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這杯咖啡還需要用嗎?幫您做個收拾好嗎?」 彷彿舟車勞頓與睡眠不足還不夠令人煩心似的,服務生似是而非的用語再度重擊他 的神經。
「留著就好,謝謝。」 手上翻著一本小書,他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打量每個進出的身影,過濾鄰座的閒聊 絮語,似乎每樣東西都透著可疑,有許多的可能。調查的困難之處,在於真相雖然是時 間的女兒,卻沒有誰規定過時間一定要生子。
忽然他能看見晨光沙漏裡的裊裊晴絲,從窗櫺散放,直至漆器般光亮的桌緣。這原 木高挑的窗戶,只有這一代的老建築才有,那個時代的人能憑著光的顏色,說出氣候與 時間,現在的人又哪有這種本事,在手機的螢幕外找尋答案呢。
所以這些人的肢體語言總是這麼坦率。這種開放空間的相遇,幾乎沒有秘密可言, 對於有心調查的人,種種細節盡收眼底,他其實只需要理出個頭緒,就能知道人們為什 麼來,這裡又為什麼能營運下去。就連手上的杯盤紋理,也能成為線索,觸動他進一步 思考。
忽然來了一個與這裡格格不入的人。
那人臉上帶著困惑迷惘坐下,看了看四周。 這裡的氣味與溫度,莫非能製造一個夢境? 百年前這裡都是些什麼人,百年後這裡又會是些什麼人,人們在空間中張望,究竟 是想看到自己還是他人?
調查者忽然察覺這個他也是他。都在尋找著什麼,想要得到些什麼。因為他們選擇 如此。從那一刻起,這一切在他的眼中,不再是相同的了,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因為 他即將啟程。
3
發行人語
在美感計畫裡,希望讓「美感有感」。我將所謂「有感」歸類為三種:「空氣感」-人與環境之間, 對於美感受的氛圍,讓所生活的地方瀰漫著一種美的感覺。「大愛感」-藉由社會上的同理,而產生里仁 為美的緊密關係。「存在感」-當人與人之間變得美好,反求諸己,意識到問題,是從生活到自身的交互 關係,緊緊相扣的,希望三種有感,是能落實在教育的方法底下。
我們要讓美感「有感」,就必須不能讓它不痛不癢,也就是要讓人「直接面對」、「有所感覺」。面 對什麼呢?不美、不好、可以更美、可以更好的事物、環境與自我。所以我希望創造一種有自我滿足感、 自我成就感的美感教育。什麼時候會有成就感?當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什麼時候會有滿足感?當我們看 到問題被解決的很好、很美。所以我們會希望藉著動手去做、動腦去想來使得世界更美,自己更好。所以 它也會是超越領域的理解問題、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動手、動腦、養眼的教育。當然不由分說就是跨領 域、做中學、「自動好」地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
所以美感教育是直接面對問題的教育方式,簡單的說要讓美感有感,這些事必須是要能觸動青春期孩 子的問題,要讓他意識到該題目與自身的關係,而非可有可無事不關己的。舉例而言,如同用餐時,食器 與食物之間的擺盤考量,到上桌時端正儀態的過程,這之間牽涉許多諸如色彩學、質感搭配以及社會性的 互動等經驗,可推知在事件中,美學是多方面牽動的,首要是讓他們對於事物感到興趣,再者我們要用問 題去敲擊學生,讓他們面對問題,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的反覆 思考中,有機會產生問題意識,也許解決不了,但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讓大眾意識到自己所發現的問題。
4
因為他們身處在一個劇烈變化的當下,與我們這一代是不同的,年輕人對於世界都有期望,在這樣的 學習中,所以直接面對問題是重要的,解決問題是重要的,發現問題更是重要的。我們希望第一件事就是 直接產生問題意識。所以也許直接提出問題。然後理解問題。一方面透過問題在理解這個世界,一方面在 問自己是不是有機會讓這個世界變好的能力,讓他們看到問題有可以被解決的可能,藉此得到滿足與成就 感,進而讓美感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範圍可以很小,從自身關注的事物開始,
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全面且整合的處理問題,讓美不再僅是容易被忽略的藝能科,而是與知識建構在一 起,某種跨領域的存在,因此美感教育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感性的」希望工程也是一種「理性的」知識工 程。所以我們希望美感教育是一種「看得見的智慧」。更進一步的話,由於我們常說「德智體群美」,所 以也希望它是「看得見的美德」、「看得見的同理心、共感社會、優質環境、美麗家園」。將美放在核心, 去作為整合德智體群的啟動,更是對社會的承諾與理解,絕對不是僅限於自我的。
國立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5
美感教育的核心發展推動時,以不斷回扣著核心價值作為原則,雖然台灣很小,但在各地方資源都是具 個別差異性的。希望各基地美感教育的發展,能夠保留該地域性上的特色。在沒有標準的教材與統一的課綱 的限制下,以不偏離核心理念的為架構前提,希望留給各基地,能夠充分反映各基地個別區域的文化與環境 上的差異;能就當地可盤整的資源,充分地去推動計畫,創造各別的特色,舉例而言,北區基地擁有全台最 高密度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可利用其作為最好的實證教材,而東區基地則有最寬闊的環境與自然資源,孩子 亦較為不受框架侷限的自在思考。在各個區域的既有條件裡面,城鄉差距反而可以創造城鄉的差異,在因地 制宜的反應之下,能夠呈現更多元的美感觀,善用在地的文化,發展特色教學,但不是完全的發散,而是都 能密切扣緊核心的價值。
從第一期發展下來,最可貴的是老師之間的共學,無論是在同區內的工作坊或是跨區的交流,使得教師 們能共同再創發新的課程,希望未來,各個基地交流能夠更加的頻繁,在有了一開始的經驗作為累積,接續 著能夠更準確的聚焦到核心構面上的發展,更收斂並切中核心價值,也期待各地的平台能夠發掘更多的師資 與社會上各種可能的資源,讓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
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所教授
自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次序、對稱和明確性,建立古典美學追求形式的藝術理想 開始,「談美」就一直是重要的哲學課題。關於美感經驗與藝術實踐,不同世代的學者,根據各自的思想體 系對「美」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然而,無論是現代藝術家們以批判和顛覆,作為反權威和打破僵化社會制 度的手段,藉以追尋自由與追求差異。或是當代美學家們涉及不同的學術領域,把美與藝術的問題,放在歷 史、社會、心理、語言與符號等脈絡之中,對藝術創作與表現所提出的詮釋與主張,人們免不了會對美感產 生誤解,陷入與生活脫節的思維中。
然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構想逐漸增多,人們的感覺越來越敏銳,發現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原來多一 點變化,就可以讓周遭人們感到愉快,重新發現審美的趣味,也發現美的原理,平衡、對比、律動、比例、 組合等等。就像所有的創作者一樣,設計師也從藝術中得到靈感,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透過色彩、造型和材 質的視覺化,企圖呈現出事物的美。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希望未來的中學生們,可以透過創造性的思考,參與式的觀察研究, 提升自己的美感經驗,能辨別與認知美的差異,培養自己的品味。就好比創作與欣賞,是兩種極為複雜的心 智活動,培養樂手與愛樂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訓練,人人會跑步,可是要跑得像風一樣快,需要不停地練習, 心智也一樣。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顧問
6
目錄
發現美的開端
02
發行人語
04
曾成德 ︱ 張基義 ︱ 劉惠媛
期待美感生活的課程發想
08
初階課程:以發現為主的美感練習
10
下課時間︱生活的合宜
19
中階課程:以探索為主的美感練習
20
高階課程:以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
26
下課時間︱雙手的溫度
31
美感養成︱美感氛圍的整合
32
好樣 VVG — 汪麗琴 執行長
自由研究︱公眾的記憶
34
富藝旅 × 郭旭原。黃惠美 建築師
美感養成︱如電影般的框景
40
電影美術指導 — 賴勇坤 設計師
美感走讀︱公眾的美好
42
齊東街區 × 孫啟榕建 建築師
下課時間︱旅行的重要
51
Observe & Aware ︱ Judgment & Decision ︱ Integration
生活是經驗 練習是體驗 成長是實踐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 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 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 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老師們都是美感的先覺者,並準備帶領孩子展開美感學習之旅,但在教學前,我們希望與大家一同實 際體驗:如何從生活中找出美感,並在生活裡面養成自信心,進而在生活各層面,確實的產生美感連結; 就如同蔣勳說:「活得像個人,你才會看到美。」期待學生願意成為對生活充滿好奇,願意累積美感的嘗 試,進而願意創造改變。
美感課程分為:發現、探索、應用三階段,但事實上每一個階段都包含三者,不僅是各階段的學習目 標、重點不同,六堂課也將形成一個學習歷程,而評量的對象則應是當中的行為。
8
Observe & Aware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
Judgment & Decision 以探索為主的中階課程
Integration & Solution 以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
Concept
【美感語言不是祕語】 將審美意識作為一種容易在 日常中驗證的小科學
【美感默契不是偶然】 將善的生活品質作為一 種可同理、可智性討論 的公眾默契
將真實世界當作由善 意、美的行動遇上生活 事件時所交互協調來的 各種提案的結果。
Goal
透過六小時的安排,建立學 生對美感構成的駕馭自信
在六小時課程中,啟動 學生內在經驗對於生 活、環境的美感連結
打開對每個人對環境事 件評價的整合性視野。
Slogan
「啊!這樣比較美」 →自主、帶著收穫感
「嗯!有美」 →探索後,帶著理解的 體悟感
「耶!」或「哇!」等 屬於自己採取行動過後 的感嘆詞。
Issue
從生活題材產生的經驗累積 (而非賞析的教導)
探索的真實經驗開啟
安排應用的練習以讓學 生經驗一次整合的歷 程。
9
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
「啊!這樣美」 這裏提出的初階課程,主要概念是將審美意 識作為一種容易在日常中觀測並驗證的小科 學。 目標是透過 6 小時的課程安排建立學 生對美感式構成的駕馭自信。以「啊!這樣 美」來期待學生的心聲,是希望這個心聲出 於學生自主,帶著收穫感;比起賞析的教導, 教學過程將著重經驗的設計,讓學生不需硬 記、容易在離開課堂後的生活中跨出驗證之 旅的第一步。
。。。 觀察小孩對汽車軌道、積木的持續熱情,漸 漸覺得他不只是好奇、欣賞,而是跟它玩出 了感情。其間的樂趣是隨著他對這類好上手 又多變化玩具的駕馭性與日增強。相信這和 玩具設計的智慧以及剛開始常陪他玩的大人 的耐心非常有關。
10
初
11
總論:從「這裡面是什麼?」開始的觀測之旅
雜貨鋪一日店長的 3 個行前訓練 這裡面是什麼?如果是在問一杯檸檬茶、一個太陽系,分別都有化學式的及物理式的回答法,那麼是不是也有美感式 的?雖然都在指出一個對象裡面有哪些成份並且以什麼方式放在一起。 化學式、物理式的回答對實際世界很有貢獻,但我們生活其中,意志與活力則更常受惠於美感式的回答。檸檬茶的化 學答案可以在超商貨架上找到,裝在鋁箔包裡,物理答案可能在現榨搖茶舖會有,我們依便利或健康的需求進行選擇。 而如果有杯檸檬茶,讓人自然地佇足、如期待再遇見某個夜晚月亮、星星和黑藍色夜空的組合那樣呢? 世界的組成在比例、質感或色彩的異動中展現出情感的面貌。
跟教師分享的關鍵思考 1. 關於教具的設計:這個教具從一個盒子開始,加上一些如遊戲規則般簡單又能快速做出變化的劃分 原則:例如先做主分割,再於分出來的區域中做次分割,讓學生一邊動手切割紙板、一邊比較區塊 比例的差異。盒子可以是空的,也可以在每一區中放同質的相異粒子(例如不同穀物)讓區塊的感 覺更明顯。
12
行前訓練 1:主、從、次、附加的調調看來發現構成的平衡與變化
2. 進行時的引導:可引一個具備美感構成的對象為開場。以美感檸檬茶來說,玻璃杯裡紅褐色茶湯和 冰塊的比例、杯口檸檬片的厚薄與嵌入位置、攪拌棒和吸管的質感,它們各有性質而最終一起完成 一杯茶的美感。用這樣的切入看待生活物件,美感的成份開始被觀測,而其中最易察覺的是構成的 關係。所以可引導學生在調整時討論(1)整幅構成裡哪幾區是要角?(2)這幾個要角的尺寸比 例與位置有什麼特性? 13
質感在唱歌 行前訓練 2:粗、細、澀、滑的選選看與配配看來發現素材從物質變得有性格
跟教師分享的關鍵思考 1. 關於 1hr 課堂活動的目標)學生獲得將素材編輯類比為音樂或律動感受(或其他種普遍、易感受的 感官體驗形式)的經驗。 2. 關於操作的精神)質感也是影響美感的重要成份,但與上節課相比,這節的引導重點不需是視覺形 式的平衡,而是學生在經手操作的行動裡,意識到材料的選擇、安排可以讓視覺性的構成多了與人 聯繫的情感。為了聚焦在「發現」質感的情感作用,學生操作時運用類比即可,不強調創作表現。 14
舞曲 小步 巴哈
曲
交響 田園 芬 貝多
鱒魚 特 舒伯
15
跟教師分享的關鍵思考 1. 人的眼睛大概可以看到大約 750 萬到 1000 萬個顏色,而這麼多顏色,能根據目的找出適當的顏色 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總是容易以自己的喜好、習慣選擇色彩,而為了「適當」而選擇顏色的思考, 顯得如此珍貴,色彩的印象、具美感的配色,應該是有理由的喔(這裡說的理由並不是色彩原理 喔),沒道理的配色,是很難吸引人的,讓我們一起來做色彩練習吧! 2. 就算是專業的設計師,有些人也總是很愛用自己喜歡的顏色,而學生更是如此,常常詢問顏色選擇 原因時,會得到「這樣很帥!我喜歡啊!」的回答,老師問問題時,可以改用:「你覺得這樣適合 嘛?」,我們會發現喜歡的顏色跟適合的顏色,應該是不同的。「好的、壞的」是一種很主觀的說 法,跟內容「適合、不適合」,則是一種比較客觀的評價。
16
色彩的呼喚 行前訓練 3:試試看符合目的色彩思考
3. 看到顏色時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或物體的聯想,比方說看到橘色可能會想到柳丁,也有人元氣滿滿 的心理想像,這些都是慢慢從年齡、性別、習慣、環境 ... 累積出的經驗,所以藉由色彩意象的描 述練習,可以增加學生色彩累積的可能,接著,學生漸漸也能開始對深、淺、濃、淡的色彩產生不 同的色彩聯想。 4. 色彩的配色練習開始前,注意在搭配時,也承襲構成練習時,要有主、次、從屬的概念,可以分為 主色調、輔助色、表現色。
17
Show & tell
雜貨鋪一日店長 當有人說「我發現一家雜貨店」跟有人說「我找到一 家雜貨店了」有何不同?後者大概早有明確的意圖, 這種情況店老闆把店開在對的地方最重要。比方說你 到森林遊樂區露營,通往鎮上的那條縣道邊應該就有 雜貨店,你不會太驚喜(反而是找不到會生氣)。前 者的情況呢?是什麼讓你走路時停一下、騎車的話回 頭確認一眼,心想著我可以來買或帶朋友來看。這堂 課請同學們將練習過的構成、質感和色彩等觀念運用 在規劃這家雜貨鋪的視覺呈現。例如牆面的貨品如何 整理?檯面乾貨如何配比?請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一 個面狀區域提出方案。
18
生活的合宜
人類的文化是從器物開始,
這也是文明社會跟野蠻人的差異。
器物選品給人生活的份量,
讓人感覺吃飯是重要的事情。
每個有歷史的文化中,
餐具的擺放都是重要的學問,
看一個人會不會使用餐具,
就知道一個人修養如何。
怎麼坐椅子來端正姿態、
怎麼持碗筷看人的行止合度,
用什麼樣的器物,會影響到全身的修養,
這便是昔時人們說的家教,就是在教這些事情。
用不同的器皿,
乘載不同的料理、季節的變換,
以材料的智慧傳遞生活的感動,
連吃飯都該抱持著「慎重」的心情,
其實就是一種認真的生活態度。
19
以探索為主的中階課程
「嗯!有美」 這裏提出的中階課程,主要概念是將善的生 活品質作為一種可同理、可智性討論的公眾 默契。目標是在 6 小時的課程中啟動學生 內在經驗對於環境之美的連結。希望學生發 出 「嗯,有美」是源自他個人經過探索後、 帶著理解的體悟感。和初階課程的設計精神 相同,教學過程將著重探索的真實經驗如何 開啟,讓他擁有一種意識感去覺察周邊。
。。。 以微笑作為善意的回應,是學習來的。人在 還很小的時候觀察到這個嘴角揚起的訊息伴 隨著大人友善的舉止,這種最初的探索,建 立起小孩和照顧者之間、以及慢慢擴及到與 他人之間的某種默契:能適時適情地笑;相 信這並非偶然,同理心是在真實的情境裡日 漸確認的。
20
中
21
跟教師分享的關鍵思考 1. 關於教具的設計:準備這個教具是想學生使用它時,必須與組員溝通合作、一面移動腳步、一面用手 滑動遮板來取下想要的畫面。目的是讓學生定睛看到世界,並有意識地考量畫面中的訊息。 2. 發佈任務時的引導:可以讓這部分的課程像尋寶遊戲或偵探任務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動機。告訴學生們 須在任務結束後(次堂課的 show and tell)說出他們做的選取與調整是基於什麼意圖、想達成什麼作 用,並提示他們活用初階段學習過的觀念。 22
總論:重啟善意的演化
考掘駐足的風景 (4/6 hr) 裝碗粿的碗和故宮博物館裡展示的茶杯都是帶青的白瓷,我們不會用薄如蟬翼的青白瓷杯裝再來米漿放進蒸籠蒸, 也不會用厚實的碗粿碗品茶。青白瓷杯為什麼被許多代的人喜歡,是它的形式、質感、色澤非常漂亮嗎?擁有祖母 留下的碗粿碗的家庭,到今天還是用它進進出出蒸鍋,上了餐桌上也沒有令人厭棄之感,只是因為家人念舊或它非 常耐用嗎? 生活物品與環境的樣子比生物更像是演化來的。很不上眼但勉強用的東西難以讓人真心喜歡;形式好看但沒有作用 的東西則因為太少被用,失去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互動的機會,它發出的作用與情感便愈來愈薄。這麼說來是不是有 一種演化危機:當人幾乎不在乎物或環境的作用與情感,演化就不會發生,無論往好的或壞的方向。
3. show and tell 時的引導:提示學生成果發表應放在「任務 - 意圖 - 作用」的歷程描述。評量重點不 在形式成果本身,而是對任務是否有積極的美感意圖、是否採取了學習過的觀念,更重要的是自己 在歷程中發覺了什麼事情或方法。
23
操場的 11 種使用方式 (2/6 hr) 自己愛用的場地也會有不少人愛。下雨天的溜冰場,小孩忍不住去踩水,阿公皺著眉頭又難掩微笑。溜冰場積 了水、長堤上有棵樹、餐廳裡的窗邊卡座、司令台的樓梯等等,令人一訪又訪、一用再用多半因為它是可以發 生好事、留下記憶、持續提供美好經驗的場所。這堂課每組同學會得到一個指定情境,例如沈思、與朋友邊走 邊聊、一個人吃便當等等,請帶著視窗工具到操場及周邊外拍,一邊取景並一邊設想若能增加某物在畫面裡, 它會是什麼?放在哪裡?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方案。
自己愛用的場地也會有不
了水、長堤上有棵樹、餐
生好事、留下記憶、持續
邊聊、一個人吃便當等等
它會是什麼?放在哪裡?
24
不少人愛。下雨天的溜冰場,小孩忍不住去踩水,阿公皺著眉頭又難掩微笑。溜冰場積
餐廳裡的窗邊卡座、司令台的樓梯等等,令人一訪又訪、一用再用多半因為它是可以發
續提供美好經驗的場所。這堂課每組同學會得到一個指定情境,例如沈思、與朋友邊走
等,請帶著視窗工具到操場及周邊外拍,一邊取景並一邊設想若能增加某物在畫面裡,
?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方案。
自己愛用的場地也會有不少人愛。下雨天的溜冰場,小孩忍不住去踩水,阿公皺著眉頭又難掩微笑。溜冰場積 了水、長堤上有棵樹、餐廳裡的窗邊卡座、司令台的樓梯等等,令人一訪又訪、一用再用多半因為它是可以發 生好事、留下記憶、持續提供美好經驗的場所。這堂課每組同學會得到一個指定情境,例如沈思、與朋友邊走 邊聊、一個人吃便當等等,請帶著視窗工具到操場及周邊外拍,一邊取景並一邊設想若能增加某物在畫面裡, 它會是什麼?放在哪裡?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方案。
25
以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
「哇!」 高階課程的概念是將真實世界當作由善意、 美的行動遇上生活事件時所交互協調來的各 種提案的結果。學生已有基礎的駕馭自信 (初階)、對環境的審視意願(中階),希 望他們在高階課程中開始想像自己能怎麼 做、在哪個層面做。目標是經過 6 小時的 課程,打開每個人對環境事件評價的整合性 視野,安排應用的練習以讓學生經驗一次整 合的歷程。發出「耶!」或「哇!」--- 是 表示學生模擬了一次行動方案的實踐,經歷 「終於克服」或「發現難處在哪」的屬於自 己的感嘆詞。
。。。 為什麼擁抱聖誕節? 鎮公所經過廟前到漁港的這段中正路、補習 班包圍的站前圓環、繁華的忠孝東路還是冰 冷不鏽鋼大門內的公共梯間,在這個時節都 有了一份清晰的、整體的、像光籠罩著的氛 圍。用「商業意圖」可以很快解釋這個經驗 的提供,但平心講這可能是這幾個場所一年 之中,被各自經營卻又被集體意識到「場所 感」的少數時候。
26
高
27
跟教師分享的關鍵思考 1. 這個練習有兩個重要的部分,一是要求一組學生合作處理一個問題,另一是交換施行對組的計畫。 這裏的目的是要學生對公眾議題有感,察覺成就美感與功用之時的有所堅持與有所退讓。 2. 關於課堂活動的目標)學生將能整合美感的發現與探索經驗,達到合目的的創作歷程。
28
總論:合目的的整合設計
剛剛好的野餐戰力 聖誕燈拆了,場所的光暈就消失了,你去過南澳的小漁村嗎?搭火車經過時相信許多人被它的燈火吸引而下 了車,起床後自然沿著順坡繞了半個聚落,這種尋幽不是為了驚奇而是裡面有真正的怡人品質。在集體成員 感覺到美感義務時,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場所品質做些什麼。 這門 6 小時的課程,以街頭野餐為最終任務,全班同學分兩組,一組負責食物裝備,一組負責場地氛圍。 兩組提出策劃,之後再根據對方的策劃實踐野餐行動。
29
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問題是如何喚起它的性靈。 ——馬奎斯《百年孤寂》
穿過屋宇間長長的廊道,便是書房。冬日的午後灑滿金色陽光,檜木桌上樸質的 陶杯觸感溫潤,新鮮翠綠碧玉一般青瑩瑩的曬衣竹竿,將雪白的床單開展迎風搖曳。 絲縷紗織的窗帘外,是朦朧的流光;煮沸的牛奶,融入咖啡的迷人氣味;青瓷風鈴淡 淡地拍打著,一種時間的凝結。
那麼你拾綴的是質感。在手上的書本、舒適的座椅、寧靜的空間之中,你選擇了 讓生活中的悠揚歌唱,而它的聲音美得清越激昂。僅在眼目能見、伸手可觸的範圍裡, 就有千百種選擇能夠擷取,但只有感動你的那些吉光片羽,會留在記憶裡深化。
所以你用有意識的眼光,去閱讀老人家歷練的皺紋,打量手上日夜相伴的茶杯, 瀏覽周遭平凡事物的色彩,走踏新的林深小徑,品味盤中食物的原味,追尋故事的過 程結局。因為有所學習,有所設想,有所體悟,才能感受什麼是更好的、更有質感的、 更美的選擇,這時候的選擇才真正有了意義。
於是我們開始學習改變,為了解決問題、創造更好而改變,為了將自己從不好、 不美的提升到更好、更美的環境與自我,我們開始觀察、學習、發現、思考、設想, 終於能做出更好的選擇。一旦我們意識到了美,便嚮往這全新的概念,開始在生活中 增添風貌、在視野中增加質感,向更感動的空間行去,將優雅的知識分享出去,那就 是一種值得期待的,美感教育。
30
雙手的溫度
慎重的以雙手包覆器皿,
感受茶湯傳遞的情誼。
那個美好時代,
街角的修理店延續了物品的生命,
, “Kintsukuroi ”
儘管是高價的陶器亦然…。
「金繼」日語中稱為
是將器皿的碎片用天然生漆黏合,
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擁有較強的裝飾性。
總是以短暫的保固期看待用品的現代,
與過去一生一世的謹慎期待, 這些「珍惜」,
來自於一種生活態度,
也讓工藝能傳承至今。
31
美感 養成
「你必須要有勇氣去面對選擇,然後實踐,並對 事物充滿好奇,不能總告訴孩子大人的判斷,而不太
美感氛圍 的整合
容許犯錯。」過去曾是中學家政老師的好樣汪麗琴執 行長,問起若回到教育現場,關於美感,會給孩子什 麼課,她的回答是勇敢。
成長中,深受家庭教育影響,父親重視外表,母 親則對生活堅持,因此有了機會,跟著父親逛書店看 電影,同母親為家中挑選物品,從日常微小事物的選
32
好樣VVG
擇開始,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參與的機會,並使之不斷
汪麗琴 執行長
保持好奇,進而產生興趣才有可能深入,最後是堅
持,並在這樣的循環裡不斷保持學習,只要多一點
覺思考,將畫面拼組成型。看待事物,她不僅思考
的勇敢,就能有所不一樣。
當下,更籌劃未來,認為任何有用的可能性,就先 將之保留下來,因為「通常當真正需要時再準備往
建立美感,電影、閱讀與旅行是精神食糧,尤
往是來不及的。」認為美有著各種形式,不一定是
其電影,即便工作繁忙,至今仍維持每天觀看的習
要繁複奢華的,甚至清貧也有美感,但重要的是身
慣。她習慣將之分為場景、服裝、顏色、比例最後
在其中是否感覺是舒服的,是創造一種溫度,一種
才是情節來品味,將組成的元素拆解,再歸類成腦
心裡感到安心且舒服的氛圍。
海內的各個資料庫,透過音樂串連,認為美是五感 並存的,音樂像是背景,畫面能由此喚起,並被整 合在同一氛圍中。所以在她策辦活動或開一家新的 店之前,總會聽大量的音樂,激發靈感,再透過視
33
自由 研究
公眾的記憶。
有美感的剛剛好狀態
富藝旅 × 郭旭原。黃惠美 建築師
34
35
身處老台北的巷弄中,隱沒於繁華的信義大安
參考長條街屋的中庭尺度,回到小時候記憶中
捷運站後方,典型台灣 1950~60 年代出現的「步
四層公寓的狀態,建築師在連棟的老建築中,打出
登公寓」,前身是合作金庫的舊型公寓宿舍,經由
了三座天井,不採過於現代的大扇窗面,而改採細
郭旭原與黃惠美建築師的巧思改裝,成為一間新生
條分割的落地長窗,以更有座標性的格子,梳理了
的飯店富藝旅 Folio Hotel。
外面的環境視野。建築內部的牆面打通,讓視野可 以更延伸到窗外的書店、腳踏車店,使室內的材
提出一種整理的態度
質、顏色、肌理與外面的街景環境是互相滲透的, 如此這個空間便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外界相關聯
台北市的老公寓佔住宅的比例有 70% 以上,
的。
在都更整合期的過渡之中,接下這種「先活化與利 用」的案件,在拆除重建新屋與大動作整修改建、
室內牆面採取的各種顏色,都與室外所見即景
老屋拉皮的選項之外,建築師提出一個新的可能,
的顏色相呼應,春天花朵與牆面的粉紅、室外鐵鏽
以一種「整理」的態度,小成本的、些微幅度的改
的顏色與磚面上的赭紅、藍色鐵皮屋與薄荷色的油
裝,將一個台北巷弄中長期存在的鄰居公寓,修整
漆、鵝黃的樓層與街窗外溫暖的燈光,讓人從屋內
成一個具有公眾記憶的視覺標的建築。
往室外觀看,或從外往裡看到室內的展現,都能感 到這個環境與空間是結合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先
36
整理乾淨,這個環境的美就能夠出現。」面對老屋重生, 各種限制與過度之中,黃惠美建築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態 度。
改變的取捨,製造了公眾記憶
原本只是一間平常開車路過都看不到的舊公寓,但 將它整理過後,忽然間大家會駐足瀏賞,讓人忽然能夠 真的看到它了。日本稱這個改變叫做「捨象」。
選擇保留了 90% 的外觀,將多餘的附著構造去除, 僅將合庫舊宿舍微整形,保留建築自身的元素,改善空 間與光線的流暢,在這個改造的成品出來之後,美的驚 奇超過所想。
那是每個人來到這個場所,都能夠喚起不同的記 憶:洗石子外牆、水泥粉光地板、老地磚,那種生活打 磨出來的光滑,是新建材鋪陳不出的;紅塑膠包覆的鐵 欄杆樓梯扶手,舊式公寓的水泥雨遮,梅花紋與十字紋 的毛玻璃,是一種熟悉的對外聯繫。孩子們會嬉戲打鬧 的長廊有如庭院,帶有歲月痕跡的室外溫度計,在壁與 柱之間竟能讓人的視線駐留,有所回憶。
新與舊的對比
故意留下來的舊物與新的東西會產生對話,對比產 生一種張力,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看,才能真的看見舊東 西的樣貌。對比的過程中看到新與舊的痕跡,能夠產生 一種趣味。透過新製的矩陣格子梳理景觀,是用一種框 去擷取原來的空間;又好比將一堵舊的隔間牆打掉後, 原有的窗格變成一個對稱的視野框,就能將舊的環境變 成可以被閱讀的視覺感受。
在室內不斷出現的是帶有復古風格的馬賽克拼貼 磚,提煉出周遭環境存在的三個顏色做為主題,在各個 房間、空間、角落;進入一樓的空間再將它重組、碎化、 搭配,用不同的比例去排列,既是新的,又是舊的,一 點點的改變成為生活的亮點。老物的那種質樸細膩,成
37
為一種新的美感體驗,在富藝旅的空間中自然讓它
建築師對於教育美感的建議
呈現。
美感要怎麼教?
適切的美,恰當的美
一個人走在路上,若能觀察有感覺,觀察就能 打開自己視覺的想像。以往老師教學生畫圖,就像
「進到這個空間有一種感動的記憶,視覺上的
交作業功課,沒有教育要畫這些做什麼。如果能教
感動能引發想像,是美很重要的一部分。」郭旭原
學生如何去觀察,怎麼去看這個世界,是很重要
建築師說。好比富藝旅坐落的那條街,便成就餐廳
的,很多美的事物就在身邊。有個很棒的景觀師說
空間的尺度。只因為街巷的靜謐,製造了一種自家
他們作景觀的訣竅,就是模仿上帝。觀察一個景觀
庭院的空間交融,空間的擴大與空間的舒適,讓心
中模仿自然的環境跟配色,就能創造出許多好的作
裡有一種舒適的溫度感受,那種親切能產生美的感
品。
動。換作別的路或別的社區,就是不一樣的,沒有 這種效果。
至於觀察的紀錄,與其用相機去拍照,不如用 自己的眼睛去拍,現代的拍照太方便、容易儲存,
建築物後方的長廊用舊鐵鑄花格窗櫺隔開,與
以至於拍攝者沒有做選擇,雖然充斥影像,但是沒
鄰里的私宅相背對,自然展現一種「後巷」的繽紛
有意識拍這些影像是為了什麼。用手畫的素描,能
風景,因為拆除了圍牆,兩種空間在此融入對話,
有一種安靜的觀察訓練,有意識的操作、慎重的揀
用建築閱讀生活的真實與自在,使得這個 project
選也是很重要的,要學習探知揀選的意義,而不是
not for 旅人,更多時候是 for 鄰里。
不知為何而作。
這個案子不是那種藝術輝煌的、盛裝華服的
美感存在於生活的文化,文化並不是凝固的,
美,但它呈現的是一種「恰當的」、「適切的」
而是一個時間的疊合,應該與時俱增,在當代用一
美。同樣的元素放到別的地方,反而會顯得為了製
個新的意思,將復古的東西撿選出來,才是文化,
造懷舊,成為刻意與做作,但是在這裡有一種在地
文化本身是流動的。生活場所中發生的美感,那是
的美,是出現在這種恰當性,傳達了情感與質感。
自然地讓人停下腳步去體驗,美就能夠蔓延。
不是為了創造而創造,而是使其融於自然,高過了 基本需求的剛剛好,讓美在這個場所內自然發生。
38
39
美感 養成
電影美術創造了電影中虛幻的真實,讓情節在其 中成為合理的事實,濃縮時空背景及生活的日常在分 秒片段中,靈感的來源是透過微觀日常,與不受限制 地博覽資訊累積經驗。當面對創造場景時,要能創作
如電影般 的框景
角色的背景,讓演員能進入其中生活,像是在填補劇 情以外的細節,並且在裡面以色彩、質感創造風格的 層次,除了美感之外,更要考慮與現實之間的接合。 在決定一部電影的走向時,電影美術是利用視覺來完 整劇情,賴勇坤表示會預先將故事的感覺轉化為顏 色,作為場景設定的基調,再透過色感去尋找相應的 物件搭配,整個電影就像色譜般被規劃出來,亦可就
電影美術指導
此感覺每個「色彩」的相關性與整體性。有時候幸運
賴勇坤 設計師
的能夠全然的創造場景,但更多的時候是利用現有的 元素添加關鍵物件而改變空間給人的感覺。
40
攝影 賴勇坤
至於如何做到精準的詮釋,他表示:「多半的
度與研究精神,反覆的驗證,並且找出論述的邏
時候考量預算無法盡善盡美,但是必須就現實取
輯,並與自己喜歡的相應,做出選擇。關於自我風
捨。」面對現實可以透過刪去法,以取得最高完整
格就是無法取代的部分,例如看到一雙鞋子時,無
度為優先,不能顧此失彼,在過程中,會以最大的
論是材質或是款式,當覺得就是自己會穿的樣子,
輪廓開始想像,並且從過去找出相似經驗,試著做
那大概就是風格了,在電影美術工作裡,最重要的
出差異,並加入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這些喜歡則因
是—「溝通」,相信彼此對於美的看法不同時,一
於各個時期的興趣有所不同,這些經驗養成是透過
定有所堅持的「為什麼」,當「為什麼」與「為什
親自觀察、親自觸摸內化為養分,引人入勝的,必
麼」不斷的碰撞之下,能知道彼此的考量,甚至迸
然會在心中留下印象,相信足夠的累積,能在面對
發出新的火花,可能更具創意、更勝一人的意見,
問題時自然找到解決的方式。
也會在大方向的掌握之下,讓團隊能自由發展。
關於美感,其實沒有對錯,只有喜好的問題, 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論,重要的是要抱持著懷疑的態
41
美感 走讀
公眾的美好 齊東街區 × 孫啟榕 建築師
42
故事是從一個國中畢業的社區媽媽開始的,從感動、認同,產生一連串的行動。 孫啟榕建築師:「我希望跟所有中學美術老師講:大家都曾有被美的畫面所感動的經驗,那些美的畫面, 都不是純粹的美,還有更多來自他背後的價值判斷,那些價值判斷是什麼?才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我 們如果能透過美感,透過美感經驗來教,不見得是形式上的美感感知,而應該是激發學習者多關懷不同面相 的理解,去啟發他對不同價值觀的理解,這才是美感教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我講的價值觀的辨認。 43
齊東街一方往台北城東一方往松山(城的西
便不是指定的保留空間,而是眾人的生活空間!
口),是清代留下的米道,不同於青田街各有姿
當空間自然地被居民使用,日式宿舍特別的氛圍
態的日式居所,齊東街老樹圍繞著樣式統一的日
也會反過來傾訴,我們隱藏的價值觀,這也是美
式宿舍群,成為都市中難得的綠意。齊東街宿舍
感經驗的反射。
群的聚落保存,是從在地社區媽媽跳出來,捍衛 自身所處的街區空間開始的,也漸漸感動許多
除了成為公共空間是重要的,主從關係也是
人,從認同到支持、協助,漸漸成為屬於全體市
建築師關注的,孫建築師輕聲說著:「文資保存,
民的公眾空間記憶資產。縱然在通過聚落保存後
是對很多事情的選擇。」在這裡,老房子是主角,
仍面臨大大小小、令人憤怒、不捨的惡意破壞,
其他是配角,設計要懂得謙讓,思考如何讓老房
但讓我們更深刻的思考與感受到,當公眾空間與
子被看見,不讓過多的設計搶掉老屋的風采,在
私人利益間產生衝突,公眾的空間權利該由誰來
有限資源下盡可能呈現老房子的昔日風貌。齊東
守護?
詩舍跟台灣文學館,一棟完全復舊,一棟則變化 出新的使用形式;「你多久沒有讀詩?」建築師
孫建築師沉穩而堅定地說著:「談論這些事
問著,很多人讀詩的經驗只停留在高中、大學聯
情,也許與美感經驗無關,但都會與美感背後,
考前的階段,而這棟房子透過簡單的調整環境照
更核心的價值觀有關:「什麼是美」、「什麼是
明,以及對空間使用的規範,成為詩社,就比方
真正重要的事情」,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同的價值
照片中台灣文學館的舞台,賦予它新的價值。
觀,該要為誰講話、該捍衛何種意義,沒有對錯 只有選擇。」就像我們在閱讀讀魯迅的小說、讀
雖然仍保留日式宿舍中重要的床之間,但下
屠格涅夫的小說,都一樣會深受感動,那是因為
凹地板上的榻榻米是新設計的,目的在讓這裡變
作品背後深刻的關懷,我們讀小說、看畫、看雕
成眾人輕鬆使用的空間,往下挖的動作至今仍是
塑,一定都曾有一些碰觸我們內心的真正感動,
很多建築人不能接受的作法,但台灣文學館透過
那不純粹從美的形式而來,普通人無法指摘駢麗
每週的座談、演講、戲劇、歌唱…活動,一方面
文體中詞藻是否豐富華美,但我們都能透過閱
豐富了空間使用,一方面也漸漸改變與周遭居民
讀,體會當中是否具備更基本的思想價值;所以
的距離,核心的舞台產生了水平延伸的可能,很
推廣美感教育,問題不在美學形式,而是透過美
多演講者喜歡在下凹的中間,被大家圍繞,甚至
感教育傳達出來的價值是什麼?應該回到人、多
將舞台移到戶外,空間產生無限的可能。
謙卑、多尊重一切。 仔細講這棟房子,就是打開地板、打開天花 齊東詩舍跟台灣文學館,其實是兩棟一模一
板,讓我們看見結構,日式宿舍是隔壁的齊東詩
樣的建築,既然一模一樣,一棟原汁原味完全復
社,而這,則是被活化的空間,歷史建築在哪,
舊,一棟則轉變成新的形式,成為社區公共空間
就將他表演出來即可,不要去搶他的風采。主從
的起點。未來這中央的走道很重要,使通往齊東
關係是讓老房子被看見,先看到老房子,再來是
街區不需再從金山南路繞一圈,成為周邊居民日
新房子,新房子如何烘托老房子,對我來說就是
常的通道,主婦從東門市場買完菜,坐在這閒聊
空間的倫理,美學講到最後,講的是一種教養,
休息,小孩們在這玩耍,通道讓空間產生內外的
講的是一種品味,最後就是取捨。
關係,院子內化後,平日是寧靜的,在特別的時 刻轉變為活動發生地,當居民產生了認同,這裡
44
45
談到美感經驗中很重要的形式美問題,舉個 例子來說,「緣側」對打掃的人來說很辛苦,擦 地板成為生活中必要的負擔,但當社會高齡化 下,我們不可能讓老人家趴跪著擦地板,但對我 來說,需求會改變,但是取捨是我們應該思考 的,如果我們一切都從機能來看,當功能被取代 時,緣側就消失了,但緣側除了遮陽、通行外, 更是日式宿舍最重要的生活空間,我們拿掉他, 如何談論小津安二郎在東京物語中,父親在何處 與即將出嫁的女兒談話,應該不是一本正經的在 床之間吧,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緣側才是真正 的生活空間,當我們了解這樣的地方負載這樣的 意義時,儘管我們知道擦地板的辛苦,我們也會 願意忍受,我想,取捨就在這裡。
我們身處在意義競爭的年代,誰可以說出更 多的、更重要的意義,誰才會被支持、被留下來, 對於空間的形式特徵,的確是有他背後的含意,
型都代表一種價值,如果最後只剩下一種開發的 價值、交換的價值、效率的價值…,那有多令人 遺憾,歷史、回憶、情感,是無法放入一坪的價 格中談論的。
美感的多樣性提供了各種可能,背後的細 節,常常能讓我們從中認識許多故事,這些都不 拘泥在表面的形式樣式;對我來說,進到空間時 如果能更接近過去的價值,更重要地:能不能激 發美感經驗價值的思考。
美感經驗的傳遞與共鳴,正是保存運動的重 要性。
46
接待外人的洋式空間,當中不同高度差異,微妙的表達主
能,民主的時代是個尊重多元的社會,不同的類
從 關 係, 客 人 從 外 進 來 後, 主 人 站 在 內 側 歡 迎 他, 主 從
以及深藏在其中的種種,多樣性呈現各種不同可
關係的建立,代表不只是美學形式,更是美學形式的價值
保存、留下的意義,見證曾經如此生活的過往,
觀,倫理成為空間形式的依據。
生活會變遷消逝,但也因為這些離去,所以才有
中國空間中嚴肅的對稱形式,在日本空間中卻是刻意不對 稱的,玄關一進來一方有柱子,一方有迎賓窗,重心的轉 移引導了客人自然進入右側洋式客間的動線。 透過不對稱的平衡,人的位置、燈的位置,勾勒出動態的 路徑。
齊東詩社的建築興建時期接近太平洋戰爭,
所 以 使 用 的 裝 飾 非 常 少, 只 有 上 方 推 測 與
有 關 的 紋 飾, 也 是 這 棟 房 子 唯 一 Art Deco
的裝飾,也使這裡的美感純粹來自空間,而
非符號,但也正因為如此,整個空間傳達的
層次非常的動人。
47
美感經驗的重要性是什麼? 美感經驗的建立如果屬於個人價值觀的馴化, 他必須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是沒辦法以標準答案來回答的, 所以要各自努力來啟發、引動學生去思索、探索, 並且去建立他自己的美感經驗,
所以如果當美感經驗要拿出來討論時, 只有一個狀況是真的需要討論的, 就是他「進入了公共領域」 就必須被深入討論, 你覺得美你覺得醜,可能是個人觀感, 任何時代的價值,都是會變動的, 如果能多用一點包容,多用一點可能性,多用一點論述, 讓那樣的多樣性都能被呈現的話, 我們起碼就能保住各種不同的聲音。
48
緣側是日式建築重要的生活空間,在齊東詩社緣側
的寬度比起一般的日式建築的緣側寬度更寬,其實
在日本,緣側的寬度也代表階級呢。
這些緣側的寬度、雨遮的深度、房屋墊高的高度,
都表達了這棟建築因應台灣氣候的取捨,加寬的距
離使太陽與雨水不會直接打入,這個寬度令人感到 相當舒適。
49
我們如何看待生活,決定今天的美感。
美感是培養出來的,但它不似一株草、一棵樹,可以衡量它有多高;人這個載體, 我們是評價不出來的,但我們可以去評價人的行為;所以要談論美感教育,是否先將 視線移開結果,因為談論結果的實體,常常就只是作品,作品可能是詩、可能是書、 可能是畫…,但其實很重要的,是怎麼達到這個結果的過程。
美感他不只存在於一幅畫、一個雕塑,美感其實就在馬路邊,家門前。當我們不 在乎生活中機車隨意亂停,路邊的冷氣水亂滴,什麼都沒關係的生活態度,才是我們 教育該關心的,而不只是他能繪一幅漂亮的畫、撰寫一篇感人的文章。
美感練習誌與這一波的美感課程,不只是期待能教育學生,更期待能影響老師, 當老師以「生活」來因「人」施教,讓這個人產生美感的共鳴,就能期待重新實現在 學習者的行為上面,然後進一步擴散到他的生活中。教學是途徑,但「生活中的美感 體現」才是真正的課程目標,才是我們期待的教學結果。
每個教育者不一定能綜觀所有藝術家的創作,但是每個人都總有生活,我們應該 想辦法從其生活經驗中抽取素材出來給學生。有些老師之所以無法做出好教材來教學 生,常常是因為他也忽略自己的生活,蔣勳曾說:「活得像個人,才能學到美。」如 果人不會去觀察生活,那他更不可能去推動學生去觀察他的生活,更不可能以教學引 導學生,透過行為去影響改善他的生活。當教學者對生活有所感悟,或許他才能開始 從生活的經驗與學生交流。當老師、學生都可以去用心看生活的時候,才真的是美感 教育啟動的核心!
美感就是 Care !沒有美感就是 I don’t care。 想追求美的東西,去投資生活, because I care,because I care about myself。
I care about myself 美感教育,是對自我的一種尊重!
50
旅行的重要 隨著季節更迭, 五感溫度轉換。
職人使用當地的土、當地的釉料、當地的技巧,
依循不同的料理需要,製作器皿。
工藝
不同於屬於個人的文創。
是時間淬鍊出的技術與品味:
玻璃的季節是在夏天,
冬日喝湯,或許該選漆器,
木胎的漆器可以維持溫度,又不像瓷器燙手
讓人感到溫暖、安心,這是器皿中豐富的感情。
旅行到當地,賞玩這塊土地上的器皿,
引人想手作料理,讓人持續想使用它。
讓「對時」的料理「對味」,怎麼搭配?來自感覺。
從觸覺到記憶,從地方到時代,
是對物品與環境深刻而有意義的談法。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