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9 (2013-05)

Page 1

Dharma Garden

189 2013 • 5 Bi-Monthly

本期專題:八風吹送時


目 錄

第189期 2013年5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專題- 「八風吹送時」

發揚菩薩的慈悲精神─講於玉佛寺觀音法會........................................... 2 超定法師 美國佛教史簡述 (二).............................................................................................. 7 淨海法師 譽之所至......................................................................................................................... 16 正是修行好時節......................................................................................................... 19 化八風於無形.............................................................................................................. 20 風動、幡動、心動?............................................................................................... 22 一百頂高帽子.............................................................................................................. 24 淨心迎八風.................................................................................................................... 26 自在的人生.................................................................................................................... 27 八風吹送時.................................................................................................................... 29

宏意法師 慕頤 伍秉華 和亞 小川 慈忍 徐小玲 嘉力

見聞覺知

財富與修養.................................................................................................................... 32 宏意法師

法苑文輯

絲路記遊 (五).............................................................................................................. 33 莫嫌沒滋味.................................................................................................................... 36 活在每一個當下......................................................................................................... 38 REAL BENEFICENCE DOESN’T EXPECT A REWARD............................. 40

新聞類

恆律 如流 林宗方 Tom T. Ma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4 五、六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雲霧梯田 封面攝影:凌兆基 封底攝影:王欣欣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89, May 2013.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編者的話 佛教會於今年三月辦了一個特殊的藝文活動─「禪風雅集」,禮請馬來西亞寂靜 禪林方丈開印法師主導。法師學書法已二十年,有出眾的藝術才華。他曾經說過:「 臨摩碑帖的過程,與禪定取業處無異。由反覆「臨帖」,到臨寫時能「背帖」如在目 前,就如同《清淨道論》〈取業處品〉上說的,由「遍作相」而「取相」而「似相」 成就的過程一樣。」書法是開印法師生活的一部分,他認為:「書法雖是世間藝術, 藉由筆墨揮灑而舒展身心,凝斂心神,頗能澹然而處寂,古道照顏色。」已然是一位 禪者在生活中,觸境觀緣的「禪心墨韻」了。所以如果將學習茶道、花藝、音樂或書 法的過程,轉為一種調整身心的鍛鍊,而不只是興趣與愛好,那麼即是將世間文藝與 佛法融合為一體,提昇個人的修養與氣質了。 修學佛法,珍貴在能出世而又入世。因為了解世間的一切是虛幻,一切是無常苦 迫的,所以要出離世間;但由於悲心的緣故,不忍眾生苦,而要入世濟世,救度眾 生。這是菩薩精神的表現,也是學佛的最終目標,是自利利他的。超公長老於觀音 法會上闡明「菩薩的精神」,希望大家共同發菩提心,在長遠的修學路上,能忘己 為人,盡其在我。 佛法是世間的一盞明燈,它經由印度傳到亞洲,然後到歐洲,最後到美洲。淨公長 老已著手收集整理有關美國佛教史的資料,從上一期《佛光法苑》開始登載,將其流 傳發展的經過介紹出來,讓大家了解在流傳中的種種因緣,以及前人的艱辛與堅持, 能有今日實在不容易。接下來就看我人如何把佛法本土化,使它生根成長。 現今社會動亂不安,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如果將佛法推廣到世界各處各地,點燃 悲智之燈,照亮迷惑的人心,人人心中有佛法,何愁世界不和平?本期專題「八風吹 送時」,討論的正是面對人生的各種際遇時,我們是隨風飄盪,還是知道如何「見風 轉舵」,平安駛離驚濤駭浪,趨向雲開霧散,風和日麗的境地呢?希望這些專題文章 對您有所受益!


發揚菩薩的慈悲精神 講於玉佛寺觀音法會

超定

一、紀念觀音聖誕的意義 今天我們四眾同仁聚集於玉佛寺大雄寶 殿,每一個人都抱著歡欣鼓舞的心情,流露 出菩薩的慈悲微笑,至誠懇切來慶祝大慈大 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誕。其主要意義,在於發 揚菩薩的偉大慈悲精神。處此苦難的人間, 動盪不安的世界,天災人禍,惱人的事件層 出不窮。儘管人類文明的開展,今已進入太 空時代,科技發達,物質豐富,感官享受, 精益求精,聲色之娛,前所未有。然而,人 心敗壞,社會不安,精神苦悶的現象,反而 愈來愈嚴重了。何以故?推究其癥結所在, 顯然是缺乏慈悲心,慈悲不夠,思想偏差而 帶來的禍害。面對時勢的挑戰,作為人間佛 弟子,我們肯定:唯有傳播佛法的正覺之 音,發揚菩薩的精神,實踐慈悲的心行, 才是當今救人救世,救苦救難的一味靈丹 妙藥。人類的共同願望:「國泰民安,風調 雨順」,「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依因果 必然之理,於此世界中,捨慈悲的心行,而 欲求其實現,那無異緣木求魚了。故此,為 促進世界徹底的和平,實現全人類的永恆福 樂,當務之急:宣揚佛法,大家來奉行觀音 菩薩的慈悲法門。

眾所周知,佛法以離苦得樂為目的。 佛法是什麼?佛法以慈悲為根本,沒有慈悲 就沒有菩薩;無人修菩薩道,就不可能有人 成佛;佛弟子通稱為聲聞,如沒有佛陀出世 說法,當然不會有追隨佛陀修學佛法的徒眾 了。今且從佛法層次,略述佛法離苦得樂之 道。五乘共法,人天道是布施、持戒、修定 的三福行。三乘解脫道,不出三學八正道。 大乘菩薩道綱要是六度四攝法。這是老生常 談,一般佛學常識。現在且從三類慈悲來申 述。 1、本眾生緣慈而行,遠離三途苦,得 人天樂:佛法的眾生緣慈,近於世間的仁 愛、大愛、博愛。凡夫的心行,從來沒有 離我執我愛的。人類在五趣中,其重要地 位,實為上昇與下墜的樞紐。從人性的光 輝而言,有智慧、勇猛與梵行三大特勝。 近於儒家的仁智勇三達德。「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人是什麼?「人者仁也。」 這類的慈悲,雖仍處於生死輪迴,不得解 脫。但本著這樣的原則,做人處事,不會 造作傷天害理,違背良心的惡業。這一類 的慈悲,所做的善事,當然還不完善,煩

【第189期‧佛光法苑‧ 】


惱未斷,根源不淨故。所謂存好心、做好 事、說好話,只是相對的好,而非究竟的 無漏至善,與解脫道還有相當距離。但時 時存慈悲心,修慈悲行,不會墮地獄,保 證遠離三途苦,得人天樂。 2、法緣慈:這是二乘人的慈悲,已 破我執,而法執未盡。眾生者眾緣所生, 這生命自體,如抽離五蘊、六處、六界等 法,那來實體的眾生?可是「無明所覆, 愛結所繫」的可憐眾生,根本不知眾生無 我;以自我為中心故,所作一切行業,皆 是生死業。緣法而起慈悲,悲憫眾生的無 知,不了性空,妄執實我,徒增無謂的苦 惱,慈悲之念油然而生。這類法緣慈,能 解脫生死苦,得到涅槃樂。 3、無緣大慈:這是佛菩薩的慈悲。通 達我法皆空,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空 無我。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緣眾 生,眾生假名,實體非有是謂空。但此空 非偏空,絕不會如二乘人沉空滯寂,自我 解脫,一走了之。勝義畢竟空中,不礙世 俗假名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空有無 礙,二諦圓融。佛菩薩具足無緣慈,故能 運其無盡的悲願,廣度眾生,共成佛道, 圓滿菩提,達到悲智究竟樂。 以上是從佛法的三類慈悲,直指引導眾 生離苦得樂的途徑。人天乘,發增上生心, 配合三類的慈悲,即是眾生緣慈。聲聞乘人 發出離心,以趨向解脫為目標,是謂法緣 慈。菩薩發菩提心,以解救眾生同出苦海 為職志,這是無緣大慈的精神具體表現。

二、觀音菩薩今何在? 佛門成語:「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 音。」菩薩的存在,為佛教徒與非佛教徒 之所共信,那是不必懷疑的。但為不信者 令信,已信者更增長信心,藉此機緣分別

敘述如次: 1、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在極樂淨土: 觀音係西方三聖之一,輔弼彌陀,教化彼 土人民。位居補處,未來當繼承阿彌陀佛 的地位。 然而,如經所載,觀世音菩薩與娑婆 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因為五濁惡世,眾 苦充滿,菩薩的任務原就是拯救水深火熱 的眾生,穢土的人更需要菩薩啊!淨土, 如經描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麼菩 薩在那裡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救 苦尋聲的觀音菩薩,當然不住西方,常遊 我們的娑婆世界了。 2、大乘經說,印度南海岸,有補怛落 迦山,是觀音菩薩在印度示現的道場。還 有中國四大名山之一,香火鼎盛的浙江南海 普陀山,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聖地。觀 音與娑婆世界有特殊因緣,他跟中國華人的 緣分更加深厚,菩薩應化的事蹟,感應的典 故,真是罄竹難書。 3、菩薩就在玉佛寺觀音殿:印度聖地 或南海普陀山,並不是人人都能去的。雖然 搭乘飛機,前往朝聖不難,但我覺得太遙遠 了。今天我們住在德州休士頓,玉佛寺就在 市區一隅,一進山門,大雄寶殿背後就是觀 音殿。各位要求觀音、拜觀音,大門敞開, 歡迎光臨! 4、菩薩無所不在,就在每個人的心 中,玉佛寺雖然不遠,虔誠佛弟子,可以定 期入寺共修,參拜觀音。但還是嫌他不夠親 近,尚有距離在。當知:菩薩尋聲救苦,到 處現身,隨時隨地都有菩薩存在。觀音的特 德是慈悲,只要念念慈悲,我心與菩薩心, 心心相印,自然感應道交。是則稱念觀音, 晝夜六時,時時與菩薩同在,在菩薩慈悲的

【第189期‧佛光法苑‧ 】


攝受下,安穩快樂! 5、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 空,眾生心水淨,菩薩影現中。」這裡用 皎潔、清涼的明月譬喻菩薩的存在。月亮從 來不離蔚藍的虛空,它的陰晴圓缺,或現或 不現,乃緣於地球的輪轉,視角不同。菩薩 無所不在,從來沒有一時一刻遠離眾生。俗 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一輪明月高掛太空, 地上有水的所在就有 月亮出現;晴朗無雲 的時候,到處一片藍 天。「眾生心水淨, 菩薩影現中」。信 心,以清淨為其本 質,清淨的眾生心中 有菩薩,菩薩心中自 然有眾生;眾生念菩 薩,菩薩也念眾生。 彼此惺惺相惜,互不 分離。 這一首偈,若以 佛法深義作解,「畢 竟空」者,即緣起性空。佛陀見法而成佛, 法是緣起正法,緣起自性畢竟空;真理無所 不在,如來法身也無所不在。如來色身有生 滅,法身實無生滅。古德云:「慚愧此身多 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其實,不見金色 身的人,不一定業障深重;除與釋尊同時代 的人,才見到佛的金色身。龍樹、提婆、無 著、世親等大菩薩也是不見啊!世尊上生忉 利天為母說法,經三月才宣告回人間。多少 人爭先恐後,希望自己一人是第一位幸運見 佛的弟子。蓮華色比丘尼運用她的神通,爭 取到第一。結果佛陀不客氣地對她說:「 不!第一位見我的是須菩提尊者。」從這 典故中,我們可以理解,佛法意趣所在。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為佛弟 子依法奉行,法輪常轉,即如來法身常在 而不滅也。

三、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1、大悲與大智,如鳥之兩翼:悲智兼 備,翱翔太空,逍遙自在。同樣道理,大 乘菩薩道,發願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非 悲智雙運不可。菩薩資糧不出福德與智慧 二大類,如菩薩六 度:施、戒、忍、 進、禪,此五度是福 德資糧;最後般若為 智慧資糧。區分世間 人天道與出世間的二 乘解脫道:人天乘法 是積集福德,出世的 聲聞、緣覺二乘,偏 重修學智慧;菩薩道 則福慧雙修,福慧圓 滿而成佛。 福慧怎麼修?事 無鉅細,財不拘多 寡,舉凡所做所為,出發於慈悲利他的心 腸,就名修福;有了福就會得到福樂的果 報,是謂「福不唐捐」。俗語說,心量大福 報大。此心者即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廣狹, 決定福報的大小。欲求大福報,必須長養慈 悲心,使慈悲心由微小而廣大,由淺薄而深 徹;本此慈悲心而發動的一切行為,處處都 是利他的福德行。菩薩行者認定:利他即是 自利,以此利他功德回向無上菩提,最後究 竟完成佛道。 至於智慧資糧,從聞思修三有漏慧的進 修直至無漏現觀,通達緣起性空,轉迷成 悟,轉凡成聖。從初發心,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由加行

【第189期‧佛光法苑‧ 】


慧而現證實相慧。其間過程,不論散慧或 定慧,有漏慧、無漏慧,都是智慧資糧。 聲聞解脫道,到無學果位,證阿羅漢即大 功告成;菩薩道,二障分分斷,真如分分 證,到達成佛才算圓滿。 2、比較福智二資糧:福德為世間共 法,修福不修慧,充其量不過招感人天福 報。智慧才是佛法特質,斷惑證真,非智慧 莫辦;行菩薩道,廣度眾生,智慧不足,同 樣一籌莫展。佛法確是強調慧學的重要性, 但有人誤會了,以為單修智慧,則無事不 辦。雖然「五度如盲,般若是導」,但勿 忽略福慧的相關性,萬行莊嚴般若,般若 攝導萬行,趣向無上菩提。 3、從正常菩薩道說:悲心與智慧,缺 一不可。二乘人成就四諦慧,達到所作己 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由於悲心不足, 不願繼續在三界內,實踐慈悲利他的大行; 悲心的限量,影響他的智證,偏真智慧,不 能圓證中道。菩薩的慈悲,從凡夫菩薩起, 不斷地深化,決定他在菩提道上得不退轉。 主要的法寶,即是空的勝解。開始從佛法聞 思中,培養性空見,成就正信。時時自我警 策,不墮凡情的愛染,用無所得的方便,做 空花佛事,度如幻眾生。倘若缺乏般若空慧 的引導,有悲心而無智慧,所做佛事變成凡 夫俗事;假名菩薩,實同凡夫,總不免淪 為敗壞菩薩;與愛見相應的慈悲,做菩薩 道肯定會失敗的。為何觀世音菩薩能大慈 大悲,為眾生救苦救難?因為他是「行深 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觀 自在菩薩。 4、以大悲為主體,兼攝菩提願與般若 慧:菩薩道的綱要─依三心行六度。修行 若不離此三根本,則一切自利利他的種種善 行,都是趨向佛果的菩提資糧。我人要成為

菩薩,先決條件是立大志願,發菩提心。若 退失菩提心,所做善事皆成魔業,不成菩提 資糧。菩薩偉大精神之一,即此忘己為人的 菩提心。意思是:三乘人同入無餘涅槃,既 入無餘,即逍遙快樂,眾苦解脫。然而,菩 薩放棄寂滅樂,而不享受,心甘情願,倒駕 慈航,回到苦海救度眾生。這種精神不是二 乘聖者所能望其項背的,「發心名菩薩,眾 生之上首」,正說明菩提心的重要。不過, 我人要知道,菩提心緣何而來?「不忍聖教 衰,不忍眾生苦」,這種不忍、不捨的心 情,就是大悲心。看到眾生的痛苦,感同 身受,那就是我的痛苦;當我已經出離苦海 時,回頭一望,還有那麼多人在那裡掙扎、 呼救,我怎忍心一人登上彼岸,置眾生的苦 難不聞不問?由這念的大慈悲心,才激發他 發菩提願:願度眾生,共成佛道。而菩薩的 悲心之所以廣大,菩提心之所以能持久,以 般若空慧為攝導故。無明凡夫,缺乏智慧, 其悲心難以廣大;二乘之心,悲心不夠,憑 偏真智,不能圓滿菩提。究竟大乘菩薩道, 其智慧名摩訶般若波羅蜜,非二乘偏真智可 比,乃因悲願深廣,累劫往返三界,於火宅 中實踐慈悲心行。

四、如何修觀音法門 佛法的修證,略分二門:信願門與智證 門,一是易行道,一是難行道。佛法是信智 合一的宗教,「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 長邪見」,是故必須信智兼修,才能成就佛 法一切功德。在修學過程中,適應信行人而 有信願門;為法行人施設智證門。迨修行成 功,則信智具足。當今流行的觀音法門,應 該判屬信心為本的易行道;易行道實為難行 道的方便。然從法門的深淺,普應群機而 言,深淺與難易,其差異在於學者的根機。 法門的普及,「戶戶觀世音」應是約初學淺 信者而言。一般人遭遇困境,或四大違和,

【第189期‧佛光法苑‧ 】


生意不順,家庭不和,或其他難題。為求身 體健康,生意興隆,家庭祥和,入寺燒香禮 拜,祈求菩薩的庇佑。無事不登三寶殿,臨 時有難才來求觀音之輩,一旦時過境遷,菩 薩遠在天邊,靈感之事已成過去式了。這是 談不上佛法的信解,只能說他不反對佛教, 臨時抱佛腳,結下來世得度的因緣吧! 1、對於皈依三寶的信徒,如何修觀音 法門?最簡易的方法:稱念觀音聖號,朝暮 稱念觀世音,日常生活中,聖號不離心。以 正念取代妄念,由一心稱名的正念力,引發 對三寶的正信,確立佛法正見,成就佛弟子 應有的德行。 2、受持咒語:大悲咒、準提咒、六字 大明咒、觀音靈感真言等。這些咒語,開始 熟讀,而後記誦,一有空閒,不忘背誦,七 遍,四十九遍,一0八遍,乃至更多。誦持 咒語,攝心在定,一心不亂,不必在文字求 了解。 3、念誦《普門品》:為認識菩薩的慈 悲感應,加強佛法信心而誦經。以誦經為 定課,每日若干部,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 寒。同時佛法有事有理,不宜偏廢,執理廢 事,或執事廢理都是偏差。經文所載,側重 在事相;事相之內有表理的深層意義,那就 不是一般信徒所能完全領解的了。 4、禮拜《大悲懺》:參加道場的共 修,「音聲佛事」,「唱誦利人天」,「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如法的莊嚴唱 誦,令人置身佛國之感。但這是定期共修, 不是日常功課,如個人自修,選擇此門為定 課,務必規定自己,每天至少拜一部。餘暇 即依文作觀,崇仰觀音行,長養正信。

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達到與諸佛同一 慈力,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那是專修的深入 的觀音法門,需要專題探究,恕無法在此詳 述。 6、最後,念觀音、拜觀音、求觀音, 聽來似乎人人能修,三歲小孩也懂得。但 深入去探討,考究其內涵,還是難度蠻高 的。如念觀音:有口無心念,散心念,以 至一心念,專心念,定心相應念。猶如念 佛法門,從稱名、觀像、唯心至實相,談 何容易。一心又分事相的一心與理性的一 心,欲界的一心與色界的心一境性,期間 差異不可以道理計。 禮拜觀音:三業恭敬,口念聖號,身業 禮拜,意業存誠,已屬不易。至如偈言:「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 場如帝珠,觀音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菩薩 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能所雙亡,即是性 空;感應道交就是緣起。若不明緣起性空之 理,又如何作觀?禮拜時不忘修觀,唯心的 假想觀,實相的性空觀,這是何等深奧法 門?還有談到對菩薩的祈求,大悲懺文列 出十願:「南無大悲觀世音,j 願我速知 一切法,k 早得智慧眼,l 速度一切眾, m早得善方便,n速乘般若船,o早得越苦 海,p速得界定道,q早登涅槃山,r速會 無為舍,s早同法性身。」此祈願文,幾乎 攝盡二乘解脫道與大乘菩薩道。這就不是常 人的求觀音,而是依願起行,學觀音、做觀

5、《楞嚴經》耳根圓通:「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如何從聞自性中,入流亡所,

【第189期‧佛光法苑‧ 】


音了。

五、結語 慈悲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大乘佛法,千 經百論,無非在發揮這一論題。菩薩道以「 大悲為上首」,「佛心者,大慈悲是」。我 人立志學佛,發心修菩薩行,以佛陀為學習 的典範,希望達到成佛的理想。佛是什麼? 如三寶歌讚言:「大悲、大智、大雄力。」 這也是佛陀的果德,如此功德乃奠基於人類 的憶念、梵行、勤勇三大特勝:依憶念成大 智,梵行成大悲,勤勇成大雄力。可見佛德 是人性的開展與完成。上述菩薩的悲智雙 運,直以大悲統攝菩提願與般若慧,彰顯 大慈悲的重要性。大智故,非凡夫行;大 悲故,非二乘行,如此大行是名菩薩行。

慈愛、仁心是人類本具的德性,如何擴 充我人的本能,依眾生緣慈、法緣慈,達到 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乃是佛門四 眾同仁精進修學的正確方針,依此而行,決 定成佛無疑! 菩提中心的創辦,宗旨在於提倡人間佛 教,實踐菩薩道,發揚觀音菩薩的偉大慈悲 精神。奉勸大家,從求觀音、念觀音、拜觀 音;進一步地學觀音、行觀音、做觀音。屆 時在座的每一位佛友,成為一尊一尊的觀音 菩薩,各各負起神聖使命,到處尋聲救苦, 莊嚴淨土。人人改惡向善,棄邪歸正,世界 轉染成淨,化娑婆而為極樂。這是我們人間 佛弟子的共同心聲,也是今天在此紀念觀音 聖誕的主要意義!

美國佛教史簡述(二)

淨海

三、20世紀後半葉中國佛教隨移民進 入美國 中國佛教在19世紀中葉,隨著早期大批 中國移民湧入加州,是由淘金華工帶入的。 1849年第一艘載有華人的船抵達舊金山, 到1852年華人已達二萬。在1853年舊金山

境內就出現了非純粹的廟宇「天后宮」,是 混合民間宗教的信仰,沒有什麼嚴密組織。 到1875年,僅舊金山一地,據李察‧休斯 (Richard Hughes)的《美國佛教》所說,已 有八座佛教廟宇。又據「中華會館」早期資 料所記,1892年,舊金山華埠共有十五座

【第189期‧佛光法苑‧ 】


廟宇,其中還有一座「觀音廟」,也為民 間宗教。上列廟宇,都毀於後來的舊金山 大地震。19世紀末葉,美國西海岸各州已 有民宅或小木屋型佛舍,約為四百座1,但 因規模都很小,大多為受教育不高的民工, 未能得到發展。 中國僧人抵達美國的第一人,當推太虛 大師,在《太虛大師全書》第58冊《寰遊 記》中記載,太虛大師於1929年春抵達美 國大陸。他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舊金 山等各地大學、學術機構說法數十次;同年 4月由大陸抵達夏威夷(檀香山),分別在十 字架教會、中華總商會、中華總會館、佛教 青年會,演講佛法多次2。 夏威夷最早的中國寺院,稱為「觀音 廟」,在華埠邊緣Vineyard路旁,它掩影 在一片綠樹叢中,是由老華僑陳寬先生捐 建的,現任住持為宏恩尼師。在山門口一 副對聯題為民國十年(1921)興建,供奉觀 音菩薩,為庇佑當地華僑,消災解難,造 福眾生。 二次世界大戰後,夏威夷一班華人僑 領佛教徒,於1953年向夏威夷政府立案成 立「檀香山華僑佛教總會」(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Hawaii),發起人為鄧 燮榮、胡星、陳照洪、黃華、黃北洪居士 等;1955年另一佛教社團「夏威夷中華佛 教總會」(Hawaii Chinese Buddhist Society Tan Wah Chi Temple)也成立。兩個佛教社 團就聘請華僧法師來夏威夷駐錫弘法。其後 華僧到夏威夷弘法的,先有筏可、知定、源 慧、法慧諸法師,其中知定和法慧二師在夏 威夷建立了「虛雲禪寺」,佛殿為中國佛教 二層宮殿式,雄偉莊嚴,1967落成。其後 有竺摩、泉慧、祖印等法師,於1956年由 香港抵夏威夷。竺摩法師曾任檀香山中華佛

教會導師、啟華學校校長,分日班夜班,義 務教育華僑子弟;努力佛教教理和文化的發 揚,設有電台廣播、佛學副刊等。之後,竺 摩法師回去馬來亞後,繼續由泉慧、祖印負 責,但因曲高和寡,維持不久3。 60年代以後,美國華人的佛教,獲得了 進一步的發展。舊金山有幾位高級華裔知 識份子,馮善甫、馮善敦、唐退謙等,三 位都具有博士學位,馮氏兄弟都為醫生, 發起在舊金山華埠組織「佛禪會禮教堂」 (Buddha's Universal Church),建築一幢五層 鋼筋筯 水 泥的大樓,1963年落成啟用。華埠 另一佛教社團是「美洲佛教會」(Buddhist Association of America),會長為廣籍梁民 惠居士。1962年梁居士派代表至台灣,聘 請福嚴精舍的妙峰法師來美弘法。但該組織 是混合儒釋道等多種信仰,不久妙峰法師就 到紐約另求發展。1963年定居香港之樂渡 法師,受舊金山伍佩琳居士之邀請,主持「 正善佛道研究會」,1964年又應紐約沈家 楨居士等人的邀請,移錫美東,成立了「美 國佛教會」,繼之 創立大覺寺。 曾親近過虛雲 老和尚的弟子宣化 上人,於1959年 到達美國舊金山, 成立「中美佛教總 會」(Sino-American Buddhist As宣化上人 sociation)弘法,後 來改名「美國法界佛教總會」。弘法的結 果,在美國西海岸成立四座道場:舊金山 的「金山禪寺」、洛杉磯的「金輪寺」、萬 佛城的「如來寺」、西雅圖的「菩提達摩中 心」。主要的萬佛城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位於加州達磨鎮,佔地488英畝,

【第189期‧佛光法苑‧ 】


繫帶動佛教發展的關係。

萬佛聖城山門

設有法界大學、培德中學、育良小學。宣化 上人收有美國青年二十餘人為弟子,剃度出 家成為僧尼,他們都具有大專院校以上的高 等學歷,又學習中文。當宣化上人用中文講 經說法時,就由美國弟子們翻譯為英語。弟 子們並從事譯經工作,將中文佛經及宣化註 釋的佛經譯成英文,在美國甚至國際上獲得 很高的聲譽。他的弟子們並宣稱說:只要度 輪法師(度輪為出家字號,宣化為溈仰宗受 虛雲老和尚嗣法的法號)在舊金山,舊金山 就不會有地震;以前他在香港時,香港就沒 有遭遇颱風的侵襲,這都是由於他們師父的 大德所致4。宣化上人的晚年與身後,他的 西方出家僧尼弟子們,不知為何原因,多數 離心而分散了,或者還俗了,可惜未能形成 健全的美國僧團。現在一些道場還存在,而 由東方僧俗信眾們勉力維持下去。

1964年,舊金山 樂渡法師,得到沈家 楨、居和如、姜黃玉 靖居士等護持,在紐 約市創立「美國佛教 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次年購得紐 約布朗區的辦公大樓 沈家楨居士 一幢,捐給美佛會做 為會址。美佛會大樓加以改修後,除供美 佛會辦公外,並成立「大覺寺」(Temple of Enlightenment),舉行弘法活動,設立講經 班、靜坐班、大覺修習班、英文班等。樂渡 法師退位後,仁俊法師、聖嚴法師、明光法 師、繼如法師等都曾擔任過大覺寺住持。另 外沈家楨居士又在台灣新竹借福嚴精舍成立 「國際譯經院」,將中文重要的佛經譯成英 文,嘗試推行到海外華人高知識群體的佛教 徒。1970年於美國紐約創辦「世界宗教研 究院」,並設置豐富的圖書資料和新式電 腦設備,組織人才從事宗教研究。1985年 美國佛教會又在位於紐約州博南郡建造具 有規模的「莊嚴寺」(Chuang Yen Monastery),佔地125英畝,距離紐約市約一小時

1962年美國東海岸紐約市,由應金玉堂 女居士創立了「美東佛教研究總會」,後又 在紐約州南開羅建造「大乘寺」,名義上都 聘請出家人擔任住持,而以香火和接待旅 遊、開設禮品店營業為主,也引起不少美國 人知道有中國佛教。而且應金玉堂居士曾先 後聘請妙峰法師、浩霖法師、法雲法師、壽 冶長老、洗塵法師等來美,後來他們在紐約 唐人街也各自建立了佛教正信道場,有著聯 【第189期‧佛光法苑‧ 】

莊嚴寺千佛繞毘盧大佛殿


餘車程,建造了萬佛繞毘盧大佛殿、觀音 殿、印光樓、太虛齋、和如紀念圖書館, 還有千蓮台等建築。並推選敏智長老為美 國佛教會會長,顯明法師為莊嚴寺住持。 1994年,莊嚴寺成立「美國佛教電腦資訊 庫功德會」(Electronic Buddhadharma Society),網址www.baus-ebs.org,推行將一些 常用或重要的佛經、佛學辭典電子書化,製 作CD Rom的工作,方便大家閱讀和研究。 後來與台灣共同組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CBETA)5。美國佛教會現任會長是繼 興法師,莊嚴寺住持是法曜法師。 另外,樂渡法師1974年辭去美國佛教 會會長及大覺寺住持兩項職務後,在紐約 另行創辦「美國佛教青年會」,成立「美 加譯經會」,在幾位英語能力極佳的弟子 的協助下,樂渡法師埋首於佛典的英譯工 作,譯作達30多種,主要者為清雍正所選 的20部經書。而視為最重要的則是40卷《 大涅槃經》,完成英譯本初稿。已經出版的 各種經書,寄贈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大學、 佛教團體,以及個人來信索取者。 智海法師原籍北京昌平縣人,1967年受 美國佛教會邀請來美弘法,復任美國佛教會 及美洲佛教會董事。1972年在舊金山創立 「佛山寺般若講堂」,自是以後,四十年 來,弘法於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澳 門、台灣及南洋各地,未曾中斷。所講解之 經論,如法華、楞嚴、金剛、圓覺、大乘止 觀、唯識、俱舍等,約二十種。著述有《法 華大綱》、《唯識大綱》、《大乘起信論集 解》、及佛學小叢書等三十餘種。 浩霖法師1969年受美東佛教研究總會 之聘到紐約弘法。1972年在紐約華埠創立 「東禪寺」,經過弘法數年,1979年乃於

孔子大廈附近購下現在的寺址,開始改建工 程,於1983年秋完成五層新樓房。設有大 雄寶殿、東方藥師七佛殿、慈氏圖書館等。 浩霖法師生平提倡修持彌勒淨土法門,聘 請法師講解彌勒三經及作註疏。1976年, 當選為紐約「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 1999年聘請通智法師為東禪寺新住持,主 持弘法利生。通智法師畢業於中國佛學院, 1994年赴斯里蘭卡,在克拉尼亞大學研究 院攻讀南傳上座部佛教,並於1995年獲得 文學碩士學位,是一位學養俱佳的年輕法 師,說法辯才無礙。 文珠法師1973年於美國洛杉磯創辦「 美西佛教會」,成為開埠以來第一間中國 佛教道場,設有週末中文學校,教導華僑 子弟學習中文,定期領導僑胞舉行共修法 會,與主持星期日的「佛學講座」外,常 應東南亞各地佛教道場邀請,前往主持佛 學講座。法師尤其著重弘傳《楞嚴經》, 先後講解此經多次。法師著有《楞嚴經講 記》、《諸經講義》、《法華經畧 釋 》與《 慈雲法雨》等。 仁俊長老(1919-2010)在1973年應美國 佛教會之請,赴紐約弘法,後任大覺寺住持 及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1977年底,辭大 覺寺住持。1980-1984年任美國佛教會會 長。1990年成立 「同淨蘭若」於新 澤西州,定期講經 說法,並設立「眾 姓文教基金會」, 主要資助有心向學 之僧青年。1993年 為了轉變美國度假 之風,令學人多得 法益,創辦名為「 佛法度假」之假 仁俊長老

【第189期‧佛光法苑‧10】


期佛法講習。1996年成立「印順導師基金 會」以宏揚純正佛法。1997年創辦《正覺 之音》雜誌。2004年初力薦美籍菩提比丘 接任印順導師基金會董事長職,自己堅辭。 仁俊長老向以持戒精嚴,道德高超,為法精 進,愛惜寸陰,筆耕不息,講經說法不輟, 為僧俗信眾共所敬仰。 1976年,星雲法師組團訪美,以慶祝美 國建國兩百週年為契機,赴美弘揚佛法。 1978年在洛杉磯開始籌建「西來寺」,取 「佛法西來」之意,1988年落成,被美國 《生活》雜誌譽為「美國的紫禁城」、「 西半球第一大寺」,佔地15英畝,建地面 積102432平方英尺,耗資3000萬美元。此 後,佛光山僧團又 在紐約、舊金山、 芝加哥、休士頓、 夏威夷、關島等各地 設立佛教會。西來寺 內主體建築有大雄寶 殿、五聖殿、禪堂、 藏經樓、寮房、懷恩 堂等。星雲法師並發 星雲大師 起成立「國際佛教促 進會」(International Buddhist Progress Society)。同時在美國及世界各重要城市建立 許多道場。1991年在洛杉磯柔似蜜市建成 的「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佔地4萬多平方米,擁有現代化大學應有的 先進設備,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該校設有 工商系、宗教系、推廣教育系、英語系,並 設有世界佛學院,各系分設學士、碩士、博 士課程,招考國際學生,並獲得美國高校聯 盟的認可,成為亞洲佛教團體在海外創辦現 代大學的成功先例。1992年創辦「國際佛 光會」(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BLIA),總部也設於西來寺,這個 佛教組織,全球目前會員人數為6百萬人,

洛杉磯西來寺大雄寶殿

全球協會、分會等遍佈五大洲,國際佛光會 是一個由出家僧眾及在家居士所組成的佛教 組織,主旨在於把佛法生活化以及提倡人間 佛教。另外,國際佛光會也持續以親和的態 度,與社會上的其他宗教團體,用各自的宗 教文化特色及教育理念,互相交流往來。該 會的努力使得人們彼此之間有了更堅固的信 任,更於2003年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 織(NGO)的成員6。 印海法師1976年春辭去台灣臺北慧日講 堂住持,於洛杉磯創立「佛教正信會法印 寺」。1976年舉行落成及佛像開光典禮。 2005年11月新建大佛殿落成暨宏正法師榮 膺法印寺第二任住持升座大典,盛況一時。 法印寺有定期念佛共修,講經說法,攝化 僑界社會人心。自1990年新建圖書館建成 後,成立「法印文教中心」舉辦多項活動, 有佛教中文學 苑、法印佛青、 佛學夏令營、佛 法精進營、法印 合唱團、《覺有 情》季刊等。除 弘揚佛法外,印 印海長老 海法師一生亦勤 於寫作和翻譯日文佛學名著,至今已出版 文集三十多本。宏正法師亦學有專長,思

【第189期‧佛光法苑‧11】


想新穎,善說法要,亦勤於筆耕。 超定法師,出生台灣台南,十四歲出 家。十六歲考入新竹靈隱佛學院與福嚴精 舍,親近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及其門下 續明、演培、仁俊等諸大法師,專修佛法。 1978年於洛杉磯創立觀音禪寺,擔任住持 至今、領眾熏修,隨緣應邀弘法。2011年 春受禮請擔任德州休士頓玉佛寺住持,協助 推行弘揚佛法,普受大眾敬仰。著作有《緣 起的面面觀》、《緣起的人生觀》,及多篇 佛學論文發表於各種佛教雜誌上。 1978年,台北法光寺住持如學法師,應 信徒邀請到美國弘法,並選在洛杉磯阿罕布 拉(Alhambra),成立「中美佛教中心」及「 法光寺」,由她的弟子禪光任住持。寺址原 是舊教堂,經過一番簡單修整,開始弘法共 修活動。1995年開始重建,主體建築造型 獨特,雄偉壯觀,最大特色是一切圓融沒 有稜角。中間是大雄寶殿,高十餘米,金 璧輝煌,清淨莊嚴。兩側是藥師殿、地藏 殿、祖師殿,辦公室和知客室外有三處停 車廣場,和一長排附屬建築,包括後殿、 法光女眾佛學院和法光中文學校的教室、 齋堂和香積廚。以及隨處可見的林木和花 圃,花團錦簇。

德州佛教會玉佛寺

淨海法師1931年出生於江蘇泰縣。九 歲出家,十六歲於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 進天寧寺佛學院。1949年到台灣親近慈航 法師。1960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 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 隆功佛教大學攻讀。1969年轉赴日本,入 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1972年受邀赴紐約弘法,1978年抱著拓 荒精神到美國南部休士頓,幸得香港菩提 學會會長永惺法師襄助,及嚴寬祜居士等 的護持,於1979年成立了「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並購置了佛 教會名下第一座道場─「佛光寺」,播下佛 教日後在美南發展茁壯的種子。1980年, 原籍雲南,僑居緬甸,畢業於佛光山東方 佛教學院與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宏意法師, 陪同浩霖法師南來探望病中的淨海法師。宏 意法師因為不忍新建道場弘法事業中斷,更 為緇素大眾的殷殷懇請,遂答應留下署理寺 務。從此美南地區在淨海和宏意二位法師的 合作下,正式展開了佛教弘化工作。「德州 佛教會」為不牟利之宗教社團,秉承佛陀在 人間的理念,弘揚正信佛教,以淨化世道人 心,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為宗旨,不分 宗派,宣揚教義與實踐修持並重。以僧團為 領導中心,採取董事制度。1990年玉佛寺 落成啟用,推行現代多元化弘法活動,設有 監院、住持等職,都經合法推選產生,或禮 請外地高僧擔任,成為十方道場。2011年 禮請超定法師為現任住持,加強弘法組織功 能。德州佛教會自成立三十多年來,玉佛寺 每週日上午都以雙語演說佛法及教導靜坐、 念佛等,在大雄寶殿為華人用中文說法,在 觀音殿為美國人及其他族裔用英語說法;下 午分組研討佛法及晚課修持等,三十多年堅 持不輟。其他設有菩提學苑(中文學校)、社 會關懷、老人院慰問、募集清寒奬獎學金發放 等。佛教會為了落實本土化及進一步照顧佛

【第189期‧佛光法苑‧12】


教徒,開展弘法利生的事業,規劃開發位於 休士頓西北華樂郡的菩提中心,首期工程於 2008年完成。多年來,持續地舉辦各項成 人及青少年的學佛營及靜修活動。德州佛教 會對美國南部的佛法弘揚,貢獻巨大。 聖 嚴 法 師 於 1975年獲得東京立 正大學文學博士學 位,隨後應邀來美 弘化,先後擔任美 國佛教會董事、副 會長,紐約大覺寺 住持及駐臺譯經院 院長。1979年,聖 嚴法師在美國紐約 聖嚴法師 創立「禪中心」, 後來擴大遷址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 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臺灣兩地弘化, 並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 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聖嚴法師以 其深厚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 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 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 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傳布佛法, 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心五四運動」、 「新時代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 具體可行的人生觀念與方法。 「佛教慈濟功德會」(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是台灣證嚴法師於1966年在花 蓮創立,佛教慈濟基金會是非營利、非政府 的慈善組織,致力於慈善、醫療、教育、人 文四大志業,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 區志工、環保工作等。1984年,美國慈濟 於加州成立。美國慈濟有二十多個社區服 務計畫,至今全美已有超過八十個分支聯 點、十萬名會員,在社區中勤耕福田。慈濟 志工積極投入個案關懷、街友服務、探訪老

人院、醫療和牙科診療、資源回收和兒童讀 書等服務,也和社區學校和機構合作。慈濟 獨特的賑災方式,包括直接提供災民急難救 助金和物資。每當有災難發生,慈濟及時為 所有災民提供援助,不分國籍、種族、社會 經濟地位與宗教。 繼如法師,196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禮 竺摩長老座下出家,曾參學上座部佛教於泰 國六年,歷任美國紐約莊嚴寺董事、方丈、 大覺寺住持等。著有《解脫之道》、《佛法 概論導讀》、《阿含系列講記》、《尋思 集》等書。1995年赴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創辦「美中佛教會」(Mid-America Buddhist Association)。法師除每星期六、日,向當 地人士以中、英文宣弘佛法外,並經常應 邀赴全美及加拿大各地佛學社團演講佛法, 亦曾多次主持莊嚴寺夏令營佛學講座,甚受 各地佛友歡迎。法師現任美中佛教會與芝加 哥「正覺寺」住持。法師特別對現代美國法 制、文化、思潮甚為注意研究,常思考如何 在美國弘揚佛法和建立新僧團,促使實現佛 法本土化,培養美籍僧人和虔誠居士。 妙境長老(1930-2003),黑龍江省 龍江縣人,十八歲出家,沉潛修習佛法五十 餘年,其後講經弘法無數,以無礙辯,引經 據典,廣宏如來正法,暢演大乘妙義,聞法 者皆如沐春風、法喜充滿。於1996年創辦 「美國法雲寺佛學院」,提倡修習四念處 以趣求聖道,弘揚大乘佛法與大乘止觀。 其弘法內容已漸漸被整理為筆錄與數位錄 音檔製作為法寶出版,其中已整理發行的 有《妙法蓮華經》、《瑜伽師地論》、《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金剛經》、《維 摩詰所說經》、《菩薩戒本經》等。 「中台禪寺」(Chung Tai Chan Monastery),又稱中台山,由惟覺老和尚創 辦,位於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的一個佛教寺

【第189期‧佛光法苑‧13】


院,樓高達136米。中台禪寺以弘揚禪法 著名,在2000年於美國舊金山灣區拉弗葉 (Lafayette)成立了第一座國外弘法的「佛門 寺」。2002年於德州休士顿 頓 市西南區的中 國城,成立普德精舍分院,設立中、英文禪 修班,教導中外信眾修習數息、觀息禪法, 實踐佛法的修持,也在教理上有系統的講授 佛法知見,俾使大眾解行能夠一致。目前在 美國加州分有「佛門寺」、「太谷精舍」、 「中洲禪寺」,奧克拉荷馬州「佛心寺」, 德州「普德精舍」,喬治亞州「法寶寺」, 所以在美國共有六座道場。 據目前統計,華人佛教組織約有 125家,主要是建在華人聚居的城市,華 人佛教組織半數以上在加州,約五分之一在 紐約,休士頓有六、七家,其他散在各大城 市。有些是由僧人管理的寺院或禪修中心, 有些完全是居士的組織。華人佛教徒可分為 兩類,一是普通文化不高的信眾,一是受高 等教育的知識份子。 在美國所有華人的佛教組織,包括僧人 的寺院和居士的佛教社團,經濟基礎幾乎完 全來自華人供給或捐獻。佛寺僧人絕大多數 以誦經、講經、各種法會、經懺佛事、存放 骨灰、供設牌位為主。居士佛教社團以募款 或多人分攤作弘法或慈善活動。總之,所有 華人的佛教組織,都未能打入美國人的社會 基層,沒有達到本土化。在美國弘法傳教的 華僧,能用英語說法和演講的人,掐指可 數,不到四、五位,能用英文寫作立說的 更無一人。雖然華人佛教得到美國政府的 認同,對華人社會群體起了安定的作用, 但發展前途不會很遠大。這種情況雖有人 能够覺察到,但又苦於乏力改變和突破。 根據〈佛教在線海外訊〉:2012年7月 19日,美國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丕優宗教與公共生活論壇(The P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發表了 一個問卷調查報告《亞裔美國人信仰萬花 筒》,其中顯示,美國華人的宗教信仰狀 況有三大現像:第一,自稱沒有宗教的華 人在美國各族裔中比例最高;第二,華人 信奉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第三,華人佛 教徒比例較高但日趨減少。 〈中國佛學網海外訊〉(編譯:子規、 晏如):據《Courier-journal》2009年5月 31日報導,2008年美國丕優論壇(Pew Forum)關於宗教和社會生活的調查顯示,近 一半的成年人曾改變過宗教信仰,而佛教中 的這一現象要比任何其他宗教都要嚴重。研 究人員和當地佛教徒推測,正是佛教與其他 宗教不一樣的特點:包容與不注重形式上的 宗教禮儀,使佛教在完全不同於東方文明的 西方社會環境中,面臨著很大挑戰。調查顯 示,佛教徒最容易和擁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 通婚,並且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徒很少為 他們的孩子祈禱,或把孩子送去學習宗教教 育的課程。同時,佛教對於人們對其他宗教 的選擇也是最寬容的,他們允許他們的孩子 改信其他宗教。(待續) 註: 1.夏金華:〈佛法東漸美利堅〉一文(2005年)。 2. 張曼濤主編:《歐美佛教之發展》,《現代佛

教學術叢刊》第84冊,第347-348頁。 3.同上,第348-350頁。 4.同上,第328頁。 5. 于凌波著:《海外弘法人物誌》,第302-

308頁。 6.李四龍著:《歐美佛教學術史》,第454頁。

又由網路Google節錄:《維基百科》。

【第189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八 風 吹 送 步 不 步 計 向 曲 前 直 追 路

四 無 處 明 沙 狂 塵 風 飛 起

【第189期‧佛光法苑‧15】


譽之所至 八 風 吹 送 時

宏意

在佛學院讀書時,課堂中有位老師介 紹胡適之先生,順便提了胡先生講過的兩 句話:「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不知是 何因緣,聽完後,我一直若有所思,斷斷 續續地想了幾十年,偶爾也會唸出來給人 聽聽,看看大家有何想法。 回憶當時會對這句話有興趣,主要是因 為自己無法理解其意,心裡有些納悶:為什 麼一個人有榮譽時,會招來批評呢?好人受 人讚歎,那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麼有人要 違反情理,故意毀謗呢?越想越覺得不可思 議,深感此話有些矛盾。不過胡先生的話雖 有矛盾,但他還是講了出來,我想其中一定 另有學問,於是在我單純的腦海裡,還是記 了下來,一有機會就參參話中的含意。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看多了人世間的 變化,慢慢的,對那兩句話也就有了不同的 體會。胡適之先生不是講做人的道理,而是 談做人的難處。不論人怎麼努力愛惜羽毛, 只要有名譽,就難免有人要批評。榮譽與毀 謗是孿生兄弟,二者似乎永遠形影不離,經 常會同時出現。究其原因,一是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當一個現象生起時,有人說好, 有人就會說不好,在一切都是相對的世間 裡,不會有統一而絕對的結論。二是人和 人的緣分,有緣者說什麼都好,無緣者就

會在雞蛋裡挑骨頭,總想找別人的缺點。 在這樣的環境中,最辛苦者,就是太在 乎毀譽的人。有的人只要榮譽,不要毀謗; 有的人雖不貪求讚歎,但也不能接受毀謗, 一聞沒來頭的批評,即會如坐針氈。其實當 我們看透語言的作用時,會發現一切毀譽都 在變化之中,不執著者會安然不動,若有執 著,毀與譽都會給人帶來麻煩。 個人的修為,固然會引起毀譽,周圍人 眾的不同思惟,也是毀譽的來源,因此,有 的是可控制的,有的是不可控制的。當我們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應如何面對世間的毀 譽呢?我有幾點體會,分享有緣大眾:

一、捨我愛執 人生下來就有一種「自我愛」的執著。 所謂「自我愛」,就是對自我的存在,不但 極度貪愛,而且患得患失,生怕「我」的存 在受到影響。這種與生俱來的自我染著感, 是眾生生死流轉的動力,也是製造煩惱的主 因,與「我痴」、「我見」、「我慢」,同 是根本煩惱。 在現實社會中,由於人有自我愛的情 緒,有的為了保護自己,會說妄語,會故 意美化自己,甚至不擇手段,排斥競爭對

【第189期‧佛光法苑‧16】


手,以保障自己的地位。人在「自我愛」 的衝動中,其實是不會冷靜思惟的,幾乎 是逢貪則貪,逢瞋則瞋,說不上有何調整 的能力。若想調整,還必須下些功夫,增 進禪定之力,才能如實地觀察自己。 由於有「自我愛」,所以人會批評自己 不喜歡的人,正因為凡夫都有自我愛,所以 當他人對我們無禮時,自己也會非常不自 在,不待人打,內心就會有如針刺,痛徹 骨髓。因此,所謂「聞謗則怒」的生起條 件是外來的批評再加內在的自我愛,兩者 結合起來,才會把人弄得不能安寧。 在自我愛的心情裡,「我」是沒有缺點 的,即使有,那也是無傷大雅,可以原諒 的。因此當一個人有錯,受人直言勸告時, 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感覺「自我」沒有得 到尊重和保護。由是之故,若想減少煩惱, 我們必須先放下「自我愛執」,如實地觀察 自己,了解自己,並進一步地適當調整,將 自己安放在最好的位置,妥善的應對人事, 除去種種不必要的情緒反應。

二、作消業想 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我有兩種思 惟:一、做事不要樣樣求順,事情有點障 礙,是磨去傲慢和增進技巧、耐性的一種 助緣。二、若真遇上無理取鬧的問題,我 就作消業想,觀想這種因緣是消我宿世罪 業的一種方便,讓我重罪輕受。表面看是 受了侮辱,實際裡,自己是受益者。 人活在世間,我們不可能去喜歡每一 個人,同樣的,也不可能要每一個人都喜 歡自己。人與人,總是要靠一些必要的條 件來維持關係,假如某種條件缺少了,就 像收音機收不到電台的頻率,也像兩隻電 話, 沒有把線接上,無法相通。假如有人 不善待我們,彼此無法打成一片,一定是

某個點出了問題,緣不齊全。因此與其去煩 惱、生氣,不如將精神用在有用之處,多培 養正面因緣,以改善將來。假如真遇上不可 理喻的人,能藉此機會穩定自己,增進向道 之心,那不是消災增福嗎?佛法常說,順境 中易修,要成道,需時長遠;逆境中雖然難 修,只要堅持精進,反而能速成道業。我們 所住的娑婆世界,處處五濁充滿,要找清淨 地還不容易,與其用厭惡之心來面對,不如 藉此環境,了卻舊業,自度度人。

三、不即不離 人與人或人與團體的關係是非常微妙 的,若要相處得好,保持自在,必需要有不 即不離的功夫。所謂不即就是不要把種種人 事跟自己畫成等號,把客觀的世界,變成主 觀的我所;所謂不離,則是設法保持聯繫溝 通,不逃避、不厭惡,永遠有一股不捨的精 神,積極奉獻。 記得1990年玉佛寺落成時,我曾經想 過要急流勇退,放下一切在德州佛教會的 職務。有此思惟,主要是我自小就愛好寧 靜、簡單的生活環境,不喜歡參與道場的領 眾工作。在佛教會服務十年,自己一直是學 著做,等玉佛寺建成時,算是對會眾有了交 待,所以是一個最好的調整機會。觀看了一 段時間之後,1994年我又請假靜修一年。 其實在靜修期間,也是我做長遠深思的一 種安排,看看自己要何去何從。經過主觀 和客觀的分析後,見休市本地實在缺少弘法 僧眾,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長留休士頓,繼續 參與佛教會的弘法工作。但參與的心態,一 定要不即不離,否則,我也很難長久的服務 下去。為了保持個人的自在,我完全沒有將 佛教會的任何人事,看成是「我的」,反倒 是經常提醒自己,我僅是佛教會的一份子。 在參與的態度上,為了要積極用心,如法奉 獻,我又將佛教會跟自己連在一起,毫無保

【第189期‧佛光法苑‧17】


留地將自己的所能,充分利用。這些年來, 在不即不離的心境中,我深深體會到另一種 「不一亦不異」的道理。 人生的問題,大部分都發生在「要」與 「不要」之間。若說要,就必定會設法據為 己有;若說不要,就難免排斥、躲避。其實 世間的人事,永遠有正反兩面,若想事事都 向正面發展,我們取捨的態度是決定的關 鍵。在佛教會多年,常聽人讚歎我們弘法的 方式,一聞有譽,我就說這是全體發心者努 力的結果,將榮譽歸於大眾;有時也會聽人 批評,一聞有事不圓滿,我則告訴對方,我 要負最大責任,設法將一些指責,盡量承擔 下來。表面看有些委屈,但在個人內心中, 卻造就了一個堅實的平台,讓自己安穩的繼 續服務。

四、莫惱他人 人人都不喜歡別人來惱亂自己,但有時 我們則會不經意的去惱亂別人,把對方弄得 不開心,自己還顯得若無其事,毫不察覺,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因此,多年前,我 常提醒會眾:「莫令自己的存在,變成他人 的煩惱」。但怎麼去達成這個目標呢?似乎 又有些困難。我覺得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我 們內心不但對人要存「誠敬」,同時講話的 時候,一定要嚴守分寸。俗語說:「禍從口 出」,確實如此,幾乎大部分的人事是非, 全是因講話不當而造成的。其實每當我們發 言時,不妨想想自己喜不喜歡聽心中要說的 話,若感覺不妥,馬上住口,千萬別乘興大 發高論,以免悔之晚矣。

示出來,其實很多微細的做人守則,還是要 靠每一位行者來自我約束,自我要求。特別 是在現代社會裡,我們要重新規劃很多生活 守則。譬如,佛陀沒有規定我們如何使用手 機,當我們發現在聚會時,聽演講時,把手 機打開使用是干擾人的,就應該給自己訂個 用手機的規矩。人真能處處替人設想,時時 體諒別人時,我們就會很自然地避免很多過 失,也會自然地與周圍的人廣結善緣。

結語 蘇東坡有偈說:「八風吹不動,端坐紫 金蓮」。人間的八風是稱、譏、毀、譽、 利、衰、苦、樂。裡面有不順心的境界,但 也有順心的境界,所以真正的不動,不但是 在逆境中不動,同時也要能在順境中不動。 胡先生說:「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當我 們真通達世事時,知一切法緣起無自性,是 隨著時間、條件不停地在改變的,心中自然 會聞譽不必大喜,聞謗不必大怒,保持平常 心,在八風的吹動中廣結人緣,廣修福慧, 將世俗的毀譽轉成助道因緣。當此之時,必 定能如慈航菩薩所說 説説 :「只要自覺心安,東 西南诶北都好。」

人生到世間,不是來結怨的,若想結 怨,則完全不必顧慮芿 芿 任 何的道德、規矩; 相反的,若想結緣,則必須認真的思惟, 日常中的行為、習慣,那些是生善的,那 些是造罪的。佛教的五戒,僅是把大原則標

【第189期‧佛光法苑‧18】


八 風 吹 送 時

正是修行好時節 慕頤

宋代無門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 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 是人間好時節。」此間的「閒事」當指牽掛 著心頭的世俗事情。對啊!若心無牽掛,日 日是好日。不過,站在大乘佛教尤其是行菩 薩道的角度來看,無事卻並不一定是好事。 菩薩要的是有事,甚至是多事才對。箇中道 理,且讓我慢慢道來,跟各位讀者討教。 世間人對於八風之鼓動,缺乏覺知能 力,往往隨波逐流、飄來蕩去。當面對順境 吹送時,則意氣風發、趾高氣揚,甚至目中 無人、唯我獨尊;但當面對逆境吹襲時,卻 驚惶失措、方寸大亂,且或懷恨在心、諉過 於人。於是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惱苦,從 之而起。跟著悲歡離合,勞勞碌碌,醉生夢 死,轉眼一生。 很多修行人有鑒於此,於是發出離心, 對八風避之則吉,遠離最善。由是看破世 情,遠離鬧市,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入林 行禪,剋期取證。於是鍛鍊身心,使心堅如 金石,八風吹之不動,彷彿超越人天,趣向 寂滅境界。 但是,很多大乘人則不是這樣看的。 不少大乘經典都強調菩薩不離生死、不離 眾生、不離煩惱、不離世間。正如《維摩 經‧佛國品》開宗明義說:「眾生之類, 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

而取佛土;……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 眾生故。」《維摩經》強調大乘菩薩要以饒 益眾生為自己成就之淨土。跟著〈問疾品〉 中維摩居士又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 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大 乘菩薩正是以眾生為修行之對象,因此世間 一切事情,菩薩定必身先士卒,主動前往解 決的。《八大人覺經》也說:「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 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 竟大樂。」可見菩薩之悲願,令人神往, 令人感動。大乘經典在在都歌頌菩薩行之 偉大,便是在於不離眾生,而以眾生為修 行對象的。 因此之故,對於八風的看法亦應如是, 很多人害怕八風,我卻喜愛八風。我的偶像 詩人唐朝劉禹錫的看法也是這樣。當時很多 人不喜歡秋天,覺得秋天肅殺,使人愁悶, 但他卻有不同看法。他的《秋詞》有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 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反歷來其 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 面,熱情讚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 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 菩薩欣然面對八風,因為它可以帶出 菩薩行的價值,帶出人間佛教的豪情。眾 生害怕煩惱,菩薩卻喜歡煩惱,視之為修

【第189期‧佛光法苑‧19】


道之契機。如《維摩經‧佛道品》云:「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 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 得一切智寶。」 我們要學習佛法,發菩提心,修菩提 道,真的不能逃避世情煩惱,反而要將它 作為修行的好因緣,視之為難逢的好機 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成就菩薩之大 行大業。 試看當年,淨海法師來到休士頓弘法的 情況,正是具備開山劈石、開荒墾地的勇氣

八 風 吹 送 時

力量,面對種種煩惱,皆視為機遇。終於眾 緣匯聚,得宏意法師傾力參與、超定法師慷 慨相助,而成就美南最大的德州佛教會,建 造玉佛寺、美洲菩提中心等道場,讓美國南 部這片佛法荒涼之地,轉化為佛教遍地開花 之美地,這才是我輩學人所應該積極學習的 榜樣啊! 因此,我大膽的將無門禪師的詩改成以 下打油詩,作為自勉: 「春有稱譏秋毀譽,夏有利衰冬苦樂, 世間八風吹送時,正是修行好時節!」

化八風於無形 伍秉華

當年從學校畢業,離開Carbondale搬 到芝加哥居住。在台灣時看美國的警匪電 影,總覺得芝加哥的街頭巷尾,時時都可 能發生搶劫和槍戰,是一個充滿危險、黑 暗、罪惡的城市。在那裡住了三年多,發 現其實芝加哥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有一 個如海洋般浩瀚的密西根湖,一年四季湖 畔遊客如織。春夏漫步湖邊,湖面上白帆

點點,徐風吹來帶來一陣陣的溫暖和煦; 秋天吹來的風,雖帶有一絲涼意,但仍然 清爽怡人。只是到了寒冬,無論穿得多麼 厚實,奇怪的是那冷冽的風似乎總能穿透 衣服,讓人領教到寒風刺骨的滋味。春夏 秋冬的風不管怎麼吹,也就是吹打在臉上、 身上。而讓大文學家蘇東坡洋洋得意的「八 風吹不動」,卻被他的方外好友佛印禪師的

【第189期‧佛光法苑‧20】


「一屁打過江」撞擊到心思。這「八風」真 能教人神魂顛倒,也是讓人備嚐苦樂的無形 颶風。 佛教所說的八風─稱、譏、毀、譽、 利、衰、苦、樂,是指八種會阻礙我們在修 行道路上前進的絆腳石。因為我們會執著「 稱、譽、利、樂」的順風而得意忘形;也不 免會為了「譏、毀、衰、苦」而敗壞氣急。 我們覺得順風帶來快樂,逆風產生痛苦,殊 不知順風帶來的快樂是表面的、暫時的,而 逆風也未必只能夠製造痛苦。快樂或痛苦都 是一種感受,感受是造作之法,是由領納外 境,經由心意識的運作而產生的。它是會變 滅的,我們卻以此為真實而分別取捨以致造 業。「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 如芭蕉,識如幻事。」因為我們不能察覺 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虛妄不實,所以對外 在現象有錯誤的認知和 想像,而五蘊熾盛實是 人類最大的痛苦。《心 經》上說:「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能真正體會到五蘊的 空性,才能超越一切的 困厄痛苦。

的人,會認為面子關係到形象,其實形象是 由內在的修養表現於外,和面子問題並不相 關。若得到讚美,應謙卑地感恩因緣,感恩 別人的慈悲,而不該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更 不必膨脹自己以至貶低別人。總之,不能以 傷害他人來掩飾自己的不足,這種行為在旁 人眼中,只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罷了。 「譏、毀、衰、苦」和「稱、譽、利、 樂」是同樣的事,但是遇到不順的逆風吹來 時內心的如理作意更形重要。此時要保持正 念,專注地、慈悲地以不期待、不批判、不 抱怨、不比較的心態觀照自己和周遭的一 切。要注意,「不善心所」的升起,瞭解 它為何升起?又如何升起?設法將它導向正 面,進而控制它、擺脫它不成為它的奴隸。 看清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當 順風吹送時心要收斂;相反的當逆風吹來時 就該勇敢地將心打開。

在生活中,我們希 望得到稱讚,好的榮 譽,對自己有利的,和 給自己快樂的。那是因 為我們要為自己空洞的 心,找一個能被他人認 可的機會和能讓自己安 住的位置。 自我愈大,就愈容 易受外境影響而心生波 動,非常在意自己面子

【第189期‧佛光法苑‧21】

慈悲是最大的修 行,也是真正快樂的泉 源。佛教教給我們生命 中最重要的兩個課題, 慈悲與智慧。有了緣起 正見及空性的智慧,自 然會非常樂意去培養人 我平等的慈悲。心中有 慈悲,就不會憂心忡忡 地被八風所迷惑,任八 風如何吹送,都能坦然 地、平靜地去面對它、 接受它、處理它然後輕 輕地放下它。


八 風 吹 送 時

風動、幡動、心動?

和亞

人一生所追求為何?真正的快樂又為 何?古人所說的「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 知,金榜提名時,洞房花燭夜」,的確都 能帶給人不同程度的快樂,但這些快樂是 真實的嗎? 佛教所指的苦,著重於「行苦」,也 就是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無法在人的 掌控中永久恆存,因此快樂的感覺也會隨 著因緣的變化而終止。《雜阿含經》中佛 陀常提到十二因緣的流轉「生生滅滅」與 還滅「不生不滅」的關鍵,在於是否對「 緣起法」的如實了知。眾生因為無明的緣 故,當六根、六境(色、聲、香、味、觸、 法)和六識和合時,便引發與無明相應的「 觸」,因觸而生「受」,又對可意或不可 意的感受產生貪愛或瞋恨,接著因愛所引發 的身、語、意行就等於是因「愛」、「取」 所引起的「有」。這樣的過程說明了眾生因 惑造業,因業而受苦的生死流轉過程。在《 佛法概論》中印老就說到:「由於無明的蒙 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不斷的相續,不斷 的流轉於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沒 奈何的苦迫中,成為『純大苦聚』,這即是 有情的一切。」人真正的快樂究竟為何?不 斷地追逐外境,積累愛取,根本達不到這個

目標,只是緣木求魚罷了。恐怕只有老老實 實地修學戒定慧,才能去除苦因(去無明), 也才能從純大苦聚中跳脫出來。 學佛修行的重點莫過於,使煩惱逐漸脫 落,讓心常處於平靜的狀態,同時能清楚明 白地覺察它在接觸外境時的變化,卻又不隨 境轉。這樣的功夫談何容易,但祖師的開 示:「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認得 性,無喜亦無憂。」其意味深遠,目的在鼓 勵世人,雖處於一切境緣紛擾之中,仍要學 習保持當下這一念心的清明而不為所動。要 能離一切相,不要隨境生心,如此才能覓得 幽深之旨,徹見本來,致使不落兩邊,不住 中道。到此境界,何來順違、憂喜、愛惡等 令人掛礙的煩惱?這樣的境界著實高遠,的 確令人心嚮往之。 有一次旅遊,旅客們必須在大河中從大 船上轉搭快艇出遊,本來安定如鏡的河面, 霎時起了大浪以致無法登上快艇。當初以為 只有海上才會起波浪,原來凡是流動的水 面都會因風而起浪,真可謂是「無風不起 浪」。很多人都曾聽過蘇東坡和佛印禪師 互逗禪機時所留下的有趣禪話,其中「八風 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最為膾炙人口。佛教

【第189期‧佛光法苑‧22】


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能 煽動世人愛憎情緒的境界稱為「八風」。這 八種順逆外境的旋風,時時在我們的周遭不 停地吹送著,若沒有相當的定慧功夫,往往 會被吹得團團轉,難有片刻的安寧。逆境有 如「迎頭刺」,因為它會讓人受苦起煩惱, 反而能激發起克服它的戰鬥力和韌性;而順 境總是讓人愉悅舒適,在得意享受中難免會 失去警覺性,所以可稱它為「背後箭」。所 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當凜冽的逆境 風吹起,要保持內心的平靜而不隨境轉固然 不易;但當溫暖的順境風吹起時,要避免得 意忘形,懂得感恩還要常存危機意識將更加 困難。 另一個有關「風」的公案是,六祖惠能 在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 和尚正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一個和尚 說:「你看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 在動。」惠能卻說:「你們都錯了,既非風 動也非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兩位和 尚一經點破,對惠能拜服不已。在我們聽 這故事的同時,是否心也已受到它的牽引而 波動了呢?此時的惠能已經開悟,所以和一 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總是以看到的外 境現象著眼,再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和以一 些過去的經驗為出發點,自然會演生出許多 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觀點,其實早已偏 離了客觀的標準。所以兩位和尚同時看到幡 動,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而這兩種看法都 是主觀的,所以並不正確,其實是他們的心 都被外境牽動了。真正禪宗的修行,重點在 修身修心之後的超越身心世界。這個心是以 自己的當下一念,觀察自己的前念及後念, 明確地知道自己心念的活動「是什麼,在做 什麼」。其目的在訓練自己的心,使之不受 環境的刺激而困擾動搖。鍛鍊心不僅能使自 己的心不隨境轉,還能使環境隨著自己的心 念而轉變,但這需要有相當大的修為。如果

我們的心能隨時保持平穩集中而不散漫,那 麼我們的行為就可以影響他人,進而轉變環 境(境隨心轉)。 凡夫俗子的心會受到外境的影響而隨風 起舞,不外以下幾個原因: 1.自我的意識強烈,凡事以自我為中心。 2.無法保持正念,在觸境時沒有警覺心, 所 以因觸生受、愛、取、有…。 3.缺乏定力,未經訓練的心不夠柔軟安定, 對外境的衝擊反應太快。 4.沒有緣起無自性的正見,得失心太重,也 不懂得轉念。 5.慈悲心不足,與他人有強烈的對立感,心 量不寬廣,無法廣結善緣,影響EQ(處人的 能力)。 雖然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使得心隨境 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眾生對自我的執 著。凡夫著相,最嚴重的就是「著我相」, 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對我有利之事才肯做, 愈做事就愈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每個人都 以自己為中心,所以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很多 衝突與煩惱。只要與自己的利益相違背,或 做事結果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就會產生煩 惱,所以煩惱皆因我相、我見、我執所引 起。能去除我相、我見、我執才能自在快 樂,別人罵我,沒有一個「我」可接受, 就不會生氣;做事沒有一個「我」想得到什 麼;不固執己見,因為沒有一個「我」有意 見;與人共事,不計較也沒有利益衝突,因 為沒有一個「我」有任何利益;日常生活, 處世待人接物,都沒有「我」,也就不會生 氣,也沒有煩惱和衝突。 要做到「心不隨境轉」,除了要以「緣 起性空」的智慧去消減「自我存在」的執實

【第189期‧佛光法苑‧23】


感外,更要以慈悲心化解人我之間的對立。 「仁者無敵」說明了慈悲可以廣結善緣,更 可減少樹敵,沒有敵人的環境,自然不容易 刮起大風。其實要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很 不容易,古人也說:「看得破,忍不過」, 當我們無法原諒別人的錯處時,其實是把他 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懲罰自己。此時應該要換 個思惟方式(轉念),不記恨傷害自己的人, 才能還給自己一個平靜,也是善待自己和他 人的表現。有人說,若不想被惡夢所擾,就 要從夢中醒過來;若不想背負過重的包袱, 就該學會放下,這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總之,學習佛法主要是為了對抗自己內心的 弱質(習氣),並非為了對抗外在的困境,當 內在的弱質補強修正後,自然能提昇自己轉 念、轉境的能力,終能戰勝困境。 要怎樣才能做到幡動、風動、心卻不 動?其實有風的時候,幡一定會動,只要 能時時把持好自己的心,不要讓主觀意識 控制自己的思惟(不以自我為中心),更不能 離開智慧與慈悲,經過這樣訓練的心,自然 能煩惱不生,無風也無浪。

一百頂高帽子 八 風 吹 送 時

小川

從前,有一位京官將要調任外地,於是 前往拜別他的老師。老師對他說:「外地的 官員不易當,你要謹慎一些啊。」那人說: 「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每遇到人便送他 一頂,應該不會和人發生爭執的。」老師面 有慍色,對他說:「我們以正直待人,何須 這樣做呢!」京官說:「天底下像老師您一 樣不喜歡被奉承的,能有多少人呢?」老師 點頭稱善說:「你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人離開時,對旁人說:「我的高帽子本來 有一百頂,現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這個故事反映出,做學生的,固然不應

該時刻準備以「曲意逢迎,送出高帽」的諂 媚心態來處事待人;但做為老師,也要時刻 警覺,當學生轉彎抹角地奉承自己時,要有 警醒的心態。否則,便被境轉了也不自知, 而讓學生得逞,送出一頂高帽子了。 不過,在現實的情況中,一般人是喜歡 被讚美的,因而在被稱讚愉悅時,是會鬆 懈身心的,是不警覺的;而在困惑逆境的 時候,才會警覺的。我們會在快樂時迷失 方向,在高興時顯得忘形,在興盡時會失 控,在樂極時會生悲。社會上幾許悲劇都 是在熱鬧狂歡時發生的。所以古語有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189期‧佛光法苑‧24】


人生有順有逆,感受有苦有樂,如何在 順境快樂時不迷失?如何在逆境時不氣餒? 這便要在心志的培育上下功夫了。很多內觀 禪法都教我們觀察自心,從觀察自身的身、 受、心、法中,時刻如實警覺認知。坊間有 很多禪修法,為了吸引現代人求樂的心態, 常以禪修可達致快樂作號召,更有所謂的「 快樂禪修法」來作招徠,吸引希望學習的人 們來參加。這些禪修法教人輕鬆平衡,享受 生活一切,以禪修來放鬆自己,帶來輕鬆愉 悅的心境。若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教導,這是 無可厚非的。但若以為這樣便是學佛的終 極,則恐怕是有待商榷,甚至這是不容易 達致效果的,因為樂受會令人沉溺其中而 不覺察的。甚至會鬆懈,滿足於自以為是的 進步,甚至令禪修者一直憶念不忘那禪悅時 光,而忘記了活在當下的如如實況,於是便 停滯不前了。所以很多長期的老修行者,當 遇到生命中的逆境時,都被現實的境況擊敗 得體無完膚。 一些禪修法則教人從苦受中學習,如宣 隆禪法便是這樣。宣隆大師說:「苦受確是 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 流」。宣隆禪法曾以人在激流中游泳抓取 標竿上的花束來作譬喻,若在順流而下去

抓取時,很快會被順流而下的激流沖走而 遠離花束,但若在逆流而上去抓取花束時, 他若失敗後仍在標竿下方,仍有機會再度逆 流而上,游近標竿,達致目標。順流而下的 泳者,就好比以樂受來禪修的修道者,假如 他不能警覺於樂受,便會被自己的貪欲沖走 而遠離禪修目標;逆流而上的泳者,則似以 苦受來修行的禪修者,他會一直覺察著禪修 的目標,雖受到苦受的干擾而沒法專心,但 仍會持續覺察著目標,最終提起精神來克服 它,並完成訓練。 若未經過長期艱辛的訓練,不容易在樂 受中保持警覺,但對苦受來說,初學者已經 能對苦受保持著警覺。況且,苦受是我們不 喜歡的,這與我們追求解脫煩惱是有著共同 的方向,因為煩惱是我們不喜的;但相反, 樂受卻是我們歡迎喜愛欣賞的,這便很容易 令我們貪附不自知而沉醉於其中了。 在順境中而保持著警覺,不沉淪、不 懈怠、不放鬆;在逆境中保持著清醒,不 氣餒、不消極、不放逸,這才是修道者所 應該做的事情,也是要我輩學習佛法時, 時刻不忘的教示啊!

【第189期‧佛光法苑‧25】


八 風 吹 送 時

淨心迎八風 慈忍

蘇學士東坡先生與佛印法師「八風吹不 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膾炙人口。由這個 故事才知道八風是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知道八風是什麼,但沒什麼 理會,認為只是一個名詞罷了。 聽經聞法並打坐多年,身心上有了不少 的改變,唯進展緩慢,對正念、正定有許多 的問題。近幾年每星期六去菩提中心禪坐聽 法,問問題。目前對法了解較為清晰,如一 團亂麻整理出了頭緒,對正念、正定有了自 身的體會,對三寶有了絕不動搖的信心,佛 陀是阿羅漢,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完全正確。法為佛陀所發現並以之教導 所有人的正法。經由信、解、行去完成,信 即是對佛對法有信心,解即考察,理解所學 之法,確定是正法,然後實行,只要是正確 的理解,正確的實行,就能體證,如大航法 師所說:「能感應」。對僧寶的信心更增強 到相信有聖人,有聖弟子,依法修行,就能 達到佛陀所說的果位。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如何「諸惡莫作」?即為謹 守戒律,如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 邪淫、戒妄語,戒危害身心之物。若能遵 守,於人於己均有利。對於殺生戒我有一

些新的了解,當我被問到:「你是信佛教 的嗎?」在回答「是」後,接下來對方就會 說「喔,那你吃素囉?」吃素成為信佛的第 一要素,更有甚者,當我回答:「不,我不 是素食者。」有人會說:「那你怎算是佛教 徒呢?」吃素是好事,間接鼓勵不殺牲畜、 魚、蝦等健康又環保。但素食者若貪、瞋、 癡三毒具足,與佛道是完全不相應的,而且 不殺生戒主要在戒殺人與自殺。 「眾善奉行」,除了不殺生還要護生。 除了不偷盜還要布施。除了不邪淫還要照顧 好家人、親友乃至所有眾生。除了不妄語 還要講誠實語、溫和語、愛語。別人做好 事,有喜事時隨喜;自己做好事,有喜事 時回向。並且為眾生服務,聽聞佛法,調 整正見,為人講法,做到諸惡不做,眾善 奉行,則身業口業清淨。 「自淨其意」要清淨自己的意業。相較 於身業、口業,要清淨意業是比較難的。應 先從禪修開始,禪修有許多觀法。若對有情 眾生貪欲重,可用不淨觀。對物質貪欲重, 用無常觀。對眾生瞋心重,用慈心觀。對物 質瞋心重,用四大觀。要增加信心,用隨佛 念觀,觀佛的十種聖德。最普遍的是觀呼 吸,禪修功夫深時能使心清淨,心清淨身 體就比較健康。有文字記載說有人病入膏

【第189期‧佛光法苑‧26】


肓,群醫束手無策,因禪修而病癒的事。 禪修有正定時,可幫助深入智慧。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 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因此苦受來時, 以逆增上緣看待,精進修行,因其無常情況 可能改變。樂受來時以平靜心看待,因其無 常而不貪戀。八風中的「利、譽、稱、樂」 來時,知其不能久住,不會貪戀。「衰、 毀、譏、苦」來時不瞋恚。八風吹時只是 八風罷了,希望大家好好修行使強風變大 風,大風變小風,小風變微風,一直到如 如不動。

人常在有人往生時嘆息「人生無 常」,其實死亡是無常,出生亦是無常, 人出生即邁向死亡。由幼少到少年、青 年、中年、老年、死亡的變化亦叫無常。 花開是無常,花謝是無常,花開至花謝的 過程全是無常。禪修能看到自己身、心的 變化。由自己身心的變化無常而明白:「

八 風 吹 送 時

自在的人生 徐小玲

佛陀與世不共的智慧,在於他清楚地 看清宇宙間事事物物的實相,和人類無始 以來累積的無明障礙,以及對自我意識根 深蒂固的執著與貪愛。 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活得自在、沒有煩 惱、沒有牽掛,就要看我們能否放下對自 我的執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接觸各色 人等,以及處理許多複雜的事物,如果我 們心中自尊自大,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動 輒則和別人發生衝突,因外界的事物而影 響到我們的心情,就像被風吹皺的一湖春 水,外在的環境在我們心湖中產生種種波 動。如何在風轉氣流,人我是非中從容自 在地過一個清淨平和、安穩怡然的人生, 則是佛弟子生活中的一大課題。 從歷史故事,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八

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中即充分 的表達了生活上順逆外境的旋風,不斷地考 驗我們。即使像蘇東坡那樣有學問、有才情 的文人也不能輕易接受別人的批評,一有不 快、自尊心受到了損傷,馬上肝火上升,渡 江過來向佛印禪師問釁。 我們的心為外境所刺激動搖,總歸起來 有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 樂。世間總總你爭我奪不外名利二者。八 風中的「稱、譏、毀、譽」屬於名。「利、 衰、苦、樂」則屬於利。依各人習性所異、 有人對名看不開、有人對利放不下,大部分 的人對名對利都有某種程度上的執著。 「稱」是有人對我們當面稱讚。沒有人 不喜歡聽好話和得到別人的肯定,但有人聽 到好話就得意洋洋,自以為很了不起,自覺

【第189期‧佛光法苑‧27】


在萬人之上。殊不知因緣機遇,好事的成 就往往是靠許多人相輔相成,絕不是一人獨 立可成。此時應存感激謙虛的心懷。反過來 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對自己有信心,即便孤 立獨行堅持在我,也不需靠別人的稱讚來肯 定自己。當一個人的心情和快樂是建築在別 人的稱譏毀譽上時,那麼這個人就沒有辦法 掌握自己的情緒、做自己的主人。而要時時 刻刻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學佛以前聽到讚美 的話語,心裡會高興許久。現在聽到讚美的 話語,知道緣生緣滅,一切皆由因緣所生, 所以轉頭就忘,已經不放在心上。 「譽」是得到名望和聲譽而沾沾自喜。 如果一個人慈悲為懷,盡心竭力為眾生服 務,像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那樣。雖 然實至名歸,但是名譽對他來講實是無足輕 重。有人為了面子和聲名,卻喪失了自我的 原則和尊嚴,就像為自己帶上了腳鐐和手銬 一樣,為了名滿天下也可能落個聲名狼藉。 有一些有名的歌影界人士,卻因不能承受盛 名之下的壓力和失落感,以致酗酒、服藥, 敗壞一身而以悲劇收場。 「譏」是人家當面責罵嘲笑我們。「 毀」則是被人評議毀謗。當眾被人譏笑侮 辱是令人無限尷尬羞恥的事。尤其是被人 冤枉、誣罵時,要怎樣才能夠忍辱而不放 在心上?廣欽老和尚的故事給我們莫大的 啟示。廣欽老和尚出家福建承天寺,他一生 苦行住在山洞裡單衣薄食、降伏老虎,一住 就是十三年。十三年後回到廟裡,他不住寮 房,天天晚上在大雄寶殿打坐,有一天香燈 師向大家宣布昨天晚上的功德箱被盜了,於 是眾人的耳目都在老和尚身上,只有他住在 大殿裡,功德箱被偷一定跟他有所牽連。然 而老和尚卻不動聲色,別人罵他、指責他, 他也不回答,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過了一 個星期後,監院才向大家宣布,並沒有功德

箱被偷之事,這整個事件是為了考驗廣欽老 和尚。他在山洞住了十三年,證明是真有功 夫了。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像老和尚真正的是 「三輪體空」無人相、無我相呢?以我個人 的經驗,如能以平常心對待而忍辱當然是一 等的功夫。然而有時受到譏諷、誤會也不盡 都是壞事。全看你以怎樣的心情對待。有時 別人的批評即使是莫須有的話語,也會激發 我們的責任感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利」是當我們事業順利通達;「樂」 是當我們身心舒適生活愉快。利樂的生活是 每一個人都心嚮往之的。如何能充分享受生 活上的舒順利養而不奢侈浪費、傲慢自大, 能心懷感激而勤行布施,救濟貧困才是佛陀 所教導我們的慈悲中道的生活。沃倫.巴菲 特(Warren Buffett)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富豪, 但他平日生活簡單樸素,他開極普通的車, 住在一棟五十年前所買的老房子,令人驚訝 的是,2006年他宣布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慈 善捐款。他不在乎自己的名位而充分信任比 爾.蓋茲(Bill Gates)超人的管理才幹,他幾 乎把一生所有積蓄如數捐給Bill Gates的慈善 機關,去救濟窮困的人,像他這樣無私無我 的人生態度真是菩薩本懷。 「衰」是事業衰敗、世事不順;「苦」 是身心的痛苦煩惱,老病死和窮困潦倒是我 們生活中痛苦的來源。但如能做到身苦而心 不苦,則老病和貧窮的人不一定哀怨。 如何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了悟諸行無 常、萬法無我的深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 觀因緣果報,對事物有清晰的理解與達觀? 如果以平常心和忍辱的功夫對待一切,如廣 欽老和尚所說:「吃人家不要吃的,穿人家 不要穿的,做人家不要做的。」那麼一定能 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過一個無憂自在的 人生。

【第189期‧佛光法苑‧28】


八 風 吹 送 時

八風吹送時

嘉力

年歲漸長,離「少年不識愁滋味」的 時代越來越遠了,繼而對「家家有本難念 的經」有了更為切身的體會和認同。 我們每個人都有善念和惡念,同樣,我 們的人生也充滿了善緣和惡緣,順境和逆 境。俗話說:「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 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家 庭中的善緣惡緣、討債還債的關係構成了每 一家的特別形態,演繹了許多人間悲喜劇。 在更廣泛的人際關係中,往往也是善惡緣夾 雜,「毀譽稱譏」並存。 人生的際遇常常在「利衰苦樂」之中, 有時微風徐徐,風和日麗;有時又寒風凜 冽,狂風大作。我們的心情往往隨着 境 遇的 順逆、他人的喜惡而上上下下,或飄在峰 頂,或沉到谷底,不得自在。心不能安定 下來,就是一件苦事,即使錦衣玉食,也沒 有幸福可言。在變幻無常的人世間該如何安 住自己,何以自處呢?我自己雖沒有什麼境 界,但學佛以來,聽聞思維了一些佛法,現 以點滴心得與大家分享。

深信因果 在我以前學習和工作過的醫院,曾有一 位醫生,不到五十歲的年紀就已經是全國聞

名的肝癌介入治療專家,並升任這家頂級醫 院的院長,他的太太是血液科主任,雷厲風 行,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這是讓大家都很 羡慕的一家人。後來醫院引進一台先進的檢 測儀器,這位院長自己一試,竟意外查出一 個早期的肝癌結節。雖經手術、介入等多種 治療,他還是於兩年以後病逝了。此後他的 太太又再度遭受家庭變故和疾病的打擊,幾 年之中,這一家的變化讓人不勝感慨。索達 吉堪布這樣說:「今天身體康健,明朝也許 會身染重病;今天花容月貌,明朝也許會 仙姿不再;今天榮華富貴,明朝也許會窮 困潦倒;今天譽滿天下,明朝也許會遭人 唾罵……不要總以為這些只發生在別人身 上,它隨時可能在你身上呈現。這就是我 們生活中的『無常』」! 有盛極而衰,也有否極泰來。近日再 奪奧斯卡大獎的導演李安,在畢業後曾有 六年時間賦閒在家,無片可拍,只能做家 庭煮夫,靠太太的微薄薪水養家。後來終 於獲得機會,一展才華,成為當今最負盛 名的華人導演。我們多數人雖未有過如此 輝煌,但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還是經常能感 受到的,境遇的變遷往往不期而至,這所 有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嗎?

【第189期‧佛光法苑‧29】


如果對「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法則 有深刻瞭解,那麼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就是「 剛剛好」(大航法師語)。但是我們只能看 到眼前的利害和得失,一般人站在懸崖邊上 絕對不敢往前邁一步,因為知道掉下去必死 無疑;而一個平時慵懶少動的人,一聽到地 震比誰都跑得快。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只 要深切知道後果的嚴重,就一定不敢輕舉妄 動,只會做帶來利益的事,不會做損害自己 的事。但人們看不到更長遠的影響和後果, 只有到果報現前,才抱怨命運不公,排斥逃 避。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世上的因緣錯綜複雜,微妙難測,唯有 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但是我們通過學習可以 越來越明白,並漸漸深信不疑,對自己的行 為取捨更為謹慎小心。知道了因果的道理, 就能更從容地應對世間八風,無論遇到何種 境界都能鎮定自如。 首先,在順境和逆境中,能想到這是 以往所種的因而感得的果報,所謂「自作 自受」,各種不平的情緒或可放下一些。 遇到一些極為不公的事或肆意誹謗的人可 以起受報償債想,就能更為坦然地接受, 往正面的方向引導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 起猛烈的瞋心。 其次,過去因現在果,我們雖然改變不 了這個事實,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寬謙 法師在講解唯識時,曾提到一個重要的「宇 宙法則」,對於我們待人處世很有幫助:第 八識中惡的種子現行時就出現了眼前的惡 果,此時不能一味抱怨煩惱,繼續添加惡 因,使自己久處逆境,苦上加苦。而應想 到惡種子感果就減少了,即是在消業障。 《金剛經》云:「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 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 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時應

加緊用功,多行善事,累積福德資糧,儘 快從低谷中走出。 同樣,身處順境中是以往善的種子成 熟,如果自高自大,一味躺在功勞簿上, 等善種子減少,福報轉薄,惡因增長之時, 就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了。所以在順境中 要明白享福消福的道理,如銀行裡的錢用完 就沒有了,當知居安思危,一邊用錢,一邊 就要多多儲存,不要讓福德資糧匱乏,難以 為繼。所以在逆境中有希望、在順境中有危 機,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修持善法,累積資 糧,向上提升,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我們要行善,修六波羅蜜,離 不開他人和各種境界。布施、持戒、忍辱 都要有一定的對境,才能成就。在逆境之 中安忍,保持善心,不傷害他人,則能磨 練心性,讓自己成長強大,並能修積善法 功德。遇到惡劣的人事,對於真正的修行 人來說是珍貴的對境,迎難而上,怎麼還 會有抱怨和逃避呢?

一心皈依 人生如寄,我們常常被業風吹得東奔西 走,身心不能安定下來。一心追求外在的得 失,只會讓自己時時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只 有當內心有支柱、有信仰,生命才有落腳 處,才有不間斷的動力源泉。無根的浮萍 永遠隨波逐流,而有根的樹木就能屹立不 倒,不斷成長。那麼安身立命的源頭在哪 裡呢?這是我們生命中的大問題。 如今身為一名佛弟子,我很慶幸自己找 到了真正皈依處。一個身患重病的人,得知 哪裡有藥到病除的醫生,一定會迫不及待地 去訪求。而我們在無明大病中的人,遭受着 眾苦逼迫,一旦清醒地覺知自己的處境, 一定會馬上去尋求最高明的醫生,來解除

【第189期‧佛光法苑‧30】


自己的病苦。越是深入思惟佛法並運用於 身心,就越相信佛為大醫王,唯有佛陀才 能將我們從現前的眾苦和根本的輪迴大苦 中解救出來。 宏意法師提到過,他年輕時曾有一次重 病纏身的經歷,無醫無藥,孤苦無助,怨天 尤人,但於事無補,極苦之中,他在觀世音 菩薩聖像前禮拜、懺悔、發願。數月後,身 體漸漸康復,心力也更為強大。諸佛菩薩大 慈大悲,聞聲救苦,只要我們信心具足,就 能得到加持和感應。 夢參老和尚的一段開示對我很有啟發: 「你所做的一切做完了就沒有了,不要揹 着 。 責任重大,你交給佛菩薩,你揹着 它 幹什 麼呢?你在這替佛菩薩做的,你到晚上, 『佛菩薩我今天做了一天,很多做的對不 對,我沒有智慧,你教給我吧!反正到晚上 了,我都交給你了』,在佛像前回向一下, 完了上床睡覺,什麼事都沒有了;明天從頭 再來,重新做。這是我的方法」。去年有段 時間,因為一些棘手的家事,我思慮再三而 無良方,幾乎到了失眠的程度,在煩躁不安 中突然憶念起佛陀的相好光明,心中如釋重 負: 與其糾結於自己的煩惱情緒中,不如向

上仰望,讓光明充滿心間。眼前的處境我暫 時無能為力,只好交託給佛菩薩了,各種無 謂的煩惱頓時就放下了。 當然依靠佛菩薩,並非依賴。要想疾 病除癒,只是一味求醫生,而不依照藥方 服藥的話也是沒有用的。我們將自己交託 給三寶,就要做佛所喜之事。佛菩薩「不 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我們 雖無此境界,但可以學着 將 心量放開,讓自 私自利的心逐漸減弱。以他人的苦樂為重, 自己的煩惱反而會隨之減輕。 修行就是修心,想在八風來襲時讓心安 住,就需要不斷地訓練這顆心,使它力量增 強,戒定慧力具足。我們雖無聖者證悟無 我,如如不動的功夫,但通過磨練,還是可 以讓自己不斷成長。最後以這段話與大家共 勉:「人生有苦有甜,有順有逆,我們很難 掌控外在的因緣,但無論如何都要盡力做好 自己,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如此,苦中也有 甜,逆境中也有希望。多幫助別人,成人之 美,善必有報。」

【第189期‧佛光法苑‧31】


見聞覺知

財富與修養 宏意

二0一一年五月下旬,在香港與一些居 士座談時,有位居士很有感觸地說,她生 於上海,一直很喜歡上海,中國改革開放 後,她常回上海小住。家鄉的親切和生活 費的便宜,令她很想搬回上海長住。但最 近幾年裡,每次去上海,都提心吊膽,怕 食物有毒,因此,不得不打消搬回去的念 頭。除此之外,目睹有的上海人欺負外來 民工,也讓她非常感嘆,好像世界變了, 城市的富裕,並沒有增進公民的道德和愛 心,令人失望。 那天晚上,居士們還講了一些別的事 情:中國有一位富豪,將重病的父親送去 醫院,自我介紹他很有錢,要醫生一定要 將他父親治好,花多少錢都可以。後來老 人不幸去世,他即大鬧醫院,大罵醫生。 問為什麼他花了錢,而醫生卻沒有將他父 親治好?另外,有位中國旅客,走進一間 高級的名牌錶店,要店員把門關了,因為 他要購買店裡價值數千萬元的所有手錶, 準備回去時送禮。為什麼要送那麼多大禮 呢?想必又是「關係」的問題。又有一女 士,走進一名牌商店,告訴店員她要買三 個同一款式的女用手提袋。售貨員說店裡 只有一個,沒有三個。這位女士即不由分 說地括了女店員兩個巴掌,要她找經理出 來。經理一出來,見是經常來店裡購物的

中國大客戶,馬上拉著店員,要她不要聲 張。 聽完這些故事,直覺血壓愈來愈低,心 情也沉了下去。多年來,我一直希望中國社 會要愈來愈進步,沒想到有些人在富裕之 後,反而更野蠻起來。記得過去在台灣, 見一些有錢的人在道場張揚,我們讀書的 青年學僧,經常有不平之語,總覺得富者 多驕,缺乏修養。八0年到了佛光寺,目睹 一些有經濟能力的信徒特別發心,而且身體 力行地為眾服務,同時還要虛心地承受一些 批評;我才意識到,並非個個富者都沒有修 養,有的人是既富裕而又有涵養的。依佛法 來說,人要福慧雙修,生命才能圓滿,如果 只修福不修慧,福報再大,一樣煩惱多,不 能解脫。 中國大陸由貧轉富的過程中,根本問題 是公民的道德教育不夠,宗教信仰的善惡因 果觀念不足,想發財的人,多數都是圍著貪 瞋癡轉,當財富愈多,愈有機會暴露不良 的習性,以為有了錢,做什麼都行,唯我 獨尊。因此經濟建設雖難還易,道德的培 養,卻是難上加難,需一代一代的從小教 育。如果中國人富而又能修德,那才是真 正的強盛之邦。

【第189期‧佛光法苑‧32】


絲路記遊(五)

恆律 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甘肅敦煌市區南6公里 處,沙峰起伏,金光燐燐,宛如一座金山, 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整座山由細米粒狀黃 沙堆積而成,北峰陡峭,勢如刀刃,十分壯 觀。由紅、黃、綠、白、黑五色沙集聚而 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 輕風吹拂時,則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 鳴沙山。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會鳴 鳴作響,這是由沙粒在互相摩擦中會產生 靜電,而發生聲響,匯集到一起就會產生 強烈的沙鳴。在往鳴沙山途中,導遊小楠 說了一則鳴沙山來歷的傳說。相傳很久以 前,有位漢軍將領率兵西征,穿越茫茫沙 漠,涉過漫漫戈壁,歷經艱難,正當人馬 困乏,疲憊不堪時,忽見遠方有塊綠洲,將 軍立即下令,快速前進,在那裡安營紮寨, 這裡是一片芳草如茵,流水淙淙的綠洲,將 士們埋鍋造飯,天一入黑就休息了。就在那 一個夜晚,在此帶駐紮的敵軍早就發現了漢 軍的動靜,一俟時機到來,即去偷襲。經過 長時間奔波跋涉的漢軍正當熟睡之際,耳邊 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兩軍展開了一場 慘烈的廝殺,刀劍相擊,血流成河。忽然間

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不一會,一座沙山平 地而起,掩埋了兩軍官兵。從此這座沙山每 當天氣晴朗時,即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如同 兩軍激戰的金鼓之聲和廝殺聲,這樣的聲音 很遠的地方也能聽到。此即何以稱為鳴沙山 之由來。 我們先騎駱駝到山坡下,在騎駱駝之 前,我們都穿上深及膝蓋的塑膠靴套,租 一雙要10元。這些都是雙峰的駱駝,訓練 有素,非常溫馴,會聽主人的口令,起立 或坐下。據說任何人伸著手靠近駱駝,牠 都會把頭盡量揚高,高聲叫著反抗,這是 因為繮繩緊穿在牠鼻孔裡的一根木條上, 手腳粗重的人可能力扯這缰 繮 繩,這會使駱 駝疼到極點所致。我們六人一隊,所騎的 駱駝都是主人所牽引。夕陽西下,我們騎 著駱駝於沙山下,看起來像極了沙漠中的 商旅騎著駱駝步行於沙漠中。到山坡下, 我們下了駱駝,步行至滑沙的地方,一看山 是那麼陡,心就涼了半截,有很多人就觀賞 月牙泉去了。淨海老法師,卻豪興大發,要 嘗試體會滑沙的滋味,我則想要聽聽沙鳴的 聲音,另有曾師姊,闕師姊,吳師姊和李師

【第189期‧佛光法苑‧33】


姊一共六人由師父帶隊參加滑沙。有一條由 繩編結的的板梯,由山坡下直通到山頂。師 父走在前頭,我緊跟在後面,接著是四位師 姊,我們沿著山坡的板梯拾級而上,起初大 家都很興奮,有說有笑。沙是鬆軟的,在沙 地上爬坡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慢慢地立刻體 會到沙地行走的艱難,由於沙地鬆軟,一步 下去沒及腳背,如走泥濘中,幸好還有木板 可踏。爬到半山腰,大家都上氣不接下氣, 爬爬停停,停停爬爬,勉強推進到只剩下三 分之一的地方,似乎已耗盡了所有的力氣, 本來是想要護著老法師往上爬,到此已是自 身難保,幸好山上的滑沙服務員,自動下來 扶著老法師一步一步往上爬至山頂。我們五 人則非常謹慎,臨深履薄,戰戰兢兢地,一 步一腳印,因為稍不小心,一步踏錯,可能 不是來滑沙而是滾沙了。到了山頂,我們在 那裡拍了照,然後輪流坐在一個似獨木舟的 木筏上,服務員叫我們坐直,手握木筏兩旁 的木板,然後在我們背後用力一推,剎時木 筏從鳴沙山頂直瀉而下,老法師一馬當先, 姿勢非常美妙,一瀉千里,風馳電掣般的, 一眨眼就到了山坡下,就像李白詩云:「兩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輪到我 時,心裡有點慌張,姿態欠正確,木筏滑至 半山腰時,呈“S”型蜿蜒而下,差點就特 技表演,在鳴沙山翻跟斗。本來想欣賞滑沙 時所發出的美妙音聲,結果心不清淨,也就 聽不出所以然了。隨後四位師姊的滑沙姿態 都非常優美,大家都說非常興奮又刺激,永 難忘懷。

月牙泉 月牙泉位於鳴沙山北麓,在鳴沙山的環 抱中,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水面酷似 一彎新月而得名。千百年來,沙山環泉而不 被掩埋,地處乾旱沙漠而泉水不凅,以「山 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

月牙泉離滑沙的坡不遠,滑完了沙,我們立 即趕往月牙泉,到了約距200米處,遠遠望 去,一彎清泉,碧如翡翠,清澈如鏡,像極 了一彎明月鑲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水映沙 山碧波蕩漾,無愧沙漠第一泉。此時碰見前 往月牙泉的大隊人馬回來,由於時間的緊 迫,沒來得及到泉邊欣賞就半途折回,只 能在遠處欣賞而已。夜宿敦煌飛天大酒店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東方的羅浮宮, 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區東南25公 里。洞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以精 美的壁畫和 塑像聞名於 世。它始建 於十六國的 前秦時期, 歷經十六 國、北朝、 隋、唐、五 代、西夏、 元等歷代興 建,形成巨 大的規模, 現有洞窟 492個,壁 畫4.5萬平 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規模最 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前秦苻堅 建元二年(366A.D.),距今1600年前,有 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金光萬道, 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興建不斷,遂成佛門 聖地。 十九日晨,早餐後於8:10am前往參觀莫 高窟。到了莫高窟但見挺拔的白楊樹濃蔭 蔽日,莫高窟九層佛閣的尖頂顯露於崖壁

【第189期‧佛光法苑‧34】


之上,上下排列五層的石窟群,高低錯落 有致,鱗次節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 常。它是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被列為世界 文化遺產。我們這一團領隊者,大家都叫他 為陳老師,口才伶俐,具專業化知識。在我 們參觀的石窟中印象較深刻者有第332窟, 是南唐時期所建立,石窟的正面是佛陀的塑 相,雕塑技巧高超。第148窟,臥佛,即佛 陀入涅槃,長15米,背後有72羅漢,表情 哀傷。第123窟,壁上有西方極樂世界圖, 佛陀在靈鷲山說法華經圖。第258窟,右側 有一尊菩薩像,眉清目秀,富有綢質感的衣 裙飄飄,尤以那安詳而恬靜的微笑極為動 人,慈悲而莊嚴,比起達芬 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 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有過 之而無不及。第320窟,盛 唐時期所建,屋頂雕有巨大 蓮花,雕刻得非常精緻,顏 色鮮豔,窟壁上有佛像,坐 姿皆各不同,生動而傳神, 佛頂有飛天仙女像,不長翅 膀,借助雲彩,衣裙飄舞, 千姿百態。佛像的造型和唐 代人物相似,面像豐滿,小 腹鼓起,飾有手環、項鍊, 壁上有極樂世界圖。第61窟 有五代時期所繪的大型壁畫

「五台山圖」,高5米,長13米,繪製了 自今河北正定至五台山之頂,達250公里 的山川形勢,橋樑寺廟以及各類人物的活 動場景,是壁畫中罕見的佳作。第96窟是 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有「九層 樓」高,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 泥塑彩繪,是中國境內的第三大坐佛。第十 六窟,藏經洞,於1900A.D.為居住在莫高 窟的王道士所發現,大約是十一世紀時,莫 高窟的僧人為躲避西夏軍隊,逃難時所封閉 的。內有五萬多件古代文物,其內容主要是 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等,由此而 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 ─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結合 的藝術宮殿,偶或見到廣大的草原,則皆 是草木枯黃。今天天氣相當寒冷,細雨霏 霏,車窗下一片霧水,看不見窗外景色。 11:00am抵達榆林窟,下車步行,由於天 雨,道路積水難行,有時不得不走在道旁的 小堤防上,堤高約10吋,天上飄著濛濛細 雨,大家都小心翼翼而行,驀地見到走在前 頭的淨海師父忽從路堤上 輕飄飄一躍而下,這下可 把我們高師姊徐師兄看傻 了眼,愣在當下,如當頭 棒喝,大家冷意頓消,快 步迎上前去,隨著師父邁 步向前。由於氣候潮濕, 為了保護文物,所有的石 窟皆不開放。我們不遠千 里而來,為的是要瞻仰這 些聞名於世的壁畫,而今 因天雨致所有洞窟皆關 閉,真是一件莫大憾事。 1:00pm 抵達瓜州,午餐 後,出發前往嘉峪關。(待 續)

【第189期‧佛光法苑‧35】


莫嫌沒滋味 如流

唐朝的王梵志寫了一首白話詩,只有短 短四句:「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 吃一個,莫嫌沒滋味。」土饅頭即墳墓,你 看,城外一個一個排列的墳墓,多麼像蒸籠 裡的饅頭!餡草,即肉餡兒,想想看,這些 土包子饅頭裡的肉餡兒,都是城裡人的屍 骨!一人一個,想多要沒有,也不能不要, 人死了,埋在墳墓裡,安安靜靜的,不管你 一生多麼榮華得意,抑或是窮困潦倒,到頭 來都得鑽進土饅頭裡,土饅頭可不是誰人的 專利,這是誰也逃不脫的事實! 這首詩有著很深的含意,究竟人的一 生,爭名爭利爭權,為了什麼?人的生命, 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貧窮人家有簡樸 的生活,只求工作安定,身體健康,平安便 覺幸福,到老死時,勞勞碌碌,平庸的過完 一生。富裕的人有奢華的生活,過世後家族 子女爭財奪產,大家反臉相看,官司無日無 之,家人變成陌路人。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 義?明朝憨山大師醒世歌有云:「休得爭強 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 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昨天剛剛聽到一位師姊來電,訴說她的 弟弟因患肝癌,在昨晨去世了,享年四十七 歲。人死不能復生,我們除了慰問之外,也

希望可以提供協助。幸好師姊一家是佛教 徒,事情看得開,弟弟的身後事也一切從 簡。想到《無常經》中,佛陀說道:「生者 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 斯者。」古往今來,此事誰能倖免?近年醫 學發達,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但另一方面, 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逼迫,很多吃不消的朋 友也會英年早逝,令人無限唏噓慨歎。 我們佛社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當中 老社友相繼老成萎謝,很多獨身老人一生 淡泊,無親無故,多年來以佛社為工餘去 處,隨緣聽課,參加法會,支持活動。我 們一早為他們預立遺囑,承諾為他們辦好 身後事,他們都很高興,所謂老有所依, 退休後安心來佛社聚會,到行動不便時, 便安排他們進入護老中心,直至去世,再 為他們舉辦喪禮儀式、火化入龕等等。他 們甘於平淡,了無牽掛,生死隨緣,正是 我們後輩學習的好榜樣。 這幾年來,多次參與師友送別儀式, 出入醫院、殯儀館無數,看遍人生百態。 很多年輕人總是逃避前往醫院探病,不敢 前往殯儀館送別親友。他們總是有很多藉 口,例如是說新年不宜探病,又或說自己 生日、父母生日的月份,為忌諱而不去;

【第189期‧佛光法苑‧36】


又或說自己有病,不宜前往;又或說相士 推算本年相沖,不宜前往等等。總之逃避 這些自認為「不吉利」的場所,逃避去面 對生命最現實的事情,恐懼「老病死」的 悄然侵擾。 最近同學們為了破除大家的戒禁取 見,相約在新春大年初三上午,相伴前往 城中最古老的墓園內靜坐。大約二十位同 學們,在幽深寂靜、櫻花開滿的墓園內進 行了一個特別的靜坐法會,完畢後大家更 趁機遊歷墓園,參觀已逝去的前人先輩墓 地,也學習反思人生的價值,渡過了一個 有意義的一天。 在塚墓間修行靜坐,是自古 以來的佛教傳統,現時南傳佛教 也有這個傳統。我們看阿姜查大 師的著作,常常看到他訴說年輕 時在塚墓間修行時的經歷,讓他 思惟到生命的無常與無奈,也從 中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現代人居 住鬧市,環境美好,很難想像墓 園禪修的益處,沒有這方面的準 備,面對死亡時也束手無策。

「集、滅、味、患、離」,即知道貪愛對 象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味著的過程,因 愛著而生起的禍患,最後如何消除它。能 夠如此進行,便會在生活上遇到任何情況 下均能醒覺,守護根門,出離色聲香味觸 的誘惑,達致解脫的目標。 《南傳法句經》有云:「若人壽百歲, 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是的,若能入解脫門,行解脫道,見解脫 法,世間壽夭窮通、悲歡離合、成敗興衰, 雖然滋味無窮,又與我何干?我們應藉著世 尊開示無常之理,精進修行,慎勿放逸,依 佛所說,自依止,法依止,勤修戒定慧,息 滅貪瞋癡,方為最上之道。

世間追求感官刺激,坊間食 肆林立,新春期間更廣泛宣傳, 標榜自家菜式色香味美,滋味無 窮,吸引顧客。食欲是人類兩大 欲望之首,世人追求美味美食, 樂此不疲。現代人吃東西不為飽 肚,更要講求享受,於是環境氣 氛、食物鮮味、食材鮮艷、設計 新穎的食物不斷推陳出新,以滿 足人類對享樂的無止境追求。古 德說:「欲壑難填」,欲望的深 谷是不能填滿的。佛陀教示我們 對環境要警覺,教我們要覺知

【第189期‧佛光法苑‧37】


諒解並自救

林宗方

人的生活要平衡發展,除了建立良好的 人際關係外,還要懂得與人互動、互助、分 享、諒解,更要學會感恩、滿足、慈悲,並 活在每一個當下。在老人的世界裡,每個人 的因緣不同,在社團裡人多活動多,每個人 有不同的想法,是非相對多。在這樣的環境 下,一不小心難免捲入是非,而當事者要理 性地保持沉默,以無聲勝有聲,不然將會是 四面楚歌,結果不僅傷害朋友間的感情又傷 害自己。本人是佛教徒也在社團服務,在與 眾人的相處中,常以「擴大心胸,縮小自 我」的心態面對一切挑戰,更隨時策勵自 己,「人與人相處要以和為貴」。 社團裡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有些人忘記 自己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因年歲的增長已 日漸不協調,四肢、手、臂、神經叢、膝關 節,都在衰老中。有些人,眷戀舞臺上的表 演,為了台下數秒鐘的掌聲,不惜讓已衰老 的四肢不停地操練,掌聲後所要承受的四肢 疼痛,並不是數秒鐘就能改善的。嚴重者甚 至要找針灸醫生或吃止痛藥來紓解疼痛。這 種堅持是否正確呢?當沉迷於眼前美好的目 標之際,是否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呢?為什麼 總有人喜歡一味地去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

而不想想自己已擁有的?有時目標越高,得 失心就越大,挫折感也將越大,人生之苦不 皆是如此嗎?如果好不容易追求到的目標, 又沒能力去維持它,不也等於是一場夢幻 嗎?做人應該務實一點比較好,當時時警 惕,是日已過,該做些好業績帶走吧!

無常來敲門時 無常會將彩色的世界變得灰濛黯淡,奪 去你眼前的一切美好,還有你本所期望的一 切。人經常是到老死之前,才會覺悟,才會 省思,人生在世到底是為何而忙? 年輕的時候,家庭為重,溺愛子女,縱 情揮灑青春,忙碌度過,少有人會在年輕 時想到生命的意義為何?總是讓青春歲月 在不經意中流失。一旦老了,身體老化, 嚐到無常可怕,才會去思索過往的一切, 然而世間又有誰不會經過生、老、病、死 的階段呢?

漠視無常 有的人漠視無常,五蘊和合的身心日漸 衰老不協調,頭髮白了,背不直了,膝關節 老化,棧戀權力、財富、名譽把所得來的一

【第189期‧佛光法苑‧38】


切,和自己局限在框框裡,自我陶醉。直到 無常來敲門時,才懂得害怕流淚。有的人, 小心謹慎規劃人生,凡事三思而行,把握過 一天少一天的分分秒秒,做適當的運動,發 揮愛心、慈悲喜捨心,把所得的成果,分享 給社會每一個角落的苦難人,做利益天下的 事。有這樣好的因緣和福報,能時時為自己 留下美好的足跡,也因此能不畏懼且坦然地 接受「無常」。

我與無常擦肩過 去年回臺灣一個月的假期,時差影響了 睡眠,牙齦因此發炎。因為治療所以延期回 程,抽空去醫院拜訪醫生好友,他好意加號 給我作身體檢查,我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 態接受。當走進檢驗室有如走入高級超市很 擁擠,我按照醫生開的單,先到櫃台換取檢 驗單抽血,和領小痰罐。聽說這裡一天要接 受千人病患的檢驗,看到抽血者動作敏捷, 工作人員各個盡責,我除了由衷佩服外,也 感恩他們對人們的貢獻。但百密總有一疏, 負責收痰罐的單位與驗血的單位不太一樣, 桌台上有一個大箱匣,匣裡分成一小格一小 格,由一位護理士負責看管。當天的護士由 於沒有照規定執行,不巧後面一位病患推撞 上我,痰罐經撞擊就脫手參雜在那堆東倒西 歪的痰罐之中。當時情況混亂,我不敢冒然 地撿回痰罐,只好把檢驗單交上。在這種陰 錯陽差的情況下,造成檢驗報告與醫療的失 誤,又因藥物過敏中毒,使我每天昏昏沉 沉,發著高燒、胃痛、身體癢痛,四、五 天後視覺、聽覺,及行動嚴重受損,這樣 的折騰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的來龍去脈又如何能不感到人力的脆弱和 智慧的有限?世事盡有定數?世事盡是偶 然?對這永遠的疑問,我們什麼時候才能 有完全的把握?

病後調養 經過及時的急救、打針,又吃了十天解 藥後,還有藥毒的殘渣遺留在腎和大腸,使 整個腰圍都一直漲氣不舒服。藥毒殘渣的強 烈如同宿便,必須急速醫治不然經由腸壁滲 透進入血液,流到全身,對身體的為害之大 可以想見。不想再求醫,所以採用瑜珈最高 難度的淨身法,拯救了自己。經過斷食洗 腸,另外對自己嚴格規劃生活作息:清晨三 點半起床,四點練最高難度的瑜珈淨身法, 五點靜坐,六點在海岸邊經行30分,六點 半回家後喝杯〔自製〕蘋果汁,七點左右就 開始排毒,之後小睡片刻,九點半早餐,下 午四點練瑜珈,晚上八點按時就寢。我一點 都不敢拖延,一天排毒三次至四次。這樣地 恆心堅持,再次檢驗,終於能戰勝病魔,毒 也排清潔了。在完全康復後,終於能回美, 再次接瑜珈課了!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養 成運動習慣外,還要早睡早起,保持排解暢 通。宿便是萬病之源〔至少每天保持一到二 次排解〕。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受,並不希望影響到 各位讀者對醫生和醫療環境的信賴度。在此 祝福各位身體健康、平安。

本人經過這段慘痛的經驗,心情的劇 變及身體所受的折磨,是一般人所無法體 會的。我不信宿命,但是面對這不可測的 人生,誰能不感到驚訝呢?面對那許多事

【第189期‧佛光法苑‧39】


REAL BENEFICENCE

DOESN’T EXPECT A REWARD Tom T. Ma(馬德五)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Siddhattha Gautama, was born in 563 B.C. in India. In the early first century,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the doctrine was gradually accepted by Chinese. By the time of fifth century, Buddhism had been widely believ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emperors of many kingdoms in China worshiped Buddha so much that they made Buddhism their national religion. Emperor Wu of Kingdom Liang (502557) was especially a sincere Buddhist. At the capital of his kingdom alone, he built more than 500 Buddhist temples, allowing more than 100,000 Buddhist monks to live at the temples. Besides, he hired scholars to translate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Indian language to Chinese and print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pies for the people to read. Everything was paid by his kingdom. As Buddhism was so popular in China,

Bodhidharma, a patriarch of Buddhism in India, set sail for China. After he arrived, he was warmly welcome by Emperor Wu at his palace, and the emperor planned to treat Bodhidharma as his most honorable Buddhist master. After the state dinner,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conversation took place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Indian Buddhist patriarch. Emperor Wu asked: “I have built so many Buddhist temples and afforded so many Buddhist monks and had so many scholars to translate so many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print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pies for people to read. After I die, what kind of rewards I should receive in the next life?” Buddhists believe that if a person has done some good deeds during his lifetime, after death, he will receive rewards in his next life, and the more good deeds he has done, the more rewards he will receive. That’s the reason why the Chinese emperor asked such a question. To the great surprise of the emperor, the most well known Indian Buddhist patriarch

【第189期‧佛光法苑‧40】


answered, “None.” Emperor Wu was not pleased and asked in a louder voice, “Why?” Bodhidharma explained: “It is just like a shadow of a person. What you have done is but a shadow which no matter how it looks like a person is still not a person.” Emperor Wu could not understand and asked again: “Then how can I get rewards in my next life?” Bodhidharma answered: “When you are doing a good deed, you should not expect rewards in the future, and you should not selfadmire your good deed especially in public. Do a good deed without expecting rewards, and do it well without telling others, and just keep doing it naturally, then the rewards will come to you naturally.” The answer made the emperor more confused. Being the absolute highest ruler of his kingdom who always received flattering words from his officials and people, the authoritative

emperor angrily asked the Indian patriarch: “Do you know who I am?” Bodhidarma answered calmly: “I don’t know.” By this time, Bodhidarma had realized that all the emperor thought and did was but “himself” and for “himself,” which contradicted the doctrine of Buddhism. A sincere Buddhist must be completely “selfless.” Bodhidarma tried to educate the Chinese emperor. Unfortunately, Emperor Wu simply could not accept it. The originally-most-pleasant-designated meeting ended in a most unpleasant situation. It happened on Nov. 1, 520 A.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Buddhist records. Finally, Emperor Wu banished Bodhidarma. Bodhidarma left the Kingdom Liang for another kingdom also in China. He reached Shaolin Temple, a well known newly built Buddhist temple in the Kingdom Wei. He stayed there for more than nine years and finally became the chief monk of the temple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Zen Buddhism, which was later introduced to Japan and became a main sect of Japanese Buddhism. Today, although we are probably not Zen Buddhists and we may not believe that doing a good deed will get reward in the next lives, doing a good deed sometimes can certainly make a person, the doer, happy. And if the person can do it well and does not self-admire it, which will surely make the person happier in his heart. At least this is how I feel. If you don’t believe, try it.

【第189期‧佛光法苑‧41】


活 動 預 告

慶祝佛陀聖誕 舉辦浴佛節法會 欣逢佛曆2557年釋迦牟尼佛聖誕,本會 將於5月18日起舉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敬 邀會友信眾閤第光臨,同霑法益。 慶祝活動包括:5月18日(星期六)上午 9:30-12:00在觀音殿開授「佛門行儀」課 程,5月19日 (星期日) 上午10:00-12:00在大 雄寶殿舉行「佛陀聖誕浴佛法會」,當日下 午1:30-3:00舉行座談會─「親子之間」。 佛教是十分重視威儀的,無論行立坐臥, 一切舉止動作都要威儀具足,如理如法;「 佛門行儀」課程,將幫助我們了解身為佛弟 子如何莊嚴自己的言行舉止。 5月19日 法 會中,淨公長老將以「三寶是最好的依護」 為題開示,告訴我們為何皈依三寶會使我們 的生活更幸福圓滿。當天下午,歡迎你來參 加「親子之間」座談會,和大家分享你的歡 笑和眼淚。 為了緬懷 釋迦世尊的降生,為人間帶來 了光明。本會將舉行獻燈供佛儀式,以表佛 陀的智慧光明綿延不斷,永遠普照世間。十 方信眾,燃燈供佛共同發願,同時也點亮我 們內在的心燈。燈代表智慧,獻燈供佛求智 慧,功德廣大,能除愚癡,能增福德。敬希 十方大眾,隨喜發心,共點心燈。詳情請洽 玉佛寺辦公室。

菩提中心三日內觀禪修 現今的世界,物質生活提昇了,科學資 訊發達了,但人們的煩惱卻沒有相對的減 輕。恐慌症、焦躁症、憂鬱症更是很多現代 人的疾病。種種生活上的競爭壓力,唯有透

過心的鍛鍊、開發智慧,才能得到紓解。 德州佛教會將於5月25日至27日,於美 洲菩提中心舉辦「三日內觀禪」,此次禪修 將恭請明心堂監院圓福法師主持。三天的禪 修,法師將指導大家透過正確的方法,認識 我們這顆躁動不安的心,讓智慧生起,令我 們能超越憂悲惱苦,喜悅的活在當下。歡迎 社會大眾,把握機會,踴躍報名。 活動時間:5月24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前報 到,5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三點圓滿 活動地點:美洲菩提中心明心堂 聯絡電話:281-498-1616 或 979-9216969 圓福法師簡歷:1957年出生於西馬來 西亞,廿一歲時,在馬來西亞出家受戒為 南傳比丘,巴利文的法號為Katapunno(圓 福法師)。法師在泰國參學一年半後,於 1980年,前往斯里蘭卡修學佛法十年。 1987年時,依斯里蘭卡傳統再次受戒。 1996年建設Vivekavana Solitude Grove 靜 修園,自2000後,駐錫馬來西亞,佛教修行 林。法師參訪過許多佛教國家,修學定慧。 法師目前常住美洲菩提中心,擔任明心堂監 院。

會員組通告 親愛的會友們,一年一度的永 久會員卡將於六月份開始製作。 有意加入永久會員的會友們, 請把握時機至玉佛寺辦公室登記。

【第189期‧佛光法苑‧42】

會員組敬啟


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正在積極招生中

美洲菩提中心:979-921-6969。

2013年德州菩提人文夏令營將於7月8日 起,在美洲菩提中心舉辦,為期四週,目前 尚在台灣各地招生之中。

將於7/4-7/7舉辦青少年學佛夏令營

人文夏令營於2011年首次舉辦,經過 兩年的調辦,目前在課程的安排和駐營帶 團等,均邀請當地華樂高中兩位教學經驗 豐富的老師,負責規劃和領導;第四周, 則由Blackwood Educational Institute帶來 20位左右的西方家庭的少青,與台灣來的 學員共住、共同活動,學員們不但增加學習 語文的機會,更加強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的 體驗,豐厚了人生的見聞。 如有在台的親友要了解進一步的資料, 請聯絡張秋萍女士,台北電話88663403或

2013年青少年學佛夏令營將於7月4日 至7日,於美洲菩提中心舉行。本次的主題 為「毅力」。課程有佛學課、專題講座、美 勞、烹飪、團康、水球、晨操、傳心燈等, 豐富多彩。營費在6/1/2013之前報名者, 每人$200,同一家庭第二人以上者,每人 $160;6/1/2013之後報名者,每人$220, 同一家庭第二人以上者,每人$180。 在7月7日早上9:00至12:00將同時舉辦 家長營,邀請法師和專業人士對佛學、以及 金融財經等做專題演講,歡迎學員家長隨喜 參加。請向玉佛寺辦公室報名參加。

德州佛教書院 通告 2013年德州佛教書院暑期班上課日期調整

本會為弘揚正信佛教於美國社會,提高信眾對佛法的認識和實踐,自1999年開辦 德州佛教書院迄今。今年暑期班的開課日期因為配合授課講師─圓波法師在美國同淨 蘭若「佛法度假」的課程,所以玉佛寺原訂於7月8日開課的日期將延後一週至7月15日 (星期一)開課。上課時間:7月15~19日及7月22~26日(週一至週五)晚上7:30~9:30, 共廿小時的上課時數。 此次佛教書院暑期班的課程內容,是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從一 般適應世間的方便到探討印度佛法的流變,內容與初期大乘有不少相關性,也可以視 為《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的簡要版。大乘佛法的淵源,大乘是否佛說,在佛 教發展史及思想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大課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歡迎會友大 眾把握機會,報名參加上課。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281-498-1616 。 圓波法師簡歷:1990年,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畢業。1998年,依止心觀上人 出家。1999年,屏東寶蓮禪寺受具足戒。2003~2004年,就讀福嚴佛學院大學部。 2004~2007年,就讀福嚴佛學院研究部。現任教於福嚴佛學院及壹同寺佛學院。

德州佛教會弘法處

【第189期‧佛光法苑‧43】

謹啟


活 動 翦 影 菩提學苑2013年新年團拜及園遊會 本會菩提學苑中文學校於2月24日上午 9:30,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新春團拜活 動,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祝賀與會大 眾新年快樂、吉祥,祝福小朋友身體健康、 學業進步、快樂成長。會後淨海長老與常 住法師向所有學生、家長及觀禮來賓分派 紅包賀年。

團拜儀式後,所有來賓至青年活動中 心,觀賞各班級學藝表演和參加園遊會活 動。會中除了有遊藝表演外,佛教會少青 組還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舞獅。園遊會中 更備有各式素食點心、小吃義賣,和最令 小朋友開心的摸彩券出售。園遊會所有義 賣收入,均將做為菩提學苑教學經費和頒 發獎學金之用。

當天,風和日麗,嘉賓陸續抵達菩提中 心,包括老、中、青、少各個年齡階層,其 中除了華樂郡本地居民外,有來自大學城、 福遍郡和瑞其蒙市等鄰近城市的居民。活動 於上午10:00起在少青組的舞龍舞獅中正式 展開,瑞其蒙市市議員Gary Gillen,擔任 節目的主持人,他說美洲菩提中心在宏意法 師的帶領下,與社區大眾,廣結善緣,每年 舉辦農曆新年「敦親睦鄰」活動,不但讓本 地居民感受中國農曆年歡樂的氣氛,更重要 的是讓參加者有機會學習中華文化的多彩多 姿,和佛教對眾生慈悲包容的精神。宏意法 師接著開示道:今年活動的主題是「Right Mindfulness-正念」,保持正念,活在當下 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在這新春之始,祝福大 家時時有正念,身心自在。Commissioner Frank Pokluda代表郡長致詞道:感謝菩提 中心對華樂郡社區的參與和貢獻,祝福宏意 法師和大眾新年快樂。 隨後,嘉賓們各自參加各類活動:明心 堂內有圓福法師介紹並帶領禪坐、修慧法師 介紹基本佛法、修道法師介紹法器、李瑋居 士介紹中國的書畫;隨心亭內由續超法師介 紹品茗、許瑞慶居士二胡演奏;亭外湖畔有 江先生展示他精心栽培的盆栽;另外有些人 則搭乘高爾夫車參觀中心的景觀。

菩提學苑除了提供正規中文教育課程 外,尚開設有多項才藝課程,若是有興趣 參加,或是有任何詢問,請與玉佛寺辦公 室聯絡。電話:281-498-1616

菩提中心「敦親睦鄰」 美洲菩提中心於2月16日舉辦「敦親睦 鄰」活動,大約有二百位西方朋友出席,歡 欣鼓舞的一起慶祝2013年農曆癸巳新年。

中午,嘉賓們返回香雲堂午齋和欣賞 由劉智元居士精心安排的中華文藝舞蹈。

【第189期‧佛光法苑‧44】


來賓們對可口的素齋都讚歎不已,對中華 民族藝術的多元化和精緻典雅都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下午二時許,賓客們依依不捨 的離去,圓滿了2013年美洲菩提中心敦親 睦鄰的活動。

玉佛寺歡送經文處廖東周處長 德州佛教會於3月8日於玉佛寺邀請駐休 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廖東周處長來寺用 齋,表達歡送之意。 當天廖東周處長與同行的齊永強副處 長、王俊程祕書、陳彥夆組長和鄭蔡雄組長 於中午來寺。淨海長老和宏意法師招待處長 一行於會議室用齋。廖處長和法師們就佛教 的淵源、流傳,和未來在美國的發展,進行 交談,賓主相談甚歡。 廖東周處長等於午後約1:45,與玉佛寺 大眾合影留念後,告辭離去。

神底蘊是由佛法之因緣生滅觀回應現實世間 的審美觀照,而有所映現,有所表達。聽完 法師精闢的講座,接著由特別從英國前來共 襄盛舉的蔡禮婷居士吹奏長笛名曲─「阿萊 城姑娘 小步舞曲」,輕柔悠美的笛聲,聽 得大眾如癡如醉。開印法師和江震遠居士的 現場揮毫,也在音樂聲中展開。開印法師書 藝精湛,氣定神閑地運筆揮灑,流露出禪心 墨韻。江震遠居士手持「巨筆」,揮寫出一 幅巨大的「禪」字,贈予開印法師。最後由 林錦煌先生示範茶道,讓來賓們啜飲一杯清 茶。與會嘉賓們在品茗同時,也觀賞現場由 彭紹葩小姐及陸燕琪師姊提供的花藝展示及 江文凱先生的盆景作品展,並紛紛向法師、 講師們請益,互相交流。 「禪風雅集」活動,結合了書藝、音 樂、茶道與花藝的展出,讓與會者在初春 的午後,共享了一場豐盛的藝文饗宴。

觀音菩薩聖誕法會 超公長老開示 禪風雅集藝文活動圓滿 本會於3月23日下午1:00,在玉佛寺大 雄寶殿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禪風雅集」藝 文活動。這是德州佛教會第一次舉辦此類型 活動,特別禮請馬來西亞寂靜禪林方丈–開 印法師主持。 節目在張淑娟小姐「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中展開序幕。許 瑞慶居士一曲二胡「賽馬」,讓聽眾們彷彿 置身於萬馬奔騰的蒙古大草原中。陳由美教 授演示突破傳統的日本草月流派花藝,展現 將大自然與室內空間融合的創意。接著由本 會會長淨海長老介紹開印法師主講「禪心墨 韻」的專題講座。法師介紹佛教傳入中國 時,如何透過中華書藝宣揚佛法,反映禪門 意境及佛陀的教化。法師並提及僧書在中華 書藝歷史與傳承中雖頗有可觀之處,但其精

為了慶祝觀音菩薩聖誕,德州佛教會於 3月31日﹙星期日﹚,假玉佛寺大雄寶殿舉 行觀音菩薩聖誕法會,大約有會友信眾七百 人出席,共霑法益。 法會於上午10:00正式展開,大眾在法 師們的帶領下,虔誠的誦讀《觀音菩薩普 門品》和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緊接著恭請

【第189期‧佛光法苑‧45】


玉佛寺方丈超定長老開示,題目是「發揚菩 薩的慈悲精神」。接著菩提合唱團演唱〝千 江有水千江月明〞和〝度人舟〞兩首佛曲以 及朱惟安居士學佛心得分享,都讓與會者法 喜充滿。宏意法師最後為信眾們祈福後勉勵 大眾:我們從拜觀音、求觀音;進一步要念 觀音、學觀音;同時要發願做觀音、行觀音 來行菩薩道,福慧雙修。最後,全體法師們 帶領與會信眾在延生祿位前回向;當天下午 1:30至3:00,在觀音殿舉行《觀音普佛》, 圓滿了2013年觀音菩薩聖誕活動。

方丈和尚超公長老與資深會友聚餐 玉佛寺方丈超公長老在會眾們的期盼 下,於3月28日返抵佛寺,分別主持了觀 音聖誕法會和清明法會。

法會於上午十時在大眾恭迎淨公長老、 超公長老和宏意法師、圓福法師以及常住法 師後正式展開。大眾在法師們引領下,虔誠 地恭誦《阿彌陀經》、讚佛偈和「阿彌陀 佛」聖號,祈將功德回向給往生者,早日離 苦得樂。超公長老向會眾開示:清明法會是 對先人表達感恩與追思的法會,我們在此誦 經回向給祖先,過往先人在『阿彌陀佛』座 下,聽到後會心開意解,蓮品上昇。緊接著 宏意法師以英語開示:佛教說一切萬有均是 「緣起」,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們生 活中所需的一切,仰賴社會群體的努力,我 們自當常懷感恩之心,感謝佛恩、父母恩、 師恩和眾生恩;隨時與人廣結善緣,使我們 的社會更安全和諧。法師開示後,全體信眾 追隨法師們,稱念彌陀聖號,經行到「明心 堂」丹墀,在佛陀座前,恭誦「藥師咒」, 祝福大眾身心康泰,圓滿了此次的「報恩孝 親清明法會」。

美洲菩提中心森林步道全程暢通

超公長老三十年來,對德州佛教會的愛 護與支持,一直讓會友們感念不已。此次佛 教會的資深會友們特別於4月3日晚上,假錦 江飯店供養超公和尚。席間,長老肯定大家 三十多年來的發心護持,讓佛教會在穩定中 成長,開展各項弘法利生的事業。會眾們也 表達了對長老的感恩之情,請求長老持續地 給予教誨。餐後,長老與大眾合影留念。

報恩孝親清明法會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4月7日假美洲菩提中心報 恩塔,舉行「報恩孝親清明法會」,約有會 友信眾四百五十人參加盛會。

美洲菩提中心自2009年5月開光之後, 宏意法師持續帶領著僧俗二眾劈荊斬棘 , 開發森林步道;讓信眾們在繁忙之餘,可以 遠離塵擾,悠遊於鬱鬱松林之中。 慧度師在此因緣下造橋修路,於日前完 成步道中最後一座橋,使得森林步道通暢無 阻。森林步道總長四英哩,而慧度師總共造 了13座橋。 清明法會當天下午一時三十分,舉行最 後一座橋的剪彩典禮,恭請淨公長老、超公 長老和宏意法師三位和尚剪彩。淨公長老說 「造橋修路,功德無量」;超公則說:「自 今爾後,從此岸度到彼岸,將通行無阻」; 宏意法師感謝慧度師的發心和努力。從此, 菩提中心的森林步道全程暢通了。

【第189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 2013 年 5 月、6 月法會活動 日 期 5 月 4 日(週六) 5 月 5 日(週日)

5 月 12 日(週日) 5 月 18 日(週六) 5 月 19 日(週日) 5 月 25 日(週六) 5 月 25~27 日 5 月 26 日(週日) 6 月 1 日(週六) 6 月 2 日(週日)

6 月 9 日(週日)

6 月 16 日(週日)

6 月 23 日(週日) 6 月 29 日(週六) 6 月 31 日(週日)

時 間 9:30a - 12: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10:00a - 12:00p 1:30p - 3:00p 9:00a - 12:00p 三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9:00a - 12: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內 容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佛門行儀 釋迦牟尼佛聖誕法會 「親子之間」座談會 玉佛寺禪修會 菩提中心禪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玉佛寺禪修會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主持人、地點、講題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心甘情願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六和敬 續超法師 修慧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狂心當下息 淨海法師

時間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7:30p - 9: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解行同修班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主 持 人 、地 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師

宏意法師:正來煩惱除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宏意法師 淨海法師:三寶是最好的依護 諸位法師 修慧師 圓福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無常的智慧 續超法師 融通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學會淡定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隔月) 每週五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 189 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處 眾 之 道 人是群居的,大家聚集在一起,不論是共住、共事、共享福、共患難,彼此之間 都要有共識。否則和睦相處不成,反而積怨在心,反目成仇,事難成就。然而我們都 希望社會是祥和一片,人事是上下融洽,作業是運轉順利!您有處眾的妙方,願與大 家分享嗎? 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千字,截稿日期:五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 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2/08/2013 02/08/2013 02/10/2013 02/10/2013 02/10/2013 02/10/2013 02/10/2013 02/10/2013 02/14/2013 02/14/2013 02/14/2013 02/14/2013 02/14/2013 02/20/2013 02/20/2013 02/20/2013 03/01/2013 03/01/2013 03/06/2013 03/06/2013 03/06/2013 03/10/2013 03/15/2013 03/15/2013 03/15/2013 03/15/2013 03/15/2013 03/16/2013 03/16/2013

囘回向黃張萍 $200.00 王俊程 $500.00 Shu Lan Hsiao $100.00 肖天宇 $20.00 梁周婉玲 $50.00 囘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徐兆景 $100.00 張燕 $20.00 陳仲衍 $50.00 囘回向徐蔡秀珍 $100.00 回向陳章振宏 $200.00 薛惠明 $100.00 何君安 $50.00 李桂儀 $100.00 囘回向沈錦龍 $5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囘回向鄒靜梅 $100.00 朱惟安 $200.00 回向Pi Yang $300.00 回向鄒靜梅 $101.00 囘回向蔡柏如 $30.00 黎倩玲 $10.00 陳仲衍合家 $7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李坤洋 $10.00 李笑非 $200.00 徐耀棠 $50.00 黎淑儀 $100.00

03/16/2013 03/16/2013 03/22/2013 03/22/2013 03/22/2013 03/28/2013 03/28/2013 03/28/2013 03/31/2013

黎兆強 $100.00 馮琰芳 $100.00 李簡媚 $500.00 囘回向鄒靜梅 $100.00 沈武鍵 $100.00 李桂儀 $100.00 回向王宣評 王亭鈞 王鵬凱 $300.00 陳金星合家 $100.00 姚嘉華 $20.00

合計

$4,421.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2/14/2013 02/14/2013 02/20/2013 02/20/2013 03/01/2013 03/01/2013 03/06/2013 03/06/2013 03/10/2013 03/16/2013 03/22/2013 03/28/2013 03/31/2013 03/31/2013

Wei-Ling Chen Kay Shieh 李振淵 黃亞靜 林敏雄 章榮彬 回向鄒靜梅 回向鄒靜梅 袁小雅 烏蘭托亞 無名氏 囘回向龔學金 章榮彬 彭繼業合家

合計

【第189期‧佛光法苑‧48】

$60.00 $100.00 $50.00 $50.00 $200.00 $100.00 $5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50.00 $100.00 $40.00

$1,200.00


禪 風 雅 集 陳由美教授草月流花藝演示 開印法師凝神揮毫

蔡禮婷居士吹奏長笛 林錦煌先生茶道示範

張淑娟小姐琵琶演奏

江震遠居士揮大筆

開印法師解說「禪心墨韻」

欲罷不能的即興合唱

許瑞慶演奏「賽馬」蕭楫老師伴奏

活動圓滿法師與義工合影

藝 文 饗 宴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世出世間善 同歸法性流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