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OK
2
2
原研哉曾在其《慾望的教育》的序言提到: 「在隨處可見的日常空間 都保持著慎重的態度,然後在不知不覺之中,化為社會全體共有並默默 遵循的一種態度。所謂的美意識,不正是如此的一種文化表徵嗎?…正 是因為產品的創作一方,與喜樂地接受被創造出來之產品的接受方,擁 有著共通的感性,產品才能在那個文化之中被培育並持續成長。…日本 的生產技術,可以說體現了兼顧生產量與高品質的精神,以及致密性與 凝縮性都在工業產品之中展現了出來,因此而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信 任。不過,這裡所謂的「技術」換句話說,不正是以「纖細」、 「 不苟」、 「緻 密」與「簡潔」的態度去執行,在此感覺資源適當的作用之下所得到的技 巧之洗煉嗎?…以上說明可以證明。 「 美意識」就是驅動高超生產技術 或是高科技的先端資源。」 上 述 的 文 字 ,是 我 剛 剛 加 入 美 感 課 程 實 驗 時 ,觸 動 我 心 弦 的 一 段 ,如 同 計 畫 初 始 所 說 的 ,過 去 的 台 灣 不 斷 發 展 科 普 能力 ,使 我 們 的 產 業 有 堅 強 的 技 術 ,而 今 日 有 時 候 卻 會 感 到 我 們 有 些 缺 乏 對 美 的 價 值 融 入 ,而 這 些 美 的 價 值 ,並 非 討 論 創 作力 的 表 現 慾 ,而 是 一 種 合 宜 生 活 美 學 的 建 構 ,而 一 眨 眼 ,參 加 美 感 課 程 設 計 的 實 驗 計 劃已經 過了 兩 年 ,對 我 來 說 , 「 美 感 」的 存 在 不 能 侷 限 在「 發 現 」,也 不 只 是 一 種「 共識」 ( 共 同 認 識 )的 建 構 ,更 應 該 是 一 種「 共 思 」,也 就 是 說 ,美 感 要 能 真 的 落 實 在 各 個 領 域 ,應 該 是 一 起 思 考 探 索 ,如 何 藉 由 調 整 各 種 形 式 美 感 ,讓 物 品 或 是 空 間 、畫 面 ,除 了機 能 與 寓 意 外 ,更 使 人 感 到 舒 適 合 宜 。換 言 之 ,擁 有 視 覺 美 感 形 式 並 不 等 於 達 到 這 個 要 求 ,而 是 要 進 一 步 ,思 考 如 何 調 整 適 當 的 視 覺 美 感 形 式 ,而 達 到 合 宜 的 設 計! 站在此核心的課程概念上, 「 在探索中思考」成為我的課程非常重 要的一部分! 敬 愛 的 曾 成 德 老 師 曾 經 在 一 場 美 感 教 育 研 習 中 提 到 的: 「常 常 有 人 說「 設 計 是 解 決 問 題 」,而 這 樣 的 解 決 問 題 ,應 該 必 須 是 以 身 體 感 覺 ,所 以 ,設 計 教 育 就 像 是 人 格 教 育 的 一 部 分 ,如 同 中 國 人 談 到 修 身 養 性 ,在 西 方 的 說 法 就 是 解 決 問 題 ,故 而 ,在 進 行 設 計 教 育 前 ,定 義「 什 麼 是 問 題 」才 能 讓 學 生「 清 楚 知 道 要 解 決
4
什麼問題」,然後以適當的形式去處理。」 這樣的美感教育應該是有目標的,但卻沒有一定的答案,我的學生 曾在某個期末問卷中,怯生生地提出: 「對課程的困擾啊…,有時候真的 不知道老師要的東西是什麼?」而我也在其後笑咪咪的跟孩子們說: 「 你們知道嘛,老師並沒有什麼要的東西!」,當下孩子們都露出「怎麼可 能的表情」,而我繼續說: 「我其實想知道的是,你為什麼這麼決定?」 「 你們回想一下,你會發現我從來沒有說過,你們這樣的提案『很糟糕』, 我只是時常詢問『為什麼你會這樣說呢?你這樣做,是希望達到什麼效 果?…』,學生恍然大悟的發現,自己總是一被問為什麼,就立刻以為自 己錯了,孩子們開始回憶到「當時有點摸不著頭緒,老師到底要什麼,覺 得專題課有點小壓力,但之後為了理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開始詢問老 師 後 ,發 發 現 問 問 題 並 沒 有 那 麼 可 怕 ,反 而 問 問 題 的 人 能 得 到 更 多 資 訊、也更清楚要做的方向」我真的認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他們做出什 麼,而是,引導他們做出他們的答案! 畢竟設計教育不等於繪畫創作的能力建構,而是一種思考與安排、 調整的歷程,老師在教學規劃中埋下深深淺淺的課題,學生在歷程中因 為這些小課題而思考,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感價值,而有一天,我們的孩 子都有基礎的美感價值,並能觀照他人價值;,而當這樣的思考力融入 未來他們各種領域的發展脈絡中,我想,這也就像原研哉先生在序言說 的: 「『以慎重的態度來對待普通的環境』,此一意識,本身並不單純只是 工作人員的問題,更是與共同擁有此環境之一般大眾的意識水平密不 可分。這並不是只有在,特殊職人領域才會被帶進此高揚的意識;而是 在隨處可見的日常空間,都保持著慎重的態度,然後在不知不覺之中, 化為社會全體所共有,並默默遵循的一種態度。所謂的美意識,不正是 如此的一種文化表徵嘛?」期待透過思考探索的歷程,讓孩子建構屬於 自己與觀照他人的美意識!
美感教育與創造與表現性的美術課 程 不 同 ,強 調 美 感 單 元 在 生 活 中 合 宜 與 合 目 的 性 。而 在 高 中 階 段 的 實 驗 目 標 ,則 強 調 學 生 對 美 感 要 素 的 理 解 與 思 考 ,故 本 校 實 驗 在 此 脈 絡 下 ,筆 者 規 劃 的 綜 合 習 作 模
6
式,是一個學習歷程,在歷程的階段中堅持個別 美感單元體驗獨立,以美、感、用為主軸,亦即在 達成課程進程中讓學生在各個關鍵點中體驗設 計思考的過程。
本次的課程設計氛圍以下四個發展,分別是: 喃喃自語的質感閱讀:Adobe Voice話語空間 構築撐起一片天:三根木頭的私密小窩 一起構成一本書:獨立小書的勾勒與發行 從1到one的創作之旅:枝附葉著 單元探討的形式主題不一,且對作品完成度的要求也有差異,從後 三者的主題規劃可以發現,本課程雖然使用「設計型思考的流程」,但一 方面有鑑於高中分散式的學習時間,而美感課程僅是學生眾多學習的 一部分,故較強化觀察與思考到草模階段,將外在的評估建議回饋,轉 為個人自省,並改變原來設計思考第一步的「同理」,扣合青春期學生的 主體性,以學生自主的學習動力為基礎,從引發學生達到個人的興趣或 目標為起點,以引導代替講授的模式,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歷程中由淺入 深,一方面讓學生以回顧內省的方式,發現當中美感形式的可能性。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或 許 定 義 問 題 的 能力是 最 關 鍵 的 一 環 ,是 觀 察 思 考,那幾乎成為課程的起點,亦即本書四個活動中,除第一個空間質感 閱讀,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練習外,其他美感活動的規劃重點都是, 將期待放在學生學習歷程的體驗與問題解決的實驗,而非作品標準的 達成,所以,包容學生在當中出現的多樣性問題,並鼓勵不同的成果展 現,是筆者覺得最為重要的課程設計概念。
8
觀察思考: 所有的設計都有定義問題, 而問題是學生對目標的期許, 也會引發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蒐集資源: 在觀察與思考後, 便回歸學生能掌握的資源或是課題條件, 這會影響他能運用或受限制的項目。
調整形式: 這是課程歷程的重點, 我們引導他們調整發現美感形式, 以解決步驟上的關鍵。
完成作品: 作品並不是歷程終點, 而是用以檢核當中與目標的差異。
回顧檢視: 思考美感形式的重要性與操作不足之處, 用以投射未來設計時的可能性。
10
建築物如何站起來, 其實是老祖宗從生活中,不斷嘗試的空間問題解決。 而什麼是「空間」呢? 簡單來說,其實是相對於外界的「虛空間」, 用來讓你生活、工作、休閒... 而當你在進行不同行為時, 又反過來產生新的”合宜”的空間需要。 我們的時代, 一方面滿足了我們一切的生活基本需要, 也使我們反過來,漸漸失去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想像。 讓我們聽聽孩子的願望, 陪伴他們嘗試、體驗, 試圖在解決問題中,創造屬於個人的空間感受, 同時,也理解結構構造在空間中的挑戰!
12
我在高中學科中心分享過許多環境教材設計,有建築、有都市…, 我總是十分自然跟孩子討論建築十書、空間倫理、建築家的設計經驗、 甚至結構美學…,但孩子真的明白書寫與聽講的訊息嗎?又或著,在操 作中,學生真的能反射自我創意於真實空間,並尊重空間個性嗎? 去年期末,對建築領域有興趣也選修我課程的孩子,略帶迷茫怯生 生的詢問我: 「老師,我還是不太懂空間耶。」當下我很帥氣的用Laugier的圖片跟孩子說,建築不是隨時間逝去的結構,而是構築中的空間。 有趣的是,認真的孩子一週後執著的問我,老師我想了一週,也在網路 搜尋了好多關鍵字,還是沒辦法想像空間耶...。我很認真的思考,有沒 有辦法在實作中,讓他們真的感受空間的變化,並從構築中體會空間與 使用者的互動呢?如此,也開啟了這堂課的設計,期許學生以自主提問 學習,進而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空間創造?」
14
空間在這個單元中,是有目的性的追求,比方我們希望一個閱讀的 涼亭、私密的角落、遮陽的休憩所…,不同的空間形成會產生不同配置 的造型需求。所以某種程度來說,這堂課很有趣的也可以對當前一陳不 變得現代建築,提出不同的思考可能, 本課程期許學習者以空間期待的規劃出發,進而觀察校園實際空 間的條件,連結整合後,快速製作等比例草模,再來思考修飾色彩質感 的可能,體驗一個兼具合宜規劃與美感的提案歷程,當中可以看到強烈 的設計思考脈絡,使學生在漫遊中發現空間的抽象訊息。
以 指 定 元 件 ,選 取 校 園中適 當 的 場 域 ,構 築 規劃的空間。
三 根 木 棍 、一 塊 三 碼白布 、一 條 三 公 尺 棉 繩 。
25+10分鐘
以上材料為必要使用,也可以先向其他組借用材料,亦即每組也可以三根以上的木頭, 如果為同一週一起操作時,教師可預備備用材料。 快速製作後,全班可以對各組成果進行體驗巡禮,製作小組也可以在體驗前,描述空間 規劃的原則,與遇到的問題。 基地選擇除了空間位置與氛圍外,也可以尋找能提供構築元件的場地,如兩根大樹的枝 幹<!-- Generator: Adobe Illustrator 18.1.0, SVG Export Plug-In -->
16
18
20
House Vision House是生活的象徵,本設計從生活的形式塑造房子的期待,如同日本 House Vision展覽的策展文: 「“House” becomes the intersection of a variety of industries,與其說我們想要那個物件(宅),還 不如說我們渴望那樣的畫面(家庭生活),因此我們提出的House
Vi-
sion是提出未來的願景。」
HOUSE VISION 新しい常識で家をつくろう 原研哉+HOUSE VISION施行委員會著 平凡社/出版 出版日期:2012/7/20
2014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Exhibition 「 實 構 築 」亦 可 稱 為「 原 建 築 」,構 築 不 僅 是 現 實 的 鏡 射 和 審 美 的 對 象 , 構築作為時空關係中組織事物之技藝,目的不在成就實體,而在於建造 空間,以及圓滿空間的使用。構築是一種極富想像力的投射,藉由實體 的構築投向虛體的鑄造,而虛體是一種理解,因人身處其間產生感受而 形成。它塑造我們的生活經驗,足以改變生活品質,直接關乎我們生活 實質福祉的創造。
2014實構築 王俊雄, 王增榮/主編 田園城市/出版 出版日期:2014/08/30
22
我們再次從隈研吾的質感迷宮中, 帶著發現的心情, 鼓勵孩子捕捉無數空間的隻字片語, 但真正的任務是閱讀。 這些視覺的三言兩語, 到底是什麼樣的語句? 又意圖勾勒什麼樣的感受? 我們如何在空間中發現、 透過質感達到的機能, 與可能的氛圍? 材料與質地, 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 他像文學般, 能是瞻麗的詞藻、也能是樸實的直白, 閱讀質感, 便是與空間創造者的無聲溝通。
24
我們帶著孩子踏實的從眼、手描述,摒棄虛華不實的詞彙堆疊,讓 孩子從心發現感覺的必要。 一樣的句子,因為使用詞彙不同,便能產生不同的個性;一樣的空 間,因為使用的材質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表情,如果說「詞彙」造就一 篇文章的深度與風情, 「 質材」卻賦予空間更深刻的層次與機能。我們的 時代,總是將成本效率視為製造的起始,但這樣的起始不該是終點,如 何在速食文化中增添材質感觸,讓五感在實用之外也能達到滿足,甚至 能以五感重新定義實用,以終為始的。重新定義創造的開始。 如同美感練習手冊中曾提到的,質感意象是形象或物品的表面質 地,經由人的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的印象。質感在我們的生 活中無 所 不 在 ,但 如 何 捕 捉 美 好 、合 宜 的 質 感 ,轉 化 到 設 計 的 表 面 上 , 是需要打開感知、思考轉化的,所以並非僅只視覺捕捉質感進行堆積存 檔,而是透過 :
26
的循環模式,將視覺意象做提煉。 參與美感教育實驗時,曾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做了基本區分, 倘若國中階段發展了學生發現的敏銳力,高中生便能開始建立觀察與思 考的能力,這些都能作為未來大專階段發展專業的基礎。 觀察引導,是我認為高中生空間旅行中最重要的! 延續並且擴大之前的前導練習,我們利用在東京教育旅行的機會, 再次帶著學生前往隈研吾建築師的KITTE大樓,學生以平板逐一捕捉 空間中不同的質感影像,搭配免費的APP描述質感感受,以及整體帶來 的氛圍,編輯為影音繪本;但如果課程情況沒有這樣經典建築巡禮的機 會,教師其實也可以請學生描述一個單純動線中的視覺質感變化帶來 的心理轉變,讓學生關注到表面質感可以傳達出多少表情與訊息。 很 多 觀 察 的 模 式 ,或 許 我 們 想 像 起 來 很 容易,但 學 生 真 正 操 作 起 來,卻可以發現相當多困難的地方!即便來到著名或精采的空間中進行 探索學習,孩子看似認真,卻不一定能有我們預期的收穫,如何階段性 的(五感-探索-思考)達到觀察思考,並且能有具體的思考方向,端看教 師適當的提問與操作引導,這部份的可以用下述預設問題的經驗分享。
空間在這個單元中,教師需準備兩個以上場域對象,第一個觀察對 象應該具有豐富的材質組合特色,在範例中是以隈研吾先生的KITTE 大樓為對象,帶著學生專注的從材質質感描述空間細節;第二個觀察對 象則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以介紹空間的方式融入質感體驗。 這裡最重要的是避免學生以「為賦新詞強說愁」,過分以華麗或是 感受性的詞彙描述,建議學生如果要使用形容詞時,盡量搭配「像…一 般」的實際舉例。 學 生 初 次 完 成 的 作 品 類 似 流 水 帳 是 正 常 的 ,在 適 當 的 階 段 ,鼓 勵 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分項的質感搭配,組合出怎麼樣的整體空間氛圍 呢?所以某種程度來說,第一階段課程是從單一記錄中,堆疊出組合樣 貌;從個體描述到整體思考,盡量從個人發現到小組判斷,使學生在過 程中漸漸發覺設計師的思考觀點。 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選一個空間場域做描述分享,分析學生空 間觀察的敏銳度。
28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空間質感參訪對象,除了原研哉先生精采的視覺設計,隈 研吾建築師一如以往在材質質感上做了精采呈現,我搭配美感教育的質感實驗活動,試 著讓學生們觀察收集這棟建築具有的質感,當題目出現時,孩子們這才發覺這棟具有歷 史意義的建築,每層樓也充滿了多元的變化,我們在回國後花了一些時間進行分享討論, 卻發現孩子們剛開始整理資料時,即便拍攝齊全也無法好好的描述這些質感,這群高中 生越認真,越習慣投入大量的形容詞嘗試描述,整個文章反而顯得浮誇,一週後,我們讓 學生重新製作一部簡單的靜態影像繪本(使用Adobe Voice),學生一板一眼仔細的,卻又 好像晚點名一般,把一個個材質咬文嚼字的試圖平實敘述(聽起來好像有些衝突,但的確 是如此)。 但如此一來,我們又發現孩子們忘記這些材質整體營造的氛圍了,我覺得這是很好 的時刻跟他們討論,你們覺得這棟建築的質感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有的孩子說這棟建築 既現代又古典,那麼現代是什麼?古典又在那兒?那些在平時容易被行人忽視的壁面質 材,在學生反覆思考中顯現了他的特殊目的,也讓學生很自然的開始思考幾何的空間線 條,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一樣的例子也在孩子們觀察空間裡的人物中出現,學生們在毫無頭緒,卻一一羅列 的人物影像繪本中,發現自己應該對自己提問: 「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希望我發現什麼?我 找到的這些訊息彼此間有什麼關連?我應該刪掉哪些?保存哪些?如何陳述?」這些觀 察細節或許對於大專階段專業的建築學子不值一談,但在高中生空間的探險中,卻成了 最好的實驗提案。 今年的教學旅行,我和我的夥伴在每天一早提出今日觀察主題的建議選項: 「踏入 一個空間」讓孩子觀察空間中的時間性、用相同範圍中的「人群記錄」思考空間與人的關 係…我們盡量減低操作的複雜,期待孩子從簡單的細節發覺可能性,進而對空間真正產 生興趣,現在的學生總是羞於在全體同學面前慷慨直言,卻能透過數位媒介的引領暢所 欲言、反覆修正,放慢角度對學生的進步予以鼓勵是教師扮演引導者最應該注意的!
使用平 板 行 動 裝 置 ,搭 配 A d o be Vo i c e 免 費影像電子繪本軟體,從大量質材照片拍攝 到 整 理 討 論 ,逐 步 修 正出適 當 的 空 間 報 導 。
事 先 安 裝 好 A d o be Vo i c e A P P 的 行 動 平板裝置。
場域質材搜索30分鐘(包含在校外教學100分鐘內) 示範質感描述30分鐘 整理照片並討論腳本70分鐘(課後錄音並上傳) 第一階段教師意見及再次修正(教師分組討論20分鐘,其餘時間進行修正) 第二階段教師意見及再次修正(教師分組討論20分鐘,其餘時間進行修正) 學生自選場域,在課後進行描述錄音 第三階段各組分享自選場域(分組分享10分鐘,其餘時間及教師給予意見)
第二堂課教師可以準備大量同色系不同質感的材料,讓學生做描述尋找的試驗,使他們 明白「描述是為了傳達」用字必須達到「讓他人理解」的目標。 第一次的空間場域選擇為教師指定,盡量在空間動線中包含豐富的材質變化,讓學生能 明確的由材質建立空間影像資料。 製作後師生進行討論修正時,建議製作小組務必另存專案,避免直接覆蓋之前的作品, 以建立學習歷程。
30
32
34
SUBTLE 「SUBTLE」並非單純指「紙張」表現出的細緻,而是希望藉由這道「媒 介」,誘發每個人內心那極微小、又難以形容的美妙力量,讓感官得到「 放大至 10 倍的感受」。 - 原研哉
東京2014年5月25日 - 6月1日 台北2015年5月13日 - 5月17日
SUBTLE:纖細的,微小的 The 47th TAKEO PAPER SHOW 作者:編/株式會社竹尾 企畫.執行/原研哉+日本設計中心原設計研究所 中文版為雄獅美術/出版 出版日期:2015/5/1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78期
西遊記 - 文化衝擊與文化認同、對於建築專業教育與實踐的 作用 2015年04月20日發行 第四章 世代男女 Page.62 青少年的城市探索 - 從空間漫遊與生活相會 / 蔡紫德 http://www.architw.org.tw/ftp/magazine/mag78/78TH-P62.pdf
36
白 作者:原研哉 譯者:李茶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2/04/25
陰翳禮讚 作者:谷崎潤一郎 譯者:李尚霖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3
所謂的「學習」,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 但有時候「隨意而動」的習慣, 是不是會讓我們創作的可能性受限呢? 這個單元希望引導學生了解「設計規劃」的重要。 一本書的閱讀其實是時間性的, 她要講什麼? 怎麼被閱讀? 紙張的情緒…佈局的節奏… 一直到應該被如何裝幀。 這些事情, 都需要在排版裝訂前, 預先落版設計, 讓我們開始一起練習吧!
38
高中任教美術課多年,不提書籍製作,我們都經歷過學生升學作品 集的指導,大部分的孩子都只在拼命思考「有什麼作品可以放進去」,然 後就開始想「怎麼樣做的漂亮一點」…卻常常忘記思考閱讀端的教授, 一方面需要在短時間翻閱大量的作品集,二方面這些比厚比精緻的作 品集,到底傳達什麼? 一本將近60甚至100頁作品的作品集,其實常常充其量只能稱為 「型錄」,而無法在閱讀中傳達「個人的特質」、 「 作品的獨特」,這是相當 吃虧的,從這樣的想法出發,這堂書籍構成的課,不是一堂手工書製作 的課!而是個人出版思考! 這樣的小書,也正是近來相當熱門的「Zine」個人出版小誌。ZINE 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內容與形式都自由的獨立出版品,少量發行,不 為商業、只為熱情。 也正符合我們所說的「所謂的「學習」,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
40
但當創作的書籍的過程將面對「能不能複製印刷?」、 「 希望的紙張 能不能輸出?」、 「 這樣的裝幀會不會切開畫面?」、 「 我想呈現的內容情 緒能不能傳達給讀者?」… 學生們突然需要事前思考圖文排版與基本大量裝幀形式的判斷! 也 就 是 說 ,這 堂 製 作 本 冊 的 課 程 重 點 ,放 在 製 作 者 如 何 將 內 容 進 行 版 面配置,及根據設計選擇裝幀方法。教師說明騎馬釘、膠裝、鐵圈、蛇腹 折…等等不同裝幀對閱讀與翻閱的影響,企圖串連「結構」、 「 構造」所謂 的「機能-用」的適切性!學生應該思考哪一個最適合自己,而不只是光 思考我畫圖好不好看、攝影漂不漂亮、文章吸不吸引人…。
這堂課最有趣,也最大的挑戰是課程核心「學習」,是讓孩子「自由 發揮」,形成一種很有趣的思考互動,也就是這堂課非常需要學生摸索、 考慮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而教師只是在學生選擇前,讓他們明白有 什麼選擇,以及各自有什麼優缺點,以及在選擇後分別給予個人需求的 指引。 比方說,在書籍的物理構造與結構上,雖然是裝幀肩負的,但只是 讓 他 們 執 行 一 次 某 一 種 扣 環 、某 一 種 黏 接 、某 一 種 卡 榫 … 讓 手 工 書 完 成,學生並不能思考當中的機能可能,所以學生應該面對不同裝幀對閱 讀與收納的影響,串連「結構」、 「 構造」所謂的「機能/用」的合宜性! 整個課程可以視為下一堂課程「布料設計」的暖身,其理念也是相 同的,好的綜合習作,應是以銜接而非融合各單元的討論,所以從開頭 的風格定義後,便開始:書籍尺寸(比例)、
裝幀(結構構造)、落版(構
成)、用紙與字體(比例、質感、色彩),一直到輸出完成,整個歷程其實反 覆的需要思考判斷最佳的選擇。 而這一堂課也是承接前一堂「質感」課,在學生了解材料對氣氛與 功能的可能發揮後,卻面臨到「空間創作」的難度,故紙本書籍成為極佳 的舞台,如同我們空間動線中的氛圍轉變,一本書一本書從接觸、翻閱 到收藏,整本書的紙張運用也是一個很好的質感練習。
42
透 過 一 本 書 的 閱 讀 呈 現 ,規 劃 製 作 一 本 個 人小書(三本以上印製數量)的出版。 整 個 設 計 歷 程引導 學習者 思 考 個 人 各 階 段 需求的解決,以能反思美感的合目的性。
一 本 討 論用空白筆 記 本 、不同 類 別 與 質 地 的 紙張、掃描機及安裝基本排版軟體的電腦。 ( 後 兩 者 供自由選 擇 )
裝幀形的選擇重點,放在學生如何將內容進行版面配置,及根據設計需求選擇裝幀方 法。 教師的特殊紙張準備: 與質感單元相同,紙張在這裡兼具感官氛圍與機能實用兩各考慮方向: 感官差異: 我們向印刷廠購置不同類別、也是一般學生較難在坊間購置的紙張,並分「傳統 人文」、 「 手抄自然」、 「 機器科技」三類,讓學生針對個人作品選擇適合用紙。 特色與機能: 而質感與色彩還會造成他的功能性不同,比方紙張的磅數會影響是否能擔任封 面或是騎馬釘內頁的選擇。的表面質地也會牽涉他可不可能受到噴墨、雷射…甚 至能不能進去印表機。 關於輸出印刷與實際裝幀,根據學生個人的便利性,不需要絕對禁止學生在外作影印輸 出,教師可約定好個人預算的上限(避免如同作品集市場般日趨浮誇),可能範圍內,教 室內也可以備有一台噴墨印表機,有時候噴墨的效果會比坊間雷射影印更有細節質感。 Zine的製作當然也可以整本手工,唯一必須符合的便是「必續達到三本以上複製」,避 免做成手工藝勞作的書籍。
44
46
48
50
52
展覽 - ZINE世代・小誌革命 House是生活的象徵,本設計從生活的形式塑造房子的期待,如同日本 House Vision展覽的策展文: 「“House” becomes the intersection of a variety of industries,與其說我們想要那個物件(宅),還 不如說我們渴望那樣的畫面(家庭生活),因此我們提出的House sion是提出未來的願景。」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每年不定期舉辦2~3場
girls ZINE: 寫給女孩的ZINE指南 girls ZINE: 動手做, 與ZINE同樂! 志賀隆生/ 市川水緒/ 瀧坂亮 著 田園城市/出版 出版日期:2014/2/14
ZINE, 我的獨立出版: 設計、製作、發行由我決定! 作者/出版社:古曉茵/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5/22
ZINE入門 出版社: エイ出版社(日本語雜誌) 出版日期:2015/7/22
Vi-
枝附葉著,比喻上下關系緊密。 亦作“枝附葉連” 如何從一片你喜歡的葉子開始, 在一週一週間,累積變成一面花布... 簡單嗎? 其實老師在其中埋藏了好多好多問題。 構成, 是極適合安排在一般教室內的美感思考單元, 畢竟結構與構造是實際可見的: 因材料不同, 會產生不同的構築方式與不同的承受力學問題, 但如果只是圖像, 或許靈活度就變得更高了, 比例、色彩、質感… 當他們構成在一起, 不斷反覆考量, 線條配置的比例、 色彩搭配的意象、 布料質感的選擇, 將創作歷程拉開, 便是從身體中產生的自我感受與畫面理解的思考歷程。
54
前兩章的構築撐起一片天(結構構造綜合習作)與細細傾訴的質感 閱讀(質感思考)兩章,某種程度都是針對既有美感單元主題深入的思 考其本質與可能性,而「構成」則是相對可靈活運用其他美感單元的展 現, 常常有人說「設計是解決問題」,而在進行設計教育規劃前,定義清 楚才能讓學生「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 美感教育是有的目標的,如果我們把課程歷程當做答案的追尋,在 推動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必須明白設計教育沒有一定的答案,教師 的工作不是教他們做出什麼,而是引導他們做出他們的答案!設計不等 於繪畫能力,他是一種思考與安排、調整....,當中必須掌握的是每個階 段思考廣度(可能性)的觸擊,而非完全是結果達標,當然,學習結果是 學生學習成就感必要的存在,所以反過來教師應該思考這樣的課程: 具個人特質 具各階段單元的思考(但單元階段應該明確) 具各階段問題的解決 產生相同經歷但差異化的結果 反思而得的學習體驗。 這個課程期待的是以綜合習作的模式,以銜接而非融合個單元的 討論,使用設計型思考的模式,發揮個人的觀察力創造。
56
這個課程從什麼是「Design」談起,我們今天提到Design時,會直 覺想到應用設計,但設計的名稱其實與素描脫不了關係:Disegno(義 大利文,素描的原文)/Dessin(法文),這是文藝復興開始出現的概念; 瓦薩里曾說: 「素描就是畫作的結構。」 ( 素描=結構),素描是相對於色 彩的的概念,所以這學期的美感選修從設計的基礎「觀察」開始,先抽離 色彩與其他要素,好好的對細節清楚認識,開始觀看! 當我們認真與學生討論什麼是真正的設計,然後以威廉莫里斯和 美術工藝運動開 啟這個單元,孩子們帶來自己挑選的一片葉子,仔細的 描繪…。有的孩子因為挑選的葉片簡單,很快描繪完,教師便開始帶著 他思考:這樣的葉子真的簡單嘛?有沒有別的觀看可能? 一片葉子是一個單元元素,改變比例大小翻轉並規劃色彩組合.... 有什麼差異?反思整個歷程自己曾經面對過多少挑戰?思考元素和元 素間相互構成時,是不是也產生更多可能? 所以這堂課希望學生能夠體會,整個美感設計的歷程,並盡可能將 困難的設計知識與藝術創作技巧去除。簡單的從一片你喜歡的葉子開 始,在一週一週間,累積變成一面花布...
58
以 個 人 喜 好 的 葉片,分 析 觀 察 其 線 條 脈 絡 ,規 劃 設 計出屬 於自己獨 一 無 二 的 一 塊 布 。能 體 會 整 個 設 計 的 歷 程 ,引導 學習者 解 決 各 階 段 美 感 問 題 ,創 作出他 們 的 答 案 ,並 能 達 到 反思。
一片個 人 喜 愛 的 葉 子 、一 塊 喜 愛 花 色 的 印 花布、內建Adobe Color APP的行動裝置。
葉片選擇其實看似簡單,卻會影響之後可運用的素材,盡量鼓勵學生選擇個人感興趣的 葉片。 ( 像黃金葛…就沒有什麼葉脈可以畫耶…)無法理解的時候我們重新檢視威廉莫 里斯的壁紙圖,可以發現他的描繪方式不只一種,有時候我們也試著轉變葉子的視角, 又增加了更多可能… 這堂課並不是為了專業教授學生的電腦繪圖技巧,個建議學生以代針筆繪製在紙張即 可,為了填色順利,務必提醒學生需將填色範圍封閉。 色彩描述,教師教師可以準備大量色紙材料(可準備色票色紙),讓學生做描述試驗,使 他們明白「描述是為了傳達」用字必須達到「讓他人理解」的目標。 學生對螢幕與實際布匹的佈局比例可能比較難以拿捏,建議可以搭配投影螢幕,實際感 受圖像元素的合宜尺寸。
一般學生在物體填色設定時,常直覺會以「固有色」置入,亦即當遇到葉子時, 便使用綠色。但這樣的操作,不一定符合預期的布料風格。 建議從學生期待的目標風格下手,讓學生去市場選擇一塊接近喜好的印花 布,他們會發現印花布上的色彩至多大多不超過5~10色,再以Adobe
Color擷
取顏色,嘗試在印花布面上,進行五個意象色的色彩描述與運用,等到電腦填色完 成後,即可以快速的以魔術棒,置換自己設定的色彩。
在本課程規劃的流程中,期待不要以教師直接講述色彩學,而以這樣的實際 操作,讓學生在兩次不同色彩配置體驗後,重新檢視「什麼是色彩搭配?」
60
62
64
66
「圖案」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設計工作 皆川明曾經說「我喜歡想像,我的設計就是希望穿上min perhonen的人, 都能充滿想像地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皆川明的布料圖案靈感,都是取 材自日常自然風景,到歐洲沒有目的地的旅行、在魚市場打工的回憶、小 時候盪鞦韆所看到的天空,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都幻化成皆川明布料上 的圖案。在他的素描簿裡,畫了許多他在生活與旅行中所見到的植物、 動物以及風景,手繪筆觸的線條,風味十足,他將這些題材加入自己的 想像,呈現於布料的世界之中。」 這一趟校外教學,我們除了帶著孩子來看另一位日本新銳圖案設計師「 鹿兒島 睦」的作品,也帶著孩子走訪永樂市場商圈,在這裡,除了傳統的 布料市街外,也隱藏許多台灣新生代的圖案與布料設計團隊,除了本次 造訪的「印花樂」外,像是眾藝埕三樓的「布‧物設計」 ( 以下介紹分別來 自設計師個人官網)。
68
70
土地記憶 時代累積 庶民美學 成立於2008年的台灣設計師印花布品牌,位於台北市大稻埕迪化街, 鄰近永樂市場老布市,三位創作夥伴希望能在這個舊布料市集中,以嶄 新的美學概念闡述他們對於花布設計與台灣在地文化的想像,在創作 的過程中設計師不斷尋找這塊土地的記憶以及珍貴的生態,並試圖在 創新設計與老元素間找尋平衡。印花樂堅持以台灣文化作為說故事的 起點,例如他們「美味台灣餐墊-【小吃】」獲得了2012年台灣精品獎, 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讚許與肯定,印花樂將成為一個連結點,透過 創作,讓世界有機會更了解台灣文化,更能發現我們的庶民美學。
72
以獨特的世界觀描繪動物、植物於陶器與商品上的人氣藝術家—鹿兒 島睦,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圖案」。所謂「圖案」,是指裝飾性的花紋與圖 樣。鹿兒島睦的創作橫跨餐具、器皿、布織品、紙製品與服飾。雖然呈現 出的質感根據媒材和技法稍有不同,但常見於鹿兒島睦陶器上的圖案, 像是兔子、魚、貓咪、熊、鳥以及各式花草,幾乎都是同樣構圖的花紋。鹿 兒島睦透過它們,描繪了許多故事般的場景,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 療癒。
布 = 布料 物 = 物件 布料是織品產品中的靈魂,每一季設計師設計獨特的布花,以「布花」做 為產品特色,結合生活周遭的物件,包含了服飾、包包、生活器皿、家飾 品等等。藉由布料易與人親近的特性,運用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中,記錄 吉光片羽,讓更多人在日常中感受 BU.WU 設計品的溫度與痕跡。 布·物設計的布花種類分成兩個系統,一是經典布花、另一種為主題布 花。 經典布花:從幾何圖形最原始的狀態做延伸。 主題布花:以特定的主題或想傳達特定理念與情感,稱之。
學生: 劉映妤 我選擇的這片葉子是: 百合葉 我選擇的的原因,或是我觀察他的外型特徵: 當初會選擇這葉子,主要是喜歡上它的外型,就像是個人,正插著腰, 而且它的水分飽滿,不像一般的葉子,一放在桌上就立刻癱軟。 描繪困難之處: 這葉子屬於平行脈,但長的沒有很平,有一處較大的凹痕,要畫它的 曲線比較困難。
74
一開始繪圖時並沒有考慮四方連續的部分,所以最後利用翻轉和對稱 來製造連續的圖騰,意外有種規律的有趣感覺。
整體感覺或我挑選他的原因: 整體感覺讓我覺得很成熟、典雅,和普通可愛的花布不同,並沒有用到 小動物、可愛的小花之類的,使用了香水、高跟鞋、艾菲爾鐵塔等。
我遇到的困難或構成思考: 我的花布,整體套色感覺很簡單,卻也是讓我煩惱的地方,因為不像 其他葉子是網狀的,可以畫出一格一格的,套色也比較多元,而我整 體就比較偏單一顏色。 這裡可以發現,主觀上葉子是綠色的填色方式和花布的選色讓同樣 的圖案有了不同的感覺,而後者使得圖案更加有趣。
76
最開始選葉子的時候,很喜歡百合葉子的樣子,挺立又很有姿態。畫 圖的時候想了很久,後來我把圖案侷限在一個方框裡,導致後來作四 方連續圖案時覺得很失敗,比起其他同學,我的葉子無法連續,但是 又不想將它改為散式的設計,因為那好像太零散柔軟了,感覺不到原 來的力道。這讓我思考了很久,後來決定翻轉起來,產生一種萬花筒 的感覺,看起來產生了圖案的趣味感。 我覺得整個設計最有趣的是因為以電腦操作,可以將畫好的葉子作 各種翻轉連續的嘗試,讓我可以選擇最好的方式呈現作品。 突然覺得設計時,一開始的鉛筆稿和最後電腦的成果,有著許多嘗試 與修改的空間!
78
2015 鹿兒島睦圖案展 以獨特的世界觀描繪動物、植物於陶器與商品上的人氣藝術家—鹿兒 島睦,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圖案」。所謂「圖案」,是指裝飾性的花紋與圖 樣。鹿兒島睦創作的各種圖樣與插畫,這些「圖案」們,如何在生活裡扮 演新的存在,更加豐富你我的每一天。首度展出的有:在空中舞動的動 態雕塑、增添用餐愉悅的紙巾等紙製品,還有福岡縣筑後地區的傳統工 藝織品「久留米絣」、印度的木版印刷及布織品等等,藉由鹿兒島睦的圖 案,傳達手作的意境與樂趣。
臺北中山區小器藝廊 2015年4月4日―19日
2015布博 聚集織品設計師、布的圖案創作者聚集的 “布博覽會”。 不 管 是 梭 織 布 、蠟 染 、植 物 染 等 傳 統 工 藝 、數 位 印 花 布 … ,從 布 料 到 服 飾、配件,以慶典的方式讓創作者與大家直接接觸!
東京 町田パリオ 2015年2月20日―22日
80
印花樂 http://www.inblooom.com
布料設計師mina x 皆川明 http://www.mina-perhonen.jp/en/collection/ textile/season.html
布料設計師 kata kata X 松永武 http://kata-kata04.com/
與線模様製作所X岡理惠子 http://www.tentosen.info
かわいい布ものデザイン 作者/出版社:PIE Books 出版日期:2015/06/11
イラストノート No.35 北欧のかわいい模様 出版社:誠文堂新光社 出版日期:2075/7/23
美感教育 思考手冊 編著者 蔡紫德 (臺北市中正高級中學) 美術設計 葉思佑 特別感謝 田園城市風格書店 傑崴設計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教育部 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劃 高中職優質化計畫 出版年月
民國104年08月 初版
版權所有.轉載、引用請載明出處
82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