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light Quarterly
No.
01 MAY.2019
目錄 館長的話 與花東文學相遇
花東人物 在地方,我書寫花蓮
須文蔚
02
在路上,走或不走
董恕明
10
文學專題 文學推廣遍地開花
18
萌發於山海之間:後山文學新秀
22
波綻漣漪:訪文學獎得主
34
特展回顧 鄉土歌頌:席德進的繪畫與臺灣
38
活動看板
40
發行單位: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編輯小組: 田芷芸 李素瑞 許家綺
執行編輯: 謝心瑜
發 行 人 : 李吉崇
陳皇如 蔡念儒 簡頊函
美術編輯: 王大亨
主
(按姓名筆畫排列)
刊頭題字: 姜一涵 林勝賢
編: 江 愚
編輯委員: 蕭賢明 陳安川 蘭美幸 陳輝春 李佳翰
攝
影: 方惠萱 余奕賢 陳日暘 陳證廷(按姓名筆畫排列)
採訪編輯: 采采股份有限公司 G
P
N : 2010800462
1
館長的話
與花東文學相遇 美就在生活中,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曾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花東地處山海交會,多元族群激盪出獨特的生活美學,孕育東岸獨有的文化生活 圈,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用心生活、自由的想像,讓生活本身成為一種創作。本 館以花東在地藝文平台自許,將發行逾百期的曙光月刊改以季刊形式重新出發, 每期訂定不同主題,期盼讓更多在地美學特色被看見。 作家楊牧曾說:「我的家鄉花蓮,是我寫作的秘密武器。」本期創刊號從文學視 角進入花東,邀請須文蔚及董恕明老師帶路分享花東秘境,探索土地帶給花東作 家寫作的獨特養分。此外,本館自 103 年起接續辦理花東已停辦 10 年的「後山文 學獎」,文學創作風氣得到顯著提升,本期特別分享文學推廣的故事,介紹後山 文學獎中繼起的文學新秀,讓他們談談創作自述、寫作心路,最後一起來看看文 學獎引動出的漣漪。 未來我們將持續分享更多花東生活美學特色,期待您的關懷與參與,您的支持是 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館 長 的 話
2
花東人物
在地方,我書寫花蓮 文/須文蔚 攝影/陳日暘、方惠萱
3 花 東 人 物
來到東華已經快二十個年頭, 人生一瞬, 從搞不清楚花蓮有多少鄉鎮, 到跑遍偏鄉的各個部落與漁村, 花蓮成為我感懷、書寫與紀錄的主角。
4
須文蔚(須文蔚提供)
2001 年 服 兵 役 時, 有 機 會 在 北 埔 半
的悲歡離合,實則沒有太多機會接觸,
年,經常騎自行車到小鎮採買,或是
只有偶然的瀏覽與讚嘆。
不畏寒風,一路滑行到美琪戲院,看 完電影後,揮汗如雨,踏踩沒有變速
記得剛到東華時,我指導校園報《記
器的腳踏車,跨越幾個上坡路段,回
哈客》,物理系的陳震經歷過早年校
到宿舍繼續為研究所考試打拚。
園建設也與關心社區發展,偷偷給學 校取了個「早蔗田大學」的稱號,遙
取得博士學位後,重返花蓮又是八年
遙呼應日本的名校「早稻田」。
後,生活圈更往南,到了壽豐,一個 名為志學的小村莊。
原因無他,學生們腳踏的土地,從明 治 32 年(1899 年)開始,在日人賀
東華大學把志學村經營為一座大學
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運作下,
城,發達了農村,讓周邊住民有了創
很長的歲月都種植甘蔗。每年來自東
業與就業的機會,小吃、茶飲、超市、
瀛的移民總要榨取一百二十餘甲的甜
診所等,星羅棋布在狹仄的小街道上。
香,經過清淨、蒸發、熬煮後結晶為
但學校也築起了一座無形的城池,新
蔗糖或酒精,運送到日本或是戰場。
式研究大樓中的師生過著桃花源般的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糖廠支援了戰事,
生活,網路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新聞與
自然成為美軍轟炸的對象,曾經繁華
研究資料,埋首在解讀、翻譯與實驗
的「壽工廠」在砲火中灰飛煙滅,移
的東華人雖然不至於無知於今世是何
民來臺的日本農民北返,宛如一場幻
世,但面對眼前的山風海雨,鄉鎮裡
夢,無人知曉。
5
文學總是要能承擔歷史,建構人們共
學,短短七年間,知名作家來縱谷訪
同記憶,在鄭清茂老師榮退時,我寫
問與駐校,讓臺灣各地愛好文學的學
下了《在蔗田裡栽種詩》,最後一段
子注意到花蓮有個不一樣的科系。我
寫道:
發現,蔗田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 人,給予我們更多力量,去認識這方
民國九十二年暮春
土地。
後山的糖廠決定不再粹取糖蜜 奇萊山照例擋住了黃昏,但暮色
早蔗田的形象沒能廣為傳布,周邊的
依舊頑固地染上飄進山谷的浮雲
共和村、吳全村與豐裡村的風土與故
遊子即將告別寄寓的學院,然而
事,雖然近在咫尺,實則遙若天涯。
你在蔗田裡栽種下文學的甜香 經過思考、辯難與想像後會長成為詩 永遠傳唱在花蓮的原野上
當 2014 春 天 我 打 算 在 華 文 文 學 系 碩 士班創作組開設「報導文學創作」課 程時,就決定讓全班同學出個任務, 採訪共和村,用紀實書寫,讓「最遙 遠的距離」就此消失。記得我把這個
鄭清茂教授是著名的漢學家,他在民
課程計畫和黃春明老師分享時,他很
國八十五年開創了東華中文系,強調
精神地說:「對!就是要讓作家到生
文學、當代思維、國際視野與創作教
活中!」
蔗田
花 東 人 物
6
共和村開墾照片(王新雨提供)
於是我們一群人走近沈從文說的那本
在異鄉的日人墓塚。更讓我相信,共
「大書」中,透過從原住民文化、日
和村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
治時期糖業開發、戰後退伍軍人農墾、 當代農業土地政策乃至新住民與商業
我們可以從文化資產與歷史材料中,
進入社區等角度,立體地呈現一座小
窺見原住民與日人開發糖業的往事,
村莊,豐富與動人的故事。
但來不及以田野調查採集的,反而是 二次大戰後,共和村作為農墾區的種
在寫作的過程中,日本東京大學的漢
種辛酸血淚。所幸王新雨、王博瀛兩
學家山口守(やまぐち まもる)和我
位先生以及共和村的朋友們,曾經進
一起到共和村的經驗,最讓人難忘。
行了完善的村民口述史調查,於是我
他細細指出,在建築物與墓碑上出現
們師生藉此採訪與寫作,慢慢勾勒出
的五三桐花紋,是豐臣秀吉的家徽,
更完整的村莊風貌,進而出版了《共
可以說明此處移民與大阪之間文化的
和流光》一書。
關係。並且再三感嘆:「沒想到過去 在日本當代文學中所讀到的移民村,
往返歷史、土地與現實的寫作,成為
竟然會有機會踏進,踏進日本文化影
我和學生們熱衷的功課,我們一起合
響過的歷史空間。」他作為一個無政
作,前後採訪寫作了《台灣的臉孔》
府主義者,說出對軍國主義的厭惡,
(遠流出版),《吉絲卡的願望》、《穿
以人道的悲憫審視太平洋戰爭中遺留
越洄瀾時空:跟著王禎和走讀花蓮》
7
等書,訪問了對花東啟智青少年付出
北埔國小的學生在「新城數位機會中
一生心力的劉一峰神父,報導了扶持口
心 」 輔 導 下, 曾 經 以 青 石 公 的 神 話,
足畫家丈夫成長的新住民吉絲卡,也
辦過親子活動,開過畫展,拍過短片。
串起知名小說家王禎和作品中的景點,
一個傳說反覆敘說,有意追憶即將逝
設計出「聲聲惆悵」、「玫瑰之淚」、
去的自然景觀,企圖典藏原住民文化,
「寂寞在唱歌」與「香格里拉的婚禮」
更希望遊客相信石頭上有魂魄,不要隨
四條旅遊路線,每條路線包含小說導
意撿拾帶走鵝卵石,讓七星潭能保留自
讀、花蓮影像工作者葉柏強提供花蓮老
然風貌。
照片,及周邊文化資產、藝文、住宿與 餐飲資訊。無論是報導文學、人物傳記
2016 年的夏天,陳恆鳴先生傳來小朋
或是旅遊書籍的出版,無一不希望讓更
友 蒐 集 的「 青 石 公 傳 說 」, 故 事 很 簡
多讀者認識花蓮的美好。
單,也很童稚,大意是:「加禮宛山裡, 一條修練千年的青龍愛上了一位女子,
從 2007 年開始,我有機會協助花蓮數
於是先殺害了女子的獵人丈夫,再喬裝
會機會中心的設立與輔導工作,走訪花
成獵人與女子接近,不料遭到識破與圍
蓮各鄉鎮,調查與認識鄉土中的人文、
捕,落難的青龍往海邊逃跑,幻化成一
歷史、文化與觀光資源,利用電子商務
顆大青石,發出七道光芒,直射天際,
系統,為小農和工藝達人行銷商品,更
於是海灣就為世人稱為七星潭,青石也
希 望 藉 由 影 像 紀 錄, 珍 藏 在 花 蓮 的 故
就成為保佑村民的神祇。 」這一則敘
事。當走訪了太魯閣、阿美、布農、噶
事流傳在社區中,已經積非成是,要作
瑪蘭等族的部落後,歌謠與神話就進入
為七星潭生成傳說,恐怕大有問題。
了我詩句和故事中。
五七桐紋(示意)
共和村舊糖場照片(王新雨提供)
花 東 人 物
8
根據清朝的《臺灣輿圖並說》「臺灣
形的故事基礎,寫下一則貼近地方風
後山總圖」裡,七星潭是數個星羅棋
土的傳說,供有意製作繪本的蔡佳玲
布的池塘,錯落在現今花蓮航空站、
老師參考,於是有了創作《月牙公主》
空軍基地與國立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
的動機,更希望讓原本居住在七星潭
區 一 帶。 直 到 1936 年, 日 本 殖 民 政
邊的族人魂兮歸來。寫作時,參考了
府為了興建機場,因應太平洋戰爭,
劉秀美老師《火神眷顧的光明未來:
將七星潭填平,並將居民強遷到現在
撒奇萊雅族口傳故事》一書,其中有
的海岸。當地村民不忘舊名,以潭水
關「老鷹叫聲的由來」,以及「芭蕉
為海灣命名,看來與青龍的七道光芒
變成人」、「加禮宛山曾經受傷,留
無關。
下白色聖石」等傳說,更豐富了這個 故事的內涵。
青石一直矗立在海岸,雖然曾居住在 此的撒奇萊雅族人已遠去,我仍興起
新版本故事創作完成後,歷經了兩年
以月牙般的海灣為美人,保留青龍變
的時光,終於完成繪製。2018 年花蓮
9
遭逢大地震,七星潭災情嚴重,但相 信以花蓮人強韌的性格與能量,會很
花 東 人 物
快回復海岸的景觀,讓遊客重新來此 聆聽月牙公主的歌聲,體會青石公的 深情,懷想撒奇萊雅族人曾在此活躍 的美好時光。 我在花蓮,相信在蔗田裡栽種的文字, 會傳唱在臺灣的土地上,讓更多青年 作家投身到記錄社區的行列中,相信 為花蓮孩子寫下的童話,能讓下一代 透過生活,更看重文學的力道與力量。
七星潭
10
花東人物
在路上,走或不走 臺東與我的三兩事 文/董恕明 攝影/陳證廷、方惠萱
11 花 東 人 物
12
董恕明(董恕明提供)
2003 年夏天,一個蟬聲唧唧的午後,走進臺東大學的老校區,小小的校園安安靜 靜,行政人員親切地幫我完成報到手續,我的「專職」正式從學生轉成老師。時 光飛逝,轉眼是 2019 年,東大從市中心的十公頃校地,移往新校區的六十公頃, 其中「放大的」不僅是面積,還有跟著一起移(流)動的人群與風景。而我在臺 東工作的時間,總算超過了我在東海大學求學的青春歲月。十八歲以前的臺東是 生長的家鄉,回到家鄉工作後,臺東於我則是「重新認識與發現的地方」!
在臺東,相遇是一種無微不至的成全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活了半輩子的我,做得稍微像樣的事大概是「做 自己」。「做自己」講完是三個字,可在這背後是多少人的成全? 我的爸爸十八歲跟著軍隊到了臺灣,他曾經駐紮在澎湖,行軍到宜蘭的四季、南 山……。當了二十多年的軍人,「全臺走透透」之後,在臺東認識了媽媽。媽媽 說爸爸年少離家,不想讓她離開自己的家鄉,加上下賓朗部落環山落座,清幽秀 麗,他覺得很像紹興老家的山色,於是爸爸的大半生,和他的同代人有了相近的 命運,必須想辦法直面「他鄉作故鄉」的美麗與哀愁,這是時代給的功課,無可 迴避,無處閃躲。我是爸爸的女兒,對爸爸的鄉愁即使所知有限,但他的「家國 之思」於我確是影響深遠,當他 2009 年放下人間遠行之後,「憂國憂民」的重責 大任,轉由媽媽一肩挑起,我則取代爸爸的位置晉升成家中的「總司令」。
13
我的媽媽是個隨和、寬厚又包容的人,和爸爸稜角分明的性格正好可以互補。爸 爸成家後即決定退伍,轉而在國中任教。媽媽是卑南鄉衛生所的防癆保健員(如
花 東 人 物
今稱慢性病防治人員),她的「管區」曾是號稱全臺灣面積最大的「卑南鄉」, 從最翠綠的山到最蔚藍的海,都是她要去做衛教、送藥、訪視……之地。早年她 騎的是腳踏車,繼之是摩托車,她工作出沒的場域中,就包括今天的東大新校區, 這裡早先是卑南族的傳統領域,1950 年代有了「知本開發隊」進駐,一群阿兵哥 將原來的河灘地轉而開墾成今日所見的「良田」。媽媽說過:有很多的老阿兵哥, 開放大陸探親後,不少人賣了土地回老家,有人真的在故鄉終老,也有不少人最 終還是回到了他們生活大半輩子的「異鄉」。我是媽媽的女兒,也曾經坐在她的 摩托車後座,和她一起去「家庭訪視」。她騎著車,有時說話有時唱歌,於是從 此處到彼處移動的時光,對我才是真正走進人間,稍微體會一點民間疾苦。 如果不是因為我兵荒馬亂漂洋過海的爸爸,和在臺東土生土長溫和開朗的媽媽相 遇,我如今會是在那條道上的飛塵或飄絮?
只要還有時間,一定走得到 對大多數的臺東人來說,不會騎摩托車,幾乎等於是一個「行動不便」的人。從 東海回到臺東工作以後,對於不會騎摩托車的本人我,立即要面對的是搭公車上 課好還是住宿好?結果是:平常日我在市區租屋,搭公車到學校,假日若不搭公 車回家,就是請我的「專屬司機」媽媽或表弟到臺東來「轉運」我。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館
14
不論是從下賓朗到知本新校區,或由臺東市區到新校區,只要不是走路或騎腳踏 車,大概最多是半小時的車程,我一旦學會騎車、開車,「世界就在我眼前」! 友人勸說我「學會一種交通工具,你想去那裡就去那裡」;親人提醒我:「父母 年歲日長,未來如有緊急需要,你會要用到……」,這十多年下來,我的世界雖 然沒有甚麼了不起的伸展,但我至少有機會因為學校同仁「數位學習中心」的計 畫,到北源國小帶小朋友們上過一堂短短的寫作課。 北源國小這所位在清幽山林間的小學校,當年還保有泥土地的操場,應是一般人 眼中的「偏鄉」了?始終無法忘懷那些孩子溫和澄澈,晶瑩如星的雙眼,面對我 這個偶然造訪的老師,親切又熱情。仔細想想,我為他們做的寫作練習,遠不及 「作文才藝班」老師們做的,他們還不如直接去上「才藝班」?我當時會這樣想, 正是充分坐實了我對「臺東」認識的匱乏,不要說北源國小這位在「山上」的小學, 許多近在市郊的學生,也未必有機會!這個猛然驚覺的「無知」,都因我在交通 上的持續不便,反而更加能常駐我心:族群、階級、世代、性別這些用語,如若
15
不是課本上的知識和理論,在臺東的路上,走來走去,絕對能有深具實感的體會: 從人行道「拉皮前或拉皮後」的高低起伏,馬路上的行人,騎腳踏車、摩托車、
花 東 人 物
開車的人……不都正好是某種人群的縮影?擁有功能愈強大工具之人,往往愈無 視以雙腳行動的人,而他們通常是旁人眼中的老弱婦孺和學生! 人會騎車開車,的確使我們行動自如,不過路的盡頭究竟在那兒呢?早先在臺東 大學初搬到新校區時,如不考慮自備交通工具就是搭校車,當在車上看到天上的 飛機、地上的公車、火車,在大學路(當時的西康路)某處交會,果真有「看得 到卻吃不到」的微酸湧上心頭。即便如此,一般狀態下,沒有誰會拿自己的雙腳 去換雙(四)輪?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在臺東一小時來一班,幾可媲美龍貓公 車的鼎東客運,在那些又美麗又浪漫又從容又環保的異國城市裡,常常會成為一 幀獨特的風景、一種生活的態度甚至是一樁「改變世界」的美事,何以當它是臺 東的日常時,竟是這麼令人不耐煩(或無奈)的不方便?
池上天堂路
16
苦楝在原住民傳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苦楝花
部落間流傳的一則笑話:族人開車時,旁邊的車一直在ㄅㄧ他,令他終於忍無可忍, 搖下車窗,探頭問:「趕甚麼趕?你如果要那麼趕,為什麼不昨天出發?」果然, 我們因為要有比擬西部平原的迅捷,當火車快飛之時,我們也要飛快地接住世間 的重擊?
一個人,一方沃土 2018 年的歲末,我那位在人間生活了 107 歲的 mumu 轉站天界,而在她年少上學 時種下的茄冬樹,早已長成了蓊鬱的「綠色隧道」,守護著臺九線上往來的行人。 沒有那位大明星在任何一棵樹下坐坐的兩百多棵老樹,在 mumu 呼吸的每一天,都 如同她的友伴,和她一起重溫她兒時、年少……成長的記憶,直到她起身遠遊── 一條小路,拾級,在重重的青山,遠遠的川上 彷彿小橋,彷彿輕舟,走啊走 2018 年 12 月 28 日,黎明還在酣眠,山微微的顫了一下,喘一口氣 「換一口氣,吐一口,再一口,再試一口……」轉角的巴拉冠心底默念 像那曾經如微光閃爍的 ’ emaya’ ayan 頌歌,她說:vangsaran 唱不了, saraypan 來唱!於是,misa’ ur 回來了,媽媽小姐在家裡、在田裡、在路上 在這裡那 裏 ……從 pinaski 的話到日本話到ㄅ、ㄆ、ㄇ、ㄈ、A、B、C、D,不只 有 hohaiyan haiyan haiyan 有 hu-hu-wa-mapiyapiya ya-- hu-hu-hu-wa-huy ! 還有「我的一顆心」、「祖國,祖國!我們愛祖國……」、「梅花梅花,滿天下……」 一條小河,順流,在層層的流光,近近的遠方 彷彿清風,彷彿細雨,流啊流
17
每天每天,有時候是前門,有時候是後門,咚咚咚或砰砰砰,時應偶不應 部落裡的這一條路或那條路,直直地來直直地走,笑她直直的心,連綠籬上的 「traker 葉」都懂她的堅持,沒有浪費的時光沒有浪得的虛名沒有無味的人間 一步一步抖擻的步伐硬挺的身影,不是臉上沒有皺紋,連心都是,是火的不是水 是水的不是煙雲,即使變身是水是煙雲,還是每天每天,好好走路,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火一樣的清清,水一樣的明明,煙雲一樣的晶瑩 一朵花,小小花,最最親愛的小花花,隨風搖曳,在漸漸老去的歲月 淡淡的暮靄中,唱著唱著唱回了初萌的年少── Oh my darling oh my darling oh my darling I love you…… 董恕明〈如歌──致 mumu 遠行〉2018/12/30
眼前苦楝花開,春天送走了冬日,駐足東大,也悠轉在每一天我走過的路上。一個 人這一生,不一定要走到天涯海角才算見過了世界?只要在路上,總會與誰(甚麼) 相遇,即使最終錯身而過,還是感謝曾經遇見了!或許,臺東這片土地給我最深刻 的無言之教是──永遠要記得人能用雙腳走路,本是一件多麼幸福與幸運的事!
金峰嘉蘭村山上
花 東 人 物
18
文學專題
文學
地
花
編審/編輯小組
東部 部
書寫的
,無
文學以地為主的 各自地
質 的
。
是地
文學版 ,
的
,東部
文
形的形成,
的地方意象 與生
的書寫
文
,
,在人 在
成為臺灣地
東
質 文學版圖
。 山與
東部
書寫
國立
的
大學臺文
教
要
19 文 學 專 題
2018 太平洋詩歌節作品集(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花東文學以其強烈的地域色彩與地方
波、松濤對話的詩歌饗宴,一年一會,
特色,在臺灣文學的舞台上形成一股
邀集詩人余光中、楊牧、鄭愁予、席
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文學在花東,
慕蓉等及詩評家焦桐、蕭蕭、劉紀蕙、
如同春天勃發的一股生命力,在眾多
陳芳明等齊聚一堂,成為東海岸獨特
文學愛好者的努力下,呈現百花盛放
的文學景致。現任國立臺東大學華語
的多彩景象。從詩歌節到文學獎,從
系簡齊儒老師與當時在臺東專校服務
校園到獨立書店,我們嘗試梳理在地
的吳懷晨老師,在太平洋詩歌節看見
文學脈絡,一探花東文學推廣遍地開
花蓮的努力與成果,反思「為什麼臺
花的現象。
東 會 沒 有 詩 歌 節?」 從 而 於 2009 年 催生了「臺東詩歌節」邀請全國各地
從花蓮到臺東的詩歌節風潮 2006 年詩人陳黎策劃花蓮第一屆「太 平洋詩歌節」,這一場感受山風、海
的詩人走進臺東的壯麗風景,從詩歌 的遊戲到文學的創意發想,呈現由口 傳到書案的動人詩篇。
20
來自校園的寫作力量 許多學校相繼發行校刊,如:臺東高中、花蓮女中等,這些刊物如同一個個發表 創作的園地,讓有志文學的潛力種子得以萌芽。國立東華大學創立了全國第一個 專屬文學創作的研究所,是臺灣唯一以當代華文文學為特色的學術單位,不同於 傳統中國文選或臺灣文學科系的單一中心視角,注重文學的多元性及當代實踐, 以創作為號召,成為文學種子的育成搖籃。許多校友畢業後進入花蓮高中及花蓮 女中任教,帶著創作經驗和熱情,在校園帶動一股寫作旋風。而該校近年創辦的 「奇萊文學獎」,更為花東文學凝聚一批生力軍。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接續舉辦後山文學獎鼓勵書寫,東海國中、大武國中、臺東 高中等,參與投件,收件數逐年攀升。更舉辦閱讀寫作營與講座,請林立青、巴 代、陳黎、徐慶東等作家與孩子們分享文學創作經驗,引領學生伸出感官的觸角, 留意身邊微小的美好與感動,進而嘗試著手書寫。
2017 年後山文學獎諮詢委員(圖右起:李吉崇館長、簡齊儒老師、張學謙老師、葉日松老師、陳黎老師、徐慶東老師、 董恕明老師、須文蔚老師)
21 文 學 專 題
《失物風景》新書分享會(食冊 Café 書店提供)
書店點亮花東文學版圖 誠品書店分別於 2007、2018 年進駐臺東及花蓮,為東部生活圈帶進一股文青風, 店內設有在地文學作品專區,蒐羅花東作家著作,並時常舉辦文學講座及各種文 藝活動,讓更多人體驗閱讀的樂趣。小型的獨立書店則像是一盞盞不眠的燈火, 為愛書人照亮花東文學版圖,如臺東的晃晃二手書店、三省堂書店與食冊,花蓮 O'rip 生活旅人、孩好書屋、時光二手書店等,透過舉辦分享會、講座,讓作家與 讀者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誠如國立政治大學范銘如教授所言:東部離島書寫的浮現,無疑宣告區域文學版 塊雛形的形成,尤其目前東部離島文學以地為主的敘事模式,再現中的地方意象 鮮明,在人和環境的母題中又能凸顯各自地域的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最能在同 質性中兼顧異質性。雖是地理邊緣,東部離島的書寫勢必成為臺灣地誌文學版圖 裡必要的核心。
22
文學專題
萌發於山海之間 後山文學獎新秀 /
23
「看見價值,作對的事」是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的核心理念,發掘東部文學種子 是後山文學獎的初心。 「一個土地之所以偉大必須透過文字書寫。」在地詩人徐慶東表示。文化的厚度, 優美的風景地貌,透過文學書寫、淬煉,將個人對土地、對人、對地方的見聞變成 動人的作品,就是這塊土地最美的文字紀錄。他認為東部的創作者作品地域性強, 並擅於寫生活於無形。幾位文學獎新秀:梁玉琴、曹馭博、彭以恩、方捷、邱文靚 的作品,寄以發抒情懷、對環境寫實的觀察,字裡行間透露對土地的深情與哲思。 其中寶桑國中李家棟老師不僅自身參與後山文學獎,更鼓勵指導學生踴躍創作, 羅王真、羅菩兒、邱文靚等學生表現亮眼,進一步挑戰獲得林榮三、菊島文學獎 等其他文學獎,擾動了其他學校積極投入參與文學獎創作。 一起來看看,後山文學獎的新星們,如何用文字跟世界互動,捕捉心靈活動,自 我追尋。
林勝賢老師揮毫「後山」
文 學 專 題
24
李家棟
任職於臺東寶桑國中的李家棟老師,參與首屆後山文學獎便奪得高 中組散文類第一名,堪稱後山文學獎的常青樹。隨著創作經驗的提 升羽翼漸豐,在 2017 年、2018 年獲得了文學界的重要獎項——林 榮三文學獎。李家棟從「後山」花東走到了全國文學獎項,腳下的 每一步路都為自己與臺東這片土地劃下成長的痕跡。 (文/李家棟 攝影/余奕賢)
從高中起開始接觸文學創作,中間一
我寫的極快,通常也容易厭棄已經寫
度當了十年的文學逃兵。迷戀文字的
好的自己。30 歲以後重返文學之道,
理由,是因為文字很像一種有機的多
還有太多的可能值得我去探索思考,
面體結晶,美麗的文字會閃動著多層
語言風格也依然處於未定,但或者未
次的光澤,令人迷醉。透過文字創造,
定也是一種彈性的證明吧。現在傾向
可以形塑或者重現某段現實的剪影,
於不思考那麼多問題,相信往前走,
這簡直是發生於字裡行間的超新星爆
繼續寫,可能找得到答案。
炸。寫字的人因而有了魔力。 因此創作是辛苦的吧,但是創作的喜 我一直很迷戀各種不同的文字風格及
悅也是巨大的吧!所以我想把這種快
組成,也不斷在嘗試模仿及創造。書
樂傳遞下去。
寫是為了回應內在創作的渴望,有時 候於我而言,卻是心靈一種過於沈重 的喜悅,會陷入某種不得不寫的焦慮 之中,好像在抓住象徵及譬喻的當下, 若無立即的書寫紀錄,心智就會處於 一種無法恆定安穩的狀態。 所以書寫既是焦慮也是喜悅,朝我遞 過來各種光影參差的幻覺,而我必須 伸手接住。所以我認為創作也使心靈 經常性地進行某種辛苦的勞作,而那 是所有心思細微的創作人共同持有的 某種神秘召靈儀式,以召喚幻象的具 體型態,然後藉由各種手段將其錨定 於現實,不再漂流。
25 文 學 專 題
梁玉琴 2014 年梁玉琴以一篇〈情牽愁繫豐源圳〉獲得後山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首度參賽便受到 文學獎的肯定,隔一年又再度獲獎,梁玉琴文字描繪功力更加深刻。投稿數年後,在美學 館支持鼓勵之下,她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過雲雨散文集》,正式掛上作家的身分。 (文/梁玉琴 攝影/陳證廷)
高職畢業後為分擔家計離鄉背井,一
笑起來,心想「當然少見囉!因為,
路 上 歷 盡 生 命 的 悲 喜。 年 近 五 十 那
我是社會大學宿命系畢業的呀!」這
年,父親過世,因思念寫了篇短文「徐
些不知身在何方的朋友們所給予的肯
徐南風中,有您!」,沒想到被中國
定與讚美,是我最大的鼓勵。
時報錄用了。當看到自己土法煉鋼式 的文章,化成整齊鉛字,想到它可能
我閒暇時喜愛閱讀,舉凡文字作品,
會 出 現 在 火 車 上、 館 子 裡、 辦 公 桌
都可以讓我咀嚼再三,隨著文章歡欣、
上……,不知會有多少陌生人閱讀它,
流淚更是常有的事。加以平常喜愛觀
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感動!從此,我寫
察周遭的人事物,對紛擾的人間事往
的更勤了。
往心有同感。因此,我嘗試將自身的 感悟訴諸文字,讓大家在文字裡與我
我不曾上過一門與文學相關的專業課
的生命經驗相通、相感。漸漸地,我
程,更不懂語法修辭,拿起筆來就憑
發現了文字療癒的力量,它讓我的心
著感覺走。某次,無意間發現網路上
靈獲得啟發與沉澱,使我在面對生活
有人評論我刊登報上的文章,寫道「筆
中的逆境和轉折時得以堅定從容;我
觸非常細膩,浸淫在她的文字世界中,
肯定的說,文學改變了我的生命。
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享受!」當再看到 這句「文字構思具有創意,文風獨成 一格,詞彙用法很少見!」我立即竊
26
曹馭博 2017 年後山文學獎新詩社會組參賽者 曹馭博以一首〈吉安鄉的三棵樹-記鄰 家的太魯閣族爺爺〉勇奪首獎,此篇詩 作描繪了三代太魯閣族人的命運。曹馭 博因為喜愛寫作選擇來花蓮就讀東華大 學 華 文 文 學 所 創 作 組, 勇 奪 首 獎 後 不 久,他便以最年輕之齡獲得林榮三文學 獎新詩首獎。 (文/曹馭博 攝影/薛惟中)
我認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時時充滿著恐懼,在庇蔭下失去了自己的形貌。這 都是因為世界的敏感度改變了,如同老的上帝死去了,物質文明不但不能提供一 個新的上帝來滿足我們殘存的原始本能,甚至會傷害著人們──讓人覺得活著沒 有意義,讓人失去一切動力。 為了對付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人們往往會陷於耽溺來麻痺自己,但久而久之,就會 忘進前進,也忘記恐懼本身的樣貌,將視野(Vision)永遠停滯在某處。Vision 這個 原字拉丁語 visio,通常只得是「看」的動作或能力,但通過看所呈現的 Vision,可 能是圖像、視覺、真相、過去、未來、幻象。 文學裡的視野該會看到什麼呢?我認為不可能是單一,而是上述某幾個的疊加甚 至總和。視野永遠不可能僅僅只有幻覺或是謎語,一定包含著理念、真相、自由。 反對耽溺的方式就是節制,唯有在詩裡展現節制,不讓情感肆無忌憚地發散,最後才 能使讀者達到共感,獲得前進的動力;如同參加一場喪禮,最令人悲愴的畫面莫過於 看見一個孩子,看著他父親的遺照,捏緊小拳頭,但從頭到尾都沒有哭泣──愈節制 愈悲傷。 我追尋的詩歌是瞬間以及其持續,是凝鍊與節制。唯有如此,才能將不斷變化的 內心感受,藉由詩歌變成一個整體,我想讓讀者在凝鍊與節制中感受更大的自由; 天使在緊縛中最美,詩在蜷縮中最真誠。
27
最不擅長交談,甚至有些抗拒。 善於在靈感與手感凋零乾涸時,一遍又 一遍的審問自己,在過去的記憶中審問 出精髓,加以編織、抽絲剝繭的釐清思 緒,最後用與感情相比之下,細膩度稍 顯粗劣的字句排列,堆砌出和初衷的形 狀相去不遠的作品。於是在創作之前, 經常於焦慮和遲疑中來回試探,總是想 找到一個舒適的寫法,想寫出一篇真正能 詮釋自己的作品,不知不覺也寫了三年。
羅王真
就像編碼出錯的機器,當眼中的景色匯
現就讀國中三年級的羅王真寫作風格 獨特,常有超齡的文字表現,這來自
入腦裡時,不曉得在哪個環節中出錯, 最後輸出的情感不得和身邊同儕同等強
於她豐厚的閱讀量,及將資訊轉化為
烈;每當名叫青春的激素,猶如波濤洶
己用的能力,創作能量因而源源不絕。
湧的翻攪,或是驟雨般的狂亂,在神經
她說自己並不特別喜歡寫作,寫作之
各 處 騷 動, 我 又 能 怎 麼 說 出 來?」 創 作
於她「就像是說話一樣」,沒有喜歡,
的理由有時交雜著,有時並立不相交,
也並不討厭。曾經提交過描繪女同志 議題的散文作品〈水鬼〉,題材新穎
或者互相矛盾,這些都是我的作品要承
大膽,獲得菊島文學獎的佳作。教導
受的重量,也是撐起詞句的填充物。曾
過羅王真的老師都稱她是個特別的孩
經被不善言詞困擾著的歡愉憂慮慍怒,或
子,發展潛力不可限量。
許被言語阻擋,但今天用文字也許就能好
(文/羅王真 攝影/余奕賢)
好寫出來。 迄今仍自認對創作相當生疏,對選用字 詞甚是無感,對從自己心頭分出來的作 品感到陌生。如果讓我來說,我會把寫 作當作尋找自己的方法,用段落一塊一 塊地拼湊出來。非得要得出自己真正想 寫的情緒,直到最後一個句點誕生前, 都不想要休息,這是固執,畢竟我也就 只能這麼一個表達方式了。
文 學 專 題
28
邱文靚 邱文靚以詩作《老戲院》獲得後山文學獎新詩第一名。此篇作品描寫極富文史價值:大同 戲院面臨拆除,承載著臺東人的回憶的老房子也將走入歷史。性格文靜沉穩,指導老師發 現她寫作能力出眾,特別指導她創作詩、散文等文體。這顆即將發光發熱的新秀,以一種 踏實的姿態誠懇地面對自我與文學,年輕慧黠的眼光記錄了真實世界。 (文/邱文靚 攝影/陳證廷)
2003 年生,現就讀於寶桑國中九年三班。作品曾獲 2017 後山文學獎國中組散 文二獎、2017 後山文學獎國中組新詩佳作、2018 後山文學獎國中組新詩首獎、 2018 後山文學獎國中組散文佳作。個性有一點頑固,有一點無厘頭。熱愛創作閱 讀,在書寫中尋找自我,總能敏銳的感受周遭。我總愛胡思亂想,希望化作浮雲 一朵,自由飄蕩,如果您看見有個女孩總是兩眼放空望向不知名之處,代表我的 小腦袋正在異次元空間中返覆的流轉。 山脈隔絕,讓臺東的發展牛步前進,卻也隔絕了文明帶來的破壞與污染。以阿度蘭 作為寫作對象,是因為在進行海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阿美族人落地生根的聖地, 成為商人垂涎三尺的都更開發地。利益當前,我們是否真能不被蒙蔽雙眼,遵循心 中的真理走呢?以筆桿為武器,捍衛好山好水的臺東,希望它永遠都這麼美! 大同戲院遭遇祝融後,老建築的廢墟多了一點歲月的味兒,詩意多了!但是電影院 也從此消失在臺東人的生活中。雖然後來有了秀泰影城的出現,豪華而又舒服,然 而屬於老臺東人的過往回憶似乎就此隨著大同戲院一同焚毀,安靜蟄伏。前陣子沸 沸揚揚的流傳著大同戲院即將拆除的訊息,我想用我的筆留下一點屬於老戲院的 記憶。
29
羅菩兒 2018 後 山 文 學 獎 新 詩 組 的 得 獎 者 羅 菩 兒 文 字 詩 意, 擅以感性的文字和隱晦幽 微的語彙描繪生活狀態與 心靈圖景,是天生的詩人。 生活處處能啟發她的靈感, 讓想像力奔馳,她會寫下這 些 碎 片 化 的 語 言, 並 逐 漸 組織、修飾出一首首詩篇。 開始接受老師指導、穩定創 作後,羅菩兒經歷了文字風 格的轉換,逐漸摸索出最適 合自己的模樣。 (文/羅菩兒 攝影/余奕賢)
目前最自在的事是浴室沉思和每晚九點過後才會上映的個人表演秀。不擅長的東 西是所有會的東西。放棄本身不是件可恥的事情,但幾乎所有令我主動放棄的事 情也同樣讓我覺得可恥,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也並不果決,只是偶爾的也會渴望 冒險,不管是否擁有這項能力。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喜歡隱喻,所以寫詩,但得照顧我 的讀者,所以在嘗試把話講開,在嘗試把自己交代的明明白白。很困難,因為就 連我面對自己時也僅僅是哭泣而已,而我也只會這個。 我大概是從夢魘奔向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天堂吧,奔向逃離現實的公路隧道,然後 路上的人會和我說跌倒也沒事。沒事是一件多好的事,什麼都不會改變,因為只 要努力的往方向前進就不會迷失。喜歡做夢,而太近的東西通常不會被夢見。喜 歡讓自己痛苦的夢境遠大於現實中可以觸及到的事物,好像那樣就能更為真實且 有意義的存在,不想變成像現實一樣殘酷的人。 小學的時候發了誓要做一個只照亮少數人的任性檯燈。因為拿了熱情他們就會回 給你燃燒後的灰燼,而我恰巧不想做一個大眾的焚化爐,但是發現大家似乎都習 慣撿豌豆了,所以灰燼終究是會留下來的。有很多東西想要成為,但這裡面唯獨 沒有自己。希望有一天可以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壞的不安的。
文 學 專 題
30
彭以恩
從小父母自由開明的教育態度讓我多
彭以恩以一首〈我夢狂野〉獲得新詩優
「養成閱讀習慣」訓練我對語言及文
方探索,嘗試各種藝術媒材。其中,
選,他筆下的世界回應的是自己的生活 與心境,也包含了夢境和幻想。喜愛電
字的敏感,於創作之路具不可抹滅的
影藝術的彭以恩,創作領域跨足影像作
功勞。最初帶給我劇烈震撼的文學作
品,他對創作有自己的見解,也有著過
品乃亨利顯克微支的長篇小說《你往
人的才華,又具備了藝術家的風骨和性
何處去》,它以鮮明生動的語彙刻劃
格,預期將會就讀電影相關科系,並持 續進行文學創作。 (文/彭以恩 攝影/陳日暘)
出災難般的地獄景象,將人物內心兵 戎相見的困惑與自我掙扎具象化,直 接影響我的藝術品味;2017 年寒假完 成的中篇小說《毛毛蟲睡著了,綠葉 為什麼不叫醒牠》以「花中暴動」為 文眼,自現實踏進幻夢般的恐懼熔爐, 體現兩年多來就讀花中的心理樣貌, 著實受其深遠影響。 此外,熱愛寫詩的我,已無法確鑿考 證最初契機,但非常確定,會寫詩絕 對是自願的,沒有人逼,亦非為了比 賽。然反過來想,寫詩其實也是不得 已的──從小懷有浪漫性格與敏感神 經 的 我, 常 被 生 活 的 酸 甜 苦 辣, 甚 至那些看似可忽略的瑣碎小事牽動心 緒,處因物喜因己悲之困境,惟以詩 抒發。因此,我的詩總圍繞生活經驗: 從吃飯寫到洗澡,從學校寫到做夢, 從太平洋寫到都蘭山,從心儀的對象 寫到憎惡的同儕──生活本身即創作 泉源。除了內容,於形式上啟發頗深 的作者無非同鄉的陳黎,從其人其詩 中,我看見一種對生活最細緻、動人 且具想像力的關注──當然,還有自 由,永無止盡的自由,這早已成了我 創作的底線。
31 文 學 專 題
方 捷 就讀花蓮高中的方捷,有一顆敏銳 感性的心靈,語言詩意具畫面感, 意象清新。2017 年剛升高中的他, 首 次 投 稿 便 獲 獎。 特 別 的 是, 方 捷並沒有特別喜歡的作家,但在文 學啟蒙上,深受花蓮高中陳昱文老 師的影響,出身文學相關系所的陳 昱文老師在教學上會特別關注喜歡 文學創作的同學,給予建議、指導 等等。這樣可愛而又堅實的師生關 係,催發了好的詩作,也延續了花 中獨特的文學傳統。 (文/方捷 攝影/陳日暘)
我生長在後山的花蓮,目前就讀花蓮高中二年級,從小喜歡詩帶給人的餘韻,在 國中時,因班上幾個同學有在寫小說,於是開始跟著一起寫,而後除了寫小說, 有時候也會將自己的感觸作成詩,而這些題材的靈感大多來自於日常經歷,包括 身邊周遭的人事物等。 而在後山文學獎所入選的「通往黎明的貓」就是從爺爺養的黑貓發想的,爺爺就 住在我們家旁邊而已,由於房子是農舍,家後面有片農田,平常都可以見到爺爺 在田裡埋頭耕耘的樣子,那隻黑貓常常相伴著他,自己時常觀察著牠的一舉一動, 並藉由牠的姿態聯想到「時間」,於是形成了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 事實上,那是第一次參加「文學獎」,能夠得到首獎,覺得十分訝異,同時很高 興自己的作品能被肯定,因為能夠讓大家看見這些故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平 常時,如果有看到佳句或是日常情節特別所帶來的靈感,都會記錄在手機裡,畢 竟,對我來說,能把個人生命中所經歷到的一切,用文字化為雋永,是非常有意 義的。 另外,我覺得不論比賽得獎與否,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在文學的世界裡,以 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最後,期許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將沿途的風光景色,書寫 成一篇篇不朽的回憶。
32
透過文字傳遞與保存深刻的內在價值,文學獎只是點燃深埋在眾人內心的火種, 知名作家陳黎老師肯定文學獎的影響力。後山文學獎最初為發掘肯定東部文學創 作者,後擴編邀請全臺創作者觀察書寫東部。 文學獎不僅在校園內掀起熱潮,也在校園外醱酵,歷屆得獎者中不乏初試啼聲就 大放異彩的創作者。以書寫生活隨筆自成一格的梁玉琴,多年來筆耕不輟,獲獎 後出版書籍,正式踏上作家之路。「後山文學獎對這些年輕的作家而言很有鼓勵 的作用。」文學評論家須文蔚老師表示,觀諸歷來得獎者,熱愛文學,透過創作 自我摸索,以文字承載生命經驗,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其中有不少被文學獎滋養 長大的文藝青年帶著創作經驗和喜愛文學的熱情歸返校園任教,成為下一代創作 者的領航員。 後山文學獎推動花東文學創作,數年間撒下無數種子,在文學獎中表現亮眼的新 星持續透過文字紀錄花東,讓花東文學更加繽紛多采。
文學獎座是創作者的里程碑(攝影/余奕賢)
33 文 學 專 題
李家棟老師、羅王真、羅菩兒(攝影/余奕賢)
34
文學專題
波綻漣漪 訪文學獎得主 編審/編輯小組
35 文 學 專 題
李宣頤(李宣頤提供)
近年來,文學獎在花東文學版圖上的影響力日漸明朗,如船行水面,總會留下無 數漣漪。我們訪問了幾位花東文學創作者,他們的年齡、職業與生命歷程都迥然 相異,唯一的共同點是:文學獎在其人生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如同 種子落地,或許開花,或許結果,或許繁茂成蔭;文學獎在他們的故事中,綻放 出截然不同,卻一樣精彩的篇章。
文學獎開啟的文學之路 「參與比賽總是會提心吊膽、患得患失。」後山文學獎 2016、2017 年二屆高中 新詩組得主李宣頤坦言與你我一樣,這是參加競賽一定會有的心情。宣頤勉勵對 文學有興趣的創作者要多多投稿,但不要太執著,面對競賽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質, 若是沒有得獎,就當作累積經驗,再提升自己的能力;若是得獎了,也就當作一 種鼓勵即可,開心之餘也要繼續提升自己的內涵與功夫。
36
「光影詩社」社員劉張妙齊為社團設計筆記本 封面 (李宣頤提供)
光影詩社出版刊物《光影文學報》(李宣頤提供)
正在就讀大學的李宣頤,出於對社會的關懷與文學的熱愛,想要為臺東的青年創 作者做點什麼,於是 2018 年與臺東女中邱薳令老師討論創立「光影詩社」,向學 校遞送「光影詩沙龍」企劃,找資源籌辦「東海岸藝術營隊」;又籌備詩刊,邀 請風球詩社社長廖亮羽、風球讀書會總召蕭宇翔、作家林宇軒、台積電青年文學 獎新詩首獎得主周予寧為駐版作家,點評光影社員的作品,為臺東青年創作者提 供一處交流的平台。對宣頤來說文學獎獲獎只是一個開始,開啟了其後文學推展 與創作的長路。
教與學之間的文學傳承 面對學生提問「怎樣寫作才能獲得文學獎?」最佳的答案就是老師自己參賽與得 獎!現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的屏東作家傅怡禎親身參與多次文學競賽,他肯 定地說:「文學獎對我而言,是動力、是歷練、也是圓滿。多讀、多寫絕對有助 於創作,但要磨練文筆、自我突破,參加文學獎往往是最直接的方式。」曾獲臺 灣省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等多項獎項,傅老師會將參賽與獲獎的經驗在課堂上 做書寫教學示範,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和眾多抱持熱情參與文學獎的創作 者一樣,我先從地方性文學獎開始試探,再挑戰全國性文學獎練筆,當尋找故事 的溫度、推敲文章的詩句、比賽時間的限制、評審名次的揭曉陸續形成壓力雲籠 罩日常生活時,過程就像經歷一場努力過後的得失人生,既精彩又刺激。若獲獎, 則是幫作品找到了家;落榜,就隨緣沉澱再出發吧!」
37
傅老師回憶二十年前不斷寫作、不斷參賽,因而獲得十多座文學獎的美好時光, 如今已因工作繁忙而漸漸遠離,有感而發:「在文學的道路上感謝文學獎曾經激 勵我、磨練我,為我開啟一片天;在教學的課堂上,參賽、獲獎的經驗讓我得以 和學生分享書寫的酸甜苦辣,永遠有話題可以切入引導。」傅怡禎老師在校園中 將文學獎的激勵精神在教與學之間傳承給學生,成為厚植未來創作力的契機。 隨著花東文學風氣日盛,在地文學獎也蔚然成風,「深水靜流,波綻漣漪」文學 獎的影響如深水般沉穩,在創作者的生命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文學獎延伸出的序 曲,在東部的文學版圖上推波出一圈圈的漣漪。
傅怡禎(傅怡禎提供)
文 學 專 題
38
特展回顧
鄉土歌頌 席德進的繪畫與臺灣 圖文/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1948 年來臺的畫家席德進,他的繪畫
已與我在家鄉四川居留的時間相等,
將傳統與臺灣自然人文特色融合,深
但是我繪畫的生涯─從孕育、發展到
受臺灣民眾的喜愛與肯定。2019 年初
創 作, 卻 全 是 臺 灣 給 我 的 因 素 而 促
在文化部的牽線下,由國立臺灣美術
成。」【鄉土歌頌—席德進的繪畫與
館以其描繪臺灣之作品為展覽主軸,
臺灣】特展便是由畫家與臺灣間的深
規劃「鄉土歌頌─席德進的繪畫與臺
厚關係切入,引領觀者走入席德進筆
灣」 特 展,108 年 1 月 20 日 ~3 月 3
下的臺灣鄉土。
日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 出,為席德進在臺東的首展,讓東部
臺東展品以席德進的水彩類作品為
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大師真跡。
主,主題包含充滿在地風情的廟宇、 民居建築、以彩墨暈染方式描繪的寫
席 德 進,20 世 紀 華 人 畫 壇 重 要 藝 術
意花卉,以及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山水
家,畫風融匯東方氣韻與西方神髓,
風景。觀者可以一覽席德進以大筆渲
兼擅具象與抽象,媒材橫跨油畫、水
染所呈現靜謐、沉著的水彩畫風,細
彩、素描等,作品題材從人物肖像、
細品味其筆下充滿墨韻淋漓之美的臺
風 景 靜 物 到 民 俗 建 築 均 有 涉 獵。 他
灣山水。
25 歲 渡 海 來 臺, 從 此「 直 把 他 鄉 作 故鄉」,活躍於臺灣畫壇,並成為臺 灣民間藝術與古建築保存研究之先驅 者,影響深遠。他曾自言「我的畫, 從早期開始直到今天終有一個不變的 基調;那就是以臺灣這地方的景物, 作我表現的素材。我在臺灣的時間,
39
在地風情‧質樸形象 席德進以廟宇、市集為題材,表現臺灣庶民的生活,他 將樸實的臺灣人民融入畫中,將日常生活的場景描繪轉 化成為他表現臺灣在地純樸生活的美感,呈現一種臺灣 鄉土的質樸形象。鄉土的質樸形象。
傳統建築‧古厝情懷 傳統建築除了具備視覺美感外,更內涵人文精神的存 在,席氏對傳統建築的消失雖感不捨,但他以傳統建築 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是以精湛的繪畫技巧畫出正確的傳統 建築房舍,更將繪畫與社會的族群生命融為一體,儼然 與古建築融為生命共同體。
淺影背景‧寫意花卉 有別於傳統繪畫花卉題材之創作其背景往往留有大片 的空白,席德進以彩墨暈染方式描繪臺灣在地生長的花 卉,背景則敷以淺淡的色彩,造成淺影的效果,使靜止 的花卉與淺影的背景產生動靜的對比,而在空間表現上 有其新的詮釋方式,賦予花卉創作一種新的形式表現, 此於傳統水墨或西方繪畫的創作中均未有所見。
彩墨暈染‧臺灣山水 席德進擁抱臺灣自然,遍訪臺灣山川風景,以現場寫生 與自然山川作精神的交融,體會其中流動的空氣與空間 的真實感,體悟臺灣自然平凡卻莊嚴靜穆的生命力,以 一種雄渾俐落、沈靜微妙的色韻變化,將臺灣山水平凡 雄渾之美表露無遺,席德進以臺灣山水表現出水墨畫形 式的水彩畫風格極具特色,為臺灣山水寫出面貌。
特 展 回 顧
40
活動看板 主展覽室 107 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優勝作品巡迴展
■ 時間:5/01 ~ 5/15
107 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特優作品巡迴展出,內容包含繪畫、西畫、平面設計、水墨畫、書法、版畫 及漫畫等類別。題材深具環境及社會關懷,風格多元。
憶舊年代印象 ─ 楊年發油畫水彩畫展
■ 時間:5/18 ~ 6/14
畫家楊年發熱愛臺灣本土文化,其畫作主要以臺灣歷史、生活、宗教與藝術的結合為主 題。藝術是他的生命與感情,無止盡追求崇高的繪畫精神與真善美的意境。
林榮 2019 臺灣的故事油畫水彩創作展
■ 時間:6/17 ~ 7/10
林榮 1966 年出生於臺灣桃園,現專職繪畫,是知名的創作型油畫家。他以彩筆走訪全 臺各鄉村,紀錄臺灣的鄉情舊夢,屬於臺灣人的在地人文本味。
曾興平師生水彩聯展
■ 時間:7/13 ~ 7/31
一位教畫不藏私的老師、一群愛好藝術的學生們、一場和生活美學的熱戀─曾興平老師和歷年來生活美學 館水彩班學生聯合畫展。
希望藝廊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文化創意設計科 ─ 2019「大心小匠.匠技就計」畢業暨成果展
■ 時間:5/04 ~ 5/29
這群努力堅持的年輕小匠人,經過五年的設計學習歷練,接觸到不同的工藝技術與職人精神,藉由將傳統 工藝結合現代設計,嘗試走出自已的工藝設計路。
玩泥弄彩的釋放─李宏彬師生聯展
■ 時間:6/01 ~ 6/26
藝術家李宏彬相信藝術不需要天份、只要具備興趣與好奇心。此次聯展率領非科班出生的社大學生們,留 下藝術道路上耕耘的印記。
炫彩─繽紛世界
■ 時間:7/06 ~ 7/31
展出者李麗君認為心境能隨著彩筆在大地間滑動。她讓筆尖雲遊四海,繪出繽紛世界,將內心的感動毫不 拘束的徜徉在畫紙上,是美也是幸福的觸動。
41
實驗藝廊 石畫 • 實話─周漁石頭彩繪展
■ 時間:5/04 ~ 5/29
將臺東美麗的石頭握在手中,凝視、對話。周漁看懂了它呈現的內涵,隨著油然而生的圖像,加上了線條、 色彩,石頭它越說越明。
臺東縣社區大學樂活書法班成果展
■ 時間:6/01 ~ 6/26
臺東縣社大樂活書法班 104 年開班迄今,學員累積 50 餘人,展現四年的學習成果。學員習寫楷書、行書、 篆書等不同書體,並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如春聯義寫、花東書藝獎書法比賽等。
I 和我─沈昱創作個展
■ 時間:7/06 ~ 7/31
沈昱的作品源自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衝擊,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中對個人價值的界定、認知和追求的諸多差 異。她收集不同字型的「我」字,以表述在中國傳統意念中的「我」這個概念。
生活工坊 琢玉成器─生活工藝之美特展
■ 時間:3/30 ~ 6/12
花東地區是寶玉石故鄉,此次展出雕刻家黃櫳賢與江錦源精緻的石雕作品,冀望讓更多人瞭解臺灣玉的研 磨、雕刻與金工設計產生興趣,進而投入玉石創作的行列。
一凡廳─識覺特展
■ 時間:6/26 ~ 9/22
周美君鋼琴師策展,藉由視覺與聽覺,走進內在識覺的情境特展,【一凡廳】是一個「空境」,是個無所不 在的「覺知」,它是一個心的居所,只要能輕輕閉起眼睛傾聽獨奏的情緒樂音,處處都是你我的【一凡廳】。
中 山 路
生活工坊
希望藝廊
更生路 希望藝廊
美學大樓
主展覽室
實驗藝廊
文化百老匯
行政大樓 大同路
展覽時間 週一至週日(週二休館)08:30~12:00 13:30~17:00
srv@ttcsec.gov.tw 950 臺東市大同路 254 號 089-322248 089-331097 www.ttcsec.gov.tw
往火車站
更生路 台東縣政府 中 山 路
往 飛 機 鯉魚山 場
臺東生活美學館 大同路 正氣路 新生路
鐵花村
客運轉運站
往 花 蓮 中 華 路 往 高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