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light Quarterly
音樂˙在東岸 無遠弗屆的音樂魅力,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養分。 心
山海環繞的美麗後山,有一群音樂人用他們的故事, 譜出東海岸的
」
樂章。
02
No.
JULY.2019
「
目 錄
中華民國 108 年創刊 108 年 7 月 15 日出刊
音樂人 Q & A
序言
迴盪在山海間的交響曲
02
花東人物
原浪潮的起點
04
32
一把吉他、一張紙、一支筆
35
尋回原生文化
38
活動看板
鄭捷任的鐵花狂想
音樂專欄 一「錄」走來的伴侶 13
目錄
1
賴勝品與徐世慧的浪漫「音」緣
音樂,是一種日常
23
聽!音樂在說話
29
在東海岸尋找真實的聲音
用音樂活出今生的自己
特展介紹
洄瀾音樂情
18
譜一曲「阿輝之歌」
40
一凡廳:凝視特展
達卡鬧與 Homi 的「蘭」調生活
王繼三與愛人錄音室
免費索取地點 花蓮
臺東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 17 鄰興鶴路二段 168 號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臺東縣成功鎮新村路 25 號
東里社區發展協會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福安路 5 號
好的擺
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 61-1 號
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
花蓮市文復路 6 號
都蘭小洋房書店
花蓮火車站遊客中心
花蓮市國聯一路 106 號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臺東市南京路 25 號
O'rip 生活旅人
花蓮市節約街 27 號
臺東美術館
臺東市浙江路 350 號
璞石咖啡館
花蓮市明禮路 8 號
遊客服務中心
臺東市鐵花路 369 號
卡塔文化工作室
臺東市中興路二段 191 號
庫空間
臺東市中興路二段 191 號
晃晃二手書店
臺東縣東河鄉都蘭 225-26 號
臺東市漢陽南路 139-1 號
發行單位: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發 行 人: 李吉崇
編輯委員: 蕭賢明 鐘立君 洪玉華 蘭美幸 陳輝春 李佳翰
主
攝
執行編輯: 謝心瑜
編輯小組: 李素瑞 許家綺 陳皇如 蔡念儒 簡頊函
美術編輯: 王大亨
影: 方惠萱
刊頭題字: 姜一涵 林勝賢
採訪編輯: 采采股份有限公司
G P N :2010800462
編: 江 愚
2
序言
迴盪在山海間的交響曲 今年五月曙光改版後的第一期,我們首
題曲中出現的阿美族郭英男夫婦的飲
先觀看了花東的文學風景,感謝各位朋
酒歡樂歌,再度讓全球看見臺灣歌曲
友的支持與鼓勵。第二期且讓我們一起
的魅力。
來欣賞花東接地氣的音樂面貌! 從日治時期以來,花東歷經民歌時期、 花東在臺灣佔有 22% 面積,而人口只
社會運動及金曲世代不同的時期,陸
有臺灣的 2%,被稱為臺灣的後花園,
森 寶、 陳 實、 民 生 康 樂 隊、 盧 靜 子、
面對太平洋,是太陽首先普照之地,
李 泰 祥、 萬 沙 浪、 胡 德 夫、 陳 明 仁、
也是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區域。隨著黑
曾 淑 勤、 陳 建 年、 張 惠 妹、 巴 奈、 龍
潮、季風及歷史的演進,人類在此留
哥、 紀 曉 君、 昊 恩、 家 家、 南 王 三 姐
下臺灣最遠古的足跡,多元的族群在
妹、王宏恩、舒米恩、MATZKA 樂團、
此組建了一座迷人的「現地族群博物
A-Lin、桑布伊、阿努、巴賴、阿爆……
館」。
等人陸續上場,各擅勝場。每年金曲 獎頒獎典禮,或是大型音樂演唱會、
音樂來自於生活,在花東這個獨特環
競賽、交流等活動,總是能見到許多
境 裡, 從 古 至 今, 無 論 是 傳 統 吟 唱,
花東音樂人活躍在舞台上。
或 是 流 行 音 樂, 韻 味 特 別, 與 自 然、 文 化、 生 活 互 為 表 裡, 能 量 充 沛!
花東的政府單位辦理許多語言及文化
1950 年代日本學者黑澤隆朝在海端鄉
上的音樂傳承,許多音樂主題的計畫
崁頂部落發現並記錄布農族八部合音,
活 動 也 方 興 未 艾。 例 如 臺 東 縣 政 府
驚艷全世界。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主
2007 年至 2013 年的「東海岸音樂季」,
迴盪在山海間的交響
3
國 立 臺 東 生 活 美 學 館 2014 年 迄 今 的
是創立十年的鐵花村音樂聚落。在台
「島嶼音樂季」,以及為期六年的「多
灣好基金會的支持下,音樂總監鄭捷
元音樂扶植計畫」及「文化百老匯」,
任及行政總監汪智博帶領鐵花村這個
還有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從 2016 年
平台,集結了表演、串連、媒合、訓練、
開始的「月光海音樂會」,都可以看
產業、比賽……有太多有趣的、接地
見以在地為主體的音樂展現。
氣的音樂能量,成了東部音樂前進的 火車頭。
花東因為優質的環境及生活氛圍吸 引 許 多 新 住 民 的 居 留, 當 中 具 有 音
花東音樂繁花盛開,許多優秀的音樂
樂專長的人士,為花東的音樂環境注
人在各個音樂領域長年耕耘,例如聲
入 了 新 的 活 力。 王 繼 三、 林 英 強 兩
子樂集的林希哲、客家音樂的賴勝品、
位 音 樂 專 業 人 士, 陸 續 從 臺 北 來 臺
徐世慧夫婦,各個合唱團、音樂團體
東開設錄音室,也藉由他們的專業,
等,他們的努力值得尊敬,限於本刊
協助臺東縣政府建造了專業的音樂
篇幅,遺珠甚多,容許未來再安排為
製作空間,提高音樂相關人才養成的
各位介紹,感謝!
可行性。Homi(馬淑儀)在音樂活動 策辦及行政方面的專長,促成多場音樂 國際交流及音樂出版。還有達卡鬧、李 常磊、巴賴這幾位從外地移居花東的音 樂人,為花東的音樂園地,增添精彩。 另外對臺東音樂有重大關鍵性影響,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館長
4
花東人物
原浪潮的起點 鄭捷任的鐵花狂想 文/黃芝維
攝影/方惠萱
圖片提供/鐵花村音樂聚落 ‧ 慢市集
走進鐵花村,可以看到琳瑯滿目,帶著獨特風情的手工藝品店,和 充滿鮮活生命力的小農市集。夜晚徐徐微風吹過,舞台上音樂人忘 情吟唱,如癡如醉;飲料吧裡,賣著鐵花村村長口中能「消除疲勞, 恢復體力」的「天山神水」;頭頂上一個又一個彩繪熱氣球,象徵所 有人心中的小孩,那單純又美好的夢。
原浪潮的起點
5
鐵花村音樂總監 鄭捷任
鐵花村音樂總監 鄭捷任 資深音樂人,學生時代開始玩音樂,擅長吉他、Keyboard、手風琴、打擊樂…… 等各式樂器,當兵時結識許進德,開始接觸原住民民謠。之後進入角頭音樂擔任 音樂總監,1999 年分別製作發行紀曉君《太陽風草原的聲音》專輯、陳建年首張 專輯《海洋》,成為打造原民歌后紀曉君、歌王陳建年的金曲製作人,並將原住 民的音樂成功帶入流行音樂,現為鐵花村音樂總監。
許進德(1967 ~ 2012) 族名 Kineple,屏東霧台鄉好茶村 人,早年從事原住民族運動,當 時原運先驅之一,長期對原住民 文化及社會處境有相當程度的關 注與省思,為第一代「原音社」 成員,於 2012 年病逝。
6
許多原住民歌手的專輯皆出於鄭捷任 之手,例如陳建年《海洋》、紀曉君 《太陽風草原的聲音》、胡德夫《匆 匆》、郭明龍《郭明龍 Longer Story 創作專輯》等。
紀曉君的《太陽風草原的聲音》,陳
地正義等社會議題十分關注。所以在
建年的《海洋》,兩張專輯寫下原住
2009 年,台灣好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
民音樂的重要歷史,打入大眾音樂市
徐璐向他提出鐵花村的概念時,鄭捷
場,證明原住民音樂也能在主流樂壇
任便義不容辭地點頭答應,「我一直
受到肯定。這兩張專輯的幕後推手,
都希望臺東能有像女巫店、河岸留言
就是現今臺東鐵花村音樂聚落的音樂
這樣的音樂平台,所以當徐姊提出這
總監─鄭捷任。
個念頭的時候,我立刻就答應了。」 這一走,就走了將近十個年頭,使他
鄭捷任出生於宜蘭羅東,沒有原住民 血統,卻常被人說是個比原住民還要 原住民的漢人。曾在角頭音樂擔任音 樂總監的他,為紀曉君、胡德夫、陳
成為臺東地區原創音樂的重要推手。
落腳臺東,音樂即生活
建年、巴奈、陳永龍等原住民歌手的
「以前我都待在臺北,來到臺東後發
製作專輯,幸運的獲得幾個金曲獎的
現,這裡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比較深,
殊榮,開啟臺灣原住民音樂的新浪潮,
有很多生活邏輯和速度跟臺北不同,
也讓他結下與臺東的緣分。除了原住
比方說你可能遲到了也似乎不需要有
民音樂,鄭捷任也時常和許多地下樂
正經八百的理由,因為大家很容易原
團、小劇 團合作,對於文化保存、土
諒你。」鄭捷任說。
臺東悠閒的步調,是很多人所嚮往的
現有了更多的彈性。這裡的音樂,或
生活方式,然而某方面來說也象徵著
是濃厚遼闊,或是深刻悠遠,又或是
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鄭捷任認為,
帶有原住民樂天的無厘頭趣味,多變
或許是因為這樣,臺東才能保有許多
的音樂風貌,也是鄭捷任選擇落腳臺
自然風光。也因為交通相較都市不是
東的原因。
那麼便利,歌謠可以慢慢的傳、慢慢 的唱,不會只是流行一個禮拜就消失, 許多老歌在此依舊歷久彌新。臺東就
鐵花一開,音樂就來
像是個回憶的故鄉,多元族群在這裡
鐵花村是一個提供所有人放慢腳步,
融合,老人、少年、原住民、新住民,
悠閒生活的地方,也是臺東首屈一指
漸漸的形成一個回憶庫,重現臺灣許
的音樂平台,張懸、MATZKA 樂團、
多地方的重要記憶。
魏如萱、紀曉君、陳建年……平時在 臺北的演唱會總是一票難求,到了鐵
「在都市的邏輯下,你很難伸展自己
花村的草地舞台,表演者和觀眾幾乎
的個性和特質。所以來到臺東,你會
是零距離,在那樣的當下,每個人都
發現這裡很容易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
變成了好朋友,帶走屬於彼此的難忘
也突顯了獨特性。」臺東獨特的人文
回憶,這就是鐵花村的魅力。
氣息和自然景色,讓文化、藝術的呈
音樂活動常吸引許多在地人與逛市集的遊客們前來欣賞(鐵花村音樂聚落 ‧ 慢市集)
原浪潮的起點
7
8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 「音樂舞台」、「鐵花小舖」、「假日慢 市集」所組成的鐵花村音樂聚落 ‧ 慢市集, 成立於 2010 年 7 月,由台灣好基金會結合 臺東音樂人與藝術家共同創建。音樂是鐵 花村的根,在地文化及產業則是滋潤的養 份,從在地扎根,整合當地人才與相關組 織,協助在地文化的永續發展,打造獨一 無二的音樂聚落。
一步一腳印,鐵花村創建的過程,鄭
自我實現的方式也和過去不同,所以
捷任一路參與其中,團隊一開始的組
連學校活動都看不太到年輕人參與
合都是在地文化人與音樂人,憑著大
了。」談起這幾年的音樂活動,鄭捷
家的經驗和人脈,共同建立提供一個
任有些感慨,科技的進步帶來網路的
音樂人表演的平台。鐵花村是「東區
普及,整個唱片產業從以前的舞台演
國際光點計畫」最早執行的地點之一,
出,到黑膠、CD,再到數位串流,越
在草創的前三年,透過與政府單位的
來越便利的同時,卻拉遠了人與人的
行銷合作,慢慢地打開知名度。如今,
真實距離。
在台灣好基金會的努力下,鐵花村已 成為東臺灣不可不去的特色景點,吸
「我覺得音樂的美感,還是要透過真
引大批熱愛音樂,享受生活的遊客前
實的感官去體會,一個表演者在你面
往朝聖。
前唱歌,他可能唱錯或破音,或是真 情流露讓你覺得他唱得太好了,那才
「以前的臺灣,玩音樂是一種社交活
是真實的感動,我稱之為『在場』,
動,十幾年前辦樂團比賽,可能有二、
你必須要在場才會有互動,才能感受
三十團參加,這幾年變得很少,都要
音樂的本質,那才是生活。」鄭捷任
鼓勵他們才願意過來比賽。可能是現
說出鐵花村想傳達的音樂樣貌。
在年輕人,他們的社群平台就是舞台,
在鐵花村裡,有各個不同領域,但都
透過部落歌手的演唱,重現當年的風
同樣才華洋溢的音樂新秀到草地舞台
華,令許多部落老人熱淚盈眶。文化
演出,身為音樂總監的鄭捷任,總會
與土地,回憶與情感,是鄭捷任對臺
提供表演者許多舞台上的建議,並牽
東音樂的堅持與熱情所在。
線讓音樂人之間可以有更多交流。做 為一個音樂平台,鐵花村直接或間接
「我們在做的事,就是向下扎根,慢
的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十年
慢茁壯,上面的花能長多少就看緣分。
來開辦了大大小小的音樂活動或課程,
鐵花村的初衷就是和土地連結,和人
在推廣臺灣原創音樂的領域不遺餘力。
有 關。 今 天 一 顆 樹, 開 了 花 很 漂 亮, 大家看了開心,就會再過來,所以我
2016 年開始,鐵花村加入了國立臺東
們不一定要去迎合觀光,只是單純希
生活美學館推動的「花東多元音樂培
望鐵花村像一顆樹一樣,長得漂亮,
植計畫」,將黑膠音樂帶到部落,唱
有美麗的花,有小動物,有人可以在
針 一 下, 唱 盤 慢 慢 旋 轉, 帶 出 五、 六
樹下乘涼,這樣就好了。」
零年代屬於老一輩人的青春回憶,並
在鐵花小舖裡可以找到不少原住民音樂專輯
原浪潮的起點
9
10
對於鐵花村的定位,鄭捷任有一套自己
無論如何,他們都成為鐵花村最堅實的
的理念,比起觀光行銷,鐵花村更偏重
養分。
在音樂平台的經營,提供資訊交流、培 養人才,和在地做連結。在鐵花村演出
「鐵花村相對於臺東,甚至相對於臺
的表演者有很多並非主流,但是在這
灣,都是個重要的角落,我們把回憶和
裡,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舞台。有些表
認真做的事都留在這裡,就算離開以後
演者在這裡,從默默無名漸漸成長到有
也不會忘記。」邁入第十年的鐵花村,
一定的知名度後,離開臺東,走向國際,
已經成為臺灣指標性的藝文聚落,未
再回到臺東這片土地。音樂人、藝術家、
來,也將在這片純淨又天然的土地上,
遊客,不同身分的人,在這片土地來來
持續綻放光彩。
去去,有的短暫停留,有的就此生根,
假日市集一景
原浪潮的起點
11
2019 慢市集活
02 Tue. 3:30-6pm 2019家扶歌唱大 04 Yachimun刺激茄子 Thu. 8pm
07 Sun. 7:30-9pm 108 姊 好 SHOW 在
11 Thu. 8pm Style
●
翠 vais 金晴
05 Fri. 8pm 叫 $300/ ●
●
$350
9折
●
06 Sat. 8pm �F.E.E.L $250
$350
$299 ●
台
12 Fri. 8pm Gamaharu ●
13 Sat. 8pm 南拳北腿
14 Sun. 3-9pm
25 Thu. 8pm
夏一跳 起來
●
18 Thu. 8pm Style
26 Fri. 8pm
3-9pm 4:30-5pm
●
7/1起於�
●
19 Fri. 8pm 巴 Balai× GAGA band
室
27 Sat. 8pm 年
暑期每周五、六、日4-8pm
$400/ ●
●
熱氣球彩繪
$500
9折
߯™¯ª° ’¶X´PæP
Every Wed. 8pm
唱作聚家
28 Sun. 8pm
$1,449
$6/21-7/21
展
夜
$1,280 ●
每周三至日�4-10pm
鐵花村音樂故事
●
2010-2019
3首歌
墨苔delicate
(或15
20 Sat. Day 1 21 Sun. Day 2青少年
T+
$500
$300
●
$150
●
●
߯™¯ªyø˝ e °™M¿u¥f
14 Sun. 8pm
135巷26 Tel 089-343393
��拿告�拿里虹
Í :周三至六8-10pm / 周日8-9:30pm :周三至日3-10pm Í Í :周三至日5-11pm Í假日慢市集:周五6-10pm / 周六、日5-10pm 3-9pm | Í
No.26,Ln.135,Xinsheng Rd., Taitung City, Taitung County, 950 Taiwan
12
音樂專欄
一「錄」走來的伴侶 文字整理/張芷霖
隨著科技進步,音樂的記錄與呈現,從最單純的錄音轉變為一門專業 的技術。花東擁有豐沛的音樂能量,因為音樂的連結,有些專業音樂 人成了彼此的伴侶,有些則是帶著專業移居此地的新住民,在這裡成 為與花東音樂一「錄」走來的伴侶。 13
洄瀾音樂情
18 音樂,是一種日常 23 聽!音樂在說話 29 在東海岸尋找真實的聲音
洄瀾音樂情
13
賴勝品與客語創作歌手徐世慧是工作伙伴,也是人生的伴侶。
洄瀾音樂情
賴勝品與徐世慧的浪漫「音」緣 文/編輯小組
圖/賴勝品提供
身為島內客家移民花蓮的第二代,花蓮縣「琴星樂器公司」負責人賴勝品從小愛好音 樂,對音樂的熱愛如火焰般熾熱,且不曾改變。1971 年正值音樂餐廳四起之時,對琴 師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年僅 17 歲的賴勝品便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在花蓮市銀馬車、 美琪、大軍帥等多家飯店、西餐廳彈奏鋼琴以及電子琴。 服兵役時依舊未與音樂斷線,在陸軍干城藝工隊服役期間,學習到燈光、音響技術, 並接觸其他非鍵盤樂器如爵士鼓、吉他等。退伍後賴勝品依舊繼續彈琴,並在 1980 年代開始經營樂器公司與音樂才藝班,致力培訓音樂人才,有了成功的音樂事業,也 有浪漫的音樂琴緣,與學生徐世慧成了最佳拍檔,進而譜出一段一輩子的人生戀曲。
14
1988 年於花蓮市中山路成立琴星樂府分店
1993 年開始轉型,經營販售與教學熱門樂器類。
聽吧音樂空間一景
賴勝品的妻子是知名客家創作歌手徐世慧,同樣的熱愛音樂,二人一起在音樂路 上相互勉勵。外形秀氣又有氣質,唱起歌來十分活潑的徐世慧是道地的苗栗客家 人,因緣際會下到花蓮學習音樂而與賴老師相識相戀而嫁居花蓮。婚後在琴星公 司教導鍵盤及吉他。小孩長大後,於 2008 年開始創作便以〈驚會〉奪下「花之星 歌曲大賽」第三名。在客家電視台音樂節目受邀擔任金牌評審,發掘西部不少音 樂客家子弟。
攜手共譜人生組曲 音樂牽起了客家歌手徐世慧與其經紀人兼丈夫賴勝品的姻緣,當年徐世慧搬到花 蓮在百貨公司當櫃姐,因為從小喜歡鋼琴,在命運的安排下到吉安鄉琴星公司向 賴老師學習電子琴,沒想到從此改變她的一生。回想起勇敢的愛情故事,徐世慧 靦腆笑說:「賴勝品給我的感覺是一位認真教學、勇於負責的好男人,於是我一 邊『彈琴』,一邊『談情』,便嫁了。」二人同為客家人又是音樂人,為了紀念 他們的愛情徐世慧寫了一首歌〈那班車〉「〈那班車〉是描述我對先生的愛,感 恩先生一路走來的力挺,讓我在幕後或站在舞台上,都能盡情築夢踏實。」徐老 師這樣說道。歌詞中「人生的前後,已經沒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坐在時間的
洄瀾音樂情
15
由賴勝品一家所組成的「火焰樂團」參加 2013 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比賽
那班車,有你我兩人」這樣的體悟在腦中閃現便下筆創作,為真摯的愛情下了平 實的註腳。 子女在這樣充滿音樂與愛的環境下長成,自然都找到自己所喜愛的樂器。小女兒 賴彥錡因為喜歡音樂而進入東華大學音樂學系,成為國內少數擁有科班專業訓練 的爵士樂手,並在父親的公司裡教學。此外,她的努力獲得爸爸的支持,將位於 花蓮海岸路一間自家閒置已久的空屋讓她規劃使用,賴彥錡與同學把夢想構築於 此,她說,「取名為『聽吧』,因為不只是音樂教室,也是結合咖啡吧的音樂展 演空間。」這裡不只有專業的教學課程,她與同學吳岱蓉還自學調酒、沖咖啡, 媽媽徐世慧也不定期現身演唱。近來賴勝品也將琴星公司重心移於「聽吧」,把 公司整體經營交棒給下一代,他說,「隨著時代的腳步,放手讓年輕人用非傳統 音樂教室及樂器公司的營運方式經營,讓琴星公司的故事繼續下去。」 一家都是音樂人,於是組成了家庭樂團「火焰樂團」,賴勝品擔任鍵盤手,女主 人徐世慧是主唱,兒子賴彥融為吉他手,大女兒賴彥蓁與媽媽和聲,小女兒賴彥 錡則是貝斯手,樂團走遍大江南北,在客家電視台錄製專輯,累積不少粉絲。
池上天堂路
16
用音樂記錄生活 有幸福的音樂家庭及成功的音樂事業,賴勝品與徐世慧要將音樂的美好與魔力推 廣出去,回饋社會,用音樂讓大家感受幸福、實踐音樂夢。2018 年首次舉辦「宅 錄音樂」活動,與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合作,讓人人可圓創作歌手夢。學員們從 創作到錄製音樂都自己來,並介紹一些家裡即可以擁有的簡易設備,以設備做紀 錄後,上傳網路平台分享出去。 學員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來自於警界、退休客運司機、學生、退休公務員、幼教 夫妻及醫療照服員等,共同點就是對音樂創作的渴望。一位首都客運退休的司機 表示年輕時從南到北不斷工作,幾十年來累積許多文字心得,但是不知如何譜曲 創作,在課程中學習如何將文字化為旋律,並在分組中以樂器彈奏譜曲,經過多 次調整、聆聽,最後彈唱出一首萬分感人的歌曲。
音樂創作工坊將邀請王宏恩擔任活動講師
近年賴勝品與徐世慧投入在地多元音樂文化的保存與創作
徐世慧首張個人專輯
另一位退休警官,雖出生花蓮縣鳳林鎮農產品世家,卻忠於自己對服務人民與正 義的使命感而離家當「波麗士大人」,一直渴望音樂創作,本身就會彈吉他,但 對作詞一知半解,課程中受到著名客家詩人葉日松老師的指導,為美麗的家鄉創 作了一首〈山與海〉。 今年(2019 年)音樂創作工作坊正緊鑼密鼓籌備中,活動將邀請到布農族歌手王 宏恩於 8 月 3 日在「聽吧」講唱,講述創作故事,並於 9 月 21 日在花蓮文創園區 18 棟舉辦現場演唱會。卸下琴星公司的賴勝品與妻子共同為打造花蓮音樂之都、 締造音樂優質環境的夢想邁進,舉辦各種音樂活動,持續在音樂領域不懈地耕耘。 一路走來,再再顯現出了賴勝品音樂生命的堅韌,又在愛情與傳承音樂夢當中展 現出來自音樂的純粹與熱情。
賴勝品 花蓮客家移民第二代,與客語創作歌手徐世慧因琴 結緣,成為人生伴侶。年輕時從事音樂表演工作, 之後成立「琴星樂器公司」及音樂才藝班,長年從 事音樂基層教育,培訓音樂人才。2018 年與音樂 同好及熱心客家音樂人士共同成立「花蓮縣客家愛 樂協會」,並投入在地多元音樂的保存與創作。
徐世慧 A May 苗栗大湖人,嫁居花蓮。2008 年心血來潮開始有了寫 歌創作的慾望,隔年參加臺灣原創流行音大賽創作即入 圍,首次創作獲得大眾肯定。2017 年與客家詩人葉日松 合作,將童詩譜曲發表專輯「童話 ‧ 童畫」。長期擔 任客家電視臺音樂節目評審,推廣客語不遺餘力。
洄瀾音樂情
17
18
金曲獎歌手桑梅娟是「好的窩」的表演常客
音樂,是一種日常
達卡鬧與 Homi 的「蘭」調生活 文/邱垂達
圖/達卡鬧、Homi 提供
說到都蘭,你可能馬上會聯想到都蘭國小書包,或知道那是音樂人舒米恩的家鄉,但 你可能不知道,有一位資深的原住民音樂人也住在都蘭,那就是在臺灣地下樂團風起 雲湧的 90 年代,組創了第一代原音社的達卡鬧。 達卡鬧與妻子 Homi,來到臺東都蘭生活已經十五個年頭,他們不但加入了都蘭部落 的 Kaput(年齡階層),融入當地生活,也持續進行與音樂相關的工作,為在地的藝 文環境、文化交流,默默付出貢獻心力。「都蘭有一種很特殊的氣氛,跟其他原住民 部落相比,它比較不保守排外,早期部落的老人家對於我們這種新移民都非常接納包 容。」Homi 道出都蘭會成為許多藝文工作者聚集的根本原因。達卡鬧與 Homi,一 個是屏東瑪家部落的 Kacalisiyan(排灣、魯凱族),一個是臺中的「芋頭番薯」(外 省 + 本省),在他們互相認識之前,就已經各自造訪過都蘭,對這裡留下美好印象。
音樂是一種日常
19
移居都蘭 15 年的達卡鬧與 Homi 參加部落傳統的年齡階 層、豐年祭,早已成為道地的臺東人。
Homi(左)與郭明龍(右)參加金音獎活動
達卡鬧說起與都蘭的緣分,是源於某一次聚會中,他認識了都蘭的木雕藝術家希 巨.蘇飛,聽聞臺東都蘭有一群藝術工作者開始集結,並且想要將荒廢的都蘭糖 廠承租下來,作為藝術創作的基地。這想法讓達卡鬧深感興趣,於是 2001 年達卡 鬧來到都蘭,結果一來就喜歡上。那時在都蘭出沒的人,也往往是氣味相投的藝 文工作者,讓他每次來小旅行,總會忍不住多待了好幾個禮拜。 而 Homi 早在認識達卡鬧的前一年,就因為朋友的邀約來過都蘭參加豐年祭,與 部落的老人家成為好朋友。認識達卡鬧後,沒想到他在都蘭也有一群朋友,因此 兩人幾乎每年都會來都蘭,無論訪友、參加活動、或純粹來這裡休息,兩人都愈 來愈喜歡這個海邊的部落,2005 年,他們決定搬來都蘭生活。
這是一個適合創作的地方 初到都蘭的生活是艱辛的,因為當時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只能接些小案子或小表 演,雖然貧困,但兩人甘之如飴,因為這邊有一群相濡以沫的好朋友。心靈豐盛 的饗宴,勝過物質條件的匱乏。
20
位於都蘭糖廠內的「好的,擺」聚集了許多達人的創作品
別具特色的招牌
那時都蘭新東糖廠裡有一間咖啡屋,是由藝文工作者小竹與小馬夫妻經營,開放 自由的風格深受朋友喜愛,有「藝術家客廳」的稱號。Homi 與達卡鬧說,當時 兩人不是在家裡,就是去咖啡屋。每當「適當的飲料」喝過三巡,就會有吉他手 出現,音樂、歌唱自然流露,每天都是流動的饗宴。到了禮拜六晚上,咖啡屋舉 辦的 Live 音樂表演,更是許多藝文工作者聯絡感情的最佳場所,可以不誇張地說, 在鐵花村音樂聚落成立之前,糖廠咖啡屋是臺東的音樂聖地,充滿自由、開放、 多元的活力。
夫妻的獨立音樂之路 Homi 原本在臺北是擔任專案企劃的工作,擁有企劃執行的經驗,與多方溝通的 能力,恰好成為達卡鬧最佳的音樂夥伴。達卡鬧表示,其實他早期曾在主流音樂 圈有些散見的作品,並不是沒有能力寫流行音樂,但那不是他真正想說的話。他 想寫的歌或許比較小眾,但都是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尤其是原住民處境的想法。 在 Homi 協助下,達卡鬧發行了《好ㄉㄜ》(2003),《斜坡》(2012)、《漂流木》 (2014)等三張專輯,其中全母語專輯《斜坡》,入圍第 24 屆金曲獎流行類最佳 原住民語專輯與最佳原住民歌手獎,受到許多肯定。
音樂是一種日常
21
2015 年島嶼音樂季由舒米恩、達卡鬧、阿修等優秀音樂人前往沖繩表演。
如今已經 58 歲的達卡鬧,持續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前進,2018 年以一首〈Amin Anga Naluwan〉再度獲得「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語組首獎。目前他 正在籌備下一張專輯。談到創作的轉變,他說:「早期多是原住民議題的創作, 直到做第三張專輯講八八風災的《漂流木》以後,慢慢想要跳脫『原住民』的角 度,從自己的角度,從單純一個人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達卡鬧創作的轉變, 讓我們拭目以待。而或許是幫達卡鬧打理音樂事業做出了心得,Homi 在經營都 蘭糖廠裡的「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之餘,還擔任音樂人好友郭明龍的經紀人, 2016 年為他企劃製作了新專輯《Longer Story》,受到金曲獎多項提名。
跨文化的音樂交流 在往都蘭鼻的小路上,Homi 還經營了一家特別的音樂酒吧「好的窩」,禮拜六 晚上,戶外便搖身一變成為音樂表演空間。因為達卡鬧與 Homi 夫妻廣闊的人脈, 好的窩經常聚集了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音樂人或藝術家,音樂與文化的交流是這 邊的日常。秉著豐富的交流經驗,2014 年 Homi 接下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 第一屆「島嶼音樂季」策展工作。藉由此活動,讓同樣是地域邊緣、有原住民文 化的沖繩與花東兩地的音樂人,能面對面交流,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22
身為 Homi 夥伴的達卡鬧,自然也是「島嶼音 樂季」的參與人之一,對於「島嶼音樂季」他 提出獨到的觀點:「我參加過很多類似的音樂 交流活動,但內容往往是文化據點的參訪、講 座、表演,但實質上的『音樂』,卻很少有真 正的交流。」因此在他的提議下,Homi 加強 了音樂人之間「玩音樂」的設計,並且在 2016 年促成兩地音樂人一起創作一首歌的創舉。
達卡鬧專輯《好ㄉㄜ》、《斜坡》、《漂流木》 皆由 Homi 協助發行。
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下班休閒時的娛樂, 但對達卡鬧與 Homi 來說,他們完全就生活在 他們所熱愛的音樂之中,而且就在環境優美的 東海岸,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達卡鬧 屏東排灣族。曾就讀臺灣大學社會系、玉山神學 院。早年參與原住民社會運動,觀察到許多當代原 住民的處境,立志以音樂傳達原住民的心聲。組創 第一代原音社,於角頭音樂發行《Am 到天亮》, 成為傳奇經典。後獨立發行《好ㄉㄜ》、《斜坡》、 《漂流木》等三張創作專輯,皆備受肯定。
Homi 臺中人,本名馬淑儀。2006 年偕丈夫達卡鬧遷居臺東 都蘭,2008 年於新東糖廠開設「好的,擺」手創藝術 小店,獨特風格成為遊客必訪的店家。曾參與策畫加路 蘭手創市集、鐵花村慢市集等,引領東海岸的手創市集 風氣。亦曾主辦過「島嶼音樂季」,為臺灣東部與沖繩 的音樂交流作出貢獻。
聽!音樂在說話
23
由左至右分別為鄭興、經紀人劉子衡、蛋(攝影:宋修亞)
聽!音樂在說話 圖、文/王繼三
坦白說,我不是很清楚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到臺東,稍有記憶的是在 2007 年,幫 Message 樂團在都蘭的錄音做後製,常常半夜聽著音軌裡講話或吟唱的聲音,有很 深的觸動。2009 年,我與 Message 樂團隨新聞局到法國參加 MIDEM 國際唱片展, 意外看到不少結構面的問題,在回程的飛機上我許了一個要來臺東的願望,想做些什 麼改善這些結構。 2010 年,不分日夜,想盡了辦法來臺東。有一回凌晨從車站走出來,一片漆黑,索性 走去市區,一走一兩小時,在晨曦中行進,不以為苦。走路讓我看見市區的節奏,上 學的學生、做早餐的店家、著裝要上工的、打掃街道的老人、開公車的司機、從田裡 開著農機回來的農人……形形色色的樣貌,竟踏進自己童年的場景,既是本體又是他 者,一種時空錯置的恍惚。
在東海岸尋找真實的聲音
29
都蘭國小小朋友參與《Niyaro Nu Wawa 小孩子的部落》排練(攝影:蔡名修)
在東海岸尋找真實的聲音 王繼三與愛人錄音室
文/蔡念儒
圖/王繼三提供
面向著太平洋的都蘭有個糖廠,糖廠一個隱蔽的二樓廠房,後方的牆壁還有一個大破 口,海岸山脈撒落的陽光。多數人都想不到這裡藏著一間錄音室,但音樂製作人王繼 三的「愛人錄音室」就坐落在這個面山靠海的好地方。「愛人」這名稱來自於 Island Studio 的音譯,但就像老王充滿哲學含意的雙關用語,愛人愛己,愛這個島嶼,也 在愛著自己的土地。
找尋真實的聲音 大家稱為「老王」、「小三」或是「王老師」,但王繼三的音樂製作經驗可是非常豐 富。他在滾石唱片擔任過音樂製作人,曾為劉若英、黃大煒等歌手作詞編曲,也曾和 鄭捷任一起為胡德夫製作專輯《匆匆》,入圍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30
流行音樂圈待過三十多年,最後卻選擇離開臺北,落腳東海岸錄音製作。老王相 當淡定地說出都會與偏鄉製作音樂的差異:「在臺北,製作音樂好像超商在選貨, 誰可以就進來試,這個人不行就換另一個人。但在這裡,許多時候只有唯一的選 擇。他不行,就沒有其他人選了。」對老王而言,藉由後製完成的音樂不是重點。 怎麼找到錄製聲音當下生命經驗的真實感,反而成為他亟欲追求的工作。
部落的聲音 《Niyaron Nu Wawa 小孩子的部落》這張專輯便是一次以專輯的方式,找尋真 實感的大膽嘗試。這張專輯源自於都蘭部落耆老及藝術家林答艾的創作。他以自 身在 1960 年代部落成長的經驗,整理寫成許多故事。 「( 他 ) 試著向無法經歷過去的現代阿美族小孩描述,那個過去沒有石油、沒有冰 箱、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想到『吃』的年代。」 巴奈.庫穗、那布以及達卡鬧等歌手藉由訪談林答艾,逐步整理出歌詞,為這些 故事編曲,編製成一首首阿美族語童謠。老王和這些音樂人便帶著都蘭國小的學 童學會用族語唱這些歌曲,然後進錄音演唱這些童謠,成為專輯。在克服許多狀 況下完成的錄音,不僅是種文化傳承,更是看見了部落的現狀,充滿無比真實的 生活感。
探尋各種真實的聲音 老王追求的不僅是聲音,甚至是製作聲音的過程如何更加真實。前面的經驗讓他 意識到,錄音室這個人造的空間,其實充滿著讓多數人陌生的異質性。於是當臺 東縣政府原民處找他在園區建置錄音室時,他選擇開設課程,學員們從各種聲音 的原理開始學起,花了兩年建起錄音室,也學會基礎的錄音。 錄音室建好只是開始,他還要廣邀大家進錄音室。不僅是音樂工作者,甚至是口 白錄音,各種文宣也都是可能的對象。採集各種真實的聲音,是永遠都要做的 「題」。如同老王常說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題」。但也許哪天,真的會讓他找 到一個足以代表東部地區的聲音。
音樂人
31
Q & A
音樂人 Q & A 文字整理/張芷霖
每一位音樂人在創作這條路上,都有許多的小故事,就如同演奏樂曲 般,除了主旋律也要有伴奏、讓曲子更豐富精彩。這次我們邀請音樂人 阿輝與巴賴,用問答的方式,分享他們的音樂故事。
32
一把吉他、一張紙、 一支筆 譜一曲「阿輝之歌」 文/阿輝、張芷霖
圖/阿輝提供
高三時阿輝與家人訂了約定,讓自己先到臺北闖蕩一番 後再回學校唸書,於是考上大學後便休學上臺北,就這 樣跟著 MATZKA 樂團闖出自己的音樂之路。2015 年 阿輝回到臺東,在市區買下一間老屋,一樓開咖啡館, 二樓改裝成專業錄音室,三樓經營背包客棧,阿輝與太
Q
太 Savi 為它取名 UMAQ,排灣語的「家」。 我們不禁好奇,在音樂路上闖蕩多年, 而當初對父母說「再回學校唸書」這句 話呢?「唸書?書早丟在路上了,只剩 下未盡的樂譜等著我去完成它!」阿輝 笑著說。
對「樂團」的信念 阿輝:「因為想要在舞台上享受『嗨』的感覺!」我從高一開始學彈吉他唱歌,當時 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圖騰樂團」,他們的表演與音樂創作的風格結合了現代與傳統原 民文化,吸引許多的樂迷。當時的我也不例外,從電視台或廣播電台尋找他們的蹤跡、 聽他們的音樂,喜歡他們因為音樂而凝聚、培養出的革命情感。所以我的「原味醞釀」 樂團也一樣,大家因為音樂聚在一起,一起創作、一起玩音樂、一起在舞台享受「嗨」 的感覺、一起堅持走到現在。
音樂人
33
Q
Q & A
音樂創作的靈感與想法
「Umaq Couple 屋 瑪 客 夫 妻 」 主 唱 Savi (左)遺傳了父親胡德夫的好歌喉
阿輝:簡單說就是「這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創作來源」。多 年來,不同時期的我,都有不同的靈感與想法,音樂創作的風格 也隨之改變。例如學生時代音樂玩的單純,作品不外乎是一些描 寫小情小愛的歌曲,唱的熱血、聽著感動。隨著年齡漸長以及大 環境的變動,以往隨心所欲的創作習慣也不得不隨之改變,而近 年音樂環境的劇烈變化,為了突顯音樂特色與族群文化,我也慢 慢轉用母語創作,讓作品說的更完整。
Q
音樂始終是阿輝人生中最堅持的信念
母語創作的契機 阿輝:最早的契機是 2009 年以樂團吉他手身分 參加「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賽」。當時原住民傳 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讓原住民音樂大放異 彩,於是我開始嘗試用母語創作。然而自己的母 語能力並不好,所以請教了當時在學校教母語的 小姑丈陳武勝來幫助我創作,2014 年第一次個人 參賽獲得原住民語組貳獎,給了我更多的鼓勵與 動力。「原來用母語創作是這麼帥的事!」不僅 幫助我學習母語文化,更是一種傳承,用音樂記
阿輝一家三口
錄故事,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
34
Q
音樂之外的人生
在 UMAQ,校長兼撞鐘的阿輝。
阿輝:老實說,我從沒認真想過除去音樂,會過什麼樣的人生,因為「音樂」似乎成 了人生中心點,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它、與它有關。我喜歡音樂、喜歡創作,也靠表 演與教學過生活;我喜歡旅行,便隨著音樂到世界各地;我喜歡喝咖啡,也隨著音樂 工作到南美洲,喝了我最愛的咖啡;我想回臺東,也跟著音樂回來家鄉,開了一間有 咖啡、有音樂的咖啡店。若要說還有什麼是我想做的,那就是繼續保持熱情做這些我 最喜歡的事。
阿輝(羅智輝) 排灣族吉他手,族名 Sakinu Pavaljung,生長在太麻 里鄉金崙村。曾以 MATZKA 樂團獲得第 22 屆金曲 獎最佳樂團、第 13 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樂團、 MTV 年度最受歡迎樂團獎、2008 年臺灣原創流行 音樂大獎原住民語組首獎、2009 年貢寮國際海洋 音樂祭海洋大賞。2014 年以個人羅智輝獲得臺灣 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語組貳獎、2018 臺灣原 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語組佳作。
音樂人
35
Q & A
都蘭的生活讓巴賴找到音樂創作的定位
從在外的遊子成為回家的 孩子,這樣的經歷讓巴賴 一路走來感受豐富,有喜 悅更有挫折、有幸福也有
尋回原生文化
孤寂,音樂帶領他更認識 自己,夾著古老味道卻也 有現代藝術的風味。
用音樂活出今生的自己 文/巴賴、張芷霖
圖/巴賴提供
身為「都市原青」的巴賴,從小就面臨「身分認同」的問題,直到大學 一年級那年,聽到了圖騰樂團的專輯《我在那邊唱》,被其中的原住民 古調所吸引,希望能聽到更多原住民音樂。此時,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現 在的太太 Aki,兩人開始走訪部落,重新瞭解自己原住民的血液,也找 出音樂的定位。
36
Q
成為原住民語創作歌手的原因
巴賴 Balai 與 GAGA 樂團在鐵花村的演出
巴賴:我從小在城市成長,學習部落以外才有的生活經驗,不過卻無法讓自己成為完 整的排灣族人,於是我開始尋根,找尋自己排灣文化的根。親戚說:「如果想瞭解排 灣族傳統文化,就去找撒古流.巴瓦瓦隆。」於是我來到臺東都蘭,在這裡遇見了許 多東海岸藝術創作的前輩們,除了撒古流,還有拉黑子、巴奈、達卡鬧等。他們讓我
Q
瞭解到原住民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崇拜,並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先人們的智慧,我逐漸 瞭解自己來自哪裡,也愈來愈確定想做什麼樣的音樂。
過去至今的音樂歷程與轉變 巴賴:小時候我就對音樂有極大的抱負,曾渴望一 生能以音樂而活,並且用音樂為自己留下紀錄。但 當我選擇了音樂這條路之後,現實的壓力卻從各方 面排山倒海而來,不斷沖蝕著滿腔熱血的心。有趣 的是,在這個階段的我,在面對現實的打擊之下, 卻湧現不同的靈感來激勵自己,愈是在內心煎熬痛 苦的狀況下,在腦中激盪出的旋律愈是清晰。 經過了陣痛期,慢慢穩定之後,我的注意力轉移到 在東海岸生活的點滴以及找回自己文化的熱情上, 這時的創作能量也比過去更加成熟與穩重,漸漸地, 東海岸的環境與人文,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創作靈感, 只要在東海岸任何一個角落,帶上吉他,就能讓環
第一張個人專輯《古老的透明》
境引導我尋找新的旋律與創作方向。
都蘭生活甘苦談
音樂人
Q
37
Q & A
偶爾在都蘭糖廠出沒的巴賴手沖咖啡
巴賴:對一直生活在都市的我來說,若要說「在都蘭生活中最深的感受?」,我想大 概就是「便利性」吧!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這裡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 在都蘭也讓我真正體悟到什麼才叫「生活」,日子雖然簡單但心靈更充實。 成為創作歌手以前,我在藝術家撒古流的工作室當小助理,一邊學習排灣文化的傳統 生活與智慧,一邊則是學習必要的「基礎技能」,尤其是在都市中難以接觸的工藝技 術,例如雕刻、雕塑、鐵工、金工等,讓我可以做些手工藝品,在店家或市集中販售, 來滿足生活所需。此外,我也曾是一位咖啡師,更在北部知名咖啡連鎖店工作一段時 間。在音樂上,除了寫歌創作之外,也學著擔任配樂、編曲、製作、活動統籌與執行 等工作。 坦白說,在東海岸若是沒有具備多項「武藝」,生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回 想起來,我深深感謝與臺東結緣的十幾年中,所有不斷栽培與教導的前輩與藝術家們 呢!
巴賴 Balai(高仲杰) 屏東排灣族創作歌手,出生與成長都在高雄的都 會原住民。2012 年,巴賴以一首〈勇士〉獲得 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族語組首獎」, 2016 年巴賴以首張個人專輯《古老的透明》,將 原住民古調融合了搖滾、爵士、雷鬼等異國曲風, 把對生活、對社會的體驗,用音樂誠實表達,拿 下第 27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38
活動看板 主展覽室 釋石。就是這樣─許慶福創作展
展期:8/3 ~ 8/28
釋,解構、轉譯。石頭的言語,隱匿在不同視角,經過釋譯,在解構、轉化不同的 面向後,它詮釋了想要表達的思維,成維另一種是石的事實,而石頭的本質得以彰 顯。
火舞幻化─許強照柴燒陶藝展
展期:8/31 ~ 9/25
陶藝家許強照有著來自澎湖純樸爽朗個性,自小跟隨從事廟宇建造的父親,打下了 對傳統工藝造型的基礎。成年之後經營珠寶珊瑚事業間接也練就非凡的鑑識眼力。 退休後接觸陶藝喚起他塵封已久的創作靈魂,醉心於塑型創作,其技法與對型的內 涵可謂一方翹楚,成果令人讚嘆。
光影之美─臺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會員聯展
展期:9/28 ~ 10/23
「光影之美」攝影展,是臺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的攝友們,走遍山巔水湄,將各地 美景、風土民情收在鏡頭下,要讓大家感受到大地人文風情、及色彩變化的微妙, 歡迎各界踴躍前往欣賞。
希望藝廊 石上。食尚─ 2018 在地石材研創成果展
展期:8/3 ~ 8/28
源於中央山脈烏溪流域的溪石,以實驗性的手法,不預設使用機能,顛覆已知的東、 西方飲食文化在器物上的使用方式,以時尚元素的皮層,呈現於石皮上。
當媽媽很老很老的時候 ...
展期:9/1 ~ 9/30
如果有一天 , 媽媽越來越老了 ... 再也呼喚不出我的名字 ... 我是否依然可以擁有,孩童般真摯地純真和勇氣,守護著、陪伴著媽媽
戀戀花東 · 歲月靜好─ 陳秀珠、譚玉芬、陳璧鴛聯展
展期:10/5 ~ 10/30
因熱愛國樂絲竹悠揚而結緣的三人,齊受花東自然綿延浩瀚的薰陶。透過彩筆揮灑, 邀您同賞畫者心中故鄉之美。
活動看板
39
實驗藝廊 展期:8/4 ~ 8/28
活靈活現─翁富珍水彩個展
翁富珍自學校退休後,在江美惠老師的指導下浸盈於繪畫的世界。本次展 出為翁富珍生平第一次的個展,以「八家將」、「寒單」等系列為主題, 用不同的水彩畫風,展現宗教的神祕色彩及豐富的藝術美學,讓觀者近距 離欣賞特殊多樣臉譜及民俗藝術。
生活工坊 展期:6/29 ~ 9/22
一凡廳─凝識特展
周美君鋼琴師策展,藉由視覺與聽覺,走進內在識覺的情境特展,「一凡 廳」是一個「空境」,是個無所不在的「覺知」,它是一個心的居所,只 要能輕輕閉起眼睛傾聽獨奏的情緒樂音,處處都是你我的「一凡廳」。
中山路
生活工坊
希望藝廊
更生路 希望藝廊
美學大樓
主展覽室
實驗藝廊
文化百老匯
行政大樓 大同路
週一至週日(週二休館)08:30~12:00 13:30~17:00
更生路
正氣路
鯉魚山
鐵花村
客運轉運站
往高雄
新生路
中華路
臺東生活美學館 大同路
中山路
臺東縣政府
往飛 機場
srv@ttcsec.gov.tw 950 臺東市大同路 254 號 089-322248 089-331097 www.ttcsec.gov.tw
往火車站
往花蓮
展覽時間
40
特展介紹 展期:6/29 ~ 9/22
地點: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生活工坊
一凡廳:凝視特展 文/張芷霖
圖/周美君提供
一個人的「識」界旅行,進入一個沒有時間概念的流動空間,觀看所有的發生。 來自臺東成功的鋼琴音樂家周美君,7 歲開始學琴,17 歲留學奧地利,2007 年以 首張專輯《拉丁琴人》入圍第 18 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演奏獎」, 活躍於鋼琴獨奏與鋼琴室內樂。 2011 年周美君停下腳步,重新檢視自己,沉澱後再出發的她從追求「卓越不凡」 回歸到「單一平凡」,2018 年她把這幾年簡單平凡日子中所體驗的總總事物,化 為創作靈感,創作出獨特的行為藝術「一凡廳」,在簡單的空間裡,用樂音引導 聆聽者傾聽身體真正的聲音,感受與寧靜獨處片刻的美好療癒。
■ 每週日上午 10:00 - 12:00、下午 2:00 - 4:00,由周 美君現場演奏,請上「一凡廳粉絲專頁」預約。 ■ 8/24、9/22 下午 2:00 - 3:00 二場天空舞集「心識覺舞展」 ■ 一系列講座與體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