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U_EA1_FINAL_SPRING_2021

Page 1

SPRING

Wang Chi-Ming

2021

TKUA-EA1


1 向大師學習-第一階段 Learning From Master

17 向大師學習-第二階段 Learning From Master

47 生成語境

ENTS


Name : 王啟明 Wang Chi-Ming Group :

8

Teacher : 翁淑姿 ( 小P )

CONT-




Transverse Convergence House (2003-2006) VASU VIRAJSLIP

Vasu irajslip Principal architect / managing director / partner MSAAD Columbia U,NY,USA,1998 B.Arch.Pratt Institute,NY,USA,1996

主要受到Rymund Abraham影響,後來在Bernard Tschumi教授的帶領下,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 培訓,並獲得碩士學位。他於1988年獲得高級建築設計博士學位。他與Boonlert Deeyuen在1999 年(註冊於2003年)創立VaSlab Architecture。

Transverse Convergence House (2003-2006)

其他案例-隱喻手法 Honda Big Wing (2008-2009) Location : Bangkok(Landprao Praditmanutham Road),Thailand Site Area : 4800 sq.m. Building Area : 2300 sq.m. Concept : 摩托車的�hugging the curve�transition。 隱喻 : 本田公司 �成功時刻�、�永不停止發展�的品牌思想。 P.3


Transverse Convergence House (2003-2006) INTRODUCTION & CONCEPT

Location : Bangkok(Sukhumvit),Thailand Type : Private house Site Area : 1000 sq.m. Building Area : 550 sq.m. Material : 場鑄混凝土、玻璃、木頭、鋼結構

設計概念-但丁(神曲) 靈感來源於但丁-神曲,並引入了聖經,這有助於 他建構通道體系的公共、過度和私密,這也成為建 築結構的敘事關鍵。

啟示之路 在一層外部的公共空間,通過大面的透明玻璃, 將大廳、餐聽和起居室清晰地展現出來,室內與 室外空間的完全連結,也是展示的重要環節。 轉變之路 隱喻各種功能之間的循環。 -空間布置反映轉換 -材質轉換 安寧之路 從內部樓梯通往主臥的最私密路徑。可以發現 �寧靜�的感覺包圍著建築師自己的房間。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3


P.14


P.15


P.16




ANALYSE - 表面加減

P.19


P.20


ANALYSE - 幾何加減 STEP 1

STEP 2

實空間量體做出減法 幾何分析-將虛實空間做出劃分

實空間量體和虛空間量體 做出加法

幾何減法-將虛空間做出劃分

虛空間+實空間 幾何加法-將斜坡遷入產生過渡

可降低空間的圍蔽性 可和戶外環境產生融合(過渡) 將視覺焦點導入出入口 P.21

實空間-穩重,安寧,包覆 虛空間-悠閒,清鬆,開放


STEP 3

提高基面-可將大尺度劃分成小尺度

凸顯出虛實空間邊界 透過高程變化強化過渡概念

加減法 -將加減法分成�表面�及�量體�去做討論分析 表面: 分析案例表面的開口(窗、門),了解建築師對於表面加減在案例中的應用。 透過表面加減引導光線進入建築,來強化案例中折角的引導性,並利用不同 的開口大小來達成不同程度的光線匯聚。

量體: 透過量體的加減分析,了解建築師在案例中利用量體上的加減法使大面積玻 璃結合實體空間,使其案例能和戶外產生過渡,並透過大面積玻璃及量體推 移使案例產生輕盈感。 案例內部中,透過基面的抬升將內部空間劃分公私來達成過渡。 P.22


ANALYSE - 折角引導

A.自大廳進入廊道 (空間由寬闊匯聚到狹窄)

1.自飯廳進入主臥樓梯

B.受到牆壁折角引導 (擁有不同方向性)

C.折角引導進入

開放空間 封閉空間

(形成過渡)

2.受到狹窄空間的引導

3.受到折角的引導

B.受到牆壁折角引導

C.引導進入狹長型廊道

(空間由寬闊匯聚到狹窄)

A.自樓梯進入二樓廊道 (透過樓梯間的狹窄凸顯廊道的寬敞)

P.23

(引導性更強)


C.

A.

B.

D.

1. 2.

D.折角引導進入

開放空間 封閉空間

(形成過渡)

D.

C.

A.

B.

3.

4.透過門洞進入主臥 (樓梯間的狹窄凸顯主臥的寬闊)

D.窗戶開口加強折角引導性

E.門洞匯聚光線加強引導性 (透過廊道的狹窄凸顯工作室的寬敞)

P.24


ANALYSE - 折角引導

TYPE B

TYPE A

半開闊

P.25

狹窄

狹窄

TYPE C

狹窄

完全開放


半開闊

狹窄

完全開放

半開闊

中心

包覆性空間 完全開放

P.26


ANALYSE - 聚合 STEP 1

STEP 2

拉伸-產生出過渡空間形成動線

P.27


STEP 3

置入虛空間-形成展示之路-真相之路-安寧之路的動線 透過拉伸和虛空間置入手法,讓上層實空間產生輕盈感

聚合 從原案例兩個L型為思考出發點,了解L 型皆是以交會的點為最低點開始向外擴散 ,並由外側開始向內匯聚。 最內側的點為內向空間,越往外則是外向 空間。

P.28


ANALYSE - 空間概念模 STEP 1

STEP 2

從L型由外而內之聚合概念找出最壓迫的空間 界定公共及私人空間,透過聚合概念找出最壓 迫之空間

透過量體減法將虛線部分扣除,消除空間邊界 ,再加入虛空間 增加牆板將空間劃分,形成折角,增加引導性

透過減法形成折角,形成狹長入口,引導人進入

表面減法加入虛空間將空間邊界消除,使人的 視線匯聚後再發散。

虛空間的置入,內部空間和戶外產生過渡(轉變之路) ,擴展空間深度(展示之路)

透過開口使光線增強折角的引導性。 P.29


STEP 3

透過加法將兩者結合產生高度的過度(轉變之路)

+

空間概念模 兩者加法後形成由狹長空間過度到開闊空間的循環。

結合前面的加減法、折角引導以及聚合這 三種分析整理出來的概念,學習到大師設 計手法的精華,並透過自己的方式去加以 轉畫,形成自己的手法,最後再利用這些 手法形成空間型態模。

P.30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P.40


P.41


P.42



P.44


P.45


期中結語 -圖面能力及設計想法的提升 透過上半學期的學習,在建築圖學的認知上有更進一步的提升,也開始慢慢接觸 到一些建築設計的知識,讓自己在學習中持續進步。 透過向大師學習這一題,提升了自己的分析圖能力,透過分析了解其他大師的設 計手法,在分析的過程中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讓自己對於設計手法上也有初步 的認知。

P.46




基地位置-新女宿及舊宿舍之間的平台及樓梯 問題: 發現學生往女宿或學餐時,明明此平台為最短路徑,可是大部分學生還是會 選擇往圖書館那邊行走,導致兩邊人流不平均。 在樓梯中段時有大面積閒置的平台,使空間浪費。

改善: 希望能改善人流分布不平均之問題,使這個樓梯能被學生使用,並且將閒置 的大面積平台活用,使原本的空間達到學生流動以及休憩之功能。

P.49


人流動線

基地位置

舊工館

舊工館 新工館

新工館

教育館

教育館 驚聲路

驚聲路

驚聲大樓

驚聲大樓 舊宿舍

松濤館

圖書館

舊宿舍

蛋捲廣場

新女宿

新女宿

松濤館

圖書館

蛋捲廣場

使用密度

綠地面積

新工館

新工館

教育館

教育館

舊宿舍

舊宿舍

新女宿

新女宿

松濤館

松濤館

過渡轉換

功能轉換

新工館

新工館

教育館

教育館

+0

舊宿舍

舊宿舍

新女宿

新女宿

+675

松濤館

休息

上課

松濤館

低 +675

+0

P.50


ANALYSE - 視覺

視覺引導 A

舊宿舍

新女宿

N A’

A

A’

視覺阻擋

視覺引導

A

舊宿舍

新女宿

A N A’

P.51

A’


視覺開闊

B’

B

N B

B’

B

B’

視覺阻擋

視覺開闊

B

B’

P.52


ANALYSE - 人文

使用者

活動時間

學生群體

0:00-11:59 12:00-11:59

年齡

活動範圍

19-25

使用者

活動時間

情侶

0:00-11:59 12:00-11:59

年齡

AM PM

活動範圍

19-25

使用者

活動時間

學生

0:00-11:59 12:00-11:59

年齡

活動範圍

19-25

P.53

AM PM

AM PM


牽手

親吻/擁抱

離別 P.54


P.55


P.56


期待

甜蜜

不捨 P.57

甜蜜

不捨

期待


45

40

90

78

157

175

35

175

157

175

157

44

48

55 50

27

40 30

84

73

157

157

144

144

157

38

144

40

45

52 24

40

95 40-30

84

73 48-45

51

55-52

50-40

P.58


瀰漫空間 概念: 瀰漫空間主要是在探討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不同的空間感受,將空間劃分為三 個部分,分別為�進�、�內部�、�出�,而瀰漫空間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在�內部� 時人的空間感受。 最終,將前面分析的情侶行為,進而轉變成不同的空間尺度,形成一個空間感受 不斷變化的空間,去探討人在空間中的感受。



正常尺度-牽手

P.61


親密尺度-親吻/擁抱

紀念尺度-離別

P.62


將正常尺度空間當作主要動線

空間經驗

P.63


正常尺度及紀念性尺度活動時間較短 -空間虛化形成引導

P.64


20

P.65

40 60 80


瀰漫空間 從剖面去分析瀰漫空間不同階段的空間感 受,透過分鏡的方式將這些空間感受畫出 來,再透過平面圖去幫助整體動線及空間 的規劃。

P.66












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