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书目201307

Page 1

iDear BOOK

201307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纽约艺术指南 作者:[美国] 摩根·福尔克纳 ISBN: 978-7-5117-1671-2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摩根 · 福尔克纳(Morgan Falconer),艺术评论家,常驻纽约记者,为Art Review,The New Statementsman,Modern Painters等众多报刊撰写文章。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 观赏纽约艺术品提供了全面指导,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纽约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 品,勾勒出一部人类艺术史的大致轮廓。它将引导你全面领略纽约的艺术精品,从世界 闻名的机构展出的各流派巨作,到鲜为人知、超凡脱俗、深藏于美术馆中的佳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各馆艺术品的同时,作者还精心编制了各馆藏品的分 类索引,使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在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观赏尼古拉斯·普桑和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后,紧接着去弗利克美术馆 看洛可可画家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画作,或者去美国唯一致力于19至20世纪学术传统的 达西什博物馆。 作者还对多位重要艺术家作了批判性分析,对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进行评点, 甚至告诉你去哪里找艺术家的故居与遗迹,既帮你找到杰克逊·波洛克的标志性作品, 也精确定位他在纽约的故居和他曾经常常出没的地方。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纽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纽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纽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纽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纽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纽约艺术指南》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24/11

7:16 PM

Page 10

1/12/11

4:12 PM

Page 2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0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1/24/11

7:16 PM

Page 11

1/24/11

7:22 PM

Page 2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20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1

4:51 PM

Page 14

1/12/11

4:12 PM

Page 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4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1/12/11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埃及和近东艺术 / 早期艺术

奈加代时期(埃及),约公元前3650~前3330年 布鲁克林博物馆

前王朝统治时期罕见的保存完好的一件艺术品,学者一直 在研究这尊小雕像的意义。她是生殖繁育的象征吗?还是 一个舞者,抑或是仆人?或者是一尊神像:埃及艺术中尺 寸至关重要,和类似的男性人形相比,这尊雕像显然具有 重要意义。

23

1840

年,一个23岁的英国外交官沿 着底格里斯河航行,行至巴格 达以北之时,发现河岸边有形状怪异的土堤。 当时他没有办法就地发掘,于是发誓等有机会 一定要回来——当他回来进行发掘时,终于发 现了于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的亚述帕尔二 世(Ashurnasirpal II)的宫殿遗迹。发现的物 品主要有大量雕刻图案的石膏镶板,这些镶板 最初用于装饰国王的宫殿,从镶板的图案中也 可看出国王投身于各式各样的活动——战事、 打猎、宴会,手写体的楔形文字给镶板增添了 一份优雅,并将国王的家系和丰功伟绩告之天 下。镶板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具精细复杂艺术特 色的典范,这些镶板原本是要全数送入大英博 物馆的,但它们实在是太过昂贵以至于有些 被卖掉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获得了一部分, 并且为展出这些艺术品专门重新设计了近东艺 术的入口,极好地再现了其艺术形象,令人回 味。布鲁克林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镶板收藏。 布鲁克林博物馆的镶板收藏尽管为数不 多,但是在其埃及美术馆中占有惊人的规模, 且皆为珍品。布鲁克林博物馆一直以来更倾向 于把埃及艺术视为美学——即艺术本身,而较 少将其视为种族文化问题。因此,很多展出藏 品的来源考据比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显得粗 略,然而展品简单纯朴的美感弥补了这一遗 憾。布鲁克林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收藏的确有优 势。其中之一是王朝统治前期出现的有名的 “鸟类女人”,她的臂膀向上拱起,仿佛在飞 行。还有一个是约公元前3105~前3050年的狮 首,展现了狮子的雄威,极具那个时期典型的 艺术特点。在那个时代,狮子是沙漠中生命的 象征,埃及人将狮子和王权联系起来,创造出 带有狮子形象的雕像守卫神庙。 布鲁克林博物馆另一方面的优势是第六 王朝(约公元前2245~前2157年)皇家雕塑 的收藏,这一时期闻名的6座雕像中有3座在 布鲁克林博物馆。雕塑中尤为突出的是佩比二

这座狮子像在亚述纳西尔帕尔二世 (Assurnasirpal II)的宫殿废墟中被发现。 独角帽表明神兽的神性,其五条腿的功能很 可能更多是出于形式而非象征目的:从正面 看威风凛凛,从侧面看他似乎在大步跨向前 方。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1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3

女性小雕像

Human-headed winged lion 新亚述时期(今尼姆鲁兹,美索不达米亚),约 公元前883~前859年

13-4-15 下午4:33

Page 23

肖像创作于罗马统治埃及时期,画中女性的穿着、发型以 及佩戴的珠宝反映了王朝流行趋势。尽管画面栩栩如生, 这幅画却是理想化的创作,很可能是被塞进木乃伊紧贴着 逝者脸颊的覆盖物。

人首翼狮雕像

Page 82

4:12 PM

Portrait of a noble woman 罗马,约公元150年,布鲁克林博物馆

Tutankhamun wearing the Blue Crown 第十八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336~前 1327年

4:32 PM

1/12/11

贵族肖像

图坦卡蒙戴蓝色皇冠

1/25/11

Page 15

其他信息

图坦卡蒙结婚时九岁或者十岁,十几岁时 统治埃及(约公元前1361~前1352年), 未满20岁夭折。他的陪葬品有神话一般的 宝藏,在1922年被发掘时,引起了轰动。 该头像来自纪念他加冕礼的雕像。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

4:51 PM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5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象牙表面的包金 已经脱落,然而观赏者还是可以从一件公 元8世纪的饰板上一睹其风采,饰板的雕 刻属于典型的腓尼基风格,狮身鹰首兽 四周围绕着荷花和弯曲的树枝。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13-4-15 下午4:33

1/25/11

4:32 PM

Page 83

8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法国 / 西方传统艺术

83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7 PM

Page 122

纽约艺术指南20130607 2.indd 2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6-10 下午4:40

1/12/11

4:28 PM

Page 123

12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 西方传统艺术

亨利埃塔·约翰斯顿

123

查尔斯·帕森

《皮埃尔·巴克》(Pierre Bacot),约1708~1710年

《中央公园,冬天:滑冰池塘》(Central Park,Winter:The Skating Pond),1862年

约翰斯顿(1674~1729年)是第一位稍有名气的南部艺术 家。她来自爱尔兰,在刚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后就 创作了这幅粉蜡笔画。她通过卖几美元一幅的肖像画来贴补家 用。

帕森(1821~1910年)创作了这幅画,但是这种风格却属 于纽约著名的出版商柯里尔&艾夫斯公司,他们在19世纪中 晚期生产了4300多种美国和美国人生活场景的画作。这些画 作用手工着色,在国内外的街头和商店里售卖。

1822~1896年)因其战地摄影受到关注,温斯 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年) 此前在缅因州沿海地区为《哈普斯周刊》作 为艺术家记者报道战争。他在战争结束一年 后创作了《前线的囚犯》(Prisoners from the Front,1866年),清楚地记录了战场上南方 联盟军队直面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形。这幅画开 启了霍默的事业,尽管他继续创作了一些风格 迥异的作品,如《东北暴风》(Northeaster, 1895年)中巨浪撞击的画面。 正是由于有一批像霍默一样的满怀爱 国精神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美国艺术的发展 线条开始清晰呈现。在18世纪中期已经部分 定下这种格调,如科普利对材质和细节的注 意,但是在像画家汤马斯·艾金斯(Thomas Eakins,1844~1916年)等人出现后才变得更 为重要。与比他更加保守的同辈画家相比,艾 金斯冷静到近乎阴沉的画作,以及对裸体画的 处理方式,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划船的施 密特》(Max Schmitt in a Single Scull,1871 年)描绘了画家儿时的朋友在费城斯凯基尔 河上的场景;《沉思者》(The Thinker,1900 年)刻画了画家的姐夫路易斯·肯特(Louis Kenton),显示出人物内向的复杂的情绪。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70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Page 170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83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12/11

4:35 PM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Page 171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焦点艺术家 :爱德华·霍珀 / 现代艺术

171

208

13-4-15 下午4:34

1/12/11

4:41 PM

Page 208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23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3-4-15 下午4:34

1/26/11

12:02 PM

Page 209

摄影艺术

《星期天早上》  这幅画原名第七大道商店,是以画面刻画的纽约街道建筑而起的 名字,但是霍珀最终选择了使得画面能让人想起任何一个地方, 任何城镇的名字的处理手法。这个场景布景设计是受到艾默·莱 斯的《街景》的启发。

了美国的沿海景观。但是他的视野不像美国场 景画家一样有意识地搜寻民族灵魂,他更偏向 于普通城市居民离开城市之旅的记忆。霍珀是 版画家,也是制图员和画家,《夜影》(Night Shadows,1921年)就是一幅似乎抓住城市居 民心情的蚀刻版画:从远远的高处望去,街道 满是阴影,有个身影走过街角的商铺。此情此 景可能源于悲观色彩的影片,对街道饱含着又 爱又惧的情感。

《纽约室内》

在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首次购买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霍珀投资的一年

霍珀的画,此后它便成为画家最强有力的支 持者,拥有霍珀最多的画作。霍珀的作品四 散于美国各州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幅能够胜 过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而且其中 蕴藏着令人惊喜的作品。卢卡·托马斯(Luc Tuymans,1958~)或莫林·加莱士(Maureen Gallace,1960~)的作品与霍珀的作品有相似 之处,他们的出现被美国艺术评论界称为一个 新发现,这也使得近年策展人对霍珀的宝贵画 作的喜好一度复兴。 即使对当代场景不熟悉的人来说,霍珀最 早期的作品也能引起震动。他的画作没有任何 其他物品,只有蓝灰色冷色颜料:如《剧院里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0

孤单的身影》(Solitary Figure in a Theatre,约 1902~1904年)或者《男子坐在床上》(Man Seated on a Bed,约1905~1906年)。年轻的 时候,霍珀经历过几次前往巴黎的长途旅行, 不过他不是欣赏历史遗迹或者宽阔的林荫大 道,而是常常蜷缩在阴沉的角落,正如作品 《巴黎里尔街48室内庭院》(Interior Courtyard at 48 rue de Lille,Paris,1906年)中描绘的一 样。或者他也会画台阶,除了台阶什么都没 有——只有台阶的单一重复。 成熟期的霍珀开始在画作中运用更明亮的 色调,比如《夏日室内》(Summer Interior, 1909年)。这也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半身裸 露的女人画作,后来这个主题不断出现: 1961年的《阳光下的女人》(A Woman in the

13-4-15 下午4:34

Sun)几乎是那幅早期作品的重新演绎。德加 (Degas)对霍珀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从 生动的裁切到独创的视角,我们都可以看出霍 珀作品中德加对女性人物处理手法的影子。 《纽约室内》(New York Interior,约1921年) 只能看到女人的背影,她的臂膀伸向一旁。她 正在缝纫,尽管凝固一般的动作仿佛有更多的 含义。 霍珀显然享受在法国期间的生活,他也 融入了法国艺术,但是此后他意识到他挚爱 的是美国。在《星期天早上》(Early Sunday Morning,1930年 )中他捕捉下了美国小镇之 景;在《日落铁道》(Railroad Sunset,1929 年)中描绘了美国边远的标志物;在《双灯灯 塔》(Light at Two Lights,1927年)中他赞美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171

霍珀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创作了几幅女人缝纫的画面——由于他 更出名的是蚀刻版画,其中有一些印刷了出来。该作品部分是受 到了伦勃朗的启发;部分堪比当代现实主义者如约翰·斯隆的作 品。该作品也许还要归功于德加的影响。

英国博学多才的威廉·亨利·福克 斯 · 塔 尔 博 特 ( Wi l l i a m H e n r y F o x Talbot,1800~1877年)仅仅试验了几个月他 的最新发明——摄影时,就创作出了一幅比邮 票稍微大一些的图画《奥丽尔窗口,南画廊, 拉柯克修道院》(The Oriel Window,South Gallery, Lacock Abbey,1835年)。它刻画 了石头窗棂,还描绘了他的英国乡村家园里优 雅温馨的窗户。这样的画作应该合适成为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摄影收藏,因为它暗示这 种媒介即使在出生伊始,已经展露了它的雄 心——成为艺术中最清晰最敏锐的世界窗口。 当然,从那里开始,许多条道路在召唤。 摄影也许会沿着这条脉络,试图尽可能用最准 确的方式捕捉世界——像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一 样,记录世界和人们。肖像画曾经是能够支付 得起画像的富人的专有奢侈品,但是摄影向中 产阶级打开了一扇窗。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有一幅路易-雅 克·曼德·达盖尔(Louis-J 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1851年)拍摄的女演员珍 妮·林德(Jenny Lind ,1840~1851年)的肖 像画,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和塔尔博特 发明的碘化银纸照相法形成了竞争。自此十 年多后的20世纪30年代,肖像画主题变得有 趣而复杂,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1876~1964年)著名的《20世纪的人们》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系列作品中的部 分样作现在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但是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比如塔尔博特会清楚地意识 到在他的窗户之后,不仅仅有人物和地方,还

有麻烦——贫穷,战争和疾病。 对于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来说,摄 影很快成为参加竞选和社会变革的帮手。最 早运用这种方式的胜利者之一是雅克布·里 斯(Jacob Riis,1849~1914年),其因照片 集《另一半人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而出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几幅 他成名后的作品,如《Bandit’s Roost, 591/2 Mulberry Street》(1888年),作品拍摄了小 偷躲在小巷的场景。这样的传统在20世纪中期 兴起,一些最优秀的摄影师们也自视为充满激 情的报道者。 摄影终于可以满足于塔尔博特的窗口制造 出的美感,将自己交托于艺术——这从很早之 前已开始,尽管世界上的纯艺术直至20世纪才 愿意给予摄影平等的地位。今天这样的媒介已 无所不在,有在画廊里举办展览的摄影师,也 有“运用摄影技术的艺术家”;分辨他们很容 易。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中,格里高 利·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1962~) 的作品《无题(西北偏北)》(Untitled[North by Northwest],2004年),若不是它戏剧化 的精心安排设计,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由老派 的街头摄影师拍摄的都市风景。辛蒂·雪曼 (Cindy Sherman)的《无题》(Untitled, 2008年)似乎是曼哈顿上流社会中年女人的社 会肖像——除了系列画中人物面孔十分相像以 外。当然,也十分像艺术家本人的脸。摄影在 今天又有所改变,失去了对真实的热爱,醉心 于虚构。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  《佐伊,雅典少女》(Zoe, Maid of Athens),1866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卡梅伦(1815~1879年)认识一些英格兰维多利亚时期 最 伟 大 的 人 物 —— 罗 斯 金 , 卡 莱 尔 , 坦 尼 森 和 达 尔 文 (Ruskin,Carlyle,Tennyson and Darwin)。1863年在孩 子给她相机后,她开始喜欢摄影,这幅作品是受到拜伦 一首诗的启发,模特是她姐姐的养女梅·普林斯(May Prinsep)。

13-4-15 下午4:34

相关图书 《伦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8

13-4-15 下午4:34

纽约艺术指南20130414.indd 209

13-4-15 下午4:34


1101097-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24/11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7:04 P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64

意大利 68

法国 78

德国和低地国家 94

西班牙 104

英格兰 110

美国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和近东艺术 16

希腊和罗马艺术 28

中世纪艺术 34

亚洲艺术 42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42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4:09 PM

Page 5

《纽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现代艺术

地图

128

222

19世纪末期现代艺术先驱

艺术家索引

132

230

先锋派:1900~1914年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144

234

焦点艺术家:毕加索和马蒂斯

图片来源

15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主义 162

焦点艺术家:爱德华·霍珀 168

横跨大西洋的现代主义 176

焦点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182

真正的艺术 190

焦点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196

当代艺术 202

摄影艺术 208

公共艺术 214

239


1101031-ArtGuide_NEWYORK_vF3 4c: 1/12/11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8

4:10 PM

Page 8

导言

当的 各 个 美 术 馆 时 , 常 常 会 在 某 一 幅 画 我有机会一连几天徜徉在这座世界名城

前长久伫立,并且浮想联翩,甚至情不自禁 地希望能从附近另外一家美术馆取来另一幅 画,挂在这幅画旁边,想象着两幅作品放在 一起进行比较、揣摩和欣赏的美妙情景。譬 如我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仔细观赏伦勃 朗(Rembrandt)的自画像时,心里就会想, 要是旁边挂着相隔几个街区的弗利克美术馆 的《波兰骑士》(The Polish Rider)该有多 好……而这样的悬挂位置常常引人深思——它 究竟是不是出自伦勃朗之笔?仅仅几天前,我 在看着这幅神秘肖像的时候,还不由自主地想 到,到底是什么让我了解荷兰绘画? 然而,画作还挂在原地,一幅幅伟大的 艺术品分散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相互遥望, 而匆匆走过的观赏者对这些作品的印象常常显 得重叠而凌乱。对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来说, 传统的艺术指南没有多大帮助,那些指南只能 带你浮光掠影地穿过鳞次栉比的博物馆和接踵 而至的美术馆,用断断续续的评论,带着观众 匆匆忙忙从意大利艺术跳跃到德国艺术,又从 德国艺术跨越到英国艺术。这些所谓的指南从 不停下来思考所介绍的艺术品和同一座城市里 其他艺术品的联系,也不把这些艺术品置身于 广阔、深远的艺术史中考虑。而本书的独特之 处就在于帮助你对某一位艺术家或一类风格的 艺术品形成一个整体的感受,从而得以进行更 深入的鉴赏。我们游走于城市的美术馆之间, 围墙仿佛消失了,瞬间所有艺术都汇集在了 一起——希腊罗马艺术、现当代艺术,以及亚 洲、非洲和美洲艺术。如果你是法国绘画的行 家,本书将带你领略从克卢埃(Clouet)到柯 洛(Corot)的每一位艺术家;如果你是艺术 入门者,本书将向你介绍过去五千年最伟大的 艺术。

本书对各个博物馆的艺术藏品如数家珍, 并将这些艺术品放置于应有的历史背景之中。 如果纽约的博物馆或美术馆缺少某段艺术史上 的重要作品,本书还将引导你如何填补缺失。 也许你已在弗利克美术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看过公认的西班牙大师的画作,但如果想要了 解更多同类美术馆,为什么不造访美籍西班牙 裔协会博物馆及图书馆呢?或者如果你喜欢大 都会里小型的韩国美术馆,希望看到更多的收 藏品,那就请去布鲁克林博物馆看看吧。 无论是学生、游客、居民或者文化瘾君 子,我们都需要有时间沉浸于历史和文化,这 本手册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书里有很 多实用的地图、美术馆、艺术家目录,以及集 中介绍纽约市杰出艺术人物(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杰克逊·波洛克和安迪·沃 霍尔[Andy Warhol])的章节,标出他们经常出 没之地。同时,这本指南也介绍了艺术通史, 不论你是否参观美术馆,本书都将以其充实丰 富的内容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艺术。 以上是本书全面探讨博物馆收藏品的原 因之一。正是出于此原因,本书所涉及的艺术 品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参展最多、最受欢迎 的作品,抑或是单调地顺着既定路线走完美 术馆——多数情况下,展出的艺术品会经常 变化。你可能在美术馆找不到本书提及的艺术 品,因为绝大多数博物馆没有足够的空间永久 展示他们珍藏的全部瑰宝,这确实有些令人遗 憾。然而,我们希望通过为你介绍特别的代表 作品,并且通过对其背景的深入探索,加深你 对同类作品的欣赏能力,相信你会突然发现, 自己对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艺术史的认识一 下子上升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境界。


1110154-ArtGuide_NEWYORK_vF3:

10/27/11

12:27 PM

Page 9 《纽约艺术指南》

如何使用本书

当作艺术史 你可以在参观博物馆时将本书从袋子中 取出,也可以将本书当作通俗易懂的艺术史来 从头到尾地阅读。本书不仅深入探讨了我们公 认的经过艺术和文化黄金时期洗礼的艺术圣地 和时期,还为我们介绍了在这之前和之后以及 被我们长期忽略的艺术。

9

借以研究某流派或某时期艺术品的 全部公共收藏 在对某个主要收藏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之 后,每一章节都包含了一个名为“其他信息” 的附插图部分,它推荐了可以扩展读者该领域 知识的其他美术馆和作品。其中的一个例外是 希腊和罗马艺术这一章,这一时期的艺术品都 可以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

按流派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早期艺术、西方 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以及参考部分。在介绍 古代艺术的章节里,探讨了历史文明中的开创 性时期(中间也穿插了现代艺术家是如何诠释 许久之前就已经建立的传统艺术的)。 西方传统艺术的章节是按照国家划分 的,说明了地域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9世纪 欧洲艺术形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最后,现 代艺术的章节是以年代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在 一个(甚至更久)世纪以来,不同的风格和运 动是如何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作为深入的美术馆向导 本书中每一章都有一个聚焦在相关领域 纽约最大或最独特的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收藏品 的部分,并对收藏中的一些主要的艺术品进行 了进一步的说明和介绍。

按地点 你可以通过书末的便捷地图找到书中提 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为您提供一整天的户外 行程。

按艺术家 本书中的一些章节专门为我们介绍了三 位纽约最负盛名的艺术家:爱德华·霍珀、杰 克逊·波洛克和安迪·沃霍尔。还有一章为我们 深入介绍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他们被收藏在纽 约的作品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本书最后还有 相关艺术家的索引表,让你得以在最短的时间 内找到你所喜爱的艺术家。

按美术馆 本书最后附录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索 引”列出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场馆以及这些地方 的地址和开闭馆时间,你可以快速翻到与各个 场馆相关的页面。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伦敦艺术指南 作者:[英国] 山姆·菲利普斯 ISBN: 978-7-5117-1670-5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35mm x 20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24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50幅 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皇家美术学院艺术杂志编辑,艺术专栏作家, 为Time Out、Blueprint、i-D Magazine、The Guardian、Sunday Telegraph等众多报 刊撰写文章。 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参观 伦敦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着重介绍精华藏品的方式,书写出 一部故事性的艺术史。这本指南的独特方法,让你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中找到自己喜爱 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本书将向你展现在伦敦哪些地方 可以找到它们,既有展示在世界知名艺术机构中该流派的代表作,也有藏于有别常规的 画廊中的精品小画。你可以在斯隆街上的圣三一教堂尽情欣赏伯恩-琼斯的彩色玻璃画 之美,然后动身去泰特美术馆观赏密莱司的《奥菲莉娅》;你可以登上开往沃尔瑟姆斯 托的地铁,去曾是莫里斯故居的威廉·莫里斯画廊,那儿如今展示着拉斐尔前派的精品 油画。 本书还对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进行了简洁的历史叙述和评论性分析,向你 展示哪里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志性作品,并标出他以前在伦敦的居所和常去之 处。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 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伦敦艺术指南》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2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0:11 AM

Page 3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8

12/29/10

英博物馆中的埃及文物收藏分为两层,

壮观的作品所占据的空间,横跨3个巨大且相 互连接的展厅,延伸到博物馆宏伟的室内庭 院——大中庭(Great Court)的西边。楼上 展出的陪葬品、纸莎草书、陶器、珠宝和其他 较小型的手工艺品,为这些作品展示出特定的 历史背景。 从埃及前王朝时期(在公元前3100年第一 位法老王统一上下埃及之前)精心挑选出的陶 器,表现出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所具有的中 心地位,它灌溉了土地,并紧密联系了运输干 道周围的社群。例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粉红色 陶罐,用红赭色颜料表现船的阴影,在陶罐顶 部还绘有波浪纹,暗示着水的流动。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注重深度,不过在后来 的法老统治时代,馆藏品也展现出古埃及在社 会、科技和文化成就上取得的巨大飞跃。从藏 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埃及迅速发展的艺 术成就很快被既定的图像规则所束缚,这种被 规则束缚的艺术风格成为从第四王朝(约公元 前2575~前2467年)——即金字塔时期,博物 馆藏有该时期存世不多的建筑构件——到希腊 罗马统治时期前的艺术特征。这一坚持了两千 余年的规则已不仅仅关乎品位:它事关生命和 死亡,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关于来世和死亡。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最早 藏于统治者的寝陵和富人的坟墓中。法老王相 信,将遗体做成木乃伊不仅能保证来世之路畅 通无阻,而且只要图像符合艺术标准,死者的 灵魂就能永生并在图像中长存。 由此,埃及绘画和浮雕会结合各个侧面来 描绘对象,因为埃及人认为单独一个面不足以 成为迅速安置灵魂的居所。埃及人用侧面表现 头部和腿,但是肩和胸朝向前方,以充分呈现 整个人体。我们可以分辨出的其他特点是,艺 术品中会用水平和垂直轴线引导动作,以及图 像与象形文字的相似。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

4/16/13 9:13 AM

1/13/11

11:53 AM

Page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3

4/16/13 9:13 AM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13/11

11:53 AM

24 大英博物馆

内巴蒙在沼泽捕猎:内巴蒙墓室壁画残片(后页) 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 Fragment of a scene from the tomb-chapel of Nebamun 第十八王朝晚期(埃及),约公元前1350年

肥沃的沼泽与重生相关,使得它们成为墓室绘画的绝佳题 材,为死者提供来世生活。在象形文字的说明中,亡人被描 述为“自得其乐,享尽美景”,在用绝妙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的埃及伊甸园中得到新生。

4/16/13 9:13 AM

12/29/10

10:39 AM

Page 76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约1525年

荷尔拜因的绘画技法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逼真 的手法描绘的大量不同的纹理和细节贯穿整幅画面。前景的 显著位置有一个变形的头骨,但从右边看就成了正常形状, 这是死亡的高度象征性的符号,提醒人们生命终将逝去。

克拉纳赫是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神父马丁·路德的好友, 他的很多叙事性作品可以看成道德寓言。该作品表现了丘 比特偷蜂巢被蜜蜂叮蜇的场景(美术馆认为这幅画曾是阿 道夫·希特勒的私人收藏)。

这三位早期佛兰德艺术家的直接继承 者的油画虽然不能被称为技艺高超,但也有 很高的水准。迪克·鲍茨(Dirk Bouts,约 1415~1475年)的早期风格受到了韦登的深刻 影响,这体现在画在亚麻布上的珍稀作品《埋 葬基督》(The Entombment)中。馆藏作品很 好地呈现了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约 1430~1494年)的水平,其中一件三联画描绘

了画作的委托人——威尔士朝臣约翰·多恩爵 士与他的家人正在向圣母子跪拜的情景。早期 尼德兰艺术在其他欧洲画家身上的深远影响, 通过备受赞誉的伊比利亚人巴托洛梅·贝尔梅 霍(Bartolomé Bermejo,约1440~1495年)的 作品展现了出来。在其幻想般的画作《圣米 歇尔战胜恶魔》(St Michael Triumphs over the Devil,1468年)中圣人穿上了优雅华美、饰满

4/16/13 9:13 AM

10:42 AM

Page 9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2 AM

Page 95

华莱士收藏馆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7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洛可可 / 西方传统艺术

华托

95

1:13 PM

Page 77

北方文艺复兴 / 西方传统艺术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大使们》,1533年

12/29/10

4/16/13 9:13 AM

1/13/11

76 国家美术馆 小汉斯·荷尔拜因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24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9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这盏镀金珐琅灯刻有来自《古兰经》、宣称“上帝是宇宙 万物的光”的诗句。这可能是出自艺术赞助人Amir Shaykh 的清真寺,他的徽章是一个红色杯子,出现在了灯的颈部 和底部。

这个词的敬畏,造就了抄写这本神圣经书时使 用美丽的阿拉伯手写体的良苦用心。采用这种 书法书写的书卷,装饰的陶器、金属器和织 物,以全新的方式让展览中的宗教和世俗用品 呈现出一种崇高感。 例如,一件样式朴素的伊拉克白陶 碗(11世纪),就因为它 的装饰而进入奢侈品的 行列,它上面黑色纹饰 的细长笔触一直延伸到 碗的中心。多种物品展 现出书法和专业化生产知识 的结合,如透亮的珐琅清真寺 灯(Mosque lamp),其他更好 的例子可追溯到埃及马穆鲁克王 朝(1250~1517年)。金属光泽在 陶器上的应用是伊斯兰的发明,伊 拉克率先在9世纪将之运用,埃及法 蒂玛王朝(969~1171年)时期的装饰玻 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大英博物馆最好的伊斯兰藏 品是国际一流的、来自16世 纪奥斯曼土耳其的伊兹尼 克瓷砖和陶器的收藏, 色彩鲜亮的花叶交织 在这些陶瓷上。伊斯 兰艺术的装饰图案象 征着上帝的无所不 能,看似重复没有 止境,往往具有完美 的对称,图案则是几 何图形或取材于自然的 形式。

126

亚历山大·佛提耶

12/29/10

6/10/13 7:03 PM

10:47 AM

Page 126

珠宝的盔甲。 丢勒从1496年开始创作的小 型双面木板油画,描绘了圣杰罗姆 (St Jerome)身处怡人的风景中, 背景上有聚集成堆的云层。丢勒以 风景画闻名,特别是水彩画,正是 他提升了这一绘画媒介的地位。藏 品中另一张他的作品,是他从1497 年起开始创作的他父亲的画像,证 明他在肖像画上的才华。他饱含深 情又不乏准确地仔细研究了父亲的 面容,将胡茬、皱纹以及他湿润的 眼睛下方的眼袋,都一一画下。 丢勒对个人身体特征的关注程 度,在他的继承者小汉斯·荷尔拜 因出现前,无人匹敌。美术馆拥有 3件荷尔拜因的杰作,其中之一可 追溯至1526~1528年,画作史无前 例地让一位女士和她的宠物松鼠、 偶尔停在树枝上的鸟出现在同一画 面上。不过,吸引包括艺术史家在 内的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并让他们 试图去解开其复杂象征的是《大使 们》(The Ambassadors,1533年)。画作的 意义并不在外交官的面部刻画上,而是他们身 边用让人过目难忘的精准手法表现的书和乐器 中。学者们将这件杰作与宗教改革联系起来, 他们推测画面中放在路德教赞美诗集旁的鲁特 琴断掉的琴弦也许象征了神学倾向的不一。 展出的另一位艺术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年), 其艺术生涯与当时的宗教政治纠缠不清。他的 大多数作品都是肖像,部分精美的代表作也在 展览中呈现,其中有他作为选帝侯的宫廷画师 时,为两位新教萨克森选帝侯绘制的双连画。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Cupid complaining to Venus,约1525年)代表了他艺术创作的另 一个领域:以裸体女性形象为特色的朴实的神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77

4/16/13 9:13 AM

1101096-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6/11

1:18 PM

Page 127

泰特美术馆

拉斐尔前派 / 西方传统艺术

密莱司

爱德华·伯恩-琼斯

天文钟,约1750年

《奥菲莉娅》,1851~1852年

《科菲多亚王与乞女》,1884年

在华托的游乐画中,优雅的人物形象都有一种矫揉造作的 不拘礼节感。他们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从姿势来看,却潜 藏着这位法国艺术家的潜台词。这幅作品的前景有一尊沉 睡的维纳斯雕塑,平静、理想化的人群与背景里喧闹的恋 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件工艺卓绝的钟是为皇室银行家、蓬巴杜夫人的教父 让·巴里·德·蒙玛尔特(Jean Paris de Monmartel)制作 的,将洛可可风格带到了辉煌灿烂的新高度。火焰般的镀 金、打磨光滑的小天使以及多种多样的刻度盘的结合,给 人一种极其富丽堂皇的感觉。

密莱司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深爱的女人溺亡的 情景。艺术家为了准确描绘画中背景,在河边待了4个月。 前景中的模特莉齐·西德尔(Lizzie Siddal)为给画家摆姿 势,在冷水中泡了数天,结果在这过程中生了病。

诗人丁尼生让这个君主和女仆间的中世纪爱情传说广为人 知。画家之所以选择该题材是因为莫里斯为之带来的社会 主义色彩的转变。1889年,这件作品在巴黎的展览上得到 了高度赞扬,为法国象征主义艺术家和作家带来了创作灵感。

是一件1713年的洗手间镜子,以精致、纤细的 旋涡纹装饰为特色,用黄铜和玳瑁壳制成的 卷纹温柔地延展在整个木头表面上。 这间展室展出了华托的两件巨幅油画, 其中一幅《公园中的宴会》(Fête in a Park, 1718~1720年)是《香榭丽舍》(Les Champs Élisées,1718~1719年)经过修改后的放大版 本,这件表现亲密之情的作品,与楼上小型绘 画展室中的其他典型的小幅游乐画一同展出; 展室中,华托和他的追随者让-巴蒂斯特·帕 特(Jean-Baptiste Pater,1695~1736年)、尼古 拉·朗斯洛(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 的作品一幅紧挨一幅,这是这家博物馆的特色 之一。他们画作的中心主题也颇具特色——通 常是在公园或花园的草坪上,年轻、富有、寻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8 AM

Page 136

欢作乐的男女们四处悠闲地调情——这一特点 是受到威尼斯艺术的启发,而不胜其烦地服装 描绘、松散地处理树木、植物和石头。 一层的后厅是这座府邸中最宏伟的空间 之一,展示了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所推崇 的洛可可风格鼎盛时期的作品。金质的卷纹 蔓延在整个房间的墙壁上,窗帘和艺术摆设 竭尽所能地将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这里的 摆设比油画重要,其中包括路易十五特别喜 爱的、由安托万-罗贝尔·高德罗(AntoineRobert Gaudreaus,1682~1746年)制作的五斗 橱(1739年),还有一件由亚历山大·佛提耶 (Alexandre Fortier,约1700~1770年)设计的 非同一般的天文钟。 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支持建立了一 间 时 至 今 日 仍 声 名 远 扬 的 工 厂 —— 塞 夫 勒 (Sèvres),出自这里的一些杰作展现出皇室 对瓷器的喜爱。最出色的例子也许是一件装饰 着微型地球仪的华丽的墨水台,这是路易十五 送给女儿的礼物。法国人似乎抓住一切机会给 他们的陶器镀金;楼上的游乐画旁是用青铜包 边镀金的中国青瓷。 通往二楼的大楼梯也表现出极为壮观 的洛可可风格。它极具特色的镀金铁扶手 (1719~1720年),曾一度为巴黎的法国皇家 银行增光添彩。深受蓬巴杜夫人喜爱的画家 布歇,有4幅等身大小的作品悬挂在墙壁上, 《日落》(The Setting of the Sun, 1752年) 就是其中一幅。这些神话题材的油画借鉴了鲁 本斯的构图,人物动作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营造出一种运动感。但是布歇眼中的世界是均 衡而纵情于声色的,并非激烈、令人不安的戏 剧化场景。画面上,涡旋般的浪花形成了 舒适的躺椅,赤身裸体的人儿昏睡其 上,犹如沉浸在爱情的甜梦中。 这种色情的氛围弥漫在布歇开 创的田园景象中,例如挂在二楼平 台的《秋天的牧歌》(An Autumn

塞蒂从1849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张重要 油画《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该作品标有拉斐尔 前派兄弟会的首字母缩写,这一缩写题写在他 们的早期作品上。罗塞蒂同时期创作的《天 使报喜》以及米莱斯的《基督在父母家中》, 都没有对激进主义的暗示,但均引发了激烈 争论。密莱司将圣家庭表现为普通人,以至于 作家狄更斯谴责画家笔下的耶稣是个“面相可 憎、歪脖子、穿着罩衫的红头发肥胖男孩”。 但是密莱司的意图在于赞美他描绘的对 象,他的写实主义结合了最真诚的象征主义, 用拉斐尔前派风格为宗教绘画创造一种新的、 更纯正的类型。他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奥菲莉 娅》,在画中他用高度自然主义的细节再现了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95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49 AM

考陶尔德画廊

Page 137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6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 现代艺术

137

168

4/16/13 9:13 AM

12/29/10

《舞台上的两个舞女》,约1874年

《夏季:编号9A》,1948年

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展示出莫奈的部分技术创新。河面上的 波纹用短而水平的笔触暗示,随着变得越来越短的笔触, 观者的目光也被引向了远方;艺术家刮掉了右边树上的颜 料,以表现穿过树叶间的光线。

德加画作中的构图得益于摄影。他没有像普通作品那样将 芭蕾舞女演员放在画面中心,而是从一个奇特而随意的角 度来描绘她们。地板占据了图像的大部分空间,其中一个 舞蹈演员的形象被左边的画框切掉了一部分。

波洛克像爵士音乐家一样独自进行即兴创作,从画布上方 有节奏地泼洒下颜料,形成抽象的网状结构。在等待第一 层颜料晾干的时候,他会继续在这幅长达5.4米的画布上泼 洒第二层线条和色块,也许会使用棍子、抹泥刀或刀子做 工具。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6

花点时间把自己调整到莫奈所见的世界,在法 国印象派诗人拉弗格(Laforgue)看来,这是 “用最强烈的感官沉醉”描画出来的世界。 在后来的风景画《昂蒂布》(Antibes, 1888年)中,莫奈将观者带到了地中海,他在 那里找到了新的光线效果。他的海景画用单独 的一棵树来构成,表达出他对日本版画的热 爱。从远处看,这棵树似乎是用混合的绿色调 画成的;走近了看,观者才会发现它是用分开 的蓝色、绿色和红色色块组成的。 1841年颜料管的发明让户外画画变得更 为方便——此前,猪膀胱是最原始的装运颜料 的用具。通过在室外创作,莫奈追随了英国艺 术家如康斯坦布尔和密莱司以及以法国巴比松 为聚居点的一群重要的法国风景画家如柯罗

4/16/13 9:13 AM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37

Page 168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27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4/16/13 9:13 AM

12/29/10

10:54 AM

Page 169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 现代艺术

169

波洛克

德加

《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1873年

考陶尔德画廊的二楼可以俯瞰萨默塞特 馆庭院的地方,有3间专门展示印象派和 后印象派作品的展厅。这家画廊收藏的世界级 的纸上作品在12号展厅轮流展出,也需要通过 预约来参观。 印象派画家中家喻户晓的莫奈在此处向 众人展现的是风景画《阿让特伊的秋日印象》 (Autumn Effect at Argenteuil,1873年),它 描绘了画家曾居住过的毗邻巴黎一个小镇的塞 纳河畔景色。温暖的棕色树林和黄色高光,与 天空阴冷的蓝色和白色形成了绝妙对比。这种 效果借助河水的映照再一次出现,横跨画面中 心的粉红色调将两者统一起来。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看似并非在于景色本身,而更注重观看这 个动作——对于艺术家和观者来说,后者需要

10:54 AM

127

顾自己的儿子”》(‘Take your Son,Sir’, 1851~1892年),是这类作品中最为迷人的。 科林森放下了标榜道德的目的,创作出如《再 次回家》(Home Again,1856年)中的世俗 生活场景,休斯(Arthur Hughes)接过了接力 棒,继续创作更具拉斐尔前派特色的作品,如 《四月之爱》(April Love,1855~1856年)。 亨利·瓦利斯(Henry Wallis)的《查特 顿之死》(Chatterton,1856年)描绘了性情 忧郁、17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诗人平静的尸 体。查特顿、罗塞蒂和伯恩-琼斯等人对中世 纪世界的痴迷,表现在作品如《科菲多亚王与 乞女》(King Cophetua and the Beggar Maid, 1884年)中。罗塞蒂描述琼斯的作品是“尽善 尽美和充满创造性细节的惊人之作”,但是 他们在创造具有装饰性美感和更为古典的风 格时,并没有使用早期拉斐 尔前派的常规手 法。琼斯的《金色楼梯》(The Golden Stairs, 1880年)体现的唯美主义,在19世纪晚期促使 艺术家们将表达情感置于叙述性描绘之上。 威廉·莫里斯在《美人伊索尔特》(La Belle Iseult,1858年)中画了他的未婚妻简,画中房 间的装饰图案预示着他未来的室内设计。 简也是《普洛塞尔皮娜》(Proserpine, 1874年)中的模特,这和《贝娅塔·贝娅特 丽丝》(Beata Beatrix,1864~1870年)一 起,展现了罗塞蒂晚期对女性形象的关注。 弗雷德里克·莱顿和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将他们重新创造的古典风格的理 想主义与拉斐尔前派风格融为一体;我们可以 将沃特豪斯受丁尼生诗句启发创作的《夏洛特 夫人》(The Lady of Shalott,1888年)与《奥 菲莉娅》相比较。泰特美术馆重点展出了被称 为“新雕塑”的雕塑复兴作品,该运动由莱顿 和吉尔伯特领导。观众还可以在美术馆看到 理查德·戴德(Richard Dadd)和乔治·瓦兹 (George Frederic Watts)的作品,他们是被低 估的、但想象力丰富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画家。

泰特现代美术馆

克劳德·莫奈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年) 的脚步。印象派画家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年)和巴比松画派有直接联系,年 轻时莫奈曾在他的工作室做过学徒。在他描绘 法国特鲁维尔海边人物的速写中(1875年), 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笔触的每一次运动;而他 描绘法国多维尔附近海边景象的一张晚期作 品,则强调了沙滩和天空的宽广景色。 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年) 在《鲁弗申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约1874年)中,把笔触处理得很薄,因此油画 原本的底色透过色点呈现出来,而他在《塞纳 河之船》(Boats on the Seine, 约1877年)中则让笔触变得更 厚、更宽——观者可以理解当时 早已习惯了笔触平滑的完成品的 人们,会对他的技巧产生怎样的 困惑。摩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年)是第一位和印象 派画家一起定期展出作品的女性 艺术家。她在风景画和肖像画方 面都有不可多得的技巧,这家画 廊收藏的是一张她的姐妹埃德玛 (Edma)的画像,画中人的衣 着用充满自信的笔法和高光颜色 来处理。 雷诺阿的《戏院包厢》描绘 了一对举止优雅的夫妇,年轻的 女士凝视着包厢外的某处,正与 观者的目光相遇,青年男子则用 双筒望远镜看着其他观众。剧院 对于潮流社会来说犹如一个社交 舞台,在那里,男人是观看者, 女人是被看者。这幅画可以看作 印象派画家为其新艺术形式创造 新的主题而做的尝试之一。诗人 波德莱尔促使艺术家把注意力转 向巴黎的当代生活,正如他的原

《哈姆雷特》中悲剧性的死亡。这还启发了密 莱司的《玛丽安娜》(Mariana,1851年)、 伍尔纳的《小妖精》(Puck,1845~1847年) 和亨特的《克劳迪奥和伊莎贝拉》(Claudio and Isabella,1850年)。 亨特的《我们的英国海岸》(Our English Coasts,1852年)像《奥菲莉娅》一样,用生 动的色彩准确再现了自然景色。亨特在《良 心觉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1853 年)中改变关注焦点,表现了一位坐在男子腿 上的女士忽然站起来的场面。“道德困惑”是 画家们的主流选题,他们反复宣扬维多利亚时 代的道德准则,即便他们并没有将之付诸实 践。曾任罗塞蒂老师的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Ford Madox Brown)的作品《“先生,请照

77

话题材绘画。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尤其是画 面上以奇怪扭曲的手法表现的人物体形,让人 们对它们褒贬不一。 《人行桥的风景》(Landscape with a Footbridge,约1518~1520年)是阿尔布雷 希特·阿尔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约 1480~1538年)的作品,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画 中略去的部分,而不是它再现的景色。这是已 知较早的用油彩绘成的仅表现风景的画作,它 真实再现了阿尔特多夫家乡多瑙河谷的景象, 而非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可将法国枫丹白露的 样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巴特(Niccolò dell’Abate,1509~1571年)戏剧场景般的风景 画《欧律狄刻之死》(The Death of Eurydice, 1552~1571年)与这幅作品做个比较。

《香榭丽舍》,1718~1719年

莱士收藏馆为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 一些独特的作品。油画和雕塑作品与奢 华的摆件、室内装饰在同一空间展示,重新营 造出法国贵族曾经享受的全身心沉浸在艺术 中的感觉。 展品并非按年代排序,但如果您想追寻 府邸中的洛可可踪迹,可以从一楼的台球室开 始。为路易十四服务的家具工匠布尔(AndréCharles Boulle,1642~1732年)技巧卓越,擅 长在木头和金属上做镶嵌细工,他的精美作品 是这间展室的特色,显示了路易十四统治末期 的艺术风格逐渐向洛可可式转变的过程。一 件制造于1665~1670年的珍宝阁有着典型的巴 洛克风格,珍宝阁造型宏伟,镶嵌工艺大胆写 实,花朵和昆虫的表现栩栩如生。与之相对的

19

这尊重达7吨的雕像,是被19世纪评论家看作艺术品的 第一批埃及物品之一,这些人当中包括诗人雪莱(Percy Shelley),他从它身上得到了灵感,写下著名的十四行诗 《奥西曼提斯》(Ozymandias)。这尊双色花岗岩头部以 较浅的色调构成,被雕琢出耀眼的效果。

马穆鲁克王朝(今开罗),约1350~1355年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Page 19

Colossal bust of Ramesses II,the‘Younger Memnon’ 第十九王朝(埃及),约公元前1250年

清真寺灯

馆藏展示让人想 到,当时曾有一些地 区本土的中东文化尚 处于真空状态;而遍 及整个地区的殖民统 治、人口迁移和商业 贸易,引发了接连不 断的艺术融合。以土 耳其、黎凡特和阿拉 伯半岛的古代民族文 化为重点的展厅,证 实了这种联系。陈列 在展厅后部的香炉提 醒着我们,即便是自 第二个千年早期位于 也门东南部沙漠中的 塞巴王国(Sabaean kingdom),也通过 获利颇丰的乳香和没 药买卖而与其他文明 紧密地处于同一个圈 子中。 即便到了公元8 世纪,还是有越来越 多的驼队带着香料, 从阿拉伯半岛向北部 进发。大英博物馆专 门用于展示伊斯兰艺 术的展厅揭示出,在穆罕默德统治麦加之后的 一个世纪里,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穆斯林军队 已经征服了中东、非洲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 展览展示了即便跨越如此广阔的一片区 域,伊斯兰艺术依然在数百年里发展出特点鲜 明的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与动物的罕见抽 象造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创造具象的生命形 态是神的特权。尽管有这样的约束,伊斯兰艺 术还是在非写实作品上沉淀出卓越的创造力。 《古兰经》向穆罕默德显示的是人们对“神”

11:46 AM

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小门农”

Underglaze-painted tiles 奥斯曼土耳其(今伊兹尼克,土耳其),约1550年

作品确定下来,包括一件迷人的以巴比伦为中 心的古代世界石刻地图,还有一件标出星座位 置、以黄铜制成的天球仪。 波斯人自公元前6世纪从伊朗开始横扫 西方,征服了巴比伦、埃及和安纳托利亚 (Anatolia),在制造金属器具上展示出类似 的高超技巧。博物馆展示了奥克瑟斯宝藏中的 珠宝和其他物品,奥克瑟斯宝藏是流传下来的 最重要的金银宝藏,代表最抢眼的古代波斯宫 廷风格。

136

25

1/13/11

内巴蒙(Nebamun)是第十八王朝(约公 元前1550~前1292年)一位富有的书记员,从 他的墓葬中出土的11块墓室壁画残片是博物馆 馆藏的最精美的埃及绘画,代表了埃及艺术技 巧的最高水平。为了保证死者享受理想的来世 生活,墓室艺术避免表现肮脏、腐朽或不完美 的事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现内巴蒙和妻 女在沼泽中猎鸟场景的壁画,该壁画呈现出了 天堂般美妙的田园风光。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 画面组成元素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描绘野生动 物的细节,通过生动入微的色调在整个画面上 完美地融合。埃及人对色彩的感知还可从陪 葬品中看出;例如安放死于第二十二王朝(约 公元前943~前720年)的祭司内斯佩尔内那波 (Nesperennub)的彩色木乃伊棺盒。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8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釉下彩手绘瓷砖 16世纪,在伊兹尼克出产的最高级的陶器中,伊斯兰装饰 艺术传统的重复手法经由富有表现力的手工绘制、丰富色 彩变得鲜艳浓烈,即固定在白底上使用蓝色、蓝绿色、紫 色、绿色和红色。

94

Page 25

Page 18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 早期艺术

大包括雕塑、石棺和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最

1101037-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0:30 AM

大英博物馆

型漫游者或花花公子一样,会坐在林荫道的酒 吧和咖啡店中,心不在焉地看着身边的景色。 巴黎人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年)喜欢看这个城市的女性,特别是在夜场 舞台上表演的舞蹈演员。他的《舞台上的两个 舞女》(Two Dancers on A Stage,约1874年) 捕捉了芭蕾舞演员走过舞台时的画面,而他 的小型雕像《注视左脚底的舞女》(Dancer Looking at the Sole of her Right Foot,约1895 年,浇铸于 1919~1920年)将注意力放在幕布 后正在为表演做准备的裸体女人身上。德加生 前仅展出过一次他的雕塑作品;他粗糙的处理

4/16/13 9:13 AM

相关图书 《纽约艺术指南》 《艺术通史》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洛克(Jackson Pollock)半具象构图的早 期作品《拿刀子的裸男》(Naked Man with Knife,约1938~1940年)源自奥罗兹科 的作品,尽管画中扭曲的身体让人们想到波 洛克敬仰的另一位画家毕加索。画中粗野的 身体姿态在当时被转化为《夏季:编号9A》 (Summertime: Number 9A,1948年)的创作 过程。波洛克在工作室地板上放了块画布,以 他著名的即兴手法来来回回地在上面拿未经调 色的建筑用漆滴出抽象旋涡纹。 用批评家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的话来说,“启示录包含在行为中,”而不是 借助偶发性或有意设计。波洛克的同行、行为 画家库宁(Kooning)在《来访》(The Visit, 1966~1967年)中,用狂乱带有攻击性的笔触 涂抹夸张艳丽的色彩;人物体态与他朋友高 尔基作品中的相似,后者的代表作是《瀑布》 (Waterfall,1943年)。克兰(Franz Kline) 的代表作《梅里翁》(Meryon,1960~1961 年),白色画布上带有指示性的黑色宽大笔 触,是日本版画和城市建筑共同影响的结果。 抽象表现主义并没有表现为一种联系紧 密的风格,它更像是想法相似的纽约艺术家 形成的网络。《锯削头》(Sawhead,1933 年)是这个艺术圈最为人尊敬的雕塑家史密 斯(David Smith)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 于二战前,灵感源自毕加索和冈萨雷斯(Julio

New-p69,70,72,74,76,78,81,82,87,88,90,92,148,158,168,178,240.indd 168

González)的焊接金属艺术品。在《阿格里科 拉之九》(Agricola IX,1952年)中,史密斯 把8件农具焊接在一起,创作出类似三维花体 字的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在罗思科的成熟期油画中,薄薄敷色的 大尺幅画布上,两到三块如阴云般的半透明的 四边形在微微颤动。这种效果最初是以视觉为 主的,后来开始变为情感化的,以丰富的色彩 撼动观者。艺术家对此的解释是:“我只对表 达人类基本的情感有兴趣——灾难、狂喜、死 亡。”战争、犹太人大屠杀和广岛原子弹爆 炸,已为宗教组织钉上了棺材;罗思科的作品 向人们展现出另一种精神体验。泰特珍藏的作 品就包括罗思科震撼人心的《西格拉姆壁画》 (Seagram Murals,1958~1959年)。 这种结合了某种垮掉的一代的男子气 概的严肃认真的目的,将展陈中纽约画派的 大多数人联系起来,包括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莱因哈特(Ad Reinhardt)和该 画派主要的理论家之一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在斯蒂尔的《1953》中,一道 裂缝割裂了如幽谷般的深蓝色画面,用画家的 话来说“是一种反对任何独裁原理或政治辩论 教条体系的姿态”。纽曼(Barnett Newman) 的《亚当》(Adam,1951~1952年)中,3条 红色的直纹(“拉链”)从平涂的棕色画面上 垂下,与上帝创造人类联系在一起。

6/10/13 7:05 PM

非具象艺术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欧洲远亲, 以“非具象”的创作过程为特点,如法国的迪 比费(Jean Dubuffet)的《忙碌生活》(Busy Life,1953年),他用刀在颜料上刻出人物 的基本样子。阿佩尔(Karel Appel)的《嗨! 嗨! 万岁!》(Hip,Hip,Hoorah!,1949年) 也同样粗犷;阿佩尔和眼镜蛇画派的丹麦画 家约恩(Asger Jorn)以及荷兰画家纽文华 (Constant Nieuwenhuys)都相信,用阿佩尔 的话来说,就是“成人心中的童真最强壮、最 善于包容接纳、最开放且最不可预测”。 马蒂斯在最后一张杰作《蜗牛》(The Snail,1953年)中欣然接受了自己内心的童 真。大尺幅、明亮的色彩、用剪刀粗糙剪下 的纸片,在白底色上拼贴组合出抒情诗般的 效果。马塔(Roberto Matta)和坦圭(Yves Tanguy)是展览中两位天资过人的欧洲超现实 主义画家,他们在战争时移居纽约,但雕塑家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选择归隐于日 内瓦,后又回到巴黎,其作品《小时的痕迹》 (Hour of the Traces,1930年)中的混合材质 构造,代表了他在两战期间的超现实主义风 格。他在巴黎时与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建立的友谊,使他在诸如《指着 某物的人》(Man Pointing,1947年)中发展 出一个新方向:往竖直方向拉伸的、和大头针 一样纤细的人形,在空间中呈现出孤立感,概

伦敦艺术指南_p001-240.indd 169

贾科梅蒂 《指着某物的人》,1947年

这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是贾科梅蒂创作的最早的人物塑 像之一,标志着战后他的作品发展的新方向。其纤细的形 式、粗糙和富有触感的质地,并没有减弱其表现力,反而 成为这位瑞士雕塑家的特征。

4/16/13 9:13 AM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10:27 AM

Page 4

目录

西方传统艺术 58

意大利文艺复兴 62

北方文艺复兴 72

巴洛克 82

洛可可 92

新古典主义 100

浪漫主义 108

焦点艺术家:特纳 116

早期艺术 12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16

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28

希腊和罗马艺术 38

中世纪艺术 48

拉斐尔前派 124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10:28 AM

Page 5

《伦敦艺术指南》

附录 导言 8

如何使用本书 9

地图 218

艺术家索引 224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现代艺术 130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134

新世纪:1900~1914年 14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艺术 156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166

焦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 176

当代艺术 184

摄影艺术 194

公共艺术 206

230

图片来源 239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图文馆·城市艺术指南系列

8

10:28 AM

Page 8

导言

伦球化影响,还来自它展现出的整个世界 敦全球化都市的地位不仅仅源于它的全

的感觉:从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到世界性的文化 特征,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它的博物馆和美 术馆,就像剧院和音乐剧大道一样,都致力于 开放性和国际性,反映世界艺术的丰富多彩, 而不局限于英国艺术家、收藏家的关注焦点和 品位。 在这种原则下,这本《伦敦艺术指南》旨 在做成一本内容更广泛、目标更远大的书,而 不仅仅是一张地点清单:它试图书写一种通俗 易懂的西方艺术史,该历史用这座城市中可以 看到的作品塑造而成。每一主要章节都按年代 顺序,涵盖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以美索不达米 亚人和埃及人的古物为开始,逐渐向现当代艺 术迈进。两章“焦点艺术家”则介绍了英国艺 术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特纳(Turner)和弗 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这本书设计成便携本以便于参观美术馆时 携带,但它也适于放在床边阅读,或成为您书 架上的收藏。即便是最热情的艺术鉴赏者都很 难遍访本书中提到的所有街道,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本书内容过于繁冗:它可以为任何一次参 观游览而单独阅读,任何一个想要填补艺术史 知识空缺的人也可以来读。 尽管如此,这本艺术史和其他任何历史 一样,只能以独特的视角提供部分信息。它关 注那些旅游者可以在伦敦看到的艺术家和艺术 作品,而不是其他城市的。阅读《纽约艺术指 南》时,您会发现它讲述的是另一种艺术史, 因为“大苹果”(纽约)和伦敦的收藏在很多 重要方面有所不同。伦敦艺术收藏的优势和局 限都在本书中得以体现,也展示了艺术故事的 不同讲述方式,在这里还反映了一座城市文化

投入的独特性。 同时,本书也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符合 西方艺术准则的艺术家,但也有一些著名艺术 家,如现代澳大利亚艺术中的“问题少年”埃 贡·席勒(Egon Schiele),他的作品就在伦 敦的公共收藏中不见踪影。与其他大陆相比, 伦敦有欧美艺术家的质量更高的画作,但同时 也收藏了比其他国家更优秀的英国艺术家的作 品。法国人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在传统的欧洲新古典主义中的位置和 英国画家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 相当,但雷诺兹的作品在伦敦占主导地位,因 此他的油画在本书中得到了更多关注。 文章中提到某一美术馆的作品,并不是按 照它们在美术馆里的悬挂顺序来写的。美术馆 经常会改变作品的安放位置,所以过于详细的 美术馆指南可能已经不准确了,我们应当优先 考虑的是,在不同的作品和艺术运动之间找到 有意义的叙事关联,而不是让参观者盲目地从 一个展厅走到另一个展厅。 有时文中提及的作品也许在读者参观时并 没有展出,或是因为在修复中,或是外借给临 时性展览。虽然这会让人感到失落,但也给了 我们去看其他作品的机会,即便有时我们看到 的是名气不如原来那幅的作品。这提醒我们, 在本书中讲述的历史不过是一种历史,而且是 从某个地方开始讲述的历史。在每一次新的参 观中,不同的展出作品都能在艺术爱好者的心 中找到归宿,让人们长久地醉心于伦敦的世界 级艺术品收藏中。


ArtGuide_LONDON_vFinal1_4c:

12/29/10

10:28 AM

Page《伦敦艺术指南》 9

如何使用本书

当作艺术史 从头至尾通读全书,读者可以获得完整 的编年艺术史概观。如果您喜欢艺术并希望 学到更多,这本指南就提供了一种易于使用 的、完整的图像化指引,帮助您去了解时 代、运动、艺术家和杰作,而且不需要有任何 相关知识储备。

按流派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早期艺术、西方 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以及参考部分。每个部 分中的大多数章节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艺 术风格,并有两章专为两位英国艺术家而设。 您可以从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不论它是 希腊艺术、罗马艺术还是印象派。在每章前面 都会有一篇综述,为章节的背景作出指导性说 明,其后的章节主要介绍包含此类艺术品的重 要收藏在哪里展出,而“其他信息”部分紧接 其后,集结了这座城市里可参观的其他相关场 馆和作品。最后一章“公共艺术”虽然只有一 章,但还是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广阔的艺术品 展示场地:伦敦的街道和公共场所。

9

借以研究某流派或某时期艺术品的 全部公共收藏 在对某个主要收藏做了深入化的介绍后, 每一章节都包含一个名为“其他信息”的附插 图部分,它推荐了可以扩展读者该领域知识的 其他美术馆和作品。上午,您可以循着深入化 的指南观赏,下午则使用“其他信息”部分去 探究这座城市里一些隐藏的丰富宝藏,这其中 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被游览者和老伦敦人所忽 视。

按地点 您可以用书末的便捷地图找到所有的收藏 地点。它们的编排方式让您能以最短的时间参 观相邻的一些美术馆。

按艺术家 本书也是一本艺术家史。如果您想去看喜 欢的艺术家,可以直接翻到书末的艺术家人名 索引表。有些艺术家会在不同章节出现,如毕 加索。

按美术馆 作为深入的美术馆向导 对于艺术的每个时期或每种风格,在伦敦 总有某处的收藏比其他各处的要精彩。这本书 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每个流派在伦敦可供参 观的重要收藏,展示哪些作品值得一看,并 解释为什么它们改变了艺术史的面貌。本书 为这些收藏中的部分大师级作品配以插图和详 尽的注解。

大多数重要的伦敦美术馆都专门经营多个 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您只有参观一家美术馆 的时间,这本书能帮助您最大化地利用此次参 观,向您展现不同流派作品各自的亮点。使用 本书附录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您可以 快速翻到与各家美术馆相关的页面。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女红 作者:[德国]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 ISBN: 978-7-5117-1677-4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Thomas Blisniewski),1960年出生于德国亚琛,大学期 间研究艺术史、考古学和哲学,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曾经从事古迹保护和博物馆研 究员等工作,现于科隆大学纺织学院科隆编织与刺绣专业任教。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居 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时 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 曼)、《艾斯塔的绿 洲》(卡尔 · 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在《女人与女红》一书中,作者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带领我们纵览艺术史中以女 红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百年来,手拿针线的女人们一直是激发艺术家热情和创造力的 题材之一,表现形式也变化丰富。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富家千金或出身 贫寒,不论是圣经里的女性形象或是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无论是质朴的农妇或是卖弄风 情的风尘女子,还有职业女性以及在假日研习刺绣的妇女,她们手中都放不下针和线。 不管什么时代,她们在织布机旁工作,或是纺羊毛、编结花边、缝纫、补缀、刺绣和钩 织。画家们不仅捕捉到她们在做女红时的神情与情感,还描绘了这些女人的社交生活。 本书收录的艺术作品力求凸显细节,将读者带入过去几百年的女性日常生活场景之 中。艺术史学家、纺织史专家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将这些画作内在的关联性摘出来, 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说明其中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不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怎样 的,是否已经丧失了女红的传统,这本书丰富多样的名画可以帮助读者重回旧时光,那 就是:女人的手中紧握着针和线!


《女人与女红》

自画像

利亚·克里斯蒂娜是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 是后来著名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姐妹。因为母女连心,女王获

许玛利亚嫁给自己爱的人,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王子,这桩婚姻并不能带来太大利 益。可是她的父亲弗朗茨一世公开反对这门婚事,在他去世后,玛利亚·克里斯 蒂娜终于如愿嫁给心上人。在此期间,她的母亲任命阿尔伯特为匈牙利总督,并 且将捷克附近的大片奥地利领土交给他管理,以便于未来封他为捷克大公。 像他的妻子一样,萨克森-捷克大公也热爱艺术,把艺术作品带到他的新 领地,并在维也纳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绘画博物馆——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将两人的名字合在一起。他的妻子也借由这股热情,开始亲自创作。在这幅画像 中,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背后的墙上挂满了绘画作品。她端坐在扶手椅上,膝盖 上放了一个精巧迷你的机器,用来纺线。机器和原料都如此精美,不禁让人想象 她纺出来的肯定是纤细无比的真丝。 虽然女红比其他的家务工作都干净很多,玛利亚还是在日常裙装之外戴上了 便帽和围裙。也许她是不希望美丽的绸缎连衣裙被纺丝机器勾坏。在这幅自画像 中,天赋极高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不仅希望自己看上去勤勉、端庄、整洁,还 希望能借由爱惜衣物体现出她的节俭。所以,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市民阶层 家中的主妇。她的愿望没有落空,即使在去世之后,人们还会认为她是受到启蒙 运动思潮的影响,虽然是大公夫人、奥地利女王的女儿,仍然力求与普通民众平 等地生活。

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奥地利公主(1742—1798) 《自画像》,1776年 藏于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54

花边女工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

罗平宁的生平就像一部小说。他出生于一个农奴家庭,小时候只能偷偷学

古斯特·麦克是德国最著名、最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并

画,直到他被送去圣彼得堡当学徒之前都是这样。后来,他在远离文化中

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还是“艺术手工业者”。与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希

心的乌克兰生活,时不时地到莫斯科旅行。1823年,特罗平宁终于摆脱了农奴身

纳相近,奥古斯特·麦克发明和改进了许多绘画工艺,他的贡献并不只是一个艺

份,获得自由,可是他的作品还没有被公众认可,也无法进入到学院派的画家圈

术家,而是使得整个行业变得更好。

子。在圣彼得堡,他师从当地的教师希楚金(1762—1828),这是当地学院的一

奥古斯特·麦克一直被绘画技巧的各种可能性所吸引,他曾就读于杜塞尔

位教师,擅长人物肖像。特罗平宁创造了一种接近风俗画的新肖像形式,创作了

多夫的工艺美术学校。他曾在1905年写信给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格尔哈德:

3000多幅画作。他画笔下的人物有著名的知识分子普希金,有军官和贵族,也有

“在工艺美术学校读书的时光,实在是一段太精彩的经历,我真的喜欢这里的课

不知名的普通大众。

程。”

1823年,特罗平宁恢复自由身的这一年,他画了这幅《花边女工》,选了

1909年,奥古斯特·麦克与伊丽莎白·格尔哈德结婚。在麦克短短的人生

一位美丽、年轻的花边女工作为模特,很可惜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她面前是一

中,他设计了数不胜数的刺绣和纺织作品,并由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的母亲和祖母

个架高至胸口的工作台,双手优美地劳作着。她正将丝线捻成一股。他细致地描

手工制成实物。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女分工并没有改变:男人负责设计以及解决原

绘了她素净的服饰和谨慎的动作,我们可以判断女红对她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消

材料,女人则要靠双手辛勤地将他们的想法变为实物。

遣。她手下的花边要卖给中间商换取一些零钱,然后他再高价转卖出手,赚取比

与其他的表现主义画家一样,麦克一直致力于拓宽艺术概念和艺术表现形

她多得多的利润。特罗平宁非常理解这种穷困和不自主的生活,年轻的花边女工

式,拒绝将绘画与造型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泾渭分明地区别开。他习惯融合不

受到盘剥,心中盘算着卖出多少件花边才够养活自己。但是特罗平宁的笔下看不

同的绘画手法,用点、线、面组构出各种象征性符号般的形状,这些形状在画面

出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也没有把女工塑造成一位女英雄。他只是描绘了一位少女

上自由自在地延伸变化。

专注于自己手下的活计,偶尔抬头对画家以及我们掷来一丝友好的、不引人注意

这幅《阳台上的刺绣女人》创作于1910年,这是画家与伊丽莎白婚后的第二

的微笑。

年,两个人前往德国南部的提格恩湖度假,这里的夏日风景如诗如画。奥古斯特

特罗平宁曾多次以纺织女工为题材创作,但这幅《花边女工》仍属于他最著

捕捉到伊丽莎白在阳台刺绣的瞬间,她身后的天竺葵热烈地绽开,桌上的线筐里

名的作品之一。它被认为复制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扬·维梅尔的同名画作,这应

放着彩色线轴,她手中的白色蕾丝上已经绣满了蓝色、绿色和红色的丝线,很可

该不是巧合。在19世纪上半叶,特罗平宁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女人从事刺绣和其

惜我们无法辨认她在绣什么图案,看起来像是勾勒出两个人的形状。

他女红的劳作场景。 瓦西里·特罗平宁

奥古斯特·麦克(1884—1914)

《花边女工》,1823年 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又名:《伊丽莎白在提格恩湖度假屋的阳台》),1910年 藏于德国波恩美术馆

60

71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 缝补

1843

年12月,英国政治漫画杂志《笨拙》(Punch)刊登了托马 斯·胡德(1799—1845)的讽刺诗《衬衫之歌》。这首诗成功

到不仅杂志多次加印、四处转载,还被人印在了手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德

的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裁缝的命运,她收入微薄,仅够勉强维生,疲惫、起皱的

生于纽约的美国现代画家肯顿·纳尔逊近些年才在欧洲被人熟识。他的绘

十指时刻不停地缝着,缝着。当时,英国至少有一万女工与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同

画题材多是美国的人物、生活和环境。他笔下的女人或多或少都选取最具

样咒骂着命运,这不仅是某个社会阶层的问题,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也可

诱惑力的姿势,仿佛有意识地在与同时代、富有戏剧性、风光无限的摄影师们竞

能坠入这个噩梦中,一旦她们想离开丈夫生活,就只能靠缝缝补补来维生。当时

争,通常摄影作品更偏爱类似题材。纳尔逊的选题、构图都让人想起美国最著

的英国,如果女人要离婚就失去了一切,孩子也被留在丈夫身边,她们连一丁点

名的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1882—1967),只不过这位年轻后辈的作品更加直

保障都得不到。

接、平滑,画技更“完美”、更具魔力,初看上去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幅画。

安娜·布莱登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画家,她自学成才,与当时英国的一些著

我们看到一件屋子,透视手法告诉我们后面还有一间。就像是摄影作品通过

名的艺术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关系紧密,如约翰·罗斯金(1819—1900)。她早

景深的处理可以让远处的事物虚化,纳尔逊在绘画作品中也这样处理。在第一个

期的作品中经常为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和遭受不公的百姓发声。画作《就给我短短

房间的边桌上坐着一位深褐色头发的年轻女郎,画家着重突出了她右侧身体,并

一个小时》的标题取自托马斯·胡德的诗句。画面中的女裁缝精疲力竭,痛苦不

将头部画得非常精巧。她那两条修长的腿随意地上下交叠在一起,掀起裙角来修

堪,她希望能重新找回自己,不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感觉。哪怕只给她

补镶边。深色连衣裙配上白色领口和袖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女佣装或是打扫酒

短短的一个小时,她多么想体会生命的美好。只可惜她的愿望落空了,事实上连

店楼层的。灯光从右上方照在女郎的身上,光影将她的身体装扮成招贴画上迷人

沮丧的情绪也不能流露出来,眼泪模糊了视线,指尖的针线就不听使唤了,这会

的海报模特。正如观看霍珀的作品一样,纳尔逊也让观看者变成了偷窥狂。画中

降低她的生产效率。

人物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正在观察她的神情、身体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不知道这

“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姐妹的!哦,男人们,你们也是有母亲和妻子

女孩会不会感觉到陌生目光的打扰。她拿针的方式和缝补动作很难让人联想到勤

的!她缝缝又补补,攥着的不是布,而是自己的生命!”胡德的控诉振聋发聩,

劳的美德,只不过是一个日常缝补的小动作而已。她希望能快点儿完成,重新光

也惊醒了一些人。布莱登受到胡德的启发,在他死后创作了这幅画,并没有受到

彩照人地出现在客人面前。

太多的约束。胡德笔下的女裁缝并没有双手合十祈祷,而是一刻不停地埋头工 作。她将一直缝下去,直到血染十指,合上双眼。但是女性画家不同的一点是, 她刻画女性的心理,把握住女裁缝无助和怀疑的时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

肯顿·纳尔逊(1954— )

安娜·布莱登(1829—1915)

《缝补》,2007年 私人收藏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1854年 藏于耶鲁英国艺术中心,保罗·梅隆基金会

77

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84


图文馆·女人四书

目次 第一章

计谋与羊毛:三女神、佩内洛普和阿拉喀涅…………8 三女神合纺玛丽·封·美第奇的命运之线 …………………………………10 盖娅·塞西利亚 …………………………………………………………………………13 女巫………………………………………………………………………………………………14 纺纱女 …………………………………………………………………………………………17 被打断的工作(佩内洛普)…………………………………………………………19 佩内洛普和求婚者 ………………………………………………………………………20

第二章

来自天堂的纺线:夏娃、玛利亚和圣伊丽莎白 ……22 创世记:男耕女织 ………………………………………………………………………25 被逐出天堂后的亚当和夏娃 ………………………………………………………26 女孩玛利亚 …………………………………………………………………………………29 宣告………………………………………………………………………………………………30 持纺锤的玛利亚 ………………………………………………………………………… 33 天使来访 ………………………………………………………………………………………35 圣家庭与雏鸟……………………………………………………………………………… 36 圣伊丽莎白 …………………………………………………………………………………39 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40

第三章

甜蜜的辛劳:女爵、主妇和市井少女 ………………42 劳作不停的梅策 ………………………………………………………………………… 45 编织女 …………………………………………………………………………………………46 赠给新娘的礼物 ………………………………………………………………………… 48 纺车旁的女人肖像 ………………………………………………………………………51 蓬巴杜夫人肖像……………………………………………………………………………52 自画像 …………………………………………………………………………………………54 值得赞美的家务劳动……………………………………………………………………57 贝加斯一家 …………………………………………………………………………………58 花边女工………………………………………………………………………………………60 刺绣的玛丽·埃里森小姐…………………………………………………………… 63 甜美的劳作 …………………………………………………………………………………65 织毛线的小女孩们 ………………………………………………………………………66 作坊………………………………………………………………………………………………68 阳台上的刺绣女人 ………………………………………………………………………71 纽约内景……………………………………………………………………………………… 72


《女人与女红》

多纳·罗西塔·莫里洛的画像…………………………………………………… 74 缝补 …………………………………………………………………………………………… 77 建筑师费舍尔一家 ………………………………………………………………………78 刺绣的少女 …………………………………………………………………………………81 第四章

累到死也做不完:女裁缝和孤女 ……………………82 就给我短短一个小时……………………………………………………………………84 纺车旁的妇人和佩剑的背鼓男孩…………………………………………………86 等待:1854—1855的英式炉边画像 ……………………………………………89 缝红衬衫的女人们 ………………………………………………………………………91 编结女工 ………………………………………………………………………………………93 小妈妈(一首摇篮曲) ………………………………………………………………94 纺纱的牧羊女……………………………………………………………………………… 97 纺线女 …………………………………………………………………………………………98 纯洁 ……………………………………………………………………………………………101 阿姆斯特丹的孤女………………………………………………………………………102 拉伦搓亚麻的女工………………………………………………………………………105

第五章

危机中的美德:被追求的与被诱惑的………………106 情书 ……………………………………………………………………………………………108 一团糟 …………………………………………………………………………………………111 睡着的纺织女工 …………………………………………………………………………112 男人和手持纺锤的女人……………………………………………………………… 115 夏洛特女郎………………………………………………………………………………… 116

第六章

倒置的世界:手握纺锤的男人………………………118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121 织毛衣的隐居者 …………………………………………………………………………122

手工劳动文化史 ……………………………………125


图文馆·女人四书

124


《女人与女红》

手工劳动文化史 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其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第二幕中安排了这样一个 场景:女主人公森塔的乳母玛丽照管着许多青春年少的女孩,此刻她们正聚在玛丽身 边,一边听她讲故事,一边做着针线活儿。玛丽用下面的歌词鼓舞少女们的士气:

嘿!勤快点儿,再勤快一点!像我们这样纺个不停, 每个人都能赢得自己的心上人。

女孩能否勤劳地纺织成为当时年轻、适婚男人选择伴侣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们在 婚后会像《漂泊的荷兰人》剧中提到的那样,一次又一次地航行至远方,他们希望自 己未来的妻子能忠诚地守在家中,等待他们的归来。女人们不仅盼望自己的心上人平 安返家,还热切地渴望男人带回来的礼物,这是对忠贞的奖赏和感谢。玛丽的丈夫是 一位猎人,她就曾警告过森塔:

你这个蠢丫头,如果你不纺线, 你从他那里什么礼物也得不到。

在瓦格纳的鹅毛笔写下的唱词中,在他所创作的旋律中,千百年来在纺织机旁的 妇女生活和女性美德就这样被女红编织在了一起。这不仅是对女性劳作场景的展示, 也是对女性身份认同和社交历史的解释。

《男耕女织》,中世纪流行神学读物《神圣之镜》第4卷,约1500年,藏于法国尚蒂伊孔代博物馆 在神圣之镜中,《旧约》中的场景逐一再现,不过展现的却是恰好相反的镜像。最重要的宗旨还是换一种角度再 现人类最初的传说故事。

125


图文馆·女人四书

吉尔·寇侯责《盖娅·塞西利亚》,1543年,巴黎 “每个羞愧的女人都应该待在家里,不许外出,这才能展现更好的自己。”吉尔·寇侯责这样写 道。他笔下的盖娅·塞西利亚遮住羞处,脚边的捻棒证明她正在纺织。

在历史上,女红也属于人类两性关系以及角色预期变迁的见证。男人希望女人做 些什么,希望自己的妻子拥有什么技能?女人们是如何被说服,为了满足男人的愿望 去掌握这些技能? “手拿针线的女人们”自古至今都是理想的女性形象,即使是现代的职业女性在 业余时间也会拿起毛衣针打发时间。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和多层次的: 有些女人完全被丈夫的期待绑架,有些女人是因为对手工劳动的热情和创作所带 来的快感,当然也有人靠着女红挣来的微薄收入活下去。最后,还有一些女人凭靠针 和线获得了一席政治地位,她们终能走出客厅,为社会贡献力量。 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年龄层,在本书中,我按照社会学和艺术史的分类将 这些心灵手巧的女人联系到一起。 在基督教影响下的欧洲国家里,女性对自己的预期就是遵从妇德,从事力所能及 的手工劳动,主要可以归因于两种思想的遗产:一是基督教中的犹太思想,二是古希 腊、古罗马时代传说故事中的女神形象,后一种的影响更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早期 126


《女人与女红》

的基督徒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信仰、遵守教义,这种精神带来了很多值得研 究的文化现象。 人们并非等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对古代神话传说感兴趣。事实上,人们一直凭借口 口相传,将故事和评判美德的标准传承下去,从未终止过。矛盾之处在于,基督徒们 既抵触古代神话中异教徒的部分,又希望在其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道德故事。 我们再回到犹太思想的遗产上来。纺织和缝纫是犹太传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在《旧约》中却很少出现,处于边缘位置。在所罗门的《箴言》中,颂扬女性 往往少不了以善于女红来结尾。在31章第10节里这样写道:

一位品德高尚的妇女,谁能找到她? 她的价值胜过所有的珍珠。 …… 她为羊毛和亚麻而操劳 一切都来自她的双手。 …… 刚放下捻杆, 她的十指又抓住了纺锤。 …… 她织出围巾,然后卖掉, 编出腰带,提供给小贩。 …… 亲切令人迷惑,美貌转瞬即逝, 只有对主虔诚地女人值得赞扬。 她的双手奉上劳动所得, 她的杰作被荣耀地挂在城门上。

127


图文馆·女人四书

荷兰绘画大师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纺线的卢克雷蒂娅》,约1578年 传说中的贞节模范卢克雷蒂娅正在专心纺线,她的身边围了一圈女仆。左后方可以看到她的丈夫,他正惊奇地看 着自己的妻子如何度过他不在的时间。

这段箴言出现于公元前250至前200年之间,高度概括了女红在犹太妇女生活中的 地位,即使日常生活中有数不完的家务活,作者还是单单挑出女红来歌颂。她的“双 手奉上劳动所得”是一种虔诚的表现。而虔诚与勤劳是两大最值得赞颂的品德。 同样的传统也出现在犹太典籍《塔木德》之中,如下:

女人要为丈夫尽职责:她要磨面粉、烤面包、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整理床 铺、纺织羊毛。如果家中有一个女佣,妻子可以不用亲自磨面粉、烤面包和洗衣服; 如果家中有两个女佣,妻子不用亲自做饭和照顾孩子;如果家中有三个女佣,她可以 免于整理床铺和纺织羊毛;如果家中有四个女佣,她就可以什么也不做了。拉比埃利 128


《女人与女红》

曾经说过,如果谁家中有一百个女佣,就应该让她们去纺羊毛,因为无所事事会引来 淫乱。

拉比埃利则生活在公元100年左右,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当然这 位智者可能都没有发现其背后的含义:“无所事事会引来淫乱”。德国也有一个类似 的谚语:“万恶从懒惰开始。”忙碌会转移主妇们的精力,以免陷入懒惰和腐化之 中。让女人们一直有活儿可做,在拉比们眼中是非常必要的。犹太人跟基督徒在这一 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认定女人天性中有淫乱的因素,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她们的性行 为。狂野的、对性掌握自主权的女人们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法驾驭。所以必须将她们绑 在家中、被驯服和圈养。这种想法最初来自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这个故事 成了女性在性问题上容易受诱惑的证据,并从此成为男人们管教妻女的口实。在希伯 来版本的《圣经》中,引诱她的蛇本身是雄性的。而在转译到希腊文和拉丁文时,蛇 被演绎为雌性,但仍具备伪装和引诱的本性。 上面摘录的所罗门的《箴言》被早期传教士、大主教奥古斯丁引用到他的《讲 道词》中。他进一步细化了上面的解释,主要是将纺织羊毛和亚麻区分对待。他将这 两种原材料划分为动物性的和植物性的,他将纺织羊毛比作是人类的肉体交易,而纺 织亚麻则与精神追求更为接近。他或许清楚,羊毛要比亚麻容易操作,羊毛的纤维更 容易潮湿,这样就不会在纺织时变脆、抻断。奥古斯丁还通过家庭主妇们的羊毛作品 来分辨,谁是真正勤劳和贞洁的女人,以便选择她们在教堂里为神服务。他将女红视 为一种正确且具有隐喻性的评判工具。这位大主教还将女红与过去、现在、未来联系 起来:锭子上未经加工的纤维象征着未来,纺线这个动作本身代表着现在,而已经加 工过、缠在线轴上的线已经成为过去。最后的结论是:他认为纺织是一个创作杰作的 过程,在作品完成的一瞬间,这个过程已经结束、成为历史。“当你在纺织机前工作 时,臂膀会变得更强壮,你的信念也是一样。”当一个女人虔诚侍奉天主时,她是不 会从纺织工作中走开的。奥古斯丁关于纺织过程的哲思并非原创,而是收到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428/427—348/347)的影响,他在《理想国》中曾经借神话传说中的

129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女红》

“命运三女神”纺线的故事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另外对奥古斯丁产生影响的一 点是古代文化中,人们通过纺织技能来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勤劳、是否贞洁。 上述的犹太传统是为了说明,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其他文明,对待女性与 女红的看法都相差不远。在古希腊的考古记录上,常会发现坟墓里的石刻上有对于逝 者的赞美词。这一传统在某些地方一直延续到20世纪。碑文上赞美家庭主妇的词汇非 常匮乏,总绕不过下面这几个字眼:勤劳、节俭、贞洁、顾家以及“巧手”,在拉丁 语中指的是“善于纺羊毛”。很显然,女红是衡量一个女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它如此 重要,以至于在死后的世界里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时期流行专门为女性修建的 神庙,里面布置着大理石凿成的雕塑,形象通常是女性在从事手工劳动时的场景,这 是男人告诉她们,这才是女人在生后另一个世界里的理想状态。 在古罗马早期,有一个来自伊特鲁里亚的女人做的女红特别出名,在她去世之 后,她的劳动工具被摆放到西摩·山可神庙里面。西摩·山可是忠贞之神。这个女人 名叫塔娜奎尔,人们将她与盖娅·塞西利亚并列供奉在一起。古罗马博物学家、作家 普林尼(约公元23—79)在他的百科全书类作品《博物志》里写到:塔娜奎尔并非一 般的家庭主妇,而是罗马第五任皇帝卢修斯(公元前616—前579)的妻子。博闻强识 的普林尼补充,在西摩·山可神庙不仅能找到她的纺锤和捻杆,还可以看到她为皇帝 缝制的皇袍。普林尼还发现,百姓们对于塔娜奎尔非常崇敬,在新婚的嫁妆车上,新 娘都会带着纺锤和捻杆。新娘的捻杆上绕着线,但是羊毛筐里往往没被填满。男方负 责去找更多的原料,这是唯一留给他们的工作。很明显,此时家中就出现了一种劳动 分工的局面。女人带着自己的技艺和劳动力嫁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则负责供应足够多 的生产材料。

拉巴努司·玛乌如司《纺织劳动:纺线和织布》,源于《宇宙全书》第132章,约1023年,藏于意大利圣卡西 诺教堂 拉巴努司·玛乌如司在公元9世纪40年代时写过一本名为《宇宙全书》的著作,他尝试搜集当时那个年代的一切 知识,并凭此获得法兰西圣骑士勋章。

131


图文馆·女人四书

让·富凯《圣洁的玛格丽特》,出自《祈祷书画册》,1452—1460年,藏于巴黎卢浮宫 玛格丽特在高卢总督奥利柏里屋斯的草坪上剪羊毛用来纺线,被奥利柏里屋斯相中。她拒绝成为他的情人,因此 被投入可怕的地牢。

132


《女人与女红》

因为在古罗马的风俗和文化中,羊毛、纺车和其他工具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 色,他们的长袍和上衣通常都是羊毛制品,很少有人穿亚麻制成的衣服。塔娜奎尔不 仅是所有主妇的楷模,还被当成教育新娘如何勤俭持家的教材。身为皇后,她应该说 是衣食不愁、应有尽有,但是塔娜奎尔仍然实践着美德。 塔娜奎尔的故事在中世纪非常受欢迎,热心研究古籍的意大利诗人乔万尼·薄伽 丘(1313—1375)和意大利裔法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德·皮桑(1365—约1430)都 曾为她作诗。因为塔娜奎尔的故事已经成为亚平宁半岛上世代流传的共同记忆。中世 纪过去之后,这位恪守妇德的皇后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欧洲的一些保守地区,如爱 琴海的克里特岛,新娘在结婚时还是要带上纺锤和捻杆,这个传统与对新人的美好祝 福一起保留了下来。 在古代的女贵族中,另一位让人联想到纺织的便是佩内洛普,她是古希腊英雄 奥德赛的妻子,《荷马史诗》中曾经讲述了她的故事。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之后迟迟 未能返家,此时的佩内洛普已经成为自由的伊萨卡女领主,外界一直向她施加种种压 力,希望她开始一段新的婚姻。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和儿子忒勒马科斯的遗产,她想 到了一出妙计,她先要为公公拉厄耳忒斯织一块裹尸布,当布匹完成时,她就会选择 嫁给哪一位求婚者。这匹布肯定不能是朴素的亚麻布,复杂的图案和特殊工艺都需要 耗费很长时间,不仅如此,佩内洛普的计谋在于:

她白天动手织那匹宽面的布料, 夜晚火炬燃起时,又把织成的布拆毁。 ——荷马《奥德赛》

拆了织、织了拆,佩内洛普用这种方式让时间静止下来,用自己的劳动守候着远 133


图文馆·女人四书

约翰·约阿希姆·昆德勒《女神为卡特琳娜二世纺线》,1774年 命运三女神之一的阿特洛波斯拉长了纺线,这代表着卡特琳娜将会长寿。这一组“瓷器雕塑之父”昆德勒用40尊 陶瓷组成的群像,是德国名瓷麦森向卡特琳娜二世献寿之作。

134


《女人与女红》

方的丈夫。她的妇德表现在她并不确信丈夫是生是死,就已经决定以这种方式为心爱 的人守寡下去。 另一位罗马贵族妇女露克丽斯也证明了忠贞与女红紧密关联在一起。诗人奥维德 曾在他的诗作《法斯蒂》中记载道:罗马贵族男子外出征战,住在营房里。有一天晚 上罗马国王的儿子塔昆问大家,在丈夫离家的时候,他们的妻子是否忠贞不二呢。所 有的将士听到这个提议都策马赶回罗马,看到自己的妻子正拿着美酒纵情声乐,只有 露克丽斯坐在一群女仆中间,娴静地纺着羊毛。军官们偷听到她与女仆的对话,诉说 的都是对丈夫的思念和体贴:

她的话语总以眼泪结束,轻轻搁下刚起头的纺线,目光沉到了衣裙的褶皱里。她 高贵的意志支撑着她,眼泪守护着忠贞的爱情,此情此景作证,她这颗贵族的心多么 令人尊敬。

虽然露克丽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贞和美德,但抵挡不住外界对她的欲念。国 王的儿子塔昆在军官们离去之后又悄悄回来,奸污了这位无助的女贵族。第二天早 晨,露克丽斯让人捎信给了丈夫,在父亲和丈夫的面前控诉了这一罪行,然后将一 柄尖锥刺入自己的胸膛。她的丈夫布鲁特斯将此事告诉给罗马的贵族们,促使塔昆 父子离开罗马。自此罗马帝国时期结束,开始了以元老院为中心的共和政治制度。诗 人奥维德给予露克丽斯极高的赞扬,说她显示出“男人一般”的勇气,她的忠贞超越 了性别。 当然,古代神话中不仅仅赞颂楷模般热爱劳作的女神和女贵族,还有一些善妒的 女人。古希腊少女阿拉喀涅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第 四章中讲述了她的故事: 阿拉喀涅是当时女红手艺最好的人,但她有些过于胆大自信,竟然前去挑战掌管 手工业的女神雅典娜。一开始雅典娜希望能激发起阿拉喀涅在众神面前的谦卑之心, 阿拉喀涅仍然执意要比个高下。最后,雅典娜在少女的壁毯上果真找不出一个针脚的

135


图文馆·女人四书

槌型纺锤,18或19世纪,藏于巴黎欧洲及地中海文 明博物馆 古代的妇女们不仅以掌握精湛的纺织技巧为荣, 还因拥有精致的纺锤和其他工具而骄傲。所以这一时 期的纺锤、捻杆等工具都雕上了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错误,但她却选错了题材。她在布上织出了奥林匹斯山上神祇们的恋爱故事,这些可 都是雅典娜的亲戚,特别是她的父亲宙斯的罗曼史最多。雅典娜大发雷霆,把阿拉喀 涅变成蜘蛛,在自己织的网上不断吐线。当女神再看到这只悬挂着的小东西时,心生 同情,说:

把你的性命留下,但是保持悬挂将是对你的惩罚,你这个亵渎神明的人。这是为 了给众生一个告诫,警告向你一样爱炫耀的女人,世世代代记住这次挑战。

阿拉喀涅精湛的技艺反而招来祸害?是的,但不只是这样。无论是提香,还是蒂 埃哥·委拉士开兹,每位选择这个故事来创作的艺术家都想要告诫世人,雅典娜这样 的女神也有虚荣心,人类大胆挑战她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另外一个古代神话里的故事是命运三女神,她们分辨一个人的一生是好是坏,然 后在线上做出决定:克罗托掌管着每个人生命的开端和纺织生命之线,在她身边的姐 姐拉切西斯负责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最年长的阿特洛波斯负责切断生命之线,结束 这个人的生命。 136


《女人与女红》

虽然在艺术作品中,命运三女神常常被塑造为纯良、谦卑的家庭妇女形象,但 是她们却与辛勤劳作无关。女红在她们看来是掌管生杀大权的象征,是连接天与地、 宇宙、人间与冥界的工具。纺线,是将一团乱糟糟、毫无头绪的羊毛,纳入一套系统 之中,经过加工之后的线是规整的。这个过程也代表着人的生命从无序走入正轨。所 以,三女神在纺线时也常常预言未来。在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卒于公元前约54—前50 年)的笔下,他让命运三女神预言英雄阿喀琉斯的命运。诗中反复出现:“转吧,你们 的纺锤,拉紧你手中的线!” 命运线团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发生在英雄提秀斯身上。据希腊神话传说, 在古代克里特王国有座迷宫,里面住着半牛半人的怪物叫米诺托,它以吃小孩维生。 克里特国王的公主阿里阿斯爱上了英雄提秀斯,决心要帮助他建立功勋,于是交给他 一个线团子,他将线头结在迷宫的进口处,随即带着线团走进迷宫,打死了怪物米诺 托,然后顺着线走出了迷宫。这就是《阿里阿斯线团》的故事,奥维德在《变形记》 和《爱的艺术》中都曾写到这个故事。

拉庇底人征战前画像,陶罐,约公元前430年,藏于巴 黎卢浮宫 画家描绘了一幅充满细节的公元前5世纪的日常生活 场景。一位手持纺锤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另一个女人手 持简易线框,站在她的面前。


图文馆·女人四书

138


《女人与女红》

上述的所有神话故事都在基督教主宰的西方国家广为流传,构成了文化和传统的 重要部分,人们进而以这样的故事来教化妇女。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还是 犹太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女红始终代表着文化与传承。当全新的世界观逐步完善起 来,女红所代表的价值还是被人们延续下来,因为它已经与其他的品质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奥维德的作品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即使你不懂拉丁文,也不妨碍你听过这些 故事的各种版本。没有哪位诗人能像他一样,从其他艺术作品,特别是女红中得到那 么多精彩的故事。 “玛利亚勤劳地练习纺羊毛,有些老妇人都不会的技巧,她小小年纪全都掌握 了。她给自己定了规矩,早晨起来就劳作,直到三个小时后才能起身去祷告。然后再 回来纺线,直到起床后的第九个小时。每次都是为了祷告才休息一会儿,玛利亚要求 自己纺到天黑,当天父派天使为她送上晚餐时,这一天的劳作才算结束。” 在《玛窦福音》中,玛利亚从孩童时期就埋头纺织,等到她三十岁时,生命中 只剩下两件事——祈祷和女红。她没有时间为自己准备饭菜,都是由一位天使来负责 的。 《玛窦福音》并非正统的宗教书籍,而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与宗教有关的故事集, 教会方面从来没有承认过它的地位。其中讲述了耶稣基督和玛利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新约》之外的小故事让人们补全了对圣者生活的想象。《玛窦福音》出现较 晚,据推测9世纪才出现。编撰者追溯到公元2世纪,描写玛利亚劳动的场景:

掷出梭子,将金线和石棉,贝足丝和蚕丝,风信子蓝、绯红和绛紫,统统织在一 起!玛利亚正注视着绯红和绛紫的梭子。

绕线杆,18至19世纪,藏于巴黎欧洲及地中海文明博物馆 绕线杆是女红中最简单的工具之一,用以将纺好的线绑好、固定住的。如此造型优美、精致的绕线杆应该是派在 特殊用处上的,比如结婚礼物。

139


图文馆·女人四书

这一场景发生在耶路撒冷的神殿里,孩童时期的玛利亚和其他处女在一起纺织, 但是正统经书中对此毫无记载。司铎将梭子分配给不同的孩子,每个人负责一种材 料,按照常理来说,他们不会接触到这样珍贵、稀有的材料,从上面罗列的丝线分 析,这是为了制作神殿的挂帘而准备的。其中最宝贵、最鲜艳的几种材料都在玛利亚 这里。另外,《玛窦福音》中还记载了一次:已经长大成人的玛利亚在喷泉边汲水, 一个淘气的小天使在半空中歌唱。玛利亚嗔怪地看了天使一眼,怨他打扰了自己,记 载如下:

她起身走进屋里,放下手中的水壶,拿起一团紫色线,然后坐下来细细地纺着。

这时,天使再次飞进来,原来他是来传达耶稣的讯息,这一场景在《路加福音》 中也出现过。 毫无疑问,玛利亚是基督教所认定的最为圣洁的女人,作为圣母的她也是万千女 性信徒的榜样,所以经书中将她塑造为纺锤和羊毛不离手的形象,这样一来,女红就 与美德密不可分了,女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重要的一项劳动。当人们解释妇德时, 首先想到的几点便是贞洁、勤劳和谦恭,适合在家庭中完成的劳动能够保证以上几 点。在艺术史的长河中,你会发现无数的作品都在描绘玛利亚从事女红活动的场景, 童年、少年、成年等不同阶段中的她纺线、织布、编织。有些场景中还会出现她的丈 夫圣约瑟,他可能做些砍柴一类的家务活。 这样的布局无疑是希望人们想起亚当和夏娃的社会分工,从中世纪开始,艺术作 品的题材回归到人类的这一对最早的父母身上,描述他们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生活和 工作。夏娃通常都是在纺羊毛,亚当负责开荒和种植,等到他们的孩子降生后,夏娃 还要兼顾照看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这些画面中更为强调的是开创新生活的艰辛,道 德教化的意味相对较弱。亚当和夏娃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这与神的生活完 全不同。夏娃和玛利亚成为中世纪以来画家最爱的两个角色,她们身上承载着一种对 立关系。夏娃有多么地艰辛,都是因为她背负的原罪,咎由自取,这样更能衬托出玛

140


《女人与女红》

利亚的谦恭和美德。 虽然圣母玛利亚是女信众的榜样,但是她仍是高高在上的,为了让更多的女性甘 于从事女红,需要在杰出的信徒中树立起几个更近的目标,于是,圣伊丽莎白、圣格 尔德和圣玛格丽特也成为热门题材。 过去的材料显示,精通、精湛女红技巧是少女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 务实之处在于,它既培养了少女的品性,又给平民家庭增加了收入、减少了支出。此 外还有一些有趣的视角:相较其他家务工作,女红不会制造噪音或污染,而且通常可 以兼顾照看孩子或放羊一类的活计。善于女红的女人通常有耐心、精细、勤奋、心灵 手巧。刺绣一类的工作还可以顺便教会女人精打细算。

苏菲最擅长、也是别人教她最多的一项技能就是女红,男人很少为这种活计费 心,可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一项艺术,可以自己剪裁和缝制美丽的衣裙。她精通各种针 法,每一件作品都让她感到愉悦。她最爱的女红是编结蕾丝,没有哪项工作会如此严 谨、精细,手指动作轻缓而又温柔。

这是哲学家让·雅克·卢梭(1712—1768)赞扬苏菲的一段文字,苏菲出身良 好,是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1762)中的主要人物。在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卢梭 认为女红对于女性的气质和形象有很大的提升,并非单纯地宣传女红对妇德的正面影 响。其中一个细节是苏菲对于女红的态度,这项劳动让她感觉身心愉悦,从而不觉得 辛劳,也没有当成是负担。 另一个例子来自朵罗西·索尔泽(1770—1825)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她在1787年 进行了哲学论文答辩,是德国第一位申请博士学位的女人。她在信中写道:

你不必觉得奇怪,我并非完全不事家务和女红。事实上,我很愿意在厨房里忙 碌,就连我妈妈都会夸我的厨艺非凡。我还会纺线、缝纫、酿造葡萄酒,因为我经常 在地下室里独处。我唯一缺乏兴趣的是擦洗地板……

141


图文馆·女人四书

这位年轻的女学者大多数时间都是跟随父亲学习,却在写给女性朋友的信中表达 出对女红的兴趣。她不仅仅懂得读书和学习,而且乐于练习属于女性的技能。从她的 信中能看出,她对自己能够兼顾两者感到自豪。 18世纪晚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早期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德国出现了一些工业学 校,工业一词来自于拉丁文中,原意是“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勤奋的活动”,这个时 期所说的工业还与机器大生产无关。这些学校主要招收出身中下层家庭的女孩,她们 在这里学习纺织技术和其他艺术、手工艺课程。另外,还有少数学校只对中产阶级家 庭的闺秀们开放,课程设置雷同。 1795年,西里西亚开办了第一家女子学校,教授的课程有道德、算术、自然科学 和历史。三年之后,校方公布了一份报告,详细记录了这几年中学校里的120位女学 生所制作的女红作品。其中有:

编织:561双成人毛线袜,860双儿童毛线袜,482双仍在编织中,264副手套;缝 纫:101件成人衬衫,92件儿童衬衫,109条围裙,86条床单,398条帕子,12件床罩, 46顶睡帽,21个针线包,70条带子,64个手包,65条餐巾,等等。

这个清单说明了工业学校的规模和意义,女孩们在这样的学校里掌握和实践了哪 些技能。就连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都曾在他的《亲和力》(1809)中 写过:

人们鼓励村庄里的女孩去上学,学习缝纫、编织、纺线以及其他的女红。这些技 能有助于提升整个村庄的真与美。(第1卷,第17章)

142


《女人与女红》

贝纳迪诺·波切提《刺绣的女人》,壁画(局部),藏于阿尔蒂米诺,意大利美第奇别墅

歌德在《亲和力》里面塑造的奥蒂莉也反向证明了他的观点,美德的提升与技能 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女红对于少女的品性养成起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主人公妻 子的养女奥蒂莉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成为养父母婚姻中的第三者,最终在愧疚中结束 了自己的生命。当她回忆自己所受的教育时,歌德曾经感叹过,为什么她所接受的不 是传统的女红教育。 上面摘取的不同文本片段是从多个侧面说明,女红教育与品行养成关系紧密。在 主流话语之中,一位姑娘在纺线就代表着品行良好,如果这根线被扯断了呢?是不是 就意味着她即将步入歧途。让我们再一次在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诗作中找到答案:

143


图文馆·女人四书

纺织女工

当我静静地纺纱时, 一刻也不停歇, 一位年轻俊俏的男人进门来, 凑到我的捻杆前。

赞扬,你理应赞扬的, 这会有什么损失吗? 我平滑柔顺的头发 以及与它相映衬的绸缎。

他在身边一刻也不愿安静, 让一切跟往常不同吧; 绸缎从中裂成两半, 我再也不愿忍耐下去了……

歌德的这首小诗创作于1817年,弗郎茨·舒伯特(1797—1828)为它谱上曲子, 传唱开来。过去,当一个女孩做着手工时,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纯洁和美德。但这首小 诗中刻画的少女心思却不再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而是对一个男子的渴望。这在19 世纪无疑是一种灾难。换一个角度来说:人们看到这样一位勤劳的少女,希望在她身 上找到的是妇女的美德,而不是联想到她的欲望、放纵甚至是未婚先孕。

约翰·格奥尔克·迈耶·冯·不来梅《打毛线的小姑娘》,1863年,私人收藏 打毛衣或是刺绣的小女孩是19世纪绘画作品中深受欢迎的题材。这幅画的特点在于贫苦人家的父母将女孩照顾得 很好,她在从事手工劳动时流露出非常自然的喜悦之情。

144


《女人与女红》


图文馆·女人四书

当时的观赏者只希望从画面上看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寓意,并不希望了解劳动者 的情感与真实想法。这一点在1787年被当时名噪一时的作家约翰·海因里希·福斯 (1751—1826)抓住,创作了一首短诗:

纺织女工

我这可怜的女孩! 我的纺车压根就不转了, 自从那位穿着白衬衫的陌生人 在麦收时伸出手将我帮助!……

很显然,这位年轻的女工坠入了爱河,她喜欢上了一位在麦收时节帮助过她的陌 生人。我们并不知道她是否在那次就失去了童贞,但是这段感情肯定影响了她的工作 效率,你看“纺车压根就不转了”。她对那位早已不知影踪的先生倾注的思念,肯定 比琢磨一下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多得多。 福斯在1791年再次使用了这个主题,创作了一首更为诙谐的诗歌。在这首诗里, 纺织女工也是爱上了一位年轻的陌生男子,努力赢取他的关注和认可。在叠句部分, 女工重复地说着:“我害羞地坐在这里,只有手里的纺车转个不停。”虽然她内心中 已经爱他到痴狂,但仍然敬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女工的勤劳最终换来这样的结尾:

我慌慌张张地拒绝了他, 但他动手动脚,无所顾忌; 用粗暴的双手搂住了我, 火热的嘴唇贴上我的脸。 哦,告诉我,姐妹们: 我怎么样才能继续纺下去?

146


《女人与女红》

纺织作坊,明信片,1950年前后,作者收藏 20世纪中期,机器大生产对于手工作坊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此类明信片开始流行起来。这种视角记载着人们对 逝去时光的怀念,带着些许的疼痛、留恋和浪漫主义色彩,受到极大的欢迎。

最终,歌德和福斯都遵从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犹太拉比埃利泽的教诲:女人必须 不停地劳作,要让她们有活儿做,不然她们就会堕落。即使她们在忙碌中,还是随时 有可能被引诱。这就是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女性,包括歌德的一生中从不缺乏与年轻 女性的情事,这一点早已世人皆知了。 1800年左右的诗歌大多数还是赞扬纺织女工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它们承载着 教化的任务。凡是被赞颂的,自然会在同一时期成为大众的楷模。大多数的女人还是 按照世俗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约束无所不在。

147


图文馆·女人四书

纺纱歌

织吧,姑娘,织吧! 你的见识跟着一起成长, 金黄色的头发慢慢变长, 很快就变成一个聪明的女人!

相信吧,姑娘,相信吧 这纺织技艺非常古老; 亚当捕猎,夏娃纺织, 美德世世代代传到你这里。 ……

这首歌谣出现在德国诗人阿尔尼姆(1781—1831)整理的诗集《男孩的神奇号 角》里,该书搜集了当时民间的各种诗歌和童谣,于1806年与1808年之间问世。阿尔 尼姆也将女红与美德和对神的敬畏联系在一起。有趣的是,诗人回避了亚当夏娃犯下 的罪,而是将他们的劳作看作是一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他们的任务是将人 间也建设成天堂一般的美好景象。

巴尔托洛梅乌斯·斯普朗格《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1575年,藏于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赫拉克勒斯沦为女王翁法勒的奴隶,他垂头丧气地坐在低处。女王命他纺线,他也不得不遵从。这种角色互换告 诫人们:男人啊,你们要时刻警惕女人,她们一心想着翻身统治你们。

148


《女人与女红》


图文馆·女人四书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在《漂泊的荷兰人》里出现的场景,它展现的也是 手工业时代家庭作坊的雏形。直到20世纪,一些浪漫气息浓郁的明信片还贩卖这样的 场景:几位娴静的妇女坐在舒适的房间里纺纱织布。这仅仅是手工时代的一个侧面, 展现了田园诗般的宁静。自中世纪以来,手工作坊成为乡村妇女和孩子们走出自家大 门,在公共空间里工作和社交的场所,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这里认识彼此的。笔者大 胆推测,也有一些作坊在夜间就完全成了另外一个场所,它的意义绝非仅仅在于生 产。就它本身的价值来说,这里让更多的妇女聚在一起劳作,既交流了纺织技艺,也 交换了彼此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从圣经里听到的传说,或是添油加醋的传奇经历, 当然也少不了八卦和小道消息。久而久之,纺织作坊里的语言方式也逐渐发展起来, 你大可不必对女人在纺线时所说的话当真。 女红有时也是一种惩罚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改良”工具。有一些作坊专门向 需要改造的妇女们敞开,其中大部分是卖淫妇女,在这里她们织羊毛或亚麻,以“净 化”身心。荷兰语中特别有一个词叫做“纺织监狱”。 在这些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社会贫富不均和政治进程。19世纪的艺术中,很 多作品展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她们不得不从事手工劳动来换一口 吃的。这些作品也表达了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诗人托马 斯·胡德(1799—1845)的诗,于1843年发表的《衬衫之歌》,许多艺术家都从他的 这首诗里得到了灵感。诗人和这首作品在当时名噪一时,引起了外界的热议。胡德去 世之后,在他的墓碑上留下这样一行字:“他谱写了《衬衫之歌》。”这首诗刻画了 一位饥寒交迫的年轻女工的内心世界,她说:

150


《女人与女红》

哦,男人们,神创作了女人 作为你们的妻子、母亲、姐妹; 并非为了替你们穿针引线— 不,本应是温暖的生命! 缝!缝!缝! 都是贫穷下的诅咒: 穿针引线,我缝着衬衫, 是的,衬衫和裹尸布!

有关女红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彼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时还交代了政治背景。 奥多阿尔多·博拉尼的作品《缝红衬衫的女人》正是介绍了加里波第领导的意大利独 立和统一的斗争。 纺线、织布、缝纫、刺绣、编结、钩织,从事这些工作的女人们不仅仅是艺术家 笔下美丽的人像,女红不只是她们茶余饭后的闺中消遣,每幅画中的女人和女红都有 着文化和历史背景。虔诚、守德、勤劳、忠贞、心灵手巧,女红背负着人们对女性美 德的期望,因此,有德行的女人们从不停歇。

151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作者:[德国]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 ISBN: 978-7-5117-0869-4 丛书:图文馆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Claudia Lanfranconi),出生于1971年,先后在波恩、佛 罗伦萨、罗马接受艺术史教育,曾是《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等知名报纸的 自由作者。2004年开始担任建筑与室内设计知名杂志《建筑学文摘》编辑,现居慕尼 黑。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喜爱珍珠,这份爱恋几千年来不曾淡化。书名《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 的恋物史》已透露了本书的内容:通过一些鲜为人知或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展现女人 与珍珠之间的爱恋。 珍珠正在成为复古时尚的最佳象征。在古老的波斯神话中,珍珠是诸神的眼泪。 古希腊罗马人认为珍珠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珍珠具有难以抗拒的魅 力。为了拥有它,有人可以挥金如土,有人则命运多舛。本书希望展现的是珍珠赋予女 人的性感、自信和非凡气质。 艺术史学者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娓娓讲述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当代,佩戴珍珠 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多样转变。她以幽默的笔触介绍了七十多幅闻名于世的绘画和摄影作 品,读来轻松有趣。


《女人与珍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孔雀

于扬·维米尔本人的生平,人们所知有限。一六三二年,他出生 于荷兰代尔夫特一个富裕的画商家庭,信奉新教,自幼就接受绘

画教育,立志成为画家。一六五三年,他与出身于天主教贵族家庭的卡

“她

特琳娜·博尔内斯结婚,婚后,维米尔跻身上流社会。维米尔一生中很

骄傲的一瞥可比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英国评论家F.G.史 蒂芬斯在一八五九年的《雅典期刊》上将弗雷德里克·莱顿的

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他是欧洲艺术历史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

画作《孔雀》中的女郎比作琉克勒齐亚。在欧洲历史上,罗马女贵族琉

艺术家之一,后世的人们根据少量的历史记载,对他的生平做了大胆的

克勒齐亚·博尔吉亚的美貌和才华与她的荒淫齐名,令人印象深刻。而

臆测,编织了许多故事。作家们以维米尔为主角写下自己想象的小说,

当时这幅画正在伦敦皇家学院展出,莱顿笔下的“孔雀女郎”是否真赶

导演们则将他与他迷人的画作搬上大银幕,电影的名称就叫做《戴珍珠

得上琉克勒齐亚·博尔吉亚这样的上流名媛?艺术鉴赏家们各执己见、

耳环的少女》。

争论不休。画中羽毛扇子衬托出她苍白的脸庞,但这并不一定是皇室

扬·维米尔的儿女很多,举家生活在荷兰小镇兰杰第戎克,虽然他

身份的象征。孔雀羽毛通常被用来比喻神话中掌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朱

平常的生活嘈杂喧闹,但是他的风俗画却散发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

诺。但是,孔雀羽毛同时也可能代表着有违道德,因为羽毛上的眼睛也

觉。现在共有三十五幅作品被认定是出自维米尔之手,他的作品忠实地

可能是在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再警惕。单就画中人的衣着服饰,无法判断

呈现了各种细节,比如瓷砖地板、彩绘玻璃窗、地图、绘画、餐具、家

她属于哪个社会阶级。不过相对于珍珠缎带组合而成的优雅发饰,她的

具、乐器等等,观看者们从这些十七世纪的室内画中能够得知那个时代

服装更像是简朴的农家装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幅画是为了展示女

的世态风情。但是,生活在这些光线充足的大房间里的男人和女人们到

性之美而创作的。这位美丽忧伤、让人忍不住屏息凝视的模特是弗雷德

底是谁,至今仍然无从考证。

里克·莱顿在罗马停留期间认识的女孩安娜·芮希,人称“娜娜”。她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模特出现在几乎全黑的背景之前,散发

是莱顿的画家同行安塞姆·费尔巴哈的人生伴侣,娜娜的美丽就像是古

出柔和、温润的光芒。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维米尔的女儿之一。但是

罗马的雕塑一般,她沉静忧郁的气质更是远近皆知。

在同名电影里,她成了一位专门为维米尔磨制颜料、辅助创作的女仆, 偶尔也成为他的模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的脸微微扭过肩、 带着询问的神情,从没有哪一张油画像维米尔的这张一样,集中全力 表现这张童稚脸孔上的表情。画家也毫不放过对珍贵的布料和配饰的雕 琢,特别是这枚梨形珍珠耳环反射出的点亮整体画面的莹白色的光。 代尔夫特的扬·维米尔(1632-1675)

弗雷德里克·莱顿(1830-1896)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年代不详

《孔雀》,1858/1859年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私人收藏

80

81

牧场聚会

86

87

露易丝·布鲁克斯

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 一,这一画派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兴起的美术

改革派艺术家团体,他们致力于复兴拉斐尔时代之前的中 古宗教画的画风。不过,罗塞蒂发现像《圣母马利亚的童

九二八年,美国女星露易丝·布鲁克斯一炮走红、享誉世界,这 是因为她饰演了乔治·威廉·派勃斯特执导的默片《潘多拉的盒

子》中露露一角。《潘多拉的盒子》是以德国编剧弗兰克·魏德金的舞

年场景》这种道德绘画在艺术市场上并没有销路,于是,

台剧剧本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早熟少女露露的情欲故事,她散发出来的

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

清纯和活力迷惑了无数的男人和女人。剧中人的结局十分悲惨,露露沦

后,罗塞蒂的作品专注于对女性之美的颂赞。他的绘画

为伦敦贫民区的风尘女子,遭遇“开膛手杰克”而遇害身亡。

作品常常选取中世纪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凯尔特国王亚

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公开放映之后,在欧洲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

瑟王的传奇经历、但丁的《神曲》、同时代诗人阿尔加

一个主要原因是片中毫不避讳对女同性恋者的描绘。当露易丝·布鲁克

侬·查尔斯·斯温伯恩的诗歌都是他灵感的源泉。一开

斯回到美国之后,派拉蒙电影公司以丑闻缠身为由,与这位默片时代的

始,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西德尔是他的缪斯,符合他对于

女王结束合同。此时,电影行业发展到有声片阶段,派拉蒙的高层认为

美女的所有幻想:浑圆的杏仁眼、性感的双唇、一头蓬乱

露易丝的声音并非清脆悦耳的类型,不适合参与有声片的演出。

飘散的长发。西德尔经常担任他的模特,出现在不同的绘

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之间,她一共参演二十四部电影,她标

画作品之中。罗塞蒂与西德尔离婚之后,这位浪漫的艺术

志性的“波波头”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人争相效仿。再次

家在乡下别墅里饲养孔雀、犰狳。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回到好莱坞的露易丝·布鲁克斯已经完成了身份转换,由一位优秀的演

画家提香、乔尔乔内是罗塞蒂的创作典范,他们丰富的用

员转行成为犀利的影评人,一九八二年,她的作品集《好莱坞的露露》

色被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理论家们拿来与音乐相比较。当

结集出版,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其著名的 《威尼斯之石》一书中所述:“艺术家使用颜色,就像手 拿乐器的吟游诗人一样。”而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 这幅色彩丰富的田园画《牧场聚会》正如罗斯金的名言一 样,使得绘画如同音乐一样美妙。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28-1882)

露易丝·布鲁克斯

《牧场聚会》,1872年

肖像照,约摄于1920年

曼彻斯特,市立美术馆

92

93

132

133

151

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女红》


图文馆·女人四书


《女人与珍珠》

目次 12

自序:女人与珍珠的爱恋史

24

I 沉湎于奢华

52

II 纯洁的象征

68

——引诱者与交际花

IV 权力的符号

126

——儿童饰品与宗教艺术中的珍珠

III 败坏妇德的工具

98

——社交名媛与未知的美丽

——公主与女皇

V 美的代言人

——女伶与圣像


图文馆·女人四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3-4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周全,1955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 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译者旅居欧美二十年,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 学教师、俄罗斯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及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为自由 职业者,从事撰著及历史书籍翻译,并为《左岸电子报》撰写专栏。译作有《白玫瑰 一九四三》、《德艺百年特展》(台北故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破解希特勒》、《趣味横生的时光》、《金钱的历史》、《从俾斯麦 到希特勒》等,曾参与Discovery频道《科学新疆界:俄国里海水怪》节目制作。 阅读的女人为何危险?对男人危险还是对自己危险?女人为什么要阅读?女人读什 么书?世俗与男人如何影响了女性的阅读?作者从全世界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者搜集近百幅表现女性阅读的绘画、素描和摄影作品,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解说13到21世 纪女性的阅读史,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进入女性的阅读世界。 正文之前是德国最著名的读书类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埃尔克·海邓艾希的长文,向 读者生动活泼地讲解女性在“阅读史”的“悲惨”遭遇。主文《阅读的女人危险》提领 全书,见解独到,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女性阅读的乐趣,以及女性阅读与男性阅读 的不同之处。


《阅读的女人危险》

蓬巴杜夫人

巴杜侯爵夫人乃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因为生活奢靡而遭百姓鄙夷。她出身 自中产社会,是一个巴黎商人的私生女,从人生的第二十四个年头开始决定

了法国宫廷之品味 【1】 。当她在一七五六年被任命为王后的“宫廷女史”之后,即 委托弗朗索瓦·布歇──日后的“国王首席画家”──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官式的肖 像。 画像上面的一切均出于精心规划:就连散落各处的乐谱、铜版画和书写工具也 都用于展现慵懒的气氛──它与奢华和品味共同构成香闺摆设的三大要素。无怪乎 时人将之视为“感官享乐的宅邸”。画中主角身穿宽大的宫廷服饰,斜坐在一张推 放到墙头立镜前方的躺椅上面。我们还看得见一个雕饰繁复的书柜,它的镶边就是 女主人的纹饰盾形徽章。这幅作品当中的一切都很私密,而且一切都是刻意安排出 来的。早在大众传播媒体诞生之前很久,它已经向我们展现一个用于炫耀的世界, 其中充满了欲望和热情。 在这个享乐的国度内,书籍尚未失去主导地位。侯爵夫人已抬起目光中止阅 读,用右手食指夹住书中刚读到的段落。她的右下臂和摊开的书册,正好位于全 图从左上拉到右下的对角线,一直延伸至地上零星放置的其它典籍。她手中的书本 也已经滑到一边,使得膝上的位置空了出来。侯爵夫人脚旁有一只与她的头部共同 位于全图另一条对角线上的小狗。这个位置或许是特地留给它的?反正这只能维持 到国王临幸之前。她正在等待陛下驾到──这位美丽的女性永远晓得该如何因时制 宜。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蓬巴杜夫人》,1756 慕尼黑古画廊

4

5

60

阅读中的少女

61

晚安故事

中的少女完全为书中天地所俘虏,以致未曾留意到上衣已从肩头滑落。她的 右手轻轻按于胸口,不时拨弄颈上纤细的项链。那本书令她屏息凝神──这

九世纪留给我们的妇女图像,就是一种女性“感情使者”的形像。她们置身 家中斗室,栽种培育了感情、慈悲与人性之嫩芽。只不过妇女难得从蜗居探

是因为故事内容如此引人入胜,教她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如何?或许吧。但更主要

身出去,以便对外大张旗鼓,向男性所造成的艰苦现实展露自己的情感。通常她们

的原因,就在于阅读令她出现了强烈的移情作用,并进一步加以激发。女读者心中

只是待在屋内操持家务,于家庭中散发温暖。稚子就在她们胸前发展出对生命的认

的澎湃思绪甚至反映至书沿的波状起伏。已翻阅过的纸张不再整整齐齐叠着,反而

知,借以形成正直的人格。他们并对人生有所体会,晓得将来离开儿提时代的“魔

任凭光影嬉戏于其间的小缝隙。

术花园”以后,必须对奋勇争先和讲求实效的准则知所节制。

这幅画作的魅力,来自透过外在的静态呈现出内心的动态。其绘制者弗朗

安东·埃伯特一生当中借由自己的风俗画,成为极受中产阶级欢迎的画家。他

茨·艾布尔终生未曾离开自己的故乡维也纳。他在当地社交圈内,以风俗画家和肖

画笔下的家庭生活温馨时刻尤其受到喜爱。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会把父亲画入

像画家的身份而著称。他钟情于“比德迈”风格的恬静日常生活天地。其作品所描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时刻,让他也跟他们一起躺在床上。无论如何,这幅作品的

绘的并非动作,而是内心世界的各种状态;这种呈现方式成为十九世纪绘画界的一

标题还是产生了误导作用,因为那位母亲并没有为孩子们讲述晚安故事。他们三个

大新挑战。我们在画中看见一位被书本深深吸引的少女,她心中的念头似乎与优雅

人反而共同目不转睛,看着一份显然来自国外的画报 【1】。画报向他们展现出家中

清纯的面庞一样,皆未经过矫饰。

宁谧天地以外的世界图像──或许那也是不在场的父亲无法用理性来体会的世界。

安东·埃伯特(1845—1896)

弗朗茨·艾布尔(1806—1880)

《晚安故事》,1883

《阅读中的少女》,1850

私人收藏

奥地利美景宫博物馆,维也纳

72

73

78

79

156

157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

“她

到底有没有……?”这是每个人都按捺不住想提出来的问题。玛丽莲·梦 露这位二十世纪的金发性感象征,是否果真读过詹姆斯·乔伊斯所撰写的

《尤利西斯》,或者她只不过假装在阅读?那本著作不但是二十世纪精英高级文化 的象征,更被不少人视为最伟大的当代小说。而根据同一摄影系列的其它照片可以 确认出来,玛丽莲在此阅读的书籍毫无疑问就是《尤利西斯》。 一位名叫理查·布朗的文学教授希望一探究竟。于是他在摄影系列发表三十年 之后,写了一封信给当初拍下那些照片的女摄影师,因为她必定晓得实情到底如 何。伊芙·阿诺德很快就做出答复,表示当自己与玛丽莲初遇的时候,就已经看见 她在阅读《尤利西斯》。玛丽莲说道:她很喜欢书中的笔调,而且会大声朗读以便 把内容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过那本书读起来实在辛苦。二人抵达事先约定的拍摄地 点以后,阿诺德装底片准备开始照相时,发现玛丽莲仍然在阅读《尤利西斯》,于 是就这么把她拍摄了下来。 我们不必跟着布朗那位文学教授一起发挥想象力:假使玛丽莲当初把《尤利西 斯》继续阅读下去,接着在一所大学注册、参加对乔伊斯的研究,最后放弃了电影 明星和模特儿的生涯。那么今天她就能够以退休大学教师的身份,回顾自己多彩多 姿的年轻时代。 但我们还是不妨遵从布朗教授的建议,也采用玛丽莲所示范的《尤利西斯》阅 读法:并非按照章节顺序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不时从书中挑出一段不同的文字开 始阅读,并且每次只读一点点。我们大可把这种颠三倒四的读书方式称作“玛丽莲 阅读法”。总而言之,这就是布朗教授建议学生读那本书的方法。 伊芙·阿诺德(1913—) 《玛丽莲·梦露阅读〈尤利西斯〉》,1952 伊芙·阿诺德/玛格南图片社/焦点图片代理公司

146

相关图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147


图文馆·女人四书

8


《阅读的女人危险》

目次 序:一群小苍蝇!

埃尔克·海邓艾希

阅读的女人危险

斯特凡·博尔曼

文字以此为家 天赋异禀的女读者

38

知心的时刻 陷入沉迷的女读者

48

生活乐趣之所在 自视甚高的女读者

58

令人陶醉的时刻 多愁善感的女读者

70

对自我的追寻 全神贯注的女读者

82

小小庇护所 寂寞难耐的女读者

106


图文馆·女人四书

写作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国] 斯特凡·博尔曼 ISBN: 978-7-5117-0224-1 丛书:图文馆 定价:29.80元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成品尺寸:180mm x 250mm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 装帧:平装 图片:85幅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出生于1958年,德国文学、戏剧、历史及哲 学专业,以托马斯·曼为论文主题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 人危险》《为何阅读是快乐的》《女人的情书》等畅销图文书。目前定居在慕尼黑,从 事教职与写作。 宁宵宵,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现 居北京,媒体从业。译有《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与珍珠》、《女人与女红》、 《时间终于多出来了》、《身陷古罗马》、《主人与狗》(托马斯·曼)、《艾斯塔的 绿洲》(卡尔·麦)、《德语时刻》、《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我真的喜欢你》、 《老鼠冤家》、《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等。 女人的写作有何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 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曾说:“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 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 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状态: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写作对于 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 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 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作家。她们及其作品 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 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 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写作的女人危险》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们的历史并非一部连续不断、毫无反

人不应该按照过去的“规矩”来评价和要求

问题”。在回击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时,

抗、对女性实施歧视和压迫的历史,

现在的女人,因为当时她们没有机会享受自

一位普通的女性说出了具有决定性的发言:

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作品《妇女

由和教育。

回溯古代,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曾遭到

城》里,她甚至对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和价

世俗和舆论的攻击,他们认为女人不应该写

值观进行了批判:她列举并逐一反驳对女性

书、不应该作画,男人们对她和她的生活方

充满敌意的陈规俗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伟

式提出异议。女人们知道,男人这样做是出

大的女性形象。她以这种方式开创了另一种

化批评性极强的宣传工具,诗句里到处都是

于恐惧,当女人写出属于自己的书时,她们

价值观,并被当时和后世的女性争相引用。

女性毫无价值、男人应该如何管住女人等

看待世界、生活和自己的眼光完全发生了改

《妇女城》描绘了一个只有女性的虚拟

其间的一些重大事件曾经起过良好的转向作

相关图书 《阅读的女人危险》 《女人与珍珠》 《女人与女红》

用,比如法国大革命。从西蒙娜·德·波伏

中世纪晚期流传最广的诗集是创作于

娃的身上,人们更是看到一个全新时代的开

十三世纪的《玫瑰传奇》。它原本是市民之

启,它不同于过去完全由男人主宰的时代。

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却在传播过程中成为文

但她并非凭空发展而来,她的成就也可以被 看做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思潮的延续。

说来创作关于女人的故事。

自中世纪晚期起,女人们开始反抗男

等,诸如:“她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

变。被后世称为第一位真正的女性作家,她

城市——它仿佛是一个画廊或庇护所,完全

权对于她们性别和智力的轻视。她们并不孤

是一群婊子,放肆的行为和愚蠢的想法早已

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说:因为她是“真真正

按照女人想象中的生活场景设计,传达出一

独,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一些开明的男士为她

出卖了女人。”《玫瑰传奇》成为十五世纪

正、有血有肉并且只说真话的”女人,所以

个明确的信号:对写作感兴趣的女人的确是

们摇旗呐喊,书写赞美女性的文章。二百年

开始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全欧洲

在写作上,她能够“更为公正地传达真实的

个危险人物。

后,女权主义诞生了,女权主义者坚持:男

展开的性别辩论的开端,即著名的“女人的

体验”,而不像某些男人通过猜测和道听途

44

45

158

159


图文馆·女人四书

目 次


《写作的女人危险》

10

序: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 埃尔克·海邓艾希

20

与天使搏斗 斯特凡·博尔曼

44

以爱情为名片 从她们开始,女人写作

52

男人的上议院和女人的起居室 完全对立的情感世界

74

从高山牧场到五彩别墅 发现童年

84

写作,为了生活;活着,为了写作 踏上离经叛道之路

112

写作是为了抗争 以勇敢的名义

120

巴黎-纽约 新生活的创造者

138

爱和艺术无国界 世界文学中的女性声音


费里尼《梦书》:造梦大师的梦境绘本

nimali3_COL.qxd 31-08-2007 12:51 Pagina 524

0270.minimali3_COL.qxd 31-08-2007 12:51 Pagina 527

0280.minimali4.qxd 5-08-2007 14:39 Pagina 546

SOGNO del 9-11-80 Con la S.p. a letto al buio. Non è la camera che conosco, davanti al letto una grande vetrata lascia passare la luce fredda della luna. All’improvviso il silenzio è rotto da un breve fruscio: come di veste che scivola cade nel buio. – Cos’è? – chiedo. La S.p. si è come irrigidita. Trattiene il fiato. – Cosa è successo? Chi ha fatto quel rumore? – A. non risponde, è immobile, le potenti cosce di pietra si rigirano lentamente. Voglio scendere dal letto per andare a vedere ma A. mi trattiene, m’impedisce di muovermi. E tace, non una parola, non un sospiro. Come fosse in preda ad un terrore che la paralizza. – A. – grido – Che c’è? Parla! Cosa è successo? – e il suo spavento mi si comunica. Mi sveglio angosciato col cuore che batte veloce.

304

292

Ma il vicoletto che porta all’in ammiratori in attesa di vedere farsi largo tra tanta ressa. E il s questo interrogativo: “Riuscir ringraziare il suo pubblico ent aspettando?”. SOGNO del 18 Luglio 80

HAI VISTO CHE SONO RIUSC Federico

457

461

386

pagine 384-385 Sogno del 20-11-80 A teatro (il Valle?) è finito lo spettacolo con Totò e tutto il pubblico si avvicina alla passerella per applaudirlo e goderselo ancora nelle sue ultime piroette. Anche io e Giulietta vogliamo applaudirlo e manifestargli tutta la nostra ammirazione e gratitudine, saliamo addirittura sulla passerella imitati subito dagli altri spettatori festanti e sorridenti. Ma Totò non appare. Esce invece Wanda Osiris già vestita per tornarsene a casa. Le chiedo: “Ma signora dov’è Totò? Tutti lo aspettano!” SIGNORA OSIRIS MA TOTÒ NON FA LA PASSERELLA? Se ne è andato signor Fellini. Lo troverà al ristorante. Mi dispiace per tutto

pagine 386-387 Sogno del 30-12-80 Il grande dirigibile che si è app vecchie mura che fiancheggia rogo di fiamme che lo distrugg catastrofe come prevedendol “Scappiamo!” e fuggo via. C’erano stati segni premonito levarsi in volo piccoli tozzi aer questi era stato sul punto di sc quel momento si alzava da ter mia sinistra? E quella spiaggio Miramare? Nel sogno apparivo gracile, de


荣格《红书》:雪藏百年的旷世奇作


荣格作品

红书 作者:【瑞士】荣格(C.G. Jung) 译者:林子钧 张涛 ISBN: 978-7-5117-1664-4 丛书:图文馆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6日 成品尺寸:140mm x 210mm 纸张:纯质 页数:48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90幅黑白,20幅彩色 荣格(Carl G. Jung, 1875.7.26-1961.6.6),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 学的创始人。2013年6月6日,荣格逝世52周年。 林子钧:八十年代生于香港。2005年毕业于浸会大学欧洲研究德文组,获一级荣 誉。及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完成语言学硕士课程,现为美国普渡大学语言学博士生,主要 兴趣为形式句法及语义。拥有多年翻译自由业者经验。 张涛:精神分析师,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会员,前成都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治 疗师,曾任《精神分析笔记》执行编辑。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 心理治疗专业,现旅居法国,在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拉康创办)攻读博士,主要 研习拉康理论下的精神病理与实际病理及其处置。 《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 Novus)。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 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 年,此书方得见天日。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 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 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 《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此书的出 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 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 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


《红书》

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 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中文版卷一、卷二根据德文版翻译,审视与附录根据英文版整理翻译。

相关图书 《红书:荣格手稿》 《梦书:费里尼手稿》


荣格作品

目录

卷一 序:来者之路

003

第一章 重寻灵魂

010

第二章 灵魂与神

012

第三章 灵魂之责

017

第四章 沙漠

020

沙漠里的经历

022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025

第六章 灵魂的破裂

032

第七章 英雄之死

035

第八章 迎接神祇

038

第九章 谜团、相遇

045

第十章 指引

052

第十一章 答案

059

卷二 犯错者的图像 第一章 红者

069 070

第二章 林中之堡

077

第三章 低下的人

087

第四章 隐士(第一天)

095

第五章 隐士(第二天)

107


《红书》

第六章 死亡

116

第七章 早期圣殿的遗迹

123

第八章 第一天

131

第九章 第二天

146

第十章 咒语

154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祭品的死

182 192

198

第十四章 神圣的疯狂

222

第十五章 第二夜

226

第十六章 第三夜

239

第十七章 第四夜

251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266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271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286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291

审视 审视

358

附录 解说

438

《黑书》第5册节选

452

曼荼罗

458

472


荣格作品 序:来者之路 以赛亚说: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 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 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 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 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以赛亚书》第53章第1至4节 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 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以赛亚书》第9章第6节 约翰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第1章第14节 以赛亚说: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 瑰开花。必开花繁盛,乐上加乐,而且欢呼。黎巴嫩的荣耀,并迦密 与沙仑的华美,必赐给他。人必看见耶和华的荣耀,我们神的华美。 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对胆怯的人说,你们要刚 强,不要惧怕。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他 必来拯救你们。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 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 涌流。发光的沙要变为水池,干渴之地要变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 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在那里必有一条大道,称为圣路。污秽 人不得经过,必专为赎民行走,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至失迷。

——《以赛亚书》第35章第1至8节

荣格亲笔,主后1915年,于苏黎世家中。


《红书》

若我要以这个时代的精神来表述,我就会这么说:没有人、也没 有任何事情可以证明我将要对你们宣布的事。证明对我是多余的,因 为我没有选择,我必须这样做。我知道,除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之外, 还有另一种伟大的思维,也就是任何能把握所有当下的深层意义的思 维。这个时代的思维只知道实用和价值。我也以为是这样的,我一直 理解这种想法。可是另一种思维却迫使我去讨论——从证明、实用和 意义的角度。因为充斥着人类的骄傲、混杂了这个时代锱铢必较的思 维,很久以来我都在找寻牵引我的另一种思维。这并不是说这种深层 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时日的推移将会比现在的思维更受重视,也不 是说它会因时代而变迁。这种深层精神征服了判断力的傲慢。它把我 从信仰带到科学,抢去了我解释和整理的愉悦,又唤醒我对这个时代 理想的沉溺。它把我逼到了尽头,直到最根本的事物。 这种深层精神夺走了我的理解和所有的知识,将它们置于无可解 释和荒谬背理之中。它夺去了我的语言和文字,不受两者驾驭的事物 出现了,常理与非理融为一体,产生了超理。 然而,超理就是通往来者的大道、路径和桥梁。这就是将要来的 神——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是将要来的神,它是神的形象,以超理的形 式出现。神是一种形象,而朝拜他的,也应当朝拜超理的形象。 超理不是常理,也不是非理,它糅合了形象和力量,集奇妙与力 量于一身。 超理是开始和目的,是跨越和圆满的桥梁。 其他的神祇有时会消逝,但超理不会死亡,它转化为常理,又转 化为非理。超理从两者碰撞的火与血中提升,重获新生。 上帝的形象有一个阴影,而超理是实在的,投射出影子。那有什 么实在、有形却没有阴影呢? 那个阴影就是非理。它软弱无力,靠自己无法存续。但是非理就


荣格作品

是超理无可分离、不会消亡的兄弟。 人类就像植物那样生长,有些在明,有些在暗。有很多依赖的是 黑暗,而不是光明。 上帝的形象有阴影,阴影就如它本身那样大。 超理既大且小,犹如满布繁星的天空那样广阔,也像人体里的细 胞一般狭窄。 这个时代的精神让我想见识超理的高大广阔,却不是它的微小。 深层精神却战胜了这种傲慢,我必须像咽下不死药一样,吸收它的微 小。它可能会灼烧我的内脏,它的确并不光彩、不算勇敢,甚至低微 可笑、让人反感。但是深层精神的钳子紧攫着我,我得喝下这苦杯。 这个时代的精神试着让我相信,一切都是上帝形象里的阴影。这 会是毁灭性的欺骗,因为阴影就是非理。微小、狭窄不是非理,而是 神性精髓的两面之一。 我悚然惊觉,日常的都可属于神性。我躲避这种想法,躲藏到最 高、最孤冷的星辰后面。 但深层精神却抓住我,把那苦杯灌到我两唇之间。 时代精神影响着我:“这超理、这上帝的形象、这灼热与冰冷的 互融,都是你自己、只有你自己。”但深层精神对我说:“你就是无 边世界的映像,所有盛衰的秘密都栖身于你。若你连这些都没有,你 怎么能认识它们?” 因为人性的软弱,深层精神把这些告诉我。但这些都是多余的, 我不是据此说话,而是必须要说。这种思维在我不发话时抢走了我的 快乐与生活,所以我得对此发话。我是它的奴仆,这个奴仆不知道自 己手里拿着什么。奴仆不按主人的指示摆放双手,他的手就被燃烧。 时代精神对我说:“有何要事逼使你去讨论这些呢?”这是个不 好的尝试。我要凝神细想,有什么内在或是外在的必要可以逼使我。


《红书》

因为我实在找不到一件让人明了的急事,我快要自己编造一件了。时 代精神差点儿就这样成功了,让我转而讨论、思考个中的理据和解 释。深层精神却说:“了解一件事是桥梁和道路上回转的可能性,解 释一件事却是专横独断,有时甚至是谋杀了。你可数过,饱学之士中 有多少杀人凶手?” 时代精神走过来,向我展示一部部巨著,它们盛载着我的知识, 金石造的页片上刻着抹不掉的话语,他凭着这些无可辩驳的话告诉 我:“你一直在胡言乱语。” 这确是事实。我所说的,正是胡言乱语的宏大、混沌和丑陋之 处。 深层精神却走过来说:“你说的这种宏大、混沌、没有尊严又病 态呆笨的日常生活,它就在街上、住在每座房子里反映着人类的一 天。哪怕是永恒的星宿都是日常的。它是主人,是神性的要旨。人们 笑它,而这笑也是它的一部分。现代人,告诉我,你以为这笑要少过 崇拜吗?标准尺度在哪?这可是生命的笑和崇拜决定的,不是你的判 断!” 我也要说说那可笑的。未来的人啊!你们会认识到超理。它是笑 与崇拜——血腥的笑、血腥的崇拜。祭品的血把两极联系在了一起。 明了这事的,必将笑着崇拜。 然后我的人性走过来说:“你这样说的话,有什么寂寞、离别的 冰冷,就都搁到我身上吧!想想存在的毁灭,还有这祭品献身于深层 而流的血。” 深层精神却说:“没人可以、或者应该阻止献祭。献祭不是毁 灭,献祭是后来者的基石。你们没有去过修道院吗?不是已经有数不 清的人去过沙漠了吗?你们要把修道院带在身上。沙漠就在你们里 面。沙漠呼唤你们,又把你们拉回来。当你们得到当世的钢铁打造,


荣格作品

这沙漠的呼唤将冲破一切枷锁。的确,我为你们预备了寂寞。” 然后我的人性噤声了。我的灵性却发生了什么,我必须点明这怜 悯。 我的语言并不完备。不是因为我要咬文嚼字,而是不可能找到那 些词汇,我才会用图像来讲述,也没有其他东西赋予我表达这深度的 言辞。 这发生在我身上的怜悯给我信念、希望和足够的勇气,让我不再 抵抗深层精神,并且讨论它的话。在我能够整理思维并付诸实行之 前,我需要一个信号,足以告诉我,深层精神与世事背后的深层主宰 都在我心中。 它就在1913年10月出现。我领悟到时正独自在旅途上,这景象突 然就临到我身:我看到一场滔天洪水,覆盖了从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 的北部低洼地带。从英国到俄国、从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都被覆盖 了。我看到黄色的滚流、飘浮的瓦砾和成千上万的死亡。 这景象维持了两分钟,让我困惑不安。我不指望能说明什么。接 下来的两周它慢慢减退,然后这景象又会来,甚至比以前还要猛烈。 有个内在的声音说:“你好好看着,它绝对真实,它将继续如此。你 无从怀疑它。”我又跟景象搏斗了两句钟,但它紧抓着我。它让我筋 疲力尽、困顿不堪。我想,我的灵魂生病了。 自此,对神秘事件的恐惧又再回来,这事件跟我们近在咫尺。有 一次我还看到一片血海覆盖着北方诸国。 1914年6月初、6月底和7月初,我三次做着同一个梦:我身处一 个陌生的国度,在盛夏的夜晚有一股莫以名状的阴森寒气自太空掩 至,所有的湖泊河流都凝结成冰,所有的青葱翠绿都冻死了。 第二次做的梦与第一次非常相似。7月初第三次做的梦却是这样 的:


《红书》

我在英国一处偏远的地方,必须尽速乘船赶回家乡。我很快就回 到了家乡,发现盛夏之时有股阴森的寒气自太空侵入,使得所有生机 都结冰了。那里有一棵有叶无果的树,叶片霜冻后变成了甜美的葡 萄,充满了能治愈人的果汁。我摘下这些葡萄,送给许多等待着的 人。 现实是这样的:欧洲各国大战之际,我身在苏格兰,受战争所 逼,我决定坐最快的船、走最短的路程回家。我看到这凝结一切的阴 森寒气,看到那洪水、那血海,还有那没有果实、结霜的叶子会变成 药物的树。我摘下成熟的果子给你们,而我并不知道我送给你们的、 那既苦又甜的醉人浆液,在你们的口舌中会留下血腥的气味。 相信我。这不是我给你们的教育和教化。我凭什么教化你们?我 给你们讲解这人的路,是他的路,而不是你们的路。我的路不是你们 的路,我也就不能教你们什么。道路就在我们之中,并不在神祇,也 不在教化,不在法规中。我们里面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遵照榜样而活的人啊!生命没有跟他们一起。若你们按照榜样而 活,你们活的就是榜样的生命。若你们不去活自己的生命,那谁又该 活你们的生命?活自己的命吧。 路标已经降临,开路先锋就隐身在我们之中。你们可别贪心,想 要吞下别人田里的果实。难道你们就不知道,你们本身就是那果实累 累的良田,有着满足你们的一切? 可现在又有谁会知道?谁晓得那道路可以通往永远果实丰盈的心 灵原野?你们往外找寻这路,你们阅读、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又有什 么用? 只有一条路,而这是你们的路。 你们要找这条路?我以自己的路提醒你们。它可能是你们的歧 途。


荣格作品

每个人该走自己的路。 我不想当你们的依靠、指导,也不要当老师。你们不再是小孩 子了。 给予指令、劝导改善和加以协助都已成错误弊端。每个人去找 自己的路,这才是通往群体互爱之路。人类将看到、感受到他们道 路的相似和共通之处。 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 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 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 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 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神瞎了一只眼、聋了一只耳,秩序乱成一团。你们要对这残废 的世界保持耐性,别高估自己的完美。


《红书》 跋(1959年) 这本书耗费了我十六载光阴。我的一位炼金术挚友在1930年把我 带离它。结尾部分写于1928年卫礼贤送了我一本炼金术专著《金花》 之时。在那本书里,我找到了本书内容得以证实之路,我也就不能再 继续撰写它了。无知之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如果我没有能接收到 这原始经验的压倒性力量,它本来可能写进我的书中。在炼金术的帮 助,我终于可以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整体里了。我一直都很清楚,这些 经验包含着某种宝贵的东西,因此,除了珍重地记录下它们,我也不 知道任何别的方式了。也就是说,我要尽我所能地把它做成一本昂贵 的书,还要通过重温这一切来绘出图像。我知道自己离胜任这项工作 还差很远,但不管任务多么繁重,心神如何被分散,我却一直忠实于 它,即使另一种可能性从未……


图文馆·设计系列 《通用设计法则》《通用设计方法》 《PANTONE色彩圣经》《时装设计型录》


图文馆·松田行正作品 装帧理念: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意义及说话形式的书籍设计。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黄金 版):书衣、封面、环衬、飘带颜色相同,三个切口也刷了相应的颜 色。书衣上的九个小孔是解读暗号的模型纸,依次旋转,魔力显现。

《圆与方》(黑色版、橙色版、绿色版):汇集81组520个以圆形 和四方形为主题的图案,交织成语言和符号的迷宫。


松田行正作品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作者:【日本】松田行正 译者:黄碧君 ISBN: 978-7-5117-1557-9 丛书:图文馆 定价:12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成品尺寸:121mm x 209mm 纸张:轻质 页数:288 装帧:特精装(滚金) 图片:约3000幅 松田行正 Matuda Yukimasa 日本著名的艺术指导/平面与书籍设计师,生于1948年,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 1985年起主持牛若丸出版社。他对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在书柜或桌上都具有存在 意义及说话形式的书籍设计。”著有:《圆与方》《零ZEЯRO》《中速MODERATO》 《圆盘物语》《开始物语》《眼的冒险》《眼球谈/月球谈》《绝景万物图鉴》 《lines:线的事件簿》《code:文本与图像》《和力》《设计者的颜色书》《设计者的 颜色表》等。 黄碧君,1973年生。辅仁大学日文系、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文学硕士。现为自由工 作者。译有:《零ZEЯRO》《圆与方》《非设计不生活》《巴黎女生·包包私设计》 《34次感动:巴黎私房餐厅推荐》《爱的理由》《周末日本小旅行》《穿着mina去旅 行》《跟妈妈去旅行》《从金银岛到哈里波特》《寻找幸运星》《小星星通信》《图解 古文明》《幻想图书馆》《博物馆买物趣》等。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是日本著名的艺术指导/平面与书籍设计师松田行正 的代表作之一。松田行正为形状着迷,从零(ZERO)出发,进入121座复杂奇妙的符号 宇宙,逐渐偏离(ERR/ERROR)了沟通和文法的秩序,形成一幅系谱式的符号大观。 书中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 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 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 字、记号所迷惑,最后本书集结了11章×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另外值得一提 的是,每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长209毫米,正文的版面篇幅也是以11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 的组合来编排。各章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奇妙 的昆虫图鉴般的形状世界吧。 本书中文版已有四种颜色装帧,分别是黄金版、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每种装 帧的书衣、封面、环衬、飘带颜色相同,连三个切口都刷成同样的颜色。书衣的两端被 切割成人的脸部形状,正面不着一字,只是打了九个小孔。这九个小孔是凡尔纳的小 说《桑道夫伯爵》中桑道夫伯爵解读暗号的模型纸,配合硬封上的文字阵列,正常包 裹时显示出“ZEЯRO松田行正”,将书衣顺时钟旋转90度就变成“ZARRATHUS”,再转 90度会出现“TRRASIGNE”,再转90度则会出现“ASINTOERR”。这36个字母去掉 作者名,就变成ZERRO, ZARRATHUSTRRA, SIGNE, A SIN TO ERR。九个小孔的排列 方式来自杜尚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通称大玻璃》中的“九个射击的痕 迹”,喜欢玩双关语的杜尚用射击的洞比喻射精。书衣的背面是作者精心绘制的一株信 息量丰富的文字树。

相关图书 《零ZEЯRO》(纯黑版、亮橙版、深蓝版) 《圆与方》(黑色版、橙色版、绿色版)


松田行正作品 前言——记号、暗号、符号、信号

也没有比零更不可思议的记号了。曾经有一个电视广 告,主角在支票上填写金额数字时,因笔实在太好

写,零填得太顺,搞得周围的大人物们十分紧张。零明明代 表“无”,但只要加上去,却能让数字变得无限大。这就是 “零”。 ★汉字的“日”在象形文字时,为圆中加上一点,随着时间的 变迁才演变成现在的形状。这个点是为了和周围什么都没有的 空间区别,表示确实存在着的实体。如果把点拿掉就是零,但 是外框的圆依然残留着。以另一个角度来看,零也可以是“中 间”的意思。 ★约5世纪、6世纪,零在印度被发明出来。从那时起,它的形 状已经是“○”或“·”。在印度,数字以人身体的一部分或 太阳、月亮等来表示,或许○的诞生和中国的象形文字有着相 同的构想,是个连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也不知道 的数字=记号。 ★零(zero)在印度的读法是“sūnya”,意思是“空无一 物”,8世纪传到阿拉伯译成“as-sifr·cipher”,意思是 “空”。12世纪阿拉伯的算术书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读 音演变为“zephirum”、“tziphra”。之后衍生出许多不同的 名称,像“zeuero”、“ceuero”、“zepiro”等等※,其中意 大利语的“zero”最广为流传使用,才成为固定的称呼。被用 在单一字母替代暗号(simple substitution cipher/monoalphabetic cipher)的cipher原本是阿拉伯语的零的异称。

※零的其他名称还有spos、tsiphron、Zeron、cifra、 rota、circulus、galgal、omicron、theca、null、figura nihili。

前言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思考这些演变时,我开始想把这些现在已不被使用的文 字、记号和奇妙形状的图案等等收集起来。而零可说是

最符合这些不可思议的记号的原点……书名《ZERO》因此诞 生。但是,为了涵盖超出ZERO范围的偏离(err/error)的意 思,所以改成《ZEЯRO》。

约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以忍术世界为基干、描绘唯物史 观的长篇漫画的白土三平(本名冈本登,1932- ),在

其作品《WATARI》中,以唯物论来描述忍术的科学(?), 像是披着合理外衣的不合理解答,就像是柳田理科雄的《空 想科学读本》(1961年)一样有趣。例如,分身术被认为是 因为在敌人周围以超高速度绕圈快跑,所以才出现许多个自 己的分身。道理和电风扇的风扇看起来像停止不动的原理相 同。但是,要学会这个技能会很疲劳,只会消耗后来战斗所 需的体力。倒不如说,如果有应用分身的武术可能比较有意 思,正如浦泽直树(1960- )的《怪物》里的感觉。

忍者的暗号。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加上人、身,加在汉字的旁边,和五色 (青、黄、赤、白、黑)+色、紫等汉字 创造出的暗号。详细的解读法不明,但是 把这些字加上某种规则,然后置换成五十 音,就变成简单的单一字母替代暗号。


松田行正作品

,在这些连续不断的说明当中,出现了为了操纵0的忍 者(要提的是这个时代零的记号应该还没传到日本)的

护身符(图1),是真言密教的护符。据说这个护符能够自由 地操控人,像是一种傀儡(替代、人形)术。再稍加分析, “尸”是尸体的意思,这里则是替代、人形的代表。重复三次 是要打通修炼道的三光(日、月、星)之气,或是像住在人的 肚子里的“三尸虫”,会把那个人的罪状偷偷报告给天上的告 密虫。转借为虽然看不到具体的形象,却可能夺去人命的鬼 神或是灵魂之类的东西,应该隐含这两种意思吧。“月”和 “女”表示时间,“國”是国的正体字,即设置界限,规范咒 力可及的范围。接下来的文字也就是祈求的词语,“有”代表 世上所有的生物,“正”为“生”,代表那个世界。以上是我 自己个人的解释,但在调查这个护符的来源时,我迷上了记号 的魅力。

灵数学开始有兴趣也是这个时期,神秘主义相关的书籍 中,属最右派的大陆书房出版的田上晃彩(1923- )著

的《灵数的四次元》(1973年)以大量陈腐的古代学为出发 点,试图找出日本文化中潜藏的真理、咒语、音灵和灵数的关 系,再用灵数来解读其意义。以记号来解释的《古事记之谜》 为最后的压轴之作,但我对这种用一个理论套上自古至今所有 事情的说法感到厌烦。

图1 前言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灵数学中把位数多的数字变成个位数来进行各种解释。例 如,125会变成1+2+5=8。120的话,等于1+2+0=3,0的 位数会消失。这种“个位数化”的方法论,是没有零的毕达哥 拉斯以来的传统做法,即使现在已经有零,个位数化也和零不 相冲突。这是为了成全零所具有的“逻辑性”技巧吧。

于记号的另一个令人震惊事件是1971年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的第四张双CD。封面、封底、内页,完全找

不到乐团名称,连曲名、版权者、唱片公司名称也没有。放CD 的内袋里虽然写着曲名却没有注明乐团名,只能看到制作人吉 米·佩奇(Jimmy Page,1944- )的版权者名和四个奇妙的大大 的记号,有特殊意义似的并排着(图2,顺道一提,内袋的另 一面是《通往天国的阶梯》的歌词)。还好标签上有这四个记 号和齐柏林飞艇的描述,媒体重新被告知这些记号代表齐柏林 飞艇四位成员,似乎引发不小的混乱,发行商Atlantic Record一 开始认为这张唱片不可能会畅销,所以将它称为“自杀唱片” (suicide album)。事实上,这张唱片收录了《Black Dog》、 《Rock and Roll》、《Stairway to Heaven》等齐柏林飞艇的代表 乐曲,成为齐柏林飞艇销售最好的卖座唱片。齐柏林飞艇的成 员们似乎想避开《齐柏林Ⅳ》的名称,因这张专辑没有名称, 在欧美称这张以四个符号代表四位成员的专辑为《四个符号》 (four symbols),日本版当然是以《齐柏林Ⅳ》的名称发行。


松田行正作品

米·佩奇很崇拜20世纪神秘主义代表者之一的阿莱斯 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他不但以克劳利的著

作为名,在英国的肯辛顿(Kensington)开了一家神秘主义书 店“昼夜平分点”(EQUINOX),甚至买下了克劳利在苏格 兰的古行馆。佩奇打算用神秘主义记号来代表四位成员,符 号几乎都引用自神秘主义的书,而追究其出处这事一直拨弄 着歌迷的心。我试着去解析这些符号,最左边的符号代表吉 米·佩奇,是将称为“红龙”(red dragon)的西洋占星术的 护符颠倒过来使用。以我个人的看法,像是耶稣的略称IHS (反过来看,像I的字在上面)加上电光,Z可以看成电光。约 翰·保罗·琼斯(John Paul Jones,1946- )和约翰·博纳姆 (John Bonham,1948-1980)的符号据说来自欧洲古语的卢恩 字母(Runic alphabet),卢恩字母是一种用刀刻在树上的四角 形的书体,所以卢恩字母之说很怪。光看记号让人联想到“三 位一体”说,说是日本的家纹会更容易理解吧。琼斯的记号, 如果去掉〇,就是三叶草“连结的柏草”,博纳姆的则是“三 个金轮”。连结的三叶草打开就是一个圆,圆和三叶草的组合 可以解读成“终极的形状”。罗伯特·普兰特(Robert Plant, 1948- )的羽毛记号据说是姆(Mu)大陆的圣教符号,但詹姆 斯·柴吉吾德(James Churchward)的姆大陆的书里只有没有 外围圆圈的羽毛。象形文字(hieroglyph)的羽毛前端弯曲意 义如其所示,在阿兹特克(Aztec)文化中,表示数字400。说 到家纹,如果羽毛前端没有弯曲的话,就是“粗圆中的一片鹰 羽”。

图2 前言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和喜欢魔法 的克劳利在1907 年曾组织魔法社“Argeteum Astrum”

(银的星体),通称“A∴A∴”。这个组织的刊物名和吉 米·佩奇的书店“昼夜平分点”名字相同。“∴”原本是共济 会(freemason)的简略代表符号,也有A∴O∴这样的符号, 什么都加上“∴”是当时神秘主义组织的流行作法。克劳利在 A∴A∴之后,加入德国的O∴T∴O∴(东方圣堂骑士团), 在设立英国分部M∴M∴M∴(Mysteria Mystica Machisim)时, 始终坚持使用“∴”。这里的“∴”取代句号被当成区间,但 其实原本是三位一体的记号。共济会的三位一体是由圆规、三 角尺和眼睛组成。不用说“∴”体现了一个一个的符号,在这 里则当作字间的空白符号,就像零一样,虽是“无”却象征 “有”。

号包含着许多意义,其合并体发展得更早,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的数学家兼魔法师约翰·迪(John Dee,1529-

1608)写了一本珍贵奇妙的书《象形文字的单位》(Monas Hieroglyph,1564年)。“Monas”也就是Monad,意味着单位 或单一。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莱布尼茨,构成宇宙的基本 粒子的概念已经成形。迪以这个Monad为神,创造了可以变幻 成十字架的神的代表符号。换句话说,对迪来说宇宙方程式为 E=mc2。


松田行正作品

么说或许是好听了些,但结果不过是当时的神秘主义的 要素=炼金术和占星术的合体记号罢了(图3)。首先,

点代表地球,圆代表绕着地球转的太阳,也就是托勒密宇宙。 太阳的上面是半圆的月亮,下面是十字架。十字架的下方的两 个半圆是天动说的太阳轨道=黄道十二宫之一的牡羊宫。“月 +太阳+十字架”的组合,在占星学上是“水星”的符号,以 炼金术来说是把微金属变成金属的媒介“水银”。牡羊宫代表 火,这个宇宙记号所象征的背后是炼金术中金属转变的世界。 用火(牡羊宫)让水银(水星)先变成银(月),最后再变成 金(太阳)。不论怎么看,都像是从炼金术得到启发的时代产 物。 ★这样的炼金术、占星术记号来自希腊字母,神秘主义相关的 记号来自希伯来字母的说法很多。炼金术、占星术记号其中的 一部分后来被当成化学和生物学的记号来使用。文字字母的衍 生也延续至各个领域中。制作这些记号、文字的系统树是个十 分吸引人的主题。每天不断看着夜晚发光的星星,似乎自然地 认为★形符号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日本★形符号的使用是明治 以后的事,之前的星形以○表示,阴阳师安倍晴明的晴明纹的 形,和星星的符号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形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巴比伦或是毕达哥拉斯的年代,有相当古老的历史。

图3 前言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书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 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

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 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 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字、记号所迷惑,最后本书集结了 11章×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 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长209毫米,正文的版 面篇幅也是以11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 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的组合来编排。各章 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 奇妙的昆虫图鉴般的形状世界吧。


松田行正作品

从脉波符码通讯演变成塞缪尔·莫尔斯的

莫尔斯电码 吉尔伯特·弗南发明的二进制暗号

电信暗号 想出六点式点字法的盲人路易·布莱叶

点字 《易经》的阴阳思想衍生莱布尼茨的

二进制 始于古代希腊的

皮特曼式速记术 雷·博威斯特的脸部表情记号

动作学 也被称为“提非纳文字”的北非

柏柏尔文字 6世纪时“。”已经存在

标点符号 逃到埃及的异端聂斯脱利派的叙利亚方言

聂斯脱利派文字 犹太神秘主义中的重要神字

希伯来文字 生存于北美的湿地麻雀

鸣叫的音节

以频率分析来解读的爱伦·坡的

黄金虫暗号 宣告单字母替换暗号时代的结束

玛丽女王的暗号 亨利·查维克的棒球记录法

棒球的计分记号 创造六种棋的荷瓦·史坦顿的

国际象棋棋谱记号 采用阿拉伯数字后开始衍生出的

数学符号 由德·索尔希解读出的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江希张的幻想宇宙目录里刊登的

宇宙文字 鲁道夫·拉班的舞蹈谱动作记号

拉班舞谱记号 电路的符号

电气记号 “chart”也包含了图的意思

医学记号 希腊神话的神的开头字母被当成记号的

炼金术记号

罗马字母和希伯来文字也使用假名

稻留正吉的新日本文字 为了协助印第安教育的詹姆斯·伊凡的

克里文字 婆罗米文字衍生而来的

布吉斯文字 法兰克·吉尔伯斯的动作记录系统

动素 汉密斯思想的

炼金术暗号……1 伊斯兰教徒基希米·卡马拉发明的

棉地文字 诈骗者乔治·撒玛拉札的

撒玛拉札台湾语 泰国第一个独立王朝国素可泰第三代王拉马·卡慕黑王创造的

泰文字 阿格里帕的天上通信用天使文字1

穿越天河字母 阿格里帕的天上通信用天使文字2

天上的字母 阿格里帕的天上通信用天使文字3

玛拉基母字母

查理·布里斯的视觉语言

西曼特图案


松田行正作品 加泰罗尼亚图之后开始出现的

地图记号 詹姆斯·柴吉吾德发现的太平洋的巨大姆陆地的

姆语 太平洋战争的船舰记号

日本海军惯用符号 照着看到的东西模仿而来的

苏美尔图画文字 流浪者的暗号

霍波记号 丰后国的大友能直编纂的《上记》文字 〔神代文字……1〕丰国文字 从图文字快速进步到记号之路的纽雅王的

巴母文字 为了分辨类型的表情记号

查诺夫表情 从狂信者兰达的字母开始被解读出来的

玛雅文字 世界最早的活字版印刷

法伊斯托斯圆盘

因书写道具而变成圆形的

缅甸文字 福建语用速记文字,力捷三的

闽腔快字 为了便于使用打破象形文字形状的

僧侣体文字 装饰《古兰经》圣句文字发展而成的

阿拉伯文字 为了誊写梵语的

特鲁古文字 《格列佛游记》的空中浮岛拉普达的

拉卡多学院自动记述装置文字 也被称为“出云文字”的 〔神代文字……2〕阿比留草文字 以蝌蚪文为范本,和朝鲜文字很像的陈虬的

新字瓯文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用火烤骨头出现的裂痕来占卜吉凶

甲骨文的“龙”字 和日本人很像的少数民族苗族的

苗文字 因菩萨记号种字而受到崇拜的

悉昙文字

人类记号的始祖

十字记号 追求理想的托马斯·摩尔的

乌托邦语 与其说是暗号,不如说是会员凭证的

共济会暗号 为了记录曼丁格语,斯雷马内·坎地创造的

曼宁卡文字 融合各派产生的

亚齐德教派文字 基里尔和梅托帝欧斯兄弟发明的和基里尔文字密切相关的

格拉哥里文字 为了对抗欧美的文化侵略而诞生的庐戆章的

切音新字 忽必烈汗命令下诞生的垂直方形文字

八思巴文字 阴阳二元的二进制

《易经》的卦 北斗七星灵符与十二真形灵符

道教的护符 萨拿巴萨的水平方形文字

索雍柏文字

手旗信号的来源

夏沛式信号系统 将概念记号化的约翰·威尔金斯的

普遍语言 对马国卜部阿比留家的

对马文字

〔神代文字……3〕


松田行正作品 磨迩字、六行成、阿奈伊知、天名地镇等别名很多的

阿奈伊知文字

〔神代文字……4〕

天种子命发明的

种子文字

〔神代文字……5〕

企图将中文全符号化的刘世恩的

音韵记号 中村松亭纪守恒的

守恒文字

〔神代文字……6〕

欲提高文字的传达速度的杨琼+李文治的

形声通用文字 和朝鲜文字很像的

阿比留文字

〔神代文字……7〕

大石凝真素美的直觉产生的

水茎文字

〔神代文字……8〕

克莱蒙特自格拉哥里文字发展而来的

基里尔文字

从古代凯尔特的手语发展出的

欧甘文字 很像汉字四角号码的

德拉·波尔塔暗号……1 六个字组成一个文字的

德拉·波尔塔暗号……2 关键字和暗号表组成的

德拉·波尔塔暗号……3 北方神秘主义不可缺的

卢恩文字 在欧洲代代演变相传的

家徽 把文字以数字来分割也可当成喑号的沈韶和的

数码文字 旧石器时代的洞窟里描绘的男女

性器符号 所有印度文字的始祖

婆罗米文字 有着“驴子之唇”之意的

佉卢文字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蒙古帝国为了佛典书写而创造的

高利克文字

中世纪基督教圣歌发展成五线谱

音乐符号 明治国家文字改革运动先锋小岛一腾的

日本新字 成为彻罗基国诞生契机的西可亚的

彻罗基文字 吸收琐罗亚斯德派文字的圣梅斯洛普的

亚美尼亚文字 记录圣术的

炼金术暗号……2 因犹太神秘主义卡巴拉而愈加完备的

炼金术暗号……3 阿格里帕的炼金术记述用天使文字……4

炼金术字母 共济会、卡利奥斯托罗伯爵的

魔法字母 宣告欧洲中世纪开始的

查理曼暗号 西罗马帝国的

拉班·毛鲁斯大主教字母……1 以希伯来文字为基础创出的

拉班·毛鲁斯大主教字母……2

与那国岛的家徽

家判 住在北极的楚科奇人的

楚科奇文字 为汉字加上注音的章炳麟的

注音字母 阿波国的神主藤原充长的

阿波文字

〔神代文字…9〕

把汉字的元素纵写并排的长野利平的

流水文字


松田行正作品 汉字的草书体变成平假名

平假名汉字 汉字的省略体变成片假名的

片假名汉字 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则天武后的

则天文字 阿塔那西乌斯·基尔歇的

古代中国文字范例 比汉字还复杂的李元昊的

西夏文字 天儿屋根命的末裔中臣氏的

中臣文字

〔神代文字…10〕

也称为“伊予文字”的

秀真文字

〔神代文字……11〕

发源于古代东方的

占星术记号 林奈创造的

生物学记号 机场和空中情报的记号

航空图记号 筑城之际刻上的大名存在证明

石墙刻印 从占星术发展出的

太阳系、星、月记号 操作记号的标准化

电视、录像机、音响设备记号 坚持原子的形状需为○

道尔顿原子记号 神圣的几何图形

家纹 海因里希·布兰德斯创始的

天气图记号 描绘频率的

克拉得尼的声音图形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松田行正作品

★后记——最后想谈谈本书书衣、封面中隐藏的小插曲。本书初版时全书装帧使用的是红色。这个 红色是太平洋战争时,美国对日暗号解读小组“magic”替日本军事暗号取的绰号“Red”(红), “Red”从军事暗号书的封面颜色,变成了美方的命名。Red暗号是1931年日本海军从同盟军德国处 购买的Enigma暗号机加以改造的成果,正式运用在军事上是皇纪(从日本书纪中记录的公元前660 年神武天皇即位开始计算)2591年,取最后二位数,将它称为“91式暗号”。之后,日本再度改造 这款暗号机,开发了97式暗号机,正式的名称是“97式欧文印刷机”。97式的暗号书封面为紫色, 因而美军将它称为“Purple”(紫)。日本军方过于自信,认为不论红色还是紫色暗号都绝不会被 破解,管理上于是很随便,用这两式暗号机同时在两个地方以相同的暗语来传送信息。结果,战 争爆发前夕即被美国“magic”小组成功破解。然而,本书再版时更换了装帧颜色,“红”的色彩 概念也仅使用于初版。★书衣的圆形小洞是凡尔纳(Jule Verne)的小说《桑道夫伯爵》(Mathias Sandorf, 1885年)中,桑道夫伯爵用以解读暗号的模型纸。原封不动时为“ZEЯRO松田行正”,把它 以顺时针旋转90度时就变成“ZAЯRATHUS”,再转90度就会出现“TЯRASIGNE”,再转90度则会 出现“ASINTOEЯR”的文字。这36个字母去掉作者名,就变成ZEЯRO, ZAЯRATHUSTЯRA, SIGNE, A SIN TO EЯR。此外,纸上的九个洞排列方式来自杜尚(Marcel Duchamp)的《新娘,甚至被光棍 们剥光了衣服=通称大玻璃》(La Mariée mise á nu par ses célibataires, même, 1915-1923)中的“九 个射击的痕迹”。喜欢玩双关语的杜尚将这射击的洞比喻为射精。★这个暗号里的“R”全都用 “ЯR”来表示。“RR”是杜尚的笔名Rrose Sélavy的前两个字母。1921年,杜尚想象一个具有双重 人格的自我,因而取了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刚开始只有一个R,后来从“arroser”(撒水)得到灵 感,改成两个R。Sélavy是“c’est la vie”的谐音,“Rose, c’est la vie”(玫瑰,这就是人生)。ЯR 左右相反,即使没有Я,也还有一个R,也就是意味着“零”的ZERO。★“ZAЯRATHUSTЯRA” 即ZARATHUSTRA,当然是借用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书名而来。就像 卡巴拉的咒语ABRACADABRA,因喜欢其语感而选用。ZARATHUSTRA是琐罗亚斯德(Zoroaster) 的德文。琐罗亚斯德为公元前6世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者和预言家。琐罗亚斯德教主要基于 善恶、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善神Ahura Mazda和恶神Ahriman永远战斗不停,并且认为最后当然由 善神Ahura Mazda获胜。以这个二元论将各种神祇蠢动的古代清楚划分为二,这种清楚的界线成为 后来基督教等教派思考的根基。Ahura Mazda的象征为太阳、星星、火,所以也称为“拜火教”。 Ahura是神,Mazda则是智慧的意思。另一个选择的理由是Mazda和松田(Matsuda)的发音很像。 ★“SIGNE”是法文的“记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将此字定义为拥有记 号表现(signfiant/能指/意符)和记号内容(signifie/所指/意旨)两种概念的词语。索绪尔从语 言体系中划分出两个体系,在本质上发现所指和能指之间对应的武断和各系列要素的分节任意性; 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 1908- )则指出,这样的结构和类型同样存在于未开化社会的亲族 体系或神话世界中。更有甚者,有人将这种“结构”概念运用到生物进化原理,这种结构主义进化 论目前正受到瞩目。★“A SIN TO EЯR”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克劳森(Max Christiansen Klausen, 1899-1979)所创。当时他负责处理泄漏了苏联军方“日军没有入侵苏联作战”等重要情报、被当成 间谍逮捕且处死的德国记者索各(Richard Sorge, 1895-1944)的暗号电信。ASINTOER是把英文中出 现频率高的字母组成单词,再加上一个Я就变成“A SIN TO EЯR”(错之罪)。克劳森将ASINTOER 以0到7的数字置换,每次出现这个字母就用对应的数字替换,其他的字母也用别的方法替换成数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字。这样的暗号还是过于简单,所以数字又被暗号化,说明很繁琐,在此省略不谈。★方阵中的文 字全部说明完毕。ZERO是从意大利文而来,作者名为日文,ZARATHUSTRA为德文,SIGNE为法 文,A SIN TO ERR为英文,五国语言并列。因此这五国的单字(母)全部以代表其国家的字体来表 现。意大利文用意大利人波多尼(Giambattista Bodoni, 1740-1813)在1790年左右开发的Bodoni Roman 体。法文用法国人加拉蒙(Claude Garamond, 1480 或1500-1561)的Garamond体。按1539年颁布的统 一公用语言令,原本多语言的法国开始统一使用法文,所有人都使用加拉蒙印刷字体,加拉蒙因而 被称为“雕刻王国文字的人”。英文使用英国人莫里森 (Stanley Arthur Morison, 1889-1967)的Times New Roman,这是1932年英国的日报《泰晤士报》采用的字体。德文为伦纳(Paul Renner, 18781956)的Futura字体。1927年发售的Futura因考虑到德文的组版,字元重新被设定,和以前的无衬线 (Sans-Serif)字体不同,变成拥有现代感的字体。日文当然是明朝体。★最后在这里想感谢协助制 作本书的人。首先是松田工作室的中村晋平,他对于这些大量的记号和文字的再三变更完全不感到 气馁,一再编排、修正。小林恭子帮忙做全部的校正工作。针对小林提出的疑问,我能重新调查、 确认资料并加以修改,实在太感谢了。逸见阳子也帮了我同样的忙。虽然我只拜托逸见帮忙确认欧 洲文字,但她却帮我把以形状选出来、以形状分类的各项目内容分成script、alphabet、character等类 别,让我的头脑能够理出头绪。牛若丸的顾问米泽敬帮忙思考本书的宣传句,书腰简洁的一行字。 还有寻找错误的能手松田工作室的天野昌树帮忙做最后的把关校正。文唱堂印刷的山田泰司也很小 心谨慎地帮忙完成繁琐的工作,甚至帮忙校正。我由衷地感谢大家。★本书使用的字体:前言=岩 田细明朝体,次标题和文中的大文字=ryuminR-KL+秀英3号R/游筑36P假名3、Gothic相关=粗体 gothicW1/W3/W6,内文的括弧为MA31、Bodoni Book、Agramond、Shelley Volante Script、Frutiger Light /Roman/Bold。方阵的五书体为Bodoni Book、ryuminR-KL、Futura Book、AGaramond、Times New Roman。★本书的用纸:书衣/封面/衬纸全部是tantV.V-69、四六判130g/100g。书衣的花边纸为 伊东信男商店的No.23,书签为No.5。切口刷的油墨为食用色素红色102号。封面上烫的是村田金箔 GF-70红。内文用纸为white night cream A判55g。前言和后记为conylap skyH判108g。


胡颖作品

干净的错误 作者:胡颖 ISBN: 978-7-5117-1648-4 丛书:图文馆 定价:8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成品尺寸:150mm x 230mm 纸张:纯质 页数:360 装帧:软精装 图片:185幅

胡颖。设计师。胡字平面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元素平面设计国际巡回展 金奖、CCIILOGO双年展金奖获得者。 胡颖的设计涉及房地产广告、商业logo、网站视觉、字体、书店、杂志、图书等诸 多领域。这本书就是他关于设计的经历与思考记录。书中收录了胡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 作品及对每件作品设计理念的释注与解说,对他的设计生涯、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与总 结。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不仅设计了这本书的内容,也设计了这本书的呈现形式。


《干净的错误》

相关图书 《业余书店》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


图文馆·艾柯作品 Umberto Eco,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知识和教养的象征 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图文馆·音乐系列 《摇滚谱系》《吉他谱系》 《摇滚编年史》《摇滚天堂》

相关图书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古典唱片》


图文馆·1001系列 全球最畅销图文书系 总销量逾千万册 精装960页 铜版纸全彩印刷 单册重达4斤多 无预算限制、无时间限制 全力打造各领域最实用参考书



图文馆·501系列 源自1001系列制作团队 资料详实,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制作精美


图文馆·101电影系列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专家团队 口袋本,软精装,每册416页,203幅整页图片


图文馆·通史新经典 权威:相关领域著名学者领衔,全球顶尖专家联手打造 全新:与时俱进的编撰理念,成就易用的大部头参考书 精美:一千余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细节清晰


图文馆·日课书 铜版纸全彩印刷,软精装,376页,每天一课

图文馆·彭怡平摄影作品 尼康摄影学院首位女性讲师 独自游走世界的生活艺术家


图文馆·书话三部曲 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写书,游走世界逛书店、看书 展、参观图书馆,与东西方书人聊书、品书,这就是女书人钟芳玲。

《书店风景》: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 《书天堂》:文字是亘古的桥梁,阅读是共通的渴望,书的所在就是天堂。 《书店传奇》: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

图文馆·《业余书店》 太理性了书店开不起来。 太感性了书店开不下去。 先感性后理性书店越开越违背自己初衷。 所以想开书店就赶紧开,根本不要想那么多。 开不下去了也不要勉强,也不要想那么多。 人生怎样都是死路一条, 关键是如何生得有意义。

2010年度最佳小书店读易洞作品


图文馆: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圣经的历史》:一部书的前世今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传播 《世界动画史》:涵盖百年动画通史,解读全球动画代表作 《钱的历史》:大英博物馆权威出品,精美诠释货币的源起流变 《感官的表面》:汉学家乔迅的明清时期装饰艺术研究 《艺术谱系》:解读西方名画密码,破解大师艺术传承 《这是什么意思?》:最艰深晦涩的符号学,最直观易懂的表现方式


梦想家备选书目 《发明的历史》:《牛津技术史》主编特雷弗·威廉斯科普力作 《西方漫画史》:展示子古希腊、古埃及、中世纪、近代漫画发展 《一学就会100种世界上最帅的舞姿》:插图解说,分解动作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北洋北京》: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民国北京 《我的老北京印象》:荷兰大使夫人摄影、漫画民国见闻录


梦想家备选书目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钱穆弟子韩复智编著,精装六卷本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哈贝马斯、德里达、艾柯、桑塔格等著 《国富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学者译本 《老师的谎言》:揭露美国教科书中的欺世谎言 《酷效应》:引领设计与营销的通用法则 《中华大帝国史》: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启蒙书


梦想家备选书目 《世界宗教艺术图典》:4000余幅彩色图片,贯穿五大洲古今宗教 《英雄的历史》:威尔·杜兰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女人的历史》:从女神到女权,从婚姻到同性恋,从阳物到性压抑 《国富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学者译本 《有闲阶级论》:制度经济学大师解读有钱人为什么要炫富 《人生的功课》:全球百大思想家、生死学大师罗斯经典著作


关于梦想家

梦想家主要出版精品图文书,重点关 注艺术、设计、电影、音乐、时尚、 摄影与生活类选题。

我们的出版理念: 让图不再是装饰版面的插图 而是与文字并重的创作元素

梦想家旗舰产品线 图文馆: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354 梦想家产品清单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425616/ 欢迎优秀译者加入 欢迎推荐更多值得出版的好书 email: Vikingbook@Gmail.com 梦想家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43313/ 梦想家微博 http://weibo.com/idearbook 梦想家微信:iDearBook 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