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01023211758-5b7c1640c184537b31ba47ef97537a5b/v1/83b3ecbdbc4f64e110ff4e71443d53d0.jpg?width=720&quality=85%2C50)
1 minute read
三字經》讀書筆談(1) 文/劉如
《三字經》讀書筆談
1
Advertisement
文|劉如
《三字經》高居 「經書」的地位 《三字經》是中國著名的儒家 經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 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教科書,由宋朝 大儒王應麟先生所寫。它最神奇的 地方,就是將儒學的根本內涵和文 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濃縮 在此,如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被古人推崇為「經書」。經,是不 變的道理,是古人認為值得所有人 遵從和學習的典範。 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眾多,《三 字經》可說是最淺顯、易懂的讀 本,有學者把它比喻為通俗的《論 語》。《三字經》文詞精簡,三字 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 速啟迪心智,將人導向正途,讓人 胸懷大志。背誦《三字經》等於開 啟傳統國學大門,不僅懂得了幾千 年的歷史,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所以《三字經》廣為流傳、歷久不 衰,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育的 首選教本。 為讓今天的孩子重新受教於 正統的文化,也為糾正被長期歪曲 和誤導的關於儒學之說法,從這一 期開始,讓我們一起回到傳統的私 塾,以輕鬆自在的心情,邊讀邊領 悟當初大儒教育孩子的目的,下面 就讓我們邊讀邊談吧!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字詞解釋】 (1) 之:的。(2) 初:初生, 剛開始的時候。(3) 性:本性,天 性。(4) 本:本來。(5) 善:善良、 好的。(6) 相:相當。(7) 近:接 近。(8) 習:學習、指後天受到的 影響。(9) 遠:差別大。(10) 苟: 如果。(11) 教:教導。(12) 乃:就 會。(13) 遷:改變。(14) 道:方 法。(15) 貴:注重。(16) 專:專 心。
【譯文參考】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 善良的。這時候善良的本性,大致 都很相近,沒有多大的差別。等到 長大以後,因個人的環境不同,所 學習的也不同,在好的環境,人就 會變好;在不好的環境,人就容易 學壞,於是性情開始有了差別。假 如,在這個時候,不給他適當的教 導,學了種種不良的習慣,他原本 善良的本性,就會漸漸變壞;而教 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專心 一致,不可邊做邊停,才能使他有 完整的學習。
【讀書筆談】 《三字經》開篇僅僅用了18個 字,就將儒家幾千年的各種經典著 作的最終目的道破了。「人之初, 性本善。」這六個字,道明了儒家 對人性本善的認識,接著以「性相 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12個字開宗明義,把儒家教育的根 本目的說得明明白白:教育之本, 就是要守住和維護人善良的本性。 要的起點,一旦父母沒有重視這個 起點去教育孩子,等到將來孩子長 大後,會覺得留下很多遺憾。因為 人如同容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 他一生的雛形,父母給孩子裝進去 的東西越好越純淨,這個容器就越 結實牢固,孩子長大後越有可能成 長為完美的人。 剛剛出生的嬰兒,都是沒有分 辨能力的,到三、四個月後才能分 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到五、六 個月後,就開始知道認生了。嬰兒 的這種辨別能力,並不是對臉部特 徵進行分析之後記住的,而是通過 反覆的觀察,把母親的整個臉部形 象印進了自己的腦子裡。這種識別 能力是完全超出大人想像的,在孩 子三歲前的教育,都可以採用這種 多次重複的灌入教育方法。 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永遠 不會感到厭煩,因為嬰兒的大腦完 全處在一張白紙的狀態,無法像大 人一樣進行分析判斷,而是依靠直 感功能,在一瞬間就可以掌握整體 事物的識別能力,也就是不需要理 解、領會就能夠吸收的特殊能力,
因為人性雖然在剛生下來 時,都是善良的,人人相近(性 相近),但是,由於成長的環境 不同,遇到的人和事不同,接觸 的東西和受到的影響就千差萬別 了,甚至差得很遠(習相遠)。所 以,如果不接受教育(苟不教), 這正是大人所遠遠不及的地方。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父母把 正確的人生模式,比如盡善盡美的 偉大天才所必需具備的東西,經常 地、反覆地、生動地灌入孩子尚未 具備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這樣 孩子才不會去吸收大量壞的東西, 從而形成完美的性格素質。這樣持 續地教育他,到孩子三歲時就形成 了長大後的一些基本性格素質,如 同一個容器已經形成了雛形一樣。 那麼,三歲之前的孩子,給 他灌入甚麼內容才是最好的呢?我 們可以分兩方面教給孩子:一方面 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 形等,可以促進大腦活動的基礎智 力模式;另一方面是反覆灌入正確 的人生準則和態度。生下健康的孩 子,這是作為父母的第一步,接下 來就是瑣碎的、漫長的,極為艱辛 的教育之路,從孩子出生後的第一 天開始,父母就必須承擔起教育者 的責任,千萬不要錯過孩子智力最 佳的發展時期。 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 母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 慣。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吃很多 所謂的好吃的、高營養的食物, 就會在後天的影響下,漸漸使人迷 失本性,甚至走向邪惡而不自知 (性乃遷)。 當然最後「教之道,貴以 專。」六個字,講的是教育要持之 以恆,不可半途而廢,讓我們明白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良好的飲食習慣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01023211758-5b7c1640c184537b31ba47ef97537a5b/v1/2e7bcbdcc941d423733c9b7593342e02.jpg?width=720&quality=85%2C50)
文|心怡
從孩子出生後到三歲之 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 了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認為吃得越多越好,越益於身 體健康,甚至有的母親只要孩子 一哭,就開始給孩子餵奶,其 實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孩 子吃得過多的話,會影響大腦的 發育,還會讓孩子的大腦從小 就充滿了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 觀念。對於嬰兒來說,最大的痛苦 就是飢餓,如果嬰兒一餓就給他很 多食物,就會使他認為吃是可以解 決一切痛苦的方法,於是,這種吃 的觀念在孩子長大後,就會使孩子 形成對物質的依賴和慾望。 有的人說:不同的胃,會造就 不同的人。人的性格取決於食物。 比如:孩子多吃胡蘿蔔,牙齒和皮 膚就會美麗;多吃馬鈴薯,就能提 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多吃四季豆, 就可以特別發展孩子對美術的興 趣;多吃捲心菜和花菜,會使孩子 思想變得簡單,成為平凡的人;吃 豌豆容易讓孩子形成輕率的性格。 所以,如果孩子討厭數學,就讓孩 子多吃馬鈴薯;如果孩子沒有美 術方面的興趣,就讓孩子多吃四季 豆;對於沒有常性的孩子,就要禁 食豌豆;而性格粗暴的孩子,就要 禁食捲心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