所以她也 哭。無論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鄰右舍勸 不過來,甘脆就稱這位老太太為「哭婆」。 我們也許會覺得這位「哭婆」很可笑,但是 可曾仔細反觀自己是否常在不知不覺中,成 了「哭婆」的同路人呢?我的六嬸,是我其 他眾多嬸嬸們既羨慕又嫉妒的對象。她美麗 端莊,家境優渥;四個兒子都受良好教育, 英俊潚洒;媳婦也都溫婉賢良;孫輩們活潑 聰明。在他人的眼中,她應該是個無煩無惱

【第184期‧佛光法苑‧17】


的人。可是我每次和她見面,她總是說: 「我快煩死了」!煩大兒子太老實,會被 人欺負;煩小兒子太聰明,會變成自私自 利之人;婆婆媽媽的事多得數不清,難怪 她快煩死了。我只好回答她說:「唉!我 真為妳掬一把同情的眼淚」!她回報給我 的是一個大白眼。 當我們有心事時,總想找個對象傾訴衷 腸。年輕時可以找一個比較談得來的同學說 說,反正都是些彼此熟悉的人與事,倒也無 傷大雅。隨著歲月的增長,人事關係愈來愈 複雜,心事也愈來愈多,想找個信得過又談 得來的人說說心底的話,需得左顧右盼,斟 酌再三,難怪人們常感歎:「相交滿天下, 知心有幾人」。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 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讓我們深以為傲;可 是卻培養出我們抑鬱寡歡和多愁善感的民族 性格。孔老夫子的倫理和道德的觀念,幾千 年來深深地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成 為我們為人處事的準則與規範,奠定了華 夏民族得以永續生存的秩序和基礎;卻也 養成我們習慣性地躲在象牙塔中,自嘆自 憐,不願也不敢說出心底話。古往今來多 少的文人雅士,常藉著寫詩作詞,來抒解 自己的心事;如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 舟,載不動許多愁」和李後主的「問君能 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讀這 類的詞,我也情不自禁地隨著一起「秋風 秋雨愁煞人」了。詩仙兼酒仙的李白,雖 然也以詩詞來表明心跡,但是他的「明朝 散髮弄扁舟」和「與爾同銷萬古愁」,在 意境上略勝一疇,灑脫之情躍然紙上。在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師父, 人稱「君子劍」的岳不群,表面上是一個 謙謙君子,讓人讚歎和景仰;私底下卻是 心胸狹窄,總是懷著算計別人的心事,儘 管他十分聰明,機關算盡,最終仍是自食 惡果。這種心事,損人不利己,又豈是一

個「愁」字了得? 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他說他的心難 安,請達摩祖師幫忙安心。祖師說:「將心 來,與汝安」,慧可大師道:「覓心了不可 得」。祖師道:「我與汝安心竟」。我們 為何會心不安?《楞伽經》說:「譬如巨 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 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 識浪,騰躍而轉生」。就是指我們這顆心 變化無常。我們的人生充滿著許多不確定 的因素,分分秒秒都在人我是非、貧窮富 貴、美與醜、得與失之間掙扎,情緒也隨境 起舞搖擺,心事自然也如濤濤巨浪般,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永無寧日,何處是我避風的 港灣?佛陀以四悉檀為用,為不同根器的眾 生,慈悲平等地宣說苦空無常的實相,師父 們依教弘法,深入淺出,苦口婆心,何曾捨 棄我們?只是這無明的習氣根深蒂固,充滿 了我心深處的每一個角落,無法自拔,也讓 我苦不堪言,當然也只有感嘆:「心事誰人 知」了! 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心事既然是我們自 己造出來的,就應該由自己來剷除它,這才 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同時也是最究竟的方 法。有師徒二人在討論佛法,談著談著徒弟 突然向師父喋喋不休的說著他的心事煩惱。 師父打斷他,讓他先用左手舉著一個很重的 包袱後再繼續講。幾分鐘後,徒弟覺得手 酸,就放下手中包袱。「不要放下!」師 父說。徒弟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礙於師 命難違,只好舉起包袱繼續說。約莫過了 一刻鐘後,師父看到徒弟手酸難以忍耐, 就告訴他:「可以放下了」!師父對著一臉 狐疑的徒弟道:「包袱舉久手酸了,放下就 好;這些心事煩惱就像包袱一樣,也是你自 己舉起來的,覺得累了就放下吧!」覺得累 了就放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是我們能

【第184期‧佛光法苑‧18】


做到嗎?對於有形的重物,我們會很本能 地、不加思索地放下它,而對於這無形的 重擔,我們也要學習放下它。放下不是放 棄,放下是積極的、主動的和進取的,而 放棄是消極的、被動的和絕望的。放下應 是從心境上根本解脫,而非表面上的若無 其事,故作瀟灑。放下,是以慈悲喜捨的 信念,對人、事、物的寬容和結緣,使人 世間更和諧無諍。 我們不怕有心事,就怕沒有好的朋 友。心中再煩再苦,只要有了良師益友, 給我們一些安慰與鼓勵,我們就能勇敢地 面對問題而不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夢窗 國師曾說:「知足第一富,健康第一貴,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要如何 選擇善友呢?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 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想結交善 友,我們自己也需要努力學習如何成為他 人的善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

是真誠,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次是要有能包山納海的胸襟,設身處地 為人著想,不妄下斷語,要關心而不操 心,尊重而不越俎代庖。隨時要警惕自 己,不能懷著我執我慢的心,要他人事事 照自己的意志做事,美其名是:「我這都 是為你好」,事實真相是否如此?可能連 自己都不清楚。做人何必那麼辛苦呢?留 幾分餘地給別人,也留些後路給自己。佛 陀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人的世界是五濁 惡世,是堪忍的世界;但是我們人類有憶 念勝、勇猛勝和梵行勝,可以依教奉行, 努力修行而了生脫死。太虛大師說:『仰 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 名真現實。』在這個不圓滿的人生旅途 中,讓我們都能成為隨時可以促膝談心的 善友,相互提攜、相互成就,共同邁向菩 提大道!

【第184期‧佛光法苑‧19】


心 事 誰 人 知

心 力 │ 心 事 煩 惱 的 清 潔 劑

候,便可以立即放下,再無掛礙。回頭看 看自己,心事煩惱來時,卻不停有「舉杯 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歎。 境界來時,有時明明知道那是水中月、鏡 中花、只是夢幻泡影,可是還是不能控制 自己的鬱悶。在人生的旅途上,學佛的菩 提道上,是荊棘滿途的,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在世,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快樂短暫、痛苦深 遠,有心事煩惱的時候又要如何面對呢?

李祝華

清晨時分,我正在佛堂焚香供佛,忽然 傳來小女兒的哭叫聲,到她臥房問個究竟, 才知道她被惡夢驚醒。在夢中看到自己最心 愛的毛毛熊離她而去,獨自跑到房子旁邊的 森林玩耍去了,她尋找了半天,仍找不到毛 毛熊的蹤影,於是嚇得嚎啕大哭起來。我聽 了之後,便把埋在被窩裡的毛毛熊拿出來, 緊緊貼在她的懷裡,於是她又很安心的入睡 了。回想這一樁小事,心中蠻有感想。小孩 子清純可愛,雖然偶爾以夢幻為真實,可是 覺性卻很強,當發現那只不過是一場夢的時

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道路上,確是蠻有趣 味性的:小時候遇到不快樂的事情,便抱 著媽媽大吐苦水或在媽媽懷裡痛哭一番, 到了中學時代,便找好朋友傾吐心事,說 個不完。那時候我又喜歡到住家後的山腰 跑步,跑到自己筋疲力竭,有時也會跑到 太平山山頂,遠眺足下的維多利亞海港, 站在頂峰上嚎叫一番,把自己的苦悶大叫 出來,那是何等的痛快、何等的洒脫!可 惜自從來到美國唸書以後,發現這裡既沒 有山、也沒水,更沒有香港那美不勝收的 海港。加上一人孤身在外,也不能隨便找 父母傾訴,生怕增添他們的掛牽。漸漸 地,年復一年,對自己應付心事煩惱也有 了少許體驗和訓練。 當有煩惱時,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自己 會有心事煩惱,根源在那裡?我們應用何 種態度去面對它?記得在唸大學時,曾在 玉佛寺掛單,有一個中午,淨公長老慈悲 教我們如何煮湯麵條,用膳之前,我問師 父,為何自己老是不能靜下心來打坐,不 知該如何是好。淨公長老淡然答道:「有 煩惱,就是沒有智慧了。」長老不需要細 問,便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最究竟的解 決方法—以智慧去克服煩惱。當時真是恍 然大悟,有勝讀十年書的感歎。這麼一句 簡單而直接的話,令我一輩子受用無窮。

【第184期‧佛光法苑‧20】


說來又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情境 仍歷歷在目。 用智慧去降服煩惱,談何容易的事啊! 有時道理是通了,可是當境界來時,卻還是 被煩惱牽著走,這其中的原因是自己的心力 不夠,眼晴對塵境在分別取捨,放不下, 無法超越。一切法從心生,佛法是心法, 是內學,我們若希望得到真正的智慧,必 須從心地上去下功夫。若能保持正知、正 見,心的力量夠強,便不會被煩惱縈繞, 當下回復清淨。 我們又應以何種心態去應付人和事呢? 首先談怎樣與人相處才可以少煩少惱。「處 理人際關係比處理事情更困難」,相信大家 對這句話都有同感,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發 達,科技一日千里的快速時代,國際貿易 及跨國企業的迅速發展,使我們每日接觸 到的人,其數目之多,跟古時候相比較簡 直有天淵之別。由於我們生活在這種節奏 下,交往的人多,但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機 會卻逐漸減少,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 幾人」。現在的社會由於物質文明發達,型 式趨於複雜化,我們的每分每秒都受科技的 支配,受大環境、大氣候的薰染,長時間以 來的潛移默化,這種意識形態在有意無意之 間不停地在侵襲著我們,使人與人間的交往 流於膚淺化和表面化,情感既不真摯也不深 刻。我們碰到有心事煩惱時,光靠這種膚淺 的交往是無法排憂的。現代人找不到聆聽傾 訴的對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據社會學家研 究分析所得,以現時社會發展趨勢,二十一 世紀需求量最多的行業是心理學家和家庭婚 姻輔導員。這種構成國家龐大支出的高消費 股務(心理諮詢費每小時八十至一百五十元 不等),是否能夠真正的幫得上忙呢?會否 只是治標不治本呢?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高 的價錢,去找一個跟自己毫不認識的人去傾

吐心事?其實問題源於我們自己本身。是我 們沒把心照顧好,使這顆本來清明的心滿佈 灰塵了,我們應勤於拂拭才是。與人相處, 真誠慈悲就是拂塵。 時值春夏交替之際,雨水豊足,大地受 到雨水的滋潤,樹木欣欣向榮,花開遍野, 綠草如茵,舉目望去,令人心曠神怡。因而 想起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是何等 的無私,樂意使萬物滋長而不與它們競爭! 煩惱皆因強出頭,退一步海闊天空。與人相 處時,若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點,甘於 居眾人不願待的下位,便可與人無爭了。若 說到心境上做訓練,不妨嘗試把自己抽離出 局,站得高一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 樓」,把自己抽離是非煩惱圈子,不讓自己 掉進陷阱,便可看得更清楚,自然便可體會 到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境界了。佛菩薩觀眾 生,對眾生在無盡劫以來,貪、瞋、痴、 慢、疑等煩惱習氣也很清楚,但菩薩並沒 有執著分別,而是悠然自得地用慈悲心去 善度每一個眾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 親民,到最後還是止於至善。古代聖賢、佛 家、儒家及道家的提倡都有一脈相通之處。 可知為善修心是何等的重要了。若能善待一 切眾生,包容眾生的過錯,憐憫一切眾生, 便會與人無怨無仇、無煩無惱了。 我們又應用何種態度去對待事情、解決 困難呢?這使我想起六祖惠能大師初次拜見 五祖弘忍大師的一幕。五祖在眾多弟子面 前,對跋山涉水,從遠道而來的惠能說: 「你們南蠻也能學佛?」六祖不識字,沒有 進過學堂唸書,只是一個以賣财柴維生的鄉下 人,可是他面對這種情境,卻沒有絲毫的膽 怯,很有信心地對五祖說出自己對佛性沒有 南北之分的看法,還在眾人面前表白自己的 心境,「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何等的

【第184期‧佛光法苑‧21】


大丈夫氣慨!後來他被安排到山後的柴房做 苦工,勤勞作務,欣然接受磨練的機會。在 承繼五祖衣缽後,因時勢不容,忍辱在獵人 隊中隱姓埋名,艱辛修行十年。後成為一代 宗師,把襌宗發揚光大,利益眾生無量。可 知一個偉大人物的成功,是經過無數的艱難 波折才能成就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 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司馬 遷的巨作〈史記〉,流傳於千古,其價值與 地位之崇高,是有目共睹,而〈史記〉是在 作者受了最殘酷的刑罰後,被關在監牢裡, 經過說不盡的痛苦和艱難情況下寫成的。「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我們 在逆境中,應以無比的信心和毅力,去迎接 命運的挑戰,深信千錘百鍊方成鋼,深信自 己有突圍而出的能力,做一個永不言敗的戰

士,珍惜磨練的機會,用不折不撓的精神, 培養增長我們的心力。當心力強時,無論遇 上任何煩惱困難,都會像用了去污力特強的 清潔劑洗刷油穢鍋子一樣,把油漬污垢去除 得又快又乾淨。 讓我們一起用樂觀勇敢的態度,以堅毅 不拔的精神,以寬闊博大的胸襟,泡製出一 又強又有力的清潔劑。在菩薩道上,把無數 年月劫數來所堆積在這心鏡上的污穢,洗濯 得一塵不染,重現鏡子的明亮清澈,回復我 們自性的光華。讓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賜予我們磨練的機會,令我們更 茁壯地成長,邁向璀璨的未來,活出生命 的精彩。

【第184期‧佛光法苑‧22】


心 事 誰 人 知

休士頓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尤以出了環 狀公路610,往西北方向的290公路是我的 最愛。每想起290公路,不知為什麼腦海中 總出現一片萬里晴空,車在路上馳騁的景 象,覺得很幸福。就像想到自己喜歡的人, 老想起那令人喜歡的樣子或他/她曾說過令 人開心的話,當下,不是會心一笑便是頓 感歡喜。不禁感嘆,人實在是個被自己心 意識所綁架的動物。當然,佛法修持的初 發心者,若能做到常常想些正面或開心的 事,用心中那塊佛法智慧的橡皮擦,把令 人不悅或負面的感受隨時擦去,也算是佛 法修行上的功夫。

牛 馬 心 事 誰 人 知

出離

德州,這溫暖的南部之州,不僅有墨西 哥灣豐富的石化工業,更因先天地理環境遼 闊寬廣,土壤肥沃,造就了舉世聞名美國牛 仔之鄉的美名。休士頓在2008年經濟危機 以來,遭受的經濟衝擊與其他美國各大城相 比,實在是微不足道。不得不感到我們確實 生活在一塊福地裡,所謂「福地福人居」, 但不知是福人把一個地方滋潤成福地,還是 福地把人長養成福人,聽起來像是雞生蛋或 蛋生雞的老問題,總而言之,我們終究是一 群有福之人啊!

出了紛擾的休士頓城,290路上一座座 的牧場,每家牧場門面設計都不同,各自 別出新裁競相爭輝,進了門總有條蜿蜒的車 道,一路彎曲蛇行遊過那一片片綠草地,直 達牧場主人的大房子,遠遠望去每家大房子 各有千秋,有的是土黃磚砌成,有的是全紅 磚屋,更可愛的是有漆成奶黃色夾雜白邊, 有綠屋紅瓦白牆,有的甚至漆成鮮紅色的, 好似唯恐人家看不到他那美麗的房屋。更有 插著一面隨風飄揚的大國旗,宣示美國的主 權,只因德州確在歷史中曾屬於墨西哥,不 知此舉是否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不 論何種房屋,它們都是巍巍地座落在牧場 中,有傲視天下之意。綠地中,間或點綴著 大小不一的樹木或池塘。當然,少不了的是 一群群徜佯於綠野中的牛或馬。 馬被稱為美麗的動物絕對當之無愧,牠 們體態勻稱健美,跑起來鬃髮飄逸,雄風巍 巍,長長的馬臉配合瘦長的身驅與靈活的四 隻,真是力與美的表徵。牠們馱負重擔,馳 騁沙場,屈就於人類的胯下,促進交通增進 人類交流,若無馬匹的助力,恐怕人類歷史 將要重寫。然而,不知在任勞任怨的精神 裡,是否有諸多怨懟?在人類鞭策之下, 是否懷著恨意?或無奈?言語或者無法表 達其悲情,但我們常常可以在動物的眼神中

【第184期‧佛光法苑‧23】


得到很多理解。然而,馬匹有不同品種,不 同顏色及身材,我還曾看過如狗般大小的成 年馬,就叫迷你馬,可愛極了,是屬於寵物 馬。有天生勞碌的馬匹,每天繞著磨石碾穀 物;或專做馱夫,扛著重物上山下海;也有 吃香喝辣受盡主人疼愛的馬;更有天生麗質 身材比例完美,加上血統優異的名駒,身價 不凡,被主人當寶一樣地供著眷養。思路至 此才深深體會到,原來馬匹也逃不開共業與 別業之因果法則。 遠的前方,看到一座牧場裡有一大群牛 正在樹陰下乘涼,也難怪,這德州夏天的午 後,能不熱死人也不容易,懶洋洋則是絕對 應該的。牠們有的躺著睡午覺,有的坐著沉 思,有的站著。仔細一看,還有小犢牛互相 追逐嘻戲。不想睡覺的牛爸爸牛媽媽就自己 呼朋喚友,閒聊話家常,偶而搖搖尾巴打打 蚊蟲。對人生的要求其實不多,餓了吃吃 草,渴了就到旁邊的池塘喝口水,生活優閒 自在,與世無爭,令我們汲汲營營為五斗米 折腰的人,自嘆不如。殘酷的事實是,在恬 靜無慮的生活背後隱藏的是殺機,天下沒有 白吃的午餐,不知牠們是否知道,牠們與生 俱來要被燒殺活剮開膛剖肚的宿命。聽說牛 隻要被屠殺之前會掉淚,不知牠們有無與親 友或同伴生離死別之淒涼感?是為死期來臨 而恐懼?悲傷?或為終於償完一期畜牲道之 生命而慶喜?甚或為著不知死後將由業報牽 引至何方而沉重不已? 牛馬心事無從得知,不知也罷,因為得 知的那一天必是我們跑到畜牲道當起牛馬的 時候。人身難得今已得,曾聽過有所謂的「 愚痴的畜牲道」一說,在此豔陽高照幸福美 滿的周末午後,感恩感念之餘,若不能發願 精進修行,勤於觀照守護自心,隨時保持一 顆柔軟的心待人,不知道真正愚痴的是牧場 圍欄裡的眾生,還是圍欄外的我們?

【第184期‧佛光法苑‧24】


心 事 誰 人 知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說空說有,說小說 大。有些理論又好像互相矛盾。佛陀心中 到底在想些什麼呢?《論語》中記載著一 則故事,子路問孔子聽到一種道理就當去 做嗎?孔子說:怎麼可以這麼衝動。孔子 的另外一個弟子冉有,也問同一個問題。 孔子的答案卻是,聽到了就去做。孔子的 弟子公西華,恰巧都在旁邊。就很困惑的 問孔子,為什麼同一個問題,兩個人得到 的答案卻是截然不同呢?孔子回答說:「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個性畏縮退怯,所以鼓勵他進取。子 路好勇過人,所以要抑制他退讓些。 因此 佛陀說一音法也是隨類眾生,因材施教各 得其解。

「心」 事 誰 人 知 張偉堯

很久很久以前,應該是一個星空萬里, 長夜無風的凌晨。在古印度的一棵菩提樹 下,一位修行者正慢慢的出定。墨藍天幕中 的一顆明亮的星星,正好映入他平靜充滿智 慧的雙眼。「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 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時 間是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而這位修行者就 是佛教在娑婆世界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 世尊悟到每個輪迴的生命,本來都具有和如 來一樣的清淨佛性。只因為內心的妄想和對 外境的執著,使我們貪瞋痴增長掩蓋了本具 的自性。當時佛陀心中想到他所體悟到的緣 起法甚深難解,要破我法執,滅諸愛慾,「 非先所聞,亦未曾說,非愚痴者所能習」, 故默然而不說法。這時大梵天王遙知如來心 中所念,於是現在佛前請為眾生說法。兩千 五百年前,佛陀的心事唯有梵天得知。也因 為這種殊勝因緣,我們才能得佛法。

佛陀一生華嚴、方等、般若、法華無 一不說。到最後又說無一法可說。更指出 若認為佛有所說法,是為謗佛。佛陀為什 麼要這樣說呢?佛陀的說法就好比是空谷 回音,要叫才有回音。也像是扣鼓鳴鐘。 大扣大鳴,小扣小鳴,有感斯應。眾生若 無緣求法,佛陀法性中自無欲說之念。再 者佛法也是依緣而生,故有無量義,因此 更無固定的法可說。能所具無,故無念無 說。凡夫以妄想分別的心,認為佛有說法 的念頭,有可以說的定法,就如同毀謗佛 性。 娑婆眾生雖然有緣可以聽聞佛法,也知 道佛陀的因材施教和法無定法,但佛法住 世也仍然離不開因緣和眾生的福報願力。 所以很多經典都提到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 法三個時期。《大集經》說到正法時期戒 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 土成就。真的有末法時期嗎?戒律禪定和 淨土是三還是一呢? 正法時期指的是佛陀在入涅後500到 1000年之間。當時人心單純,外染較少。 一般大眾只要修持戒律,很容易有所成 就。我很喜歡佛經中有兩個有關戒律的故

【第184期‧佛光法苑‧25】


事。第一個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有 兩個新受戒的比丘,在求法的路上,經過長 途的跋涉眼看就要渴死了,突然看到路旁有 一個小水窪,正想捧起水來喝,卻發現水中 有一些無法濾掉的小蟲,如果喝這些水就可 以說是犯了殺戒。其中一位比丘認為,佛戒 不可殺生。若是為了活命而傷害生命,就算 看到佛陀也沒有用的。不願破戒的比丘就這 樣渴死路上。另一位比丘認為,我們發心聽 聞佛法,要是現在渴死在路上。不就無法親 近佛陀了嗎?這位比丘因此決定喝下水,繼 續前進。當這位比丘終於抵達佛陀說法的地 方,看到他的同伴已經站在佛陀身旁。原來 因為守戒雖然渴死,但投生天界直接來到佛 陀所在。 另一個故事是有一位持戒精嚴的三寶弟 子,在路上遇到一位獵人在追兔子,走到三 叉路口不知兔子的去向。獵人就問那位學 子,兔子跑那去了。持戒的學子為了要保 兔子一命,也為避免獵人犯下殺業,就打了 個方便妄語,故意指錯方向。從以上兩個故 事,看似彼此矛盾,其實不然。重點就在存 心。照現代的用語,就是動機的問題。大致 來說,存心利己是有為法。一心為眾生才是 無漏法。戒相上的精嚴可貴,戒心的清淨才 是戒律成就。 像法時期,大多數修行者可以藉修持禪 定達到斷除煩惱的目的。但已經不像正法時 期,大眾聽完經後很多證果位者。佛法在東 漢時期傳入中國已經是像法時期。禪宗在魏 晉南北朝以及唐朝時期一花五葉達到高峰。 禪宗的緣起,也是佛陀心事。大家都知道在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佛陀在靈鷲山 拈花示眾,舉座默然不解佛意。唯有大迦葉 尊者破顏含笑。於是佛陀就說「吾有正法眼 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 摩訶迦葉」。禪宗在動靜語默中修習禪定。 但這種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般若空性法 門,為什麼不是傳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或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而是傳給苦行第 一的大迦葉尊者呢? 佛教有這麼個公案。唐朝南山道宣勤修 戒法,常年在終南山結蘆修行,因為持戒精 嚴,感動天人每天現身茅廬供養午齋。當時 的另一位法門龍象窺基大師有一天路過終南 山,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知道了很高 興。因為窺基大師有三車和尚之戲譽。道 宣律師認為雖然窺基大師深入經藏,但可 能對於戒律不那麼重視,所以想藉著天人 供養來感化對方。誰知談話過了中午,天 神也沒出現。到了第二天中午,天神又按 時來供養。道宣律師就問為何昨日未見。 天神告知昨日一定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 山都是護法神因此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 生慚愧心,才知自己落入分別妄想。大迦 葉尊者修苦行。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曾勸 他發菩提心,從事弘法利生的活動。但佛 陀卻曾說,若要正法久住僧團鞏固,一定 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由此可知, 禪師言行可能不拘形式,但仍以一顆清淨 心為基本。 大概在宋朝時期,人民就慢慢失去對正 確佛法的認知和信仰。不僅持戒修禪的人 少了,連說法聽法的人也日益欠缺。所以 一般認為,在這個階段修行淨土法門比較 容易成就。其實淨土成就在像法時期也不 少見。東晉和唐朝像法時期就有很多修持 淨土的祖師。如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以念 佛三昧達大乘了義。著作《法性論》得鳩 摩羅什大師讚嘆。八十三歲端坐往生。淨 土聖賢錄中也記載很多自知時至,往生時 或站或坐或臥,如入禪定。 淨土宗的幾部經典,如《觀無量壽經》 的十六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 《阿彌陀經》的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都是 一種三昧禪定的修持。淨土除了西方極樂 淨土之外,還有無數其他淨土。除了《阿 彌陀經》是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對答,《

【第184期‧佛光法苑‧26】


藥師經》的藥師淨土則是因代表智慧的文殊 菩薩所問。可見淨土成就雖三根普及。但也 可稱為智慧成就。 虛雲老和尚是近代佛學大師。禪定功深 三學成就,卻求生彌勒淨土。在老和尚年譜 中提到一位具行和尚。拜在老和尚座下出 家。具行和尚不識字耳朵不好,長得也很 醜。虛雲老和尚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 土。十三年中密行不斷,任何苦差事,種樹 蓋房挑石挖土都做心思單純。有一日,突然 把自己僅有的衣物賣掉,打齋供眾。大家都 問他要去那裡?具行和尚只是微笑不說。第 二日午餐後,自己走到大殿後的曬衣場。結 跏趺坐,左手執引罄,右手敲木魚,面西往 生。牆外有人看見寺內火光。進來看見具行 和尚趺坐灰上不動,衣物如故,異香遠聞。 當時雲南總督唐繼堯具報,率全家來。近至 身前取引罄。具行和尚忽而全身倒下,化為 一堆灰燼。淨土修行也是不出此心。 佛法雖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但仍然 是以戒定慧三學為修習的重點。三學雖方式 不一但本體不異。戒定慧悉皆具足,還是不 離汝心。佛陀說法一生,八萬四千法門也不 外說「心」這件事。《心地觀經》說三界之 中以心為主。為什麼我們在三界輪迴不止 呢?這全是「心」生萬法造作出來的。《華 嚴經》也提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這件事呀!造作生死流轉是它,成佛 做祖也是它。既然好壞都是它,那麼制心一 處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 傳布老法師結蘆南投數十載。九十八歲 口稱,般若不去,趺坐往生。老和尚曾經開 示如何制心一處常保一顆清淨心呢?人家對 我好,我清楚知道。但是心裏一點感覺也沒 有。人家對我不好,我也清清楚楚知道。但 心裡也同樣沒有感覺。識依緣起,緣生萬 法,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滅變異都是 隨緣而生,隨緣而滅。既然是隨緣生滅, 那就沒有自性,不能獨立永久的存在。因為

不能獨自永存,那麼萬法萬相本性是一。 當我們一認定這一清淨空性,緣就滅了。 緣一滅萬相皆滅,再看外面山河大地一切 寂滅。無明即滅,諸行亦滅,乃至生畢竟 滅,老死亦畢竟滅。既然生死都沒了,何 處輪迴呢?「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 如來合。」到了這個境界,心佛眾生不一 不異。佛菩薩是沒有名號,名號是依眾生 根性而設立的。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也是不一 不異。求觀世音菩薩,自性就變現觀世音 菩薩。求生西方極樂,自性就變現三聖相 迎。生則一定生,去則實不去。 平日做功課常會唸到,「無上甚深微 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 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如來真實意,就 是世尊的心事。世尊的心事在兩千五百年 前就告訴我們,佛法雖然深奧,非智者不 能解,佛法雖有成住壞空,但不外緣起緣 滅。只要有人請法,佛就不捨眾生,法就 無有滅盡。為佛弟子,應當發願,生生世 世求法請法,不令末法時代來臨。 如來真實意,也是如來的大乘了義 法。我們常見指不見月,誤解如來「心」 事,以為心外有法。如來教我們離相,是 要我們離開內心的妄想執而不是外面的鏡 緣相。妄一離開真就顯現,但若要求真卻 又著妄。要知南獄大師說:「看經聽經讀 經,要消歸自性」。淨空法師也說,「會 讀經的人讀給自己聽,和別人不相干,不 會讀經的人讀給佛菩薩聽,和自己不相 干」。如來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心」 這件事,不能不知。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諸佛之教「自淨其意」為主。為佛弟 子,應當發願,晝夜六時觀心制心,願解 如來真心實意。

【第184期‧佛光法苑‧27】


見聞覺知

宏意

香江有緣人 今年(二0一二)四月下旬,又有機緣 到菩提學會拜見永惺長老。每次到香港, 我都會與長老單獨聊聊,談談過去,說說 現在。三、四年前,他老病重時,我以為 很難再恢復,想不到近兩年來,除了腿不 能多走,其他大致正常,思惟也清晰,令 人歡喜。 一九八0年我初到休士頓時,與他老在 佛光寺共住了一段時間。一有機會談話, 就會讓我點點滴滴地了解老法師在香港弘 化的各種情形。他擔心我離開休士頓,於 是經常鼓勵再鼓勵,勸留再勸留,後來果 然受到他老的感召,讓我初步決定留下。 過去老法師健康時,每次去香港,都 蒙他老慈悲照顧,關懷之心,表露無遺, 我內心之感恩,亦難以言喻。只要法務不 忙,他老會親自在丈室備辦早餐,邀我一 起用齋。有時怕我零用不夠,也會特意安 排我參加一些法會,收點供養。他老有很 多做事經驗,有時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和 看法。建玉佛寺時,我沒有依命修改設 計,老人雖有不悅,但也沒有將此事放在 心上,還是對我愛護有加。我覺得這是我 們之間的特殊緣份,令我一直念念不忘。 除了永惺長老,嚴寬祜、崔常敏二位居 士,也是我經常記念的對象。他們二位參 與創立德州佛教會之後,一直出錢出力, 護持道場,令人讚歎。我不知過去與他們 結了什麼緣,自從相識後,夫婦二人就竭

盡所能地給我支持,無論遇到什麼困難, 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幫我處理。後來我決定常 留德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挽 留。為了佛教會的事,偶爾也會與嚴居士看 法不同,他有個性,我也有個性,當兩邊都 堅持己見時,崔常敏居士就會居中溝通做合 事佬,讓事情順利完成。為了令佛教會走向 制度化和組織化,他們二位居功至巨,不斷 地以身作則,示範來者。 再來就是崔常祥居士,她一直是一位讓 我感激又感恩的人。早期常聽她說,不知自 己是否能長壽,想不到轉眼間,已是高壽八 十有三,除了耳重,其餘一切正常,能做能 說,能吃能睡,一天廿四小時當四十八小時 用,是一位常精進菩薩。最難得的是,她真 誠待人,一生之中,不為個人,全是奉獻。 自從皈依三寶後,六十年來,除了參與香港 佛教的種種利生事業,同時也參與德州佛教 會的創辦。在佛教會最艱苦的頭十年裡,她 不辭辛勞,出錢出力的護持道場,是佛教會 義工中的標準模範。她回香港後,還是念念 不忘德州佛教會,菩提中心的建成,她是一 位重要的護持者。 每次停留香港,我都會憶起惺公長老及 嚴寬祜、崔常敏、崔常祥等居士對德州佛教 會的貢獻。沒有他們和淨海法師的發起,德 州佛教會是不會出現的。所謂「佛在靈山莫 遠求」,現實生活中的有緣人,又何嘗不正 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活菩薩呢?

【第184期‧佛光法苑‧28】


誰來晚餐 誰來送晚餐 楊祖愛

中古時代後期,西歐天主教國家對地中 海東岸回教徒發動的十字軍東征,是打著 保衛宗教旗號的所謂聖戰;猶太人與阿拉 伯人在巴勒斯坦的綿長征戰從不曾歇息; 其他為宗教理念不同而衍生的種族、國土 之爭,或大或小都在歷史上烙下了血淚的 印記。 但是,有沒有聽過為了與佛教理念不同 而引起的戰爭? 人類不能和平相處,自有許多錯綜複 雜的原因,宗教信仰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重 要的支柱,各個宗教雖然名目有別,門派 不同,卻有共同慈愛和平理念,「信仰交 流」(Interfaith)的理念即由此基礎為出 發點。 信仰交流活動,在歷史上早有存在, 它也發生了很好的作用,減少宗教衝突, 使得一些待發的爭戰延後或化解。十六世 紀時,蒙兀兒帝國的阿克巴大帝(Emperor Akbor,1542-1605),在他治理下的印 度,宗教上百花齊放,回教、印度教、錫 克教和基督教,齊鳴共存,疆域擴張,國 勢強盛。 另外一個著名的信仰共容的例子,是十 五至十九世紀時,巴爾幹半島上土耳其人

為主的奧圖曼帝國,眾教共存,天主教、 基督教、回教、猶太教、和回教神秘主義 的蘇非教,融洽相處數百年。在今日土耳 其的清真寺、大教堂、和宮廷建築物中, 還看得到當日各宗教和平攜手,在文化上 留下的痕跡。 1960年代,信仰交流對話在世界上受到 廣泛支持,1965年,天主教公佈了梵蒂岡 二號文件Nostra Aetate,是一項教廷對於 非基督教系的宗教之間的關係宣言,承認 宗教間的共通性,放寬了天主教對於其他 宗教的包容。 2001年,舉世震驚的911事件之後,美 國的宗教領袖意識到宗教包容對促進人類和 平的重要性,而協助新移民是具體有效的方 法之一,因為新移民往往依賴他們的宗教領 袖提供的知識和消息來適應新環境,而少 與當地人接觸。於是信仰交流的活動,自 2003年起,陸續加入了協助新移民融入本 地社會的主題,也增強了各宗教派別之間 的溝通聯繫。此後開發了一系列的項目, 包括瞭解法庭程序、美國社會宗教多元化 教育、調解宗教領袖之間的爭執、社會工 作人員的宗教多元化訓練。 這番努力沒有白費,2007年十月,

【第184期‧佛光法苑‧29】


138位回教領袖和學者作了回應,宣言認 可基督教和回教之間應該合作共生。 2008年,希伯來大學,美國的奧瑪基金 會,和南加州大學共同創立了「回教-猶 太教結合中心」,致力於宗教和人權的研 究。同年六月,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在西 班牙舉行了一個信仰交流活動大會,呼籲 人類以協和而非衝突來解決世界問題,一 時各方宗教領袖齊聚一堂,具有歷史性意 義。 2009年,印度宗教領袖舉辦了一項信 仰交流大會,名為「世界宗教對話合音」 (World Religions Dialogue and Symphony),由達賴喇嘛揭幕。達賴喇嘛對信仰 交流作了許多努力,他自1973年開始,曾 多次會見世界主流宗教領袖,呼籲各宗教 之間以包容、利他和慈愛為共同目標。 關於信仰交流,美國出版的101禪故事 (101 Zen Stories)書中有這一段對話故 事:西方學生問曹洞宗的日本禪師峨山韶 碩(1275-1366):「你可曾讀過基督教 聖經?」峨山韶碩答:「不曾,唸一段來 我聽。」 學生打開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何 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 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 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 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 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 你們呢!‧‧‧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 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 天當就夠了。」峨山回應:「說這話的人 已是覺悟之人‧‧‧與佛教道理相去不遠 矣。」

信仰交流的理念,在我住的休士頓很受 重視,自1955年起,休士頓教堂福利局就 已開始努力於新教之間的和諧,到1969年 成立了休士頓區宗教服務組織,那時成員 已有基督教系的各派別及猶太教。幾經改 革,今日他的全名是「大休士頓信仰交流宗 教服務」(Interfaith Ministries for Greater Houston,簡稱IMGH),其宗旨是以對話、 合作和服務的方式,聯合大休士頓地區各不 同宗教傳統。它的主要活動是作為各宗教間 的橋樑,每月提供一次教堂寺院參訪,每年 三次舉辦女子信仰集會對話,還有專為青少 年舉辦的信仰交流、自然災害預防及重建、 協助難民建立新生活。此外,還有二項重要 活動,一是「驚喜信仰計劃」(Amazing Faiths Project),一是「車輪送飯來」( Meals on Wheels)。 驚喜信仰計畫由2007年開始,是與萊 斯大學的「Boniuk宗教包容中心」合作創 辦的,它的活動中,最成功的是每月一次 的「晚餐對話」。晚餐由委員自願在家裡 提供,每次有不同宗教八至十人參加,在 簡單的晚餐聚會中,交流對話,它所秉持 的理念是:「由一次簡單的晚餐,作一次 聯繫,團結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車輪送飯來,是一個行之有年的全國性 成功的計畫,現在全美每日提供一百萬份飯 食給六十歲以上無力自供飯食的長輩,由義 工開車送到家裡。休士頓今年每天有五千人 以上接受這項免費服務。車輪送飯來,是 1950年代,於費城開始的,現在已大規模 深入有需要的老人家中,慈悲路上,滾滾車 輪,載來無盡愛心。 德州佛教會加入「大休士頓信仰交流宗 教服務」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積極參與「 驚喜信仰計劃」,也資助「車輪送飯來」的

【第184期‧佛光法苑‧30】


活動,對佛教在美國本土化做了很大的努 力。 日前,德州佛教會徐小玲師姊問我可否 參加晚餐對話,徐師姐曾任該組織董事多 年,對提升佛教在休士頓的參與貢獻良多。 我欣然前往。這次晚餐會是在Shalaby醫生 家裡舉行,他是一位心臟科醫生,埃及來 的回教徒,他的太太包著傳統的回教婦女 頭巾,也是學醫的,不施脂粉的臉上,透 著慈愛善良氣質。與會的十人中,另有一 位回教穆拉,留著長長的,修得齊齊的花 白鬍鬚;另有二位猶太教代表,一位是猶 太教極端正統派的中年人,另一位老先生 是猶太教現代正統派;此外還有一位印度 錫克教年青婦女,二位基督徒,一位巴哈 伊教和我這名佛教徒。 晚餐在祥和中進行,主持人蘿倫是「大 休士頓信仰交流宗教服務」的工作人員, 她帶來一疊卡片,圍著餐桌,每人輪流抽 一張卡片,回答上面的問題。規則是,一 人回答時,其他人不可插嘴,這樣做是讓 每個人有儘情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也為 了避免爭辯。

鬍子的回教穆拉對於回教徒在911事件後受 到的誤解,下了很多工夫來澄清;七十多 歲的老猶太人,曾經是小兒科醫生,慈祥 包容寫在臉上,他說他經常向回教人士解 釋猶太人的善意,也常常受到反擊,他誠 懇的說:「我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毅力,請 幫我祈禱」。 九點鐘,晚餐對話結束,回家路上,車 輪在靜靜的馬路上滾動,晚餐的對話在腦 中迴盪。想到信仰交流組織對人類和諧作 的努力,想到車輪送飯來多年的愛心,善 巧利用宗教的力量,化戾氣為祥和,化悲 苦為滿足。 今日,誰來晚餐?參與提升人類和諧作 對話交流。 明日,我們都會老去,人有旦夕禍福, 我們也許有向人求助的時候,誰來送晚餐? 帶來溫暖和關懷,陪著行將歸去的老人,在 絢麗的夕陽下,在人生的慈悲道上,含笑圓 滿的,走最後一程。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3/12/2012《人 間福報》〉

題目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你對奇蹟 作何解釋?相信有奇蹟嗎?當神沒有回應你 的祈禱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在你生命中, 什麼時候神與你最接近?得到什麼啟示嗎? 曾經感覺神離你遠去不理你了嗎?你可曾動 搖過信心嗎?可曾改變過宗教信仰嗎?如果 被人要求做反對你的宗教信仰的事,你如何 應付?我們都知道應該愛人如愛己,你在日 常生活中是怎麼實行的? 每個人都很認真的回答,認真的傾訴, 晚餐過後,吃甜點時,是共同討論時間。那 位極端正統派猶太教中年人,提到巴勒斯坦 和以色列的紛爭,似乎頗多委曲;留著花白

【第184期‧佛光法苑‧31】


談 談 論 壇

宏 意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0一二年四月 二十五日在香港開幕,主題是「和諧世界, 同願同行」。由於舉行地點在香港,多年來 我與香港教界的大眾熟悉,再經永惺老法師 的鼓勵,要我把自己對現代中國佛教的一些 建言,在大會中提出,所以經過一段時日的 考慮後,決定前往參加。

影印。看到別人的經驗,我也不再沉默,主 動向主持討論的負責人之一覺真法師說明。 接著,我再設法請現場的義工幫忙複印,分 送給與會大眾。我覺得此次論壇的統籌不 足,設計不周,不過實際負責的義工們, 倒是盡心盡力,以最佳的態度和最大的努 力,完成任務。

論壇開幕的前一天,香港佛教聯合會安 排了迎請和安奉佛頂骨舍利的儀式。此頂骨 舍利是二00八年發現於南京大報恩寺遺 址,然後就一直供奉在棲霞山。這次舉辦論 壇,主辦單位特地把時間安排在佛誕節(二 十八日)之前,讓兩個活動結合在一起,令 與會者和香江大眾,都能瞻仰舍利。

二十七日上午,承覺真法師的協助,我 是最後第二位上臺報告。照大會規定,用八 分鐘的時間,將我對中國佛教的一些想法, 作了簡要說明。沒想到與會大眾不但專注地 聽,會議一結束,就有一堆人湧上來和我打 招呼。有一位山西來的女士說:「法師,你 今天把我們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了。」有位 教授說:「對中國佛教的僧團、道場,我 們不好說話,你是出家身份,由你講最適 合。」接著,我又請義工複印論文,分給 一些尚未拿到的人。

二十五日下午一點半,我到達荃灣如心 海景酒店報到。初初以為會像過去一樣, 很快就可以辦完登記,沒想到竟需排隊等 候一個多小時。在沒有秩序的過程中,幸 得一些人的幫忙,才拿到出席證。正因為 報到時間太長,所以無法參加佛骨舍利的 安奉儀式。 我提交大會的論文是「略論中國佛教寺 院經濟與社會慈善、教育」。此文在三月初 就傳送給主辦單位,但一直到分組報告前, 都沒有印出來。前一日有位日本駒澤大學教 授的論文也發生遺漏現象,只得在現場臨時

舉辦論壇,讓全世界的佛教代表共聚一 堂,共抒己見,推廣佛法,本來是件很有意 義的事,但如果一直是講講理論,沒有針對 佛教的不足,作實際的改革,世界各地的佛 教還是一樣,不會進步。世界佛教論壇雖沒 有責任要落實任何理念,但確實是為各地佛 教代表提供了一個交流和激蕩思想的平臺。 我的意見對現實中的中國佛教來說,可能有 些敏感,但身為佛弟子,對佛教的興衰毫不

【第184期‧佛光法苑‧32】


關心,心又何忍。因此,即使我的言論可 能會引起某些反應,我也是在所不惜。我 知道,當天的報告不會馬上改變中國佛教 的現狀,不過一切法是因緣法,只要不斷 地播種,將來就有機會開花結果;如果什 麼麽 都 不做,理想是不會長根的。要完成一 件事,不能急,但也絕對不能停,只有不 停地促進因緣,願力才會由小變大。事實 上,我在論文中所提的意見,在過去多年 中,已和很多不同的對象,經常討論。記 得十餘年前,我在曼谷機場巧遇舟山市的 副市長,在候機室裡,我跟他提議,普陀 山應取消門票,讓民眾自由入寺禮佛。他 說地方政府仍需經費建設,等富裕時,再 設法取消。今天的情形是,地方富裕了, 但門票卻不斷地加價,背道而馳。如果我 們說這是共業,我們就要從每一個人的內 心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改變這個現狀,不 要乾等那位有力人士扭轉乾坤。即使出現 了這樣的有力人士,他也是要有群眾基礎 的。因此,若佛教界大眾都不說話,那只 有坐以待斃,任人宰割。會中有位大陸學 者說,取消寺院門票,佛教界一定要團結 起來,方有作為。 此次在大會中,很高興的又遇見了魏德 東教授,每次和他相見,總會聽到些他對 宗教、對中國佛教的一些分析和看法,得 益良多。當我提起德州佛教會需要培養弘 法僧才時,他建議我到河北柏林寺看看, 那裡有很多有能力的僧青年。除此之外, 在大會中,也與中、港、臺三地的緇素代 表有相識和交談的機會。如果沒有此一論 壇,大家要互相見面,也是很困難的。這 次,雖仍然有些威儀不整的出家眾,但也 看到一批優秀、年輕的中國僧人,或許中 國佛教的復興和壯大,就要靠他們了。可 能是大會主辦單位要控制人數,所以除中 國外,其他國家、地區來的代表並不多。

如實說,要辦這樣一個大型的活動,並 非易事,其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不是一 般佛教團體所能負擔。香港佛教界願意負 責承辦,實是功德無量。閉幕當天,由中 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宣佈,江蘇無錫 的「靈山大佛」,將成為未來「世界佛教 論壇」的永久會址。接著,無錫市市長朱 克江先生就上臺致辭,感謝大會的決定。 我覺得世界佛教論壇的主旨、方向還沒有 定型,仍然是摸著石子過河,現在有了永 久會址,是否能提升開會的實質功能呢, 尚有待觀察。 對世界佛教論壇的未來,我有幾點想 法: (一)為了讓論壇成為真正的世界佛 教論壇,應邀請世界各地推派一些代表參 與策劃,以求得論壇在實質內容上的革新 和突破。譬如世界各地的佛教,經常在面 臨著新的挑戰,可以選出一、兩項作為討 論的重點。否則論壇就會成為講經說法的 活動,對應付實際問題,不會提出具體方 案。 (二)由於聚會時間短,應減少致辭 講話的大型場面活動,增加分組討論的機 會。譬如在此次的所謂小組討論中,也僅 是報告,完全沒有時間互相討論。 (三)應適當地調整參與人數。儘量廣 邀關心佛教前途者共商續佛慧命、造福社 會的正事,同時減少無心開會者佔據名額 之浪費。 最後,我對鳳凰電視臺主席劉長樂先 生的護法精神,深深感謝和感動。他關心 佛教,關心社會,支持論壇。每次聽他演 講,我都覺得他言之有物,語重心長,是 佛教界非常有智慧的媒體護法。

【第184期‧佛光法苑‧33】


學 步 園

回首學佛十五年 “學步園”文摘 代序 李瑋 我從小生活在不提倡任何宗教信仰的環 境,對佛法儘管不排斥,甚至覺得它神秘有 趣,但是佛法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根本不瞭 解。我正式接觸佛法和講經說法的法師是在 一九九七年底,也就是我來到休斯頓的第五 年。聽說這裡有個玉佛寺,懷著好奇心去參 觀,後來經過當時西北區學佛班班長黃小 玲女士的介紹,開始定期聽宏意法師每週 四的佛法課。我記得第一次聽課,法師講 的是“八大人覺經”,沒想到佛法的經文 竟會是那麼優美和樸實,而且法師說,佛 法是反對迷信的,是教給我們如何離苦得 樂、利益社會和大眾的,所以我一下子就 被吸引住了。 學佛的人常常形容佛法博大精深,我個 人覺得這裡講的博大精深不是故弄玄虛,也 不是高不可攀。我的體會是,大概可以從三 個方面去理解這種感覺。第一,學習佛法的 過程有點象剝洋蔥,當我剛剛覺得對某一個 道理似乎理解了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來 了,請教法師之後,感覺豁然開朗,對佛 法的理解也就深入了一層。這個過程是漸 進的和反復的,但又不是簡單的原地踏步式 的反復,而是呈螺旋式的上升。比如說,第 一次聽法師講“少慾”、“放下”和“不執 著”,覺得真是減少煩惱的靈丹妙藥。可是

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是,那麼我們對學業、 事業和社會責任,是不是也要統統放下, 不再努力精進呢?這時候,法師就給我們 講善法慾和雜染慾的不同,還講在菩提道 上“擇善固執”的道理。又比如,剛開始 聽說“業力”和“因果”這些名詞,覺得 好像和宿命論差不多:既然我們的今生來 世都是業力所決定的,那我們還能有什麽 作 為呢?後來,法師為我們解說因緣果報之 間的關係,還告訴我們,業力只是影響我 們命運的多種因素之一,澄清了我對因、 緣、果和業力的理解,知道了佛法是辯證、 積極、活潑、有為的。這些是無數例子其中 之一。總之,我感覺佛法學無止境,但是學 佛的人絕不應該因此卻步不前。 說佛法博大精深的另一層意思,我覺得 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講經說法 的時候,是根據聽講人的文化、地域、根基 與需要的差異而施教的,就好像醫生為病 人開藥方,同樣是咳嗽,可是病因和病人 的體質不一樣,所以有所謂風寒咳嗽和風 熱咳嗽,因此高明的醫生就不會給所有咳 嗽的病人開一樣的藥方。我們常說,釋迦 牟尼佛是“大藥王”,對自我執著太強的 人,佛為他們講放下和不執著;對有消極 遁世傾向的人,佛鼓勵他們發菩提心。佛法

【第184期‧佛光法苑‧34】


對於糾正我們習慣了的偏執一端、非此即 彼的那種思維方式,是一副有效的良藥, 其“中道”的思想應該是我們要經常保持 的正念之一。這個認識幫助我瞭解了佛教 的經典何以如此浩瀚,歷史上爲 為 什麼麽 形 成 了對佛法有著不同詮釋的宗與派,有時候 甚至看似自相矛盾。玉佛寺的法師們教導 我們,佛教宗派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現象, 但是正信的佛法基本的教理是完整的、一 致的,所以現代佛教徒不應該再拘泥某一 宗、某一派;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修行 的方法,但是對佛法最基本的教義應該有 全面、正確的瞭解,從而不排斥其他的修 行法門。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其 兩千五百多年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佛 教從來沒有發動過宗教戰爭,這是佛教可 以讓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另一大特色。 我們說佛法博大精深的第三層含義, 我覺得在於它的知易行難。唐朝詩人白居 易说:“三岁歲儿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受到長 久以來形成的習慣羈絆、綁縛而極難突 破,這就註定了我們修行的道路會有坎坷 並且漫長。在這方面,法師教導我們要發 大願,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個一個 地去克服對我們有害和給他人造成煩惱的 習慣。對于個人解脫煩惱而言,我們的方

法可以是“別別解脫”。比方說,要徹底 克服“貪、瞋、癡”這些習氣,不可能一 蹴而就,於是我發願,用了將近兩年多的 時間,基本上克服了感情衝動時爆發脾氣 的毛病。 佛法鼓勵學佛的人多做三種功課:聞、 思、修。我剛開始學佛那兩年,每當有些心 得,便寫下來,有時候還把文章寄給« 佛 光 法苑» , 沒想到從讀者大德那裡受到很多鼓 勵,法師建議開闢一個專欄,這樣可以堅 持每一期都有機會和讀者大德們交流學佛 的感想。我為這個專欄起的名字是“學步 園”,幾年下來,竟積累了幾十篇,法師 又鼓勵出版文摘。 由於過去編輯«佛光法苑»使用的中文處理 電腦軟件和現在使用的軟件不一樣,所以蒙 王欣欣、胡美英、殷楚枝等師姐大力幫忙, 把發表過的文章轉換成統一的電腦軟件格 式。在選擇和整理這本文摘的時候,我家 師姐晏嘉玲給我提供了很多誠懇的建議和 幫助。其實學佛時間長短並不能說明什麼麽問 題,我深感對佛法的理解和實踐仍舊是在學 步。令我欣慰的是,我在“學步園”發表的 文章,都是有感而發,由衷而發,從一個側 面記錄了我學佛的心歷路程。在選編這個文 摘的時候,除了極少數文字上的改動,我完 全保持了原文的樣子。 我是從佛法裏面受益的人,謹 借«“學步苑”文摘»發表的機會,衷心 感謝三寶嘉惠,感謝師父們多年來諄 諄不倦的教誨,感謝讀者大德們給我 的許多鼓勵。由於整理文稿時間比較 倉促以及我對佛法理解的不深,如有 謬誤之處,還祈望師父們和同修們不 吝指正。 二〇0一二年五月

【第184期‧佛光法苑‧35】


閩南寺廟參訪記(三) 林瑩瑩 楓亭塔斗山─楓亭文化,歷史悠久。 相傳漢元狩年間,有九仙留駐於此,結楓 為亭,楓亭因此而得名。唐末黃巢大軍南 下,經莆田駐雜紮於此。南宋理學家朱熹 在此山中的文昌閣會心書院講學,「敬義 堂」匾為其手書。建造中國歷史上第一座 海灣大石橋—洛陽橋的宋代名臣蔡襄,及 奸臣蔡京曾在這裡讀書。明永樂年間,三 保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在楓亭港停 泊。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楓亭抗擊倭寇。南 宋末名臣陸秀夫設抗元指揮部於楓亭。現 今楓亭人口約十萬。 塔斗山位於楓亭鎮東北面,臨海憑江, 海拔118米,當地居民認為塔斗山為一風水 寶地。我們順著登山道的石階盤旋而上, 道兩旁芒草間墳塚遍佈。山腰有雙亭,可 供遊客停腳休息。再往上有會心書院即朱 熹講學之處,繼往上爬就到了山頂。由山 頂遠眺可見福廈鐵路、福泉高速公路、與 正在興建的福廈鐵路車站。山頂上立了一 座古樸的方型石塔,這就是著名的萬壽 塔。 萬壽塔,又稱天中萬壽塔,是我國最

早期的佛塔之一,建於五代。天中萬壽塔 形式特殊,梵語稱這種塔為阿育王塔。塔 高五層,四方實心,全塔佈滿浮雕,刻工 古樸,流暢細膩。我此行沒攜帶相機,而 林師兄在江南八日遊時不巧摔壞了他的相 機,所以智一法師用他的相機在塔邊為我 們照了幾張相片留念。 今天艷陽高照,已有暑氣,我們參觀了 「玉皇殿」和元順帝的妃子,楓亭人蕭麗 蓉的墓「蕭妃墓」之後便下山回寺。 智一法師介紹我們認識了會元寺的另 一位會員─住在楓亭鎮上的小林師兄(林 隆彰師兄為老林師兄)。小林師兄經營南 洋乾果,為人大方熱情,是爬塔斗山的常 客。他原不是佛弟子,因爬山而親近會元 寺。他非常佩服智一法師年青志遠,獨立 承擔龐大艱辛的寺務,所以成為會元寺的 護法。晚飯後小林師兄特別帶我們參觀楓 亭鎮,並招待我們到他家喝茶。楓亭鎮上 騎樓小攤,漫步街上,只覺得好像走在台 灣夜市。 5/26/2011 星期四(晴)

【第184期‧佛光法苑‧36】


今天法師帶我們去參訪莆田廣化寺,梅 峰光孝寺,和仙遊龍華寺。 莆田廣化寺與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開 元寺、廈門南普陀寺並稱為福建四大叢林。 按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武帝,開山祖師是金 仙禪師,因此初稱「金仙院」。隋朝開皇九 年(589年)改名「金仙寺」。唐朝睿宗賜 寺名「靈岩寺」。宋光宗賜額「廣化寺」。 元朝廣化寺毀於戰火。明洪武至永樂年間重 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復重建,形成 今天寺廟的格局。文革中,廣化寺被迫關 閉,佛像被砸,殿堂改作廠房。1980年福 建省政府按舊觀修復。修復後的廣化寺佔地 面積達3.2萬平方米(8英畝),建築面積為 1.7萬平方米(18萬英呎)。

本寺座落於莆田市城南鳳凰山麓,距會 元寺北約四十五分鐘車程,不收門票。其建 築為閩南寺院風格,紅磚紅瓦,飛簷重疊, 整座寺廟沿山上升。寺內設有福建佛學院 男眾預科班、僧眾培訓班、廣化寺佛經流 通處,全寺共有僧人二百人。智一法師由 寺旁的車道繞過山門,停在天王殿的廣場 上。天王殿(彌勒殿)外有兩棵古榕,古 榕樹下有兩座宋石經幢,建於宋治平二年 (1065年),至今約一千年歷史,五層八

角,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閩南 寺院天王殿的供奉大致相似,正供彌勒佛、 背供韋馱、兩旁立四大天王。沿階而上為 大雄寶殿,殿上供三尊大佛,兩側列坐金 身十八羅漢。寺東有始建於宋乾道元年( 1165年)的「釋迦文佛塔」,塔高36米, 石材塔身,塔室空心,簷飛五層,型呈八 角,造型穩建莊重。依次上生有法堂、臥 佛殿等。喏大寺院景色幽美,廊道整潔,殿 堂清淨,了無人聲。我們行至後山,坐在溪 邊歇腳,涼風徐徐,溪聲淙淙,真是佛門清 涼地。山腰上有座五層樓佛學院的校舍和宿 舍,佛學院入門為大廳,大廳兩側放了數條 長椅,清爽潔淨,極其簡單。 我們的下一站是莆田市市內的光孝 寺。 莆田光孝寺又名梅峰光孝寺,距廣化寺 十分鐘車程,位於莆田市中心梅峰上。按梅 峰,古代又稱梅子岡,因此山遍植梅樹而得 名。隋唐時,梅峰僅有座觀音亭。宋神宗時 擴建為佛教廟宇。北宋賜額「祟寧禪寺」。 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為「天寧萬 壽寺」。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賜 「報恩光孝寺」,紹興十二年(1142年) 稱光孝寺,一直沿襲至今。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全寺被倭寇燒毀。清順治、康 熙、雍正年間,增建大小殿宇十多座。文革 中,佛像被毀,僧眾流散,殿堂改作他用。 1979年重建。全寺依山而建,建築總面積 達1.8萬平方米(約19萬英呎),全寺佔地 面積達5.3萬平方米(約13英畝)。白色山 門牌坊,紅色殿宇。兩側三米許長廊圍抱, 依山而建。我們拾級而上,階梯陡峭,不一 會只覺呼吸急促。大悲殿建於梅峰之巔,為 市區的最高處,大悲殿正中供奉著一尊坐 式觀音像,高近14米。在此眺望莆田市, 市區景色盡收眼底。可惜寺院兩側被公寓

【第184期‧佛光法苑‧37】


高樓夾擠,稍嫌擁擠。此寺雖大但不甚整 潔,沒有郊外寺院的清淨優雅。這是座典 型的城市寺院。 龍華寺 -下午參訪仙遊縣龍華寺。龍華 寺位於楓亭鎮西的龍華鎮內。我們由光孝 寺出發往西南行,一路經過大小城鎮,鎮 中居民多以製造古典紅木傢俱為生,道路 兩旁紅木傢俱工廠林立,這裏是中國紅木 傢俱製造場。鄉鎮間的泥路上,大小坑洞 密佈,塵土飛揚,巔陂箥 難 行。無數大小卡 車穿梭其上,交通狀況可以「恐怖」二字 形容。48公里的路程花了兩個多小時。 按龍華寺初建於唐垂拱三年( 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賜 名「龍華萬壽禪寺」。宋元年間龍華寺幾 經毀壞,幾經修建。元代元貞年間,龍華 寺為仙游縣第一大叢林,擁有僧眾近五百 人,佔全仙游縣僧尼人數的一半。明嘉靖 年間,倭寇入侵,寺毀僧散。明萬歷,清 順治、康熙年間重新修建,民國時,龍華 寺又荒廢。到八、九十年代,僑僧廣靜捐 資修建。 智一法師的老家在龍華鎮上,法師年 少時曾住在此寺,那時的龍華寺是男眾 寺廟,後改為女眾寺,現有女眾佛學院。

龍華寺的山門是傳統寺院格局,由五座排 坊組成,朱門白柱藍瓦,中間橫匾「龍 華」。山門後為一長型庭院。整潔精緻的 庭院中,有左右兩座極古老的石塔,這是 著名的龍華雙塔。兩塔都是五層八角,安 座在高約一米的塔基上,石塔外型穩重古 樸,每層開四門,有石級可上。據《龍華 寺志》載,此塔建於北宋大觀年間,迄今 有八百九十多年的歷史,高44.8米。智一 法師年幼時曾屢上石塔遊玩,現在是國家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准攀登。庭院盡頭 是大殿,智一法師少年時與師父住在殿後 的隔間裡。大殿後有一座新式的三層樓建 築物,這是佛學院。此時是僧眾安居日, 寺中靜悄無聲。我們登上佛學院三樓,寺 左是工廠廠房,右邊為學校校舍,是智一 法師少年時讀書的所在。後面是龍華平 原,良疇連毗、青山連嶂、稻場茅棚、紅 磚老厝,恍如置身台灣鄉間。閩南氣候、 植物、風土、人情,無一不與台灣肖似。 智一法師侃侃道來他少年時在此成長的佚 事,師父對龍華寺的情感溢於言表。 明天我們就要告別會元寺了,在高中 任職的傅國英師姊,晚上特別由仙遊鎮來 寺,帶了大包小包的食品為我們準備豐盛 的晚餐。滿桌的佳餚,實在是受之有愧。 小林師兄又拎來了大口袋的桂圓乾,一人 五斤,我們盛情難卻,只好全數收下。 5/27/2011 星期五(大晴) 早齋後上殿禮佛,與老太太、吳麗萍 師姊和念佛會的師姊們話別。純樸的吳師 姊抓著我的手久久不放,誠懇的邀請我們 再來。會元寺上瀋海高速路南行約150公里 就抵達廈門市,此路段收費也是¥ 6 0元。此 行對大陸高速路的感想是:四通八達但所 費不貲,有些民眾駕車不守規則,大城市 中,路肩往往成為最右線。我們在廈門旅

【第184期‧佛光法苑‧38】


店安置好行李後,智一法師便帶我們去著 名的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島東南部,五老 峰下,廈門大學右鄰,2011年開始不再 收門票(進殿收門票¥ 3 元)。南普陀寺佔 地25.8萬平方米(64英畝),建築面積 21270平方米(23萬英呎),設有著名的 閩南佛學院。此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 右有鼓浪嶼,左前有大擔、二擔,小金門 島。按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 院。北宋改建稱無盡岩。歷經數次興廢,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復 台灣後駐鎮廈門,修復寺院,又增建大悲閣 奉觀音菩薩。因其與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 同為主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 名南普陀寺,是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 南普陀寺是臨濟喝雲派的子孫寺院,民國 十三年(1924)改為十方叢林。次年創辦 閩南佛學院,聘當代高僧虛大師為方丈, 兼主辦學院,這是國內最早的佛教學府。 弘一大師曾在此養病、安居,並整頓僧才 教育。民國二十六年(1937)大師在此講 〈南閩十年之夢影〉。文革期中,南普陀 寺遭紅衛兵砸毀,寺院變成工廠和學校。 1976年修復。國學大師南懷瑾1993年應方 丈妙湛長老之邀到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南 禪七日-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南老 師精研儒、釋、道,南禪七日禪修內容已 錄製成光碟,並在網路流通。 南普陀寺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車水 馬龍,人車爭道。山門前的廣場上立有拒 馬,禁止外車進入。警衛見智一法師,移開 拒馬,CAMRY 直接由右角門駛入。本寺地 處鬧市,香火旺盛,遊人如織,在殿堂和林 苑中可見到許多青年學僧。中午我們在寺中 的素菜館普照樓用餐,可惜人聲喧騰,服務 冷漠,有忝南普陀馳名素菜的美名。堂中整

片後壁有篆書題字,筆力雄健,氣勢瀟灑。 我們費了好大的勁終於研究出,書曰:「振 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大丈夫不可無此氣 慨‧‧‧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大丈夫 不可無此胸襟」 智一法師於1991年在閩南佛學院進修, 對各殿及山上的景點如數家珍。此寺中軸線 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 閣,園中有方圓數百米的蓮花池,放生池、 亭台、曲橋。寺中殿堂林立,參差錯落。本 想上寺後五峰,可惜天氣炎熱,遊人香客, 摩肩接踵,寸步難移,加上會元寺寺務繁 忙,我們不便讓智一法師久留,便結束了 南普陀的參訪。

結語─此行共計參訪了的閩南七座寺 廟,每一座寺廟都是歷史悠久,文采豐盛。 除龍華寺在平地外,餘者多利用地型,依山 而建。寺院以中軸建築為主,鐘樓、鼓樓、 佛塔、禪堂等為輔,院內格局陳設大體雷 同。佛教在閩南確實是深植民間,可惜十年 文革浩劫,無數古物被毀,現今所見,多為 近品。很感謝林師兄和宋師姊安排此次的閩 南行,更感謝智一法師和會元寺的會友信眾 們的熱情招待,讓我們有一個美好而且增長 見聞的閩南之行。(全文完)

【第184期‧佛光法苑‧39】


物換星移的緬懷 陸燕琪

清晨被自己零亂不整的心跳聲所驚醒, 我無意識的躺在床上,心中想到四年前相似 的清晨,父親也是躺在急診室的床上離開人 世間,此時此刻的我已無法壓抑的放聲大 哭。這四年來我對他突然歸西的事實仍無法 全然接受,雖然我深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 然規律,但這隱隱約約的絞痛卻一直殘留在 我心中。時常會因為想念他而痛哭失聲,也 因為父親的過世,使我再次重新思惟生命的 價值與人生在世的真實目的。 父親逝世前的十二小時,是我一生中最 幸福的時光,我陪他一同上救護車到急診室 急救。我清楚看到他在昏迷的狀態下接受急 救,口中雖然吐出大量的鮮血,但他的面容 卻是安詳的。當我吶喊他時,我看到他闔眼 下的淚光,縱然他是在昏迷的狀態下,但我 深知他明白我害怕他的離去,更不捨我們父 女的情緣。整個夜晚陪伴他的是延長他生命 呼吸的心跳器,每一次心跳血壓的波動都可 以把我從希望的泉源帶到失望的幽谷。我愛 我的父親,我希望他能活到八十歲,但天不 從人願,他離世時不到七十六歲,而那年我 快到四十歲。我多麼盼望在我不惑之年時的 生日能與爸爸共同歡渡,很可惜這麼渺小的 小巿民心願都難以如願。 感恩父親所賦予我的生命與栽培養育之

恩,父親「生於憂患卻死於安樂」,一生共 住過四個國家。出生在風光明媚的江蘇無 錫,青少年在香港,成家立業在臺灣,安 享晚年在美國。他沒有了不起的豐功偉業 可以揚名萬邦,但他的一生「廣結善緣,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母親結為連理, 鰈鶼情深四十四年。對於我們三位子女的家 庭教育絕不輕乎,因為他認為學校教的是基 礎教育,家庭教訓才足以傳承世代。所以從 小對我們的做人處世,禮節儀態要求特別嚴 厲,他總是說:「做人講情,做事講理,站 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對於客人到訪要 盛情款待,絶不可以無禮待人。七零年代香港 暴動時,來了不少不速之客,媽媽說爸爸交 代來訪是客,危急存亡之時不能怠慢。小時 候會覺得父親很傻,為何對陌生人也那麼熱 絡。當時耳提面命的叮嚀,我不是很明白其 中的道理,等畢業後入社會工作,才大徹大 悟父親的「陸氏家教」所賦予的精髓是「將 心比心」。因為他一生歷經了中日與國共 之戰,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領悟生命的可 貴,情義的無價,所以對於鄉親的求助理 當相助,自我離鄉背井到休士頓工作,更 深刻的體會到父親所賦予的精隨「施比受 有福」,出門在外要「廣結善緣,嚴以律 已,寬以待人」。 父親一個人到台灣成家立業,也經歷

【第184期‧佛光法苑‧40】


了單身離家的孤單和寂寞,為了生存日 以繼夜的工作。因為在他認為男兒志在四 方,但必須要有肩膀承擔家計,所以單身 時努力工作,有經濟基礎方能安家,也因 此我們自小家境小康生活無缺。為了讓我 們讀好學校,父親堅持不搬家,保留原址 讓我唸完長安女中,父親對我的厚愛,我 無以回報。每每想到他對我無悔的付出, 心中有說出不的歉意。我還記得小學五年 級,為了學跆拳道,我必須在每天放學後 練習,所以要比平常晚二小時到家,因為 我的執著使得他必須到車站等我。有一次 電視台要來採訪我們,但教練忘了通知我 們帶道衣,我因打得不錯,教練就要求我 回家拿衣服,但我是通勤生一來一回不方 便,我急電告知父親他當下趕計程車到學 校。其實那時父親剛出了一場大車禍不能 出門,但為了不使我失望他抱病將衣服送 來,但最終因穿道衣人數太少,畫面不好 看而改期。父親不但不生氣白跑一趟,反 因我打得有模有樣而高興,導師說我很幸 運有那麼好的爸爸。從那時起,我更明白 父親對我的愛。長大後對於我擇偶對象從 不多問,但他唯一的要求是未來的丈夫心 必須正直,要有正念才會對我好,有錢沒 錢不是重點,只要努力必有前途。即便生 活無缺,但要在十幾年前嫁一位大陸人確 實是一項挑戰,畢竟在生活上、經濟上反 差較大。但父親告誡我:「生活是你們在 過,在物質條件上他是不足,但人的一生 不可能永遠窮的,若決定嫁他,你必須接 受事實,以後不離不棄地幫助他成功。」 婚後外子經過幾次失業,父親也要我用起 初的發心幫助他度過難關。擁有如此寬闊 心胸的父親,是我一世的福報。但願父親 能夠往生善處,離苦得樂,若有緣希望來 世能再續父女緣。(特別以此篇文章,紀 念我離世四年的父親陸增培先生)

「心臟的奧秘--生命與佛學」 醫學講座 七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二 時,將於德州佛教會玉佛寺青年活動中 心舉辦「心臟的奧秘--生命與佛學」醫 學講座。 此講座由佛教會會員組主辦,由曹 有餘醫生主持,並邀請多位專科醫生一 起座談。講座內容將包括:一、強健: 認識你的心;容易得心臟病的是那些 人?二、保養:如何降低心臟病風險; 及對心臟好的生活方式。三、治療:最 常見心臟病的治療,藥物與手術;預防 心臟病再度復發的生活。此次講座目的 是幫助大眾知心懂心,解讀人體最大發 電機,開啟完全強心計畫。歡迎大眾踴 躍參加。

通 告

德州佛教會自2011年完成「永久會 員」會員卡的製作後,已於去年寄發給 大家。未來新加入「永久會員」的會友 們,將於每年度的七、八月收到會員 卡。 持有永久會員卡的會友們,在參加 玉佛寺或菩提中心舉辦的各項活動,或 使用場地設施時,出示會員卡將享有 特別的優惠。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 (281)498-1616。 有意加入「永久會員」的會友們, 請至玉佛寺辦公室登記。

【第184期‧佛光法苑‧41】

會員組敬啟


活 動 預 告 德州佛教書院2012年暑期班招生 上課時間:7月9日~13日及16日~20日 (星期一至星期五¬) 每天晚上 7:30~9:30 上課地點:玉佛寺五觀堂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 上課內容:印順導師著作 ─ 以佛法研究佛法、 談修學佛法、 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研 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 法之研究、 談出世與入世 機會難得,請把握機會,盡早向玉佛寺辦公室報名 (281)498-1616。 開仁法師簡歷: 生於馬來西亞沙巴,依止檳城洪福寺文建長老出家,福嚴佛學院第二屆研究所畢業。 現任教於福嚴佛學院、壹同佛學院及慧日講堂佛學班。

佛歡喜日供僧法會 時間: 8月26日(星期日) 上午10時至12時 活動: 恭請宏意法師開示「如何做一個正信的佛弟子」、供僧儀式 地點: 玉佛寺大雄寶殿 時間: 8月26日(星期日) 下午1時30分 活動: 傳授三皈五戒 地點: 玉佛寺觀音殿

盂蘭盆系列共修法會 時間: 8月30~31日(星期四~五) 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活動: 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及蒙山施食 地點: 玉佛寺大雄寶殿 日期: 9月1日(星期六) 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 活動: 啟建「三時繫念佛事」 地點: 玉佛寺大雄寶殿 時間: 9月2日(星期日) 下午2時至下午4時 活動: 菩提中心報恩塔回向 地點: 菩提中心報恩塔 ※法會期間,本會特設有往生超薦牌位,及結掛祈福平安燈、薦亡超度燈等。 祈願以 此法會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在生者福慧無量,過去者往生淨土。 詳情請洽 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第184期‧佛光法苑‧42】


活 動 翦 影 茶禪一味─方丈和尚教授禪法及普茶座談 4月28日上午9點至12點,玉佛寺方丈超 定長老在玉佛寺觀音殿教授「觀音禪」。指 導如何透過禪修,返觀自性,能所雙亡,念 念不為欲塵染,人人皆得觀自在。 下午1點到3點,超公長老與德州佛教會 會長淨海長老,在玉佛寺青少年活動中心普 請佛寺會眾品茶、座談。大家品嚐著劉新金 居士提供的好茶,及楊妙雲居士提供的精美 點心與水果,聆聽師父娓娓道法,當真是體 會了茶禪一味。之後,胡美英居士演奏了古 箏,江叔芳居士婉轉配唱。許瑞慶居士表演 了拿手的二胡,大家百聽不厭的《賽馬》, 迎得熱烈掌聲。 超公長老勉勵大家:「佛法在世間,不 離世間覺,在生活中,五欲的快樂是低層 的,更高的快樂需提升自己,禪修是根本。 資深會友要更努力,幫助新學,與善知識相 處。」活動於下午3時左右圓滿結束。 2012慶祝佛陀聖誕浴佛法會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4月29日,上午10時至 12時,在玉佛寺大雄寶殿圓滿舉行慶祝佛陀 聖誕浴佛法會。參加法會的來賓信眾多達八 九百人。出席的貴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 斯頓總領事館王志宏領事、駐休斯頓敦台北 經濟文化辦事處文教服務中心王偉讚主任及 葉麗媛副主任,以及美中人民友好協會。 法會中恭請玉佛寺方丈超定長老為信眾 開示「懷念人間的佛陀」。長老指出我們舉 辦佛誕法會的深義:一為「飲水思源念報 佛恩」,二要「如實體認人間佛陀」,三 則「回顧歷史勿忘正法」。長老強調我們

學佛是要依正法修行,不斷淨化圓滿自己 的人格。 之後,由西北佛學班班長祝擎寰居士分 享學佛體驗。接下來是莊嚴的恭迎聖像儀 式,由菩提合唱團團員們獻花、獻燈。接 著是佛前大供。之後,德州佛教會會長淨 海長老為十方信眾,佛前祝願,懇祈佛光 慈佑,人人身心自在,平安吉祥,福慧增 長,所求如願。 祝福後隆重舉行浴佛儀式,兩位長老 以香湯灌沐佛身。接著,參加浴佛的來賓 信眾,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井然有 序,滿懷恭敬與喜悅,沐浴佛身,同時希 望能洗淨自心的塵垢。 當天下午,佛教會在大雄寶殿舉辦了「 如何在紅塵中修學佛法」的座談會。淨公 長老與超公長老分別就大家的發言回應, 熱絡的座談會於下午3點30分圓滿。 菩提中心設立獎助學金嘉惠學子 美洲菩提中心於2012年3月設立「美洲 菩提中心獎學金」基金,以造福菩提中心 所在地華樂郡地區品學兼優之清寒學子。 在與華樂郡第四區區長Frank Pokaluda溝通 與研討後,受到學區負責人及華樂高中校 長Dr. Brian Merrell的歡迎和致謝,並敦請 蒞臨參加於5月17日舉行之頒獎典禮。 是晚菩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率領菩提中 心常住眾及數位居士代表參加,宏意法師 於典禮中代表美洲菩提中心頒贈獎學金予 兩位得獎學生,他們是Rosa Chavez和Matthew Holub。宏意法師並於會中致詞恭喜所 有得獎學生,同時祝福所有畢業生都能有 光明美好前程。菩提中心所提供之獎學金 將由校方直接交予該生未來就讀之大學。 頒獎典禮於是日晚間九時許圓滿。

【第184期‧佛光法苑‧43】


菩提學苑2011-2012年度結業典禮圓滿 德州佛教會菩提學苑於5月13日上午9點 30分,在玉佛寺大雄寶殿隆重舉行20112012年度結業典禮,參加典禮的師生及家 長來賓多達三、四百人。 首先由宏意法師開示,菩提學苑成功創 辦二十年,要感謝校長及眾多老師的支持。 特別感謝家長們每週末風雨無阻,準時接送 孩子上課。張景華校長致辭,強調學習中文

的重要性,讓孩子學中文是家長們穩賺不賠 的投資。僑教中心葉麗媛副主任致辭,並向 畢業生贈送字典,希望他們能善加利用。 隨後宏意法師頒發任教五年獎狀給張秀 華、羅翠娥、蔡秀寬、鄒元元老師,頒發 任職二十年獎狀給註冊組溫麗華居士和小提 琴班王兆中老師。由家長會會長張婷婷及四 位畢業生代表致辭。另有精彩的節目穿插於 中。最後頒發了結業證書及各項獎學金、獎 牌及獎盃。典禮於上午11點圓滿。

班、英文閱讀與寫作班、SAT數學、SAT英 文(G9-G11)、初級數學班(G2-G8)、 中文課業輔導班(免費),及美術班、書法 班、瑜伽班、小提琴班等。2012年秋季班 訂於8月26日開學,若是想要參加課程,或 是有任何詢問,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 話:281-498-1616。 華嚴世界家家蓮社 座落於台北繁華市區的「華嚴蓮社」, 在2012年5月9日舉行了六十週年大慶。曾 任蓮社住持的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法師接受 邀請回台。修慧師及數名佛教會的會友跟隨 淨師一起參與了此次盛典。當日上午,蓮社 內嘉賓雲集,典禮開始,鼓聲大作,鞭炮齊 鳴,充滿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賢度董事長 及天演住持向大家致謝辭,淨海法師,法鼓 山果東法師等諸山長老亦上台致賀詞。每位 與會人士獲贈精美禮物一份,會後大眾乘坐 巴士前往餐館,享用精美的午齋及觀賞社友 們準備的表演節目。 「華嚴蓮社」是華嚴宗的道場,以大乘 經為主修。在滾滾紅塵中,發揮並落實大乘 佛教精神,創辦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弘化 一方,開演華嚴教法,普及濟世之功能,提 倡僧制及戒法,延續叢林命脈。

菩提學苑秋季班招生 德州佛教會菩提學苑中文學校除了提供 正規的中文學習課程如:學前班、注音班、 漢語拼音班和各年級的中文班外,並有實用 中文班及成人會話班,另外尚有各級數學

淨公長老(左四)、修慧法師(左三)與隨行的會友

【第184期‧佛光法苑‧44】


休斯頓首屆佛教文化音樂會「天弦」在玉 佛寺成功演出迴響熱烈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晚七點,美南地 區首屆佛教文化大型民族音樂會「天弦」 於玉佛寺大雄寶殿隆重舉行。此次音樂會 由休斯敦中華民樂團主辦,德州佛教會玉 佛寺及休斯敦國劇社協辦。音樂會反應熱 烈,觀眾人數多達七百餘人。近兩個小時 的演出,節目內容精彩紛呈,幻燈片更是 美輪美奐,與音樂配合的相得益彰。

是晚7時正,大雄寶殿內叩起莊嚴悠 揚的鐘聲,音樂會旋即拉開了序幕。首先 恭請德州佛教會副會長宏意法師致辭,法 師感謝休斯頓中華民樂團籌辦這一次的晚 會,也感謝玉佛寺眾多義工居士們的大力 協助。宏意法師同時簡單介紹了中國音樂 與佛教文化的淵源及音樂在傳播佛教文化 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接著,一曲「戒定真香讚」,將觀眾 帶入佛教音樂的殿堂。中場的「禪院鐘 聲」,由續超法師襄贊演出,呈現出令 人神往的清涼世界。「清靜法身佛」是 壓軸節目之一,再次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其它表演曲目皆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的 精華,如「好一朵茉莉花」、「春江花月 夜」、「陽關三疊」等,配合二胡、古箏 等民族樂器,加上鋼琴、大提琴等西方樂 器,以及寺院特有的鐘、磬、木魚等法

器,融合在一起演繹出一場佛教音樂與中 國民族音樂的盛典,晚會在觀眾如雷的掌 聲中圓滿結束。 菩提中心三日智慧禪圓滿 德州佛教會依例在Memorial Day 的長週 末(5月26日-28日),於美洲菩提中心舉辦三 日禪修。此次禪修是以『智慧禪』為主題, 由圓福法師指導。活動自5月25日下午7點 報到,並於8點整在隨心亭集合,由圓福法 師針對禪修期間所需注意的事項進行說明。 此次參加的人數幾乎是男女各半,其中有幾 位不諳華語的外籍人士,因此法師全程以英 語進行。隨後法師根據「智慧禪」做了簡短 的開示,他說:「修習智慧禪,不只是專注 一個固定的所緣(目標),而是隨緣觀察身、 受、心、法的各種生滅現象,以加深對無 常、苦、無我的體悟。」 禪修過程是以一小時的禪坐與經行相 互交替,法師總是提醒大家要隨時保持「 正念』。兩個晚上的開示由斯里蘭卡的難 陀法師為大家說法,內容分別為「苦的原 因」和,「持戒的重要性」。 整個禪修活動在28日下午兩點的座談會 後圓滿結束,會中大家熱烈地交流寶貴的經 驗和意見,並對主辦的法師們和居士們表達 最誠摯的謝意。

圓福法師(左三)、難陀法師(左二)與學員合影

【第184期‧佛光法苑‧45】


2012年菩提獎學金得獎名單 今年是第二十屆菩提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二十年來菩提獎學金支助近千位休市學生完成大學教育。今年有位得獎 者是回族家中的第六個小孩,也將完成德州大學全A的大學教育。他的五位兄姊全是依賴菩提獎學金,個個完成大學 教育。今年最大的兩位兄姊也已成家立業,他們因為拿到菩提獎學金,曾經為此上了Houston Chronicle的報章報導, 他們一家視為最高榮譽。今年頒獎典禮,他們在這裡的家人全體出席。另外今年成績特優得獎者,有五位都是休市高 中全校第一名畢業生,而且半數以上也是來自清寒家庭,真是打破歷年來的記錄。今年還有位得獎者是來自尼泊爾的 難民,剛來一年,就以全A高中畢業。獎學金金額均是來自十方大眾的踴躍捐款,佛教徒和非教徒都有,都以同體大 悲的心態布施給這些來自休市各個角落的學子!

菩提清寒助學金 Zipei Bai白先珮 楊秀鶴紀念獎學金提供 Phuc Anh Bui 許巍文,徐邦定夫婦紀念金提供 Thu Kim Bui 陳逸松紀念獎學金提供 Oscar A. Canelas 沈錦龍紀念金提供 Thelma S. Canelas 陳明宏紀念金提供 Wilson Chiu趙富國 董氏紀念金提供 Ruth E. Cortez 黃蘋英紀念金提供 Lilian M. Dinh 邱美玉紀念金提供 Denitza P. Dramkin 廖氏紀念金提供 Genesis D. Fonseca 曹王味紀念金提供 Bryan J. Gonzalez 華青兼愛基金提供 Weijia Guan關維佳 廖呂素月紀念金提供 Gretchen Hardeway 林菲薇紀念金提供 Victor P. Hu胡嘉威 林起宗紀念金提供 Robert D Jackson 無名氏提供 Elena Juarez 竇氏紀念金和羅美娥紀念金共同提供 Khurram Kabiruddin 薛瑞榮紀念獎學金提供 Kpobari Kponi 蔡氏紀念金提供 Melanie Kwok 郭美琳 譚家瑜紀念金提供 Hue M.Le 梁金祥紀念獎學金提供 Yen Le 陳明宏紀念金提供 Helen Lee李嘉穎 Jean Johnson紀念金提供 Jonathan Liu劉信邑 陳懷明先生捐助 William Luu劉浩賢 陳許桂紀念金提供 Anita Malik 吳木水紀念金提供 Felix Miao苗迺成 張李煥珠紀念金提供 Estela Moreno 陳保吉紀念金提供 Eva Ngai魏意華 張李煥珠紀念金提供 Angie Nguyen 董氏紀念金提供 Jennifer Nguyen 董氏紀念金提供 Nancy Nguyen 宋駕翔紀念金提供 Ryan H. Nguyen 林仁傑夫婦捐助 Kevin N. Pham 陳氏紀念金提供 Leonel L. Resendiz 何鼎昌夫婦捐助 Sarah Shim 岑明芝 武世鈞紀念獎學金提供 Shahrukh Siddiqui 黃蘋英紀念金提供 Justianna T. Thai 慈輝紀念金提供 Tuyet-Nhi Elizabeth Tran 梁慰釗紀念金提供 Jany M. Wu伍妙馨 董氏基金會提供 Qianqian Wu吳倩倩 沈錦龍紀念金提供 Andrew Yao姚智康 無名氏提供 Rama Yousef 廖氏紀念金提供 Hei Tung Yuen袁曉彤 無名氏提供 Ho Yin Yuen袁昊然 無名氏提供

成績特優獎 Muskan Agarwal 卓貺來紀念金提供 Benjamin Chang 張宇羲 洪鼎偉紀念金提供 Vanessa Chen陳盈秀 許巍文徐邦定紀念金提供 Julia Chong莊麗 董氏紀念金提供 Lynda Chowdhury 薛瑞榮紀念金提供 Christine Duan段盈宇 陳逸松紀念金提供 Diana C. Duann段嘉美 黃蘋英紀念金提供 Kenny Huynh黃偉健 張李煥珠紀念金提供 Quyen N. Le 無名氏提供 Amanda S. Lin林苡辰 卓貺來紀念金提供 YuJun Lin林昱均 董氏基金會,曹王味共同提供 Kevin Ma馬祥恩 華青兼愛基金和王顧毓芬共同提供 Stephanie Tsai蔡瀛瑩 無名氏提供 Wing-Yin Tuet脫穎然 呂子樵夫婦捐助 Connie N. Wang王楠 邱美玉,無名氏共同提供

成績特優工程獎由蔡氏紀念獎學金提供 Emily W.Tat

成績進步獎由賴雲瑞紀念金提供 Tulshi Timsina

葉宗台紀念獎學金是給熱心公益的學生 Amy Chang張御柔 Steve Chang張弘德 Emily Chambers

葉宗義夫婦捐助 葉宗義夫婦捐助 葉宗義夫婦捐助

善生獎學金-獎勵佛教會少青組義工 Joey Chen

【第184期‧佛光法苑‧46】

陳嘉昇

德州佛教會提供


玉佛寺 2012 年 7 月、8 月法會活動

日期

⺝ *7⺝5日∼8 7⺝7(週六) 7⺝8日(週日) 7 1日(週日)

7 15日(週日)

⺝ 7⺝28日(週六) 7⺝29日(週日) 7 22日(週日)

⺝ 8⺝5日(週日)

8 4日(週六)

8 12日(週日)

⺝ *8⺝19日∼25日 *8⺝26日(週日) 8⺝30日(週四) 8⺝31日(週五) 9⺝1日(週日) 傅定期活動 日期 8 19日(週日)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每週五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時間

10:00a 10:20a 11:00p 1:30p 四 9:30a 10:00a 10:20a 11:00p 1:30p 10:0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

內容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課共修 青少年佛學夏令營 禮拜《大悲懺》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課共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課共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課共修

10:20a 10:45p 12:00p 3:00p 日 12:00p 10:20a 10:45p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主持人、地址、講題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觸事無心難 融通法師 菩提中心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 開印法師:智慧如苦葯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經論節錄講解 宏意法師:被辱不瞋難 修慧法師 淨海法師:經論節錄講解 宏意法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淨海法師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課共修

淨海法師:經論節錄講解 宏意法師:如何面對病苦 融通法師

9:30a - 12:00p 10:00a - 10:20a 10:20a - 10:45p 11:00p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20a 10:20a - 10:45p 11:00p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一 週 10:00a - 12:00p 1:30p - 3:00p 7:30p - 9:30p 7:30p - 9:30p 9:00a - 4:30p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課共修 爐香讚、 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課共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恭送法師安居靜修 常住法師安居靜修 佛歡喜日供僧法會、 傳授三皈五戒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9:00a - 12:00p

時間

9:00a 12:30p 1:30p 9:30a 7:30p 7:30p 2:00p 10:30a 9:00a

-

11:30a 3:00p 3:00p 12:00a 9:00p 9:00p 4:00p 2:00p 12:00p

盂蘭盆法會誦《地藏經》1-6品 盂蘭盆法會誦《地藏經》7-13品 盂蘭盆法會:《三時繫念》佛事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解行同修班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84期‧佛光法苑‧47】

宏意法師:真正的競選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經論節錄講解 修慧法師 淨海法師:經論節錄講解 宏意法師:錦衣夜行又何妨 菩提中心 全體法師 全體法師 全體法師 全體法師

主持人/ 主持人 / 地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 下 期 專 題 -

紅塵中的修行 紅塵俗世紛擾不休,生活中很多人事 隨時考驗著我們。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緒, 不任由環境擺佈?如何百花叢裡過,片葉 不沾身?如何提昇自我,創造自在喜悅的 人生?歡迎賜稿,分享您寶貴的體驗。 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千字,截稿日期:七月三十一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會佛 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送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4/05/2012 回向許巍文 $200.00 04/12/2012 回向曾進益 $60.00 回向陳何潔珍 $150.00 04/19/2012 陳仲衍合家 $35.00 回向沈錦龍 $50.00 回向陳何潔珍 $101.00 回向陳何潔珍 $101.00 薛惠民 $100.00 04/26/2012 回向潘雪儀 $100.00 陳鳳英 羅美月 $50.00 回向陳何潔珍 $295.00 回向陳何潔珍 $150.00 04/29/2012 周弋 $50.00 蕭冠呈 $50.00 05/04/2012 無名氏 $10.00 馮梅桂 $255.00 05/10/2012 蘇峻邦 蘇峻國 蘇峻強 $50.00 林詩穎 $300.00 袁青山 $100.00 05/17/2012 陳仲衍合家 $4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回向包惠珍 $100.00 回向詹淑馨 $105.00 05/25/2012 回向Andrew Gee $50.00 回向曾進益 $200.00 徐梅玉 $200.00 -------------------------------------------------------

04/05/2012 回向張秉乾 陸影梅 $100.00 回向水月法師往生 $100.00 無名氏 $100.00 04/12/2012 回向駱美珠往生 $50.00 04/19/2012 湯瑞琪 $100.00 04/26/2012 陳鳳英 羅美月 $50.00 高林麗珠 $30.00 04/29/2012 梁周婉玲 $60.00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05/10/2012 蘇峻邦 蘇峻國 蘇峻強 $50.00 無名氏 $100.00 粵語佛學班 $60.00 05/25/2012 應真 劉家澍 $100.00 林起湧 $20.00 06/01/2012 翁傳彥 $100.00 阮仁傑 $100.00 阮仁和 $100.00 -------------------------------------------------------

合計

合計

$2,952.00 【第184期‧佛光法苑‧48】

$1,240.00

虔祝發心者 福慧增長 吉祥如意


慶 祝 佛 誕 方丈和尚超公長老安奉佛像

會長淨公長老帶領浴佛

虔誠浴佛自淨其意 嘉賓雲集共慶佛誕

排班列隊莊嚴進殿

探討「如何在紅塵中修學佛法」

超公長老教授觀音禪

方丈普茶溫馨座談

廣 開 法 筵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八識田裡任耕種 業果熟時人自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