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發行人語
04
課程思考︱美好生活 。 有感教育
06
美感養成︱集貨漫遊的有感生活
14
「時常在這裡」 — 里長 毛家駿
自由研究︱融入日常手感 。 打開空間尺度的設計觀
18
「Keiji Ashizawa Design」 — 蘆沢啓治 設計師
美感養成︱來自太平洋風的美感實踐
24
「Kamaro’an」 — 張雲帆 設計師
探索實踐︱從家出發 。 美感的「旅」提案
28
自由研究︱紙頁的膚觸 。 一本書的感官經驗
54
發行人語
「歷程」— 帶著想像展開的冒險 。
在進行《美感練習誌》第二期編輯工作的時候,恰巧也是開學期間。每當這個時期,我總是想起 《小王子》裡面第五星球的故事。在訪問地球以前,小王子去了很多個星球,第五個星球是一個點燈 人的星球。這個星球非常小,上頭只有一座街燈跟一個點燈的人。正因為星球很小,所以天很快就暗 了,點燈人就將街燈點亮,燈點亮了後很快天就亮了,就要再去熄滅,這樣不停地重覆。
老師們的工作,就像是點燈人的工作。但當燈被點亮的時候,就使世界多一點亮光,可以使世界 更美一點。雖然很累,但是有意義。因為有意義,就很美麗。
《美感練習誌》第二期談的是歷程。什麼是歷程呢?
在美感的「歷程」裡面,既包含了感性的覺知,也必須回到某個理性的狀態裡;我們希望教美感 教育的種子老師們,去思考要如何把學生,從他們沒有想過、作過的地方,帶進美感教學裡面來。這 裡頭包含了一種個人經驗性的過程,也留白了對未知探索的預設 ;這是關於感性的成果,但也有一 種理性的程序,兩者並不牴觸;同時,「歷程」也不是一種寫死的指南,它是一些預先的準備與思考。
以前我曾經讓學生做過這樣的設計題目:請假設你要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那麼你要帶什 麼東西?因為沒去過,所以可能需要有地圖,要有羅盤,要去多久?要在哪裡、如何過夜?整個旅行
4
的過程你會需要什麼樣的東西?我們請學生把這些都寫下來,然後接著請他拿一塊布,設計一個方法 把要帶的工具都固定在這塊布上面,作一個工具包。我們希望學生能想清楚他帶這些東西做什麼,並 且在寫下來,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會開始發現,羅盤一定是圓的嗎?地圖要怎麼摺才方便?你要怎 麼設計、怎麼掌握這些東西?
對我來講,怎麼設計那個工具包,就是最好的美感教育的歷程。我們希望孩子們去想像、設計一 個過程,並且希望他們把這個想像帶去經歷一段旅程、一個冒險,每個人做出來的都會不一樣,對我 來說這是最美麗的故事。這看似是在一個模糊的狀態裡面,其實也是一個充滿彈性的模組,也包含相 互溝通、相互回饋的部分。 我認為「教美感教育」也是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課程法中很重要的一個「歷程」體驗。 教學並不只是一種直覺,我們希望發展課程的原因,就是想要讓這些「思考如何去篩選條件」的過程, 能把創造的搭接過程思考清楚。這就是「歷程」想談的事情。 英文裡有一句話,Getting there is half the fun。過程佔去趣味的一半,但我私心覺得,歷程的好玩 其實超越一半,對我而言歷程就是 everything。因為生命就是一個歷程,而我們享受這個歷程。有時 候會繞一點路也沒關係,因為走越多的路就能看到越多的風景。
國立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5
美好生活 | 有感教育 。
「美感無處不在」,這句話一方面表現了美感的重要,一方面也體現生活中盤根錯節的訊息,在在影 響美感判斷,而長久沈浸其中的生活者,難免容易失去感覺美的好奇心,換言之,缺少美感判斷能力, 常常並非真的身處的環境缺乏美,而是一種「置身事外」的無感造成的。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在發展目標上,強調生活美感構面的覺知及問題處理能力,略微不同於 12 年 國民教育視覺藝術的創造表現,而較關注於生活情境運用、共好的公民美感意識及生涯發展探索思 考。依據美感教育課程原則,我們將美感課程分為發現、探索、應用三階段,但事實上每一個階段都 包含三者,不僅是各階段的學習目標、重點不同,六堂課也形成一個學習歷程,而評量的對象,則應 是當中的行為。
前述三階段美感課程,依據教學場域的差異,有不同的內容與標的,整體實驗課程以視覺藝術課為教 學場域(國中至高中每學期應於視覺藝術課程、美術課程、藝術生活課程,實際融入六小時以上的美 感初階課程。)在推廣實驗上,六小時基礎美感課程的構面能力以發現為主軸,高階應用為副,對於 探索課程的規劃則可從課堂出發,生活為對象進行。(各階段課程及對應時間如右頁表格)
美感教育的終極目的, 不一定是「美」,而是「好」,因為這樣才「美好」。
教師可視學生基礎先備能力及需求,決定課程階段的設定,整體而言,美感教育的理想,係欲達到: ① 對生活有感 ② 建構美感知能 ③ 產生美感公民意識,教師依對象設計以生活、環境為主題的美 感課程。
6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 ︱美感語言不是祕語︱
以探索為主的中階課程
以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
︱美感默契不是偶然︱
︱美感實踐非個人喜好︱
觀念
將審美意識作為一種容易 在日常中驗證的小科學。
將善的生活品質作為一種 可同理、可智性討論的公 眾默契。
將生活事件行動視為善、 美的規劃,期達成來自交 互協調各種提案結果。
目標
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駕 馭自信。
啟動學生內在經驗,與對 於生活、環境的美感連結。
打開每個人對環境、事件 的美感整合視野。
「啊!這樣比較美」
「嗯!有美」
「耶!」或「哇!」
感受
帶著收穫感的認知
探索後,學生自主理解的 體悟感
等屬於自己採取行動過後 的感嘆詞。
歷程 主題
從生活題材產生經驗累積 包含美感的構面合宜、並 以秩序核心的學習。
開拓對生活中美的感知, 並能透過調整與追尋,探 索中達到真實經驗開啟。
安排應用的練習,以讓學 生經驗一次整合性的美感 處理歷程。
視覺藝術課堂中進行
從課堂出發、延伸至生活
高中基本設計選修或 國高中校本主題性課程
以六小時為原則
不限
建議十八小時以上
場域
時間
7
保持可能性的歷程規劃 。
美多半來自組合元素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非元素本身。 美感上的成功,是來自不同元件之間的「對話」,而非元件本身。
所以美感的教育,並非構面元素的直接說理,而是對話的引導歷程,這樣的 學習規劃中,引導者是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可以用以下三種重視歷程者來 舉例:第一種是工程師,工程師在製作前提上,通常已經設定了目標對象物 (亦即產品),並且投注所有的努力,讓產品能夠被生產出來。另一種人則 是科學家,他們的興致所在,是像個煉金師一般,把這個元素與那個元素放 在一起煮一陣子,期待未知的結果可能。這兩種人,一種先把目標設定好、 再回來找路徑是什麼,另一種則是把過程先想清楚,再奮力「發現」成果。
教美感教育的老師應該都不是以上兩者,而更像是廚師:一個優秀的廚師在 料理時,必須理解某些烹調的原理特色、了解香料與材料,以及食材在不同 烹調方法中產生的口味差異…。因此,這些料理人作菜時憑藉的是多年來累 積的獨門經驗,像是中國菜透過爆香來提味的作法、下鍋的先後順序…那些 讓外人來看是非常撲朔迷離的一種過程,往往料理人自己也無法三言兩語解 釋。而慢慢的,在現代社會中,大家會希望用更精準、科學的方式,把那些 程序、歷程稍微明白地寫出來,試圖去讓美味能夠一直維持在最佳的狀態。 所以「食譜」就這樣被整理出來了。烹飪的食藝,儘管透過食譜傳遞了料理 方法的技巧與秘訣,背後依然有無數微妙的可能性與創造力,這些都來自料 理人多年的嘗試與經驗累積,因此你要學做菜,只能跟在大廚邊上看,甚至 學上三十年,這之間隱含的師徒關係是獨具魅力的。
美感教育要談的事情很相似。視覺藝術教師就如同有多年累積烹調經驗的料 理人般,藉由多年沉浸美感的經驗與判斷力,以不同的課程策略、不同的工 具材料,達成「美味」的教學目標,所以我們希望教美感教育的老師們,除 了要有感性以外,還要能夠回到某種理性的狀態裡面,去思考怎麼把學生, 從他們從沒想過或嘗試過的行為體驗,帶進美感教學裡面。這就是「課程歷 程的設計」。這裡頭包含了一種個人經驗性的過程,也留白了預設的對未知 的探索;這些留白的學習實踐成果,是關於感性的包容,但也有一種理性的 程序,兩者並不牴觸;同時,歷程也不是寫死的,它是一些預先的準備與思 考的鼓舞。
9 作品 ⎜ 新竹高中 李博元
「不在乎美感」跟「沒有美感」是兩回事 「認為重要」,是「開始關心」的基礎 。
設計課程,要先從「切身的問題」開始,才能協助學生感覺「重要」。 而切身問題便是與學習者當下生活接近者,我們可以由生活器具、周遭 生活、建築空間到都市環境來選擇素材。
而同時,針對美感能力的設定,也需要課程設計者對學習者的生活與美 感互動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應當思考不同學習階段,在以知能經驗累積 的目標設定,並且逐步強化之;一般而言,國中階段著重美感的覺察、 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並期待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適合以 個人與生活圈的探索為題;高中階段則應兼衡社會公民的美感素養,引 動美感思考與公民意識,故可以視情況納入他人與公共性的環境元素。
合乎素養的美感教學關鍵,應當包含:美學意識、工具意義、環境與公 共性;在進行美感判斷時,應該排除個人偏好與時代的偏見,愉悅的視 覺經驗來自構面元素相互間的關係和諧,致用性也是,並且與他人、環 境共好的,上述談論的「致用性」並非要求學生成為專業產品設計師一 般,而是在美觀之下,合乎生活需求的判斷;如此從個人到公眾、從美 觀到合用到合宜,如此包含個體與群體的美感判斷能力,不只是專業設 計師需要具備,傳統市場的商家、道路標線的施工人員…當一般大眾都 能『以慎重的態度來對待普通的環境』這才能構成我們的「美感日常」。
11 作品 ⎜ 新竹高中 詹昀銘
構 成
構 造
結 構
日常生活中,產生自發欣賞或識讀
構造物的外觀與細節和它有哪些部
結構是跟用有關的議題。結構不好,
的那些時刻,許多是構成的效力。
位有關,有哪些部位則和它的任務
東西會倒,對結構技師來說,結構
一組構成裡,元素組織的「樣式」、
有關。物品任務要能成功,需要多
是嚴謹的材料科學與力學的知識;
「比例」、「色彩」,都在影響這
部位環環相扣地配合,這配合的過
對許多建築師而言,結構問題常是
個構成的威力,而其中「樣式」扮
程和結果就反映在細節及外觀上。
建築美的敵人;但對日常生活使用
演著最基本、也通常極關鍵的角色。
從構造的角度,生活裡許多形形色
東西的人來說,結構有何角色?堅
「構成美」若能使用在生活之物(或
色 之 物, 可 用「 任 務 – 部位 – 外 觀
固的東西不見得美,我們大概都認
環境)上,人既喜歡它又持續使用
與細節」來讓人認識。專業製造的
同,但這要談的是,美又好用的東
它,這個知識才有普遍的機會以改
職前訓練需要這個認識,而在通識
西必有關於結構的努力:在某個使
變我們舉手可及、舉目望去的世界。
教育裡談,它的意義是讓更多人對
用的時機,若那個形式讓人感到很
學習與運用間的落差問題並不在學
一個物品是否合用、合用到令人敬
適切,結構通常必須做出特定反應。
生們不知悉有何樣式,而是在多數
佩,有挑剔與欣賞的基準。這點是
在美感課裡,了解結構不是用來評
實際條件下,「樣式要出現」可能
構造和生活美感極有關係的地方。
鑑美的資格或程度,而是希望學生
不被認為容易或必需。
這個實作便是基於「任務 - 部位 - 外
對生活物品的形式,有一種理性瞭
這個實作想要先引導的是辨別並區
觀與細節」的角度設計。學生不需
解的觀點;這種理性,指的是對物
劃出事物的輕重緩急。希望學生和
強大背景知識和研究心力、但需要
品的認識,多了從「用起來」來觀
他正在擺置的物件之間有種理性的
邊動手邊考量才能完成;而實作材
察其形式的角度。每個人在自己與
對話基礎,一邊對話一邊觀察所完
料,則盡量簡單卻充分。主要目的
物品相處時都能進行評估、客觀討
成對象的表現性、檢討其視覺威力。
是讓學生體會物品的外觀與細節可
論,開始認識而產生情感、對生活
從思考、實踐它的任務來漸漸成形。
物踏出審美的第一步。
12
充滿可能的 美感學習工具 。
美感學習工具的開發,並 非是要建構一個強制依循 的教學法則,而是希望大 家能從這樣的體驗中思考 兩 個 問 題: 這 樣 的 做 中 學,引發操作者藉由體驗 思考到什麼學習?還有, 這個美感構面的美感關鍵 質 感
色 彩
是什麼?這些工具都可以 在一小時中完成,教師也
當討論到某樣物件的「質感」時,
色彩相對其他構面教學,常常是視
能自行設計,或是選擇適
我們所要描述的除了顏色、光澤、
覺藝術教師最熟悉的,但美感教育
當的單元素材建構完整的
透明度、紋路等等視覺上的狀態,
中談論的色彩,並非僅是色彩知識
教學主題。
同時也必須描述觸覺上的狀態,如
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
光滑、粗糙、溫度、紋理等等,有
色彩運用的第一步,先要思考「色
時甚至得描述物件內部的構成,實
彩的表達目的」,然後便是判斷如
心、空心、物質密度等等,「質感」
何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
可以說是上述條件的綜合呈現。
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
我們在生活上所接觸形形色色的物
彩能力。
件,只要具有實體材料,就會有質
而色彩的小型實作,也可分為三階
感的呈現,要評斷其在生活美感上
段,第一步是決定所欲處理的色相,
的能力與經驗)設定,自
的優劣時,除了主觀性的感受之外,
接著可以賦予他一些情緒的變化色
行進行完整課程主題的勾
材料選擇是否「合宜」也是相對重
調,是柔和一點還是直率一些、抑
勒,相信必然有其多元的
要的條件,舉紅酒杯為例,由於必
鬱一些 ...,最後思考如何進行色彩
須是透明材質,玻璃便是很好材料,
美感可能。
比例的調和以及強調,取得調和的
而比玻璃更清透的水晶則是更進階
配色,在使用上能讓觀看者產生安
的選擇,所以要在生活美學裡講究
心的感覺,但調和的配色雖然美麗,
「質感」,合宜的材料選擇是首要
卻時常讓人感覺有些不足 ...,內容
條件,之後才進一步講究材料的處
中需要強調的部份,與其他部分的
理,滿足我們對 [ 質感 ] 的美感需求。
詳細的學習工具設計概要,
選擇,是值得好好進行思考的。
請見以下網址:https://goo.gl/KaDpdb
美感學習工具重要是其引 導的美感關鍵能力,而操 作的手法、重點、材料, 教師應當如料理人般,可 視學生的口味(學習階段
13
3
pictures
Profile
毛家駿 生活道具及甜點店「時常在這 裡 」 里 長。 持 續 在 台 灣 和 日 本,找尋簡單、實用、純粹的 生活物件和老東西,也把這些 記憶中的元素轉置,重新再述 與人構成的空間新情境。
14
生活嚮往 。
喜歡自然,喜歡有生活的工作,所以有一個希望 未來自己也可以那樣生活的目標,然後讓工作也 可以跟著這樣的生活,自然而合宜。
1
NO.
所以每回旅行,都會去看看在這樣自然而舒服的 地方,已經實現自己生活態度店家或是職人,體 驗他們的生活,也構想自己未來的可能。
15
食物想像 。
對食物,一直有想要繼續探尋的好奇和喜歡,旅 行 的 時 候, 都 會 儘 可 能 去 吃 吃 看 一 直 很 嚮 往 的 店,或是朋友和當地人推薦一定會喜歡的店,體
2
NO.
16
驗這些店主對食物的熱情,和在食物上組合和變 化的更多可能;旅行完,帶著滿滿靈感,在之後 的日子,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慢慢釋放轉化成更 多的生活樂趣。
生活集物 。
3
NO.
朝著對未來的想像,慢慢累積喜歡的生活物件, 老家具、陶藝家的手作杯盤、木作家的餐具 ... 每 一次旅行,都努力地找尋和蒐集。
17
融入日常手感 。 打開空間尺度的設計觀 蘆沢啓治的誠實設計學
文 ─── 劉佳旻
18
圖 ─── Keiji Ashizawa Design 提供
誠實設計
們眼前。這個展示方式也為家具物件從組件到
積極面對材料條件的設計思維
成品的過程拉開了想像的空間,強調了在設計 中「動手去做」的這個動作。這,也是他所追
Q:對您來說,設計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呢?
求的「誠實設計」的核心。
蘆沢:所謂的設計,其實並不是單純只是從形 體上來發想設計這樣一個單純的事情而已;我
從家具到街區
認為「製造
縮放空間尺度的思考
創造出什麼」這個行為,其實是
將設計與社會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Q:平常進行設計時,最先開始思考的事情是 什 麼 呢? 同 時, 設 計 家 具 與 設 計 建 築, 對 您 建築師蘆沢啓治有著多重身分。許多人認識他
來說在設計發展的思維過程上,是否有什麼不
是因為他為 IKEA 設計家具,有些人則是透過
同?
他所創立的家具品牌——石卷工房而認識他;
蘆沢:一般來說,不管什麼樣的設計,一開始
同時,他的建築事務所就位於東京市中心的文
都會先針對條件反覆反覆地畫草圖。對建築來
京區小石川町中。在這個充滿居住生活感的街
說,會有「土地」這個基本條件;對家具來說
道上,蘆沢在靠近事務所不遠處也找了一個空
則 有 著「 機 能 」 這 個 條 件。 儘 管 條 件 各 有 不
間,將之改造成名為「設計小石川」的展示空
同,必須將建築視為「有著家具的空間」來思
間。除了展示自己設計的家具之外,也不定期
考、同時也必須思考家具在建築空間中扮演的
邀請來自日本國內或海外的設計師或創意人們
角色。
策展,相互激盪創意火花。 無論是家具設計或建築設計,蘆沢認為在思維 他以「組
立」來切入、定義設計,並以此概
上其實都是對空間進行設計,只是建築是尺度
念在台灣舉辦了一系列展覽。透過將家具拆解
較大的空間、而家具是尺度縮小的空間。空間
為組件、展示出來的過程,搭配組裝完成的實
的尺度始終是他發展設計的一條重要的思維軸
體呈現,將物件的「內
線:以家具為最小單位,往外放大一層就是建
外」並陳,攤展在人
19
攝影 Takumi Ota
攝影 Takumi Ota
築空間,再拉大一個尺度則是納入庭園景觀。 這樣的尺度還可以繼續擴張到街區、到都市。 而在設計的時候,蘆沢的思維就在這些尺度間 彼此反覆往返、思考。
也就是在這個思維上,蘆沢在事務所坐落的街 區,積極地打造交流、展示的空間,這些空間 包含因東北三一一震災後,為震災復興而召集 設計師所共同成立的家具品牌石卷工房的東 京 展 示 空 間, 以 及 在 展 示 空 間 樓 上 設 置、 讓 遠道而來的設計友人們能夠短暫居住的 GUEST HOUSE,還有後來以設計企劃展為主軸營運的 「設計小石川」藝廊。這些空間與事務所串聯 起來,讓整個街區都變成設計交流的空間。
20
21
從震災復興到國際
隆博作為工房長,目前亦持續營運中。這一兩
「石卷工房」的 DIY 實踐
年,蘆沢常帶著石卷工房的經驗到海外各地以 工作坊的形式引介石卷工房模式,也積極與海
這種以街區為範疇的交流也在「石卷工房」這
外據點合作,希望促成在海外當地製作、販售
個品牌的創立實踐。這個以三一一震災復興而
的合作模式。
成立的家具品牌,在最一開始的思維其實很簡 單。「一開始只是在想,『這樣的時刻作為設
從日常到美感
計師的自己可以做什麼?』」蘆沢說,後來發
保持好奇,培養美的感受力
現在災區,因海嘯、地震失去了房子、住在組
22
合屋裡的人們需要家具,一開始便與設計師朋
Q:您的工作,是以生活空間或生活器物的設
友們以修復、重建為目的收集修繕工具、木材
計為主。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體驗「美」呢?
放置在當地的工作室,並以當地材料來設計家
蘆沢:我認為,對美的感受力,其實是與好奇
具;同時,鼓勵當地的人們 DIY 自己動手做,
心緊密相連的;對日常事物常保有知識性上的
也開辦各種家具製作的工作坊。
好奇心,就是將人生過得多彩多姿的秘訣。
這些工作坊就成為「石卷工房」的前身;而放
蘆沢認為,設計始終必須從生活的體驗出發。
置工具的工作室後來就擴大成為目前石卷工房
他 提 到,「 單 單 只 是 埋 首 在 設 計 中, 是 設 計
的基地所在,由當地原本作為壽司師傅的千葉
不 出 好 東 西 的。 要 設 計 出 好 的 空 間、 好 用 的
Book Recommendation 家 具, 首 先 必 須 要 懂 得 怎 麼 過 生 活 才 行。」他自己也經常透過海外差旅的經 驗, 對 不 同 國 度 的 當 地 文 化 有 許 多 觀 察;他提到有時候透過海外工地現場工 人們在現場拼組起來的暫時寢駐角落, 也能想像人們如何使用、如何生活,這 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正是透過這些累積在日常事物體驗而構 成的想像與對美的覺知,讓蘆沢那些簡
On Honest Design: 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 著︱蘆沢啓治
譯︱王中偉、 林書嫻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單而洗練的設計作品因此有了生活的尺 度與溫度,或許這便是蘆沢流的誠實設 計學的精要所在。
以「誠實設計」為貫穿主軸,收錄了日本建築師蘆沢啓治 包含建築、室內裝潢、展場空間的空間類型設計,以及以 材質、機能與性質來區分的家具作品。他的建築作品有著 表裡完美一致,既合理又毫無一絲浪費的獨特清爽感;而 家具作品則以整體結構單純、卻有高度機能性與原創性延 續著這樣的思維。他以身體熟悉現場、感受材料的真實觸 感;同時面對各種條件限制與要求正面迎擊、毫不閃躲的 態度,就是蘆澤啟治特有的「誠實設計」核心。對他來說, 不預設任何優先立場,而是在現場的思考中一一回應各項 課題所產生出來的最終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23
3
pictures
Profile
Kamaro'an Kamaro'an 在 阿 美 族 語 裡 的 意 思是「住下來吧」,一方面是 代表產品都是部落年輕人手工 製作的,希望多增加一些在地 的工作機會,期許部落的年輕 人返鄉住下來吧;另一層意思 則 是 代 表,Kamaro'an 做 的 是 生活居家的產品與配件,用生 活的角度帶大家認識更多部落 的工藝與文化。
24
發想的原點 。
這是幾年前港口部落升火工作室的照片,是那時遇 到了這些部落裡的躺椅、板凳、桌子、蓆子,才感 覺到工藝其實不只是技法和實體的產品,從海邊與 山裡取材,到跟著部落耆老學習製作生活器物的方 式,以及日常起居裡習以為常的使用,你會看見工 藝是當地生活的方式,也是文化的凝結。
工藝是存在於生活裡的,就像夏天晚上睡的輪傘草
1
NO.
蓆,家門口大家聊天坐的漂流木椅,它自然而然到 你不會意識到,彷彿存在得理所當然,就像當訪客 對部落有機而厚實的漂流木椅連聲讚嘆時,部落的 女孩會直覺地說「這就部落的椅子啊」!
25
型態的形成 。
以浪草燈作為舉例,在設計上我們以部落家家戶戶 的婦女擅長編織的輪傘草蓆編法,將其編在工廠小 量生產的鐵框燈架上。鐵框以菱形與兩個半圓作為 結構,造型簡約,讓視覺焦點可以集中在以輪傘草 蓆編成的曲面上,看見輪傘草蓆的自然質地,以及 手工編織的美。
而編織筆袋則是用皮繩延續阿美族藤皮一線到底的
2
NO.
26
編法,編在摺疊成型的筆袋上。一方面無縫線可以 降低產品的視覺干擾,讓焦點聚集在最重要的編織 環 上; 另 一 方 面 則 是 為 了 降 低 外 部 工 場 製 作 的 成 本,藉以提高部落工藝師手工製作的成本。
物件與空間 的狀態 。
從採集、剖半、日曬、編織、購買到出貨,輪傘草 都只是一件產品,唯有當它自然而然成為你生活裡 的一份子,它的意義才完滿,工藝生活的旅程也方 展開。
因為當產品已經轉變成家中的物件時,你不一定會 長時間記著那些產品故事與品牌精神,一個物件會 有更廣而深的面向,讓你在漫漫時光裡可以用不同
3
NO.
的觀點來觀看它。例如生活裡多一些自然材質的自 在舒服,每個角度都不一樣的光線,精緻而細膩的 手工,帶給你簡約乾淨美感的振奮感,都是會伴著 你的美好感受。
27
28
29
1_liner
慢速公路 2_quiet
方塘客棧 3_spread
暮光山林 4_deep
不知處 5_high
巴別塔道
30
Explore from home
從家出發 。 美感的「旅」提案
家是旅行的錨點,在這裡出發, 從旅途歸家,雖然是同一個地方, 卻在相同重複中產生差異。 開啟旅程是個「故意」,經過規劃的各種安排, 讓各種未知呈現豐富與獨特, 「旅」的經驗就會是個美好體驗。
31
P RO FI LE 三峽老街位於新北市三峽區,主要在民權街一帶。老街始創於 18 世紀中葉,曾遭日軍焚毀,後由住民自費將傳統街屋形貌仿 歐式改造,以古希臘柱式、古羅馬拱門以及巴洛克裝飾,建構 當時廣為流行的歐風街道風貌,融合了洋樓風格元素、日式家 紋及漢人文化圖像。目前老街風貌大致上保留日治時期原貌。
32
1 liner
慢速公路 。
三峽老街
33
以家為起點,在特定的時間內邁向未知,是旅行吸引人的地方。設若要這未知的羈旅留下美好記 憶,就必須將已知的行程好好計畫,用心設計過的行程、經營過的時光就像是藝術作品,在巧思安排 之下,能讓旅行探索出生活片段的璀璨歷程。
當整個家一起出發,出遊就是一個生活的變奏,父母不用上班,孩子不用上學,全家人無時不刻 在一起相處,卻能藉著新奇的活動維持著興高采烈的嚮往。出行的第一站來到三峽老街,幾乎與民國 同歲,面河傍山的聚落街市中間,是條輕便車道,石板路與清水紅磚的質感是溫潤的,兩旁街屋的高 度對於孩子們是親切的。
既然是帶著孩子出遊,設計移動的方式,就成了一個貼心的主題。讓孩子們逛老街的工具是三 輪車,速度是且走且停,用處是可站可坐,小男孩對於輪車的騎乘,感到既新鮮又有趣,微風的馳騁
34
讓孩子感受街廓空間的記憶,時時刻刻都能配合孩子的視
liner
角,它的尺度對孩子是友善的。 選物
美式質感的拉風小車,與復古的紅磚牆相映成趣,洗 石子招牌上的文字嶄露古樸的驕傲,山牆上各種圖案自有
每個人喜歡怎樣的東西,有他自己的起 點。我們當大人的,需要創造一些認識 其起點的機會。
寓意。因為好奇停駐在老街商店裡,在厚實的板門間和爸 爸揀選著形形色色的小物,把玩承載著文化的手工藝品, 孩子在一個個問題裡找到新的故事。再出發時陽光穿過拱 門照亮地面雕花,亭仔腳邊的陶瓷缸蓮花盛開,騎過一道 又一道不高不矮的紅色牌樓競速,當先民的人生就在對
公路經驗 加上輪子,人便開始定向移動身體了, 或者說景物開始定向移動。這可能像一 個人獨自看的第一場電影,如果畫面節 奏得宜,這個韻律會內化為他對時間美 感的標準。
街,歡快的晨間旅遊就在長廊日光的灑落中暫歇。
35
P RO FI LE 大溪老茶廠建於 1926 年、占地 1,670 坪,舊名「角板山工場」。 經歷台茶興盛,將茶奉為「黑金」外銷歐美達到巔峰的輝煌年代, 卻於 1956 年遭祝融之災,茶廠幾乎付諸一炬。2010 年起重建,隱 沒半世紀的茶韻風華才又重現於世人眼前。茶廠隱身靜謐小巷弄 裡,外觀以印度大吉嶺茶廠為藍圖,內部空間台日複合,是座融合 台、日、英式多元風格的綠建築,低調清新,近百年來風情依舊。
2 quiet
方塘客棧 。
大溪老茶廠
在豔陽天裡走過繁華老街,是時候將旅行的節奏舒緩下來了。
白色的建築物隱身於慈湖附近的山上,這裡便是大溪老茶廠。日據時期大溪製茶的輝煌隨時代消 逝,直到角板山工廠重建,才將這隱沒半世紀的茶韻風華,重現於世人眼前。大溪藍的色調可以將歡 快沉澱,正適合午間歇腳與觀看的慢景點。磚造混合檜木屋架的製茶工廠,帶著風蝕與歲月的霧化調 性,空間中茶香傳遞,讓孩子旅遊的熱鬧收斂,嫻靜的優雅讓人細細體會與觀察時光的軌跡。
灰藍色的窗櫺與樑柱,獨特的旋轉木框引人憑欄眺望,白牆悄悄靜立,牆上青翠的藤蔓,融入樹 梢的顏色,映襯午間的悠閒。踩磨光滑的水泥地板與珍稀的古董機具,在高挑的空間裡透著懷舊的況 味,工業層板展示的茶杯茶盞,與堆砌百餘片茶磚的普洱茶牆相映成趣。
用秩序與協調的調性營造出老茶廠的氛圍,是讓人能夠靜心休憩的主因,餐廳前設有茶書屋,遠 來的旅客能閱讀喫茶,大片窗邊的曬書區教人將眼光透視,看到天井中獨設的靜水池,自然讓旅人感 受遠離都市的片刻寧靜,是個畫龍點睛的秩序。
38
透窗而望,清靜的池子邊植了幾株雞蛋花,睡
quiet
蓮葉襯著天光雲影,天井木迴廊滿是水光山色。四 圍屋簷時時灑下水簾,既能把室外降溫,又在視覺
秩序之必要
上營造出雨下的景象,呼應了茶與水的主題。走進
把人為的形色收攏,將環境裡那些原先
廊道,水草荷葉間蟲聲唧唧,天上水與地上水的中 間,孩子能靜下心來觀察水中的生命。
害羞的:不屬於圖案的形狀、難以名之 的色彩,例如水光、褪色的藍、燭缽的 陰影,因安靜變得清晰。仿若在下起雨 時、陽光乍現時,它們自然地變異面貌, 以此動人。
茶廠的時光在這裡靜止濃縮,方形的池邊巧設 一面紗網,讓屋簷下的座椅自有炎夏陰涼的寧靜, 媽媽溫柔地抱著寶貝在木棧道上稍停。旅人從窗邊 書籍被引進了池邊水景,是茶廠禪意的巧思設計, 也讓旅程的中繼,再度充電重啟。
39
P RO FI LE 麻 布 山 林 坐 落 於 北 埔 客 家 聚 落, 先 人 原 稱 此 區 域 為「 麻 布 樹 排」,2005 年明基友達集團購入此區作為研發及員工培訓中心。 當初即以「低度開發」、「山林復育」為兩大原則,進行園區 的規劃與建設,現今已成為一處具備休閒遊憩、生態教育、藝 文陶冶、教育訓練與會議活動用途的多功能場域。
3 spread
暮光山林 。
麻布山林
42
行旅至此,將人散放於山林,是遠足的開心野餐。位於 北埔老街附近的麻布山林,不是純自然的山區,而是經過整理 的園林。管理者致力於生態保育,園區內螢火蟲的數量逐年增 多,沿途還能看到油桐花,賞螢步道邊的荷花湖美景盛放。從 家出發,傍晚尋覓野餐的棲地,是在自然的環境中找尋一個小 孩可野放的、能安心的空間。
當偌大的山林是暫時的家,選擇緩坡間、樹林邊、有著自 然地勢包圍感的草地,就像是一個客廳。鄰近觀景木屋,人與 自然就有了各種互動的可能性,野餐環境變成有機的、能遊戲 的豐富駐點。
暮色的山野爛漫,旅人將身心放空,讓大自然進駐靈魂, 設席天地間的野餐,會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萬千的色彩。爸爸 徒手支起營地桌椅,讓領地中有了焦點,媽媽掛起樹邊成串的 小燈,夜色亮麗起來,孩子們就在野餐墊上派對嬉戲。
野餐用的金屬器物,在夜色中襯托輕食的秀色,木碗盛著 各種餅乾,小桌上簡單料理鮮食,家人的歡樂時光就是最好的 調味,旅程中的共同記憶點,能停留在自然與幸福飽足,或許 就是最美好的事。林中野兔帶著向晚的寧靜悄悄躲起來,天邊 的夜色透出星星來細數時光,山中的大人也變成孩子,我們在 這裡睡著,在這裡醒來。
spread
移地 不像挑選聚會的餐廳、禮物,要考慮朋友的喜好、自己的品味,以及是否失禮; 到荒郊野外來上一餐,所有人的共同目的是找到一處最棒的位置:舒暢的視野、 安全的一席之地,最好鄰近有趣的地方。在低限狀態下,自然浮上的那些盼望, 是最珍貴原始的、對於美好的鑑賞力。
裝備 不鏽鋼是野營的第一好友,耐摔、可洗、可盛,還能煮;搭上木器,像黑巧克力 加牛奶,多了溫情,不難讓人喜愛。但說到美呢?我們只需再耐上性子,從家裡 包裹幾支普通玻璃杯(或玻璃罐頭),像保護聖火般的心情帶它們上山,再加一 盞小燈,在暮光之際便能撐起大局,展開一場還算華麗的質感課了。
43
4
deep
不知處 。
麻布山林
小時候,我曾切下一朵連着葉子的木瓜書,
興致勃勃地調整枝葉的形狀,用來當作筆架。
我將它放在桌上,讓二錢五厘的毛筆倚着它。
看 着 白 色 筆 尖 在 花 葉 間 若 隱 若 現 ,心 中 充 滿 歡 喜 。
夏目漱石︽草枕︾ ——
44
45
第二天及早晨起,為的是入山採集。父母的巧思準備,讓男孩的跟班是個有輪子的採集箱,尺寸 適於隨著孩子走與跑、乘載著路上大大小小的戰利品。可愛的孩子邁步出發,遇見晨光與清新的空氣, 那與夜晚的空間不同;清晨落下的新鮮毬果,與日曬過、乾燥而張開的毬果對比,便形成質感意識的 根源。
當他自己前行,在從未看過的森林裡搜奇,就創造了旅程中的旅程,從被動的感受變成主動的探 索。箱中的世界是自己採摘的,枝幹與樹葉的紋路不再是圖鑑中的線條,而是真實自然的構成,還有 香草與花兒的芬芳,是留在小手掌心的美麗印記。
在林深不知處,家人們大手牽著小手一起滿足好奇的觀察,在這裡不能按圖索驥,卻可以一路走 進自然的環抱。同樣的山林在暮光與晨曦中萬般奧妙,是旅程安排營造的一種深入了解,盡情呼吸樹 木的芬多精之後,日間精神飽滿地前進下一站。
46
deep 採集 到真正的自然教室採集,能把分類學上 到精華處。隨著籃子空間不足,你漸漸 只留下那些有對照關係的、不尋常的, 以及無論如何自己就是很喜歡的。
47
P RO FI LE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於 2000 年 11 月 26 日正式開館啟用, 是臺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致力於臺灣陶瓷文化 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從事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 工作,也積極促進國際交流合作,開放國際藝術家駐村並加入美 國博物館學會、與德國及西班牙博物館簽訂姊妹館,將臺灣陶藝 之美遠播國際,展現臺灣陶瓷文化與當代陶藝創作的活力。
5 high
巴別塔道 。
鶯歌陶瓷博物館
在不同的空間裡,會有不一樣的故事。下山之後,來到鶯歌陶瓷博物館,建築體樓高三層,將小 小的孩子放進寬廣的空間,直觀極大的環境與長坡,自然就會奔跑,距離造就奔跑的速度,環境對比 出人與藝術存在的尺度。旅程安排將終點與起點呼應,孩子體驗的是空間與自己的關係,自然有了相 稱的活動。
小孩們彼此相互為伴,是父母能設計出最自然的情境,同伴讓活動有了誘因,經驗也有了競爭與 協力,讓友誼與孩子們共有的秘密在旅程中發酵昇華,使得原本單獨的經驗,變成有溫度的情感投入, 旅行中的各種無聊怪獸,都會被可愛的同伴消滅。
high 比例感 小孩遇上特別高、特別扁或特別長的空間,就像飛蛾遇上火。 也許是人類的基因記憶,但不小心也會鈍化,變得漠視、不 再好奇是否多一寸、少一尺能造成悸動。
50
捏 塑 時 光, 陶 藝 製 作 提 供 孩 子 一 個自由的空間,無拘無束地探討土的世 界。觸摸陶土的質感,經驗「土」變成 「器」的過程,而不是被指定要做出什 麼成品。來到陶博館,除了讓孩子感受 空間比例,也看著陶瓷藝術展品在光影 中的變化,加上手作的趣味歷程,讓進 入視覺與身體記憶的美感經驗,為旅途 畫下句點。
家庭旅行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讓 孩 子 開 心, 或 許 應 該 選 擇 去 迪 士 尼 樂 園, 但 如 果 想 要 孩 子 感 受 對 環 境 的 探 險,增進對器物的認識,收穫各種物的 揀選,領會環境與自我關係的覺察,乃 至建立一種對生活的嚮往,一場從家出 發的美感的『旅』提案,也許就是個好 辦法。
旅行讓我們學習到中庸時間的美 學,在快與慢的張弛有度,自然與鐘錶 之間節奏平衡,找到不急不緩的愉悅時 光。 有 兒 童 的 旅 遊 要 怎 麼 安 排 才 會 好 玩, 讓 全 家 寶 貴 的 休 閒 時 光 自 在 而 豐 富, 旅 程 的 規 劃 必 須 是 充 滿 巧 思 的 準 備。設計它不這麼介入旅遊本身,但在 旅程中無所不在。帶家人去什麼地方, 用什麼樣的步調與足跡,去感受一趟有 品質的休閒經驗,那麼一個用心設計的 適切旅遊,能得到最好的報酬,將是全 家共同的美好回憶。
52
很明顯的,
旅行不只是看風景,
而是不歇止地改變我們對於生活的想法, 深刻又長久。
米莉安.畢爾德︽浪漫日本的現實主義︾ ——
53
紙頁的膚觸 。 一本書的感官經驗
54
一本書的閱讀,在今日已經遠遠超過僅是紙上
紙。但這樣大區域市場的判斷下,還有設計師
的視覺觀看,而是已擴展到五感——以手指翻
各自的特性與風格,都影響著紙材市場需求變
閱時,所感受的紙頁紋理、厚薄粗細,在在都
化,也造就每一個地區獨樹一格的用紙文化。
影響了每一本書如何被多重感官細膩地閱讀。 在這樣的經驗中,紙的細膩表現是當中不可忽
因此,紙所帶來的美感,往往不會只是憑藉造
視的一環。
紙技術來完成,而是必須透過設計師對紙材、 印刷的充分了解,找到最適合每張紙表情的設
選紙
計 語 言; 再 由 印 刷 廠 針 對 紙 張 特 性 的 乾 燥 程
在製作多方環節中尋找平衡
度、塗布性質找到最好的印刷方式,才能將紙 的特性與美完全表露無遺。
設計師、印刷工務,出版社 ... 都在書籍製作 的環節涉入其中,每個角色都對紙張有不同的
美感練習誌由生活為主題出發,在試刊號出版
要求與期待:如設計師希望找到最適合表現書
前,一方面期待影像呈現的卓越,一方面也希
籍設計的紙材、印刷工務希望能使用確保印刷
望保持紙張本身的原紙質感,故對紙張的選擇
品質的紙、出版社則在成本考量下進行紙材的
有很多思考,後來我們採用有台灣設計師標準
選擇。而如何能統合這些複雜的需求,來尋找
配備之名的輕塗紙「凝雪映畫」,果然在成品
紙材的美感表現,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任務。
中精彩達成上述兩個期待,二刷時則使用在設 計圈被稱為「美術紙王」的「新浪潮」,這是
為此,了解各種不同風格的設計師需求、同時
出版小組的小嘗試,兩種紙張在不分軒輊的表
與工務端溝通印刷環節的需求,都成為紙廠開
現中,似乎也傳達不同的個性與線條;本期因
發 紙 材 時 的 必 要 工 作; 特 別 是 對 於 有 高 實 驗
專題主題的考量,選擇以「雪莎紙」呈現溫暖
性、設計思考又極為成熟的設計師,也常會以
的感受,雪莎紙和前期兩種紙張相較,亮度略
各種不同紙材來測試設計表現,如近期投注於
低,柔和的質感能傳達細膩的影像情緒,也是
視覺圖像書籍設計的平面設計師何佳興,就曾
本年金馬影展手冊的使用紙張,「凝雪映畫」、
特別選用四、五種塗布*不同的美術紙來測試,
「雪莎紙」與帶有粉彩感的「雪韻紙」,其實
只為找出最能細緻掌握圖像氛圍的紙材。
都屬於恆成紙業在研究日本造紙技術、配合台 灣氣候與濕度開發出的「維那斯」系列紙。
用紙 不同文化的偏好與設計表現
左頁的影像與本期的封面,則是恆成紙業今年 引進的日本蒝織紙,其細膩壓印的紋理充滿文
恆成紙業董事長鄭宗杰認為,無論是代理或自
學的氣味與美感,相對來說,其脆弱的紙纖*
產,作為紙廠的任務是要在觀察各地文化需求
也對印刷造成新穎的挑戰。紙張是每天指尖觸
下,判斷市場需求。例如,日本市場偏好紙色
摸最為多樣的媒材,希望大家在每一冊練習誌
是暖而帶黃或紅的白,但歐洲市場偏好的白則
閱讀中,能在頁面間感受紙張的不同表情。
是偏藍的白;相對來說台灣特別喜歡高白度的 塗布
紙纖
此處的塗布是指在美術紙上噴覆一層高嶺土或矽酸鈣等物質,在
造紙的時候,使用不同地區木材纖維會造成紙材纖維長短不同,
印刷時與油墨作用後,能讓圖像印刷更具立體感與光澤度,但未
紙纖長者較堅韌。一般來說針葉樹材的紙纖維通常較長,環保再
印刷處則能保有美術紙獨有的手感。
生紙則往往因為造紙素材來自搗碎的紙漿,因此紙纖通常偏短。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