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02 03
08 10 11 12
18 20 21 22 23 24 26
教育部長的話 美感教育計畫 展覽概念 資料庫
生活觀察家 生活實踐家 教育怎麼做
美感課學什麼
容易驗證的小科學 日常的光暈 美的默契
美學之眼發掘日常之美 如果記憶有顏色
部長的話
教 育 部 自 103 年 起 推 動 美 感 教 育 中 長 程 五
未來素養學習力的圖像,並連結美感教育與
立校園美的環境、提升師資美感素養等三大
果,結合跨時空、跨場域、跨領域的專業呈
年計畫,朝攜手各縣市推動課程與體驗、建 方向努力,希望將美感化為具體的經驗與行 動,引導學生從生活發現自己的美感,將美 帶進生活,並以扎根美感教育、提升全民美
感素養為目標。 在教育現場上,因應新課
綱實施培養學生跨域統整能力,在未來學習 目標上,同時呼應國家美感教育重點政策, 積極的將教育由知識的累積,轉為建構具備
生活美感現場的關係,讓推動美感教育的成 現,持續探索未來美感學習的無限可能,藉 由展出與活動吸引教育界與全體民眾參與, 期盼傳遞給社會大眾「美感教育」不是技術 的學習,而是希望我們開始重視生活中的每 一刻,並結合新課綱的推動,讓全民共同經 歷一場發現、探索、應用的美感之旅。
統整能力與全人及公民素養的人才教育。
「美感」即「生活」,美感來自生活且應用
為能具體呈現教育部面對未來學習挑戰與美
幸福美好。我們期待能培育學子,從生活中
感課程的努力,在即將邁入美感教育推動第 五年的時刻,以「美感素養、未來學習、美 好生活」三大面向,由美感教育課程出發, 含括各項計畫的幕前、幕後珍貴資料,串連
於生活;「美感教育」目標是讓生活變得更 感受美,並將美感展現在生活中,藉由情意 陶冶、體驗、實踐的自我實現,成就全人發 展及追求樂善好美的公民社會,進而建立美 適永續的社會與環境。
教育部長
02
03
葉俊榮
美感推動刻不容緩
我的一位外國友人,向我提出一個他深感
困 惑 的 問 題 ,“ How can Taiwan be
so rich and so ugly at the same
廣大的市民階層多為美感文盲時,台灣社會 只能繼續富裕與醜陋共生。
time? ”。他初次來台, 看到許多雜亂拼湊
教育部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與急迫,開始
景像。
育體系,推動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
的臨時建築,認為應是貧窮國家才有的都市 我的職業生涯,與公共建築息息相關。我們 的許多公共建築,設計與施工品質都遠遠落 後於先進國家。我們的社會文化,斤斤計較
從國高中展開生活美感教育。我們的國民教 學 .... 等 等 學 科, 歷 史 悠 久。 但 推 動 生 活 美
感教育,必須從零開始,學科內容與種子教 室的培訓必須逐步展開,步步為營。
於低廉的造價,卻無視於美感的貧乏。
美感教育,若規劃良好,是可以啟迪心智,
我們非常重視聯考科目,每個家長都願意投
潤於許多賞心悅目的事物之中,也可激發創
資子女去學習數學,英文等等。但由小學到 大學,美感教育,幾乎一片空白我們的代工 型產業,似乎對美感教育,並無需求。
但美感教育的缺乏,導致美感意識的缺乏。 於是當我們希望從代工型產業轉型為創意型 產業,當我們希望我們的工業設計產品有國
際 競 爭 力, 當 我 們 希 望 我 們 的 城 市 景 觀 優 美, 當 我 們 希 望 我 們 的 公 共 建 築 設 計 不 俗 時,假使我們的企業家、政府決策者、以及
豐富感性的學習過程。老師與學生,將可浸 造力。這些經驗,都是考試引導的教育模式 嚴重欠缺的內容。
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短短幾年間,我們看到 課程內容研發團隊、種子教師、與進班的老
師 同 學 做 出 非 常 令 人 驚 艷 的 成 果。 稍 假 時 日,台灣將教育出具備美感意識的新一代國 民。這樣的國民,將對我們的社會帶來深層 的改變,而使得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面向, 都變得細膩而美好。
林盛豐
實踐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核心實務小組前核心委員
序文
美感推動刻不容緩
美感維新
漢寶德先生在「談美」、「談美感」兩本書 裡直言台灣當前急需美感教育。也因此,漢 先生將序言題為「美感教育救國論」。
漢先生當年的想法如今已是當前全球教育 的 新 方 向 思 維, 在 科 技 理 工 數 學 的 智 能
學科裡注入人文藝術與設計思考 ―也就
台灣不美。在達到可以感受無處皆不美的
「里 仁 為 美」的 境 界 之 前, 就 必 須 透 過 學 習 課程與引導方法來建立共感、共好、共美
的 社 會 與 環 境 。 新 世 紀 的 教 育 法 講 究「 重 視 理 解 的 課 程 設 計 」或「 解 決 方 案 的 教 學
設 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
Learning by Design),透過多元方法的
是 所 謂 的「 從 梗 到 氣 (From STEM to
學習與解決問題的教程,以學習者的特質與
究天份與技巧取向的藝術教育以及強調容他
教學法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法,正就是美感
STEAM)」。 這 樣 的 藝 術 美 感 教 育 則 由 講
與合宜共好的設計教育兩者共同並進,也就 是在追求個人技巧風格的展現的同時更培養
生活經驗,因材施教。這種沒有標準教案的 教育的教學法。
社會合宜共好的素養。
美 感 教 育 因 此 是 眼、 手、 心、 腦 並 用 的 整
合宜共好是堅信美感可以是一種普同價值與
開 眼 睛 」、「 開 展 觀 察 力、 注 意 力 與 好 奇
文化視野,也是促進社會進步與美善的最大 的公約數。在教育法上它強調感性開發與知 性判斷、著重自我學習與彼此啟發,並希望 藉著美感帶來公民社會與文化創意的契機。
合 型 跨 領 域 的 學 習, 它 首 要 在「 先 學 著 張 心」 ( 漢寶德 ) ,它也同時強調在「問題解
決 方 案 中 以 手 思 考 (Thinking through
Making)」 的「 做 中 學 」; 此 外 它 講 究 以 同 理 心 與 多 元 智 能 (Howard Gardner)
進一步觸發洞識問題,認識自己、他人、世 界與環境的能力。
04
05
美感教育是一種「慾望的教育」、「在乎的
美感教育與美感生活展呈現了老師們在教程
在一個世界劇烈變化的時代,在這樣的學習
「有感而發」關注的議題包括:生活的環節
學習」與「有感的未來」。我們的下一代處 中面對問題是重要的,解決問題是重要的, 發現問題更是重要的。透過問題意識,讓年 輕的學習者質問自己是否能使世界更美好, 讓他們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讓 他們感到追求美感就是智德體群各個面向的 總和。而這個理解的過程就必須從自身關注 的事物開始,開展到社會的每一面,由生活 中的每一刻觸發。
然而培養這種「見樹、見林、見山嶺」的能 力卻需要施教者在一步步的教程與過程中設
上的研發與學生們在生活上的觸發。因此, 與角落、教育思考與角度以及未來學習的角 色;所以,「美感有感」關乎美感知覺的觸 角、美感生活的眉角與美感教育的號角。我 們因此將展覽稱之為「美角:生活中的每一 課」。
沒有人不愛美,我們相信美感教育是未來學 習不可或缺的跨界整合型創新教育,我們相 信美感教育培養的不僅是不會變壞的孩子也 是能使世界更好的下一代。
計,而這個過程又得建立在受教者可以在一 次次的學習與累積中獲得,因此一層層建立 如何篩選條件的思考性與創造性內容就需要 觀摩研發。
曾成德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核心實務小組委員
105 年至 108 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實務工作小組 計畫主持人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 院長
序文
美感維新
美感終身學
讓生活更美、更好的能力,美感教育則是生
其中包括設計、品牌、時尚等等。例如蘋果
靜態,將五感的體驗轉換為價值的選擇。美
計、美學、人本直覺的價值,重新定義所有
活五感的培養,是學著觀察生活周遭的動、 感教育為什麼重要?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
中, 藝 術 教 育 延 伸 出 生 活 美 學 及 設 計 的 領 域,上述的能力和國家人才的培育、競爭力 息息相關。臺灣歷經製造業、科技產業的階 段,卻在「體驗經濟」遭逢瓶頸,因為無論 是美的體驗、對生活各式型態的感知、被觸
的產品並不只是科技的展現,背後綜合了設 既定的標準。所以,現下要與消費者一起提 升到五感體驗的層次、進而觸發人的感動, 以體現人文產業最重要的內涵與精神,進而 帶動產業發展和臺灣的體驗經濟,使之遍佈 臺灣的每一個角落。
動的瞬間,皆是難以被機器取代的。然而,
美感教育應如何實踐?我認為,應從小、從
外,是相對不被重視的能力,更遑論落實生
教育。教育本身就是創新、實驗、轉化的過
以往臺灣重視學科,藝術教育被隔絕在學科 活中五感的養成。
另外,臺灣的大學並不乏專業的藝術及設計 課程,然而我們訓練出許多專業者,卻未有 能夠欣賞的消費族群。美感教育,是培養出 能夠欣賞美感與設計的大眾,而非僅僅培養 出美學或設計的專業從業者。有敏銳五感的 消費族群,才有可能建構產業的正向循環,
生活中開始奠基,脫離學科成為大眾的基礎 程,這次教育部的長期計畫,最感動的是看 到老師們試著拋棄過往較制式、剛硬的教育 規範,用集體包容、開創的態度去探索教育 的可能性。也因為臺灣擁有多元的文化,期 許這裡做為生活實驗場域的基地,我們可以 透 過 推 動 生 活 美 學、 美 感 教 育, 提 升 競 爭
力、改變產業現狀、讓人才具臺灣特色的品 味能力。
張基義
105 年至 108 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實務工作小組 計畫主持人
國立交通大學
06
07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董事長 建築學院教授暨總務長
美感敘事
兒童先觀看後說話,觀看的經驗可以幫助我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邀展的八組生活
的 能 力, 並 不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即 使 是 專 業
啟我們對於色彩、質感、比例、構成與構造
們 思 考, 擴 大 美 感 的 連 結。 然 用 眼 睛 工 作
藝 術 家 也 往 往 需 要 不 停 地 觀 察、 在 草 稿 上 反 覆 的 模 擬 與 練 習, 才 能 精 確 描 繪 出 他 們 心 中 的 美 與 靈 感, 更 何 況 是 初 學 的「 欣 賞 者 」。 在 藝 術 與 生 活 中「 創 作 」 一 件 作 品 和 去「 感 受 和 瞭 解 」 它, 其 實 是 兩 種 複 雜
實踐家,以環繞著生活發展出來的設計,重 的五感直覺,觀眾可以發現「美」,多半來 自組成幾個元素之間的和諧關係。鼓勵大家 去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簡單、精準易 懂又美麗的事物。
而 精 巧 的 心 智 活 動, 雖 然 二 者 都 鼓 勵 我 們
展覽,也是集「概念」、「教學方法」與「課
來源:感知( perception )的意義,但習
全國老師的努力之下,整合許多豐富的資源
去 發 現 美、 覺 察 美, 且 美 感 經 驗 有 共 通 的
得 美 感 所 需 要 的「 技 術 」 知 識(”know-
how“knowledge)卻不盡相同。
展覽,是一種融合美的智識與形式,人在其
中的現實。倡議「生活即藝術,生活即藝術」
程設計」於一的學習角。在實務規劃小組與 與活動:包括對美的物質與構成、材料與製 作,提出合於目的性、功能性與造型美感的 價值主張,邀請鼓勵大家去思考、提問與理 解。
的馬勒侯 (Andre Malraux) ,把我們所熟
品味、想像力與判斷力,是每一位學生的父
定 為 藝 術 」( art by destination ), 稱
好學習成果。隨著年齡漸長,學會了主動去
悉的靜物畫、風景畫、雕塑等創作當作「預 手工藝與工業製品等應用藝術,是「轉變為
藝術」( art by metamorphosis ),主
張 藝 術 就 是 生 活 中 的 一 種 實 踐。 透 過 本 次
母與師長,心目中期望美感教育能帶來的最 發現探索生活中的審美趣味,相信美感素養 也可以轉化成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力量。
劉惠媛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核心實務小組委員
105 年至 108 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國立交通大學
核心實務工作小組 計畫主持人
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顧問
序文
美感敘事
展覽概念
東海醫院
品味。生活。練習。 如何美感?
應用後的學習:
息、符號等。
驗、感受、分析而後內化為自己的美感。最
身處於雜亂中,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物件、訊 如果能慢下心來,仔細體會,從混亂中梳理 出生活中的脈絡來 於是,
我們把美感也當作是一門學科,用理性科學
將 美 感 要 素 系 統 化 後, 透 過 教 育 扎 根, 體 後一區主要為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區。
美 角 ― 生 活 中 的 每 一 課, 希 望 傳 遞 “美
感” 是 一 門 在 生 活 中, 可 以 不 斷 練 習 的 功
的方法,去研究它,並剖析可能成為美感的
課,在美感成形之前,發掘生活中的片段細
識,黑色顏料就只會是黑色顏料,不具其他
於生活中,讓參與過的民眾能深刻體會:美
元 素。 有 意 識 地 去 感 受, 如 果 沒 有 美 感 意 意義。
節,觀察與發現,透過引導與學習,並運用 感,原來如此!
在發現、探索之後,如何應用?
透過八組專業團隊,從食物、服裝、閱讀到
生 活 配 件 等, 這 些 訓 練 有 素 的 生 活 實 踐 家 們,他們日以繼夜、反覆練習,忠實地從自 己的內心出發,從土地關懷出發,從生活藝 趣出發,漸漸塑造出個人品味與生活態度。
08
09
徐景亭 | 展覽總監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創辦人
主視覺與海報設計
形容事物所
我們思考設計是一種情感上的呈現, 我們形容自己為情感設計。 名詞因形容詞而生動深刻,
情感設計替人事物找出貼切的形容詞。
展覽概念
東海醫院
資料庫
美感探索
美感,隨手可得。
於是,透過這些方式,在此展區提供範例,
件、訊息與符號,大家總說台灣市容很亂、
不同色彩背後的含義,也能找出與物件之間
每 天, 我 們 生 活 的 環 境 中, 充 斥 著 許 多 物
招牌亂,貨架上,販售的物品,種類品牌也 是很多元,交通指標也是很亂,要如何在混
首先物件以色彩為主,分類攤開排列,透過 的關係。
亂與龐雜的物件中,理出頭緒?
仔細的觀察抽屜裡的物件,觀察材質、近看
色彩、材質,如果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同時
生活中不同時刻所扮演的角色。
分類、排列,透過這兩種方式做整理。 思考背後的意義。
紋理、可與朋友討論,同時思考這些物件在 其實,生活中的物件,一直都可以從好幾個
面 向 來 觀 察, 歡 迎 一 起 與 我 們 在 日 常 生 活 中,繼續探索日常生活的物件。
10
11
生活觀察家
每一天的觀察
在臺灣,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美感,不知從
些天天反覆的生活經歷,如果我們無感的體
美感。
能夠把美感觀念慢慢放入,生活的體驗與滋
何培養起,也常常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沒有 但其實“美感”一直都在,只是需要適時的
驗著,就只是日復一日無味的度過,但假如 味會是豐富的。
被開啟,在國中與高中的年紀,是學習與吸
打開感官後,透過美感教育,進而啟發探索
構,也是必須被關注。
決能力」,發現、探索、應用這三階段便能
收知識最黃金的時刻,生活美感的培養與建 從中學生活的每一天觀察起,早餐 / 制服 /
書 包 / 文 具 / 午 餐 / 課 本 / 休 閒 娛 樂 等, 這
的動力,並學習「建構美感力」與「問題解 落實於生活中。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105 - 106 屆高二禮班 | 雜誌製作
生活觀察家
每一天的觀察
12
13
生活實踐家
8 位美感實踐者
有八個生活實踐家們,將在 360 X 80 公分的桌上與我 們分享美的觀點。
他們從生活觀察出發、從土地關懷出發、從生活藝趣出 發,將美感表現在不同層面的專業上。日以繼夜反覆練 習,漸漸塑造出個人品味與生活態度。
展 覽 中 , 透 過 八 個 不 同 品 牌 做 為“ 美 感 應 用 ”的 代 表
者,以這些生活實踐家們為例,傳遞出生活練習的概念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其實,並非要人人成 為設計師或藝術家,只要懂得欣賞生活中處處的美,並 了解設計的巧思,一起主動為生活環境建構美,生活就 能逐漸變得更美好。
生活實踐家
8 位美感實踐者
01 飲食。 種籽設計 淦克萍 種籽設計總監 因為,敏感於當代設計、場所精神、情感觸動、生 活興味,並且喜好將這一種敏感,轉化為一種文化
服務和心靈的經營,熱誠地創作一篇篇當代的美 好生活。因為,遭遇的視野、胸襟和傳統手藝,支 持我們發現、創新、轉繹、傳播這些美好的創業家 故事。擅專品牌創新研發與故事化行銷,專注發展
service 、 place 、 activity 、 commodity 體驗設計。長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專業且全方位 的解決方案。
02 服裝。 Wisdom 齊振涵 Wisdom 設計總監 創立自 2009 年,從早期城市街頭轉進都會戶外 的概念服飾設計,至今以更完整、細膩且洗鍊的開 發能力,為穿梭不同都市城鎮的現代旅人、漫遊行 者,提供多元的貼身工藝性製作,讓沿途不同經緯
區域所遇上的節氣狀況,仍能保有其:「輕機能 便
旅型 | TRIP EASY, FUNCTION BEAUTY」
的品牌本質,包括輕快舒爽的膚觸考量、活動便利 的版型剪裁,到行色裝載的空間收納,具體為當代 男裝型塑出兼備日常生活品味,以及機能美學法則 的風格實踐。
14
15
03 文具。 物外設計 廖宜賢 楊格 物外設計 設計總監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沈 復《浮生六記》
物外設計發掘消逝中的文化,致力於鏈結往日記憶 與現代生活,製作良善的器物,獻給每一位認真度 日的人。
我們相信文化的本質建立在真實生活、器物的本質 源自於日常使用、素材的本質存在於樸素原始;以
04
此為出發點,在生活中看見過日子的況味、設計存 在的價值。
配件。 22 Design Studio 游聲堯 22 Design Studio 共同創辦人 22 Design Studio 是以水泥為標誌性風格的隨身精
品品牌,品項橫跨首飾、書寫工具以及鐘錶,靈感來自 都會生活與建築,藉由不斷地探索實驗,創造出獨特而 大膽的設計,傳達出坦率、真誠、紮實的生活態度。
對 22 Design Studio 來說,水泥不只是材質,而是
象徵著一種態度:坦率、真誠、紮實。在台北這座都市 叢林裡,我們以獨特的設計語彙重新定義水泥,賦予全 新的想像,打造出鐘錶、飾品、書寫工具等系列產品。
我們的設計以都市建築為靈感來源,將建築領域常見的 材質、紋理、風格發揮到極致,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製 作,藉由不斷地探索實驗,創造出獨特而大膽的設計。
「22」的名稱,取自人一生中最具轉捩性的 22 歲,象徵 著以活出自我的坦率,勇敢探索未來;我們藉此宣告對 設計與人生的態度―敢於依循直覺,找出自己的獨特
答案!
生活實踐家
8 位美感實踐者
05 皮具。 GreenRoom Ideas Cooperation 蕭永明 GR-GreenRoom Ideas Cooperation 負責人 GR(Greenroom Ideas Cooperation) 的作 品經由手工一針一線的縫製,勾勒出皮件裡扎實、迷 人的魅力;以精簡的設計語言滿足直覺的需要,追求 可以經歷時間淬鍊的美感來雕塑作品,帶領生活上性 靈的啟發。從理性上,放入人因尺度與材料設計的優 點,追求耐久、永續使用的可能性。在感性裡,投射 出對生活的新樣貌,走出自己的味道,活出自己的品 味,在賞心悅目的環境下全力以赴。
我們相信簡單與直覺能讓生活更美好,從使用的旅程 中可以共同經驗不同時期的變化,在使用者內在與作 品外在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價值。
06 點心。 合興壹玖肆柒 鄭匡佑 合興壹玖肆柒主理人 合興壹玖肆柒 是一間位於台北市大稻
埕的中式糕糰店鋪,是南門市場合興 糕糰店的第三代 任佳倫與鄭匡佑一起
經營。透過傳承與創新的概念,將自 家經典的鬆糕與酥餅重新改良,並透 過自身對於中式糕點的想像與實踐, 藉由敘事的手法將自家有溫度的糕點 傳遞到進門每一位顧客手上。
16
17
07 移動物件。 ALLROVER 賴柏志 Allrover 創辦人兼設計師 Allrover TM 是 2013 年由產品設計師賴柏志、
徐震、和 Ard Heynike 三位共同成立的長板品
牌。八輪滑板讓你以全新的視野探索城市,創造前
所未有新體驗。在平地上,八輪滑板和一般滑板 一樣容易操作,一旦當地形開始顛頗(不論是導盲
磚或者石頭路),它獨特設計的底盤會吸收路面帶 給輪胎的振動和衝擊,讓滑板無礙地前行。一旦遇 到階梯,八輪滑板就會展現出如它的名字一樣的威 力,你僅僅需要航向階梯的頂端,剩下的就交給八 輪滑板和地心引力吧!以專利技術研發出來的輪架
結構,會引領著八顆輪子配合著樓梯形狀上下交 錯,這樣有如螃蟹爬行般的動作可以讓八輪滑板順 流而下,板客只需要在板身上維持自身重心,就能 體會到都市衝浪的自由樂趣。
08 刊物。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李取中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總編輯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的出現,代表著一 個對媒體現況的省思。我們擺脫傳統上從 體制面出發去觀照人類世界的內容取向,
而是先把人從體制抽離,回到單純一個
「人」的狀態與視角,去重新檢視我們的體
制、去認識人類文化的衍生創作物、去探 索人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全 新型態的報紙,有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美感
與閱讀體驗,也是一份屬於新世代的報紙。
生活實踐家
8 位美感實踐者
教育怎麼做
美感教育,一如其名,是關於美、感、教育
一是「美感角度與日常之美」
作 三 件 事, 而 一 網 打 盡、 一 次 到 位 並 不 切
的紀錄片,能引導更多人關注自身周遭的相
的任務。雖然可拆成三個詞,但不是真能分 實。如同想要育起一片林,土地上有種子、 有小苗、有小樹,園丁有時得把小苗抱進室 內,有時得在幾個位置架上灑水器甚至挖個 溝渠;最終園子裡的景色是實踐來的:長得
紀錄片既是報導也是藝術,具影像美學品質 似議題。展牆播放紀錄片導演廖憶玲與朱柏 穎的《美感角度與日常之美》系列影片。此 紀錄片由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籌劃,邀請 兩位敏銳、風格細膩的影像紀錄者完成 30
好的,經驗可以延續,長得不好的,需要耐
部短片,拍攝對象包含美術教師、業師與多
在類似的處境下長期並陸續設置或支持的網
以紀實卻詩意的形式呈現教師個人對生活的
心和修正的實驗精神。這個展間呈現教育部 絡。網絡上的計畫,有些彼此互補、有些彼 此協作,在今天都仍在持續發生與演進中。 而正是這個狀態,計畫版圖難以、也不適合 以層級式的組織來說明,但凸顯了「美感教 育怎麼做」所共享的核心精神,即「第一手 經驗」和「開放式學習型態」的重要。展間 由四個主題鋪陳這樣的特質。
18
19
位推動美育推廣和教育創新的計畫主持人, 關注、在美感課程中對孩子的指引。另外, 紀錄片畫面旁是《美感練習誌》,每年發行 一輯、以全國美術教師為預期讀者,內容針 對生活之美編輯相關的報導、訪談和課程思 考。
二是「學校在窗外」
三是「美感課學什麼」
「 播 種 」( 幼 兒 園 美 感 及 藝 術 教 育 紮 根 計
極為關聯的運動(美感教育課程推廣實驗計
由四個角度展現全國各計畫推動中的現狀: 畫、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 驗計畫、美感教育課程推廣實驗計畫)(中
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計
摘選上述美感計畫裡,其中一項與課程開發 畫 ) 為 例, 較 細 節 地 呈 現 如 何 在 正 規 教 育 裡,採取新的教與學型態。
畫、美感教育課程推廣實驗計畫)
四是「重返場所」
「體驗」(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師培大
為約可容納六人入座的茶席空間,外觀是高
學辦理美感體驗計畫、藝起來學學―台灣
藝 術 與 人 文 教 育 啟 蒙 計 畫、 廣 達 游 於 藝 計 畫、輔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美感深耕計 畫等等)
本展在臺北展時,恰有一茶屋在展場窗外, 架的木造小屋。不同文化的傳統建築群裡, 常有這樣的特殊角色,例如會所、離屋或穀 倉, 它 獨 立 於 主 屋 之 外、 不 是 那 麼 容 易 到
達、採取和房屋群裡其他居所建築稍有不同 的 形 式 等 等。 這 次 展 覽 除 了 主 展 場 外, 特
「沃土」(美感―Aesthetics 網站維護
以這個如同靈感小屋的場所為題,募集對它
台北、台中教育大學、高雄師大、東華大學
動參與的事件形式,重啟更多人以美的期待
計畫、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工作室,以及 等基地學校經營的教師社群)
的想像並徵求使用者和與談人。目的是以行 去觀看或體驗,在生活領域中發現讓自己精 神復原或再創造的原點。
教育怎麼做
美感課學什麼
美感課是一項以「開啟學生自主探索美感」 為目的的教學運動。以課為名,因為它正被 努力在正規的普遍教育中實踐;說是運動, 因為它的內容不在給予特定知識,而是為美 學品質的意識感建立脈絡,它有賴持續性地 相互參與及教學法的研發更新。展區D與E 從以下三個角度分享過去四年來,這個運動 如何朝「可學的美感」前進、在「可感的美 學」紮根。
第一角度:容易驗證的小科學
美感課著重經驗的發生,初階的經驗內容較 像科學實驗,學生不必有高度的美術技巧也 能成為第一手資訊的發現者與觀察者。 第二角度:日常的光暈
小科學提供了調整和思考形式差異的機會, 於是美感課進階的經驗內容是引導學生採取 理性的觀點來瞭解生活物品的形貌,產生能 與自己對話的、可信的審美判斷。 第三角度:美的默契
公領域中見到的事物,能被各自經營卻又被 集體意識到美,是美感課長期的目標。聆聽 周遭,多一些顧忌多一些想像,溫和卻創新 的公眾環境由此而生
20
21
美感課學什麼
容易驗證的小科學
科學的特性是可觀測,並能經由改變要項以 驗證差異。美感課著重經驗的發生,但此經 驗指的不是一個作品的製作流程,也非漫無 目的地體驗或抒發;初階的經驗內容較像科 學實驗,由簡單卻關鍵的索引著手切入,學 生不必有高度的美術技巧也能成為第一手資
訊 的 發 現 者 與 觀 察 者。 四 組 展 桌 呈 現 的 是 四 個 美 感 索 引( 1. 色 彩、 2. 質 感、 3. 構 造
與 4. 結構),每個索引舉列一種探討法, 以及這種探討法下,設計來幫助凝聚問題意
識 的 幾 樣 教 學 道 具( 以 KIT 稱 之 )。 第 一
個 KIT , 在 發 現 色 彩 的 表 情 關 聯; 第 二 個
KIT,是發現材料質地對造物的影響;第三 個 KIT ,是體會以局部組成功能整體;第四
個 KIT 是關於使用時的力學與造型的關係。
同時展出的是電影美術設計師尤稚儀針對每 個探討所設計的場景,每組場景看似習常生 活可見,但動一動手或仔細觀看,會察覺分 類學般的變化與差異。
尤稚儀 | 陳設規劃(實物陳設規劃) 電影美術設計。
關於空間、視覺、設計的大小事皆有所涉;展 場、陳列、花藝、影像。
持續在不同時空,説光影、物質、人的氛圍關 係故事。
何欣怡 | KIT 設計
東海大學及交通大學建築系所講師
長期協助美感教育課程推廣開發與支持。
容易驗證的小科學
日常的光暈
初階課程的「小科學」性質開啟了學生調整
可能成為日後某一天的美好迴響。是否透一
感課可較自然地引導學生採取理性的觀點來
荷,沒有固定答案,但每一次的調整就是在
和思考形式差異的機會,於是到了進階,美 瞭解生活物品的形貌、功能與作用,產生能 與自己對話的、可信的審美判斷。「日常的 光暈」由美術設計師兼甜點店主持人毛家駿 規劃,以一杯糖漬檸檬茶為例,提示著每個 美感索引可能連結到過去某個美好經驗,也
點 的 黃、 薄 一 點 的 玻 璃、 更 多 的 氣 泡 或 薄
累積比例或構成或質感美的同理心。展櫃背 側抽屜區是關於比例的教學道具,它設計來 連結輕重感的身體經驗與視覺的印象;將糖 漬檸檬水的調製解剖,也可發現如同以比重 作畫的過程。
毛家駿 | 策展協力
22
23
日常的光暈
美的默契
公領域中見到的事物,能被各自經營卻又被
並以不同的比例尺製作,用意是透過剖開的
美麗的環境是建立在專精的一次性規劃上,
幾個顧忌與想像;而這些編排,在旅店落成
集體意識到美,是美感課長期的目標。有些 但更多也更永續的是由眾人的美感默契漸漸 推衍。「美的默契」以建築師黃惠美、郭旭 原的老屋改造作品「富藝旅」―台北市一
座等待都市更新、暫時活化為旅店的老公寓 為例,呈現一個以「整理的態度」完成的都 市建築,卻超乎原先預期地令老鄰居駐足、 喜歡,帶著親切感但不矯情。展覽中出現的 模型刻意分成三個局部(包括客房區、挑高 的長廊區,及這兩者所望出去的後巷景色)
建築模型,可以察覺建築師創作時所取捨的 之後,造成了很深的共鳴。展櫃背側抽屜區 展示的是富藝旅改造計畫中色彩、材質等構 成研究,以及施工前後的紀錄。整理,就是 重新構成,於是回應富藝旅美感的內涵,抽 屜區另陳設了構成的教學道具,它設計來讓 學生經由創造層次和關聯性(而非新形狀) 來多次重組,觀察整體訊息表現的變化。例 如富藝旅中的梳理、對比、映照或延續,它 們能產生溫和卻創新的公眾環境。
郭旭原
大尺建築 & 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黃惠美
大尺建築 & 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總監
事務所之名“大尺建築”,意為大尺度的全方位 設計,沒有讓設計局限在小尺度的室內設計與向 外發散的建築設計上,而是延伸擴展到景觀與環 境規劃方面,讓住宅建築獲得尊重環境的公共性 質。
模型企劃製作
凌天、王盈、林姵汝、鍾翊昀、詹承昕
美的默契
美感角度與日常之美
我們如何看待生活,決定今天的美感。
站在美感課程推廣執行的角度,同時身為中 學現場教師,常常思索什麼才是課程計畫的 成果,我們都會、明白在教學中形成性評量 的重要,又怎麼會認為僅以「學生作品」抑 或「教師教案」為教育計畫成果呢?我們一 直將所有參與計劃的教師視為共同開發者, 一方面將計畫的課程頁面轉為對全世界發聲 的美感資源庫,而在計畫步入尾聲同時,我 們與風景映畫團隊反覆討論,期待能以影像
模 式, 傳 遞 美 感 教 育 計 畫 在 教 育 部 的 推 動 下,各地教師以包容而堅定的核心概念,發 展多元生活的美感課程,希望能以此向全臺 各地的教師表達感謝與感動。
線上觀看: https://goo.gl/46L8Mu
蔡紫德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協同主持人
24
25
美學之眼發掘日常之美
如果記憶有顏色
在 拍 攝 紀 錄 片 的 過 程 中, 我 們 總 是 喜 歡 等
彩 讓 孩 子 們 將 這 些 濃 郁 的 情 感 顯 現, 那 瞬
中,無法輕易察覺的細膩情感,等待著僅存
午後的島嶼與哥哥一起的童年時光、是已逝
待, 等 待 發 掘 那 些 害 羞 地 藏 匿 在 生 活 細 節 於日常瑣碎中,被攝者最動人的靈光閃現, 而這趟拍攝的旅程,如魔術時刻的存在卻是 數不清的。
這次的拍攝計畫,在我研究完教案並與老師
們 聯 繫 後, 其 實 自 己 做 了 一 個 很 大 膽 的 決 定,我們想將自己投入教學現場,觀察、了
解孩子們上這堂「美感課」過程中的‘感受’ 是什麼?因為我們最常忽略這些無法被量化 的‘感受’,而這個‘感受’的過程只發生
在教學現場,我們渴望將這些抽象感受透過 影像語言傳遞給觀影者,帶領大家跟著孩子 們一起體驗這堂美感課。
間,孩子們在我們眼前調和出的色彩,是在 的父親對小女孩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是那個每當思念爸爸時腦中浮現的海浪聲, 也是當拍攝告一段落,我與我的孩子和雪倩 老師一同沈浸在顏色隨時間變換莫測的落霞 晚風中,在後製的階段,無意間看到我的孩 子在那片由黃轉紅紫的大地中嬉笑探索,一 種溫暖襲上心頭,似乎是學生們的兒時經驗 不經意地再現我眼前,這讓我深信這片土地 遼闊的色彩經驗正內化在我孩子心中,而這 屬於他的記憶的顏色是什麼呢?如果有,請 閉上眼睛,如果記憶有顏色,僅屬於你的記 憶的顏色是什麼呢?
因此,我們刻意挑了「澎湖西嶼國中 - 如果
廖憶玲 | 紀錄片導演
記憶有顏色」為我們拍攝的第一個故事,我 知道要精準地呈現這堂色彩課的精神意義, 困難度是非常高的,印象很深的是,當看完 雪倩老師提供的教學內容與孩子們將對顏色 的感受,注入自身的生活觀察與記憶,他們
風景映畫創作社
一個記憶的採集者,一個說故事的人。
2006 年風景映畫創作社由廖憶玲、朱柏穎兩位導演組成, 兩人擅長觀察日常中的細膩情感,內化為詩意的影像語言。
體現的已不再是美感課的表面意義,而是透
Maggie 目前著迷以記憶考古的方式重探歷史,將自身放
這座島嶼的孩子們獨特的觀點,當我邀請學
魔幻時刻,以抽象的影像隱喻人物的情感狀態,展現人們隱
過這堂色彩課讓我們看到只屬於生活在澎湖 生為我唸他們如詩般的記憶片刻時,孩子們 時而俏皮地笑了,時而望著遠方沈思,帶領 我們陷入他們埋藏心中許久的記憶,那些看 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觀察,雪倩老師卻透過色
26
27
入紀錄現場,與人們一起發掘在生活情境下被壓抑的情感。 阿飛則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擅長在真實生活中捕捉超現實的 藏的情緒。
紀錄片是趟偉大的旅程,生命的片刻,無以言喻的情感,都 將跨越時間,讓我們保存下來。但我們真正在做的是,透過 影像創作去觀察生活風景,去體現這段人生旅程。
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 台北場 日期 | AUG 2 (THU)―AUG 8 (WED) 2018 免費參觀 時間 | 10 : 00―18 : 00 地點 |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位置 |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紅磚區西 5 館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協辦單位 策展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美感教育核心規劃小組 教育部美感課程推廣計劃實務
曾成德
策劃團隊
教育部美感課程推廣計劃實務工作團隊
展覽總監 執行團隊 教育推廣
張基義、劉惠媛、蔡紫德、何欣怡、凌天 徐景亭
青沐室內設計工作室+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策展顧問
蔡紫德、何欣怡、凌天
紀錄片
風景映畫創作社
行政統籌
彭寶樹、陳聖蕙
行銷團隊
美感細胞
展場設計
胡志程
策展協力 視覺設計 執行小組 行銷小組
時間 | 10 : 00―18 : 00 地點 |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1 號 位置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B 6 展區
教育部
總策劃
計畫顧問
高雄場 日期 | AUG 23 (THU)―SEP 9 (SUN) 2018 免費參觀
毛家駿、尤稚儀
曾微雅 / 手冊、葉思佑 / 資訊繪圖 趙柏皚、林文婷、李奇儒、謝思盈、謝佳琪 陳慕天、杜曜丞、陳偉恩
主視覺設計 adj. 形容事務所
參展品牌 展品協助
種籽設計 / W isdom / 物外設計 / 22 Design Studio /
後台集創 / 合興壹玖肆柒 / ALLROVER /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朱德芸、李奕賢、林詩庭、陳菀昀、詹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