Ùi 新文學運動到臺灣話文 2021 / 08 / 19 Marang Khu Ph.D https://formosaner.wordpress.com/
列單 ● ● ● ● ●
概念:口碑文學,白話字,漢字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台灣新文學運動( 1920-1930 ) 台灣話文運動( 1930-1934 )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口碑文學,白話字,漢字 口碑 白話字
台口 語語 漢字臺灣話文
歌仔冊漢字
戲文漢字
1920 1930 1934 漢書 文面
漢文漢字 1895
1936
1945
時 間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台灣 ê 白話文是受中國 54 運動 /白話文運動 chiah 開始? ○ 閬縫 siuⁿ 大 ê 錯誤看法。
● 台語(白話)文學成做台灣新文學 ê 發展是 phēng 1920 年 koh khah 早著開始 --ah 。 ○ 白話字(羅馬字) ○ 漢字
● 台語白話文(漢字) ê 2 大條件:
○ 本土語言環境(語言使用、書面使用:歌仔冊,十五音,彙音妙悟) ○ 日本總督府 ê 「土語溫存」政策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時代開始進前 ê 台灣語言環境: ○ 書面語:漢文 ■ 讀冊人 ■ 書房教育
-> Ùi 漢文學著漢字 ○ 生活語言:台語(主要 ê 社會通行語) ■ 歌仔冊 ■ 十五音 ■ 彙音妙悟 -> 口語漢字對應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歌仔冊
新竹紫雲旗, 1927 ,《四民經紀 通俗歌》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彙音妙悟
黃謙,嘉慶五年( 1800 ),彙 音妙悟。(圖::光緒癸卯版)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十五音
謝秀嵐,清嘉慶 23 年 ( 1818 ),彙集雅俗通十五 音。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時代 ê 台灣語言環境:
○ 書面語改造: ■ 書房教育 公學校 ■ 漢文 日用語 ○ 生活語言 ■ 台語(主要 ê 社會通行語) ■ 日語(官方語言)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總督府 tùi 台灣 ê 教育佮語言政策:
○ ( 1920 以前) Chím 殖民 ê 教育政策 ■ 日語 / 漢文 ■ 日語 / 台語 ■ 用雙語教育來達到殖民/同化台灣人 ê 目的 ○ ( 1920 以後)內地延長教育政策 ■ 日語/日文 ■ 用單語政策,目標:同化台灣人 ○ ( 1935 以後)戰時教育政策 ■ 完全單語政策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時代 ê 語言使用: 福建語(台語) 廣東語(客語) 蕃語(原住民語) 內地語(日語) 外國語 其他漢語
1915 年國勢調查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總督府 tùi 台灣 ê 教育佮語言政策:
○ Tī 漢文教育方面,早期( 1904 以前)公學校猶原 teh 教儒家經 典:三字經、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 目的: ■ Siâⁿ 人去讀公學校,降低書房/ oo̍ h 仔 tī 地方 ê 功能, ■ 儒家經典用台語文讀音讀,倩台灣 ê 先生, hōō 清國時代 ê 文人 bē 一睏頭失業,收買人心。 ○ 1920 以後,漢文教育漸漸減少,和製漢字、和製漢語大量取代中華 漢字。 ■ 1922 年以後,漢文正式 ùi 必修改做選修,一禮拜 mā kan-ta 2 點鐘,學生 beh 學漢字主要是 ùi 「國語」來學。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1931 年(昭和 6 年),《公學校用漢文讀本》卷四。 1909 年(明治 42 年),《台灣教科用書漢文讀 本》。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總督府 tùi 台灣 ê 語言政策:
○ Ùi 統治台灣到 1920 年代,日本總督府 lóng 是鼓勵日本官員(主 要是基層人員)學台灣土語(台語為主)。 ○ 1898 年「台灣總督府文官普通試驗細則」中「土語」 ( 對話佮和 文土譯 / 土文 和譯 ) 是選考科目, 1904 年,「土語」是各級行 政機關佮教育機構 ê 人員聘用 ê 必考科目。 ○ 警察佮監獄官 lóng ài 接受土語訓練。 ○ 到 1923 年,為著取締「不穩」演講,警察講習所 koh 特別設 「語學 ( 台灣語 ) 特科講習」。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日本總督府 ê 雙語教科冊: ○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 1896 ,《新日本語言 集》。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日 文 假名標注發音
台 語
漢字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漢字
台 灣 碼 子
假名標注發音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彼等鳥鼠、被貓咬死真多、 所以有一暗、大家做夥議 論、有什麼好法道可抵防、 不被貓咬抑無、不拘攏無法 道不已得大家要散、彼刻有 一隻、較尾位坐的小隻鳥鼠 趖出來講、我想被貓咬著、 隴是咱無斟酌的、以後著用 玲瓏仔、掛得貓的頜頸、若 有聽見玲瓏……
漢字邊 ā 有日文假名 標注發音
完整 ê 漢字台語白話散文
上早 ê 漢字台語翻 譯
日文對譯 〈鳥鼠ノ會議〉《台灣土語叢誌》, 1901 。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本土 ê 語言環境無受著壓迫, ● 國民 ê 漢文教育, ● 日本總督府 koh 鼓勵日本官員、警察學台灣話, ● 3 項因素絞做伙 ○ 日本人 ○ 台灣民間 ○ 加速台語漢字書寫 ê 發展。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1898 《日台小辭典》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1898 《日台小辭典》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漢字台語書寫 日文假名標注
日文對譯
劉克明, 1923 ,《國語對 譯台語大成》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小川尚 義, 1931 ,台日 大辭典。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發展 ○ 透過 ■ 字典 ê 出版,台(漢字)日工具冊 ê 出版 ■ Ke khah 有系統性 --ê 使用台語漢字,對日本時代 ê : ● 歌仔冊 ● 臺灣話文 ○ 所使用 ê 漢字 lóng 有真大 ê 影響。(台語漢字有沓沓仔標準化 ê 趨勢)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使用情形 ● 歌仔冊內底 ê 漢字是以音讀上 chē 。 ● MM-koh , tī 日本時代以後,受日本漢字 ê 使用情形影響,大量 ê 訓讀漢字開始出現 tī 台語 ê 書寫內底。 ● 1920 年代後期出現 ê 臺灣話文,大量使用漢字訓讀 ê 方法來書 寫。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使用情形 ● 漢字音讀: ○ Chhōe 無適當 ê 漢字,著用 óa 音 ê 漢字來 tàu ,無論 hitê 漢字 ê 意思,比論: 三伯出山歌:列位有榮來參考……帶在基隆个所在…… ○ Óa 音 ê 漢字 khah 歹標準化,甚至寫 ê 人 ē 按照家己 ê 腔 口去使用漢字。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使用情形 ● 漢字訓讀 : ○ Chhōe 無適當 ê 漢字,著用意思相倚 ê 漢字來 tàu ,無論 hit-ê 漢字 ê 發音,比論: 三伯出山歌:……三伯死落在廳邊,仕久塊燒腳尾錢…… ● 日本時代台語 ê 漢字訓讀 (khah 固定 --ê) 舉例: 子 kiáⁿ
在 tī
不 (mm, bē, bô)
多 (chē, ke)
了 lah
不要 bô-ài
不可 mMthang
賢人 gâu- 事情 tāi- 可愛 kóō-chui lâng chì
語尾
要,卜 beh 而已 niā-niā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使用情形
● 漢字訓讀: ○ 受著日文漢字訓讀使用法 ê 影響,台語漢字訓讀 ê 使用定 定 ē 有一个漢字幾若種 hoō 音 ê 情形: 置 hē khǹg 戲 sńg hōa 擲 hiao̍ t hìⁿ
置在何位
hē tī tó-ūi
置在何位
khǹg tī tó-ūi
不可戲
mM-thang sńg
與查某戲
kah cha-bóō hōa
擲球
hiao̍ t kiû
擲石頭
hìⁿ chioo̍ h-thâu
日本時代台語漢字 ê 使用情形 ● 漢字書寫 ê 台語白話文 phēng 中國白話文運動早。 ○ 漢字台語白話文 - 上慢 bē phēng 1900 khah òaⁿ 著起 鼓。 ○ 漢字中國白話文 - liao̍ h 上闊是 ùi 1916 陳獨秀 tī 上海創 辦《青年雜誌》開始。 ● Nā án-ne ,台灣 ê 新文學運動到底是 siáⁿ-hòe ?
台灣新文學運動 ● Thiah 白來講,新文學就是白話 ê 文學:舊文學就是用文言文來作文,無受過漢 學訓練 ê 人 oh-tit 讀 ē 清楚明白,所以 1920 年以後,真 chē 去過日本,中國 留學轉來 ê 智識人,開始討論台灣新文學:白話文學, hōō 一般人讀了好了解。 ●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著開始有言文一致運動(げんぶんいっちうんどう),日 本現代文學就是 chit-ê 運動 ê 實踐佮發展 ê 結果。 ● 台灣智識人 tī 日本時代,留學日本 ê 學生受著言文一致運動 ê 影響,以及透過新 聞紙佮一寡留學中國 ê 學生 chah-- 來 ê 消息, chai-iáⁿ 中國 ê 白話文運動成 功。受 chia-ê 運動思案鼓舞, 1920 年代 ê 台灣智識人 mā 起鼓 teh sak 台灣 文學 ê 改革。
台灣新文學運動 ● 陳炘 Tân Him : 蓋自科舉之制流弊以來 , 言文學者 , 矯揉造作 , 不求學理 , 抱残
守缺 , 只求其末……一般文士之論文學者 , 皆以文字為準 , 辭貴古奥 , 字貴難避 , 僅 以作文法式 , 即為文學者……近來民國新學,獎勵白話文,無非有感於此耳。我 鄉語言中 , 有音無字者甚多 , 不可因文字音寫之 , 然亦當期就言文一致體 , 不以法 式文句 , 區區是執 , 而文字取用平凡 , 作者乃得自由發揮其所飽之思想 , 其所懷之 感情。(陳炘, 1920 ,〈文學與職務〉《台灣青年》, 1 : 41-43 )
● 陳端明 Tân Toan-bêng :在鄙人之見,卽廢累代積弊,新用一種白文……試 觀現今所謂文明各國,多言文一致,唯臺灣獨排之,此因承教於中華之後,故言
文各異。然今之中國豁然覺醒,久用白話文,以期言文一致。而我臺之文人墨 士,豈可袖手傍觀,使萬衆有意難伸乎 ! 切望奮勇提唱,改革文學,以除此弊, 俾可啟民智,豈不妙乎 ? (陳瑞明, 1922 ,〈日用文鼓吹論〉《台灣青年》, 4-1 : 25 )
台灣新文學運動 ● 台灣新文學運動 ê 目標是 beh 達到言文一致, che , tao̍ k-ke lóng 同意。 ○ MM-koh , beh án-chóaⁿ hōō 作文 ē-sái 言文一致? ● 張我軍,留學中國, phēng 陳炘佮陳端明落尾,大力提唱中國白 話文( mM 是提唱言文一致)。 ● 雖然真 chē 人 tī hit 時 tòe 張我軍 ê kha 步開始學寫中國白話 文, mM-koh 批評 mā 袂少。
台灣新文學運動 張我軍 ê 主張 ● 「 台灣的文學乃中國文學的一支流。本流發生了甚麼影響,則支流也自然而 然地隨之而影響、變遷,這是必然的道理。……中國舊文學的孽種,暗暗於敗 草欉中留下一座小小的殿堂──破舊的──以苟延其殘喘,這就是臺灣的舊文 學。」( 1925 ,〈請合力折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臺灣民報》 31〉 ● 「…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語,… 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 疑的了。所以我們的新文學運動有帶著改造台灣言語的使命。我們欲把我們的 土話改成合乎文字的合理的語言。我們欲依傍中國的國語來改造台灣的土語。 … 把我們現在所用的話改成與中國合致的……倘能如此,我們的文化就得以 不與中國文化分斷。 」( 1925 ,〈新文學運動的意義〉《臺灣民報》 67 )
台灣新文學運動 賴和 ê 主張 新文學運動……她的標目,是在舌頭和筆尖的合一……現狀下的新文學尚沒有橫書 的必要性,但將來音字採用的時候,就有橫書的必要了。 …… 音字的併用。在現狀下,有許多沒有文字可表現的話語,……只像「欸乃」的 讀做「矮魯」,如此且尚不能明白,必待解講,始知是行船時,船夫一種的呼喊。 又像山歌的餘音 ( 如噯喲兮 ) 種種樂具的聲音,不用音字,是不能表現,所以一篇 文章中,插有別種的文字,是進化的表識……( 1926 ,〈讀台日紙的「新舊文學 之比較」〉《臺灣民報》)
台灣新文學運動 Tùi 中國白話文 ê 批評 ● …… 所通行的白話文學,是用中國的普通話寫的,雖然比古文學好 看很多,可是不能了解的地方還不少,而且大多數是能看不能唸的 ……現在的新文學,在中國可以讓牠說是大眾的,在台灣便不能說 的了。(黃石輝 . 1930. 〈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第九 號 - 第十一號。) ● 中華有不用中華特有的言詞不會說明的事象,同樣台灣也有不用台 灣特有的言詞不會說明的事象。(郭秋生 . 1931. 〈建設臺灣話文 一提案〉《台灣新聞》)
臺灣話文論戰
● 1920 年代 ê 台灣白話文運動 ê 目的就是 beh kā 文寫白。 ● MM-koh , kā 文寫白到底 ài 用 siáⁿ-mih 文字做工具? ● 日文? 殖民者 ê 語言文字,有反抗意識 ê 台灣智識人 bē 接 受。 ● 半白半文言 ê 書寫? 無法度完全筆尾佮舌尖合一。 ● 中國白話文? 佮生活內底 ê 語言差大碼, tùi 台灣人來講是 另外一款文言文。 ● 台語漢字文章是 siau-tháu 文學語言佮日常生活語言 ê 緊張關係,上 有可能成功 ê 書寫。
臺灣話文論戰
● 台語漢字書寫本底 tō 有社會基礎: ○ 民間慣勢 ê 書寫:使用音讀漢字 khah chē 。 ○ 日本時代以來,透過台日對譯,台日字典,公學校教科冊等等, 粒積起來 ê 書寫慣勢。 ● Ùi 傳統漢學一路行 -- 來 ê 智識人 ē 看 chit-khoán 「非正統」 ê 漢字 khah 無。 ● Chit-má ,臺灣話文 ê 論戰佮書寫實踐, hōō chia lím 墘 ê 台語漢字 書寫變做要緊 ê tāi-chì 。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 《南音》雜誌著是 tī chit-ê 日本殖民地 台灣,知識分子對文學實踐意見無仝 teh 用筆對削 ê 背景 --ni o̍h 誕生。 ● 1931 年(昭和 6 年)秋天,黃春成下 本,莊遂性、葉榮鐘、郭秋生共同發 起,賴和、張煥珪、張聘三、許文逵、 周定山、洪槱(洪炎秋)、陳逢源、吳 春霖等十二人做伙備辦《南音》文藝雜 誌社, tī 1932 年 ê 正月初一正式創刊 《南音》雜誌, tī 台北出刊,是半月日 發行一 pái ê 雜誌。
〈南音〉佮臺灣話文 ● 《南音》 ○ 包容日本時代逐種文學 ê 書寫 ■ 漢文 ■ 台灣白話漢文 ■ 中國白話文 ■ 臺灣話文
● 第三文學 ○ 反對古典漢文, beh 發展倚近 台灣人認同 ê 文學。
〈南音〉佮臺灣話文
● 《南音》 ê 發起人之一 ê 郭秋 生,利用 chit-ê 舞台,創設 〈臺灣話文嘗試欄〉佮有志 tīteh 參詳臺灣話文 ê 各種可能 性。 ● 賴和 mā tī chia 發表〈歸家〉 〈惹事〉 ê 臺灣話文小說。 ● 《南音》常常 hông 「食 割」,到第 12 號 hōō 日本政府 禁, soah 倒擔。
文類
文章名
作者
論述
南音
郭秋生
論述
宣告明弘君之認識不足
黃春成
論述
文藝時評
葉榮鐘
論述
臺灣話文雜駁
莊垂勝
論述 說幾條臺灣話文的基礎工作給大家做參考
郭秋生
論述
臺灣話文的新字問題
郭秋生
論述
新字問題
郭秋生
論述
臺灣話文的新字問題
賴和、郭秋生
論述
臺灣話文討論欄
敬
論述
新字問題
李獻璋
論述
言文一致的零星問題
黃石輝
論述
新字問題
郭秋生
論述
臺灣話文的新字問題
黃石輝
論述
新字問題
黃純青
文
文章名
作者
論述
就鄉土文學說幾句
鄭坤五
散文
合弘仔先說幾句閒話
黃春成
散文
新名詞-十八金
郭秋生
散文
新名詞-烏卒仔
郭秋生
散文
我們地方的故事
賴和
小說
幻影的消滅
凉
小說
大耳的入港
郭秋生
小說
犯罪實話:一個前科者
郭秋生
小說
犯罪實話:街頭的活劇
郭秋生
小說
歸家
賴和
小說
惹事
賴和
類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台灣從來的文學自然是屬於貴族文學一類的。。。一個社會的集 團,因其人種,歷史,風土,人情應會形成一種共通的特性,這樣 的特性是超越階級以外的存在。所以台灣人在做階級的分子以前, 應先具有一種做台灣人應有的特性。而第三文學是要立腳在這全集 團的特性去描寫現在的台灣人全體共通的生活,感情,要求和解放 的。(葉榮鐘, 1932 ,〈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 八號)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這樣的運動當然要負兩種的使命。第一「怎樣纔能夠使思想,文藝 普遍化」。。。提供這一片小小的園地給大家利用。。。講究種種 的方法去鼓勵作家。。。這就是本誌應當奉行的第二層的使命。 (葉榮鐘, 1932 ,〈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八 號)
〈南音〉佮臺灣話文
● Tī 《南音》內底 ê 臺灣話文實踐上重要 beh liú-liao̍ h ê 問題是:到底 beh án-chóaⁿ 用漢字來書寫台語? 無論用什麼字,有必要時便讀土話。例如:「食」字雖然讀做「 sit 」, 但用於「食飯」的時候不該讀作“ sithoan” ,而應該讀 做” chiahpng” 。。。讀音一事,其實不必怎樣提唱。。。你寫「美 人」,人家必然要讀做” Bi jin” ,如果妳是寫「美查某」,人家必然會 讀「美」做” sui” 的。(黃石輝 . 1930. 〈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 報》第九號 - 第十一號。)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 楊華( 1906 - 1936 ) ● 本名楊顯達,筆名楊花、器人。 ● 十七歲搬厝到屏東,佮黃石輝,蘇德興相 bat , mā 加入傳統漢文詩社「礫社」。 ● Gâu 寫詩,作品真 chē 。
○ 本底寫漢文詩, ○ 1920 新舊文學論戰以後開始寫中國白話文詩, ○ 1932 ,性命 ê 尾幾冬寫臺灣話文詩。中國白話文詩 mā 繼續有 teh 寫。
● 楊華寫作 ê 轉變( ùi 漢文到臺灣話文)是日本時 代,台灣作家 ê 典型之一。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1932 ,〈心弦〉《南音》,五、六、七、八號;九、十合刊號;十一號。
(有受日文俳句影響 ê 台語詩) ● ● ● ● ● ● ● ● ● ●
春返來了,蝴蝶穿了華麗的新衫,在花上跳舞,歡迎。 -- 心絃 1 溫柔的春呀!當你鋪滿了郊野的枯草,他們就發了青青翠翠的嫩( chíⁿ )苗! -- 心絃 2 輕盈溫柔的春雨,灑到枯槁的樹枝,他們就穿上了新衫 -- 心絃 3 花紅了,有粉蝶繞著伊跳舞,柳綠了,有小鳥伴著伊謳歌,詩人呵,唱些快樂的歌曲 呀! -- 心絃 4 花瓣雖然有大小,殷攏總各自創造殷的藝術,攏總是一樣的美麗! -- 心絃 5 一碧如油的草場中,草花開了,鳥仔在唱歌,這是詩人的舞臺。──呵,美滿快樂的春 光! -- 心絃 6 小鳥唱到嘴乾了,飛向池邊去飲水,魚呀,免青驚喔! -- 心絃 7 垂髮的柳樹,我深深感謝你了;因為你已經供給我無窮的詩意! -- 心絃 8 一陣一陣很香的花味,吹入我的夢中,花呀,辜負你的好意了! -- 心絃 9 春月!你這皎 (kiáu) 潔明亮的清色,煩惱了失眠的少年。 -- 心絃 10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 討論 1935 ,〈女工悲曲〉《台灣文藝》,二卷七號
星稀稀,風絲絲,
走!走!走!
淒清的月光照著伊,
趕到紡織工場去,
這時候,靜悄悄 ( chauh-chauh )路 上無人來去,
搔搔 (so-so) 面,拭開目 鐵門鎖緊緊 (ân-ân) ,不 冷清清荒草迷離, 得入去, 睭, 風颼颼 (soo͘-soo͘) 冷透四 纔知受了月光欺。 疑是天光時。 肢, 天光時,正是上工時, 想返去,月又斜西又驚來 樹疏疏月影掛在樹枝。 遲; 莫 (mài) 遲疑,趕緊穿 不返去,早飯未食腹裡空 寒衣。 虛;
等了等鐵門又不開, 陣陣霜風較冷冰水, 冷呀!冷呀! 凍得伊腳縮手縮,難 得支持, 等得伊身倦 (siān) 力 疲, 直等到月落,雞啼。
〈南音〉佮臺灣話文 ê討論
● 郭秋生( 1904 - 1980 )
● 台北新莊人,筆名秋生、芥舟、街頭寫真 師。 ● 公學校受日語 ê 教育,冊房受漢學仔教育, mā bat 去中國廈門讀中學。 ● 轉來台灣,扞大稻埕江山樓餐廳。 ○ 佮白話字作家郭頂順仝款是「生理頭家文學家」
● 1931 年參與創辦《南音》雜誌, tī hin 創設 〈臺灣話文嘗試欄〉,收集台灣民間歌謠, 鼓吹臺灣話文。
台灣話文運動 作家佮 in ê話
〈臺灣話文嘗試欄〉《南音》第 五期所紀錄 ê 童謠〈天烏烏〉。 Lán ē 使看著伊 ê 發音標註,妻 註某,肚註堵,鮕鮘是社會慣勢 用字,是新創 ê 漢字(歌仔冊慣 勢寫做卜)。
〈南音〉佮臺灣話文
有時星光,有時月光,想講是文言文以外無文的迷夢已經打破,作中 國白話文才是時代文的酣眠也好醒來了咯。…… 時代的脈搏親像時鐘的振子,果真人類的歷史拗不是破滅的末日,我 相信所有錯誤的觀念一定會到達自己清算的機會,看!大眾幾百年 來,任憑所調智識階級,錦心秀口的人,糟躂做糞土廢物,活活葬身 荒郊曠野的真摯的呼吸——大眾藝術——豈不是已經隨燦爛的春光得 了百倍的生氣,改換著衣冠滯 從荒野躍進藝術的殿堂嗎( mah )? (郭秋生, 1932 ,〈再聽阮一回呼聲〉《南音》)
〈南音〉佮臺灣話文
郭秋生, 1932 ,〈大耳的入港〉《南音》, 1 : 3-8
● Che 是郭秋生 ê 第一篇臺灣話文小說創作。 ● 小說創作 ê 目的是 beh 實踐伊對台語漢字使用 ê 理念。 ● 內容是 teh 講一个台灣人分著一大筆 ê 財產以後, soah hông 拐去上海, pián kah 險險褪褲做乞食。
大耳的入港
〈南音〉佮臺灣話文
● 賴和( 1894 - 1943 ) ● 本名賴癸河、賴河,彰化出世,筆名懶雲、甫 三、安都生、灰、走街先……。 ●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 1917 年 tī 彰化建 立賴和病院, 1918 年去廈門博愛醫院,兩年 後轉來台灣。 ● 擔任《臺灣民報》文藝欄編輯,積極推展臺灣 新文學運動。 ● 舊文人 > 中國白話文 > 臺灣話文 > 轉 去寫漢詩。 ● 是少數 kui 世人 lóng 無 beh 寫日文 ê 台灣 作家。
〈南音〉佮臺灣話文
賴和, 1932 ,〈我們地方的故事〉《南音》, 1:3 。
● Che 是賴和 ùi 〈鬥鬧熱〉、〈一桿秤子〉以後,正式開展臺灣 話文書寫 ê 第一篇散文。 ● 內容是 teh 講彰化城 ê 傳說,時代變遷,溝通發達,彰化城拆 去, mM-koh 彰化人 iáu 是對「城」有歷史記持 tī-leh 。
我們地方的故事
〈南音〉佮臺灣話文 ● 楊華,郭秋生佮賴和 ê 臺灣話文寫作手路是臺灣話文 ê 典型, lán 會使確 定: ○ 袂曉台語 ê 人,無法度用台語讀 chit 款作品。 ○ ē-hiáu 台語 ê 人, mā 無一定有法度讀 chit 款作品,因為: ■ 訓讀,文言, koh 有一寡中國白話 ê 「借用」 lóng 摻 tī 內底, ■ 佮歌仔冊 ê 韻文比 phēng ,臺灣話文顛倒無夠口語, ■ 臺灣話文的確是一款「書面語」 - 用「看 --ê 」 khah 輕可, iáu 做袂到完全白話 ê 書寫。 ● 當然,佮中國白話文比,臺灣話文是百面 khah 倚近台語。
〈南音〉以外 ê 台灣話文
● 郭一舟( 1908 - 1943 ) ● 本名郭明崑,台南麻豆人。 ● 日本早稻田大學哲學系。第一代 ê 台灣人哲學 家, ○ 第一代哲學家有劉明電(留學德國),林茂生(留學日 本,美國)
● mā 是台灣人第一代人類學家,大部份研究著作是 用日語寫: ○ 〈喪服經傳攷〉,〈甥姪稱謂と漢族稱謂制の側面史〉, 《中國の家族制及び言語の研究》……
● tùi 語言研究有興趣,研究台語,書寫臺灣話文。 ○ 伊 mā 會曉中國話, mā 會寫中國白話文。
結論 ● 用羅馬字做成 ê 白話字佮漢字 lóng 會使用來做書寫台語 ê 符 號。 ● 漢字主要是用來寫漢文 - 主要是智識分子 teh 使用。 ● Tī 日本時代進前定著有人用漢字書寫台語。 ● Tī 日本時代,透過 a. 教育普及, b. 字典、工具冊出版,
加速台語漢字 ê 普遍使用。
結論 ● 1920 年代,透過 tī 日本、民國 ê 留學生, chhui-sak 台灣 ê 白話文/新文學 ê 運動。 ● 用中國白話文做基礎 ê 台灣新文學,無合台灣人 ê 喙舌。 ● 1930 - 1934 臺灣話文運動起鼓, ○ 是對中國白話文 ê 反抗, ○ 是 beh 實踐筆尾合舌尖。
尾聲 ● 54 運動以後,中國白話文是中國書寫 ê 新標準(取代文言 文), mā 是海外華人跟綴 ê 新範勢。 ● 考慮著 chit 款「中國白話文」 ê 勢面,日本帝國 nā beh 殖民 亞洲,「中國白話文」就是上好 ê 文化殖民 ê 武器。 ● 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壓制台灣 ê 漢文 mā 壓制台灣話文, kanta 中國白話文無受壓制繼續發展。 ● 日本戰敗以後,中國國民黨來台灣, tú 好繼續「國語政策」, 中國白話文直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