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陀 之 恩丶佛法之 恩 丶 僧 伽 之 恩
‚j|» Supreme Praise to the Triple Gem
Ratanattay - vandanā „0˙ Supreme Praise to the Lord Buddha
Buddhābhithuti „0 Supreme Praise to the Dhamma
Dhammābhithuti „04 Supreme Praise to the Sangha
Sanghābhithuti
p.2
2˜ CGp)ˇj k –
#¡fiM £˘.c k[P 1 0 4 1 ‘
p.3
.a3 ¤$Ø.c k
2w 「佛陀之恩丶佛法之恩丶僧伽之恩」的内容是全 人类都应该重视的。当学习达至完全了解,并由此产 生修行动机,开始认真修行静坐,人人都能亲自验证 : 「三宝是究竟的皈依处,已藏在全球人类的体内,只 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皆可证得,即是:以恰当的 『正念丶舒服感丶连续性与观察』,让心静止在体内 第七中心处,如此即可入证。」 此本《三宝之恩》E-Book,是向精通佛教理论丶 实践与验证的长老询问佛法,经过集结、整理编辑出 来的内容。 长老勤学巴利文,毕业于泰国佛教最高等巴利教 育课程后,精进追随大师父学习静坐数十年,获证 内在修行经验,深信三宝。长老慈悲将 「佛陀之恩丶 佛法之恩丶僧伽之恩」的内容从巴利文翻译成泰文, 深入浅出,展现出对于佛教理论丶实践与验证的透彻 理解,能融会贯通,且具有精准的正确性,因此,这 些翻译的内容特显珍贵,难得有缘得以听闻。 世上鲜有精通佛教理论丶实践与验证的比丘。如 今此难得一见之人已出现,这全靠法身寺创办人—— 法胜师父和詹孔诺雍老奶奶的慈悲教导叮咛,并传授 修行方法。
p.4
而能有现今的法身寺,应溯源于佛历 2460 年 ( 西 元 1917 年 ) 阴历十月十五的月圆日晚上,帕蒙昆贴 牟尼祖师誓愿奉献生命修行,直到证得内在的法身, 重新发现了自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间所失传的,入 证法身的修行方法,此后祖师慈悲地将此修行方法广 传,教导全球人类。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证得法身 104 周年的吉祥纪 念日正是西元 2021 年 9 月 21 日,金林法乐缘节目 组 获 得 长 老 的 允 许, 让 已 翻 译 成 中 文 的「 佛 陀 之 恩丶佛法之恩丶僧伽之恩」,连同金林法乐缘节目 YouTube 直播中的内容,重新整理编成《三宝之恩》 E-Book 与大众分享,借此宣告三宝的无量恩泽,并 将此书的功德虔诚供养给入法身法门之发现者——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 金林法乐缘节目组 佛历 2564 年 ( 西元 2021 年 ) 9 月 21 日
p.5
p.6
g 一 . 赞颂三宝之恩巴利原文 ------------------------- p.8
二 . 佛陀十大名号即是佛陀之恩 ------------------ p.10
三 . 佛陀之恩翻译 --------------------------------------p.12
四 . 佛法之恩翻译 ------------------------------------- p.18
五 . 僧伽之恩翻译 -------------------------------------- p.22
六 . 静坐方法 -------------------------------------------- p.26
七 .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 儿时自编自唱的诗歌 --------------------------- p.30
p.7
・ „ f|»fi˙flb 三宝具有无限的威力与洪恩, 连诸佛相互之间声声赞叹了一劫, 也无法尽诉恩德。 不过巴利文三藏相应部 《幢顶经》(Dhajagga Sutta) 中, 释迦牟尼佛曾把三宝的恩德简结为: 佛陀九恩、佛法六恩、僧伽九恩, 如以下三段巴利文 : ˙4L˙
Itipi so bhagavā : 1. Arahaṃ 2. Sammā-sambuddho 3. Vijjā-caraṇa-sampanno 4. Sugato 5. Lokavidū 6.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8. Buddho 9. Bhagavāti.
p.8
˙ı˙
1.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2. Sandiṭṭhiko 3. Akāliko 4. Ehipassiko 5. Opanayiko 6.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46jL˙
1.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2. Uj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3. Ñāya-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4. Sāmīci-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5. Āhuneyyo 6. Pāhuneyyo 7. Dakkhiṇeyyo 8. Añjalī-karaṇīyo 9.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ti.
p.9
C ・ ˙4 ' Ł˙4 fi˙ 若对照以下两部经典: 大正藏第十七册 《佛说十号经》中的「佛陀十大名号」 與 巴 利 文 三 藏 相 应 部《 幢 顶 经 》(Dhajagga Sutta) 中的「佛恩巴利文」,会发现其中的 内容及排序是一致的,只是「佛陀十大名号」 增加了「如来」(Tathāgata) 在前面。
应供 ---------------------------------------------- Arahaṃ 正等觉 --------------------------- Sammā-sambuddho 明行足 ----------------------- Vijjā-caraṇa-sampanno 善逝 ----------------------------------------------- Sugato 世间解 ----------------------------------------- Lokavidū 无上调御丈夫 -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天人师 -------------------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佛 ------------------------------------------------- Buddho 世尊 --------------------------------------------- Bhagavā
p.10
《幢顶经》中的佛恩巴利文
《佛说十号经》中的佛陀十大名号
如来 ------------------------------------------- Tathāgata
Tathāgata 是 tathā + āgata 的组合 Tathā 的意思是「真如或真谛」 āgata 的意思是「证悟或证得」 总合意思是: 「证悟真如者」或「发现佛法者」。 「发现佛法者」对世人有着伟大的贡献与洪恩, 因此「如来 (Tathāgata) 」一词亦指佛陀之恩。 是以, 佛陀十大名号,即是佛陀之恩。
不过由于佛陀十大名号的中文翻译很短,我们 必须对照巴利文,才能更深入了解其中确切、 完整的含义。
p.1
| ・ ˙4 fi˙‘2 佛陀之恩即是佛陀的九项特质, Itipi so bhagavā / 彼世尊亦即是、世尊是如此: 1. Arahaṃ 2. Sammā-sambuddho 3. Vijjā-caraṇa-sampanno 4. Sugato 5. Lokavidū 6.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8. Buddho 9. Bhagavāti. 1. Arahaṃ / p 巴利文有五个含意 : ①清净的阿罗汉 ②远离烦恼 ③已切断生死轮回的循环 ④应教导他人 ⑤应受他人的恭敬与供养 Arahaṃ 一词是跟阿罗汉正等正觉佛陀专用, 以表达特别恭敬。 如果阿罗汉声闻是用 Arahā。 p.12
2. Sammā-sambuddho / pPpfi' 巴利文意思是:「由自己正确 ( 直达涅槃之道 ) 地 证悟八正道和四圣谛。」
3. Vijjā-caraṇa-sampanno / 巴利文意思是: 「
和„
具足,具备从基础
到究竟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行为 ( 言行一致 )。」
:
„:
①观智 (Vipassanāñāṇa) ②心力 (Manomayiddhi) ③神足通 (Iddhividhā) ④天耳通 (Dibbhasota) ⑤他心通 (Cetopariyañāṇa) ⑥宿命通 (Pubbenivāsānussati) ⑦天眼通 (Dhibbacakhu) ⑧漏尽智证通 (Āsavakkhayañāṇa) 合称为| ❶波罗提木叉律仪
❷守护六根 ❸饮食知量❹警寤策励 无错误的实修方法 ( 使能直达涅槃的正确方法 ) Apaṇṇaka paṭipadā
❺信 ❻惭 ❼愧 ❽多闻 ❾精进 ❿正念 ⓫智慧 善人七法 Saddhamma-samannāgato ⓬至⓯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p.13
˙4 fi˙‘2
( 佛陀九恩 )
4. Sugato / ˆ0v 巴利文有四个含意 : ①善行八正道 ②善往涅槃 ③为利益众生而向往 ④已除尽烦恼而善逝
5. Lokavidū / H 巴 利 文 意 思 是:「 了 解『 三 世 界 』, 即 是 空 界 (Akāsa-loka)、 蕴 界 (Khandha-loka) 和 有 情 界 (Sattva-loka)。」 有情界 是有情众生的心, 蕴界 是有情众生的身体, 空界是有情众生所处的环境。世尊了解三界中每个 境界相关的知识,且知道众生造什么业才转世到那 个境界,获得那种身形等等。
世界 loka 环境 / 空界 (Akāsa-loka)
身体 / 蕴界 (Khandha-loka) 心 / 有情界 (Sattva-loka)
p.14
6.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4?]. 巴利文意思是:「了解众生的个性、习性、专长和六根, 然后因材施教,使众生能证悟佛法。」 世尊用莲花作比喻,将众生分为四种 第一种,在水上的莲花 (Ugghaṭitaññū) 如同今早太阳升起就盛开的荷花: 具有大智慧也有正见、若听闻佛法就能快速地 证悟佛法。
第二种,在水面的莲花 (Vipacitaññū) 明天才盛开的荷花: 具有中等智慧也有正见、若听闻佛法且经过一 段时间的思考和实修,不久将能证悟佛法。
第三种,在水下的莲花 (Neyya) 三天后才盛开的莲花 : 智慧不高但有正见者,若听闻佛法并勤于思修, 精进不放弃,有正念和信仰,总有一天将能证 悟佛法。
第四种,初生之莲 (Padaparama) 有可能变成水生动物的食物: 没有智慧、且有邪见,虽然听闻佛法, 也无法 明白,并欠缺信仰,无精进心等。 p.15
˙4 fi˙‘2
( 佛陀九恩 )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 øk 巴利文意思是:「人类和天人的导师」
8. Buddho / ˙ 巴利文有三个含意:「知者、觉醒者和喜悦者」 ' 因为获得法眼,能同时洞悉过去、现在和未来, 没有遮蔽之处。法眼比天眼和肉眼能看得更为 深远,所见即知,所以称为知者。 能遍知万物 众生、洞彻体内中心处所看见的一切的中心处, 就能洞悉、彻知和遍知一切。 < 因为有如实之见,看见万物的真实面目,如同 从梦中觉醒一样。 一般人类因为无知,活在梦 幻中,虽然张开眼睛也如同睡着。 /_ 因为心中无苦,开朗豁达,如同花朵由内心盛 放,永无枯谢,时时扩大到无边无际。心中充 满着清净功德的正能量,无限的快乐的正能量 使其心永远喜悦。
p.16
9. Bhagavā / Hˇ 巴利文意思是:「归纳与传达佛法者 」 是指具有大智慧,能把深奥之法简易说明,并具有 大慈大悲,开示佛法度化众生。
以上为九项佛陀之恩的赞颂文,亦有 「佛陀三大洪恩赞颂文」,方便人们更便捷地赞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赞颂时会重复三遍,翻译如下: Namo tassa / 礼敬 Bhagavato / 世尊:代表佛陀的大慈大悲 Arahato / 阿罗汉:代表佛陀的清净 Sammā-sambuddhassa / 正等正觉:代表佛陀的智慧
p.17
6 ・ ˙ fi˙‘2 佛法之恩即是佛法的六项特质: 1.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2. Sandiṭṭhiko 3. Akāliko 4. Ehipassiko 5. Opanayiko 6.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1.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巴利文意思是:「佛法是世尊已善妙详细宣说旳法。」 在此的 dhammo 有两个含义: Qn世尊已善妙详细宣说旳法 Qo世尊和人人体内的法宝,因世尊修行证得内在的 法宝,看见法身 ( 佛宝 ) 体内中心处的法宝。 此法宝收藏了八万四千法门,才把所看见的法善妙 详细宣说出来。 ※ 因此世尊在开示佛法时,是藉由证入体内的法宝, 由法宝的智慧直接开示,而不是使用头脑的知识。
p.18
2. Sandiṭṭhiko 巴利文意思是:「全面的知见」 Sandiṭṭhiko 是 saṃ + diṭṭhi 的组合 Saṃ 蕴含「全面」和「一起」的意思。 即是法眼的特质,能作四面八方的观法。能同时 看见八面:前、后、左、右、上、下、内、外, 所以叫做「全面」。也在同时的瞬间看见过去、 现在和未来,所以叫做「一起」。 如此看见才能给菩萨授记,预言未来有多久的时 间将能成佛等等。 diṭṭhi 意思是「知」或「见」。 即是修行证得八正道中的正定,进而产生的知见。
p.19
˙ fi˙‘2
( 佛法六恩 )
3. Akāliko 巴利文意思是:「时间无法破坏」 即是具有永恒的光亮,且永恒生存不失灭,不管过了 多少阿僧祇还是存在。 此特征令我们请楚地知道,世尊和众生体内的法宝 具有永恒的光亮,且永恒生存不失灭,不管过了多少 阿僧祇还是存在世尊和众生体内中心处。 4. Ehipassiko 巴利文意思是:「证得与观照」 Ehipassiko 是 ehi + passiko 的组合 Ehi 的意思是「证悟或证得」 passiko 的意思是「观照」 总合意思是: 因证得佛法而观见明了,让心顺其自然深入中道, 边深入边观照,深入到哪里便观见到哪里。 ※ 若把 ehipassiko 翻译成「请来看 (come and see)」是不对 的翻译法。原因是 Ehipassiko 是佛法的特质,如同盐的特质 是「咸味」,不是「请来看咸味」。 p.20
5. Opanayiko 巴利文意思是:「引向体内 ( 第七中心处 )」 6.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巴利文意思是:「智者各自证知」 在此的 viññūhīti 智者是指「明悟者」,即 是修行证得内在佛法者。 所以总合意思是,修行证得内在佛法的人, 将能亲自体证。
p.21
„ ・ 4 6 j fi˙‘2 僧伽之恩即是僧伽的九项特质: b
1.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2. Uj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3. Ñāya-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4. Sāmīci-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的善士。 ※(1) 这句话限定了上面四项只能翻译成证得一向一果、 二向二果、三向三果、四向四果的圣僧。 ※(2) 在此的 purisa 翻译成「善士」,含有「希望修行 更进步者」、「能脱离地狱的危险者」等意思。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那才是世尊的弟子,僧伽。
bk 5. Āhuneyyo 7. Dakkhiṇeyyo
6. Pāhuneyyo 8. Añjalī-karaṇīyo
9.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ti. b:
即是修行证得佛法成为圣僧,使自己获得 生命中最大的利益。
bk :
即是成为圣僧后,便成为大众的无上福田, 接受供养和开示分享修行的方法利益众生。 p.22
1.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巴利文意思是:「僧伽是世尊的弟子,证得初中后 善的佛法者 ( 证得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是四向四果 )。」 在此的“paṭipanno”只能翻译成「证得」,不能翻译 成「修习奉行」。
2. Uj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巴利文意思是:「僧伽是世尊的弟子,证得直达 ( 涅 槃 ) 者 ( 证得阿那含向、阿那含果,即是三向三果 )。」 「阿那含」意思是「不来」或「不还」,即是直接 在梵界天修行证得阿罗汉果,然后进入涅槃。
3. Ñāya-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巴利文意思是:「僧伽是世尊的弟子,证得该明悟 之法者 ( 证得斯陀含向、斯陀含果,即是二向二果 )。」 “Ñāya dhamma” 是该明悟之法,即是八正道。
4. Sāmīci-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巴利文意思是:「僧伽是世尊的弟子,证得成为尊 敬佛法者,有坚定信仰 ( 证得须陀环向、须陀环果,即 是一向一果 )。」 p.23
4 6 j fi˙‘2
( 僧伽九恩 )
5. Āhuneyyo 巴利文意思是:「应当恭请来」 6. Pāhuneyyo 巴利文意思是:「应当热忱欢迎」 7. Dakkhiṇeyyo 巴利文意思是:「应当布施供养」 8. Añjalī-karaṇīyo 巴利文意思是:「应当合十敬礼」 9.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ti 巴利文意思是:「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QC(C»Q|(|»Q6(6»
5 P 9 项指的是圣僧,因证得初果、二果、三果、 四果,而成为世间的无上福田。 p.24
不 过, 在 此 必 须 补 充 说 明,《 幢 顶 经 》 (Dhajagga Sutta) 中, 世 尊 教 导「 凡 夫 僧」,进入森林深处修行时,如果产生 恐惧,要忆念佛法僧三宝之恩。 其中的「僧伽之恩」,特指「圣僧之恩」。 如此,当凡夫僧忆念后,将能使其心升华至三宝幢顶,进而驱 走一切畏惧。因此,当翻译「僧伽之恩」时,莫翻成「凡夫僧 之恩」,须翻译出「圣僧之恩」的原意,让「僧伽之恩」留在 宝幢顶端的位置。
虽然僧伽之恩里没有提到「凡夫僧」,但世尊也赞叹认真修行 的「凡夫僧」为世间上的福田。 如同《牛角林大经》(Mahāgosinga Sutta) 中,世尊回答舍利弗 的问题:「尊者,怎样的比丘能庄严美丽牛角娑罗林?」 世尊说:「舍利弗!这样的比丘从托钵回来进食后,盘腿禅坐, 端身正坐并持守正念,决意的说:『若我还未除尽执着脱离烦恼, 我将绝不会放弃修行 』舍利弗!这样的比丘正是能庄严美丽牛 角娑罗林的比丘。」 因此,世尊辨识僧伽的标准,初次第者为「认真修行的凡夫僧」, 中次第者为「能随心入禅定者」和「证得种性法身的人,半凡夫 半圣人的阶段」,最高境界者为僧伽赞颂文中之「圣僧」。或 者可以说,「认真修行的凡夫僧」是世间的福田,「圣僧」是 世间的无上福田。 p.25
ı ・ ¡ˆ 由单盘的静坐姿势开始,将右脚叠放在左脚上。右手叠 在左手上,右食指轻触左拇指尖,然后双手轻放在内足 踝上。坐姿身体和头部保持挺直。若做不到,也可以坐 在椅子或沙发上,调整好姿势,让自己感到舒服,直到 感觉呼吸顺畅,轻轻地闭上眼睛,宛如即将要睡着一般。 先做两三次的深呼吸。深深地吸气,感受着空气进入肚 子,并让身体每个细胞都沐浴在幸福与快乐中。再慢慢 地呼气,释放出心头每一个忧虑和压力,尝试将所有的 担忧都放下。然后逐渐恢复正常呼吸的频率。 心舒缓后,逐一放松身体每一部位的肌肉。自头部至 脚趾,让身体各个部位完全放松,没有任何紧张、紧绷 或压迫感。让自己感到清新、轻盈和放松。再让心开朗、 清凉、纯净与光明。 p.26
清除心里所有的念头,宛如仅剩自己一人,独坐在一个 清新、空旷、充满自由与和平的地方;想象自己的身体 是清净与真空的。感觉身体很轻盈,犹如与周围的环境、 空气融合一体。 然后,引导心静定在体内中心处,即肚子中央,脐眼上 两根手指宽的距离处。其实不需要在意体内中心处的准 确位置,只须将心持续的,轻轻柔柔地停放在体内中心 处的范围。与此同时,放松身心,绝不紧绷。 当身心全然放松时,开始轻柔地构想一个内在的影像, 观想一颗圆满,清澈无瑕疵的水晶球。其体积的大小随意, 光亮度如正午的太阳或温柔如满月。 轻松与平静地观想,切勿强迫观想或让影像出现。若 影像不很清楚也不要在意。而有任何影像的出现则顺其 自然。要保持心平静,止定。
p.27
心念若飘浮不定,可默念佛号“sammā arahaṃ 三玛阿 罗汉”。让佛号自体内第七中心处的水晶球中慢慢传出来。 佛号可让你的心被净化和离苦。在不断地默念着佛圣号 之同时,平静地观照那颗水晶球,直到心静止下来。此时, 可停止默念或让它自然地被忘却,唯独水晶球清楚地出 现在体内中心处。宁静专注地维持此影像,心时时刻刻 保持着静止和柔软。 若有别于平常的内在经验产生时,别兴奋不定或让心 焦虑。只须冷静地观,待以平常心,对所看到的别感高 兴或排斥。最后,心会变得更细腻并安定于体内中心处, 这就进入了体内第七中心处。此点是净化、明亮、拥有 真正快乐和觉知的一点。这觉知点是深奥内在智慧的起点。 越多静坐,其光亮度将越明亮,到达人类体内纯净的 本性,这种纯净性属于世界大同,人人都具備,都可证 得,将其融入至日常生活中,会让我們的生命充满正能量, 带来快乐、祥和、富足与幸福。
当心静止之后,就会带来快乐。结束静坐之前,可以作慈 悲观,把善愿带给所有的人,与世人分享快乐。 p.28
首先,让心与清净、明亮的水晶球结合为一,凝聚在 体内第七中心处,感受着爱与善愿,以及從中生出的那 股纯净能量。接着让水晶球向身体全方位:左、右、前、后、 上、下扩张开来,超越自己色身的范围,继续扩张,笼罩 着我们的所在处,再继续扩张,直到笼罩天空、整个城市、 国家、邻国、地球,感到心扩张至无边无际,涵盖世间。 将快乐的心与众生产生联系,对世上所有众生都散发爱 心,具有善愿。祈愿众生都能离苦,证得高层次的快乐, 愿众生发掘生命中最伟大的事物: 体会静坐所带来的至高幸福。 祈愿世界各国都繁荣昌盛,世人齐具善愿,一起为全人 类谋求真正的快乐与和平。 将纯净的能量,分享给饱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祈愿他 们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停止自相残杀,将人心的黑 暗转化成爱心与慈悲,将痛苦转化成快乐。 经由静坐,可产生一种纯净的能量。这能量静静地扩 散到空气中后,可驱除人类心中的缺陷与黑暗,使心中 重获光明。让我们以善心的方式,过幸福的生活,并且 将善心发送给世界,成就真正的世界和平。 当我们光,世界就一起亮! p.29
i ・ . a 3 ¤$ Ø. c k …! ¨ •§ 译者:洪炯威 (Anthony Angpaseuth)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的姐姐曾经这样讲述过: 祖师小时候到田里耕地时,会时常观察天上的 太阳是否已近僧侣午膳时间。姐姐发现后,总责 备他偷懒,只会等着下工时间。 其实祖师只是遵循古人的训诫:「让牛耕田到 僧 侣 午 膳 鼓 响 起 时( 上 午 十 一 点 ) 是 很 罪 恶 的 事。」祖师不想让牛劳动到十一时后,此举足以 显示祖师儿时的慈悲心。 耕地完毕,祖师会把牛带去洗澡,然后放它自 由觅食吃草,这样祖师心里才会感到舒服些,同 时也会随口哼起歌来,所哼的歌,词意总是萦绕 着涅槃:
p.30
※ 三蕴 : 戒蕴、定蕴、慧蕴。 ※ 十六事 : 观四遍「四圣谛」,证得阿罗汉果。
p.31
书籍名称| |»fi˙ 插图製作| Global Institute of Buddhist Art 中文编辑|
nfl6gQ
寺院地址|
nfl4Æ
Wat Suwanvanaram
M.17, Sadao, Nangrong, Buriram 31110, THAILAND
https://www.facebook.com/LPBaipu https://www.youtube.com/c/ 金林法乐缘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