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那难陀长老的故事 (Migettuwatte Gunananda)

Page 1

库那难陀长老的故事



第一章 斯里兰卡大菩萨的诞生


岛国斯里兰卡原为佛教兴盛之国,然而在成为殖民地的期间 (1505-1948),经历了西方国家葡萄牙、荷兰和英国轮替统治长 达 400 多年,不仅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及管理权,被抢走了自然 资源,新统治者还想在其强权统治下,摧毁灭尽全岛的佛教, 致使当时国内的佛教陷入黑暗时代的危险之中。 当时佛教徒们饱受直接或间接性的欺侮打压,纷纷 被淹没在失望无助的情绪之中。


新统治者打压佛教,以政府的角色严禁佛教徒聚集举办法会, 废止有关佛教的重要节日与假日,佛诞日不再是休假日。而新 统治者所信仰的宗教节日却被立为国定假日,并大力支持自己 所属宗教的庆祝活动。政府机构的高官职位设下门槛限制,只 录取与统治者同一信仰者,而佛教徒如不转换宗教信仰,就只 能从事低下等级的职位。 被荒废的佛寺院逐渐增加,导致佛教土地和财产被政府没收, 或被转为其他宗教的财产。 在当地政府势力的支撑下,比丘在公共场所屡遭其他宗教的 年轻人歧视嘲弄。佛教则在报刊上频受其他宗教责难与抨击。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斯里兰卡也永不缺英雄。公元 1823 年 2 月 9 日,一名男孩诞生在一个僧伽罗人 (Sinhara) 家庭里, 因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就被取名为迈克尔 (michael)。 迈克尔年幼就显露出善良本性,上进好学、记忆力强、口齿 清晰伶俐,思路敏锐富有智慧,并勇于表达意见和想法。 十二岁的迈克尔来到其生命的转捩点。他到山上一座名为孩 童大精舍 (Kumara maha vihara) 的佛教寺院当法会志工,感 到快乐法喜,之后便在这所寺院出家为沙弥,法名库那难陀 (Gunananda),便是后代斯里兰卡人极为熟悉的库那难陀大长 老,更是佛教史上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


库那难陀沙弥在出家受戒的那一天就展显其非凡才能,上台 为大众开示佛法。当天几千名听众,凝神聆听沙弥开示,阐述 佛陀传,从晚上到隔天天亮,长达 12 个小时,听众通宵闻法 也不感厌倦,至使沙弥的声誉名扬全国。 年仅十二岁的库那难陀沙弥并未迷失在蜂拥而来的赞誉浪潮 中,他热爱提升自己,精进学识与宗教学术基础,提练开示技 能,达至精湛超凡的口才。他祈愿自己能传承弘扬佛教的重大 任务,并为此不间断地自我教导、训练,筹备迎接未来极具 挑战性的重要任务。 库那难陀沙弥满二十一岁成年时,在科伦坡市 (Colombo) 的 灯莲寺 (Tipaduttaram) 受比丘戒。当时此城市正是别个宗教传 教的中心重地。库那难陀比丘有别于其他佛教徒那般安静和 畏缩地承受异教徒不公正的攻击,他勇敢地反驳,对峙抨击, 不仅为攻击者散发慈悲心,也积极设法处理或改善各种问题, 极力聚合众力救援佛教脱离所面对的苦难险境。 库那难陀比丘自从当上小沙弥,便已热爱佛教,孜孜不倦地 实践佛法,提升锻錬自己,受比丘戒后,他顺理成章是位正僧, 言行举止都令人生起恭敬信仰心。



第二章 用般若智慧护卫佛教 佛教历史上改变斯里兰卡佛教徒生命的重大故事


十九世纪末,斯里兰卡统治 者 和 别 的 宗 教 持 续 迫 害 佛 教, 导致众人深信,整个佛教不久 将被摧毁殆尽。 当时一位着名作家詹姆斯·德 阿 尔 维 斯 (James De Alwis) 于 1880 年书中曾断言斯里兰卡佛 教必定在此世纪结束前 (1900 年 ) 消失灭尽。 其时,库那难陀法师挺身宣示:「我将以智慧作为武器捍卫 佛教,令佛教脱离险难,免受其他宗教的攻击。」公布此宣言 后,佛教与当时统治者所支持的宗教展开了五次宗教间的辩论, 历时九年之久。 第一次辩论设于 1865 年 2 月,本已满怀失望的佛教徒们受 到鼓舞而生起护卫佛教之心和希望,并且对库那难陀法师以往 所做的事充满信心。 第二次辩论设于 1865 年 8 月,连同别个宗教的信徒们也踊 跃参与,对此次的辩论很感兴趣,让大众对佛教的认知开始复 苏觉醒。


第三次辩论设 于 1866 年 的 2 月, 其他宗教在此后长 达五年,不敢再跟 库那难陀法师对 论,也不再频繁发 生公共场所攻击佛 教信众的事件,仅 存偶尔零星的攻击 事件。 第四次辩论设于 1871 年 1 月,库那难陀法师重重挫败了对手,其宗教代表上台 辩论深受训斥而退兵,欲待重新整顿兵马来还击。 第五次辩论设于 1873 年 8 月,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重大 辩论。起因来自别的宗教再度开始毁谤佛教,库那难陀法师向 挑战者发出邀请,在潘纳杜拉市 (panadura) 足足辩论了两天。 一天两场的对论后,对手甘拜下风且完全服输,不敢再与库那 难陀法师辩论。


总结库那难陀法师以智慧捍卫佛教的效益是: 1. 辩论内容被全英语的锡兰时报所刊登,并被翻译成多种语文, 让全球更多人认识佛教。 2. 美国人亨利·斯蒂尔·奥尔科特 (Henry Steel Olcott) 读到此辩 论内容后,大力呼吁当时执政的英政府修改打压佛教的各条 法规,例如解除佛教徒聚会或办大节日法会的禁令。斯里兰卡 佛教徒终于在 1885 年恢复了庆祝卫赛节的大活动。 3. 一些其他宗教信徒参加听证辩论后,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失 去信仰心,改而信奉佛教。 4. 终止了佛教饱受欺压与攻击的现状 库那难陀长老一生为全国佛教徒的安乐积福,让佛教不再遭 受其他宗教无理攻击。 有人用僧伽罗语赞叹说 : 库那难陀法师的智慧降服其他宗教 信徒,如同小偷看见明亮的月轮般。寓意着小偷喜爱月暗夜, 暗夜里方便其偷窃行动。若是满月之夜就无法隐身遁形而不让 财主看见他。


库那难陀长老因缺乏休息让长老经常患病,医术高明的医生 一直叮嘱他多休息,然而他一心为佛教鞠躬尽瘁,只要有自己 能付出的地方,皆在所不辞,誓言奉献生命弘扬佛法,从不间 断、不懈怠地作出贡献。 1890 年 9 月 21 日长老安详地圆寂,如同正午高亮的太阳瞬 间陨灭,长老在 67 年寿的生命旅程上,为佛教献出无限功绩, 令后代佛教徒至今仍追思不已。 科伦坡市 (Colombo) 的灯莲寺 (Tipaduttaram) 为纪念长老而 竖立了塑像和纪念碑,永世缅怀长老的宏恩。



第三章 辩论规则


库那难陀长老是大智者,也是佛教般若智慧常胜军的首席大 将,更是能真正牺牲小我拯救佛教的正僧。 当年大长老舍命般成功护卫了佛教的故事盛传至今,身为佛 教徒的我们必须以大长老作为典范与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佛 教中的僧侣应勤守戒律、勤修佛法、修身养性,并且万众齐心, 团结一致,合力将佛法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佛教能够永 久延续下去,这好比将太阳之光与热聚焦于一处,能产生无比 的力量,给予世人无限的温暖以及无垠的光明。佛弟子们团结 起来就是力量,这力量正是用来将佛教发扬光大、排阻千难万 险的正能量。


长老的一生犹如佛说:「懒散不精进者,命活百岁不善美; 坚持不懈精进者,命活一天也善美无价。」 第五次最为重要的辩论中,与会听证辩论的双方信徒非常多, 为确保流程顺利,已预先定下与会者必须遵守的规则: ❶ 辩论须即场发挥,不准起稿读稿。 ❷ 先列出辩论内容纲要,签名保证不偏离此内容, 不脱离所属 宗教的法义。 ❸ 所言必须有所依据,不信口开河或言不及义。 第五次重大辩论开战前一个月,双方已签约定下应遵守的规 则。日期排定于公元 1873 年 8 月 26 至 28 日,上半场是上午 八点至十点,下半场是下午三点至晚上七点,每场发言权各为 一小时。 基于两方辩论者皆具备本身宗教的深广知识,也不乏对于对 手宗教经典的认识,令此次辩论有声有色,精彩万分。充实的 内容,言必有物的论述,对佛教徒极有帮助,也能让全球人类 不分宗教信仰,皆悉获得相关知识而受益。



第四章 辩论内容 菩萨布施儿女和妻子是残忍的行为吗?


辩论场上对手针对须大拏太子 (Vessantara) 布施儿女和妻子的辩题,向库 那难陀大长老责难道:那是不人道的残忍 行为。丈夫和妻子本是一体,子女是父母 心头肉。怎能抛妻弃子,如此法理不容的 冷酷行为,社会人士必定要予以排斥与谴责。 库那难陀大长老解答说 : 修波罗蜜成正等正觉佛陀,菩萨必须 战胜自己心中的贪念与执着。当时的布施,其实是为儿女带来 好处,不必住宿森林跟着父亲受苦,过后他们便能回到皇宫 跟随国王爷爷同住。至于将妻子曼坻 (Masri) 布施与帝释天王, 天王受施后当场交还曼坻,并未真的带去当妻子。 再看太子的最后一世,灭尽烦恼证悟成佛,妻子曼坻则转世 为耶输陀罗公主,并获益证得阿罗汉果,儿子罗睺罗也证得阿 罗汉果,莲花色比丘尼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在修波罗蜜的路途 中,如何修持都算是方法,重点在最后的结局,是每个人要达 到生命的究竟目标,即是证得涅槃。 生为须大拏太子的这一世,菩萨为了成佛的生命目标,为了 度众生,让无数人类和天人都获得福祉,才决定走向正藏身莲 花池后的子女,解释布施的理由,语声全无恐吓命令,而是善


心慈爱地向两位子 女 说:「 请 两 位 来 当 父 亲 的 金 帆 船, 让父亲搭乘这艘船 到达彼岸。 之后,父亲将为 人天及你们带来大 利 益, 一 起 修 波 罗 蜜吧!让父亲成就 施者的任务,你们 也成就子女任务,随父亲一起当施者,让筹秋(Jujaka)带你 们走,顺从他的带领去做事。这不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我 们已有很多次的经验,再多一次的布施又何妨。 到时你们必定会路经爷爷的城市,父亲将为儿女定个价钱, 让筹秋去与爷爷交换。筹秋没钱雇佣帮他工作才来乞讨你们, 他真正要的是金钱,不是你们。跟父亲住在森林里,虽温暖但 也辛苦吧。 回到皇宫,到爷爷那里,会比跟随父亲住在森林裡更舒适, 你们也能趁此机会帮忙父亲,禀告爷爷关于父亲在这里生活的 状况,爷爷了解后就能跟城民开会,让父亲有机会回到城市。 你们如同亲善大使,去吧,我的儿女。」


太子据理解说,没有一点逼迫子女的用意。两位儿女听后很 高兴法喜,愿意成为父亲的金帆船,并去禀告国王爷爷和将父 亲驱逐出来的城民,城民明白后便会同情太子,会接太子回城 里,这不算是残酷的言行举止。 至于曼坻太子妃,太子也鼓励她:「如果像今世这样下去, 我们生生世世必受苦。过去世我们已经很辛苦,所以一起去涅 槃吧。想去涅槃就必须累积很多功德,这是我们修大功德的最 后机会,一起修功德吧。助我有机会修波罗蜜证得佛果,我俩 一起修功德也能一起证得涅槃。」太子的悦语感动曼坻太子妃, 让她非常法喜自己能当金帆船。其实帝释天王并没有接她去当 太太而是立刻交还给太子。


由此可见,须大拏太子一点也不曾逼迫儿女和妻子作布施, 也不曾耍残酷手段,而是依理劝说,触动家人的善心后心甘情 愿作布施。 布施妻儿是诸大菩萨的修行文化。能证得佛果的人,若攀缘 于任何事物就无法到达涅槃处。要证得涅槃,必须心无所执, 放下一切,事事不攀缘才能证得涅槃。 此次两方宗教以布施作为辩论的主题,利益着佛教徒和全球 不分宗教信仰的人类。 佛教的存在价值,不在于与其他宗教争论作比较,而在于为 人类传递生命的真谛,尤其是教导因果之律,那是其他宗教所 不曾触及的知识。佛教的根本目的是离苦得乐,有个美好人生。 这是全世界各层阶级人士,从在家居士到有志修行,想要证 得涅槃之人所要认识的。 佛弟子续佛慧命也从不与其他宗教相争对立。佛子们真正的 竞争对手,是时间。真正的敌人,是传送烦恼来控制人心的魔 罗。因此,其他宗教或任何人都不是敌人或竞争对手。 库那难陀大长老答辩争论时,也都是以善美慈悲的心作论述, 如同医师医治病人,经诊断后按照症状作医疗。



第五章 辩论内容 佛陀气馁不愿开示,直到梵天神来恭请说法吗?


库那难陀长老的对手提出辩题说:佛陀无有一切智!佛 智是无稽之言,佛陀也无天眼通!依据南传《相应部·大篇 (Mahavagga)》说,法的义理深奥难解,难以了知,致使正等 正觉佛陀气馁不愿开示,直到梵天神来恭请说法,说能听得懂 世尊开示的法必定不乏其人,佛陀听后才有信心为众开示。 再 说, 佛 陀 要 等 到 天 人 来 报 告, 才 知 道 优 陀 罗 罗 摩 子 (Uddaka Rāmaputta) 和 阿 罗 逻 迦 蓝 (Āḷāra Kālāma) 已 离 世。 这证明佛陀并无天眼通,或一切智。或者说佛陀所拥有的一切 智慧是很肤浅的,是人人都可拥有的。 库那难陀长老的应对是,这论点早已解释过,也刊登出资料。 不妨再次说一说,所谓一切智,不表示佛陀无时无刻观看一切, 而是按照佛陀的意愿,世尊想运用佛智观看某一事物时,必能 洞察此事的一切。 如同人的眼睛,没张开就看不见眼前的一切。在这种正常的 情况下,无法指责他没眼睛,或是有眼看而看不见。眼睛,人 人都有,想看时张大了眼睛来看,一件件、一点点都能看个仔 细。世尊也曾说过,世尊并不时时刻刻施展一切智,而是适时 想看时就看得见。


世尊证悟成佛后,正想着找看谁来听法听开示,还没用上天 眼通时,天人就察觉世尊的想法而来恭请开示。当世尊用天 眼巡视后,知道两位禅师往生后的境界,在无色界天,这一去 处是连前来恭请开示的天人也全不知道的。 关於气馁的事,实属流言。诸佛修波罗蜜过程中都不会产生 气馁的情绪。世尊只有满心度化众生的想法。当时在思量考虑, 怎样把已证悟所得的深奥的法,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教授度 化。一般众生的欲望高,总有想要这,想要那的欲念,欲念 的心让人难以静止,难以领受和理解奥妙的法。世尊不是气馁、 厌恶开示,只是正当思考时,梵天来恭请开示。这也是一种佛 教文化,无数佛陀证得佛果后,都会思量如何去度化,此时 梵天神必然按照文化来恭请开示。犹如在供养仪式上,司仪主 持和进行供养仪式的程序,邀请施主诵念供养词并敬请僧团 接受供养。没有司仪时也能供养僧团,因为这只是一种文化。 梵天神当时的职责也就如同司仪一样。



第六章 辩论内容 为何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库那难陀长老的对手提说 : 三宝本身没什麽特点,皈依三宝 只是个形式,是件愚笨的事。 佛陀已入涅槃,皈依佛陀怎能获得利益。这像太阳下山後大 地一片黑暗,佛陀既已入灭还怎能当作依靠? 佛法不过是人所编造写成书。有实质内容的书籍才会被人翻 阅,从中寻获知识,也被细心收存保留,不让它有所破损。可 见是书籍要依赖人来看管保存,怎能说要皈依法? 说到皈依僧,僧人也是凡夫,心头上如贪嗔痴的烦恼也多, 还执着自己是个皈依处。这不都是愚蠢的事吗?这种迷信不 就像是让盲人来带路般的笨吗? 对方如此讲话,有意要激怒库那难陀长老,考验长老的脾性。 长老是修行有素的僧人,哪会被这种考验所激怒。库那难陀 长老心清爽不生气,不受无明作祟心混浊,反击辩驳时,心不 混浊生烦恼,而是用上大智慧对峙辩题。长老先是针对「佛 陀已入涅槃不能作依靠」的说法来解释。 涅槃有三种: 1. 烦恼涅槃 (Kilesa-parinibbana) 即是世尊成道那天灭尽烦恼,所入的一种涅槃


2. 蕴涅槃 (Khandha-parinibbana) 即是世尊 80 岁时在拘尸那罗 (Kushinagar) 灭五蕴进入无余涅 槃 (anupadisesa-nibbana) 3. 界涅槃 (Dhātu-parinibbana) 即连佛陀舍利也全然灭尽无剩。 正等正觉佛陀虽已入了涅槃,那只是烦恼涅槃和五蕴涅槃, 佛陀舍利尚且还遗留人世,象征着世尊的存在。假如任何宗教 的教主去世後,该宗教被认为算是无价值的,无依靠作用的。 这表示目前所有的宗教都拥有无意义的教主,不值得意念,不 值得信仰,是这样吗 ? 无知者才会说 「佛陀已入涅槃,因灭尽不能作依靠」。在 许多实证下,任何人只要正确踏实的修行,只要精进不懈,必 将证得内在无量尊佛,并且成为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这样的例 子从佛陀时代直至今日大有其人。


至於佛教的「法」,初学者很可能像其他宗教信徒所理解般 的粗浅,但对佛教徒而言,佛法深具内涵,是用来实践的教义。 只要依照正法实践,遵循佛陀的教导,就可断除烦恼,从苦 中解脱。因此说佛法能保护人,能成为真正的依靠。 能依靠的法是指最为高尚的九个超世间法 ( 四向四果和涅 槃 ),这不是其他宗教信徒所能理解的那麽的肤浅。法本不是 文字,而是文字所表达的知识。学习者依法修行後,必能获得 内在修行经验,也能证得如同正等正觉佛陀所证悟的法,可成 为内在真正依靠的法。


佛教僧人是圆满宗教的条件因素。不只是有发现正法的佛陀, 也有从不间断传承正法的僧人。 其他宗教信徒者斥指三皈依不合理法,实际上除了存有偏见 的看法,也对这世界人事物的实相有着负面性的看法。 库那难陀长老还补充解释说,佛教僧人有两种,圣僧和凡夫 僧。见沙门是吉祥,在此沙门是指圣僧为主,圣僧已证正果, 是真正的福田。福田一词,不存在于对方的宗教和其他的宗教 里。至于凡夫僧,修行上还有剩余烦恼,但也正积极地消清烦 恼。因此凡夫僧也算是福田,是佛法所聚的地方。



第七章 辩论内容 佛陀肤色散发出特别的光泽


库那难陀长老的对手提说 : 佛陀涅槃的情况,是个可怜的流 浪者!内容是指佛陀接受施食供养。 说 佛 陀 最 后 一 次 受 施 时, 纯 陀 隐 士 (Cunda) 供 养 嫩 猪 肉 (Sukara-maddava),导致佛陀食用后严重泻肚,极度痛苦,现 示佛陀不具任何神通,也没有任何梵天神或天人的出现来照顾, 佛陀这样的威力是不可信的,只能骗骗愚笨的人。 终结来说,入灭于涅槃佛陀状况,不过是个可怜的流浪者。 库那难陀长老心清爽,听着对手的攻击话语并不动气,如同 长辈看小孩一样的好好解说:世尊早在入涅槃三个月前已宣布 说:「三个月後如来将在拘尸那罗城里入涅槃。」由此可知, 世尊确实有预知能力,不是如对方所说因食物中毒而终。 库那难陀长老也纠正对方的说词,纯陀不是一名隐士,根 据史书记载,他是金匠的儿子。他所供养的嫩猪肉(Sukaramaddava),有可能是一种菌菇类的旃檀树耳。


世尊涅槃的日子,正符合先前所宣布的,三个月后入涅槃。 这是世尊意愿所致,所预定的日子。因此,不论食用了什麽, 具神通与否,入涅槃之日早已被指定了。 世尊已知当天进入蕴涅槃,又何须显现神通。不论天人有否 来协助或照顾,世尊也预先指定在拘尸那罗城入涅槃。因此正 确的说,受施并食用旃檀树耳并不是世尊入灭进涅槃的主因。


苏嘉达女士 (Sujata) 于佛陀入「烦恼涅槃」前供养乳糜,纯 陀金匠 (Cunda) 于佛陀入「蕴涅槃 / 无余涅槃」前供养旃檀树 耳, 两时的供养具有同等的功德利益。而此两时也是正等正 觉佛陀肤色特别光亮的时间:成佛,涅槃。 更须注意的重点是,入蕴涅槃前一小时,世尊静定的查问诸 比丘,看看谁对世尊开示过的八万四千法蕴有疑惑处的,可以 提出问个明白,世尊将回答为之解惑。结果没人有疑惑不解处, 这并非羞涩不敢问,而是世尊向来的传法都是深入浅出,传 授得一清二楚。


须跋陀罗(Subhadra)当时是最後一位求请佛陀开示的比丘, 世尊慈悲为他讲授后,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蕴涅 槃前最后一位弟子。世尊是大慈大悲,庄严伟大的导师,世 上难有任何导师能像正等正觉佛陀般的度化,导引信徒证得向 果涅槃。 世尊教导须跋陀罗(Subhadra)後,嘱咐了对佛教四众的教 诲 : 「别放逸地利己利他。」这是传承至今珍贵无价的遗言。 世尊临终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运用天眼观察世尊蕴涅槃 的过程,一切都在阿那律尊者的天眼所见中,见证世尊进入不 重复的禅定后直达涅槃处。 库那难陀长老以大智慧拯救了斯里兰卡的佛教,实属大智大 勇之举。事实上,长老从小已具捍卫佛教的想法。自认是一只 小鹰而不是其他小孩般的小鸡。十二岁出家为沙弥的长老,思 想已成熟得像个大人,意志坚毅有自信。矮小的身躯里是充满 无限能量的伟人。长老智勇双全,捍卫了濒临绝灭的佛教,续 佛慧命并利益了诸人天。



第八章 磨练智慧的方法


沙弥是佛教生命的奠基石, 是 获 致 上 善 机 缘 的 幸 运 者, 而不是缺乏机会的小孩。 沙弥有很好机遇被培育成 人才出众的僧人。以佛教英 雄库那难陀长老作典范,热 爱 沙 弥 的 生 活, 珍 惜 佛 教, 具备捍卫正等正觉佛陀之法 的精神,也为利益人天做出贡献。培养沙弥如幼苗的成长,长 大受持比丘戒后,即可续佛慧命,继承弘扬正法的重大任务。 沙弥必须训练好自己,从简单的练习像思想家一般作开始, 例如关于「功德」的问题,沙弥先假设自己是在家居士。为了 想知道功德的意思而提出 100 个不重复的问题,比如 : 功德是 什麽 ? 功德在哪里 ? 功德有何用处 ? 等等。 然后,众沙弥分组查寻资料来讨论,再整理资料并收集起来, 假设我们是库那难陀长老,怎样回答 100 个不重复的问题?如 此练习下去。 避免单向的思考学习法,而是藉由提问培养多元思考的能力,


例如:怎样做可以获得 2 ?因为 1+1=2 就只有一个方法,但 如果问说 : 怎样做可以获得 2,答案将会有超过一百万个,例如: 4-2=2;5-3=2,或 1,000,000,002-1,000,000,000=2 等等。 而后将这样的思考方法应用在佛法上,例如功德丶恶业丶布 施丶持戒和静坐等等,每个主题提出 100 个不重复的问题,互 相帮忙解答,如果自己不能回答,就请教指导法师,或翻阅 佛经,或佛书等等。这种思维力的训练,能扩张沙弥思路的实 用性。 人人都有智慧,却不是都懂得善用智慧,智慧是多用多增长, 少用少智慧,正如刀不磨会变钝。人人都有智慧,却不是都懂 得善用智慧,智慧是多用多增长,少用少智慧,正如刀不磨 会变钝。


结论 : 从库那难陀长老的典范故事里,我们已认识到,从小出家的沙 弥不是缺乏机会,而是获得机会的幸运者。 所以佛教四众必须复苏觉醒,精进学习佛法,爱护先辈们为 捍卫而牺牲的佛教。佛教得以传承下来到我们时代,难能可贵, 必须延续传承下去,福泽後代子孙和全球人类。 正等正觉佛陀之法是高尚无比的知识,充满意义深广的真 理,并且能时时验证的。若我们是明理之人,就必须相信因果。 世尊教导因果之律和八正道,哪种教义不涉及八正道,表示那 里无有圣人和贤人,要在那里寻找圣人,如同在空中寻找鸟的 脚印一样,绝对找不到的。 世尊的教导,让世人了解生命的真谛,且能拥有正当的生命, 不犯错,也能达到生命的究竟目标,即是涅槃。我们真正的竞 争对手是时间,我们必须跟时间竞争,捍卫佛教。 正等正觉佛陀之法的诞生,需要历经许多阿僧祇大劫的时间, 世尊也必须历练了无数世并竭尽心力地修波罗蜜,直到最後一 世当波罗蜜圆满才发现正法,可见正法实在是得来不易的。因 此,我们必须以库那难陀长老作为自己的生命典范,牺牲一切 来捍卫佛教,让正法永恒住世,利益人类和诸天人。


私人的事当捨则捨 佛教的事捨不得已 法胜师父的金言玉语 洪炯威翻译


法身寺 Wat Phra Dhammakaya 寺院地址| 40 Moo 8 Khlongsong, Khlong Luang, Pathumthani 12120, THAILAND 寺院網址| https://en.dhammakaya.net 书籍名称| 库那难陀长老的故事 图文编辑| 金林法乐缘节目组 https://www.facebook.com/LPBaipu https://www.youtube.com/c/ 金林法乐缘 /featur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