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7 (2013-01)

Page 1

Dharma Garden

187 2013 • 1 Bi-Monthly

本期專題:誠實不欺


目 錄

第187期 2013年1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隨緣消舊業.................................................................................................................... 2 超定法師 南傳佛教部派略表〈附解說〉.......................................................................... 7 淨海法師

見聞覺知

跌倒抓把沙.................................................................................................................... 14 宏意法師

專題- 「誠實不欺」

直心道場......................................................................................................................... 16 探討不誠實的原因.................................................................................................... 20 如實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22 誠實是另一種財富.................................................................................................... 24 誠實不欺的深思......................................................................................................... 26

宏意法師 慈愷 宋蕾 果璟 慧敬

法苑文輯

漫談佛教偈頌.............................................................................................................. 29 婚姻是最好的修行路............................................................................................... 32 人生沒有回程票─與常常過分自責的朋友共勉...................................... 34 動中禪修記.................................................................................................................... 35 絲路記遊 (三).............................................................................................................. 37

如流 出離 李瑋 慈淨 恆律

英文選輯

Why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40 Ven. Seelananda

新聞類

菩提中心善法堂籌建緣起..................................................................................... 42 活動預告......................................................................................................................... 43 活動翦影......................................................................................................................... 44 一、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攝影:胡美英 封底攝影:王欣欣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81, January 2012.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平安是福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二0一三年已到,虔祝會友信眾及十方讀者,平安吉 祥,增福增慧。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都能繼續於自利利他的菩提道上,精進努力, 更上層樓。 德州佛教會得大家的護持,一直是在平穩中向前開展。玉佛寺在城裡繼續保持講經、 共修、共學的法會;菩提中心則積極開發禪坐、念佛的專修活動。對青少年們,除了原有 的夏令營、冬令營,中心也希望能持續舉辦人文營,讓國外的學生,能定期地來此學習。 對已上大學或已經進入社會的青年,我們也準備從今年起,調整方向,重新設計活動。為 了方便教學上課,菩提中心決定興建一座「善法堂」,面積約六千平方英呎,裡面有圖書 館,四間教室,八間靜修室,以及陳列佛教文物的廊道,希望今年夏季可以啟用。 在佛教會的組織方面,近三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地研討如何修改現有的章程,以期鞏 固制度,維繫團體,堅持宗旨,延續佛法。希望在二O一三年春,能如期將章程修改完成, 讓佛教會更加健全,更有動力。 經過三十多年的歲月,我見很多資深會友們,仍一本初心,把佛寺當成家裡,把會眾 當成親人,每週每月不辭辛勞的來服務大眾,我心裡無盡感激,深覺這不是金錢所能聘請 的,能得人才而用之,更是我們佛教會的福氣。 有時一些資深義工也會跟我說,年歲大了,應退休了。我的看法是,護持三寶,廣結 善緣,是不分年齡的,乃是盡形壽的工作。百丈禪師說:「山門以耆舊為莊嚴」,我也覺 得,資深義工是團體的最佳莊嚴。當然,佛教會也要積極接引新血,讓年輕的一代,不斷 地參與進來,延續團體的命脈。 世間是因緣法,事事都在變化之中,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世間法變成佛法,用佛 法來淨化自己,淨化社會。在無常無住相的生活中,我們不但要珍惜、善用既有的好因好 緣,同時也要發心立願,創造更多的善因善緣,提昇個人的福德智慧,關懷周圍大眾的需 要。當人人平安時,不僅大家有福,自己也會更覺安樂。


隨緣消舊業

超定 迎新送舊話新年 真是無常迅速啊,轉瞬之間,新的一年 又來臨了。在這新年的開始,謹祝《佛光法 苑》的讀者、作者與編輯者,大家身心康 樂,晝夜吉祥,道業增進,福慧無量! 新年新希望,新願景,新生活。期盼 著新的一年,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天災 永息、世界和平!套用古德祈願詞:「仰 祝邦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 常轉;十方施主,增益福田,法界眾生, 同圓種智!」 俗語說:「天增歲月,人增壽。」百 年、千年、萬年,天長地久,地球永恆不 滅,人的壽命,隨著天地的延續,長生不 死,享受人天福樂。這是世人的共同願望, 佛教流傳在世間,隨順世俗的共欲,在禪 門功課裡,虔唱:「端為世界祈和平,地 久天長!」「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 民安樂!」 我們的期待:「明天會更好」、「明年 會更好」;無限生命的永續,本著後有愛, 希求來生會更好。人人活在希望中,理所當

然。經云:「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 養」,有四種食,意思食便是其中之一(其 他三種為粗摶食、細觸食與識食。)假如對 生命,捨棄思願,毫無希望可言,那麼這人 就活不下去了。除非是逆流向覺的修行人, 對於意思食,無貪、無喜,修到意思食斷, 欲愛斷,未來世的憂悲惱苦不起,證入無生 的境界。不過,解脫道上的行者,還是以信 願為動力;如缺乏善法欲,如何勤修聖道, 趣向菩提呢? 送舊與迎新,人來人往,歡迎歡送;時 序的更替,乃是自然法則,不送它,它自己 會走開;不歡迎它,它還是不請而來。那麼 所謂迎新送舊,對佛法修學而言,象徵著什 麼意義?若以舊為固有的傳統,新為現代的 創新;過去為舊,現在與未來是新。時輪的 流轉,沒有新與舊的決定性,新新非故, 而新的又為另一新所取代。有人提倡新思 想、舊道德;一方面要守舊,另一方面應 創新;道德是舊的好,而思想不能不與時 俱進。依佛法說,諸法勝義、無新無舊; 緣起性空,如如不變。世俗施設,新新不 已;性空緣起,千變萬化,佛法在世間不 離世間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流行在

【第187期‧佛光法苑‧ 】


世間的佛法,為適應眾生的機宜,非變不 可。然而,既稱為佛法,其為佛法的本質 為何,絕對要堅持,保證品質不變。這是佛 法的契理與契機,也就是既要守舊,又需創 新。可以這麼說,新與舊,應是舊思想,新 道德;固有的緣起正法,千古不變;適應的 方便,隨時空而調適,也即是不斷創新。這 是兼顧契理與契機,傳統與現代,不偏不倚 的中道佛教。 從個人修證來說,我人八識田中本有的 種子,純粹是有漏的,憑此種子而起現行, 招感三界五趣的果報。假如不改弦易轍,不 論如何存好心、做好事,還是雜染的,仍然 逃不出生死輪迴的迷宮。奈何?經說四預流 支:「親近善士,多聞正法,如理作意,法 隨法行。」依善知識,聽聞最清淨法界等流 音,熏習清淨無漏種子,依附阿賴識之中。 經長期修學因緣,成就不可動搖的勝解力, 進一步地實行六度四攝,積集福智資糧,於 菩提道上得不退轉。古德開示學人:「轉生 成熟,轉熟成生。」也就是轉煩惱雜染而為 無漏的菩提種子之意。眾生都活在無明惑業 裡,本能表現的無非是罪是業。於今發心向 覺,迷途知返,革除無始來的陋習,轉識成 智,務期在佛法中獲得新生命。 心甘情願了孽緣 學佛之人,念佛、誦經、禮懺,一切都 為消業障,增福慧。古德為提倡念佛、禮佛 的功德,宣言:「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 一拜罪滅河沙。」有人質疑:念佛、禮懺的 功德,如果這樣殊勝,太不可思議了。那麼 佛教徒還有業障嗎?還會有人感歎自己福薄 障深嗎?因為凡是佛弟子,無人不念佛、拜 佛啊! 信願為本的易行道,強調「信為道源功 德母」,凡是佛言祖語,方便誘導的法語,

不必斤斤計較,追究它的真實。當知佛法有 了義與不了義之分,方便引進門的法言,當 屬於不了義,信受奉行就是了。從另方面 說,念佛、禮拜確是屬易行道,但也有深 淺不等之分,始自散心的稱名,乃至實相 念佛;我慢禮、唱和禮,終而實相平等禮。 若行者三業清淨,通達諸法實相,做到「能 禮所禮性空寂」,焉能不增無量福德,滅河 沙罪愆?成語說:「一分熱發一分光,一分 耕耘一分收穫。」在佛法的修持上,一分信 心一分感應,一分功力一分受用。老實修行 人,時時自我反省,檢視三業功過,身心行 為與佛法有多少相應,而非憑其世智辯聰, 虛妄分別,增長邪見。 讀《地藏經》:「我觀是閻浮眾生,舉 心動念,無非是罪。」這是大願地藏王菩 薩,用他的法眼透視,發覺我人所居的世 界─南瞻部洲裡的眾生,起心動念,都是 在造作罪業。很多人不免懷疑:「敢有影」 (台語)?太誇張了吧?我的解讀,千真萬 確!《懺悔偈》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 由無始貪瞋痴。」起惑、造業、受苦報。假 使內心清淨,不是貪瞋痴的驅使,怎會造作 種種惡業?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 作」;「動身發語意為最」。基於眾生的起 心動念,念念不離三毒煩惱,表現在外的身 行與語行,都不離無明相應的雜染業,當然 要招感生死苦果了。 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開示弟 子,入道的途徑,有理入與行入。其中行入 四行之一,謂「報冤行」。他解說:「修道 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 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 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 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 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報冤

【第187期‧佛光法苑‧ 】


行。」學佛修道之人,他的思想言行,畢 竟與一般俗人不同。人的常情,認為自己 有理,理直氣壯,非討回公道不可;假如 自己理曲,還是百般狡辯,顛倒是非,指 鹿為馬,不肯認錯,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當發覺自己勢力不如人時,只有忍氣吞聲, 假裝君子的風度;一旦時來運到,即趁機報 復,置仇敵於死地。俗話說:風水輪流轉,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成功與失敗,強人 與弱者,得意與失意都是暫時的;富樂與 窮苦不會長久。從佛法的因果觀,有情生 命如茫茫大海中的波浪,後浪推前浪,在 未了脫生死以前, 一生又一生,無 限的延續下去。人 與人之間的愛恨情 仇,所結得冤業, 如恆河沙數。從眼 前看來,我並沒有 得罪任何人,為何 遭遇這樣的苦難? 殊不知生死相續, 往昔的業緣,至今 成熟,故有如此果 報。深明三世因果的修行人,肯定「有報必 由業」,「果從因生」的道理。所以對自己 遭遇不如意之事,不怨天尤人;往昔造業, 自作還自受,天公地道,所以心甘情願,坦 然接受。何故面臨世間的種種苦痛,能夠逆 來順受,隨遇而安?因為他有智慧,通達因 緣法,明白業力不失之理,不再自尋煩惱, 繼續造業。 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周遭的一切 人,時時處處心存感恩,不論是與你投緣 的人,或是與你為敵的人,他們都是菩提道 上,成就你道業的恩人。佛陀對提婆達多這 位叛徒,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處處跟佛陀 唱反調,想盡辦法要爭取領導權。佛陀照樣

的慈悲寬恕他,把他視為成道的善知識。最 後在法華會上授記;過無量劫後成佛,號天 王如來。佛說業力不可思議,千萬不要以短 暫的一生斷定得失成敗;今生的冤家仇敵, 可能是宿世的六親眷屬。從緣起正觀中,如 理作意,善巧抉擇,以長養智慧與慈悲,這 是佛法修學的重心所在。 隨緣‧結緣與斷緣 古德教誡:「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 殃。」如前所引,此界眾生起心動念,無 非是罪。那是多麼可怕啊!一天起多少念 頭,一年、一生、乃至 歷劫的輪迴。 經裡形容「若此惡 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 不能容受。」為何中國 佛教徒特別強調念佛懺 悔法門,把懺悔業障視 為最緊要的功課?每逢 誦經禮懺法會後,發願 回向:「願消三障諸煩 惱。」所謂三障是煩惱 障、業障和苦報障,也即惑業苦三雜染。 眾生一切苦厄,種種不如意事,名為苦報 障。此苦報障已成為事實,不是我們所要 對治的重點;「果從因生」,業因才是造 成痛苦的癥結。為終止苦報障,必須消除 業障;業障不存在,人生就一帆風順,諸 事順遂;修行的道路,暢通無阻,解理與 修證,步步向前。菩提道上,三大阿僧祇 劫,難行難忍的六度萬行,對他而言,遊戲 神通,樂在其中。或問:業障來自煩惱障,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應該以殲滅煩惱 為第一。誠然,息滅貪瞋癡,斷盡無明與貪 愛,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但懺除煩惱障, 比起懺除業障難度更高呀!相對而言,把三 惡道的重業懺除,修十善業即能招感人天福

【第187期‧佛光法苑‧ 】


報。倘若發出離心以解脫生死苦,非徹底消 除煩惱不可。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 盡,一切煩惱永盡,才算達成「所作皆辦, 不受後有」的究竟彼岸。我人學佛以解脫為 目標,不以享受人天福報為出發點,但懺除 惡道障,以保持人身的地位;發心來學佛, 務必擺脫解脫道上的障礙,修行才不致道業 無成,寶山歷盡空手之歎啊! 至於如何得「消舊業」、「莫造新 殃」?用「隨緣」二字似乎太輕鬆,用不 上力。凡事隨緣,不必強求, 福緣不足,強求空費力,徒 增無謂煩惱而已。不過用隨 緣態度,對已造成惡業障如 何消?對未造的新災障如何 制令不作?緣有善有惡,有 順有逆,一般佛弟子發願懺罪 消業,在善緣、順境中,還能 用功辦道;如逢環境不順,逆 緣處處,也就隨波逐浪,新仇 舊恨,惡性循環;宿業與新殃 互相增上,舊病復發,細菌蔓 延,不可收拾了。善根不深, 福德不足,在順緣中,尚不能 保證不造業,何況遭逢魔障重 重的困境,又何能消舊業? 修行的方式,略分為共修與自修。寺院 眾多僧侶,聚會一處,共住共修,過著和合 安樂的生活。健全僧團是陶冶聖賢的大冶洪 爐,不論上智與下愚,利根與鈍根,大家志 同道合,一起精進向解脫。時至今日,去聖 時遙,修證不易,但發心住持正法的大德們 成立道場,定期舉辦各項共修活動,提供四 眾弟子共享法味。如念佛、誦經、禮拜、靜 坐、聞法等方便。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消 舊業」,令「不造新殃」;仗此共修因緣, 確立佛法正信,成就世出世間的正見,強化

趣向菩提的悲願。諸善上人聚會一處,善知 識的提攜,同參道友共策共勉,這就是大眾 共修的特殊功能。 不過,在佛教界有大德強調自修、獨 修,學佛居士不需要參加寺院共修。理由 是:眾人聚會處,是非特別多;有人就有 煩惱,人多煩惱更多。這與我人斷惑證真之 旨,背道而馳。奉勸蓮友一心念佛,求生淨 土,千萬勿攀緣,滋長世情。不厭娑婆,不 生極樂啊!憶起初出家的沙彌時代,曾聽前 輩告誡:「寧坐深山饑餓死, 不作人間應赴僧。」因此, 佛門有些剛出家不久的同道, 向師長告假,他要入山隱居, 準備遠離群眾,閉關求開悟。 結果如何,可想而知,道基不 穩,法義一知半解,似是而 非;行持方法,捉不到要點, 盲修瞎練,虛度歲月,毫無進 益。如是等流,後來不是改途 當經懺應赴僧,就是在僧海中 消失,到社會度眾生了。 作為出家僧侶,修行生活 不出內修與外弘,所謂內修, 包括個人的三學等持,義學 與行持並重,以及集體的在團體中,共同 修學,為未來的顯揚聖教,利濟有情而準 備。外弘,當然是到處隨緣,從事利他的菩 薩行。如辦文化、慈善、教育相關的佛化事 業。內修與外弘,自利利他,相得益彰。自 修與共修,應先參與大眾共修,對解理與修 持,突破初關,具自修能力後,才談得上閉 門獨修。也即修禪修觀,修淨修密,精進不 懈,剋期求證。繼則自修有成就後,出來弘 法,帶領四眾共修,與有緣人分享法味,教 學相長,深入法海,趣向菩提。

【第187期‧佛光法苑‧ 】


佛門成語:「未成佛先結人緣」,因無 上菩提係由修菩薩道,廣度眾生所致之果。 倘若不結眾生緣,眾生不接受度化,則菩薩 任務不能完成,成佛無望。這是強調結緣重 要的理由之一,但也有人唱反調,主張學佛 人應斷緣,斷盡世情俗緣,才能達到「愛盡 涅槃」的彼岸。說來也有他的道理,不過是 否行得通呢?用斷緣來做人,作為解脫道, 恐怕違背人間佛教的核心論題。畢竟人是社 會動物,人本的佛教以慈悲為本,沒有慈悲 就沒有佛菩薩,當然也不會有佛教存在。試 想若佛教是斷緣的宗教,還會有人來信受奉 行嗎?修行人不要攀緣,不即是斷緣之意。 在因緣法上,人緣、法緣對佛法進修,委實 太重要了。所以在「隨緣消舊業」之上,務 必及時結善緣─廣結人緣,深耕法緣。人緣 佳,自然得到善知識─教授、同行、外護善 知識,來共襄盛舉,安穩地走在解脫道上。 法緣具足,勝解甚深理,說法度生,契理契 機,法喜充滿! 結語 繼上一期「罪性本空與定業不可轉」 的論題,今拈「隨緣消舊業」,鼓勵學佛 同道,珍惜得來不易的福報因緣,精進向 道,或修信願門,或修智證門;難行道、 易行道。隨自己根性,修學契理契機的佛 法,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惡業,增長福德與 智慧。古德勸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念佛 懺悔法門,乃入道初門,號稱易行道,實為 難行道的方便。所謂難與易,不過從初學來 分,久學成就,即無難易之別。「方便有多 門,歸元無二路」;「法性本無二,隨機示 差別」,即是此意。

二支,無明為緣而有行業,乃至生老病死; 反之,無明滅即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 惱苦滅。有情生死流轉,即隨雜染緣,結無 明相應的善惡緣;聖者的涅槃解脫,即斷雜 染緣,解決苦海的善惡緣。結緣與斷緣,在 理論上都說得通。「愛生即苦生」,斷愛即 斷緣,斷絕生死緣。但凡情未轉之前,斷愛 不可能;修證次第,應從滅無明入手;轉迷 情成正覺,愛不斷自斷,轉無盡的愛染, 成為無緣的大慈悲。對常人而言,宣揚斷 緣、斷愛的言論,不能達到弘法之利,反 令人誤解佛教,障人信仰,顯然不是契機 的說法。 引證達摩祖師的「報冤行」,勸導學人 心甘情願了孽緣。面對世間的橫逆,唯有如 理作意,思惟佛法的緣起論,這才能消舊業 而不造新殃。當然佛教不是宿命論,特別重 視今生的努力,把握現在以開創未來。 時逢2013年開始,藉此送舊迎新的機 緣,從佛法的理趣,略述新與舊的含義。 傳承佛法的本質,堅持其萬古常新,不共世 間的特色。佛法無新舊,無古今之分,但為 適應時代潮流,契合眾生根機,在傳承基礎 上,為適今而創新,這是佛法流傳在世間, 不可或缺的方便。更重要的,立志做個佛教 新人,革除煩惱,變化氣質,淨化三業,過 新生活,這才是送舊迎新之深意!

佛法者即因緣法,眾生的生死流轉是因 緣,聖者的解脫也是因緣;緣起的生滅與緣 起的寂滅,是凡聖、縳脫的分水嶺。緣起十 【第187期‧佛光法苑‧ 】


南傳佛教部派略表 〈附解說〉

淨海 簡言 二千五百年前佛教產生在印度,佛滅度 後一百多年,原始佛教發生分裂,初分成上 座部和大眾部,史稱為根本分裂。此後,兩 部又再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等,稱為枝末 分裂。佛教在印度流行了一千六、七百年, 一般学 學 者分為三期:一、原始佛教時期; 二、部派佛教時期;三、大乘佛教時期。當 然,也有其他不同的分類法。到公元12、 13世紀,印度佛教走向衰微,以及後期大 乘密教漸與印度教混合,又加以回教徒的入 侵,印度佛教受到迫害而趨於滅亡。 公元前第3世紀,印度佛教在阿育王大 力護持下,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後,便 派遣九支僧團到國內外各地傳教。其中由摩 哂陀長老率領的一支共有五位比丘、一位沙 彌、一位男居士,約在公元前246年抵達斯 里蘭卡。這一支僧團是屬於印度分別說部(

或分別說系)的上座部。當他們抵達斯里蘭 卡後,受到天愛帝須王熱誠的接待,聽了摩 哂陀的說法,便皈依佛教為信徒,奉獻御花 園建造大寺供養他,經過五十年努力傳教, 佛教便成為斯國主要的宗教,奠定佛教二千 多年的基礎。 佛教初傳斯里蘭卡二百年間,都以大寺 上座部為中心。到公元前1世紀末,從大寺 中分裂出無畏山寺派,此派除弘揚上座部本 身佛法外,並容納來自印度的法喜部及大乘 佛教思想,而受到保守傳統的大寺派激烈反 對。至公元4世紀又從無畏山寺中分裂祇陀 林派,自此三派鼎立競爭達一千年之久。 公元11世紀後,斯里蘭卡因為經過多次 與異族戰爭争 , 佛教也經歷過多次衰微和復 興,在不斷掙挣 扎 圖存及僧團淨化中,唯獨 大寺派能獲得重興,盛極一時。當這消息傳 到東南亞一些已有佛教的國家,如緬甸、泰

【第187期‧佛光法苑‧ 】


國、柬埔寨等,就選派青年沙彌、比丘往斯 里蘭卡留學,或奮勇自往學習,並在大寺派 下重新受比丘戒,然後各自回到本國,而引 進大寺派的戒法系統。情形大致是這樣的, 最先是緬甸,其次是泰國南部,在公元11世 紀開始,直到12世紀末,一個傳統保守的斯 里蘭卡上座部僧團才在緬甸建立起來。泰人 正式接受上座部佛教,是在13世紀中期; 柬埔寨和寮國是在14世紀初期;14世紀和 15世紀初,由泰國清邁及緬甸景棟,再傳 入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地區。 這樣,斯里蘭卡佛教與東南亞佛教國 家,同為上座部系統,關係非常密切,僧團 和民間佛教徒之間,互相往來,互相學習, 互相補助。即當斯里蘭卡佛教興盛時,把大 寺派的上座部佛法傳播到東南亞緬、泰等地 區去;到斯國佛教面臨危亡時,又從緬、泰 等國再引進回來。他們具有強韌的生命力, 佛教傳布到那裡,就能普及全民信仰,而形 成民族和國家凝聚力量,抵抗異族和西方殖 民者的侵略。他們很保守,維持上座部傳統 的純潔性,不容易接受其他佛教部派的思 想,或新的進步觀念。 南傳上座部佛教各國比丘和信徒們,誦

經都是用巴利語,所以修習佛法必須研讀巴 利語。據傳巴利語在古印度是一種口頭俗 語,沒有獨立的文字。佛陀住世時也常用巴 利語為人民說法,使聽的人更容易了解。據 考摩哂陀是印度優禪尼國(Ujjeni)人,是講 巴利語的區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後,到 公元前一世紀,大寺派比丘們為了保持佛 法的正統和純潔性,便使用僧伽羅語(Sinhalese)字母併音將巴利語三藏書寫在貝葉 上,以作永久的保存。後來佛教傳入緬甸、 泰國、柬埔寨、寮國、我國雲南傣族地區, 也各自使用本國語言字母音譯書寫巴利語聖 典,或譯成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字。南傳佛教 徒這一努力,而使巴利語聖典保存下來。 這一篇〈南傳佛教部派略表〉,是依據 拙著《南傳佛教史》資料編寫而成,自知由 於個人知識所限,並不够完整成熟。至於南傳 佛教部派資料的取捨,只能取其重要而有影 響的宗派陳列出來,其他不很重要的小支派 就略去,敬希高明者多作指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範圍,在地理上包含 五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在時間上斯里蘭卡上 座部佛教已流傳2300年,緬甸800年,泰國 700年,柬埔寨、寮國、我國雲南傣族地區

【第187期‧佛光法苑‧ 】


(一) 印度佛教部派 (佛滅)200年 300年 ┌ 雪山部 │ │ ┌法上部 │ ├賢胄部 ├犢子部┼正量部 ┌上座部─┤ └密林部 │ │ │ │ ┌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約400年末傳於斯里蘭卡) │ │ │ 佛│ └上座部┤ 滅│ │ ┌飲光部 ┌大寺部(斯里蘭卡) 一┤ └分別說部┼上座部───────────┼ 無畏山部(斯里蘭卡) 百│ └化地部─法藏部(第300年) └祇陀林部(斯里蘭卡) 年│ │ 200年 200年末或300年 初 │ ┌多聞部 │ ┌高拘梨柯部(雞胤部)┼說假部 ┌東山部 │ │ └制多山部 (600年)───┼王山部 └大眾部─┤ ├西山部(北山住部) └說部(說出世部) └義成山部(800年)

約600多年。 解說: 1.上表引用自葉均教授所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一文,他說 是依據《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個部派源流表。 2.約在公元前246年,由摩哂陀傳入斯里蘭卡一系的佛教,出自分別說部的上座部, 這一系的佛教南傳之後,始終以大寺為正統。所以說南傳上座部佛教,實際上是以大寺派 為正統的佛教。 3.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以後,仍稱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無畏山寺、祇陀林三大 部派後,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到公元12─15世紀,又逐漸傳入東南亞的緬

【第187期‧佛光法苑‧ 】


(二) 斯里蘭卡佛教部派 ┌大寺部──────────────┐ ┌摩羅婆多寺 │(公元前247年─公元1753年) │ ├阿耆羯梨 斯│ ├─暹羅派────────┼拘提 里│ │ (1753由泰國傳入) ├賓多羅 蘭│ │ └迦耶尼 卡┼無畏山部 │ 佛│(公元前29年─公元12世紀下葉) │ ┌烏梵 教│ │ ├那梵羅庵利耶 部│ ├─緬族派────────┼般婆羅比帝耶 派│ │ (1802由緬甸傳入) ├格羅訶比帝耶 │ │ └格羅多羅 └祇陀林部 │ (公元4世紀初─公元12世紀下葉) │ ┌阿古勒沙 └─孟族派────────┼庵爾羯利瓦 (1864由緬甸孟族傳入) └可倫坡 解說:

1.公元前246年,摩哂陀至斯里蘭卡 傳播佛教,經過近五十年的努力,因受到 王家貴族統治者和人民的擁護,即有很多人 發心出家為比丘及比丘尼,佛教迅速便形成 斯里蘭卡主要的宗教信仰,經過一百多年傳 播和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2.公元前29年,大寺僧團發生分裂, 一部分僧眾另成立無畏山寺。大寺派維持 保守傳統,無畏山寺派接受印度跋闍子(屬 大眾部系)的法喜部,大乘中觀、瑜伽、密 宗等學派,盛極一時。至公元4世紀初,又 從無畏山寺分裂出祇陀林一派,自此長期 三派鼎立,互相競竸 爭 達一千多年。我國東 晉晋法顯法師,約在410年訪問斯里蘭卡,在 無畏山寺住二年,他在《佛國記》中描述 說,無畏山寺住五千僧,大寺住三千僧, 祇園寺住二千僧。而在《大史》中立有五 部,即大寺派、無畏山寺派、法喜部、祇 陀林寺部、沙竭羅部(海部)。

3.公元12世紀下半葉,波羅迦摩巴忽 一世(Parākramabāhu I,1153-1186)進 行佛教改革,淨化僧伽歸於統一。這時實 際上無畏山寺派和祇陀林派已甚衰微,而大 寺上座部因有公元前1世紀末巴利三藏的結 集,公元5世紀後有大量佛典的註釋,特別 是波羅迦摩巴忽一世熱心的護持,在此基礎 上得到重興。 4.公元14世紀,異國勢力侵入南印度 及斯里蘭卡,印度教徒達米爾族在斯國北部 已形成一個獨立王國,因此北部佛教消聲匿 跡。僧伽羅族人一面抵抗外來勢力,一面又 要對抗北部問題。至15世紀,斯里蘭卡已分 裂成三個小王國,即北方查夫納、西南部拘 提、中部山地康提。 5.公元1505─1948年,形勢更為險 惡,斯里蘭卡遭到來自西方葡萄牙、西班 牙、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和統治,前後長期達

【第187期‧佛光法苑‧10】


441年。他們從軍事、政治、經濟掠奪,利 用天主教作文化侵略,到處焚毀佛像經典, 破壞寺塔,壓迫佛教徒,目的就是要消滅佛 教。 6.到18世紀時,斯里蘭卡佛教幾近滅 亡,連一位正式清淨的比丘都沒有。面對這 樣悲慘的現實,許多僧伽羅人為佛教前途擔 憂,其中有一個沙彌戒行團,由薩羅難迦羅 (Saraṇaṅkara)大沙彌領導,建議國王由泰國

和緬甸引進僧團及戒法系統,續佛慧命。於 是派出使節團往東南亞泰國大城,請求泰 王派遣僧團來斯里蘭卡傳授戒法。於是泰 僧以優婆離為首的十位比丘,於1753年抵 達斯里蘭卡,重新建立僧團,後被稱為暹 羅派。1802年又由緬甸引進新僧團,稱為 緬甸派。1864年再引進緬甸孟族人僧團, 稱為孟族派。三派發展至後來,又分成十 多個小派。

(三) 緬甸佛教部派 ┌ 緬甸原有上座部 緬 │(傳說公元前247年須那、鬱多羅至金地傳教) 甸 │ 佛 ┼ 緬甸宗 教 │(傳說傳承自須那、鬱多羅,12世紀末由上座部阿羅漢派形成) 部 │ 派 └ 僧伽羅宗 (12世紀末車波多創立) │ │ ┌尸婆利派(13世紀初) ┐ ┌善法派(18世紀末) └─┼多摩陵陀派(13世紀初)├─ 大寺系統上座部 ─┼瑞景派(1860年) └阿難陀派(13世紀初) ┘ (1475年統一) └達婆羅派(19世紀)

解說:

1.公元1044年,緬甸阿奴律陀王建 立了蒲甘王朝,並進行宗教改革,提倡上 座部佛教信仰,尊重來自緬甸南方直通的 上座部高僧阿羅漢為國師。此一僧團自認 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舉行第三次結集 後,派遣須那、鬱多羅至金地傳教,而一 直傳承下來。 2.公元12世紀下葉,緬甸孟族人鬱多 羅耆婆國師率團訪問斯里蘭卡佛教,留下弟 子沙彌車波多,在大寺修學十年,並受比丘 戒,然後帶著四位外國比丘回到緬甸,依 斯國大寺派創立僧伽羅宗(亦稱鬱多羅耆婆

車波多派),而原有傳統上座部阿羅漢系, 就稱緬甸宗,上座部由此分成兩派。車波多 圓寂後,僧伽羅宗又分裂為尸婆利派、多摩 陵陀派、阿難陀三派。 3.公元1475年,緬甸南方庇古王朝 達磨悉提王,選派比丘和沙彌四十四人, 至斯里蘭卡大寺派重新受比丘戒。當他們 回國後,進行佛教改革,淨化僧團,統一 為大寺系統上座部。 4.至公元18、19世紀的近代,僧團又 再分裂善法派、瑞景派、達婆羅派等。

【第187期‧佛光法苑‧11】


(四) 泰國、柬埔寨、寮國佛教部派 泰┌ 泰國原有上座部 (傳說公元前247年須那、鬱多羅至金地傳教。至 6-9世紀以泰境中 柬│ 部佛統為中心建立了堕墮羅鉢底國(Dvaravati),信仰上座部佛教為主) 寮│ 佛│ ┌ 大宗派(1829年繼承前大寺系統上座部) 教│ │ │ 部│ │ │ ┌泰國大宗派(繼承前期宗派) 派│ │ └────────┼柬埔寨大宗派(14世紀初由泰國傳入) │ │ └寮國大宗派(14世紀中期由柬埔寨傳入) └ 大寺系統上座部─┤ (13世紀傳入) │ ┌泰國法宗派(繼承前期宗派) └ 法宗派(1829年創立)─┼柬埔寨法宗派(約1889年由泰國傳入) └寮國法宗派(19世紀由泰國傳入)

解說:

1.泰國、柬埔寨、寮國上座部佛教,關 係非常密切。柬埔寨在14世紀中葉民間已 漸流行斯里蘭卡大寺派系佛教,但在歷史上 記載不清是從哪裡傳入?稍後由泰國傳入大 宗派。寮國佛教的大宗派是由柬埔寨直接傳 入,所以三國佛教同列成一表。 2. 公元1190年,緬甸車波多曾帶了四 位外國比丘回緬甸,其中有斯里蘭卡比丘羅 睺羅,後來在他還俗前,曾先往泰南洛坤弘 法,成立斯里蘭卡大寺系僧團,得到國王和 人民的信仰,當時洛坤是屬於印尼室利佛逝 血統的馬來王統治。在13世紀後,亦常有 斯里蘭卡僧人赴東南亞緬甸及泰國弘法。 3.泰族人首先立國的素可泰王朝(公元 1257─1436),有一碑銘記載說,第三代名 王坤藍甘亨曾建造佛寺供養來自洛坤的斯里 蘭系僧團,駐錫弘揚佛法。到1361年,素 可泰第五代立泰王,派使臣至斯里蘭卡延 請高僧彌曇迦羅(Medhamkara)至素可泰 弘揚佛法,淨化僧團。次年,又特別邀請斯

里蘭卡僧王來泰國為自己出家的戒和尚,在 芒果林寺(Ambavanārāma)實行短期出家 生活。如此就影響了後來泰國男子一生中至 少一次短期出家的風氣,一直延續至今。 4.泰國曼谷王朝拉瑪第四代王在登位之 前,曾出家作比丘二十七年,在1829年創 立了法宗派,而稱以前原有的僧團為大宗 派。 5.大宗派於14世紀傳入柬埔寨,再由寨 埔寨傳入寮國。法宗派也於1867年傳入柬 埔寨和寮國。 6.泰國、柬埔寨、寮國上座部佛教, 自分成兩大宗派後,一向大宗派僧人約佔 90%左右,法宗派僧人只佔少數10%,但 傳統上法宗派受到王家貴族的支持,持戒 也比較嚴格,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因 此兩派有時常暗中產生不和。

【第187期‧佛光法苑‧12】


(五) 中國雲南上座部部派 ┌潤派(斯里蘭卡大寺系花園寺,1367年自清邁、景棟傳入) │ │ │ │ ┌花園寺派(傣語稱擺壩Baiba,意為村寨寺,戒律寬鬆) 中│ └───────────┼蓮花塘寺派(傣語擺孫Baisun,意為山林寺,戒律嚴格) 國│ ├擺潤(1473年由清邁傳入臨滄耿馬地區) 雲│ └擺順(17世紀由緬甸賀南傳入耿馬地區) 南│ 上┼多列派(意為住山之意,15世紀由緬甸傳入德宏、臨滄地區) 座│ │ 部│ │ ┌達拱旦(400年前由緬甸傳入) 部│ └───────────┼舒特曼(300年前由緬甸傳入德宏州的瑞麗、隴川) 派│ ├瑞竟(100多年前由緬甸瑞竟傳到德宏州盈江縣) │ └緬坐(從緬甸傳入德宏州瑞麗縣) │ ├擺莊派(Baizhang,意為寺院,15世紀中葉由緬甸曼德勒傳入德宏等地,戒律甚寬) │ └左抵派(創始人洼拉比丘,為緬甸芒海人。300年前傳入德宏芒市、瑞麗、臨滄)

解說: 1.潤派,潤是潤國,或稱潤那(Yona,中 譯臾那國),派是宗派或部派。所以潤派意 即潤國的宗派。據文獻記載15世紀末泰國 清邁僧人智寶著《聖者時鬘論》和1861年 緬甸高僧般若薩彌著《佛教史》中說,都認 為潤國是在泰北清邁一帶,歷史上曾稱泰北 一帶為潤國或潤那國。 2.公元13─15世紀,由泰族人在泰北建 立的第一個蘭那小王國,都城設在清邁。那 時清邁因受到柬埔寨的影響,有人信仰大乘 佛教;受到當地孟族人的影響,有人信仰上 座部佛教。16世紀受到緬甸入侵,成為緬 甸附庸國,1892年被泰國併入,信仰上座 部佛教。 3. 公元1367年,清邁的哥那王(KueNa,1355~1385)在位,禮請斯里蘭卡大 寺系的泰僧蘇摩那(Sumana)至清邁,協 助建立斯里蘭卡系僧團,並獻出自己的花

園,作為弘法道場,這就是著名的花園寺, 成為潤派的根本道場。 4.清邁為緬甸統治時期,曾將潤派(花園 寺派)傳入緬北的景棟,然後又由景棟再傳 入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據說清邁 哥那王在位時,曾派一批比丘至斯里蘭卡留 學,回國後建造了蓮花塘寺,實行阿蘭若生 活(林居派)。蓮花塘派後來也傳入我國雲南 傣族地區。按照這段歷史來看,南傳上座部 佛教在14─15世紀,才正式傳入我國雲南 傣族地區。 5.泰國的清邁、緬甸的景棟、我國雲南 的西雙版納,三地在歷史上時常屬不同國 家,而在種族、語言、和文化同為一體, 都是信仰上座部佛教。 6.多列派、擺莊派、左抵派等,是隨著 雲南傣族地區上座部佛教的發展,而後來產 生出來的。

【第187期‧佛光法苑‧13】


見聞覺知

跌倒抓把沙

宏意 某日在香港與一位居士聊天,談到教育 小孩的經驗時,這位做母親的女士就說:她 是「舉手摘個梨,順手拿個瓜,跌倒抓把 沙」的人。不論環境如何艱苦,總要從艱 苦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要浪費 任何機緣。所以她那句話,就是表示,有 梨則摘梨,有瓜則拿瓜,若不幸跌倒了, 也可以順便抓把沙,有何不好呢? 這位女士雖沒有進過高等學府,乃是一 位平凡的香港居民,但從她的言談中,我感 覺她誠懇勤奮,自信自尊,思想活潑,自得 其樂;其性格、人品,是很多高等學府的學 生無法具備的。 人在成功時,容易得意忘形,狂妄自 大,不知天高地厚,以為自己就是整個世 界了;人在失敗時,又容易自卑自賤,怨 天尤人,以為世界末日已經來臨。其實人 生的成成敗敗,都是階段性的現象,一有 執著,都會變成陷阱。 很多年前,有位女士突然足不出戶,也 不見人,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躲在家中。 家人設法讓我和她通了個電話,勸她不要折 磨自己。在交談中,我才慢慢了解,原來她 突然被公司辭退,不能如常上班,因而心理 不平衡。這位女士是非常勤勞盡責的人,在

公司上班十年,以為公司會給予肯定,長期 雇用,想不到人事變化多,部門一改組,她 就失去這份職業。我問她家庭開支有沒有問 題,她說先生的薪水很高,完全不需憂慮。 那她現在又憂什麼呢?想來想去,就是捨不 得能在公司上班的那份成就感,她把上班當 成生活上的精神寄託,現在天天待在家裡, 自覺是個廢人,於是病由心生,開始自閉起 來。 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有的天天盼望退 休,希望恢復自由之身,到處旅行;有的又 怕失去工作,擔心日子無聊。其實為什麼不 能利用現前當下的因緣充實自己,創造喜悅 呢?兩年前,當我的左眼視網膜鬆裂時,無 法如常活動,於是我就停止一切應酬,休養 一段時間。人都不希望自己有病,但既然病 了,就不妨借病享清靜,尋找另一類自在, 巧把病緣作助緣,做些平時做不到的事。 「跌倒抓把沙」不是什麼玄妙的理論, 但卻是一句實實在在極富啟發的口頭語,將 人生的應世態度簡單的勾畫出來,直指重 點。我沒有問那位居士此話是從何處得來, 或許這是她自己發明的一種表達,以激勵家 中的小孩,只是當我聽聞後,我倒是記在腦 海之中,以作養心的參考資料。

【第187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誠實不欺

《 》

如 不不 如實真 來 異誑 語語語 是 語語 者者者 : 者者

金 剛 經

【第187期‧佛光法苑‧15】


直 心 道 場 宏意

人心的作用,非常微妙,在剎那間,時 而天堂,時而地獄,一直在主宰著人的思惟 和情緒。若認真的講主宰,那又不是全面的 事實,因為人常會不自覺的,或不由自主的 講話、做事,等問題來了,才後悔當初衝動 時,為何沒有克制自己,做正確的判斷和主 宰。 十多年前,有位美國女士告訴我,她的 生活很苦惱,因為有些親人在網上傳播不實 的事情,以謠言中傷她,令她不知如何面對 那些親人,更不知在人事是非中,如何澄清 自己。當時我勸她,只要自己做得對,站得 穩,不要在乎別人的批評,用行動和時間來 證明真相。但是當一個人對是非放不下、看 不開,也會失去主宰力,常常用反駁、鬥爭 的方法去處理。其實那會折磨自己,我們千 萬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轉成自己的苦惱。 從學佛修行的觀點看,人沒有正思惟, 則很難講正語,不講正語者,一定會以語言 歪曲人事,失去真誠,與直心相違,很難與 道相應。我見有的人知識廣博,閱歷豐富, 應是通情達理,但有事稍不順意,就會心情 激動,胡思亂想,以似是而非的假設,猜測

人事,愈想愈真切,把子虛烏有的幻覺,漸 漸變成每日要談的事情,既不利人,也不利 己,消耗因緣,甚是可惜。因此如何培養直 心,不造謠,不諂曲,以真誠心待人,實在 是一項重要的修養。執政者不真誠,會貽害 社會;從商者不真誠,會擾亂經濟;為師者 不真誠,會誤人子弟;傳教者不真誠,會欺 騙信徒;處人者不真誠,會眾叛親離。 為了增進人緣,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障 礙,很多有心人也會尋找資料,請問專家: 什麼是講話的藝術?什麼是處人的技巧?但 問題是,並非人人都能從此改頭換面,大部 分還是我行我素,保持原樣。我的了解是: 很多有關品德修養的功夫,基本上是知易行 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若沒有 大決心、大魄力,人不會認真的去調整自 己。記得多年前,有位學佛者謙虛的對我 說:法師!請你多指導,告訴我有什麼地 方需要加強。我說:從今日起,每日清晨 見到人要說聲「早」。聽者滿心歡喜,表 示很容易,一定依教奉行。結果一個月過去 了,我還是沒有聽到一個早字。有一天座談 時,這位有心者又問我:法師!請你再繼續 指導,讓我在學佛道上保持精進。我說暫時

【第187期‧佛光法苑‧16】


不指導了,因為你到現在還不會向人說聲早 安。經過一番交談後,我才了解,這位學佛 者的家裡沒有這種習慣,因為不習慣,一是 不覺重要,二是說起來覺得很彆扭,無法開 口。從這個經驗中,我深深體會到「眾善奉 行」和「自淨其意」的困難。這也是我們修 學佛法過程中的最大問題:道理都明白,就 是做不來。 如果單純的是習慣問題,心裡沒有過多 的不正念,只要把習慣改一改,人還是容易 向道;最麻煩的是心理有障礙,一直沒有察 覺,總是用同樣的方式來看人事,與貪、 瞋、痴糾纏在一起,那是很難解脫的。有 的人脾氣不好,沒有耐性,遇事總是向前 衝,不顧後果,常得罪人;但如果他心存善 念,經常見義勇為,肯奉獻自己,不是斤斤 計較的人,日子久了,大眾還是會和他繼續 結緣。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表面友善,心不 厚道,常常說人是非,即使用多少手段去籠 絡人,他的人緣也不會踏實的,眾人一定會 敬而遠之。因此,從根本上講,做人處事的 功夫不在手段技巧,最要緊的是直心。直心 是從正見、正思惟、正念中培養起來的一種 心境,在此心境中,人正直而無虛假,乃是 萬行之根本,所以諸經論中,常用此語,以 示修道之方針。《佛遺教經》中說:「諂曲 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 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 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每次讀 到此段經文,一者敬佩佛陀的慈悲智慧,及 其苦口婆心的叮嚀;二者慚愧自己的不足, 有待加強。 在個人的體驗中,我覺得直心應有幾 方面的修持,並不是像一般所說的「心直 口快」,想什麼就講什麼,何況我們所想 的,很多是有煩惱性的,其想法不對時,說 的就會不對。所以敢說敢講的人,最多是不

藏話,不見得為人一定正直,明辨是非。真 正的直心,應有以下幾點基礎: 一、真誠的態度 我覺得做人的基本法,就是要有一份 真誠心,以真實誠懇的態度來待人,希望 人人好,老老實實的用最妥善的方式來講 話、做事,不隱己過,也不用他過來佔便 宜,在善巧中完全不用心機,只希望大家 廣結善緣。 我初到台灣不久,有道場的負責人就問 我要不要再拜師父,改個法名,這樣在台 灣求學,就會得到更好的照顧。我左思右 想後,覺得原有的剃度師父很好,一直照 顧我,雖然去台灣後,一切要獨立,但有 恩不能忘,最後我回絕了。後來進了佛學 院,常住說所有學生,只要在畢業後發心留 下來服務三年,就可免繳所有學費。我仔細 思惟,自覺沒有把握將來畢業後一定會留住 三年,所以每學期不論經濟如何困難,我還 是設法繳交學費。當然,交了學費後,想要 留下,還是可以留下。為了保持一份真誠和 自由,我覺得在事情的處理上,不能有所取 巧,一定要如實的面對所有的因緣。後來可 能是這種心態的回應,我住台灣的的九年期 間,在幾個掛單的道場中,倒也歡喜愉快, 幾乎在現實人事中,沒有遇過什麼真正的困 難和障礙。 我覺得真正的真誠心是出自於自己要怎 麼對待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某種思惟是自己 不喜歡的,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待他人。 同時經常要記得「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 教示,千萬不要將自己導入煩惱的沼澤,令 自己愈陷愈深,不得自在。 二、放下的功夫 不論人事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勇於面對

【第187期‧佛光法苑‧17】


既成的事實,並且要把自己情緒上的執著放 下。放不下時,經常會繞著一些感覺日想夜 想,想多了,也會把簡單的人事漸漸複雜 化,最後小問題會變成大煩惱,想要修習 直心,那是緣木求魚。一些人聞佛教說要 「看破、放下」,常誤會「放下」的含義, 有的人以為學佛者很消極,沒有動力,事事 都要放下,把不理事、不盡責,當成放下, 那是不對的。有的人在事業一帆風順時,請 他放下,他說事務那麼忙,怎麼能放下?若 一旦事業失敗,不論他人如何鼓勵,又說自 己心灰意冷,已經完全放下了,對人生再也 不指望什麼了,把頹廢、不精進、不振作當 成放下,那也是大錯特錯。佛法講放下,主 要是針對人在順境中的貪著心和逆境中的厭 惡心,除掉這兩種心情,不論忙也好,靜也 好,內心一直保持平穩、自在,不會患得患 失,才是真正的放下。因此,人在現實生活 中,真能放下者,不是看其外表的清閒,而 是觀其內心的清淨。功夫好的人,雖事多繁 忙,但隨做隨放,毫不執著,內心一直保持 平靜,那是真的放下;沽名釣譽者,這個不 為那個不要,表面清高,內心卻整日計算得 失,把自己的存在執著得根深蒂固,那是名

符其實的放不下。 有次翻閱律藏時,讀到一段佛住世時的 「滅諍法」。佛陀時代的弟子,大多數都是 誠實正直的修行者,一有事發生,總是在坦 誠的溝通中,如法處理。有一回一位比丘見 另一比丘做了某事,他認為不如法,於是就 說他有過失,但對方不承認有錯,也不做懺 悔。指責的比丘於是就四處宣揚,說某比丘 有過失而不發露,兩人各說各話,僧眾也不 知誰對誰錯。於是佛陀就交代,請一批大德 僧做評判,要兩位比丘如實說明事情的經 過,若大德僧了解實情後,說某比丘有過, 他就必須懺悔,假如大家都認為他無過,指 責的比丘就不可再說某比丘有過。讀完這段 敘述,我就領悟到現實團體中,今古一貫的 人事現象,有些人雖然是非分明,但嫉惡如 仇的心態,也是一種放不下,人放不下時, 內心就會萬馬奔騰,在這樣的狀態中,人又 如何質直其心呢? 三、離染的智慧 心是染淨和合、相續變化、生滅不已的 一個有機組合體。正因為它是染淨和合,所

【第187期‧佛光法苑‧18】


以在每時每刻中,我們都有機會接觸到好與 不好的念頭。我常說,真正的觀照,不是在 禪堂裡,而是在每天的待人接物中。如果我 們能時時留意自己的念頭,進而去染存淨, 即使不念佛打坐,也會與佛愈來愈近。直心 的功夫,就是要培養一種心力,堅持應修應 為的善業,當煩惱生起時,不要因煩惱而轉 彎走岔路,還是要直直地向前去。 有的人以為,我怎麼想,別人不會知 道,所以在思惟的過程中,就隨意開展, 任意發揮,譏人、侮人、思所欲思,沒有 認真的去處理自己的思想活動,經常想些負 面的人事。其實這是會傷害自己的,因為「 思」已經是一種行為,它會成為一切身、口 業的動力。從淨化身心的角度講,心淨身口 才淨,心不淨者,要口淨、身淨,那是不可 能的。由是之故,在思惟活動中,自己應立 一些原則,不管自己的心情高興不高興,一 定要依著原則去思惟,這樣內心才有一條軌 道,運載行者走向覺悟。 在團體中為眾服務,其實是一種最佳修 行機會,因為在處理人事的思惟過程中,我

們總是要顧到全體大眾,因為要照顧全體大 眾,思惟就不能狹窄、隨意。當我們能面面 思慮時,就會把某些不必要的反應消除掉, 甚至會超越自我得失的顧慮,用無我之心, 處理眾人之事,一步一步將我執磨去。當 然,不善思惟者,居心不正直者,也會設法 利用公器,傷害他人,造作惡業。因此在世 間的種種因緣裡,端看自己如何用心,會用 心者,處處都是道場,事事皆是佛事。 結語 有人說聞道容易行道難,我覺得道之難 易,不在道上,乃是在我們的心上。有心 者,不論環境如何艱難,他總不離道;心力 不足者,不論因緣多好,總是煩惱重重,難 與道相應。直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也是我 們解脫的基礎,應如何修持呢?錄一段《四 十二章經》,以作共勉: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 鎧出門,亦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 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 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 而得道果。」

【第187期‧佛光法苑‧19】


探討

不誠實 的原因 慈愷

談到誠實,我自己最初比較深刻的記 憶,就是在上小學時,課本上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放羊的孩子」,放羊的孩子為了 捉弄別人,一而再,再而三,不誠實地大 叫:「狼來了!狼來了!」看到別人放下 工作,驚慌地趕來幫助他,便樂得哈哈大 笑,這樣的把戲玩過幾次,便沒有人再相 信他了。等到有一天,真的狼來了,當然 沒有人來幫助他,他的羊就被狼吃掉了。第 二個就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 事,說他小時候,把他父親非常鍾愛的一棵 櫻桃樹砍了,等到父親質問起來,他便誠實 的告訴父親說:「爸爸!櫻桃樹是我砍的, 我沒有辦法對你說謊。」這個故事是要鼓勵 大家,要做一個偉人,誠實是一項重要的品 德。雖然今天大家都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真實 的故事,只是因為美國人民非常愛戴他們的 國父,而願意相信任何稱讚他的品德和能力 的傳言。 「誠實」是東、西方社會公認的美德。 中國俗話說「人無信不立」,人如果沒有誠 信,在社會上是不能立足的,「信」,在中 國傳統的四維八德中也佔有一席之地。西 洋諺語則說「誠實是最好的策略」,為什 麼呢?因為一旦你開始說謊,為了圓這個 謊,就不得不說更多的謊言來掩蓋事情的真 相,而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無底洞,所以,誠

實是做人處事最好的策略。對於佛教徒來 說,「不妄語」是五戒之一,是我們修行 的根本德行,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我們都知道誠信是正確的守則,但是 做為一個凡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或多或 少都曾經遭遇到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 合、不同的因素下,沒有做到百分之百的 誠實,有時候必需經過「天人交戰」的掙 扎和試煉,有的時候完全沒有經過大腦的 思考,便自然而然地直接反應,究竟是為 了什麼? 讓我們來分析和研究一下,各種不同的 原因和心理因素: 一、出於善意:就是所謂的「白色的謊 言」,這是最多也最常發生的不誠實。例 如:每天和同事或朋友的例行寒暄問候, 明明自己不太舒服,心情也不太好,但當 別人說:「早安!你好嗎?」你就自然而 習慣性地回答:「我很好」,因為不想讓 別人操心,也不想麻煩別人。或者在社交 場合中,禮貌地誇獎別人穿戴漂亮或氣色 很好,而心中並沒有真正的如此感覺,基 本上沒有任何惡意,只是為了應酬而不想 因說實話而傷害別人。 二、為了炫耀:有些好面子的人,為了 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贏得他人的羡慕或尊

【第187期‧佛光法苑‧20】


敬,會在有意無意間「吹牛不打草稿」, 吹噓自己的能力、財力或成就。有些人更 會攀龍附鳳,表示自己和一些高官巨富關 係菲淺,顯得自己很有辦法,比別人都高 一等,洋洋得意。 三、推卸責任: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 無過」,每個凡人在一生中,大大小小都曾 犯過一些錯誤,有責任感和勇氣的人,會「 好漢做事好漢當」,一肩承擔錯誤和過失所 帶來的後果。但是也有些人,因為害怕受到 責備或懲罰,而否認自己的過錯,把責任推 卸給別人或別的因素。例如:頑皮的孩子闖 了禍,為了害怕父母親的責罰,不是否認自 己做的,就是把責任推給弟弟妹妹或朋友。 在職場上也會碰到類似的情況,預定的企劃 案超出預算,或在限期內沒有完成,便會出 現各式各樣的理由,大家互相「踢皮球」, 推卸自己的責任。 四、嫉妒心作祟:人生中,每個人的 福德因緣不同,因此人的智愚、美醜、高 矮、胖瘦、勤惰等,乃至於思想、文化都 不一樣,因為眾多錯綜複雜的各種因素, 即使是最相像的雙胞胎,也都會有一些不 同的地方。例如:你的個子比我高,但是 我的手腳比你靈活;你的數學比我好,但 我擅長書法和作文;你的一生平平順順, 我則挫敗連連,這樣比來比去,就有人會 產生嫉妒心,所謂的「人比人氣死人」。 因為嫉妒,就會做出誹謗他人的言語或文 字,所以,中國自古就有「文人相輕」和 「同行相嫉」的諺語。

者,或在商品內添加劣質或有害物質,讓消 費者失去健康。更嚴重的是,現在橫行在兩 岸及東南亞的龐大詐騙集團或金光黨,運用 各種奇奇怪怪的騙術,詐取不義之財。 六、滿足私慾;在美國,至少有一半的 婚姻以離婚收場,在中國,近年來離婚率也 越來越高,當然,離婚的原因很多,其中最 具殺傷力的便是「婚外情」。而婚外情的發 生,就是背叛和欺騙的開始,因為出軌的一 方違背了結婚時所發的誓言,婚姻中如有任 何的問題,夫妻雙方應該誠實的一起面對以 解決問題,而不是自私的去製造婚外情。這 些年來,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到高爾夫球王 老虎伍茲,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央情 報局長裴卓斯,都是這種例證,到頭來都是 身敗名裂得不償失。 以上幾點,包括了大部分比較普遍且具 有代表性的原因,我們佛教徒都知道,這些 不同程度的欺騙不實,都會造業。因為動機 的不同,有時候「妄語」並不單只有口業而 已,因此在修行時,必需時常觀照自己的起 心動念,以務實對治虛榮,以勇敢對治逃 避,以知足對治嫉妒,以發心對治懶惰, 以喜捨對治貪心,以大愛對治自私,從根 本上去除妄語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不 要欺騙自己,所謂的「不知為知,不明為 明」,要認識自己的因緣關係,去除自己 的偽裝,才能達到生活中真正的安寧自在 和正大光明。

五、不勞而獲:這是因為人類好逸惡勞 的天性,而產生的欺騙行為。例如:學生考 試作弊,是因為沒有努力讀書做功課,但又 想得到高的分數;公務人員利用職務上的權 力,索取回扣而貪污;在商業上,為了賺取 更多的利益,刊登不實的廣告,欺騙消費 【第187期‧佛光法苑‧21】


如實認真地 過每一分鐘 宋蕾 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免不了與人打交 道。家裡家外,上班下班,每天我們都要 和不同的人接觸。和有的人相處,我們會 覺得內心愉快,談天說地時間過的也快, 可是和有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一種不舒服的 感覺,話不投機半句多。不管是初次見 面,還是相識多年,我們或許都可以用幾 個字來形容他/她的外貌和性格特點,可是 不論外貌如何,我們更在意的是他(她) 的內心,他(她)是不是誠實善良,是不 是德才兼備,是不是剛正不阿。誠實與否 應該算是衡量一個人品質的基本標準,商 人要做到生意興隆,必要童叟無欺,政客 要取信於民,就得誠信於民。 對人要誠實 還記得皮諾丘的故事嗎?那個一說謊 鼻子就變長的小孩子。在我們還很小的時 候,雖然不懂誠實的寶貴,可從父母的言 傳身教中知道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的 人活得坦蕩,活得灑脫,誠實會帶來快 樂;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 基。曾經認識一個人,生意做得不錯,看 著他白手起家,知道他一路打拼的不易, 可後來有了錢,人就變得不腳踏實地,整

天絞盡腦汁算計別人。跟他做生意,他賺 了,是正常的,他不賺,對他來講,就是 賠,在他的生意經裡就沒有真正賠錢的買 賣。他時常會伸出右手對天發誓:「我向 XXX保證……。」為了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什麼樣的誓都敢發,等錢到手後,承諾早就 忘到腦後。人是有記性的,被你騙了一次兩 次,就不會有第三次了,錢是越賺越多,友 情是越來越少。最後怎麼樣,人消失了,因 為朋友沒了,就剩討債的了,何苦呢? 我們都希望自己身邊的人以誠待人,不 欺不詐,那我們就不必像防賊一樣,時刻警 惕前方是否有陷阱。可我們有沒有先問問自 己,是不是做到了以真誠之心對待他人,如 果我們做不到,那又怎麼能要求別人?更重 要的是,如果我們對人不誠實,又怎麼能對 自己內在的一顆心抱誠守真呢?修行也成了 難上加難的事。 虛幻的世界 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個電腦時代,家裡 有孩子的家長差不多都會因為孩子上網玩遊 戲而煩惱。那種飯不吃,覺不睡的勁頭,如 果能拿出十分之一用在讀書上,都是上哈佛

【第187期‧佛光法苑‧22】


的料。看著這群著迷線上遊戲的孩子,讓我 們做父母的又急又氣又心疼,說輕說重都沒 有用,只盼著他們能早一天長大懂事,有一 個正確的判斷能力,自己約束自己。電腦遊 戲─遊玩虛擬世界,體驗真實人生,其實哪 裡來的真實人生,就連我們身處的這個花花 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呢?財色名 食睡哪一樣不在誘惑著我們,貪瞋癡又何曾 離開過我們,這些無明妄念遮住了我們的眼 睛,腐蝕著我們的頭腦,讓我們同那些著魔 網路世界的孩子又有什麼區別? 曾幾何時,金錢成了萬能的,父子成 仇,兄弟反目,世人不擇手段把自己劃到有 錢人的圈子裡,他們不惜人格,爾虞我詐, 虛情假意都只是為了一個字「財」。古德聖 人說的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財」可 是排在第一啊。前面提到的那個生意人夠精 明,可那是世間的小聰明,他不懂得君子愛 財取之有道,錢散人聚的道理,到頭來他是 錢越多,人越窮,路越窄。人富足,不是因 為錢多,而是因為貪欲少。欲望越重,煩惱 越多;要想活的輕鬆,就要放下,放下,再 放下,放下一切的執著。 今生遇到佛法 佛法如暗室明燈,照亮了生從何來,死 往何去。在這個混沌的世間我們看清了自 己,知道自己也有法身慧命,也有如佛陀 一樣的清淨本性,這是多大的福報,可是如 果我們只聞不思,光說不練,明知故犯,自 己騙自己,煩惱執著依舊,終日不得解脫。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遵從釋迦牟尼 佛的教導,我們當下就能找回自我,擁有喜

悅。我們曾經對孩子說了無數次:「不要再 執迷不悟了,抓緊時間吧!」「人身難得今 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修學佛法就要隨緣提起,看破放下,要 離苦得樂,跳出六道,要信得真,願得切, 能做到這些,修行就不難。作為一個虔誠的 念佛人就要老實念佛, 關鍵在「老實」, 如果是有口無心,那是對自己不誠實,白 白浪費時間。在《佛說阿彌陀經》中,釋 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 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 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 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 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實認真的修行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如 此,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時時刻刻觀 照自己的這顆心,對外境清清楚楚,但不隨 之起舞,人我是非都放下,心口一如,解行 同修,掙脫無形的枷鎖,讓心清淨自如。 多年前的一首歌,還記得嗎?「我知道 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 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心 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我們把歌 詞做個小小的改動:「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 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 夢,我的心如如不動。」

【第187期‧佛光法苑‧23】


誠實是另一種財富

果璟 先分享一則網路流傳的故事,告 訴世人「誠實無欺」是最大的美德。 「一九八○年,大衛在美國阿靈頓商學院讀 書,大三時,當大衛把最後的生活費—一枚 硬幣用來打電話,才知爸爸患病沒了工作, 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斷了,母親告知他應該 自謀生路了。掛斷電話後,大衛發現許多硬 幣從投幣口湧出,他覺得不該據為己有,便 把錢幣往回投,可是電話機還是吐錢出來。 大衛聯絡電話公司告知此事,但對方不想為 了幾美元派人收取,決定把錢送給他。大衛 高興地跳了起來,錢幣總共有九美元五十 分,足夠他支撐一個月生活直到放暑假。 暑假期間,大衛找了份清理百貨倉庫的工 作,並跟老闆講了公用電話的事和自己找 工作的想法。老闆覺得大衛是個誠實的 人,告訴他可以來上班,因此,大衛就靠 著獎學金及打工完成學業。畢業後,大衛 創立了公司,第一年就獲利十萬美元,他 回贈給電話公司一萬美元。電話公司老闆 比爾回覆他:「祝賀你學有所成,事業發 達。我們認為,那些錢是我們花得最值得 的一筆。那些錢讓一個人懂得了人生至理 箴言:在最困難的時候,第一不要忘了希望 就在眼前;第二不要忘了堅守正直品性。」

目前,在芝加哥市有一棟大樓,外形就像 一個公用電話亭,這就是ADDC公司的辦 公大樓,公司開創者、現任總裁,便是大 衛;他同時是菲力慈善基金會的最大捐獻 者之一。」 其實,九美元五十分對於一般人來說本 就不是個大數目,但是對於一個身無分文的 人,則是一筆意外之財,可以幫忙紓困。最 難能可貴的是,在身上一分錢都沒有的情況 下還能把錢還回去,這是能誠實的面對自 己,堅持人類高尚品德的最高表現。這個 故事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誠實無欺」就是 一個成功者最必要的條件。 「誠實無欺」也是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 德行之一。在我未接觸佛法之前,其實並不 了解人生的意義,也不知道人生到底在追尋 什麼。這十年來學習佛法之後,才明白人生 的目的就是在追求覺悟,活在當下,過一個 簡單而誠實的人生。人世間的真理就是佛法 的緣起性空,宇宙間的所有呈現皆是剎那生 滅一切無常,佛法幫助我能以更寬容誠實的 心,去面對現實的人情與人生的起落。 佛法教人持守五戒,其中的不妄語就是 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罵人和不欺

【第187期‧佛光法苑‧24】


騙別人。但是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說過謊 言。謊言無論是對誰說,對象是何人?為 什麼而說謊?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誠實, 不能坦白面對自己,欺騙的對象就是自己 而不是別人。從開始一個小小的謊言,接 下來便是用無數個虛假來包裝這個不實, 然後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彌天大謊,最後整 個虛假的事件便將自己的心牢牢的困住, 不得解脫。一個說謊的人,他的心其實是 最不得平靜的,時時刻刻擔心有一天謊言 會被拆穿。就像一隻撒了網的蜘蛛,捕捉 獵物的同時,卻先困住了自己。 現今社會資訊泛濫,到處充滿不實的 廣告訊息,不論是政治的、社會的、經濟 的、旅遊的、健康的或是商業的,可以說 處處都有陷阱,不能不小心過濾所聽到或 所看到的訊息。譬如說,人人都很重視自 身的健康,如果藥廠製造不實的保健藥品 或誇大藥效,殊不知醫藥可以治病救人, 但服用不當就如同毒藥,會破壞身體的健 康,甚至致人於死。或有食品業者為了降 低成本增加美味,參雜不利於人體的原 料,如塑化劑、鮮味劑、防腐劑、漂白劑 等,製造出黑心食品讓人食用,日積月累 日子久了,肝腎敗壞了都還不知道病從何 來。像藥商或食品商人為了謀取自身的利 益,全然不顧及別人的生命安全,實在是 非常不誠實的作法和行為。 曾經聽說過「說謊者不一定能成為政 治人物,但不說謊者就一定不能成為政 治人物」。但凡只要是選舉季節一到,政 治候選人滿口說的是為人民謀福利,其實 真正的是為求自身的上位。政治人物之間 的互相攻擊欺詐、散發黑函、洩露隱私及 醜聞,同黨的朋友也變成敵人,到後來甚 至演變成槍擊對手來爭取選民的同情與注 意。真的不知道在政治裏那有誠信可言?

讓人看到的只是彼此的互相攻擊利用,利 益分贓而已。 在今時今日,我們享受著新科技帶給我 們的方便和利益,但是隨著科技所引起的環 境改變和習慣改變,究竟是好的影響或是趨 向於物欲的隨波逐流?這些天,工作上使用 的電腦壞掉了,平日裏慣常使用的email及 搜索引擎無法連線,因此對外的聯繫上產生 很多不方便,當下便起了煩惱心。隨即又想 到,十多年前並沒有這樣發達的資訊科技, 當時處理商業事務都是用電話或用傳真,不 是一樣可以溝通無礙嗎?這十多年來是太過 於依賴電腦了,從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 今人人一個手機在手即可打電話、玩遊戲、 傳送書信,又可以看書還兼照相機用,不僅 可以搜索資料,又有衛星導航系統,簡直是 個全能助手。在不知不覺當中新科技改變了 我們的生活習慣,從小學生到老年人,人人 都成了低頭族。只是在資訊泛濫的今日, 透過網絡進行詐騙的事件層出不窮,打開 emails時就有一半是商家傳來的圾垃廣告 和訊息,而且多半都是不實的。實在是浪 費了時間和精力。 傳播媒體對於現今的社會現象總是負面 報導的多,激勵人心的少,偷拐搶騙、淫亂 事件、情傷、鄰居吵架互砍、燒炭自殺等等 社會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為什麼我們的社會 風氣會敗壞如此?二十年前的純樸善良風氣 那裏去了呢?難道愈是文明功利的時代,使 每個人變得更自私自利嗎?從前是好人好事 天下知,壞事藏在陰暗的角落裏。如今溫暖 人情、雪中送炭的事件卻要靠自己去搜尋。 其實,大眾媒體的傳播影響力無遠弗屆,如 果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總是負面多過正面, 嘩眾取寵的病態報導聽久了,每天被負面思 想淹沒想不得憂鬱症都難。

【第187期‧佛光法苑‧25】


我相信娑婆世界裡的人大多數是誠實而 善良的,只是在環境的彼此競爭和利益衝突 之下,人往往最先想到自己,為了保護自身 的利益,才會有不端正的行為或言語出現。 所以我們本身能做到自淨其意,培養遠離迷 惑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維摩詰經》有云: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 來生其國」(佛國品第一),又云:「直心 是道場,無虛假故」(菩薩品第四),「無 虛假故」就是不虛假,也就是誠實無欺的意 思。從佛法的修行體驗來說,當心中誠實無 欺,沒有煩惱時是非常清淨的,就像心在菩

薩淨土一樣,在這種境界的菩薩成佛時,生 在他的國土裡的一切眾生,都不會向人阿 諛諂媚,也不會對人虛情假意,該處的眾 生都是直心菩薩。那麼,如果自己能夠直 心,也會影響他人直心,如果我們的心都 誠實無欺,那麼心就是淨土,淨土就在心 中,心中是淨土時,心外也就無處不是淨 土了。心中清明的人對於紅塵濁世也就不 會沾染一身塵埃,也不會受到五光十色浮 華世界的影響。淨化心靈就從坦誠面對自 己開始,真誠不虛假的對待他人,過一個 簡單而誠實的人生。

誠實不欺的深思 慧敬 對內境以真,對外境以善巧智,能力行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昧的來源─知識欲求的染著 當我們剛出生時,我們以本能誠實的表 現所感受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欲 求、知見、環境,形成了我們某種扭曲事實 的習性。我們開始會不能認清事實真相,倒 因為果逃避現實。為了物欲或滿足,我們開

始作違背良知或道德或法律的行為,進而成 為理所當然的惡行。如:習慣性的說謊,行 騙,損人利己,誇大自己,昧因昧果的行 為。最近在台灣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 施展蛤蟆功撞車,跳跳哥造假車禍」。一 個失業的男子蹲在路旁,當目標小轎車駛 近才跳離開,意圖製造假車禍以索取賠償 費,事情真相被揭穿後,這人雖受了傷, 可能仍要受法律的制裁。

【第187期‧佛光法苑‧26】


《法句經》說:「愚人做了惡行,不自 覺知,然因自己的惡業,如被火焚燒。」 開啟「誠實不欺」之門的鑰匙─正信、 慚、愧。 《大乘廣五蘊論》(簡稱論)「云何信? 謂於業、果、諸諦、三寶等,深正符順, 心淨為性。」 對於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前生有來 世、有凡有聖、四諦(苦集滅道)、三寶(佛法 僧),有深刻正確的理解,與自己的心念很 相應、不違反,心理上產生有力的信心, 心漸能清淨。 「云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 作罪,羞恥為性。」依自己的良知及佛法 的正知見,對於自己所做的罪行,深切感 到羞恥。 「云何愧?謂他增上,於所作罪,羞恥 為性。」依輿論或世間道德、法律,對自 已所作的罪行,深切感到羞恥。 《法句經》「在這世界上,罕有自制而 知慚愧者。警覺而不受人責難,如良馬不 受鞭策。」 這次回台灣去陪侍母親,老人家很歡 喜,待我如兒時,凡有好東西,一定要 我先吃。姊姊常常會在晚上買美食回來, 當母親要我品嚐時,起初我會婉轉拒絕, 跟母親及姊姊解釋,我因有胃酸倒流,晚 上過了八點,通常不再進食。隔了一晚, 外甥也買了美食,母親又再三勸我嚐,說 我難得在台灣,我只好將前晚的話再說一 遍。又有個晚上,外甥女帶來彰化名產 ─手工麻糬,母親一如以往又要我嚐,當 時我內心有點不耐煩,大聲的對母親說: 「我胃酸倒流,不能太晚吃東西!」看到

母親有點憂傷無言的表情時,突然想起, 今年以來,母親常在電話中提起,說她老 了,有重聽,記性也不太好。這時,慚愧 心亦升起,後來的幾個晚上,母親若再勸 我吃東西,我會用歡喜心,一字一字的慢 慢說,重複已經說過幾次的理由。 善巧智─有佛法就有辦法 「能夠以佛法,如理觀察一切,就有辦 法處理多變人生。」─《佛光菜根譚》 生死未了,人是不容易「馬上」面對一 些現實,假如他沒有應變的心態或方法, 如:面對生死、面對重病、面對妻離子散、 面對失業。在人際關係的緣起,能以四攝 法,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 人方便,漸漸或能導入去面對現實,接受現 實,處理現實,去除貪欲、瞋恨、執著等負 面的思想或情緒。在此我有兩個例子: 大哥最後的面對 幾年前,重病的大哥躺在病床上,我建 議大哥跟我一起念佛,在佛號聲中,大哥 突然以恐懼的口氣問我:「我是不是要死 了?」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停頓半 刻後,我慢慢地答:「人皆會死,弟弟有一 天也會死。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您安心 減少病痛,念佛有很多功德,也能產生不可 思議的定力,會減少您的痛苦。」大哥不再 問問題,閉上眼睛又跟我念起佛來了。二個 星期後,大哥安詳地離開我們。 誠實以對的修智法師 在醫師束手無策時,醫護人員在修智法 師的病房內開始作業,準備將法師轉進安寧 醫院,她拿起已大半填好的表格,問:「您 是得到什麼癌症?」我本想代為回答,法師 阻止我,示意她要自己回答:「是肺癌!」

【第187期‧佛光法苑‧27】


「是第幾期?」「是末期」,「預計生命多 久?」「二個星期」。兩個星期後,修智法 師捨報往生。 身心的淨化 「若人雖然生長百歲,無戒德,無智 慧,不修襌定,不如生長一日,有戒德, 有智慧,修襌定。」 ─《法句經》 受戒、持戒,耕耘心田,革除惡習,是 走上「對內以真」的直通路,戒的根本精神 是不侵犯,積極行善,以誠尊重自己及別 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是良 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闇冥中,戒為 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 為大船。」 持五戒以誠方能實,如實知五戒,緣起 因果,一步一步養成各種心理層面誠實不欺 的好習慣。

得靠我們時時刻刻不斷耕耘心田。在誠實增 上的過程中,我們因無知讓惡習操縱我們的 身口意,進而能有慚愧心,對自己不從善的 行為,而後能找到方法,轉變心態,讓不良 習慣不要再生起。如戒煙、戒酒,起初很辛 苦,用毅力,心理方法,克服極強的渴求, 久而久之,不抽煙、不飲酒,成為自然的行 為。 「無益的惡業是很容易作,對自己有益 的善業實是最難行。」 「應急速行善,防止心向惡,遲慢行 善,心則喜於惡。」 結語 「持戒至年老為最樂,成就正信為最 樂,獲得智慧為最樂,不造一切惡為最 樂。」 ─《法句經》

革除種種惡習,不是一時或一日可成,

菩提合唱團徵求團員

菩提合唱團成立於玉佛寺落成的1990年,至今已有22年的歷史了。團名為宏意法 師所定,闡明以啓 發 人間菩提心為爲 宗 旨。合唱團練唱的曲目範圍很廣,除了莊嚴的佛曲 外,還包括優美的藝術歌曲及活潑動人的民謠。所以除了在大法會上獻唱佛曲、支援 德州佛教會各項活動外,也參與僑社的藝文活動,以音聲為德州佛教會的公關工作盡 一份力量。 菩提合唱團現任指揮是詹硯文老師,伴奏是莊金珍老師,二位都是佛教會的資深會 友。團員們在她們的領導下,親愛團結如同一個大家庭。如果您對合唱有興趣,非常歡 迎您來參加這個大家庭。您可以在合唱團練唱時(每週日中午12:45至2:30),直接到玉 佛寺大殿來參加。這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慈悲心的團體,願我們一起努力,在詹老師和莊 老師的帶領之下,不斷進步,更上層樓。

【第187期‧佛光法苑‧28】


漫談佛教偈頌

如流 佛教文學體裁之中,偈頌是佔有很重要 的地位。一般來說,偈是以四言、五言、七 言等之韻文或詩歌體的形式來表達其內容。 偈頌以四句為一首,故有「四句偈」之說 法,這是因為印度梵文多以詩歌來傳播, 梵文一句詩歌以三十二音節為主,譯為漢 語之後,多分為四句之故。 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偈,是指 三藏十二部教中之「伽陀」(梵 gatha) 與「祇夜」(梵 geya),兩者都是偈頌之 體,但意義則互有不同。「伽陀」是孤起 偈之意,即偈前沒有相關的長行經文,而直 接以韻文教說,稱為「孤起偈」,如《金剛 經》內的偈頌便是孤起偈;「祇夜」則譯作 重頌,即是在偈前有長行經文,然後再以偈 頌重複其意義,故稱為重頌,在《法華經》 內便有甚多的重頌。其次,在狹義來說,偈 只是指伽陀,即孤起頌而已。不過,有時在 經論中亦會出現同時混用此二者之情形。 在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的流傳過程上, 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偈頌,千百年來被佛弟 子廣泛傳誦,現試從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 的流傳上,各選三首偈頌,來看看其中的 意義。

一、七佛通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 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 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 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 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 諸佛、辟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 「七佛通偈」。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 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 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 愚惑想。」由阿難的語意來看,以戒行為首 要,使不作惡事,奉行善業,使心意清淨, 再者「自淨其意」則是指能「心意清淨」能 「除邪顛倒」以至「去愚惑想」。 由此看來,「七佛通偈」中之「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是指行為上的戒行,「自淨 其意」一句,可能有更深的含意。在善惡教 誡之上,更要求弟子清淨心意,進而去除邪 見顛倒見,去愚惑想」。所謂「顛倒」,就 是指: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 我、以染為淨的四顛倒見。能夠破除四顛倒 見,便會去除愚惑。因此「自淨其意」是超 越善惡的層次,在誡惡勸善之後,更勉人不

【第187期‧佛光法苑‧29】


執著於本無自性之善惡,才能使心意真得「 無著清淨」,進而證入解脫的智慧。 在中國唐朝,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經往 訪鳥巢禪師問道,當禪師以這首七佛通偈回 應白居易時,白居易便說「三歲孩童都曉 得」之語,證明此偈在當時已廣為人們所諷 誦,但當鳥巢禪師說到「八十老翁行不得」 時,白居易便為之慚愧不已,皆因此乃事實 所然,語意雖淺易,但內裡涉及實踐的道理 時,八十老翁也不能實踐到呢! 無論如何,這首七佛通偈總括了佛教的 實踐德目。所以原始佛教的許多經典裡,都 有論及此偈語。當有人詢問佛教是什麼時, 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的,便是這首偈文 了,它是最能表達佛教倫理精神的一面。 上述的七佛通偈,也見於南傳《法句 經》第一八三偈。淨海法師在他的現代語 譯本《真理的語言 — 法句經》一書中, 將此偈頌以白話文譯之如下: 「不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清淨自己 的心意,這是佛陀的教誨。」 二、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 為樂。 此偈闡釋世間萬物皆為無常,沒有東西 可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故唯有超脫此 生滅之世界,始可得寂靜之真理。據北本《 大般涅槃經》及《大智度論》記載,釋尊前 生曾為雪山童子,在雪山修行時,為求能由 帝釋天所變化之羅剎聽聞此無常偈,而自樹 上跳下投身捨命,故此偈又有稱之為「雪山 童子偈」。其實,此偈原根據阿含部中之涅 槃經而來;即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下 所記,佛陀於入滅之際告誡諸弟子(大正 一‧204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雖然「無常偈」為佛教各部派所共同遵 守誦念,但因各派理解不同,致亦出現不同 的演繹。部派佛教所理解的,乃在於「生滅 滅已」之「滅已」一點,以為寂滅性之出 現,必須待生滅法滅後,才得到此「寂滅 性」。大乘佛教則在生滅法之本身,以為生 滅本身所顯之「滅已」,其當體即是寂滅。 因是,一在於出離生死後,而後證入寂滅, 另一則在於即生滅中而證入寂滅。故對此寂 滅性之不同解釋,便有著不同的意義。 年前聖嚴法師去世時,靈堂上亦以「寂 滅為樂」作為輓額,以示生命無常之理,而 令這首偈頌引起更多佛教徒的關注。 三、緣起偈

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 緣,佛大沙門說。 此為簡略說明緣起法之偈頌。即說佛教 根本義四諦中之苦、集、滅三諦之偈文。據 眾多佛傳所述,此偈為舍利弗初聞五比丘之 一的馬勝比丘所說佛陀教示之概略說明,舍 利弗聞此偈而立即證得預流果,於是回去告 訴目犍連,目犍連亦即證果位,於是二人一 同前往歸依佛陀門下,成為佛陀上首弟子。 因此這首偈頌十分重要,印度很多佛教的聖 地,以此緣起頌安置於塔基、塔內或佛像的 臺座上,或在佛像光背處刻上此頌,故這首 偈又稱為「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現 存梵本或藏譯佛典之末亦多記載此偈頌。 由於舍利弗得道之因緣在佛教傳播史 上至為重要,很多經典上亦記載了這個故 事,順帶亦錄有此偈,不過由於翻譯者不 同,因此這偈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上面所 引的是《佛說初分說經》所說的版本(大 正十四‧768上)。以下再引述幾個不同

【第187期‧佛光法苑‧30】


的版本,以作參照: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 盡,是大沙門說。」《有部毘奈耶出家事》 (大正二三‧1027下) 「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 盡,大師如是說。」《大智度論》(大正二 五‧136下) 「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 者,則得真實道。」《過去現在因果經》( 大正三‧652中)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 生,沙門說如是。」《佛本行集經》(大正 三‧876中) 四、四弘誓偈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 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在中國佛教的流傳過程上,亦產生了很 多不同的偈頌,而其中較為被人熟悉的一首 偈頌,便是四弘誓偈了。這首偈頌在很多皈 依儀式上均要求弟子唸誦的偈頌,而在一般 法會上亦會誦唸。它很能反映出大乘佛教菩 薩的廣大行願,因此受到佛弟子的歡迎。 這四弘誓偈其實是反映出大乘佛教對四 聖諦的解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指無量 的眾生皆為無明所惑,故菩薩誓願要度化他 們,此說之為「苦諦」;「煩惱無盡誓願 斷」是說明苦乃源於煩惱,因此要誓斷此 煩惱,故此為「集諦」;「法門無量誓願 學」乃是說明修道之途,即無量度生的法門 皆應學習,以便盡未來世廣度眾生,故為「 道諦」;最後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便是說 明最終成就無上的佛道的「滅諦」。這是從 大乘菩薩的立誓修行角度來演繹佛陀教示的 四聖諦法門。亦因如此,古往今來不少大德

都很推崇這首偈頌,譽之為大乘佛教菩薩精 神的體現。 五、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 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中國佛教的經典上,一般的傳誦經典 的開首,均會在首頁上印有這首開經偈,使 佛弟子在打開經典時,便存莊嚴恭敬心,以 此來對佛典進行諷誦或研究。這首偈頌是由 唐朝武則天所製,其文筆之暢順及精簡,且 意義深奧,令讀者即時產生極大的攝持作 用。據說後來有不少大德欲將它修改,但 亦無法寫得更好而取代它。因此我們在研 習經典之先,亦應合掌以真誠恭敬的心來 誦念此偈,那麼對於經文的專注或理解, 或有不可思議的收穫。 六、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 生,皆共成佛道。 佛教的回向偈甚多,不同的經典、不 同的宗派、不同的儀式上,也有不同的回 向偈。這首回向偈的特點是不偏於一宗一 派的宗旨,而且言辭簡單,五言四句,頗 能道出佛教回向的普遍平等、共成佛道的 偉大莊嚴平等意義。因此在不少的法會儀 式完成時,也會唸誦這首偈頌,亦令此偈 頌成為普遍最受歡迎的偈頌之一。 其實,佛教的著名偈頌真是多不勝數, 很多更廣為人們所認識及誦念,受到千百年 來佛弟子的歡迎。上述所說的,只是簡略介 紹其中較為時人所熟悉的吧了。我們若細心 察看古今經典,或眾多大德的著述,當會發 掘出更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偈頌,以方便我們 學習護持法義的。

【第187期‧佛光法苑‧31】


婚姻 是最好的 修行路 出離 兩性專家在電視上出現,一個從來沒結 過婚,因為不敢結婚,一個則放棄婚姻已經 離婚多年。主持人不禁笑了起來說:「如果 兩位都是單身,何來兩性專家之稱?」兩位 專家表示這叫「久病成良醫」,聽多看多了 後知道其中道理,可以客觀地指導別人,但 是,自己也因深解其中之艱辛,而不想以身 試法,或乾脆抽身而出。但他們對觀眾的問 題不但侃侃而談,往往可一針見血的提出癥 結所在,及如何解套的方法。其中,那位離 婚的兩性專家語重心長地說:「婚姻是最好 的修行路!」 想起一個同事,幸福洋溢地告訴我,她 終於找到她的靈魂伴侶,要結婚了!從沒想 到過了五十歲,還能如此地幸運找到她心目 中的王子。從相片看來,這老王子還真長得 不賴,又高又帥加上八字鬍,像極了電影「 亂世佳人」裡的男主角Clark Gable,他是我 最愛的電影名星。同事說到她的另一半時, 兩眼像點了霓虹燈,光彩四射,臉頰則因興 奮而泛紅,真怕她血壓上飆一下子昏倒在 地。看她控制不住的喜悅,帶來滿室生輝 的光芒,原本已相當漂亮的她,更顯得美 麗、風姿綽約,真讓我羨慕不已。人生何 求?過了五十幾寒暑後,已理解到金銀財 寶抵不過生活中的幸福快樂,她說她從沒 想到會找到一個竟與她嗜好、習性、喜愛 的東西完全一樣的人,真是奇蹟。因為兩

人都愛打高爾夫球,所以他們決定把各自 的房子賣掉,一起在高爾夫球場邊築愛巢 共度晚年。同事們歡喜的歡喜,祝福的祝 福,羨慕的羨慕,尤其是一些待字閨中的 單身女,真是怨嘆加上妒嫉,但個個仍為 這人緣極佳的同事感到開心並祝福。 當天,我回家看到老公,突然越看越 不順眼,心想為什麼我會找到一個與我處 處意見不同的人,而且長得又一點也不像 Clark Gable。更不幸的是,當天晚上,我 洗完臉照鏡子時,才發現原來我自己竟然 長得也不像「亂世佳人」裡的女主角Vivien Leigh,而且我的意見不恰恰也讓他覺得與 他處處作對,半斤加八兩湊合湊合,也沒 啥可抱怨了。很快地一年過去了,同事來 了個第四度離婚。她神情黯然地說沒有人 做什麼對不起對方的事,只是結婚後她才 發現他是個Jerk(壞蛋+討厭蛋)無法相處, 傷心之餘還把做了15年的工作辭了,搬回 北德州老家。令人忍不住搔搔頭皮不知是 哭還是笑,害大家白妒嫉一場。 婚姻實應叫做「昏了頭的姻,瞎了眼的 緣」,它對我們的試煉不輸於佛法中對我 們作「無我觀」的要求,是一種強加於身 違反本性的磨練。婚姻絕對是一個陷阱, 最終只有兩種選擇,不是要忍受削足適履 的痛苦,維持著它,適應著它,期盼傷口

【第187期‧佛光法苑‧32】


復合,痛楚不再,日子繼續過著,鞋子繼 續穿著;否則,便是傷痕累累艱辛地爬出 此陷坑。人是最複雜的動物,複雜也者因 有思惟;我執則是人類心底深處,最頑固不 能攻破的堡壘,複雜加我執是一方要命的帖 子。所以凡事只要一牽扯到人,就有理說不 清,每個人永遠有理由為自己辯解紓困,即 使發現自己錯了,也是因為種種原因害我們 犯錯,總之,一定不是我的錯。曾有一則笑 話,有夫妻吵架,為小事責怪對方錯,辯得 沸火沸騰時,老公冒出一句:「好!千錯萬 錯都是我的錯,從答應娶妳的那一天開始, 我就錯了!」在此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的業網 裡,剪不斷理還亂,只有求助於佛法的智慧 盼得一解。其實,如果沒有無始劫以來的無 明啟動我們十二因緣的環扣,今天何須在此 辯駁誰人之錯,千錯萬錯總歸是因自己無明 的作怪,所以不知能怪誰?我們是無明下的 產物,自己因果自己受,追根究底好像也不 是別人的錯? 藉由婚姻建設的家庭是一個小社會,兩 個不同的大圓,沒有自我消減功夫如何能合 併成一個完整的圓圈圈。若能稍稍運用一點 無我的觀念,淡化一些我執(說得容易做得 難),也不枉費這幾年親近佛法的機緣。想 想當下到底是誰在生氣或爭持不下?回想 當年「妖嬌一枝花」的我,已印象模糊,拼 湊不出一個清楚的樣子。為了確定我曾年輕 過,趕快拿起照片瞧瞧,確有其人但怎麼會 覺得好像又不是我,指指照片討論當年時, 好像在談另一個人,有時還指著照片無意識 的說成「她」,有種似曾相識但又遙不可及 之感。過幾年,回顧現在,可能也會把當下 的我說成「她」也不定,既如此,為誰爭為 誰僵持不下?你百分之百認定是錯的,可能 他人發誓說是對的,反之亦然;當下你覺得 對,事過境遷可能又變得不對了。世俗間的 種種,所謂世俗諦,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其實比較像安慰語,「不是冤家不聚首」 似乎更符合現代婚姻關係的寫照。親戚朋 友中,有人真的是照三餐吵,從小的記憶 中,記得連大年初一那種忌諱的日子裡, 都可以吵開來,一會兒太太離家,一會兒先 生出走,生活裡沒別的就是吵吵吵!始料未 及的是兩個人老了,吵不動了,或者業報已 清,冤債已償,反而一副白頭偕老,互相恩 愛照顧的樣子。還有臨老已八十高齡了,還 吵著要離婚,如此深不可赦的怨懟,搞了一 輩子還還不清,恐怕下輩子還會來個續集, 得不償失啊!曾在超市看到一對中年夫妻演 的啞劇,太太放了瓶醬油到菜車裡,先生把 它拿出來,放回架上,如此來回幾次,互相 瞪眼,先生就想了一招,把醬油放回架上, 很快把車推到收銀台算帳,太太不甘示弱, 抓了醬油瓶衝到收銀台,這時先生開口對收 銀員說:「醬油不要!」太太生氣極了,沒 輒,抓了醬油瓶到另一個收銀台算帳,可以 想像,回家後一定又會有另一齣戲碼上演。 他們全心投入自己的戲裡,渾然不覺在不遠 的地方,有一個無聊女子正在看戲,心還想 著,只可惜他們回家以後的精采戲碼,我看 不到了。他們若有機會像我一樣看著他們, 一定會汗顏自己竟然演了一齣謬劇。 云云眾生能有幸親近佛法者已屬少數, 能真心學佛又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則更是 少之又少而且是難上加難,只盼在知易行難 中,我們是屬於那少之又少的顆粒。佛說: 「人生酬業」因業力遷引而生,為酬償業報 而活。「認命」在世俗的眼中是被動而消極 的,然而,認命而不怨命,才是大修行,才 是最高境界。同事不知其中奧秘,幸福是自 己內修而得,非向外尋覓或外力給予。婚姻 是最好的修行路,若無此覺悟與決心,換遍 天下老公,也沒用,最終只會有一種結論, 「原來天下的男人都是Jerk。」

【第187期‧佛光法苑‧33】


人生沒有回程票 ─與常常過分自責的朋友共勉

李瑋 今年十月十三日,是母親往生一周年。 我平時很少夢見往生的親人,包括母親、外 祖母和妹妹,可是上個星期(十二月初), 夢見母親靠在我的懷裡,突然叫道「我看見 玫子(妹妹的名字)了!」 明明知道只是個夢,但是醒來之後我心 裡還是不免惆悵。我一直後悔沒能在母親失 去知覺之前趕到家裡,不知道老人家有什麽麼 最後要跟我說的話。而妹妹1998年往生的 消息,是在她的後事都料理完之後,家裡才 通知我,怕我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不久趕回 去身體受不了。 人生真是要面對很多無奈與遺憾。我 的女兒在十八歲的時候才決定來美國與我 團聚,在這之前,因為我無法掌控的客觀 原因,我們有十二年沒有直接聯繫。女兒 和我見面之初跟我相當陌生,後來我們父 女關係「轉暖」了,可是由於長期分離所 造成的相互間的不理解,常有意見不合, 我當時沒能善巧地處理,也成了內心深處 的一個隱痛。 這些遺憾、隱痛,平時深藏在心裡,但 是一遇到觸景生情的時候,免不了感歎時間 不能倒轉,讓我沒有重頭做起的機會。這是 我人生之苦的一個重要滋生地,也是修行路 上的一個障礙。據我平日的觀察,學佛的人

當中不乏常常內疚和過分自責者,所以希望 這篇拙作對他們也有一點「解脫」的幫助。 我記得有人說過,如果人的一生能從一百歲 開始活,一生下來就具足智慧,而身體卻越 來越年輕,那樣的人生該多理想啊!可是, 事實真相正如一篇文章所說,「人生沒有回 程票」。佛法教導我們知慚知愧,但是不贊 成過分懺悔和自責。 最近有兩件事讓我特別感動。第一件 事,是我的學校在申請與中國的一所大學 合作,需要瞭解一些申請手續方面的情況。 我的同事打電話給北京駐北美的一個半官方 部門聯繫,沒想到接電話的年輕人跟我的同 事「打官腔」,根本不提供我們所需要的 信息。我平時最討厭擺官架子、打官腔的 官員,特別是年輕的官員,我覺得更不能 原諒。當我把這個心情告訴我的同事的時 候,她一方面表示欣賞我不隱瞞自己的真 實情緒,但是同時也勸我原諒那個「還在 成長」(less developed)的人。 另外一件事,是在網路上看到有關龍應 台以文化部長的身份訪問香港的報導。有香 港記者提問,對一些大陸遊客在公共場合大 聲喧嘩這個現象,龍應台怎麼看。龍應台回 答說,我們不要這麼快就忘記自己的過去, 並舉例說,三十年前她看到的台北火車站還

【第187期‧佛光法苑‧34】


是又髒又亂。所以她給大家的忠告是,經歷 了「文革」那樣的磨難,對很多內地人來 說,文明習慣的重新養成需要一個過程, 大家要耐心,要寬容,要平等地努力讓對 方多瞭解自己。 這兩件事讓我感動,是因為我從中體會 到了什麽 麼 叫忍辱,什麽 麼 叫慈悲。我進而想 到,我們對自己也需要留一份耐心、寬容 與慈悲。我們學佛可能已經幾年、十幾年, 可是這並不能保證我們就不會再有新的過失

和缺憾,一則客觀上有我們諸多無法掌控的 因素,二則修行也需要時間,是一個相當長 的過程。經常過分自責有可能會動搖我們學 佛的決心和恆心。一燈法師曾經對一位來訪 的企業家說:「放下對過去的過分懺悔和自 責,放下對未來的過分空想,努力做好你手 頭的事,這樣你就不會感到不快樂了。」既 然我們學佛是要離苦得樂,那麼我們就不能 不記住「人生沒有回程票」,要真正活在當 下,把當下活好!

動 中 禪 修 記 慈淨 毎 年復活節假期,各界的活動都特別的 每 多。今年收到消息,說香港慧觀禪修會請來 泰國禪師,在大嶼山法航精舍舉辦一個名為 「動中禪」的十天禪修營。乍聽名稱已覺很 有新意,再經老師輕輕鼓勵,遂決定抱著充 滿好奇的心,親身前去體驗一下甚麼是「動 中禪」。 每次去參加不同的禪修營之前,我都 會謹記一位禪師曾經講過的話:「要暫時 空掉自己既知的,以尊敬的心去學習別人 的法門。」這次專程從泰國飛來主持的禪

師,是隆波田的弟子隆波通,他是一位平 易近人、富幽默感的長者。從旁負責翻譯 和輔助他的,是他的弟子鄧師兄,一位修 行嚴謹、言行温 和 誠懇的年輕人。營內的作 息是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熄燈。每天坐 禪七節,每節一小時,期間坐禪是和行禪相 間的。每天早上有工作禪時段,下午有小組 小參,晚上則有答問或是播放錄音帶法談。 秉承著南傳佛教的傳承,營內奉行止語和過 午不食。 入營第一天便由一位師姐示範和解釋甚

【第187期‧佛光法苑‧35】


麼是「動中禪」。原來,「動中禪」基本上 是一套簡單的手部動作:首先盤腿而坐,垂 下眼皮稍稍向下平視。雙手平放雙膝上。輕 輕舉起右手至齊肩的高度,然後將它放到腹 部位置上,輕輕舉起左手至齊肩,也將它放 到腹部上。跟著再次舉起右手至齊肩,這次 是將它放回到右膝上,舉起左手至齊肩,放 回到左膝上。週而復始,不間斷地重複著同 一組動作,直到引磬響起為止。重點是將專 注力放在每一個動作上面,對每一個動作的 過程都要了了分明,從而培養正念。 規律化的動作不難掌握,自問以我宣隆 禪的經驗,基本專注力的功夫總該有的吧? 可為什麼接下來的兩天,竟漸漸生起了昏沉 的感覺呢?而且那昏沉的感覺還是前所未有 的沉重,但我的眼睛由始至終都是睜開的 啊!都不知道開著眼都可以打瞌睡的!? 幸好,昏沉也是有解藥的,那便是痛。當 然輕微的痛,昏沉是不屑一顧的。中度的 痛呢,昏沉是知道的,但還是賴著不走。 非得等到痛開始張牙舞爪了,昏沉才溜之 大吉。所以在那樣的時候,我還真是挺歡 迎痛的哩! 劇烈的痛,很自然地將我全部的注意力 都吸引了過去,直至我忽然驚覺自己的手部 動作做亂了!這一驚非同小可,頓時發現一 心無法二用。下午小參時報告禪師,得來的 答覆是轉換姿勢,以避免讓痛楚分散了對動 作的專注。聽後內心矛盾,似乎與我一貫的 理念和訓練都有別。可是,我不是說要空掉 自己的嗎?苦苦思索,如果當精進和執著變 成僅是一線之差的時候,我要怎麼樣做,才 能達到不偏不倚呢?心感困擾,覺受和動作 就越顯得無法平衡,惡性循環,無所適從。 怎樣才能走出這個困局呢?再三掙扎之後, 我終決定放手一試,遵照禪師的指引,看看 能否帶來突破。不料,腿才一動,就馬上痛

入心扉,無法動彈。進退不得之下,唯有悽 慘地坐在那兒,等著引磬的響起。 痛定思痛,我決定不再搖擺不定。如果 那麼害怕一心二用,那麽就面對一心二用吧。 鼓起勇氣,踏入未知的範疇。起初,心確是 表現得那麼地不適應,以致反覆不斷地落入 動作和覺受的拉扯之中,疲於奔命,艱辛吃 力。唯有無限擴大忍耐,咬緊牙關,奮力堅 持。到了第五天,終於曙光初露,在我完全 沒有干預的情況之下,心自發性地慢慢穩定 下來了。漸漸地,它不再忙於兩邊游走,而 是彷彿退後了一步,靜靜地看著手部動作的 每一個過程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覺受的起 伏。覺受,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減退,反之, 好像要示以顏色似的,強烈的痛覺有時顯得 更加囂張猛烈,氣燄逼人,但這時的心已變 得集中,平穩,而不再被動搖了。至此,我 才真正體會到,風動幡動,果真都祇不過是 自心的擾動吧了。 一切方便法門,無非是自佛陀以來,所 有發大慈悲的智者,為了引導不同根性的眾 生向於解脫,而苦心設立和傳承下來的。祇 要我們懷著至誠的信念去全心投入,努力不 懈,那麼不論我們去到哪個環境,學習哪個 法門,我們都必定能夠提昇靈性,蒙受到無 上的法益。

【第187期‧佛光法苑‧36】


絲 路 記 遊 (三) 恆律

鐵門關 午餐後我們遊覽鐵門關。鐵門關位於南 疆庫爾勒市與塔什店之間的山谷中,扼孔 雀河上游長達14公里的陡峭峽谷的出口。 歷史上是溝通南北疆的孔道,是兵家凭 憑 險 扼守之要地。亦即是在庫爾勒市的西北 郊,關兩旁的山石如斧削,古代這裡是絲 路中道的重要孔道。孔雀河從關邊流過, 水流湍急,灣環曲折,幽邃險阻。在峽谷 出口處,建有一座水電站,發電供應新疆 腹地的城鎮和鄉村。這裡風景優美,猶如 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公園,小橋、流水、 密林、平房與現代化的建築相互交織。我 們在鐵門關的步道上漫步,遙想著古老的 年代,在這一塊大地上曾發生過無數的戰 爭,這鐵門關扼守著要口,真是一夫當 關,萬夫莫敵。有許多詩人墨客在石壁 上題字,濱臨步道的孔雀河畔,種有數棵 柳樹,清風徐來,柳枝隨風飄拂,風情萬 種。水流澎湃,河水清澈,但見數對水鴨 悠游其間,在這沙漠中,別有一番情趣。 導遊小虎講了一則鐵門關流行的民間故 事:傳說,古代焉耆國王的公主左赫拉愛 上了大臣的兒子塔依爾,後因奸人殘害, 這對戀人受盡折磨,最後遂為自由和愛情 而雙雙殉情。令人一掬同情之淚,但願天 下有情人皆成眷屬,據說他們就合葬在鐵 門關附近的山上。 我們於下午四點鐘,出發前往吐魯番,

大部分的車道皆已竣工,車行較快。路的兩 邊都是沙漠,途中見到一圓形狀似蒙古包的 建築物,上插著許多旗子,有白、紅、綠、 藍四色的布條。導遊小虎告訴我們這就是所 謂的「敖包」。古代蒙族勇士出戰前,必置 一顆石頭於敖包前,戰勝歸來則取回;戰死 者則將石頭堆積於敖包前。是故石頭越積越 多,敖包成為傷心的處所。成吉思汗統一蒙 古後,將之改變,不再置石頭於其前,而代 之以一種心靈上的祈求與祝福,求平安吉 祥。許多活動都在此舉行,是故敖包成為 蒙族聚會活動的場所。

車子繼續在沙漠上的公路奔馳,那一望 無垠的草原,那寸草不生的荒漠,那光禿禿 的山頭林立,那各種形態不同的沙丘,有的 像金字塔,有的像穹隆狀似的,高低錯雜。 時或兩旁是大漠高山,高聳的岩壁,類似峽 谷,那紅褐色,灰黑色,深棕色的岩石,是 億萬年的風雕雨刻之下所形成。炎陽高照

【第187期‧佛光法苑‧37】


時,讓你體會山的壯闊雄偉;夕陽西下時, 讓你體會大漠的蒼涼遼闊。仰望蒼穹,無際 的天空,凝視著大地,牛羊成群,想像著多 少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奔馳,發生過多少可歌 可泣的動人故事。 導遊小虎告訴我們一個發生在這一塊土 地上哀怨動人、鮮為人知的現代故事,主角 是偉大的作曲家王洛賓與台灣名作家三毛。 王洛賓先生個性豪爽,富正義感,剛正不 阿,高風亮節,喜打抱不平,富悲天憫人的 性情。早年反抗日本的侵略,中年言行不為 國共當局所接納,而在獄中度過了十幾年的 歲月。王先生具有對知識追求的熱忱,對人 類痛苦的悲憫之心,晚年來到新疆,蒐集整 理民歌,作曲歌頌為建設新疆而犧牲奉獻的 勇士,並為新疆兒女寫下無數動人的歌曲, 歌聲傳遍的不只是新疆,而是整個大地。台 灣的名作家三毛,為了採訪民歌,隻身赴大 陸訪王先生與新疆,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 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三毛回台後,彼此 書信往來數年,水乳交融。難忘相思之情, 終於又往新疆會晤王先生,王先生卻安排許 多媒體來採訪,三毛因過度勞累而病倒。住 院期間,王先生日日帶一朵鮮花前往探視, 噓寒問暖,照顧得無微不至,風雨無阻。有 日前往醫院,忽不見三毛,但見一紙留言「 我走了」。三毛回台後,因病厭世而自殺。 而王洛賓先生於兩年後,方得信息,寫下了 一首「等待」:「永遠的等待─天涯海角, 人間天上。」觀先生一生,對知識之尋求, 對人類痛苦的悲憫之心,更具對愛之珍惜, 耳際響起先生的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有 位好姑娘,……」車行三個小時始抵達吐魯 番,夜宿交河莊園酒店。 吐魯番 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美麗的明 珠。風光明麗,素有「火洲」之稱,也是

聞名遐邇的「葡萄城」。位於新疆維吾爾 自治區的中部,地處天山東部山間盆地。 吐魯番是中國最低的盆地,也是世界第二 低地,是中國大陸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 盛夏時節,每日中午時分,熱風陣陣,暑 氣逼人,在沙礫地面,更是足底發燙,人 們形容這裡是埋沙能烤熟雞蛋,貼牆能烙 熟大餅。這裡盛產葡萄、哈蜜瓜、長絨棉。 夏秋之際,城鄉的瓜果攤,公路兩旁的賣瓜 棚,擺著各式各樣的葡萄、西瓜、哈蜜瓜, 以及杏、桃、梨諸果,琳瑯滿目。吐魯番以 產哈蜜瓜聞名於世,瓜的外形呈長卵圓,瓜 肉色如晶玉,甘美肥厚,芳香醇郁,細脆爽 口。新疆的西瓜,多沙瓤,味極甘爽,價格 便宜。吃了哈蜜瓜,又吃西瓜,暑渴頓消, 神清氣爽,真是大享口福,甚至冬天也可以 吃到西瓜,有句話說「圍著火爐吃西瓜」, 小虎說,那是因為新疆的西瓜有冬瓜、夏瓜 之分,冬瓜生長期長、皮厚、耐貯藏,故嚴 寒的冬季也能吃到鮮脆香甜的西瓜,「圍著 火爐吃西瓜」,至此始恍然大悟。 坎兒井

今(16日)晨8:10am前往參觀坎兒井。坎 兒井是吐魯番的生命之泉,有「火洲」、「 風庫」之稱的吐魯番,之所以能出現大片 的綠州,清水暢流,綠意盎然,就是因為 在吐魯番盆地上分佈著似人體血脈似的坎

【第187期‧佛光法苑‧38】


兒井系統。坎兒井是先民的智慧結晶所創 造出來的一種地下水道工程,利用地形, 無須動力,即可吊水灌溉。在新疆大約有 1600條,而在吐魯番就有坎兒井近千條, 總長約5000公里,堪與萬里長城、運河相 媲美,是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 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 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 井與井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愈向上游豎 井愈深,間距愈長,約有30米至70米;愈 往下游,豎井愈淺,間距也愈短,約有10米 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修理坎 兒井時提土之用的,豎井最深的在90米以 上。地下渠道(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 渠連接,可以把幾十米深的地下水接出地面 上來。坎兒井的清泉,澆灌著吐魯番大地, 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接著我們參觀交 河故城。 交河故城

勢宏偉的宅院,地下地上雙層建築,有寬大 的階梯可以上下,還有許多手工業工作坊。 炎熱的太陽照射在這座古城上,極目望去, 盡是一片廢墟,遙想在那古老的年代,在人 類文化史上,這裡也曾塗上璀璨的一筆,就 像在炎陽照射下所放出耀眼的光芒。緊接著 我們專車前往蘇公塔。 蘇公塔 車行約20分鐘抵達蘇公塔,此塔又名 額敏塔。塔建於西元1778年,迄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是伊斯蘭教建築風格中 寺院雕刻、繪畫、藝術的代表。蘇公塔高 聳壯觀,塔身呈圓柱形,通高37米,底部 直徑10米,全部以磚塊築成,外面疊砌成 各種花紋,都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紋樣,美觀 大方。是吐魯番郡王蘇齎滿二世為紀念和表 彰其父額敏和卓功績而修建的,額敏和卓帶 領人民墾荒耕種,又屢建功勳,被清乾隆封 為郡王,爵位世代相傳。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唯一的生土建築的城 市,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築遺址。 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 城。建築年代距今2000~3000年。故城由 廟宇、官署、塔群、居民和作坊等建築組 成,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所見遺跡皆殘 缺不全,看不出原來面貌,僅見殘破的牆 壁。 唐王朝時的安西都護府,最早也設在這 裡(640AC~658AC)是唐王朝在西域地區 的大本營。盛唐詩人李頎有詩云「白日登山 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即是指交河故 城。後來由於空間狹小,限制了發展,城池 逐漸衰落。我們在故城的街巷裡漫步,但見 殘跡寺院,呈長方形,由山門、大殿、僧 房、庭院、水井等組成。佛塔坊曲街道,氣

參觀蘇公塔後,我們前往高昌故城,位 於吐魯番市區東面約40公里的南麓木頭溝三 角洲地段。約西元前一世紀開始建造,是高 昌王國的都城,西元十三世紀末毀於戰火, 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 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我們於城門口買 票,6人坐一輛馬車,深入中心地帶,然後 下車步行,但見城郭高聳,街弄縱橫,護城 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玄奘 大師往印度取經時曾在此講經一月餘,講經 說法之處,建築設計得相當完美,據記載來 聽經聞法的僧眾達兩三千人之多,當時沒有 擴音器,但每個聽眾卻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在淨海法師的帶領下,我們在這裡做晚課, 誦心經、念佛。晚課完後,我們又趕往葡萄 溝。(待續)

【第187期‧佛光法苑‧39】


Why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By Bhikkhu T. Seelananda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s a meditation

breathing. He introduced the same medita-

technique available to anyone regardless of

tion technique as one of the methods for his

their social, religious or cultural background.

disciples as well. And in his comprehensive

But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must understand

teaching on the technique of meditation, The

about it.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he i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when developing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one should not try to regulate or control one’s breath. That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other kinds of meditations. The Buddha used this method of meditation from his childhood and he practiced this technique specifically for the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This is the tradition of all Buddhas. They all attain full enlightenment by practicing and developing mindfulness of

troduced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as the first method of meditation. He has also talked about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n many a discourse, such as the discourse on "Mindfulness" and "Mindfulness of Body" in the Middle Length Sayings, a discourse to Ananda and his discourse to Kimbila in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It should be reiterated: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s the meditation practiced by all Buddha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This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第187期‧佛光法苑‧40】


There are many meditation methods in

develop and cultivate seven things you will

the world. Most of them are practiced for

come to the completion of true knowledge and

the purpose of just developing concentration

complete liberation." So what is this one thing

or tranquility. But the Buddha's technique of

to be practiced and cultivated? That is nothing

meditation is differ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but the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this human history, he introduced the Vipas-

This is a meditation to practice and ob-

sana technique, to 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serve things objectively. Isn't this the method

are. When you 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used by scientists today to understand things

you can see three things, anicca, dukkha, &

as they really are? So it is clear the Buddha

anatta.

used this unambiguous method of objective

The Buddha recommended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for this purpose because it is

observation 2,600 years ago. That is why he became the Buddha in our Era.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itial stages

So the Buddha practiced, developed and

of vipassana. Here you have to understand

cultivated this method and came to human

everything as it is. So, the Buddha kindly

perfection. Thereafter, he taught this same

advised us to observe mindfulness of breath-

method of mindful, objective observation to

ing so that we would be able to gain both

his disciples and followers. All those who

knowledge and the experience of it as it really

have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this method

is. This is why when we practice we have to

in the past attained different levels on the

observe the breath without regulating it.

spiritual ladder. All those who practice it

The Buddha taught us that there are 16

today, day-by-day, moment-by-moment, reach

steps to the breath and when practiced and

the goal. And all those who will practice

developed, one by one, we can attain full

this method in the future will definitely earn

enlightenment. The Buddha once emphatically

the same benefit. This is the nature of the

said, "Practice one, then you will develop,

Dhamma taught by the Buddha for 45 years

cultivate and come to the completion of four

during his life.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s

things, when you develop and cultivate these

the one thing to be practiced for knowledge

four you will develop, cultivate and come to

and liberation," he said.

the completion of seven things, and when

【第187期‧佛光法苑‧41】


菩提中心善法堂籌建緣起

(善法堂正面外觀圖)

菩提中心建成啟用後,四年來已舉辦過各種修學活動,參加者無不法喜充滿,諸 多讚歎。雖然中心的基本設施都已具備,但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空間分班上課,卻 是美中不足;同時為方便研修者,中心的大藏經和圖書,也應有適合的地方安放。由 是之故,從二0一二年春,即成立小組,開始思構籌建善法堂之事。 經設計後,善法堂建築面積約六千平方英呎,內有圖書館一間(兼作大教室可容 納七十人),另有可容納廿十五人的小教室四間,靜修室八間,以及一些陳列佛教文 物的廊道。善法堂之正門設一亭台,需要時,前面的空間,亦可舉辦戶外活動,與香 雲堂(齋堂)互相呼應。中心擬今春動工,夏季完成,夏令營時,可以使用。 此項工程和內部的裝修約需八十五萬元,懇請十方大德隨喜贊助,不勝感激。若 蒙樂捐請與玉佛寺(電話:281-498-1616)或菩提中心 (電話:979-921-6969)聯 絡。

美洲菩提中心 啟

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第187期‧佛光法苑‧42】


活 動 預 告 2013新春祈福法會 為迎接2013農曆癸巳新年的來臨,德州 佛教會將舉辦系列慶祝活動,預告如下: 2月9日(農曆除夕,星期六)上午 9:30至下午4:00,將於玉佛寺大雄寶殿禮拜 《藥師懺》;晚上9:30至11:15,於大雄寶 殿舉行延生普佛;晚上11:45至凌晨1:00, 於大雄寶殿叩鐘祈福。 2月10日(農曆正月初一,星期日)上 午10時正,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新春 祈福平安法會與團拜活動。當天法會,恭 請宏意法師開示:【人間好時節】。恭請 淨海長老在三寶前,為會友信眾祈福回向, 虔祝新歲人人平安吉祥,社會安樂,國泰民 安。是日下午1點30分,將於觀音殿,虔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祈願人人 消災延壽,免難得福。歡迎闔府光臨,共霑 法益。 新春法會期間,將懸掛「吉祥福壽平 安燈」一連八天,敬希十方信眾發心點燈 供佛,植福田、增智慧,並請隨喜參加各 項法會活動,同霑法益。若有任何詢問, 請與玉佛寺辦公室聯絡。電話:281-4981616。

菩提學苑 新春園遊會慶元宵 2013年菩提學苑將於2月24日(星期 日)上午9點30分在大殿舉行新春團拜。會中 師生們將向法師們賀年,領取紅包後至活動 中心進行各班學藝表演及園遊會活動。 園遊會中各班學生學藝表演項目包括唱 遊、說吉祥話、朗誦、舞蹈、功夫、小提琴

演奏、歌唱等。園遊會設有猜燈謎,各式素 食點心食品義賣,遊戲攤位及摸彩活動。特 獎為電子遊樂器並提供數十項大小精美獎品 禮券,獎項豐富多買多中。 菩提學苑園遊會所得,悉數作為學苑 教育經費,以落實推廣華文教育及佛法生 活化,歡迎會友大眾隨喜贊助,闔家光臨 歡慶佳節。

2013年護法委員大會開會通知 德州佛教會將於2013年2月23日(星期 六)下午2時至4時,在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 本年度護法委員大會。大會中除了頒發護法 委員證書給新任的護法委員,以及選舉本會 九位新任董事之外,並將就本會會務之發展 提出說明。請護法委員們準時出席。

開印法師將於三月蒞寺 主持「禪風雅集」藝文活動 佛教與中華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德州佛教會特別邀請馬來西亞寂靜禪林方 丈─開印法師,於3月23(星期六)蒞臨玉佛 寺主持「禪風雅集」活動。 開印法師於佛法之外,尤醉心於中華文 化的宏博優美,游心書藝二十年。法師曾表 示:禪心墨韻,動靜語默,光影交參。書藝 之為藝術,兼有文字意境與書法審美之表 現,我為僧家,披覽古來筆墨端嚴、繫心正 念所書之佛所說經,亦見萬古長空一窗明月 之僧書法偈碑帖。「禪風雅集」活動將安排 【僧人書藝概述】講座及現場揮毫、國樂、 茶席、插花等節目。敬請大家密切注意活動 的時間,更歡迎大家前來共襄盛舉。 開印法師並將於3月24日星期日上午十 時至十二時,於玉佛寺大雄寶殿,以:【 《慈經》要義及其修習方法】為題,為大

【第187期‧佛光法苑‧43】


眾開示。 開印法師,196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沙 巴,曾任檳城佛教義學佛學班、國畫班老 師、台灣圓光佛學院講師、福嚴佛學院教 務主任(1996)教師。現任沙巴寂靜禪林住 持、沙巴亞庇慈音寺宗教顧問。

菩提獎學金通告 德州佛教會自1993年設立菩提獎學金以 來,即將進入第20年。本會設立獎學金以 資助家庭清寒及成績優異的永久會員子女 的大學費用為目的。二0一三年的菩提獎 學金即將開始受理申請。名額有限,申請 者必須符合申請條件及規定,逾期不受理。 有意者請電詢玉佛寺張景華小姐(281)4981616,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10:00時至下 午5:00時。

兒童佛學班播撒菩提種子 2012秋季兒童佛學班於12月9日結束。 當天中午在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午餐會和慶 生會。宏意法師和幾位常住法師出席。 兒童佛學班開辦兩年多來,受到越來越 多的家長和小朋友們的喜愛。特別是今年暑 期的兒童佛學夏令營活動的成功舉辦,讓更 多家長和孩子瞭解到兒童學佛班。使得秋季 一開班,參加的小朋友就增至近30人,比春 季增加近一倍。兒童班的負責人和各位老師 與家長們積極配合,將兒童班的課程組織得 越來越完善。現階段的課程內容包括禮佛、 念佛、靜坐、基礎佛學、美勞等。秋季班還 增加了法師講座,邀請宏意法師、圓福法師 等為孩子們講解佛學基礎知識,將佛教慈 悲喜捨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孩 子們在這裡學到獲得快樂的法寶,將來的 人生道路必定少煩少惱。春季兒童班的課 程將從1月13日開始,歡迎新舊同學踴躍 報名參加。

活 動 翦 影 2012年度義賣大會 德州佛教會一年一度的義賣大會於11月 17日在玉佛寺舉行,當天風和日麗,一早九 點多鐘人潮就開始湧入,大家駐足於會場的 各個攤位前,有些享受可口的點心美食,有 些瀏覽選購喜歡的藝品,將佛教文物字畫、 手飾飾品、植物等帶回家。現場更有卡拉 OK點歌義唱和摸彩,使氣氛顯得極為熱鬧 活潑。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廖東周 大使等多位嘉賓也蒞臨會場,與大家同樂。 義賣活動於下午三時許圓滿結束。 所有義賣的功德款所得,均將作為德州 佛教會弘揚中、英文佛法的基金,以及利益 眾生從事社會慈善福利,如贊助僑社的愛心 活動,支助本地貧困學生文具用品,菩提獎 學金,各地突發事故之賑災,贊助美國宗教 聯合會之慈善工作,以及個案隨緣之救濟等 基金。

繼如法師指導「四念處禪七」圓滿 德州佛教會在各種因緣具足下,邀請到 繼如法師於感恩節的假期(11/21-11/28),在 美洲菩提中心指導「四念處禪七」。法師與 德州佛教會宿有淵源,此次是他第一次應邀 帶領禪七,真可謂因緣殊勝。法師慈悲將此 次禪修開放給全程和部份參加的學眾,前後 共有四十多位學員參加。 繼如法師出家三十餘年,一向重視實修 的他,將十多年來修習四念處禪法的親身體 驗與心得傾囊相授。法師說,四念處(身、 受、心、法)是沿續佛陀時代佛陀教授弟子 的原始禪修方式,修習四念處終可斷除身見 而得解脫。法師要學眾熟記以下兩首偈子:

【第187期‧佛光法苑‧44】


「善止身者,能知身觸;善觀身者,得破身 結」,「勤息蘊障,受取勝境;觀注出入, 正智當前」以便時時自我提醒保持正知和正 念於自身。

美洲菩提中心善法堂、靜居林擴建工 程動土儀式

繼如法師指導禪修的方式十分單刀直 入,開示時更是字句契入緣起性空的實相, 總予人有當頭棒喝之感。他提醒大家修行要 即時、要精進,莫待年老力衰時難免會有力 不從心之憾。 禪七終了,繼如法師引用《成佛之道》 的偈頌「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 寤瑜伽,依正知而住。」再次指出了修行 的要點, 並鼓勵大家能繼續精進。這場法 的豐盛饗宴在學眾誠摯地感謝師恩後正式 結束。

親子佛學講座─做個有智慧的慈悲人 菩提學苑於11月18日早上10點舉行親 子佛學講座,全校師生及家長在大殿聆聽 宏意法師開示,講題是「【做一個有智慧 的慈悲人】。 法師提出四點說明,首先有智慧的慈悲 人,需有清晰的思維,明白事理及分辨是非 對錯的能力。再者要建立自信心和生存技 能,靈活運用善巧方法幫助自己和他人。同 時要懂得保護自己,對人要寬容、和氣,在 困境中要忍耐,盡自己的努力創造善因緣。 法師鼓勵大家要有歡喜愉快的心情,當我們 幫助了別人,不要一心只想到回報,隨時能 以一個真真實實的歡喜心為人處世。法師以 深入淺出的比喻為大家開示,希望每一個人 都能做個有智慧的慈悲人。 菩提學苑每年舉辦親子佛學講座,是宏 意法師為學苑師生家長們開示佛法的固定活 動。期許孩子們不僅能學習中華文化優良傳 統更能學習佛法的大智慧。

美洲菩提中心自開山以來,每年除了靜 修活動外,還定期舉辦夏令營、生活營等教 學活動。活動期間,深感教室不敷使用,同 時自中心建成後,一直有會友信眾詢問如何 申請長期定居園區和參與義工工作行列等情 事。鑒於此,經數月之研討籌劃,德州佛教 會決定於菩提中心興建善法堂教學中心及兩 棟靜居林住屋等擴建工程。 擴建工程動土儀式於2012年11月18日 下午2時舉行,淨海法師、宏意法師率常住 法師及會友居士共三十餘人,於工地舉行灑 淨和動土儀式,場面十分莊嚴。

拜懺共修謝師宴 德州佛教會的兩個定期共修活動,每月 第一週六的禮拜《大悲懺》及每週四晚上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修,是許多會友大 眾喜歡參加的活動。為感謝法師們一年來的 慈悲帶領,信眾們於12月1日下午5點在玉 佛寺青年活動中心隆重舉辦謝師宴。德州佛 教會會長淨海法師、副會長宏意法師及常住 法師和一百多位信眾參加了晚宴。 當晚豐盛的晚齋後,淨海長老開示,強

【第187期‧佛光法苑‧45】


調念佛與拜懺的功德,能令參加共修者身體 健康,福慧增長。長老很高興看到愈來愈多 的信眾發心參加定期共修活動,未來考慮增 加空間以適應更多信眾的需要。隨後,宏意 法師用英語、粵語、國語及台語熱情問候大 家。 之後的摸彩活動,獎品豐富,當法師將 一份份獎品送到每位獲獎來賓手中時,現場 充滿著溫馨歡樂及感恩的氣氛。餘興節目包 括李瑋師兄的說笑話,許瑞慶師兄的二胡演 奏,江叔芳居士的歌唱。最後,大家合唱三 寶歌並在法師帶領下回向,圓滿結束了當晚 的慶祝活動。

德州佛教會歡送僑教中心王主任 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教服務 中心王偉讚主任,將於近期榮調返國。德州 佛教會會長淨海法師和副會長宏意法師指示 佛教會公關江叔芳居士,邀請王偉讚主任於 11月30日至玉佛寺相聚用齋,以表達歡送 之意。

派駐休士頓後,四年期間,一直與德州佛教 會十分友好,無論是玉佛寺或美洲菩提中心 舉辦大型活動時,王主任皆應邀出席,共襄 盛舉。王偉讚主任十分感佩淨海法師和宏意 法師能於休士頓弘法,表示這實是僑民的福 氣;兩位法師則感謝主任多年來對佛教會的 照顧,尤其是對佛教會菩提學苑中文學校的 提攜和呵護。 午間,玉佛寺以豐盛午齋款待貴客,賓 主相談甚歡,並就如何促進僑界社團間的融 洽與團結,進行了討論。王偉讚主任和葉麗 媛副主任於午後約2時15分,方依依與大眾 作別,告辭離去。

華樂郡華樂高中參訪美洲菩提中心 美洲菩提中心所在地華樂郡所屬華樂 高中十五位學生和一位家長,由老師Daniel Hockaday帶領,於12月5日參訪美洲菩 提中心。Hockaday老師曾於2012年7月受聘 負責為菩提中心菩提人文夏令營設計教學課 程,初次有機緣接觸佛教和佛教道場,頗有 領會,於是安排了這一次的學生參訪活動, 這是華樂郡學區學生第一次正式拜訪菩提中 心,因緣十分難得。 華樂高中師生17人於5日上午8時30分抵 達美洲菩提中心,中心住持宏意法師率常住 眾於香雲堂前歡迎,宏意法師並於隨心亭向 學生簡單介紹佛教的基本教理。法師開示了 四聖諦和八正道的道理,同時鼓勵學生時時 心存善念,發心做自利利人的事情,即是一 位菩薩。

王偉讚主任由副主任葉麗媛陪同,受到 諸位法師和義工職事的熱誠歡迎和接待。淨 海法師和宏意法師表示恭喜王主任榮調,雖 然心中十分不捨。王偉讚主任於2009年1月

宏意法師開示後,圓福法師帶領大家靜 坐一會兒,並帶領大眾參觀菩提中心園區, 和回答學生的提問。華樂高中參訪團於午齋 後在一時三十分左右離去。

【第187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 2013 年 1 月、2 月法會活動 日 期 1 月 5 日(週六) 1 月 6 日(週日)

1 月 13 日(週日)

1 月 20 日(週日)

1 月 27 日(週日) 2 月 2 日(週六) 2 月 3 日(週日) 2 月 9 日(週六) 2 月 10 日(週日) 2 月 17 日(週日) 2 月 24 日(週日)

時 間 9:30a - 12:00p 10:00a 10:25a 11:10a 1:30p 10:00a 10:25a 11:1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9:30a 10:00a 10:25a 11:10a 1:30p 9:30a 9:30p 10: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10:00a 11:00a 1:30p -

10:25a 11:00p 12:00p 3:00p 10:25a 11:00a 12:00p 3:00p 10:45a 12:00a 3:00p 10:45a 12:00p 3:00p 12:00p 10:25a 11:00a 12:00p 3:00p 4:00p 1:00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10:45a 12:00p 3:00p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禮拜《藥師懺》 除夕:普佛、叩鐘禮佛 農曆新春團拜 虔誦《藥師經》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夢裡談夢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什麼是幸福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背後的彩綉 修慧法師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放下的智慧 融通法師 全體法師 宏意法師:人間好時節 全體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其實你可以不生氣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什麼最美 修慧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隔月) 每週五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時間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7:30p - 9: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解行同修班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 【第 187 期‧ 佛光法苑‧ 47】

主 持 人 、地 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 下 期 專 題 -

人生的滋味 人生存在地球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節氣有春 夏秋冬的更迭,天氣有晴時多雲偶陣雨的變化,人 氣有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吹襲……。面對這變化多 端的種種境界,因為不同的人生觀,大家有著不同 的人生感悟─酸甜苦辣,各有滋味。邀請您分享您 的寶貴經驗。 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千字,截稿日期:一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 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9/28/2012 林詩翰 09/28/2012 善進 09/28/2012 回向張雲輝王青山 10/04/2012 回向文玉 10/04/2012 回向文玉 10/04/2012 10/04/2012 10/04/2012 回向方双滿 10/12/2012 Patsy R Box 10/12/2012 回向曾進益 10/18/2012 李桂儀 10/18/2012 陳仲衍 蔡秀麗 10/18/2012 回向沈錦龍 10/18/2012 回向余潔清 10/26/2012 回向林紀來 朱金鳳 10/26/2012 蘇瑞林合家 11/01/2012 回向王晨希 11/01/2012 李笑非 11/01/2012 周遠合家 11/01/2012 回向劉淑香 11/01/2012 鍾林雲英 11/08/2012 回向沈錦龍 11/08/2012 回向曾進益 11/08/2012 蔣孟容 11/08/2012 葉宗義 11/08/2012 袁青山 11/15/2012 回向李劉國英 11/18/2012 陳仲衍合家 11/18/2012 回向符王淑瑛 11/18/2012 回向阿金 11/18/2012 回向劉莉玲 11/23/2012 回向武碧霞 11/23/2012 熊舸

$150.00 $40.00 $200.00 $100.00 $80.00 $100.00 $20.00 $50.00 $400.00 $60.00 $100.00 $35.00 $50.00 $15.00 $50.00 $50.00 $50.00 $50.00 $200.00 $1,000.00 $50.00 $50.00 $60.00 $40.00 $200.00 $100.00 $50.00 $35.00 $50.00 $50.00 $50.00 $200.00 $40.00

11/30/2012 姚嘉華 $25.00 -------------------------------------------------------

合計

$3,800.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9/28/2012 林詩翰 $150.00 09/28/2012 章榮彬 $100.00 09/28/2012 LisaChiang $100.00 10/04/2012 無名氏 $100.00 10/04/2012 翁傳彥 $100.00 10/04/2012 阮仁傑 $100.00 10/04/2012 阮仁和 $100.00 10/04/2012 回向黃大綱 $50.00 10/04/2012 吳槊 陸燕琪 $100.00 10/18/2012 無名氏 $100.00 10/18/2012 牛嘉寧 $100.00 10/26/2012 蘇瑞林合家 $50.00 11/01/2012 鍾林雲英 $50.00 11/08/2012 陳鳳英 羅美月 $100.00 11/15/2012 章榮彬 $100.00 11/23/2012 卲燦成 $50.00 11/23/2012 李以國 $100.00 11/23/2012 Elize Wong $300.00 11/30/2012 徐進雲 $30.00 11/30/2012 回向黃卓娟 $100.00 11/30/2012 Wei Ming Liu $200.00 11/30/2012 Alfred Wang $3.00 11/30/2012 章榮彬 $100.00 11/30/2012 翁傳彥 $100.00 11/30/2012 阮仁和 $100.00 11/30/2012 阮仁傑 $100.00 11/30/2012 陳冰霄 $100.00 -------------------------------------------------------

【第187期‧佛光法苑‧48】

合計

$2,683.00


邀請您來嚐手捲

少青組員調料烤玉米

兒童義賣棉花糖

與大家結緣共享法味

學員聆聽「四念處」法門 師生座談止觀修法

繼如法師指導行禪

繼如法師慈悲解惑度眾

止 觀 雙 運 四 念 處 ‧ 共 襄 盛 舉 義 賣 會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桑田成滄海 物變心不移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