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107-1工作坊手冊

Page 1



「創造不是填寫答案,而是提出質疑。」 ——原研哉

START

人類習慣透過媒體接收各種資訊, 往往將片面資訊加以整理歸納之後, 便以為自己掌握了事物的全貌, 卻忽略了其中隱藏著更多尚未被發掘的可能性。 然而這個世界是永遠無法被完全解讀的。 唯有了解這一點,才能不斷產生更豐富多元的驚喜、感動或疑問。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實務工作計畫小組 計畫主持人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 |張基義 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中心 |劉惠媛 國立清華大學藝文中心 |江怡盈 宜蘭縣前教育處長暨退休校長 |簡菲莉 協同主持人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林靜娟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黃若珣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蔡紫德


Day1

6/7 THU. 08:00 – 08:30

報到

08:30 – 08:55

計畫起承|長官致詞

08:55 – 09:45

手造工藝 | 徐景亭 設計師

09:45 – 10:35

永續創舊 | 吳庭安 春池玻璃董事長特助

10:35 – 11:25

透明未來 | 梁康勤 設計師

11:25 – 11:55

交叉對話

11:55 – 12:10

發 題

12:10 – 13:00

Lunch

13:00 – 13:10

小組說明

13:10 – 15:00

質感美感學習工具體驗 ① + ② + 總合整理

15:00 – 15:20

休息時間 + 自由觀摩

15:20 – 16:00

小組分享

17:05 – 17:30

閱讀題本及交流說明

17:30

賦歸

Day2

6/8 FRI. 08:00 – 08:30

報到

08:30 – 09:00

107課程敘寫說明 | 蔡紫德 老師

09:00 – 09:40

展望美感 | 劉惠媛 教授

09:40 – 10:30

素養教育 | Esther Tokihiro

10:30 – 11:00

素養教育對談

11:00 – 11:15

休息換場

11:15 – 12:20

可欲的未來美感課程 | 簡菲莉 前處長

12:20 – 13:10

Lunch

13:10 – 14:40

美感素養課程思考 | 陳佩英 教授

14:40 – 15:10

休息時間

15:10 – 17:00

課程主題與單元規劃 | 陳佩英教授 x 簡菲莉前處長

17:00 – 17:30

計畫執行說明 Q&A | 蔡紫德 老師

17:30

賦歸



目錄 Index

回顧主持人的話

01

美感課程階段

05

實施理念及課程定義

06

共創美感教育課程

08

關於核心實務工作小組、儲備核心教師及種子教師

09

本學期美感課程實施計畫 六小時構面美感通識格式

13

主題式美感格式

16

工具提案想法

18

質感工具設計文本及操作

19

〈展&講〉材質實踐

28

〈講〉材質實踐

29

〈文&展&講〉透明未來

30

〈講〉素養教育

35

座位表

36

教師分組

38


駐足.回首.前進。回顧主持人的話

在美感計畫裡,希望讓「美感有感」。 我將所謂「有感」歸類為三種:「空氣感」-人與環境之間,對於美感受的氛圍,讓所生 活的地方瀰漫著一種美的感覺。「大愛感」-藉由社會上的同理,而產生里仁為美的緊密 關係。「存在感」-當人與人之間變得美好,反求諸己,意識到問題,是從生活到自身的 交互關係,緊緊相扣的,希望三種有感,是能落實在教育的方法底下。 我們要讓美感「有感」,就必須不能讓它不痛不癢,也就是要讓人「直接面對」、 「有所感覺」。面對什麼呢?不美、不好、可以更美、可以更好的事物、環境與自我。所 以我希望創造一種有自我滿足感、自我成就感的美感教育。什麼時候會有成就感?當我們 解決問題的時候。什麼時候會有滿足感?當我們看到問題被解決的很好、很美。所以我們 會希望藉著動手去做、動腦去想來使得世界更美,自己更好。所以它也會是超越領域的理 解問題、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動手、動腦、養眼的教育。當然不由分說就是跨領域、做 中學、「自動好」地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 所以美感教育是直接面對問題的教育方式,簡單的說要讓美感有感,這些事必須是要 能觸動青春期孩子的問題,要讓他意識到該題目與自身的關係,而非可有可無事不關己 的。舉例而言,如同用餐時,食器與食物之間的擺盤考量,到上桌時端正儀態的過程,這 之間牽涉許多諸如色彩學、質感搭配以及社會性的互動等經驗,可推知在事件中,美學是 多方面牽動的,首要是讓他們對於事物感到興趣,再者我們要用問題去敲擊學生,讓他們 面對問題,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的反覆思考 中,有機會產生問題意識,也許解決不了,但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讓大眾意識到自己所 發現的問題。 01


因為他們身處在一個劇烈變化的當下,與我們這一代是不同的,年輕人對於世界都有

期望,在這樣的學習中,直接面對問題是重要的,解決問題是重要的,發現問題更是 重要的。我們希望第一件事就是直接產生問題意識,所以也許直接提出問題,然後理 解問題,一方面透過問題在理解這個世界,一方面在問自己是不是有機會讓這個世界 變好的能力,讓他們看到問題有可以被解決的可能,藉此得到滿足與成就感,進而讓 美感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範圍可以很小,從自身關注的事物開始。 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全面且整合的處理問題,讓美不再僅是容易被忽略的藝能科, 而是與知識建構在一起,某種跨領域的存在,因此美感教育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感性 的」希望工程也是一種「理性的」知識工程。所以我們希望美感教育是一種「看得見 的智慧」。更進一步的話,由於我們常說「德智體群美」,所以也希望它是「看得見 的美德、看得見的同理心」。將美放在核心,去作為整合德智體群的啟動,不僅是限 於自我的,更是對社會的承諾與理解。

國立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02


美感教育的核心發展推動時,以不斷回扣著核心價值作為原則,雖然台灣很小,但在 各地方資源都是具個別差異性的。希望各基地美感教育的發展,能夠保留該地域性上的特 色。在沒有標準的教材與統一的課綱的限制下,以不偏離核心理念的為架構前提,希望留 給各基地,能夠充分反映各基地個別區域的文化與環境上的差異;能就當地可盤整的資 源,充分地去推動計畫,創造各別的特色,舉例而言,北區基地擁有全台最高密度的博物 館與美術館,可利用其作為最好的實證教材,而東區基地則有最寬闊的環境與自然資源, 孩子亦較為不受框架侷限的自在思考。在各個區域的既有條件裡面,城鄉差距反而可以創 造城鄉的差異,在因地制宜的反應之下,能夠呈現更多元的美感觀,善用在地的文化,發 展特色教學,但不是完全的發散,而是都能密切扣緊核心的價值。 從第一期發展下來,最可貴的是老師之間的共學,無論是在同區內的工作坊或是跨區 的交流,使得教師們能共同再創發新的課程,希望未來,各個基地交流能夠更加的頻繁, 在有了一開始的經驗作為累積,接續著能夠更準確的聚焦到核心構面上的發展,更收斂並 切中核心價值,也期待各地的平台能夠發掘更多的師資與社會上各種可能的資源,讓教學 有更多的可能性。

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所教授

03


自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次序、對稱和明確性,建立古典美學 追求形式的藝術理想開始,「談美」就一直是重要的哲學課題。關於美感經驗與藝術實 踐,不同世代的學者,根據各自的思想體系對「美」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然而,無論 是現代藝術家們以批判和顛覆,作為反權威和打破僵化社會制度的手段,藉以追尋自由 與追求差異。或是當代美學家們涉及不同的學術領域,把美與藝術的問題,放在歷史、 社會、心理、語言與符號等脈絡之中,對藝術創作與表現所提出的詮釋與主張,人們免 不了會對美感產生誤解,陷入與生活脫節的思維中。 然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構想逐漸增多,人們的感覺越來越敏銳,發現生活中微不足 道的細節,原來多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周遭人們感到愉快,重新發現審美的趣味,也發 現美的原理,平衡、對比、律動、比例、組合等等。就像所有的創作者一樣,設計師也 從藝術中得到靈感,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透過色彩、造型和材質的視覺化,企圖呈現出 事物的美。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希望未來的中學生們,可以透過創造性的思考, 參與式的觀察研究,提升自己的美感經驗,能辨別與認知美的差異,培養自己的品味。 就好比創作與欣賞,是兩種極為複雜的心智活動,培養樂手與愛樂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 訓練,人人會跑步,可是要跑得像風一樣快,需要不停地練習,心智也一樣。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顧問

04


Awareness︱Articulation︱Action & Sloution

生活是經驗 練習是體驗 成長是實踐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 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 術的學習,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 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 自信心的養成。 老師們都是美感的先覺者,並準備帶領孩子展開美感學習之旅,但在教學前,我 們希望與大家一同實際體驗:如何從生活中找出美感,並在生活裡面養成自信心,進 而在生活各層面,確實的產生美感連結;就如同蔣勳說:「活得像個人,你才會看到 美。」期待學生願意成為對生活充滿好奇,願意累積美感的嘗試,進而願意創造改 變。美感課程分為:發現、探索、應用三階段,但事實上每一個階段都包含三者,不 僅是各階段的學習目標、重點不同,六堂課也將形成一個學習歷程,而評量的對象則 應是當中的行為。

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 觀念

【美感默契不是偶然】

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 【美感實踐非個人喜好】

將審美意識作為一種容 易在日常中驗證的小科 學。

將善的生活品質作為一 種可同理、可智性討論 的公眾默契。

將生活事件行動視為善 意、美的規劃,期達成 來自交互協調各種提案 的結果。

目標

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 駕馭自信。

啟動學生內在經驗,與 對於生活、環境的美感 連結。

打開對每個人對環境 事件評價的整合視野。

感受

「啊!這樣比較美」

「嗯!有美」

「耶!」或「哇!」

帶著收穫感的認知

探索後,學生自主理解 的體悟感

等屬於自己採取行動過 後的感嘆詞。

從生活題材產生經驗累 積(而非僅是賞析教導) 可包含美的構面、秩序 核心的學習。

開拓對生活中美的感知 ,並能透過調整與追尋 ,探索中達到真實經驗 開啟。

安排應用的練習,以讓 學生經驗一次整合性的 美感處理歷程。

視覺藝術課堂中進行 以單一構面為內容 6小時為主 (建議不超過12小時)

建議為課堂延伸為主 生活為範疇 時間無限制, 需建構學習歷程的累積

於視覺藝術課程或 高中選修、國高中校本主題 以素養導向作為美感整合, 建議12小時以上

歷程 主題

05

【美感語言不是密語】

探索為主的中階課程


美感教育推廣計畫 實施理念及課程定義

美感教育的課程目標,係在觸發美感感知及累積美感知能外,並建構美感力的問 題解決能力,故本計劃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施行時間為標的,發展與 藝術教育並進之美感教育課程開發及教學設計任務。 針對美感教育的課程原則及學習階段目標,概分如下: A. 基本觀念: 生活美感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生活美感的教育是一種素養 教育,有此養成的人將知道自己能在哪些部份對物或環境的美化表示尊重、提出 建議甚至進行創造。 B. 題本媒材:應為真實生活事物。 C.學習階段度對應

大學階段 職業學校與 高中基本設計選修

專業美感能力 職涯融入

高中美術 藝術與生活

公民的美感素養 美感思考

國中視覺藝術

覺察 知覺培養 初步思考

國小藝術領域

基礎感知 06


D. 課程施行: 本階段招募計畫以初階階段美感為重點,視覺藝術科課堂中施行之單一美感構面 的課程建構,課程規劃以六小時為主,建議不超過十二小時。課程規劃應具順序 性和連貫性,顧及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成長,循序漸進加深、加廣,以持續累積 其美感知能及美感經驗強化。

。美感課程對照學習階段知施行要點為何? 美感教育課程發展以視覺藝術領域為場域,課程發展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素養導向:課程應確保學生美感學習之核心素養,規劃時應培養美感的自 發、互動、共好的學習興趣和知能,並將美感運用於生活情境、 生涯發展與職涯探索等。 (二)漸進發展:課程規劃應具順序性和連貫性,顧及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成 長,循序漸進加深加廣,以持續累積其美感知能及美感經驗強化。 有鑑於美感力的迫切性與未來性,調降第四學習階段著重美感的發現, 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第五學習階段則兼衡社會公民的美感素養,引動美感的思考與公民意識, 並於選修或職業學校階段,初步積累專業美感能力與相關職涯融入發展。 (三)銜接連貫:課程應連結學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藝術學習經驗,強化各教 育階段藝術學習的縱向連貫,並向下延伸幼兒園美感及小學美 感的初步感知、往上銜接大學通識。

能力 帶得走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重點

07

有感

知識


攜手共進 共創美感教育課程

「105至108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一直以對話交流為推動的宗旨,並且在每次的課 程研發都謹慎的避免「公版」的模板套用,而是不斷期待與全國各地的教師一起思考適合 自身,卻又適於分享的美感課程。 自105-2我們重整再出發之始,我們就增加了「儲備核心教師」,期盼大家成為縣市 場育的社群能量,並且在105-2的工作坊,我們定義了「以生活為範疇」的課程主題; 106-1我們思考,的確「操作體驗」的確一直是視覺藝術課堂上理所當然的風景,但如何 真正啟動「做中學」的經驗學習,並且創造「用手思考」的可能,去年此時,我們在與今 日同樣的場域,一起體驗了美感學習工具的實作;而106-2,我們則相信教師是課程設計 的思考者,所以近一步研擬課程思考工具,與各位老師一起激盪何為「設計限制」、「問 題解決」,期待大家都能掌握課程目標與策略的關注。 今日,我們在本期成最後一次的進班培訓中,我們回首課程的審議,再次開發了「質 感」的美感學習工具,期待與大家一起從「個人主觀的感受」,擴大至「真實材質的合宜 特性」,接著我們將在第二天昂首,與國際素養接軌,並且從學生學習思考,課程設計是 否能達到學習擴散的成效。 美感的網站也在今日正式上線,全體老師不單純是計畫的執行者,更是全國美感課程 的共同開發者,老師們是我們計畫中最堅強的夥伴,我們期待將教師的社群,從實體的空 間,透過平台轉向無遠弗屆場域,並且在「美感觀點」中,我們不分彼此的共同發聲,一 銅傳遞美感的觀點。 非常謝謝老師長期以來的參與, 也期望我們在教學現場紮根、開花,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美感有感。

Because I care, Because I care about myself.

08


關於 核心實務工作小組、儲備核心教師及種子教師

美感教育進入新的階段的同時,名稱也更新為「105至108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同時並在原始架構中,新增「核心實務工作計畫」,此為核心小組因應特定計畫目的,召 集專業人才所組成的實務工作小組,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係依據「美感教育第一期 五年計畫」,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辦理。承繼與檢討102-104學 年度推行模式與成果,105-108學年度期間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主要任務是研擬建制輔 助精進美感教育資源的設計平台,除了協助建立適切的美感教育基本教材集成,同時帶入 大學教師與業界各類設計專業人才成為輔助美感教育課程設計之後盾,逐步落實由中學優 質種子教師引領美感教育教師群實踐美感教育種子計畫,共同推動全民美感教育。 故可知建構適切之美感教育基本教材集成 及 落實美感教育於新課綱中實踐,為本組 重要任務。而自105學年度第二學期起,建置「儲備核心教師」群,其進行課程實作部分 雖與「種子教師」一樣是規劃進班實驗六小時課程,但角色及責任義務不盡相同,主要比 較如下:

美感團隊組織架構

專業

教育部

行政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電子書小組

計劃工作聯席會議

核心規劃小組 實務工作小組

執行

各區基地學校

共學老師

種子老師

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中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09

審核與交流 引導與擴散

儲備核心老師

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東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 國立東華大學


與實務核心小組 有更多互動與交流

美感教師歷程

備核心 教師

培 訓 工 作 坊

課 程 諮 詢

寫 課 程 計 畫

程 畫 審 查

知 查 意

審 意 交 流 會 議

計 畫 修

期工 中作 回坊 流

審 決審通過 開始實行課程計畫

種子教師 6月

8月

9月

12月

2月

2月

儲備核心教師本年度必須開始帶領教師社群討論 10


美感教育推廣課程107學年度第1學期 課程發展主題說明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在六月份的培訓工作坊中,我們重新體驗了「做中學」 的可能,做中學的的關鍵,並非是在於有沒有「做」,而是在做之中「有沒有真正的 學習」?換言之,如何將「美感構面」做為「學習重點」,藉由教學方法的設計,在 學習歷程中建構學生「帶得走的美感能力」,而非僅是「完成作品的手段」,便是美 感能量重聚的開始。 但,當美感素養被視為未來國家的競爭力,美感教育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個人與 環境可能?我們是否能在預備台灣的美感力的同時,也能為孩子展開更寬廣的視野? 一個理想的教育,應該包含個人與他者,透過思考探索的歷程,讓孩子建構屬於自己 與觀照他人的美意識!故在這個基礎下,增添合宜的主題,便是教師創造力的發揮! 古人說:「因材施教」,美感教育的區域基地,揭示了美感教育尊重多元特質的精 神,以生活為題的美感課程,面對多元的生活風貌下,教學方式的自主應該回應教師 的經驗與學生特質的思考;教學節奏、主題或許多元,但教學核心與目標重點應該回 應計畫需求,讓學生重視美感生活進而願意探索、實踐美感生活的第一步,便是從課 程出發的再思索。 今、明兩日的工作坊,我們嘗試從「從構面打開美感入口」與「美感素養的課程 設計」出發,而什麼是美感素養,我們應該從「美感與核心素養的關係」談起,而什 麼是素養呢?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所提出素養的定義,需具備以下要點: •每位國民都需具備。 •與生活面向相關。 •區分為三大面向:認知(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與價值(Attitude & Values),並透過行動(Action)整合學習。 •透過不斷學習, 使個人持續發展新的知識與能力,以達成個人目標並能參與社會。 什麼是美感素養?美感素養如何成為國家的未來競爭力?「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 課成推廣計畫」於106年12月依據漢寶德老師書寫的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導論 中,從個人的審美感知、工具意義、環境共好的角度,勾勒了跨越學科面向生活的美 感教育素養可能,對照核心素養的面向,揭示生活美感的素養可能。 11


1.美感與核心素養關係

生活

美感構面

形式美

生活

學習歷程

適切

知 用 思

工具意義

做中學

環境公共

生活

美感認知

認知 Knowledge

美感經驗(用)技能 美感判斷

Skills

態度 Attitude & Values 課程理解內容與目標

素養

Competencies

課程主題

行動

Action

課程策略

12


課程實施計畫

*本頁省略公文類的目的概要,僅局部列出課程計劃書。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種子學校 (學校全稱) 授課教師 實驗年級 (例如:國中七年級或高中一年級或高職一年級) 班級數

○○班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_______ 學生人數 ○○○人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建議) 課程設定 每週堂數 □探索為主的中階歷程 □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單堂 □連堂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50~100字概述內容即可)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 一、課程活動簡介(設計動機+學生的體驗與影響)(300字左右): 二、教學目標:【學】 (以下為舉例) 既有目標 / 能力指標: 學生將會:(課程的影響)

13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1. XX構面的美感 2. 合宜的XX構面 3. (請參考美感素養自訂)

1. 色彩在生活中的角色。 2. 環境中的色彩。 3. 生活中有什麼色彩問題。

學生將知道 / 知識:

學生將能夠 / 技能:


三、教學策略:【做】 1.步驟簡列: 2.Show & Tell 提問簡列: 3.以上請簡要說明,你的意圖與相關思考

四、預期成果:

參考書籍

教學資源

教學進度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2 3 4 5 6 14


15

事件中美的因素是?

i

關乎哪些構面?

A

ge

er

nv

Co

Design limitations

a1

a3

各子題的關係 是否能產生學習遷移為?

a3

a2

a1

o

該理解的構面 是否為主要問題

a2

ge

er

v Di

e

關乎美感素養?

D

ge

r ve

C

美感主題的 靈感事件

Ideation Process 六小時美感課程思考

rg

e nv

美感課程的 行動規劃


主題式課程實施計畫

*本頁省略公文類的目的概要,僅局部列出課程計劃書。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種子學校 (學校全稱) 授課教師 實驗年級 (例如:國中七年級或高中一年級或高職一年級) 實施方式 (例如:美術課主題課程、高中選修、國中彈性校定...) 班級數

○○班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_______ 學生人數 ○○○人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建議) 課程設定 每週堂數 □探索為主的中階歷程 ■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單堂 □連堂

共______週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50~100字概述內容即可)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 一、課程活動簡介(設計動機+學生的體驗與影響)(300字左右): 二、教學目標:【學】 (以下為舉例) 既有目標 / 能力指標: 學生將會:(課程的影響)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1. 色彩在生活中的角色。 2. 環境中的色彩。 3. 生活中有什麼色彩問題。

學生將知道 / 知識:

學生將能夠 / 技能:

16


三、教學策略:【做】 1.請以單元書寫: 2.上述表現任務為何? 3.必須包含一份6小時以上完整構面單元的子題設計在主題課程執行中。

四、預期成果: 以上請簡要說明,發展意圖與相關思考 參考書籍

教學資源

教學進度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2 3 4 5 6

17

因主題式課程徵募份數有限, 如審查無法通過,則逕送六小時通識審查


工具示例提案想法

生活美感是適合的、有目的的 並適應於整體的美。 有此養成的人將知道自己能在哪些部分 對物或環境的美化表示尊重、 提出建議甚至進行創造。

「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讓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進而願 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 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我們期待透過美感課程建構「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讓學習者重新發現 生活中美的存在與可能,這啟動美感探索的入口,我們稱之為「美感構面」,包含:色 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和構造。 美感學習是發展透過「動手做」創造用手思考的學習,工具的開發並不是以製作美感作品 的課程或是單純的審美賞析引導,是開啟學生對美感入口的發現。 每一個美感學習工具的提出與探討,並非是要建構一個強制依循的教學法則,而希望教學 者從這樣的體驗中思考兩個問題:一是發現之路要通向什麼?二是「動手做」中產生什 麼樣的美感意識?當我們感覺到世界中美感關係存在,才能進而探索他的關係與可能性, 也能真正讓學習者發覺生活中美感的可能。 這些工具的練習時間都可以在一小時前後完成,教師也能自行設計,或是選擇適當的單元 素材建構完整的教學主題。 美感學習工具重要是引發美感關係的關鍵能力,而操作的手法、重點、材料,教師應當如 料理人般,可視學生的口味(學習階段的能力與經驗)設定,自行進行完整課程主題的勾 勒,相信必然有其多元的美感可能。

18


質 感 國立交通大學 何欣怡

高鼻羚羊,攝影師Tim Flach在2017年出版的Endangered完美呈現了牠令 人無法忽視的鼻子:從兩眼間高高隆起,像紙筒般往下延伸,到末端成了一個∞狀的 鼻孔,乳白色的細毛在這個形體上展現著絕佳的質感,既服貼又豐軟。 這裡談的「質感」是指「質地造就的美感」。質地是一種先天性格,以二胡或大 提琴或鋼琴演奏同一段旋律,因為樂器聲音的質地有異,產生不同的詮釋。而質感的 審美,與「素材成為何種形式」有關---就像,即使我們從幾個音能聽出這是聲音品質 很好的琴,但要開始審美,得等它演出旋律。當這三種樂器演奏莫札特的小星星,鋼 琴很快就勝出了,但演出雨夜花呢? 如二胡之於雨夜花,材料用在某種情況時,質地得以發揮,成就因為它而產生的 美學品質----美的品質產生的時刻,我們幾乎不再意識到是哪種樂器在演奏,而只感覺 到情感。這個小型實作,主要概念是讓「質地」透過「演出旋律」來讓操作者發現和 鑑別其美學品質;為了讓過程聚焦在「質地性格」和「適用形式」彼此的搭配,實作 裡規劃了道具:包含兩種(或以上)的材料,以及兩類具有材質表現差異度的版型, 交叉測試,作為探索進行的輔助媒介。 實作分兩大階段,都從紙型開始,第一階段是粽型和正四面體型,第二階段是可 套在杯子上的環型和裙型。操作者經過簡單的步驟可將紙製版型從平面成形為立體、 再換成不同材質,過程中漸次顯出質感的差異度。第一階段注重直觀地比較、察覺材 料運用造成的美感改變;第二階段則以第一階段的經驗為基礎,但試驗時多了「作為 用品」的條件。兩階段最重要的目的是為美學品質的意識感建立脈絡。

19


練習材料 & 時間

PRACTICE 1

MATERIAL & TIME

40 min

讓材料進入物件

材料

工具

紙模模板 (工具包1)

美工刀

五類材料

切割墊

皮革/木質/金屬/織品/塑料

迷你電鑽 鐵剪、剪刀 串燈、手電筒

PRACTICE 2

60 min

設定議題,以材料製作杯子關聯物

材料

工具

紙模模板 (工具包2)

美工刀

玻璃杯

切割墊

五類材料

迷你電鑽

皮革/木質/金屬/織品/塑料

鐵剪、剪刀 串燈、手電筒

20


PRACTICE

1 1-1 每個人從材料庫中選擇兩種面狀的材料,每張材料約為A4尺寸 ,將每張材質劃分為三份。

21


1-2 取兩種材料裁切下來的各兩份,依照兩個版型切割折疊黏合, 製成四個立體的形體。

版型

A

粽子形

版型

A

版型

B

正四面體

把短邊相對折 好黏起來

把長邊相對黏 起來

得到邊線圓潤 的粽子形! 版型

B

順著折線折好 黏起來

得到邊線俐落 的正四面體!

22


1-3 當材料進入物件(三維形式)時,美出現了差異,這四個物件 是材質與形的配對測試,與剩下的一份平面原始材料相比,思 考材質在物件上的表現材質及形式的關係,並且記錄下來。

討論

A

表現上的觀察:照光後的陰影、疏密表現... 可使用以下指定議題討論: A 光表現

討論

B 適手性 C 剛挺與柔順(織理) X 其他

B

材質有最適合的表現方式, 你覺得要以什麼形體呈現這個材料最美?

23


PRACTICE

2 2-1 將工具包no.2的環形和裙形紙模剪下,你會得到三個不同口徑 的套環和一個杯套,加上每人一份裁妥的壓克力組,在玻璃杯 上試試看能成為何種關聯物?

感覺一下你手上的杯子,重量、光滑、透光等等 你也可以想想,這個杯子的功用是什麼?

24


紙模試試看 A 觀察自己的手及注意力在不同套件下的狀態。

紙模試試看 B 推想套件可能的功用。

紙模試試看 C 初步定義觸感或硬度、柔韌度或光線反應等美感訴求的面向。

關聯物的功用也是跟材質有關的, 像是杯墊的功用讓它是軟的!

25


2-2 決定杯子關聯物的功用和議題,議題可由學生自己選擇或者老 師指定。確定後再挑選材質完成一或兩樣關聯物。

關聯物 的功用

議題

1

2

3

4

5

握著

杯柄

把手

提著

??

A

B

C

X

光表現

適手性

剛挺與柔順

其他

(織理)

紙模和壓克力是輔 助練習的工具,不 一定要照著使用!

TIP 學生可以從五大類材 料庫中選擇兩種材質 加上壓克力使用。

26


2-3 思考材質、形式與功用的關係,討論並寫下你的想法。

討論

A

表現上的觀察:照光後的陰影、疏密表現... 關聯物最後有體現你的指定議題嗎? A 光表現

討論

B 適手性 C 剛挺與柔順(織理) X 其他

B

材質有最適合的表現方式, 關聯物的形式有展現出這個材質的特性嗎?

27


〈展&講〉材質實踐

手造工藝 身體 / 手造 / 勞動力|耐心是一切的基本,用心成永恆 工藝是一門身體力行的功課,從工藝製作的過程切入,形成物件的要素有「人、技術、材 料」,而這三個條件是透過「時間」才能相遇。 材料需生長多年,而技藝養成也需要時間沉潛磨練,人同樣經歷多年生活實踐與體驗,才 能深化出貼近生活的提案,這三個要素都需時間耐心等待,直到最美的相遇。在此展覽中 透過「時間」的觀點,探討時間對工藝的意義,進而讓觀者也思考時間對自己的意義。

東海醫院 / DHH studio

東海醫院,從一甲子的老醫院蛻變為台灣在地 設計發展的創意工作室,秉持著同樣醫師關懷 病人的熱情,持續不斷的與在地團體合作,並 繼續關懷我們身邊的事物,用敏感的觀察力發 現生活的細節,以踏實又冒險的態度,繼續為 台灣設計尋找新創意。 徐景亭來自台中東勢,祖父與父親都是醫生, 921 地震重創中台灣,徐家經營 的東海醫院難 以倖免,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樓,當時已在台北 工作的徐景亭,每週都會回家幫忙整理,她思 考著,這間伴隨她成長的醫院,在即將拆除之 前, 還能留下些什麼?後來,她舉辦了「東海

醫院」裝置藝術展,不僅成功喚起了 關懷當地社 區的意識,也成為她的創業契機,開啟了「東海 醫院」品牌的第一步。 徐景亭在醫院裡長大,對 她來說,醫療器材就是她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 品,但 對社會大眾而言,醫院往往帶有一些禁忌 色彩或負面意涵,她試圖扭轉這樣的 刻板印象, 於是透過設計手法,將這些冷冰冰的器物轉換為 有溫度的用品,並 以裝置藝術的型態來傳達這些 概念,希望能將醫學形象轉化為沒有壓力又不讓 人害怕的樣貌。除了設計產品與展覽之外,徐景 亭也舉辦工作營,讓更多對設 計有興趣人們,以 實際行動來體會設計該如何貼近生活。

徐景亭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設計思維著重與場域發生 互動關係,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並在過程中產生 情感關聯。相信「就地取材,就是最在地」與「手,比 腦聰明」。不時舉辦展覽、工作坊,並時常邀請創作者 跨界合作。

攝影師|汪德範 28


〈講〉材質實踐

關於透明未來 來自日本九州佐賀縣,這一批注重色彩、造型、紋理的有田燒陶瓷作品<Niko

Kouraku

16>,承襲傳統工藝,也同步注入了創作者突破傳統的想法。有天,來自Niko的一念:若 是將這批器皿換作玻璃材質,會是什麼樣的光景?玻璃具有穿透性的透明質感,不僅增添 了更豐富的視覺變化,100%可回收的玻璃原料特性,也帶來了深一層的思考。對Niko來 說,器皿從來不只是為了自身而存在,它們更像是態度謙卑的乘載者,襯托器中物件的質 地,彼此相得益彰,這也是她作為設計師自始至終所抱持的一份心意。 來自香港的Niko過去在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陶瓷廠皇家馬肯陶瓷工作過一段時間,也曾 在中國景德鎮實習,在工作場合中她見識到陶瓷工業在大量製造的生產線背後,因不可逆 的製程讓品質不良的產品只能變成廢棄物,陶瓷生產某種程度變成浪費資源的惡性循環, 這讓熱愛陶藝創作的Niko開始不斷反覆思考創作的意義,甚至有一年的時間不曾踏進製陶 綠色創舊的玻璃工藝 / 春池玻璃 近一年多以來,春池玻璃正式宣布一項計畫 ──「W春池計畫」,而幕後推手正是春池玻 璃的吳庭安。從小接觸玻璃的他,對於玻璃、 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濃濃的情感,因為有著相當 透徹的了解,所以吳庭安與父親春池玻璃創辦 人吳春池看待玻璃的觀點自然與旁人不同,吳 庭安也聊到:「我們是把玻璃材料當成可以用 的資源,而不是當成回收的廢棄物。當我們看 到玻璃碎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那還可以用,所 以我們就會想辦法去參透它的特性與成分,看 還可以運用在什麼地方。」而這也是「循環經 濟」最可貴之處。不過他也坦言,其實最初並 沒有一定要回到春池玻璃的想法,因此在英國

劍橋大學畢業歸國之後,他選擇進入台積電的營 運資源規畫部門就職,這一段經驗讓他打下了扎 實的基礎,也更懂得以跨國企業的角度來看待一 個公司的投資與營運層面。 僅是提供玻璃原料給其他玻璃工廠生產的話,收 益並不多,春池同時想要鼓勵大家有回收的觀 念,以此獲得製造玻璃的原料,從台積電回到春 池的TA,開始有了一連串的新想法,像是發展玻 璃在生活可能的應用「W春池」和推廣回收觀 念、獲得原料後再製作新產品的「S春池」就此 誕生。 「W春池」計畫並不是姓氏「吳 (Wu)」拼音的縮 寫,而是「無」,取自無中生有,就像是從回收 裡頭採礦一樣,來創造玻璃的更多可能性。比 如,早期和國內多位藝術家合作,讓玻璃不再只 是容器,而是轉變成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或是工 藝品。TA 補充:「春池的特色是有能力做成產 品」,而且裏頭師傅可以用半手工,或是手工生 產的數量,符合設計師商品1000個或是500個的 不多的數量,對於設計師和工廠「是很好的橋 接」他說。有興趣人們,以實際行動來體會設計 該如何貼近生活。 本文摘自2017 Taiwan Tatler Award明日領袖

29


〈文&展&講〉透明未來

工作室。直至2016年,基於好奇日本陶瓷工藝的製程,Niko前往日本有田,在擁有150年

歷史的幸樂窯德永瓷廠(Kouraku Kiln)駐廠一個月,她與當地優秀的陶瓷匠師合作,將 自己的設計,透過有田燒的工藝技術與美感呈現。運用批量生產的陶瓷技法,從塑型到釉 料,透過器皿細緻內斂的變化,希望和使用者一起探索器皿與食物搭配的各種可能性。更 重要的是,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倒模、燒製及上釉,並堅持每批以極少量製作,不過度生產 造成資源無謂的消耗浪費。而鑒於陶瓷本質燒成後無法回泥重用,Niko因此進一步注意到 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玻璃,並與在台灣耕耘回收玻璃已久、提倡循環經濟的台灣春池玻璃 合作,推出<Niko SpringPool 18 >,作品中呈現壓模及口吹玻璃之工法,並藉由玻璃的穿 透性呈現食材的純粹本質。

梁康勤 Niko LEUNG 創作不限於陶瓷,而且自我定位為「橫跨設計、藝術和教育的 創作者」。然而,她的確跟陶瓷很有緣分。Niko在荷蘭安荷芬 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並非專攻陶瓷,但 曾在中國陶瓷之都景德鎮和歐洲陶藝中心(European Ceramic Work Centre, EKWC) 實習和駐場,畢業後又於荷 蘭建築陶瓷廠皇家馬肯陶瓷(Royal Tichelaar Makkum)工作 。在荷蘭的七八年,是她藝術生涯的啟蒙時期。她受義大利設 計大師布魯諾・穆納里(Bruno Munari)啟發,Niko對於「不 確定、協作和可能性」感到著迷。

http://www.nikoleung.com/

30


工作室的桌面,放滿作品和收集的物件

實體的 Google VS Google

日復日的發現 處於一個訊息液態流動性極高高的世代,設計工作及過程越來越依賴網路資訊,它賦予超越 人類記憶的搜尋器,大量相關聯聯結,讓想像的延伸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都「能計算」出來。 聯想是經過理解,產生的相關想像,它受個人經驗、文化、修養影響著 — 我感受到的詩意 (poetry) 也許對你來說莫名其妙,就是你看到的意象包涵了了個人的意義;你估計到的危機 而而伸延的解難方案也可能是我沒法預計和理解;最貼地的觀察是,看到義大利人指手手畫 腳的高聲說話,我們以為人家吵架,但他們才只是討論今天衛生紙多少錢。 就正如一個文文件夾,一個鉛筆刨, 它們能承載的功能意義,並不只於原本的。

31


This line is a part of a very large circle” Yoko Ono

日復日的發現 Yoko Ono 畫的一條線,大家看到的都是一條線,但她卻說, “This line is a part of a very large circle.” 這條線是一個大圓圈的部份。我們確實是有限的井底之蛙,眼睛看到的總是框內的事,電腦 可以計算這條線的一切,卻沒法產生生詩意的聯想,詩意都是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人 類的價值由始在於能看到美、能寫詩、能創造「陌生的東西」,電腦輔助我們尋找陌生的事 ,但它沒法取替我們去創造。然而習慣性對它依賴,讓「小宇宙」和自己越來越生疏,沒有 網路,就是沒有資源,沒有靈感,沒有答案,難以想像。

32


旅行時拍下的城市圖案,再成拼貼

把圖案再延伸

不只是G o o g l e 我是一個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設計老師,以上的都是對我三年來兼職教學的少許領會。學生 平均16歲,我們上課都會用電話,並且有一個懶習慣,面對一個創作題目,我們都允許學生 利用電話上網搜尋。在一個平面、光滑的維度,通過小屏幕看5.5寸外的世界。學生很快降落 在一些選擇、一些可能性,有些 會嘗試探索想像,不過一般的都偏向驚喜較少的答案 - 學生生怕錯誤、需要安全感。 我大學的時候,喜歡較有質感的探索,去書店、圖書館、上網、也在街上走、去旅行,看阿 爺下棋、大媽跳舞 — 嘗試讓那些觀察成為自己的Google,增潤靈感存庫。

33

再伸延成陶瓷產品


工作室攝於 2015 年,當時對藍染的藍色開始著迷。

日本有田藝術駐村,攝於2016年年,當時藍染顏色延伸到陶瓷鈷藍

《種種可能》辛波絲卡 我偏愛電影。 我偏愛貓。 我偏愛華爾塔河沿岸的橡樹。 我偏愛狄更斯勝過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愛我對人群的喜歡勝過我對人類的愛。 我偏愛在手邊擺放針線,以備不時之需。 我偏愛綠色。 我偏愛不抱持把一切都歸咎於理性的想法。 我偏愛例外。 我偏愛及早離去。 我偏愛和醫生聊些別的話題。 我偏愛線條細緻的老式插畫。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我偏愛,就愛情而言, 可以天天慶祝的不特定紀念日。 我偏愛不向我做任何承諾的道德家。 我偏愛狡猾的仁慈勝過度可信的那種。 我偏愛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征服者。 我偏愛有些保留。 我偏愛混亂的地獄勝過秩序井然的地獄。 我偏愛格林童話勝過報紙頭版。 我偏愛不開花的葉子勝過不長葉子的花。 我偏愛尾巴沒被截短的狗。 我偏愛淡色的眼睛,因為我是黑眼珠。 我偏愛書桌的抽屜。 我偏愛許多此處未提及的事物勝過許多我也沒有說到的事物。 我偏愛自由無拘的零勝過排列在阿拉伯數字後面的零。 我偏愛昆蟲的時間勝過星星的時間。 我偏愛敲擊木頭。 我偏愛不去問還要多久或什麼時候。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34


〈講〉素養教育

美國加州/聖荷西地區教育局處處長 Esther Tokihiro *美國矽谷學區跨學科辦公室主任 *統籌跨學科教案,推動未來教育新式教學與教案 *推動藝術教育"Arts in your Classroom" *矽谷高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動科技與藝術跨領域教育 *推動學區主題式教學(project-based learning) *加州新課程與教學推動小組成員 我們相信如此能幫助學生進行更多的批判性思考,增廣科學知 識,成為下一代的創意發明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教育系 陳佩英教授 以老師為主的課程安排,就會是以知識科目排課; 但是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就必須從學生好奇的問題進入,

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 / 前北市中正高中 簡菲莉校長 未來是孩子要去面對的, 我們該讓他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知道自己該怎麼學習。

35


〈展〉材質實踐

研石造物 「設計」與「工藝」的結合與碰撞,一直是很多設計師們努力的課題。研石造物的緣起也 不例外;面對大理石這項古老的材質,當代的設計師與製造者對其有何嶄新的想像?鑿自 山脈的原石,將以何種型態進入常民生活?半個世紀以來的大理石開採,《研石造物》試 圖挖掘出屬於自身的石材文化與美學。 計畫中,blancor工作室邀集義大利設計師Moreno Ratti與台灣設計師進入大理石製造場域,與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發展中心及花蓮在地 石材廠合作,共同開鑿大理石設計的可能性。 石材在課堂上可能有加工上困難,但真實觸摸觀察,會發現石頭有其獨特魅力:量體上的 沈穩、物理上的比熱、層次上的自然紋理...真實的觀看材料時,自然有合宜的設計所在。

本次展品 STAND BY ME

大理石托盤/點心盤 PRIMITIVE

ChiHong的哲學是在基本的功能需求下,透過 簡單的設計線條,讓傢俱在空間中自然和諧地 存在著。而記憶裡大理石總出現在誇張的華麗 殿堂,我們希望它更接近一般日常生活,降低 高調、炫耀感及距離感,因此我們將日常巷弄 裡,常民利用水泥或磚頭來穩固及支撐曬衣 架、旗竿的智慧,轉化到「Stand by me」這 件作品上,利用大理石的視覺與重量來平衡邊 桌,沒有大理石,邊桌就無法站立,也不再完 整,重要卻又不過分的存在。

Primitive大理石托盤,把大理石開採前不規則 的外型,轉換成不同的圖騰,利用現代的製造 技術,呈現出規律的粗曠感,把山巒的岩石簡 約的呈現在家中。托盤的平整及凹陷處可放置 不同類型的用品,不論是需要一個平整的面, 或是可以防止小物品滑動的凹陷處,Primitive 都可以滿足每個用品的需求,成為你的下午茶 盤或是置物托盤。

品牌 : ChiHong 設計師 : 莊騏鴻 合作工廠 : 恒昌石業有限公司 尺寸 : ( 1.) 35 cm x 35 cm x 45 cm ( 2.) 50 cm x 50 cm x 40 cm 材質 : 不鏽鋼 / 和平白大理石 年分 : 2017 攝影 : 劉俊佑

品牌 : TOAST 設計師 : 黃冠學 合作工廠 :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 中心 尺寸 : ( 1.) 16 cm x 12.5 cm x 1 cm ( 2.) 24.5 cm x 9 cm x 1 cm 材質 : 和平白大理石 / 矽膠腳墊 年分 : 2017 攝影 : 劉俊佑

28


〈展〉延伸閱讀

研石造物X東海醫院 in 朋丁 本次邀請的徐景亭設計師也有跟岩石造物合作喔,目前展品正在朋丁展出。 A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r art, books and pop-up events. …and a coffee bar. 一個透過編輯概念、與各路人馬合作, 出產各式形體與物件的計畫空間。 這次工作坊我們很謝謝朋丁的協助,除了Niko的展覽外,也很推薦大家活動結束後到朋丁 逛逛,感受書籍、咖啡、展覽的複合可能。如果老師不方便前往,我們也請朋丁幫我們推 薦了一些選書呢。

展品

空間

大人的積木

朋 丁 pon ding

台灣花蓮,地質盛產大理石,後來也成為台灣 各種石材加工的重鎮,石材在製作生產過程會 產生許多不規則的邊餘料,於是此作品以 35mmx35mm的立方體作為單位,創造專屬於 大人的積木。每顆大理石每一面都是獨一無二 的,每顆積木都是人生中的一期一會,立方體 六個面向,每一面都精彩。

「現在每個人都在聊美或是品味,但它不需要 成為一種標準,我們想創造符合自身審美觀、 容易讓大家走進來對話的流動空間。」朋丁共 同創辦人陳依秋這樣說。新聞背景出身的她, 在英國認識了攻讀產品設計的葉偉榮 Kenyon。回台後,兩人各自在鍾愛的領域發 展鑽研,依秋偕同夥伴辦了藝術雜誌《NOT TODAY》,Kenyon則創立了家具品牌 Esaila,一次在曼谷參展認識了來自日本的中 牟田洋一,經過後續合作與交流,三人決定一 起做些好玩的計畫,朋丁這個符合彼此性格的 藝文平台應運而生。名稱取自積水(ponding)之意,期待能達到「匯集、聚合」的效 果。

積木是一種擺放的遊戲,也包含配色和材質選 擇,每個人心中的小宇宙都不同,但積木可以 為你反映出你的心情、你的故事或你的無意識 狀態,於是透過直覺擺放,完成後就是靜物, 因為這件作品,讓我有想畫靜物的慾望,於 是,透過畫靜物的方式,記錄每次不同的擺 放。

28


〈展〉材質實踐

百折不屈 紙是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材料,但不同的紙張,都有其獨特之處,除了表面的光澤塗布、 紙材本身的質地紋理外,更因為其物體結構的差異,就算看似相同的紙張,也有其不同的 表現性。 這次準備了三種不同的厚紙板,分別是: 325g 芙蓉鑽卡(約50條)/380g 瑞典壹級卡(約50條)/10盎斯灰紙板(約54條) 三種紙張都準備了直絲/橫絲的規格,請大家摺一摺,看看相同的紙張不同的絲向有什麼 不一樣的感覺。除了纖絲的排列方向會影響到挺度,紙漿使用針葉林(長纖維/壹級卡) 或闊葉林(短纖維/鑽卡)的比例,也是影響到挺度的重大因素喔。

觀察紙張絲向的方法有: 1. 拗折法:分別從長邊/短邊拗折紙張,從紙張的反彈力度感受,反彈力量較小的應該是 平行纖維絲向(順絲),力量大的應該是垂直纖維絲向(逆絲)。 2. 對折法:直接將紙張對摺,裂痕較大的是垂直纖維絲向(逆絲), 較好摺沒什麼裂痕的是平行纖維絲向(順絲)。 3. 撕紙張:較好撕的方向是平行纖維絲向(順絲), 不好撕/撕不直的是垂直纖維絲向(逆絲)。


可以由幾個方向來討論:

〔厚度〕

紙張的厚度通常與使用的紙漿用量有關係,一般來說用愈多的紙漿,重量 愈重,厚度較厚。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可以製造出紙漿少厚度高的紙品。 例如:鑽卡的重量輕,但厚度可以跟壹級卡相當。 擺放在桌上手指觸摸可感覺沒有高低差。 但同時拿在手上,依然可感受到兩種紙的重量及紮實度差異。 灰紙板的重量更輕/厚度最厚,也最鬆軟。 紙張的厚度單位為:條(1條=0.01mm),這次的紙樣厚度為50條,將兩 張疊在一起就有100條(1mm)已經是尺可以測量的厚度了。 反之,想瞭解未知紙張的厚度,可以將數張紙堆疊至尺可以量測的高度, 再將高度除以張數,即可得到單張紙的厚度了。

〔白度〕

紙張的白度通常與使用的紙漿成本及漂白/塗料技術有關。紙張的白度對 於印刷的色彩有非常大的影響。 單獨看的話,兩種卡紙都是白色。仔細比比會發現: 1. 有一面比較滑會亮較反光,另一面較粗不反光。 這是因為鑽卡/壹級卡都是單面塗佈的卡紙。 2. 鑽卡較偏藍白適合冷色系,適合科技感及金屬汽車類的圖片表現; 壹級卡則稍暖白一些對於人像花朵類的圖片暖色系的顏色表現更加分。 3. 灰紙板顏色最暗又有雜點,是因為紙漿來源含回收漿, 屬包裝材料,所以每批的灰紙板顏色都會不同。

〔絲向〕

紙張纖維排列方向稱為絲向。 平行長邊稱為直絲;平行短邊稱為橫絲。 這是相對性的說法, 例如:A4 尺寸的直絲紙張裁切成一半就變成 A5橫絲了。


座位說明 因活動關係,兩天上下午座位安排方式不一,請按以下說明入座 6/7(四)自由入席(因材料分配關係,請務必不要變更分組人數,隨意搬動座椅) 6/8(五)請依分組座位入座,惟因上午講座關係,C2-4組請先入保留席。

6/7 上午講座

6/7 下午質感KIT 工作坊 何震寰

凌天

何欣怡

黃琬雯

黃若珣

36


6/8 上午講座

A1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C1

C2

C3

C5

C4

C9

C10

C17

C16

C11

C18

C6

C12

C19

C7

C8

C14

C13

C20

C15

C22

C21

6/8 下午課程工作坊 高職 A1

高中 B1

37

B2

C2

C1

B5

B3

B6

國中

B7

B8

C3

C9

C16

C4

C10

C17

C5

C11

C18

C19

C6

C12

C20

C7

C13

C8

C14

C21

C15

C22


教師分組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