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2 (2013-11)

Page 1

Dharma Garden

192 2013 • 11 Bi-Monthly

本期專題:掌握命運的秘方


目 錄

第192期 2013年11月

慈悲三昧水.................................................................................................................... 1 超定法師

法義探討

如何得解脫自在......................................................................................................... 2 超定法師 美國佛教史簡述 (五).............................................................................................. 8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十四).......................................................................................... 13 慧璉法師

專題 「掌握命運的秘方」

三知改變命運.............................................................................................................. 18 從宿命到學佛.............................................................................................................. 21 心內事誰人知.............................................................................................................. 24 正確看待命運.............................................................................................................. 26 命運跟著心念走......................................................................................................... 28 掃地掃地掃心地......................................................................................................... 30

流月 慈愷 善薰 衍頤 芝蘭 智輝常明

法苑文輯

佛教因果觀(下).................................................................................................... 33 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36 絲路之遊(八)......................................................................................................... 39 Mindfulness Minus Metta is Boring.................................................................. 42

智一法師 楊士慕 恆律 Ven. Seelananda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4 活動翦影......................................................................................................................... 45 十一、十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雪鄉獨居 封面攝影:蔡保羅 封底攝影:王偉頤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92, November 2013.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慈悲三昧水 德州佛教會玉佛寺,今秋啟建慈悲道場,梁皇大法會,功德圓滿。雲來集菩薩眾,上 自主法和尚,領導唱誦的法師羣,以及全體會友,個個法喜充滿,深深體驗到佛陀的教誨, 什麼是身苦而心不苦的妙法樂! 眾所週知,慈悲為佛法宗本;學佛即是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心行。作為正信三寶弟子, 禮佛拜懺,不但為個人消災免難,滅罪興福,同時祈求佛菩薩的恩威加被,使三界內的 六道眾生,消除無始劫以來,輪迴於生死中,因貪瞋癡三毒根,所造的諸惡業。以此禮 佛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止惡向善,改邪歸正,轉迷成悟;發菩提心,勤修福慧,同成 正覺。 古德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更明白地說:社會上的違法亂紀,殺、盜、 淫、妄,作奸犯科,乃至喪盡良知,天理不容的五逆十惡等一切罪行,都是根源於背離慈 悲心而造成的。釋尊在世,有弟子犯戒,佛陀訓斥他:沒有慈悲心!當今社會不安,世界 動亂,到處紛爭不斷,追根究底,皆因慈悲不足,道德淪喪,人心敗壞,物欲橫流之故。 自然界、社會界以及眾生身心界,燄火燃燒,真是三界如火宅,奈何?唯有佛法的慈悲三 昧水。 孟子說:人者仁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問題是:面對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的人, 而且待我不友善,甚至有宿怨之人,我還要對他慈悲嗎?佛教的慈悲觀,由親而中,由中 而怨,怨親平等,一視同仁,祝願他們遠離苦痛,獲得幸福快樂。在常人的觀念中,親其 所親,有恩當報;惡其所惡,有仇不報,豈有此理?然而,從佛法的緣起深觀,在無限的 時空中,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的六親眷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父母 恩、眾生恩,知恩報恩,理所當然。父母至親,兄弟手足,對他們慈悲,乃是真情的流 露。大乘佛法思想,依智興悲,從緣起相關性與法性平等性的如實觀,引發了無緣慈、同 體悲;因大悲而證圓智;悲智雙運,終於圓滿佛功德。惟願大地有情,修習慈悲,以此慈 悲三昧水,遍灑熱惱的人間,人人身心清涼,安樂自在!


如何得解脫自在 ─ 講於大覺蓮社

超定

一、 解題 佛法以出離世間,解脫生死,得大自在 為其目標。雖然從佛陀應機說法,深淺的層 次考察,有適應人天根性的五乘共法,二乘 根性的三乘共法,以及菩薩根性的大乘不 共法。也就是說,統攝全體的佛教為三大 類:與世間法共通的人天道,超越世間的 解脫道,出世又入世,自他兼濟的大乘菩 薩道。既然如此,為何主張佛法以出世為 鵠的?人天法門肯定是世間法,非佛法宗趣 所在,固不待言。二乘的厭離世間,急急於 追求個人的生死解脫,被大乘學者貶抑為焦 芽败敗種的自了漢;唯有悲願無盡,積極利他 的入世菩薩道,才是如來出現世間的真實本 懷。依此而言,正確的結論應該是:佛法以 入世為目的啊!

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 無眾生得滅度者。」佛法令眾生離苦得樂的 次第:初步是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其次, 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最後,二死永亡,三 德圓滿,悲智究竟樂。三乘同入無餘涅槃, 同得解脫自在。經文說:「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也即是出世之意。度眾生而不著 眾生相,才是悲智雙運的真實菩薩行。大乘 經論處處揭示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譯義為 覺,也是般若,菩提心是轉迷情向正覺的大 願心,通俗說叫做「出世的精神」。我人立 志學菩薩,悲智相應的這種特質,絕對必要 的。否則的話,單憑一股熱情,根源於愛見 的慈悲,終不免如成語說的,「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 難保也。

然而,不可不知者,菩薩深入社會,從 事一般的文化、教育、慈善工作,他不同於 普羅大眾的世俗人,而是負起莊嚴國土,成 熟眾生,神聖任務的菩薩行者。換句話說, 他是在修大乘悲濟行,為的是入世度眾生。 那麼,試問他究竟要把眾生度到哪裡去?有 情生命的理想歸宿何在?《金剛經》開宗明 義,直陳菩薩發心度眾生的重大任務及其善 巧:「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胎生、若卵 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佛法既以出世為宗趣,菩薩度眾生的目 的,無非為令入無餘涅槃。然為何方等大乘 經,長篇大論地彈斥聲聞,指責小乘的過咎 呢?他們過在那裡?站在解脫道的觀點,一 位「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的無學阿羅 漢,肯定是無懈可擊,零缺點的聖人。問 題是:立足於後起的大乘佛教,強調廣大 悲願,「如一眾生未成佛,誓不於此取泥 洹」。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忘己為人 的偉大精神,確為聲聞乘人所望塵莫及。

【第192期‧佛光法苑‧ 】


當今漢傳佛教,領導一方的大德,莫不 異口同音,提倡人生佛教,宣揚人間佛教, 但也有人標榜人乘佛教。此中人生與人間佛 教的實質內涵,可說大同小異(顯正與對治 的偏重)。但用人乘一詞來彰顯人本的佛 教,不免以偏概全,不合佛法宗趣,且恐混 同中國儒家思想,傳統的家庭本位文化,甚 至反被拒斥為人不需要的宗教。事實上,人 乘佛教,原為順應戀世眾生而施設的方便法 門;而人生及人間佛教則不然,乃是入世的 正常菩薩道。不過,入世必須建立在出世的 基石上,倘若缺乏出世的素質,沿襲世俗心 而做佛事,佛事也變世俗事,不成其為「入 世事業」了。人間佛教的旗幟鮮明,其開展 精神,契理又契機,已成當代佛教的顯學。 認同人間佛教思想,願以凡夫身修菩薩行, 值得讚歎!但為貫徹初衷,不致半途而廢, 務必樹立性空見,培養出世精神,所謂本立 而後道生也。如何保持佛法本質不變,做到 生活佛法化,落實生活即是修行的理念;做 人處事如何不淪落於愛見相應的慈悲,趨向 於功利的世俗化,以及神秘的鬼神化?這是 值得我人警惕的一件大事。

二、 解脫的三部曲 或許在座菩薩,聽了這番老生常談的道 理,感覺有點不耐煩,希望開門見山地直 述:如何得解脫自在?答案就寫在貴道場的 入口處:「大覺蓮社」,這塊金字招牌。蓮 社,原是集合同道,結社念佛,往生蓮邦, 見佛聞法之意。當知求生淨土,係大乘菩薩 道的特殊方便,期待在理想環境裡,得大善 知識的調教,諸上善人的扶持,用功辦道, 堅定菩薩願,增廣大悲心,成就般若慧。具 備自度度人的條件,而後倒駕慈航,迴入娑 婆,普度眾生,同登彼岸。

究竟目標。成佛在人間,不在天上,也不在 他方淨土。成佛係圓滿果德,而其因行過程 是修菩薩道。菩薩道深廣無邊,約而言之, 不出六度與四攝。正常菩薩道的實踐,同 樣不在天上,不在淨土,而在此苦難的人 間—娑婆世界。 佛陀譯義為覺者,凡夫是愚迷不覺的有 情,今以凡夫身發心學菩薩,向圓滿大覺的 目標前進。由凡夫菩薩,進為賢聖菩薩、佛 菩薩,最後因圓果滿而成佛。我人信佛學 佛,所為何事?初由迷而不覺,進而相似 覺、分證覺、最後究竟覺─圓滿大覺。 上來既肯定出世解脫這一論題,可以 說,千經百論無非是在抉發、闡明出世解 脫之道。古德慈悲心切,恐末世眾生,慧 淺障重,迷失於汪洋法海,以致繼續由迷 入迷,迷途難返,所以提出簡要的解脫三 部曲:看破、放下、自在! 自在一詞係形容解脫者的境界,也是 我人發心學佛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涅槃。 甚深、廣大、無量無邊的涅槃寂滅聖境, 在阿含聖典裡如此詮釋:「貪欲永盡,瞋 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若 人斷盡三毒為根本的煩惱,乃至一切枝末

大覺者即圓滿覺,也是我人學佛向覺的

【第192期‧佛光法苑‧ 】


的隨煩惱,他就是涅槃、解脫、自在人。 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有 為諸法都在生滅變異中,生滅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無我無我所。凡情不知,著常 著我,當然不得自在。道人修行,正觀緣 起,無我智生,斷惑證真,從有為的緣起 生滅中,通達無為的緣起寂滅;此寂滅之 樂,才是究竟常樂。凡夫本著自性妄執, 出發於貪瞋癡的煩惱,奢望萬事如意、心 想事成、從心所欲、永恆幸福,那是永不 可能實現的幻夢! 如何得自在?其前提建構在於看破與放 下的定慧深功。做為現代人比古早人,物欲 的享受太豐富了,走進百貨公司,琳瑯滿 目,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天國的福樂也 差不多如此吧!然而,眾生欲壑難填,得隴 望蜀。為了滿足無窮的欲望,追求更高水準 的物質生活,肩負的壓力愈來愈沉重了。為 擁有崇高地位、無盡財富、美滿眷屬和健康 長壽,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能不能達成願 望,尚是未定之天,但已經是心為形役,造 諸惡業,做煩惱的奴隸,不得自在了。 在現實重重壓力 下,既提不起又放不 下,處在半空之中, 陷於求生不得、求死 無能;進無路、退無步 的窘境。經說:「趣求 諸欲人,常起於希望, 所欲若不遂,惱害如中 箭。」一個希望達成, 另一個新的希望又起; 一個願求幻滅,另一新 願求繼起。所欲不遂, 事與願違,固然痛苦不 堪;欲求如願,結果又

是空歡喜一場。為了財富、名位等的永續保 存,還是不得放下啊! 做人為什麽 提 不起放不下?問題就是看 不破。看破,在俗人的眼光裡,似嫌太消 極了,如過去一般無知的文人,譏評出家 人:四大皆空,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其 實,何謂四大?何謂一切法空?起碼的佛 學常識都不懂,望文生義,隨意亂解,真 令人笑掉牙! 其實,看破是以慧眼透視,看清世間 的真相,不為虛假妄相所惑,毫無消極悲 觀,心灰意冷的成分在內。常人以肉眼看 世界,近視、遠視、亂視,病眼看世界, 空華亂墜;那不是偏見、妄見、邪見嗎? 成語「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執一非餘, 乃是眾生界普遍的現象。我佛世尊於菩提樹 下,睹明星而悟道,五眼圓明,徹底看透宇 宙人生的實相後,說法度生,指示迷津,令 眾生背塵合覺,轉迷成悟,以期到達解脫自 在的彼岸。 看破是何等高超的功夫,何方神聖才有 看破的這一證德?且拜 讀《般若心經》,開頭 一段:「觀自在菩薩行 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 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很顯然的,看破 乃是般若妙智的功能。 我人修學般若,從聞思 修三慧,達到般若實相 慧。有了般若慧智光, 照破無明黑暗,通達色 心世界,有情與無情等 一切諸法,自性畢竟 空,無一法可取可著, 污泥不染,結使不縛,

【第192期‧佛光法苑‧ 】


海闊天空,逍遙自在;具足這能力的人, 他就是觀自在菩薩。今天我們到道場來, 即是向這位菩薩學習,學空、修空、見空。 修學般若,層層深入,「深入經藏,智慧如 海。」「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 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那麼,看破、放下、自在,順理成 章,不再是口頭禪了。

三、 阿含聖典的解脫法 漢譯四阿含,尤其是《雜阿含》與《中 阿含》,經中處處教導我們如何解除憂悲苦 惱的解脫法。在此謹錄《雜阿含》二八一 經,略述其大意。有一位外道名目犍連, 長期參加外道的集團,了解種種不同的思 想,諸沙門、婆羅門,彼此發表宏論,自以 為勝人一籌,互相辯駁,遞相破壞,始終得 不到正確而圓滿的結論。有一天來到佛陀座 下,請問世尊:「為諸弟子說何等福利,令 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 法說、法次法說,無有餘人能來比挍、難 詰、訶責?」意思是:佛陀是如何為弟子 們宣說正法,及由修習多修習而得法益?同 時他的弟子到處說法,其內容如何不違背如 來意旨,不誇大增益,又不遺漏損減;真實 說,如法說,隨順法的次第而說。沒有其他 持不同見解的人來挍量,發難攻擊,反對責 罵呢?佛告目犍連:「明、解脫、果報、福 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 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如 來所開示的解脫法,依之奉行,肯定能啟發 智明,解脫苦海,證得聖果,成就說不盡的 福利。如是正法,輾轉流通,普遍十方,絕 對是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真理。 在本經中佛陀簡要地提出:七覺分、四 念處、三妙行和六觸入處律儀。首先,修六 觸入處律儀,在日常生活中,六根緣慮六 塵,生起六識,根境識三和生觸,此觸有

順情可意、不可意等差別。經文說:「若 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 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 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 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 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 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 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耳鼻 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這段經文描述很淺 白,我人在見聞覺知中,面對適意、不適意 或中庸性的外境,心隨境轉,生貪瞋癡的煩 惱。如十二因緣中,無明相應觸後,緊接著 是受、愛,由愛而取,由取而造下感受未來 生命的業力潛能,自然必然地,有情的生老 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是無法避免了。 故此,修行的重點從密護根門做起,時時正 念、正智,六根清淨,則惑業不起,眾苦解 脫。 如是於六觸入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 行滿足,也即是根絕身、口、意的三惡行而 成就三妙行。其次,三妙行不斷修習故,進 修四念處法門。在《雜阿含經‧道品誦》, 念處相應一章,對修習四念處之過程及要 點,有剴切的開示;《瑜伽師地論》,對 於原典的敘述,做更深入而廣泛的論究, 值得參考。在此不再引述。

【第192期‧佛光法苑‧ 】


其次,修四念處的結 果,能令七覺分滿足。 當七覺分成就時,即得 四諦的智慧,而證入涅 槃解脫。經文說:「若比 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 無欲、依滅、向於捨,於 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 解脫、清淨滿足。」(乃 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 說。)「依遠離、依無 欲、依滅、向於捨」,意 謂身遠離憒鬧處,心離塵 欲境,滅除五蓋諸惡,令 身心獲致超越的自在。這是修道必備的次 第。如此條件而修習七覺分,即逆生死流, 趣向光明解脫大道。 關於七覺分的運用,端視當下處境如何 而定,若行道時,心傾向於沉沒,則修擇 法、精進、喜三覺分。反之,遇心動散時, 為攝令安定,則用猗、定、捨三覺分。至於 念覺分,如守門人,有利者令入,無益者拒 斥,任何時刻都少不了正念的覺照力。 阿含聖典所說的解脫法,有六類三十七 品,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如再歸納其同性質 的道品,實不出十根本法:信、戒、思惟、 精進、念、定、慧、猗、喜、捨。關於這, 《成佛之道》作結:「能滅苦集者,唯有 一乘道,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八 正道也即是三學,開合不同而已。這是最 簡明的修行要領,解脫道如此,菩薩道也 不例外。

四、 十自在與六波羅蜜 如前所說,解脫即是自在。所作已辦 的阿羅漢,分為二類,定慧成就,具三明 六通者,名俱解脫阿羅漢;滅盡無明與貪

愛,但不具四禪八定者, 稱為慧解脫阿羅漢。《阿 含經》說:「離貪欲故, 得心解脫;離無明故,得 慧解脫。」不妨相對分 別,聲聞道側重解脫, 菩薩道偏向自在。依大乘 經論所載,地上菩薩即是 得大自在的聖人。《大寶 積經》明四自在:壽命、 生、業、覺觀自在。《自 在王菩薩經》列出:戒、 智、慧、神通自在。《華 嚴經十地品》,綜合其他 經論,舉出十自在,略述名義如次: 1、命自在:菩薩悲心徹髓,念念在尋 聲救苦,為長期化導有情,轉迷啟悟,故 隨機示現長壽之相。凡夫菩薩,無力降伏 死魔,度生宏願未遂,無常到來,一期生 命忽然結束,不免「壯志未酬身先死」之 憾。聖人菩薩,悲智雙運,福壽兩全,故 能隨心所欲,自由延壽或捨壽。 2、心自在:菩薩道雖以利他為上,但 不廢自心的修治,在作入世事業時,不忘 運用智慧降伏其心;以百千三昧,遊戲神 通,故能處生死流,心如蓮華,不為欲塵 所染。 3、財自在:六度與四攝,同以布施為 首,為度生方便故,擁有財富,多多益善。 對菩薩而言,金錢不再是毒蛇,而是成佛資 糧。 4、業自在:因果律則,有業有報,隨 業受報,無可逃避。凡夫為業力驅使,天上 人間,或三途苦報,不得自在。菩薩發心以 來,廣集福智資糧,故願力勝過業力。「為 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其凌雲壯志,不

【第192期‧佛光法苑‧ 】


再受業力牽纏。 5、生自在:由以上業自在故,隨緣隨 願,十方世界,自在受生;天上或人間,乃 至幽冥界,如地藏大士,願生惡道,救度罪 苦眾生,無不自在。 6、願自在:隨時隨地,不受時空的局 限,為莊嚴國土,成熟眾生故,都能遂願自 在,不再有事與願違的困境。 7、信解自在:又作解脫自在,即信解 正法,到處為人闡揚演說。菩薩的甚深三 昧力,勝解觀成,能於一切世界,示現無 量諸佛。 8、如意自在:三十七道品第三類四神 足,又名四如意足。大乘的增上心學,當修 習止觀,禪定成就,依定發通,飛行自在, 變大地為黃金,河水成甘露,如諸佛菩薩所 現的不可思議神變。 9、智自在:智慧從淺入深,有生得 慧、加行慧、無漏現證慧。登地以上的法 身大士,其智慧甚深又廣大,既不是凡夫 的俗智俗慧,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二 乘的偏智偏慧。行深般若,具足中道實相 慧,於念念中能覺證如來的十力、四無所 畏等諸功德。 10、法自在:菩薩從初發心,法門無 量誓願學,廣學五明,世出世間諸法,無 不精通,故於一切法中,無所障礙,得大 自在。 以上所列的十大自在,從何而來?據 《攝大乘論》分辨其間的因果,這些自在 力,不外乎累劫修六度因行所感的果報。 (一)、布施波羅蜜:依法施故,得命自 在。修無畏施故,得心自在。行財施故, 得財自在。(二)、尸羅(淨戒)波羅蜜之

因,感得業自在與生自在。(三)、修安忍 波羅蜜: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三忍為因,得信解自在。(四)、修精進波 羅蜜,故得願自在。(五)、修靜慮波羅蜜, 三昧加持力,故感得如意自在。(六)、行 深般若波羅蜜,通達諸法實相,故得智自在 與法自在。 大乘菩薩道深廣無涯,要而言之,不出 菩提願,大悲心與般若慧的三大綱領。依此 三心為根本,勤修六度萬行,經三大阿僧祇 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捨頭目腦髓,普 度眾生,積集菩薩資糧,當福慧圓滿時,那 就成佛了。成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 穫」,世間沒有不勞而獲,也無勞而不獲 者。菩薩道的修學,一分的悲智願行,即 得一分的自在;由十分的菩薩因行,故感 得十大自在。 世間無常,人天福樂如過眼雲煙,終不 免樂極生悲。二乘聖者的解脫,依菩薩道 看,雖然難能可貴,「所作已辦,自知不受 後有」令人敬佩!可惜悲心不足,不能紹隆 佛種,荷擔如來家業,成為佛陀真子。願學 觀自在菩薩,發長遠心,修悲濟行,證般若 智,以期達到解脫自在的目標!願與菩提道 上同仁共勉之。

更正啟事 1.第191期第4頁左欄第2段:「菩薩 僧代取聲聞僧,對取相懺的懺悔法不再 重視。」更正為「菩薩僧代取聲聞僧, 對作法懺的懺悔法不再重視。」 2.第7頁右欄第2段:「解了、懺了 罪」更正為「解了冤、懺了罪」

【第192期‧佛光法苑‧ 】


美國佛教史簡述(五)

淨海 艾凡士‧溫芝(W. Y. Evans Wentz)博士 是位偉大的佛教學者,専專長西藏佛教,寫了 不少西藏主題著作,當他88歲臨終時,把大 量的金錢及財物捐贈給史丹福大學設立東方 哲學、宗教、倫理學講座。史超士(C. T. S. Strauss)受到斯里蘭卡達摩波羅的影響,受 三皈五戒,他寫了許多有關佛教的書。狄 城‧高大德博士(Dr. Dwight Goddard)是位 佛教徒,他寫了《佛陀正道》和《佛教聖 經》二書,後者把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的經典編在一起,書中包括選錄巴利文、 梵文、中文、藏文、蒙文等,是有關佛教 教義一本優良的摘要書。他並常在佛教學報 上撰稿。約翰‧盧格(John Roger)與他領導 的一小群佛教徒,創辦了一份《金蓮》(The Golden Lotus)月刊,長達24年,刋刊載了許多 佛教重要資料,在美國流傳很廣,以及在歐 洲和亞洲都可以看到。康奈爾大學的布爾特 教授(E. A. Burtt)著了一本極好的書:《慈 悲佛陀之教義》(The Teaching of the Compassionate Buddha),在美國很暢銷。溫斯 頓‧金恩教授(Winston L. King)是范德貝爾 (Vanderbilt)大學教授,他雖是一位基督教神 學家,對佛教卻有強力愛好,他寫了三本極 佳的書:《佛教與基督教》(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涅槃之希望》(In the Hope

of Nibbāna)、《多生多世的過去》(A Thousand Lives Away)。他與他的妻子同往緬甸 學習佛教禪定,他認為「禪定是以科學方法 達至宗教之真理」。理察‧卡特(Richard A. Card)曾任美國及日本大學講師,他是《佛 教》(Buddhism)一書的作者。羅拔特‧史 利特(Robert H. Slater)寫了一本有關上座 部的極佳著作:《矛盾與涅槃》(Paradox and Nirvāṇa)。陳觀勝教授是美籍華人,執 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是中國佛教的權 威,寫了多本佛教卓越著作《佛教在中國的 轉化》、《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史》、 《中國佛教的變革》、《大乘佛教與中國文 化》。深受美國學術界所重視。阿歷士‧韋 曼(Alex Wayman)教授對梵文和藏文作出了 不少貢獻,他曾是哥倫比亞大學佛學研究所 長。李察‧魯賓遜(Richard H. Robinson)任 職威斯康辛的印度地區及語言研究中心。菲 力普‧雅普爾斯(Philip Yampolsky)是哥倫 比亞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他對中國佛教 很有研究1。 張澄基(1920-1988)教授,湖北安陸 人,自幼即隨著母親禮佛誦經,在八識田 中種下菩提種子。在南京讀中學時,常陪 同母親到寺院禮佛,開始研讀佛經,翌年

【第192期‧佛光法苑‧ 】


他忽然放棄學業,到江西廬山閉關百日。 之後,透過佛教人士的安排,他到了西康 貢噶山的雪山寺,禮貢噶仁波切為師,修習 藏傳噶舉派密教,達八年之久。除學習法義 及修持外,並精通藏文、英文;後來在美國 他又學習梵文,所以在佛學研究上,他具備 了語言文字工具上的便利。1947年,應印 度國際大學之聘,赴印度講學。1948年回 國,尊父命結婚。1951年,他偕夫人輾轉 抵達美國,僑居紐約,初任教於紐約「社 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ety of Research),繼而轉往納不勒斯卡大學( University of Nebraska)。1966年,遷居 賓州,任教於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在各校都是擔任宗教 學系的佛學課程。張澄基教授的譯作及著 作十多種以上:《什麼是佛法》、《佛學四 講》、《佛學今詮》(上下冊)、《密勒日 巴尊者傳》(譯自藏文原典)、《罔波巴大 師全集》(譯自藏文原典)、《密勒日巴大 師全集》(由藏文原典譯為漢文,原名密勒 日巴十萬頌)、《The Hundred Thousand Songs of Milarepa》(由藏文原典譯為英 文,即密勒日巴十萬頌)等,前三種都曾在 臺灣風行一時2。 羅勃特‧克夫頓(Robert Clifton)雖是牧 師的兒子,年輕時因受到阿德諾的《亞洲之 光》一書的感動,他進入僧團出家,並在馬 來西亞檳榔嶼(Penang)住了一段時間,成立 了「西方佛教僧團」,並試圖聯合在美國之 佛教各部派,以及南美洲、加拿大、歐洲各 宗派,把所有的各派思想組合成一個寬廣的 佛教共同部份。他努力在華盛頓、紐約、賓 州、芝加哥、加州、克利夫蘭等地建立佛教 協會,但因美國文化背景不同,僧團未能獲 得進一步發展。 洗娜‧娜柴夫士基,是前俄國皇族血

統,其父是前俄國的太子,洗娜的母親則 是美國最富有的女性之一。這位公主自幼 年起,便在美國荷裡活(Hollywood)圈子中 活動,成了傳媒的焦點。在她的少年時代, 已多次因吸毒、藏毒、奢華的生活、傳奇性 的家族背景及荒亂的男女關係而成為頭條新 聞,她曾經有多次結婚及離婚的經驗,她其 中一位前夫是執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Herman Hesse的作品《悉達多》電影版的名導 演。有一天,洗娜狂妄地衝入了一位叫做梭 巴仁波切(藏傳佛教格魯派大德,1946年 生於尼泊爾)的房中,毫無禮貎貌地問:「我 怎樣才可以得到解脫?」經過梭巴和耶喜兩 位喇嘛開導後,又在經過9個月的學習後, 洗娜決定出家受戒,成為歷史上格魯派首位 西方女性出家,其苦行及持戒之嚴謹更特別 為人所讚頌。在尼泊爾,洗娜買下一塊地, 協助耶喜喇嘛創立了一間寺院,又把法師帶 至西方弘法,就此創立了現今在25個國家 中,有過百間弘法中心、寺院、閉關道場 與出版社及攝受了數百位西方僧尼的國際性 佛教組織。不少洗娜的朋友,在見到她的戲 劇性變化後,便感到佛法之偉大,也紛紛皈 依三寶。洗娜在協助佛法弘揚至西方後,自 知過往習氣難除,便發願閉關三年,卻在閉 關期中生病,在往生的那一天,洗娜自知時 至,向人說:「現在我要走了!」便由病床 上勉力坐起,在跏趺坐姿中欣然往生3。 菩提比丘(Bhikku Bodhi),1944年 出生於美國紐約,1967年完成哲學博士學 位,1972年在斯里蘭卡依止阿難陀‧彌勒 (Ven.h Ananda Maitreya)受沙彌戒,1973年 受比丘戒。自1984年,菩提比丘擔任斯里 蘭卡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aion Society)總編輯,1988年又出任該社社長。 2000年他在美國第一次正式的衛塞節上作 主題演講。2002年他退休回到美國,於菩 提寺(Bodhi Monastery Lafayette, New Jer-

【第192期‧佛光法苑‧ 】


sey)和紐約莊嚴寺(Chuang Yen Monastery Carmel,New York)任教,並擔任了印順 基金會的主席。菩提比丘亦是全球佛教救 濟會(Buddhist Global Relief)的創始人。菩 提比丘在著作、翻譯、編輯上聲譽卓著, 出版過多部重要作品,包括《中尼柯耶》 英譯、《相應尼柯耶》英譯、《阿毗達摩 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等。他以現代英文語法翻譯並 注釋巴利經論,對於南傳巴利藏的弘傳,其 貢獻可謂兼具重要性與歷史性4。

隨。珊騰超頓法師雖然保持藏教的傳統, 但也注入一些創新,使更合適西方僧眾, 如男女眾得平等地分擔責任,共同學習。舍 衛城寺院占地240英畝,有草地有森林。經 過數年辛苦的經營,目前已有禪堂、齋堂、 教室、寮房、及辦公室可供使用。常住眾有 西方比丘尼四位。2012年剃度二位八戒學 女。之前剃度了一位沙彌,男女僧眾持戒共 住,以英文為主,互相努力精進修學。寺院 的訓誡是「在亂世創造和平」。對社會除宣 揚佛法、教授靜坐、舉行法會祈福、提供心 理諮詢、監獄弘法之外,應信徒要求,將寺 院的一方劃為極樂淨土(The land of Great Bliss),讓亡者骨灰灑落該地安息。另外 舍衛城寺院之友(Friends of Sravasti Abbey)是一居士的組織,在財力、物力各方 面給予支持與供養僧眾。僧俗二眾互助互 惠,使社會和平安寧,人人知足快樂5。她 的著作有:《初習佛法者》(Buddhism for Beginners)、《當生命遇見佛法》(When Life Meets Dharma)、《誰惹你生氣?》( Working with Anger)以及《開闊心,清淨 心》(Open Heart, Clear Mind)等。

已出家三十多年的藏傳美國比丘尼珊騰 超頓(Bhikshuni Thubten Chodron)法師, 從1975年開始,即赴印度及尼泊爾修學佛 法,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弘法、帶領禪修, 以闡揚簡易、實用的佛法著稱。因有感栽 培西方僧人的迫切 需要,於2003年 在華盛頓州的新港 (Newport)成立了舍 衛城寺院(Sravasti Abbey)。此命名是 由於佛陀在世時, 常在舍衛城說法, 安居於此多次,有 超頓比丘尼 比丘、比丘尼的跟

格西羅滋(Geshe Michael Roach)是 美國出生的猶太人,未出家前以最優異的成 績畢業於世界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榮獲 每年由總統頒予全國最優秀一百位青年的總 統學者獎章。在他出家後,去到印度的色拉 寺修讀藏文佛法,在幾千位藏僧中生活,學 得一口正宗的藏語,佛學的修持及研讀也絕 對不低於藏僧。在他學業之餘,用了12年設 計出藏文輸入法,把藏傳大藏經輸入電腦、 磁碟及光碟免費贈送,至今已送出超過十萬 張。漢文大藏經的電子化,亦源於這位藏傳 西方僧人在美國與一位華僑沈家楨(C. T. Chen,1913-2007)居士的一席話所啟 發。在看到當年尚年輕的格西羅滋之藏文 大藏經電子化後,便著手研究,製作成漢

菩提比丘(左一)與印順長老、仁俊長老合影

【第192期‧佛光法苑‧10】


文電子大藏經的雛型,以CD Rom為主, 直至後來才有台灣佛教界人士又再發展出 完善的電子版大藏經。在1981年,印度的 色拉寺面臨財政困境,寺中近千位學僧飲食 費用出現困難,病了也沒有錢醫治,格西便 一面攻讀寺院的僧伽教育課程,同時又披上 西裝,用五萬美元創辦了一家鑽石公司。這 間公司現今每年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職員 逾500人,他因此曾兩度入選業內名人榜。 在此同時,他在佛法學習方面亦一點沒有鬆 懈,在原定的時限內以藏語佛法辯經的方式 通過了全部考試,畢業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美 國籍格西(相當於「佛學博士」學銜)。他 所創辦的鑽石公司,收入全歸寺院及資助格 西所創辦的25項慈善事業6。他寫有《當和 尚遇到鑽石》一書,他並具有高人一等的 智能,將《金剛經》融會貫通,運用萬法 潛能,發揮在商場的經營上。 2004年,在加州取得佛學碩士學位的 珍妮特‧格雷西‧欣(Jeanette G. Shin)被 授予海軍中尉軍銜並宣誓成為美國海軍隨 軍佛教神職人員。從此,美國武裝部隊也 有了隨軍佛教布教師,他們軍服上的徽章 是一個法輪。 廣野慶子(Mazie Hirono)現年65歲, 是現任美國民主黨籍參議院第一位佛教徒、 第一位亞裔美籍女性、同時也是第一位在日 本出生的參議員。廣野慶子出生於日本福島 縣,1955年和母親移居夏威夷,並跟隨母 親信仰佛教淨土宗。

習禪中心,500多個佛教組織,其中全國性 組織有40餘個。這些寺院和組織大都不同 地接受了基督教的某些社會和文化功能, 吸取了基督教的傳教方式和組織形式,使 佛教越來越帶有鮮明的美國色彩,吸引了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皈依佛門。佛教在美國 這個多元民族與文化的社會中,雖尚未形 成主流宗教,而其影響已在與日俱增,逐 漸為社會所重視7。 當今美國的佛學研究學者和佛學研究機 構,據佛弗蘭克‧雷諾茲(Frank E. Reynolds)的統計,美國相對活躍的佛教學者約有 300人,其中包括專業的佛教學者,還有因 地區研究涉及佛教的專家,主要散布在美國 各大學。佛學研究機構,包括哈佛、耶魯、 哥倫比亞、芝加哥、普林斯頓、威斯康辛、 夏威夷、加利福尼亞(伯克萊、洛杉磯)、史 丹福、華盛頓、維吉尼亞、康奈爾、紐約、 辛辛那提、賓夕法尼亞、密執安、印地安那 大學及阿柏林、加爾曼學院。它們分為純佛 學和非純佛學研究機構。最著名的純佛學研 究機構是威斯康辛大學,1961年設立了全 美第一個佛學博士學位研究所,側重於原 始佛教思想和藏傳佛教研究。該校在當年 開始實施研究佛教所有派別一攬子計劃。 1975年出版了第一部總結性著作《佛教:

1990年版《大英百科年鑑》標示:美國 約有40萬佛教徒,其中日蓮正宗教徒25萬 人,其餘為大乘北傳、藏傳、南傳上座部佛 教徒。佛教勢力主要分布在加州、華盛頓特 區,其次是紐約、新澤西、賓州,再次是芝 加哥等大城市。全國約有千計的佛教寺院和

【第192期‧佛光法苑‧11】

哈佛大學


特海的「過程哲學」及其相關的東方思想, 如中國易經哲學、大乘佛學。

耶魯大學

現今的展望》。1976年成立了「國際佛教 研究會」,該會以促進國際佛教歷史和現 狀研究、組織國際佛教學者之間的合作、 出版研究佛教的工具書、佛教原典和譯本 為宗旨,會址一直設在該校南亞系8。 1972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也設立了 佛教博士專業,強調基本語言與文獻學的 訓練。非純佛學機構華盛頓、耶魯、維吉 尼亞、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大學的佛學專 業在規模上,完全可與伯克萊分校相比, 但學位是設在宗教、印度學、亞洲學、東 語系或哲學系。其中哲學系設有佛學課程 的只有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園和夏威夷 大學。夏威夷大學的哲學系重視大乘佛學 與印度佛學研究,尤其是佛教哲學。 哈佛大學宗教系和耶魯大學遠東系都注 重一般佛教思想的研究,但哈佛偏重於佛教 語言問題和大乘佛教,而耶魯大學則重視研 究佛教的宗教問題。哥倫比亞大學的宗教 系重視各種語言佛經的翻譯。開設的專業 課程包括梵文、藏文、漢文、日語、中國 佛法、日本佛教、及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歷 史與文化等。圖書館各種佛教文獻資料也 極為豐富。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設有佛 教、中國和日本的佛教專業。加州大學克 萊蒙特研究院於70年代設立「歷程研究中 心」(Process Studies Center),專為闡揚懷

美國研究藏傳佛教的主要機構有20世 紀50年代的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阿爾泰 ─烏拉爾語言文學系。1966年該系創立了 西藏學會,與達賴組織關係極為密切。西 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學系及外 國地區比較研究所,是受洛克菲勒基金會 資助的藏學中心之一,設有梵、藏語言與 文學、佛學研究等課程,並有碩士、博士班 計劃。此外紐約、史丹福、耶魯、加州、威 斯康辛等大學,也都有西藏語言、宗教、歷 史等中心。 美國主要的佛學研究刋刊物有:《東西方 的哲學》、《中西部佛法》、《宗教》、《 美國東方學會刋》、《亞洲研究》、哈佛大學 《亞洲研究》、《國際佛教研究會刋》、《美 國人類學者》等數百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藍吉富主編:《西洋佛教學者傳》,載《世界 佛學名著譯叢》第84冊,第289-293頁。又 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371頁。 2.http://tw.myblog.yahoo.com/religious-experience/article?mid=24,節錄自〈張澄基教 授生平介紹〉一文。 3.佛教導航及佛學網:林聰作〈富有傳奇性的洋 尼〉。 4.菩提比丘英文简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 Bhikkhu_Bodhi 5.www. Sravasti Abbey.org(修慧法師依英文編 譯提供)。 6.佛教導航及佛學網:林聰作〈富有傳奇性的洋 尼〉。 7.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341頁。 8.夏金華:〈佛法東漸美利堅〉一文。又楊曾文 主編:《當代佛教》,第380頁。

【第192期‧佛光法苑‧12】


中國佛教史話(十四)

釋慧璉 唐代(618-907)之興 隋煬帝繼承文帝遺留給他的富強帝國 後,縱情欲樂,荒淫無度,終於導致帝國內 部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在逐鹿問鼎的羣群雄 羣 中,煬帝的表弟唐國公李淵起兵於晉陽(今 山西太原),並奪取長安所在的關中。大業 十四年(618)三月,煬帝遭朝臣縊殺於江 都(今江蘇揚州)寢宮;五月,李淵即位於 長安,改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唐高祖之子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二年( 628)統一全國後,勵精圖治,為唐帝國打 下富強康樂的基礎,其後經高宗、武后、中 宗、睿宗,直至玄宗天寶末年,締造了大唐 一百二十餘年的盛世。大唐國威鼎盛,與東 亞、西域各國之交通都暢通便捷,境外輸入 的宗教,除早已傳入的祆教(波斯拜火教) 外,有景教(基督教別派)、摩尼教(波斯 人摩尼所創)、回教(伊斯蘭教),但各宗 教之弘傳,遠不能與佛教相較。

唐代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的發展,於唐代達到巔峰,共 有六宗派相繼成立,其中「法相宗」、「密 宗」直接從印度輸入,其他「華嚴宗」、「

禪宗」、「淨土宗」、「律宗」則是在中 國經長期醞釀而後成立的,與隋之「天台 宗」、「三論宗」,稱為「隋唐八宗」; 除「法相宗」、「密宗」外,都深具中國 佛教的特色。各宗隨著隋唐之天威,遠播 於韓國、日本、越南,並影響及於邊疆的 遊牧民族。各國來唐學習華夏文化及佛學 者,人數頗多,中國佛教已能由承受自印 度,轉而弘布於鄰近各國了。

佛教與道教 中國道教尊稱老子李耳為教主,其事雖 荒謬不經,但道教徒卻沿襲為常。李唐皇室 自稱是老子的後人,加以帝王喜好長生、丹 藥之術,因此終唐之世,道教始終受到皇室 的尊崇。但佛教譯經之成就非凡,普徧且深 刻地影響中國人的觀念思想、生活方式,而 佛門龍象輩出,令儒、道黯然失色,縱使皇 室崇道,甚至唐武宗有滅佛之舉,但充滿迷 信色彩的道教,在民間與知識份子之中終究 無法與佛教抗衡。

西行求法之高僧 唐代,西行求法運動頗為興盛,其中以 玄奘、義淨最為有名。

【第192期‧佛光法苑‧13】


玄奘(602-664) 出生與出家 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俗 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郾師)人,為東 漢太丘令陳寔的後人,父親陳慧隋時為江陵 令。玄奘十歲喪父,十三歲出家,與居住東 都(洛陽)淨土寺的二兄長捷法師共住。北 魏末年,北方僧團的人數遽增,達到驚人的 數目,猥濫僧充斥其中,終於導致北周武帝 的滅佛。武帝崩殂後,佛教復興,但鑑於前 車之覆,隋朝開始以考試錄取僧人。玄奘十 三歲時,因年齡尚幼,不具應試資格;他徘 徊在考場外不肯離去,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 果見他儀表出眾,特與他交談,讚嘆他志氣 超邁,因此破格予以錄取,鄭善果對其他考 官解釋道:「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意謂 背誦經文通過考試,並非難事,但風骨逸羣群 者才是難得的僧才。 成為小沙彌的玄奘,在淨土寺聽講《涅 槃經》及《攝大乘論》。隋末,天下大亂, 洛陽饑荒,玄奘隨長捷法師前往長安,在莊 嚴寺聽道荃法師說法。再經秦嶺入成都,途 中從空、景兩位法師學法。在成都空慧寺聽 講《攝大乘論》及《俱舍論》,二十一歲時 (622)在此受具足戒。數年後,玄奘出三 峽,順長江而下,行跡徧 徧 及湖北、湖南、 安徽、江蘇、河北、河南,再返回長安, 所到之處,無不從耆老大德問學。他所研 讀的,除上述經論外,另有《成實論》、 《十七地論》、《毘曇》等。其中真諦譯 的《十七地論》(即《決定藏論》),為 《瑜伽師地論》的一小部分而已,無法解 決玄奘心中的疑難;而《涅槃經》及《攝 大乘論》這一經一論所談的「佛性」,截 然不同,《涅槃經》以為佛性「本有」( 眾生皆有佛性),而《攝大乘論》卻認為 佛性是「始有」(修行才有,佛性是成佛的 可能性,即成佛的因緣),這也使得玄奘倍

感困惑不解。貞觀元年(627),曾在那爛 陀寺從戒賢研讀唯識學的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或作波頗蜜多羅),頂戴梵典來到長安, 玄奘從他聽聞那爛陀寺及戒賢之事,遂決定 入竺求法。 西行入竺

玄奘曾上表朝廷請求西行,但因時局不 靖,未獲允許。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八 月,玄奘私自由長安出發,隨飢民至隴(今 甘肅),偷越關卡,出玉門關。之後在度過 莫賀延磧沙漠時,因五天四夜沒有水喝,幾 乎死在沙河中。走出沙漠至伊吾(今新疆哈 密),再抵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高昌 國王麴文泰以極大的熱情迎接玄奘,甚至強 留不放行,玄奘絕食抗爭,麴文泰才勉為答 應,然要求玄奘東返時一定要來高昌長住三 年說法,並為玄奘籌畫安全的西行之路,就 是攀越凌山隘口(今新疆烏什的別迭里山 口),前往素葉水城(又稱碎葉城,今吉爾 吉斯之托克馬克)拜訪西突厥統葉護可汗; 當時西突厥的國勢甚強,西域諸小國都臣服 於它,若得統葉護可汗一言相助,玄奘便可 一路順遂無阻。因此玄奘走了一條其他西行 求法高僧不曾走過的路,就是繞道中亞,經 今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諸國、阿 富汗,進入北印度迦濕彌羅(即罽賓,今喀 什米爾等地)。

【第192期‧佛光法苑‧14】


高昌國王派了一批侍衛僕從,攜帶二十 四封國書及大量禮物,護送玄奘上路。玄奘 一行強度凌山時,因遇上溶雪,隨從凍死了 三分之一,死亡的牲口更是不計其數,但終 於到達素葉水城,並拜會了統葉護可汗。當 玄奘經過阿姆河,翻越了終年風雪、峰巒險 峻的興都庫什山,到達巴米揚峽谷(在今 阿富汗境內)時,他不止瞻仰了今日已被 炸毀的兩尊大佛像,還看到現已被黃土掩 埋的一尊長達千餘尺(約三百多公尺)的 臥佛巨像。 遊學五印 玄奘一入北印度,便一路學習,舉凡印 度傳統哲學、外道哲學、各派佛學,只要該 地有大師可以請教,他都停留就教。終於貞 觀五年(631)年底抵達位處中印度王舍城 附近的那爛陀寺。該寺為當時印度規模最大 的佛寺,僧徒逾萬人,著名的學者雲集於 此,教授大小乘佛學及世學。玄奘拜見過 當時已一百餘歲的高僧戒賢,便前往各處 佛陀遺跡巡禮,然後再返回那爛陀寺就學。 戒賢大師為他講了三遍《瑜伽師地論》,《 順正理論》、《 顯揚聖教論》、 《對法論》各一 遍,因明學、聲 明學、《集量》 等論各二遍,《 中論》、《百 論》等各三遍。 當時印度法相宗 最盛,玄奘精研 其學,傳法相宗 於中國,以《瑜 伽師地論》決擇 一切佛法。其餘 大小乘之說、外 道哲學,玄奘亦

多精通。 玄奘在戒賢門下研習五年之久,學業告 一段落,他又出發遊歷兼訪師問道。沿印度 東邊海岸線南下,轉到南憍薩羅國,再抵印 度半島南端,因僧伽羅國(今斯里蘭卡)內 亂,他只好放棄渡海,繼續西北行。他參訪 了今日聞名全球的「阿姜塔石窟」,但卻錯 過了「桑奇大塔」。一路北上,又回到西北 印,再東南行返回那爛陀寺。玄奘以其驚人 的意志、體魄,遊學五印,使他成為西行求 法高僧中,唯一壯遊五印者。 戒日王 玄奘完成五印的遊學後,在貞觀十六年 (642)底,受五印共主戒日王盛情之邀, 前往曲女城參加顯揚大乘的大法會。戒日王 將玄奘所寫的〈真唯識頌〉懸於會場門外, 歷時十八日之久,竟無人能增減一字,玄奘 因此獲得「大乘天」、「解脫天」之榮銜。 不久,玄奘參加了戒日王的無遮大會後,便 啟程東歸。戒日王派遣侍從,手持國書,護 送玄奘歸國。 賦歸 玄奘於貞觀十七年(643)春夏之交出 發,先西北行至西北印,再翻越終年層冰 結雪、山高風疾的葱 充 蔥嶺(帕米爾高原) 抵南疆。原本他打算取道塔克拉瑪干沙漠 北緣的「南疆北道」,前往高昌國,實踐 他與高昌國王麴文泰的「舊日之約」,但 麴文泰曾與西突厥聯手攻破焉耆(今新疆 焉耆),唐太宗在貞觀十三年(639),派 遣侯君集、薛萬徹率軍出擊高昌,次年麴文 泰憂懼而死,其子智盛降唐,高昌國滅,高 昌王室遷居長安。玄奘得知此事,便改道沙 漠南緣的「南疆南道」東行。貞觀十八年( 644)抵于闐國。當年玄奘是偷渡出國,因 此在此上表太宗報告西行經過。貞觀十五年

【第192期‧佛光法苑‧15】


(641),戒日王已遣使朝貢大唐,因此太 宗接獲玄奘的奏表後,欣喜異常,下詔南疆 諸國國王護送玄奘返國,並敕令宰相房玄齡 負責迎接事宜。貞觀十九年(645)正月, 去國十七載,滿面風塵的玄奘,終於踏上故 土、重返長安,完成取經的偉業。 譯經 貞觀十九年(645)三月,玄奘在太 宗護持之下,於弘福寺開始譯經,至唐 高宗龍朔三年(663)十月止筆,共譯佛 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名著如《大 般若經》(600卷)、《瑜伽師地論》( 100卷)、《大毗婆 沙論》(200卷)、《 俱舍論》、《成唯識 論》、《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發智 論》、《顯揚論》、《 阿毘達磨雜論集》、《 異部宗輪論》、《順正 理論》等等,皆其所 譯。其在譯業上之成 就,古今罕見,中外 無人可以追比。 玄奘所攜回的梵本極多,為求效率,因 此異於鳩摩羅什,他組成小型譯場,非譯經 相關人員,一概不准進入。玄奘譯經忠於原 本,不作增減;而東晉鳩摩羅什在「秦人好 簡」(中國人喜好文筆簡潔)的原則下,其 譯文較為雅潔流暢,故在流通上,除了《心 經》以外,玄奘所譯皆遠不如羅什所譯之廣 為佛教徒所好誦讀。但玄奘譯經數量龐多, 遍及各宗派,如說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 論」(共七部),他便譯了六部。今人印 順導師在「毘曇學」上的成就,玄奘亦有 功焉;隨著漢譯佛典漸受歐美重視,玄奘 所譯將長遠具有學術價值。

《大唐西域記》 玄奘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為不可多得 的史地名著,共十二卷,是奉唐太宗之敕撰 寫的,為玄奘「西征」所見所聞的實錄,玄 奘弟子辯機執筆綴文,助成其事。 本書共記今南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 西南亞(伊朗)、中亞(吉爾吉斯、烏茲別 克、塔吉克等國)、南疆(焉耆、庫車、阿 克蘇、塔什庫爾干、喀什、葉城、和闐、且 末、若羌等地)諸國七世紀上半葉之疆域、 地理、歷史、曆法、族群、文字、衣飾、飲 食、宗教等事項。所 記共一百三十九國, 其中一百一十一國為 玄奘所親歷者,二十 八國為傳聞者。 本書在地理學、 歷史學、文化學、 哲學、宗教學、社 會學各方面皆具極高 的學術價值,曾被譯 為多國文字;法譯本 於1857年問世,俄 譯本於1862年發行;英譯本有二,分別於 1884、1905年出刊,日譯本則於1971年出 版。 近世歐美各國在亞州的考古挖掘,包 括迦毗羅衛國故址的確認及該處佛舍利的 出土,也多得力於此書的詳細記載。 玄奘因明吳承恩的《西遊記》一書,成 為東亞各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今日玄奘成 為全球知名的佛學者、史地學者、旅行家、 探險家、外交家,還是由於他過人的智能, 超羣群的學經歷、傑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譯經 方面所取得的空前絕後的成就。

【第192期‧佛光法苑‧16】


本期專題

掌握命運的秘方 芸芸眾生隨業受報 生死苦海求出無期 今得人身改往修來 確立目標堅忍向前

【第192期‧佛光法苑‧17】


掌握命運 的秘方

三知改變命運

流月

人類雖貴為萬物之靈,可以翻天覆地, 扭轉乾坤。可是,個人的力量卻是微不足 道。人類發明藥物,卻不能保證無病;人 類追求健康,卻不能阻止衰老;尤其是對 於死亡來臨之陰影,更是人類欲避不能的 夢魘。

些人則認為生命是偶然出現,偶然流變,偶 然消失;另外一些則認為人生是由既定的程 序運轉,一切早有前定。種種說法,不一而 足。

自古人類便希望長生不老,健康無病, 於是求神拜鬼,祈求神靈保祐。人類追求幸 福,祈求一切順遂,逐漸形成了對命運的渴 求。有認為人生就像一條洪流,「命」猶如 洪流上的一葉小舟,「運」便是水流的流 向。如何掌握命運的流向?如何改變命運 的安排?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大課題。

人類又有好奇心,總是希望預知未來, 於是坊間甚多相士術士,一方面提供算命服 務,為顧客計算命運軌跡,何時求得妻財子 祿壽等等。另一方面,相士們又提供一些方 式,為顧客改造命運,以使達到心安理得的 目的。殊不知,命理的建立,必定在宿命的 基礎上,若是命理可算,便一定不能改,能 改便不可算了。此中矛盾重重,但當人在惶 恐當下,甚麼理性思惟也拋諸腦後了。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上,對於人生的 意義有不少看法,有些人認為宇宙乃是由一 個超自然的神祇所主宰,一切由他決定;有

其實,命運當然是可以改變的,否則人 類文化也不會進步了。在幾千年人類文化的 歷史長河中,透過共同努力,人類的命運不

【第192期‧佛光法苑‧18】


斷被改寫,大至民族、國家,小至家庭、個 人,都隨著不同的因緣際遇,形成了多元社 會人生的面貌。在不同的層面上,可以有不 同的改變方式,我們現試從社會、個人及宗 教等三個層面上,來看看如何改變我們的命 運歷程,改造我們的未來。

運」的信念,不斷學習進修,於是從工廠 的小工,慢慢晉升到行政管理人員,甚至 出席國際會議,為公司建立了一個良好的 形象,也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美好的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這的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的道理。

知識改變命運—社會層面

覺知改變命運—個人層面

中國一向是農業社會,普及教育不被 重視,致使中國近幾百年來迷信落後,民 智未開。直至近代很多有識之士,推動脫 盲運動,推廣普及教育,讓更多人可以接 受現代知識。但由於中國近百年來,社會 動盪不安,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直至八 十年代,政局開始穩定,經濟持續增長, 才開始推動各方面的發展,讓更多人得到 開放社會開放政策的好處。

從社會乃至個人層面上,每個人的生命 軌跡,本來就是一連串活動歷程的發展來展 開的,我們從反觀生命的運作過程上,便可 以看到一連串的運作模式,並由此而看到它 的源頭與影響。甚至可以從源頭來把它進行 改造,以成就美好人生。

由於中國社會極度貧富懸殊,落後山區 及貧窮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機會甚少,以致成 年後得不到發展改善的機會。於是不少有心 人士設立希望工程、教育基金、助學基金等 等,專門協助貧窮人士子女接受教育,讓他 們可以透過學習知識,接觸外面世界,學習 謀生技能,逐漸改變固有的生命軌跡,成就 新的人生。 知識的確可以改變世人的命運,它能滲 透每一角落,讓不同地方的人民,透過學習 知識,掌握周圍的事物。只要具備知識,能 好好利用,它不但能改善生活,令生活由 貧變富,使前途變得更好,改寫個人命運 之餘,也可藉著它的力量,使整個社會上 的人得到幸福。甚至改寫民族的歷史,成 就開放健康的社會,令整個人類皆普遍受 惠。可見知識是何等重要! 身邊的兩位朋友,年少時家貧失學,只 能在基層當小工,但因本著「知識改變命

生命的經歷很多時受到我們對世界的看 法所左右,這些看法表現在我們的性格上, 而性格則源於我們的習慣,習慣源於行為, 行為源於心念,心念源於對外界的接觸。反 過來看,從對外在境界的接觸開始,我們產 生覺知,於是形成心念意欲,這些心念意欲 發展成個人行為,行為逐漸養成習慣,習慣 養成後,便變成我們的性格了。順著這性格 而生活,便形成我們的命運際遇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要改變自己的命 運,就先要改變自己的心念,而改變心念 則要在覺知上入手。很多人對接觸的事物 及周圍環境缺乏覺知心,往往任由過去的 成見所左右,於是人云亦云,隨著習慣行 為而處事待人,這便無法改變自己及將來 的命運了。 如果我們能夠從起心動念的覺知開始, 將事物進行仔細考察,由覺知對象之後,逐 漸調節自己的心念,心念改變了,行為便得 以改善,行為改善了,好的習慣便取代了壞 習慣,養成良好習慣,性格亦會隨之而改 變。這樣,有著自己的看法,便不會被社會

【第192期‧佛光法苑‧19】


掌握命運 的秘方

牽著鼻子走。對周圍事物的評價改變,人家 認為好的,你會覺得不外如此;人家認為差 的,你也覺得不致太差。這樣,人也活得輕 鬆,最後命運亦得以被改寫了。

正知改變命運—宗教價值 進一步看,當世人努力工作,追求世間 福報,期望長壽、健康、富足、尊貴、妻子 兒女環繞等等,並認為這是命好運好的時 候,我們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評價,你認 為的好命不等於是我認為的好命。當我覺 知世間富貴如浮雲,我便追求簡單淡泊環 保的生活,並以此為滿足。但如果只是純 粹覺知,改變個人對命運的評價之後,則 個人生命的方向如何釐定?人生意義與價 值在哪裡呢? 在這裡,佛陀提出了他的真知卓見,指 出了人生終極的目標,就是解脫對老病死憂 悲惱苦的纏繞。佛陀認為世間人士之所以恐 懼老病死,皆由對於周圍現象有著對永恆的 追求。我們心底裡看事物,從知性上看,是 追求永恆的事物知識;從感性上看,是追求 著永恆的快樂;從意志上看,是要求永恆的 主宰;從價值上,是追求永恆的清淨。這

在佛陀稱為「常、樂、我、淨」的「四顛 倒見」。佛陀指出了世間的真相,世間的 現象本來就是變化不居的,它不能由我們 所控制的,反過來,我們卻是受到它的約 制,不得自由的,這即是說,世間是「無 常」,世間是「無我」,世間是「苦」, 世間是「不淨」的。 每一個人都怕死,恐懼生命的最終消 失,但如何能擺脫對老病死的憂悲惱苦呢? 佛陀要我們建立對世間的正確認知態度,由 有正知正見,逐步指導著我們的行為,透過 正確的身、口、意等八種正確行為之道,逐 漸改變我們的生命軌跡。佛陀指出,世間本 來是無常、苦、非我、不淨的。我們若能接 受佛陀的知見,作為生命指引,於是見苦、 斷集、修道、證滅,最後徹底改變我們的命 運,成就出世間的解脫。 由以上可見,我們可以透過「三知— 知 識、覺知、正知」,來一步步改變自己命 運,逐步自我完成的。我們不妨由學習知識 開始,繼而訓練覺知,再運用正知正見,進 行改造身心,逐步放開執見,最終擺脫命運 的枷鎖,成就解脫的目標。

【第192期‧佛光法苑‧20】


從 宿 命 到 學 佛

慈愷

談到命運,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句成語就 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認為生死自有 定數,非人力所能掌控之事。看到有人飛黃 騰達或財源滾滾進,就說他真是「好命」; 而看到別人事業失敗或生了重病,就說他真 是「歹命」;自己時運不濟或遇到困難, 就會覺得真是「命苦」;大難不死是「命 大」;遇到自己不能改變的情況或環境, 就只能「認命」;美麗的女子早逝,就說是 「紅顏薄命」。大部分沒有信仰的中國人, 對於命運的觀念和認知都是從傳統文化和地 方習俗中學習得來的,而這項認知通常是傾 向於宿命論的。所以,中國人是很喜歡算命 和看風水的民族,舉凡面相、手相、摸骨、 占卜、問卦、姓名學、到紫微斗數,真是五 花八門,應有盡有。人們大都是希望藉由這 些風水術數,可以預知未來、驅凶化吉、轉 危為安,甚至改命轉運,謀求功名利祿、富 貴吉祥。但是從邏輯上看來,這是非常矛盾 的,因為如果命理學是成立的,它就必然是 不能更改的,如果可以更改的話,這套學問 也就不能成立了。

那麼歐美西方人民,又是怎樣的看法? 信仰神教的人,相信宇宙萬物都是神創造 的,人也是神創造的,所以人生的一切都 是神所安排的,自己是無力去改變的,只 要相信神,依靠神,死後便可以上天堂。但 是近代人的思想、精力都集中於物質世界的 研究,對於宗教信仰的情緒減低了。並且受 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相信弱肉強食、物 競天擇,認為世間的一切,時刻在鬥爭著, 誰善於鬥爭,誰就能獲得生存,獲得勝利。 這種思想,從正面的意義來看,就是鞭策人 們必須不斷的努力奮鬥,否則很容易便會被 別人趕過,被世界淘汰。每個人應該為自己 的人生負責,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 是為什麼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書籍或影視資 訊,教導大家如何成功,怎樣改進自己的缺 點等等。現在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和組 織,都是以「競爭力」為重要的基礎,所以 小自「人」與「人」的競爭、大至「公司」 與「公司」、甚至「國」與「國」的競爭, 每天都在進行,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而視為 當然了。為了贏得勝利,大家都是使出渾身 解數,不擇手段,像最近被史諾登揭發出來

【第192期‧佛光法苑‧21】


掌握命運 的秘方

的美國監聽計畫,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這種思想的負面結果便是造成四面皆 敵、緊張、驚慌、殘酷、殺害的心態,今天 世界上的各種紛亂、戰爭,社會上的種種治 安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和壓 力,都和這鬥爭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此,我願意分享一些個人的經歷。我 出生在台灣,在台灣一直念到大學畢業,做 了一年事,然後來美留學,取得學位後,便 成家立業,工作三十多年後,兒女都長大成 人,於四年前,從職場退休。說起來一切都 算平凡和順遂,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今天回 想一下,我的人生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在台灣時、(二)學佛前、(三)學佛後。 在台灣時,因為我父親是基督徒,小學 時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星期日,都會跟著父 親去浸信會上主日學校。我記得聽了許多聖 經的故事,也背了許多所謂的「金句」,拿 了許多漂亮的卡片,但是對於基督教的教義 還是不甚瞭解。五年級以後,為了準備升 學,就不再去了。初中到高中,因為課業的 壓力,也會思索一些人生的問題,想到人終 究都會死,為何大家還是這樣忙忙碌碌?都 是為了什麼?上了大學後,因為比較有時間 和興趣,就想研究西洋哲學,那時候,尼采 和「存在主義」正流行,我閱讀了一些這方 面的書,但是我很失望,並未從中找到人生 的答案。總之,這段時光,我對命運的看法 是很中國、很傳統的。 來美留學後,最先接觸到的是東西文化 不同和教育方法差異的「震撼」。後來找到 工作,進入職場,成為專業人士,便逐漸融 入主流社會,開始接受西方的價值觀,相信 「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命運是掌 握在自己的手中。」每天忙進忙出,為了年 底的考績和下一次的升級,努力地和同事競

爭,雖然不是在戰場上廝殺,但是還是如在 戰場上一樣的險惡,你不但要防人暗算,還 要小心被別人搶去了功勞。和上司、同事、 下屬的關係,更是要面面俱到,否則再大的 努力,也會一不小心而功虧一簣的。進入職 場二十多年後,表面上看來,我擁有高薪的 工作;健康又聰明的兒女;有良好的住家環 境;經濟上也很穩定,應該是覺得幸福快樂 的。但是,我卻感覺到一種說不出來的「空 虛」,也可能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 當時,我很幸運的是我母親正好來休士頓與 我們同住,因為她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就 在中文報紙上,看到佛光寺的訊息,我就送 母親去參加法會,不久玉佛寺落成,因為距 離我們家近多了,所以,幾乎每個星期日都 到佛寺,三個孩子也都在菩提學苑學中文。 因為有這個因緣,我開始學佛。 剛開始,先看了一些基本佛學的書, 有問題就問我母親,在玉佛寺也參加初級 學佛班,念佛共修等。1995年,我皈依了 三寶。後來,我母親搬去華府,我工作較 忙,比較少去佛寺,但是因為學佛後,改變 了我對人生的看法,幫助我度過許多難關, 讓我受益良多。退休後,到佛寺參加佛學研 討班、靜坐等,讓我更瞭解佛法的「高深」 和「廣大」。以下是我個人學佛後,所體會 和經驗的一些「掌握命運」的方法: 一、堅信三世因果:大部份中國人,都 是相信因果的,最通俗的觀念就是「善有善 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很 多小說、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都以此為 主題,許多還是真實故事。但是如果只限於 今生與來世的二世因果,很多現象或事實便 無法解釋。例如:為何人生下來便有種族膚 色、貧富貴賤、性別、智愚等種種的不同, 如果說人是神創造的,那麼神也太不公平了 吧!對一些可憐的人,也太殘酷了吧!學佛

【第192期‧佛光法苑‧22】


第一步便是堅深地相信三世因果論,人生下 來的種種不同,都是前世的正邪思想、善惡 行為、對他人的利損等等複雜的活動,留 下業力所造成的。同樣的,現在的思想、 行為、待人處事的一切活動,都產生了新 的業力,再加上過去未盡的業力,便成為 未來的果報。所以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 的手中,想要改變命運,當下便可以馬上 開始,改變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舉 止,自己創造好的「業」,才能期待未來 好的「果」。

施於人」與此極為相合!第三層標準是佛化 的道德,這是無我的慈悲。印順導師說:「 佛化的道德,建立於般若─無我智的磐石; 是破除私我,掃蕩執見的特殊智慧。從這種 智慧所攝持,所引導的,便與凡夫的德行, 截然不同。不再專為自我,為我的家庭,我 的廟宇,我的故鄉,我的國家而著想,能從 整個人類,一切眾生的立場去看一切。」依 照這三層不同等級的標準去實踐,才能提升 自我,廣積福德,在三世的延續流轉中,走 向進步的道路。

二、止惡行善:首先要能分辨善惡,如 果我們連是非善惡的觀念都不正確,又如何 去實行?我認為第一層標準是法律,首先就 是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這是最基本的 做人原則了。不要鑽法律的漏洞,不要為 了貪大的或小的便宜,冒險去做任何違法 的事,例如有些人為了能申請到政府的福 利,把自己名下的財產轉移,假裝變成貧 戶。第二層標準是一般的道德,有時候法 律不能顧及的地方,就要依照道德了。中 國文化主流的儒家,講的是「禮義廉恥」 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印度文化中則說 慈悲為最一般的道德。印順導師在《佛在人 間》的「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中,非常詳 細的解釋「仁、慈、愛是道德的根本,是最 一般的道德律。」儒家說:「己所不欲,勿

三、修學戒、定、慧三學:為了徹底的 改造我們的命運,徹底的解除輪迴的痛苦, 我們就必須修學出世法─戒、定、慧三學, 又稱三無漏學。「無漏」意指沒有三界生死 結縳的缺憾,現世就可以為人們帶來益處、 止息煩惱。戒是持戒,戒能伏貪愛心,能防 止眾生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是禪定, 定能調伏瞋恚心,能使眾生靜慮澄心;慧是 智慧,破惡證真叫做慧,能使眾生學到真理 而斷愚癡。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 定發慧』,最終可以令眾生證得智慧解脫煩 惱、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強,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精進修行正確的三無漏學, 才可以達到最終的解脫之道。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與淺見,希望 和會友們互相切磋,互相勉勵!

【第192期‧佛光法苑‧23】


掌握命運 的秘方

心內事 誰人知

善薰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大家都 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一般來說,會說這句話 的人,應該多半景況還算順遂,是處於一種 順境之中,若是事事不如意,又感覺無力改 善時,此人心中最想知道的恐怕是「誰是命 運的主宰者?」 學生時期,我常去神教聚會場所,經常 會看到信徒哭著訴說多年來他是如何忠誠, 而如今卻為何會面對如此困境?當時我在台 下也為他抱屈,感覺十分不公平,直到學佛 後瞭解了「三世因果」,才知道凡事自有它 生成的道理,自有它連結的因果關係。這樣 的認知,幫助了我在遇到順、逆因緣時,較 能保持理性與客觀的態度。 中國人常說「天助自助」,天助,有時 也可以解釋為是一種命運。有些人平日間待 人寬厚,處事誠信,於是無論做什麼,似乎 都比旁人順利和容易的多,我們常說這樣的

人是「運氣好」,其實追本溯源,可能還是 要歸諸于他最初的善念。這一類的說法,我 們在書上或是聽法師開示,已經看過和聽過 很多,比如:思想會形成語言,語言會化做 行為,行為會變成習慣,習慣會造就個性, 個性會影響命運。如果把這句話倒過來說, 那麼命運不就是決定於思想嗎? 有位同修曾經轉寄過一封電子信,說的 故事我一直非常喜歡,大意是說:有一位和 尚在夜晚返寺途中,遇到大雨,想在一座莊 園求宿避雨,誰知莊園主人透過僕人轉告「 向來與僧道無緣」,不願接納,和尚便向僕 人問明莊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返回寺 院。三年後,莊園主人有機緣來到寺裡,看 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 上,心中納悶,向小和尚打聽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回答:「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 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

【第192期‧佛光法苑‧24】


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天天誦 經,回向功德給他。」莊園主人聽了,當下 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虔誠 供養這座寺院。這個故事給人很多思考的空 間,想來若是一般凡夫處在和尚的位置,多 半的想法是「你對我不友善,我自然也不厚 待你。」修養好一些的,可能會不予計較, 仍然好言好語相待。能像和尚這樣不但轉化 自己的心念,同時於默然中度化別人,因而 改變了別人的命運,這份胸懷修為,可能常 人不易學習,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可以做為我們日常 努力的目標和方向。而眼下尚是凡夫的我 們,是否也能像莊園主人一樣,有一些覺 悟心和慚愧心?

慧的表徵,就是你能隨時放下思想;這種觀 智的證明,就是你靜默的能力。」斷相續 心,談何容易,可是這是修學佛法的究竟 處,雖不容易,佛已開八萬四千法門,道盡 了方便。數月前,在「東山法門的念佛禪」 一文裡,看到由念一「佛」字,來攝心、淨 心、啟悟覺性,深感歡喜,只是我將「佛」 字改成了「戒」字,因為念佛時,心中是一 片祥和溫暖,深覺佛的慈悲,結果是放縱了 妄念,減低了「以念止念」的約束力;改念 「戒」字後,通常心中會先一凜,接著是一 沉,妄念中止。雖然目前日常生活中念到「 戒」字的時候並不多,功夫無法成片,但是 經由一再的打斷,思潮的起落已經緩和、平 服了許多。

去惡存善,是掌握命運的基礎,而釜底 抽薪之法,仍是要斷相續心。「禪悅」一書 裡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思想 ─ 內心私 語,是可能產生巨大痛苦的『法』,它可能 展現為掉舉、後悔、疑惑、貪欲或瞋恚。

念頭是命運的推手,豈可掉以輕心?只 是心內事,誰人知?恐怕只有自己才清楚。 所以當念頭起時,在它向著業的洪流急奔而 去時,我們需將它留住片刻,觀一觀,照一 照,看它是會把我們帶到萬劫不復之處,還 是會為我們在悲智願海上開無量無數蓮花? 念頭起處,請謹慎之。

當念處如實地看見思想,視它為權宜方 便,此時我們會對思想離欲。這種離欲與智

【第192期‧佛光法苑‧25】


掌握命運 的秘方

正確看待命運

在這世間,每個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起 起伏伏、風風雨雨,而人與人之間比較,總 會看到各有各不同的際遇。於是人們碰到事 事順境時,往往認為是行好運,反之則是行 背運。看到別人一帆風順,就認為是命好, 否則就是命苦。正因生命現象呈現繁複多 變,怎樣看待命運,怎樣使生命離苦得樂, 便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探討的命題了。 這在佛陀時代,已有許多思想家出現, 他們不滿足於婆羅門對神祇和梵天掌握生 命之說,從自身行為(業)與果報之間關 係對生命的影響等多類問題,紛紛提出他 們的看法。如當時最有名的,就有「六師 外道」: (1) 以布蘭迦葉為代表,主張偶然說,認 為一切皆偶然所成,否定有業力果報,否定 道德宗教作用。 (2) 末伽梨的命定論,認為命中所受皆有 定數,一切有情無助無力,不經八百四十萬 大劫的時間,輪迴不得解脫。他形容生命如 一顆石從山上向下滾,只有到滾到山腳下才 能停止。 (3) 阿耆多,斷滅論者,身命終之後一切 都在當處斷滅,因此他們蔑視道德,盡情享 樂俗世。 (4) 婆浮陀,機械唯物論者,認為人由七 元素合成,元素離散,生命便了結。

衍頤 (5) 散惹夷,詭辯派,因看不到生命存在 真相而迷失方向,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 (6) 尼乾陀,也就是耆那教教主,他承認 有業有輪迴,但他把業力看成固定不變的。 藉離一切罪惡摧毁業,以苦行作為消業的唯一 方法。 綜觀以上各種學說,從因果道理來看, 不外一類是否定業因果報的無因論,他們否 定道德的作用,對生命看法是一世論的斷 見,另一類則是沒能正確對待因果關係的 邪因論(非因計因),他們要就是相信神 意、天意,要就是相信命定的常見。如果 按照以上的觀點,那麼命運便完全不由我 們掌握,我們對生命便完全無能為力。提 供選擇的只有三條路: (1) 否 定生命價值,放縱人生,胡作非 為,耽著欲樂; (2) 消極逃避,放任人生,不負責任,無 所作為。 (3) 犧牲現實福祉,自我折磨,以苦行救 贖消業。

【第192期‧佛光法苑‧26】


如果命運真是這樣,那麼,人生還有什 麼價值?活著又有什麼希望? 幸好,偉大的佛陀出現,他吸收了業報 輪迴等思想,取精華吐糟粕,對其錯誤偏頗 之處加以糾正。通過理性思辯與實際修持, 佛陀證悟了緣起法,體悟到生命流轉的真 相,指出苦因及滅苦之道,為我們開出一 條正確的解脫之道。所以馬勝比丘說:「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佛陀教導說:「苦樂二邊,皆非道 因」,在《雜阿含‧53經》裡說:「我論 因說因,……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 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 間。」在《雜阿含‧262經》又指出「此 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其意是諸法皆 因緣所生,緣聚則生,緣滅則散,而前因現 緣緊扣,互為條件依存。生命也如是,有生 死,有前後世,是因緣延續,不是神意,也 不是有一個主體(靈魂)承擔苦樂,流轉生 死,而是眾多因緣在剎那變化又相續不斷的 系列。通過這些教導,使我們認識到事物的 可變性、可塑性,只要我們通過個人努力, 不斷在因地下功夫,增加好的助緣,是可以 改變走向,改變現實狀況的。這樣,我們生 活便有了目標,對前景有了希望,人生也就 具有價值和意義! 遺憾的是二千多年過去了,而這些不相 信業力果報的無因論、邪因論,卻仍然影 響着 當 今人們的思想。我們不時都聽到無法 無天、殺人滅跡,及至使用化武等暴行的 訊息,至於「人死如燈滅」、「今朝有酒 今朝醉」、「一了百了」等說法,更時常 耳聞目睹,這不就是斷滅論的影響嗎?正 是這種思想泛濫,所以才動不動就有人自 殺,最近就有學生考不上大學而跳樓,又 有一個十幾歲小孩被母親說幾句就跳樓的事

件發生。至於為情而尋死的就更多了。社會 上還有許多人,他們不辨是非,不分善惡, 沒有立場,對待事情常說:「…很難說」、 「管他的…」,這不就像詭辯派嗎?而在佛 教徒裡,都會講因果,信業力,但常常有不 少人落入命定論而不自知。他們碰到身體多 病,或有不如意的事發生,就嘆一句「唉! 業障深重!」「好醜命生成」。我想懺悔業 障是應該的,其目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重犯 錯誤,再做惡業,但如把一切不好的東西都 推往過去業障上,而不看當下的助緣條件, 不思進取,這無疑就陷入命定論的窠臼裡。 作為正信的佛教徒,真應提高警覺,好好把 握佛陀的教導啊! 深入體會緣起法,一方面要認識到個人 是可以憑意志力,精進努力,多行善業,以 主動參與改造命運的生命工程,對此應抱有 信心,但同時亦要進一步看到,正是一切法 由眾多因緣而起,所以事物是變化不定(無 常),不能主宰(無我)的。命運亦如是, 我們不能忽視外在客觀的因緣不斷加進來, 以及一些過去業的力量與成熟期非我們所能 控制,尤其是人除了有自業外,還受共業的 干擾和制約,因而命運的走勢往往非能如我 所願。所以,從學習緣起,就不僅要學會主 動參與改變命運,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正確 對待命運,對其不斷變化,要有清晰的認識 和正確的態度。在《沙門果經》的「大分 戒」部分裡,佛陀就指出,沙門是不應給 人算命、作預言、看風水、擇吉日、……等 等,認為這些都是低劣的技藝。而作為佛教 徒,就更加不應靠它們去「改運」,我們只 須盡其在我,努力當下,活好當下,不必擔 憂,不必期盼。如此,我們對好運不會沾沾 自喜,處之淡然,對逆境也心安理得,處之 泰然。自己盡力了,就以平常心,冷眼看待 命運的流轉吧!

【第192期‧佛光法苑‧27】


掌握命運 的秘方

命 運 跟 著

心 念 走

芝蘭

命運是人一生的寫照,也是人生的總 結,有人生在富有之家,從小豐衣足食, 子承父業;也有人不求上進,因而家道中 落。也有人生而貧寒,吃不飽穿不暖,潦倒 一生;但是也有人碰到貴人,後生看好,也 有人發奮上進,飛黃騰達。所以命運好壞, 並非命中注定,還是有改變的空間。 有的人一生平順,沒有什麼波折,他的 命運也顯不出好與壞,也有人大起大落,歷 盡滄桑,他的命運也顯示大好與大壞。每個 人都是他一生命運的主人,好壞其實都操在 自己的手裡,因為只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 也只有他自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的一生經常處於十字路口,為了 何去何從,面臨抉擇,接受考驗,也經常因 為一念之差,走錯方向。有的人也許還可以 回頭,有的可能再也回不了頭了。這一念之 間,正是掌握一生命運的鑰匙,也可以說命 運是隨著自己的心念走的。

我們的心念好,就會產生好主意,做 出好事情;我們的心念不好,就會產生壞 主意,做出壞事情。命運是累積無數心念 的結果,好的心念結出好果實,壞的心念 結出壞果實。整棵樹長出什麼樣的果實, 就是我們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一生命運 的總結。 日本有位醫學博士山本勝先生,他曾做 過非常有名的水結晶的實驗,發現對水說好 話,或讓水面對美好、善良的文字、音樂, 水就會結成漂亮的六角形結晶,如果對著一 杯水唸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咒語、或把《 心經》、《法華經》等放在其下,同樣結出 美麗的結晶。相反的,如果對著水說壞話, 或其他不祥、不利的語言,也會結出混亂的 結晶,百試不爽。 山本博士更集合三百五十人在遠離東京 的琵琶湖邊,面對污濁的湖水祈禱,期盼凝 聚宇宙無限能量,開創世界真正和諧,結果 奇蹟出現了,湖水的結晶從混亂變成美麗, 持續淨化達半年之久。他更發現,祈禱的心

【第192期‧佛光法苑‧28】


念越純淨,參加的人越多,被淨化的湖水能 持續越久。 水是心之鏡,可以從水結晶試驗得到驗 證。心好相好,心不好相不好。誠如俗語所 說:相由心生,相由心滅。人體內有百分之 七十的水分,人的心念好壞,可以從相中看 出來,有如心鏡,反映出命運的好壞。 我的一生曾面臨過重大的轉折,我的心 念曾面臨極大的考驗,我的命運也跟著受到 極大的衝擊。雖然曾經一度迷航,但始終沒 有迷失自己。 高三那年,家裡因生意和別人打官司, 結果被詐欺反而敗訴,讓我內心沮喪不已, 覺得法官非常不公正,因此決心想要當法 官,來伸張公平正義。因此高三下學期從 唸理工的甲組轉到乙組,在短短三個月時間 一心補修歷史地理,挑戰大專聯考台大法律 系,竟然以高分錄取,感覺法官已經離我不 遠。想不到在大二繼承法教授在講授繼承官 司時,突然爆出一句:「法律千千萬萬條, 比不上最後一條─金條一條。」頓時驚醒夢 中人。我腦中一直打著問號為什麼?整個心 一直往下沉,彷彿當初判我們敗訴的法官在 對著我嘲笑! 盡管我後來沒有走法官之路,但是法 學教育已深入我心,使我知法守法,善惡 分明,做人清白,做事盡心,在官場上還 是有我英雄用武之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 青年才俊。 回想當初舉家來美,已屆不惑之年, 放棄高官前程,在異國重新起步。想到一 切從零開始,萬一水土不服,生活陷入絕 境,豈不害了自己一生又連累一家人,真 是罪孽深重啊!但是轉念一想,我原本就 是準備犧牲這一代,成全下一代,只要他

們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融入美國主流 社會,獨立自主,出人頭地,我就是做牛 做馬,也在所不惜! 如今子女成才,看著子女及孫輩幸福, 內心的一份安慰,已掩蓋當初的萬般掙扎。 所幸在過去的心路歷程中,古聖先賢的儒家 思想,陶冶了我的做人修養與處世方針,即 使在逆境中仍能不喪志氣,不畏艱苦,不對 命運低頭。 自從退休離開職場後,人生跑道轉換, 從為別人生活回到為自己生活,使我有充分 的時間來省思如何走未來的路,也使我有充 分的時間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一切是那麼 不一樣,人生觀改變了,價值觀改變了,我 的心情開朗了,視野也開闊了。同時也開始 進一步去了解佛法,期望能對命運變化與未 來人生有所幫助。 老婆自年輕時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 有空也隨著她去玉佛寺參加法會,聽經聞 法,多懂一些人生的道理。佛法中慈悲布 施,因緣果報的理念,也逐漸在我的心中 徘徊留連。在我心念中,慈悲是心存善念, 布施是手做好事,因緣果報是種善因,結好 緣,得善果,應好報。而人生的目的不應只 是追求幸福美滿,生命的價值更在於奉獻付 出。所以偷得浮生半日閒,就去參加原始點 醫療,為老人家們解除病痛;也去探望長春 會的鄉長們,盡點關懷之職責;也為長生學 的會友們提供調整與聯誼之便;也前往菩提 中心出坡勞動,為這片淨土出點心力。 證嚴上人說過,「做過的事必留下痕 跡,走過的路必留下足跡。」如不想虛度此 生,不做俗世過客,不讓命運擺佈,不願空 留遺憾,那麼不用他處求,全在此心中的一 念之間: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凡事往 好的方面去想、去看、去說,去做。

【第192期‧佛光法苑‧29】


掌握命運 的秘方

掃地掃地

智輝常明

掃心地 認識命運 有一位平庸的年輕人,對自己沒有信 心;因此他喜歡到處算命,結果他愈算愈 沒有信心。 有一天,他聽說在某山上有一座寺廟, 寺廟中住著一位道行高深的禪師;於是他便 帶著滿肚子的疑問去拜訪禪師。 他問禪師:「大師,世界上真的有所謂 命運的嗎?」 禪師回答:「有的。」 年輕人又問︰「噢!那我是不是命中註 定窮困潦倒一生呢?」 禪師要年輕人伸出左手,說:「你看 清楚,這條橫線叫愛情線,這條斜線叫事 業線,另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然後禪 師要年輕人把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愈緊 愈好。 禪師問:「告訴我,剛才那幾條線,現 在在哪裡呢?」

年輕人滿臉迷惑地說:「在我的手 裡。」 禪師繼續問:「那命運呢?」年輕人恍 然大悟!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一句 話的確是沒有錯。然而,如果不認識命運, 又如何掌握命運呢? 「命運就是生命的運作」,命運本身是 中性的,只是一般人約定俗成,習慣地從生 命運作的果報去詮釋命運。遇到稱心如意的 順境果報,就趾高氣揚,自以為福厚命好。 遇到事與願違的逆境果報,就怨天尤人,自 以為禍深命苦。為甚麼一般人有這樣的意識 形態呢?因為一般人不了解生命是如何運 作;不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這 就是佛法的核心:緣起法。佛陀講:「了解 緣起法,就獲得了法眼。」任何人事物都是

【第192期‧佛光法苑‧30】


由各種因緣相互依存,而且又處在組合變化 之中,這便是佛陀對生住異滅的生命現象所 證悟的因緣業果法則。 我們有幸得生為人,但是一般人很少去 了解前世今生而為來生後世作準備。為甚麼 呢?因為當今社會的運作是以現世主義作為 主導思想。不知道一切人事物都是在因緣業 果中輪迴變化。佛法中的十二因緣法清楚解 釋了因緣業果和生命運作的關係:無明緣 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 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 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法主要 說明了三方面: 1.人的生命來源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 粗」,一念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識 緣名色之後,名色成熟生長出六入。六入就 是人身。人的生命來源主因是無明。 2.宏觀的生命運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 果,今生做者是」。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 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然而十二因緣法 是非線性軌跡,而是環狀軌跡,所以當生命 老死,就會重新回到無明狀態,而再度進入 「無明-行-識……生-老死」輪迴之中, 一世一世的流轉下去。

3.微觀的生命運作 「愛我所愛,取我所要;恨我所恨, 捨我所棄」。有觸就產生樂苦受,有樂苦 受就產生愛恨,有愛恨就選擇取捨,有取 捨就行動佔有或拋棄的行為。每當我們與 人事物互動的一剎那間,我們就重複一遍 「觸-受-愛-取-有」。我們就是生活 在這一條因果業鏈之中,一剎那一剎那的 流轉下去。 掌握命運 掌握生命運作的過程: 1.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要掌握生命的運作,就得要擺脫約定俗 成,從果報去詮釋命運的習慣。要掌握生命 的運作,就得要從因地下手去運作生命。 2. 「面對生命,明確方向」 如實地面對生命,勇敢地接受業果,明 確地選擇方向,平穩地踏上歸途。來時路, 歸家途。要清楚在十法界之中:佛、菩薩、 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 鬼、地獄,哪裡是自身要去的地方?人上 人?天外天?佛中佛? 3. 「千里之路,始於足下」 宏觀的生命輪迴「無明-行-識…… 生-老死」是由無數個微觀的生命輪迴「

【第192期‧佛光法苑‧31】


掌握命運 的秘方

觸-受-愛-取-有」所組合而成的。要 掌握生命的運作,必須要從當下「觸-受- 愛-取-有」生命運作下手。心受為愛,在 心上用功。 4. 「拾級而上,六度萬行」 如果要做人上人,得精進地止惡持戒、 行善布施;如果要做天外天,得精進地止惡 持戒、行善布施及內修禪定;如果要做佛中 佛,得精進地止惡持戒、行善布施、內修禪 定、難忍能忍及開發般若智慧。

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幻修幻, 去觀察,去了脫,去起用。不單要高高山 頂立,還得要深深海底行,才可以知道: 「您是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地運作生 命?」 出離門入,布施門出;了中有用,用中 有了;邊了邊用,邊用邊了;一入一出,打 成一片。在一切人事物緣起變化之中,隨順 眾生去創造福德與智慧的增上緣,這就是「 隨緣、度眾」的定義。 對學佛人來講,掌握生命運作的鑰匙就 是「掃心地」。

5. 「掌握生活,掌握命運」 在生活之中落實戒、定、慧。通過生 活,使到福德與智慧增上。 後語 對學佛人來講,掌握生命運作的秘方就 是「生活禪」。 1. 以「因緣、業果」作為指導思想去觀 察「生-住-異-滅」的生命。

「慧」字心頭兩束草,一束「我執」, 一束「法執」。中間用佛法般若這一把掃 帚,將心頭上那兩束雜草掃個清光,把妄 心還原成清淨心。心淨則國土淨,讓清淨 心的業力引領生命到達自性的淨土去。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緒緒苦惱皆遠離。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2. 以「酬業、無求」作為指導思想去了 脫「觸-受-愛-取-有」的輪迴。

人人若把心地掃,高山巍巍變平地。

3. 以「隨緣、度眾」作為指導思想去起 用「慈-悲-喜-捨」的願力。

人人若把心地掃,朵朵蓮花開心裡。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世間處處皆淨地。

從(1)到(2)就是出離門: 泯相入體,在生活中修行;報冤行、無 所求行。 從(2)到(3)就是布施門: 承體起用,在修行中生活;隨緣行、稱 法行。 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不 用無功,一切都是在「用」字上見真章。在

【第192期‧佛光法苑‧32】


佛教因果觀(下) ─2013年3月9日應邀講於普陀山寶陀講寺

智一

業力因果的主要特徵就體現在自作自受 上,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 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在 行為因果律前,無論好壞,都是同等機會。 無論行善作惡,都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因 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凡夫眾生往往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 常常胡作非為,不注意自己的行為,率性 而為,等到果報現前時,才知道苦,但後 悔卻來不及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 畏果。」菩薩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因此 對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很小心,不輕易造 作惡業。而凡夫眾生不知道,所以才會胡 做非為,只等果報現起,才會心生害怕, 但卻已經晚了。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護法國王,名叫波 斯匿王。他有一位公主,名叫善光。有一天 晚上,父女倆在御花園裡月下閒談。王對善 光說,你今生是因我而富貴。善光不以為 然,直言告父說,是她自己累世所積的福 報。王不悅,剝奪公主的名份,使善光流落 民間。善光於民間結識一青年乞丐,結為夫 妻。此青年乃一沒落王孫,善光知道後,勸 勉其夫返回舊址自食其力,總比當乞丐強。 夫妻倆回到青年的祖房,收拾舊屋,於屋後

掘出其父所遺之一寶藏,富可敵國。於是用 所掘寶藏,擴建祖房,使其華麗堂皇,氣派 非凡。又購得無數奴僕丫環,出入皆有大批 隨從,又過着王孫貴人般的生活。有一天,王 於街上與善光相遇,大為驚訝。問其原故, 以實告之,王因此不得不信善光從前所言。 果真,自作業自受報。 自作業自受報的例子,在佛經裡比比皆 是,「目蓮救母」便是又一個非常廣為流傳 的典故。目蓮是佛陀弟子中,神通成就最高 的一個。有一天,他於禪定中見到他的母親 墮於餓鬼道中,飢渴難忍,慘不忍睹。心生 悲憫,用缽取水,想解除他母親的飢渴。可 是水一到他母親的咽喉,便化作火焰,不能 吞下。目蓮運用種種神通,可是仍然不能解 救他母親的飢渴。於是,目蓮前去問佛。佛 告訴目蓮,他的母親生前誹謗三寶,造作種 種惡業,因此感得此惡報。目蓮雖有神通, 不能代母受業。只有在結夏安居後,代母供 僧,以此善行回向他的母親,才能解救他的 母親,這也是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的來歷。 自作自受的行為因果告訴我們,命運掌 握在自己的手裡。人生的幸福與不幸,都是 自己行為的結果,並不是「神」或「上天」 的主宰,也不是偶然無因的。只要我們能夠

【第192期‧佛光法苑‧33】


積極行善,自然前途光明,希望無限。若是 無知造惡,前程自然就會一片黑暗了。 3.三世因果 有很多人常常會問這麼一個問題,某 某人無惡不做,壞事做絕,早就應該下十 八層地獄了,卻為什麼越來越富貴,越來 越風光。相反,某某人吃齋念佛,誦經禮 佛,修橋鋪路,做了很多好事,卻為什麼 越來越窮,災難越來越多呢?究竟這世間 有沒有因果的存在呢? 對於這個問題,不但沒學佛的人有懷 疑,就是許多學佛很多年的人也會疑惑。原 因是普遍的人都把因果報應的道理看得太簡 單了,他們把因果報應都直接落實在現生今 世,以為善惡報應都應該是直接單純的現世 報,是大家都能親眼目睹它的存在。 根據佛教,因果報應從時間上來說,是 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這是佛教因果 思想的另一特色。所謂:「善惡之報,如影 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佛教認為, 因果報應在時間上有現報,生報和後報等三 時報。有些行為能得現世報,有些行為來生 才報,還有些行為可能要經過很多生才能感 報。不過,只要造了業,無論時間多長久, 只要因緣具足,都會感報的。所謂:「假使 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 自生。」 因果並非不報,只是時間的早晚罷了。 就如我們世間人所種的植物一樣,有些植物 一播下種,很快就會開花結果;有些植物播 下種後,可能要等一年,兩年,甚至要更長 久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 事實上,因果的關係是複雜而多樣化 的,它的報應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 在時間上有現、生、後三時報之外,還有隨

重,隨習及隨念等三種感報方式。隨重,即 是依據重業先牽的原理。無論善惡,那種業 重,那種業先感報。隨習,即隨順行為的習 慣力而感報,如一個人常易怒,好打架,便 會因為他的這種行為的習慣力而感招好鬥爭 的阿修羅身。隨念,即是隨順一個人的臨終 念頭而決定他的果報處所。 正因為因果報應的形式是複雜而多樣 化的,因此非我們淺智陋識的凡夫眾生所 能完全了知的。但無論如何,因果報應是 絲毫不爽的,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應當堅 信不疑才對。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很能詮釋三世因 果的道理,我現在把它轉述出來,相信大家 聽了以後會對三世因果的道理更加了解。在 過去,有一個寺廟被天火燒了,所幸寺僧個 個無恙。眾僧會議,共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 僧出去化緣,重修寺廟。老僧義不容辭,四 處化緣,來到一鬧市,盤腿端坐,口誦佛 經,引得眾人圍觀。可是許久,卻無一人 願意出資贊助。有一賣燒餅的小孩看了十 分不忍,把自己賣燒餅所得的錢全部捐助 給老僧。周圍的人看了,個個心生慚愧, 自覺不如小孩,因此紛紛掏錢贊助,很快 老僧就化夠重建寺廟的緣金,歡喜回去。 臨走之時,交代小孩,將來有難之時,可 去寺裡找他相助。 小孩一念善心,做了一件大好事。但 回去後,卻因為無法交出賣餅的錢給主人 而被解雇了,從此流露街頭,當了一位小 乞丐。由於三餐不繼而貧病交加,身染癩 痢。然而,禍不單行,有一天不小心,滑 倒在地,又弄瞎了雙眼,苦不堪言,有輕 生之念。忽然想起老僧說過的話,決定前 往寺廟尋找老僧援助。 老僧因重建寺廟有功,被眾僧推為寺

【第192期‧佛光法苑‧34】


主,並修持得道,已證三明六通,知道小 孩將來寺院找他。就在當天晚上,便交代 寺僧第二天早上有大護法要來,應排班列 隊前往山門接引,不得怠慢。大家不知大護 法是何等人,但因尊重老僧,便依老僧所吩 咐,於第二天清早往山門外等候,可是苦等 一整個早上,卻不見有任何大護法來,只曾 見過一癩痢、瞎眼之小乞丐,便回去如實稟 報老僧。老僧道,那小乞丐便是,快去把他 請來。大家面面相靦,大惑不解,又不敢違 抗老僧法令,便去把小乞丐請來。 老僧把小乞丐安頓在寺裡,殷謹招待, 百般呵護,以報答他捐資建寺之善舉。然而 好景不長,有一天深夜,小乞丐起來如廁, 不慎掉入茅坑淹死。寺裡眾僧,聽說了小乞 丐的一系列遭遇後,議論紛紛,深為小乞丐 鳴不平,感嘆世間沒有因果,好人沒有好 報。老僧深知眾人的困惑,於是集眾開示, 把小乞丐的三世因果始未點明了。原來小乞 丐依照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應該要受三世 苦。第一世要受窮苦乞丐報,身患癩痢;第 二世要受瞎眼報;第三世要受淹死報。但由 於一念善心,做了建寺之大功德,因此感得 三世報縮為一世報,省去將來二世的苦報。 重業輕受,怎麼能說因果沒有報應呢?大家 聽了,深感三世因果報應之不可思議。

有一首偈子說道:「行藏虛實自家知, 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 早與來遲。」因果通三世,報應有早晚,又 怎麼敢說世上沒有因果報應呢?世間各宗 教、各哲學雖有種種的因果報應說,但都 沒有佛教的三世因果報應說得圓滿透徹, 讓人信服。

佛教因果觀的現實意義 就佛教因果觀所具有的緣起、行為和通 三世等三個特徵,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個方 面的現實意義。其一,由緣起因果,我們可 以認識到緣起相關,彼此依存的因果道理。 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與社會,或是大 自然都是處在一種相互依存,彼此因果的關 係中。知道這種因果道理,自然會生起無緣 大慈,同體大悲心。互惠互利,大公無私, 而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狹隘的個人主 義。這自然會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 諧、人與大自然的協調。 其次,由業力因果,認知自作自受的業 果法則,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自然有 利於人類的自覺自律,棄惡揚善,減少犯奸 作科的行為,這對匡正人心,安定社會起到 非凡的功效。並且,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如 果知道自作自受,善惡必有報的業力因果的 道理,我們自然會努力進取,積極向上,以 自身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是盲目 迷信神力或宿命的說法。 最後,由三世因果,認識到罪業不亡, 因果不爽的道理,這自然能打消我們投機取 巧的僥倖心理,並開發人類的善惡終有報的 良知,有助於社會不良風氣的改善。如果大 家都能夠篤信因果報應,自然會約束自己的 行為,規範自己的不善心念,那麼社會自然 就會安定、和諧、和平、寧靜,大家的生活 都會平安、快樂。

【第192期‧佛光法苑‧35】


距離天堂 最近的地方 楊士慕

走著,走著,繼續在攝氏三十二度高 溫煎烤底下,看似無盡的公路旁獨自賣力 走著。炎熱的烈陽和滾燙的柏油路是旅途 唯一的伴侶。走著,走著…… 大瓶公升罐裝水已經喝掉了三分之二, 甚至還不知道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長的距離? 偶有車輛呼嘯而過,夾帶些滾熱疾風迎身撲 面。路旁缺水的樹叢枝枒,欲振無力又營養 不良的提不起任何遮蔭解暑的效果,在夏日 烈焰的季節裡,大大發揮純裝飾性質的娛樂 效果,躲在樹蔭下面圖點清涼,卻還有一半 的身體攤曬在陽光底下。 「旅行,就是經行」,是在五十歲生日 前幾天在書上讀到的,當時讀來大為振奮感 動。作者是個女性,決定給自己五十歲的生 日禮物是:放棄先生孩子幫她舉辦的慶生喜 宴,隻身到西藏背包旅行。然而,此時此地 實在沒法想那麼多,因為天氣很熱,山路 很陡,又根本不知道要走到哪裡?走對沒 有?還要走多久?這條陡峭的山路哪像「經 行」,倒比較像是發配邊疆的「酷刑」,我 開始對著臭汗淋漓的自己埋怨起來。 佛教徒相信因緣,應該沒人會否認的。 但是旅遊時太過相信因緣,往往可能要付出 些代價。前些日子到地中海的塞普路斯( Cyprus,中文誤打成『菜圃鷺鷥』想來好像 也挺對味的)開會,在飛機上閒來無事地流 覽飛機上的免費雜誌刊物,太貴的化妝品買 不起,太新潮的電子設備又和恐龍時代的我

不相稱,無意中翻閱到極為醒目的標題:「 塞普路斯修道院之旅」。 這標題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其實是 有因有緣的:一來是因為近年嘗試不做計 畫的隨性旅遊,希望旅途中出現意想不到 的突發插曲,可以帶來計畫以外的驚奇效 果。二來,自己原本就對修道院有著特別 濃厚的興趣,每每參觀靜謐虔敬的教堂、 修道院、清真寺,總會有種回到禪堂的親 切歸屬感。但是,介紹這所修道院(Stavrovouni Monastery)的旅遊文章,卻特別吸 引我的目光,因為雜誌文中說到它全年謝絕 女性參觀到訪,有點像是南傳佛教的禪林( 幾乎)不近人情的嚴峻修行道風。 然而,當時隨意流覽雜誌,絲毫也沒放 在心上;更何況修道院又位處城市郊外好長 的距離,高居孤嶺山巔。 會議,比想像中的還要無聊。塞普路 斯的地中海蔚藍海灘,美則美矣,卻是繁 華熱鬧。五星級的高級旅店,豪華吃不完 的自助餐廳,舒適的濱海沙灘設施,逍遙 地躺在藍白相間的海天一色之中,清風拂 面,景緻宜人,然而我卻感覺好像回到人 來人往的紐約都會,似乎只有西裝畢挺和 游泳褲的差別而已。內心隱隱升起一種說 不太出來的失落感。 詢問櫃台負責旅遊介紹的小姐,想找個 沒有人的地方靜靜心。旅遊小姐是典型的希

【第192期‧佛光法苑‧36】


臘人,金髮碧眼很熱心的介紹當地幾個著名 的觀光旅遊景點,只可惜我沒有太大的興 趣,實因不喜觀光勝地的吵雜。突然想起在 飛機上看的修道院介紹,向旅遊小姐詢問前 往方向。她很迷惑的看著我,稱說這地方平 時遊客很少人去,也沒有公車可以直達,下 車以後可以想辦法再叫計程車。 三步併做兩步的跳上公車,央請司機告 知下車地方。下公車時,著實嚇了一跳,風 沙瀰漫,塵煙滾滾,前不著村後不搭店,方 圓百里杳無人氣,好似來到無人居住的鬼 城。轉運公車站像是個臨時搭建的工寮,鐵 簷沙窗鋁門,簡陋如同印地安人的帳棚。裡 頭坐著肥胖熱情的希臘大嬸,相互比畫半天 還是無法溝通,翻出旅遊介紹中修道院的地 址,大嬸很豪氣的伸直手臂,不斷抖動渾圓 手掌,示意要我直直走去。問要走多久,她 也說不清楚(當然我也聽不懂),話語之中 好像翻過這個山頭,直直走到下個山頭就到 了,心想應該不遠。 看看手錶,約莫午時;抬頭仰望,烈日 當照,氣溫悶熱暑溼逼人。反正也無退路, 路上少有人煙,也沒有出租車可搭,想來只 能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沒料到直直走的 公路,沙塵瀰漫,不到百餘公尺就出現叉 路,正舉棋不定時突見路旁有家小雜貨店, 欣喜望外連忙進內買水問路。雜貨店女老闆 會說英語,再問路途時間:她也是揚起手臂 抖動,稱說直走前行,大約半小時可到(沒 有想要細問是車程還是腳程)。我心中大石 釋懷,稱謝前進。 但是,半小時過去,一小時,一個半小 時,二個小時……,一個人走在筆直的公路 旁,公路越走越陡,應該是開始爬山,提腳 邁步開始越來越吃力。天氣越來越熱,加上 柏油蒸發的朦朧熱氣,連蟬鳴鳥叫聲也熱停 了。光禿禿的公路,旁邊砂石壘礫,沒有什

麼花草樹木。久久才有車輛呼嘯而過,留我 一人在柏油路肩踽踽獨行。不敢回頭看走了 多久,怕往回看再也走不下去,只能沿著蜿 蜒山勢弓著身舉步前進,一步一步的繼續走 下去。 也許,真的是叫經行吧?全身濕透,烈 日當頭,走不盡的山坡公路,望不見的目的 地。喝入口的水早已全部轉成汗水流光。彎 來繞去的山路,費盡辛苦才來到山彎,卻又 見更多蜿蜒。 最難熬的不是炎熱,不是寂寞,不是口 渴,而是對於路途無法掌控的擔心害怕。 不知還要走多久?不知走對沒有?走過 的,已經太遠,想放棄回頭已是不能;前頭 的,望斷無盡公路,想繼續卻又不知道通往 何處,走到幾時?會發生什麼難料的事情? 最晚班車發車時間,按照時刻表是下午五 點。前行之路要到哪裡也都還不知道,而 時間只剩三小時,這還不包括回程。 好不容易拖著濕漉漉的身心,走了兩個 多鐘頭的爬坡山路,才在路旁見到農舍。主 人好客的替我解答心中最大的擔心:到底是 走對了沒有。聽完農莊主人的回答,一則以 喜,一則以憂:路是總算走對了,但還要繼 續往前7.5公里,而且前面是更陡峭的山坡 公路。 水已經喝光。山勢綿延約莫有30度的坡 度,斗大路標大大寫著:七公里半。下午三 點的西曬毒陽,毫不留情的烘烤疲累不堪的 旅人。每步都和著汗水和喘息,力量已經被 烈陽摧殘殆盡,大口大口的喘著氣,才走不 到三、四百公尺,就不得不蹲下來喘氣。又 不敢蹲下休息太久,深怕腿酸口渴的我不想 再站起來。九拐八彎的山路,越彎越陡, 逼得走不上幾步,就得停上幾步的賣力掙

【第192期‧佛光法苑‧37】


扎著。努力走到此彎,卻又見另峰迎面矗 立,可是修道院卻連個影子也見不到。 喘著,撐著,拖著舉步維艱的步伐,又 走了將近六公里多的山路。氣力幾乎完全用 盡,燠熱盛日又沒有遮蔭底下,連續走了將 近五個多小時的山路。轉過峽彎,卻還是看 不到遠在山頂的修道院,疲累的再也走不下 去,有點死在最後一里路的喪氣感。突然絕 處逢生的奇蹟出現,一台小轎車悄生生的由 身旁駛過,猛然停下來打開車門。生平首次 的沿途搭便車(Hitch-hiking)讓我受寵若 驚。駕駛是俄國旅人,也是虔誠的東正教信 徒,特別在緊湊的假期中,安排在Stavrovouni Monastery 修道院掛單清修一宿。 Stavrovouni Monastery應該是塞普路斯 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修道院地處山脈頂巔,臨空眺望,近三 分之一的塞普路斯景觀地貌盡收眼底。巍巍 高踞在山頂石砌泥碉的古修道院,遺世獨 立,遠望方圓百里目光可及之處,無不臣服 其雄雄氣魄之下。藍天白雲伸手可及,乘風 快意呼吸可得,天堂就像是可以看得見的鄰 居,雲端裡天使們的低語,如同隔壁的家常 閒話。在高高山巔的古老修道院,放下焦躁 的旅途心情,慢慢的靜下心來閉眼靜坐。徐 風拂面,白雲為侶,山高地遠,胸懷天界, 禪堂似在雲霧飄邈的天上人間。 修道院的僧侶精守戒行,嚴格修道,更 讓Stavrovouni Monastery離天堂很近。在古 老的修道院的神聖十字架前,請教當職的東 正教僧侶,能否燃燭祈願。神龕裡面據稱供 有當時耶穌基督被釘死十字架的殘蹟。東正 教的僧侶,髮長鬢髯飄飄,身著儉樸的純黑 僧袍,頭戴圓筒僧帽,眼慈心善的問我客從 何來,信何宗教?我照實回答是佛教徒。中 年僧侶似有些驚訝,在地處偏僻之處會有異

教徒參訪,不過他很熱心的幫我燃燭祈願, 還特別交代我要祈求上帝幫我找到「正確」 的信仰道路。祈願之後的閒談,才知僧侶也 來自紐約。當初近三十歲的他,放棄碩士學 位和多年女友,一心歸向上帝和信仰召喚, 獨自跨海越洋來此清修也近十年。 Stavrovouni Monastery 地處偏遠高山, 閒雜免近,女客更是謝絕參觀。僧眾約有五 六人,平日祈禱耕種。餘時各自在小小的僧 房用功。僧房擺設極簡,不見任何電器科技 產品,只有書桌素床和推窗可見的無窮天 際。僧侶日課緊湊,不打閑語,在封閉山 巔古院,怡然安待數年不曾下山。乍見一 中年僧侶貼心攙扶耄耄老僧出來經行,老 僧年邁一步一拐,鬢髮及胸,宛如天人安 然自在,笑容慈藹像可以溶化人心似的, 可見長年精修的功力。 再安美再眷戀的天堂,對異教客旅來 說,也是要回到娑婆人間。回程再度央求 另一位參訪的東正教僧侶載我回到旅店。 正巧他回程與我同路。路上問及許多東正 教的宗教信念和宗旨,發覺很多地方和佛 教著實相似。回程在高興聊天當中,似乎 過得特別的快,只有將近一個半小時左右 的時間就已經到達旅店。 下車時,心中突然冒出個念頭:如果當 初決定開車參訪山院,同樣的石碉雄偉,同 樣的僧侶用功,同樣的天堂,可是沒有走不 盡的山路,迷途顛仆的猶豫,燠熱難忍的烈 陽,和汗水流乾的辛勞,也許體會的也會大 相逕庭。 付出,決定旅人的心情。 是的,如果生命真的有所秘密可言,我 相信,唯有付出,才能品嚐得到生命中不為 人知,苦盡甘來的甜美。

【第192期‧佛光法苑‧38】


絲路之遊(八)

恆律

麥積山 麥積山,地處天水東南50公里北道區, 麥積山鄉南側,是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 孤峰,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 窟松竹叢生,清流遍地,山巒疊翠,山勢 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在峭壁 之間,鐫石成佛,有石龕千室,薈萃著後 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 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 194個洞窟裡,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 山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 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 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 而上可達山頂。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 若,泥塑生動優美,石雕技藝精湛,壁畫 古樸素雅,南北朝 的則顯秀骨清俊, 隋唐的則顯豐滿圓 潤,飄然欲動,形 態栩栩如生,溫馨 可親,極富生活情 趣。 是日正逢細雨 濛濛,但見山頭煙 雨撩人,林海茫

茫,滿目生碧,如詩如畫,像極了一幅潑 墨山水畫,那景色如夢似幻,令人陶醉, 終於讓我們遇到了這有名的麥積山美景「 麥積煙雨」。 大略參觀了部分的麥積山石窟,已是夜 幕低垂,我們就在這裡的餐廳晚餐。歸途淨 海法師帶領我們做晚課,誦《心經》,念「 阿彌陀佛」聖號,誦經聲,念佛聲,飄揚四 野,在山坡上,在原野上,在道路上,但願 佛法如暮鼓晨鐘,喚醒世人迷夢,不再沉 迷於五欲六塵,不再貪瞋癡慢,不再自私 自利,皆能保有一顆清淨心,皆能離苦得 樂。就在誦「阿彌陀佛」的聖號中,結束 了今日的旅程。夜宿天水華辰大酒店。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 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 寺90公里。始建於東漢恆靈年間,距今約有 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因安奉佛祖釋迦牟尼佛 的指骨而有「關中塔廟始祖」的尊稱。 25日晨,車子於7:50am離開旅館,前 往「法門寺」參訪。車子在崇山峻嶺中穿 行,穿越一座一座隧道,兩旁山巒起伏,山 坡上遍布著梯田,奇峰矗立,山色蒼翠,煙

【第192期‧佛光法苑‧39】


霧繚繞,白雲漫山遍野,峰峰相連,灌木叢 生,草木葳蕤。車過寶雞寺,但見一大片平 原,一塊塊排列整齊,綠油油的田地,種植 著各種農作物,過了寶雞寺約一個多鐘頭, 我們到達了世界唯一珍藏「釋迦牟尼佛指 骨」的「法門寺」。1987年在塔底地宮發 現四板完好的佛指舍利,還有大批的金銀、 法器、寶石、瓷器等稀世珍品,尤其是四隻 佛指骨的再現,引起了佛教徒的強烈迴響。 1981年,寶塔寺半邊倒塌。1987年重修寶 塔,增建了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 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建築得非常 巍觀。世界最高佛塔─法門合十舍利塔。塔 高148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氣勢恢弘。 興建歷時三年,始建於2004年,於2009年 5月9日落成。是由台灣名建築設計大師李 祖原,策劃設計。世界上唯一的佛指舍利, 供奉其中。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 部分是一座傳統形式的唐塔。塔前有一條長 達1500米,寬108米的「佛光大道」,花崗 石雕刻的巨大佛像,以及眾多藝術佛像,園 林雕塑小品分列大道兩旁。大道兩頭分別是 朝聖廣場和山門 廣場。 古老的法門 寺依然健在,保 持得非常完美, 雕樑畫棟,整齊 富麗,色彩鮮 豔。今天的「法 門寺」已成為聞 名國際的遊覽勝 地,旅客絡繹不 絕,但願能使來 此遊覽的旅客, 除了來此觀光, 或好奇心所驅使 來此一探「佛指

骨舍利」之外,都能靜下心,思考當年佛 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頓悟時所說:「 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 能證得。」眾生平等,皆具佛性,尋回吾人 的自性,清淨心,處此五濁惡世,不再你爭 我奪,過自在清淨的生活。隨後前往中國歷 史文化古都西安。晚餐後,我們漫步於「回 民一條街」,非常熱鬧,有各式各樣的風味 小吃,像極了台灣的夜市場。夜宿古都新世 界大酒店。

小雁塔 26日晨,我們前往「陝西文史博物 館」,路過小雁塔,順便進去繞了一圈。環 境清幽,風景秀美。該塔建於唐景龍年間, 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3米,底邊長 11.38米,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 是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即「荐福塔 寺」,位於西安城荐福寺內,與大雁塔相距 三公里,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荐福寺亦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唐 高僧義淨於唐高宗咸亨元年(670AC)從長 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 遊覽30餘國,帶回佛經四百餘部,於武則 天證聖元年(695AC)回到洛陽,唐中宗神 龍二年(706AC)入荐福寺譯經,翻譯了五 十六部佛經。為了存放從天竺帶回的佛經,

【第192期‧佛光法苑‧40】


五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經論。所譯經 藉,文意連貫,準確流暢,開闢了中國譯 經史上的新紀元。寺內的牆壁上雕有玄奘 大師印度取經的經過。

大雁塔

義淨上書請求唐中宗修建此塔。塔形玲瓏秀 麗,屬於密檐式磚塔結構建築,造型優美。 該塔為平面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 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 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淨海法師帶領 我們在這裡做早課。 「陝西文史博物館」建築得非常莊嚴宏 偉,古色古香的唐風建築,豐富精美的文物 藏品,陳列風格新穎獨特,從展出文物中, 令人深深體會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博 大精深。最後我們參訪「大慈恩寺」與「大 雁塔」。

大慈恩寺 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 佛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學院,是唐代四大 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 庭,迄今已歷一千三百五十餘年,位於古城 西安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唐貞觀 二十二年(648AC),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 的母親,報答慈母的養育之恩,而擴建為「 大慈恩寺」。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東側 鐘樓內,懸掛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 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 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來沿襲成習。貞觀 十九年(645AC)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師回到 長安,在慈恩寺主持翻譯佛經,宣講唯識等 佛法義理。在此後十九年中,譯出經論七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為陝西省 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建於永徽三年 (652AC)是玄奘為藏經典而建。塔面呈方 形,塔身七層,底邊長25米,由平面到塔 頂高64米。大塔底層南門兩側有唐朝名書 法家褚遂良書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 聖教序》是唐太宗為玄奘所譯佛經的總序; 另一塊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 大雁塔是由玄奘大師設計製造,建築得非常 宏偉壯觀,是古都西安的象徵,是唐朝佛教 建築藝術的傑作。 大雁塔是玄奘自印度取經回來後,仿印 度雁塔樣式修築的,故名為「雁塔」。據《 大唐西域記》載,久遠前,印度摩竭陀國一 寺院內信奉小乘佛教的和尚見到群雁時,信 口曰:「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 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未說完一隻雁墜 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 眾僧,都認為是如來在教化他們。於是在雁 落之處,以隆重儀式葬雁建塔。這就是命名 為雁塔的由來。 我們在此也觀賞 了「大雁塔音樂 噴泉廣場」的水 舞表演。下午我 們搭東方航空公 司的班機,離開 西安前往上海, 揮別了這令人難 以忘懷的絲路之 旅。

【第192期‧佛光法苑‧41】


Mindfulness Minus

Metta

is Boring Bhikkhu T. Seelananda Mindfulness is the way to live happily and peacefully. Being mindful does not mean one’s mind is full with something. If one is mindful one’s mind is clear and one is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whol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based on ‘mindfulness.’ If one develops and cultivates mindfulness one can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is very world. The Buddha taught us the way to develop mindfulness and wisdom so that we would be able to realize the real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attain the ultimate bliss of Nibbana. In this regard, the Buddha taught us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According to this teaching, one has to establish mindfulness on four places: 1. The Body 2. The Feelings 3. The Mind and 4. The Mental objects. Mindfulness can be developed as a power of mind and a power of memory. Though one has developed mindfulness through a learned memory, using that memory one cannot attain enlightenment. The best example is Ven. Ananda. He was the fore-

most of all monks for mindfulness. But that was not the mindfulness of the power of mind, but mindfulness as a power of memory. Such a brilliant monk for memory! His memory power is 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unenlightened person. But he could not attain enlightenment with that power. He had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as a power of mind for the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When we practice mindfulness, we are able to generate both serenity and insight. For both these, mindfulness is a necessity. There is no insight without serenity. The Buddha taught that these two work in tandem in his unique technique of vipassana. In the Satipatthana sutta, we come across this tande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Nevertheless, when we try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for days and nights on end it is no easy task, especially for folks caught up in busy lives, racing to keep up with day-to-day chores. They may think it is boring, dull or monotonous. They need something more. By the same token, for those with hotter tempers, mindfulness may seem impossible, even as they see the fruits

【第192期‧佛光法苑‧42】


of their anger, hatred or resentment. This is where the excellent balm of metta or loving friendliness is necessary. Metta is a cool balm for when we practice vipassana. Sometimes, when we practice vipassana it may feel dry and clinical. That is the best time to apply this cool balm—metta. Practicing metta at any time gives wonderful solace and great benefits. The Buddha has pointed out the results of practicing metta in many discourses. In the Mettanisamsa sutta he enumerated 11 benefits of practicing metta. Our point in this article is to underscore that mindfulness without metta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best result in practicing and developing mind, both metta and mindfulness should go together. This is why in the Karaniya metta sutta the Buddha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maintaining mindfulness with metta as a resolution (etam satim adhittheyya). We suffuse it with all beings above, below and all around, unobstructed, without hatred or resentment, whether standing, walking, sitting, laying down or as long as one is awake. This is what is called “Divinely Dwelling” (brahma vihara). An apt example for the union of mindfulness and loving friendliness is given in the Manibhadda sutta of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is sutta, the demon Manibhadda comes to the Buddha and says, “It is always good for the mindful one. The mindful one thrives in happiness. It is better each day for the mindful one. And he is freed from enmity.” The Buddha then said: “It is always good for the mindful

one, the mindful one thrives in happiness. It is better each day for the mindful one, but he is not freed from enmity. One whose mind all day and night takes delight in harmlessness, who has ‘loving friendliness’ for all beings — for him there is enmity with none.” So, according to this statement, it is clear that though one has mindfulness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be free from enmity. For that one needs loving friendliness, as well. Loving friendliness is such a powerful energy to appease all hatred. “Hatred is never appeased by hatred in this world. Only by non-hatred [loving friendliness] hatred is appeased”, said the Buddha. Loving friendliness is the way to living friendliness.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Finger-Snap”, the Buddha said that if monks are practicing metta, at least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napping of one’s fingers, they deserve to receive the four requisites (c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medicine) provided by the lay community. So all people, whether monk or nun, laymen or laywomen, if they practice mindfulness and apply metta in their daily life, indubitably their life will be successful, fruitful right now and in the hereafter. This is why we all have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and metta energetically.

【第192期‧佛光法苑‧43】


活 動 預 告 年度義賣大會 德州佛教會,僅定於11月16日(星期 六)早上十時,假玉佛寺舉行年度義賣園遊 會。會中不僅將準備各種可口素食小吃點 心,供大眾選購品嚐。同時也如往年一樣, 有各種手工藝品、日用品、花卉、果樹幼苗 及卡拉OK贊助。 今年的摸彩獎品約有百樣:特獎 ─$1000現金、50吋智慧型電視、二獎─美 國國內來回機票一張、三獎─觸控式平板電 腦、四獎─跑步機、五獎─Automobile portable GPS。 園遊會所得善款,將用於道場平日弘 法利生和慈善濟貧之需。歡迎會友及僑界 大眾,屆時撥冗光臨。隨喜護持。若有任 何疑問,或有意購買彩卷。請與玉佛寺聯 絡:281-498-1616。

繼如法師主持感恩節「四念處禪七」 您想超越憂悲、息滅惱苦嗎?依四念處 修行,透過身、受、心、法的次第,如實培 養正念、正知,開啟正智,可以讓我們遠離 憂悲惱苦。德州佛教會特別於11月27日(星 期三)下午7點至12月4日(星期三)下午3點, 假菩提中心舉辦「四念處禪七」,將禮請美 中佛教會住持繼如法師蒞臨主持。 繼如法師出家三十餘年,去年的感恩節 也曾慈悲蒞臨帶領四念處禪七。法師說,四 念處是沿續佛陀時代佛陀教授弟子的禪修方 式,修習四念處終可斷除身見而得解脫。法 師曾要學員熟記:「善止身者,能知身觸; 善觀身者,得破身結」,「勤息蘊障,受取 勝境;觀注出入,正智當前。」

歡迎您報名參加菩提中心感恩節的四念 處禪七。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281-4981616或菩提中心辦公室:979-921-6969

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德州佛教會,僅定於12月20日至22日 (星期五至星期日)。假美洲菩提中心,舉辦 年終家庭親子學佛營。將由本會會長淨公長 老與四眾一同共渡。 家庭營將分為:成人營、少青營、和 兒童營。課程內容也非常家庭化。有晨間 運動、輕鬆佛學、知識講座、美勞、營火 晚會和燭光夜話。 三天兩夜的活動中,除了參與既定的 課程外。可在課餘自由活動時間,和師父 閒話家常,與會友聊天品茗。也可在林間 水邊,看雲聽風,獨自消磨一個悠閒的歲 末年終。 為感謝會友終年的護持。佛教會會友費 用全免,非會友則酌收些許費用。報名或洽 詢,請電玉佛寺:281-498-1616。

2014年春季「慈心禪七」 德州佛教會將於2014年2月22日 (星期 六) 至3月1日 (星期六),假菩提中心舉辦「 慈心禪七」,將禮請開印法師、開照法師指 導,並禮請智翰法師英譯。希望學員們透過 「慈心業處」之修習,培育柔軟、和善、寬 容的心,更對他人及眾生發出慈愛力。 「慈心禪」(Metta Bhavana)為佛陀 教導比丘們對有情眾生散發慈心的修習法 門。修習慈心禪能幫助我們減少憤怒、厭 煩、煩躁及不耐;令我們更溫和、友善及 仁慈,心會變得常感喜悅而面帶笑容。《 增支部》更說慈心有十一種功德:1.入眠

【第192期‧佛光法苑‧44】


安樂;2.覺寤安樂;3.不見惡夢;4.為人愛 敬;5.非人愛敬;6.諸天守護;7.不為火、 毒、刀劍所傷;8.心速得定;9.容貌平靜、 歡喜;10.臨終不昏;11.若未證得阿羅漢上 位,死後則生於梵天。 希望大眾把握此殊勝的因緣,一起來修 習慈心。有意參加者,請向玉佛寺辦公室報 名。電話;281-498-1616 開印法師簡歷:1968年出生於沙巴州亞 庇市。1987年依止檳城洪福寺文建長老披 剃出家。1987年至97年間,就讀於馬來西 亞佛學院初中班、台灣圓光佛學院大學部, 依隨繼程法師、修靜長老、聖嚴長老、葛印 卡老師及帕奧禪師修習禪法。現任寂靜禪林 住持,亞庇慈音寺宗教顧問和阿含、戒律、 書法及止觀禪修班指導老師。 開照法師簡歷:1963年出生於呲叻州 怡保。1987年依止檳城洪福寺文建長老披 剃出家。1990年畢業於馬來西亞佛學院。 1990年於泰國Wat prakchian受具足戒,戒 師是Phro Vichiankunothan。1999年創辦Kajang寂靜園,與Kuantan寂靜林。2007年至 今四處雲遊,靜修與隨緣各國弘法。曾親近 文建長老、繼程長老、Javana長老、修靜長 老、Thongbai長老、帕奧長老學習禪法。現 任沙巴寂靜禪林長老團成員、新加坡護法苑 宗教導師和監獄佈教師。也常被邀請主持短

感謝會友信眾的關心 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於9月初 抵台時,因膽結石住入院開刀,切除膽 囊。手術進行順利,長老恢復迅速,現 已返美。 德州佛教會副會長宏意法師,今年初 開始,身體四大不調,影響日常作息,經 數月休養,目前已能入睡及正常飲食。 兩位長老法體微恙期間,承蒙會友信 眾的關心照顧,特此致謝。 德州佛教會 啟

活 動 翦 影 勞工節假期禪三圓滿 佛教會利用Labor Day 的長週末(8/319/2)在美洲菩提中心舉行三日禪修。這次禪 三由圓福法師指導,參加的中外學員共有三 十多人,其中有不少初學禪坐的年輕學生參 與。法師全程以英文開示,並加上一些必要 的中文解說,以期所有學員都能清楚明白開 示的內容。

期出家營、禪修營及主持佛法課程。

共修活動變更通告 佛教會原訂於2013年12月28至31日 在菩提中心舉辦的「四日念佛共修」活動 取消。謹此通告。 德州佛教會弘法處 啟

【第192期‧佛光法苑‧45】


從8/31晚上主辦單位將「禪修規則」報 告結束後,就開始實施全程止語,法師非常 強調學員們要隨時隨地保持「正念」,清楚 明白當下發生的一切。 禪修的第一、二天安排了與法師的「小 參」,學員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法師報告自 己禪修時的現況和所產生的疑問。兩天晚上 圓福法師的開示,是根據緬甸班迪達禪師的 著作《就在今生》中的內容加以闡述。法師 提到禪坐時可能會遭遇到的十種障礙,這些 障礙有如「魔軍」般地侵襲禪修者,終致禪 修無法進步。每次禪坐開始,法師總會輕輕 地提示:「將全身放鬆,並以精進力不斷地 保持專注和正念。」而在禪坐結束時法師也 會以巴利文、英文、中文開示:「一切由因 緣和非因緣組成的,都是無我的,以智慧觀 察之,並厭離苦惱,這是清淨之道。」在 夜幕低垂時,大眾以巴利文、英文唱誦「 慈經」,對所有眾生散發慈悲心,以此作 為一天的結束。 第三天午齋後,學員開禁,在座談會中 大家交換心得,並感謝法師們和主辦單位的 辛勞。學員們在清掃環境後互道再見,圓滿 結束此次的禪三。

薩的功德力,將食物甘露供養幽冥眾生,令 離諸苦。7日下午二時,並於美洲菩提中心 報恩塔施放大蒙山,超薦先亡。 6日正午結懺後,超定長老和宏意法師 禮謝諸位法師的駕臨襄助,此次法會實是 殊勝難得,人人充滿法喜,真正是佛力不 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力不可思議, 大眾共修力不可思議。兩位法師祈願日後能 再有因緣與諸位法師再次蒞臨帶領共修。同 時也鼓勵大眾要誠懇懺悔,真心發願,讓慈 悲心感恩心持續不斷,為自己和眾生祝福回 向。

重陽敬老長輩開心 玉佛寺義工們在總幹事張偉堯帶領下, 在重陽佳節前夕10月12日星期六,下午3點 至5點,於許多長輩居住的晚晴公寓,舉行 了重陽敬老的活動,和該公寓的住戶長輩共 度佳節,以表達孝親敬老之意。 佛教會敬備點心、禮物向與會長輩賀 節;也安排了歌唱、舞蹈、樂器演奏、猜 謎等聯歡活動。公寓的長輩們出席非常踴

德州佛教會「梁皇寶懺」功德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10月3日(星期四)至6日 (星期日),於玉佛寺大雄寶殿禮拜「梁皇寶 懺」。為會友信眾祈福,為眾生回向。 此次梁皇寶懺大法會因緣殊勝,除了恭 請玉佛寺住持超定長老和美洲菩提中心住持 宏意法師主法外,同時禮請台灣的演弘法 師、法宗法師、天宏法師、天仰法師、證 承法師等共同參與。禮懺圓滿當天下午,舉 行瑜伽燄口,禮請演弘法師主法,莊嚴的場 面、悅耳的唱腔,依儀軌及手印,仗諸佛菩

躍,包括有98歲的高齡長輩。 活動最後還有大蛋糕助興,在一片歡樂 聲中,結束了當天的重陽敬老活動。

【第192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3年11月、12月法會活動 日 期

時 間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11月2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11月3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11月10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法師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11月16日(週六)

10:00a - 3:00p

玉佛寺義賣大會

玉佛寺

11月17日(週日)

一日

11月24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1月28日(週四) ~12月4日(週三)

七永日

12月1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

-

10:25a 11:00a 12:00p 3:00p

10:25a 11:00a 12:00p 3:00p

融通法師:解析「無明」 修慧法師

玉佛寺義賣會後整理環境 法會暫停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法師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四念處禪七

繼如法師 菩提中心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十日內觀禪

圓福法師 菩提中心

融通法師:諸「乘」應機的分析 淨海法師

12月6日(週五) ~ 15日 (週日

十永日

12月7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12月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法師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12月15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如何得「蓮花化生」 融通法師­­­

12月20日(週五) ~ 22日 (週日)

三日

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12月22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法師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12月29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談「正精進」 修慧法師­­­

時間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主 持 人 、地 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2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未成 佛 道

先結人 緣

假如人緣好,大家都願與您為友,有事時給予幫 助;如果平時態度傲慢,不可一世,一定 朋友少,有難時也少人關心。佛陀時代 有一病比丘,平日少關心別人,所以無 人照顧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微 妙的。相信在您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對 人際關係的拿捏,多少有所體會。是否 可與大家分享?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 字,截稿日期:十一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 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8/10/2013 08/10/2013 08/10/2013 08/16/2013 08/18/2013 08/24/2013 08/24/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12/2013 09/15/2013 09/15/2013 09/20/2013 09/20/2013 09/20/2013 09/26/2013

回向沈錦龍 回向繆蘇碧玉 無名氏 陳仲衍合家 回向許仁振 回向許仁振 回向許仁振 何君安合家 林紀來合家 林金娣合家 郭玉燕 林國華合家 林秀英合家 何君安合家 何秀珍合家 張燕 江桂芳 回向張本涵 回向梁周婉玲 回向卓邵亦芳 回向梁周婉玲 回向卓邵亦芳 陳仲衍合家 回向沈錦龍 Ping Huang

合計

$50.00 $100.00 $50.00 $70.00 $450.00 $100.00 $500.00 $50.00 $5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96.00 $50.00 $100.00 $200.00 $200.00 $100.00 $60.00 $50.00 $60.00

$2,576.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8/16/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18/2013 08/30/2013 08/30/2013 09/01/2013 09/01/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06/2013 09/15/2013 09/20/2013 09/22/2013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無名氏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回向徐兆景 林多源 林妙 林士材 無名氏 章榮彬 回向徐兆景 何君安合家 回向卓邵亦芳 回向戴文達 林麗珠 台塑眾居士 回向卓邵亦芳

合計

【第192期‧佛光法苑‧48】

$100.00 $50.00 $100.00 $50.00 $200.00 $100.00 $100.00 $50.00 $50.00 $50.00 $50.00 $110.00 $100.00 $200.00 $20.00 $110.00 $100.00 $100.00 $40.00 $100.00 $100.00 $20.00 $295.00 $100.00

$2,295.00


梁 皇 寶 懺 信眾代表禮請法師

方丈超公和尚開示

懺文舉處罪花飛 消災增福慧 超公長老宣讀文疏

發露懺悔 解冤滅罪

禮佛拜懺 冥陽兩利

演弘法師主持瑜伽燄口

放燄口前,法師帶領齋主上香

依文入懺

虔誠祝禱

消 災 超 薦 法 會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皓皓白雪何去從 順向清流奔前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